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课堂利弊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课堂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育技术;多媒体网络;教育智能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日趋加快,知识总量每三到五年就要翻一番,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人们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因此,如何提高知识的传输效率、提高学习效果成为教育所关注的焦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呈现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特征的教育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强调运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教学情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规模。实践证明,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实实现了其初衷,很多人对其大唱赞歌,极加美化。但我们有必要对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教育技术做出辩证的思考。
一、对多媒体化发展的教育技术的辩证思考
多媒体通常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多媒体计算机和与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它具有超文本、超媒体功能,而且还可以使文字、声音、图象等一并显示,具有化动静、化虚实、化快慢、化大小并且存储员大、交互性强、信息呈现方式灵活多变等特点。因此有人认为多媒体将取代教育技术领域的幻灯、投影、录像、电视、粉笔、黑板等其它媒体,并且多媒体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等等。多媒体真的那样神奇吗?真的就是“万能”的教学机器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一)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而非多种媒体组合而成的全能媒体
我们认为,每种媒体都有其各自的长处,对某种特定的教学或学习有效,不存在一种人人适用、处处适用的全能媒体。所以,媒体的有效与否要看特定的教学情景和学习对象等,各种媒体教育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应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我国开展多媒体教学仅有几年的时间,正因为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的偏差,把其看成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标志,所以各单位纷纷申请巨额资金,购置多媒体教学系统,装配多媒体教室,出现了多媒体“热”的怪现象,而且目前这种现象有蔓延的趋势。对此,我们认为,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本无可厚非,没有必要的硬件设备做后盾,要搞好多媒体教学是不可能的。但有的地方购置了设备后,对其倍加珍惜,在教学中根本不舍得使用,平时用布一蒙,仅作为参观、观摩和迎评的样品,这样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而且也阻碍了多媒体进入课堂。
(二)硬件和软件能否同步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综观全国上下,可以说,真正适合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课件可谓凤毛麟角,已编制出的课件绝大部分是一种课本搬家的形式。另外,商家为了赢利而编制的课件因缺乏学科专家、教育专家的参与,所以根本不适合课堂教学。同时,由于多媒体涌人教育领域速度太快,使大多数教师没有充分的思想和技术准备,而课堂教学目前仍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已编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符合课堂教学,而教师又不能自行制作合适的教学课件的情况下,多媒体不是空有躯壳吗?如此,又如何实现它的作用呢?最后,正像有些学者所担心的那样:既便我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优势,学习效率成倍提高,学习效果显著,为获取知识而疲惫不堪的痛苦消失了,别的痛苦是否会来补充呢?我们认为,教育应是促进入全面发展的教育,并非单纯的知识灌输,知识的丰富并不等于人格的完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丰富知识而人格不完善的人不胜枚举。因此,即使有了多媒体的帮助,使人们获取知识变得容易,我们也应该对多媒体的利弊作出必要的反思。
二、应多关注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使用信息网络为主要传播工具的网络教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有其必然的原因。
(一)网上信息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再生性
因为任何国家、任何行业、任何阶层的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信息,都可以在彼此免费的情况下获得别人的信息,相应的,他们也要无偿地为他人提供资源,所以网上各种信息应有尽有。其信息容旦之庞大、呈现形式之多样、涵盖范围之广是人们难以用数字表达的。而且,网上信息的增减与内容的刷新依据主题的变更和事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而再生新的信息。
(二)网上信息的交流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
任何人都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说或做几乎任何希望的事情,与世界各地任何上网的人联络,自由访问各种信息资源。网上不同主题的电子公告牌、新闻组和电子论坛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无论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文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体现了网络的创建者和用户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信条:进入计算机网络应该是无限制的,所有网上信息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网络不受任何权力机构的限制。
(三)网上人们的交流具有平等性和民主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人与人的交流最大障碍在于人的差异性,往往难以克服现实的社会地位的悬殊、生活质量的差异和文化层次的高低这样一些障碍。而在网络空间,人们完全可以不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经济收入、、种族肤色等现实社会无法回避的矛盾,进行一些相对单纯的、非功利性质的精神交流,也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交流双方不会产生心理上的负担。因为人们的交流除去了各种社会暗示和物质表象,只有无差别的比特流以共同的特征表达着人们内心深藏的气质,这使相距遥远的人们,丢掉传统的偏见,更加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地与他人交流。
三、有必要关注并积极思考智能化现象
智能化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NOTO有关AET研究项目所着重研究的八个问题中,有四项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即:任务分析与专家系统、个别指导策略与学习者控制、学生模型建构与错误诊断、微世界与问题求解等。
之所以产生人工智能热,是因为其“拟人”的特点与功能所致,即智能机器能够执行与人类智能有关的功能,如判断、推理、证明、识别、感知、理解、设计、思考、规划、学习与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并且在语言处理、自动走理证明、智能数据检索系统、视觉系统、问题求解、人工智能方法和程序语言以及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提出的是专家系统,它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某个领域一个或多个人类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解决需要专家解决的复杂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与专家系统进行“咨询对话”,向其提出问题并得到学生希望的解答。于是有人重新提出“教师将被取代、学生可以自己学习、学校将要消亡”的论调。分析一下这种论调,一方面显露出教师在某些职能作用发挥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但另一方面这是一种“技术至上”的偏向表现。
四、在都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树立恰当的教育技术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呈现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丰富学习内容、开阔知识领域;节约师资力量、交流教学经验;加速普及教育、发展成人教育;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等,但它也确实已经和将要给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实现由我们的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跳跃式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技术的普及应当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树立恰当的教育技术观。
(一)树立恰当的教育技术的结构观。我们知道,技术由外向内是由工具手段、方法技能和智慧经验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教育技术从结构层次上来看就应该由教育工具手段、教育方法技能和教育智慧经验三大要素由外向内有机整合而成。其中,教育智慧经验和教育方法技能处于内隐层,教育工具手段处于外显层。前者是一种无形的、非物质性的而又客观存在的技术,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起到实实在在作用的技术。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技术的作用并不亚于外显的物质性的技术,更不能被后者所取代。
我们认为,教育技术离不开外显的工具手段,但归根结底更离不开人掌握的智慧经验和方法技能,正如知识经济的外在表现是高新技术,而内在核心却是高素质的人才一样,教育技术的核心归根结底是掌握教育技术核心层的人,人对教育技术起最终的导向作用,决定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第教育技术结构的把握应把对人的理解放在首位,而现实中出现的对教育技术结构的错误理解是导致人们“重”某些方面”、“轻”某些方面的主要原因。
(二)树立恰当的教育技术的价值观。回顾教育技术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技术价值观经历了从人文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到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的转变。从哲学意义上讲,人文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以价值理性为依据,重视教育技术的人文价值;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以工具理性为依据,重视教育技术的科学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难发现,纯粹价值理性的思变和无为以及工具理性的失衡和异化。
目前,人们对教育技术只看到其物化层面的强大优势,如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交互化和虚拟现实等,忽略了教育技术的人文价值,结果导致了教育不再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忽视了学生第完美和健全人性的追求,从而造成学生品德、人格、情感教育的荒疏和缺乏。如上所述的教育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很好的印证。我们认为,教育技术的价值观应该实现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三)树立恰当的教育技术的发展观。从对教育技术的结构认识,我们看到人最终决定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而人又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是在某种规走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因此,由人决定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必须是教育技术的内隐层和外显层的协调、全面发展。
篇2
关键词:慕课;医学继续教育;改革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简称“慕课”)迅速崛起。美国高等教育首创了“慕课”平台,引发了教育史上的数字海啸。我国医学继续教育如何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已成为广大医学继续教育者认真审视的问题。
一、“慕课”的发展概述
1.在全球的发展
MOOC概念由DaveCormier与BryanAlexander提出。2008年始,一批教育工作者在全球各国大学主办了他们自己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2011年,超过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SebastianThrun和PeterNorvig共同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2012年后,美国媒体将大规模在线课程命名为“MOOC”后,慕课在全球热了起来。Coursera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AndrewNg和DaohneKoller共同创立。仅2012年上线4个月,学术数就已突破1000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已突破200万美元的融资。2012年5月,由麻省理工大学和哈弗大学联合打造的edX教学计划其目的是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在线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并颁发成绩合格MIT证书。2012年,众多名校申请加入,百门优秀课程被纳入,因此,当年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之后,Coursera宣布其5门课程进入了ACE的学分推荐计划。这标志着“慕课”正式进入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
2.在中国的发展
2003年,教育部主持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至今已积累了上万门课堂教学资源。与此同时,许多地区也在大力建设自己的课程共享平台。2013年,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亚洲名校加入到edX的在线课程。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复旦大学分别与Coursera签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中国大学也在努力构建适合自己的慕课平台,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共同创建中国特色的“慕课”。2014年,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宣告正式成立。这表明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迎接这场“慕课”带来的挑战。
二、“慕课”的特点
1.“慕课”课程的特点
①大规模和开放性课程。“慕课”最基本的特征即是课程的大规模性和开放性,大规模性表现为有大量的课程和更多的人去学习,开放性表现为任何想学习的人都可以凭借邮箱注册而参与,而不必局限在某一固定的空间里。②网络在线。“慕课”是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学生的课程教学是在网上完成的,由学生自由的安排时间和空间去学习。“慕课”使教与学实现了现代化、信息化及网络化。③国际课程。“慕课”的发展,已经跨越了国界,由世界范围内众多大学共同开发和全球共享的课程,使“慕课”走向了全球化和国际化。④价格低而共享性高。“慕课”学习的网站和资源是针对学习者而免费开放的,只有学习者在需要学分或需要获得证书时才付一定的费用。
2.“慕课”教学方式的特点
①教学方式网络化。“慕课”所有教与学的任务都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完成授课、答疑、布置作业等;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发表意见、提交作业等。②教学方式开放化。网络教学空间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给了所有慕课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接受方式去学习。③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慕课”的出现,促进了课堂“翻转”的真正实现,由学生在课下预习所要学习的内容,由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知识内化、交流与答疑,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方式。④碎片化学习。教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min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观看视频的中途会跳出一个小问题,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学生答对了,课程才能继续。
3.“慕课”教学思想的特点
①强调互动教学。“慕课”学习强调互动性,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形成互助团队,解决“大规模”情境下的学习支持服务问题。②尊重个性化和自主性。尊重性表现为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包括尊重所学内容、时间和地点的差异;尊重自主性表现为尊重学习者自主决定和安排学什么、什么时候学以及在哪里学的问题。
三、“慕课”时代下医学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制定和推进我国医学继续教育“慕课”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上升为国家战略才能得到创新与提升。制定适合我国医学继续教育者的特色“慕课”发展战略,一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二是相应的“慕课”平台建设;通过国家对“慕课”支持,解决继续教育学员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进一步完善“慕课”时代医学继续教育评价系统和管理,实现“慕课”可持续发展。
2.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医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的学科。医学试验教学的设计即体验了上述特点。广大的学员需要根据最新的知识、理念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缺点,作为医学继续教育者,为了自己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更新,应权衡利弊,选择自己容易接受和感兴趣的方法。
3.建立适当的诚信机制
通过医学继续教育是为了让学习者不断更新所学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如果把继续医学教育看作是一个学分或一个证书的积累,这样得到的学分或证书因其含金量少可能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也有一些技术人员开始研究防止网上作弊的监考技术,希望不久的将来,这种诚信体制会更加完善。
4.发展中完善“慕课”的学习
继续教育的学员们应加强“慕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享受“慕课”教学所带来的便利时,也要注意随时总结经验,以批判性的眼光发展“慕课”学习,为国家“慕课”标准和平台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及政策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以促进我国“慕课”国家标准和平台的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丽华.美国“慕课”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4,8(5):34-40.
[2]WikiEducator.Edu.MOOCOERUPlanningGroup[EB/OL].WikiEducator[Z/OL].(2013-12-15).
[3]MastersK.AbriefguidetounderstandingMOOCs[J/OL].TheInternetJournalofMedicalEducation,2011,1(2):3.
[4]MartinF.WillMassiveOpenOnlineCourseschangehowweteach?[J].CommunicationoftheACM,2012,55(8):26-28.
[5]吕中华.“慕课”(MOOC)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和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2):25-26.
篇3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问题
1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清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切忌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信息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教材编辑、课堂教学、教师的观念等来看,实际上还停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上,地点上看还是教室、机房轮流转,形式上看还是班级授课制,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内容上看各年级各种教材都是雷同的,主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设计语言等,还有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考试还是纸上谈兵式的考计算机操作,即使在新兴的互联网领域,人们也只关心学生是否会做网页,网页做得是否漂亮,网页中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各地各级别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电子排版、电脑绘画和网页制作大赛如火如荼,至于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探索到什么、怎样探索、如何加工,并没有引起有关人士足够的重视。比如高三的毕业生能否快速利用互联网查询各高校的招生信息,然后进行有效分析以帮助自己确定报考志愿,这样的过程和基本能力。这就使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移。
2教育模式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忽视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课程内容的革新,也是学习方法的革新,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应该是探索新型的模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3课程设置的问题
很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并不重视,在各地中小学的课程表上,信息技术课大多赫然在目,但实际上很多地方根本就不按照课程表上课,信息技术课被其他科目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高中阶段为了迎接高考,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更是经常成为其他高考科目补课、备考的备用课时。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存在一些随意性,各学校的授课内容不一。
4忽略了信息道德的培养
对青少年而言,在数字化乐园中,利弊得失俱存,其不良的一面可能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电脑及其网络对他们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和极强的吸附力,然而,信息超载引发的“信息综合症”、信息垃圾引发的道德问题、网络沉溺引发的人格障碍和眷机情结引发的认知惰怠等不良倾向,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只注重计算机的“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够的,那种只教技术不育人,或淡化德育,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营利为目的,忽略信息网络负效应等种种情形,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不可能有效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事实上,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带来了许多令人不安的问题,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挑战。因网络社会问题的诊治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克服纯技术观点,注重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甄别信息、合理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让学生远离网络“陷阱”,并同形形的不良网络行为作斗争。此外,鉴于目前电脑及其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身心的负面影响,以及引发的诸多心理不适和道德问题,在今后的中小学信息教育中将更加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更加关注学生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并和学校的心理辅导机构紧密联系,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信息素质的培养,以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为一门极富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并确保其高效运行。
5教学手段的问题
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使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已不能适应要求,而且教学效果不理想。必须借助现代化手段创造学习环境,使微观放大,宏观缩小,静态变动态,动态变静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去仔细观察研究,促进学生接受信息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6教师方面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已习惯用他她被教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教”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样教师在发挥自身作用时,就暴露出一些传统教学所特有的弊端,如教学上采用注入灌输、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忽视学生,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忽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等。其次,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没有做好迎接课程改革的准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似乎关注技术本身更多一些,缺少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规律的深入理解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还未能驾驭高中课程标准中的类似于人工智能、面向对象方法等许多内容的教学。加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又不断变化,给教师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就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未能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7学生方面的问题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从学习者分析来看,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差别较大,开始教学时,有的学生已具有相当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有的学生计算机的知识是空白。面对这种情况,教学就不能按传统的方式“一刀切”,“满堂灌”,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学习环境,力争实行个别化教学和合作学习。另外,中学生背负着较大的升学压力,信息技术课在中学也被定位为所谓的“副科”,为非考试科目,导致有些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数理化等考试科目上,对信息技术课不予以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
8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还存在着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清,各地的课程设置内容不统一,部分教学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各地师资、设备条件差异较大等问题。上述问题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地记忆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和掌握了某些软件的操作方法,缺乏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方法,离达到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王志安.《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09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过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10-03
从1981年以选修课的形式在高中开设计算机课程,到1999年将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计划之中,经过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公布,再到2007年部分地区将信息技术纳入中考、高考,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路。随着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学习影响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已普遍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由于高中阶段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性质、地位、任务与培养目标不同,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难题,这些都阻扰了信息技术教育在高中的开展。如何在高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在高中展开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从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而且有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有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易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已在课表上取得一席之地,基本上每周都有一节课的课时安排。信息技术教师紧抓教学工作、专研教学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以下一些问题。
1.立足教材与加工教材两者之间的关系难处理
湖北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李艺、董玉琦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该教材于2004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初审,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该教材第六章第一节信息集成的内容,在开发制作阶段是以信息集成工具“FrontPage 2000”为例,讲述了网站制作的基本操作:新建站点、添加网页内容、调整页面布局、设置页面效果、建立页面链接、添加互动交流。有些教师在讲授该章节时使用的信息集成工具是“dreamweaver”,这说明教师能根据社会的发展,立足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有的教师不讲工具的具体使用,而以腾讯空间为例,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的空间进行相关设置,完成装扮空间的任务来达到教学目的。而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对本章内容的要求是: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并且给出了例子:可使用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处理多媒体信息。也就是说,本节内容可以不教网页制作软件,让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文字加工软件、视频加工软件等工具来对某一个主题进行信息集成,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如果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不一样,那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一样,从而最终具备的信息素养也不相同,甚至可能差异很大。
2.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与实际教学方法的选择存在落差
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与实际教学方法的选择存在落差,这主要是针对年轻教师而言的。年轻教师可塑性强,很容易取得进步,成长的空间非常大,很容易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年轻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富有激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乐意付出,乐意学习,具体表现如下:在教学方面,刚走上讲台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会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使用任务驱动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等,尽可能地吸引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可是,如果教学效果不理想,比如:认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学生越来越少,交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少,教师的热情很容易受到打击,折服于现实,于是使用讲练法教学,形成了教师先讲教学内容,学生再练习、完成作业的局面,最终有多少学生掌握了知识,不得而知。这里并不是否定讲练法的作用与价值,而是,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特殊的课程而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单纯使用讲练法并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的独特魅力,也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传统学科课程的区别,更不能很好地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毕竟,信息素养不仅仅是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比如:相关软件的技术能力的培养,更是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的培养。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当年轻教师的满腔热情与现实发生碰撞时,教师容易对自身职业产生怀疑,进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工作的价值,对自身的价值与认同抱有负面消极的想法,这不利于年轻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3.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使命与吸引学生两个要求难满足
信息技术教师要如何吸引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使命呢?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缺席的情况非常少,实际上,学生很愿意上信息技术课,因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没有学业负担,可以放下沉重的身心,放松片刻。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生分三种:一种是态度认真,为了学信息技术知识而来,这类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一种是利用网络方便为观看影视作品、玩游戏而来,这样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很反感教师对屏幕进行广播控制;一种是利用网络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者完成其他任务而来,有空的时候也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三类学生的比例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也与信息技术教师平时对学生的管理、教学态度与能力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对信息技术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兴趣点不同,这就造成了高二信息技术的学习情况比高一年级的更复杂。有的学生对程序设计知识的学习很感兴趣,而有的学生却很讨厌学习程序设计知识,有的学生对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很感兴趣,可有的学生却觉得学了没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在教学中不能做到考虑每个学生的兴趣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是根据选择人数的多少决定开设哪门选修课程。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很多人包括一些信息技术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难以展开,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把原因归结到高考的根据是目前社会、学校、家长与学生都认为高考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与大家对高考的认识有关,而大家认为高考重要是因为高考取得高分可以进优秀的大学进一步接受更好的教育,接受更好的教育之后便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从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如果我们不带这样一种功利心看待高考,而是只把它当作选拔人才、实现因人施教的一种客观手段,不赋予高考成败后的任何利益关系,我们是否还会认为高考很重要呢?退一步讲,高考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是否取消,等等,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所以,本人将从个人层面、课程层面找原因。
1.校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李赫,徐继红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四平、延边、通化、白城五个地区34所高中28位校长的有效问卷和26位校长的深度访谈资料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校长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看法、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感受、对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存在问题的认识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规划五方面的认知情况,得出结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状况和水平与校长对课程的认知有着直接的关系;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以及课程改革的领导者,直接影响到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1]本人在实习学校实习期间与信息技术教师交流时,发现他们赞同这个观点。当校长鼓励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时,他会投资建设信息化的教室环境,为信息技术教师实施教学提供较好的硬件条件,而这些硬件条件又是信息技术教师得以发挥才智、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
2.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难以平衡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总体趋势,经历了文化论、技术论、文化素养论三个阶段。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体现在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中。从课程标准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设计体现了“多元价值取向”,重视和强调科学与人文、技术与伦理、知识与能力,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2]目前,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体现了人文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也普遍存在弱化技术传授的倾向,那么,我们要怎样实现人文与技术之间的平衡呢?信息技术教师要怎样选择教学内容,怎样处理好教材与加工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教材与实际情况三者之间的差距如何处理,等等,都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与同事、同行、专家等进行交流。
3.学生态度消极,家长不支持
学生作为授课的对象,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准备、教学设计等方面,特别是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很容易受到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消极态度,是因为受到了高考的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取向、家人的期待、自身的追求、学校的导向等都对学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改变这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处在高中的学生对新奇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很强的求知欲,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去,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多举办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当学生热情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中来时,学生的家长开始担心了,家长害怕参与这些活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孩子的高考,于是不抱支持的态度,这不仅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也打击了年轻信息技术教师的热情。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1.加强校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良性认知
毫不夸张地讲,一个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取决于校长的态度。校长鼓励、支持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的开展,那么就会加强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如此一来,不仅仅是在信息技术课堂内,学生能接受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而且,在课堂外学生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平台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响应国家政策,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更是适应时展,提升学校档次、提高学校办事效率的有效方法,并且,当校长加强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后,上至领导下至教师,都会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办公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不仅增加了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还可以让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使其他学科的教师在实现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更可以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效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
2.立足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入理解
以湖北省的淘师湾平台为例,淘师湾平台的信息技术研修课程以高一年级教学和教师发展需要为本,着眼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开设的网络研训课程分为三类:同步教学类、专业理论素养类、职业技能素质类。其中,信息技术同步教学课程为固定课程,每两周一次。专业理论素养类和职业技能素质类课程为选修课程,学员每学期至少选修2个课程并完成相关作业与测试。在2012年,淘师湾平台在继续开展高一必修模块的同步研训的基础上,推出了高二选修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同步教学课程,同时,针对课程的特点调整了分班模式和研训的组织模式。在推出选修模块的课程的过程中,尝试研究课程包的教学形式,将每一课的教学和学习资源设计成一个课程包供师生选用,为学生选择修习内容提供了有效支撑。[3]淘师湾平台的研训是基于远程视频的,方便、快捷,是很好的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之间、专家之间学习交流的平台,可以加深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可以为教师处理好立足教材与加工教材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意见,等等。各省的年轻教师要好好利用网络教研平台,主动参与,主动与其他省内省外同行教师交流,促进自身的成长,加强自身的信念与职业认同感,最终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同时,也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协同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3.改进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取得家长支持
刘向永、董玉琦对吉林省的100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教学方法的一个问题是:“您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哪些教学方法(可以多选)”,其中,选择“讲授法”的为50%,选择“讲练结合”的为83%,选择“任务驱动”的为80%,选择“主题教学”的41%。可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真正地得到教师日常应用的是讲练结合与任务驱动两种方法。[4]这个结论与黄州地区的现状相符,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重要的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敢于创新,在良好的有感染力的课堂气氛中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被吸引,花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会引起家长的担心是正常的,我们要正确看待,毕竟,高中生还不具备平衡多种事情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将他们吸引过来的同时,要注意与家长沟通,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自从国家提出教育信息化以来,在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要加快全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勇于面对挑战,注重自己知识、技能的更新,承担起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应用的责任,做好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合作,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李赫,徐继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校长的认知与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0(8):14-17.
[2] 王保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具象”和“本土”问题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7):7-10.
- 上一篇:村委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 下一篇:手术室护理工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