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DEA的方法测度了1985-2008年辽宁省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2003-2008年间的17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分解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指数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研究方法和模型
本文采用非参数的生产率测度方法与Malmquist指数法相结合的办法加以度量,采用Farrell(1994)构建的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本文采用投入距离函数来定义Malmquist TFP指数。若 和 分别表示一个N×1非负实数投入向量和一个M×1非负实数投入向量。
投入距离函数可以定义为:
(1)
其中L(y)代表所有能生产出向量y的投入向量x的集合。
从s时期到t时期,度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TFP)的Malmquist指数可以表示为:
(2)
其中表示以s期技术为参考值的生产率指数,表示以t期技术为参考值的生产率指数。对式(2)变形得出:
(3)
其中: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TC)=
TC大于1表示存在技术进步。
根据Farrell(1994),在假设规模效率可变的情况下,技术效率又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TE)和规模效率(SE)。
纯技术效率指数(TEC)=
(4)
规模效率指数化(SEC)
(5)
下标v和c分别表示可变规模报酬(VRS)技术和不变规模报酬(CRS)技术。其中,TEC大于1表示,技术效率得到了改善,而SEC大于1表示在t时期的技术水平上,投入要素的组合进一步靠近技术最优规模时的产出水平。根据上述方法以及给定的合适面板数据,可以应用DEA类线性规划方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即:
(6)
这时需要计算两个时期的四个距离函数值,根据式(6)求解四个线性规划问题。
指标选取和数据收集
总产出: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辽宁总产出的基本指标,并且按2000年不变价格进行换算。资本投入:以资本存量来衡量。根据国际通用的永续盘存法进行估计,定义本期的资本存量为上一期的资本存量加上当年的投资,再减去折旧: (7)
式(7)中,Kt是t年的资本存量,It是t年的投资额,δ是折旧率。《辽宁统计年鉴》(2004)报告了2003年全省以及农业、工业、建筑业等行业固定资产折旧率。为了估计资本存量的初始值,本文采用Kohli(1982)的方法。具体地,假定1985-2008年之间各行业投资的实际增长率与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是相同的,以稳定的速度γ增加,这样可以得到: (8)
劳动力投入:不考虑人力资本,采用辽宁省年平均从业人员数表示,即年初从业人员数量加上年末从业人员数量除以2得到。
实证结果分析
(一)辽宁省TFP指数分解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5-2008年期间,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平均技术进步率(TC)约为4.7%,成为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速度却比较缓慢,平均增长率为1.7%。之所以技术进步率高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原因在于1985-2008年间,虽然技术进步较快,技术效率指数(TEC)和规模效率指数(SEC)均小于1,技术效率(TE)和规模效率(SE)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减弱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由于存在技术无效以及技术效率的下降,各种投入的要素没有达到最优配置,从而没有合理利用,而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非中性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率为4.7%),说明原来的要素配置结构已经不适应技术进步的需要,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在这期间,辽宁省的规模效率也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要素的投入没有达到最优规模,可以通过扩大经济或缩减规模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辽宁省技术进步速度较快,但是由于忽视了技术进步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最优的经济规模从而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因此,要提高辽宁保持辽宁经济的稳步发展,在促进技术进步,增加研发投入的同时,也要注重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经济规模。逐步提高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实现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规模经济。
(二)各行业TFP指数分解
由表2、表3可知,大部分行业呈现非中性的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辽宁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大部分行业无法实现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从而抵销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的部分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居民和其他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业等行业都在生产前沿进行生产,技术效率均为1,要提高这些部门的经济来促进辽宁经济发展,从促进科技进步和实现规模效率方面入手,而其他行业由于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均小于1,不在生产前沿上进行生产,那么对于这些部门来说,提高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在保证技术进步的同时,实现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2003-2008年,农业部门技术效率(TE)为0.738,规模效率(SE)为0.978,要实现技术有效,使技术利用率逐步向最佳水平靠近,须改变投入要素组合,减少冗余劳动力投入8.763万人、减少冗余资本投入245056.963万元,建筑业部门要实现TE=1,须减少冗余劳动力14.618万人、减少冗余资本304000032.524万元。
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在这17个行业中,技术效率最低的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仅为0.199,其次是教育部门,技术效率仅为0.217,再次是交通运输、水利、公共设施和邮政行业,技术效率仅为0.33,都存在大量劳动力和资本的浪费,要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改变资源配置和经济规模,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
由表2可知,虽然公共部门和教育部门技术效率比较低,但其技术效率指数却为1.120和1.026,说明该部门的技术效率正在逐渐改善中,趋于在生产前沿上进行生产。交通运输业和水利、环保部门不仅技术效率较低,且技术效率指数小于1,仅为0.922和0.835,说明这两个行业的技术效率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趋于远离生产前沿上进行生产,对于这些行业,要足够重视,尽快采取措施,改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由以上分析得知,在1985-2008年的17年间,辽宁省的平均技术进步率为4.7%,处于较高的增长水平,但由于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均小于1,减弱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而TFP的平均增长率仅为1.7%。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辽宁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增长源泉仍然是资本和劳动力,日后必然受投入要素的制约而趋于放缓。要解决这个问题,摆脱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实现辽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在保持技术进步的同时改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对于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居民和其他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业等技术效率等于1的行业,要继续保持在生产前沿上进行生产,即保持技术效率指标为1,同时改变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率。而其他行业由于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均小于1,不在生产前沿上进行生产,那么对于这些部门来说,提高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在保证技术进步的同时,实现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即要保证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均大于1,不断改进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参考文献:
1.Coelli,T.,Rao,P.,and Battese,G.E.A introduction to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 [M].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
篇2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交易成本;农业规模经济
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概念
在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经济合作组织,不具有政治合作或文化合作的功能。
因此,笔者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依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活动的合作经济组织。本文主要对专业(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分析和研究,即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或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下,由农民自办,或与有关部门、组织联办的合作经济组织。
2 农业交易成本的存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总成本构成由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部分构成。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与农业总成本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小与农业经营规模有关,而农产品的交易成本的大小同样与农业经营规模相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总成本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交易成本。尽管交易成本应包括哪些具体项目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就农产品而言,至少也应包括:信息成本;谈判、订立合约成本;监督执行合约成本等。
信息成本:这里的信息成本主要指在信息成本中与人打交道时所发生的信息成本,它是在与人打交道时所花费的与潜在的交易对手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成本。对农户而言,其信息成本主要是进行市场调查,获取关于各类农产品、生产资料、技术等价格分布和质量的信息;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获得与他们的行为有关的各种信息,为此就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
谈判、订立合约成本:主要包括为确定农产品品种、数量、价格、质量标准、交货时间、方式、地点以及其他事项所进行的谈判以及合约的起草、讨论所花费的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主要的是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的,根据合同进行生产,因此在合同签订时,首先必须经过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买卖双方都希望确定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真实价格。其次是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议定,这必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物质成本。再次,就是对交货时间、方式、地点及其他事项的议定等等。
监督执行合约成本:在签署了交易合约以后,只要整个交易过程还没有完成,就还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还要监视和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防止合同执行人任何可能的违约行为。在现实世界中,一笔买卖或一项经济活动通常都是事前签订“合同”,在一定时期后“交货”,完成一项交易。在这一过程中,“损人利己者”就可能利用交易对手的无知或轻信,在签订合同时信誓旦旦,对方付款后,却不老老实实地照合同上的条款,保质保量地提品,结果使对方的利益受到损害。在经济学上,这种利用他人“轻信”的机会损人利己的行为称为“机会主义行为”。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机会主义行为”,所以合约的签订双方都必须监督合约的执行情况,这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同时,当一方违反合同条款,对另一方造成了损失,在事实弄清楚之后,受损失的一方还要索赔,而“索赔”这件事也是要花费成本的。
从以上对交易成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交易成本具有不可分的特点,无论农户经营规模大小,其交易成本大体相近。因此,农户经营规模越小,单位农产品所要分摊的交易成本就越高。在生产成本相同的情况下,交易成本越高,农产品的总成本也就越高。近年我国出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户对农产品信息掌握不完全,而农户要掌握农产品的完全信息,就要花费比较高的信息成本。对小农户而言,他根本无法支付高额的信息费用。
由此可见,在以人畜力耕作为主的情况下,即使农业小规模经营的生产成本有可能低于大农场经营的成本,但由于交易成本高,农产品的总成本还是比较高。而在以机械耕作为主的情况下,农业小规模经营不但生产成本高于大农场经营,而且交易成本也远远高于大农场经营,因此农业小规模经营的总成本也高出大农场经营总成本。
3 探索我国现行土地政策下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路径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农业小规模经营的成本要高于大农场经营的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规模经营的农户要降低交易成本,就必须实现农户之间的合作,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规模经济在农业发展中就体现在它特有的组织形式上,农业规模的扩张一般有两条途径:⑴农业内部规模扩大,即通过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集中,农户经营规模增大;⑵农业外部规模扩大,即通过农户之间的合作或不同生产环节的合作,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的土地政策,并且沿用至今,该政策把土地按人口实行“均包”,土地经营权凝固在千家万户农户手里,而且一家一户承包的土地小而分散,从而形成普遍的超小型土地经营格局。小规模经营的土地格局,导致农户交易成本的增加,交易成本高,是产生农户合作化需求的根源。由于农民和农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农民是市场经济主体中的相对弱者。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内部的规模扩大将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因此,在当前应当重点推进农户外部的合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实现农业外部规模经济的纽带。
3.1 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由
首先,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费用高。农民依赖于自然环境,散居于广大的农村,并且农村信息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难度较大。在我国农村实行以来,千千万万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直接面对市场,自主决定生产经营活动,这对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有效率的。但是,分散经营的农户要想及时准确地掌握激烈竞争的市场信息,是十分困难的,其花费的成本也是农户难以承受的。
其次,由农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农民面临的各种风险也比较大。农业作为一个深受动植物生理特性强烈制约的产业,密切依存于自然条件。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农产品有效供给将会受到损害,从而增加了农民履行农产品供给合同的风险性。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周期长,而且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特征,一旦农产品不能及时销售出去,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周转速度,而且影响农民的收益。
再次,农民谈判能力差,成本高。尤其在我国,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能拿到市场交换的农产品数量有限,单个的农民一般不会花费物力和精力去签订合同,且单个农民的知识水平,见识都十分有限,基本不具备谈判的水平和技巧。
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小规模经营农户的竞争力出发,支持农民组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十分必要的。
篇3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
企业经济管理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简单的说就是经济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企业的经济运营过程中,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经济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期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的目标;主要的任务是根据企业的特点和生产经营的规律,制定合理的、科学的产品价格,控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和费用,合理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降低开支,为企业员工提供合适的薪酬福利,监控企业经济核算和运营,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收益率。另外,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客观规律和市场的需求,组织开展并调整企业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考验,现代企业如果不能实现经济管理的规范化,不能积极的向管理要效益,就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难以实现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通过对当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规范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通过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去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企业的运营方式,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
1、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我国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生产型经济管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于市场产品比较紧缺,企业主要以生产为中心,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不需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其特点是:①管理以内向式,封闭式为主,企业对重大问题没有决策权②管理的目标只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国家在财政上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资金靠上级调拨,利润全部上缴,亏损由国家补贴,不重视经济效益③企业远离市场,不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计划编制的原则是以产定销。计划指标以指令性为主这种经济管理模式发生在企业管理发展的初期,现已无法调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比,己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先进科学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实现企业最大化的经济利润。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已由生产型经济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经济管理模式,生产经营型管理模式是一种重视外部环境、以经营为中心的决策性管理,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特点为:①企业管理范围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1②经营决策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③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④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市场经营思想,集约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所以规范化企业经济管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目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改变的速度还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在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1、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组织机构体系的建设,使的企业的组织机构不是过于臃肿,就是过于简单,影响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经济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现在大多数的现代企业对经济管理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也建立了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大多为生搬硬套而来,并不完全适应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缺乏实用性,而且这些制度往往流于了形式,未落实到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中,或者是在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没有真正发挥出经济管理制度的作用,阻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管理模式陈旧落后
虽然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由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生产经营模式,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负面影响,企业经济管理都较为粗放,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严重滞后,企业仍把主要精力放到了产品的生产环节,品牌意识不强,没有有效跟踪产品质量及市场定位,对产品的宣传不足,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4、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大部分企业虽然重视经济管理,但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企业又不想过多投人资金来培养人才,使的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难以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长效的、完善激励机制,仅靠物质激励,难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发挥其主人翁精神,使企业的人员流动频繁,特别是一些具有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大量流出,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质量不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五、如何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1、完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熟悉经济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管理的规章制度,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从企业各高层管理人员到中层管理人员再到普通员工处,要有通畅的管理渠道和有效的沟通方式。各级管理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部门之问的协调合作,以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和方针的制定,要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要有专人负责评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效果和执行力,并要确保员工获得经济管理所需的各种资源
2、建立有效的考评体系
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管,并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要积极奖励那些表现突出的员工,在企业内部形成奖优罚懒的价值导向企业经济管理中还会不断的产生一些不良事件,对这些不符合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不良事件要冷静的分析和研判,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其负面影响,并要防止事件影响的继续蔓延,对一件的责任要坚奋予以处罚
3、制定完善的企业经济目标规划
合理规划企业的经济目标,可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经济目标的
规划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目标,通过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复核等活动确定企业经济目标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以确保企业经济目标规划的顺利实施。
4、科学的评定企业经济管理
在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时,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及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客观的评定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定内容包括:对于企业目标的评定、对企业经营战略的评定以及对企业的经营业绩的评定等,通过评定及时发现经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以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适合企业经济运营特点,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5、提升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企业最高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高素质人才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专业人员,并从企业内部选拔一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与较强管理能力的人员,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有效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并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有效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主人翁精神,防止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篇4
一、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主要特点来看,工业企业有转型升级的潜力
(一)经济总量稳中有升
近几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一览表单位(亿元)
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年报36.1841.940.22844.6548.8950.8961
半年报16.3516.8415.3119.43420.13320.201818.1134
表上说明,五年来规模以下工业生产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73.2361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达155.17亿元,在全市排名第一位。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9.36%,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5%,根据抽样调查,工业产品销售良好,销售率逐月上升,企业经济效益同比增长,亏损额大幅下降。
(二)主导行业后劲十足
2015年第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39.89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11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一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同比下降两个百分点。其中玻璃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5.4%,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同比增长2.8%,通用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下工业采矿业同比增长9.6%,由于受大环境影响,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采矿业全部停产,非金属制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影响了规模以下工业经济增长。
二、就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看,工业企业有转型升级的必要
2015年第一季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42亿元,去年同期完成增加值10.1亿元,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季度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达18.1134亿元,去年同期20.2018亿元,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引起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
(一)融资问题依然突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由于受到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产品市场不够大等因素影响,难以得到金融信贷支持。而民间融资又利息高、风险大,企业难以承受。
(二)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多是产产停停,形势变化较快。
(三)生产设备陈旧老化,产品档次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产品档次不高,粗加工产品、一般产品、低附加值产品较多,市场竞争力弱。
(四)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不规范。长期以来,尤其是私营个体工业,以家族式管理、手工作坊式生产经营为主,疏于成本、营销和资产等方面的管理,信息闭塞,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五)开工不足。今年以来,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都在70—80%间徘徊,另外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矛盾明显,半年以来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相反人均应付薪酬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
(六)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2013年以来,沙河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高新技术工业企业有7家,产值达7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5%,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有7家,产值达60.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1%,玻璃深加工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玻璃行业更是工艺粗糙,技术落后。面对这些问题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三、适应新常态,力促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2015年已经进入“下半程”。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大局,为“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开局奠定好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规模以下工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半年来,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企业对生产持观望态度,规模以下工业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进一步牢固。因此政府和企业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会大有作为。以下谈几点建议。
(一)创新融资方式,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针对规模以下工业融资难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协调金融部门建立一套完善的运作机制,积极扶持有发展潜力又缺少资金的小企业。金融部门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新的信誉评价标准和风险评估标准;担保机构要加大担保融资力度,降低担保费率,扶助中小企业渡难关;创新融资模式,促进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多方合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同时政府要逐步将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覆盖面扩大,进一步充实工业发展基金,全面提升小企业融资环境。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投资补贴、加速折旧、税收减免、提供长期政府贷款和优惠利率等措施,倾斜扶持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主动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强主导产业的分行业规划和指导,推动工业产品结构由初级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为主转变,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主导型转变,并发展节能工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升级。
(三)依靠技术创新,推动高新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障,规模以下工业发展必须依靠技术、产品创新。要积极引导企业重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
(四)创新人才机制,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人员素质整体低下是制约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自身应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要创造条件,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居住环境、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同城待遇。二是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创新培训模式,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全市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为企业提供各类急需人才。三是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五)加强创新改革,创建良好发展新环境
加快规模以下工业扩大规模、上档升级,逐步合并小企业,加快入统规模以上工业的步伐,另外发展非农行业的为农业服务的新兴产业,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不断发展新境界。
(六)开拓新市场,发展新行业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性发展,我们可以借京津冀一体化模式,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工业业务拓展策略,挖掘市场先机,发展新产业。如手工织布作坊业,多数是散户自产自用型,急需集中整合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改进生产设备,提高水平“走出去”;我们可以利用山区绿色资源,兴修水利,搞好生态旅游业;以项目促发展,加快紧固件产业升级,推动紧固件产业单纯依靠规模发展向高精尖研发展转变。总之,新常态、新趋势、新思维,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是当今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长动力转换,力促企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必然趋势。
篇5
关键词:宁南山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近年来,西吉县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引进宁夏佳立公司、宁夏华林公司等数家企业及本县十几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参与马铃薯种薯基地、芹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及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使土地由农户自主经营逐步向有组织、规模化方向流转,有力的促进了我县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经营。
1 基本情况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西簏,辖3镇16乡,总耕地面积244.9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17.9万亩,旱地面积227万亩,总人口51.6万,其中农业人口约49万。截止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11.23万亩。其中:转包54394亩,转让363亩,互换6423亩,出租50978.8亩,其它形式125亩。流转去向是:宁夏佳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流转10380亩,宁夏华林蔬菜有限公司流转8837.4亩,西吉国圣酱菜流转2000亩,西吉县天绿蔬菜产业化合作社、西吉吉农蔬菜合作社、西吉县双全马铃薯种薯经销合作社等13家合作社流转13840亩。流转的土地均签订了正式的流转合同。
2 土地流转模式
2.1 企业带动型 近年来,西吉县大力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把马铃薯产业、特色蔬菜产业、设施农业、小秋杂粮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立足实际,创新机制,完善“企业+基地+农户连市场”发展模式,鼓励企业以土地流转的形式扩大基地建设,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多方共赢。
2.2 协会引领型 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中,有个别村党支部积极发挥“领头雁”作用,引导带动农民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并通过协会与农户签定协议,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2.3 股份合作型 农户共同组建合作社,把分散土地进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年末按股分红,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也推进了本村经济的发展。
3 主要做法
3.1 健全组织机构 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工作,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我县制定下发了《西吉县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意见》,成立西吉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研究、政策咨询,指导监督乡镇、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工作。成立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体系,使我县土地流转逐步走向规范。
3.2 规范土地流转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区市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正确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3.3 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响应区、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稳定土地承包权利不变的前提下,依据农业主导产业的总体规划,对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建立示范基地的,从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协助企业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园区水利配套、道路整修等,通过优惠政策的落实,充分调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3.4 强化服务指导 在指导土地流转过程中,农经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设施农业、马铃薯产业、特色种植等方面,鼓励进行农用地资源整合,强化监督力度,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信息咨询、合同签定、纠纷调解等服务,进一步规范流转行为,最大限度保护流转双方的利益,促进土地合理流转。
4 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缺少,供求信息渠道不畅,土地流转对象和范围选择余地小,流转形式比较单一,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进程。二是土地流转范围小,流向性质单一,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多样化利用土地的新格局。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土地流转。
5 几点建议
5.1 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要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等政策规定,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5.2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充分发挥我县土地区域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扩大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篇6
[关键词]0-1整数规划模型;Rglpk包;R语言程序;混合方案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054-02
作者简介:王怀亮(1981-),男,汉族,山东曹县人,菏泽学院经济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计量经济统计。在方案众多的情况下,方案间相关关系可能包括多种类型,称之为混合方案,传统的混合方案选择的程序如下:1.按组际间的方案互相独立、组内方案互相排斥的原则,形成所有各种可能的方案组合;2.以互斥型方案比选的原则筛选组内方案;3.在总的投资有限额下,以独立型方案比选原则选择最优的方案组合;一般来说比较复杂,很繁琐,容易出错;如果借助于0-1整数规划模型——万加特纳优化选择模型并结合R程序则简单容易操作。
一、0-1整数规划模型
0-1整数规划模型——万加特纳优化选择模型以净现值最大为目标函数。在该目标函数及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力图寻求某一项目组合方案,使其净现值比其他任何可能的组合方案的净现值都大。
该模型将影响项目方案相关性的各种因素以约束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因素有六类:
1.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可用量限制
2.方案之间的互斥性
3.方案之间的依存关系
4.方案之间的紧密互补关系
5.方案之间的非紧密互补性
6.方案的不可分性
模型的目标函数:所选方案的净现值最大,即
maxZ=nj=1NPVjXj
其中, j—项目方案序号,Xj—决策变量,
Xj=0,拓绝,j项目
1,接受,j项目
二、有关R语言程序
混合方案简化为数学语言如下:
max(或min)Z=CX
使得AX≤(或≥,或=)b
X≥0
X中的元素取整数或0-1整数(Ⅰ)
利用Rglpk包可求解(I)形式的整数规划或0—1整数规划——万加特纳优化选择模型
Rglpk_solve_LP(obj,mat,dir,rhs,types=NULL,max=FALSE,Bounds=NULL,verbose=FALSE)
其中,obj为(I)中的向量C,mat为(I)中的矩阵A,dir为矩阵A右边的符号,rhs为(I)中的向量b,types为变量类型,可选“B”、“I”,分别表示为0-1整数变量和正整数,默认为正整数。当max为TRUE时,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值,当max为FALSE时,求目标函数的最小值。Bounds为X的额外约束。Verbose为是否输出中间过程的控制参数,默认为FALSE。
三、实例分析
例1:现有A,B,C,D四个项目,每个项目仅有一个项目方案,其净现金流量如下表所示,当全部投资的限额为2400万元时,应当如何根据经济效益最佳原则进行决策(基准折现率为12%)。
四个项目A,B,C,D的经济数据及净现值
单位:万元
项目第0年初始投资第1-10年净收益净现值(i0=12%)A-800160104B-1000200130C-1100220143D-1500300195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需先列出由这四个项目所组成的15个互斥项目群方案,然后逐一检查各组合方案投资总额是否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再对不超出规定总额的方案逐一计算净现值,并按净现值最大化原则选择组合方案。一般来说这样处理很繁琐,也很费时间,容易出错。
如果我们把此类问题抽象为0-1整数数学规划模型,利用Rglpk包处理则比较简单、容易得多。
根据所给条件,目标函数即
maxNPV=[-800+160(P/A,12%,10)]XA+[-1000+200(P/A,12%,10)]XB+[-1100+220(P/A,12%,10)]XC+[-1100+220(P/A,12%,10)]XD
即
maxNPV=104XA+130XB+143XC+195XD
条件:800XA+1000XB+100XC+1500XD≤2400万元
XA,XB,XC,XD均为0-1决策变量
R代码如下:
>utils:::menuInstallPkgs()
>library(Rglpk)
>obj
>mat
>dir
>rhs
>types
>Rglpk_solve_LP(obj,mat,dir,rhs,types,max=TRUE)
王怀亮:0-1整数规划模型在混合方案的经济性比选中的应用运行结果如下:
$optimum
[1]299
$solution
[1]1 0 0 1
$status
[1]0
结果分析:
输出结果中,$optimum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即为NPV=299万元;$solution表示决策变量的最优解,XA,XB,XC,XD的最优解分别为1,0,0,1;$status为0,表示最优解已经找到。
[参考文献]
[1]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汤银才.R语言与统计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薛毅.数学建模基础[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马琳)(上接第53页)
图3通货膨胀下的宏观调控
然而,紧缩的宏观调控也有调控不到的地方,李英在抑制通货膨胀中的货币政策的分析中,发现其作用在不断弱化。
四、应对措施
(一)对个别垄断商品实行最高限价政策
对垄断商品进行限价,可以在一定程度控制价格的疯涨。垄断商品的供需往往不能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高效率、高平衡状态;面临整个市场物价上涨的趋势,垄断部门保持价格的不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物价(垄断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
(二)规范市场运作,引导商品生产方向
严格规范市场的运作,打击投机(囤积居奇)的行为,以进一步稳定物价。对于供给短缺的商品生产部门,政府引导企业、农民的投资、生产行为,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从生产的微观角度调节供需平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物价上涨的趋势。
(三)发放政府库存粮食
发放库存的粮食,可以从微观角度参与供需调节;因此,平时应当适时、适度地补充库存,使库存粮食能够在关键情形下平抑物价。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35-537.
[2]李腊生,翟淑萍,蔡春霞.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资产泡沫与货币政策——基于独立性资产交易货币数量方程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0(8):54-61.
篇7
关键词: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小切口大隐静脉剥脱术;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的下肢慢性静脉性疾病,发病率较高,有文献报道在发达国家,其发病率会达到总人口数的20%[1]。大多数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下肢痛痒、酸胀、乏力、麻木、患肢可见浅静脉迂回弯曲,呈蚯蚓样,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变硬、色素沉着、溃烂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程生活和工作[2]。目前对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很多,传统手术治疗、注射硬化剂、穿弹力袜治疗等,其中大隐静脉剥脱术和硬化剂应用最为广泛。聚桂醇作为泡沫硬化剂,凭借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3]。本研究选取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00例,对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联合小切口大隐静脉剥脱术在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效果明显,现将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 年12 月来就诊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36~69 岁,平均年龄(50.12±4.82)岁;实验组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0.6±3.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标准,无任何肢体外科手术或局部硬化剂治疗病史,病程3~30年,平均1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小切口大隐静脉剥脱术治疗,手术前1d或手术当天标记静脉曲张团块尤其是膝下大隐静脉曲张所在部位。本组 100 例患者均实施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平卧,在静脉曲张位置行切口,一般长约1~2cm,沿皮纹方向, 近端位于腹股沟处,远端位于内踝斜上方,行大隐静脉近端高位结扎,对近端5条主要内侧动脉结扎、其余予以保留,然后从内踝切口出放入静脉曲张剥脱导管,剥脱大隐静脉主干,手术结束后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者病肢。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大隐静脉剥脱术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手术同上,手术结束后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大隐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属支每次注射 1~2mL。每条患肢总量一般不超过8mL。直视下将泡沫硬化剂注射到静脉内,回抽有血,推注时可观察到泡沫硬化剂在静脉腔内分散,同时适当加压。
1.3疗效观测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包括总有效率、感染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等。其中,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静脉曲张消失为痊愈;临床症状好转,静脉曲张减少为有效;临床症状没有变化,静脉曲张没有减少为无效,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和有效率的总和。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为96%,具有统计学差异(P
2.2两组患者感染率比较 见表2。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感染率显著下降,为4%,具有统计学差异(P
2.3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知,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出血量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是下肢静脉曲张的一种常见类型,多发生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和体力劳动的人群,它可以使患者患肢的大隐静脉长时间瘀积血液,从而使患者的大隐静脉静脉扩张迂曲,让患者下肢产生酸麻胀痛以及沉重的感觉,严重者还可能会发生使皮肤色素沉积,慢慢发展为皮肤溃烂,虽不致死,但大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主要有[4]: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曲张静脉频治疗术、曲张静脉旋切术、曲张静脉内激光治疗术、硬化剂治疗术等。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各 自的优缺点,而常见的手术方法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该方法对患者创伤较大,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长,出血量也较多,很多患者不愿意接受。随着微创观念在医药行业各个领域的发展,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受到了广泛关注。硬化治疗是指通过定向注射硬化剂,使皮内、皮下和筋膜内的曲张静脉消失,硬化过程指的是硬化剂使曲张静脉先形成血栓,一段时间后曲张静脉转化为纤维条索样,最终管腔闭塞,不能再通[5]。
聚桂醇注射液是目前在临床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泡沫硬化剂,注射入静脉血管后会损伤血管内皮,然后形成血栓,使管腔闭塞不通;如果注射入静脉旁的黏膜下层而不进入血管内,则可压迫附近的静脉,从而减小该静脉的血流量,发挥止血作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较其他硬化剂有其明显的优点:①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手术者一般能够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即可,操作时严格规范进行。②伤口小、出血量少,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少。③不会对患者的其他部位如神经和淋巴造成伤害。④患者住院时间短,不太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影响。⑤并发症少,复发率和感染率均较低。
本研究选取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对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和小切口大隐静脉剥脱术在下肢静脉曲张的联合治疗效果进行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总有效率和感染率等,我们发现,联合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与传统手术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为96%,感染率显著下降,为4%,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单一手术组(P
参考文献:
[1] 张伟.不同治疗方法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2]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驹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3] 刘小平,温朝阳,郭伟,等.泡沫硬化万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34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2):136-137.
篇8
简单地说,企业规模就是指企业的大小,可以从企业投入或企业产出两个方面来把握。从企业投入方面来看,企业规模是指劳动力、生产资料和产品在企业集中的程度。从企业产出方面来看,企业规模是指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空间广度。企业规模正是这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两者的统一。
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出投入增加的比例,即规模报酬递增。如果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则会形成规模不经济。一般而言,规模经济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一是生产的规模经济,二是交易的规模经济,三是储藏的规模经济,四是专业化分工的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是规模经济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经济规模是指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产品生产单位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规模生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重新配置资源、调整生产规模以达到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的经济规模,从而获取最大限额的规模效益。
2影响企业规模的主要因素
从宏观上讲,在一定时期,企业的规模大小受制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时的整体技术发展状况这一经济力量。从微观上讲,企业的规模大小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力量。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技术发展状况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规模会随着企业资本积累的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行业特性。不同的行业,生产工艺特点也不同。有的行业需要巨额投资、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或生产大型及成套设备,或均匀而大量的生产的行业。更适合于进行大规模生产,如采掘业、化工等这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第三产业及产品由大量零部件组成的产业(如塑料制品及金属制品等行业),这类产业企业的规模大小与效益关系不大,一般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小企业的主战场。
市场规模和需求状况。在某一工业中,能以最低效率规模经营的工厂数目,是受市场需要该工业产品的规模限制的,只有当产品的数量达到值得设置相当庞大的生产组织时,这些经济效果才能完全体现。市场需求变化快、品种多样的产品,以及主要是满足地方需要的产品,其生产规模应以中小型为主。市场需求大、品种较单一、需求变化较小且面向全国的产品,条件可能的话应把规模搞大些。
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规模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重要因素。供应充足才可以建立大企业。对采掘工业来说,资源情况是制约企业规模的决定性因素。资源多而集中,可形成大企业;资源少而分散,则只能建立小企业。对加工业来说,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状况对企业规模有较大影响。
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理论上的最佳经济规模,由于受到现有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往往不能实现,或者在别国能实现,在我国却不能实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考察,技术因素对企业规模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
此外,政府的产业政策倾向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规模结构的状况,是倾向于反垄断还是鼓励企业规模经营,企业规模结构显然也会有差别。
3规模的生存技术法
在确定企业的经济规模有许多方法,成本比较法、利润比较法、工程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它们的应用条件和对数据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里运用的是生存技术法(又叫适者生存法)。
适者生存法是由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首先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一般地说,在激烈竞争中能够生存并且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的公司或企业的规模就是最优的,因此,判断企业最佳规模经济,就是考察企业在以往全部时间内规模分布状况。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在于,竞争将趋向于清除那些规模效率相对较低的企业,只留下那些具有较低的平均成本从而在一定时间内生存下来的那类规模的企业。
生存技术与研究规模经济的其他方法相比,应用此方法更直接、更简单,它避开了许多统计与会计方面的困难,对许多行业的规模经济得出了有价值的经验研究结论。应该说这种方法包含了比工艺设备所决定的经济规模更多的因素,在实践中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斯蒂格勒指出,“由于各厂商使用种类不同、质量不同的资源,最佳厂商规模必有多个,呈现某种频率分布,生存技术能对这一分布做出估计。”但采用此方法研究时应注意的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且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原因肯定不止是规模经济这一条。生存技术法的计算过程如下:1.用销售收入指标把某一产业的企业按其规模分作不同的层次。2.选择两个时点,不能间隔太短,至少有5年以上,这样,才能使采集的有关数据能体现出某种趋向性。然后对每一类规模的企业所占行业产量的份额进行计算,如果某类规模的产出份额在一定时间内下降,那么就认为该规模企业的效率相对较低,一般地说,效率越低,则份额下降得越快。通过长期的统计分析某一行业中生产某种产品不同生产规模的变化趋势,就可能看出该行业的规模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4运用生存技术法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微电子、光电子、电子元器件、软件、计算机、通讯、网络、消费电子以及信息服务等众多行业,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分为投资、消费和元器件三类。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新一轮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为电子信息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创造了绝好的市场环境,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突显。
根据统计资料,采用上述生存技术法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1991~2006年间的最佳规模范围进行测度。根据生存技术法的思想,时间间隔要5年以上,需要25年左右的统计数据资料,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晚,但规模变化较大,所以时间间隔取为3年,以体现变化情况。
用于规模生存技术法研究的企业,一般取有相当规模的,这里取前100强,根据各个企业的销售额占该年总销售额的比重的分布情况,划分为6个等级。并按照规模等级合计企业数量和该等级占100强的销售额比重。结果如下(见表1):
我们可以发现2%-3%与3%-4%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所以将两者归为一类,并绘成图表如下(见图1)。
由图1我们可以发现,4%以上的规模等级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最佳规模范围(要说明理由),0.5%以下规模等级的销售额比重比较稳
定。
4%以上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由1991年的0上升到2006年的6个,而占年百强销售总额比重也是由1991年的0%持续上升到2006年的42.48%,上升幅度非常大,并且稳定。电子产品适用于均匀而大量的生产,资本技术密度较高,规模比较显著。而从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来看,不受限于原材料、劳动力等,大的企业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规模扩张。并且进入的企业相对较稳定,很多由2%-4%规模等级的企业发展而来,说明大规模和企业容易做强做大,发展较快。
2%-4%规模等级以及0.5%-1%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和销售额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说明这两个规模等级的公司规模有很大的不经济性。
而1%-2%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和销售额比重除1994有较大的上升外,其余年份的在12左右波动,销售额比重在14%-19%之间波动,呈不稳定的无趋势状态。总的来说,除少数外,大部分中型企业排位在上下波动,没有很大的变化,说明中型企业还是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0.5%以下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上升较大,由1991年的37个上升到2006年的60个,增加了23个,而销售额比重仅由1991年的14.88%到了2006年的15.62%,增加不到1%,绩效并不高。并且我们对比电子百强目录可以发现,0.5%以下的企业数目增长虽多,但变化很大,几乎是重新洗牌,重新进入一批新的企业。说明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处于成长阶段,进入壁垒较低,新的公司容易进入,中小企业仍有生存空间,但同理进入公司多,市场竞争激烈,如经营不慎,则易被淘汰。
5结论
总的说来,电子信息产业中大企业容易做大,该行业容易进入,但竞争激烈,也容易被淘汰,尤其是不具规模效益的小企业。中型企业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近年来大企业数目较稳定,但规模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当然,我国电子百强与国外的跨国公司相比,在规模上还有巨大的差距,2003年的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之和尚未超过IBM一家企业的营业收入。以上分析说明我国电子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尚未达到经济规模。但要注意做大不等于做强,扩大规模外还要注意加强合作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篇9
[关键词] 传媒经济;规模经济;发展趋势;进路
[中图分类号] G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7-0094-03
[作者简介] 陈 曦,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传播经济学;
鲍宏礼,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县域经济发 展。(湖北 黄冈 438000)
一、传媒经济规模发展的趋势
1.对于递增的规模报酬的追求要求传媒经济规模发展。传媒企业对于利益的追求必然要求经营决策者从固定投入与最大产出的角度考虑企业的规模是否适合其在短期内的发展。成本的付出是否仍可获得更大收益或者说形成更多的效用。那么,从经济学角度而言,递增的规模报酬,简单地说即是1倍的经济产出所投入的各固定要素小于1倍,这就必然成为企业经营者包括传媒经营者所追求的目标。而规模报酬递增的产生又是与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相生相伴。所以,传媒经济规模发展的必要性将凸现。
深入分析这一点,我们从柯布――道格拉斯短期生产函数(Cobb-Dauglas)入手。
可以看出,对于一般生产厂商而言,Q表示总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A、α、β为三个参数,A表示技术进步率。所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基于技术水平不变前提之下的生产函数。因为我们仅考虑短期,所以,将A看作定值。
在学界,对于媒介产品是商品的论点早已达成共识,所以,媒介产出自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适用于西方经济学有关生产论的生产函数。当然,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媒介产品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媒介产出品及其衍生品,包括电视节目、报刊、杂志、广播、流媒体播映及影视作品等。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其短期生产产出主要依赖于技术支持之下L(劳动)和K(资本)的投入。α与β则表示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在总量Q中所占份额。那么,我们便可通过α与β的和来判断规模报酬的情况。很显然,如下图所示,从A点到B点的变动来看,两要素的增加比例 =AB>BC,表示在产量增幅一定的情况下,固定要素L、K的投入减少,获得规模效应。
2.较广的市场覆盖所带来的市场价格优势吸引传媒趋向于规模经济。不同一般的生产厂商的是,传媒企业的产出并不一定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从我国的传媒产业现状来看,经济效益的形成主要依靠的是间接形成的广告收入。而广告收入的形成自然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媒的外化竞争力。这就不难理解,实力更强,覆盖更广的传媒有更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持续强大的市场覆盖所要求的是在较大规模下的规模经济。
进一步将生产函数的模型套用到作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传媒产业,规模效应的产生就意味着同等量K的投入带来更大产量的增量。萨伊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转化为商品并具有价值。在生产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计算所生产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而且还需要计算其价值量,即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用。我们在此假设所有的媒介产出全部转化为经济效益(事实上,媒介产出一般都能转化成效用,但是,其经济效益的多少取决于市场价)。于是,我们可以得到: 总效益=P・ALαKβ
显然,媒介产出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不同种产出所可能浮动的市场价格P,以及L、K的投入量和媒介企业劳动所得和经营中的资本所得对总产量的作用指标,即α与β的比例。假设L、K的投入在短期内是一定的,则传媒企业的总效益取决于P、α和β。在规模经济中会出现α+β>1,即规模报酬递增的趋势。所以,我们只有在规模经济形成后,才会形成规模报酬的递增。同样,从经验上讲,传媒企业的各种产出所可能获得的市场价格P,通常与生产规模及规模产出所带来的覆盖效应呈正相关。以我国的媒介“龙头”――CCTV为例。通过CSM在全国样本地区进行的基础调查中发现,总体看来,CCTV-1的频道覆盖率排在第一位,为96%,CCTV-2占28%。在前15名中,中央电视台的频道共占了8个。在这种高覆盖率下,CCTV的部分节目就与其广告收入存在正相关。自实施黄金段位广告招标以来,几年中19:00报时广告费一直以20%-50%的比率攀升。近年来,《开心词典》、《梦想中国》等栏目更是借助CCTV的规模效应和超高覆盖率而轰动全国,同时,也带来广告收入和其他经济效益的直线攀升。
3.部分传媒产品递减的复制成本使规模经济对其更有利。传媒产品的生产与其他产品的生产有一个明显的差别:传媒产品的生产首先需要很大的先期投入,或者说是固定投入,比如报刊、杂志的编辑生产需要大量L(劳动)、K(资本)的先期投入,而当一份成品产出后,进行大量复制的成本就相当低。所以,传媒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很低并存在递减趋势。平均成本的递减使得边际收益在一定程度的相对上升,形成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这种规模效应也驱动传媒行业的集团发展,尤其是报业的率先集团化。1996年,《广州日报》就最早进行了报业集团的试点。1998年《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相继成立了报业集团,中国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但是,从整体上说,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不同质的媒介发展状况是各异的,生产成本和边际收益率都会不同,成本曲线也会有所差异。比如,电视媒体的边际成本就要高于报业或者其他传媒出版物的边际成本。因为电视节目不能大量的复制,需要持续的劳动及资本的投入。但是,从总体上看,媒介行业中异质的产出成本曲线大都呈现“U”型或“L”型发展(如图)。具体地说,传媒企业通过自身发展和外扩实现一定规模经济效应后,平均成本会出现随着信息产品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规模持续扩大到一定数量后所形成的规模膨胀将会造成管理费用的上升,当内部管理费用的增量冲抵了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减量,将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状况。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比率小于1,即AC/MC=S< 1。
4.国际环境的变化使中国传媒经济的规模发展成为必然。据统计,2002年全球媒体与娱乐业市场总规模就已超过1.09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已达到0.48万亿美元,欧洲达到0.34万亿美元,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达到了0.21万亿美元。并且,美国占国民生产总值5%以上的传媒产业,吸收了4%的劳动力。英国传媒业占GDP的5%,却雇佣劳动力100万。在全球领域内,一批极具规模的跨国传媒集团迅速形成。现今的国际传媒市场大体由维亚康姆、时代华纳、贝塔斯曼、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西格拉姆、迪斯尼和科思等大公司所控制,他们的触角伸向了全球各个地区。其中,默多克新闻集团、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迪斯尼和映佳国际等电视传播业的巨头也已经挤进了中国的大门。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在世界上占有足够影响力的媒体较少。在对收看CCTV-9(英语频道)的人口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收看CCTV-9人群中90%的受众居住在中国,外国受众仅4%。这无疑给我们传媒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艰巨的任务。目前,中国潜在电视市场受众为12亿,对于世界传媒市场来说是巨大的“中国派”,把握本土市场,实际上就是对于自己“话语权”的保护。“在国际传媒市场,谁占领了市场,谁就有更大的话语权”。在新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建立强势的主流媒体,保护市场,保护宣传领地,无疑是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中国传媒的迫切要求。同时,我们也应参与世界范围内话语权的竞争,为发展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形象的树立提供良好的平台。这都依赖于强势主流媒体的出现。于是,媒体的规模发展经营,便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客观逻辑。
二、传媒经济规模发展的进路――竞合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规模发展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然而,规模发展如何实现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传媒经济规模发展的进路,即竞合的概念。竞合是多方通过人、财、物、技术共享、整合原有配置等合作形态来共同参与更大规模竞争的手段和方式。
1.新旧媒体的竞合。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媒介产品在市场中必将历经4个发展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传统的传媒产品如电视、报刊、杂志和其他出版物大多处在产品的成长和成熟阶段。虽然这些传媒产品的潜在市场规模仍然很大,但是,受众从整体规模和结构上都趋于稳定,也有相对庞大的受众数量,其发展也处于丰产期。如何使传统传媒产品长期发展下去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呢?一种是对本产品的技术革新,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另一种就是转向新的产品生产,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显然,第一种方式是一种保守的应对。而现实情况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广泛运用,传媒行业的产出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新媒体”在技术领域异军突起。
现在学界对于“新媒体”尚无明确的定义,但已有人将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纳入新媒体的范畴,甚至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讨论范围。但是,不管怎样,基于技术创新下的新媒体必将成为今后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运用,新媒体的优势也将逐步显现。也正因如此,自“新媒体”一出现,就受到了资本的追捧和风险投资者的青睐。
所以,就媒体发展的方向而言,处于成熟期的旧媒体与处于形成期的“新媒体”之间的竞合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从近两年的“新媒体”来看,其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技术的不够成熟。无论是网络视频等流媒体,还是基于3G技术的手机媒体,都需要技术的日趋完善。其次是终端覆盖率还很小。虽然我国网民总人数过亿,手机用户量是位居世界第二。但是,相对而言,由于条件的限制,电视等传统媒介产品的覆盖率仍居首位。再次,“新媒体”的前期发展一直都受到风险投资者的青睐,在技术的发展要求和投资者对于市场的过高估计下,资本的投入量巨大。但是,由于市场的开发和技术的完善仍需较长一段时间,资本的投入也将回归理性。既然传统媒体的领地被“新媒体”所蚕食,但是,新媒体尚不得自给,那么,何不进行一场新旧媒体联合、优势的互补呢?有了强大后盾的“新媒体”,必将更具吸引资本的能力,而旧媒体也为后续的发展预留了一定余地。这样看来,新旧媒体的竞合,不但给旧媒体以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作为新生事物的“新媒体”的发展需要。
2.同质媒体集团化和战略联盟的构建。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有人预言集团化、战略联盟构建为主流的传媒之间的合作、联合将成为我国媒介产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模式,这也使得传媒企业的竞合共生成为必要。
中国报业率先踏上实践道路的第一步。自1996年,《广州日报》就最早成立了报业集团。随后,一系列报业集团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报业发展步入集团化的新历史阶段。至今,全国报业集团已成立近50家。同时,中国期刊业也顺应发展,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但是,即使是报业走向了集团化,中国传媒行业的同质媒体的整合仍有很大空间。目前,中国已拥有报纸2000多家,期刊7000-8000家,报业近50家。而在美国,报纸行业有1500家,报业集团仅4家,而这4家却控制着全国76%的报纸,总发行量占全国发行总量的83%。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还有大量的媒体资源需要整合,整体规模尚需要进一步提升。同质媒介的整合、联盟,可以将各自的相对优势在规模扩大的条件下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使受众数量上的相互削弱作用降低,市场份额有望提高。也使得媒介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和分工程度得到提高,最终媒介成本有望下降,获得规模经济的效果。媒介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迅速建立新的市场优势,获取新的渠道,并以较小代价进入新领域。
3.同跨国媒体的正和博弈。我们这里所说的正和博弈是国内媒体和跨国媒体在相互选择和合作过程中的“双赢”局面。为什么要寻求“双赢”?我们认为,这是由双方的依存状况决定的。首先,在国际传媒领域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就应该要考虑一种更快、更有效的方式在国际传媒领域博得上位。依靠自身的发展与积累是较为缓慢的,同时,我们在国际传媒领域的管理经验和国际资本的运营能力上还缺乏经验,亟待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与此同时,媒介边界模糊化已不仅表现于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形成“互连”(Interconnection),也表现为在传媒领域国界的逐渐消失。跨国媒介在全球范围内的渗透就是其具体的表现。然而,面对潜力巨大的中国传媒市场,跨国媒体在国外的发展也需要以东道国原有媒介作为平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为国内媒体与国际媒体之间进行竞争中的联合埋下了伏笔。可以说,跨国媒介与中国媒介之间的竞合与联盟是符合双方发展需要的有效方法。双方有效地规避了重新开拓新市场的风险,节约了因海外扩张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对于探索中的中国媒体来说将更加有益。
参考文献:
[1]默多克在中央党校谈传媒产业[N].学习时报,2003-10-20.
[2]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
[3]吴飞.传媒竞争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产业机构升级;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129-02
纵观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产业逐渐集聚,最终形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并且,金融中心的形成极大地带动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随着这一现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研究形成金融中心的动因、机理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等。伴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以上海、北京、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城市的金融产业也开始有逐渐集聚的态势。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密切关注这一发展现象,结合国外研究经验,掀起研究金融产业集聚现象的热潮。本文通过大量分析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梳理出对金融产业集聚研究的最新成果,从金融产业集聚动因、机制及影响因素、金融产业集聚程度评价和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这三个方面来评述。
一、金融产业集聚动因、机制及影响因素
总体来说,影响金融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不对称、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本、规模经济、国家政策等。
国外学者大多以研究某一特定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从理论上来阐述集聚的动因和机制。其中,Martin Sokol[1],以爱尔兰为例试图以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来解释不均衡的区域发展以及金融服务地理学。在分析了爱尔兰的银行机构的位置结构后,他认为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和自动化是推进这些机构集聚成中心的原因。并且,他认为爱尔兰国内银行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是互相促进的。银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益于经济的发展。
而Zhao.X.B[2]等研究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香港这五个中国的金融中心的发展。他们认为信息流动是现代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腹地理论都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香港会成为跨国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聚集。此外,他们通过对位于以上城市的各行业5 000多个公司总部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在选择总部城市时,国家政策制定地点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Zhao.X.B等人预计北京会是中国大陆的经济中心,上海会是工业和贸易的中心。
Porteous[3]从“信息外在性”、“信息腹地”、“路径依赖”和“不对称信息”等角度来解释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认为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将导致大型金融机构和能提供优质信息服务的金融机构被驱逐出该地理空间,进而导致该地区金融集聚程度不高,对地区经济的增长产生阻滞作用。
国内学者大多通过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来探究金融产业集聚的印象因素。李大垒[4]在通过分析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数据后,发现工业总产值、金融业从业人员和地区生产总值这三个因素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居民储蓄和园林绿地面积两个因素对其形成则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
车欣薇、部慧等[5]通过建立金融集聚两区域模型来研究金融产业集聚的原因。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集聚尚未形成之前,地理位置的因素使得部分金融企业开始聚集在一起,而在集聚形成的过程中,较低的机会成本、较大的规模经济、较大的金融产品份额以及较大的金融信息量这四个因素更加地促进并维持集聚的形成。
李正辉、蒋赞[6]也是采用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划分为东、中、西三个板块分别比较研究。从总体来说,信息不对称、规模经济和政府政策是促进金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其中,信息自由流动和规模经济对金融集聚有更显著的影响,相对而言,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小。说明在目前阶段,中国的金融机具主要是由市场力量来驱动的。但对比东、中、西三个板块的分析结果,不难发现东部地区对信息不对称的依赖程度较大,中部地区则比较依赖政府政策,而西部地区区域广阔,发展较为落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其金融产业的集聚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二、对金融产业集聚程度的评价方法
经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分析发现,各学者大多通过计算区位熵来判断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如陈文锋、平瑛[7]通过分析计算上海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区位熵,发现上海金融业的区位熵大于1,证明上海金融业却是存在集聚的现象。但银行业的区位熵小于1,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区位熵均大于1,说明银行业暂未形成产业集聚而保险业和证券业已经形成。笔者认为此结果与实际经济现实有一定出入。李大垒[4]也运用区位熵作为聚集程度的指标且当做被解释变量来分析对它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除此以外,丁艺、李树丞等[8]从金融总体规模、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四个方面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以上四个方面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金融资源在向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集中。银行业聚集程度最高的是广东省,东部地区大量集中了各类政策性银行的总部。证券业集中程度最高的是上海,其次是北京和广东。而保险业的集中趋势较为平均。
任英华、姚莉媛等[9]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了金融集聚核心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上海陆家嘴金融集聚情况邀请相关专家按照金融集聚核心能力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打分,并以此样本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出一级及二级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隶属度集,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并得出结论:陆家嘴金融产业的集聚核心能力的处于“很强”等级。
三、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国内大多文献是使用不同区域的经济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区域内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均显示出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丁艺、李靖霞[10]等研究了全国31个省市的经济数据,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三方面的区位熵分别进行了分析发现:就银行业而言,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的集聚程度相差无几;就证券业而言,东部地区集聚程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差异不大;就保险业而言,东部地区的聚集程度同样高于中西部地区。然后他们利用以上区位熵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对各省市GDP之间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来自于银行业的辐射作用,而证券业和保险业的作用并不是很显著。
施卫东[11]分析了上海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及变动情况,运用存款和贷款与三次产业的比值来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以分析金融产业集聚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他认为上海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已经在下降,而第三产业产值增加明显,其中,金融产业的集聚对这一产业结构变化起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黄永兴、徐鹏等[12]以长三角城市群为对象探究基础设施和经济规模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情况,并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滞后因变量模型(SarPanel)和空间面板误差自相关模型(SemPanel)来讨论金融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他们认为基础设施和经济规模都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产业的集聚,而基础设施的贡献度要略强于经济规模的贡献度;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中区域外溢作用并不明显,一个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更多的是依赖于此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跟其他城市的金融集聚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关于金融产业集聚文献的研究,从集聚的动因、机制、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类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信息不对称、规模经济、政策影响、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等是形成产业集聚的原因,并且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但是国内对于金融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实证研究方面,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如果实证研究完全脱离了理论来源和支持,就只能成为孤立的点,成为一种表面的研究,而不能加深对国内金融产业集聚的动因、机制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探索。建议更加关注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动向,联系国内实际情况分析,结合国家区域发展的方针政策和金融产业的特点,发展金融产业独特的集群理论。
参考文献:
[1] Martin Sokol,Space of Flows,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and the Geography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Ireland.Growth and
Change Vol.38 No.2(June 2007),pp.224-259.
[2] Zhao X B.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financial center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kong:A geography of finance perspective[J].Urban
Affairs Review,2003,38(4):535-571.
[3] Porteous D J.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Centers:Location,Information Externalities and Path Dependence[M]//Mar-tin R L.Money
and the Space Economy.Chichester:Wiley,1999:95-114.
[4] 李大垒.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形成原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0,(8):41-59.
[5] 车欣薇,部慧,梁小珍,王拴红,汪寿阳.一个金融集聚动因的理论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2,(3):16-29.
[6] 李正辉,蒋赞.基于省域面板数据模型的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4):12-16.
[7] 陈文锋,平瑛.上海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8,(10):93-95.
[8] 丁艺,李树丞,李林.中国金融集聚程度评价分析[J].软科学,2009,(6):9-13.
[9] 任英华,姚莉媛.金融集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1):32-34.
[10] 丁艺,李靖霞,李林.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0,(2):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