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黑龙江省;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发展
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了以住房抵押贷款为特征的次贷危机,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9月伴着雷曼兄弟、通用汽车公司等的相继倒闭,金融危机像海啸一样开始大范围向世界蔓延,并深入到了各国实体经济,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无论是珠三角的广东、长三角的江浙,还是像内陆地区的黑龙江省,在经济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产的停产、倒闭的倒闭,特别是外向型的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出口创汇型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企业生产经营显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随处可见。黑龙江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不像沿海各省那样严重,但也遭到了严峻的冲击。
黑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经济发展史中曾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我省经济建设、产品出口创汇、促进就业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我国的经济版图,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是中小企业或者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通过上面和江苏、浙江省份的比较,可以看出黑龙江民营企业和他们相比在各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当前的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纵观我省民营企业,无论是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民营企业发展自身、企业融资等方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够完善
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够完善,这不仅仅是黑龙江的问题。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层面上看,长久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民营企业发展虽比过去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关于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虽已建立,但具体相关细节尚待完善,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下可能表现的更为明显。目前,促进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有2003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和2006年出台的《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还有为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冲击,2009年国务院通过并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法律法规虽然制定了,但那些条文框框还比较抽象,都是体制性的没有具体细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缺乏与之配套的的相关措施,具体的操作中会有很大的弹性,执行起来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是缺乏为民营企业“一站式”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可以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企业以政策支持。当然,社会上专业性的中介机构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等,都可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关于人才开发、企业管理、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国外的很多企业在和政府打交道过程中基本都通过中介机构,这样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效率就很高,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以借鉴,我们通常讲要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就是要求政府从一个经济社会的管理者转变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也是新时期政府职能之所在。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意识和水平比较低,政府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加重视,加大调查研究,给予中小企业中介机构以支持,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三是在某些领域民营企业竞争主体地位的缺失。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由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省国有企业行政垄断的存在,在金融、能源、电力、通信等某些行业,都设置了很高的进入壁垒,民营企业是很难进入这些行业的,行政上的垄断造就了这些暴利行业,而且在这些缺乏竞争性的行业中,企业唯利是图现象非常严重,企业的服务意识也非常淡薄。从长期以来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些人为因素造成的行政性体制障碍是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必须慢慢根除这种障碍,还民营企业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主体地位,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黑龙江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偏低
民营企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民营(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9%以上,数量上占有绝对的地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黑龙江经济发展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黑龙江经济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今天,黑龙江中小企业也彰显了自身在发展壮大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小企业基本都没有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一,黑龙江有将近17.8万家中小企业,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管理上的家族式,企业决策都是业主一言堂,这种过于集中的家长式管理往往造成一些重大决策失误。企业内部没有或者无法执行严格的企业规章制度,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最讲究人情、关系、面子,员工“近亲繁殖”几乎是每个企业的通病。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职工是业主的亲戚朋友,往往碍于情面,无法按规章制度办事,这就是家族制企业管理的弊端,过分依赖情感的作用必然削弱管理者的制度意识,使得企业在小规模水平上长期徘徊,束缚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可否认家族式管理在过去的企业管理中也曾发挥的一定作用,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比以前将更加激烈,中小企业简单化的家族式管理显然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的竞争。第二,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乏远景规划,忽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或者碍于企业主的能力限制,根本没有战略管理的意识,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这些问题可能在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弊端还不太显现,但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若不能适时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黑龙江中小企业普遍管理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其实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在创办初期通常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的所有权归家族所有,企业往往被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方式主宰着,“以人治企”的观念陈旧,家族权力的过度集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许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着“无战略管理、无企业文化”的现象,在企业发展方向、战略制定等方面决策盲目,管理模式的落后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管理学上有句话叫作“管理出效率”,而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才是一个企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一直把资本作为企业核心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人本管理的思想,尤其是一些个体、私营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资本的管理,更多的还是人力资本的问题。只有把“人、财、物”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企业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若缺乏人才资源,企业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每年我们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忽视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在人才的运用方面和大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因此,中小企业更应该重视这一点。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对我省中小企业是一种挑战,中小企业主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看到重视人才的开发和管理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未来的世界经济往来更加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势必得到加强,中小企业所处外部环境会更加复杂,同时对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三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有限。黑龙江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规模的限制,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不可能很大,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虽然会高一些,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特别是那些民营中小企业基本上是没有研发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是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产品、价格、品牌、服务等等都是竞争的手段,中小企业知名度小,产品的品牌效应较差。在人们日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今天,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会越来越高,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顺势而为,提供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在生存竞争中求得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未得到根本解决
近些年来,安徽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部门和经济金融系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工作,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维护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财政部和工业信息化部已经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具有很多缺点,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处境,融资问题一直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特别是中小企业,一般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都比较偏好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总给人感觉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宏观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多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并没有很好地为中小企业做好融资服务工作,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表现在融资频率比较高、而资金量较少,而国有大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又“嫌贫爱富”,对国有大银行的业务来说,服务中小企业是一种成本高且不怎么赚钱的买卖,这样就缺乏业务创新的动力,也就不能较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由于资金来源的有限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其发展滞后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够健全,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信用评价体系缺失,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加上中小企业自身资本实力较弱,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往往造成其在经营中融资较难,这样极大地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安徽各级政府虽然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面提高了认识,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促进黑龙江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果断作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以刺激经济发展,通过这些政策的落实,我们完成了2009年gdp增速“保8”的任务,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趋稳向好,这对于我们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在外部经济形势趋稳的情况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应该总结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因为经济全球化将使得金融危机的发生更加频繁。
中小企业是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发展的如何,关系到黑龙江能否在新时期实现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在当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等等许多方面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特别是像我们黑龙江这样一个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在新的历史时期,黑龙江要想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我们的政府部门、中小企业和相关机构只有抱成一团,形成发展的合力,才能在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经济大潮中有所发展。
(一)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1.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在城镇和农村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活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的特点,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城镇居民和农民、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乃至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小企业。
2.重点支持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示范功能。积极搞好创业辅导、项目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支撑等活动,落实补助资金,扶持发展创业项目;积极扶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骨干企业群体;积极扶持拥有专利技术、管理科学、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3.发展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延伸优势产业链。通过国有企业的规模扩张、技术扩散、零部件加工,带动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接活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围绕我省乙烯、汽车、飞机、电站设备、重型机械制造等骨干企业发展好配套项目,搞好零配件加工和延伸加工,发展专业化的配套企业。
4.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布局合理、土地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改善产业集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业依托。积极发展一批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石油化工业集群、医药制造业集群和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5.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挥好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产品总量大、品质好的优势,促进民营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作用。要引导民营企业围绕粮食、畜禽、亚麻、马铃薯、山特产品、乳制品、果蔬加工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鼓励和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工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建立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活动,不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产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应用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并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推广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3.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努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全面开展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企业诚信活动,帮助民营企业提升诚信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自然人创办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分散机制,降低担保、贷款风险。
4.提高对民营企业项目开发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推进民营企业上市辅导工作,支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5.建立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民营企业培养国际经贸合作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民营经济健康顺利发展
1.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和领域。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包括非营利性领域和营利性领域。
2.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在省、市财政预算中设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有效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鼓励各金融机构从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
3.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到境外上市,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
4.政府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政府部门要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克服推诿扯皮、拖延搪塞的衙门作风,真正做到从大局出发,为事业着想,真心诚意地为民营企业服务。
总之,黑龙江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环境,自然条件优越,但是要发展好民营经济,还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269.
[2]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
篇2
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进一步落实省、市、县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清理和取消限制民间资金投资的不合理规定,切实消除民间资金转化为民营资本的体制。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放宽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金和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改组改造。重点支持民营经济参与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民营工业企业。进步优化政策、市场、法制、政务和舆论环境,加强和改进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和引导,认真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完善政策措施,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服务职能。积极主动为工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建立部门企业联系制度,切实解决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大力加强全县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着力整治企业周边发展环境,加大企业治乱减负力度,严格控制对企业的经济检查,规范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行为,切实为企业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排忧解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工业的行业管理和自律。
保障要素供给。采取开源和节流并举的方针,努力突破工业发展瓶颈,着重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困难。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着力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汇通信用、*县光彩等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篇3
【关键词】中小城市 民营文化企业 政府引导 政策保障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城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民营文化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更是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和升级的活化剂。较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地处文化产业集群的边缘,面临人才、资金、技术、信息、交通等各方面的不利因素。中小城市的民营文化企业具有很多普遍特征: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布局分散,区域品牌难以形成。但是这些城市区域特色明显,往往人文和旅游资源丰富,也为这些城市的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①
在此背景下,中小城市的民营文化企业必须依靠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培育,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本文以隶属西部区域的承德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地方政府引导和扶助民营文化企业的经验和方法,以期为其他中小城市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提供参考。
承德市民营文化企业现状的实证分析
承德市地处河北省最北端,背靠蒙辽,处于华北和东北、西北的过渡地带。该市在部署文化强市战略的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利用独特的经济结构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我们可以通过利用迈克尔的SWOT分析法,对比分析承德市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面临的各方面因素。
承德市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SWOT分析。第一,发展优势。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承德市是河北省矿产资源大市,钒、钛、黄金、白银、铜、铁等金属矿和石灰石、莹石、沸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在全省中都占有重要位置。②承德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绝佳优势。
民营经济的引擎动力强。改革开放以来,承德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振兴地区经济、促进就业、产业升级的主力军。到2012年底,承德市民营企业上缴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7.1%,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占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的58.1%。③承德市的民营经济以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凭借国内外市场对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可能持续充当承德市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升级的引擎。
第二,发展劣势。文化产业基础薄弱。承德地处文化产业的中部集群和西部集群的交汇地带。该市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基础薄弱,体制不完善,发展观念滞后,其民营文化企业主要集中于资源型文化产业,如文艺演出、文化艺术培训、美术品推介、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服务等,而其它文化产业门类如创意内容产业几乎没有,这种文化产业的结构导致承德市的民营文化企业缺乏内生性的动力和创新能力。
毗邻京畿放大吸纳效应。承德市与京津的地缘联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区域文化产业资源的流失。承德在地理上紧邻北京、天津两大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受大城市吸纳效应的影响,各种生产要素被吸聚到大城市,导致承德市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始终面临人才、资金、知识等文化产业资源严重匮乏的窘境。
第三,发展机会。文化优势引领经济转型。长期以来,承德市主要依靠矿产资源采掘和冶炼压延加工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为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承德市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精心培育高端旅游业。政府助推矿业民营企业介入文化旅游产业,目前,以皇家、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为主体,以休闲旅游为重点支撑的旅游产业正在成为促进该市经济加速转型的“助推器”。
创建生态城市品牌。多年来,由于担负着为京津保水源、阻沙源的重任,承德市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对资源的依赖和捆绑一度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桎梏。近年来,承德市确立了建设生态名城的战略发展思路,于2009年制定和实施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并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承德市以良好生态创城市品牌,依托城市生态和环境资源,促进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构建现代交通体系。近年来,承德市为解决交通落后这一“瓶颈”,建设“一市连五省通三港”区际铁路运输通道和通往天津、唐山、辽宁等地的高速网。目前,承德市已成为面向京津、通达辽蒙、辟通港口的交通枢纽。承德市积极改善交通和物流环境,有利于营造企业经营和项目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发展威胁。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近几年,承德市迅速发展起来的多数民营文化企业规模小,大中型企业多为综合企业,文化业态只是其经营产业中的一部分,而且其在承德的投资也主要依托旅游文化资源,比如承德鼎盛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依托双滦元宝山风景区的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项目。另有一些大型文化产业投资项目也主要依赖第一、二产业的民营企业的投资。从宏观看,承德的民营文化企业业态布局仍不成熟,企业过度依赖文化和生态资源,欠缺产业化的内生性动力。
政府引导和监管缺位。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承德也经历了由于政策和制度落实不到位而造成的文化产业被利用的困局。地方政府急于发展地方文化旅游业,往往以较低的准入条件招商,有些项目的民间投资方以文化产业为名暗中圈地,或者运营过程中转用贷款私自开发其他房地产项目。政府早期疏于监管是造成这种困局的重要原因。
地区文化产业观念的局限。受地区的传统产业发展观念影响,承德作为河北省重要的矿区和传统的经济落后市,一直比较重视对GDP增长作用较明显的采矿和冶金业,而发展周期较长的文化产业则难以得到重视。这种传统观念的惯性,在很大程度上冷却了民间投资的热情,也一度扰乱了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规划。
承德市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成功经验。近两年,承德市通过对本市民营文化企业的SWOT分析,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使民营文化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举措和经验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依靠城市优势定位文化产业。2010年以来,承德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一方面,重新定位本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承德市根据本市生态环境优越,文化资源丰富厚重的特点,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与现代休闲养生理念融合,打造个性化的“避暑山庄・和合承德”的城市品牌。良好的城市品牌塑造和产业发展定位,使承德市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上独树一帜,得到“华北之肺”的美誉。另一方面,承德市政府转变传统的“旅游推介”观念,着力进行“城市营销”。借助多种媒体、多渠道的强势宣传,开展对外营销,全方位塑造城市形象,目前品牌效应已显现。到2012年,承德市共实施总投资845亿元的休闲旅游项目43个,1至10月份接待中外游客18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5%。④
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承德市政府为了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在提升城市的软硬件环境方面做出努力。营造生态、休闲、人文城市的地标,积极修复和维护地区植被,整治城市自然环境;修复滦河老街,恢复老街的基本格局和古建风貌,使之成为避暑山庄的延伸;全面推广城市形象品牌标识,包括公共设施、公共传媒和政府机关公务用品,将城市品牌以不同形式全方位涌进人们的视听。为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政府积极组织“中国・承德国际摄影大展”、“中国・承德避暑山庄国际旅游文化博览会”、“中国・承德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在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中,民营经济的独特地位得到重视。配合城市品牌的培育和打造,承德市政府扶持、引导民营采矿和冶金企业进入文化产业。政府对文化项目在政策和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成立文化发展基金,扶持重点文化项目的发展。由民营资本运行的文化产业项目完全采取市场模式运作,如承德热河展演基地的中国首部大型多媒体皇家歌舞诗《帝苑梦华》和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都是由民营企业投资的。承德市对文化产业给予的政策、制度保障,既活跃了承德的文化市场,也提升了承德文化产业的投资吸引力。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转型新兴业态。承德市以引导新文化业态的发展为杠杆,推进民营文化产业的业态转型―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融合,为地区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地域化和科技化发展的新路径。近年来,承德市推进文化创意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鼓励支持腾氏布糊画、满族剪纸、活性炭等特色文化艺术品的研发生产,大力发展网络动漫、数字娱乐、设计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星月5D科技文化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地,培植文化创新企业30家。2013年,承德市凭借坚持生态优先、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绿色崛起的优势做法被认定为河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培育文化产业园区的骨干企业。承德市以示范企业为典型引导,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企业,这对带动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5月,承德绿世界活性炭有限公司、承德广通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和承德天成印刷器材有限公司三家企业通过首批河北省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业认定,他们都是承德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科技企业。
培育新型文化园区。2010年,承德市学习了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经验,结合本市丰厚的民俗资源,打造集旅游、民俗文化体验、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碧峰门民俗文化街”,该园区坐落在碧峰门居民生活区内,毗邻避暑山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创意不但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等城市的知名文化企业和其他行业的企业落户,也为本市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入驻提供了便利空间。将商业旅游与地方观光文化、传统乡土文物、民俗活动和文化庆典很好地结合起来,兼顾商业与民生的同时,也丰富了承德市基层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活动。
积极与研发机构合作。承德市在筹备高新区文化产业园区的过程中,稳中求进,注重产业园区筹建之前的论证,利用毗邻北京的地理便利,变人才劣势为产业研发优势,委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进行《承德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发展规划》及《承德高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的研究,对本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研究。在此过程中,承德市还委托研究机构进一步在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发挥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建设智库作用。
中小城市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路径与对策
科学定位和经营城市品牌。地方政府在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过程中,首先要帮其确定好文化城市的定位。独特的文化标志是一个城市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和精神引导。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城市应更加注重挖掘城市的独特优势,比如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地域景观、交通和邮递、生活和生产成本等,各种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吸引文化创意和技术人才的独特性特征,都可以考虑将其抽象并包装为城市品牌,但关键是城市品牌和地标必须由政府组织协调,进行长期的维护、保障和强化。
政策制度的有效支持。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贷款、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保障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具有稳固的政策平台。其次,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项目的审批、评价和监督制度,尤其要加强对文化产业项目的后期跟进,预防文化产业投资有名无实或者名不副实的情况发生。其三,强化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功能,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在地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初期,应切实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待企业发展稳定之后,政府再让位市场,以企业经营为主体,靠产业政策来规范,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民间资本介入文化产业。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结合文化产业的规划和设想,把促进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亮点重点推进,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促进民营资本的转型。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引导和支持,使民营资本有信心投资地方的文化产业,并逐渐形成一体多翼的跨产业发展的综合型企业。
培育新兴业态和骨干企业。中小城市应借助传统产业和科技方面的特长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占据先机。第一,通过引导传统产业的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实现传统业态与文化业态的结合。第二,在文化产业园区内扶助和引导多个企业不断地完善,逐步使企业群在创意、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中形成产业链条。第三,培育骨干企业,将其经营模式、方式、技术和体验,在产业园区中推广和辐射。
注重科研和人才培育。一方面,政府要在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初期统筹协调,科学设置和规划文化产业园区,帮助企业与地方科研机构或高校建立合作和沟通的平台,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在产研结合和人才定向培养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多渠道培养和吸引文化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作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等;要整合地区教育资源,在高校开办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特色专业,使之成为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强化在职教育和在岗培训,努力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⑤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注释】
①华正伟:“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41~142页。
②《承德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1~2015)》,http:///ReadNews,承德市人民政府,2012年5月25日。
③《承德市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占全市58.1%》,http:///zhxw,承德政府网,2013年5月21日。
④《承德:向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迈进》,http://,河北新闻网,2013年1月10日。
篇4
文章以国有企业为参照,简要分析民营企业在人才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发展策略。
【关键词】
民营企业;优势;劣势;人才竞争;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对比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二者各有优势与劣势,现简要谈谈民营企业在人才竞争中的几点优势及劣势。
1 民营企业优势
1.1 激励方式多元
民营企业虽不像国有企业那样拥有成套的设备、厂房、人才、技术,银行支持,政府照顾等先发优势,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后发优势——私有产权。产权私有,使得民营企业可以根据发展需要,灵活制定激励方案。
以工资为例,国有企业工资由国家制定,国有企业按标准和级别发放工资,就是再有才能的技术人员,因为年龄、工龄、行政级别和资历的限制,都不能多拿一分钱的工资,这种规定极大地降低了技术人员学习、创新、发展等一系列工作的积极性。
民营企业则不同,技术人员不管年龄有多大,工龄有多长,资历有多浅,只要能带来效益,就能获得高工资和奖励,且能立即兑现。这样的激励手段,会极大地激励技术人员去创造更大的效益。
1.2 决策机制灵活
国有企业所有的决策都要经过一段冗长的讨论、申报、审批过程,反应缓慢。与之相比,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较少受到产权问题的困扰,决策过程比较短,反应迅速,机制比较灵活,市场触觉也非常灵敏,习惯了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此外,民营企业风险意识较强,市场竞争经验丰富,且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创新机制,在跨国经营时,可采用分成、入股等方式强化企业内部的利益共享机制,稳定人才队伍,也可高薪聘用当地人才为我所用,主动适应国外的市场环境,在资金、人才、网络建设、营销等方面全面实行“本土化”经营。
2 民营企业劣势
2.1 员工素质整体偏低
受人才来源层次低(优秀人才的就业选择顺序一般是: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不得已才选民营企业)、员工待遇偏低(民营企业更多关注企业利益,容易忽视员工利益)、薪酬绩效体制不合理(民营企业普遍缺乏科学的绩效和薪酬体制,人才待遇和贡献不对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员工素质整体偏低。如某民办院校成教中心开设有自考本科、成人大专、在职研究生等项目,年赚800多万,但10名员工中仅有3人是本科学历,4人大专毕业,3人中专毕业。在规模扩张早期,低层次人才也许同样能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但若缺乏危机意识,得过且过,终将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所淘汰。
2.2 人才短缺,且流失严重
万宝盛华对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广东、福建等地的10个城市共166家民营企业开展人才策略调查显示:无论是处于成长阶段、上市阶段还是国际化阶段的民营企业,均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共同挑战。其中,42%的民营企业表示,难以吸引到企业发展,尤其是国际化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企业都普遍存在人才流失现象,人才流失率约为15%左右。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尤为严重,人才流失率接近50%,远大于15%的人才流失率。其中,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占流失人数的76.2%,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流失率分别为14.7%和33.3%。上面提到的某民办院校成教中心仅2012年就有3名员工辞职,其中2名本科。这反映出不少民营企业缺乏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人才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忠诚度。
人才的流失,造成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影响企业工作绩效,加剧企业竞争压力,损害企业品牌形象,影响企业员工士气。长此以往,必将给民营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和发展困扰。
3 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结合民营企业存在的优劣势,扬长补短,开拓创新,吸引、留住一流人才,才能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1 优化选才模式,吸引优秀人才
民营企业要吸引高素质人才,需要建立基于胜任力的人才选拔模式。第一,进行岗位工作分析。进行工作分析,编制职位说明书,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招聘到最合适的人才,最终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第二,把握岗位匹配度。即努力做到岗位要求和个人素质相匹配,工作报酬与个人动力相匹配,力争选拔到最适合岗位的人才。
3.2 创新薪酬体制,留住杰出人才
美国著名学者Scott A.Snell将人力资源划分为核心人才、独特人才、通用人才和辅人才四类。针对这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民营企业应采用不同的薪酬战略。
针对核心人才,主要强调人才对企业的忠诚,以建立稳固的心理契约,其薪酬战略为:第一,企业需要支付具有较强外部竞争力的薪酬,吸引和获取一流的核心人才为企业服务;第二,以知识、经验和资历作为报酬支付的基础,采用能力工资体系;第三,注重风险收益和长期激励,如采用期权、股票股权和人才持股等方式,将人才的报酬与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紧密挂钩,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和保留核心人才;第四,给予人才较高的特殊福利,如住房、带薪休假、养老年金等,这类福利通常采用延期支付或分期支付的方式,以尽可能地激励和留住核心人才。
针对通用人才,主要强调充分利用人才的专业技能,以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薪酬战略为:首先,支付领先于或等同于市场平均工资水平的薪酬,吸引足够合格的专业人才为企业服务;其次,以绩效和业绩作为报酬支付的基础,多采用业绩工资体系。
针对独特人才,主要强调与独特人才的密切合作,其薪酬战略为:按照合同约定,依据人才为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设计方案、知识方案、技术方案等)和工作成功,支付相应的报酬。
针对辅人才,主要强调劳动契约关系,要求人才服从企业的职责安排,其薪酬战略为:按小时或临时签订的合同支付报酬,如实行计件工资制度、计时工资制度等。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所在。如何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未来民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的关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民营企业只有充分挖掘自己在人才竞争中的优势,正视并克服劣势,才能扬长补短,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 现实障碍 突破性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借助灵活的经营机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民营企业原有的优势正逐步弱化,以前被掩盖的诸多缺陷正逐渐暴露出来, 自身障碍与外部障碍己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民营企业在市场化运作和法制化运作方式下也面临着进行重新定位的问题,针对民营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从民营企业现实障碍入手,分析总结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无明确的发展战略盲目进行多元化发展
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规划企业发展方向、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种全局性、长远性的决策。目前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缺乏整体战略意识,无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对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估计不足,没有拟定企业各层次目标体系。具体表现在:没有明显的优势产品,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经营管理能力;生产经营项目繁多,生产经营转向频繁;投机思想较重,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从战略发展来看,企业在趋于有效经济规模以前,实施多元化经营往往是不经济的,一个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会越多。与其说企业的多元化是出于调整企业单一产品、单一产业结构,分担企业经营风险的考虑,还不如说是企业在初创期追求高额盈利的一种短期行为。
从规模来看,民营企业的规模离有效经济规模普遍较远。常常不考虑自身发展和适应能力, 在产品尚未取得优势下冒然进行经营转移,盲目扩张,结果导致有能力投资,没能力经营的软肋,从而使企业对市场灵敏度降低,产品线过长。
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卖方市场下,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这种同质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降低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探索成本,但随着市场的饱和,竞争的加剧, 民营企业面临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开发经验,不仅没有进行进一步创新的能力,而且难以进行必要的替代技术开发。当前,企业间的竞争直接上升为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对抗。仅仅靠简单模仿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技术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从起步到现在,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一直都比较薄弱,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成本、人才等优势是无法替代知识产权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从整体上说,大多数民营企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缺乏同其他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和一套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知识库。
管理水平低经营者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就是企业的创业者,其管理水平较多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对经营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了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也意识到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绝大多数都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制度不健全,普遍缺乏人员考核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某些制度相互矛盾,尤其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不考虑企业的管理需要,内部授权权利边界不规范,管理职责混乱不清;管理模式僵化,生搬硬套,照抄照搬成功企业的技术、经营管理模式;管理者素质较低;有时还出现造假卖假、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企业通常采用集权化领导,决策权控制在家长手中;这往往导致经营方针或投资决策的重大失误;“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家族视其与外人的亲疏程度选择性地录用。
不难发现,在创业初期,这种非正规化的组织管理由于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对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与资本的积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企业从谋生、维持到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经营问题越来越复杂,对资源整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受安全性、创业成本、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但这种简单明了的管理方式往往成为了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的美丽托辞。
融资渠道单一筹资规模有限
近年,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困难重重。据统计,占GDP增长贡献率2/3的民营企业仅能获得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5%左右。这与民营企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是极不相称的。
根据国际金融公司(IFC)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几乎完全依靠自筹资金,90%以上的初始资金都是由业主、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合伙集资等内源性筹资方式筹集,并通过其他方式再投入。同时,民营企业规模小、资信度低、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也限制了其利用资本市场。
从外部环境看,第一、我国一直没能较好地发展起一个与非国有产业部门相适应的非国有金融部门和与民营企业需要相适应的非国有中小银行, 其融资来源主要是信用社和商业银行,所需要的资金需求量已远远超过它们的贷款能力。第二、我国的产业政策仍然倾斜于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国有银行主要还是重点支持国有企业的脱困和改制,对于民营企业支持有限。第三、随着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内部监管,民营企业贷款普遍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同时,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也存在“惜贷”心理,不敢贸然向其提供贷款。第四、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政策缺乏公正性。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育尚未成熟,为尽量缩减资本市场的风险,保护其稳健运营,对民营企业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有诸多限制。第五,外资已经对内资形成冲击。外资的大量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内资的投资空间。
法制环境不健全企业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随着民营企业的壮大,政府政策与企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直都没有相关的政策来扶持民营企业,在以国有经济为代表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仍然按照不同所有制下分类管理的方式进行运作。
法制环境方面,我国没有一套系统的法规来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长期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发展,当权益被侵害或出现经济纠纷时,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尽管《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规确立了以平等市场主体为特征的新型法律框架,但在一些具体的立法中,民营企业仍然不被重视甚至受到歧视。虽然我国也出台了一些调整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但仅仅是对企业某些具体活动加以局部调整,并没有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高度对民营经济进行认知和立法;其次,某些法规的模糊性也造成民营企业发展无所适从,难以把握准确的经营机会,这在当今转型经济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
产权关系模糊结构单一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民营企业中,独资企业占40%,有限责任公司占46%,合伙企业占14%。家族在企业产权上处于主要地位导致了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制约了企业广泛筹集资金,不利于企业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形成了资本扩张的“瓶颈”。许多企业不管是打着集体经济的幌子,还是以靠在公有制单位名下的隶属企业身份出现,其性质不清、产权不清、民事责任不清,不仅不便于宏观管理和司法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私营企业发挥其天生的市场主体优势,独立地做出决策,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求发展。
目前,民营企业整合国有企业正在成为趋势,但效果确不甚理想,主要是国企资产剥离不彻底,民营企业难以运作,而且我国民营企业这种终极产权建立在家庭上而不是自然人的基础上的现状,导致了在产权中存在大量的超经济行为,在超经济权利的影响下,企业的产权总是不清晰,容易造成产权虚置。另一方面,在发展初期,企业关注的焦点是怎样把企业做大,财产如何积累,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关注的焦点就转向利益分配,制度上没有分割财产的限制,主观上有了分割财产的意愿,企业的法人财产最后不得不分割了事。
参考资料:
1. 吕政、郭朝先,《我国民营企业的新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
2. IFC对中国私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调查[J],中国投资,2001(1)31-39
3. 陈锡文,我国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中国经济年鉴,1998
4.邓娟,《私营企业的爆发式增长》,《商界》,2003.3
5. 黄驭卿,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初探 [J],上海会计,2002 (1)
篇6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implement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But the scale is still not perfect and faces lots of problems because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implementation just take a step. So those enterprises should choose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mode. This paper firstly defines gradual development mode, secondly analyzes the reason to choose this mode and finally work out the measures to take. This research will make good suggestions for China private enterprises' better implement of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关键词: 跨国经营;渐进式;华为
Key word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progressive development mode;Huawei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116-03
0 引言
跨国经营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再加上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我国要求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使得我国民营企业能与世界接轨,而且随着国家政策和民营企业自身创新力度加强,使得民营企业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然而目前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中还处于低端,本身经营规模小局限性大,很多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所以面对国际的大舞台,民营企业在跨国战略模式上的选择很重要。本文以华为为例,为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如何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出分析,选择更好的发展模式。
1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年均增长60%,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以来,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8%,远远高于我国外贸企业20%的年平均增长率,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进出口的总值为859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其中出口4300.2亿美元,同比增长7.6%。体现出民营企业旺盛的生命力与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在当前的贸易经济中,民营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参与到国际贸易竞争中的重要力量。[1]
经过经济危机的洗礼后,我国民营企业国际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它们以国际需求为方向,以扩大出口贸易为目标,进行了包括海外投资,营销等对外经济活动。我国民营企业在东盟,欧盟,美国等海外区域开展投资。出口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市场多元化的效果开始呈现。制造业企业的市场范围基本遍及全球;农林牧渔业以亚太市场为主,欧美及澳洲市场也有拓展;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主要海外市场是西亚和东南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要在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建筑业也已经打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其跨国经营的步伐很快,短短数年就取得显著的成绩,不过目前很多民营企业还处于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跨国投资还是以合资为主,所以我国民营企业要选择正确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使跨国经营在这一经济形式得到发展。
2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选择渐进式发展模式
卢孜恒,陆亚琴认为渐进式成长模式是企业从小到大,由低到高的一个过程。即先从风险不大,投资少的项目进行合作,然后再进一步积累经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历练,从而具备进行大的收购项目的雄厚实力。[2]周正平认为渐进式成长模式是指一个企业慢慢从起步到发展,一点点累积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企业表现通常表现为地理扩张顺序,大多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为: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3]笔者认为该模式主要受到企业内部条件和环境因素影响,让企业随着跨国经营的经验积累,风险减少来慢慢投入跨国经营,从小到大,慢慢累积从而得到稳定发展。让一个企业从没有出口到偶尔出口到海外立足以及海外生产销售全球市场。
除了渐进式模式外还有一种跨越式的跨国经营方式,跨越式跨国经营是指在新的环境下,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不是完全按照跨国经营的几个阶段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而是依据自身条件的许可,直接采用跨国经营高级阶段的步骤,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但是,鉴于我国民营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实施跨越式跨国经营显得十分困难,我国民营企业最好选择渐进式的跨国经营模式。
3 渐进式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因
3.1 国内政策扶持落后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可能获得融资的权利和机会相对较少。所以,我国大量有活力的民营企业不能进入资本市场,导致这些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大做强。
而在民营企业同外资企业的国内市场竞争中,政府没有营造出保护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国家提出大力吸引外资的宏观政策指引下,民营企业享受的政策扶持远远落后于外资企业,特别在税收优惠和行业准入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使得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路上举步艰难。
3.2 国际市场竞争恶劣 我国的民营企业目前仍然有很多处于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其自身的规模和涉及的领域相当的小,由于经验少,在国际市场上很多外国的风土文化,法律法规等认知都不足,使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上缺乏主动性;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品牌和一个有信誉的企业能更好的吸引顾客和合作商,然而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起步晚,在其自身的品牌信誉等方面都很低,让外国很多顾客不能很好的接受与合作,使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扩张上丢失了很多机会,再加上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的产品往往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是低价格的数量规模的扩张,出口结构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让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其他国家的反倾销等恶性现象。
3.3 贸易壁垒摩擦严峻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对外出口的商品大多都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缺少知名品牌,而且大多都集中在亚洲,北美,欧洲等以独资来创建海外市场,这往往与周边国家的市场具有同构性,而我国民营企业为了能拥有市场而降低价格,从而与周围国家企业产生摩擦。这种由于彼此之间的利益和贸易活动本身的要求及民营企业自身问题导致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加,从而受到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知识产权争端,技术壁垒,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严重。
3.4 民营企业资源成本短缺 众所周知,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融通问题,然而在与国有企业的资源分配上的不均使我国民营企业难以在走向国际市场上形成气候。资源的缺少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只能开发一些低成本的产品,而这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弱,风险承受能力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在成本方面能有效的创新并走出自己的道路,这能让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得以发展,所以选择渐进式跨国经营,如华为企业,就在“低成本开发”上走的很顺利,他将主要精力放在非核心部分,然后找美国,台湾等专业加工,即利用国内研发劳动力相对廉价的优势,又增加了利润。
4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渐进式实现的途径
面对国际市场,我国民营企业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政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中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积累经验,不能急功近利而导致计划失败。本文借助华为的例子来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如何进行渐进式的跨国经营。
4.1 避开竞争选择合理的切入点进入海外市场 面对国际市场,我国民营企业要着眼于建立多形式的企业战略,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市场空间,避免与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进行直接的正面对抗,而应充分利用自身灵活,速度的优势,以适当的价格提供具有差异化的产品,以自身的特色产品和经营理念获得消费者的信赖,站稳脚步后再逐步扩张。
民企华为采取渐进式的海外扩张战略,以贸易方式进入海外市场,以打开国际市场为撬点,采取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在根据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具体策划如何逐步地,渐进地向更高的层次过渡。华为在跨国经营上选择了“先易后难”的道路,华为避免与欧美跨国公司争夺欧美市场,迂回侧翼把非洲和亚洲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企业国际化的起点。1997年华为将国际市场开拓目标锁定在俄罗斯和南美地区,经过努力突破后,1999年大规模进入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区域,到2003年成功打入欧美市场。[4]其成功也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上不能一口吃成胖子,要稳扎稳打,抓住机会,通过滚雪球原理,让自身越做越大。
4.2 发掘海外市场需求直接投资 在跨国经营的道路上,我国民营企业始终以市场为导向,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确定并稳固在产业发展中的新亮点。关注顾客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要突出企业的特色和主打产品,集中几个核心优势品种,慢慢在海外进驻并稳定自己的市场,以自身的灵活机动来保持经营优势以此来应对大规模的竞争。
华为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在起步的时候成功的规避了与国际上一些大规模的竞争企业进行摩擦,使他能在海外市场上站住脚步,并成功的发展了其产业特色。华为曾经把创业6年所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入到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上,在交换机产品取得优势后又将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入以SDH技术为核心的光网络传输产品上,根据市场环境的需求,还重点研发了从有线到无线的转变等,使其慢慢从3G专利的全球排名前5到4G专利的全球前3,一步步的从一个跟随者发展到了一个领跑者的地位。[5]
4.3 借势合资发展创新打造品牌 我国民营企业要善于抓住外部机遇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通过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提高科技含量来避免贸易技术壁垒,在进军国际市场过程中实施战略联盟,集中资源进行产品开发和海外销售渠道控制,使低附加值的产品向高附加值转移,打造企业的品牌知名度,通过贴牌生产和自由品牌的结合,与国外的企业合资合作,借助他们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和畅通的销售渠道,和较大的市场规模,帮助民营企业实现快速的业务扩张和企业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将企业的产品和形象展示于国际市场。
华为在国际市场开拓中,实施了自由品牌和贴牌并行的方式,在国际市场开拓初期,华为就在俄罗斯成立合资公司,以双方共有的品牌进行销售,通过几年观察发现这样品牌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过程相当缓慢,在发达国家更是艰难。于是就开始与许多国际著名公司洽谈贴牌方式的合作,通过与摩托罗拉在GSM产品方面的合作,将华为的移动交换机和摩托罗拉的基站设备组合,在国际市场上以摩托罗拉的品牌进行销售。同样的世界级的电信跨国公司都上演着合并戏,如:西诺(西门子与诺基亚),索爱(爱立信与索尼),这些强势的合作使华为要进入国际市场难度更加艰巨。于是,为了更好的走出去,2004年华为与西门子组建了一家全球性的合资公司,借助西门子的渠道打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2006年华为又与北电网络(Nortel)成立合资公司,借助北电的百年历史与信誉,使华为在北美市场获得了机会。随后又与德国电讯合作扩大东欧市场等慢慢将自己的品牌推向全世界。[6]
参考文献:
[1]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8593.7亿美元[EB/OL].(2012-04-20)[2012-06-06].http://.cn/site951/tjsj/2012-04-20/553102.shtml.
[2]卢孜恒,陆亚琴.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和战略选择[J].时代金融,2011,(4):81-82.
[3]周正平.中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成长模式及选择[J].特区经济,2007,(10):97-99.
[4]邱畅.海尔与华为跨国经营模式的对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571).
篇7
一、把握机遇,逆境中求发展
公司成立至今,平均业务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2008年经济危机后,每年能够获得盈利。
一是得益于国家的鼓励政策和支持。国家关于国际航运公司的营业税、推进增值税税改,对中国航运和物流的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交通运输部推行的严格的运价报备制度,保障了行业运价稳定,使我们的平均运价保持稳定。交通运输部简政放权,班轮公司经营国际航线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报备制度,这项举措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公平竞争的环境,也给市场带来了活力。
二是把握行业周期。在公司经营和决策中,能够正确判断航运周期的波动规律,逆周期运作。在行业低谷时期,购入船舶,行业高峰期,卖出船舶。这种逆周期运作可以大幅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三是努力提高公司运营效率。运营效率是海丰国际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视的重要指标之一。海丰国际积极的通过为客户提供高频率、高密度的航线服务,争取最大化的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
四是独特的商业模式。聚焦在亚洲区域内,为客户提供高效率、高品质的物流服务,建立海陆一体化的网络渠道;航线及物流产品注重专、精、独、新的差异化理念。
五是统一船型。公司运营船舶以1000TEU船舶为主,可灵活调配、减少成本、提高服务。
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升竞争能力
一直以来,海丰国际从员工能力、员工治理和员工思维三方面,狠抓员工组织能力提升,切实做好以下六个关键事项。
1、建立适合适应需求的招聘流程。招聘员工时,采取科学的手段面试和笔试,并建立完整的岗位胜任力模型,针对不同岗位明确不同人员要求。
2、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将培训覆盖到各层级员工和各级管理层,由内部人员自行编写500多个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培训资料。为适应海外员工需求,所有资料均有中英文两个版本。
3、重视公司DNA建设。由于公司分支网络分布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为了提高员工凝聚力统一认识,公司提炼出独特的DNA,包含聚焦战略、团队协作、执行力、效率、风险控制、客户导向6个纬度。
4、倡导公平公正。公司为员工提供公平的提升机会和公正的竞聘渠道,每一个管理岗位都有内部竞聘的标准模板和竞聘流程、公示制度,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采取360度的全岗位的考评机制。通过制定适合于公司特色的考评规范,通过自行开发考评信息系统模块,对各层级员工和各级管理层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及时反映各岗位员工的工作成果和不足。
6、狠抓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建设是海丰国际稳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拥有自己的开发团队。目前,已开发可以将班轮公司和全球融合在一起的,操作及管理第四代SMIS业务系统以及综合物流业务系统,并实现SAP财务系统与SMIS系统无缝对接;自行开发适合海丰国际管理模式的OA系统,涵盖财务、人事、管理、库存和档案管理等多模块。
三、充分发挥优势作用,深入落实国家海运发展战略
最近,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国海运业健康发展带来重大利好,为全体海运业从业人员增强了信心,大大鼓舞了航运企业走出行业低谷的士气。国家特别重视海运业的健康发展,把海运提升到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加快推动海运业健康发展,对稳定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有重要意义。海运对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海洋权益、提升综合国力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应优化海运结构,完善全球网络,推动转型升级,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推进安全绿色环保、强化安全。对此,我们充分认识到《意见》的重要意义,牢牢把握机遇,积极贯彻落实,努力推进海运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主要行动如下:
1、进一步优化船队结构
合理配置集装箱船和散杂货船的比例,使企业运营更稳健、平衡。淘汰10%-20%的老旧船舶,建造以更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的新型船舶为骨干的运输船队。大力发展沿海以及长江运输,为中西部以及偏远港口客户提供更方便的海上、陆上运输。
2、完善全球海上、陆上网络体系
海丰是以海上、陆上一体化运营为特色。在《意见》的鼓舞下,更坚定了我们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未来力争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设立自营海、陆服务网络,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提供服务和支持。
3、大力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转变过去单一船型,向多船型方向发展。努力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的规模化运作。同时,大力推进走出去的战略,研发第三国之间的航运业务,努力提高中国海运事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大力发展航运物流服务业
通过强化信息化建设,把公司的海上业务、陆上业务、报关报验、保险、经纪等业务提高到全球化、平台化水平。为客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一体化运输服务。
5、推进安全、绿色发展
强化安全意识,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船员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居危思进,广泛采取各种新技术,努力做到船舶节能环保,不断降低碳排放。
6、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信息化系统,配合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是未来航运企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将不断采取新技术,把公司业务系统、财务系统、管理系统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为客户提供全球化、标准化、高效率的网上服务系统。
篇8
关键词:民营企业;政策;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19-02
民营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并踏上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轨道。民营企业发展的空间、平台、政策氛围都有了较大的改观,各项民营经济扶持政策纷纷出台,但因受体制、利益冲突、理解水平不高、政策消息传递不畅等因素影响,政策落实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人们期盼能有更多的沟通、理解、指导和服务,并期待政府服务的进一步深化。
一、当前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1.在某些领域存在准入门槛。在竞争性生产领域,各地在名义上都已经消除所有制歧视,基本不存在准入门槛,但又普遍存在着市场“假开放”。主要表现在“明宽暗管”现象严重,无形屏障过多。有些行业虽然没有规定限制民营企业进入,但市场无形壁垒森严,准入制度含混模糊。有的部门只说欢迎投资,但一涉及具体项目,哪些鼓励,哪些限制,就语言不详,投资者无从了解市场准入门槛的高低和行业政策风险的大小。此外,国有资本存在“与民争利”的现象。尽管有些领域没有明文规定民营企业不得控股,但由于行政部门或国有企业既得利益的存在,民营企业的投资面临着要么放弃控股权、要么收购承包权的两难抉择。
2.政策的稳定性差,正常履行合同难。一些地方对待民营企业投资经营政策缺乏稳定性,时紧时松,甚至由于领导换届等原因,说变就变。
3.投资所有权的安全性、完整性与独立性不能保证。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投资兼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资本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非法剥夺、占有、挪用、侵吞民营企业投资产权的案例。
4.地方保护主义障碍。有的地区为了保护本地国有企业,既不许本地民营企业与它竞争,更不许外地企业进来参与竞争;优质的本地中小企业,在需要兼并重组时不许外地民营企业或者外商投资企业染指。一些地方与部门受利益驱使,有法不依,暗箱操作,各种严重侵犯与践踏民营企业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5.政策滞后。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明显表现合法不合理的问题,其原因是政策没有和市场经济发展同步,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如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投资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50%,限制了企业投资能力的发挥;企业税后股东权益转增股本要先交纳个人所得税,不利于资金进入投资领域。
6.政策放开的力度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部门统得过死,门槛过多,办事手续繁杂,死搬条条框框等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在集团审批上,费用很高,手续繁杂,致使够标准的企业不愿意办理,从而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有些企业上项目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结果由于部门利益,责任的制约,最后形成要交罚款再补票的恶果,直接损伤了企业的投资热情。
7.管理体制不顺导致民营企业支持政策落实难。(1)多头管理。对民营企业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既有交叉,又有疏漏,造成多头管理或管理不到位,致使部门权利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各种规章不能相互衔接、相互补充,造成基层无所适从,难以落实。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各职能部门难以形成合力,对民营经济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引导。(2)职权范围不明确。一项工作部署了却没有明确哪个部门负责落实,或者明确了哪个部门去落实,却没有授权给这个部门,各机构之间的职责划分不合理、不明确,有些事多个机构管,有些事没有机构管,有利的争着抢着管,无利的谁都不管,相互推诿、扯皮、拆台、指责,分歧争吵不断。(3)税费体制不顺。虽然国务院强调治理三乱,但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却屡禁不止,原因多是在税费体制上。按照法律只有中央政府有权制定税收政策,地方政府无权为增加财政收入而决定自己的税种,但允许他们征收费用。这样地方政府就可以发文件收费而无须通过立法批准,造成乱收费现象。(4)干部责任追究制落实不到位。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使市场监管部门的管理没有刚性。干部职责不明,责任不到人,该管的没人真管、敢管。(5)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至今未实现根本突破,政府的职能严重缺位、越位和错位,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越管越乱、越管越坏的事情,而该管的却没有管。这是一个从根本上影响政策执行的要害问题。
除以上问题外,还有一些现象,如有些财政支持虽然获得政府批准,但企业并没有及时得到,有些职能部门没有针对涉及本单位的政策拿出具体的实施办法,企业并没有得到实惠,便产生了“雷声大、雨点小”、“上边热、下边凉”的误解,等等。
上述障碍不仅导致民营经济发展受挫,也使中央宏观调控失灵。更严重的是,使群众对政府产生了信任危机,并诱发对政府各项工作的抵触心理和厌恶情绪。
二、政府促进民营企业政策落实的措施
1.加强和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政府转变职能。网络办公可以推进政务公开,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政府主管部门要扩大中小企业信息网的覆盖范围,建立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建立综合服务、信用担保、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平台,并引导其贴近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水平。重视和发挥各级民营经济联席会议或者协调机构的决策作用和受理投诉机构的监督作用,认真处理好民营企业投诉。
2.国家应当有更多的具体倾斜政策,让民企在抓住机遇的同时能够更快地发展壮大。特别重要的是,应当把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细化,细化成可操作性的措施,让民企在政策、法律、法规方面有一个更加通畅的发展环境。政府及各地都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环境。首先,要有公正、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特别要增加政策的透明度。要清理、规范相关的政策法规。在拓宽融资渠道、切实减轻税收负担,土地使用等方面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其次,改善法制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必须有法律保护,正确处理民营企业在谋划发展、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善待、宽容民营企业家,要以市场和法律的尺子来衡量他们的行为。
3.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法律体系不是最大的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公正执法、能否有法必依。法律并非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有高度法治理念的社会。而采用由某个或某几个行政部门负责起草法律条文的做法,往往摆脱不了部门利益的烙印,为以后的执法埋下许多隐患。具体到反垄断法来说,既然制约行政性垄断是反垄断立法的主旨,就不宜由行政部门充当立法起草和将来执法的“主角”。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行政体系的一部分,这种客观属性很难确保其行为的中立与公正。
4.从宏观上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论证,充分分析每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气候、环境等因素,作出详实的规划,以此来规范、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
5.各级政府要帮助和引导民营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力求用一种先进文化创建一个人本企业,用企业文化塑造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以此来统一企业思想,抵御不正之风,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加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必须要把企业、社会和消费者三赢作为前提,立足企业的长远、持续和跨越发展,努力实现从追求利益最大化向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超越。民营企业不仅要成为创造物质文明的载体,也要成为创造精神文明的载体,使企业成为追求高尚价值、精神富有、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群体,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6.抓好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帮助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如对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引导、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设立担保公司,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担保资金。各级政府要努力协调银行降低门槛,简化手续,积极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要注意引导教育民营企业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注重诚信,引导民营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篇9
关键词:民营企业;政策障碍;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87-04
32年来,民营企业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与其他经济成分一样都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保证和持久活力。但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地位上的不平等,使民营企业难以以“同等身份”与其他经济成分竞争生存;严格而且过高的准入门槛,把民营企业拒于许多领域之外,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融资渠道的政策,使民营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不佳,资本循环不畅,企业难以做强、做大;现行的土地及用地制度,不但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且侵蚀了企业大量地投资利润,降低了企业再投资的能力;现行税制上的不平等,以及政府职能机构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和政策环境不理想,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分析、制定支持性的公共政策显得非常重要。
一、在法律上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的地位
在中国的宪法和各项法律措施中,民营企业与其他的经济成分相比较,仍属于“二等公民”,地位上的不平等,使民营企业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身份上处于劣势,在公平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民营企业已落后一步。其结果是:在各种并存的经济成分中备受歧视。其他经济成分享受的有些优惠政策,民营企业无法享受,其他经济成分无须力行的障碍性政策,而成为民营企业的屏障。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中,由于民营企业“二等公民”的身份,在起跑时先落后一步,这种天生的不公平使它在营运中就倍感困难:非民营的与之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对它的信任度不足,业务往来的条件就会变得苛刻;在融资过程中,因为它是民营企业,银行对它的贷款及贷款幅度就会无形紧缩,上市需经过比其他企业更为严厉的考核,从而造成融资渠道上的不畅。由于社会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在新闻的报道中,民营企业的负面宣传被加大,无形中人们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加深,人才宁愿待在经济效益、工资待遇一般的国有企业,也不愿“屈就”于各方面稍胜一酬的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的产品一出炉问世,首先受到的是消费者更多的质疑,而不是观念上的赞许。
民营企业在法律上的不公平待遇,也就预示了自由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不公平。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给民营企业在法律地位上的解放,要繁荣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就必须给民营企业在法律上一个公平的地位。这就要求完善整个法制体系,在对待各种经济成分的权益保护和义务履行上应一视同仁,完全公正、不偏不倚,私有财产与国有资产不但同样受法律保护,而且在其保护程度上也要完全一致。法律在对企业及企业间的纠纷处理上不能因“姓公、姓私”而有所偏袒。只有在法律这个大前提上给民营企业一个公正的地位,才能逐渐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民营企业形成的偏见,才能使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自由公平的竞争,才能使民营企业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最终使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并迈开关键的一步。
二、取缔民营企业准入行业上的限制性政策
企业准入行业政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领域和其发展过程中的空间拓宽,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机遇。我们并不反对国有企业绝对控制涉及国家安危的例如“核工业”等部门,但也反对给予民营企业“二等公民”的待遇,即把民营企业的准入行业限制的太窄,使民营企业失去发展的机会,就目前而言: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准入行业上存在不平等,而且与外资企业在准入行业上亦不能平起平坐。国内有七十多个行业允许外国企业进入,而民营企业只能进四十个。电信、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外国企业可以进入,但是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即使在一些民营企业准入的行业里,国家在政策上把门槛提的很高,民营企业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被拒之门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偏见、法律对民营企业的不公,民营企业在审批时必须经历复杂烦琐的手续,即在注册、征地、取得经营许可、进入新的行业、投资立项等具体活动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制约比对公有制经济要大得多,公有制经济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是“已进入者”,大多不需要再通过审批和许可。而对民营企业的审批非常严格,往往使一些民营企业投资者望而却步或半途而退。
对民营企业在准入行业上的限制,使民营企业的经营领域变得狭窄,失去发展的机遇,民营企业在和国有企业竞争时只有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机会。民营经济是从资金、技术门坎低的竞争性产业领域生存并发展起来的。现在的民营经济无论在经济和技术实力等方面都大为增强,已经具备了进入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的能力,进入的门坎只剩下政策壁垒。所以,扩大民营企业的准入行业显得十分必要。这就要求:(1)除涉及国家安危的一些部门外,对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完全开放,使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投资机会上一律平等。(2)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使民营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更为广泛的领域与其他经济成分展开公平的竞争。(3)民营企业的审批手续应程序化、简单化,取缔偏见和人为障碍。为民营企业的投资大开方便之路。从基本趋势来看,民营经济必将从竞争性产业领域逐步渗透到所有产业的可竞争性领域。因此,国家要深入研究产业内部的可竞争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民营企业放开一切可以按市场原则进行运营的产业和亚产业领域,包括道路、桥梁、污水、垃圾处理、电信、邮电等基础设施,乃至文化、卫生和教育等“软产业”领域。
三、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中国的民营企业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短,资本积累不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的运作也是一个资本运作的过程,资本不足,企业就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资本不足,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领域的拓展,资本不足,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会降低,面对市场的起伏变化,甚至夭折、破产。所以畅通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造成民营经济融资难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问题的对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当采取突出重点,全方位下手的综合对策,我们认为今后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1.建立健全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政府、银行和中介等机构和部门要推进信用制度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实现民营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为民营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建立信用基础。
2.国家和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加强信贷政策指导,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努力改进金融服务,转化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也要改善信贷管理,扩展服务领域,开发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另外国家要鼓励各种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鼓励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
3.全面实施金融创新,推进金融深化。(1)鼓励创办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首先要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落户中国,有关部门要尽量为它们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其次各级政府通过投资公司等投资机构带头投资设立风险投资基金。(2)政府出面建立创业辅导体系。(3)创新委托投资制度。(4)政府出资或提供其他优惠,支持委托担保。(5)鼓励租赁、保险、非正式股权和非正式借贷的发展。国家只有全面地实施金融创新,推进金融深化,才能进一步地拓宽民营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4.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步伐。民营企业上市也是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方法之一。对于一些产值高、效益好的民营企业,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鼓励企业把握时机,开辟多条渠道,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一是加快民营企业在国内A股直接上市;二是为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赴海外上市融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进行理论、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国家、政府要允许民营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并公平进入,大力支持和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向民营企业的转让。大胆创新,努力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借鉴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按照企业证券上市交易门槛的高低、风险性的大小及证券流动性的强弱,使证券市场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的发展框架,即主板交易市场、创业板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的各个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企业,各有一个不同的筛选机制,使企业有可能递进上市或递退下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结构体系。民营企业要找准定位,加快与境内外证券市场的对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机会的可能性,进行合理定位,选择在境内主板、还是到海外主板、创业板直接或间接上市。
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在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方面要着重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重组发展、做大做强。支持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根据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扩大投资范围和领域,促进优势资源合理地向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集中。尤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发展,做大做强。(2)积极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在行业选择、创业投资、重点区域突破方面做好引导工作。大力支持、鼓励各产品行业和业务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即专业巨人,创造条件,发展成为优质上市公司。鼓励境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对市场前景和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入股。(3)对拟上市公司采取扶持政策措施。各地要对拟上市公司在改制设立时涉及的税收、土地、资产界定、有关服务收费等政策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在不构成上市障碍的前提下,作出支持性的妥善处理。(4)做好股份公司规范设立和股权统一登记托管这两项基础性工作。各发起人要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公司设立,各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建立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的统一登记托管制度。
四、深化用地制度改革
不合理的用地制度已经影响到民营经济的投资积极性,改革现行用地制度刻不容缓。我们认为用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逐步市场化,首先,要努力改变现行严重缺乏透明度和公允性的土地协议转让制度,尽量使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拍卖和在土地市场挂牌交易的市场化转让,为民营企业获取经营用地提供公平的环境;其次,要尽快建立土地交易有形市场,以使闲置、零星的土地被集中起来,调动出来,尤其是为那些用地较少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个体户提供一个获得用地的交易平台;最后,要对现行城市拆迁补偿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偿时不仅考虑房主的利益,更要顾及到承租人因投资牵涉的各种利益。
五、改革现行的税收制度
要真正地鼓励和发展民营企业,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就必须改革现行的税收政策,在税种设计、税收优惠上对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另外,本着对民营企业扶持的原则,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倾斜。
1.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将内外资公司置于公平的竞争起点在坚持实施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中国出台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以及一些涉外税收优惠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涉外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产生一定的负作用。一是由于外资企业的税负低于内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是不法纳税人钻税收政策的空子,利用假外资骗取税收优惠,使国家遭受损失。涉外企业作为一种经济主体,其发展是与其他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因此,尽快实行内外税收政策统一,不但是完善市场机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需要。
2.政府应该改变目前基于生产环节的增值税制,实行基于消费的增值税制。税法规定,中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对非公有制经济来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税不能抵扣,直接导致民营企业投资效率低下,回报周期过长,使市场经济机制下民间投资的风险加大。如果将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税可以进行抵扣,投资的回报周期缩短,提高投资效率,增强民间投资的意愿,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值税改型后,虽会暂时减少部分税收收入,但由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税收收入反而有了稳定增长的基础。
3.合理、灵活的设计税收优惠,扶植民营企业的发展。税收优惠的目的是为扶植某种所有制经济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某种所有制经济或相关产业发展的初期。中国的民营企业相对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而言还处在起步、资本积累的阶段,国家可以合理的设计优惠方式对民营企业给予扶植。根据世界各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践,税收优惠有减免税、起征点、税收扣除、优惠税率、退税、盈亏互抵、税收抵免、延期纳税、加速折旧和准备金制度等多种形式。其中,加速折旧、税收扣除、税收抵免和准备金制度等形式属于间接优惠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税收优惠由直接优惠转向间接优惠已成为各国税收优惠政策发展的共同趋势,中国对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制度也应遵循这种趋势,减少使用减免税、优惠税率等直接优惠方式,多采用加速折旧、税收扣除、税收抵免和准备金制度等灵活有效的间接优惠方式,以便使中国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六、转化政府职能,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目前,中国政府职能机构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和政策环境不理想。要促进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政府就必须转化其职能:即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转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以更好地引导、服务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 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
1.强化战略引导职能。政府的职能要转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的研究和制定方面。应主要围绕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制定和实施以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主的指导性计划体系,这就要求政府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使民营企业在合理的产业结构中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运用好信息搜集、处理和手段,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一些由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转化成的行业协会,要尽快改变原有的政府运作方式和习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好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职能。
2.强化平衡协调职能。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和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推动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政府:一是运用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的行为方向,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化和优化。二是协调各阶层社会成员的利益,维护并实现一定的公共目标,增进社会福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三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营造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强化保护职能。政府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帮助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努力保障民营企业的利益。中国已加入WTO组织,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引导要在遵守WTO规则下进行。一是制定一整套保证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以防范和纠正阻碍竞争的行为,增强民营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制定促进民营企业出口的一般性政策。
(二)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
1.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弱化微观管理职能的基本方向。加入WTO后,政府部门必须主动应对体制性挑战,使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新形象,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率。
2.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改变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过多管理。这就要求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能由市场调节、民营企业自己决定、中介机构能提供服务的事项,政府坚决退出不再审批。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坚决下放,不能“错位”、“越位”。政府的职能要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公仆意识,热心服务,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
(三)转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府要积极的培育扶持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积极的促进中介组织的法制建设,使中介组织的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明确规范政府与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保证中介组织的的独立性。鼓励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服务。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我们仅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做出了基础性的分析,许多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性因素还未完全纳入,有待于我们继续细化和完善。总之,在这个庞大地政策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要相互配套、协调合理,以确保该系统的层次性和统一性。就整个系统而言,要把它建立成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体系,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而吐故纳新。只有这样,公共政策体系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中国民营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秀俊,朱鹏.影响和制约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内部问题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R],2002-06-29.
[3]周翼翔 ,王学渊.路径以来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J].技术经济,2006,(8).
[4]吕家麟.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因素的困惑与对策[J].理论导刊,2008,(8).
[5]李益.民营企业的支持性公共政策研究――中国民营企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政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9).
[6]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梁毅雄.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分析[J].理论界,2006,(11).
[9]靳能泉.四大问题影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J].现代企业,2007,(2).
[10]李凤鸣.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7).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 in China Supporting Public Policies and Measures
LI Yi
(Jiangmen Polytechnic, Jiangmen 529000,China)
篇10
关键词:蓝海战略 启示 价值创新 可持续发展
一、蓝海战略的内涵
所谓蓝海战略:即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战略布局对于任何一个组织都至关重要。流连于红海的竞争之中,将越来越难以创造未来的获利性增长。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也就是说要开创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走上持续增长的道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买方都创造价值上的飞跃,是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释放出来的有效途径。企业要驶入无人竞争的蓝海,就意味着企业选择了一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道路。同时企业也要为公众着想,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这才是蓝海战略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蓝海战略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创新是关键
蓝海战略中,创新很重要。红海与蓝海的重大区别在于以不同的方式、角度来看待和处理,最根本的是价值创新。价值创新挑战了基于竞争的战略思想中最广为人们接受的信条:即价值和成本间的权衡取舍关系。常规看法认为,一家企业要么以较高成本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要么用较低的成本创造产品的有效价值,这样战略就被看作为如何在“差异化”和“低成本”之中选择其一。然而志在开创蓝海的人们则会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从而启发我们要想开创蓝海,摆脱竞争,就要以一种新的方法思考和实施战略,即价值创新。只有制订一个正确的竞争战略,摆脱同质化竞争,走特色化的新型道路,才能使自己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核心竞争力。
蓝海不仅仅是指技术突破,也不在于进入市场时机或早或晚,一项不被市场认可的新产品就不能被称作是蓝海。蓝海的终极目标是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正合为一体的价值创新。产品、人员、过程三大因素都要周全考虑。即在有了一个好创意的前提下,首先要唤醒员工,让他们一意识到战略变革的重要性。另外,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员工个人参与到战略决策中,询问他们的意见,而且要让所有相关和受的员工都清楚制定最终的战略决策的理由,同时发告诉他们游戏规则,只有这样一个公平、公开的过程才能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从而自愿地加入到变革当中,而这些将决定企业能否在有限的资源下成功实现变革。因此,中国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才能逐步实现自主创新。
2.真正关心顾客
在实施蓝海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探寻顾客尚未满足的需求。顾客尚未满足的需求有两种:大家都看得到的显形需求、不易被认知的顾客的隐性需求。因此,企业应该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真正实现对顾客的承诺,真正做一个让顾客满意和对社会负责的企业。诸如良好的售后服务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都是真正关心顾客的表现。
三、人们对蓝海战略认识的误区
自从“ 蓝海战略”提出后, 就在世界企业管理界掀起了一股“ 蓝海风暴”,但人们对于“ 蓝海战略”的认识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蓝海战略需要创新,但创新不等于蓝海战略
虽然《蓝海战略》一书非常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但创新并不是蓝海战略的核心价值。蓝海战略所强调的创新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创新,即价值创新。这种价值创新只有既能使企业获利,又不易被别的企业模仿,才是真正的蓝海战略。因此,尽管蓝海战略重视创新,离不开创新,但创新与蓝海战略不能画等号。
蓝海战略中作者所举的案例,都是一些传统产业,如马戏团和葡萄酒。但是,许多的中国企业应该注意:在蓝海战略的制定过程中,企业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能力,单单依靠想象是无法进入生存领域的。
2.蓝海战略强调摆脱残酷的竞争方式,但并不意味企业没有竞争意识
我们知道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各种各样严峻竞争的困扰,但是也有一些公司例外,他们没有竞争者,比如星巴克。星巴克始终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它有很多家店,每家店门口都有人在排队。这种现象用以竞争为基础的是无法解释的,而蓝海战略使我们了解到无竞争市场与有竞争市场之间的差异。今天的蓝海并不意味着明天还是蓝海。蓝海确实能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能使企业摆脱竞争,驶入风平浪静的海港。但摆脱竞争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最初进入蓝海的企业可能会掏到第一桶金,暂时安全,但随着追随者的进入,蓝海会渐渐被血腥的味道充斥,最终变成红海。因此,摆脱竞争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任何进入蓝海的企业都需要不断开创新的蓝海,不断提高竞争意识,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蓝海,保证自己永远在巨大的蓝海中生存。
四、实现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的转移
当前,技术进步加速全球一体化以及消费者需求个性化等诸多变化,使竞争更加激烈 。如何走出超越竞争的战略进入蓝海,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为此,企业需要转型,需要寻找进入蓝海的方式。蓝海战略的核心是改变行业的竞争模式,蓝海既可以出现在现有产业疆域之外,也可以萌生在现有产业的红海之中。因此,对于中国企业,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的转移。要顺利实现这个战略性的转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开创没有竞争的新市场;不与对手竞争,使竞争变得毫不相干;创造新的需求,并通过成本控制,追求持续领先;同时追求为顾客提供的高价值与产品的低成本;调整整个公司的操作系统,给予完全的配合。要实现以上转变,首先就要做到:
1.创新思维,重视企业家的作用
企业家是一种执行新组合的职能,这种职能不是一般通过小步骤的不断调整从旧组合中产生的,它既不产生新变化,也不产生我们所谓的,而是间断出现,是第一次出现,而不是已经成为惯例。程序性工作属于经理人或者管理者“企业家”的本质在于不断发现机会和利用机会,由此才推动了经济和的进步和发展。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环境剧烈变化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这就要求企业家创新思维,独辟蹊径,识别并把握机会,不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上争高低。
2.从以效率为中心到以价值为中心,实现管理重心转移
过去在巨型工厂、复杂自动化设备和众多工人的基础上的组织与管理形态下,管理的重点在于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而在接近一种似乎没有实体存在的组织中,价值创造最重要,组织成为整合全球资源的弹性需要,时间构成决策和行为上的最重要因素。单纯追求效率不再有效,弹性和适应性成为取胜的关键和条件,比谁的速度更快,比谁能主导市场。这就需要从以往的单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做法上转到同时提高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道路上来,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
3.克服组织障碍,开通从红海到蓝海战略的转移之路
尽管人们越来越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达成共识,但人们并未完全接受价值创新。这是因为价值创新往往涉及部门、单位以及个人利益的调整,需要组织内部取得思想和行动上的协同一致。因此,首先要使员工意识到战略转移的必要性,其次要集中使用有限资源,最后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证组织的支持。
五、中国企业运用蓝海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到,据调查,86%的新业务开拓都是在红海的领域,只有14%在蓝海领域进行。虽然蓝海领域内进行的新业务开拓只有14%,但是却占收入上的62%,利润上的39%。由此可见,进入蓝海对于企业、对于社会都受益匪浅。对我国企业,其意义则更加重大。
1.改变我国陈旧的竞争观念,避免残酷的价格战
当前许多企业把目光集中在了低成本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价格战不仅企业的品牌和信誉,使其难以长久生存,也使消费者难以得到实惠。就拿我国彩电业的价格战来说,尽管企业将彩电的价格降低到不能再降的程度,但消费者并没有因此就感到满意。当企业在某一产业中难以寻找出路时,企业应该转换观念,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
2.为企业家开辟新的投资思路,避免盲目跟风
在我国,由于企业家缺乏创新意识导致的“ 家电热”、“ 汽车热”、“数码热”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不仅会使参与其中的企业受损,而且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不能使社会资源达到较优配置。虽然国内也有具备创新意识的企业家走进了自己的蓝海,但毕竟是凤毛麟角。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企业能否避免跟风,始终不渝地走自己的路是摆在企业家面前的一大。因此,在中国,企业实施蓝海战略必须首先树立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培养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改变跟风的习惯。
3.提升我国产品附加值,改变我国“ 世界加工厂”的形象
,发达国家制造业的“ 空心化”实际上是将增值较低的装配部分转移出来,而自己则牢牢把持对高附加值部分,如关键技术等知识产权的控制,形成双方相对收益上的巨大差异,使得装配方根本无力实施技术赶超。因此,技术的落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实际经济和政治地位。我国必须改变这种现状,积极探索寻找新的出路,开辟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技术、品牌、商标等等。我们的企业要扭转目前这种只赚取加工费的局面,必须开创自己的蓝海,不断地创新,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1] 王倩茹.突出重围.打造中国特色的”蓝海战略” .中外企业家,2006.(5).
[2] 何春盛.由蓝海战略一书看中国企业的发展.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