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本教育的提出基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由于我国传统课堂教学多以知识讲授或者说灌输为主,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被动者,传统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全球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由此,全世界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一些教育研究者提出,教育应当面向学生,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力求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其一,在学科为主的学习内容上有所突破;其二,在学习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其三,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方面有所突破;其四,突破传统的评价方法;最后,在研究方向上有所突破,即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变。生本教育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2生本教育理念的具体内涵
顾名思义,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是由郭思乐教授最先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教育方式。生本教育是在全球教育改革的洪流中诞生的,也是适应我国教学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本质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一切为了学生”。这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目标和宗旨。一切为了学生,就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制定、教学方式的安排等等,都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最终目的都是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其次,“尊重学生”。这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式方法问题。学生也是有生命的独立个体,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而且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见解,甚至是疑问。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才能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最后,“全面依靠学生”。这是说教师要把课堂和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们要改变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3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经济法教学改革实践
3.1注重经济法教学的实践性随着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法律专业学生对司法考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司法考试的实用性较强,对学生各方面要求也较高。那么,对司法考试应该怎样教学呢?其与法律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下面笔者针对这两个问题重新设计了经济法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联结,尤其是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转变。教师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讨论专题案例。组织专题讨论和讲解重点时,要基本遵循“基本法理+比较法学习+法条研读+司考仿真题练习+案例讨论/模拟+综合点评”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环节组合编排上,笔者在基础理论、法条解析、案例研讨、比较法学习等板块比率上进行了调整,适当降低了对基础理论的讲授,而比较法学习、法条解析与案例研讨等实践环节则列为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三,在研究性学习环节中,在全面、系统地阐述经济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近年来经济法学的最新理论研究和立法发展反映在教学中,对近年来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积极探讨,使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最后,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安排学生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作为平时的作业,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分别占课程成绩比重的30%和70%,考核题目偏向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类型,引导学生关注与经济法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
3.2注重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促进师生互动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教学案例,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传统案例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针对文本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对各情况所蕴含的经济法知识进行解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并不能真正融入到案例情境中去。而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会有明确的身份概念,也会针对自身所处的位置具有更加深切的认识,对案例中所包涵的经济法知识会有更加清晰的辨别意识。同时,角色扮演的形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角色扮演所产生的其他作用也很多,例如,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而且,学生无需走出课堂便可感受到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境,还能在角色的矛盾与抉择中凸显自我的个性。可以说,角色扮演是进行案例教学的最好手段和方法。
4结束语
篇2
一、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教师角色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气氛;因此,必须制定出适应的课程,培养作为促进者而不是权威者的优秀教师,来作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最可靠的载体。基于这些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促进者,一是提问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如何知觉和认识他本身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的基础之一就是帮助一个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家坎姆勃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规定、传统、模板、发号施令、欺哄,它也是管理存在的过程。这个角色要求教师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当好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的自然结果,没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材料中的教师不是教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善于提出问题,扮演好提问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形式,尽可能切合学生的兴奋点,以引起强烈的共鸣,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要主意问题的梯度,体现教学对象的个性差异;要以民主的态度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对于问题的解答,不追求千人一面,肯定有偏颇的答案,允许有不同的答案,鼓励有创意的答案。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极其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作用,它把教师角色定义为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探求者。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应建构新型的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讲,好的教师是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的,它是促进教学中的信息交流、认知期待和情感转换的一种情绪媒介,能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对学生的感受要多一些关注。在语文课上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相对自由的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因此,教师必须不断追求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热情参与学生的活动。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与教学艺术,引到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 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人文情感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一种唯理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炼,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情感、审美情趣的介入,使最具有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育变成了机械训练。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学,注意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当然,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但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更要引领学生体察、彻悟课程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小学语文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寓教于乐,使学生在阅读和欣赏时自觉地受到美的熏陶、提升人格、净化心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此外,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教师引领学生在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让其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
四、 突出爱国主义,塑造健康人格
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性格、气质、 兴趣、爱好倾向等。健康的人格一般来说是理性、意志、情感的统一,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人格方向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人格与爱国主义的形成过程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它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娃娃抓起。除了教唱国歌,教认国旗、国徽,让孩子从小就对祖国有感性的认识,培养其亲敬感。要把升旗仪式,教唱爱国歌曲,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班团队会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的常规。同时,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强化爱国主义内容,要把读爱国文,国事,当爱国者用为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帮助小学生建立系统的爱国主义观念。我们应通过歌咏会、演讲赛、辩论会等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有机渗透爱国主义。只有形成常规,学生才会铭刻在心。隔三岔五地喊几句口号,灌输几个概念,效果不会好。爱国主义信念的培养,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不断引导巩固强化的认识过程。
五、 结束语
篇3
[关键词]福禄培尔 学前教育 泛神论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36-01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培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bel)是被公认的19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立者,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的笃定追随者。其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长久以来对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顺应自然的原则
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顺应自然的原则主要受到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行动哲学”、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自然哲学和克劳泽(Karl Christian Friedrich Krause)万有在神论的影响,他认为宇宙中不灭的法则是万物赖以生存,并支配及统一万物的神,神性是人性的本质和根源,人性本善。幼儿时期是教育发挥导其向善的最关键时期,此间的教育、教学和训练必须是容忍的、顺应的,保护性的和防御性的,“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地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①。他很早即感受到所谓神造自然和人类心灵的关系,由自然到神,由有限到无限的哲理。他提出学前教育应顺应自然,将人、自然与造物融为一体,并达到三者的和谐共荣。教育活动应尊重教育对象的基本意愿,令幼童尽可能自己决定和掌控其行为,成人不盲目干涉,通过幼童的自主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进而启发他们的潜在力量。福禄培尔在勃兰登堡(Brandenburg)开办幼儿园期间,每周一次带幼童到郊外玩耍,引导他们亲近自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生活习惯,启迪幼童心智,化育幼童情感,谨慎遵循儿童本性,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让儿童发现和了解自己,这些教学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二、持续发展的原则
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进化”与“持续发展”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渴望完美与健全的思想,“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②。人类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而“教育乃从受胎同时开始”,他将人类初期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并主要讨论了前三个时期的教育,他强调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是彼此孤立和存在罅隙的,而是相互过渡和持续发展的,如果忽视其内部的关联,势必偏离教育的终极目标。他不提倡从小就对正常的儿童施予特殊的教育,要求采取相对普适性的方法,他认为人的发展是对立与调和中的持续发展,对立与调和法则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儿童只有接受外界刺激,才能有了解外界的动机,才有机会对外界刺激进行反思,才有可能将自己对外部事物的认识通过活动表现出来。而这一切都不是断裂的,“每一个后继的阶段以一切和个别先行的生命阶段的强有力的、完全的和特有的发展为基础……因为只有每一个先行的发展阶段上的人的充分发展,才能推动和引起每一个后继阶段上的充分和完满的发展”③。学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儿童发展自己的这种天赋。
三、自我创造的原则
福禄培尔认为,创造性的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方式。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上帝创造了人,即创造了自己的摹本,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因而人应当像上帝一样进行创造和发生作用”④。所以,人类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必须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他认为人类的劳动、生产,不应单单是维持衣、食、住等基本的生命所需,而应是将原本已经存在于机体内部的神性表现出来,这是劳动和自我创造对于人类和人类的教育事业的恩赐,劳动和创造是人性之要求,福禄培尔提倡幼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体验和理解自我创造的真谛,因为自主的自我教育活动所得来的成果,远比被灌输与被强迫要真切而且深刻。他还特别强调家庭和母亲在学前教育和幼童自我创造力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曾经有经典的语录,即:“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他充分肯定了创造性活动作为教育的方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固然,福氏所提到的创造性可能仅仅是指“创造”出东西,或许与“制造”的概念更为接近,但这仍然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于当下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无裨益。
注释:
①(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②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37页.
篇4
技工院校的学生目前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以教为主,重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体系相当的不完善,技能实训的目的性不强,考核评价方案不健全等等。为了使学生能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能更快地适应单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质量人才,需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学生理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培养的教学体系。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生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并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实训体系,使学生在这个连续的不断递进的“体验式”训练过程中,既达到学习、理解知识的教学目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生本教育教育理论在会计实训教学中的意义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本文由收集整理“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也就是说,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使各科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而在我们现在的教学课程融合性不强,各学科之间较为分散,学生在学习时理解不深刻,只有实现了大课程的整合,整个学校教育的生本化,即学生可以自主地学,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这种整合不是那种简单的仅仅“作加法”的校本课程,而是“做乘法”,即进行本质改变的课程整合,使“基础课程”本身就有活动性和研究性,通过活动和研究把各部分课程整合在一起,成为其体系化的教学思想走向现实的桥梁,使生本教育的教学改革实验具有可操作性。
二、生本教育理论在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因此,树立生本教育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构建工作过程知识为载体的学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地给学生设计项目,让他们带着任务来学习。由于会计这门学科的特点,更侧重于实践。因此,教师在每次教学时,都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一定要让学生完成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能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针对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项目。
(一)设计会计教学实施步骤
1、教学中体现生本教育。在会计教学中,教师按照学习内容的要求,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如让学生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计算成本、纳税申报、编制财务报表或者进行财务分析等等,使其主动学习。然后教师再提炼知识点,整合后再进行理论教学,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达到人人动手以提高操作技能。
2、分工合作实训方式。教师针对所学内容设定一个项目目标,将学生分组,在每组中按照会计机构内部各岗位的分工情况进行分岗位操作,让学生共同完成该项目,从而对整个会计操作流程的来龙去脉有了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比如对成本计算或企业资产核算等内容实行单项模拟,并规定项目完成时间。从原始凭证的收集处理,到项目的完成及目标的实现,均由学生自己完成。遇到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上网、参考书来查找资料,在研究中学习,逐步完成实训项目的目标,从而养成自主学习良好习惯。同时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体会到合作和竞争的气氛,既锻炼了他们自学的能力,也让他们体验了团队协作快乐。
3、建设校内综合实训实验室。技工院校会计模拟实训室是会计专业培养学生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和基地。实训室的建设应该来源于会计工作的实际作业流程。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引证理论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并能使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4、建设实训仿真基地。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仿真实训,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会计岗位操作平台。比如,在校内建立校园餐饮业作为会计教学实训基地,将各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轮流担任收银员、核算员、会计员工作,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实训指导。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还能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另外,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参观、实习,从而得到更感性的认识。
(二)建设会计教学实训平台
1、会计实训室的建设。为满足会计仿真实训的需要,应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建设会计实训室,会计模拟实训室包括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即手工模拟实验室和银行大厅、税务大厅)和电算化会计模拟实训室。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实现财务核算功能,如出纳岗位、工资结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材料核算岗位、成本、费用核算岗位、往来帐结算岗位、财务成果及总分类账核算岗位等;而银行大厅主要模拟企业财务人员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相关业务,如现金的存、取,票据的填写和支付,办理贷款等业务;税务大厅主要模拟财务人员到税务机关办理相关业务,如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变更、撤消等业务。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可引进现在较通用的用友软件,实现erp财务业务的一体化。让学生模拟企业真实环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入生本教学。传统教学中,教室只能教授理论,实训室只能动手训练。生本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可以将教室、实训室功能一体化。教师可以首先根据学习内容设置项目,并利用会计实训室引导学生实现项目目标。同样,在教室也能进行实训项目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提问、查询资料等方式获取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去掌握知识,教师再进行提炼知识点,从而达到理解会计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基本技能。
3、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利用校园内资源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仿真训练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如建立校园超市实训基地,让学生轮流担任收银员、会计员的工作,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另外,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会计实训基地,以实现对学生会计岗位能力的培养。由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或会计事务所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得到磨炼,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在工作中体会知识的运用,以此培养学生具备会计、出纳相应的岗位能力。
三、生本教育理论下的实训教学综合考核评价
实训教学评价是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实训教学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的学习,以便提高学习效果。因此,从方法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这样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调节。
(一)加强过程评价考核,全面衡量学生水平
要求学生在实施每一个实训项目中,严格按照实训标准实行。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从实训目标的完成程度及正确程度来考核,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比如通过平时在课堂上的讨论,案例分析的表现,项目的动手能力等,一方面由专业教师来评分,同时由分组同学进行自评,以便全面衡量学生的水平。
(二)考核的内容和方法灵活多样,更加关注学生综合提高
在考核评价内容上,不仅仅看中技能的成绩,还要包括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以及参与态度的好坏,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的考核。学生在实训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相互配合完成任务等方面能力,都是学生最终实训成绩的构成依据。采用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可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学习报告、项目报告、团队活动、阶段测验、技能竞赛等手段进行,对珠算、点钞、税务等实训课程开展评价。
(三)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篇5
基于内容的教学理论(CBI)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魁北克双语区展开的“浸入式语言教学”(immersion education),其教学理念在于将语言教学建立在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供学生学科知识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语言水平的发展;同时它又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强调激发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发展、通过学习知识来建构语言的意义。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在接触到新的知识时候,会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强的学习动机,而学习效果也会更明显。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比语言本身上更为重要。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于语言的形式,强调通过对语法、句型的重复操练来学习语言,不但容易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只会根据范例操练语言、却难以运用语言来汲取新知识和表达已获得知识的情况。
根据2007年教育部公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4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其中约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熟练运用的词汇。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他们所掌握的有限词汇量不足以表达与他们认知水平一致的意见,因此在口语和写作中容易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由于三本院校的学生的阅读、视听输入量有限、内容也比较单一,因此学习动机也比较薄弱。作为传统教材的补充,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中采用了CBI的主题模式(theme-nased approach)开展了一些额外的活动,试图最大程度地利用内容来帮助语言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阅读、编写阅读题目、小组讨论和PPT演示介绍的方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输入和输出能力。
一、自主阅读
由于课堂内时间的限制,也由于主题阅读仅作为大学英语教材的补充,因此主题阅读的任务由学生在课后自主进行。主题阅读选择了国际地理系列阅读丛书作为阅读材料,其难度适宜,在内容上涉及了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样化的主题,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较多地放在汲取知识、而较少地放在语言形式如句型、搭配、语法结构上,但正是如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并获得了良好的阅读能力,提升了阅读速度、扩展了词汇。
二、自主设计练习题
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之后,面临着如何有效地深化所吸收的知识的问题,而让学生自己为所阅读的材料设计练习题,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进阶学习方式。通过泛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有了粗略的掌握,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学生提炼出关键知识点,在反复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对于内容的记忆,而且提高了书面输出能力。
三、课内外小组讨论
如何将被动词汇转化为主动词汇,是中国学生面临的一大挑战,原因之一是因为学生很少有口头运用语言的机会。在大班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人发言次数和时间长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四人为一组,同一小组内进行同一主题的阅读,各小组除了在课堂内进行有老师参与的小组讨论之外,更要在课后进行了由组长主持的小组讨论。在讨论环节,小组成员交流彼此的阅读心得,对所阅读的主题进行延伸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需要用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和词组来表达所涉及的概念、原理等,客观上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
四、课堂呈示
小组讨论为所有成员提供了自由的讨论机会,而课堂上的PPT演示则使得学生得到了更为正式的语言输出的机会。以小组为单位,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选择、总结、简化、改写,并辅以图片、声光效应,最后由一位小组成员进行陈述;个别小组预先准备了录像、甚至采用现场实验的方式,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演示过程。演示组的学生在准备PPT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学习效果,并锻炼了组织语言和口语表达的能力,而其他学生则在观摩过程中,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得到了有效地语言和知识的输入。
笔者通过对所任教的学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践中,发现通过基于内容的主题英语学习,学生不仅在词汇量上有了一定的扩充,在口头复述表达能力上也到了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更为浓厚,学习的自信也更为充足。CBI教学鼓励学生以语言为工具来进行交流,拓宽了我们外语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路。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着新的问题,比如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实际运用中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较多的准备、学习和参与的时间。如何将CBI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地运用、并推广在所有的学生中,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篇6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26-02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体的教育情景为依托,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方法。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生系统学习基本原理的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比较抽象是学生的普遍感受,因此,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的教育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案到一般理论的认识飞跃,同时培养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着重探讨在该课程中如何选择并使用案例
一、选择案例的原则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精心选择案例是关键。案例选择既要满足案例的一般要求,又要反映并突出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特性。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及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本文认为教学案例的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不能跑题;二是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即案例包含的信息要完整,对案例的深入讨论能够反映该类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结论。
(二)启发性原则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案例要能引人深思,启发思路,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深化认识,培养能力。
(三)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对案例的进一步要求,它意味着案例所包含信息要丰富,覆盖的知识点越多越好。这样的案例不仅对特定知识点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对案例的深入分析还能引申出相关知识点,既彰显理论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又能保证思维的深度和连贯性,避免频繁引入新材料而引起的杂乱和注意力调整。
(四)鲜活性原则
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善于批判,但是知识和阅历有限,因此案例要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契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鲜活性包括三类:首先,社会生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此类问题不一定是新问题,但具有公认的重要性,探究其解意义重大,社会关注度高,也是大学生乐于关心的问题。其次,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此类问题一般是正在发生的、影响较大的问题,大学生对其有自己的基本看法和判断,易于深入。第三类是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大学生迫切需要获得帮助和指导。
(五)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培养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是该课程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案例选择中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任意选取事件和人物,只是引入案例,不做任何价值判断。
二、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问题是案例教学的轴心和焦点,问题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唐世纲、李枭鹰指出[1],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问题本身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即问题具有挑战性;其二,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缺失能够弥补,且弥补的内容是开放发散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问题可解,即“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缺失能够弥补”则构成案例有效的前提。“弥补”过程即是案例教学中的分析、探讨与交流过程,是学生运用有关原理、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结果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出现量变或质变。
在问题设计中还应始终强调问题的针对性,即问题的目标状态必须指向教学任务中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案例材料的新颖、问题的挑战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但对问题的求解结果如果和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毫不相关,这样的问题就不是好问题,只是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而已。
(二)展示案例,分析讨论
展示案例既可以在讲授知识点之前也可以放在讲授知识点之后,其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图片、文字、视频、录音等。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在教师导演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听讲者和知识接受者,而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根据案例材料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结论。教师则扮演指导者和推动者,处于从属地位。
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如,黄明、郭大伟认为[2],案例教学法包括讨论法、质疑法、提示法和操作法。本人认为上述四种方法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一般而言,讨论以学生为主,质疑则师生均可应用,同学之间可相互质疑,同学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也可以通过向学生质疑引导讨论的方向,向学生提示分析问题的思路,引导讨论向有效争论的方向进行。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过程中一个案例做进一步分析。在第一章实践观教学中讲授实践的基本特征时引入案例“何作庥院士谈本届(2004年)诺贝尔物理奖――夸克粒子理论研究我国早于美国”。该案例在介绍完实践观的涵义,进一步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时引入。实践的物质性、主观能动性较易理解,难点在于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因此上课时把社会历史性作为重点,引入案例。
本案例的重点内容是何作庥院士对获奖事件的评价,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一是遗憾,二是钦佩。据此设计了两个问题:(1)何作庥院士遗憾什么?为什么该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不是中国科学家?(2)何作庥院士为什么佩服美国人?
学生以举手发言的方式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由于该问题具有较强的发散性与现实相关性――诺贝尔奖、中国的科技发展、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问题的求解等都可纳入讨论,学生参与踊跃,从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各有所见。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提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展开思路,清晰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同时也肯定学生从多元角度分析看待问题的意义,引导讨论的顺利进行。通过对科学研究这一实践基本形式的个案探讨,实际上已触及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不仅深化理解了理论,同时又是自觉运用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的训练。当然,学生的分析探讨主要是从具体情况出发所做的具体分析,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是一般理论,需要教师在总结评述阶段提升概括。
在讨论阶段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作为“导演”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不能过早地肯定或否定某种观点,抑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总结评述
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在讨论中,学生们提出的观点有的客观正确,有的幼稚偏激,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加以引导和点拨,讲明案例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中的长处和不足,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原理,扩展、升华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同时在方法论方面再受启迪和提高。
例如,在讲解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时,引入“大发展还是大破坏――百电争利神农架”案例。该案例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例分析与讨论,揭示现实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并学习运用唯物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事物的联系、运动以及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问题,而不是仅仅把事物看做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加以考察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
本案例展示借助多媒体设备用一组图片呈现出来,包括神农架小水电规划布局图、优美的神农架风景图片以及由于小水电过度开发而导致的干涸的河床图片。鲜明的对比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情景之中。本案例中设置的问题是:神农架地区在狭小的地理范围内密集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小水电,且已经造成河流断流和生态破坏,这样的发展,究竟是发展还是破坏?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
学生们围绕案例材料展开讨论,小水电背后的利益冲动,小水电――河流干涸――生态破坏之间存在的客观制约与依存关系逐渐清晰,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也有了坚实的事实基础。在总结评述阶段,一方面肯定了同学们客观正确的分析,同时对讨论的结果进一步作理论提升,概括出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出案例中折射出的经济发展中当前与长远、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地方获益与环境治理中国家埋单的矛盾关系及这种只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偏激式发展道路的短视性,并建构起如下观点:在实践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等。
精心选择设计的案例,辅以精心组织和引导,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提升了理论教学的实效。然而,在操作中依然存在学生的广泛参与与教学效率低、学生和教师的知识结构对案例的选择与应用制约明显等问题,有待求解。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广告学专业,本科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就业
第一章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1.1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各个高等院校的逐年扩招,高校毕业生也随之增多。而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好多企业求贤若渴,但却招不上适合岗位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到处投简历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学非所用,跨到另一行业来工作。
1.2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的教育,未能很好的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麦肯锡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只有3%的人能达到服务业起点职位要求的能力水平。首先,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其次,一些高校教师的素质不够合格,在讲授能力和调动学生兴趣和主动性上有很大欠缺。最后,很多高校都重理论,轻实践。由于资金设备和师资方面不符合条件,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化繁为简,从而导致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
第二章 以广告学专业为例研究本科学历教育
2.1广告学专业的特点和广告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
广告学是近年来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新兴的一门学科。广告学专业是一门文学艺术、经济学、管理学交叉融合的运用型专业,所培养的是能从事广告策划、广告营销、广告企业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这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广告活动又是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活动,因此广告学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广告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对文化艺术的感知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情怀。
2.2广告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由于广告专业发展前景普遍为人们看好,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各大高校为了迎合市场就业需求也纷纷扩招,导致广告专业人数增多,教育质量也相应受到影响。
首先,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边缘学科的重视不够,在资金和设备上投入没有足够的投入。广告学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不能和一些思想理论性的专业相比,它需要对学生专业操作技术上给予关注。比如广告摄影的器材,一些艺术类课程所需的要工具等。对教学资源的投入不充分,直接影响了广告学专业的教学质量。
其次,专业课数量不足,课程结构不合理。广告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集经济、艺术、管理等学科为一体,对学生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由于教学是时间有限,广告学专业课程的数量就受到了挤压,课程结构不合理使学生的专业素质不足。
最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由于广告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从事这一专业领域研究的教师学者相对其他专业明显较少,造成了广告专业师资力量的短缺,一些专业的课程只能派一些文学、艺术的老师来兼任,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3广告学本科学毕业生求职问题
由于广告专业学生的急剧扩招,导致了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异常激烈。广告专业又是一个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企业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为提高效率,会选择那些能直接上岗的,具有很好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毕业生。我国的本科教育培养强调理论培养与技能培养并重,但实际中我们本科教育更重视了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广告专业的市场准入要求低,竞争又激烈,导致全行业目标薪金期望降低,低的薪金待遇使好多广告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不愿进入该行业。
第三章 广告学专业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3.1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概念界定和目标
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不同于学术性本科教育,它在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从事本专业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的同时,更强调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和创新。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满足社会职业所需。
3.2广告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的需求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广告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对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广告学知识涉及到经济学、传播学、美学、文学等多学科,因此广告学专业也要依此进行完整的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分为五个课程群:传播学课程、广告学课程群、营销学课程群、艺术与视觉表现课程学等、人文课程群。其次,由于高校的教材和教育理念往往滞后于行业发展,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却常常发现所学与实际严重脱节。因此在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同时还要根据广告行业对人才的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3提高广告学专业教师素质
师资力量是广告学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广告学专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受制于本专业教师水平,因此要全面提高广告学专业教师的素质。首先,要广开人才引进的渠道,大力引进广告学专业学术人才,提高教师的学历要求和职称要求。其次,广告学教师要树立广告意识,用自身的广告人的精神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由于广告学专业的实践性强,在教学中必须将理论和实务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4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广告专业实习基地
学校要通过科研与社会服务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可以进行广告学专业校企联合办学,建设专业实习基地,企业不仅能够派经验丰富的企业成功人士去学校任教,还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解决部分毕业生就业问题。
第四章 对我国高等本科教育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广告学这门专业的发展分析,给我国的高等本科教育发展带来很多启示。首先,学校要找准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高等学校是为了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各方面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不仅要培养出学术性的人才,还要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次,高等教育要以职业需求为基础,优化学科课程设置。多开放一些实践性的科目,在教学设置和师资配备上都进行合理投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进入职业领域中增强适应性。再次,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加强高职称、高学历的学科性教师配备,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成功知名人士来校任教,制定激励政策来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最后,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专业应用场所,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再用课本上的知识去指导实践,减轻本科毕业生从学校到岗位过度的压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樊继轩.论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1)
[2] 张健.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communic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2005(06)
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31-02
《电路基本理论》是电类专业必修的入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这也是大一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的过渡期。不可否认的是因生源的差异和学生个体的差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教学中容易出现“不饱”和“过饱”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充分调动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最大潜能,成为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要求的实用和创新型人才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课堂、实验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与探索。
一、进行分层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直接接受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新概念和建立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相对于实践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比较抽象。要搞好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需要教师多下功夫,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由于地区基础教育差异和个体差异,学生在基础和悟性上有一定的差距。从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来看,高分甚至满分的学生比例较高,而低分不及格的也有相当比例,对于较好的和较差的两个极端,鉴于传统分班的弊端,为了充分发挥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必须因材施教,打破现有的分班模式,有必要根据受教对象不同实行分层次教学,每个层次制订相关的与之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详细的教学计划。具体做法是:分班开课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测试,之后通过测试成绩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分别进行课堂教学。高层次的课堂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加快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加深加宽其知识面;低层次的课堂在保证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要求的同时,侧重以讲解基础知识为主。每个层次的课堂配备教学方法、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在教学八周左右再进行一次测试对每个课堂的学生微调。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排课时间上可以统一安排,各方面在实施分层次课堂教学上都不存在问题。期末理论课的考试题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注意把握题型和难度,适当加大基础知识考核的比例,同时通过一定比例的灵活运用题目拉开分数差距,客观合理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
二、面向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的发展愈加需要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各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知识的验证和灵活运用环节,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门于2012年2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中针对加强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措施。其中第5条指出: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实验教学,实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它对培养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改变过去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发展实际能力的弊端,同时也有利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大一学生首次接触电路实验,要求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严谨的作风,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民族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和素质差异较大,导致了实践动手能力上的差别,在实验环节上不能做统一标准的要求,有必要在教学上区分对待,实现不同模式的培养方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实践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其最大潜能,有利于为学好后续课程,最大限度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提高其专业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完成必做的验证性实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要求之外,安排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对有潜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分成兴趣小组,由任课教师专门指导其完成设计性和自定项目实验,并且在条件成熟时开展教学提高型、科技活动型活动,如举办讲座、组织实验竞赛、等。
2.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将内容僵化、形式单调,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实验教学方式转变为在时间、内容和形式上都让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在时间上,实验室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开放;在内容上,除必做实验外,还安排有选作实验和采用现场指导、网络答疑等多种指导方式;充分利用视频、实物模型和演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对不同程度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3.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电路基本理论》实验。在实验前给学生介绍仿真软件并进行演示,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首先上机实践,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实物操作时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数据和现象能够完全了解,实验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对复杂的实验过程在计算机仿真过程中会更便捷高效,可保证一些高压强电实验的安全性。
4.完善实验教材,扩充实验内容。教材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的根本。为此,将重新编写实验讲义,增补各种类型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电气性能、常规仪器仪表的使用操作说明、实验数据误差的分析、电路设计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增加一些直观的感性认识,包括增加最新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另外,还可以考虑增加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基础性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牢固记忆并透彻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切实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服务,为完成专业培养方案服务。综合提高型实验教学的实施,是实验教学的延伸,不仅能加强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知识,充分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人专长,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促进智能的发展。通过自定设计实验项目实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大学生创新活动和竞赛活动输送人才。我校计算与实验中心是“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电路基本理论》课程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学校的创新创业中心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的科技兴趣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院的《电路基本理论》课程是校级精品课程,每位任课老师都可以抽出时间指导学生完成设计性的和自定的实践项目,校院两级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项目,每年都有申报活动。这一切为创新活动和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有力的保障。
教学必须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由此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很有必要,是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由于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并付诸于行动,近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人数逐年增加,已形成良好的氛围,并在全国各类电子竞赛中取得多项大奖,为社会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充分展示了我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翰荪.电路分析基础[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校级精品课程《电路基本理论》.武汉:中南民族大学,http:///dxxy/dlfx/.
[3]《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编辑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摘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6).
[4]周常森.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金波.电路分析实验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商榷
2007年版“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一的《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已经于2007年秋季使用于高等学校2006级学生的教学。这套教材的出版和发行,凝聚了众多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专家的智慧和力量,确是一套高质量的理论教学教材。本人作为一名从事高校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本着使这套教材精益求精的目的,对《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有关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1.“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概论》143页)这里的问题是,处于产业资本循环第一阶段即购买阶段执行货币资本职能的货币是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如果说是处于商品的流通过程,从表面上来看,或者从形式上来说产业资本家付出货币,购买到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与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由于产业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到的商品并非是一般的商品,因为除了购买到生产资料以外,它还购买到作为劳动力的特殊商品,正是由于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特殊属性,即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产业资本家才去购买,或者说产业资本家之所以去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正是看到它具备生产剩余价值的特殊能力或属性。因而,正是由于作为购买手段的货币购买到的商品的特殊性从而使这一流通过程与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区别开来,也就是说,这一流通过程属于形式上的商品流通过程,但从实质上来说它却是资本的流通过程。显而易见,教材中的表述是欠妥的。
2.“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概论》144页)这里的问题是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否扩大再生产比简单再生产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不然的话为什么会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的说法呢?
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原理既适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根据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的原理,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扩大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的发展和结果。只有首先满足简单再生产的要求,然后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联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再生产其特征是扩大的再生产,但是,不管如何,不管在何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依赖于简单再生产,没有简单再生产,就根本谈不上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相反,这是不可移易的客观规律。根据语言学的规定,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那么,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二者之间的关系用修辞结构来表达的话通常来说用并列结构就可以了,原因正如上述,一方面简单再生产比扩大再生产具有优先性,另一方面,在正常的社会条件下,扩大再生产是现代社会再生产的特征,二者各有自身存在的特征和意义,因而不能一般的说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所以,教材中使用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的“偏正结构”值得推敲。
3.下引内容紧接上文:“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概论》144页)按照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不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内部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三大交换关系,即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内部的交换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同时也要满足第二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当然,第二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是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即第一部类用自己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生产出来的消费资料相交换从而满足两大部类各自的需要的,即一方面第二部类在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得到了补偿,另一方面,第一部类通过出卖自己生产的生产资料交换回消费资料从而使得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需要得以解决。通过上述的两大交换过程,可以使第一部类即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的简单再生产进行下去。至于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简单再生产以及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在上面的表述中已经涉及。当然,为了进一步揭示这一部分关于生产资料的简单再生产表述内容的缺憾,可以通过和第二部类即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的简单再生产的表述进行比较的方式能够对这一问题看的更清楚。撇开扩大再生产的因素,因为在教材的表述中,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内容的表述是无可挑剔的。教材上对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的表述为“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显然这是指消费资料的简单再生产,既然已经满足了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所以说教材上对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的表述同样是无可挑剔的。然而与此相对,教材上对生产资料简单再生产的表述为“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那么我们随之要问,第二部类即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在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如何补偿呢?没有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补偿,也就没有第二部类的简单再生产,没有第二部类的简单再生产,同样也就没有第一部类的简单再生产。这是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为我们揭示的基本原理。
篇10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1 当代建构主义概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过程常常是通过参与共同的社会互动而完成的。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1 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2 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先天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教学时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3 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信息建构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来完成。
建构主义还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留学生纷纷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关于对外汉语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的制定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3.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整个教学工作应立足学生、满足学生;全部教学活动应调动学生、依托学生。教学活动开始前,应明确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国别、性格、学习目的、起点等。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充分分析教学对象,才能做到教学有针对性,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教学法的适用和学生平等参与的成分越来越突出,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主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激励和控制教学活动。
3.2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二就是“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应该将汉语当作工具来教,而不应作为一种知识系统来教。随着语言教学对象对课程要求的提高,在教学中倡导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以及互相合作与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成为语言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作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3.3 结构——情境——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三就是“结构——情境——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图片、录音、电视、投影、实物以及其它教学用具把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 通过词汇、句型语言表达,把枯燥乏味的知识, 变为生动的活的语言,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快捷, 更透彻。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分为两种:模拟情境和想象情境。模拟情境主要指在课堂上准备一些道具,布置一个模拟环境,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情景。想象情境主要指由教师规定情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参照条件进行单句练习或自己编对话的操练过程。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了许多新的诠释,对当今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广泛的影响。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强调学习与教学的中心是学习者而非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及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些见解丰富和深化了学习理论的研究。同时,建构主义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总的来看,建构主义理论对进一步推动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指导教育实践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徐子亮 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4]卢家楣.心理学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