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方式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方式

篇1

国外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主要做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和发生后,国外商业银行积极采取措施,有效维护和提高自身声誉并取得明显成效,为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积累了经验。

(一)健全的声誉风险管理结构

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有效应对声誉风险的必要条件。国外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结构一般都较为完整,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可直接与银行的高管层交流,以提高工作效率。如英国汇丰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由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行政管理委员会对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总体领导和协调。渣打银行将声誉风险管理与各分行的业务和日常管理相关联;在集团的主要业务部门,设有专门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对本部门从事的所有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针对客户投诉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等情况还设计了名为紧急状况呼叫机制的风险管理应急体系。

(二)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流程

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基本形成了声誉风险管理“五步”流程。一是规划声誉风险管理策略,包括声誉风险管理目标、衡量工具及方法、最终责任人、声誉风险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关系等。二是识别可能引起声誉风险的事件,包括突发事件、领导者违法行为、营销过失等。三是评估风险并衡量其严重性。主要采用美国《财富》杂志使用的“财富法”评价银行声誉,通过创新、财务表现、员工素养、公司资产使用、长期投资价值、社会与环境责任、管理水平及产品与服务等8项指标对声誉进行排序。四是声誉风险损失减释措施,包括事前防范策略部署和事后应急处置措施,其中应急处置包括事件管理、媒体控制及说服利益相关者。五是内部沟通和管理更新。声誉风险过后,银行内部及时沟通,让员工了解如何维护和加强银行声誉,同时根据整个行业环境变化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和措施,防止发生新的声誉危机。

(三)全面的声誉风险评估方法

当前,国外形成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声誉风险评价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声誉风险定量评估模型包括:一是Harris-Fombrun(2004)声誉指数模型,评价指标由企业感召力、产品与服务、愿景与领导力、工作环境、财务业绩、社会责任感六大类20个风险因子组成。二是Brady模型(2005),其识别了信用风险的七个来源,即知识和技能、情感、领导力、想象力和意愿、品质、财务可信度、社会可信度及环境可信度。三是SPIRIT(stakeholderperformanceindicatorrelationshipimprovement)模型(2004)。该模型检验了经验、影响力、行为和情感四个方面16个特征指标对声誉风险的影响。四是美国《财富》杂志使用的“财富法”,该法采用创新、财务表现、员工素养、公司资产使用、长期投资价值、社会与环境责任、管理水平以及产品与服务等8项指标对企业声誉进行排序。由于声誉风险难以计量,目前定性分析在国外商业银行声誉风险评估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四)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国外银行已积累较多合理运用媒体地位为商业银行缓减声誉风险的经验,当出现声誉风险时,会采取一系列的应急措施,将影响降低到最低。如2008年9月22日有客户传言称,东亚银行因有大量雷曼兄弟债券而出现财务困难,甚至称东亚银行被政府接管。事发48小时内,东亚银行通过紧急召开记者会,在总、分行门口贴出公告以澄清谣言,并公布对雷曼兄弟及美国国际集团(AIG)的贷款余额,与一些大客户和同业银行沟通,保证资金拆借渠道畅通,以稳定客户信心。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亦公开证明谣言毫无根据。在挤兑事件处理完后,东亚银行再次将挤兑事件的基本情况、影响和原因向媒体澄清。通过一系列快速处置措施,成功化解此次声誉风险。

(五)积极的事前预防政策

部分国外银行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及时审查各类业务涉及的社会经济价值观,主动构建良好的社会形象。如花旗银行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从信贷风险与声誉风险角度来把控环境与社会风险,从而为其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巴克莱银行设立品牌和声誉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部门行政首长和重点领域的负责人组成,作为银行发展的智囊团,讨论一些影响到银行声誉的问题,并评估银行各类业务的社会风险因素,保护和提高巴克莱银行的品牌价值。汇丰银行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拒绝对有污染的项目放贷,捐款支持环境保护事业和教育事业,每年就环保、“投资大自然”计划、金融关系管理、财务透明、诚信经营等内容社会责任报告,还推出了以无纸银行为口号的活动,通过绿色营销战略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巴塞尔委员会的新资本协议中明确指出“银行应将声誉风险纳入风险管理流程中,并在内部资本充足评估和流动性应急预案中适当涵盖声誉风险”。为此,一是明确声誉风险管理牵头部门,负责声誉风险管理的部门协调以及声誉风险识别、计量、监测、预警和报告等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将声誉风险管理渗透到各业务部门,在研发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产品时,由声誉风险管理部门评估各种社会风险因素,防范产品可能引发的声誉风险。三是加强声誉风险预警。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期对各业务部门、各重点岗位、各业务环节上存在的声誉风险隐患进行排查,识别可能导致声誉风险的因素,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四是建立内部各相关部门高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提升快速反应和决策能力,及时、高效处理声誉风险。

篇2

关键词:电网运行 风险管理 背景分析 存在问题 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64-02

电网在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庞大的网络电力系统,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故障和风险,每次故障风险的发生都会造成损失,因此说,把握好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对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进行详细的论述。

1 电网运行方式风险背景分析

在进行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电网运行风险的识别。电网运行风险能够用电网的状态来识别。电网的运行状态主要包括安全状态、警戒状态、紧急状态以及恢复状态四种,管理者可以根据电网的这四种状态对电网的运行风险进行判断识别,以尽可能快的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违纪情况的发生。

而电网运行的风险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从技术上分类,可以分为电网故障风险和电网运行风险;从电网的组成员江上分类,则可以分为一次性电气设备运行风险以及二次电气设备运行风险。熟知这些风险的分类,管理者可以对于电网运行方式进行风险管理,以防止各种风险的出现,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和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的运行。

以上是对于电网运行风险的简单的分析,下面本文就对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进行详细的论述。

2 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网的安全运行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的运行起到了重要的问题,由于电网系统的改进,在带来了一定的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风险,因此说必须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正确的管理,以此来实现电网的正常运行,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电网运行的正常进行,下面本文就进行简单的论述。

2.1 缺乏完善的电网运行风险监管系统

随着城乡电网改造工作的进一步完善,电网系统越来越庞大,在这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中,往往会由于人员的疏漏,一些细微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便会出现较大的风险,加之电网运行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风险监管系统,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且电网的风险管理系统中缺乏在线可视的风险监管系统,这样就很难对生产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并进行可视化的监控。

2.2 缺乏开放的风险管理工具

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不仅需要有健全完善的风险监管系统,还需要多方面的检测风险监管系统,建立开放的监管模式,应用开放的风险模型管理工具,确保各个部门的分析评估工作数据都能够共享,降低风险信息分散带来的不便。同时,缺乏开放性的风险管理工具,就不能全面且柔和的挖掘与管理风险体系和评估的模型,不能够更好的实现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目标。

2.3 缺乏对电网运行风险因素的综合分析

由于电网运行系统的庞大,各方面的数据都会较为繁杂,缺乏统一的管理方法,造成了对于电网运行风险因素的综合分析的缺乏,这样就不能及时的规避风险,严重时会使电网运行系统发生危险。同时电网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评估工作较少,也不能够及时发现运行中潜在的风险。

3 电网运行方式风险管理方法

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对于电网的安全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方法,但是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方式不健全、风险因素评估分析欠缺等现象仍然存在,制约了风险管理功能的发挥,管理者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的方法以应对上述的问题。下面本文就论述一下电网运行方式风险管理的相关方法。

3.1 健全电网运行方式风险管理机制

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机制是指管理者对于相关的管理数据进行识别、分析、定级以及监管和追踪,以采取更好的措施实现电网运行的正常化和安全化。完善的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初级阶段就是风险建模,在这个阶段,管理者需要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风险信息的挖掘,以此提出全面准确的风险管理因素,为后续管理工作提供方便。风险的评估阶段则是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管理者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结合前阶段的风险评估因素进行检测,获取电网运行中的各种风险状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监管和红纸,并根据风险状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后阶段就是根据机制的修改阶段,电网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风险因素会发生变化,应对风险的措施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说,管理机制也要根据变化进行相应的修改,以更好的适应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

3.2 采用开放的风险管理工具,保证风险管理的透明性

上文中提到,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运用开档的风险管理工具,建立开放的管理机制,保证风险管理的透明性,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这一开放性的管理模式还不健全,因此说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以实现风险驱动的安全运行和风险管理目标的完成。同时,建立起开放的电网运行风险监管体系,还能够实现风险管理因素的量化评定和风险定级,以减少风险管理者和分析者的压力,实现风险分析管理的便捷化,提高风险分析的效率。

3.3 建立多视角的可视化风险信息管理

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多视角多层次的可视化风险信息管理,这样能够实现管理工作和电网运行以及电网施工现场的同步监管、同步控制和同步跟踪了解,同时多视角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信息能够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的相关人员提供相应的可视化的运行管理方案,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3.4 实现电网运行全过程的智能化风险管理

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不仅机制要健全,管理要开放,信息要可视,同时还需要采取高科技进行风险管理,以实现最好的管理效果,因此说实现电网运行全过程的智能化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智能化风险管理采用IT系统平台作为支撑,能够在高科技的帮助下,自动智能的实现风险建模、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同时还能够实现风险跟踪管理。因此说,采用高科技手段,应用到电网运行的风险监管工作中来,是今后电网运行风险管理一个重要的方法。

4 结语

电网运行的安全高效与否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顺畅,也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然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电网运行的过程中还寻在着一些风险,严重制约着电网的安全运行,因此说,加强对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十分必要。本文就是从当前电网运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浅析了一些加强风险管理的方法,希望能够今后的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实现电网的安全高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周战.电网特殊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农村电气化,2008,11.

[2]李继红,戴彦,周剑波,等.电网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探讨[J].华东电力,2010,7.

[3]冯旸.浅析电网企业风险管理方法.中国外资·下半月,2010,7.

篇3

[关键词]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U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183-01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宗旨是用最少的土地资源,赚取最多的经济利益,来满足广大群众的住房需求。因此,高层房屋建筑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相关梳理不难发现,当前我国高层房建工程施工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问题:地质、环境、高空作业、设备、材料以及人员安全等内容,属于高风险项目之一。纵观我国高层房屋建筑安全问题,大多数工程项目都属于高空作业或露天作业,施工环境非常危险,且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安全设备配置不齐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层房建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因此,相关生产部门要制定合理完善的安全风险监管制度,创新施工工艺,树立安全意识,从根本上提高高层房建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1.高层房建工程施工安全的问题及其原因

1.1 缺乏人为的安全意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其施工主体是建筑工人,也是引发安全隐患的高危人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依靠施工队的综合素质与高超的施工技术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以及整个施工的质量。但是,在高空作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高空坠落、机械起重伤害以及物体打击等安全隐患,造成上述施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施工人员乱扔废弃物。且大多数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加上承建单位为了尽可能多的节约施工成本,使得施工现场的道路高低不平,机械设备摆放混乱,整个施工环境一片狼藉,使得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另外,没有对施工现场进行封闭式管理,安全警示标志也没有摆放在相关位置,加上施工环境较为恶劣,一旦遇到突发事件,这些潜在的安全风险就会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进而造成重大损失。

1.2 缺乏协调配合

在高层房建工程的施工中,大多数的施工环境都是高空作业,传统的施工技术与施工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建筑的施工要求。因此,需要施工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积极协调配合,才能有效规避高层房建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对此,对施工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高层房建工程的管理能力较为低下,施工队的施工水平也不高,且各种施工设备的配置不齐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协调都仅仅只是流于形式,加上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使得高空坠落的安全隐患进一步增加。

1.3 安全设备配置不足

建筑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对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机械的配置重视程度不够。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大型的起重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如果机械设备配置不齐全,会影响到整个施工的进度与施工质量。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承建单位为了节约建筑成本,一些施工队伍往往采用一些较为落后的施工设备,加上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操作判断能力低下,使得安全隐患增加。另外,加上机械设备的配置水平低下,也会增加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

1.4 现场安全管理落实不到位

在高层房屋建筑过程中,科学的现场管理与有序的施工管理显得极为重要。但是,由于受到施工水平、施工环境的限制,当前大部分施工现场布置都缺乏科学性。加上现场安全管理不完善,只注重大型机械设备施工作业的操作,而忽略了小型设备的作用的安全管理。尤其是在电气设备的管理方面,临时用电的线路设备的杂乱无章,一旦遇到紧急事故,往往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加上现场管理缺乏科学性,不太注重用电安全距离,使得操作失误的现象实有发生,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加上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大大增加了高层房建工程施工安全风险。

2.提高高层房建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观念

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加大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并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操作水平。对此,就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业务能力的培训,建立健全的安全培训管理机制,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管理,并根据施工现场的特点加强安全管理,把建筑材料分门别类的归置好。另外,还要保持道路的畅通,有利于进一步规范高空作业。在施工现场的出入口要设置警示标语,严格要求高空作业人员佩戴安全防护装置,并建立专门的奖惩机制,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观念。

2.2 加强现场规范安全防护的检查

加强施工现场规范安全防护的检查,尤其要对进行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以及建筑材料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全面检测机械设备的性能、配件以及功能等,一旦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后,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备案登记制度,要详细记录机械设备的每一次故障时间,维修时间以及保养细节,从根本上全面掌握机械设备的运行方式。另外,还要对电气设备等线路进行定期的检查,确定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不出现安全事故。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要对高空吊篮、架子平台等进行检查。另外,还可以选择一批责任意识强的施工人员作为现场安全管理人员,能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2.3 严格安全考核制度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按照科学的程序严格规范施工工序,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另外,相关部门还要制定严格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使得整个施工过程都能够有序进行。如果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也可以根据制定的风险管理应急机制及时进行处理,把安全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另外,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考核制度,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风险教育,表扬那些在施工过程中安全防护工作搞得好的人员,如果及时发现其中的安全隐患,要立即停工,加强休整力度,只有检查合格后,才能够继续进行施工。

3.探索安全管理新方法

3.1 细化高层房建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指标体系

在高层房建工程施工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创新与探索新的安全管理办法,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机械,不仅要保证整个建筑工程顺利完工,也需要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做好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创新安全管理方式。对此,还需要推广新技术,做好安全管理防范措施。对此,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出高层房建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指标体系,保证施工质量,控制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

3.2 转移安全风险管理

在转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中,必须把风险环节集中起来,并分o其它单位来承担,从而达到降低安全风险产生的概率,使得主要施工单位或者承建单位尽可能少的承担安全风险。一般而言,在建筑公司管理素质低下,技术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工程建设承包的方式进行,从而弥补公司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另外,还可以采取购买保险的方式规避风险。一旦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风险,就可以由保险公司去承担,这也是有效规避安全风险的一种常用手段。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高层房建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就必须转移安全风险管理、细化高层房建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指标体系、严格安全考核制度、加强现场规范安全防护的检查、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观念,才能够从根本上控制施工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 肖清龙.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6,(09):124.

篇4

关键词: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经济与工程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工程承建单位只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各种风险管理意识,提升管理风险问题的力度,努力转移、减轻和规避风险问题,真正凌驾于风险问题之上,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集约化水平,才能确保企业具有长久的发展力,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一、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意义

控制风险的关键是管理风险,管理风险的前提是识别风险。而科学有效的识别风险的前提是可以正确的预测风险和分析风险,只有具有预测风险和分析风险的能力企业才能够更好的控制风险。要想对风险进行精确地评估,就要先识别风险,再根据评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管理风险进行控制,其重要的意义是及时的规避风险和把控风险,从而能够把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损失降到最低,最终可以按时顺利保证质量的完成施工任务。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效的控制经济管理风险,对投资方来说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投资方要想保障自己的根本利益,其关键是施工企业能够按时顺利保质保量的完成工施工任务。接下来我们将对工程施工企业面临的一些风险来展开论述。

二、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分析

1、工程竞标的风险

在投标的时候,风险的出现与企业的压价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市场的自发调节,施工企业供过于求,员工和设备闲置会使企业的损失更大,这样的结果是企业采用不惜一切代价压价的方式达到中标,从而减少损失;第二,企业错误的认为竞标和压价是等价的;第三,政府对于工程项目的计算定价进行操作,这也是一种压价行为,这些因素导致企业进行压价,最终的后果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抑制。

2、承包合同的风险

承包合同中的风险条款,对于承包人来说不容忽视。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首先,合同中明确规定的、某些风险必须由承包者来进行承担。例如,有的合同有这样的规定,当施工价格在某个范围内波动时,价格仍然保持不变。其次,业主单方面提出不对等的条款来转移风险。例如,有的合同中规定,业主对第三方干扰所造成的工期拖延不进行相应的补偿,而是由承包者全部承担,这毫无疑问把工期拖延带来的风险转移给了承包者。最后,签订合同的双方合同条款模糊、单一、遗漏而造成的风险,如合同中缺少业主拖欠工程款的相关处罚条款。

3、劳务分包管理中的风险

工程施工项目展开最根本的是需要施工人员,现在很多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的施工人员,即便在进行施工培训之后仍对施工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施工安全意识不强,施工技术水平不高,这样的后果是很容易造成质量不合格和工伤,各种纠纷无法避免的产生,施工企业法律风险明显增加。

4、质量、安全、工期管理中的风险

首先,由于质量不合格而造成验收不能通过,这样的结果是工程必须返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浪费。其次,不到位的安全措施会使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其结果是安全事故的发生,工程成果付之东流,可能还会带来更大的经济赔偿。最后要说的是,因为自然和人员等因素而造成工期的延误,使得工程经常拖期完成,浪费了更多的投入,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经济效益。5、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物价在不断攀升,建设工程所用的钢材、水泥及建筑劳务用工价格当然也会增加,造成施工成本越来越大。对于某些确定单价或总价的承包项目而言,承包价格如果不能随着物价的变化而变化,则施工单位将面临巨额亏损。工程项目中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所带来的花费,但是材料价格越来越高,使得承包者会遇到更大的风险,这样带来的风险无疑给承包者有很大的不利,使得企业得不到发展。

三、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1、承包商应该认清形势,转变旧观念,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

对于一些风险过大的项目,在综合考虑本企业实力的情况下,应该考虑是否放弃此类项目的投标,不要一味的为了追赶效益而盲目地去竞争一些风险过大,不适于企业本身的承受能力的工程项目。企业领导层更需要克服“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错误观念,还要熟悉新的管理模式,丢掉“一刀切”的管理方法,对不同的部门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使管理方法科学化,用最简单、最经济的办法提高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尽量在风险发生之前就要想好应对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损失。

2、企业要加强对劳务分包队伍的培训和管理

一项工程完成的好坏与快慢跟施工作业人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施工队整体业务素质不高,与别的施工单位相比就处于劣势,甚至造成工期延误,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对施工队伍进行有力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一个素质良好的施工队对企业来讲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除了对施工队伍进行培训外,企业也应该看到来自他们的风险,比如有的施工领班为了一己私利把民工工资收入囊中后潜逃,由此而引起的诉讼和行政干预,企业只能“付款善后”,严重影响到企业项目的成本管理,导致项目亏损。针对这种现象,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合同约束,坚决不允许不签订合同就进场施工,必须明确合同双方责任,对施工队伍要加大监管力度,决不允许其放任自流,滥用工程款。企业负责人要定时定点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防止出现工人滞工的现象发生。

3、要认真编制工程量计价清单,防止出现报价与实际形成价相差悬殊的现象发生

预算员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既要防止因“低价中标”的影响而有意减少报价,又要实事求是地估算出工程的合理报价。另外,在工程总量计价确定后,投标人要根据变化的工程量对单价实时做出调整,在对单价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显而易见的畸高或畸低,以免被招标人认为该报价没有科学依据而被视为废标或降低中标的机会。

4、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4.1合同管理措施

(1)应选择熟悉法律知识的人对合同进行管理,必要时应邀请知名的法律顾问从事该项工作,认真评审合同内容,并且充分考虑合同内的各种不利条款和有利条款,保证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变更索赔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2)应多与对方开展谈判和沟通活动,争取平等条款,切实保护建设单位的法律权益,降低自身风险承担比例,以合同方式确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合同运行的全过程中,必须严格艳照程序进行操作,必要时应建立相应的合同记录或档案记录,维护建设单位的法律权益。

(3)应加强索赔,根据工程建设情况和合同约定内容的差异,对相关资料进行取证和搜集,确保资料的准确度和完整度,提供公正客观和有理有据的资料,及时把握索赔实际,保障建设单位的权益。

4.2材料管控措施

(1)应提前签署供货协议,将涨价的潜在风险转移给供货商。

(2)建设单位应委派专业工作者对个极端材料价格涨幅情况进行整理并汇总记录,根据国内甚至是国际材料价格的走势,对原材料短期变动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如果面临材料涨价,企业应提前储备预测涨价的材料,做到提前预测,提前规划,降低材料价格风险。

(3)材料一旦面临涨价问题,应通过延长施工时间或增加人手的方式加快或缩短工程施工周期,争取短期内将工程建设项目完成,降低材料涨价对工程经济的影响,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变动适度问题,应保证员工休息时间和工程建设质量,在员工同意加班的前提下才能开展该项措施。

4.3劳务管控措施

应严格准入机制,在建设单位招聘员工环节中,应尽可能的选择有经验和素质过硬的员工,与此同时,在把好员工素质关和个人能力关的基础上,还应对先进入单位的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施工技能,做好施工安全交底工作,并使员工尽快的熟悉工作场地,全面提高员工处理危机的能力,降低施工单位劳务风险。与此同时,在员工从事生产工作时,建设单位应尽量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减缓员工的疲劳度,从而使员工能够更加用心的完成本职工作。

结束语

工程经济管理学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和工程学,其以工程施工技术为主要研究载体,以经济管理作为主要依托,其具有实践性强、理论面宽和政策性高等特点。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供大于求,致使工程承建单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问题严重制约着行业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科学规避、预测风险,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是工程承建单位必须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向敏.剖析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08).

[2]李多修,汪孝奎.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和防范措施的思考[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8(01).

篇5

关键词: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风险;防范

1 引言

风险是任何工程项目中都存在的,现代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是规模大、技术新颖、持续时间长、参加单位多、与环境接口复杂,这就决定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具有高风险性。在我国当前的建筑环境中,施工单位面临着要比业主承担更多的风险问题,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在订立合同和履行合同过程中,要增强合同风险防范意识,仔细的分析和识别合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措施,来应对风险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施工单位的全部生产活动都是通过承包合同来保证进行的,如果没有施工合同,那么后面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无法进行。施工单位实行的一切承发包经营活动都是按照与建设方签订的施工合同内容来实施的,只要合同一经签订,生产计划和各项施工技术标准都将纳入合同的规范当中。合同管理从内容和形式上不属于任何企业,而是一种完整系统的管理方式。

企业各类经营活动的载体就是合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作为一种典型的合同,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涉及到的面非常广泛,并且内容条款比较多,事关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要想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分析合同管理中的各项风险,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加以实施,以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3 施工合同风险种类

合同风险按其表现形式或产生原因分为技术风险、环境风险、合同签订履行风险以及业主的信用风险4类。

3.1 技术风险

(1)承包商的技术力量、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不足,投标报价失误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不善。

(2)现代工程规模大、结构复杂、功能要求高,需要采用大量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特殊的施工设备。

3.2 环境风险

(1)现场条件复杂,施工干扰因素多,水电供应、建材供应不及时等都可能带来风险。

(2)工程项目所在地公众的习俗和对工程项目的态度、当地的运输和生活供应条件等,都可能带来风险。

(3)政治、经济、自然环境风险。例如:发生战争,通货膨胀、汇率调整、工资和物价上涨,新的法律颁布,洪水、地震、非典等。这种风险是不可避免又难以弥补损失的风险。

3.3 合同签订与履行风险

(1)合同类型本身存在的风险。合同类型不同,承担风险的主体不同:在采用固定总价的合同中,承包商承担了全部的风险;在可调总价的合同中,业主承担了通货膨胀的风险,而承包商承担了其他的风险;在成本加固定百分比酬金的合同中,业主承担工程项目成本上升的风险。

(2)合同条款的风险。第一,对技术文件、工程说明和规范理解不准确或出错而导致的风险;第二,合同中明确规定的承包商应承担的风险;第三,合同文件不严谨甚至矛盾以及合同中的遗漏或错误,用词含糊、规定不具体、不严密等都会带来风险;第四,为了转嫁风险提出单方面约束性的合同条款。

(3)履约风险。合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各种各样的情况交织,增加了合同风险。此类风险是承包商难以预见的,只有在发生时采取及时、有力的措施,才能使风险损失降低。

3.4 业主的信用风险

(1)业主信誉差。不诚信,有意拖欠工程款,或对承包商的合理的索赔要求不作答复,或拒不支付工程款。

(2)业主的经济情况变化,工程款支付不及时。

(3)业主在工程中苛刻刁难承包商,动辄提出罚款或扣款。

4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风险的防范

4.1 强化风险意识

工程项目承包人需要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风险,施工企业要进行归纳、总结、整理,研究分析风险会给企业产生的影响及范围。在投标和合同签订、履行中,针对合同中每一条款都要从风险分析与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熟悉和掌握风险因素,巩固和强化合同风险管理意识。

4.2建立风险预警的制度

建立风险预警的制度是有效降低合同风险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合同进行审阅和签订的时候,就应该对合同内的风险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有风险隐患,应该果断采取措施来防止与控制。风险预警就是在风险发生之前,让人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防患于未然。不但要预防,还要及时进行反馈,以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4.3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

合同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素质等都对合同的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合同管理人员缺乏对局势的观察,就不能及时的发现合同中的隐患和问题;或者发现了问题没有上报领导,更没有提出合理的建议,导致合同中的风险最后酿成了大问题。因此要普及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让他们熟悉合同的签订、变更和索赔程序。同时,管理人员还要具备工程管理、造价管理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4.4 完善合同管理体系

对于任何工程项目,承包人要不断完善合同管理机构,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设置相应的合同管理部门,明确职责范围、工作流程,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投标预审、合同谈判、审核,直至监督检查的监管体系,最大限度地确保合同顺利实施,确保合同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

4.5 签订施工合同,规范合同文本

合同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是规范合同双方当事人履行各自职责的依据。合同双方通过洽商,对合同条款进行查漏补缺,避免合同条款中出现不必要的风险。所以,对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来说,减少或规避风险是合同双方进行洽商的重点所在,通过合同条款体现合同双方的责任与利益关系的基本平衡和公平。合同双方洽商合同时,承包人为了避免自身承担过多的风险或者降低、规避风险,需要从风险的角度研究分析每一项合同条款,提前做好应当对措施。

将合同的文本统一,全部使用国家推荐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这样才能保证合同的规范和整齐。另外,要严格管理印章,合同专用章要有专人来管理,合同中的免责条例要仔细的查看,避免合同签订后出现问题。5风险控制的措施

5.1 将风险进行转移

对于可预测的风险,有经验的承包商通常情况下会采取合同双方共同分担的办法降低自身的风险损失,利用谈判和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让合同双方共同承担风险。但是,有些情况下,即使是承包商的经验非常丰富,对于一些风险也难以预料。因此,合同风险管理中存在缺陷是在所难免的,在合同双方之间责、权、利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衡。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项目承包人承担更多的风险。根据上述分析,执行合同时,为了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对于不可预测的风险,通过采用索赔制度对风险进行转移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并非由于自己过错,而是属于应由合同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并且实际发生了损失,向对方提出给予补偿的要求。索赔事件的发生,可以是一定行为造成,也可以由不可抗力引起,可以合同当事人一方引起,也可以是任何第三方引起。

5.2 及时有效地对风险进行处理

在实施合同的工程中,对风险造成的损失进行积极处理也是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风险进行防范的主要手段。合同管理应贯穿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因此,对工程进行承包建设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合同风险,但是针对这一点很多企业都没有意识到。当风险发生时,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异,对产生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补救,避免风险造成的损失进一步继续扩大。

5.3 推行担保制度,引入工程保险

担保制度属于保证、补偿性的条款,在合同条款中,通过担保制度可以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转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承包人有权力要求发包人开具工程款支付保函,借助该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回收工程款的风险。

工程保险是工程承包人转移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内也对工程保险、第三方责任险、人身伤亡险和施工机械设备险等设置了相应条款。业主可以将会造成伤害和危险的部分转移至建筑承包商,而建筑承包商可以通过投保第三者责任险,又将这一责任和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工程项目承包人要充分了解保险标的物和保险范围,以及计算方式等,进而做出正确的保险决策,对于危险系数较高的工种,对作业人员进行必要保险,给予一定的保障。

6 结束语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施工企业与合同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工程项目来说,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风险。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合同风险管理,识别、分析、评价风险,并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在施工过程中,做好风险的辨识、分析、预防和处置,进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投资收益,确保承包人在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虹,汪刚毅.承包商施工合同的风险管理探析[J].山西建筑,2004(11).

[2]季良,蓝宇木.施工企业签订承包合同时应注意的事项[J].山西建筑,2009(9).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9.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1-00105-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历史较短,发展相对不平衡,管理经验不足,特别是在人事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近年来,在市场运作中,为了突破人力资源管理瓶颈,许多中小企业开始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并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作用,降低风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成为理论研究和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现状及主要模式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企业根据需要将原来自身承担的人力资源管理部分内容或全部职能外包出去,交由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外包服务商)进行管理,以实现用工成本的降低和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通过与企业签订服务合约,提供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通常包括企业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和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和制度创新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如雨后春笋。中小企业主要是由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国有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组成。据统计,中小企业占全国工商注册企业99%的高比重,解决了我国城镇总就业量的75%以上人口的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这些中小企业历史发展较短,管理经验少,受规模、成本、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员工的福利待遇和培训等不能及时到位,更没有长远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化,所以很难招聘到高素质员工,同时也导致企业关键性岗位和高技术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国外企业的不断涌入,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面对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要求,企业领导者往往力不从心,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亟需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一种新兴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企业雇用员工的成本较高,而外包服务商通过规模化服务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能以比较合理的价格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很多企业都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而在我国,外包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同时由于整个商业环境的诚信体系比较脆弱,许多中小企业在观念上很难接受外包。我国目前仅有25%的企业实行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企业员工总数的人数比例通常是1:100,而我国目前这个比例相对较低,仅为1:30左右。外商投资、中外合资的中小企业是目前使用人力资源外包最多的企业类型,几乎所有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的中小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总体而言,我国特别是内地的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普及率不高,外包业务也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的水平。

美国现代著名管理大师P·杜拉克曾经指出,在未来10年至15年内,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的机会、活动和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杜拉克的这段话,向我们深刻的揭示了一个道理,即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社会高速运行、专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种管理方式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应成为企业留住优秀人才、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效率的最佳选择。因此,采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是企业提高专业技术、回避风险的需要,是市场竞争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客观要求。据调查,[1]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联合管理外包模式。这类模式也就是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和外包服务商共同管理企业人力资源。原则上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企业内部管理为主,由专业的外包服务商派人进驻企业或聘请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顾问来企业指导、调查、会诊。主要是帮助企业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人事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真正建立起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和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这种联合管理的模式对较小企业比较适用,而且操作灵活,费用较低。

二是企业横向一体化外包模式。这类模式就是把更多内容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整体转包给外包服务商进行管理。在实践中,企业并不是全部把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外包出去,而是有选择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外包工作,并把外包职能划分为各个具体的模式。例如人员聘用职能外包模式、企业员工培训职能外包模式、薪资发放职能外包模式、福利管理职能外包模式、绩效考核职能外包模式、制度方案设计与创新职能外包模式、人才发展规划职能外包模式等等。双方通过外包项目来进行操作。这类模式适合经济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这类横向一体化模式服务内容宽泛,使企业省心、省事、省力,效益明显。特别在我国的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普遍受欢迎。缺点是管理成本较高。

三是员工业务培训外包模式。这类模式就是把中小企业员工的各种培训任务外包出去。利用外包服务商的优秀教师、行业信息、专业培训技巧,提供广泛的交流和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有的企业还通过专业的外包培训学院,采取“订单式”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员工培训实用技术和理论,使员工在短期内尽快掌握操作技术。这类模式虽然比较单一,但又是通过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完成培训任务,周期短,效果明显。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同行业培训基地不断建立。例如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国家级软件行业的培训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作为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新兴产业,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2]

1.企业领导层对外包服务商的选择性风险。首先,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受规模、成本、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问题。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能力、适应外包市场变化的能力、谈判能力、管理能力、监控能力等等都显得很欠缺。其次,外包企业领导层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知识尚缺乏了解,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加之,对外包服务商的前期考察工作不到位,沟通交流不充分,因此,没有真正了解到外包服务商的经营发展状况、社会声誉与诚信、资金运作等,在外包前就很难筛选与判断。企业也无法考证是否外包有所值。遇上了优秀的外包服务商,就会有助于企业发展;遇上了缺乏诚信、综合实力较差的服务商,企业就会由此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导致外包失败。

2.企业在外包项目和内容上遇到的操作性风险。首先,在外包合同的签订上,可能会凸显操作上的风险。由于企业外包经验缺乏,加之前期工作不够细致,在合同文本中,对有的外包项目和内容事先考虑不周,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约束,使对方钻了空子,造成合作搁浅。其次,在操作过程中,企业在生产组织和经营安全上可能遇到不可预见的风险。由于实行了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的相关资料,如管理文件、营销策略、发展战略等都不可避免地要告诉外包服务商。这些信息对服务商的公开有时会引发企业核心机密的外泄,造成企业的运转处于被动状态。

3.企业与外包商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潜在性风险。合同签订后,企业与外包商的合作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外包企业与外包服务商是两个不同的法人实体,二者的合作以合同为基础,同时存在着服务和竞争的关系。在合作过程中,二者之间难免会由于利益的分配及风险的分担而产生一定的冲突和纠纷。这里所说的潜在性风险是指两个方面的现象有可能发生。一方面,企业与外包服务商在合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冲突现象。首先,各自的企业理念、用人观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化差异等,使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交流与沟通上的障碍和冲突。这些都会影响企业对外包服务商的接受程度和方案的落实。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对企业员工来说是一个变革,原来的一套人事管理会相应改变,员工会产生各种顾虑和猜疑,这些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外包服务商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不能与企业的其他工作内容融为一体,则会造成效率下降,形成“水土不服”,引发员工不满。随着外包的进一步深入,这种现象可能会逐渐转化为难以调和的矛盾。另一方面,企业与外包服务商在合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失控现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并不是把企业的管理权彻底交给了外包服务商,只是把有关具体的管理项目交给外包服务商去运作。这就需要双方通过密切的合作来实现共同约定的目标。据调查,在外包的实践中,短期内的合作双方关系相对较好,外包服务商既能按企业的要求如约完成工作任务,又能做到及时沟通和交流。但是,有少数外包企业合同签订后,认为剩下的职能就是外包服务商的事,平时不管不问,丧失了对外包管理职能的控制。有少数的外包服务商,一旦试运行期限已过,工作便不沟通不交流,工作质量越来越差,管理成本就会不断上升,这种风险必然会在绩效和成本中显现。有少数的外包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给外包服务商提供有关资料,不能正常拨付服务费,挫伤了服务商的工作积极性。他们其中一旦有一方“翻脸不认人”,二者将无法继续合作,给双方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麻烦。

4.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缺陷和不足所带来的制度性风险。一方面,法律和政策制度上的缺乏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最大的风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一种新兴产业。目前而言,我国法律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规范和约束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特别是当企业与外包服务商发生合同纠纷时谁来仲裁?如何做到能进能出,例如企业机会丧失的问题、可控性的问题、退出外包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待法律法规的解决。另一方面,对外包服务商的监管不到位也是造成市场不够规范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合理的统一的外包服务收费标准。甚至在一个地区,参照的价目价格都不一样,外包服务商是否诚信、是否规范经营、是否专业等问题令人担忧;加之一些非法机构违章经营,导致外包服务商市场不规范,甚至混乱,潜在的风险很大,

三、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的风险防范

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可能的风险,笔者认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3]

1. 谨慎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外包模式和服务商。外包服务模式和外包服务商的选择是外包实施的关键环节,对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与外包服务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委托关系,而是战略伙伴的关系。因此,企业要从宏观层面分析自身特点,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业务特点与预定目标设定选择标准,慎重选择外包模式和外包服务商。

首先,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模式时应遵循四条原则:一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则;二是获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专家服务的原则;三是降低成本的原则;四是降低风险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则。其次,选择外包服务商要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企业的文化、企业发展前景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认真评估鉴别,谨慎选择,把好入口关。应该坚持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不能盲目地追求大品牌。除了价格费用外,应从外包服务商的实力、客户整体、专业指导、客户口碑等综合考虑。再次,需要对外包服务商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在考察外包服务商之前,外包企业可以向做过类似外包业务的单位进行咨询和请教,学习这方面的经验。考察时企业应与外包服务商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考察外包服务商是否有服务承诺,是否有软硬件建设的设想,是否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是否能够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同时,还应该考虑是与一家外包商合作还是与多家公司进行分别合作。

2.提高外包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力度。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的风险管理,主要目的是尽最大可能使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外包获得效益,及时地处置和控制风险,减少和避免损失。[4]

首先,通过与外包服务商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外包合同,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要认识到,外包不是万能的,百分之百的外包是万万不能的。在外包决策前,应从企业的全局和实际出发,精心策划、合理确定外包内容和项目,必须认真区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对于企业的核心业务,尤其应该持谨慎态度。对于一些涉及机密及敏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适度对外承包。应该明确承包商和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以及服务范围、违约罚则等。为了防止外包服务商窃取企业的重要信息,可在合同条款中注明有关惩罚措施。其次,外包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防范机制。通过风险评估和预警,及时分析和预测外包中潜在的风险。实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制定好外包的分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及时掌握各阶段工作内容及进度,定期检查工作效率,进行严格的量化考核,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出现问题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防止问题堆积。再次,外包企业要紧紧抓住管理的主动权。合同签订后,外包企业需要制定与外包相关的规章制度,起到间接监管与激励外包服务商的积极作用。既要防止合作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冲突,又要预防合作过程中失控现象的发生。注重企业内部冲突的协调,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与外包服务商密切合作,互相尊重,努力建立双方互利互惠的良好关系,保持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积极营造改革创新的环境,促进外包服务的实施;要对管理流程进行组合优化,为外包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3.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外包市场。对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成效如何,双方发生纠纷后由哪些部门来出面解决,这些都成为企业考虑最多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要当好“裁判员”,应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为这一行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一是要加强立法,尽快建立有针对性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这就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地总结和提炼,进而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二是要积极鼓励、支持、提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协会在外包商与企业协调中发挥作用;三是在市场规范方面,政府应该努力引领与规范行业规则,并监督执法,用统一的标准和收费价格,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提供商的资格认定;四是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其普遍的约束力和权威性,营造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对外包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的自身队伍建设。企业要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支持,只有拥有了高素质、掌握高科技的人力资源,企业才能如鱼得水,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要取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为企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守纪律、信誉度好的人力资源。只有这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企业才能发展,才能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5]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也应该采取强有力措施。一方面,要加强我国人力资源外包网站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多信息选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外包服务商队伍,为他们制定有关优惠政策,让他们及早进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同时,政府还要通过岗位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人才培训激励机制和外包服务机构信誉等级评定制度,促进企业和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双赢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义.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问题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4).

[2]何薇.浅谈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J].致富时

代,2011,(1).

[3]曾自卫.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现状与对策

研究[J].中国经贸,2010,(8).

[4]邢妍,王薇.浅谈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J].

企业家天地,2010,(2).

篇7

关键词:基层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定价 预警

2008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已有一年多,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已逐步加入了上市公司的行列,在新的经营与监管环境下,各家银行已将风险控制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信贷风险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改革和借鉴的地方还很多。

一、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差异

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推进的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是在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治理结构问题,是在超形似的方向努力(目前仍然是过渡的形式),其最主要的作用恐怕在于形成有利于制衡的经营管理架构。但就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法、方案、体系来讲,与国际先进银行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一)管理理念对比

对照国外信贷管理的先进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引入的一些管理理念确实是相当先进的,现在我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念(如经济增加值、内部转移价格、经济资本及分配等)并不感到陌生。然而我们对这些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初步的和粗略的,理念的实践运用主要体现在编制和营运经营计划方面,能够领会基本要义的人员可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参与编制经营计划(含相关部门)的人员,对于业内大多数人来讲,甚至可以说还是处在理念的普及阶段。而国际先进银行无论在整体风险管理理念还是在具体业务层面,对资金和服务的科学定价(利率、费率)用以响应不同的资金转移价格、资本的合理分配用以匹配不同的风险类别等具体方法的运用,对与信贷风险和资本占用相关的贷款定价和风险进行计算,都贯穿于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的日常工作。

(二)管理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客观地讲,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技术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水平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在风险的衡量和判断上还不能借鉴先进的科技,尤其是缺乏计量的各种模型、系统及工具,无法对各类风险分门别类地进行自动、动态、组合计量从而实施管理策略措施的相应取舍;数据库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积累不足;尚不能运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的业绩价值管理体系,而这些才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真正精华之所在,是神似之真正目标。

(三)产品定价方面

由于受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的探索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家银行在信贷产品定价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定价行为上具有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对贷款利率定价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定价行为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非理性因素:如定价方式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信贷业务流程中定价环节被忽视;信贷产品单一,定价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等。而外资银行在产品定价方面早已有其成熟的做法和风险理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与推广。  (四)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方面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行为主体之间都不可能拥有相同的信息,即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信贷市场的环境更为复杂,在现实的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包括外部市场信息,也包括内部交叉信息,它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面对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需要银行建立科学严密的风险预警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审贷分离业已多年,但银行相对于借款人、风险管理部门(信审人员)相对于经营部门(客户经理)两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不能逾越的难题。而发达国家银行经过多年的演变,已形成较为清晰且实效性很强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与国际一流银行呈现出不小的差距,差距即方向。按照总部集中风险控制的趋势,消除差距的许多方面基层行可能无法作为(如内部风险评级等各类系统、风险模型、组合管理所需的集中化数据库、可自动计算的违约率及损失模型等),但有些方面基层行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如定价、绩效考核、贷后管理的一些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用四个“基于”来表述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基于价值的财务管理必然要求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换言之,信贷风险管理或者资产质量控制要紧紧围绕价值创造进行,我们与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从而创造价值的水平差异体现在:我们的风险管理是比较浅层次的(单一风险贷款的营销、发放、管理、回收、处置等),而先进的更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是用风险来推断借款人的信用额度,进行信贷组合管理,且贷款是可以买卖的、同时可以盯市估值的,可以买卖使风险得以“转手”,可以盯市估值能够及时拥有大量新的信息,对风险的计量和应对真正做到动态。

(二)基于风险的产品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定价时往往对风险估计不足,或是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因此树立风险理念对产品定价显得尤为重要,从基层行处的角度出发,树立下列风险理念对商业银行而言更为实际:

1.从贷款收取的息差不是简单的存贷款利差,而是作为对银行给相关借款人发放贷款所承受的相应风险的补偿。

2.信贷回报是不对称的,上行空间有限,下行空间相当大。

3.贷款集中不能不能像股票投资那样会有额外收益,相反它会造成额外负担外损失;

4.要把对中长期贷款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在多重假设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现金流分析至为重要。

5.把整体风险管理和决策结合起来的主要工具有两个:用资金转移价格来分配利息收入(作为计算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利息收入的参考,将利率风险控制在既定的额度内的同时让资本最低化和投资回报最大化);用资本分配系统用以分配风险。

6.通过合理定价信贷(产品和服务)定价,确保从客户所赚取足够的收益,足以弥补损失准备和保证获得相应的资本回报率。

7.小额信贷损失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银行要把小额信贷损失作为银行业务普通成本来处理;中小企业和地产企业借款人比大企业借款人的损失机率则较大。

以上风险理念的树立将使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上有量化的依据,从而保证其在定价时更科学合理。

(三)基于信息的风险预警

在实行审贷分离后,信审人员所掌握的信息应多于送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面对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以下方面对于有效释缓信息不对称之困具有借鉴之处:

篇8

一、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包括财务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财产管理。其中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的财务目标,对财务目标进行综合平衡,管理过程中要明确目标,并将目标下发给部门以及个人,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监督,内容主要包括收入预算、费用预算和成本预算,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而资金管理是其核心,通过资金合理的管理能够确保每个环节资金的回收和支付合理,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基于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经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确保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合理性。

二、建筑施工中资金管理过程

建筑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于垫资、合同签订不平等或者资金回收上。另外,汇率和税收的变化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问题,我们将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如下。

(一)财务管理的不全面的解决

财务管理涉及成本管理、财务预算等多个过程,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追踪。全面预算管理政策在企业中的实施尚不完善,因此在财务管理中应注重全面的管理的实现,注重职责的分配与合理运用。尤其是在建筑企业资金预期的反应上,要全面且准确,能够反应企业每个阶段和整体上的收入、支出,建立具有层次性的财务管理考核制度,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建筑企业的发展要符合市场规律,由于不良竞争而带来的降价行为将给企业发展带来困难。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注重质量的把控,而不是以降低标价未目标。建立完整的预警体系,一旦出现临时问题,要出台解决方案,才能确保财产制度的完善。预警体系的构建是企业资金管理的核心,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坚持可操作性原则,推进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方案的实施。

(二)树立以项目为基础的财务管理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项目管理观念和财务管理手段,其中包括对资金流量的管理,对货币时间管理以及市场风险的规避。在以往的管理中,管理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我们要求企业建立以项目为核心的管理方式,明确管理工期,计算管理期内所需资金支出,对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行控制,减少资金支出,以便于资金管理。企业管理人员要行使其管理职责,在管理全过程中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实施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也要不断的实现现代化,才能适应发展。我国的财务管理经历了几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始终是其强调的问题。因此,企业应引进财务管理软件,确保财务管理的高效性,确保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对建筑企业而言,要采用集中管理的资金管理方式,以便于降低资金分配中的浪费现象。财务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并通过必要管理的手段,就可以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另外,企业还可以根据内部管理情况和资金拥有正确的分配和管理,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肩负筹集的任务。总之,对项目管理应采取综合管理的方式,部门之间必须相互配合,减少资金浪费。目前,这一点在企业中很难实现,应加大管理和惩罚力度,时刻以企业利益为重,确保施工的全面、快速高质量的完成。

篇9

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以下简称《指引》),旨在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笔者认为,《指引》虽然是对大企业而言,但所有企业都存在税务风险,都应正确识别、评估和防控,以尽可能地防范和规避。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界定

企业税务风险是因涉税行为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责(判刑、罚金)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用活有关税收政策,多缴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此次的《指引》针对的税务风险主要是前者,但作为纳税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时也应考虑后者。

根据《指引》中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说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为避免其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而采取的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行为的管理过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税务规划要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企业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应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对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要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登记(变更、注销)、凭证账簿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重点突出税务行为的“合规性”,即涉税事宜均须符合税收法律规定。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其次,正确识别、评估税务风险;再次,提出税务风险应对措施,及时控制风险;最后,评估、反馈和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也可穿插于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环节中)。为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协同效应,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可以融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之中。

二、企业税务风险识别

1、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是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要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机制。董事会负责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程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及税务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二是企业应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要求,设置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税务管理岗位责任制。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企业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识别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企业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税务规划以及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或业务流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设计和执行;税务管理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和相互制衡机制;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管理层的业绩考核指标;企业信息的基础管理状况;信息沟通情况;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其他内部风险因素。分析企业的内部税务风险因素,有利于企业从高管态度、员工素质、企业组织结构、技术投入与应用、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内部制度等微观方面识别企业自身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3、识别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和融资环境;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税收法规或地方性法规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上级或股东的越权或违规行为;行业惯例;灾害性因素;其他外部风险因素。对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识别,有利于企业从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竞争、产业政策、行业惯例、法律法规规定、意外灾害等方面分析企业所处大环境下可能遇到的税务风险。

4、将风险识别细化。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并将风险识别任务细化,对于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可根据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对于集团型企业,可在地区性总部、产品事业部或下属企业内部分别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和集团型企业,由于其经营业务多样,经营活动复杂,管理流程较长,不容易发现下属单位的个别风险,通过细化风险识别,可以使企业更好地识别实际经营存在的税务风险。

5、实行风险的动态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企业应建立系统、有效、动态的税务风险识别体系,时刻注意识别和评估原有风险的变化情况以及新产生的税务风险。该体系可由企业税务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实施,也可聘请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该体系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税务风险的比较与汇总,从而为以后的税务风险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

6、利用流量图进行分析识别。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分析流量图,形象地描绘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税务问题,从一端的经济投入所涉及的税务业务开始,经历不同的过程和地点,到达另一端的产品或服务产出所涉及的税务业务,通过与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融合使用,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存在的税务风险。构建风险流量图需运用恰当的风险识别工具,常见的工具主要包括风险检索列表、pest问卷、swot问卷以及风险数据库等。

三、企业税务风险防控

1、建立基础信息系统。企业应及时汇编本企业适用的税法法规并及时更新;建立并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和更新系统,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设置、更改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步,保证会计信息的输出能够反映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企业应根据业务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基础信息系统对风险管理的实施有很大影响,全面、有效的信息系统可以减少税务信息的产生、处理、传递和保存中存在的税务风险,防患于未然。

2、制定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指引》着重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规范的补充和发展,它没有拘泥于固有的风险要素框架,只是强调企业内部的税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岗位职责和授权、风险评估和重要业务流程内控、技术运用和信息沟通等与税务风险管理直接相关的内容,而其他要素则包含在《指引》各条文中,没有独立成章。企业应遵循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设置税务风险控制点,采取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建立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机制。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

3、重点关注企业重大事项,跟踪监控风险。企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等。企业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重要经营活动指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关乎企业的存亡与兴衰,具有复杂的复合风险,其中也包括税务风险。这些事项因其重要性而不允许企业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

篇10

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的现状

(一)内控的制度

当企业的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时,组织架构间的牵制与监督不严,内控力度弱化。执行内控制度的相关管理人员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视性不足,而制度上的缺失也会导致奖惩机制的发挥失灵,甚至没有基本的制度来监督这方面的工作。这就形成一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与不执行一个样,执行好与执行坏一个样"的现象。当内控手段形如一纸空文时,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概率就会提升。

(二)监督与落实

有些企业有内控方面的制度与条文,但由于执行不到位或者根本没有执行,监督与落实根本就不存在。在工作中只讲求灵活处理,而不强调原则性。甚至在处理过程中把内控视为形式化的存在,这样就直接提升了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也是造成企业经营事故的主要原因。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在内控制度上有相当详细的条文,但由于缺少监督与落实的制度,也没有形成统一性的监管体系,那么就会造成监督效果差,内部监督与审查存在空白和不足。

(三)意识与措施

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内控管理不重视,把内控管理视作可有可无,只集中精力用于企业的经营与经济效益目标达成上。这在于企业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企业科学的管理体系与内控制度对企业的积极意义,没有意识到健全的内部制度对企业潜在效益的促进力。甚至有些企业只是在面临上级检查时临时应付一下,走个过场。这些错误的意识直接让内控管理形同虚设,不仅发挥不了内控的作用,甚至会出现反作用,形成大量的"面子工程".再加上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内控工作的责任心不强,意识不足,甚至不具有一定的外部风险敏感度,如果此时内部管理人员对企业形势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轻则造成内耗,重则影响企业经营的正常运作。

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的防范

(一)营造环境

在企业的内控过程中,塑造良好的企业内控环境,提高风险意识,形成一个互相监督互帮互助的内控氛围将有利于企业内控措施的执行。基于此,在企业的管理上,应根据现有的经营情况,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内控管理措施,建立起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机制。如,先激发与提升领导层在内控方面的责任意识,提高其关注度,让企业领导层认识到内控对于企业经营效益的作用。再结合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筛选出风险点,对其进行评估与预测,并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制订出应对措施。根据企业的管理体系制订出对内控与风险的考察制度,把内控工作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内容中来。通过奖惩制度端正内控部门与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其工作主动性。加以配合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宣传,如内控方面与风险防范的知识宣传,内控过程中的管理案例等,普及企业内控知识,让企业人员从意识上重视内控工作,在工作中重视操作规程,重视业务流程,形成良好的内控原则。当然,为了实现内控与财务风险防控的有效性,还应在年度预算、重大发展决策、重大合同签订时发挥民主精神,发动群众监督力量,汇集集体智慧,提高企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

(二)提高权威

企业的内控工作开展得如何与企业内控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基于当下很多企业都缺少独立内控部门与风险防范部门的情况下,应设立专门的内控管理部门。摆脱过去企业财务部门兼职内控管理的情况,提高内部管理的实效性。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提高内控与财务风险管理的透明度,赋予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权威性,保障其工作的客观性与独立性,切实提高内控管理与风险防范工作的质量。

(三)有效沟通

在企业内控与财务风险防控中,企业得到的数据与信息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及时全面,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水平。考虑到企业的内控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与岗位,内控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与交流,那么就应把握交流质量,确定信息的有效性与全面性,以提高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的传递是否及时,信息的质量高低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部门与决策部门的工作方向。所以在这方面的管理应把握住信息审核的原则,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信息的来源与真实性,提高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的现状与防范相关文章:

1.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2.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3.企业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建设现状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