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公司财务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创公司财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创公司财务制度

篇1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中枢,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越来越为企业经营者看重。企业因自身所处的经营发展阶段不同、经营特点不同,财务管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本文剖析了首都机场航空安保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财务管理方面困境,有针对性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控方法。希望能够对其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从而促进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应用与发展。

二、安保公司的财务管理发展历程

财务管理是公司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购置、资本融通和经营中的现金流量的管理,以及企业的利润分配实现企业的整体性的经营管理。而在具体某个企业运作过程中,因为企业因自身所处的经营发展阶段不同、经营特点不同,财务管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1]

安保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由初建到发展扩大,成为业界领先的公司。公司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的空防安全,与其他公司追求的利润、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不同。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刚性增长,在公司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的阶段,极易陷入“成本”困境。财务管理如何能够适应公司从初创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到成熟阶段的需要,如何促进公司的发展,是摆在财务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

公司自成立以来,从加强制度建设、到严格的预算管理、到以提升经营效率为目的的财务管理,完成了安保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三次提升,促进公司良性发展。

三、安保公司初创阶段,加强制度建设

(一)安保公司初创阶段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安保公司前期财务管理的分析和研究,对安保公司前期管理的状况归纳如下。

在安保公司成立初期,财务基础方面工作不够规范,财务人员少,财务管理方面的具体设置也非常简单,一个人常常要负责几个人的工作内容,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记账的工作,同时报税、工资核算等等也必须要完成。在这种工作安排和氛围之下,难以建立内部稽核及监管程序,一旦出现问题,员工之间的权责不够明确。由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和体系十分缺乏,因此在财务活动中很难做到有章可循,很多情况的处理都不够规范,尤其是资金管控、财务报销流程、财务人员管理等方面制度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公司正常的财务管理,迫切需要进行规范。例如经营部门与财务部无收入核对机制,导致经营部门承接项目纳入部门业绩,而实际收入未入账;授权审批程序混乱,货币资金的支付手续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差错的情况时有出现,影响了公司财务整体工作的稳定性,甚至影响到财务信息质量。而且随着安保公司的发展,管理层次逐渐增多,产业链条加长,业务控制环节多,财务管理监控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二)初创阶段提升财务管控的措施: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安保公司财务管理方面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完整、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的选用,并让财务人员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对公司的财务管理起到规范的作用。就此公司在成立初期,出台了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从基础抓起,涵盖公司财务工作的所有领域,构建合理财务管理的空间,使公司的财务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顺畅运作。同时,注重财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公司财务人员的选用以专业为标准,要求持证上岗,到社会上招聘有经验的财务工作者来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按照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对于财务人员合理配置,分工明确,让财务人员根据标准的国家会计制度以及公司制度与要求进行标准化操作。

公司初创阶段的财务制度不断建设和完善,除财务规章制度外,其他的管理规范也逐步建立,如合同管理规定、采购管理规定等。针对公司经营过程中风险和漏洞,逐步完善,逐步整合,形成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最终使公司各项业务能够按照流程、程序实行标准化运作。同时在管理制度设计中,强调监督和制衡机制,例如明确“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原则、关键岗位职务不相容的设置、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等。确保了公司各项制度的执行。

通过制度的系统建设、有效执行,为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使得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完成了第一次提升。

四、安保公司快速发展阶段,加强预算管理

(一)安保公司快速发展阶段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安保公司在2008年后,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收入的增长,职工人数增加,工资水平也不断上涨,再加上其他运行费用的增长,收入增长被成本费用的增长吃掉。

安保行业作为我国蓬勃发展的服务业之一,社会对其的需求正处于不断增加的态势之中,同时安保业务也向着市场化、专业化迈进,这就使得安保公司的管理者,有着更高更远的眼界。由于市场的扩大,客户增加,应收账款逐渐增多,资金周转天数逐年增加,营运过程中出现资金临时性短缺,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需求逐渐提高,对财务人员资金管理方面准确把控能力要求提高。而当时在安保公司之中,财务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这种对于资金的流入、流出预测及分析都显得非常薄弱。

(二)快速发展阶段提升财务管控的措施:加强预算管理

安保公司为了适应公司发展需要,控制人工成本、运营费用的过快增长,在2008年开始试行严格的全面财务预算管理,以强化预算管理方式提升营运资金的管控能力。

实际在2008年以前,安保公司已经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编制自身所需预算时,为降低预算执行的难度,经常从部门利益出发,尽量扩大预算,预算上报过程中“层层注水”,加大不合理预留。公司在整体平衡预算过程中,审核压缩预算难度加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为了次年能够继续增加预算费用,会在期末将未使用的预算额度突击花销,造成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安保公司制定在2009年《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对所有收入、支出均纳入预算管理:

在收入的预算管理上,公司不但对客户的业务量进行预测,同时关注客户付款能力的考察,即加强对现金流入量的管控。公司按客户付款能力,对客户进行分级管理。按不同等级客户采用不同的定价政策。通过对客户分级管理,客户付款条件的调整,使得公司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明显减少,增加了公司现金流入量。确保收入能及时变成现金的流入,避免了短期资金短缺的情况。

在支出管理上,由于安保公司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占公司营业总成本较多,为控制人工成本,公司授权人力资源部订立完善的职工薪酬体系,员工薪酬按岗位、级别订立晋级机制;核定各部门岗位合理编制,岗位编制增加需报人力资源部核准。人工成本预算严格按岗位编制数与该岗位人员薪酬计算。既保证了每名员工福利,同时也确保人工成本总量控制预算范围内。运营费用管理上,全部运营费用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每笔预算均需经过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查,确认有必要方可纳入公司预算。此外,每项运营费用设定一个部门归口进行管理,运营费用由归口管理部门而非使用部门上报预算,例如办公用品由采购部制定预算,并控制预算的使用;一线部门使用设备的维修费由维修部制定预算,并控制预算的使用。预算费用使用和管理分部门进行,有效避免了原来预算使用和管理为同一部门,各部门为了各自利益而扩大预算。

经过推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安保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模式逐渐完善,同时财务部逐渐建立适合的财务分析体系和模型,其中财务的预算指标分析,成为财务分析管理的重点,各预算执行部门关注的焦点,预算执行分析的结果,广泛使用于业绩规划、盈利分析、效率改善和薪酬制定中。加强预算管理使得安保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完成了第二次提升。

五、安保公司成熟阶段,提升经营效率

(一)安保公司成熟阶段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2012-2015年,安保公司业务收入逐渐从高速增长回落到平稳增长阶段,收入增长率降低,而航空保障规模日益增加,保障标准不断严格,为保障员工的稳定,人均人工成本必须保证一定幅度增长。业务收入与人工成本增长率的一降一升,直接导致安保公司面临亏损的境地。为了保障公司顺利发展,提高收入水平,公司逐步拓展安保相关业务。在拓展业务前,公司通过测算具体每个项目成本,确定对客户的合理收费标准。然而在各个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项目人员交叉使用,具体项目使用了多少人工难以界定,因此公司最重要的成本支出-人工成本难以单独核算。各项目负责人均认为承担的业务项目为公司提供了高额利润,希望公司能给予一定奖励。但公司总体利润并未得到提升,究竟哪个项目为公司提供了高额利润,哪个项目又是公司的“出血点”?如果财务管理不能合理分摊人工成本、清楚的划分各项费用,使公司项目利润不能确定,导致公司经营管理层难以确定业务拓展方向,难以对公司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进而制约公司整体发展。

(二)成熟阶段提升财务管控的措施:提升经营效率

为保证公司顺利发展,安保公司的财务管理逐渐转向以精细化核算,分级预算管理为手段,达到提升经营效率的目标。

具体实施的措施有:

第一是划分业务单元:对各业务类型,结合部门、科室多角度将公司划分为不同的业务单元。划分的原则遵循业务单元能够独立核算,即能够准确的把握自身的收支状况为标准。

第二为了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将公司经营目标,层层落实、层层分解。使经营压力、经营利益有效传递到各业务单元。

第三为保证业务单元能够做到精确的核算,向业务单元派驻财务人员。由派驻的财务人员对业务单元的成本费用进行精细化核算,分析业务单元盈亏总体情况,和业务单元承担的不同业务项目的盈亏情况。

第四针对人工成本难以在各项目间清晰划分的情况,由业务单元派驻的财务人员,根据具体业务项目实际情况,协调业务项目负责人,协商确定合理的分配方案,如按实际工时记录计算人工成本,按实际人员配备比例分配人工成本等办法。

第五培养管理人员的经营意识。通过对各业务单元下达经营指标,制定合理的绩效奖励机制,提高管理人员主动性。使管理人员为达到经营指标,积极改进管理,优化和缩减内部成本,同时向市场要效益,输出新业务,开拓新市场;做到开源节流,促进业务单元的良性发展。

2012年-2015年安保公司达到成熟阶段,为保证公司能够持续发展,保持稳步增长,财务管理上必须有所突破和创新,才能促进公司收入的增长,保障员工薪酬的稳步提升,财务以提升经营效率为目标而实施的精细化核算、分级预算管理等措施的有效实行,使得公司财务管理完成了第三次提升。

六、结论及建议

从制度建设、预算管理到提升经营效率这三次提升,与公司发展阶段相适应,有效促进了公司的成长。提升公司的经营效率,任重而道远。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效率和成本原则。越规范细致的制度,其执行成本也越高,所以在实施成本细化管理时不要出现过分追求细化而影响运营效率的问题,过分拘泥于步骤和程序的细分到位,会造成公司付出大量的成本。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平衡好效率和成本的关系。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已经逐渐走向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正在向现代化企业的方向发展,其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基本上还在旧模式内运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它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困难

无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目前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融资困难的问题。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采取的两次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为应对由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通货膨胀,我国连续收紧流动性,这样就造成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企业的生存,许多企业都采取融通短期债务的方法进行融资,这样就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盲目投资

为了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在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的前提下,企业常常盲目扩大再生产,这样往往浪费了资金,改变了资产结构,导致企业虽然扩大了产能,但是并没有收到效益。

(三)企业的管理者财务观念落后

落后的财务观念必然导致落后的财务管理。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的财务观念相当落后,对于财务问题,他们简单地理解为算账和记帐。而财务管理者在他们的眼里就是记账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将收入和支出记清楚,然后计算出究竟是盈利还是亏本即可,根本没有必要进行复杂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企业管理者陈旧的财务观念,必然导致财务管理在企业中位置的边缘化,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第一手资料,就不可能为公司的管理者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这样就会影响公司的决策,影响公司的发展前途。

(四)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企业的财务制度都不够完善,这样就使财务管理者无章可循,也不存在任何限制,这样就会使企业出现财务上的漏洞,给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另外一些家族式的企业虽然也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家族性的特征,这些财务管理制度基本上等于一纸空文,也就没有任何约束力。

(五)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参与公司的决策

除了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外,公司财务人员对公司基本没有其它作用,也根本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公司的决策权主要集中在公司的上层管理者手中。而上层管理者所使用的信息主要来自于经销人员的销售业绩。这样的状况肯定会使决策层的决策信息出现偏差,从而制定出不适合公司发展方向的计划和目标。

(六)混乱的企业资产管理

企业的资产管理存在以下混乱状况:一是资金管理混乱。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缺乏统筹安排,也不准备应急的资金,常常是哪里需要补哪里,这样常常使企业陷入财务陷阱,不能自拔。再加上企业管理人员支取现金后长期占用,甚至出现正常收支不入账的现象。二是货款难以回收。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状态下,为争取客户,采取先发货后收取资金的办法,这样往往会出现销售账款收不回来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二、对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对策

(一)大力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要想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必须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增强。为改善融资环境,企业还要改善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关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互信合作体系。另外,公司还要打造自己良好的信用形象,培育信用环境,建立健全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只有这样,公司才能改变自己的形象,改变过去抵押融资的方法,创建全新的融资环境。

(二)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在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企业首先必须完成扩大再生产的立项研究工作,在财务管理人员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这样既提高了资金利用的效率,也改善了投资环境,使有效的资金得到了正确的应用,从而为公司的发展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三)打造企业财务管理的新理念

在企业内部,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财务管理者,都必须努力加强对于财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打造财务管理的新理念,完成对财务管理的重新认识。同时,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让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公司的决策,让财务管理真正发挥出它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四)大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分清财务管理与会计之间的关系,避免将会计与财务管理混为一谈,或者只重视会计而忽视财务管理的现象。公司应该配置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配备专业财务管理的人员。要使公司的各项财务工作细分到人,做到人各有责,这样不但使财务工作互相协调,而且还能做到财务工作人员相互监督,这样就使企业的财务监控工作得到了加强。公司要大力加强财务结算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建设,做到财务管理部门和会计工作部门的完美分离。只有这样,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更好地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最准确的信息。

总之,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必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这种状况下,作为现代化的企业,只有恰当地投入企业的各种力量,大力打造更加合理的财务管理系统,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李元.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10.05

篇3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企业生命周期; 筹资方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国民经济地位日益增强。但是令人疑惑的是虽然中小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它们的平均寿命却异常短,只有2.9年,远远低于世界一般水平5年。中小企业无疑占据着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都有着筹资上的困难和挑战。HG集团是中小企业成功发展的代表,因此以HG集团为例,探讨适合中小企业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筹资方式的选择,对中小企业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

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企业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甚至死亡的过程,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它如同一双无形的巨手,始终左右着企业发展的轨迹。

对于企业生命周期四阶段的划分标准Timmons于1990年提出销售收入和企业年龄来划分成长阶段;Flamholt于1986年和1990年两次提出以企业规模来划分成长阶段。

HG集团财务制度健全,数据分析的信赖度较高,其销售收入反映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实现的价值,基本上能反映企业成长的状况。根据以上理论,本文以HG集团销售收入增长比率来划分生命周期,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如图1的曲线。

由图1可以大致推测出HG集团的企业生命周期为三个阶段,具体如表1所示。

二、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筹资方式分析

(一)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筹资方式

本文选取1999年为创业初期样本,2000年为发展期样本,2003年为发展期向成熟期过度样本,2009年为成熟期样本。通过分析各年度的现金流量表和其他相关资料,获得各年度筹资方式和筹资金额,归纳总结后制成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HG集团创业初期筹资渠道相对单一,只有借款(包括融资租赁款)和留存收益。其中,中短期借款和留存收益比重非常大,分别为13.5%、81.8%。这是其他一些企业在创立初期之时都会有的共性。因为企业的信用问题和银行的“抓大放小”,企业不容易利用长期借款融资。

到了发展期,则开始运用股权筹资的方式筹资,而借款中长期借款的比例明显加大,不再只侧重于短期借款。企业需要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进行长期投资时,长期借款可以满足企业占用的资金数量大、时间长的需求。而股权融资更是可以有效而充分地从资本市场上筹得闲置资金,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并且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期间可以长期的使用。

进入成熟期,企业需要不断地扩张规模,HG集团在这期间不断扩大股本。例如利用股票股利增加股本和直接配股,让股本从最开始的115 000 000股发展到2009年末的407 607 816股。

从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来看,HG集团先选择了以中短期借款和内部筹资为主;然后是扩大了长期债务筹资;最后才是股权筹资。

(二)企业在不同筹资阶段样本年份的资本成本率

根据表2中的数据以及HG集团在各样本的股价信息、派利情况、借款利息率、筹资成本率等信息测算出各样本年份的综合资本成本率,各年度数据如表3所示。

(三)不同阶段筹资方式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

从各年度利润分配表中取出数据量,经过计算之后,各年度的财务杠杆系数如表4所示。

结合表3分析,随着公司的发展,财务风险不断增大,在2003年达到最高。

(四)财务数据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HG集团在1999、2000、2003这三年长期借款所占比率是不断增大的,也就是企业的负债不断增多,企业的价值也就随着负债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着。在公司所得税的影响下,负债会因为利息是减税的支出而不断地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在筹资过程中负债筹资方式可以使得公司的价值不断变大。同时也很清楚地看到企业的财务风险却在不断地增加,1999年到2003年不断增加,在2003年达到顶峰,而2009年稍低(见表3、表4)。

纵观HG集团这三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筹资活动,发现由于其筹资方式运用恰当,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始终维持在比较合理的范畴,而企业价值得到了充分的扩大。这也是该企业为什么创业期和发展期时间较短,而成熟期则不断延伸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筹资方式的组合

本文对HG集团的研究分析表明: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着不同的资金需求,而在各阶段选择恰当的筹资方式组合,将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提升企业的价值。HG集团作为中小企业成功发展的代表,其生命周期各阶段筹资方式的组合运用(如表5所示),对于中小企业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明珠.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战略分析[J].化工管理,2006(6).

[2] 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赵睿,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 朱敏.中小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J].商业文化,2010(2).

[4] 李晓玉,李卫斌.中小企业筹资方式研究[J].财务与金融,2008(4).

篇4

【摘要】文章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基本模式为基础,针对我国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现状,指出我国民营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需定位集团性质和层次、结构,明确集团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建立健全集团财务控制制度,加强集团财务管理人才梯队建设。

【关键词】财务管理模式;民营企业集团;集权;分权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民营企业从小到大,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企业规模日益壮大,涌现了一大批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然而,民营企业集团规模上迅速壮大与管理上相对滞后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尤其在财务管理上,一方面权力集中的家族式的经营,使财务管理也高度集中,子公司缺乏灵活性,集团财务及经营机制僵化;另一方面,实行分权的子公司一味追求个体经济利益,忽视集团整体利益,而财务人员普遍缺乏财务管理的能力,难以为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

作为规范和处理母公司、子公司和其他成员企业之间财务权限和分配关系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集团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企业集团选择的财务管理模式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成败与企业集团的兴衰存亡。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选择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提高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水平,提升核心控制力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促进民营企业集团获得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及比较分析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所谓“模式”是对客观事物内外部机制的描述,是从不断重复的事物中总结出的规律,并以此形成的事物的客观标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是集团总部界定集团内各利益主体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责利关系的客观标准,是集团总部基于集团发展战略对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制度以及各成员企业在经济利益上的权责利关系的客观描述。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按照财务权限的集中程度分为“集权型”、“分权型”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三种。

1.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实行严格的控制,实施统一核算,将子公司的业务看作是母公司业务的扩大,统一调配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在这种体制下,母公司管理着集团内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具体实施、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投放、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利润归集与分配甚至日常会计核算等。子公司的人、财、物及供、产、销统一由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资本筹集、投资、收益分配、资产重组、财务人员任免等重大事项都由母公司统一管理,子公司只享有很少的财务决策权。母公司通常下达生产经营任务,并直接控制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2.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决策权分散于各子公司,母公司起控股公司的作用。子公司在资本融入及投出和运用、财务收支、财务人员选聘和解聘、职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方面均有充分的决策权,并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作出重大的财务决策,相对独立。母公司不是以行政方式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以间接方式进行管理,对子公司的管理强调的是结果控制,即对子公司完成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同时,母公司鼓励子公司积极参与竞争,为更有效地促进子公司的发展,利益分配向子公司倾斜,用以增强子公司的竞争实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绝对的集权和分权都存在较大的缺陷,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强调两者间的融合,强调分权基础上的集权,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和各成员公司都具有相适应的管理权限,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多层次决策模式。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母公司主要侧重对重大财务事项的集权,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决策权和财务管理人员任免等具体事务则可适当分权。集权、分权程度的把握是集团财务管理的一个难点,是以集权为主、分权为辅还是分权为主、集权为辅,要根据企业集团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企业集团初创时往往采用集权方式,促使集团管理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成员企业对管理决策自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分权成为必然的选择,但分权的扩大又会伴随成员企业经营目标的逆向选择,对分权程度的把握成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难题。集权过度会使子公司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丧失活力,而分权过度则容易造成集团管理失控、削弱集团的整体实力。集权和分权各有特点,各有利弊,他们本身并无对错之分、优劣之别,而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要视其是否适合该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能否促进集团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民营企业集团无论是在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的规范完善远远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先天的市场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加之投资的盲目、融资的困难,对民营企业集团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管理薄弱

1.财务控制制度不健全

财务控制制度是总部基于集团发展战略与管理目标,规范、监控与督导各成员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的理财行为,是实现财务资源有效配置整合的制度体系。据有关对民营企业的调查显示,民营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财务控制制度要么形同虚设,要么设置不完善。

财务会计业务中容易发生舞弊的主要涉及财产物资的进出与收发、现金的收付与领用、费用的发生与报销、支票的借领与使用等。因此,企业应将与上述业务相关的记账人员、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等分开,实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明确各环节的具体职责与权限,以加强内部控制。但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节约人工成本,往往一个会计人员身兼数职,而这些职位之间是不相容的,最终容易产生财务信息失真的风险,不能及时反映出成员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影响集团整体目标的实现。

2.财务人员缺乏理财能力,职责受限

财务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掌握娴熟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现行的各项财务会计法规、税收法规以及其它的财经法规,并具备专业的理财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民营企业集团的财务人员只会记账核算,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普遍缺乏理财能力。要实现总部与成员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协同,显然他们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成员企业的负责人有时为了本单位或本身的利益需要,授意或要求财务人员为其不当要求提供财务会计业务方面的服务,以达到掩饰不当目的、隐瞒不当利益、转移正当收益等动机。而财务人员属于该成员企业的雇员,其切身利益受到成员企业负责人的制约,无法自主地行使对所在企业的会计监督职责,在处理业务时要受到多方面的约束和牵制。

(二)融资困难

由于自身的财务背景,民营企业集团往往无法获得某些特殊的政策扶持,而融资难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民营企业集团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是向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民营企业集团的性质决定了其在资金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银行贷款方面,银行对民营企业集团不同程度上存在所有制歧视,在信用贷款计划中对民营企业的需求考虑较少,贷款的条件也往往高于国有企业,宁愿贷款给有问题的国企,也不愿贷款给经营良好的民营企业。同时,由于民营企业集团成长的时间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和良好的公众形象,经营风险大,也影响了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集团贷款的积极性。

在企业债券和股票的发行与上市方面,由于政策明显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除少数规模较大的知名的民营企业集团外,大部分民营企业集团很难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获得资金。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集团的流动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自有资金、民间贷款和其他单位借款以及经营过程中的债务。这部分资金往往不能满足设备与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改造的资金需求,许多民营企业集团由于筹资难而不得不放弃有盈利潜力的投资项目,或由于流动资金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三)投资盲目

民营企业集团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一味地追求企业规模的壮大,在对投资领域和投资对象没有进行全面调查和可行性分析前就四处并购,盲目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资。他们仅仅为企业的规模而扩张,为企业的融资而投资,本末倒置,完全违背了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盲目投资的突出表现就是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民营企业在追求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只考虑了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分散风险作用,而忽略了企业的扩张必须与其资金实力、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相协调,且多元化经营也并不一定能导致分散企业风险的结果,却可能导致财力分散、多项目、多风险。大型民营企业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曾经总结过:中国的企业成功在于“简单”,失败在于“复杂”。“简单”在于资源集中,主业突出;“复杂”在于投资分散,主业不突出。

三、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一)定位集团性质和集团层次

企业集团是由多级法人构成的复合层次的经济联合体,选择财务管理模式时必须考虑企业集团的性质类型和层次。

1.定位集团性质

企业集团按其内部构成特点,可划分为纵向型企业集团、横向型企业集团和混合型企业集团。横向型企业集团其内部的各企业在产品、组织结构和行业上都非常接近,有些甚至完全相同,这就为实行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基础。纵向型企业集团一般以产业/产品为纽带进行多元化经营,其内部企业的效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故纵向型企业集团适宜采用集权为主、分权为辅的财务管理模式。混合型企业集团是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发展成熟的高级阶段,企业集团各企业之间在产品和业务上彼此相关度不高,有些甚至完全不相关。因此,混合型企业集团总部很难进行集权程度较高的管理,只需控制影响集团整体发展的重大财务事项,而其他财务决策权可下放给各子公司,适宜选择集权和分权相融的财务管理模式。

因此,民营企业集团在选择财务管理模式时首先需要对自身的性质进行分析定位,并且这种定位不应是“终身制”的,而应随着集团的发展、性质的转变不断作出调整。

2.定位集团层次

关于集团层次前已作出表述,一般来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要严于对协作公司的控制,对全资子公司的控制要严于对核心控股(非100%)子公司的控制。因此,母公司对全资控股子公司和核心控股子公司应采用集权模式,对参股子公司和协作企业采用分权模式。为维护和增强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不同重要程度的子公司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具有重要影响的子公司,母公司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控制权与管理权,即使是部分分权也必须局限于集权的框架内;对与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核心业务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发展关系一般、影响不大的子公司或协作企业,从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各自积极性及增强市场竞争的应变能力角度看,采用分权型的控制体制较为合适。

因此,民营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模式选择上要杜绝“千人一面”,应对下属成员企业所处的层次进行正确定位,结合成本效益原则,对不同层次的成员企业合理选择适宜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明确集团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1.明确企业发展阶段

企业集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要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通常来说,公司在发展初期规模较小、业务单一,管理上存在诸多的不规范,采用集权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较好地发挥统一决策和资源整合的优势,在行业中形成管理上的规模效益。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领域的不断开拓,子公司会更多地要求增强经营自,且集权化财务控制模式也逐渐不能满足公司财务控制和经营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如何激发各层阶管理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成为这一阶段总部面临的最大问题,分权管理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随着分权程度的扩大,各成员企业经营目标的逆向选择矛盾日益凸显,把握好分权与控制的力度成为总部新的难题,在这一阶段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管理的核心,以使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逐步向集权与分权融合发展。因此,在选择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时必须明确自身的发展阶段,及时做好模式的调整完善。

2.明确集团发展战略

财务管理模式应服从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思想。一般来讲,发展战略大致可以分为稳定型战略、扩张型战略、防御型战略。

实施稳定型战略的公司主要表现为不急于冒进,在财务上追求稳健,慎重从事并购活动,慎重进入与集团核心能力、核心业务并不相关的领域,在管理上保持连续性,通常实施稳定型发展战略的企业集团内部集权化程度较高。

实行扩张型战略的公司则为了满足其市场开拓的需要,在财务上比较激进,敢于大量从事并购活动,因此在财务管理上倾向于较灵活的分权模式。

实施防御型战略的公司强调削减各类费用支出,实行决策集中化控制成本,严格控制企业重大财务活动。因此实施防御型战略的企业集团强调财务集权控制的加强,在财务管理上采用高度集权模式。

在选择财务管理模式时,必须明确并结合集团的发展战略,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解决民营企业一直以来的管理薄弱、不到位等问题。

(三)建立健全集团财务控制制度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是为保证企业集团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手段,实质上是根据有关法规、制度和标准,对企业中利益相关的组织、人员行为及财务资源的控制,即通过控制财务活动中的组织、人员行为和财务资源来协调各方目标,实现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制度是总部基于发展战略和管理目标,规范、监控和督导各利益主体的理财行为,实现财务资源配置的秩序性和高效率性而建立的财务控制的制度体系。它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贯穿于企业集团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财务控制既包括事前、事中的监控手段,也包括事后的监控措施。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主要集中于事后控制,往往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许多企业集团在事前决策形成之后,对于进一步的财务控制工作往往注重于年度利润规划,满足于制定出全年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等几个总括性目标,而没有进一步将决策具体化,编制出据以进行控制管理的月份、季度、年度财务预算。因此期中预算与经营业绩比较也就难以进行,事中控制流于空谈。至于事后控制,虽然基于年终考核之需而能得到一定的重视,但有效性亦颇受影响。既然事前控制未必有效,那么成员企业对决策的整个执行过程就很容易超出母公司的财务控制范围,游离在母公司的财务控制之外。企业集团自身没有建立起贯通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机制,财务控制各自为政,母公司不能从企业集团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融资、投资活动,整个集团盲目扩大投资规模,资本结构欠佳,成员企业普遍出现财务报表严重不实、滥投资、乱分配、截流利润、私设“小金库”、滥发奖金、搞账外经营等财务失控现象。财务管理上的过度分权仅仅是导致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对分散的财权缺乏强有力的控制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母公司赋予子公司的各项财务权限失去必要的控制,子公司就容易出现管理目标的逆向选择。一旦经济不景气或产品销路不畅,资金流动出现障碍,集团就会陷入困境难以自拔。因此,在选择财务管理模式时,不管是集权还是分权,都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控制制度,保障集团在整体发展战略框架内实施决策管理。

(四)加强集团财务管理人才梯队建设

任何管理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管理,所有的财务活动最终都要由人去完成,因此选择财务管理模式时需要结合财务管理人才梯队建设,否则所有的制度都会成为空谈。民营企业集团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加强人才培养更是突出问题。而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需要分层次进行,建设相应的人才梯队。

集团总部财务人员负责组织、领导集团整体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因此总部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人才梯队建设中的首要层次。总部的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负责人要求必须是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极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头脑敏锐、决策果断、德才兼备的“高、精、尖”的专家型人才,可以通过外聘或从内部选拔方式来组建。

集团中各成员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是实现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关键层次,尤其是在采用委派制的情况下,由于其本身具有的事前控制性、审计经常性、反馈及时性、高度专业性和独立性,可帮助企业集团进行有效的财务集中控制。因此集团总部必须加强对该层次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并建立定期轮岗制度。

而集团中各成员企业的一般财务人员是具体业务的操作者,业务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财务工作的管理效率,提高素质是必须的,但方式上主要通过成员企业自行组织,而集团总部只需规定执业的水平、能力要求,加强财务人员定期的考核,以避免成员企业在任免财务人员上的“任人唯亲”。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在职业道德的培养上,企业集团对财务管理人才梯队的各层次人员都应该统一要求、统一考核。

本文以时代为背景、现实为依据、理论作基础,探讨了我国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相关问题。当然,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问题,所涉内容很多,本文在许多所论及的问题上仍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1]汪克夷,易学东,刘荣.管理学[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8):4.

[2]穆蓓.小议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集权与分权[J].财会研究,2008(15).

[3]路夏威.浅析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