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标准农田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篇1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定义 意义 实施工作

1. 关于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高标准现代农田建设就是在现有基本农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完善现有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农业机械化体系,将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应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包括:①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出率和效益率必须高与当地平均水平的40%-50%;②土壤肥力较高,保肥保水能力强;③田旱能灌、涝能排;④地下水位低,土壤无冷、烂、锈、毒等障碍物;⑤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机耕面积和运输能力要达到100%;⑥具备高科技应用的生态环境条件。

2. 建设高标准现代农田的战略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提出具有时代的意义,对管局乃至垦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建设投资的机遇,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

2.2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是首要任务。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统盘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更大程度的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

2.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在当前“重农强农”的大好政策下,充分利用支农资金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是明智之举,更是当务之急。 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地的生产功能,进而可以更好地加强土地的保障功能,从而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2.4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人口大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也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对粮食安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2.5建设高标准农田将为总局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粮食产业和管局提出的建设三江现代化大农业核心功能区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符合了总局管局两级党委扩大会议的精神,必将为两级党委扩大会议提出的目标,围绕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不遗余力地保证粮食高产稳产,为垦区350亿斤产能做贡献。

3. 如何做好高标准农田的实施工作

本人认为建设高标准农田,应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的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3.1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加强领导,认真规划

农场领导要十分重视整理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项目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农场成立专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抽出水利等部门的人员,专们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同时,农场要制定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承诺制,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出了承诺:一是同意按上级主管部门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二是同意在项目建设期间,停止影响项目施工的其它活动;三是做好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免因施工造成青苗、土地占用、地力影响等;四是引导项目区农民配合工程建设,防止阻挠工程建设事件的发生,确保工程建设用地调整和工程规划的顺利实施;五是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协调好块石、砂砾石、泥土等材料的价格,降低或免收管理费;六是配合做好工程质量监管工作,选派一名内行、有责任心、公道正派的技术人员作为工程监管人员,脱产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并对工程质量负责。

3.2广泛宣传,积极发动,提高项目区职工群众对项目建设的认识

群众是项目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项目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将会把宣传发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场宣传部和农发办工作人员将深入项目区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及时进行项目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为项目区建设献计献策。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及时把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

3.3坚持制度,从严把关

实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标暂行办法》,对所有工程全部实行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筛选确定,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并与中标单位签定施工合同,明确工程建设质量和工期,严格按照规划和图纸施工,继续推行工程监理制,要求监理单位派驻一名监理长期吃住在工地,做到施工前、施工中、竣工全程监理。同时,农场要成立工程质检小组,狠抓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把好质量关。此外,农发办也要加大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每天都深入项目区例行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

3.4管好用好项目资金,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保证。在资金管理上,一是加强对所有与项目有关单位的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认真组织学习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资金管理;二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政策规定,坚持"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农场及时将自筹配套资金足额拨付到位,项目区发动群众采取种种措施,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使群众自筹资金落到实处。三是严格实行场级报帐提款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按照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严禁挤占挪用。

篇2

关键词:都市型;设施农业用地;土地管理;管控;天津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出现一种现代农业形态——都市型农业,早期始于城郊农业,依托上海、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建立。

都市型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紧密相连,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于一体的高度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形态,不但有助于提升城乡产业结构,保障农民增产增收,而且为周边城市居民提供体验农业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净化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营造出清新宜人的生态空间。随着城市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工业化的高度发展,遍布于中心城区周边、新城内部的农田,凭借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深受城市辐射,与城市共享发达的交通、信息、市场和技术等多方位资源,逐步演变成满足居民体验农业文化、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的农业园。都市型农业其中一种类型设施农业在天津市中心城区周边、新城内分布较广,主要以景观农业、产品农业类型呈现,也包括高科技示范园、旅游休闲观光园区、精品农业园区、特色唯一性农产品培育园等,如天津市西青区蝴蝶兰栽培基地、西青区果园采摘园、宝坻区蔬菜大棚基地。

2.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近况

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建设,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列为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决策。2008年全市种植业设施已建成面积有10.05万亩;2009年全市落实用地面积有15.21万亩;2011年底,新建了40万亩高标准种植业设施生产基地,建设12个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1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使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0万亩的总体要求。

2.1设施农业用地定义

天津市近年发展起来的设施农业,主要是指通过种植业设施建设,改变自然环境,为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的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气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包括温室、塑料大棚、中、小棚、连栋大棚和依托蔬菜大棚种植发展起来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农业旅游休闲观光、精品农业以及基于现代设施的畜禽养殖、花卉、秧苗培育等农业。

2007年8月10日实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设施农用地(地类代码122)是二级地类,是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2.2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分类

2.2.1根据用途分类

按照设施农业用地主要用途分为农业生产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是指直接用于种植、养殖,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土地。附属设施用地是指为了保证设施农业项目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为农业生产用地服务配备的一定比例的附属设施配套用地,其分为附属设施农用地和附属设施建设用地。

2.2.2根据用地规模分类

按照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分为五类,即用地规模小于100亩、用地规模大于100亩(包含)且小于500亩、用地规模大于500亩(包含)且小于1000亩、用地规模大于1000亩(包含)且小于2000亩、用地规模大于2000亩(包含)。

2.2.3根据建设级别分类

根据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建设级别可以分为四类,即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高标准种植业设施生产基地和一般设施农业用地。

2.2.4根据投资利用主体分类

天津市设施农业土地利用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主要分为农户个体、村集体、企业和联合投资型。土地利用投资主体不同,设施农业用地的情况差别较大。一般来讲,农户个体设施农业用地规模较小,附属设施很少;集体和公司设施农业用地规模较大,附属设施类型多、面积大。

2.3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面临问题

天津市设施农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现状用地规模不算大,但是用地规模增加速度之快,加之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制度出现空缺,致使在实际利用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利用和管理面临问题如下。

2.3.1附属设施用地标准缺乏

2007年以来,随着天津市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大量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设施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但众多设施农业园区附属设施用地比较混乱,从附属设施类型到附属设施的规格、规模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依据,用地管理时难以掌握。

有的投资商从收益最大化出发,在没有建设用地指标的情况下,希望在园区耕地上大量建设农产品加工、储藏设施,有的甚至希望多建一些休闲娱乐和餐饮服务设施,借设施农业名义违法占地用地案件频频发生,农民土地权益时常受到损害,违背了都市型设施农业的发展初衷。

2.3.2附属设施用地比例过高

必要的附属设施是促进设施农业项目良好运转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比如园区内合理的道路布局、小型停车场、适用的农业物资、设备储放间和操作间。从多区调研发现,项目存在附属设施用地比例较高的问题。经调研,有些园区不包括道路交通等用地,仅建筑形态的设施用地比例就超过项目总用地的5%,个别项目达到10%。

2.3.3附属设施建筑形态与耕地保护的要求不符

目前天津市多数设施农业园区项目是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发展起来的,但一些附属设施包括道路、办公用地、停车场等的建设都采取了水泥硬化的做法,严重破坏了耕地的生产能力,不符合耕地保护的要求。

实际调查发现,多数设施农业园区道路较宽,主路大都在5-6m左右,支路在4m左右,主路普遍采取了水泥硬化的做法。相当一部分综合性设施农业园区都规划了较大规模的联体加工储藏车间、办公用房以及超大停车场和交易场地,有的已建成了较大的永久性建筑,造成耕地浪费和破坏。

3.天津市都市型设施农业用地管控

都市型设施农业是新型农业,依然是农业范畴,其发展仍是以耕地资源生物养育功能的发挥为基础,以体现第一产业为主,同时都市型农业又融入了城市产业的性质,不同于传统的耕地利用方式,需相应配套的停车场、办公用房、休息厅等附属设施用地,这类用地需要很好地管理和控制,否则有逐步转变成建设用地的危险。设施农业用地中的附属设施用地类型是多样化的,不同的设施农业建设规模或等级对于附属设施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设施农业规模和等级对其附属设施用地进行控制。

3.1设施农业用地标准控制

3.1.1设施农业用地主体功能控制

判定附属设施用地是属于建设用地还是设施农用地的标准应该以主体功能进行控制。具体来说,种植用地面积控制在80%以上,园区以一产为主,主体功能用地为一产用地,不破坏耕作层,附属设施服务于一产,不具备独立经营的条件,这样的附属设施可以归结为农用地。

3.1.2附属设施为农用地的规模控制

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中附属设施用地为农用地的包括直接服务于种植业的操作间、仓储、厕所、接待等建筑用地,不考虑田坎、沟渠和田间道路。经多地调研,根据设施农业用地规模,确定出附属设施中设施农用地比例。

表3 设施农业用地中农用地比例

设施农业

用地规模(亩) (0,100) [100,500) [500,1000) [1000,2000) ≥ 2000

附属设施的设施农用地比例 9%

(不鼓励) 8% 6% 4% 2%

备注:1.设施农业园区总附属设施用地规模上限为80亩(含道路),上限指标只能应用于1000亩以上的设 施农业园;2.本表中涉及的设施农业面积为规划规模,其中的子项目区不再单独考核附属设施农用地比例。

3.1.3附属设施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

作为都市型农业的一种主要形态,设施农业必然存在多种形式,建设标准也不近相同,附属设施的建设内容也会存在差异。经实地调研,附属设施建设用地可以分为以下情况。

一是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厕所、接待、初级加工与包装间、餐饮、小型停车场、仓储、销售场所、娱乐休闲。二是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厕所、生态设施用地、小型展示教育用地、接待、小型停车场。三是高标准种植业设施生产基地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仓储、初级加工与包装间、销售场所。四是一般设施农业用地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大于1000亩的,考虑配备小型停车场和包装、销售场所。

经多地调研分析,根据设施农业用地规模,确定出附属设施中建设用地比例。

表4 设施农业中建设用地比例

设施农业用地规模(亩) (0,100) [100,500) [500,1000) [1000,2000) ≥ 2000

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比例 0

(不鼓励) 0.5% 0.75% 0.85% 0.9%

备注:1.设施农业园区建设用地规模上限为20亩;2. 本表中涉及的设施农业面积为规划规模,其中的子项目区不再单独考虑附属设施农用地比例;3.本表中的建设用地不含园区道路用地。

3.2设施农业用地管控对策及建议

3.2.1设施农业用地投资利用主体的管理对策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兴办设施农业所需用地,建议按农用地进行管理;其他企业和个人兴办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联合兴办设施农业所需用地,建议实行分类管理。其中的种植用地按照农用地进行管理,附属设施用地中永久性建(构)筑物,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管理。

3.2.2设施农业主体功能用地管理对策

针对设施农业用地主要用途为第一产业用地,纳入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和附属设施用地管理;主要用途为第二或第三产业用地,纳入建设用地管理。

3.2.3设施农业附属设施用地管理对策

对于线状附属设施用地,依据2007年实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如沟、渠、路、田坎等宽度小于2米计入耕地,不计入附属设施用地比例;宽度大于2米属于农村道路、沟渠、田坎,计入附属设施用地比例。

对于面状附属设施用地,耕作层未受到破坏且设施高度小于3米的,属于设施农业用地,计入附属设施用地比例。

3.2.4设施农业用地管制规则

设施农业用地需按照规划大纲控制要求,附属设施用地中的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要进行自身平衡,建设用地要走内涵挖潜的道路,设施农用地占用耕地的实施占补平衡,做到耕地质量不降低、数量不减少。

从多个角度设立鼓励政策,制定设施农业用地管制规则。从节约集约利用角度出发,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鼓励在迁村并点、宅基地复垦土地进行设施农业建设;鼓励对非农地和沙坑、土坑、砖瓦厂等废弃地整理利用,用于设施农业发展,对于废弃地利用的设施农业附属设施用地比例可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或耕地中的水、路、林、渠等作为设施农业的附属设施用地;鼓励多个园区合用附属设施,做到附属设施共享,集约用地,节约资源。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鼓励利用新型环保材料和临建材料,进行附属设施建设。从建设措施角度出发,鼓励停车场、广场、路进行方孔砖铺等非硬化措施,房屋采取临建措施,尽量不破坏耕作层。

3.2.5土地规划管理方面的建议

在土地规划管理中,做到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紧密衔接,应用高新空间信息技术手段对设施农业用地及时进行监测;在出台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及附属设施控制标准的基础上,加强土地监督检查,对在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土地违法现象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李翠珍,孔祥斌.都市型现代农业用地利用与管理的探讨——以北京市为例.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109-114.

[2]叶军.都市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南开学报[J],2002,(6):39-46.

[3]http:///doc/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521.

[4]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天津农业科学[J],2010,16(1):5-9.

篇3

关键词:土地整治项目;验收;绩效评价

前言

土地整治遵循着“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田、水、路、林、村建设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的指导要求发展到今天,成为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集约节约土地的重要途径。但在近20年中国式的土地整治中,项目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预算编制等的规范规程日臻完善,而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绩效一直以来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无法衡量土地整治项目真正效益。根据历年来的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实施情况,后期的绩效评价对于土地整治项目的管理、实施和验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的定义

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一段时间内,为衡量项目的真实效益,指导后期项目的顺利开展,对项目综合效益进行的科学分析和评价活动。农村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指应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使用国家或自治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农村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2.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意义

经济学上的绩效就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总称,包括行为过程、行为结果两方面。行为过程是指投入是否满足经济性要求,是否符合规定;行为结果则是指产出相对于投入的有效性,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以及产生的中长期影响。一般来讲,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是由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部分组成,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绩效评价其实就是对于项目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等级划分。但是,简单的项目效益等级划分分析不能够完全体现一个土地整治项目所带来的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改变,而在项目前期、资金使用与管理、财务决算、实施管理、项目产出、项目效益等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更为精准和全面。全面的绩效评价分析,不仅仅是衡量了土地整治的实施效果,也为项目的验收带来更为有力的支撑。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整治的开展,为有效增加土地,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土地质量、生产环境和土地增产增收奠定基础。但随着土地整治项目数量的增多,也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规划设计脱离实际”等情况,达不到预期的效益的同时也给后期土地整治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绩效评价对土地整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水平,准确掌握资金分配的有效性;第二,有利于提高监督管理水平,推动土地整治顺利发展;第三,有利于土地整治绩效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第四,为土地整治项目的验收增添新的衡量标准,在原有的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基础上增加效益评价,更加全面的突显了土地整治可持续性。

3.土地整治绩效评价作为土地整治验收内容的可行性

土地整治项目的验收指的是针对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实施管理、权属管理、后期管护等进行全面的验收。一般来说,项目的验收较为注重项目实施,工程质量、工程完成情况等方面。而对于项目的后期管护和绩效评价不够重视,多数情况下,仅仅作为一项定性的描述。比如,项目后期管护只要有一张项目的工程移交单就可以通过验收,而对后期管护多长时间,如何管护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项目的后期绩效更是只需要参考一下项目的规划设计报告中的效益分析就可以通过验收,并没有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进行有效评价。甚至于,没有根据土地整治工程实际核算或者简单调查研究一下项目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原因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不够重视,忽略了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性,更重要是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和实施评价的体系。此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没有作为项目验收的一项内容和标准去实施。

土地整治项目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而不是单纯的完成一项土地整治工程和投入多少资金。效益能否持续才是土地整治项目存在的意义。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对于衡量土地整治项目的成功与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单是一个手段,一个验收的标准,更是衡量一个整理项目成功度的价值尺度。将一个整治项目的效益落在实处,是指导今后项目实施发展的重要依据。第一,绩效评价的实施从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等方面论证了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效果和意义。第二,绩效评价为项目的前期管理、工程实施、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证明,项目的好与坏,利益是否长久都可以用绩效评价来论述和证明。第三,绩效评价可以在效益长久,工程持续利用方面完成对土地整治项目的验收,通过后期的绩效评价,针对项目在工程有效期内达到的利益水准和长久利益方面替代传统方式的验收。第四,绩效评价的使用可以说是土地整治项目验收的新的方向,在原有传统的验收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衡量标准,用项目长久的利益化验证项目的成功性和可持续性。

对于土地整治项目来讲,后期绩效评价衡量的是工程实施是否顺畅、工程质量是否合格、资金使用是否合理以及项目实收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土地整治后期绩效评价作为验收主要内容和手段是可行的。

篇4

2012年,是我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实现小康林业指标后林业工作的提升之年。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村绿化发展质量,增加优质森林资源总量与林业效益,打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生态基础,现就2012年度全市农村绿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思路目标

2012年全市农村绿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和绿色建设目标,按照建设区域生态保障体系和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的要求,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资源总量为基础,以提高农村绿化水平、增强林业功能为方向,以提高林业发展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为重点,坚持量质并举,突出质量林业建设,在提高造林质量和绿化水平上求突破;坚持重点重抓,突出重点工程建设,在增强示范带动和绿化品位上求突破;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突出绿色家园建设,在加快沿海造林和高效林业发展上求突破,进一步优化林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强化资源管理,切实加快现代林业建设,为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生态支撑和基础保障。

2012年全市农村绿化的目标任务是:完成成片造林3.1万亩,其中沿海成片造林1.4万亩,新拓经济林果0.5万亩,新造林中高效林业比重占80%以上;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15万亩,四旁植树150万株,新建优质苗木基地1万亩;新建林业达标村100个,其中里下河地区50个,林业示范村3个;新建完善绿色通道100公里,农村集镇新增绿化120公顷,新增林木覆盖率0.5个百分点。

二、工作重点

2012年全市农村绿化工作主抓三个方面的重点。

1、全力战胜农村绿化四项工程。2012年是农村绿化四项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必须按照全面达标的要求全力组织推进。村庄绿化上,按照绿化覆盖率35%的要求,重抓绿化薄弱村的扩绿增量,尤其是村内主干道必须全面达标,村民家前屋后做到见缝插绿。高度重视里下河地区老村庄的绿化工作,因地制宜建设围庄林。建立健全村庄绿化长效管护责任制。集镇绿化上,按照“五个一”项目建设要求,各镇要建成通村林荫大道、园林式街道、街头绿地、精品水景和森林绿地或苗圃。每镇重点抓好2~3个精品工程。集镇主要道路绿化面积占道路面积25%以上,集镇道路绿化达标率达80%;镇区单位绿地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30%以上,单位绿化达标率达95%。建设一座2000平方米以上的小游园,园林内花草树木、景观和谐搭配。新建一处15亩以上的苗圃,为绿化建设提供苗木保障。道路绿化上,重点抓好国省道绿化完善提升,以及通村公路护路林带建设。按照“路修到哪里、树栽到哪里,有路必有树、有树则成荫”的要求,坚持规划引导,依法妥善解决绿化用地与电力、广播、通讯等设施的矛盾,按照市提出各种级别道路的绿化宽度标准,留足造林绿化空间。新建公路必须做到路成绿化成。要不断提高公路绿化标准,扩大公路用地外的绿量,增强景观效果,全面推进绿色通道“联段成线、联线成网”进程。针对352省道两侧2010年新栽果树保存率不高、套种严重的实际,沿线各镇(场)要全面流转土地、深挖界沟,对20米林带进行完善提升,一并改造重要节点、居民点、工农业园区绿化,努力将352省道打造成标准较高的绿色通道。已建成的农村四级公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道路两侧各栽植2行树木,有条件的可适当加宽,做到乔木与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种结合、绿化与美化结合、绿化与净化结合。园区绿化上,要按照园区绿地系统规划全面推进绿化建设,优先搞好节点和主干道绿化。各镇(区)要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区景观绿化工程建设,园区及入园企业绿化率必须达到30%以上,彰显生态建园的特色品位。

2、加快突破沿海造林。沿海绿化一直是我市农村绿化工作的重点,加快推进沿海绿化是实施沿海大开发的基础保障。突出新林场建设。按照“三年再造新林场”的要求,2012年新造林0.5万亩,重点建设好沿路、沿海堤、沿河堤林带;在市林场建设1000亩耐盐树博园,建成沿海规模最大的生态林园,形成耐盐树博园、森林保育区、生态游乐区、森林宜居区和生产经营区的“一园四区”布局。重抓成片造林。226省道和老海堤之间的农林场圃,今年要按照森林覆盖率20%的要求全部达标,农田林网控制率达100%,达到国家二级林网标准;老海堤以东的金农场等单位力争2年内全部达标。市堤闸处、弶港镇和仓东公司要确保完成成片造林各500亩。全面提升沿海经济区绿化。按照绿地系统规划积极打造生态园区,完善原有绿化工程,新建新城南北路、迎宾路、通海大道等3条绿色通道,加快建设50米环区生态防护林隔离带,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临海高等级公路两侧要按照营造不低于50米宽的乔木林带或景观带的要求抓紧规划,适时启动建设,同步推进两侧2000米范围内的林网和集镇村庄绿化,因地制宜选择生态、经济、耐盐树种,确保两年内建成与人文景观相协调、具有区域文化经济特色的绿色通道。

3、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发展高效林业,提高林业收入,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鼓励发展设施苗木生产。引导和扶持苗木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建设连栋大棚、钢架大棚、全自动遮阳棚、玻璃温室等先进的设施林业项目,促进全市苗木、花卉、林果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花卉苗木组培繁育、穴盘苗生产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先进技术的集成运用水平。积极发展果品生产。调优果树林木布局,在204国道等交通便捷的区域,大力发展以鲜食葡萄为主的水果生产;在堤东旱作地区,示范推广果材兼用的薄壳山核桃等品种。全市新拓果园2500亩,其中葡萄1000亩、薄壳山核桃500亩、其它果品1000亩。推广普及林农复合经营。主要推广林下套种农作物、食用菌、中药材、苗木和林牧复合经营等模式,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确保当年新增林农复合经营1.5万亩以上。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重点培植林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引进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林果贮藏保鲜、加工、流通型企业,实施品牌推动战略,努力提高林产品附加值。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在城郊结合部筹建综合性花木市场;按照增加品种、规范管理的要求,扩大提升新街花木市场;坚持现代园艺成果与传统园林建筑相融合,认真做好现代化园艺示范区规划和建设。加快黄海森林公园等绿色旅游资源开发,在新修编的黄海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基础上,加强引导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分期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点,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努力培育成省内外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品牌。

三、保障措施

1、深入宣传发动。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的重要意义,讲清绿色建设是每个部门、单位和每位公民的法定义务;宣传发展高效林业的必要性,讲清只有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宣传建设沿海生态林的战略意义,讲清植树造林在沿海大开发中的特殊作用;宣传年度绿化工作目标、重点,讲清主攻方向,增强加快农村绿化建设的责任感。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激发全市上下植绿爱绿护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合力加快绿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农村绿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各镇(区)、各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绿化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为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造林绿化工作的组织实施。特别是没有达到小康林业指标或生态镇指标的镇(区),要自加压力,强化领导,迅速改变面貌。要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按照全年绿化工作目标任务,制定详细的绿化规划,明确具体要求,将各项任务细化到工程、细化到小班、细化到具体地块,责任要求落实到各个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动作。市农委负责农村造林规划、组织实施和督查推进,扎实抓好所属五条市管国有河道的植树造林工作,加强农业园区绿化建设,牵头组织实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绿化工程;市财政局负责筹集安排绿化造林必要的资金;市经信委负责工业园区绿化建设;市交通局牵头负责绿色通道建设;市住建局牵头负责集镇绿化的达标建设,严格执行城镇绿色图章制度;市水务局负责所辖水利工程管护范围内绿化工作,抓好“三堤”退耕还林;市教育局负责校园绿化;市卫生局负责医院绿化;市农委、水务、农开、国土等部门要按照突破沿海林业的要求,督促系统内的农林场圃围绕年度造林目标全力推进场圃绿化,确保全面完成年度任务。

3、推广普及新技术。要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大力发展水杉、杂交柳、竹柳、杨树等主栽品种,稳定发展银杏、女贞,引导发展苦楝、榉树、刚淡竹、刺槐等乡土树种。通过两三年努力,将优良树种的比例逐步优化到85%以上。重视建设防护林,不断提升林业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要推广应用新技术。主要推广杨树“三大一深”栽植、高效农田林网营造、混交林营造、中幼林抚育、不同类型村庄绿化模式、盐碱地造林以及重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普及森林抚育技术,加强以中幼龄林为对象的森林抚育,突出抓好间作施肥和修枝间伐,增加收入,以短养长。

篇5

关键词:农村沼气;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02-03

农业生产要素的高投入、高消耗,农产品的低产出、低效益以及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污染严重、传统生态农业体系被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脏乱差、农副产品等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1]。在现阶段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农业生产中缺乏执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方面的监管,农用化肥施用不合理,氮、磷、钾总量和比例不均衡、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的大量使用、农用地膜缺乏有效的回收机制等,进一步加大土壤环境承载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结合毕节市实际区域情况,探索构建全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坚持“发展”与“生态”2条底线,对加快推进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实现山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循环农业经济产业链明显加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加强具有重要意义。

1 生态循环农业内涵及意义

1.1 生态循环农业内涵 有相关专家已定义,生态循环农业,又名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原则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3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1.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义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高毒高残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农用膜等农用物资和农药包装物的不科学使用和处置,存在一定的农业环境风险。特别是施肥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氮素施用过多,造成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过高,影响作物的品质;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由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作用会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带来明显的危害,直接或间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影响农产品品质。有的河流不仅不能饮用,甚至不能满足养殖、灌溉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是有机污染超标率较高。加之废水处理设施在农村大型养殖场普遍缺乏,大量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没有合理的消纳场所,造成畜禽场周边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使近年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因此,大力提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合理使用各类农业生产要素为重点,以先进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手段,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统筹农业发展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循环农业经济产业链,围绕资源保护与集约节约、投入减量与清洁生产、污染治理与废物利用,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迫在眉睫。

2 毕节市农村沼气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

2.1 农村沼气发展现状 自2001年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以来,毕节市沼气建设得到中央、省、市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农村沼气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目前已建设户用沼气池34.4万户,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有大型养殖场83个,建设大型沼气工程12处,占现有大型养殖场比例仅为14.46%;现有中小型养殖场1 608个,已建小型沼气工程181处,占现有中小型养殖场比例仅为11.26%。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正常使用率为60.93%,小型沼气工程正常使用率仅占42.62%,正常运行沼气后续服务网点仅占34.83%,间歇运行占26.93%,停用占38.24%。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的客观要求,目前农村沼气需求和发展的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15年,国家农业部取消对户用沼气池和小型常温沼气池的建设投资项目,就全市而言,农村污水处理、集中供气项目共获省级补助资金466万元。足额资金的投入,加快了农村能源工作转型升级的步伐。

2.2 发展方向 今后毕节市以大型沼气工程为重点,积极推广以“猪―沼―粮(菜―果―茶―渔)”等为主要内容的循环农业生态模式,实现村庄、庭院废弃物再利用的良性循环。通过大力实施规模化沼气提升工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及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等项目,将以沼气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主动融入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中,以沼气为抓手转到围绕发展生态农业上来,实现由传统单一的户用沼气到集中供气、“三沼”综合利用等多能互补、由能源效益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由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的转变,努力提升农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3 探讨以沼气为抓手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3.1 推进以“畜―沼―种植”为特色的农村生态经济模式 以沼气为抓手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是一种“资源―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随着全市沼气技术的不断提高,由于特定的地域条件,探索以沼气为纽带,以“畜―沼―种植”为特色的农村生态经济模式:规范养殖场及沼气池建造、管理技术,果树(蔬菜、鱼池等)种植和管理,综合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达到对各种农业资源要素的科学高效利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该模式在全市呈现一些亮点,如:部分县(区)通过建设“猪-沼-菜”标准化蔬菜示范面积20hm2,开展沼渣、沼液用作基肥、追肥、叶面肥以及对土壤改良;在大型规模化养殖场通过新建600m3中温发酵沼气池投入使用后,沼气发电解决了养殖场的加工、照明,同时利用沼液喷施茶叶8hm2,喷樱桃、桃子6.67hm2,沼肥种植桂花、牧草10hm2。蔬菜、果园等种植养殖面积、养殖规模与沼气池容积的组合必须合理,这是推广此模式的重中之中。该模式完成了在系统内部,以沼气发酵为载体,实现由能量效益向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转变,达到物质的良性循环,使农、林、牧等各行业实现有机结合,按“整体、协调、循环、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该模式的推广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可获得显著效益,主要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县(区)积极探索,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扶持循环经济企业和组织、奖励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发展一批拥有较长产业链的加工企业,发展“畜―沼―菜”、“畜―沼―果”、“畜―沼―粮”等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推广林下种养殖业,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改善了卫生环境、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农产品、减少了农村的污染、保护了森林植被。

3.2 推进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 提升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立足于辖区内县域统筹,合理布局安排今后沼气建设项目、沼液收集贮存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及管网等节点工程,集成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厌氧发酵产沼、好氧堆肥还田等模式,加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沼液或粪便等污染物就地消纳区域及建立养殖废弃物加工配送的有效运行机制,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或通过农艺或工艺措施,将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畜禽排泄物加以综合利用,发酵产生沼气,发酵后的沼渣和剩余的畜禽粪便生产商品有机肥、制作畜牧饲料或直接还田作肥料等,实现农业资源的再生增值和循环利用,既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又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在规模化养殖场新建50~300m3小型常温沼气工程54处、500m3中温中型沼气工程6处、800m3中温大型沼气工程1处、1 000m3中温大型沼气工程2处,有效处理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该模式不足之处是缺乏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场所的大型养殖场,必需通过一系列生产技术措施和环境工程技术对养殖产生的有机废弃物进行环境治理,才能最终实现无害化养殖和生产优质畜禽产品。同时还要根据饲养动物的种类和有机废弃物的养分状况对养殖场进行分类,规模化养牛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猪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鸡生产模式及规模化养羊生产模式,达到分类管理的目的。

3.3 推广“种―养―加―销”一体化模式 扎实推广“种―养―加―销”模式,延长循环产业链。在规模化养殖场周边配套农田、山地、果林或茶园基地建设,养殖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处理后,利用肥水混合液浇灌农田,通过对养殖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养殖场粪便污水“零”排放。按照“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要求,综合分析全市资源禀赋、环境承载、消费需求等因素,充分利用坡耕地、荒山草坡推广应用种养结合的新型种养模式,形成“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共赢”的发展格局,实现种养均衡发展。同时依托全市现有70个省、市、县三级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和“六大板块经济”,按照“三品一标”要求,积极改进现阶段农业生产及产业结构调整局限在种殖、养殖、粗加工等环节的格局,探索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采用“种―养―加―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创建有机蔬菜基地、无公害粮食基地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基地提供饲料发展养殖业,农作物秸秆、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作沼气发酵原料,经无害化处理后返回到种植园,利用沼气作能源,实现“三沼”综合利用。利用种养业提供的产品为原料,发展加工业,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等可作为饲料,又返回养殖业,经过深加工的食品进入销售渠道,其收入返回到种、养殖,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4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沼气发酵以后的沼液既可以喂猪、养鱼和浸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种植和养殖成本;沼气发酵残留物作为优质的有机肥,将大大减少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同时还对发展安全生态环保的农产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沼气可用作燃料和生活照明,将减少农民的生活成本[2]。建一户10m3“一池三改”传统混泥土A、B型沼气池,年产沼气可达400m3左右,基本可供3~4口之家一日三餐炊事之用,年提供沼肥38万t左右,经有关部门研究分析,沼肥中的全氮含量比堆沤肥提高40%~60%,全磷比堆沤肥高40%~50%,全钾比堆沤肥高80%~90%,作物利用率比堆沤肥提高10%~20%。同时还可节约木材1.5t或蜂窝煤3t,节电约100kWh。沼气池用户每年/户能减少12kg二氧化硫和2t二氧化碳的排放[3]。

4.2 社会效益 以沼气为抓手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通过以上几种模式的分析,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随着户用沼气池、集中供气和大中型沼气池的使用,规模化养殖场大量的养殖废弃物入池发酵,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也在池内得到杀灭,减少疾病传染,提高卫生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解放农村农户生产力,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对农户进行沼气及其综合利用的技术培训、学习和实践,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营造一种生态环保循环的良好氛围。

4.3 环境效益 以沼气为抓手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一方面通过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减少,降低农田地表和地下径流污染和空气污染风险,依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做好辖区内耕地地力质量评价,加大地方动植物品种资源保护力度,严防外来生物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通过能量交换、废弃物转换、循环利用等方式,加快种植业、畜牧业及加工业之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大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同时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5 结论与建议

有学者已总结农业发展的4次类型转变,主要概括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4]。在由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探索全市发展以沼气为抓手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是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下一步将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用于规模化养殖场和中小型养殖场沼气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中小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覆盖率;同时向上级部门争取解决一定额度的后续服务维修管护资金用于维护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沼气的使用效益。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建设覆盖率达20%以上;“三沼”综合利用率达90%左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可循环。

参考文献

[1]周震峰,王军,周燕,等.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348-351.

[2]黄玉明,李月红.基于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1):37-39.

篇6

关键词:MapGIS类库,SIFT算法,土地整治,直方图

中图分类号:D651文献标识码: A

土地整治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细化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的具体措施。它有利于整合资源、引导资金、整体推进土地整治、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利于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前一般先要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不仅需要强大的矢量化和绘图功能,还需要涉及土地利用的各种属性数据的统计功能。为了更直观的表达图形数据的内容,上报的成果中往往还需要根据图形属性生成直方图。传统的生成直方图方法主要通过SuperMap、MapGIS或ArcGIS等软件进行操作。这种方法不仅常常需频繁进行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工作,大大增加了土地整治规划的工作量,降低了土地整治规划的效率,而且不能满足实际生产中的特殊要求。

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本文设计应用VC++结合MapGIS类库对MapGIS进行二次开发,并最终在MapGIS中实现了根据图形属性批量自动生成直方图功能。

1 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如下:

(1)、全面评价上一轮规划及相关工作情况。全面总结、客观评价上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和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工作情况,认真研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序推进的意见和措施。

(2)、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全面分析测算土地整治潜力,包括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规模、质量、条件和空间分布,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及其节约土地的规模和范围等。

(3)、开展土地整治重大问题专题研究。围绕中央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潜力、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布局与安排等重大问题专题研究。

(4)、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布局安排。以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围绕粮食产能核心区和战略后备区建设、基本农田集中区建设、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科学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工程和项目,提出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安排方案。

(5)、推进土地整治规划信息化建设。按照“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二调成果,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相衔接,推进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实现规划成果叠加上图、动态更新。

2 编程组件及SIFT算法

2.1 VC++

Microsoft Visual C++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开发Win32环境程序,面向对象的可视化集成编程系统。它不但具有程序框架自动生成、灵活方便的类管理、代码编写和界面设计集成交互操作、可开发多种程序等优点,而且通过简单的设置就可使其生成的程序框架支持数据库接口、OLE2,WinSock网络、3D控制界面。

它以拥有“语法高亮”,IntelliSense(自动完成功能)以及高级除错功能而著称。比如,它允许用户进行远程调试,单步执行等。还有允许用户在调试期间重新编译被修改的代码,而不必重新启动正在调试的程序。其编译及建置系统以预编译头文件、最小重建功能及累加连结著称。这些特征明显缩短程式编辑、编译及连结花费的时间,在大型软件计划上尤其显著

2.2 MAPGIS开发类库

中地数码依托MapGIS新一代空间信息软件,形成了 “MapGIS开发平台、工具产品和解决方案”于一体的产品体系,让GIS软件生产可以像传统的工业生产那样,利用标准的零部件实现GIS软件的高效率、高质量。其产品在国土、城市管理、水务、燃气、三维地质、公安、气象、房产、测绘、电信、农业、林业、军事、水利、地震和地质灾害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覆盖了全国65%以上的数字国土、数字地矿地质,累计完成近1500个GIS项目,MapGIS用户全国累计达10万多户。

MAPGIS二次开发函数采用匈牙利命名法,即动宾结构命名法,并且所有函数都以下横线开始,以便和Windows函数以及其他语言函数明显区别开来,如_GetLin表示取线实体;在Visual Basic环境下,由于Visual Basic语言不能识别以下横线开始的函数名,所以库函数都以字母b开始,如bGetLin表示取线实体。上述动态函数库提供了从最基本数据单元的读取、保存、更新和维护到MAPGIS地图库的建立和漫游,以及空间分析,图象处理等一系列功能,MAPGIS应用程序可以根据需要在任何层次上进行开发[1]。

除了上述 API函数外,MAPGIS还为基于VC++的开发者提供多个可重用基类,将应用程序所需的常见基本功能作了封装,使用便利,改动灵活。MAPGIS正在向类库组件化迈进,已推出一系列类库及组件,这将使得二次开发更为快捷便利。但与此同时MAPGIS仍将不断完善其API函数库,以多种开发手段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应用的需求。

2.3 SIFT算法

SIFT算法是一种提取局部特征的算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各个不同尺度的特征点比较中得到极值点,形成局部特征描述子,然后通过特征点的两两比较找出相互匹配的若干对特征点,从而建立不同图像的对应关系[2]。

实现SIFT算法的关键在于特征点检测,生成图像特征点描述。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尺度空间极值检测、关键点的定位、关键点方向分配、关键点描述。

(1)尺度空间极值检测

高斯核是唯一可以产生多尺度空间的核。一个图像的尺度空间L(x,y,σ)定义为原始图像I(x,y)与一个可变尺度的2维高斯函数G(x,y,σ) 卷积运算。其公式如下:

G(x,y,σ)=12πσ2 e-(x2+y2)/2σ2

相邻尺度的 2 个高斯图像相减得到高斯差分多尺度空间D ( x , y , σ)。 D ( x , y , σ)可表示为:

D(x,y,σ)=(G(x,y,kσ)-G(x,y,σ))*I(x,y)=L(x,y,kσ)-L(x,y,σ)

(2)关键点的定位

由于DoG值对噪声和边缘较敏感,所以对局部极值点还要经过进一步的检验,需要对尺度空间DoG函数进行曲线拟合。利用DoG函数在尺度空间的Taylor展开,求导得到修正值X∧=-(2DX2)-1DX,并代入D(X∧)=D+12 DTX,获取极值点。不断修正X∧,当D(X∧)

(3)关键点方向分配

关键点方向分配的目的是利用关键点邻域像素的梯度方向分布特性,为每个关键点指定方向,保证描述子对图像旋转具有不变性。

(4)关键点描述

关键点描述的意图在于完成关键点梯度值和方向计算后,用一组向量描述此关键点,并将其作为目标匹配的依据,使关键点具有不变特性。

3总体流程图

土地整治项目MAPGIS直方图的自动生成总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土地整治项目MAPGIS直方图的自动生成总体流程图

4 程序模块

程序分SIFT 算法调整、属性数据读取、数据结构重构与直方图生成等4大模块。

4.1 SIFT算法调整模块

SIFT算法调整模块主要是为了便于生成土地整治专用直方图而调整过的高效算法,有利于提高整个程序的运行效率。该模块部分典型代码如下:

void AUTOtiaohui::DoDataExchange(CDataExchange* pDX)

{ CDialog::DoDataExchange(pDX);

{{AFX_DATA_MAP(AUTOtiaohui)

DDX_Control(pDX, IDC_FILELIST, m_filelist);

}}AFX_DATA_MAP

}

BEGIN_MESSAGE_MAP(AUTOtiaohui, CDialog)

{{AFX_MSG_MAP(AUTOtiaohui)

ON_BN_CLICKED(IDC_ADD, OnAdd)

ON_BN_CLICKED(IDC_FIND, OnFind)

}}AFX_MSG_MAP

END_MESSAGE_MAP()

4.2属性数据读取模块

属性数据读取模块主要是为了实现MapGIS图形数据属性的读取,该模块部分典型代码如下:

void changeLinParmByAtt::changeLinParm()

{ short QTZJAi = _OpenFileArea(aHinst,tmp);

_GetAttStru(QTZJAi,LIN,&stru);

expStr[0]=0;

if(!_InputExpresion(m_hWnd,stru,expStr,100,"输入检索条件",NULL))return ;

_SetChangeFlag(QTZJAi,0);

_CloseArea(QTZJAi);

_FreePntSelLst(QTZJAi);

_FreeWorkArea(aHinst);

for(i = 0; i < m_filelist.GetCount(); i++)

{ m_filelist.GetText(i,tmp);

changeLinParm00(tmp,expStr);

}}

4.3 数据结构重构模块

数据结构重构模块部分代码如下:

for(i=1;i

{ _GoingClockCursor();

if(_GetLin(QTZJAi,list[i],&xyz,&len,&QTZJinf)

if(str2=="线型")

{ QTZJinf.ltp=fw;

_UpdateLinInfo(QTZJAi,list[i],&QTZJinf);

}}

4.4 直方图生成模块

直方图生成模块的部分代码如下:

repeatinf.fclr =0;

repeatinf.layer =31;

if(lxy[labs(linTop.stNod)].x!=lxy[1].x) {

if(_GetNodPos(DLTBAi,linTop.stNod,lxy1)

if((lxy1[0].x!=lxy[0].x) && (lxy1[0].y!=lxy[0].y))

repeatinf.fltp =2; }

_AppendLin(outqtxTHXAi,lxy,len,&repeatinf);

QTZJinf.ltp =1;

QTZJinf.lclr =1;

QTZJinf.lw =0.12; _UpdateLinInfo(DLTBAi,labs(rData[ii]),&QTZJinf);

_AppendLin(outdljxTHXAi,lxy,len,&QTZJinf);

5 小 结

本文利用了MapGIS软件二次开发类库结合VC++实现了土地整治项目MAPGIS直方图的自动生成。实践表明,土地整治项目MAPGIS直方图的自动生成程序减化了图件的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程序图面美观,应用方便直观,在现阶段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地软件丛书编委会.MapGIS二次开发培训教程(c++版)[M].武汉:中地公司,2001.

MSI影像

篇7

关键词 低碳农业;都市现代农业;碳汇;碳源;策略

中图分类号 F0622; F29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2-0130-07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森林过度砍伐和草地开垦等造成的温室效应逐步引起全球关注[1],“低碳经济”应时而生,并由此引申出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农村和低碳农业等理念。对于北京等众多试图缔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大中城市而言,如何在“现代都市”中实现“低碳农业”,无疑是一个新的探索和挑战。

1 低碳农业的源与汇

1.1 低碳农业的定义和特征

广义的低碳农业是一种通过技术改进、制度创新、产业转型、链条整合、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降低农业系统碳源影响,扩大碳汇效应,最终实现以温室气体减排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共赢的现代农业。与常规农业相比,低碳农业的外延和内涵更加丰富:首先,从外延来看,低碳农业不仅仅是指农田生产,而是包括种植、养殖、运输、加工、废弃物处理等诸多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农业。其次,从低碳本身来看,“碳排放”不仅仅是指CO2,而是包括CH4、N2O等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不仅仅指农业土壤的直接排放,还包括传统农业生产“上游”诸如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和运输的间接排放,也包括“下游”如农产品包装、运输、使用在内的排放,即所谓“从摇篮到坟墓(Cradle to Grave)”或者“从摇篮到摇篮(Cradle to Cradle)的全生命周期排放。再次,从内涵来看,低碳农业以降低整体能耗、减少温室气体为核心,同时也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力图实现“碳中和”和“负排放”,另外还涉及由减排引发的减缓环境酸化、富营养化等众多生态要素在内的环境影响。因此,低碳农业实质上就是在系统集成的前提下,通过内部自然性资源和外部各投入要素的优化组合,利用技术和制度创新,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系统的低投、高产、低(负)碳、生态的整体目标。

完整的低碳农业应该具有以下特征[2]:首先,它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光热资源利用最大化,外源性投入最优化,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开放性系统;其次,它是一个高固碳、高中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两高三低”的高技术集成系统;第三,它是一个从原料开采、农资生产,到农业生产,再到产品使用和废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第四,它是安全型系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1.2 农业系统的碳源

工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从传统的依靠系统内部自身循环转变为主要依靠化肥、农药、机械等大量外源性投入的化石农业,这导致温室气体及污染物高居不下,可谓是“高碳农业”,农业成为一个巨大的“碳源”。以我国为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 1994 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3 650 TgCO2eq,其中CO2、CH4和N2O分别占731%, 197%和72%。CO2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活动,CH4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和能源活动,N2O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3]。董红敏等的研究表明[4],中国农业活动产生的CH4和N2O分别占全国CH4和N2O排放量的5015%和9247%,农业源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预计随着农业成为一个涉及农资生产、农场种养殖、农产品包装、运输、销售以及废弃物处理相结合的综合系统,随着农业系统的外延和内涵的日渐复杂,农业对温室气体所应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

梁龙等:北京现代都市低碳农业的前景与策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2期1.3 从碳源向碳汇转变是低碳农业的希望

在承受巨大减排压力的同时,农业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农业系统与工业系统在温室气体排放领域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农业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即农业在排放温室气体同时,又在吸收温室气体。如果措施得当,农业系统的固碳效应不仅可以抵消其自身的排放,还可以部分抵消工业及其他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就使农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在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使经济上“以工补农”更加“名正言顺”。以美国为例,2009年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报告显示:2007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7 1501 TgCO2eq,其中农业排放为4131 TgCO2eq,但整个农业系统固碳达到1 0626 TgCO2eq,不但完全“抵消”了农业自身排放,而且使美国温室气体净排放降低为6 0875 TgCO2eq,农业的碳汇效应已经成为美国政府“以工补农”和世界温室气体谈判的重要依据[5]。

我国“以工补农”的生态依据是否存在呢?美国学者Lal根据我国农业土壤碳库损失的资料提出我国50年内土壤固碳潜力为11 Pg,平均每年固碳潜力是224 Tg, 其中最大的潜力是退化土壤恢复,其次是农业耕作管理下的土壤固碳[6]。中科院王效科等初步估算出我国固碳潜力最大的分别是耕地、草地和森林资源,分别为1821 Tg•a-1,917 Tg•a-1,11546 Tg•a-1[7]。如果以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我国2005年温室气体排放5 101 TgCO2eq为基准值[8],按照Lal的估算,我国每年的土壤固碳可以抵消161%的温室气体排放;按照王效科等人的估算,仅农田土壤固碳就可以抵消131%的温室气体,可见未来农业系统的生态效应远远大于其经济效应。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7-9],农业系统各要素的碳汇效应见表1。

表1 我国不同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Tab.1 C sequestration potentials of different

ecosystems in China生态系统类型

Ecosystem types平均植被覆盖度(%)

Vegetation coverageCO2吸附能力(t•hm2•a-1)

CO2 adsorptive capacity落叶针叶林41.839.64常绿针叶林55.539.27常绿阔叶林64.259.82常落阔叶林48.138.9灌丛45.227.53河流32.88.07湖泊19.45.51草地-1.73耕地40.517.63

2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碳排放现状

2.1 北京农业的基本情况

北京市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全市土地面积16 410.54 km2。地势西北高耸,东南低缓。西部、北部和东北部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东南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全年降水量600 mm左右,主要集中于夏季。根据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北京市农用地为110.55 hm2,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69.1万hm2,占农用地总量的62.5%;耕地23.34万hm2,占农用地总量的21.1%,未利用地以荒草地为主,北京土地利用类型构建见表2。

表2 北京土地利用类型构成 单位:万hm2

Tab.2 Land use types in Beijing种类

Types耕地

Farmland园地

Garden 林地

Forestland牧草地

Grassland其他农用地

Other agr-land居民点及工矿

Population center交通运输

Transport水利设施

Irrigation未利用地

Others数量23.3412.4269.10.25.4826.792.892.6221.25比重14.20%7.60%42.10%0.10%3.30%16.30%1.80%1.60%13.00%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市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北京近两年的农业生产情况见表3,图表显示,北京市粮食作物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其次是蔬菜、瓜类、大豆和油料等经济作物,饲料和牧草相对较少,而且呈递减趋势。畜禽则以猪、羊、禽类为主,其次是肉牛饲养,农机比例也相当可观。

表3 2007-2008年北京农业生产概况

Tab.3 The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Beijing in 2007-2008粮食和经济作物

Cereals and

cash crop20082007播种面积

(hm2)

Area总产量(t)

Total yield播种面积

(hm2)

Area总产量(t)

Total yield粮食226 328.91 254 509197 491.31 020 686稻谷444.32 989519.73 192冬小麦63 891.9327 39241 339.7203 850玉米146 187.3879 66713 899.2765 447蔬菜68 188.93 213 11970 099.73 401 037.3瓜类7 881.3333 6948 534.8384 893大豆9 351.119 1148 81614 516油料7 173.2 21 7037 042.921 865饲料3 740.3-4 046.6-牧草1 105.8-1 118.2-牲畜饲养20082007肉牛全年出栏(万头)11.915.64肉猪全年出栏(万头)292.69288.56肉猪年末存栏(万头)179.82168.18羊全年出栏(万只)89.98117.39羊年末存栏(万只)73.278.88家禽年末存栏(万只)2 724.262 950.4农业机械20082007农机总动力(万kW)267300.5柴油机动力(万kW)163181汽油机动力(万kW)3047电动机动力(万kW)7473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农业局网站bjny.省略。

2.2 都市型现代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低碳农业

1998年,在全国首次“都市农业研讨会”上,北京提出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农业新的增长点;2005年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正式将北京农业发展定位为“都市型现代农业”;2006年北京市公布的《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中,将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确定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

顾名思义,所谓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是都市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结合体。都市农业是指靠近都市,在城乡边界模糊地区发展起来的,包括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市民田园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都市农业不仅提供农业产品,还为都市人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而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农业[10]。因此,都市现代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低碳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

2.3 北京市农业碳源与汇的初步评估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第一产业能源消耗排放的CO2占总能源消耗所排放温室气体的153-253%之间,而农业GDP所占比重从2006年开始稳定在11%左右,与所消耗的能源呈正比,如表4所示。但如果把现代农业投入的诸多要素全部考虑进去,农业的碳源效应是值得关注的,以2008年北京市农业生产的氮肥投入为例,共施用纯氮约697万t,根据IPCC公布的计算方法,施用N肥农田排放的温室气体为036 TgCO2eq,氮肥生产、运输间接排放042-091 TgCO2eq。朱世龙的研究表明[11],2005年北京温室气体排放CO2、CH4和N2O分别为767%, 143%和79%,其中566%的CO2是化石燃料燃烧所致,173%是毁林、生物量分解所致(可视为农业范畴),但根据该文归类,建筑业和农业占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69%,显然对农业排放低估。如果根据黄耀、董红敏等人的研究[4],农业占CH4和N2O排放量的5015%和9247%,则北京15%-20%的温室气体排放表4 2000-2008年北京市能源消耗量和CO2排放量

Tab.4 The amou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in Beijing from 2000 to 2008 项目 Item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能源消耗量(万t标煤)4 144.04 229.24 436.14 648.25 139.65 521.95 904.16 285.06 343.7CO2排放量(万t)10 774.410 99611 533.912 085.313 36314 356.915 350.716 34116 493.62第一产业消耗(万t标煤)104.8105.4103.099.985.686.392.396.498.3第一产业CO2排放量(万t)272.48274.04267.8259.74222.56224.38239.98250.64255.58第一产业排放所占比重(%)2.532.492.322.151.671.561.561.531.55第一产业的GDP(%)2.52.21.91.81.61.41.11.11.1注:数据均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2008年为初步核算数据bjstats.省略/tjnj/2009-tjnj/。与农业相关,似乎又高估。我们依照2008年农业生产数据,利用IPCC系列参数初步分析,农业源温室气体直接排放在10-20 TgCO2eq之间,大致为2005年排放总量的5-10%。但根据国际通行做法,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还包括其“上下游”的排放,因此,北京农业碳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从北京情况来看,农业GDP仅为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左右,与美国相似,但温室气体排放高居不下;就全国而言,农业源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17%,而农业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大致是10%,研究预测,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农业GDP分别会降为6.8%、4.3%、2.5%[5]。情况表明,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速度远远赶不上GDP比重下降的速度,而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万元GDP排放减少45%,可见农业减排任务艰巨。

就北京目前的碳汇而言,从表1-2可以看出,林地是北京最大的碳汇:截至2007 年底,北京市森林资源总碳储量为1.1 Pg,森林资源年固定CO2 量约为9.72 Tg。从固碳潜力看,目前北京森林覆盖率达36.5%,大幅度提高较难,但由于北京市森林资源质量不高,还有46 万hm2低效林,森林植被的碳储量仅为21 t•hm2,远远低于71.5 t•hm2 的全国平均水平,另外,北京还有2.73 万hm2 宜林荒山,因此,按照林业局计划,到2015 年还可增加2.91 TgCO2eq•a-1,林业碳汇还具有较大潜力。

关于农业土壤固碳,韩冰、王效科等人研究认为,北京农田土壤通过施肥、秸秆还田和少免耕固碳为0.08 Tg•a-1,相当于吸收了0.29 TgCO2eq•a-1,基本可以抵消农田硝化与反硝化产生的温室气体,而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北京农田土壤(包括园地)的固碳潜力为0.11 Tg•a-1,相当于固定0.41 TgCO2eq•a-1[7]。资料表明,农田采用免耕方式,每年可减少排放1.23-2.44 tCO2eq•hm2•a-1,如果北京23.2 万hm2 耕地全部实行免耕耕作,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43 TgCO2eq,两者合计,农田土壤的碳汇潜力为0.83 TgCO2eq排放。另外,有研究表明,北京目前畜禽粪便产沼气减排0.12 TgCO2eq•a-1,农作物秸秆利用减排0.1 Tg CO2eq•a-1,并且到2015 年还可分别增加0.25 和0.24 TgCO2eq•a-1。

综上所述,目前北京农业碳汇能力大致为10.23 Tg CO2eq•a-1,按照现有的固碳规划,到2015年碳汇潜能大致可以达到14.16 TgCO2eq•a-1,但根据北京未来的发展规划,显然在减源增汇上还有潜力。

3 北京都市型现代低碳农业策略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称《规划》)确立了未来北京“三圈九田多中心”土地利用总格局,同时正在编制《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纲要》,力图把北京打造成一个低碳生态的“宜居城市”。根据北京特点,未来的低碳农业建设一是减少碳源,二是增加碳汇,应该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着手。

3.1 技术层面

3.1.1 与种植相关的土壤碳汇建设

(1)农田碳汇。《规划》强调北京未来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国内外研究表明,加强农田碳汇建设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意义重大[13-15]。美国West等总结76 个长期定位试验,发现美国作物土壤实施免耕后40 年内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固碳,且累积效应来看,农业土壤在100年内仍然是“净”碳汇而非“净”碳源[16]。王礼茂认为,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全国耕地固碳潜力相当于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之和[17]。韩冰、王效科发现,农田土壤总的固碳潜力相当于目前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量的23.9%。从1980 年到2000 年,北京农田土壤有机质从9.64 g/kg上升到12.89 g/kg,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18]。目前增加土壤碳汇较为成熟的技术包括:a.实施保护性耕作;b.侵蚀控制;c.改进作物品种;d.有机和无机肥管理;e.灌溉管理;f.采用合理的轮作方式;g.间作绿肥;h.高留茬、减少田间休闲等。

(2)草地碳汇。北京市牧草地虽然仅占全市总面积的0.1%,但实践证明,园地、林地种草是固碳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法,因此,现有的园林也是未来潜在的草地。增加草地碳汇措施包括:a.严格控制过度放牧,避免鲜草的生产力降低;b.改良草种,引入豆科及深根草种,提高固碳速率;c.采取适当的施肥和灌溉措施,增加其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同时避免N2O过量排放和甲烷氧化能力降低;d.对己退化草地进行适当的封闭式保护。

(3)森林碳汇。森林是北京当前和未来最大的碳汇。北京地区森林普遍以中幼林为主,增加森林碳汇的关键是提高森林质量,具体包括:a.合理地森林更新,包括选择合适的树种、树密度等,使森林的树龄组成结构合理;b.有效地森林施肥,改善森林的生长状况,提高林木固碳速率,同时尽可能减少因施肥引发的温室气体的排放;c.加强病虫害管理,通过保持可持续的森林条件来延长和增加森林立地的碳储量;d.对森林进行合理采伐,减轻对土壤干扰,使森林生物量及土壤碳储量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4)农业森林碳汇。农业森林是指那些种植或生长在草场或农田周围的成片或不成片的特殊森林,如果树、防护林、薪材林等,它们也是都市农业碳汇的组成部分。北京构筑的环城绿化隔离圈,以基本农田为核心的“九田”生态圈中,包含了大量的农业森林。因此,在“三圈九田”建设中,应该通过选择较好的树种、合理的养分供应以及病虫害防治和其它农作措施的综合利用,提高其碳汇效应。

(5)湿地碳汇。湿地是指地表有暂时或永久积水而生成的,以水生土壤、水生植被为主要特征的浅滩。湿地在植物生长,促淤造陆等生态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其碳累积速度为0.35 tC•hm2•a-1[19]。显然,采取合适的湿地恢复措施有利于碳汇建设。在北京《规划》中的“两山八水”建设中,一方面要以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尽量恢复历史上原有的湿地,另一方面要维护和完善现有的湿地,防止破坏性开发,真正发挥境内水系和水库湿地的碳汇作用。

(6)城市绿地碳汇。城市绿地指城市中用于绿化的各种森林、树木、灌木、草地等,包括公园、公路绿化地、花园等。绿地具有直接吸收CO2和节省化石燃料碳排放的双重作用,无疑也是都市碳汇。北京城市绿地建设中,实施测土施肥、节水灌溉、科学防虫等维护性手段都是促进其生长和固碳的可行性措施。此外,延长城市绿地的生存期对其地上和地下部的碳累积也有贡献。

3.1.2 与养殖相关的减排技术

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2009年看守世界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先后在报告中提出,畜牧相关产业造成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量的18%和51%以上,表5是国内(外)运用LCA计算的部分食品的碳排放,可以看出,反刍动物的碳排放远远高于非反刍动物,我国食品的碳排放是发达国家的2-3倍[20-21]。北京市常年畜禽饲养量为2 600-2 800万头生猪当量,根据IPCC提倡的方法,北京畜禽直接排放为2.4-3 TgCO2eq•a-1,与燃料排放相当。根据我国特点,种植业的直接和间接排放比例在1∶1.8-2.3之间,养殖业在1∶3-5之间,可以估算北京养殖业间接排放在7.2-15 TgCO2eq•a-1,可见养殖业的减排任务艰巨。

表5 部分食品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

Tab.5 The GHG emission of some food production食品名称

Foodkg CO2eq/kg

(20年)

GHGper 20 yearskg CO2eq/kg

(100年)

GHGper 100 yearskg CO2eq/kg

(100年)a

GHGper 100 yearsa牛肉111.155.5-羊肉96.332.7-猪肉10.53.57-10家禽1.30.381.1-1.6水稻2.40.741.4-1.6小麦0.350.320.67-0.82玉米0.250.220.43-0.47注:括号内年份为影响时间跨度;a为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就目前而言,养殖减排技术主要包括:

(1)开发优良品种减排。研究表明,不同品种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水平可以相差数倍,如果能培养出低甲烷排放且适应当地环境的反刍动物品种,并进行推广和应用,减排的潜力是可观的。

(2)优化饲养管理技术减排。当前比较成熟的饲料技术包括:a.研究和改进秸秆青贮和氨化技术;b.调整日粮结构特别是粗精饲料比例;c.使用多功能舔砖或营养添加剂等。

(3)粪尿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减排。当前北京畜禽粪便处理最常见的办法是发展沼气和堆肥,需要继续推广。对于养殖污水的处理,实践证明以厌氧+好氧方式能够实现经济和生态的最佳结合[22]。当前关键是加大新技术、新设施的研究、开发、推广,加大后续追踪服务力度。

3.1.3 其他低碳农业减排技术

(1)生物质能减排。目前,北京市小麦玉米秸秆在还田、做燃料和饲料之后,还有0.08 Tg•a-1等待开发利用,林业废弃物的总量为4.5 Tg•a-1,因此,研究和引进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具有一定减排潜力。

(2)有机农业、立体农业、节水农业减排。研究表明,有机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仅为常规生产方式的1/3左右,无土栽培、立体农业更以其不占或少占耕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降低碳排放而倍受青睐[23]。北京拥有区位优势、科技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和信息优势,有发展低碳的绿色、有机农业的条件。

(3)发展循环农业减排。现代循环农业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多梯度的循环利用,实现以最低投入获得最佳效益。实践证明,发展种养加结合的循环农业,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碳中和”而达到低碳目的,循环农业也减少了加工、运输的排放,是发展低碳农业的可行措施。

3.2 制度层面

3.2.1 建立农业布局调整机制

研究证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轮作、间套作的碳汇效比单一的小麦玉米轮作高得多,而根据北京市土地粪便负荷估算,北京畜禽饲养量控制在1 600万头当量猪较为合适,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前提下,必须实行种养殖有机结合,进行结构调整,这显然需要在政府引导下统一调整。

3.2.2 建立农业清洁生产机制

农业必须产业化,因此,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清洁生产机制,包括对不同产业的设施选用、运行机制、废弃物排放标准等建立严格考评标准,作为进行奖惩和补偿的依据。

3.2.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农业整体上属于低利润产业,其生态效应远远高于其经济效应,因此,无论农户生活、农业生产,对实施清洁生产、真正实现减排和发挥碳汇功能的低碳体系和行为,必须进行合理的生态经济补偿,使其达到其他行业的平均利润标准。

3.2.4 建立农业准入机制

未来的低碳农业,是一种高技术、高标准的行业,因此,可以考虑建立农业准入机制,对发展精品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实行资格准入,具有资质的主体才能得到土地、经济、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3.2.5 建立法律、教育、税收等综合调节机制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有关种养殖、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关键是如何落实,必须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人们有意识地进行碳汇建设;同时通过教育宣传,使低碳农业深入人心,运用多种手段,使发展低碳农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总之,通过扩大碳汇和减少碳源,未来北京农业的碳汇可以达到20-30 TgCO2eq•a-1,而其直接的碳源可以减少到4-5 Tg CO2eq•a-1,间接碳源为7-10 TgCO2eq•a-1,通过发展低碳农业,不仅可以抵消农业碳源,还能抵消6%-10%总温室气体,真正起到净碳汇功能,从而为缔造低碳宜居城市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等.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J].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2009, 39(8) : 1009 - 1027.[Ding Zhongli, Duan Xiaonan, Ge Quansheng, et al. Control of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by 2050: An Allocation on the Emission Right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J]. Sci China Ser D-Earth Sci, 2009, 39(8) : 1009- 1027.]

[2]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609-1614.[Zhao Qiguo, Qian Haiya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Thinking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18(5):1609-1614.]

[3]黄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J].第四世纪研究,2006,26(5):722-732.[Huang Yao.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in China and its Reduction Strategy[J].Quaternary Sciences, 2006,26(5): 722- 732.]

[4]董红敏,李玉娥,陶秀萍, 等.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J].中国农业工程学报,2008, 24 (10): 269-273.[Dong Hongmin, LiYu'e, Tao Xiuping,et al. China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its Mitigation Strategy[J].Transaction of the CSAE,2008, 24 (10): 269-273.]

[5]EPA. Inventory of U.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Sinks:1990-2007[R].2009, 26-35.

[6]Lal R, Bruce J P . The Potential of World Cropland Soils to Sequester C and Mitigate the Greenhouse Effect[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1999,(2): 177-185.

[7]韩冰,王效科,逯非, 等.中国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J].生态学报,2008,28(2): 612-619.[Han Bing, Wang Xiaoke, Lu Fei, et al.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its Potential by Cropland Ecosystems in China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 28(2): 612-619.]

[8]樊钢.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0-55.[Fan Gang.Toward a Lowcarbon Development:China and the World[M].Beijing: 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010.10-55.]

[9]吴季松,刘斐. 奥运促进北京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效分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10): 70-74.[Wu Jisong, Liu Fei. Effect Analysis of Olympic Games Promoting Beijing GHG Emission Reduction[J].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8,(10): 70-74.]

[10]程贤禄.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及其布局[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16-18.[Cheng Xianlv. The Planning of Periurban Agricultural Predominant Sector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D].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2004: 16-18.]

[11]朱世龙.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93-97.[Zhu Shilong. Present Situ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Beijing and the Approach to its Reduction[J].China Soft Science, 2009,(9):93-97.]

[12]姜克隽,胡秀莲,庄幸 等.中国2050年低碳情景和低碳发展之路[J].中外能源,2009,6(14):1-7.[Jiang Kejun, Hu Xiulian, Zhuang Xing, et al. Chinas Lowcarbon Scenarios and Roadmap for 2050[J].Sino-Global Energy, 2009,6(14):1-7.]

[13]Lal R, Follett R F, Kimble J M. Achieving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U.S.A Challenge to the Policy Makers [J]. Soil Sci, 2003,168:827-845.

[14]Liebig M A, Morgan J A, Reeder J D,et al. Greenhouse Gas Contributions and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Northwestern USA and Western Canada [J].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05, 83: 25-52.

[15]李长生.土壤碳储量减少中国农业之隐患――中美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比研究[J].第四纪研究, 2000,20(4):345-350.[Li Changsheng. Loss of Soil Carbon Threatens Chinese Agriculture: A Comparison on Agroecosystem Carbon Pool in China and the U.S[J]. Quaternary Sciences, 2000,20(4): 345-350.]

[16]West T O, Marland G. Net Carbon Flux from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Methodology for Full Carbon Cycle Analyses[J]. Environ Pollut, 2002,116:437-442.

[17]王礼茂.几种主要碳增汇/减排途径的对比分析[J].第四世纪研究,2004,24(2):191-197.[Wang Limao. Comparison of Some Major Ways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 or Increasing Carbon Sink[J]. Quaternary Sciences, 2004,24(2): 191-197.]

[18]胡克林,余艳,张凤荣,等.北京郊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科学,2006, 39(4):764-771.[Hu Kelin, Yu Yan, Zhang Fengrong, et al.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Suburban Area of Beijing[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6,39(4): 764 -771.]

[19]Turunen T K. Accumulation Rates of Carbon in Mires in Finland and Implication for Climate Change[J]. The Holocene,1996,6(2): 171-178.

[20]Brook B. Meats Carbon Footprint[J].Science,2007: 1137-1139.

[21]梁龙,陈源泉,高旺盛,等.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8):1773-1776.[ Liang Long, Chen Yuanquan, Gao Wangsheng,et al. Life 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System in North China Plain[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09,28(8):1773-1776.]

[22]史光华.北京郊区集约化畜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4: 82-87.[Shi Guanghua. The Impact of Intensive Livestock Production on Ec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in Beijing Suburban Area[D].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2004: 82-87.]

[23]梁龙,陈源泉,高旺盛.我国农业生命周期评价框架探索及其应用――以河北栾城冬小麦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5):154-160.[Liang Long, Chen Yuanquan, Gao Wangsheng. Framework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in Luancheng of Hebei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09,19(5):154-160.]

Prospect and Strategy for Low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Modern City of Beijing

LIANG Long DU Zhangliu WU Wenliang MENG Fanqiao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Abstract To develop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modern city is essential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to realize national macroscopical strategy.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e. It is regarded as a modern agriculture system with low input, high productivity, low (i.e., negative) carbon and being ecofriendly, which can be established through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system creation.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e has four characteristics, namely open system, integrated technology, lifecycle management and process safety. Using the balanced method of carbon source/sink, we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agriculture in Beij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arbon source and carbon sink are 10-20 TgCO2eq•a-1 and 10.23-14.16 TgCO2eq•a-1 respectively,the carbon source might keep a stable level, and carbon sink has a great potential.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eco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ture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in Beij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at a technical level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soil carbon sink and breeding technique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ivation system and greenhouse emission.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we should establish a mechanism that can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leaner production mechanis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gricultural market access mechanism and integrated regulating mechanism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the prospect of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mount of carbon sink potential might reach to 20-30 TgCO2eq•a-1, and the direct carbon source might decrease to 4-5 TgCO2eq•a-1. In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source might be offset, andtot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from greenhouse gases also might reduce by 6%-10%. Hence,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might actually play a key role in enhancement of the net carbon sink.

Key words lowcarbon agriculture;agriculture ofmodern city;carbon sink;carbon source;strategy[30]周晋红,李丽平, 秦爱民.山西气象干旱指标的确定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3). [Zhou Jinhong,Li Liping,Qin Aimin.Study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 and Drought Climate Changes in Shanxi Province[J].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2010,(3).]

[31]贾文雄,何元庆, 李宗省.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地表干湿变化的时空分布[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2).[Jia Wenxiong,He Yuanqing,Li Zpngsheng.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DryWet Conditions from 1960 to 2006 in Qilian Mountains and Hexi Corridor[J].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10,(2).]

[32]黄中艳.1961-2007年云南干季干湿气候变化研究[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2). [Huang Zhongyan.DryWet Climate Change of the Dry Season in Yunnan During 1961-2007[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0,(2).]

篇8

关键词:河流 生态 恢复 胁迫 目标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问题,在国际科技界和工程界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如何进行补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河流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工程实践。本文介绍了国际上不同学派对于河流生态恢复的定义,讨论了如何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和规划河流生态恢复问题。

一、生态恢复的缘起

1. 历史简要回顾

在数百万年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河流与周围的生物种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有序、动态稳定的河流生态系统,依据其自身规律良性运行。人类历史与自然河流历史相比要短暂得多。比如,据科学家估计长江形成的历史,应追溯到约3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强烈运动时期。而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不过几千年,与河流自然年代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是这几千年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对于河流的进行了大量的人工改造。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兴建了大量工程设施,改变了河流的地貌学特征。河流一百年的人工变化超过了数万年的自然演进。有学者估计,至今,全世界有大约60%的河流经过了人工改造,包括筑坝、筑堤、自然河道渠道化、裁弯取直等(Brookes,2001)。据统计,全世界坝高超过15米或库容超过300万立方米的大坝有45000座。其中大约40000座大坝是在1950年以后建设的。坝高超过150米或库容超过250亿立方米的大坝有305座。(ICOLD,2000)。建坝最多的国家依次为中国、美国、前苏联、日本和印度。

一方面,这些工程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另一方面却极大改变了河流自然演进的方向。人们始料未及的是对于河流大规模的改造,造成了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的退化。这种退化也降低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本来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因此而减少,这样反过来又损害了人类自身的利益。

人们开始反思水利工程的功过得失,特别是讨论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问题。70年代在西方国家就出现了反对建设大坝的观点和思潮,称大坝为“河流杀手”。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一些拟建的水利水电工程由于受到社会舆论的猛烈批评,致使计划终止。一些学者还进一步主张要拆除现存的大坝,还自然河流以本来面目。在9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小规模地拆除大坝,比如美国拆除了180座小型水坝,计划在2001年再拆除30座坝。

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在前苏联也受到致命性的打击。前苏联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建设大规模调水工程。至苏联解体为止,相继完成费尔干纳大灌渠(1939)、北克里木运河(1971)、卡霍夫主干渠(1979)和列宁-卡拉库姆运河(1980)等近百项规模不等的调水工程,主要分布在缺水的乌克兰、俄罗斯欧洲部分南部和中亚地区部分。调水线路总长6000多公里,年调水总量高达861亿立方米。到80年代中期,全国调水工程建设形成,更大的调水工程还在规划中。但是形势却发生了急剧逆转。1985年官方准许在媒体上公开批评调水工程,于是全国范围开展了一场关于调水工程合理性的大辩论。反对派的主要观点是调水工程存在着潜在的严重生态危机,而决策者和设计者对此问题评估不足。另外,反对派认为在经济上调水工程的是一种挥霍浪费。对于南方干旱地区可以靠工业节水和改造灌溉系统等多种途径解决缺水问题。反对派中许多作家和知名学者反对调水工程的另外理由是工程给俄罗斯北部的中世纪城市、教堂、寺庙等历史文化遗产带来损害。在这种形势下,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共中央和和部长会议于1986年8月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暂停调水工程的设计工作,授权国家科委等单位组织对于开展水资源再分配的科学问题研究,进行全面经济和生态研究论证。随后几年,前苏联局势急转直下,到苏联解体后,大规模调水工程计划也就从此束之高阁。

2.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

自然与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生态学中称为胁迫(stress)。人类活动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工农业及生活污染物质对河流造成污染;(2)从河流、水库中超量引水,使得河流本身流量无法满足生态用水的最低需要;(3)通过对湖泊、河流滩地的围垦挤占水域面积以及上游毁林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河流的退化;(4)在河流的水库中,不适当地引入外来物种造成生物入侵,使乡土种消失和生态系统水平的退化;(5)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胁迫。这是一种物理类的胁迫。

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渠道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

所谓“河流渠道化”是指:(1)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2)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3)河床材料的硬质化。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防洪工程的河流堤防和边坡护岸的迎水面也采用这些硬质材料。河流的渠道化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间的格局消失,而横断面上的几何规则化,也改变了深潭、浅滩交错的形势,生境的异质性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将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二是指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筑坝是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流动的河流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流速、水深、水温及水流边界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库区内原来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统统淹没水底。陆生动物被迫迁徙。水库形成后也改变了原来河流营养盐输移转化的规律。由于水库截留河流的营养物质,气温较高时,促使藻类在水体表层大量繁殖,产生水华现象。藻类蔓延遮盖住大植物的生长使之萎缩,而死亡的藻类沉入水底,在那里腐烂的同时还消耗氧气。溶解氧含量低的水体会使水生生物“窒息而死”。由于水库的水深高于河流,在深水处阳光微弱,光合作用也弱,导致水库的生态系统比河流的生物生产量低,相对要脆弱,自我恢复能力弱。河流泥沙在水库淤积,而大坝以下清水下泄又加剧了对河道的冲蚀,这些变化都大幅度改变了生境。由于靠水库进行人工径流调节,改变了自然河流年内丰枯的水文周期规律,即改变了原来随水文周期变化形成脉冲式河流走廊生态系统的基本状况。最后,众所周知,不设鱼道的大坝对于洄游鱼类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另一类非连续性是由于筑堤引起的。堤防也有两面性。一方面起防洪作用,另一方面又妨碍了汛期主流与岔流之间的沟通,阻止了水流的横向扩展,形成另一种侧向的水流非连续性。堤防把干流与滩地和洪泛区隔离,使岸边地带和洪泛区的栖息地发生改变。原来可能扩散到滩地和洪泛区的水、泥沙和营养物质,被限制在堤防以内的河道内。植被面积明显减少。鱼类无法进入滩地产卵和觅食,也失去了躲避风险的避难所。鱼类、无脊椎动物等大幅度减少,导致滩区和洪泛区的生态功能退化。 二、 河流生态恢复和生态工程学的定义

人们对于水利工程给河流生态系统带来的胁迫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后,认为应该缓解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压力,对于各种胁迫因素给予补偿,恢复河流原有面貌,于是出现了“河流恢复”的概念和相应工程技术。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对于“河流恢复”有以下定义:“河流恢复是这样一种环境保护行动,其目的是促使河流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河流系统具有可持续特征,并可提高生态系统价值和生物多样性。”(ASCE,2003)

河流生态恢复是生态工程学的一个分支。所谓生态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促进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1989年Mitsch 等对于“生态工程学”(Ecological engineering) 给出定义,Mitsch有时也使用 “生态技术”(Ecotechnology)一词。1993年美国科学院所主办的生态工程研讨会上根据Mitsch的建议,对“生态工程学”定义为:“将人类社会与其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达到双方受益的可持续生态系统的设计方法。”生态工程学的范围很广,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矿山、森林、土地及海岸等的生态建设问题。

1. 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

在“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方面,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表述,这些表述也反映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从过程、目标到相关措施都有很大的差别。对于河流生态恢复定义有以下主要表述:

“完全复原” (Full restoration, Cairns,1991),定义为“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全恢复到干扰前的状态”。完全复原首先是河流地貌学意义上的恢复,这就意味着拆除大坝和大部分人工设施以及恢复原有的河流蜿蜒性形态。然后,在物理系统恢复的基础上促进生物系统的恢复。

“修复”(Rehabilitation),定义为“部分地返回到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

“增强”,(Enhancement,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2),定义为“环境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创造”,(Creation,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2),定义为“开发一个原来不存在的新的河流生态系统,形成新的河流地貌和河流生物群落”。

“自然化”(Naturalization,Rhoads and Herricks,1990)。“自然化”的出发点是,由于人类对于水资源的长期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河流生态系统,而这个系统与原始的自然动态生态系统是不一致的。在承认人类对于水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同时,强调要保护自然环境质量。通过河流地貌及生态多样性的恢复,达到建设一个具有河流地貌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动态稳定的、可以自我调节的河流系统。

对应不同的恢复目标,采取不同的措施。概括各种措施不外以下几种:(1)人工直接干预。 通过人工栽种植被,改变植被结构,引进某些生物以达到生态恢复的目标。(2)自然恢复。主要依靠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的功能,达到生态恢复目标。(3)增强恢复。是介于以上两种方法的中间路线。在初期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基础上,靠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过程和河流侵蚀与泥沙输移实现恢复目标。

上述几种恢复目标中,实现“创造”这种目标,主要靠人工直接干预。其余几种目标依靠增强恢复和自然恢复,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

2.各种恢复目标的异同

上述几种生态恢复目标存在着共同点。首先,都是从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确定恢复的着眼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在一个淡水水域中,各类生物相生相克,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网)结构。一个物种类型丰富而数量又均衡的食物网结构,其抵抗外界干扰的承载力高,生态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物种流动等)也会趋于完善和健康。其次,各种恢复目标都把生物群落多样性作为恢复程度的主要衡量标准,而不是仅仅恢复岸边植被或恢复某些单一物种。最后,从生物群落多样性与河流生境的统一性原理出发,都强调恢复工程要遵循河流地貌学原理。

至于几种恢复目标的差别,一些学者对于“完全恢复”这种目标提出置疑。到底恢复到什么历史时期的状况?几十年前抑或几百年年前?由于缺乏河流干扰前的地图、文字或其它图象等科学资料,所以弄清楚干扰前的河流状况是十分困难的。何况在近代社会人们在河流上已经建设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效益。闸坝、堤防、航道等这些基础设施已经成了河流恢复的重要约束条件。如果全面拆除大坝及各种水利设施以恢复河流的原始面貌,从经济分析和防洪安全观点看可以说是完全不现实的。如上述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拆除了180座小型水坝,占美国大坝总数0.23 %。拆坝之举,同样在科学界引起争论。著名生态学家 Mitsch(2004)指出,回顾90年代在拆除大坝行动,“对于拆坝带来的影响方面科学研究论证很不充分,往往是零散片断地进行,采取的方法是一种‘学院式’的方法而不是用整体式方法。比如一位科学家研究对于鱼类的影响,另一位科学家研究无脊椎动物,第三位可能去分析水样。”Hart (2002)批评说:“已往拆坝的科学论证工作是基于定性的观察而不是定性的测量。由于缺乏对于总体因素比如泥沙输移和水温等重要因素的全面分析,拆坝行动论证中对于拆坝的理由和造成的影响分析往往基于错误的假设。”

其次,对于“创造”一个新的河流生态系统,也有不同观点。不少学者主张,应该更多地依靠自然界的力量,依靠自然演替过程实现生态恢复的目标。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何况新的人工生态系统的成本要高得多。欧洲和日本的河流恢复实践大多倾向于在承认河流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河流的生态恢复。在权衡满足经济社会需求与满足生态健康关系上,大体采取二者并重的立场。

三、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

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考虑河流生态恢复工程?首先,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要采取面对现实的态度,充分肯定水利工程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和航运等目的,现在和将来,社会还离不开水利工程。如果在我国侈谈为恢复河流生态而大规模拆除大坝,将是完全脱离社会实际的。如果简单引用西方学者观点一概反对建坝,恐怕也失之偏颇。我们要承认水利工程为经济社会服务这个基本现实,在此基础上,研究河流生态恢复问题。同样,针对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问题,也应该采取面对现实的科学态度,而不是回避的态度。要承认并且深入研究这些负面影响。新建水利工程需要在充分论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基础上进行建设。对于新建和已建工程,要采取各种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生物措施,尽可能减轻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压力,对于生态系统的胁迫给予补偿,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河流原有的面貌。总之,应该提倡“趋利弊害”的原则,而不主张“因噎废食”的做法。

我国治水历史悠久,古籍记载的大禹治水约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说明中华民族大规模的治水活动至今已经有4000余年的历史。古往今来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包括筑坝、筑堤、裁弯取直、渠道化、人工河网化等,已经使我国众多的自然河流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我国有大量的古籍记载了历代治水的历史、对策,但是仍然缺乏大中型河流的包括生态状况的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科学资料。在美国可以讨论河流恢复的目标是欧洲移民到达前河流未受干扰的状况,其实那不过是二、三百年前的历史,而对于我国来说,如果讨论恢复到干扰前的状况是完全缺乏科学基础的。退一步讲,即使讨论恢复到50年前大规模水利建设以前河流生态状态,在缺乏较完整的科学资料条件下,制定这样的生态恢复目标同样会遇到困难。我国河系的中下游地区,人口密集,土地利用高,为防洪目沿河筑堤,已经成为河流恢复的主要约束条件。大范围地调整河流地貌学特征,对于大中型河流来说余地已经不多。

综上所述,在我国对大中型河流生态“完全恢复”可以说是不现实的。在我国需要全面介绍发达国家提出的“河流恢复”的战略规划和经验,全面介绍西方各种学派对于河流恢复的认识。不可简单引用某一种学派的结论,照搬到我国的河流整治的实际中来。实际上,主张拆坝,实现“完全恢复”河流原貌的,仅是一种学派主张。西方各国也是因地制宜地制定河流恢复的目标,制定河流恢复的规划并进行设计和实施。

我们应实事求是地研究我国河流保护问题。考虑到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从经济实力看,在我国多数地区还难于按照西方国家的高标准进行河流恢复建设。生态建设要进行经济分析,充分考虑投入产出关系,取得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在我国值得提倡的经济可行的技术路线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的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重点是减轻人为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包括强化治污和污水排放控制,保持最低生态需水量等。在此基础上研究河流恢复问题。在河流恢复工程中,在初期投入少量资金,建设必要的辅助人工措施,主要是河流自然形态的恢复和生物栖息地的构筑,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如果靠国家大量投资进行河流生态建设,力图“创造”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本质上说,这也是“改造自然”的一种新翻版。

总之,在我国河流恢复的目标不可能是返回到某种本来不清楚的原始状态,也不是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而是立足河流生态系统现状,积极创造条件,发挥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功能,使河流廊道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使其具有健康性和可持续性。按照我国的国情和治河经验,治河工程大多是综合治理,在我国现实可行的路线是,结合河流防洪、整治和城市水景观建设等工程项目,综合开展河流生态恢复建设。

重要的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结合我国的情况,要改变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仅仅是为开发利用水资源这种单一目标,而是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应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为此,就要需要吸收生态学知识,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结合,改善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法,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学,尽量减少对于生态系统的胁迫,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健康的需求问题。

参考文献

ASCE River Restoration Subcommittee on Urban Stream Restoration,Urban stream

Restoration,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SCE , July 2003, pp 491-493

Brookes , A., Shields, F. D., River Channel Restoration: Guiding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Projects,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 England, 200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estor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1992.

Hart, D. D. and N. L. Poff, eds. . Dam removal and river restoration: special

section. BioScience 52:653-747, 2002.

董哲仁, 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水利学报, 2003年第1期P1-6

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水利学报,2003年第11期,P1-7

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水利水电技术,2003年7期,P1-5

董哲仁,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的发展沿革与趋势,水利水电技术,2004年第1期,P39-41

篇9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探 成就 难题 措施发展方向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link. During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projects before construction of basic construction procedures must be carried out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increasingly valued by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From the 1980s, China began the engineering survey system has started to form their own models suitable for China to abandon the previously blind study of the Soviet model, the form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ystem. Soviet reconnaissance system just to identify geolog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ite conditions for the planning, design,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 geological data; survey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document, just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geology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but not how to solve the actual situation section. How to guide the design of the survey report to determine a reasonable foundation design, foundation and underground for construction should be noted that neither the problem raised guidance, nor involved in found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to make practical guidance. Survey work and engineering design, construction lags far behind, resul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survey results of the process are not well play a technical advisory role. Since China adopted a new system since the geotechnical explorati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ystem can not only accurately reflect the proposed site or region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but also can be combined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project and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of a certain depth of technical feasibility studies and analysis evaluation. For site specific geotechnical conditions,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guide the design and structure of the program select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construc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control of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o serve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Here's to a new study on issues related to geotechnical exploration.

Keywords: geotechnic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puzzl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岩土工程的相关介绍

(一)、岩土工程的定义

岩土工程是欧美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在土木工程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体制。岩土工程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二)、岩土工程勘察的定义

岩土工程勘察就是根据建设工程要求,运用各种勘测技术方法和手段,为查明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在于分析和处理建设工程中与岩土介质有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按现行国家、行业相关技术规范以及岩土工程理论方法,去分析和评价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解决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并且编制用于工程设计与施工等的各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文件。因此,岩土工程勘察包括了许多部分,实际调查、勘探、整理、分析、制图等于一体的工程活动。

二、岩土工程勘探取得的成就

在我国推行岩土工程勘探的三十多年来,已经取得的巨大进展:1、我国已经能够解决技术要求高,地质条件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而针对国内的情况也制定了许多相应的规范、规程的编制,积累了各种工程勘探的宝贵经验。2、勘探工作已发展到了用多种测试手段、综合评价的模式取代单一的钻探、取样、试验、提报告模式的阶段。多功能静力触探、超重型动力触探、预钻式和自钻式旁压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孔隙水压力测试、波速试验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地基评价的水平。

3、勘探与设计、施工三者的结合,初步形成了从勘探到设计、施工、监测的认识、实践、改造的全过程。

4、地基处理技术水平的改善。为了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借鉴了国外多种地基处理技术为工程的建设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三、岩土工程勘探中遇到的难题

(一)、岩土工程勘探的技术难题

1、岩土工程勘探的技术难题

岩土工程勘探的市场化,促使了竞争越来越激烈,为数不少的勘察单位在承接勘察任务的时候不愿使用先进的设备仪器,导致勘察的质量和技术出现短时期的停滞现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勘察的技术因素,主要有一下几点:1)、界面划分问题:因为技术的局限,在勘察的时候对不同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不存在失误的界定;

2)、地质形态问题: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的确定等都是技术的薄弱环节;3)、岩土参数难以确定问题:岩土设计参数(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难于确定;4)、综合能力问题:部分勘察技术人员个人素质不够专业,对勘察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不够强,缺乏辨别真伪、归纳总结的能力,对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不够专业,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需要等问题;5)、技术素质问题:勘察技术人员碰到重大项目和复杂工程时束手无策,不能采用合适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难题。也就是勘察人员的创新能力不足,致使工程的停滞。

2、针对岩土工程勘探的技术难题的解决措施

要解决上述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可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针对界面划分不清的问题:勘察人员应该运用各种勘察手段的综合应用和思维的多样性,提高勘察精度,全面反映勘察场地各种地质体的形态、界面、物理力学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能只依靠传统的单一勘察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综合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坑探,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重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型的技术在勘察中的应用等。2)、针对地质形态不清的问题:加强岩土测试和各种原位测试新技术的应用,加强使用施工检测和监测技术,对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进行可靠的勘测,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参数的可靠性。

3)、针对岩土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重视勘察现场的岩土取样和原位测试工作,以确定岩土参数的准确性。岩土取样和原位测试是保证数据正确的重要环节,也成为解决岩土工程勘探技术问题的重点。岩土工程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决定于计算模式和计算参数。岩土工程测试有较大难度,在钻探取样、样品制备过程中,总会有一定程度的扰动和受力环境差异,对测试结果影响较大,因此,岩土参数的确定就不是那么容易,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地质变化来进行勘测。

4)、针对综合能力不强的问题:在选择竞标的单位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其总很呢管理的高低,因为勘察人员的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施工进程。要求其专业程度相当高。

5)、针对技术素质不高的问题: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形成定期制度,促进其知识的更新换代。(二)、岩土工程勘探存在的非技术问题

1、岩土工程勘探存在的非技术问题

近三十年来,岩土工程勘探体制的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实际上却并不如此,很多因素阻碍了岩土工程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队伍臃肿,素质集体偏低,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虽然从本质上解决了岩土工程勘探体制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但是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噩待解决。国内当前勘察质量的非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勘察方案不合理,不根据实际情况片面追求经济效率,还有存在为了争取招标成功压缩费用,勘探草草了事的现象。

2)、岩土工程的勘探得到的第一手资料(钻探、描述、取土、试验、测试等)的质量普遍下降。3)、地基评价和勘察报告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多工程的勘探模式僵化,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恰当的技术,形成了资源的浪费。

4)、监测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岩土性质和条件是非常复杂的,勘察时要根据实际问题做好勘探和检测,以保证以后工程的安全。

5)、岩土工程勘探的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出现行业臃肿,人员素质不高的现象。

2、针对岩土工程勘探的非技术难题的解决措施

国家和政府给予岩土工程勘探的期望与实际情况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一现状的出现不仅与人们“重设计轻勘察”的思维定式有关,更与我国当今的不够健全的岩土工程勘察体制和勘察市场的恶性竟争有关。面对当下的实际情况,如何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行业自律、约束机制,更好的与世界接轨成为了所有行业内的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1)、在岩土工程勘探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市场的规范,不仅依靠勘察单位的自律机制,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行业约束机制,保证市场的有序进行。一方面必须依靠政府的相关部门对项目招投标和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行岩土工程监理全程化,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保证勘察质量和投资效益最大化。

2)、不应该为了压缩勘探的成本而缩短勘探的程序,为了避免以后工程中出现重大的安 全事故,前期的勘探应该多下工夫。许多第一手资料都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交付使用。

3)、必须与时代接轨,采取先进的技术参与岩土的勘探,不能大而化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勘探技术,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4)、在勘探之后要注重监测工作的进行。避免以后工程安全问题的发生,监测工作必不可少。

5)、严格市场准入、完善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对勘察设计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完善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通过采用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质双重控制来规范勘察市场,促进勘察技术水平的提高。此外,岩土工程勘察属大土木范畴,是多学科的融合,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岩土工程从业人员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四、岩土工程勘探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了使我国跟上国际高标准建筑项目的水平,岩土勘探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预测:

1、将单纯的“工程地质勘察”模式逐渐转变为“岩土工程”的模式。以应对我国岩土工程的发展需要。2、开拓新领域,向大地岩土和与其密切相关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等环境物质为目标的领域开拓。

3、专业分工形成了分枝趋势:

1)、工程咨询和工程顾问,主要负责工程的咨询、项目的规划、勘探和监测工作等;

2)、野外钻探,可进行探查孔、钻井、灌浆钻孔、锚杆钻孔、海洋钻探以及水平钻孔、定向钻孔等;

3)、岩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可采取各类桩基及地基改良工法的方法来进行勘探。4)、城市岩土工程发展迅速,为研究和评价老城市重建和新城市的开发提供合理的规划和远景。

岩土工程勘察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和技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经历着新的挑战。随着工程地质岩土力学和土木工程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衔接,岩土工程体制的不断形成使岩土工程勘察在资源、能源开发、交通、城乡建设、农田水利、国土整治及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更重作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加凸显其勃勃生机,推动勘探行业的纵深发展。

[结语]

综上对岩土工程勘探的一些了解,岩土工程勘察的对象是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也就是指场地岩土的岩性或土层性质、空间分布和工程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存贮、排泄特征和水位、水质的变化规律,以及场地周围地区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情况。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难题一直制约着岩土工程的发展,解决好了技术难题的制约,可以避免工程建设中出现重大的安全问题。而非技术问题的存在更是制约着行业的纵深发展,解决了非技术难题,岩土工程勘探体制也会随之得到完善,从而规范这类行业的工作,与此同时,可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工程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荫,岩土工程勘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6

[2]、周德泉,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应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03

篇10

有一个好的Business Model,成功就有了一半的保证。商业模式就是公司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来赚钱。简言之,饮料公司通过卖饮料来赚钱;快递公司通过送快递来赚钱;网络公司通过点击率来赚钱;通信公司通过收话费赚钱;超市通过平台和仓储来赚钱等等。只要有钱赚的地方,就有商业模式存在。

主动融入生态,重构商业模式

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却随着技术的改变、消费群体的改变以及消费行为的改变,在无时不刻地重构和迭代。

即使是互联网企业,也一样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青年菜君看破了天机,进行了从需求到商业模式的变化。

当你在单位累了一天,下班回家还要买菜、做饭,确实累人。如果提前一天就在网上订好半成品的净菜,在离家最近的地铁口附近有提货的生鲜门店,拿回家三两下工夫就煮熟上桌,岂不省时省心?上班族网上下单——青年菜君准备好客户购买的食材——切割搭配——上班族下班后地铁口取半成品菜盒——回家直接下厨。宅配模式使物流成本随客单量的提升而直线上升,所以他们选择了配送成本更低的自提模式。

青年菜君的消费群体对品质要求不会很高。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对菜品品质的要求不会太高,青椒肉丝、红烧茄子即能满足,好点的也不过来个糖醋排骨。要是追求高品质高标准的也不会自己下厨了,直奔餐厅岂不更浪漫高雅舒心。但是一定要保证食材的新鲜干净吃不死人。

移动互联网的高效联动、地理位置、社交、分享,意味着做为传统企业的我们将有机会重新在互联网时代重新翻牌。当传统企业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是一副好牌的时候,好戏在上演了。未来传统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从目前强大的线下资源中,找到新的颠覆性机会,形成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新的边界融合,形成移动互联网+的全新模式,产生新的价值。

Y时代,是美国的一个时代名称,就是西方世界通称的青少年族群。这一群人宅在自己家里面办公,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如果有机会亲临一下北京3W咖啡和车库咖啡,你就能看到一波又一波的创业者安静的在咖啡馆里面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这不仅仅是环境,而是构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也是Y时代人群所喜欢的生活方式,希望在城市中的共享空间中享受自己的生活。一杯咖啡,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手机,接上星巴克咖啡的网络,可以一整天的泡在咖啡馆度过美好、高大上的一天,而且效率比在办公室更高。

万豪国际集团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马哥孛罗国际酒店管理公司,万豪拥有遍布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的接近3700家酒店和17个品牌。

Y时代更多的使用移动互联网,特别喜欢在移动中工作或者独立工作,很讨厌在办公室的卡座这个小小的盒子里面长时间的工作。在星巴克等咖啡厅、在万豪酒店大堂,三五个一起见面、喝咖啡、品茶,或者一个人安静的工作。

传统企业迈向互联网的转型甚至是在闲置的酒店会议室开始的,万豪已开始提供满足整套需求的会议空间。而且在休息室安置了多种成套家具,一如万豪总部的协作工作空间,与办公室的租赁平台开始合作,按小时或者天来租赁会议设置,并且将造非正式会议场所并开放协作区域,满足具有会议、洽谈性质的小型会议需求和协作办公的需求。

当然,更多的客人通过互联网来定制这些办公空间的时候,也顺便参观了酒店的大堂、设施,让客人走进来,成为不可多得的副产品——现场体验的机会,哪一个酒店不希望更多的客人来参观酒店的诱人设施。

但是如果将自己的生态系统与移动互联网紧密融合,结果或许会有所不同。在新的生态环境中,不断的进化。

杂志可以通过网络、邮局、电话订阅,然后通过邮局、报刊亭、快递等方式到达。你可以在微博上看到创业家杂志的经典文章,然后在机场进行订阅。毫无疑问,杂志是被互联网所重创的产业。但是《创业家》杂志打造“黑马商圈”,将一家传统媒体改造成一个创新型孵化器,通过“内容用户关系”模式,打造了黑马会、黑马营、黑马大赛三个层级结构的“黑马商圈”。现在黑马商圈已经聚集了上千名创业者,重构媒体生态,从内容升级到营销和服务。

发挥自身优势,争抢话语权利

在亿元级补贴打车App,背后的实质其实是为了改变用户习惯,将乘客和司机聚合在双边平台上来,掌握流量的入口,一旦用户习惯改变,网络平台将会无情的盘剥盈利空间已经微薄的出租车产业的利润,或者在出租车紧张的资源时,加价乘客小费的提成。

但是你去德国看看,几乎会看到每一个航空公司都有自己的App,商业化的App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出租车公司都有自己的App,滴滴打车很难占领市场。

这是因为传统产业借助自己的优势,在互联网基因企业下手之前,提前实施了“互联网+”的结果。

但是在没有发挥自己传统优势,没有尽早实施互联网化转型的传统产业,产业力量分散的出租车公司以及类似于传统企业的出租车管理办公室或者管委会却没有任何动作,任之占据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等待移动互联网蚕食产业利润。

一切免费都是谎言,免费的才是最贵的。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免费的午餐,免费经济,只不过是把原属于你的客户引导到“新拳击台”上的一个技巧而已,但也实实在在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免费的开店到大肆的收费,相信中小卖家已经经受了残酷的剥削。

不要指望新兴互联网企业会对你一直免费下去,只是还没有等到你养肥屠宰的时候,等用户习惯养成了,平台变得不可依赖了,卸磨杀驴的时候就该到了。一个平台投资下去,投资人并非慈善机构,构建平台成本不菲,总是要还的。

随着全球的酒店业被搜索引擎、各种酒店、宾馆、在线分销网站、以及在线订房网站所“网络控制”,不仅利润流入到新兴的互联网公司,而且还受尽盘剥。

当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能力并非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所独有的时候,传统企业的绝地反攻开始了。

精品国际酒店、希尔顿酒店、凯悦酒店、洲际酒店、万豪酒店以及温德姆酒店集团等全球六大酒店集团将联手打造新的酒店搜索平台Room Key。传统企业杀入互联网领域,借助固有的优势,至少比互联网公司所需要打造的双边市场,更具有竞争力,其实只需要构建单边市场即可。

如果说很多重要的互联网促进了信息的对称,提高了效率,其实很多互联网所涉入的产业都是双边或者多边的市场。如打车软件既需要吸引司机、也需要吸引乘客,在线订房平台既要吸引酒店、又要吸引旅客,都是典型的双边市场。互联网新兴企业所要做的就是让“双方都留在甲板上”。

一旦移动互联网技术壁垒变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力变强,传统企业所要做的“互联网+”计划,只需要让“一方留在甲板上“即可。

类似的酒店、饭店、餐馆等业态,本身大量的旅客就存在,在“双边平台”向酒店和旅客建立平台利益的时候,酒店也正在为线上平台提供流量,而不是我们熟知的线上向线下输送消费者和流量。

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的时代来临,这种情况更为突出,甚至是线下的企业为线上的企业无情、舒畅的贡献流量,而毫不知觉。

你所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而藏在冰山底下广阔的、不为人知的秘密你或许根本没有知晓、甚至没有看到;你所看到的或许是鼓噪你加入到新兴互联网企业所谓“双边市场”、免费经济、超级补贴的热血沸腾,但是你所看不到的是新兴互联网企业用户习惯被改变、双边的人“都成功留在甲板”、功成名就之后对传统企业的反侵,甚至一批在产业结构中竞争力弱的企业会在新换的擂台上被盘剥得尸骨无存。

传统产业的“移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产业的“传统产业+”,谁快谁慢,决定了两股力量在两者边界胜算的可能,深度了解一个传统行业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了解互联网行业却仅仅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如果能充分发挥传统企业的“移动互联网+”,那么完全就可以胜算在握。

让我们看看,传统酒店业是如何组织从传统产业端进行联合反攻,绝地突破的:

随着在线预订业务和搜索业务的发展,酒店他们发现他们已经失去了对顾客的控制,纷纷流向了第三方在线预订服务商。第三方服务商就像是团购,不愿意给餐厅运营者提供用户的基本信息一样,第三方在线预订服务商也是很不情愿给酒店方提供用户的信息,这可是第三方服务商的立足之本。而个性化的服务、深入的了解用户的行为是酒店方的服务基本之一,如果没有得到顾客的拓展信息,酒店方是很难为顾客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高体验服务。

传统酒店的绝地反攻开始,联合建立的Room key网站是一家搜索平台,主要提供以上酒店品牌(包括其下属酒店品牌)的价格和库存信息。用户可以浏览每家酒店的价格、阅读独立的酒店评论、进行价格比较并通过各种社会网络分享信息。要找到合适的酒店很复杂,这种个人决策过程只有酒店经营者最了解。Room Key为消费者提供创新的资源,使得消费者在搜索和预订酒店时拥有一个简单而灵活的体验。

六大酒店集团采取了“流量导出”策略,将那些没有在酒店官方网站进行预订的顾客,迅速而有效的引导到以比价服务为主导的Room Key平台。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绝地反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Room Key实现了巨大的增长,并为酒店吸引顾客预订提供了第二次机会。

依靠但不依赖,伺机绝地反攻

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平台在尽可能的消灭信息不对称的时候,也减弱了中介的存在。实际上,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平台成为了新的中介。而这种中介更加高效,在产业结构中自然而然,高效的结构代替了低效的结构。

传统企业尽管一万个不愿意,不愿意上电商,担心损伤线下的利益,但是都主动或者被动的拥抱了电商平台,或被所谓的号称为“拥抱互联网”,拥抱移动互联网;餐厅老板也十分纠结团购平台,低价的团购带来的并非是目标客户,而是贪便宜的客户,在一定程度上还损伤了品牌的定位;电影院线的老板不得不一边依赖于线上的订票平台,一边又痛恨线上订票平台的盘剥——互联网企业利用传统企业的资源,抢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用户,而且还聚集了竞争对手的用户,更讨厌的是,还带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利润,而且你还不得不依靠他。我们能看到的是一片怨言,被绑架的怨言。

网络平台是一个让传统企业又爱又恨的东西,也是传统企业转型必经的阵痛;在过去互联网不断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消费者越来越依赖平台型的产品(电商、团购、搜索引擎)来搜寻或者采购产品。

网络平台一路抢来,甚至已经席卷到了餐厅、外卖,甚至还有你的厨师、美甲师、农田和农夫。

于是消费者和企业也同时被百度、美团、淘宝、天猫、京东等大肆绑架——不上网络平台,类似于等死,平台会给竞争对手导入客户;上网络平台,类似于找死,其中的认证费、导流费、促销费、广告费等各种费用和提成把传统企业压榨得喘不过气来。

更重要的是,不是因为交了这一笔过路过桥费,原来的竞争格局就发生了改变,而是以前在线下打得头破血流,只不过把“打架”的场所换了一个地方,而且这个“拳击台”却要收你“打架费”,稍微惹得平台一点不高兴,就把你拉黑、下架,或者塞到漫无边际的遥远角落。

谁叫你出身不好,当初在整个产业格局中选择了传统产业,而不是互联网产业。谁叫你启动“互联网+”战略那么迟!

真的是这样吗?你就甘愿默默无闻的、忍辱负重的、逆来顺受的忍受所谓“去中介化”、反过来又成为新型中介的互联网平台的盘剥、抽成、打压,而毫无选择?

错了,在今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有了新的策略可以选择,平台并非是神话——你完全有能力重新定义竞争的边界,夺回原本就属于自己的价值,至少能做到免受所谓的“平台”之盘剥。

你需要移动互联网,归根到底移动互联网更需要你。你所要做的就是抵抗诱惑,放下贪欲,远离喧嚣,守住商业的根本,回归商业的本源。炒作有什么用,云烟过后还是归结于产品品质、服务或者品牌。

只要一提及互联网订票平台,很多用户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各种在线旅游的OTA平台:(Online Travel Agent),包括在线订购旅游产品和机票。在大部分传统企业眼中,似乎在线旅游平台已经占据了中国旅游市场的龙头老大。

殊不知这是很多网络旅游预订平台的软肋——事实上,旅行是一种复杂的服务产品,产品预订,过程消费,售后保障等等方面,都需要强大的体系化服务。

旅游产品(含机票)价格和信息瞬息万变,这就需要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和即时服务能力。互联网在线预订只是服务过程的一部分,还需要更完整的线下服务。

当然,互联网新兴企业所做的平台产品,必须客观、全面的为消费群体提供信息服务,否则如果在一家OTA网站上,没有国航、南航,或者没有中青旅等重量级的产品,消费者也会放弃这家OTA网站。

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在启蒙初期,其实在做一个“石头汤”的活——饥肠辘辘的士兵们向村民们宣布,要做一锅用石头做的汤。好奇的村民们为他们准备好了木柴和大锅,当然,为了汤的味道更鲜美一点,他们还需要一点佐料,比如盐和胡椒什么的……当然有一点胡萝卜会更好……卷心菜呀、土豆呀、牛肉呀配一些也不错……如果再来一些大麦和牛奶,连国王都可以喝了……一锅神奇的石头汤真的煮好了。

其实,互联网所做是缩短信息与信息的距离,所以移动互联网更需要的是你——互联网永远代替不了实体经济,在传统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的过程中,其自身信息化水平、互联网化水平提高,互联网化的成本不断降低,传统企业也能自行的缩短信息的距离。

我们能看到很多传统行业,在不断提高信息化支撑体系,实施“互联网+”战略,推进互联网化转型,将原本属于自己的用户,再逐步带回到自己的领域。中国南方航空信息化促进互联网化就是一个杰出的案例,也是默默打捞基础、绝地反攻的案例。

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航空公司,南航是中国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其旅客运输量、航班数量、飞行小时、航线数目、机队规模等在国内航空公司中均排名第一,其官方订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即使南航的微信在2014年中,已经有了接近200万用户,很多旅客都通过微信查航班、办理值机,查询延误信息、值机等,而且南航的业务部门也非常注重微信的应用,连特价宣传也在微信上实施。甚至将呼叫中心的一些业务放到微信平台上,以后乘客更多地可以通过微信呼叫后台呼叫中心的人来解决问题,从而降低短信、电话的费用。

但是,微信也只是南航的第五大服务平台。在短信、呼叫中心95539、网站、APP之后的平台——旅客有的喜欢用微信,有的喜欢用APP,有的喜欢用电话,所以每一种渠道对于南航而言都很重要。

作为中国民航的排头兵,产生了中国的第一张电子客票,第一个电子货单,第一个电子登机牌等等,南航的信息化带动了整个行业在往前进步。

随着飞行出行的人越来越多,在掌握大量的数据和消费者之后,南航的信息化未来更多的是发展企业应用的互联网化,极有可能向新兴的互联网基因企业反侵蚀,也有可能同时向社交化、互联网商品化发展。毕竟,互联网是一种提高效率的工具,传统企业在条件逐步具备的情况下,一样能具备响应的能力,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成功指日可待。

从以上案例解析——你归根到底需要的是客户,而不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你的传统领域优势+移动互联网,将是互联网企业所不能比拟的。

所以,你需要的不仅仅是“互联网+”,更是传统产业+移动互联网。

当然,总的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的多家竞争对传统企业更有力。当多个平台竞争的时候,传统企业容易获得有利位势。特别是针对垄断型平台出现的时候,小的平台也不乏是一种好的选择。

因为,你归根结底需要的是客户,而不是互联网的技术。只要是能够聚合客户、提高粘度、提高服务的平台,即使再小,也一样能够使用出“扫地僧”的水平。

“邻家女孩”是一家以18-28岁女性消费者为目标消费群的服装企业,公司从2003年开始发展连锁经营,现拥有“邻家女孩”和“咖喱女人”两大时尚品牌。在10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600家优质门店。以“快速、流行、少量、多款”的快时尚模式,每年推出5000-6000个新品上市,以数据分析为基础,订、配相结合的配货模式,每周至少1-2次新品更新、快速引导潮流新品等核心优势的显效发挥,并达到95%以上的高开店成功率。

在电商一片热捧的时候,“邻家女孩”却放弃了线上的电商,将资源沉淀在线下。在移动互联网开始之际,弯道超车,通过微信平台会员卡营销,聚拢潜在顾客与现有会员,进行有效的CRM管理,采集目标群的需求数据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商品组合和购物体验,打通线上线下,并通过支付接入完成闭环。

其中,通过与可口可乐的联合营销,推出“邻家女孩”可乐,这个对“邻家女孩”品牌有很大的提升;在700多家终端门店推出限量版可乐和T恤,并推出一系列的创意漫画等新颖形式,用消费者语言与消费者沟通,吸引消费群体的关注。

使用移动互联网直接面对消费群体,聚合粉丝,微信服务号形成了30万以上的会员。每次图文阅读量都在10万以上。

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碎片化和位置化,线下导流的成本远远超过了线上,并非大的平台能够独步天下,或者垄断市场。小的平台的使用,用户聚合起来之后,并不会比大的平台要差。

如果某一个消费者饿了不想出去而且想点一份吃的,那么诸多的外卖网站就会接受在线订单。如果消费者要想尽可能多的选择,那么外卖网站是最好的渠道。但是受罪的是餐厅,外卖网站也是要收取不菲的费用。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倒霉的还是消费者。

当传统企业向互联网平台企业缴纳所谓的广告、排名等费用带来利益,一旦超过了支付的费用,平台将变成一个低效结构,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反侵就有了可能。

对于餐厅而言,麻烦来了——这些外卖、团购网站不仅仅卖你的产品,而且也提供竞争对手的产品;如果你想你的外卖产品脱引而出,对不起,请交纳一笔费用。

更可怕的事情,对于一些客源众多、竞争力强、运营成功的餐厅而言,使用订餐、团购或者外卖平台无异于将消费者的名单和客源拱手相让,而且一旦消费者使用一个平台成为习惯,就形成很高的转换壁垒,不会轻易改变——于是,你的餐厅以后就无从选择。

这就是移动互联网基因的企业,想方设法让传统企业依附于他们,即使砸入几个亿都在所不惜,长期免费都有可能,只要把你依附变成依赖,把你的用户席卷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