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过程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过程

篇1

一、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相关概念

(一)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又可以被称之为数字文件,具体指的是由电子计算机计算和生成的一种电子信息,其主要用二进制的数位进行记录和保存。电子文件与安全管理相关的特性主要具有以下几点,首先,电子文件信息与保存的载体具有相分离性,这是影响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最基本的特性;其次,电子文件的信息是数据化的显示形式;最后,电子文件对于电子设备有着严重的依赖性,离开了相应的设备,这些电子信息就会变得无法使用。

(二)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定义方式有很多,但是业界对于其统一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指的是那些保存在电子计算机内的用作档案保管的电子文件的统称。

二、影响电子档案安全性的相关因素

(一)自然因素。各种自然的不可抗因素是影响电子档案安全性主要自然因素。例如水灾、地震、台风等这些自然因素能够直接的影响电子档案的安全。而风、雪、雷雨等自然因素会影响电子档案的湿度温度的变化等,使得电子档案的光盘或者是其他载体变质或者是消磁,进而使得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是遭到破坏。

(二)环境因素。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离不开环境因素的稳定,这里所指的环境具体包括硬件的环境和软件的环境。硬件的环境指的是保存电子档案的载体、相应的网络共享联系等,而软件环境则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环境。只有当二者的环境达到稳定状态,才能有效的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三)人为因素。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为的蓄意破坏、人为的管理疏忽和人为的不当操作。这三类人为因素都能够使得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受到影响甚至是遭到破坏。

三、电子档案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现如今,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由于人们过分的依赖这些电子设备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个对于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也不例外。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系统的不断更新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的风险性。

(二)电子档案的特性使得其容易产生风险。电子档案与传统的档案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电子档案其也存在着一些新型风险模式。例如,电子档案具有真实性受损或者是具有不可读取性的一些新型的风险,这种风险并不是传统风险的叠加,而是风险的扩大化。因此,这充分说明电子档案其实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档案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档案的安全管理带来了不少的风险性。

四、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的风险规避制度来进行相应的风险防范。例如,管理人员可以制定一项要求所有的IT系统都必须使用密码的一个制度来进行风险的规避;其次,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对管理人员实施有效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意识的进行风险的规避;再次,还应该加强对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通过制定更新的技术规范来确保风险的减少;最后,要实施相应的安全控制防护,安全控制防护的有效使用,能够有效的将系统漏洞或者是黑客的攻击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二)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风险转移,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在进行电子档案安全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风险转移也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之一。风险转移就是档案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试图使用一切的手段将各种威胁转移到其他的方面或者其他的过程。这样的风险转移方式主要通过重新考虑提供服务、修改相应的装配模式、为重要的电子档案购买保险等,旨在通过这些方式有效的将风险进行转移,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减少相应的风险。

(三)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风险缓解,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风险可以采取规避或者转移的方式,对于那些既不能规避也不能转移的风险可以采取一定的风险缓解的方式。这种缓解方式主要是采取事前和事后措施。事前措施指的是在损失发生前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损失的发生。事后措施指的是在损失发生后集中精力减轻紧急情况带来的损失,以此降低风险带来的各类损失。

(四)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风险承认,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相应的管理人员在遇到风险的时候,对风险发生已经造成的损失选择承认。风险承认的方法就是要求相应的管理人员对已经发生的风险进行等级的确认,并且对其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通过这种风险承认的方式,可以将已经发生的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的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点,并给以后的档案管理工作敲响警钟。

篇2

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1930年,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最早产生于美国。风险管理自产生以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各国中,以美国风险管理研究最为活跃,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风险管理研究。如:1931年,美国成立风险管理协会保险部,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究风险管理和保险问题的部门;1932年,美国成立纽约经纪人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的正式兴起;1950年,以Mowbray为首的多名学者率先在Insurance一书中对风险管理的概念做出详细阐述;1960年,美国风险管理协会保险部纽约分社和亚普沙那大学正式开始为期12周的风险管理课程;1961年,印第安纳大学成立ASIM的“风险及保险课程概念”特别委员会,表明:美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进一步深入;1963年,美国学者Mehr和Hedges共同编制了《Risk Management in Business Enterprise》,该书成为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风险管理文献,对日后其他各国开展风险管理研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975年,美国将ASIM更名为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标志着美国风险管理由用保险方式处置风险逐渐向用风险管理方式处置风险转变;1983年,美国确定将“101风险管理准则”作为风险管理准则,并对明确其内容:风险管理一般准则、分析控制准则、风险财务处理准则、风险识别与衡量准则、退休年金准则、索赔管理准则、行政事务处理准则、国际风险管理准则以及管理哲学准则等。

对于英国来说,其在风险管理研究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首先,英国C.B.Chapman教授在《Risk Analysis for Large Projects:Models,Methods and Cases》中明确了“风险管理”的概念,之后,英国其他相关学者在C.B.Chapman教授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并构建起健全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同时,还将风险管理研究相关成果正式引入项目中,不仅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而且还提高了项目的安全系数,对项目的顺利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国际工程建设市场密切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稳定阶段,各国纷纷致力于兴建大型宇航、水电、能源以及交通项目以求刺激自身经济的尽快复苏,大量的投资使得项目势必将带来一系列风险,以此,使得项目投资者越来越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诸多项目投资者相继组织高端人才,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资源加大对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各国学术界逐渐对项目风险管理形成统一的看法,即风险管理的概念:如何在一个肯定的有风险的环境中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管理过程,该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目的: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在最低限度。风险管理方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2 国内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国内近几年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研究主要有:

朱珊在《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13]中针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进行的全面论述,之后,朱珊提出高速公路项目企业需采取失败模式影响分析法度量工程风险,以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为依据计算风险概率数,以此得出高的风险概率数。

卢有杰在《项目风险管理》[14]中,以国民经济各部门项目活动中的风险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风险后果、风险来源、风险影响范围、风险是否可管理以及风险后果承担者的基础之上对工程风险进行分类,并对项目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和控制的原则、方法、技术和程度做出全面概述。最后结合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形势,把握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陈立文在《项目投资风险理论分析与方法》[15]中,以系统和过程为出发点,对项目投资风险的收益分析、概率分析、变权分析、模糊分析、回归分析、决策分析、区间分析、可靠分析、系统分析、模拟分析等理论和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赵振宇在《故障树引入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16]中,将可靠性工程研究中的故障树分析法引入工程风险管理。之后,赵振宇采用图形演绎法构建起高速公路项目风险故障树,并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识别模式和风险因素量化进行全面论述,最后依据二态系统和概率理论对项目成功度和判定项目风险成本最小化的风险源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3 国内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仇一颗,李伯勋,欧莉,张胜军(2006)针对影响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投资的风险进行分析,在模糊数学原理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证明了综合评价法在风险评价中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田艳(2008)通过实证分析结合公路招投标的特点,运用风险矩阵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风险因素的计算方法。

吴竹青(2009)合理的选择20个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然后把握支持向量机的运行原理,运用以向支持量机开展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的方法,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最后以所构建模型为依据,运用LibSVM软件开展数据计算和风险估算活动,之后得出估算结果,以此,进一步验证SVM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风险辨识;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272.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过程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1日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靠人发挥作用,因此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资源,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把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有力保障。然而,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更容易受到来自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预期的目标发生偏离,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随时面临风险,一旦对风险处理不当,会造成无法预计的损失。因此,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状况的检测,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预警,进而采取控制措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预警及其过程

预警一词最早来源于军事领域,一般指通过预警飞机、雷达和卫星等工具提前发现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便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后来,预警研究延伸到经济领域,包括宏观经济预警和微观经济预警,其中微观经济预警的研究从企业预警原理与总体经营趋势的研究深入到行业预警的研究,再进一步深入到企业职能预警的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就属于企业职能预警的范畴。

风险预警是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因此从时间维度来看,预警的过程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一致,包括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指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而导致的,企业经营管理损失和企业经营偏离预定目标的可能性。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预警研究也要基于以上三个过程,首先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辨识,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价,最后提出风险管控措施,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风险预警过程如图1所示。(图1)

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辨识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各大模块不可分割,共同支持着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也从各模块中产生,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与风险如图2所示。(图2)

(一)人力资源规划风险。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的一般日常管理工作有很大区别,它是一项具有预见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出现问题,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造成很大的风险。如果人力资源规划的总量不够,企业有可能面临人才短缺的风险,使得正常的用工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最终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如果人力资源的规划总量过大,企业就会招聘大量的新员工,有可能带来人员规模太大的风险,导致人才积压、人浮于事;从人力资源规划结构来看,如果结构失衡,可能造成有的岗位人员过多,有的岗位人员缺乏,不利于工作开展。

(二)招聘与配置风险。人员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在人员招聘中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由于求职者与企业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中,企业仅仅通过简历和面试很难准确判断应聘者的能力,同时,有可能招聘人员对招聘过程不够重视或者水平不够,难以鉴别应聘者的操守,导致企业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招聘到的员工难以胜任工作。人员招聘过程中,人员招聘不足、人员配置低效即招聘人员与招聘职位不相匹配等类似问题也大量存在,致使企业用工需求得不到满足,招聘人员胜任力低下,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另外,招聘方式不科学、签约人员流失、成本回报风险等方面也值得企业重视。

(三)培训与开发风险。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以及激发员工潜能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期获得相应的回报,但是这种回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员的流动性也可能导致这种培训开发的成果不能为己所用。正因为这样,有些企业对培训不够重视,培训费用不足,培训力度不够,影响人才素质的提升。在培训中还存在以下风险,比如培训前缺乏调查分析,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佳;培训中不计成本,造成培训费用的浪费;缺乏对培训成果的有效动态评估,不能准确了解培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四)绩效考核风险。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一旦企业出现考核不公平时,就会使员工将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工作效率,或者散布公司流言,影响公司形象和业务开展。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目标不明确、考核方法不合理以及考核标准设置不科学等都给绩效考核带来风险。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绩效考核这一环节便形同虚设。部分企业在考核实施的过程中走过场,打分时各个员工不论平时工作如何,都打高分,碍于情面难以区分工作效果,这就使绩效考核失去原本的意义。另外,对考核结果的有效应用十分缺乏,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的常见途径是绩效工资制,但要是企业员工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比重过低,而考核结果又没有其他的应用方式,优秀员工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励,优胜劣汰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五)薪酬管理风险。薪酬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高风险区,薪酬总是难以达到员工的期望,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会造成员工不满,离职率提高,核心员工的离职会造成企业业务一段时间内难以开展。薪酬管理风险主要包括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的风险。薪酬水平通俗来说就是薪酬的高低,风险往往来源于薪酬内部的不公平性。薪酬结构风险可以体现在固定薪酬与浮动薪酬比例的确定存在较大风险,浮动薪酬比例过高,会造成员工压力,缺乏安全感,而固定薪酬比例过高则会引起激励作用的下降。

(六)劳动关系管理风险。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相关工作受到更加严格的规范。同时,随着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企业劳动关系管理风险明显上升。企业劳动关系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经营运转和发展,只有保持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使企业获得健康的发展环境。劳动关系管理风险包括用工形式与法律要求相悖导致的法律风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程序不合法导致的制度不合法的风险等,任何不合理的操作,都可能引起劳动关系风险。

三、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价

从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预测是一个多因素过程,其本质特性的指标很多,有些是可以量化的,而有些不可以量化,同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是难以直接比较且缺乏可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涉及到多因素的综合判断问题,而其中许多因素的影响程度又往往是由人们的主观判断确定的,并且这个评价还存在着结论的模糊性,只能用一个数值区域来表示,因而其评价结论具有模糊性。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多因素、模糊性以及主观评判等问题,因此,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是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价的一个有效方法。其思路如下:首先,收集信息并筛选。这是进行预警的第一步,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所涉及的范围,覆盖面应尽可能广泛,把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信息都收集起来,然后对全部信息进行多次分析整理,提取有用信息。第二,选择与确定预警指标。选择尽可能多的指标来描述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然后由专家群体根据一定的方法,比如层次分析法,确定预警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第三,选择合适的预警方法。对于反映企业外部环境的定性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处理;对于反映企业内部情况的定量指标,使用预警信号系统进行预警,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综合预警。第四,确定阈值。根据有关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并结合行业特征确定临界值。第五,报警。根据综合预警结果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对策。

四、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控

通过模型可以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评价和预警,从而使企业对模型所反映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和防范风险。为了防范人力资源规划风险,企业要结合企业战略对未来几年的整体用工情况做出预测,包括人员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和结构要求,也包括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策略与相应职能的系统安排,并与目前现状进行对比,进而提出具体性的人员招聘计划,实现人力资源的总体均衡。针对招聘与配置风险,企业应当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做好详细的工作分析;高度重视招聘过程,运用科学的招聘方法;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与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岗位配置。在培训与开发阶段,要深入调查员工的培训需求,做到有的放矢,让培训工作真正服务于员工的日常工作。实施科学高效的员工培训开发体制,以组织目标来确定培训目的及内容,重视培训效果的反馈。针对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和薪酬风险,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不但能够减少绩效管理风险,而且能够合理地规避人才离职风险;同时,建立合理的薪酬体制考核指标,并配有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确保考核的权威性;薪酬要保持内部的公平性和外部的竞争性两个特性,满足员工需求。企业防范劳动关系管理风险时,要系统学习《劳动合同法》,并严格执行,避免存在侥幸心理。围绕以上措施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管控,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企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心德,周晋.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J].商业研究,2006.15.

[2]张兰霞,王俊,张燕,吴小康.基于BP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07.6.

[3]孙洪哲,高春雷.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分析及其对策[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张彦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预警与控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5]韩媛媛.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管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国际石油;项目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一、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评估方法缺少互补性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收集资料运用先进技术方法开展定量分析,量化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找到关键因素,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由于我国专业风险评估起步较晚,评估人员对风险评估方法掌握不全,对一个项目往往采用一种或两种方法进行评估,难以保证风险评估的准确性。石油企业专业从事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的人员非常少,人员数量和质量都达不到要求。

(二)风险辨别意识比较淡薄

应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风险首先需要识别风险,找出影响项目质量、进度、及投资的主要风险问题。然而,我国国际石油企业却缺乏科学的风险辨别能力,重视股东投资回报率,忽视石油项目前期运行的风险,尤其表现在对项目的政治风险与市场风险方面的辨别意识比较淡薄,不能对风险作出分析判断并给与决策。由此,会造成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风险“前瞻效应”减弱,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难以应对风险,造成投资损失。

(三)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一直以来,我国境外石油企业采取的风险管理的手段比较单一,其风险管理不够全面和深入,且在管理过程中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表现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上,项目参与者根据对风险管理的主观认识、经历、以及对环境及项目的了解等而决定其风险管理对策。然而,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的不确定性很强,采用主观性强的单一的风险管理手段与措施无法真正规避风险。

二、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风险评估机制的建设

针对我国境外石油企业较为落后的风险评估机制,企业应该采取措施,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国际石油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与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采用概率分析、定量分析等多种评估方法,了解特定的石油工程项目的风险问题,并分析其风险的构成及可能造成的风险后果,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综合评价,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

(二)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根据国际石油工程风险能否有效控制原则,结合目前的诸多风险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第一层为总体风险评价;第二层包括工期、费用、信誉等风险;第三层则对风险进行分类,具体可分为政治、施工、经济政策、市鲆约暗刂实确缦眨坏谒牟阍蛭具体的风险因素。在项目运行中,首先要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其次要对可能的风险列举清单进行分析;最后要筛选出重点因素进行重点分析。

(三)对工作模块进行优化

在当下国际工程风险控制模块中,进行工程目标风险事件的分析是必要的,这需要针对每个风险的特征进行辨证性的分析及其记录;这需要做好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识别工作,进行工程风险的积极分类,进行风险分解结构的识别;这需要保证承包施工模块的健全,进行项目内外风险的积极管理,进行不同工作模块的优化。此外,有效的风险识别必须依赖于一整套的科学工具和技术。对风险进行预测与辨识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有德尔菲方法、情景分析法,(借助数字和图表对项目的未来状态详细描绘和分析)、头脑风暴法通过营造无批评的自由讨论环境而获取大量创造性意见。

(四)加快信息管理建设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国内石油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力度不断增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主动融入市场大环境,将信息技术引入到石油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中来。管理人员要尽快推动信息化建设,集中有限的资源,为降低石油工程项目的潜在风险提供必要的物质和信息保障。

(五)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要充分发挥在项目管理中的领导作用,树立标杆形象,为在整个公司营造风险防控管理氛围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管理人员首先要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紧跟行业发展前沿步伐,提高风险预判和风险管理能力。在进行石油工程项目的发展规划、成本预测和管理核算等一系列工作时,要从全局出发,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综合考虑项目实施所引发的的连锁反应,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尽快组建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现代化项目风险管理班子,集中决策优势,互相监督、共同进步,从根本上提升项目管理质量。

三、结语

面对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市场,我国境外石油工程承包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并迅速的发展,就应该重视石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认识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改革,实现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高效的风险管理,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企业资金管理是对企业的各项资金进行预算、操作、控制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隐患,一旦处理不好,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企业资金管理中的风险是由多方面引起的,需要管控工作人员的警惕和注意。

二、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各种风险隐患需要管理人员警惕与注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筹资活动中隐藏的财务风险,它是企业资金管理中最主要的风险。筹资难、筹资面窄、筹资程序繁琐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企业,而且,盲目筹资也是企业资金筹集的难题之一。银行贷款是企业传统的筹资方式,从而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在资金运转不畅时,企业贷款能够很好的缓解企业的资金难题。银行贷款也会出现盲目筹资的迹象,这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财务风险。一是盲目筹资给企业带来了更低的资本成本,但同时又带来了更大的财务压力,毕竟,高额的贷款利息会加重企业的财政负担。企业一方面要存有足够的现金偿还贷款利息,减少资金的使用,以防突发状况,进行应急储备;另一方面,还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资金的收益,才能弥补财政空缺,提供贷款的利息,实现公司盈利。无论哪一方面,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财政风险。二是盲目筹资更容易导致资金冗余,企业没有明确投资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筹资,最终会导致资金闲置,资金流失。这样一来,资金就失去了它原本有的经济价值,也为企业带来了债务压力。

(二)占用风险

资金占用是为了追求企业的更高的营业额,但资金占用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资金风险。企业在生产、销售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拖账欠债的雇客,但是为了提高销售量和市场份额,对这些雇主实行应收债款的信用政策,要求雇客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清债务。应收债款是资金占用隐藏的风险,主要是因为它很难收回,而且规模过大,难以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应收债款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周转速率,导致企业难以正常运行,加大了企业资金流动的压力。

(三)预算风险

预算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预防企业资金出现问题的强针剂。资金预算是事前控制企业的资金隐患,如果资金预算不合理、预算工作不到位,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财务风险。首先,资金预算不合理就会导致超支、资金浪费等问题。这样会提高企业的资金成本,资金使用也不合理。其次,资金预算是对全年的资金进行规划,能够有效的控制资金的动向以及数量,一旦失去了预算管理的控制力,就会产生盲目行为。例如公司的采购、生产工作就难以控制,过多过对企业的发展都不利。最后,资金预算工作不科学存在的风险还会导致企业失去更多人力、物力、财力,这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浪费了更多的资源。

三、企业资金管理过程的风险管控策略

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控的工作及其重要,它是公司未来发展所要采取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企业预防风险的有力措施。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

(一)完善管控体系

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风险管控体系是实现科学的管控工作的前提,只有完善好了体系,才能使管控工作有所依据。企业的资金风险管控体系包括:首先,明确管控章程。企业内部的资金风险管理的管控章程要严格执行,每条规定和规范都要科学、合理,实现“用制度控制经营活动、用规章调度资产”的原则企业关于管控的规章制度,一定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比如说项目核算制度、经费预控制度等。其次,执行管控规定。按照管控章程,严格执行其中条例,一经发现违法、乱纪现象就妥善处理,加强管控执行力度,做到赏罚分明,使每一个规定都落实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使管理和控制工作都能够树立其威信力。接着,提高管控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管控意识是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任务,让每一位员工能够充分了解管控工作的内容以及宗旨,同时配合好管控工作人员完成任务。提高管控意识的同时也加剧了风险意识,这为企业塑造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也能防范于未然,做好应对工作。

(二)提高管控效果

提高企业资金管理和控制的效果,是企业管控工作的目标之一。如果管控工作效果不明显,那么这项工作也就失去了其意义了。提高管控的效果就要提高管理控制工作者的技术能力,提高其资金控制的能力以及提高其专业的素质。提高管理者的能力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是提高管控人员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信用度,具有高尚的素质和责任心,能够为资金管理工作负责。企业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来熏陶和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让其了解到资金管控工作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这可以提高企业的专业水平,走在领域的最前端。树立宏观的资金控制标准,以及提升资金管控人员的专业素养,保障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能有效的进行。不仅要熟悉财务控制的技术能力之外,还要学习资金管理的风险知识和风险解决方案,最终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

篇6

经验表明,与国外承包商组成国际工程联营体是打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社会、体制、文化和经营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国际工程承包行业自身的复杂性等原因,联营体的运作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本文首先介绍联营体的有关概念,分析联营体运作别是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联营体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分类识别,并从组成联营体动机、国内外承包商差异比较入手,提出国际工程联营体主要风险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联营体的概念和作用

国际工程联营体ICJV(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Joint Ventures)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国际承包商通过各种形式(如资金、人力资源等)的联合,来共同承包一个工程项目的行为。其具体形式主要有两种:

1.紧密型联营体,即多家承包商各出一定的资金和管理人员成立一个项目公司,并根据对项目公司的贡献来确定所占股份,项目公司独立承包运作一个项目直至项目结束。这种方式在国外应用较多,便于发挥联营体的整体优势,经济关系清晰,但管理比较复杂,关键是要处理好联营体内各方的关系,科学整合联营体生产要素。

2.松散型联营体,即各承包商母公司联合承包一个项目,各自按照合同约定来完成该项目和分配利润,具有联合投标、分散经营的特点。优点是运作中联营各方矛盾少,管理简便易行。缺点是未能充分发挥联营体的整体优势和实力,管理机构重叠,生产要素在施工项目上不能实现动态优化配置。

我国承包商目前参与的联营形式第二种占多数,但随着国际工程经验的积累和企业制度的完善等,我国承包商已开始尝试第一种形式联营。

从经营的地点来看,国际工程联营体主要有两类: 1.项目所在国承包商参与的在本地的联营体。从出资的比例来看,又可细分为下面几种类型:联营双方各占50%股权;外方占少数股权;外方占多数股权;双方各占相同比例的股权,其余的由独立第三方持有(但不能控股)。目前我国承包商参与联营的项目大多属于第三种,而且如果项目在我国,则我国承包商一般占少数股份;如果项目在国外,则我方一般占多数股份。2.联营体在第三国合作经营。在第三国进行联营主要是为了发挥联营各方的优势,从事单独一方力所难及或对方不愿单独承担的经营活动。从项目所在国的角度看,该形式类似于外国企业在当地的独自承包。

组成联营体可以打入单独难以进入的市场,取得单独难以获得的承包合同,学习国际大承包商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国际大承包商的融资能力,充分利用当地承包商的优势(如熟悉当地市场的机制、法规、惯例、语言、文化和已有机构、人员、资质、信誉和网络)获得市场准入条件。因此,与国外承包商成立国际工程联营体是打入国际市场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在进入市场初期。

二、联营体风险管理现状

以往研究表明,有很多的联营体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盈利目的,例如Beamish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联营体(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亏损情况是相当严重的,失败比例超过50%,这主要是由于工程承包行业自身的复杂性,使联营体的参与者承担着巨大的风险。近些年来,我国很多承包商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并积累了不少经验,遗憾的是,这些经验没有很好地研究总结和推广,特别是缺少对与外商建立联营体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系统的研究。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承包商参与成立的联营体的运作和管理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忽视风险管理。很多项目经理都认为风险管理很重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抱着侥幸的心理,期望风险不要发生。

2.被动而不是主动应对风险。国内项目经理一般是在风险发生后再处理后果,而不是在风险出现之前采取防范措施。

3.在国内成立联营体时过分依赖于国外公司。由于市场准入条件的限制,国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都要与国内公司合作。但合作中中国公司占有的股份一般不多,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中国公司更多地把管理的任务交给了外国公司,这与国内承包商所承担的风险显然是不对称的。

4.过分依赖保险和合同。国内公司承接工程时一般不喜欢工程保险,因为会增加投标标价,除非业主有明确的要求。但是,一旦工程有了保险后,公司往往会过分依赖保险。主包商在与分包商签订合同后,往往过分依赖合同,对分包工程的进展、质量等问题不加照管。分包工程毕竟属于主包工程的组成部分和双方的利益所在,可能会直接危及工程的全局和主包商的利益。

由于工程承包行业的复杂性,不论在宏观的政治、经济、社会层面,还是在微观的人员管理、材料供应、工程分包、技术解决等诸多方面,承包商都处在风险之中。然而,就目前的联营体风险管理过程来看还相当不成熟,很多承包商都是凭直觉或者以前的经验来判断和管理工程风险,这种做法不能满足国际承包工程项目特别是大项目的管理需要。

转贴于

三、联营体风险识别和分类

国际工程联营体风险的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他们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划分:(a)资源风险;(b)管理风险;(c)公司风险。其中资源风险包括材料价格上涨、设备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等;管理风险包括不精确的成本预算、不适当的成本控制机制、工程范围的增加、工程延期导致的成本增加、供应商和承包商的失误、设计变更、业主支付问题及与其他承包商的协调等;母公司风险包括母公司的过度干涉、母公司的财务问题、对项目损益的不同估计和工作分配的分歧等。

第二种分类方法是将风险按联营体的阶段划分:(a)启动阶段的风险;(b)联营阶段的风险;(c)解散阶段的风险。启动阶段是指从母公司之间的开始接触到联营体的建立,包括谈判和签署协议;经营阶段是指联营体开始正式联营/实施项目直至项目完成;解散阶段是指所有的联营工作和项目完成后,联营各方协商联营体结束工作包括分享收益和债务的时期。这种按阶段分类风险的方法有利于有关决策者明确联营体各时期的风险及其影响,有利于更有效地管理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

第三种分类方法是将风险按其来源划分:(a)联营体内部的风险;(b)项目特定的风险;(c)联营体外部的风险。因为国际工程联营体是一种特别的公司组织形式,所以联营体内部的风险是联营体特有的风险,这些风险是由联营体内部的矛盾引起的。项目特定的风险是指项目本身特点所造成的风险,如项目复杂造成工期延误或成本超支或所完成工程未达到设计要求,较高的融资成本和较长的工期使施工费用被拖欠或者成本超支等。联营体外部的风险是由联营体所在的外部大环境引起的风险,一般而言,在国外投资比在国内投资风险更大。表1是Li Bing在此类方法基础上所总结的国际工程联营体的各种风险。

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除了上述主要风险,还有一些与联营相关的风险。但根据国外对联营体风险的研究,最为严重的十大风险依次为:由于母公司政策变化而导致的成本增加、联营工程可行性研究不当、工期延误、市场需求估计不准、联营地选择错误、联营项目类型选择不当、争端解决的费用增加、合作伙伴选择失误、官僚主义和审批延迟、设计变更过多。

四、联营体风险的应对措施

从上述联营体的十大风险可以看出,国外研究者认为联营体三大类风险的重要程度依次为项目特定风险因素、联营体内部风险和联营体外部风险。而根据本文第三作者于2004年的访谈,国内专家则多认为联营体风险的重要程度依次为联营体外部风险、项目特定风险和联营体内部风险。我国部分有过海外联营经验的公司还认为,在联营体外部风险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政治风险和外汇风险,这反映了我国承包商在宏观和金融方面的经验与发达国家承包商的区别。另一个区别是,由于我国承包商参与的联营体一般都是由某一方占有绝大多数的股份,公司的决策基本上也就由该方作出,所以内部风险相对较小。

篇7

关键词:风险管理;药品生产过程;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药品生产过程的优良直接影响着药品上市后质量的好坏,而药品质量的好坏却直接影响着大众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近年来,因药品质量问题而引发的医疗事故,以及药害事件逐渐增加,给大众以及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因此如何有效的保证药品质量以及有效管理药品生产过程,逐渐被药厂管理层以及政府监管机构重视。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预防以及控制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的管理方法,已经在很多企业有了一定的成功,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也逐渐出现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特别是以美国和欧盟为主的一些国家,已经成功的运用并出台了相关文件来指导药品生产管理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结合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内容,提出药品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措施,为今后的药品生产以及质量监督提供实质性的参考意见。

一、药品本身存在的风险

1.药品生产风险

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其生产过程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注射剂一类的直接进入血液的制剂,因此,药品原料是否合格、生产过程是否无菌、员工操作是否规范、制药设备是否正常以及生产场地是否卫生安全均直接影响着药品的生产质量,而据研究表明,药品生产、管理者普遍存在的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意识薄弱是导致很多药害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1]。

2.质量管理与GMP脱节的风险

实际上,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均与药品的GMP的管理密切相关,他们的目的均是预防和控制生产过程以及上市后的药品质量问题,然而,目前有很多医药企业的管理者或实施者未重视此类问题,其往往只重视文件的阅览与制定,或是GMP的宣传教育,而在实际过程中却未实施、检查,及时进行过一定的质量控制,却也非常轻微,甚至都没有按照文件规定的要求进行简单的工作开展,有的企业甚至盲目的套用其他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结果导致了严重的药害事件[2]。

3.生产过程控制技术水平落后,缺乏质量生产标准

目前,我国大多企业的药品生产工艺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手法均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基于终点时间进行判定药品生产过程的企业中,虽然,在制备过程结束后,会采取分批、抽样的方式进行此批药品质量问题的检查,但却不能保证生产过程中无菌问题以及在日后的储藏过程中,原料性质改变的问题,此外,在药品质量管理问题上也缺乏统一的、科学的、合理的科学质量控制标准。

二、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的控制

1.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质量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识别体系

医药企业员工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因此他们的心态以及对药品风险的意识直接影响着药品质量的好坏,重注对一线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增强其对药品质量问题控制的责任心以及对风险的控制和执行能力,是实现药品质量安全、防止药害时间的重要保障[3]。风险识别体系可以从确认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建立风险清单、进行风险分析等三方面进行实施[4]。

2.推行质量授权人制度[5],实行分层管理、分层控制[6]

质量授权人制度是指在企业中实施风险分层管理的方法,以企业法定代表人为第一领导者和质量控制者,其承担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制定适宜的产品质量管理办法和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管理委员会中又根据等级与科别任命管理组组长,主要负责与上层领导的沟通和监督下层工作的情况,并制定弹性的排班制度,其为质量控制的第二负责人,且对下层的工作情况有连带责任。其余的管理委员会成员在明确自己的责任后,对自己管辖的部门进行合理的人员划分,并进行二线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本部门的生产安全情况,并及时反馈下层的想法,以做到全生产线人员一条心,共同努力的进行药品生产过程。

三、结论

药品的商品特殊性,决定了其生产过程风险的普遍性,因此,加强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并采取适宜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周中仁,李松武,于培明.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监管中的应用初探[J].2008年中国药事管理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2]CHENXL.Analysisoftheexistingproblemsinthedrugmanu-facturinganddrugsupervisionandmanagementfromthe/QiErYao0counterfeiteventand/XinFu0drugaccidents[J].China PharmAff(中国药事),2008,22(10):871-873.

[3]杜晶晶,胡廷熹.《浅谈FDA以风险为基础的药品生产检查方法及启示[J]》.中国药事,2007,21(3):210-2131.

[4]龚时薇,张亮,黄杰,詹学锋,姜卫,王成江.药品安全与风险管理[J].中国药房,2007,18(22):1689一1690.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风险;措施

1、当前国内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1.1 管理者对风险管理意识的缺乏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对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重要部分。项目从一开始进行管理,管理者对于项目的管理存在比较固定的模式,由于一直选择用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导致了人们忽略了安全意识的重要作用,产生了安全意识薄弱的现象。因此,在大多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缺少了风险管理的部分。有些建筑工程虽然把风险管理引入项目管理中,但是大都停留在对于建筑质量的管理层面上,没有详细的风险管理计划,使得风险管理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1.2 缺少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缺少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进步。在很多建筑公司中,甚至建设单位,都没能建立起制度健全、比较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使得整个风险管理体系存在大量的漏洞。因此,建筑工程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比较被动,在遇到具体风险问题时,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导致风险的扩大化和严重化。同时,在企业中也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发生的风险问题主要依靠管理人员所具有的经验进行解决,而个人的经验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使得一些项目的风险无法得到合理的解决,同时,还会带来其他的风险危机,对整个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构成威胁。

1.3 建筑工程项目合同中存在风险漏洞

建筑工程合同中的漏洞问题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时,项目的合同漏洞往往会引起大量问题,严重时会导致合同纠纷和重大经济损失。因为各种原因,如管理水平或固有模式的影响,项目合同的管理一直以来都无法受到建筑公司领导者的重视,因此越来越被忽视,逐渐成为项目管理中的薄弱部分。此外,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知识教育的熏陶,大多数承包商无法正确看待项目合同对于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无法掌握正确的索赔方式,使得企业的运行管理的风险性大大提高。

1.4 缺乏健全的风险信息系统

目前,风险信息系统并不健全,这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不够可靠,无法放心的进行使用。造成风险信息系统不健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信息系统的建立无法与建筑工程的进程同步,使得大量的数据无法得到及时合理的分析,对于即将投标的项目,没有提前分析其施工的可行性,使得工程的风险性大大增加。其次,建筑公司需要整理三个方面的档案,分别是业主、供应商和分包商。而到目前为止,建筑公司对这三方面信息的整理不完善,从而无法正确分析业主、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信用程度,在进行投标、供应商和分包商的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容易做出错误决定。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信息系统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

2、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相应措施

2.1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是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若要将项目管理的风险降到最低,应该建立起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筑公司必须加大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宣传,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断加强管理者和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同时,不断开展一系列的针对性培训工作,对管理者和施工人员进行风险知识的培训指导,使得管理者和施工人员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不断提高自我的水准,熟练掌握施工流程,自觉专研和回避风险。建筑公司的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够成功把握科技发展进程中项目管理新的要求和方法,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通过这些方法,有效的防范项目管理的风险。

2.2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是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关键措施,产生的效果最为明显。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内控是重要的过程,它对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的监督制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完善程度对整个风险管理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要着重建设资金管理使用、劳务使用和材料设备的采购制度,这是项目管理中风险性最高的三个部分。从项目管理监督制度入手,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是设立有效的惩治措施,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对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完善相关制度,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

2.3 加强建筑合同管理

建筑合同的管理也是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建筑合同是建筑公司运营的重要方式,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建筑合同的管理,为后期工程的变更和由于工程问题采取的索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建筑公司常用的方法,为建筑公司的正常经营提供了保障。同时,建筑合同的合理管理,对于建筑公司的建设,不仅可以防范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而且能够避免工程项目管理以外的风险产生。此外,加强合同的管理还可以为建筑公司带来应有的利润,建筑公司的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建筑合同的重要性,加强对建筑合同的管理,抓住商机,以求为公司取得更大的收益。

2.4 健全风险信息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不断推进,使得风险信息系统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合理应用,在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筑公司进行投标时,公司拥有健全的风险信息系统,可以利用已有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提前调查和详细预测,判断可能出现风险的过程,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防范。具体的健全方法为,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所涉及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及分析,并结合建筑工程实际的施工现场,掌握施工现场的地质地貌和作物生长状况。同时,详细了解施工现场附近的原材料市场,掌握施工原材料的具体来源,对施工现场当地的政府各种政策也应该进行详细的调查。在收集这些资料之后,根据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总结出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将他们按照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别的风险的特点,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法,尽一切力量将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

总 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根据不同风险的特点,提出了防范这些风险的具体措施。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对项目的正常进行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必须及时的进行防范。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应该不断研究新的方法和技术,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在规范要求之内,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为我国的建筑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凌飞鹏 . 市政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 [D]. 广西大学,2012

[2] 毛明光 .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D]. 西南财经大学,2011

'>[2] 刘祉妤 . 国内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D]. 大连海事大学,2013

篇9

利比亚西部陆上天然气管道工程,业主为意大利阿吉普利比亚(Agip Gas Bv)分公司,与业主合作的监理方为意大利泰克尼普(Technip)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在中国石油(CNPC)的支持下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CPECC)联手,经过激烈的国际竞标,一举中标获得了该工程EPC总承包。管道工程起点为撒哈拉沙漠的Wafa首站,终点为地中海海岸的Mellitan末站。该工程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承担设计、采购、施工、预试运行、试运行和管道的性能测试。合同总价为1.461亿欧元(不包括主管材费和试运等费用)。项目采用欧洲和美国标准,设计和施工难度之大,对健康、安全、环境的要求之高,尤其对合同风险管理和合同索赔管理控制之严,在以往的境内、外长输管道工程中都是罕见的。

二、合同风险管理

(一)合同谈判中的风险规避

合同的生效日期是2002年6月17日(授标函的日期),尽管双方签署合同的日期是同年10月23日,但合同都被认为从生效日期起全部具有效力和生效。合同条款在签署授标函时就被限定,没有多少谈判的余地,在合同签署前,仅给中国承包方一次合同澄清谈判的机会。

8月14日,业主根据招标文件和双方确认的来往传真、信函、投标文件、罗马澄清会议纪要、双方签署的授标函以及按授标函内容起草的合同草稿一并交给中方征求意见。通过对合同条款和ITT文件认真复阅、评审,特别对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和风险评估,中方共提出30条修改意见,其中包括:合同文件第“C”部分“承包商工作范围”14.3.2条,履约保证中的输油能力540Smm3/h。由于16英寸管子的壁厚从7.9mm(ITT)增加到了11.9mm和17.5mm(钢管订单),根据理论计算,管道的输油能力也应从540Sm3/h降到510Sm3/h。这样就与原要求的数据有偏离,需要中方在合同谈判时加以解决。

国际工程没有慈善家,任何一个业主都是以自身利益为重。这样中方将合同谈判的重点列为合同条款的合理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目的是规避合同风险,保护自身的利益。

谈判非常艰难,当中方提出有关原则性的条款和对索赔有利的条款的修改意见等业主比较敏感的问题时,业主以投标过程中中方对合同条款已经确认,并已签署授标函为由,拒绝中方的修改意见,并明确表示这些意见在签署授标函以前提出有可能接受,但这些合同修改意见会直接影响到中方的中标。在谈判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沟通,第一轮谈判双方对17条修改意见达成共识并签字通过,遗留13条修改意见留着第二轮合同谈判解决。第二轮合同谈判遗留4个问题,其中3个问题中方是可以让步的,但为了稳妥解决输油管道的输油能力问题,中方把可退让的3个问题一起放到第三轮合同谈判中加以解决。通过进一步的沟通、磋商、妥协,逐步减少了双方的不同认识,增加了相同点,业主在第三轮谈判中,不仅同意履约保证中的输油能力从540Sm3/h降到510Sm3/h,还同意中方修改的变更指示程序以及在业主选项中提高中方后勤保障人工单价的意见。经过三轮历时一个月的紧张、艰难的合同谈判,中方按预期目标顺利完成合同签署工作。

合同签署标志着利比亚西部陆上天然气管道项目最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得到双方的确认生效,为整个项目的执行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二)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化解

利比亚西部陆上天然气管道项目地质条件十分复杂,80%为岩石地段。尤其是该项目采用海水从最低端上水试压,淡水从最高端注水试压,高端与低端有370米的高差,这在管道局的经历中尚属首次。

在淡水注水试压前,业主和监理按合同规定,要求中方进行水质分析化验。中方在监理监督下取出水样,在利比亚权威机构进行水质分析化验,其结果硫酸盐指标为246ppm。

在预试运和试运指南T-70-S-Z-0002-00中,第5.1条水质化验标准:“对试压管段首先要注入填充水,水质要满足以下上限:硫酸盐42ppm;脂肪酸14ppm;氨3ppm”。水质化验结果大大超出合同规定的指标,业主和监理要求中方再次化验,结果不能如愿。

因为水质硫酸盐指标严重超标,业主和监理要求中方打井。合同规定,业主在沙漠提供淡水井。打井,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费用不在合同总价之中。一场合同纠纷摆在中方面前。

中方先从文件的优先权顺序人手进行争辩。依据澄清和修改文件第42条相关数据进行判断,在澄清和修改文件中,水质化验标准硫酸盐239ppm,脂肪酸和氨的指标虽然没有被提到,但应按上述“第5.1条水质化验标准”给出同样脂肪酸和氨的数据作为水质化验标准:硫酸盐239 ppm;脂肪酸14ppm;氨3ppm。尽管业主和监理同意了中方提出的建议,水质化验硫酸盐指标还是比合同规定指标超出7ppm,合同纠纷没有停止。如何说服业主现有水源水质是满足试压水质标准的,成为双方的关注点。

中方把利比亚境内几种品牌矿泉水商标汇集在一起,把水质化验数据与商标显示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水质化验数据都在矿泉水商标显示的水质化验数据范围内,一场水质化验合同纠纷在铁的事实面前结束了。

通过这场合同纠纷,中方认识到,在项目实施中,中方一定严格按合同中规定的工作范围和标准履行合同,避免违约。充分利用合同中对中方有利的条款,在工作中规避风险,预防合同纠纷,并及时收集有关索赔资料、依据,使整个项目在执行中能处于有利地位。

三、合同索赔管理

(一)合同变更问题

在光缆施工中,由于业主没有按合同要求提供PVC套管,在三方(业主、监理、承包商)的协调会上,因中方急于施工,建议业主在《三方界面会议纪要》上增加一条,PVC套管由承包商供货。由于当时现场对PVC套管由谁供货的合同要求不是很了解,尽管事后中方在合同文件中找到了PVC套管属于业主供货的有利证据,业主仍以签署的《三方会议纪要》为依据,认为会议纪要优于原合同,驳回了中方提出的索赔要求。

通过这个案例,中方对项目部相关人员进行合同变更培训,让大家进一步熟悉合同文件并充分认识合同变更的重要性,提醒大家合同变更工作要提到工作日程上来,在熟悉合同文件基础上,掌握合同变更相关条款,积极开展项目索赔工作。

合同条款非常苛刻,对中方

项目执行不利。尽管如此,通过全面分析后,中方仍然发现有许多工作值得重视,特别是索赔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业主已经批准的或已确认的方案,要求中方重新修改的,要做好人工时统计工作;(2)工程质量标准的提高,要做好与原标准费用差价比较工作;(3)做好界面的综合登记管理工作,界面的变化是整个项目合同变更的突破口;(4)做好沙尘暴、下雨天的记录工作,并及时与业主共同签字确认;(5)业主对设计、采购、施工方案等的调整(包括合同范围以外的工作),在合同变更时,中方一定以业主的变更指示或相关信函为依据,严格执行变更指令程序。

在合同变更工作中,中方要掌握合同文件优先权顺序。在准备支持文件过程中,如出现合同文件相互抵触或矛盾的地方,中方应该按照合同文件优先权顺序执行。如果在合同一般条款和合同特殊应用条款之间出现抵触或矛盾,后者优先。

特别注意的是,中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双方所签署的协议或备忘录要优于合同,所以,要求中方有关专业人员在与业主签署澄清协议或备忘录过程中,要按合同文件的优先权顺序核对相关的内容,如果所签署的内容已包含在合同文件中,要以合同文件为准。反之,根据双方谈判情况签署相关协议或备忘录。

(二)保持合同变更的权利

在管线施工中,由于业主提供的坐标错误,导致管线走向的修改。由于施工人员没有按合同变更程序的要求进行工作,在没有业主指示和设计变更情况下,没有通过项目部直接按监理要求改变了管线走向,事后中方提出索赔,业主以没有业主指示和设计变更为由,使中方丧失了合同变更的权利。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中方遇到的一些合同变更问题,大都是业主提出问题以后,中方马上拿出解决方案,这种做法经常得到业主和监理的默许。从表面上看,中方这种做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体现出中方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仅是有利于现场施工的一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方处理问题既要对施工有利,又要为索赔工作创造条件。所以,在中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一定注意业主是否有相关信函或变更指示,要求中方解决合同变更问题。一般说来,业主遇到合同变更是不会主动给中方发变更指示,中方只能巧妙地要求业主解决合同变更问题,从而获得业主有暗示性的变更指示或相关信函。

业主对合同变更问题非常敏感。中方遇到与合同变更有关问题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给业主去一封信函,提出问题,需要业主尽快解决。在中方等待业主回复时,中方内部进行充分协调和沟通,以便做好应对方案的准备。第二步,通常业主的回复会非常巧妙,如果遇到“计算你们的工期、交货期等”与时间有关的词语和“请你们拿出方案、报人工时、估算等”与费用有关的词语的暗示性信函,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确认,如果属于合同变更,中方以此信函作为业主变更指示,按变更程序向业主提出变更索赔。

值得强调的是,合同变更是有程序的,合同变更工作是一个艰苦、细致、大家相互配合的过程,不是一次性了结的事情。要求中方在今后工作中,向业主提出问题,待业主发给中方变更指示或有暗示性的相关信函之后,再对业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会使中方合同变更工作处于有利地位。在变更准备工作过程中,需要有双方文字记录作为依据,既不给业主提供可乘之机,又提高中方全员合同意识、索赔意识,从而降低风险,保持中方合同变更的权力。

(三)索赔与反索赔

此项合同纠纷是由后勤物资保障问题引起的。业主给中方发来一封信函,要求中方给业主增加办公室,中方后勤人员以书面形式要求业主付费(索赔),结果业主以此为契机提出反索赔,原因是按合同要求,中方提供给业主办公面积不够,房间数量不够,要求中方按合同办事,把不足面积的费用单发给他们,使得中方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最后中方只好付出一定的代价来了结这场索赔纠纷。

随着中国在海外承包工程的增多,会遇到各种风险和索赔问题。如本案例提到的在对合同条款和ITT文件认真复阅、评审后,对不确定因素进行了风险评估,在合同谈判中,巧妙地利用了沟通、磋商、妥协等手段,解决了中方提出的30条修改意见,极大地减少了后续工程中的风险问题。此外,要高度认识到合同管理过程即是合同履行的过程,也是项目执行过程,尤其在国际工程项目实施中要严格按照合同中规定的工作范围和标准履行,避免违约。还要充分利用合同中对中方有利的条款,在工作中规避风险,预防合同纠纷,并及时收集有关索赔资料、依据,使项目管理在执行中能处于有利地位。

篇10

关键词:IT外包; 国外; 风险管理; 研究成果; 综述

一、引言

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SP)是指提供商通过因特网或专用网,从其管理的中心服务器群,以一对多的方式,提供一组应用服务。它将“软件作为一种服务”(Software-as-a-Service, SaaS),用户以租用的方式,从一个或多个提供商取得软件应用的使用权。在ASP模式中,客户将IT应用服务外包给提供商,ASP模式是传统IT外包模式在电子商务时代自然演化与创新的结果。

虽然ASP在改善组织开发、运行和维护IT应用系统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但是采用ASP外包模式并不是没有风险并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尽管IT外包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强的吸引力,但是IT外包决策本质上是复杂的。组织引入独立第三方管理关键资源时,经常会面临不能有效控制这些资源的风险。

ASP模式下IT外包中的风险对ASP提供商和ASP客户双方,特别是给ASP客户带来了很大的IT外包风险威胁,严重地影响了ASP客户采用ASP模式进行信息化的信心和积极性,也妨碍了ASP模式潜力的发挥和ASP模式的发展。因此,对ASP模式下IT服务外包中的风险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ASP市场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1-3]。本文主要对国外在IT外包风险研究的两个团队的成果进行综述。

二、Aubert和Bahli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对IT外包风险的研究

Aubert和Bahli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以IT外包风险为研究对象,对IT外包风险的定义、风险的存在形式、导致风险发生的风险因素等进行了较为系统、详细的探讨,并通过一些案例研究提出了降低风险的措施。Aubert等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管理外包风险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和指导。

Aubert等(2004, 2005, 2006)首先对IT外包风险进行了定义,采用“预期损失”的概念,将IT外包风险定义为不利事件造成的损失与不利事件发生概率联合作用的结果,即风险暴露:。这种界定是从管理学观点对外包风险进行的定义,不仅能综合反应外包风险状况,而且较经济学观点的风险定义(将风险视为损失或收益发生的概率分布的变化)更客观合理。

Aubert等(2004, 2005, 2006)进一步以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对导致IT外包风险事件(不利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风险后果(风险事件发生导致的负面后果)以及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进行了研究。他们还对已有的关于IT外包风险的认识进行了总结,将IT外包风险归纳为四类:隐藏成本、契约成本、服务质量下降和组织竞争力的丧失。他们还从人、委托人和交易三个方面研究了IT外包的风险因素,并由此提出了IT外包风险的管理战略,进行了相关的案例研究。

IT外包风险识别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一个是交易成本理论中的契约人行为假设(有限理性假设和机会主义假设)和交易过程的特性(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重复出现的频率);另一个就是研究契约关系中委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委托理论。对IT外包来说,理论是关于外包企业(委托人)选择外包商(人),激发外包商,并协调双方决策与行为的理论。该理论区分了三个重要的概年:逆向选择、败德行为和不完备契约。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外包合作涉及到专业化分工及各方的收益问题。而在委托中,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私人信息,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假设下,人很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最大效用,甚至不惜牺牲委托人的利益,这就产生了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包括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和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在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下会产生逆向选择,突出的表现就是企业最终选择了服务质量较差的外包商;而在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下就会产生败德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外包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外包中的资产专用性越高,外包锁定风险也会越大。另外,客户企业通常希望外包商完全按照其需要来执行外包任务。然而,由于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签订和实施一个完善的合约几乎不可能,这无疑也增加了企业外包的风险。Aubert和Bahli研究团队对IT外包风险的研究,为IT外包风险缓解机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Willcocks和Currie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对IT外包风险的研究

国外Willcocks和Currie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对IT外包风险的研究在通过对大量IT外包案例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IT外包风险分析框架(Willcocks等, 1998; Willcocks和Lacity, 1999; Currie, 1998; Currie和Willcocks,1998)。

Willcocks等(1999)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出来自IT外包项目特有情景、签订外包合同过程和外包合同执行过程三个方面的十种风险因素,识别了隐藏的服务费用、法律争端与诉讼、契约协商的困难、服务成本的增长等风险事件,并针对每一种风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缓解策略,这些风险缓解策略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外包的类型和范围、提供商的选择标准和流程、外包合同(相容和激励机制)、客户保留的IT能力和管理流程以及提供商—客户伙伴关系。Willcocks和Lacity(1999)还进一步通过案例研究验证了激励性契约对于缓解IT外包风险的作用。

Currie和Willcocks(1998)根据IT外包规模和客户与提供商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提出了四种类型IT外包类型:整体外包、多提供商外包、合资/战略联盟性外包和内包,并通过与四类IT外包类型对应的四个IT外包案例分析了不同的IT服务外包类型会导致不同的相互依赖性,依赖性越高,给客户带来的潜在IT风险越大,客户应选择不同的IT外包类型以缓解IT外包风险。Currie(1998)通过两个案例进一步研究了采用多外包商策略来减少对单一外包商的依赖,从而达到缓解客户IT外包风险的目的。

四、结语

国外这两个研究团队针对IT外包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侧重点虽有不同,研究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却是互补的,这为后续的研究和在IT外包实践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 任怀飞, 张旭梅. ASP模式下关键业务应用服务外包中的激励契约研究[J]. 科研管理, 2012,33 (11): 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