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阅读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语文阅读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九年级;散文阅读;讲评;参与度
一、背景与意义
九年级语文复习阶段,有相当部分的教学内容涉及练习和试卷的评讲。那么,如何提高评讲的有效性?如何使学生的答案呈现得更科学?呈现和评议学生的答案,指出其解答失误的根源,授予其正确规范的解答技巧,点拨其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这些都是教师评讲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本人在九年级语文散文阅读复习课中,发现学生散文语段阅读学习效率不高,很难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本人经过回顾复习教学过程、反复仔细分析这一过程,发现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语文散文阅读的练习评讲过程中学生答案的呈现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不得当。
语文散文阅读练习评讲的过程中,呈现学生答案我们往往都只停留在口头上,仅限于对话而已。因此一节课下来,很是热闹,但热闹过后,紧接着的或许就是一片空白,最多也只是有一点雪泥鸿爪式的残存。
这种答案的呈现方式造成了学生对答题技巧的掌握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操作层面的答题规范,答题术语等掌握得很差。再加上我们城郊初中的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的基础相对来说薄弱一点。特别是散文语段阅读题,答案的呈现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我校第一次阶段性考试中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描写对象把握不准,复述内容较多;二是表述程式不清,不够严密;三是筛选辨别、概括能力薄弱,照抄原文、大量引用现象较普遍,未能对所截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四是阅读视野狭窄,速读能力不强,遗漏较多;五是分析角度把握不准,答题不够规范;六是没有原文意识,凭生活经验答题,对文句在文段中的地位、作用等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我校的散文语段平均得分率只有7.8分(满分为16分),比城区其他学校得分率要低得多了。
二、基本概念
答案呈现策略:答案呈现策略倡导教师与阅读材料、学生与阅读材料、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元的信息交互与思维的共振。从答案的呈现形式看,强调对照,如不同层次学生的答案呈现,正与误的对照、优与劣的相形、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或教师答案)的比较、不同角度的答案差异等等。从学生答案呈现的载体看,一是无形呈现,即让学生口述答案,以听觉为媒介。即口头呈现,可以让学生口述,讲清楚每个选项正确的原因和错误的原因,还可以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改正;二是有形呈现,即让学生上板书写或用幻灯片或实物投影呈现答案,以视觉为媒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本人认为,九年级散文阅读复习课上,学生答案的呈现以后者为主,采用合理编组,课中随机生成的呈现恰当,选择时机,化整为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获得动力。而且教师本着精讲精练的原则,进行适度拓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技能的熟练。并通过板书呈现、实物投影呈现、幻灯投影呈现、纸质呈现等途径,将学生在散文阅读练习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依托媒介、学生互助、高效讲评等策略来解决。
三、主要策略与实践
1.合理编组选择时机适度拓展
(1)对照组合多角度探究归纳解题思路
单一的答案呈现由于缺少关联性,从而使信息反馈过于单纯。因此,答案的呈现,应考虑它合理的编组策略。就当前语文中考模式下的主观类试题,学生的解答是一个纷繁的对话场景。这个对话过程的结果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它必然地反映了解答者(读者)对阅读材料、命题者设问的理解程度与认知层次。编组时,我们可以采用对照组合,体现其优与劣的梯度,让平时保守的答案与创新具有挑战性趋向的答案组合呈现,让合乎情理的误读与不合情理的错读相对照,这样有利于澄明是非。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呈现学生多种关于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的合理答案,旨在明示解读的多种途径与鉴赏的多个角度,有利于学生归类整理,从而构建起相对清晰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案例1:《指尖上的温柔》试卷练习讲评课上,第一小题是“指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①这时一股无名的冲动牵引着我。第二小题是“下列句子描写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①一向沉默的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唠叨:“这回哭鼻子的地方也没有了。”而一向爱唠叨的母亲却一反常态地少言寡语,默默帮我收拾行装,一样又一样地做我喜欢吃的菜。
这里,我把指代内容题和语言赏析题归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练习,先请中等偏下的学生寻找解题规律,再请优秀生补充,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解答这两类题都要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和主题查找。所不同的是指代题要先分析这个词的结构,答案基本可以从上下文中的词句中去寻找,而赏析题却要考虑怎么写(修辞和描写方法等)、写什么(句子表层意思)和为什么写(句子深层意思),答案就不仅仅是直接抄,还要联系文章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去探究、去感悟和归纳,从而提高阅读得分率。
运用这样的合理组编,通过“比较阅读”,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归纳概括、分析鉴别,逐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定的解题思路,在今后的散文阅读中看到这一类题目时,能有据可循,而不是盲目答题。
(2)选择时机,讨论点评,提高解题能力
经过课前预设呈现,这有助于促进评讲课的教学内容集约和教学节奏明快,减少枝节,提高教学单位时间内的利用效率。课中随机生成的呈现更符合阅读鉴赏活动的真实状态,也更有利于教师直接地与学生对话(学生的现场解读结论往往是引爆多元对话的火线);当然也由于这样做的对话趋向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对教师课堂调控的应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者多用于大的阶段性或单元性的测验之后的讲评,而后者则一般多用于日常的松散的、零碎的片断性质的习题或试题评讲。平日,我会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语段,并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及时发现解题问题,和大家一起进行修改,使答题更规范从而提高得分率。
案例2:《温暖的记忆》试卷练习讲评课上,我规定时间叫学生当堂完成这个语段,当做了10分钟后,我根据巡视的情况,叫两位优秀生和两位中等生,分别上黑板板书第11题“第二段中写焰火和飞雪,其作用是什么?”和12题“请对‘蹬三轮车妇女’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时间到后,请其他学生点评并给出得分,然后说说你给出这个分数的理由,再进行全班交流、点评补充。其中有学生点评道:板演11题的同学没有考虑到环境描写这一点,她仅仅写了本段内容方面的作用,而12题在赏析时同学又出现了概括不全和没有结合材料去分析等问题。通过这样的讨论和修改,从而完善了答案,接着再请学生对照已修改过的板书点评自己的答案,是否也和他们一样漏写了内容,以此促进答题规范。
板书呈现,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其思维状态,从解答角度、文字书写、标点运用等各方面看,都更直观,更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检视与评判。通过这样的讲评和板书对照,及时地把握运用答案呈现的时机,同时让学生去尝试当批卷老师,评点并修正答案。这样的评价活动比教师的讲解更有效果,使他们在交流阅读体会中,在争鸣中思想得到升华。不但提高了解题正确率,而且还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材料的主题,让阅读语段中的素材成为同学们讨论的话题。
(3)迁移拓展,提高尝试,自主解读
要提高语文复习讲评课教学的效率,就应该本着精讲精练的原则,有效地运用答案呈现的拓展策略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技能的熟练。就语文阅读鉴赏类的习题讲评而言,在呈现某一问题的答案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重读文本或者另外提供新的同类型的文本阅读,仿照着某一问题的命题角度(诸如散文标题的含义与表达效果、散文的线索等)仿设提问,来尝试训练自主解读。
案例3.《温暖的记忆》试卷讲评课上,我在讲完了这个语段时,让学生再重读文本,要求参照《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命题实施细则(语文)》来尝试提问觉得上文在哪些点上还可以命题,请尝试并作答,并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命题和答案,其他学生和教师点评。
以此来考查学生是否明白了现代文散文阅读的考点,是不是具备按照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的能力。同时采用适度拓展来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较好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这样比老师自己概括总结、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会更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2.依托媒介,学生互助高效讲评
答案呈现需要依靠特定媒介,或者听觉,或者视觉(包括板演和幻灯投影)等。对于不同的题型,考虑到题目答案的长短,以及课堂时间的掌控,采用投影呈现答案,会更快捷、更直观。
(1)纸质呈现典型错误以作警示
纸质呈现,这种呈现方式是把学生作业当中的答案复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错误类型,剪贴到一张白纸上,然后印发给每位学生一份。可以让学生给每个答案打分,或评议。还可以让学生加以讨论,充分地交流思想。
每次在批阅练习后进行分类,找出一些带有普遍性错误的答卷,在讲解中呈现出来,如把这些试卷掩盖住学生的相关信息,然后把这些试卷分发到各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进行同桌讨论或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说说这些错误为什么会出现,怎样才能避免出错,提高得分率,并呈现完整参考答案及得分情况以帮助理解。
案例1:龙应台的《目送》这个语段,第一题是“阅读第10至第15段,分点简要概括‘我’目送父亲的情景”,分值是3分。教师将得分为0至2分的答案记录下来,反馈给学生,并请学生分析失分原因和提分策略,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学生通过纸质呈现同桌讨论后,教师最后投影失分原因和提分策略。
失分原因一:审题有失误,筛选辨别能力弱,用词不准确
现场答案:①“我”很落寞,很孤独。②“我”感到悲凉,舍不得离开父亲,父女分别的悲凉情景。③“我”悲伤痛苦,女儿告别父亲的悲伤情景。
答案得分:0分
增分指导:题目要求概括“我”目送父亲的情景,而答案却写成“我”的心理感受。
失分原因二:概括太抽象,照抄原文较多,截取信息未能进行整合加工
现场答案:①“我”静静地站在那。②“我”暮色沉沉地目送他。③“我”悲痛地目送着他。
答案得分:1分
增分指导:应具体答出“我”在哪里,怎样目送父亲的情景。
失分原因三:角度把握不准,要点不齐全,答案有遗漏不规范
现场答案:①父亲的小货车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②“我”拎起包看着轮椅的背影。③“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地凝望。
答案得分:2分
增分指导:缺少“特定场合”这一要点,且概括不全。
修正答案:先写在特定场合,再写“我”目送父亲的具体情景。
通过这样的纸质呈现,本人在练习评讲的过程中,把参考答案印发人手一份,且呈现出参考答案的采分点、给分点,让学生自己结合题目去理解出题人的意图、考查的考点。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其中失分的错误之处,错在哪里,这样学生明白该怎样答题才能踩到得分点上,减少失误。而且课后,本人也问了一部分失分较多的学生,这样的练习讲解对你今后的散文语段阅读提高得分率有帮助吗?学生一致认为,经过这样的练习,不会再感到无从下手了。
(2)幻灯投影呈现优劣答案以作对照
幻灯投影呈现,教师可以在课前把学生作业当中的答案分类,打到电脑上,然后在课堂上呈现各类型性质的答案,还可给出“解题思路”“知识点、能力点说明”“误区提醒”“评分细则”等与答案有密切关联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识巩固与技能的生成。
在讲解中,还可以将两份不同类别的(往往是较优秀的与较差的)答案,通过投影仪同时呈现,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在讨论和对比中有所取舍。
案例2:《指尖上的温柔》试卷练习讲评课上,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第11题第六段中“我哭了,我清楚地感到泪水的沉重,开始是那么热,后来竟那么凉。”“泪水”为什么会“沉重”?又为什么会先“热”后“凉”?这个题目的答案(较优秀的与较差的),学生核对答案。核对完,请学生自行思考错答的原因,特别是得分较低,为何会失分,今后回答此类题目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先和同桌讨论交流,然后请小组得分最高的学生代表,谈谈自己在做题时是如何组织答案的,最后请得分较低的学生说说回答题目中出现的问题,自己的思维障碍有哪些。教师顺势进行点拨,指导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无论怎样的出题,回答题目时,一定要从题目要求出发,力求丝丝入扣,特别是第11题一类的题目,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题。教师而且把典型错误答案以无记名的方式摘录投影出来,师生一起归纳出错原因:知识的缺漏、审题不仔细、文章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完整规范、没有规范书写等。重温有关的知识。
常见的习题讲评课教学模式:教师“一言堂”,按顺序逐题进行讲解,每题都一样,没有侧重点,没有学生参与,只要求学生认真对答案、记笔记。这样教师讲得很累、很辛苦,但收效甚微。而本节课学生自行思考答题错误原因、分组进行发言、教师给予点拨,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的答案和正确答案之间的差异,去发现解题时的思维障碍。事实也证明,只要教师充分地相信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主动性、创造性、可发展的人,把课堂的自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实物投影呈现优秀答案以作示范
实物投影呈现,对于作业的讲评,采用实物投影呈现答案会更快捷。不管是当堂练习还是作业讲评,实物投影更能给人一种视觉冲击,有的同学字写得不清楚,答案组织得不规范,都会在实物投影中被放大好几倍,让其他同学对错误点一目了然。
批阅试卷和练习的同时,找出一些相对优秀学生的答卷,把这些试卷练习的答案直接用实物投影呈现,让学生各抒己见,找出试卷中的优点、突出点,让学生自己对照优秀答案,查找自己失分原因,通过分析,以作示范。
案例3:第一次阶段性考中龙应台的《目送》试卷分析讲解课。第9~12题的得分率我校很低,平均分为7.8分。于是我将现代文阅读(包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学作品类)考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考查内容心中有数。并结合这次考试,请学生具体分析9~12题题干中的“考点信息”和“限制信息”。再根据实物投影上优秀学生的答案,请学生从审题角度讨论评价答案:
列举《目送》第11题的题目:第(2)(3)段具体叙写“我”目送华安上学的情景,其作用是什么?(3分)审题考点信息:叙写“我”目送华安上学的情景的作用。
限制信息:第2、3自然段中
优秀答案:①写出了一个母亲对年幼孩子的牵挂、担忧之情;②写出了孩子初涉世时的胆怯和对母亲的依恋;③为下文他长大后内心锁闭、渐行渐远作铺垫。
《目送》12题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的理解。(6分)
审题:①必须结合作品全文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关键词是“不必追”。
这是一堂目的性阅读训练试卷讲评课,教学目的指向明确――根据学生的优秀答案,学会审题。因前不久刚考过的第12题,有的小组学生几乎“全军覆没”,而看到这些学生能拿满分,让他们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接着,请学生从审题角度评价这些优秀学生的阅读题的答案,和自己为何得不到满分进行思考讨论,这样使他们更加有了评价的依据,因此积极性也更高,参与面更广,从而提高了他们回答的正确率。而教师却不需要花太多的力气,学生就能明确答题方向。
这个环节也是由正确审题到规范答题的过渡。它启示我们:训练不能只有学生做、教师评这样的一种形式,还可以让学生来当老师,评点并修正答案。而且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面,学生的评价活动比教师的讲解更加有效果。如果教师能从原有的训练课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围绕问题,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展示才能的活动,这将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和集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收获与反思
1.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定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如何使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呈现学生答案方式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让老师了解学生现有水平,抓住错误点,解决增分点。然后课堂中通过学生讨论、探索答案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通过有形呈现学生答案,暴露错误;再通过呈现参考答案,让学生评一评,归纳错误原因。由老师概括答题步骤转变为学生自己总结答题步骤。在九年级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教学中由老师提出课堂教学新范式。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在练习中掌握解题,在呈现答案中纠错,在纠错中进步。呈现答案策略的实践,能够更好地贯彻“先学后教”的新课程理念。
3.有效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师生共进
参与式教学强调要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建构,而不是靠教师教给他现成的知识。通过对学生答案呈现策略的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更科学地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构建新的知识。比如学生对同学答案中错误点的认识,是解题思路出错还是答题不规范,有了一定的思维参与,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答案的呈现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优秀的学生不妨放大其优点,张扬其名,满足其成就感;差的学生则对事不对人,保护其自尊心。另外,还需注意的是这种答案的“有形呈现”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形式和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来提高语文散文阅读复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解答语文主观题的实际能力,规范学生语文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式,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以便更好地应对新课改下的中考。
城郊初中九年级学生散文阅读讲评课答案呈现策略与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摸索和总结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改变复习课重负低效的现象,构建有效的复习课堂。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98
对于语文这门课程而言,无论是小学语文、初中语文还是高中语文,都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底蕴。尤其是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语文这门课程往往是传统文化经过千年传承后的沉淀,其中蕴含着无穷多的人生哲理,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时候有必要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自己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
同时,初中语文这门课程又是中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其分值所占比例较高,然而又不同于数学这类科目,由于其阅读理解、作文等主观题目的存在,其答案往往不固定,因而导致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成绩往往较低。很多学生觉得阅读理解类题目和作文题难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他们的文学修养不够,书读得少了,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不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也不强,因而导致其得分不高,所以学生想要提高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分数,势必要加强阅读。
一、利用阅读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精髓就在于阅读,这里的阅读不仅仅包括现代文的阅读,还包括古文诗歌和外国文学。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受益终生的事情,例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精品文学作品,而在思想上醍醐灌顶获得升华;又或者学生可以在通过读书,对人生的意义豁然开朗,充满希望等。
因而阅读习惯的养成往往对学生百利而无一害,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学生,她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身上散发着不属于她这个年纪该有的成熟和稳重,我注意到她经常在课间拿出一本书来阅读,有的时候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的作品《长恨歌》等,有的时候则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百年孤独》等。有一次我便问她,为何这么爱读书,她平静地告诉我,她妈妈大学是中文系的高材生,在她很小的时候便引导她阅读,从小的时候讲故事,到后来让她自己读故事,一直到现在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她的谈吐中,我几乎感受不到这个年纪孩子该有的张狂和浮夸,这种性格就像是傍晚的大海,祥和得让人觉得安心和舒服。
然而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他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老师的引导,而阅读课程往往是最好的平台和机会。初中语文老师可以在阅读课前用生动的语言推荐几本文学作品,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学生才能够在阅读课上有兴趣读下去,真正进入到一本书的世界之后,学生的思绪和神经往往就会平静下来。阅读课程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形成的,这个过程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然而只要老师和学生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
二、通过阅读课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初中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类题目往往是最难的,他们总是认为阅读理解类题目的答案不好捉摸,尤其是理解类的题目,学生总是觉得莫名其妙,甚至压根理解不了。然而通过阅读,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多,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力往往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很多学生反映说他们在做阅读理解类题目的时候,看文章的速度往往较慢,而且由于有些文章较长,他们很容易忘这忘那,在做题目的时候往往需要再看几遍文章才敢下笔。然而通过阅读课上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往往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通过阅读,他们能够养成自己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以及对文章内容的记忆力。
除此之外,学生在增加自己阅读量的时候往往可以增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例如,学生对于文言文或者诗歌的了解足够深的时候,有些词语的意思往往比较固定,碰到的时候直接套上便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长亭”“折柳”这一类词语,在文言文或者诗歌中的意思往往是“送别”的意思,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这种词汇,往往可以立刻推断出文章的主}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加强他们在考试中的基础扎实度,有助于他们提高阅读理解类题目的成绩,保证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得分不失大格。
三、随着阅读量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除了阅读理解类题目,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作文类题目也是初中语文考试中的难点,不同于阅读理解类题目的难理解性,作文类题目往往容易理解,文章都会写,然而高分却不好拿。针对作文类题目,高分作文除了对书写、文章主题有要求外,还对学生的语言流畅度、优美语句的运用有着一定的要求。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文章流畅度还可以,然而读起来却毫无波澜,像白开水一样没有什么味道,语句中没有什么亮点,因而得分普遍不是很高。
初中语文老师可以在阅读课上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笔记的整理,将自己读到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定期进行背诵,这样的方式往往有利于学生对于名言警句、对于优美语句的积累,在脑中保留一定的文学存货,写文章的时候往往能够及时应用,帮助学生获得高分。
其次,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往往比喻较多,然而很多学生的修辞手法并不恰当,读起来缺少那么一点的韵味和道理。阅读恰恰可以弥补学生的这一缺点,例如,学生通过阅读朱自清的《春》,往往可以体会到比喻修辞的柔美和和谐,有助于他们日后写文章的参考。
四、阅读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阅读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之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这种文学素养往往可以伴随学生一生,要从谈吐、举止、修养等方面中体现出来,阅读对人思想的影响往往更加深远。
篇3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小学语文阅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出发,探讨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
一、新课程改革下,语文阅读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对阅读课的认识不深
在阅读课上很难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但是学生对阅读课的精髓认识不到,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课就是一节可有可无的课,或者对他们来讲是语文课堂中一节放松的课。学生对阅读课的认识就是,我可以了解一下作者在写些什么,但是无法抓住文章的主旨。而且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教师对学生看书的程度很难把握,因此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阅读课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对新课改下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方式探讨还不深刻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只抓住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目标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教学目标,即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培养。除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发挥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在语文阅读课上,培养学生的情操,接受文化的熏陶。因此教师在研究新课程改革的时候,要认识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等于让学生随意随性发挥,而是在有条件、有限度的情况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同时引导学生阅读,慢慢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是一开始就采取放养政策。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建议与措施
(一)精心备课,体现教师自己的创意,把握教学目标
备课是决定课堂内容和课堂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上课前有充分的准备,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备课要有创意,一是要体现教师自己的思考和独特之处,二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育的大纲中指出:阅读课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记忆下来,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也就是说阅读课主要还是发挥学生作用,而不是教师的长篇大论。因此,教师就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如何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才是关键。教师在备阅读课时,首先要明确阅读的内容和训练要求,其次要找出本次阅读中有创意、有创新的部分,并且将创意点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从这个点出发,精心设置好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讲日常生活的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在这篇文章中哪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引起了作者的思考,作者是如何思考和表达的。然后让学生在这节课中围绕这个学习目标,开始自己的阅读课,课后写几句简短的话来总结。
(二)教学相长,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要建立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这是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外在因素。学生热爱语文教师,才能饶有兴趣地来上语文阅读课。例如,可以让学生看一些悬疑小说,如《盗墓笔记》的电影,视觉上的阅读更能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多准备几部有趣的电影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探讨一下电影的表达效果和文字的效果,进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其次,要让学生有参与感。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可以在阅读课上,让一个小组讨论拟定题目,大家一起来阅读。下节阅读课可以换其他小组的同学来出题目。对于拟定出来的题目,教师可以做一定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阅读的同时让学生讲自己的感受,并记录下来。在阅读结束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例如,在讲悬疑小说阅读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猜测文章的结尾,或者是让学生为文章的结尾重新进行写作。
(三)善于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学会观察周边的人、事、物,是阅读课的重要一步。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比如,在阅读课上应该选取哪些文章来读,这同样也是阅读课上的兴趣培养。就说在上以亲情为主题的阅读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亲情感受,在一些日常的小事中是如何感受到亲情的;然后再从阅读的文章中看作者的描写,看作者是如何表达亲情的。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借鉴作者的哪些方法来为我们的作文课打下基础,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阅读。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同时,以教师的引领为前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提高语文阅读课实效性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之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现状堪忧。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存在着较多弊病,直接影响到了学生阅读积极性。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效果。笔者结合相关调查、部分阅读教学公开课以及教学之中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首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学对象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如果没有良好地阅读习惯,则很难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大量涉猎于学科教学以外的阅读材料。
其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注重量的积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阅读数量的增加。“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作为专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如果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则很难达到阅读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部分学者认为,阅读是一种提升审美情趣、鉴赏基本能力的活动。由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初中生阅读材料进行甄别后进行推荐,让学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阅读数量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注重对阅读主体――学生阅读的尊重。通过阅读初中学生对不同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后,不同个体会产生各不相同的差异性思想。目前,我国初中阅读课堂教学之中,往往教师对于学生阅读材料、阅读效果、阅读进度影响过多,虽然我们并不排斥教师对学生阅读课堂教学的指导性,再是过多干涉到学生群体阅读,则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之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加强对学生个体阅读的尊重,将阅读课堂的主体还于学生,将“阅读还给阅读主体”,通过学生的眼睛更好的了解到阅读材料的本质,进而发挥学生独立阅读个性。作为新时期阅读课堂教学之中教育工作者,不能够紧抓陈旧落后的阅读教学观念,变向的将阅读课堂教学转化为以教材为中心的“灌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中,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到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阅读量较少、教师陈旧落后的阅读教学理念、忽视阅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等等,均影响到了我国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为新时期阅读教学工作者,应当加强对我国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进行大胆尝试,进而更好的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能够让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并且语文还是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小学语文正是初步培养学生们语文素养的重要科目,因而语文教师需要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加强提高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水平,使学生们的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一、加强阅读教学
语文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小学阶段又是为学生们的语文知识打下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加强阅读教学,让学生们逐渐的对阅读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对祖国的文化历史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许多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网络世界中,而他们对于阅读的兴趣变得越来也低。人们对阅读的兴趣高低实际上深深的影响着他们的阅读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逐渐的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应当激发学生们对于阅读的兴趣。阅读兴趣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来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提高学生们对课堂的好感度。为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们强调长期进行阅读的重要性,使学生们能够从心里接受阅读课堂,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们的阅读效率变得越来越高。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自制力发展的比较缓慢,因此在阅读课堂上学生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面对这一情况,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症下药,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引导学生们。一些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是由于他们觉得语文课堂没有魅力,面对这种局面,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自己的课堂表现上找原因,是否是因为自己的授课方式过于陈旧?或是自己的阅读教学没有达到学生们的心理需求?通过这种定期的教学反思来增强自己的课堂魅力,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当然,激发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肯定不只这一条路,语文教师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识字认字能力比较弱,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更是非常差,这些因素都会让学生们的语文阅读兴趣受到影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阅读课堂上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学生们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们重新对阅读课堂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参与度。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课堂导入,让学生们在一开始就对课程产生好奇心,这有助于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课堂导入就是引导学生们进入新课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课堂开始的几分钟里,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来进行导入,让学生们了解阅读的重点,使学生们对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例如,一些学生对于诗歌学显得力不从心,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学生们常常无法很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有甚者连整首诗都读不通顺,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们的阅读体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们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们在阅读课堂上的参与度得到提高。在进行诗歌阅读的课堂导入时,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们熟悉作者写作诗歌的背景知识,同时让学生们回忆以前是否学习过该作者的相关作品,使学生们能够联系作者的背景资料来展开阅读。对于学生们不认识的生字或者无法理解的字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导入时查询字典或词典,然后标注在语文课文上,这样一来在正式阅读诗歌时,学生们的阅读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也会得到相应的加深。这种方式将会有效的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学习兴趣,使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习惯是影响人们一生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小学阶段教师能够使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那么这一习惯将伴随学生终身的学习生涯,使他们受益匪浅。因此,为了增强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需要培养学生们的良好阅读习惯,促使学生们的阅读质量和阅读速度得到提高。一些学生在阅读完课文或者书籍报刊后,往往喜欢将书本扔下,然后就不再管了,这种阅读习惯是非常不可取的,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理论所说,人的记忆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尽管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记忆力是非常好的,但如果学生们阅读完之后就撒手不管了,那么跟猴子掰玉米一样,最终看过的都忘了,手里空空什么也得不到。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们的良好阅读习惯,让他们养成反复阅读的习惯,一本好书读一遍往往是不够的,如果学生们能够反复的咀嚼这本书,就会发现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线索,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使学生们在学习语文课程时更加高效率。
二、注重情感体验
篇6
关键词: 中职 园林专业 阅读课程资源 现状调查
一、概念的界定
1.课程资源的概念。
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的文人已经开始自觉地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了。《论语・里仁》篇里,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的“游”包括“游学”这一特殊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源于孔子的周游列国。孔子历经十四载,讲学论道,虽然自己的政见不被采纳,但回国之后他对学术思想的总结,这行程数千里的历练是他理论成熟不能绕开的重要经历资源。之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又成了中国文人的座右铭,那时的中国文人就已经认识到人的知识获取途径不能局限于书本,要在实践中体会、运用书本上的旧知,在学习游历中获得新知。离开熟知的环境,到一个新环境里游学、游历,不是单纯的学习,更不是纯粹的旅游,而是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开阔视野,体验人生,历练自己。此时所经各处,所遇个人,所看各景俱是资源,能扩大知识面,也为曾经获得的书本知识增加丰富的注释。昔日徐霞客“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知未知”,他所“达”所“探”的各种人文地理、动植物、社会百态,并以此形成的《徐霞客游记》,何尝不是获取资源之后,又反馈到书本中,为已有书本的内容扩展提供了自己的素材资源。尽管我国文人很早就开始自觉地利用课程资源,但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自发的原始状态,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在美国人泰勒提出这个概念之后,我国的教育学家们才开始有意识地对这一理论进行探索研究,他们对课程资源研究的方向与程度不同,对概念的界定也各有不同。
“课程资源”说法的首次提出是在泰勒于1944年编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我国的教育学家们随之对此进行研究,他们对“课程资源”有着不同的解释: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①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②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具有多样性、潜在性、具体性和多质性的特点。”③
以上是几种对于课程资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述。第一种说法可以作为一个定义,但没有一个具体的指向性,较为笼统。第二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相似,只是将定义的范围拓展了。第三种说法指向性较为明显,不仅课程资源涵盖的内容有具体指向,还指出了课程资源具有的特点,是较为容易理解且较为准确的归纳概括。显而易见,课程资源应该包括所有能够为学校课程服务的教育教学资源,涵盖面十分广泛。
学校各个学科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编写时不仅要考虑学科特点、教学规律,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接受度,之后在各类资源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范本放进课本,因此课本上的资源无疑是较为适合该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经典范例。但正因为已经过层层的挑选,加上课本的容量有限,能够进入课本的资源较少,大多数能够佐证课本内容或与课本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间接资源素材是无法放入课本的。这部分课程资源从课程的设计规划、实施方案、评价体系再到能构成课程的各要素,涵盖面广,延展性强,具体可感,内容十分丰富,体现了极强的包容性,这就是上文所说的课程资源有“多样性、潜在性、具体性、多质性”特点的体现。当然并不是所有素材都能简单地归纳到课程资源里,课程资源必须经过搜集整理,筛选挖掘,将其中蕴含的对课程教学有帮助的内容提炼出来,并运用到教学中,实现功能化,才能称之为课程资源。
2.语文课程资源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201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资源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④
新课标明确地将语文课程资源分为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两大部分,还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资源的众多载体。课堂教学资源覆盖面较窄,因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容、教学实施计划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它所能容纳的要素要少一些,这些要素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的需要配备的。课外的学习资源内容就丰富得多,几乎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家庭、社会都是这些资源的载体和来源。
语文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里一门重要的学科。简单来说,“语文”包含“语言”和“文学”。“语言”突出的是学科的工具性,“文学”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文史哲不分家”,这样的表述也许不够准确,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的文学,不仅仅是诗歌散文等艺术形式,还包含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都无法将这些典籍全部概括归类。四部分类法的产生和使用,就是中华文化丰富内蕴的体现。“四部”即“经、史、子、集”,“经”收儒家经典,如十五经及相关著作;“集”是诗词文的总集和专集,这两部分是纯粹的文学内容。“史”部涵盖的史书(主要为二十四史)和“子”部诸子百家的典籍,都是中国经典的文学作品。因为所有著作都需要语言文字准确精练地加以表达,要文饰和内涵兼具,所以不论是哲学、名学还是兵学、法学、天文学,大部分典籍都具有文学作品的天然属性。文学的社会性和真实性使得进入文学领域的资源异常丰富,而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程资源,涵盖面之广,内容之丰富可见一斑。
二、桂林林业学校学生获取语文课程资源的现状及分析
1.桂林林业学校语文课程资源获取途径问卷调查。
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如何获取这些资源呢?笔者对桂林林业学校两个年级共五个专业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投放问卷153份,收回问卷153份,有效问卷151份。
为了更好地开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面向桂林林业学校园林专业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的看法及语文课程资源的获取途径。
表 桂林林业学校语文课程资源获取途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2.{查问卷分析。
(1)部分学生对语文课无感或不喜欢语文课,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语文基础很薄弱。他们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认为语文课没用,对专业学习也没有帮助,加上对老师的讲解不感兴趣,因此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语文课本的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这些内容既对专业的学习没有帮助,又没有好听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看出,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不仅是因为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对专业课学习没有帮助。
(2)学生的语文阅读课程资源获取途径比较广泛,包括校内语文课程资源和校外的语文课程资源。校内的语文课程资源,以语文课本为主,主要从语文教学中获取。课外的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是信息化资源,也包括部分文字资源和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主要是电子类设备,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娱乐类信息。碎片化是学生课外获得资源的特征,他们不会主动地在课外获取对专业学习有帮助的各种资源信息,这就导致他们获取的课程资源不完整、不成系统。
三、中职园林专业语文阅读所需课程资源构想
1.以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为总纲。
从以上调查得知,中职学生获取的语文阅读课程资源有限。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取课程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但中职生并不会主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资源,他们获得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还是语文教材。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不断改进,如今已经较为完备。各出版社的语文教材既立足于整体,又有鲜明的职教特色,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应俱全。各出版社的教材都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这些相对独立的模块式教材,较好地形成互补,对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训练较为全面,是当前较为合适中职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中职园林专业的学生非常需要教材提供的知识体系,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因此中职园林专业语文阅读课程资源,必须以现有的语文教材为骨架构建知识系统。
2.以园林艺术构成要素为切入点,完善语文阅读课程资源。
现在的语文教材,范文、导读、知识、作业四大基本系统齐备,自成一格,分为不同的独立模块,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就与专业学习关系较为密切的职业模块而言,选文不能将理工科类的专业都照顾到,因此所选文章多侧重于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和道德的培养,这样的范文系统对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不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对园林专业科教学的辅助作用。
世界园林体系分为东方园林、西亚园林和欧洲园林三大体系,中职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是东方园林体系的内容,它以中国古典园林为典型代表。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之上,蕴含多种艺术门类,有独特的意境,在世界园林中自成一体。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讲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要素都是自然界的各类景观物体。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对自然界景观物体及其组成的景观小品进行赏析的诗词文,这些诗词文所蕴含的精神恰恰能与课本中传达的某些精神相应和、印证。因此,完全可以将它们进行适当选择后,作为阅读课程补充资源,编入中职语文教学中。
3.以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和需要为出发点,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内容选择。
古今中外描写园林的文学作品非常多,但语文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篇幅限制,不能囊括所有描写园林的诗词文章。此外,中职园林专业语文阅读课程资源,必须以中职园林专业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与基础为出发点。桂林林业学校园林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的重点是中国古典园林。能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林理念与园林艺术理解得透彻深入,除了中国古代的文人外不作他想。与现在人们去古典园林只是进行观赏活动相比,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者,还是参与者,不仅参与建造园林,还在园林里生活,进行各种文学活动,因此他们对园林意境的体会尤为深刻。可以说要深刻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与精髓,莫过于阅读中国古代文人的各类作品。对于中职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专业课的学习当中能将园林设计的各种技巧学得熟练,但对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内在精神品格和审美旨趣的理解却是短板,这是他们专业课学习的瓶颈。因此,中职园林专业语文课程资源在内容选择上以古代诗词文为主,间杂有现当代的著名诗词文,这样的选择,既是从中职园林专业学生的基础出发,又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要。
中职生的基础不好,语文水平不高,选文以简单为要,尽量选取一些短小精悍的古诗词文。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过许多古代诗词文,但多杂乱,且并不以园林要素分类,学生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体会不深。选文时,学生学过的熟识名篇优先进入文章编排序列。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学习这些熟识的古诗词文,必定另有一番体会和感悟。在不打乱语文教材授课思路的同时,补充课程阅读资源可以帮助缓解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文化常识积累不足的问题。
4.“双学科”适用原则。
中职园林专业语文阅读课程资源,在内容设计上以园林艺术构成要素为切入点,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资料,直接进入园林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不存在使用不方便和资源零散难以翻找的问题。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园林景观要素内容时,可以直接用此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佐证材料,使用方法和应用程度由专业课教师自行把握。
作为语文教材的补充,中职园林专业语文阅读课程资源选取的都是文学类作品,因此能直接应用在语文课教学中,为增加学生阅读量和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教育科学研究,2002(3):32.
②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
一、情境教学的定义
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
从广义上说,教学情境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上说,教学情境是由教学的具体环境和教学内容、师生情绪与情感等所构成的教学氛围,其中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两方面内容,是“情”和“境”的融合。
二、情境教学在阅读课中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小学语文阅读课又是小学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情境教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莎士比亚曾经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歌德也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现代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
语文阅读教材给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为情境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情境教学应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在情境中”。在语文阅读课情境教学中,情感是关键。知识的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学生才乐于接受,乐于思考,乐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创设情境模式的方法
笔者以现在教授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具体说明创设情境模式的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阅读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琅琅。朗读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字中静止的感情变为跳动的情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情熏陶。朗读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例如,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教师可以调整课程,把这一课安排在雨天讲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秋雨,感受秋天、秋雨带给这个世界美丽的、五彩斑斓的颜色。
2.通过实物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世界在儿童的想象中,充满着奇异的色彩,就像童话一般。我们应该帮助他们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而通过实物引导儿童的想象,则会变得相对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风筝》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已制作完成的风筝,以及制作风筝的材料,在课堂上演示制作风筝的步骤。通过实物风筝,引导和扩展学生的思路和思维。再比如,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时,教师可提前准备好《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背景,打印出画作的一部分,向学生讲解原作的宏伟,讲解原作中的场景、人物,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象:假如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会做什么工作呢?
3.通过活动创设情境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已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扮演角色。通过角色的对白,角色的情感交流,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显得更加重要。把活动融进学科课程,可以有效地克服单纯学科课程“重讲、轻练”及“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例如,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分组表演,让学生扮演谢廖沙和弟弟,再通过描述阳光下的草地,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回忆他们以前或许没有留意过的草地因为阳光而成了金色,引导他们思考。在活动中,学生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的力量在增长,那是精神的、智慧的力量。活动、角色扮演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学生都渴望自己能表现得更完美。
总之,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应以爱孩子为天职,为促进孩子获得充分发展而倾注真情,从而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以情换情,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情感移向教材中的对象,并随着情感体验而加深。情境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参考文献:
[1]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08.
[2]叶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8.
篇8
摘要:多媒体教学有独特优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语文阅读课堂中不恰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束缚学生的思维、丧失语文阅读特性、阻隔师生对话、弱化生本对话等一些问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语文阅读学科的特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堂 多媒体 合理使用
现在,多媒体技术早已进入普通课堂,它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教育的发展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从教学方式或手段来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一、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手段束缚了学生思维。多媒体教学课件大多是教师以个人对文章和所选择使用的媒体的理解替代文章和媒体本身的内涵,由于教师受自身素养所限,对图片、影视、音乐等媒体的认识和理解大多较为简单化和表面化,甚至有时会出现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这样的媒体将这种认识传输给学生,客观上对学生的阅读就起到了限制和误导的作用。
2、多媒体教学手段丧失了语文阅读特性。在许多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上,我们常常发现不少老师们把语文阅读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音乐欣赏课、资料展示课甚至是生物课、物理课,课堂中充斥着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课堂的表面热闹替代了对文本的阅读,这种不同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媒体展示让听课者耳目一新、惊叹不已。但惊叹之余,大家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堂什么课?语文阅读的“语文阅读味”哪里去了?
运用多媒体教学,注重的是阅读结果,而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应该注重学生阅读的过程。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果我们不去引领学生触摸文字、品味语言,而一味地去追求多媒体的辅助,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综合素养?
3、多媒体教学手段阻隔了师生对话。语文阅读课的魅力在于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激活思维,形成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教师不应该只是多媒体的一个操纵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而“媒体”充其量只是一个“热闹”的工具,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窦桂梅老师曾说过这样一番话:“脱离了感情,语文阅读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阅读,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就一层温暖的、纯净的底色。”
4、多媒体教学手段弱化了生本对话。在时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从上课到下课,文本都由多媒体加以演示,重点的段落都在屏幕上显示,学生眼睛盯的是演示屏幕,思维是跟着屏幕上的内容变化而变化。一节课下来,很少有机会仔细研读文本、认真揣摩语言的精妙,在这样的课堂里,教材已纯属多余。不可否认,演示屏幕上的内容是图文并茂、声色俱佳,但这毕竟不是原汁原味,已经过了老师的加工。
语文阅读是人文化、情感性极强的科目,新课标提倡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细细地把玩文本,才可能领略文中的奥妙、体会文章的感情。教学中只有做到了以本为“本”、以人为“本”,学生才可能和这些艺术大师们的丹青妙笔展开真正的“对话”;而文章所谓的“写法”和“读法”,学生也才能渐渐于“无定法”之中领悟出一些“定法”。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合理使用多媒体的策略
1、立足语文阅读,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因素。教学是一种传播,根据传播学的研究,传播过程中有所谓的“杂音”,如果“杂音”一多,势必对主要信息产生干扰,造成信息的失真。因此,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要尽量减少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与教学主题无关的步骤与材料。一般说来,一个课时的课件页面转换不能太多,页面的转换不能过快,音频、视频、动画的使用要适度,操作要简便容易,教师在使用时要熟练自然,最佳的结果是让学生不觉得教师是在使用课件。否则的话,则会适得其反。
2、以生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特有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阅读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同,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映。如果我们不过多地干预学生,给他们的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时,反而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天性,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篇9
关键词:高中生;数字化阅读;数字化阅读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3/14-0077-0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数字化终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学生作为社会人,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提高数字化阅读能力成为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了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其阅读水平,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主题阅读课,包括传统的报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主题阅读课,依次在传统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之间交替进行,并有语文教师与专职阅览室管理人员辅导。
电子阅览教室架设千兆无线网络,配置49台计算机,并装有Windows 7操作系统、Adobe Reader阅读器和Office办公软件,还有区数字图书馆、本校数字图书馆等海量数字图书资源,以及校内FTP平台和本校数字化阅读网作为支撑。
在课时、人员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学生的数字化阅读课呢?我们要依次解决读什么、怎么读、如何评价学生的读书效果等问题,这就需要从数字化阅读的概念入手。
数字化阅读课的定位
传统阅读强调的是在物理环境中基于纸质书面材料和文字图片符号的信息理解与知识建构;而数字化阅读是指使用计算机、网络、MP3、MP4、手机、平板电脑、iPad、电子阅读器等进行阅读,阅读内容以文字为主,辅以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相对于传统纸质阅读,数字化阅读不仅是阅读载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阅读文本、阅读模式、认知方式以及阅读空间的变革,是数字文化语境下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1]
王宪东老师在《开发“数字化阅读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指出,“阅读是一种个人的思维活动方式,是一种真正‘个人化’的活动。它必须在个体是自由、自主的状态下才能发生和有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背景条件下,阅读教学是一种真正对个人化阅读成果的呈现方式,是一种真正对个人化阅读行为的干预和影响”。[2]
在搜集了相关文献之后,笔者明确了学校的数字化阅读课是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语境下开设的,基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的限制,学生虽然有阅读的自主性,但也需要来自语文教师在阅读内容选择上的指导和信息技术教师在操作技能上的指导。
数字化阅读课的实施与存在的问题
根据课程安排,每周一课时的主题阅读课,分别在三个传统纸媒阅览室和一个电子阅览室中进行,这样每个班至少有五周的阅读课是数字化阅读课。
实施第一阶段:探索阶段
在本阶段,数字化阅读课等同于传统纸媒阅览室阅读课,只是环境设施的变化,阅读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阅读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信息技术指导教师都没有权利干涉。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有阅读笔记完全取决于学生的习惯和自我要求。
存在的问题:在本阶段,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语文教师,对数字化阅读的认识都仅仅停留在环境和媒介的简单变化,而没有意识到数字化媒介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冲击。由于受到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只能找到单一的资源,进行盲目的点击,进而陷入信息迷航,无法做到有效阅读,看视频、听音乐甚至替代了文本阅读。因此,在本阶段,我们对数字化阅读课有了深刻的认识,完成了理念的转变――阅读载体的变化必然带来阅读模式的变化,学生更加需要指导、要求以及评价。
实施第二阶段:技术指导和平台支撑阶段
针对第一阶段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受限制的问题,学校的电子阅读教室使用了校园无线网,主要提供本区范围内的教育城域网资源,包括校内的本地资源。阅读课实施初期,学校主要考虑以区、校数字图书馆资源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化阅读为目的,所以机房配置缺少网络管理软件(如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的支持,无法对学生机实施控制和广播,无法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统一指导。为了突破学生的技术障碍,我们开发了数字化阅读平台作为技术支撑,由信息技术教师针对阅读辅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指导和,学生自行登录平台获取技术支持。
存在的问题:本阶段主要是规范数字化阅读课的管理,加强技术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操作障碍。学生可以使用IE浏览器登录平台,根据自己的需求导航到目标站点;也可以登录FTP空间,下载所需要的软件,进行安装。这使学生的数字化阅读得到了技术保障,但是数字化阅读课的突出问题也显示出来,即到底读什么,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提高阅读水平,这也是高中数字化阅读课存在的核心问题和本质问题。反观传统的阅读课(语文阅读课),它以笼统地扩大学生视野为阅读教学的目标,这显然没有抓住课程实施的本质。因此,在脱离了考试导向的阅读教学之外,真正地教会学生阅读,使其体验阅读的乐趣,成了一个亟须思考和补充的问题。随着新媒体对学生阅读方式的冲击,同样暴露在阅读教学中的人本性也存在缺失。
实施第三阶段: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和评价方式的出现
篇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大都从字词句段入手进行学习,着重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及其人文内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根本宗旨,来达到其教学最高目标。当前,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以为了单纯解决问题来进行阅读教学现象,存在着单打单放的分割式阅读教学现象,存在着一问一答问题化阅读教学现象。这些现象是不符合新课程精神,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思想内涵。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落实好新课程理念,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阅读教学目标。那么,就必须做到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融合。下面,笔者结合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做到有机融合。
一、初读、细读、拓展要有机融合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一般都是从情境导入,初读感知,细读感悟,回归总结,拓展延伸等环节来学习课文。通过初读扫清文字障碍和大概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细读部分语句和段落来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的深刻思想,通过拓展来达到学生对课文理解感悟的升华。综上所述,都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步路。纵观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数教师仍然没有重视初读、细读、拓展这几个环节的统一相融合。
众所周知,语文是融知识、情感、哲理、艺术为一体的瑰丽诗篇。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语言不断内化和思想不断升华的活动过程。从新课标理念来说,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教师要把课文看作是有生命个体。因此,要把初读、细读、拓展三个环节当做贯穿一条主线的三个基本点,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和方式教学,最终都要牢牢把握不能游离主线教学。我在教学《狐假虎威》时,无论是在每个阅读环节上,始终把“对狐狸的做法是怎么看的呢?”这条主线作为重点来理解。初读阶段,来了解感知“狐狸狡猾”的特点:细读阶段,来理解感悟狐狸狡猾的做法:拓展阶段,来升华狐狸的双重性(一方面欺骗别人是不对的,另一方面用智慧保护自己是正确的)。也就是说,真正有效地达到阅读教学目标,就不能分割、单打单放、相互脱节、以问题式去阅读教学。只有有机融合,浑然一体,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才符合新课标的基本思想。
二、阅读、思考、表达要有机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植学生阅读兴趣,正如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就等于拥有无穷的求知欲望。所谓“阅读、思考、表达”要有机融合,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阅读教学像是球场上的训练一样,教师要有坚持自己的“教练”的角色,绝不下场代替学生踢足球,教师给予学生必要指导和引导,要把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自主处理问题,同桌小组合作相互发表自己见解,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这样把阅读教学课堂,变成“活”课堂,让学生用智慧的小眼睛看大世界,这样才是我们所追求美好的教学境界。
三、文本、教师、学生要有机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流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民主平等有机融合的课堂,尊重学生不同的不同理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究的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以文本为载体,作者、教师、学生三者平等自由的心灵对话过程,换句话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架起帮助引导学生走近作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的桥梁。语文课堂教学要始终贯穿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使阅读课堂教学成为“文本、教师、学生”一个共识、共进、共享、共鸣的有机融合的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