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

篇1

市场经济是用脚投票的经济,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天然主体,能够迅速发现市场机会、抓住机会,更能充分利用机会,民营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和活力源泉。与此同时,信用缺失也随着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暴露出来,银广夏虚构利润、蓝田股份欺诈上市、新疆德隆违规担保融资、科龙虚假注资和会计造假等失信事件频发。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导致外部投资者对出借资金的各种限制更加严格,加剧了企业的融资困境,信用不仅影响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升。在我国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阶段,信用风险成为企业外部融资的“硬约束”,如何有效提升民营企业的信用,增强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Diamond(1991)认为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是企业在借入短期债务时提高信用等级所带来的好处和短期债务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之间的权衡。由于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预期到信用质量低的企业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信用质量低的企业最终会被驱逐出长期债务市场,而只能发行短期债务。Guedes、Opler(1996)用两个变量作为企业信用质量的变量:一个是描述企业发行的债务是否为投资级别的虚拟变量,另一个是企业收益的波动性,实证结果表明,在包含所有债务的样本中,发行长期债务往往是投机级别的企业,收入变动越大的行业中企业越倾向于发行短期债务。Leland(1998)在权衡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在有信用风险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企业价值随债务比例的增加存在一个最大值,超过这个比例,负债融资带来的信用风险等坏处将超过其带来的诸如避税、增加股东收益等好处,公司价值下降。

国内雷锟(2005)依据权衡理论和成本理论,分别建立了引入信用风险的股东财富最大的资本结构决策模型和成本下引入信用风险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策模型,模型均得出信用风险大的企业应该降低负债在总资本中的比例。同时作者利用张玲(2003)构建的信用评级指标Z值判别模型实证检验得出信用风险与负债比率呈反向变动。陈晓红等(2006)以中小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认为尽管债务融资会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但也会给企业带来信用风险,如果企业忽视信用风险隐性成本对企业的影响,过多的信用风险将使企业出现“成长幻象”。刘建勇、朱学义(2008)以家族企业为样本,综合考虑信用风险与控制权基础,构建了家族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融资模型,认为债务融资达到最佳点后,信用风险过大有可能危机到家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根据权衡理论和成本理论假说及国内外学者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均发现,信用风险是负债融资的单调递减函数,或者说负债比率是信用风险的单调递增函数,企业当年的信用风险对下一个年度的负债融资起关键作用,信用风险低的企业信用质量高,银行等金融机构乐意向这样的企业放贷,反之,银行等将控制放贷比例,甚至拒绝提供贷款。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及民营企业特殊的治理结构,信用风险低(信用质量高)的企业愿意将自己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向市场提供企业发展前景良好的信号,信用风险高的企业,控股股东有动机采用高的负债比率侵害中小股东利益,以达到实质性操纵企业的目的,在破产清算机制不完善情况下,由于现金流量权较低,承担的破产风险也较小。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信用风险与负债比率呈“U”型变动,即信用风险高和低的企业负债融资比例较高,而信用风险居中的企业负债比例较低。

Diamond(1991)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建立的流动风险与债务期限模型,认为与长期债务相比,使用短期债务会产生较高的成本,如发行成本、频繁发行债务的管理成本以及流动性风险成本等。信用质量高(流动性风险低)的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被清算的可能性较低,并且在再融资时有机会显示自己的信用质量,从而可以继续支付较低甚至更低的利率,相反,信用质量低(流动性风险高)的企业很有可能在项目实施途中被迫清算,并且在再融资时不得不披露自己的高风险而支付相对较高的利率甚至被拒绝融资。因此,信用质量高的企业倾向于使用短期债务,而信用质量低的企业倾向于借入长期债务。Scherr and Hulbert(2001)在中小企业样本中同样发现了支持债务期限结构与企业风险等级之间非单调关系的经验证据。但袁卫秋(2008)、何靖(2008)研究均表明,信号传递理论对国内的上市公司是不适用的,上市公司并不利用债务期限的选择来向市场传递其质量。可以看出,信用风险对企业负债融资期限有显著影响,且呈非单调变动,但不同环境及不同性质的企业所受影响程度不同。

假设2:信用风险与负债期限非单调相关。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文选择沪深股市2004~2007年176家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负债率为被解释变量,信用风险为解释变量,控制企业规模和产业的基础上,建立如下两个模型:

ADR=α0+α1QUA+α2QUA2+α3SIZE+α4CYi+?着1 (1)

LDR=?茁0+?茁1QUA+?茁2QUA2+?茁3SIZE+?茁4CYi+?着2(2)

其中:资产负债率ADR=总负债/总资产;长期负债率LDR=长期负债/总资产;QUA为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信用风险替代变量;SIZE=总资产的自然对数;CY 为产业虚拟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见表1和表2:

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信用风险与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负债率均呈现“U”型关系,其中模型1中信用风险指标均在99%置信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2中信用风险指标在95%水平上通过检验,表明转型经济时期,信用风险高和低的企业均使用了较多的负债,信用风险对企业选择外部融资没有形成“硬约束”。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最近几年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平稳发展有关,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企业融资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信贷市场仍受管制,利息率非市场化,由中央银行决定,而不是由诸如借款者偿还能力、资信等市场力量决定。同时也说明中国的破产机制不健全,破产程序不合理,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和企业破产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资产的替代效应较明显,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肖作平,2005)。从两张表显示的回归结果不难发现,规模在99%水平上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产业变量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在我国信用评级不完善阶段,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信号传递的作用,金融机构对大企业的信任程度较高。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信用风险替代变量,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信用风险与负债融资呈“U”型变动,信用风险高和低的企业负债比率均较高,而信用风险居中的企业负债比率则较低,且信用风险对负债融资影响表现不稳定,进一步说明了其负债融资能力较弱。第二,信用风险与长期负债比率并非呈倒“U”型变动,否定了Diamond(1991)的理论,即信用风险高和低的企业并没有选择短期债务,说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民营企业并不适用。第三,在我国负债融资以银行为主导的特殊背景下,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信号传递的作用,对企业负债融资有正向影响,金融机构对大企业的信任程度较高。第四,产业对负债融资影响不显著。民营企业在各行业的分布差异较大,加之各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弱化了行业的影响程度。

转型经济时期信用风险对企业负债融资并没有形成“硬约束”,二者均呈现“U”型变动。因此,提升民营企业信用、优化负债融资对促进民营企业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一是量化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二是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构筑合理的融资结构:三是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增强资本市场的信息透明度。

篇2

    一、完善企业制度,健全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应建立健全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完善和改进企业运营机制;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建立科学的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建设企业诚信文化,提升企业信誉;通过股份制改造、出售、兼并、重组、联营、合资等有效途径,不断改革,寻求生存发展之道。

    二、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偿债能力

    建立以实现经营现金流持续增长为核心的企业目标,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我积累意识,为扩大企业规模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制定合理的融资战略,巧妙运用表外融资等多种融资手段降低筹资成本,保证资金链的连续;大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融资与融物相结合,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篇3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金融体制民营企业制度信用环境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突出,民营企业正逐步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然而与其迅猛发展的经济态势相比,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不畅,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体制中银行业的高度垄断、民营金融机构的缺乏、资本市场发育不良,缺乏多层次(或多元化)的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不规范;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欠完善等多方面因素。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制度的综合性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一、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制度创新

(一)深化银行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完善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体系。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股权结构单

一、资本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因而迫切需要从产权结构人手引进民间资本甚至外资,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良好的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从根本上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朝现代银行方向发展。股份制改造是根本途径。它可以进一步明晰国有银行的产权,理顺其与政府、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促使国有银行真正实现企业化经营,按资金使用效益而不是所有制形式来选择贷款对象。这样,民营企业才能与国有企业处于公平的资金竞争地位,才能获得广泛持久的银行金融支持。

2.银行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信贷融资体制。

一是通过扩大中长期资金来源、改善存贷款期限结构、设置新的协议存款品种等措施来解决贷款结构性矛盾;要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不断完善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提高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保证银行资金投向的科学决策。二是要大力完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风险内控制度建设,进一步改进授权授信管理方式,引导基层银行机构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大力优化贷款结构。加强银企沟通,改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符合贷款条件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实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与自身效益提高的“双赢”;要研究设计适合民营企业特点和要求的金融产品、授信管理和绩效考核,培训专门的小型企业信贷管理人员。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能及时得到支持。

3.设立股份制民营银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发展中小型银行,特别是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要发起人的民营银行,可以通过民营金融资本与民营产业资本的融合,改善民营金融和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民营管理机制,规避民营融资的风险,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并且民营银行经营机制灵活、不良资产少、筹资能力强、盈利水平较高,能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空间较大。其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特点与民营中小企业短平快的投资融资特点正相适应,必然会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沟通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1.消除民营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的歧视性待遇。要加大实施“核准制”的力度,让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优质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不仅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新鲜血液,更重要的是使资本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得到体现。

2.健康引导二板市场,优先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当前不仅需要积极健康引导中国的二板市场,而且更需要将场外交易市场作为二板市场的一个市场同时发展,要积极恢复与有序发展一个各种交易主体广泛参与、交易品种数量不断扩展的场外交易市场,以规避高昂交易费用与上市条件对民营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的制约。可以尝试在上海建立中国场外交易市场报价中心,成立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引导各省市建立与上海报价中心联网的地方性场外交易市场。并规定在场外交易市场中挂牌的中小企业,一旦其净资产、税后利润、市值或是股价等达到一定条件要求,就可以直接升入主板或是二板市场。

3.积极吸纳风险投资,积极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票据、债券融资。在风险投资的主体中,除了政府风险投资机构及创业中心的风险投资外,还应当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吸纳外资及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等。同时,依托场外交易市场使民营中小企业票据、债券融资持续发展,以降低其融资成本,改善资本结构。

二、民营企业自身制度创新

(一)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体系,实行规范化管理,逐步有效地实现两权分离。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民营企业自身规模的日益扩大,民营企业初创时期的人治管理模式应该要革新。民营企业应该在领导制度、用人机制、生产经营制度等方面规范化,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减少管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首先要对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进行调整,清晰产权,规范企业行为,正确引导继承者对财产的态度和产权意识;其次要解决企业控制权问题。目前真正做到以股份分享利益而不参与经营的股东很少,导致产权地位和管理地位的矛盾加剧。可以考虑引进职业经理人,构建新型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实现经营管理层外来化、年轻化和知识化,再逐步过渡到所有权和经营权两分离。

(二)加快民营企业产权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进程,通过资本市场谋求发展壮大。产权多元化是产权清晰的前提。实现产权多元化,首先要解决好产权“一股独大”的问题。大型民营企业的产权过于集中,通过股权分散化和社会化来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才能建立符合现代产权制度要求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在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中,应从制度上确保中小投资者利益,大股东相对控股代替绝对控股,产权清晰到每个法人和自然人,使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其次,要加快民营企业资产证券化进程。可以通过上市增资扩股、资产转换、出让产权等资本运作方式引进新投资者,以促进产权结构多元化,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还可通过上市引入公众投资,通过资本市场来清晰产权和发展壮大。

(三)加大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倡导信用文化。民营企业要制订相关的内部信用管理规章制度,如《管理评审控制程序》、《合同评审控制程序》、《采购控制程序》等,有条件的可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本企业内外信用管理;在企业内部实行以质量管理为根本的全程信用管理,从商品的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上把好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产品信用链条,不断改善企业与客户、消费者之间的信用关系;规范财务制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不做假账、不逃废银行债务。

三、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环境制度创新

在提高民营企业主观诚实守信的同时,还需要改善民营企业的客观信用环境,以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社会信用,改变民营企业的弱势融资地位。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问题 困难

长期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困扰。融资问题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何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关注的焦点。笔者主要分析了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并试着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希望对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性意义。

一、 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分析

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也由来已久。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情况,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融资体系的不健全

融资体系的不健全给我国的民营企业融资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当前企业在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上的准入“门槛”较高,使得大部分民营企业只能望而却步。一方面,企业要想进入资本市场,需要具备不少于5000万元的注册资本和面值1000元以上的股东不少于1000人等条件,而这个条件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是很难满足的。另一方面,企业要想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实施的方法是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和分级审批,而这个方法也给民营企业的债券发行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2、信贷融资限制多

信贷融资是当前企业比较常用的一种融资方式,已经构成了市场经济中的重要融资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的信贷融资条件比较苛刻,这给民营企业的融资也带来了困难。首先,当前的信贷融资没有形成科学的信贷营销机制。一些商业银行过分强调信贷责任追究制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这给自身存在着一些缺陷的民营企业造成了信贷困难的问题,也造成了商业银行在向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时候存在着不热情、不愿意与其合作的现象。其次,民营企业信贷限制较多。一些商业银行在信贷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必须是AA级以上信用资质,甚至还要求县域以下的中小民营企业不能贷款,这就造成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3、 缺乏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估与担保体系

民营企业在信贷融资中不能实现顺利融资,除了因为信贷融资限制多的原因外,还主要因为在信贷融资中缺乏比较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估和担保体系。调查显示,民营中小企业因为担保问题出现信贷遭拒的比例达到了一半以上。具体说来,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我国当前缺乏比较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估机构和体系,民营企业的信用状况也就没有得到有力的监测和评估;第二,我国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数量少,很难落实担保机构。

4、 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

当然,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还在于民营企业自身,主要表现为:第一,一些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结构上沿用家庭式的管理模式,或者是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第二,一些民营企业虽然建立了现代管理制度,却因为管理层自身素质的问题,管理效果不明显。第三,民营企业的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资金管理缺乏实效性,可以抵押的资产缺乏,信用状况不透明和信用等级不高的原因。

二、 如何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

解决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是一项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银行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从让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既治标又治本地解决。

1、 健全民营企业信贷管理机制

国家银行要根据国家的相关金融服务指导性意见,并结合具体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实际状况,制定好授权授信的范围和额度,适度地放低审批条件和下放审批权限,促进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为了降低民营企业信贷的风险,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国家银行还应该从贷款激励约束机制出发,将信贷人员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相结合起来,促进民营企业在信贷的过程中讲信用,守承诺。此外,国家银行更要积极创新信贷综合业务,对于信用等级好、信用度高和经济效益好的民营企业给予融资方面的支持,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发展债券融资方式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要从发展债券融资方式出发,积极改进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促进民营企业更合理地利用资金,从而减少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发扬债券融资方式,可以有效地规范社会的集资行为,促进企业和人民的投资意识提高,民营企业在投资的时候也更加谨慎,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银行的大量存款形成的压力,因而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方式。

3、 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引导作用

国家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的投资与生产,从而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一方面,人民银行基层行要做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的分析工作,清晰掌握民营企业的贷款的结构变化趋势,并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工具扶持中小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基层行更应该做好窗口的引导工作,督促好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货币信贷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充分发挥利率工具的作用,对于一些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企业要利用封闭贷款的方式进行支持,鼓励民营企业继续发展,而对一些贷款风险大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的浮动水平来限制其发展。

4、 建立银行与民营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

对于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要从沟通机制的建立出发,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外部世界,交换和分享信息,搭建平台,共同发展。人民银行要建立民营企业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会议与政府部门、商业银行、民营企业等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信息,搭建起企业信贷信息平台。此外,民营企业要积极与银行合作,加强银企沟通,企业的主观部门要经常向银行推荐发展良好的项目,为银行的信贷政策、信贷信息和信贷工具的选择和创新提供依据,进而搭建一个共同进步的平台,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力.浅析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障碍[J]. 经济问题探索. 2004(08).

[2]涂自力.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略探析[J]. 经济问题. 2004(07).

[3]祁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一个视角——构建信用评级体系[J]. 财经问题研究. 2004(03).

篇5

不断收紧的货币政策与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饥渴,使得民间资本的借贷利息屡创新高,有人统计过2010年中小民营企业平均融资成本环比增加40%以上,今年江浙一带的民间短期借贷利率平均达到8分甚至更高。与此同时,民间的融资服务中介机构在大幅增加,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仅温州一地,担保机构就超过200家,且增速惊人。

这样的情形,让很多人认为这一轮的货币紧缩政策,给担保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黄金契机。但是我们国家的信用担保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真的前程似锦么?我们必须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两大问题

民间借贷是对银行信贷的一个重要补充,其存在的基础是银行信贷的两个“盲区”。

一是对象上的盲区,中小民营企业虽然在经济价值创造、社会贡献等方面都日益表现出重要性,但是往往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运作不规范、公信力较弱等原因,成为了企业融资中的弱势群体。根据调查显示,有一半的民企得不到任何银行贷款,有13%的企业表示银行贷款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例在10%以下。这就给予了民间借贷及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贷中介服务机构很大的市场空间。

二是时间差,银行贷款审批严苛、耗时长,而对于资金链趋紧的中小民企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稍一不慎,就等不到银行的“救兵”,因资金链断裂而难逃“突然死亡”的厄运。因此,许多企业只能承受着高额的利率,以利息撑时间,用民间借贷过渡资金链脆弱期。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采取的办法。由于信用担保具有“放大”和“杠杆”功能,信用担保在我国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矛盾与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两点:一是可持续经营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对风险的控制有待加强。

问题一: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相关利益主体关系还没完全理顺,与银行的博弈处于绝对弱势,盈利模式单一且尚未完善,补偿机制又无法落实,这几点是摆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持续经营、稳定发展前的几个困境。业务规模小,担保杠杆倍数低,很大程度羁绊了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运营效率的提高。根据相关规定,担保机构担保的放大倍数一般在8~10倍,也就是一家注册资本在1亿左右的担保机构,至多提供8~10亿资金的担保业务。然而事实上,在当前货币政策缩紧的情况下,银行加强了风险控制,往往使得杠杆倍数被大幅压低,实际很难达到满负荷运转的效果,能达到4~5倍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业绩,根据银监会的统计行业平均才2.1倍。加上担保费率较低,最高大概为3厘,仅仅依靠单一的传统担保盈利模式,利润空间非常有限。而制度设计上,担保风险与放贷风险几乎相同。事实上,当前面对动辄七八分利的民间借贷利率,许多担保机构已经转向了直接的信贷业务。

问题二:风险是个大问题

民营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赖以生存的土壤,复杂的客户环境使得其风险必然处于信贷金融的金字塔尖。其风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客户群体决定了风险的普遍性。被担保的客户群体分化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中小民营企业,以制造业为主,也包含了乡镇企业与部分农户。这类企业规模小、收益稳定性相对较差、受外部不可抗力,诸如海外市场状况、气候环境状况等影响大,系统性风险较高,尤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突然死亡的概率高。另一类是高新技术中小创业企业,这些企业特性为轻资产、业务杂且大多为新领域,这给信用评估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另外这些企业虽然高爆发高成长,但是稳定性差,偿债能力普遍存疑。

2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意识淡薄,往往造成违约风险较大。近来温州等地不乏传出放款前红红火火的企业,放款后人去楼空。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中也不乏存在伪专利、伪技术以及皮包公司。

3社会诚信系统的不完善,以及法律法规的迟滞落后。使得不少担保公司在项目评估时无据可查,在风险发生时无法可依。

4监管失位。担保机构的多头监管模式在探讨与争议的同时,监管政策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5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偏弱。当前许多迅速崛起的担保机构多为民间自发组织或者企业等非专业信贷机构组建,在风险管理模式上技术落后,能力偏弱,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再担保机制未建立。

6银保关系未理顺。与银行等信贷机构的博弈中,担保机构处于长期弱势。往往利息银行拿大头,风险担保机构一肩挑。风险共担机制急待建立。

7当前高额利息诱惑下,实业投资热情被大大削减,一些大中型实业企业甚至出让自身银行授信额度,涉足民间信贷领域。而众所周知,实业是金融的基础,当资本不围绕实业而围绕泡沫的时候,风险也被无限放大。

事实上,厦门融典融资担保有限公司37亿元坏账爆发所反映出的监管失职,自身风控漏洞较大等一系列问题,也普遍出现在其他的担保机构中。

模式创新

解决可持续经营,提高盈利收益,需要担保机构自身进行新盈利模式的创新与探讨,同样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与引导。

寻求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合理定位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费率一般为2至3厘,年费率大概为银行利率的50%。在实践中,政策性担保的担保费率更低,如果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放大倍数不到3倍,那么即使没有出现代偿赔付,担保费的收入都无法满足基本运营需要。

当然,过分地提高收费标准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但实际上,大部分获得贷款的民营企业都承担了比银行名义利率高出数倍的实际利率。对于大部分需维持资金链正常周转的企业来说,获得贷款对他们来说比支付高额的融资成本更重要。可见当前中小企业对担保价格敏感度并不高。也就是说,对于部分中小企业来说,担保费率的确定可以是一个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可在制度安排下,从交易双方不同的角度出发,共同探讨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定价机制。

信用担保业务模式创新

信用担保业务模式创新主要指,传统的融资担保业务通过与其他经济工具结合的担保业务。担保的本质是债权投资,它和股权投资具有天然的互补性,担保与投资的结合成为担保业务创新的主要方向。例如针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客观上担保风险更大,但却适合股权投资方式,因此在担保业务的开展中,有意选择一些管理规范、成长性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采用担保换股权、担保换分红、担保换取固定收益、担保换期权等多种方式满足其资金需求,同时涉足股权投资,突破原有的担保收费方式,实现回报多元化。

另外,由于信用担保的“准金融”性质,通过与其他经济产品(包括信托、典当、产业基金、融资租赁等)的结合也将进一步扩大担保业务的范围和产业链条。如北京市中关村科技担保的中小企业捆绑式集合信托融资担保,就是一个融资担保和信托业务结合的成功典型。需要强调的是,信用担保业务模式创新的方式有很多,还需要关注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规模化经营的关系。

商业担保品种的多元化

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趋势来看,拓展多元化的商业担保业务品种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现实的可行性。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目前的定位主要还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随着银行商业化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融资担保有可能被边缘化,拓展多元化的商业担保业务有利于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源于市场发展的担保需求迅速增长,如商贸领域、建筑工程领域以及环保、海事、诉讼、租赁、金融领域,甚至个人消费领域等,为信用担保机构的商业化运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商业担保业务品种或具有更好的盈利性,或经营风险相对较低,有些商业担保品种在国外已经拥有成熟的盈利模式。此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的同时,进入商业担保领域具有很强的资源和能力的共享性。

打造混业经营平台

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转变还有待时日,担保机构以其灵活的经营模式、独特的反担保机制以及广泛的服务对象,有条件成为混业经营的先锋,并最终发展成为围绕中小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综合性非银行金融集团。

当然,混业经营与模式创新都是有待探讨的敏感话题,但在传统合规理念下,担保机构的盈利状况堪忧,尤其是近年,利润诱惑使许多担保公司加入了“高利贷”的大军,这样的发展方式是必然之举,也是无奈之举。而如何通过监管将担保机构引向合理的模式创新与混业经营,而非为逐利不顾风险的进行业务拓展与模式转变,是另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

加强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生命线。信用担保机构本质就是以自己的信用和风险管理能力获取收益的机构。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的现状来看,以下几方面亟待提高:

提高对担保风险识别能力

从来源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来自受保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和来自银行的道德风险。对于担保风险的分析和识别首先集中在受保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上,而主要方法是对中小企业进行资信评估,它是对受保企业信用的基础判断,是担保业务决策的基础,是操作担保业务、管理担保风险最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还处在探索阶段。而银行通行的信贷评估和信用评级手段主要是针对大中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并不完全适用。这就需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根据自身的目标客户群体,逐步探索、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系统。当然,随着社会信用诚信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借助外部信息的征集将十分有益于风险识别能力的提高。

优化担保业务风险的内控机制

防范担保风险,还要注意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内部风险。内部风险是信用担保机构自身在办理担保业务时,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而发生代偿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这就需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身的内控机制,科学的担保业务流程、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值得推广的制度主要包括:

1) 项目调查阶段的项目经理A、B角制度;

2) 组织架构上实行审、保、偿分离制度;

3) 建立担保限额审批制度;

4) 对特殊担保项目实行集体审批制度;

5) 实行内部审计稽核制度;

6) 建立离职审计制度和业务人员风险准备金制度等等。

灵活设置反担保措施

独特的反担保机制是信用担保机构灵活的经营模式的优势体现,同时反担保措施的设置也是信用担保机构控制担保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而言,担保机构会要求受保企业提供有效的反担保措施,以保障自身利益,但如果对反担保措施过分强调,信用担保的存在就失去了合理性。因此,在反担保措施的设计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当积极探索自己和受保企业都能接受的反担保措施。

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风险分散策略是风险管理学中的一种基本而有效的策略,风险分散的基本原理是“鸡蛋不要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它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同样非常适用。概括来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分散风险的主要策略有:

1) 业务品种多元化,并不断优化担保品种组合;

2) 期限结构多样化,使风险在时间上相对均匀地分布;

3) 额度结构多样化,大小额度兼顾,并控制对单个中小企业担保债务比例;

4) 行业分布多元化,即使是专门的中小高新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也要尽量通过高新技术细分行业的多元化来降低系统风险。

与银行及资信评级机构信息共享

与银行及外部资信评级机构建立共享的信息库,可以有效锁定较高信用的客户对象,实现对此类对象进行自动担保,即授权贷款人对满足信用评级的优质客户进行自动放款。如此可加大在风险可控范围内的运营效率,节省风控成本。

篇6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054-02

在我国,小微企业指的是银行贷款在100万以下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据统计,中国现在有4000-5000万家中小企业,他们所贡献的GDP占全国GDP的60%,同时还贡献着50%左右的税收,解决了80%的城乡就业,出口贡献达到70%以上。更重要的是,这一数量庞大的企业群体还解决了80%的城乡就业,在稳定民生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长期以来,融资难是制约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1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1银行处于对信贷资金的安全考虑,将信贷重点放在资产规模大、盈利能力强、偿债有保证的大型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其他大型民营企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不够重视,信贷条件设置过高,同时金融机构创新不足、产品单一,缺乏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银行信贷资金取得难度加大导致部分小微企业只能将非正式金融作为补充企业流动资金的主要方式和渠道。

1.2证券市场门槛过高,使大多数小微企业散失了在证券市场融资的机会。

目前小微企业的股权融资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符合股权融资的小微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并且上市融资时间长、费用高、程序多、控制严,导致绝大多数小微企业难以依靠资本市场融资;同时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发行债券条件严格,符合发行中小企业债、集合债等债券的小微企业更是极少。

1.3融资担保服务平台不健全,使小微企业融资缺失信用支撑。

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完善,担保基金的数量和种类难以适应和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功能和担保放大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和担保机构在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没有较好的融合在一起。

1.4小微企业自身特点,是导致融资难的固有因素。

一是小微企业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产权过度集中,内部决策缺乏灵活性,机制僵化。董事会构成不规范、不合理,直接影响到重大问题的决策,有些独立董事形同虚设,监事会的地位不高,很难以发挥监督作用。法人内部治理机构缺乏,管理经验缺乏,管理水平低下,财会制度落后,缺乏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报表,加大了银行的审查力度和难度。二是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实物资产少,技术水平不高,抗风性能力较弱,影响到小微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和信贷融资。三是小微企业信用观念差、道德风险突出导致金融机构和潜在投资人无法准确判断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四是小微企业自身缺乏必要的担保物,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贷的审核和发放。

2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2.1强化政府支持与引导

2.1.1.探索建立完善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体系。一是政府在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基础上,完善小微企业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制度;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定价机制;三是落实已出台的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

2.1.2完善融资体系,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对民间借贷进行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要求,加强对民间借贷的调查与分析,强化对民间借贷的监督与管理,防止民间借贷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

2.1.3推进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担保业。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在推进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的引导和扶持作用,积极发展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大力开展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业务。

2.2完善融资市场体系,优化金融服务

2.2.1加大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鼓励银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出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根据小微企业的不同特点,相应确定信贷扶持重点、融资比例和融资方式。积极响应银监会颁布的银行小企业信贷指导意见,不断完善各项机制,以满足小微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2.2.2培育和发展小金融机构体系。强化小金融机构主要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市场定位。大力培育和发展与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相适应的各类小金融机构,对小金融机构严格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

2.2.3大力开展股票市场融资。推动小微企业股份制改革,充分发挥股份制融资的作用。各地都要着重指导和培育一批成长性较好、主业突出、科技含量较高的小微企业上市融资。

2.2.4大力开展债券融资。发展小微企业债券市场,积极拓宽债券融资渠道,大力开展小微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券融资业务。放宽对小微企业债券融资的额度限制,扩大发行规模。

2.3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企业形象

小微企业要推进管理创新,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与质量;加强资金流管理,开展资本经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内部资金良性循环,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还贷能力;健全财务制度,做到规范、真实、及时、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作者简介:孙广华(1979-),女,河南省新乡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之一。而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本身的规模小以及财务制度等体系不够健全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在信贷融资中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因此探讨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现状

(一)过分依赖银行信贷

我国因为融资环境的影响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单一,而且过分依赖银行贷款。

据2004年对温州等地民营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可利用的融资渠道见表1-1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有89.6%的民营企业认为银行贷款是首选的融资渠道;有31.2%的民营企业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是可用的融资渠道;所以,从整体上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单一,更加依赖银行贷款。但是,银行在放贷的过程中,为了规避信用风险,更加关注借款人现有的资产规模和财务比率以及历史的信用记录。并且在抵押过程中,抵押手续繁琐且对抵押物的要求十分苛刻。因此对于本身信用等级低、可抵押资产十分有限,而且管理不善,财务不透明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将其屏除在放贷行列之外。

(二)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很难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主要原因有:首先,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够完善,无法没有建立较为完备的财务预警以及财务规划体系,这就使得中小企业面临较为严重的财务风险压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财务透明度很低,财务报表因为缺乏审计很难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且银行无法对中小企业的资金运用实行有效的监督。其次,中小企业一般都没有建立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仍然保留发展初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但是也使得中小企业无法树立科学长远发展战略,自身信用水平很难保证。上面两方面原因商业银行在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面临较为高的风险,且需要付出较为高的成本,极大的限制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能力。

(三)担保体系不完善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很难在申请银行贷款时提供足额的抵押物,并且我国企业贷款的担保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担保机构的门槛设置较高,为了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所以对于担保机构这第二还款人的要求就十分苛刻,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担保体系的发展。二是我国目前的担保机构主要是私营,也就是说资本来源主要集中于民间资本,而且抗风险意识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弱,再加上我国没有相应的业务监管制度,也没有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面临的风险压力很大。三是中小企业在申请抵押过程中手续繁琐,费用高,为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增加了负担。

二、改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解决途径

(一)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的特性,这就决定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想要中小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首先,就必须从国家层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家应该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其次,需要开放民间信贷,构建中小民营商业银行,国家应该从政策和法律上予以扶持和规范,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中小民营商业银行,从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中小企业想要得到信贷融资,还需要从自身入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首先,应该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引入现代管理机制,破除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建立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正正成为权责分明、产权清晰、科学管理的现代化企业。其次,规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增强财务抗风险能力,同时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为了解决银行对第二还款人的严苛要求以及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可以由地方政府和中央预算拨款,逐自建立信用担保机构,这个信用担保机构具有法人实体资格,接受政府机构以及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和审查,实行市场化运作。同时简化中小企业办理贷款抵押的手续,真正为中小企业服务。

三、结论

本文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分析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的现状,指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出现的问题,例如: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融资;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难以及担保体系不完善,然后给出解决总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途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参考文献:

[1]熊泽森.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9.

篇8

【关键词】信用管理 外包

一、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一)对信用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信用管理不受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衡量信用管理的办法有问题。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并不知道如何衡量信用管理对企业的贡献,不是将其视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有价值工具,而是认为信用管理限制了交易,影响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从而把信用管理看成是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

(二)追求销售额的增长,忽略信用管理

很多企业把销售额置于首位,一味追求销售额的增加,而把信用管理看成是不利于销售额增加的因素,其结果是不重视信用管理,乃至否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交易中一味迁就客户需要,不注意信用风险的控制。这种做法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是一种短视行为。

(三)企业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一些企业是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的员工兼职做信用管理工作,这种情况比较普遍。这些非专职的信用管理人员往往无法就信用管理所需资源向企业主管提出方案并进行说明。

(四)大多数从事信用管理的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许多企业的主管对信用管理工作有一些片面的理解,认为信用管理工作只是收账,只要能说会道,无需更多的专业知识。所以,往往会将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配备到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从而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二、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外包的可行性

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试行企业信用管理服务外包是现阶段的可行之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信用经济时代”的到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诞生了一大批信用服务专业机构,专门为社会各界提供信用管理服务。然而,由于信用服务市场竞争激烈,这些信用服务专业机构的业务量往往呈吃不饱状态,难以做大做强。但与此同时,广大中小企业虽然觉得信用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可限于人手和业务规模,暂时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立信用管理

部门或岗位。因此,广大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完全可以外包给信用服务专业机构。这样,既可节省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等成本,又可缓解信用服务专业机构业务萧条的状况,从而实现“双赢”。

二、信用管理服务的内容

(一)信用决策服务

信用决策服务包括:(1)为中小企业提供客户的标准信用报告,并由资深信用评估专家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及企业的市场策略,提出关于该客户具体的信用额度及信用期限的指导性建议。(2)根据客户的综合信息,并运用先进的模型分析方法,为中小企业评定该客户具体的信用风险等级。(3)根据客户的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状况及宏观环境经济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该客户全面的分析报告。(4)借助最先进的企业信用管理应用软件,为中小企业建立完整的客户管理档案。(5)定期为中小企业重新审核所有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并做出信用额度、期限及交易方式的调整。

(二)应收账款管理服务

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包括:(1)自发票开具之日起,通过电话、邮件、传真、催款函、登门拜访等方式为中小企业联系客户,以督促客户按期付款。(2)以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应收账款追讨,从而为中小企业解决拖欠已久的呆账和坏账。(3)及早发现中小企业在应收账款方面同客户存在的潜在争议,并协助中小企业防止或尽早解决与客户的争议。(4)向中小企业

定期提供有关的应收账款分析报告,使中小企业对客户的应收账款分带隋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5)与中小企业一起制定应收账款管理的制度及流程,且严格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三)其他服务

其他服务包括:

(1)为中小企业提供客户信用风险跟踪服务,定期更新客户信用资料,特别是当客户要求扩大交易额度、要求改变交易方式或订单出现异常状况时,及时为中小企业更新客户信用资料。

(2)为中小企业拟制总体信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总体信用额度、信用标准、信用期限、现金折扣和收账政策等五个方面。(3)为中小企业培训内部“信用管理员”。内部“信用管理员”一是担任中小企业与外包提供商之间的联络员,二是负责向企业内全体员工灌输“全员信用管理”的理念。(4)为中小企业进行客户筛选,对风险较高的客户,采取协商提前解约、财产保全、法律诉讼等措施。(5)依法审查和完善信用交易合同,并根据中小企业当事人的授权,进行资信调查和核实等工作。(6)中小企业委托的其他服务事项。

服务外包目前已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我国中小企业推行了信用管理服务外包后,将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

三、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模式

基于现代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信用销售和企业信用管理,起源于1830年的英国和1837年的美国,其标志是征信公司及相关的调查服务业的出现。当时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赊销进行科学管理的技术,目的是提高企业赊销的成功率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成功率,包括客户的档案管理、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商账追收四大基本功能,可称之为狭义的信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目前看来其模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应收账款的“滞后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交易过程中,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各行其是,没有人真正对应收账款负责,造成应收账款管理上巨大的真空。

第二种是民营企业创造的由销售部门承担收账职责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改变了应收账款无人管理的状况,但实际上却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管理风险。应收款非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在高报酬的销售激励机制带动下,突击销售容易形成更为严重的拖欠。

篇9

【关键词】集团企业;信用风险;传染路径;管控策略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债券违约是信用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2018年以来,受金融去杠杆、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债券集中兑付等多方面影响,我国债券市场累计违约债券金额达1176.51亿元,这使得企业信用风险持续上升。集团企业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联合体,其存在规模大、产业链长、多元化经营、金字塔结构等特征(纳鹏杰等,2017)。集团内部股权关系复杂,通过资产转让、关联担保、关联交易等形成了内部资本市场,其信用风险表现出明显的“传染性”(李丽、周宗放,2015),产生了信用风险传染现象(周利国等,2019)。因此,本文基于传染病模型,结合我国肺炎疫情防控经验,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集团企业信用风险传染的路径及管控策略。

一、文献综述

已有研究集中考察信用风险传染的原因、路径及其效应。国外文献中,Davis&Lo(2001)率先研究信用风险传染,发现某一债务人违约将导致其他债务人违约的概率增加;Jarrow&Yu(2001)在企业违约强度模型中引入信用风险传染;Khanna&Yafeh(2005)指出集团内风险传染由管理控制产生;Brune&Liu(2011)认为违约事件不仅会影响投资者的信用风险感知,而且会增强信用风险的传染性;Hatchett&Kuehn(2009)发现信用风险传染效应与宏观环境负相关,外部宏观经济环境越不景气,信用传染效应越强;Jorion&Zhang(2009)实证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经济主体间信用风险传染;Li&Sui(2016)研究发现集团成员企业间互相担保是信用风险传染的主要渠道;Chakrabarty&Zhang(2012)利用交易数量、交易规模和流动性条件等微观市场结构变量,考察风险传染效应的负面后果;Thumer&Poledna(2013)发现某一债务人发生实际债务违约后,与之存在关联的债务人发生债务违约的概率也会提高。国内文献中,陈林和周宗放(2010)发现关联企业违约相关性与母公司持有股权比例正相关;肖珉等(2011)发现不恰当的关联交易会直接或间接提高集团内部信用风险;黄贤环和吴秋生(2017)认为集团内关联企业发生风险传染最主要原因是存在各种内部交易;钱茜等(2019)发现风险信息传播对信用风险传染有重要影响;徐凯等(2020)发现存在关联的风险信息对信用风险传染影响较大;李丽和周宗放(2015)研究表明信用风险传染强度与母公司债务优先偿还次序无关,而与子公司债务优先偿还次序有关;李光荣等(2020)分析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提出信用风险管控对策;纳鹏杰等(2017)发现当集团内某一上市公司风险增加时,次年集团成员上市公司风险会上升,关联交易、担保、债务是集团内风险传染的重要路径;张春强等(2019)研究表明信用风险经行业传染后在一级市场具有定价效应,劳动密集与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传染效应更强;宁博等(2020)则发现市场出现信用债违约后,同城市非违约民营企业会进行更多向上真实盈余管理;周利国等(2019)指出信用风险在企业集团成员企业间存在传染效应,这种效应呈现出动态特征;张金林和李健(2020)发现异质性个体信用风险具有较强传染性,高密度、低中心型企业集团网络结构放大风险传染效应。与已有文献一样,本文聚焦集团企业信用风险传染路径,探讨风险传染管控策略。然而,已有文献集中于管理科学领域,大多运用结构模型、数值仿真、演化博弈等方法。纳鹏杰等(2017)率先运用集团控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风险传染效应,使研究范围拓展到会计领域。此后,关于信用风险传染的实证研究逐步增加,但仍然鲜有案例研究。因此,本文首要贡献在于丰富了研究方法。其次,已有文献虽然认识到信用风险具有传染性,但鲜有研究将信用风险传染和疾病传染联系起来。进一步的,我国成功的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对企业经营管理是否具有启示价值,仍未得到足够关注。因此,本文的贡献还在于运用传染病模型并结合肺炎疫情防控经验拓展信用风险传染的研究视角。

二、理论分析

(一)信用风险传染路径

传染病模型的基本原理是: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并侵入新的易感宿主,突破其免疫机能并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具体包括病原体产生、传播、蔓延三个阶段。其中,传播途径又可分为直接接触传播、非直接接触传播及垂直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未经任何外界因素造成的传播;非直接接触传播指易感者并未与感染源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其它媒介侵入易感者,如飞沫传播;垂直接触传播指孕妇与胎儿之间传播。集团企业内部信用风险传染路径(见图1)与传染病模型高度吻合。致险因素类似病原体,其不断积累导致施险企业产生信用风险,通过直接接触、非直接接触、垂直接触传播,最终将信用风险蔓延至受险企业。“疫情”加剧施险企业信用风险,导致其传染性增强,扩大集团内部企业信用风险暴露范围。

(二)信用风险传染管控策略

我国的疫情防控经验有“三项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就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就是要实施联防联控,做好消毒通风、体温检测,倡导“戴口罩、勤洗手、少聚焦”;保护易感人群,就是要鼓励加强体育锻炼,针对重点人群与重点场所升级防控措施。集团企业信用风险传染的管控策略(见图2)与疫情防控机制逻辑相似,具体包括控制施险企业、切断传染路径、保护受险企业,结合信用风险传染特点,确定具体的风险管控措施。

三、案例背景

(一)海航集团简介

海航集团于1989年成立,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海航集团已从单一的航空运输企业发展为跨国集团企业。2017年6月,国家推动海外投资限制政策实施,海航集团海外投资陷入中断,其开始依靠变卖资产、债务重组等手段填补债务。2020年2月29日,海南省政府牵头的联合工作组进驻海航集团,全面协助、全力推进集团整体风险处置。2021年1月29日,海航集团破产公告,正式宣布进行破产重整。至此,历时1年的风险处置工作宣告结束,海航集团踏上拯救与重生的道路。海航集团自创立至今,通过大规模并购扩张并购,成为了一家以航空旅游、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服务为三大支柱的服务产业综合运营商,覆盖航空、物流、金融、旅游、置业、商业、机场管理和其他相关产业。“肺炎疫情”对海航集团造成了巨大冲击,特别是航空产业损失惨重。2020年上半年,海航集团旗下海航控股公司营业收入117.12亿元,同比下降66.57%,实现净利润-125.41亿元,同比下降2214.81%,预计全年净利润预亏580亿至650亿元,海南航空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同时,海航集团内部庞大的资本市场,如资产转让、关联交易、关联担保等,为信用风险的蔓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集团整体的信用风险处于上升趋势。

(二)信用风险的产生与蔓延

巨额的短期债务是海航集团信用风险产生的“导火索”。2017年,海航集团的短期债务高达1852亿元,长期债务高达3828亿元。仅2017年上半年,海航集团支付的利息就高达15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尽管大规模剥离其他板块业务,处置相关非主业资产,海航集团的流动性危机仍未得到有效缓解。2019年7月,高达164亿元的“16海航02”债券构成实质性违约,这表明短期债务造成的流动性风险是海航集团信用风险主要来源。航空产业是海航集团重要的“造血”板块,然而海南航空背负巨额债务,资金链岌岌可危,“肺炎疫情”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其信用风险。2020年,海南航空若干借款、融资租赁款和资产证券化项目均未按照协议约定按时偿还,累计未偿本息共计约268.4亿元。各类借款逾期行为触发违约条款,银行、债权人等有权要求公司偿还的借款、融资租赁款、债券本息等共计971.89亿元。事实表明,信用风险在海航集团内部不断蔓延。2017-2018年,海航集团到了“千亿债务集中到期,流动性困难利剑高悬”的地步,董事长陈峰直言“偿债压力巨大”。为了衡量信用风险程度,本文借鉴陈庭强和何建敏(2014)的研究,选取平均利息保障倍数指标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海航集团平均利息保障倍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17年6月的2.95下降至2019年12月的1.22,海航集团信用风险不断恶化。2020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加剧了海航集团信用风险的蔓延,使其利息保障倍数平均值甚至降为负值,为-0.16。收入下滑、资金短缺、债务到期,种种因素使得海航集团信用风险不断加剧,集团内稳健发展的公司也难免陷入困境,从而凸显出信用风险蔓延的严重性。

四、案例分析

(一)海航集团信用风险传染路径

1.直接接触传播资产转让。如表1所示,海航集团内部的资产转让主要涉及海航控股、供销大集、海航基础、渤海租赁四家上市公司。其中,海航控股、渤海租赁与其关联方之间资产转让交易较为频繁。海航控股主要向关联方转让飞机、发动机等资产,渤海租赁主要是向关联方转让租赁资产收益权。由于内部资产转让交易金额较大,关联方承担着较大的现金支付压力,可能诱发其流动性危机。由此可见,内部资产转让是信用风险直接接触传播的重要途径。关联交易。如表2所示,海航集团内部关联交易主要是租赁业务,涉及海航控股、供销大集、凯撒旅业、海航科技、渤海租赁五家公司。其中,海航控股、渤海租赁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较为频繁,租赁业务交易金额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海航控股2019年关联租赁交易较2016年增长79.91%;渤海租赁2019年关联租赁较2016年增长160%。渤海租赁的关联出租交易金额非常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缓解海航集团整体流动性压力。渤海租赁通过向集团内部关联方提供较宽松的信用政策,减轻其资金周转困难。然而,关联方往往在接受租赁服务后推迟付款,导致渤海租赁现金流陷入困境,资产萎缩,坏账风险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关联租赁交易是信用风险直接接触传播的重要途径。关联担保。如表3所示,海航集团的内部关联担保主要涉及海航控股、供销大集、海航基础、海航科技、渤海租赁五家公司,各公司为关联交易方提供的担保金额普遍低于其接受担保金额。例如,海航控股2018年接受担保金额544.86亿元,是提供担保金额164.31亿元3倍多,可见差距之大。尽管接受担保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被担保单位的授信额度,帮助其获得更多外部借款,增强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但是一旦被担保公司无法按时偿还债务,担保公司必须承担代偿义务,这会导致担保公司陷入流动性危机,从而诱发信用风险传染。海航控股作为集团内部核心公司,其接受担保的金额也较大。由于航空业务遭受“肺炎疫情”重创,海航控股的偿债能力不断下降,势必影响为其担保的关联方,导致信用风险传播。由此可见,关联担保也是信用风险直接接触传播的重要途径。2.非直接接触传播相较直接接触传播较为明确的传染路径,非直接接触传播则存在较多不确定。由于集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享有共同的声誉,因此负面声誉和恐慌情绪可能是信用风险非直接接触传播的重要途径。当集团内某一公司陷入信用危机,一方面会直接影响集团内其他公司的声誉,另一方面也会使其利益相关者产生恐慌情绪。这种负面声誉和恐慌情绪积累传播,可能使集团内部公司信用风险不断上升。海航集团面临着声誉危机,特别是受肺炎疫情的冲击,变得更加严峻。2020年1月,海南航空缓发M5级别及以上干部所有工资,一线员工轮休期间不发放薪酬,并解雇了一批外籍飞行员;渤海租赁出售21架飞机,总价51亿元。紧接着2月,海南省人民政府成立“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入驻海航集团,目的是彻底摸清海航债务状况,推进更有效的救助和重整方案。海航集团被“接管”“分拆”的传言充斥各类媒体。海航集团债务问题由来已久,2015年其资产负债率便接近80%,此后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一方面,海航集团不断加剧的信用风险降低了其整体声誉,不利于内部成员公司市场交易;另一方面,负面声誉不断积累,导致银行降低信用评级、收紧信贷政策,使得部分公司陷入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进而导致流动性危机。此外,随着各类负面舆论在电视、报纸、自媒体、社交网络等的不断扩散,使集团的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产生了巨大恐慌,他们不仅失去信心而且试图撤离,这进一步加速了信用危机的蔓延。3.垂直接触传播垂直接触传播类似于“母婴传播”,其传染路径相对明确,即通过股权控制关系,信用风险由母公司传染给子公司,或者由子公司传染给母公司。其主要原因在于母子公司之间具有相似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两者联系紧密,一方遭遇信用风险,势必传染给另一方。在海航集团中,渤海租赁的控股股东为海航资本,海航集团又是100%控股海航资本。渤海租赁采取与海航集团相似的发展战略,不断实施大规模并购。2012年,渤海租赁收购香港航空租赁68.78%的股权,随后又并购全球第六大集装箱租赁公司SeacoSRL和第集装箱租赁公司Cronos。2016年开始,渤海租赁进入保险和证券领域,向多元金融控股平台方向发展。在持续融资、并购、再融资的模式下,渤海租赁债务不断增加,流动性风险不断上升。2020年,受肺炎疫情的冲击,“19渤海租赁SCP002”债券本息兑付存在不确定。此外,渤海租赁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由-18.9%下降至-69.97%。由此可见,渤海租赁与海航集团类似的发展战略与经营模式,不仅是信用风险传染的基础,也是集团内部信用风险扩散蔓延的重要途径。

(二)海航集团信用风险传染管控

1.控制施险企业第一,优化融资结构。海南航空本身债务比例较高,加上“肺炎疫情”冲击,利润缩减、资金短缺,信用风险急剧上升。针对施险企业海南航空,应该合理安排融资结构,探索不同资金来源组合,拓宽公司融资渠道,最大程度降低债务融资风险。第二,创新运营模式,主要致力于拓展混合运营模式,采取高密度布局、低营销成本、低管理成本、低票价,减少座位空间、降低座位成本等方式,有效控制运营成本费用,缓解运营压力。同时,通过对现有航空价格、服务流程优化改造,持续匹配旅客消费需求。第三,调整租赁安排。为避免租赁政策改变导致营业成本上升,应当探索新租赁方式,加强对租赁准则的解读,寻找降低公司风险的最优解决方案,如混合租赁、杠杆租赁等方式。此外,在不违背租赁准则的要求下,也可以签署期限短于一年的租赁方式,可以根据现有合同测算新旧租赁政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选择最有利于公司发展的租赁手段。2.切断传播途径第一,合理控制关联程度。集团最终控制方应当全面梳理内部关联关系,合理把控关联程度,采用合适组织架构,避免集团内部企业由于过度紧密关联交易,导致信用风险加速蔓延。此外,集团还应加强非上市企业融资能力,减少依靠内部关联交易输血来支撑资金运转。第二,加速回归核心产业。集团企业过高的多元化程度,为信用风险传染创造更多途径。应当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从过度多元化到适度“归核化”,聚焦主业,建立集团企业核心竞争力,避免盲目投资行为。此外,适当出售部分难以管理且与航空业不相关的资产回笼现金。第三,有效减轻外界恐慌。外部利益相关者产生的恐慌情绪可能会使集团企业内部信用风险传播速度加快。要有效控制集团风险产生与蔓延,从根源上减少外部各种负面舆论,改善集团整体外部形象与声誉。3.保护受险企业第一,建立集团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第一步是审视内部环境,重点关注其风险阈值,即信用风险防御能力;第二步是识别信用风险,重点关注其可能的来源;第三步是衡量和评估致险因素的传染性,重点关注各类关联交易、负面声誉与恐慌情绪以及相似战略与经营模式造成的不利影响;第四步是制定应对措施,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采取包括风险回避、风险分担、风险降低以及风险承受等缓解信用风险传染;第五步是监控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建立有效的风险传染监控体系,确保各项流程得到落实。第二,发挥产业协同效应。海航集团应当发挥航空、旅游、物流等板块的协同效应。建议将航空机场基础设施整合并入航空板块,将传统旅游与IT及互联网等深入融合,将传统物流与电商等产业有机结合。要注重IT产业发展,将IT产业与航空、物流、旅游等板块有效对接,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形成航空板块为核心的产业布局,除实业板块中非机建产业和资本板块外,其余均可与航空板块整合。通过发挥集团不同产业的协同效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公司风险抵御能力。

五、结论与建议

篇10

关键词:温州 中小企业 担保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10-04

一、引言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导致浙江乃至中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危机背景下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重大现实问题,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是在信息不对称和风险较高的情况下,融资缺乏有效的分散贷款风险的机制。对于该问题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斯蒂格利茨和韦斯(1981)早先从信息不对称理论、道德风险角度解释了信贷配给存在的原因,说明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存在的长期性。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制度缺陷、所有制歧视、信用环境不健全等因素的存在,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程度,刘曼红(2003)指出,信用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提高融资能力。

影响中小企业贷款最关键的因素,便是对于企业贷款风险的考量,本文从担保机构自身内部控制及社会外部完善体系两个方面,来论证风险规避机制的可操作性及创新效益。

二、温州中小企业融资背景分析

温州作为“中小企业之都”,是浙江乃至全国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2009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下企业30万余家,贡献了81%的经济总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呈现相似的运营特征:规模小,以自有资金或民间借贷资金起家。微利以劳动密集型加工生产为主。资金周转周期短、流动性大、额度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适时选择“短、平、快”的民间融资方式,包括向亲朋好友借贷,以及向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借贷,虽然这种方式直接便捷,但毕竟借贷利率较高造成融资成本提高,又由于其缺乏足够的金融监管而存在较大潜在融资风险,故企业融资仍以银行贷款为主。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财务状况不透明、固定资产抵押品不足等情况,国有银行为规避风险采取“拒贷”、“惜贷”的态度,借贷矛盾因此产生。而这一矛盾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加凸显,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涨,外贸出口受阻导致资金回笼困难,同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使得银行贷款资金不易,从而最终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当地近20%的企业处于停工、半停工或倒闭状态,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幅同比回落7.2个百分点,处于全省末位。然而此时,担保公司等担保机构适应市场需求快速发展起来,由2006年的45家猛增到2008年的246家,信用担保机制体现出其在解决抵押品不足、信息不对称及风险集聚等问题时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融资困难。

三、温州信用担保发展概况及特点

(一)发展概况

2001年,温州市财政局出资300万元引导建立全市首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继而当地民营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纷纷看好担保业市场前景,相继成立担保公司。2005年,全市注册各类担保机构29家,总注册资本4.25亿元,累计已为3680户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担保额23.2亿元,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受担保企业新增职工人数33581人,新增销售总额51.24亿元,新增利税总额4亿多元,呈现出“多渠道筹措担保资金、多模式发展担保机构、多形式开展银保协作、多举措拓展担保业务、多方面扶持担保行业”的态势。

基于温州地区民间资本较为充裕的特点,其担保机构的也凸显出明显的民营性质。2009年,温州市审计局对5家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进行了抽样审核,审计结果显示:其中有3家民营企业和2家国有企业;5家企业注册资本共计11800万元,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出资3700万元,政府出资300万元,民营企业出资800万元,自然人出资700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490万元。5家担保机构出资比例如图1所示。

(二)特点

1.担保业务呈现熟人社会道德约束机制下的地域性特征。温州人群体意识非常强烈,民间常以血缘、亲缘或者道义等为纽带组成“兄弟班”、“同乡会”等小团体,每个人都处在大大小小的道德圈中,这些圈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群体,圈内各人之间往往有着财务、事务方面的密切联系。而担保公司在选择业务时,也是从这些道德圈入手,通过熟人关系脉络核实申请担保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情况以及业主品德等方面真实信息,规避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同时,担保公司负责人往往与圈内人有着密切的熟人关系,当其为受保企业进行担保时,受保企业的行为将受到整个道德圈的约束,一旦发生违约情况,其不良声誉将在整个圈内迅速传播,于是也便失去利益最密切的关系群中包括资金在内的资源支持,故担保公司就利用该道德约束机制来控制其代偿风险。而这种约束机制效果良好,在温州市经贸委备案的40余家信用担保机构,平均代偿率为3.3%,低于全国4.4%的平均水平,而其平均损失率明显低于全国2.2%的平均水平。

2.担保业务市场化程度高,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相匹配。中小企业贷款呈现“短、平、快”的特点,其贷款资金常因资金周转而需,额度较小但要求办理手续快捷、所需时间短,并对利率敏感性较弱,能承受较高的利率水平。于此相应,担保公司以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为主。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担保额在100万元以下的笔数为2.2万笔,占担保总笔数的94%,担保额占总担保额的63%以上;2009年担保额在100万元以下的笔数占担保总笔数的92%,担保额占总担保额的56.4%。近两年的数据反映出九成以上的担保业务为小额担保业务,符合市场需求的担保资金分配比例提高了担保资金的使用率,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同时,担保公司简化担保手续、缩短申保时间,并接受银行不愿接受的完整度相对较低再抵押资产证明等,如一家企业购买一块地皮后,由于土地使用证办理程序较多审批时间长,而企业又急需资金借贷,此时担保公司便灵活应对,接受未过户土地证抵押证明为其提供担保,于此同时提高担保费率与相应风险相匹配,而企业也乐意接受。担保公司以灵活的市场化运作形式,以提供银行等机构无法提供或不愿提供的金融服务作为差异化竞争力,来获取丰厚回报。

3.担保机构呈现“抱团式”“集团化”发展趋势。由于温州担保公司以民营性质为主,多以有限的自有资金或个体企业资金注资,资本金规模较小,故单个担保公司所获得的银行授信额度有限、担保业务量受限,所以越来越多的担保机构集聚抱团,形成担保中心或担保集团,而这一方式不但有利于个公司业务收益,还进一步降低单个担保公司的贷款担保风险。以温州联盟信用担保中心有限公司为例,这家集团性质的担保公司于2009年8月成立,由全市9家注册资本3000万以上,从事担保3年以上,信用评级BBB+以上,并在主管部门有双证备案的担保公司组建,温州银行统一向其授信达30亿元,是向其他单个担保公司授信额度的15倍,而其仅4个月就为3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1亿多的融资担保额。同时,集团内每家担保机构共同为担保中心提供担保,形成双重担保,使其通过各家担保机构共担风险。与此相似,同年12月,浙江省首家担保集团――浙江中安担保集团也在温州成功组建,其总注册资本金2亿多元,全年集团融资担保额达3.1亿元。

四、信用担保机制的作用机理

(一)理论论证

信用担保,是指企业在向银行融通资金过程中,根据合同约定,由依法设立的担保机构以保证的方式为债务人提供担保,在债务人不能依约履行债务时,由担保机构承担合同约定的偿还责任,从而保障银行债权实现的一种金融支持方式。由于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信用差,这便产生了对信用担保的需求,一般认为,之所以需要第三方担保是由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为第三方提供而指出的成本要小于债权人自己了解或证明的成本,专业担保不但可以起到信用判断、证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第三方担保提升债务人一方的信用等级,并承担保障债权实现的义务和责任,只要信用差异存在,就会有信息不对称出现,这就必然导致对信用担保的需求。

具体到对中小企业担保实践中,专业机构的信用担保排除了其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缓解了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提升信用评级来提高贷款能力,并减少其融资交易费用、节约信息成本。同时,信用担保改变资本供求双方的利率流和声誉控制权配置结构,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进而优化金融结构。

(二)实证分析

对乐清市2000年至2009年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的产值(y)与对其的融资担保余额(x),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如下图显示:

y=25.3+3.78x

(3.25)(5.4) R2=0.78, s.e.=13.2

从eviews软件做回归模型中得,R2=0.78,表明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高,融资担保额对中小企业产值有较强的解释力,而且回归系数显著,显示出融资担保额每增加1亿元人民币,中小企业将增加约3.78亿元,说明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担保额促进中小企业的生产发展。

五、温州担保行业运营缺陷

(一)担保机构运营不规范

担保行业作为新兴行业,近年在温州地区迅速发展,担保公司数量骤增,但由于相关法律的滞后和对行业定义的模糊,在缺少政策扶持又面临公司发展困难的情势下,许多担保公司铤而走险进行违规运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风险控制不严。中小型担保公司内部机构常设置不完善,职责划分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风险控制存在疏漏,使个别担保公司连续发生代偿问题。第二,不按规定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依据规定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作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可完全遵照此规定的为数不多,部分担保公司将保费收入的大部分作为红利分给了股东,这样一旦发生损偿就难以及时保证补偿金来源。第三,个别担保机构业务偏离主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减少,转而做更高利润的企业垫资短期资金周转业务。

(二)担保机构追偿无保障

担保机构在依法开展各种业务活动中,实施抵押、质押等反担保措施需要到房管、土地、工商、海事、税务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或咨询、公证等,由于担保公司缺少部分资质不能等同于银行,在办理相关权责时不能确认其抵押权人合法地位。当债务人不按期履行债务之后,银行会根据和担保公司之间的担保协议,从担保金中扣款,而当担保公司向债务人提起追偿债务诉讼时,由于法院不能确认担保公司有抵押权,故无法享有抵押物折价、拍卖或者变卖优先受偿权,若债务人还有其他债务存在时,担保公司就难以实现追偿。

(三)风险控制机制未完善

担保体系由担保机构、银行、政府三方共同组成,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是保证担保活动有效进行的基础。然而风险规避型的银行趋向于将信贷风险完全转嫁给担保机构。同时,政府零风险的意愿造成其在担保整个体系中的介入不足,缺乏足够的财政拨款、政策制度等支持。以乐清市华方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作为乐清目前规模最大、运作最为稳定的民营担保公司,其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专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业务,乐清建设银行2009年度向其授信担2.5亿担保额。2007年公司业务收入1059万元,利润总额767万元;2008年业务收入654万元,利润总额407万元;2009年,业务收入331万元,利润总额207万元。根据中国建设银行温州分行的数据,担保公司的收入利润如图4所示。

表中数据显示,公司的担保放大倍数为6.25倍(总放大倍数=杠杆系数*放大系数=6.25),即1亿元的的担保资本金最多可以担保6.25亿元的银行贷款,没有超过国家规定的10倍的放大倍数,属正常经营范围内。

根据表2的数据显示,担保公司虽然有2.5亿的担保额,但一年的利润总额也只有400万元左右,仅相当于一笔担保业务的担保额,意味着任何一笔担保的代偿对担保公司来说都将是致命的,风险与收益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同时,由于担保机构的介入,为中小企业带来了11663万元的利润,使政府获得2916万元可观的所得税税收,而这两者恰恰是风险分担的缺失方。承担风险与所得收益之间存在的矛盾,将不利于处在发展初期的担保行业的进一步壮大和完善,政府、银行应该进一步体现各自的风险承担功能,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机制和担保体系。

六、温州中小企业担保风控机制构建

担保从本质上来说是降低风险的一种方式,银行希望通过第三方担保方的参与来规避贷款风险,而担保机构正是从交易风险偏好差中获取溢价利得,对高风险进行定价,以担保的形式销售给不同的需求企业。而担保机构对风险的控制是除成本控制等常规因素外影响利润的关键点,故形成操作性强的内外风险控制机制非常重要,不仅要完善担保机构自身内部的可控机制,还要建立健全全社会科学系统的风险可控体系。

(一)风险的来源

1.道德风险。依据信用经济学理论,在经济运行的具体交易中,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当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担保后,企业即使做出了错误的经营决策并引起了损失,它也不必承担完全责任,还有可能得到补偿,这便促使其倾向于作出风险更大的决策以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者在取得贷款以后,改变贷款合同与担保合同规定的贷款使用方向,使贷款风险增大,进而使得担保风险增大。担保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了信用担保机构的内在风险威胁。

2.经营风险。信用担保机构自身由于经营管理水平、操作规程、从业人员道德及业务素质等方面的不完善性引起的软风险。担保行为有较强的人际关系性,不规范随意性强的操作流程及运作方式,在担保前、担保中、担保后会因审查不严、盲目承保、疏于监督而增加代偿比率。

3.市场风险。中国信贷市场的信用体系仍不健全,中小企业等经济主体信用观念粗浅,还款意愿较低,部分企业通过各种途径逃避转嫁债务,而其信用行为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如此的市场信用环境,给担保行业带来潜在风险。

(二)风险控制机制

1.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担保机构为保证担保业务经营目标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举措,除了加强反担保即企业资产抵押、质押等传统风险分散方式外,还可以探索新的风控方式,多维度构建风控渠道。

(1)保险公司承保。担保公司可以为某一担保行为投保,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的保费,当担保机构担保的企业贷款违约,担保公司承担面向银行的代偿责任时,根据合同约定可以向保险公司获取一定的赔付金。相比较普通险种,以较大概率发生事件计算从而适当提高保费费率,使得至少一家不发生赔付而均衡其他赔付所亏。

(2)集团(行业)互保基金。中小企业可以以会员制的方式抱团参保,每年缴纳一定的风险金成为集团互保基金,互的连坐担保方式使其成为单个担保公司再担保企业。同时整合上下游资源、客户数据库,方便审核客户情况缓解信息不对称。除此之外集团基金也可用作放大担保比例,收益均摊,风险分散。

(3)自身操作规范:标准化操作流程,将科学评审机制与熟人打听传统方式相结合。包括将员工操作、申请审查、过程控制等各个方面制度化规范化,在打听等方式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定量标准化风险及收益等。业务产品多样化,完善利率差异化定价机制。首先,担保额度多样化,要根据申保企业资信状况及担保贷款风险度大小、数额和性质具体分析后确定其担保金额:以贷款金额大小划定担保额度,以申保企业信用等级为依据确定担保额度,以担保金额与风险保证金的倍数为依据确定担保额度,按担保贷款种类确定担保额度。其次,担保利率定价差异化,确定担保额度后,可根据信用等信息构建担保费率定价工具:,Pd为担保费率。C为担保直接成本,G为担保额,r为项目风险,Cr企业信用价值,ε为风险乘数。担保直接成本是指担保公司在提供担保前对企业进行调查、评定、审核等信息甄选工作的成本;项目风险产生于企业贷款流向项目的盈利能力情况;信用价值包括了受保企业的信用评级价值、信用资产未尝等级及违约回收率量值,以及债券重估现值带来的价差。对信用价值、项目风险的考察后,通过调整担保额度,来调节担保费率。当受保企业信用价值较高、项目风险较低时,可适度放大担保额度来降低担保费率;当受保企业信用价值较低、项目风险较高时,减少担保额度,提高担保费率以弥补信息搜集等成本。同时,通过可升可降的差异化担保费率来覆盖各个风险点的利润收入。

2.外部控制。外部控制,是指由政府部门介入,通过财政资金、政策倾斜、机构设置等形式,构建有层次梯度针对全社会担保体系的创新控制机制。

日本,作为中小企业立法最为完善、政府扶持手段最多的国家,有着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参照其体系框架,构建温州信用担保体系如下:

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主要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信用担保协会、财政信用保险公库,共同承担着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的职责。

这两个子系统构成严密的两级信用保证体系。信用担保协会的基金由政府投入、金融机构捐助、公共资金导入(即向国家和地方行政机关借入资金)等形成,下属若干担保公司。财政信用保险公库由政府全额出资,并且逐年增加。

中小企业担保事业有限公司信用担保业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其一,由一般会计和特别会计提供的资本金;其二,政府投资的保险准备金;其三,年中保险费收入;其四,信用保证协会回收债务时缴纳的款项,其中政府投入占到一半以上。而其资金运用分为两大类别:一是保险业务,即对担保中小企业债务的信用保证提供其担保债务的保险。保证协会代中小企业偿还债务时,可从本公库得到偿还额50%~60%的准备金;二是贷款业务,即对信用保证协会融通其业务所需资金。

由于这种提供的担保服务具有公共品的特性,政府在整个担保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担保机构在税收、后续资金注入、信息传递等方面给予相当大且必要的扶持政策,对于政府职能的履行是个重大的考验。而政府调整政策可以设立特别公司债保险,将投资者的资金引入担保体系,不但活跃了担保市场,也分散了其资金、风险压力。

参考文献:

1.梁宝忠.担保体系的构筑与全动态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李家军.信用风险控制的博弈.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厉以宁.论民营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汪段泳.民营经济论文精品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唐灵杰.论中小企业融资难破局.经济师,2009(6)

6.乐清市统计局.乐清2005年统计年鉴

7.马宇.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8.于研.信用风险的测定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孙启.信用担保与担保机制的风险管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