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

篇1

一、进一步突出扶持重点

立足于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采取有力措施,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和项目布局突出向粮食主产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聚集。一是要求各省区农发机构将土地治理项目的财政资金,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县特别是谷物主产县集中,继续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倾斜。二是要求除河北、内蒙古、、青海等生态保护任务较重以外的省份,安排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资金不得低于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的90%。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下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172.43亿元,其中用于13个粮食主产区119.49亿元。

二、优化建设区域布局

围绕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根据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为重点,统筹考虑土地、气候和生物资源分布状况,将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限制性开发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向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重点开发区聚焦,兼顾生态资源环境有一定恢复能力的保护性开发区,严禁在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的限制性开发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继续提高投入标准

为强化公共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从201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实现并轨,统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并适当提高了亩财政资金投入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各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提高到以省为单位加权平均为1100―1300元,比2013年提高了近10%。同时,允许将2003年(含)以前年度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范围予以提质建设,其中1988―1998年(含)建成的项目区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不超过1000元;1999―2003年(含)建成的项目区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不超过800元。

四、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加强机制创新,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及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独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2亿元,在14个省(区、市)支持169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交由农民股份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五、不断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

篇2

[关键词]灌溉 智能化系统 无线网络 物联网

农业作为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尤为重要。21世纪的农业将是信息农业的时代,没有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引入与应用,将是现代农业依托新型信息化应用上迈出的一大步。物联网可以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使农业发展走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之路的科技保障,实现智能控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作物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平台建设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新疆兵团已示范推广了农田墒情监测与灌溉自动控制系统,这对促进兵团农业灌溉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兵团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世界领先,中国唯一的技术支撑。

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平台是一个把远程监测系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或专家系统)及滴灌自动控制系统集成于一体,构成农业灌溉物联网综合技术体系。作物滴灌远程监控技术可通过该技术平台实现远程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滴灌自动化及故障排除等功能,可以将触角伸入到现场的各个节点,在异地也可充分掌握现场信息。该平台可以满足不同级别用户在线浏览知识、获知实时数据和远程化化灌溉管理。这将成为灌溉信息化管理发展的方向,将推动兵团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灌溉管理逐渐向走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是兵团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近年来滴灌技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对大田作物肥水管理的可控性。因此,研发嵌套作物水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灌溉管理自动控制系统更为必要和迫切。中国农业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对不同作物的水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我国灌溉管理走向自动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作物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平台的先进性

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他是以感知为前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在这背后,则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芯片,用这些传感器获取各种信息,再通过局部的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通信网路交互传递,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感知。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农业物联网由农业信息感知层、信息传输网络层、应用服务层组成,可实现农业远距离、大范围的智能化管理。目前,我国已开发出一批农业专用信息感知和监控设备、适合农业特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低成本电子标识产品,并在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土壤墒情监测、设施农业监控、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农产品流通与质量安全管理等不同领域得到应用,推进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

三、作物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平台是一〇五团科技发展的重要创新,探索了团场、科研院校,科技重心下移的新经验

作物智能化物联网平台依托新疆兵团科技成果(新兵鉴字[2011]第018号)“膜下滴灌远程墒情监测与灌溉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该平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一。五团与石河子大学多年的“产、学、研”结合背景,重点进行了滴灌作物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滴灌农田的蒸散模型、水分传感器的安装方法、低功耗阀门控制器(RTU)、基于GPRS墒情采集系统及农田墒情信息远程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研究,已实现了农田水分的自动采集、数据自动处理及墒情评价、滴灌自动控制等功能。实现了农田墒情监测实时化、决策专家化和灌溉自动化功能。在此基础上,应用Zigbee自组网和GPRS+INTERNET协作服务网络的关联,构建农田墒情远程监控系统和水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基于上述两个系统为基础的灌溉物联网应用管理平台和示范基地。

四、作物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建设平台建设在一〇五团建设情况

201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一〇五团被列入“兵团农六师五家渠现代农业示范区”。兵团农六师一〇五团5万亩作物(棉花、加工番茄)膜下滴灌高效节水示范基地为基础,引入干旱区农田墒情监测与灌溉远程自动化管理技术等科技成果,在兵团农六师一〇五团国家高标准农田生产基地(农业部示范基地)进行墒情监测与灌溉远程自动化管理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建立农业灌溉物联网管理平台,为实现农田的土壤改良、肥水高效运筹、信息化管理目标、推动新疆农业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在一〇五团推广,探索出了一条建设新路子

新疆兵团农六师一〇五团具有较强的科技力量,建有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病虫害防治中心、气象站等机构。团场通过多种方式,与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等院校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促进和保证一〇五团棉花产业持续高效发展,专门成立了农业科技发展中心,建立了现代化的检测中心,并积极开展各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作为项目主持单位,近年来承担各级科技项目有:农业部高标准棉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棉花标准化体系制定与推广项目、棉花膜下滴灌墒情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示范推广等示范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科技成果。

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环境,加快团场科技进步进程,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强团场科技创新和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团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科技进步政策法规以及兵团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精神,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团场的实际先后制定了《一〇五团引进人才若干优惠政策》、《一〇五团科技工作奖励办法》等。这些制度的制订,建立和完善了人才使用的新机制等多方面内容,大力发展棉花高效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高新技术,加快一〇五团科技示范园建设,进一步引进和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科技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科技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优化等。

为使一〇五团农业能够实现健康、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团场以此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认真做好高标准农田、智能化节水、农业机械化、高标准农田林网等的规划建设,目前已完成的项目运行状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其他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扎实有序进行。如在农业高效节水方面:截止到2011年,团场已安装常规滴灌11.5万亩,普及率达到97.5%,农业灌水利用系数0.85。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团场现有各类拖拉机584台,农具862台(架),机具配套比1:1.5,农业机械化率80%以上。建设一〇五团农机服务中心,集停放、检修和保养等功能。在农业示范基地发展方面:建设优质商品棉基地,加快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规范化、标准化,为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和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平台。

2.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平台在一〇五团推广产生的优越性

新疆兵团农六师一。五团是以农业为主的团场,棉花是团场的主导产业。按照中央提出兵团加快推进“三化”建设和农业“三大”基地建设的要求,全面推广农田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平台,切实发挥高新节水示范效应,推动团场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2011年在在2连示范推广棉花自动化滴灌5000亩,节水明显,增产显著,具有省工等特点,其节水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平台示范具有以下优势:第一,使普通滴灌系统能够严格执行轮灌制度,由随意轮灌走向科学灌溉,节约用水和用电10%左右。2011年常规滴灌每亩水方量380方,滴灌自动化每亩350方,每亩节约用水7.5元。第二,使“少食多餐”、高频灌溉技术能够真正实现,促进了作物稳健、持续生长和高产、高效益,亩增产35公斤,产量提高8%以上。第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人均管理定额由50亩提高到300亩,管理费用由120元/亩降低到20元/亩。第四,避免了人为开关球阀对作物造成践踏、灌溉时间不一致导致作物生长不均匀等影响。

五、作物智能化物联网平台强化了科技与团场发展的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作物职能灌溉物联网平台建设将对提高示范区农业生产效益产生显著影响。棉花膜下滴灌的人均管理定额从当前的50亩增加到300亩,平均单产提高28kg/亩,单位面积棉花膜下滴灌生产综合效益增加260元/亩。当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时,将产生综合效益1300万元。对提高示范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具有显著作用。

2.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降低普通滴灌系统工程投入和运行管理成本,对加快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指导兵团灌溉自动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牌的意义。

篇3

今年,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牢牢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机遇,以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机械现代化、农田水利现代化、农业科技现代化和农业绿色工程的“三化一绿”发展战略,积极筹措资金,整合项目投入,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提高生产装备、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水平,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化进程,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围绕生产装备水平提升,全力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充分发挥县财政补贴和上级补贴资金的杠杆作用,优先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加快常规机械更新换代,新增投资1.5亿元购置新型农机具,促进农机装备整体升级。积极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组织跨区机耕机收作业,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经营收益。目前,全县农机保有量5.1万台套,总动力226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以上。

二是围绕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全面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通过开展水网和农田排灌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以管道输水工程为主的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建立网格化、系统化灌排体系,全县126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70%以上,30万亩粮田用上了“田间自来水”,做到了智能取水、节水灌溉。规划建设7座平原水库,解决黄河来水与灌溉季节用水时空不匹配的问题。同时,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提高智能化、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是围绕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全面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实施农业科技提升工程,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小麦生产“八统一”和玉米生产“六配套”技术到位率达100%。全力打造“两院三站”科技平台(与省农科院合作建设小麦科学研究院、与隆平高科合作建设玉米科学研究院,建立玉米院士工作站、小麦院士工作站和食用菌生物技术院士工作站),形成了“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

四是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施农业绿色工程。每年安排资金500~1000万元,用于深耕深松、统一植保等关键技术、关键环节补助。通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率达90%以上。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载体,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用药量减少20%以上,防治效果提高10%以上。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8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制定质量安全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两大标准县市规范,全力打造以高产、高质为特征的“华夏第一麦”品牌。

篇4

一、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突破口,以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为源动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打好新一轮水利建设攻坚战,着力解决好群众最期盼、发展最需要、生态最迫切的水利问题,确保重点工程上水平、重点工作上档次、整体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在黄蓝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崛起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二、重点任务

2012年水利工作重点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创新三项机制,深化四项管理,抓好五项工作,干好六大工程”。

(一)围绕一个中心

就是紧紧围绕“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这一中心,立足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防洪防潮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饮水安全保障、农田水利、水生态保护、节水型社会管理、水利体制机制“七大水利体系”,创新思路,加大投入,积极作为,努力实现我县水利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二)突出两个重点

1、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2011年我县成功创建为第三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县。2011—2013年将投入1.044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7.93万亩。今年全面完成2011年确定的2.56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同时实施2012年工程面积2.8万亩,其中大王镇管灌工程0.5万亩、乐安街道管灌工程1万亩、大码头镇末级渠系改造工程1.3万亩。工程投资3482.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00万元,省投资800万元,市配套400万元),年内建成发挥效益。同时,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整合各类支农涉水资金,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

2、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县建设。围绕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纳污限制“三条红线”控制管理制度,开展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专题实践和研究,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地方规范性文件。加强计划用水和节水管理,指导各行业节约用水,积极开展企业水平衡测试和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社区、节水型学校创建。争取投资300万元为企业安装取水计量远程监控系统150套。

规划实施孙武湖南展工程、高店水库扩建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段配套工程,完善全县引供水网络,为工业用水水源转换提供保障,全县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亿立方米以内。

(三)创新三项机制

1、农村供水管理机制。以彻底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为目标,年内投资265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改善5.3万群众饮水条件。建立县乡村三级管理组织,完善工程运营管理机制,在完成农村集中供水水价调整听证基础上,争取出台农村公共供水水价调整和维修专项基金筹措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县农村供水水质检测中心运行管理,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建立水质定期常规自检和通报制度,强化应急供水管理,提高农村供水标准和安全水平,让群众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2、基层水利服务机制。把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立项的约束条件,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解决农村水利设施管护缺位问题。积极推进“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乡镇水利站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县、乡两级防汛抗旱应急服务组织,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探索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水利合作社、供水联合体等农民合作组织,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水利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让农民在管理和维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享受便捷、专业化服务。

3、水利投入保障机制。根据《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协调财政、地税等部门研究制定我县具体实施意见,落实好“五个方面筹资渠道”,即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中提取3%,从成品油税费改革返还和转移支付中提取3%,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提取15%,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额的1%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征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5%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一并纳入水利建设基金管理,探索建立政府投融资平台,扩大政府投融资渠道,有效保障重点水利建设投入。

(四)深化四项管理

1、水资源综合管理。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主线,以控制地下水开采为重点,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强化用水监督,严把总量控制、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和凿井审批关。与发改、经信、国土、环保部门建立分工负责、配合协作机制,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或未通过论证的,水利部门不批准取水,发改、经信部门不批准立项,国土部门不予办理用地手续,环保部门不批准环评报告。依托水资源监控中心,完善信息平台,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数字水利”建设水平。加强水质监测,加快建立水价调整、水资源监测及企业用水考核机制,提升水资源监管能力和水平。

2、水工程规范管理。继续深入实施河道综合整治,以工程管护、生态保洁和防汛抗旱为重点,加大经费投入,抓好河道工程、灌排设施年度维护,力争批复实施小清河尚道西南险工、永红沟排闸、圈子堤防缺口堵复和右堤堤防整修等一批河道修复工程。配合省、市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段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切实抓好河道、堤防等重点水利工程确权划界,为规范河道管理奠定基础。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明晰县、乡、村三级管护主体和责任,落实管理目标,加大水工程安全检查和专项整治,形成专管群防结合、开发保护并重、经济生态同步的管理机制。

3、水生态保护管理。以打造绿色优美水系、生态文明乡村为目标,加强水生态治理和保护。加强执法巡查,严厉打击非法取土、建设项目侵占河湖水域等违法行为,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口,规范岸线开发利用,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河道污染。积极推进小清河、、支脉河等重点河道治理,配合抓好织女河—新人工湿地、预备河人工湿地建设,开展引水补源,加快治理地下水超采和海水入侵。积极实施桥涵配套、水系循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等基础工程建设,有效修复自然生态功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水行政执法管理。以法规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配套完善水工程建设项目和水资源管理等地方规范性文件,逐步推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审”和“重大工程建设防洪评价”制度。健全县、乡执法组织网络,对执法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落实执法责任,提高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加强水政执法巡查,对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继续强化与法院、财政部门联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执法、收费管理,确保完成水利规费征收任务。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通过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水法规和节水宣传,提高全民水法治观念和节水意识。

(五)抓好五项工作

1、防汛抗旱工作。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落实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抓好汛前检查督导,充实完善县、乡、村三级防汛指挥体系,落实各项防汛措施。年内实施上游河道疏浚、泄洪水毁工程修复等一批防汛重点工程,抓好农田防汛抗旱工程配套及各级灌排沟渠清淤治理,完善灌排体系,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确保全县安全度汛。加强旱情预测预报,强化科学调度,根据旱情形势,抢引抢蓄抢灌黄河、小清河、支脉河等水源,全力抓好抗旱灌溉和孙武湖调水充库工作,保障全县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用水需求。

2、水土保持工作。结合新《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一周年,深入宣传贯彻水保法律法规,加强已建和在建工程项目的水保方案编报、审批和监督管理。编制全县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加快水系绿化和水保治理工程建设,实施预备河绿化、北贾沟绿化、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县项目农田林网建设,抓好河辛路景观绿化提升工程,完善农田林网1.56万亩,新增水系造林3356亩,植树33.86万株。依托孙武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争取立项实施新的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提高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3、规划计划工作。抓住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机遇,以争取各级加大水利投入为重点,抓好重大项目的前瞻性、政策性研究和项目前期规划、论证,编制完善现代水网规划、防潮堤规划和“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力争河道治理、农村饮水安全、防潮减灾、重大水源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严格工程建设程序,规范项目操作,加强“四制”落实和工程监督检查,确保工程按计划组织实施。切实抓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做好移民人口核查、扶持项目编报和工程实施等工作,落实好移民政策。

4、水文信息工作。认真落实“工程带水文”政策,对重大工程规划要同时进行水文工程设计,加快水文监测站点建设,以水文建设促进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配合做好全市用水总量监测,抓好全县地下水、地表水、饮用水动态监测,合理布点,定期观测,保障集中供水水质安全。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加快水资源管理、农村饮水工程、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等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信息化水平。抓好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的处理、审核和填表上报,今年6月底全面完成普查任务。

5、机关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干部学习、民主决策、党风廉政、督查考核等制度,认真执行周五例会制度,加大工作督查落实。以加强行风治理为重点,推行廉政风险防控、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从我做起、走向文明”、创建节约型机关、“提速增效年”等主题活动,提高机关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稳定和安全生产,认真抓好水利经济、招商引资、党建帮扶工作,重视和加强老干部、计划生育、妇女儿童等工作,不断提高机关规范化管理水平。

(六)干好六大工程

1、治理二期工程。对闸上游7公里(至桥南100米)河道进行疏竣,恢复堤防,疏挖土方260万立方米,筑堤土方25万立方米。工程投资3577万元,其中省扶持1070万元,争取市补助300万元,其余由县财政配套。计划3月份动工,11月底完成。

2、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示范建设项目。该项目位于镇,实施工程面积2.56万亩。计划衬砌斗、农级渠道62.34公里,建设各类建筑物597座,新建机井60眼,维修机井25眼,配套机井房85眼、变压器室5座,铺设PVC管道33.7公里,安装射频卡控制系统5套、射卡800个,整修道路60.65公里,种植防护林12.35万株。工程总投资3482万元,今年4月20日前完成。

3、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重点建设水源井、主管道、信息化系统、消毒设施、村内管网改造以及智能化水表等工程,改善9个乡镇、街道5.3万人的饮水条件。概算投资2650万元,计划8月份开工,12月底完成。实施后将达到小清河南6个乡镇(街道)为一个网络、小清河北3个乡镇为一个网络的供水规模。

4、二干渠下游段节水改造工程。衬砌二干渠自丁庄镇王道村南生产桥至下游李沧村生产桥7.45公里,工程投资1698.3万元,其中中央补助602.83万元,省级补助301.54万元,市级补助793.93万元。计划2月上旬开工,3月底完成。

5、水利站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以大王镇水利站为示范点,按照规划设计、办公楼颜色、庭院绿化、办公设施、单位门牌“五统一”标准,高标准建设办公场所、配备办公设施,并达到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为全市基层水利站的建设与发展探索经验。项目共需资金550万元,积极申请市财政扶持,年内实施完成。

6、镇田间节水灌溉工程。位于镇东水村以西,团结沟以东,前大村以南,南至交界,建设地埋低压管灌工程5000亩。估算投资500万元,其中市级补助350万元,其余由县财政配套。计划7月份开工,10月底完成。

三、保障措施

今年水利改革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全体干部职工要自我加压,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在新起点上努力实现新发展。

(一)加强学习,提升境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每名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工作当责任,以学习开拓境界,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谋划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学有所获,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思维、陈旧模式,善于走新路、开先河,瞄准“全市第一、全省一流、全国典型”,谋划改革思路,创新工作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做到高起点定位、高层次谋划、高标准实施,努力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二)转变作风,埋头苦干。作风产生力量,实干赢得威望。要牢固树立“无功即是过”的思想和强烈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只唯实干,不求虚功,成绩面前不骄傲,困难面前不气馁,努力埋头苦干、少说多干、真抓实干。要明确工作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亮点在哪里,抓好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到人,把各项工作往实里做、深里抓,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办扎实,高效推进工作落实。

(三)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创新激发动力。要尊重干部职工创新精神,营造倡导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永葆水利事业生机和活力。要坚持学先进、找差距,深入查摆思想境界、工作标准、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问题,牢固树立“干不到第一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的理念,紧盯水利发展机遇,努力争取各级政策和项目在先行先试,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四)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加强党风党纪学习和廉政教育,注重自我改造、自我修养、自我约束,端正人格操守,审慎手中权力,严格遵守廉洁自律规定。要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坚持依法行政、勤政高效、务实为民,多服务、少干预、不添乱,倾力打造“水润,利泽百姓”服务品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坚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一线掌握情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篇5

1.1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2010~2012年三年项目共完成更新改造泵站60座、装机3178kW、机井111眼、防渗渠道90.86km、渠系配套建筑物5641座、疏浚沟渠土方161.35万m3、高效节水灌溉100hm2,共计完成投资9600万元。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中沟及中沟以上建筑物配套率和完好率达100%,田间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达90%,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粮食产量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1.2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坚持农田水利建设为产业配套

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土地产出能力,全市有效灌溉面积从4.68万hm2提高到5.55万hm2,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18.54%,达到70.79%;节水灌溉面积由2.57万hm2提高到2.83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51%;粮食总产量由59.93万t提高到66.14万t,粮食亩产由509.39kg提高到565.41kg,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1%,农民人均增收178元。

1.3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项目实施后,水利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灌溉水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缓解了水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增加了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随着地面拦蓄工程的增加,项目区植被覆盖情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减少了坡地冲刷及水土流失,使田间土壤能够保持一种适宜的环境,对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4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项目区的综合潜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项目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改变乡村面貌。项目的实施不断扩大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农民获得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实施带来的效益,并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同时,项目的建设也促进了农业水利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扩大内需等政策的指导下,有助于引导和支持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推进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健康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促进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主要做法

为真正把重点县建设这件强基础、惠民生、管长远的好事办好,确保农民长期受益,新沂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科学设计规划、积极筹措资金、规范项目管理、加大宣传力度、落实管护责任,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作为农村水利的核心工作来抓,作为民生水利建设的重要举措来落实。

2.1领导机构完善

责任机制有效落实新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作,并将重点县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一是在项目建设之初就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财政、水利、审计、农业、农开、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新沂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关系的协调、资金的调度和筹措等工作;二是市政府办公室及时出台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细化建设任务和目标,制定工作措施;三是各项目镇(街道办)主要负责人牵头、分管负责人主抓,主要解决工程实施前的清障问题、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四是成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处,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等工作。这些机构的成立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扎实推进提供了组织保证。

2.2规划设计科学

项目建设重点突出以《新沂市农田水利规划》、《江苏省新沂市2010~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为依据,建设处人员全面深入到镇村,广泛听取项目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经过精心调研规划,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和产业结构需要,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建设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按照“因地制宜、质量第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充分满足农民的需求,重点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3建设制度健全

工程建设质量优良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的规定以及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和建设管理细则等文件要求,新沂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公示制、竣工验收制、农民义务监督制。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施工,严格履行建设程序,严把材料设备采购关、施工队伍选择关、工程质量监督关以及工程竣工验收关四个关口,建立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审计单位控制、政府部门及受益群众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项目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2.4资金管理规范

财政配套足额到位在竞争立项之初,新沂市财政就明确承诺,地方配套资金全部由市财政解决,市财政每年配套1000万元,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不让老百姓出一分钱,不增加农民负担。一是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江苏省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其补充规定要求执行,设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资金专款专户,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二是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按工程进度分期分批提报,按合同约定,先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监理工程师计量审核,建设处同意后,由国库集中支付。严格按合同规定和施工进度拨付工程款,并将支付资金的10%作为保留金,待工程运行一年复验合格后拨付,以保证工程质量。三是加大工程资金使用的公开力度,及时将工程建设及资金使用情况向受益群众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让项目资金运作公开透明,以保证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

2.5宣传工作扎实

干群参与积极性高一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公示栏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水利建设的惠农政策,重点县建设的先进事迹和带来的好处,激发大家参与重点县建设的积极性,确保项目的实施受到拥护;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项目区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征求意见,提高项目区群众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意义的认识;三是积极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聘请党员、群众代表作为农民义务监督员,为工程质量把关,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的自觉性。

2.6建后管护到位

工程效益发挥长久项目建成后,及时移交当地人民政府,由当地人民政府委托村级管理,成立以村主要负责人、用水户群众代表和工程承包经营户参加的用水者协会,支持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灌溉管理。一是建立管护体制,落实管护责任。随着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的实施推进,市政府办公室及时出台《新沂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文件,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确定管护范围,规范管护标准。二是落实管护资金,保障管护到位。《办法》明确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资金的来源,即:管理养护经费中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由市财政、镇(街道)财政、行政村按照各三分之一的比例承担。市级补助实行“以奖代补”,根据市水利局每年对各镇的考核结果拨付。镇(街道)级资金用于镇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村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奖补,村级资金由各行政村自筹或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筹集。各镇(街道)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经费资金专户,严格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保障小型农田水利管护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强化管护考核,严格考核奖惩。为加强全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提高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市政府办公室制定《新沂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考核办法》。考核对象为各镇(街道)人民政府,考核工作由市水利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考核成绩作为考核各镇(街道)农村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市级补助管护经费挂钩,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工作常抓不懈。四是完善基层建设,加强行业管理。早在2005年底,体与空气充分参混,提高水体含氧量,有利于水生物生长,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建筑形象景观化

渠南灌区建设彻底摒弃过去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重视工程质量和功能、忽视景观形象的作法,重视工程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工程形象。灌区项目建设结合生态示范镇村建设,与时俱进,在建筑物外观结构设计上,拓展思路,突破常规,聘请城市建筑专业设计人员协助水利设计单位,优化地上建筑物结构外观形象设计,注重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形象与周边农村环境相协调,创建农村田头景观化建筑,如:渠首启闭机房仿古亭化、泵站管理房仿徽式建筑风格等。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按城市公园景观建筑物建设标准要求施工,打造一处工程一处景。

4灌溉用水科学化

渠南灌区不仅重视通过工程措施提高灌区节水能力,更注重通过管理措施实现节水目标。通过优化管理方式方法,科学调控水源,落实轮灌制度,不仅保证了水位流量,降低了灌溉能耗,而且提高了灌水效率。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末,渠南灌区成立节水灌溉技术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探索水稻生长时期不同水分需求不同的规律,总结出适用于渠南灌区的水稻浅湿调控节水灌溉技术。通过探索和推广科学化的水稻灌溉节水技术,不仅实现了节水目标,提高了水分生产率,而且提高了水稻产量。

5管理队伍组织化

渠南灌区实行灌区管理所和用水者管理协会分级管理体制。渠南水利管理所为淮安区水利局直属准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渠南片乡镇工农业用水服务、防汛防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作任务,负责水资源调度、规费收缴、水政监察等工作。核定渠南水利管理所编制68人,实际在编60人,其中,管理人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32人,工勤人员21人。渠南灌区用水者管理协会主要负责骨干灌排渠系和建筑物的管理,为镇村级管理协会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协助其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组织管理,提高基层用水者协会管理水平。镇村级用水者管理协会负责斗渠及以下级小型配套建筑物管理,实现工程受益对象自主管理。

6工程管理信息化

渠南灌区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尝试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在2001、2002、2003年连续三年的灌区改造项目中,逐步建立了渠南灌区自动化控制应用平台,安装了头闸渠首、大兴洞、岔溪洞、平桥闸、平桥洞、涧河洞、市河洞、新市河洞、渔市洞、复兴洞等10座渠首的远程无线闸门启闭控制设备,初步形成灌区通信调度用“有线+无线”的通讯方式,实现了水情统一调度、统一管理。2014年初,淮安区水利局在河海大学技术指导下,在渠南灌区东北片的复兴镇建立视频监控信息中心站,在复兴洞、复兴东干渠渠首、东干渠一支渠首、东干渠二支渠首安装了闸门启闭远程控制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并铺设专用光缆进行数据传输。目前,渠南灌区规划按照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标准对已有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和扩建,逐步建立和完善通信网络,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干渠渠首和干渠沿线支渠首及骨干建筑物管理信息化、对其他主要建筑物远程视频监控;实现灌区办公信息化、升级完善管理中心及数据库的建设、完善灌区灌溉优化调度信息化系统建设以及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等,以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实现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目的。渠南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业务管理能力、保障工程安全运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供水成本、减少水事纠纷、改善工作环境、促进灌区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效果显著。

7结语

篇6

20**年,**公司在全市各试点村投资****万元,建设烟田基础设施项目***个,其中与国土部门联合立项**个,建设高标准农田****多亩。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按照福**公司提出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投标,分项管理、分项实施、分项验收,确保当年立项、当年竣工的“三统三分一确保”原则,实行两种类型建设运行模式:一种是“联合项目、部门建设”,指年度联合建设项目规划区中国土与烟草项目无交叉的区域,实行部门建设。另一种是“联合项目、联合建设”,指年度联合建设项目规划区中国土与烟草项目有交叉的区域,实行联合建设。通过与国土部门的联合建设,增加了建设资金,扩大了建设成果。

(二)、探索土地流转模式,促进适度规模种植

一是采用“烟草规划、村委组织、烟农自愿、专业户承包”的土地流转模式。在试点村建立土地流转中心,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采取租赁经营、地块互换、返租倒包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

二是以烟农协会、烟农合作社等组织为载体,建立土地租赁档案,集中分散出租的土地,由烟农组织出租给烟农。

三是烟农自发进行土地流转,通过以田换田的形式,促进土地的集中连片,实现烟叶规模化种植。

(三)、探索烟叶生产组织形式,提高烟叶生产组织程度。

一是探索建立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20**年,在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由烟农自发组织,注入资金**万元,挂牌成立了“绿源”和“原叶”两个烟草专业合作社。两个合作社共有烟农**户,种植烟叶***亩。合作社实行“统一分工管理、统一资产管理、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核算收支”的运行管理方式,在土地流转、组织生产、机械化耕作、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整体优势,从而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体现出规模效益。20**年,两个烟草专业合作社的亩均成本低于种烟大户**元,亩均效益高出种烟大户***元。

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机合作社机耕服务组织。20**年,南平建阳市小湖镇成立了“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由从事农机服务的农户本着“自愿、民主、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组成,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农机专业合作社具有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等职能,按照“统一联系业务、统一作业调度、统一服务质量、统一机具修理、统一收费标准、分户管理收益”的方式,为烟农提供烟地冬翻起垄、中耕培土、插秧、收割、短途运输等综合。

三是继续完善烟农联合体或互助组的生产组织模式。烟农联合体按照“六统六分”、“五个集中”、“三个互相”、“一个要求”的原则开展工作。“六统六分”,即统一规划田块,分户种植管理;统一烟田机耕,分户整畦起垄;统一调运物资,分户使用;统一技术培训,分户督促落实;统一防治病虫害,分户承担成本;统一售烟时间,分户入库结算。“五个集中”,即集中学习培训,集中种烟田块,集中进行移栽,集中初分预检,集中售烟入库。“三个互相”,即互相帮助,调节用工;互相学习,交流技术;互相督促,共同提高。“一个要求”,即烟农联合体在烟叶生产中要起带头示范作用,当好驻村烟技员的助手,做好政府、烟草部门联系烟农的桥梁和纽带。据统计,在南平全市的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中,烟农联合体或互助组织有***个,包括种烟农户***户,种烟****亩,平均每个联合体种烟**亩。

(四)、积极探索专业化生产服务模式,实现减工增效。

在专业化生产中,我们进一步细化专业化分工,扩大专业化服务范围,在育苗、机耕、病虫害防治、采收、烘烤、分级等烟叶生产环节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探索专业化服务模式。通过实施商品化育苗,每亩烟叶节省成本5.82元;通过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每亩烟叶节省用工0.06个,减少成本3.15元;通过实行专业化烘烤使每亩烟叶减少用工1.3个。

篇7

关键词:泵站自动化;落后;高标准;严要求

中图分类号:S27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泵站自动化还是相当落后的,因此,对泵站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是必要而且是极其迫切的。对于泵站自动化的研究,必须要高标准和严要求。

1规范化以及科学管理

在泵站管理的活动中,工程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因此,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有利于大大提高泵站的效益发挥。要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必须要实行规范化,要科学管理。泵站的工作人员必须要熟悉建筑物的详细的图纸,必须要了解各种设备的功能和运行特性等等。对于这些,必须要做出详细的记录,归于档案之中,为以后它的相关工作做出准备。

泵站在工作中,经常会在污水和污泥中,这些污水和污泥会使设备表面受到严重的损伤,这样会影响生产效率,使经济效益受到损害,因此,必须要常常保养,使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不影响泵站运行,使经济效益不受损害。这些维护必须是要有计划的进行的,必须要有详细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够统一进行, 才能够简单省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有计划性地进行维修工作

泵站有很多种,有污水泵站,雨水泵站,地道泵站,等等。泵站不同,它们的运行时间也各不相同。污水类的需要长年累月运行,雨水类的一般在汛期运行,地道类的则是根据水位的高低而定。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判断,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只有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制定出来的计划,才能够准确而又及时的修复故障,才能够防患于未然,避免小毛病变成大毛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事才能够被避免。只有这样,才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才能够达到节约的目的。

1.2设备维修的管理制度

每到一定的时间,必须要把机器停下来,进行大修或者中修,这些修理计划必须要认真制定,归于档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把维修规范化,才能够科学化,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这样可以节省能源,这样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1.3 加强保养,保证设备正常工作

应该要对平日里的维护有足够的重视,制定出详细而又准确的维护方案,并持之以恒地加以实施,这样才能使泵站工程设施及机电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可有力提高泵站运行效益,减少故障发生。

1.4 做好运记录

运行管理人员在泵站运行时要定时做好运行参数记录,特殊情况下要随时做记录并归于档案。这样做,就能够有据可查,才能够可以分析出具体症结所在,才能够进行有效的维修。在每次每项工作结束后,必须要签名登记。

2管理体制应该符合市场经济和实际

泵站在经营管理时,必须要以两方面为主要内容,其一是安全方面,其二是效益方面,这就是它的经济活动。让它与各项相关的产业有更紧密的联系,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改变管理的观念,要以经营为主,在管理时,要努力减少生产的成本,要追求好的经济效益。

近几年来,管理者们改变了以往管理的陈旧观念,开始积极进行创新,认真探索,以求能够取得一个较好甚至是最好的管理模式。一切都向多元化发展,目的是要调动积极性。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3自动化

泵站自动化是集几大系统于一身的,其一是控制系统,其二是保护系统,其三是运行系统,其四是管理系统。它能够使泵站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它能够完成农田的灌溉,为城市供水和排涝,等等。由此可见,它的用处很大,而且广泛。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泵站自动化系统。

目前,我国泵站自动化还是相当落后的,因此,对泵站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是必要而且是极其迫切的。对于泵站自动化的研究,必须要高标准和严要求。

3.1泵站自动化的需求

(1)泵站自动化设备的自动化包括几大方面,其一是自动化控制方面,其二是测量方面,其三是保护方面,其四是监视方面,其五是通讯方面。

(2)为主机配备一套油控制系统,配备一套冷却水控制系统,配备一套排水控制系统,配备一套消防用水控制系统。

(3)各方面的监测。各个方面必须要由计算机进行监测,使其能够快速而又准确的工作。

(4)各系统内部的通讯。

(5)操作信息显示界面。

3.2自动化应用的趋势

(1)使泵站运行时更加可靠。应用计算来监测,随时注意动向。一旦发生故障,立即就会拉响警报,以此来提醒技术人员来修理。

(2)让电能更加节省。应用计算机来监测,随时注意动向。一旦水位达到合适的位置,就立即自动高效率的工作,以此来节省电能。

(3)使生产率大大提高。一切都由计算机来控制,这样就可以提高工作的准确性,这样就可以提高工作的及时性,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工作人员,减少生产成本。

应该联系泵站的实际状况,使信息化能够更加的完善,泵站中的各种设备应该集中管理,要实现这一愿望,必须要依靠计算机和系统的自动化,依照设定的程序内容,对泵站中的各种设备进行监测,对在工作中可能会发生的故障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通过计算机的监测控制,一是可以避免人工操作时的疏忽,可以让设备及时而又准确的工作;二是计算机对工作时进行数据记录,为以后工作人员的查看与分析提供方便;三是计算机可以进行各种精密的数据分析,及时而又准确。

自动化的控制应该要依据各泵站的实际情况而定,而非去一味追求一致,也不管是否合适。对于自动化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人员去研究。关于这方面,应该多关注技术的革新,技术人员要做到与时俱进,同时,个人还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总而言之,自动化要求工作人员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的飞速进步,泵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开始进行区域化管理,一切尽量由计算机来控制,达到高度的自动化,以此来达到快速而又准确的工作,尽量减少人员。

4标准化

标准化是泵站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泵站发展的重要的做法,只有标准化,才能够更好的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节约时间和能源,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统一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员工的技能与素质。关于标准化,其一是规章制度的标准化,规章制度的标准化能够规范员工的行为,其二是对员工的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其三是对设备的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设备统一管理,其四是对技术的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而又及时的对机器进行维修。由此可见,标准化会对各方面形成规范,会使管理科学化,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让它的利益最大化。

5结语

自动化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泵站的管理应该顺应这个潮流,在这个阶段,让自己的技术水平能够有突飞猛进地发展。在这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篇8

一、常熟率先基本形成农业现代化的良好格局

目前,常熟高效农(渔)业面积占54.8%,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占14.8%,高标准农田占57%,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为83.2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70.8%,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1%,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比重99.3%,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7000元。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面积比重78.23%,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9.6%,陆地森林覆盖率16.3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144.23亿元,持证(上岗证、资格证、合格证)农民占15.21%,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100%,市镇农业服务体系健全率95.8%,市镇两级拥有各类农技人员488名。综观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对照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全市的农业现代化率超过83%,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

二、常熟率先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从有利条件看

有力的政策引导。江苏省委已经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率先发展进程的战略举措,进行了科学部署。同时,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导发展现代农业,为具备发展潜力、科技领先的农业创业团队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

发展现代农业环境优越。常熟境内地势低平,历来以种植业为主,且著名特产丰富,自古“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是最具代表性的江南鱼米之乡。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精耕细作的种养文化,种养水平较高。

现代农业科研基础扎实。常熟历来重视农业科研创新,建国初期就建立了农科所,目前总投资已经超一亿元。“八五”以来农业科技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研究成果,先后育成“太湖粳系列”、“常农粳系列”、“常优系列”水稻品种(组合)、不育系十六个,其育种速度及育成组合的综合性状水平堪称同类城市领先,并得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肯定与赞许。

从制约因素看

农业科技发展有待深入挖掘。农业科研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全市优秀的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匮乏,地方优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强,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发挥不够。

农业经营者素质急需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导致务农劳动力素质大幅下降,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观念老化,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高,对现代农业经营形成了人才制约。

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亟待提升。市镇两级财政对现代农业发展财政支持力度还需加大,改变农田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的状况,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标准化池塘改造任务还十分艰巨。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可利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资源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压力依然较大。

精通现代农业管理的领导干部明显不足。部分镇村两级农业领导年龄偏大、专业技能很难跟上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同时农业科技人才引进不畅,导致镇村两级农业科技人才服务能力不强、贡献效果不佳。

三、常熟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举措

优势主导产业提升工程。继续按照“水稻规模化、水产标准化、蔬菜设施化”的要求,大力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质量;继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推进常熟董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新型物流销售;重点发展和建设辛庄佳盛区域的万亩园艺基地和尚湖区域的时令优质果品基地,整合提升支塘干亩葡萄基地;以沙家浜现代渔业产业园为核心,推进锡太路沿线高效水产养殖带建设。总之,从整体上大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使主要农产品产出水平创全省标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工程。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鼓励开展商标注册、原产地保护,整合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参加国家、省、市农产品展销会,扩大本地优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我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工程。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型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载体,加强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对接,大力推广各类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加大政策性财政投入,优先支持品种的引进试验、适应性驯化和良种繁育,大力发展种子种苗基地化和商品化生产;加大蔬菜信息化、智能化育苗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标准化秧苗供应要占到50%,加快水产育种遗传中心建设,为本地渔业生产提供优质种苗。启动实施农业科教信息全覆盖工程建设,形成以“一信二网三电”信息服务平台为主导,镇村信息服务站点为主体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及时为农民服务。健全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实现农技人员进村服务全覆盖,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入户率,全面提升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整合集聚各方面资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契机,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快农机化发展,由粮食生产机械为主,向林、牧、副、渔、果、蔬等各领域拓展,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全面开展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积极推广生态高效种养结合的环境友好型先进实用技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强化产地环境与产地准出制度建设,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制度,依法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管,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严格市场准入机制,推行“产地与销地”、“市场与基地”的对接与互认,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篇9

一、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面优化农业发展格局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农业发展格局,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完成绿色体系建设。重点以田园风光建设为抓手,加快水利建设,增强防涝抗旱能力,节能降耗,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坚持“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现农业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一)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发挥技术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二)依托“三区三线”建设,美化农业田园风光,发挥现代化城镇和现代化大农业优势,全力打造农业景观生态园

(三)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拉长林业产业链条

二、坚持农业标准化提升,全力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以现代大农业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管理模式,把农场建设成为机械化水平高、基础建设完善、抗灾减灾能力强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一)夯实基础,完善设施,进一步优化农业管理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防汛抗旱、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为重点,完善排灌结合、桥涵闸配套的水利设施网络,增加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提高抗灾能力。

2.加大高产创建基础投入,在单产上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发挥高产创建活动在推广新品种、集成新技术和运用新机械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高标准贯彻落实农业部、农业部农垦局、总局水稻、大豆、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高产创建区与示范点、观摩区共同建设,增加科技设施投入,旱田装备滴灌设施,水田提升基础建设。

(二)坚持标准,快速提升,标准化管理提档升级

1.统一管理,形成合力,实现技术标准再提升。实行统一农时界限、统一农艺技术标准、统一田间作业标准、统一植保技术、统一提供种子、统一配送肥料、统一高质量整地标准。

2.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集中育秧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集中育秧基地管理以育秧基地为单位成立秧棚管护队,统一管理标准,确保培育壮苗。

(三)加快技术普及,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为核心,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提升现代农业研发中心、观摩点、示范区建设标准,充分发挥科技服务职能,增强试验、示范、展示、田间培训等功能。

(四)强化技术支撑,全面推动农场“走出去”战略快速发展

积极参与域外垦区建设,拓宽农场粮食增产渠道,在农业生产技术管理上实现常规化管理。同时对在域外从事开发种植的人员进行农艺技能与管理培训,提供远程技术支持。积极探索研究域外垦区的生态条件及适合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与我场农业技术优势充分结合,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规程。

(五)发展现代化大农机,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

继续推进总局“一个转变”及“六个延伸”,促进现代化大农机快速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引导职工换旧更新、换代更新,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1.发展现代化大农机,进一步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先进农机引进力度,增强农机力量,进一步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强化农业保障体系。

2.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加强农机管理,全面提升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

(六)加大水利投资力度,构建现代化大水利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发展节水灌溉、治涝综合治理和水土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节流开源并重,防洪抗旱并举。

(七)掌控预测、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1.加强植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测报统防队伍。以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测报和防控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法制化管理、智能化预警、专业化防治和社会化服务,把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2.增加投入,提升准确率,提升气象防灾能力。做好全过程精细化气象服务工作。及时做好年度短期气候预测和年景分析,对生产季节可能出现的灾害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报。

3.加大相互制农业保险行政助推力度,提高风险保障能力。

三、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推动我场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

围绕总局党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力促转型升级,提出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这个新目标,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强化监管,把我场建设成国家级安全食品生产基地,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一)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及时采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淘汰低劣品种和落后的生产技术,加快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强化标准化供种,快速提升用种质量标准。

(二)确保粮食食品安全

加强绿色安全食品生产监管力度,推动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监管、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和质量追溯,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三)发展质量效益型奶牛养殖业,打造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

以全面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为目标,提高养殖效益为目的,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行业安全、提质增效“三大”中心任务,突出奶牛发展特色生态养殖;积极推进标准化奶牛小区项目工程;重点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及特色养殖户(鸵鸟、貉养殖、杂交野猪等),发展特色养殖和绿色养殖业。

四、加快科技创新,全力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重点研发关键技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广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栽培。

(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开展技术推广活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四)完成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应用水平,展示农业信息化管理成果

篇10

报告认为,中国农业未来面临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激活农业生产活力、科技创新主导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支持性的农业政策环境仍将持续、信息化快速发展助力现代农业腾飞的机遇,也面临着耕地资源减少质量不高、水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和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风险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虽然未来10年,主要农产品需求增长速度要略高于生产的发展速度,但中国人的饭碗将仍然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将稳中有升,其中稻谷、小麦、食糖和蔬菜产量呈稳健增长态势;水产品、牛羊肉、饲料、玉米、油料和禽蛋仍呈快速增长状态;奶类以3.5%的年均增长率将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之一。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增长较为强劲,其中水产品、牛奶、玉米、食糖和水果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肉类、小麦、稻谷、棉花和蔬菜消费增长则较为稳健。具体而言,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预计保持较高水平,能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食用油生产预计将稳步增长,进口将有所下降,未来大豆进口增速将明显放缓,至2023年大豆进口量为7300多万吨;棉花受比较效益下降、国家主动调整政策等影响,生产面积和产量预计将呈下降趋势,消费缓慢增长;食糖消费预计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由于产量增长不快,自给率有所下降;肉类产量增长略低于消费增长,进口预计将会增加;奶类生产增速放缓,进口将继续增加;禽蛋、蔬菜和水果的加工消费预计增长速度较快,总体上将延续贸易顺差的格局;水产品产量增长主要来自水产养殖,世界贸易领先地位继续保持;饲料产量增长主要来自配合饲料,年均增幅为2.3%,饲料消费会稳步增长。总之,农业将继续为中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粮食和食物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据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介绍,农业展望是应用现有信息判别未来农业走势的技术工作,其核心内容是农产品供需信息,释放农产品市场变化信号。而召开农业展望大会、农业展望报告,是世界农业大国及国际组织管理服务农业、调控农产品市场、引导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高端市场化工具。为大力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农业部成立了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组建了粮、棉、油、肉、蛋、奶及蔬菜、水果等18个(类)农产品的分品种市场分析师队伍;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大力开展农业信息监测预警理论与技术研究,构建了中国农业监测预警模型系统,建立起系统性监测预警技术支撑条件。本次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4-2023)》,是由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牵头,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业部信息中心、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农业展望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该领域专家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强调粮食安全战略。中国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中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绝不能有大的波动和闪失,但挑战也与日俱增,人口的城镇化和膳食结构的升级,将进一步推高粮食需求。

"很多人都认为,进城人口多了粮食会吃的少一些,表面上看城里人比农村人吃粮食少,但是城里人消费的肉蛋奶、蔬菜、水果等大大高于农村人口。据专家测算,未来一段时间大体每年有1000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每转移一个人口就要多消费28%的菜,24%的油,51%的肉,水产品的消费更要多出2倍以上。但是拥有农业生产的水土资源已经绷的很紧,导致我国农产品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

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变为了逆差,而且在不断地扩大。2013年逆差扩大到510亿美元,其中谷物净进口约1400多万吨,大豆进口6338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922万吨。

陈晓华说,从全球范围看,粮食产量的增速远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贸易量有限,同时,世界粮食生产的主导权和粮食市场的控制权都集中在少数国家。因此今后将适当增加农产品进口,把握好进口的规模和节奏。

他说,解决粮食问题必须"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