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的划分标准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田的划分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水资源;水文响应单元;供水量;需水量
中图分类号:S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1-0029-05
农用地是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物质的供应者和调节者,土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由于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土地生产潜力有着较大差异[1]。因此,根据生产潜力的大小和资源禀赋特征,开展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资源供需分析及评价,可以科学利用水资源,以此改善农用地质量,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生产力 [2]。
河北省黄骅市处于黑龙港流域,是严重的缺水区,但地势平坦,耕地广布,属于水土耦合矛盾的典型地区,中低产田改造任务艰巨,土地利用潜力巨大,是耕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地区 [3-5]。随着经济发展,该地区对水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水资源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虽然有相关的土地整理规划,但缺乏可靠的水土资源依据,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耕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布局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仅效益不高,而且还会破坏地下水系统结构。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能够全面反映下垫面、气候条件差异对流域降雨-径流过程影响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已成为当前明确区域水资源数量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研究方法 [6-10]。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思路是按照水循环机制,在GIS及相关空间分析软件的支持下,根据DEM数据,结合地形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水力联系的集水区 [11-16]。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得出的集水区图与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壤类型图进行叠加后,提取水系特征,得到水文响应单元[17-20]。最终,运用基于水文单元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研究方法,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资源供需分析评价,为在水资源约束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调整提供依据。
本文以黄骅市旧城镇为例,运用基于水文响应单元的水资源模型对研究区水资源供需量进行模拟计算,利用ARCGIS软件平台进行空间分析,从而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分析和评价,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规划提供依据。
1基于水文响应单元的水资源模型计算方法
1.1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
水文响应单元(Hydrologic Research Unit)是指一个子流域内具有相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区域。本研究通过将集水区图、土地利用类型图和土壤类型图进行叠加,进一步细分为下垫面相对均匀的水文单元。同时考虑研究区人工与自然水系交错和地势平坦的特点,通过自动与手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系特征提取,对照当地水系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正。从而得到水文响应单元。
(1)集水区划分。利用ARCGIS的水文分析(Hydrology)工具对DEM数据进行集水区划分。要得到流域分区结果需要经过无洼地DEM生成,水流方向计算,汇流累积量计算,提取河网和集水区划分五个步骤。图1为水资源现状分析及空间分布模型流程框图。
(2)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为依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与改进。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本次研究对于典型示范区采用建设用地区、农用地区和其它土地区三类用地区。
篇2
文章以两个乡镇为例,其中包含四个行政村,这个示范区域内没有完整的防护林带网,只有四条主防护林带和三条副防护林带,林带面积和林带数量严重不足,林带还有不同的残缺现象,除此之外,林带都是人工种植,树种单一,只有杨树和椿树两种,群落结构简单,受到病虫害严重,部分林带已经出现枯死现象,致使防护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生态景观方面,因为林带树种单一化,林带网络稀疏,造成防护林没有景观效益产生。针对这一实际问题的存在,我们就必须提出整改建议,在合理化方案设计之前,必须对示范区域内的林带数据进行收集,使用SPOT-5卫星遥感影像图获取示范区域的矢量图,在进行修正后,获得项目区域的初步矢量图,再通过实地调查,对初步获得的矢量图进行修正,然后对林带行数、配置、树种、株数、冠幅等进行细致记录,并对林带进行拍照,还要记录与林带相关的数据信息,最后,在获得项目区域与林带相关的信息后,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保存。
2设计方法
通过对区域内已经存在的林带,进行空间上的合理化配置,增添视觉美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并具有观赏效益。所以可以从生态和景观两个方面,对农田防护林进行设计。
2.1生态化设计
首先,要确定防护林带的透光度,根据防护林带的最合理透光度以及最佳范围,进一步确定林带乔灌木的合理配置。其次,根据数据研究以后,获得的防护林最佳防护距离和透光度,再结合实际区域内防护林的透光度和有效防护距离,判断出最合理的林带之间距离分布,然后确定是要增加林带还是要减少林带数量。再次,用已知防护林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出防护林所占整体农田区域的百分比,按照相应规定标准,计算出林带标准宽度,从而确定防护林的最佳带宽。最后,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到最合理的防护林架构设计方案。
2.2景观化过程
确定项目区域内最具吸引力的景观,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景观,视野较好并具观赏性的景观,最终,确定具有优势的景观区域和重要节点,划分出景观的轴线。按照景观的优势以及轴线,对具体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准确定位区域功能,然后对各功能区域的实际需求进行划分。
3生态景观设计结果
3.1生态化过程
透光度评价是确定防护林带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通过透光度的纵断面和总面积计算得出,并给出最为合理的防护林透光度以及最佳设计方案。由防护林的宽度和长度,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目前已有的防护林站农田总面积的百分比。为了进一步保障农田防护林尽可能的少占用耕地,想要满足林带占用耕地标准,就要做到保持防护林宽度不变。而对于需要增加或者是补充修建的防护林,其宽度也要在适合范围的最低宽度值。结合最佳防护距离、透光度、占用农田百分比,空间布局,防护林宽度等实际需求,设计出符合项目区域土地整治防护林带的最佳方案。
3.2景观化过程
农田防护林景观设计一定要突出景观优势空间,景观的重要节点。在植物种植上使用规则方式,对景观区域内的植物进行栽植,突出序列、强调序列,并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形成整齐的景观走廊,同时还应该选择一些暖色系的植物,突出景观热闹的氛围。为了使景观区域内的每个功能区,都能突出自身的特点,防护林带乔灌木的植物色系应该相近,使景观整体具有一致的色彩基调,形成非常良好的视觉效果。为了使景观空间更具活跃性,就要选取色彩比较鲜明的植物,穿过灌木之间的空隙,对景观空间进行有效的划分,形成不同的景观风格。通过上文分析得出,防护林的生态结构布局要结合各小区域的不同功能,以及景观轴线的实际需求,对防护林带增加的植物品种进行选择,最终确定景观植物的最佳配置,形成别具一格的农田防护林带生态景观。通过对防护林带的景观设计,有效解决了树木品种的单一现象,不仅增加了林带的面积和数量,还有效改善了原来林带残缺的现象,不仅防治了水土流失,还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
4结论
篇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永久性基本农田,虽然只在基本农田前加了“永久”二字,但是彰显了其刚性、权威性、约束性和不可变更性。
何为永久性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其功用就是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最基本的需求。永久性基本农田建立在基本农田之上,它的基本功用应与基本农田一致。它有别于基本农田的地方又表现在哪里呢?
――从功用上看,突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基本农田保障的是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而永久性基本农田所保障的应是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粮食的需求,不仅要解决区域内人口吃饭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证国家对商品粮的需求。
――从质量上看,突出在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永久性基本农田既然要起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作用,它必须是基本农田中农业设施配套最好,地力最肥沃,抗灾能力最强,并且是主要生产粮食作物的这一部分耕地。
――从保护上看,突出措施的严格性和时效的长期性。基本农田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划定的,保护时效一般为10年或20年。永久性基本农田既然突出了“永久”二字,就应该在长期一段时间内绝对不可以减少、不可以调整,面积只能增加,质量只能提高。
因此,可初步设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的概念为: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划定出农业配套设施完善、土壤肥沃、地力上等、抗灾能力强的一部分作为永久性基本农田,用于保障一定时期商品粮供应和辖区内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对永久性基本农田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农田用途管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壤地力实施综合保护。一经划定,长期不变。
怎样划定和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
如果以上永久性基本农田的概念成立,那么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前提是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把永久性基本农田从基本农田中分离出来。因此,划定并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应分为:评定等级、划分片块、建立资料、健全制度等环节。
(一)评定基本农田等级。指对一定区域或片块内基本农田的耕地地力、生态环境、交通环境、水利环境、产出效益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划分等级。基本农田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基本农田:指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地力上等,有完善的排灌设施、旱涝保收,田块规整、集中连片、复种指数达到200%以上,产量水平较高,单季粮食亩产达500公斤以上,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基本农田。
二级基本农田:指土层较厚、质地适中、地力较好,有基本的排灌设施、能基本保证灌排,集中连片、复种指数达到100%以上,单季粮食亩产达400公斤以上,没有生态环境污染的基本农田。
三级基本农田:指土质一般,地力较差,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环境污染,易受到非农业建设占用影响,粮食作物产量较低的基本农田。
(二)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片块。指依据基本农田等级评价结果,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的影响,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原则上以原有保护片块为基本单位,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等级标准适当拆并片块,突破村组界线。划定的标准及范围可定为:
对片块面积大于100公顷的一级基本农田、片块面积大于200公顷的二级基本农田,且非农业建设用地规划期内基本不会占用,适宜于种植粮食作物,经营权相对集中的划定为永久性基本农田。
实施过高产农田建设、农业土地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等,应当优先划定为永久性基本农田。
(三)对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的措施:
――实行农田用途管制。在基本农田“五不准”的基础上,规定或者倡导农民在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粮食作物。目前,只能倡导,因为有诸多法律的、经济的障碍,在相关配套政策出台后,可实行真正的农用地用途管制。
――定人、定责实施保护。进一步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网络,做到县级有领导小组,乡镇有保护专班,每村有协管员,小组有信息员、户户有责任义务明白卡。同时,对永久性基本农田的保护,可像“护林员”一样,以乡镇为单位聘请2~3名专管员。
――加大对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建设力度。对永久性基本农田相对集中的地区,要大力推进高产农田建设,力求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资金。在实际工作中,资金用于建设的多,用于保护的少。湖北省的做法可以借鉴,即按每年每亩2元的标准列出基本农田保护经费,专项用于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业务建设、保护网络建设、动态巡查及违法案件查处等工作。
对建立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布局,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既然永久性基本农田是全国13亿人口粮食安全的保障,在其划定范围和比例上,就应打破传统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的局限性,采取全国统筹或者是以省为单位统筹安排。要充分考虑粮食生产的适宜性,突出集中连片,把重点放在粮食主产区。可以按一定时期的粮食需求,以全国或省为单位来测算一个保护面积和划定比例,依据各地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农业特色、产出效益、耕地面积等因素来合理分配划定指标。
(二)建立保护补偿机制,以经济杠杆来调节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的积极性。当前,限制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除配套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差、粗放经营产出效益低以外,很大程度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地方政府和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为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决定》中提出“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正是中央的高瞻远瞩。建议尽快出台具体的办法落实保护补偿机制。在补偿资金筹集上,可以从地方财政收入中提取,上缴中央财政或省级财政统筹,提取的资金量可以按城镇人口数量等因素来测算。在补偿资金分配上,可以采取以永久性基本农田面积、生产粮食多少等因素来综合制定补偿标准。在补偿资金的用途上,一方面对种粮农民、地方政府进行资金补贴,以此改变“种粮越多越穷,耕地保护越好越难发展”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加大对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以及设施管护的资金投入,以确保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篇4
关键词:农用地;分等;定级;密云县;土地评价;土地开发整理
收稿日期:2008-02-18
基金项目:北京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编号:200602)。
作者简介:刘 颖(1982―),女,北京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环境工程研究。
郭建斌(1962―),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及水土保持研究。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2-0013-04
1 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的用途下,对农用土地质量特别是耕地质量进行评定和等级划分。开展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依法、科学、合理、统一管理农用土地,为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市场的培育,提供完整科学的土地等级和土地价格体系标准。1989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已有的农用地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1](征求意见稿),并在河北省栾城县、黑龙江省肇州县等6个地区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试点工作。1999年,农用地分等定级被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与调查工程一级项目,并在浙江等省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立完善的土地价格体系、建设用地征用补偿、耕地占补平衡、农用地流转及土地管理工作[2]等均需以农用地等级和价格为依据。因此,开展这项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进行土地管理的必然要求。
对土地进行评价需从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方面进行。农用地等别反映不同质量的农用地在不同利用水平和经济水平下的收益差异。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的用途下,对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下等级划分,它是将农用地利用要求与土地质量进行比较的结果,并非土地类型研究的简单重复。农用地分等是对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区位差异,等量资本投在相同面积不同地块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的评价。我国多数学者认为,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及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的农用地的质量差异综合评定并划分等级的。它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理论上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综上所述,国内研究状况[4]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已引起国家和多家研究部门的重视,并投人了大量人力物力;二是该项工作经历了由粗到细,由定性到定量的逐步科学深入的过程;三是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国内外所公认的中国土地资源评价理论体系与完整方案。新编《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试图在理论方法体系上有所突破,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较为完整的方案,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
2 研究区概况
密云县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华北平原的北缘,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37′―117°34′、北纬40°14′―40°37′之间。西邻怀柔,南靠顺义、平谷,东部、北部分别与河北省的兴隆县、承德县、滦平县接壤,版图略似三角形,东西最长处约69 km,南北最宽处约64 km,总面积2229.45 hm2,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在土地利用上,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山地以林地利用为主,中部为密云水库。密云县有18个乡镇,347个行政村,近几年全县以设施农业、籽种农业、精品农业、创汇农业、加工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社会经济条件良好。
3 分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006、2007年北京市农用地分等定级全面展开,在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的组织协调下,我们承担了密云县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调查。自2006年2月17日起,历时近2年的时间,通过对密云县18个乡镇,347个行政村,939个地块进行野外调查及内业分析,我们对密云县农用地的等别进行了划分。
针对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将日趋尖锐等问题,采取农用地分等定级制度管理土地和保护耕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用地分等是根据构成土地质量相对稳定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密云县农用地分等的总体技术路线如图 1。具体步骤如下 :
(1)以村为工作单元,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基础。做好工作准备 ;
(2)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统一制定的规范和要求,全面调查和收集农用地自然质量 、利用状况、投入―产出状况等方面资料;
(3)以密云县传统的耕作制度及调查所得数据,确定密云县标准耕作制度,确定分等因素,划分分等单元;
(4)采用“因素法”作为农用地分等的方法;
(5)计算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划分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6)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农用地等指数;
(7)划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农用地利用等别、农用地等别,并进行分等成果图件的编绘;
(8)按村进行分等成果汇总,编制密云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图。
4 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从不同角度对农用地质量的评定和量化,农用地分等着重评定由长期稳定的光、温、水、土、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以土地的自然质量所反映的土地生产能力的差异,农用地定级是在农用地的自然质量差异的基础上,着重对土地利用水平的差异进行评定。
密云县农用地等别涵盖了3至l6个等别如表1。总体来看,农用地等别主要集中在4至7
等,此部分耕地占全部农用地的比例为 80.93%如图2。
5 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应用
(1)为落实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现“分级管理”提供技术基础。长期以来,密云县基本农田实际划定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只从经济建设的需
求考虑,而忽视耕地的质量要求,普遍存在“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的现象。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开展,使耕地质量状况定量化,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质量要求,以及实行“分级管理”提供了基础和依据[5]。对于基本农田的划定,可根据行政区内各等别耕地面积从高到低进行累加,累计面积超过总面积的一定比例的,在扣除建设发展必需的耕地外,首先划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这样可保证高等别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同时也实现了不同等别耕地采取不同保护措施的分级保护制度。通过在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上标注基本农田,可以掌握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确保基本农田分布与耕地等别分布相一致,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2)为落实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现“按等折算”提供技术依据。在1998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开展,为耕地占补平衡由单纯数量平衡向数量和质量综合平衡升级提供了契机。具体应用体现在:①农用地分等旨在建立一套以农用地质量等别指数为基础的、全国可比的农用地质量等别序列,这项成果将为实现异地占补平衡换算[6]提供基础。②运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可以合理地评价,且可以检验新增耕地在不同时期的质量变化。可以及时有效地防止由于开垦不当造成的生态恶化,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为落实严格的征地补偿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提供技术思路。农用土地的存在对农民具有社会保障作用,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征地补偿不仅考虑农用地本身的质量价格,还要考虑农用土地社会保障价值[7]。近几年来北京市建设发展迅速,全市每年农地征用面积较多,正确、合理地确定农地征用的补偿标准,是征地过程中的矛盾焦点。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依据土地估价方法制定了征地区片综合价,即在密云县范围内对不同征用区片,按照不同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农用地价格和社会保障价格平均水平。通过制定和实行征地片价,一方面适当提高了征地补偿标准,另一方面解决了过去同一地段或地块因子土地用途不同而征地补偿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实现了农用地征用价格水平的宏观控制,为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奠定了基础。
(4)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实施、验收等环节的质量管理提供依据。如何评价土地整理的效果,衡量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是否提高,一直以来都缺乏定量的衡量标准。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能够对密云县县域内土地开发整理前后的耕地质量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中耕地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技术方法和工作程序等,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可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和土地整理效益分析以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应用。比如,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包括等指数、定级指数等反映农用地质量的信息,对这些成果的系统分析,有助于合理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8]以及应采取的措施等,提高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通过比较土地开发整理前后项目区土地的等级可对整理前后土地质量变化做出定量分析,有助于提高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范管理方面,应增加对耕地质量 进行评定的环节,以提高补充耕地的等级。可考虑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设计规范进行修订完善,增加在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对补充耕地等级进行评定的有关内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设计完成后须评定补充耕地应达到的等级,在项目竣工后,应对项目土地等级进行测评和验收,认定补充耕地的等级。
6 建 议
从农用地分等结果分析,此次研究工作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料充分,外业调查详实可靠,后期内业计算采用方法准确,研究结果可信。但此次分等研究环节过程中,指标区划分以乡镇行政区划作为划分依据误差较大,致使部分地块在分等后,结果与地域规律出现偏差。建议在今后工作中,按照自然环境情况对指标区的划分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S].2001.
[2] FAO,Guidelines.Land Evaluation for Rainfed Agriculture [M].FAO Siol Bulletin 52,Rome,1988.
[3] 安萍莉.农用地分等定级中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2):45~48.
[4] 高中贵.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4,24(7):514~518.
[5] 郑湘梅.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的特点与应用[J].区域经济,2003(12):88.
[6] 郧文聚,程峰.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四个应用[J].China Land,2005(1):44.
[7] 刘水杏.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3):82~84.
[8] 赵登辉.耕地定级与估价的新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1997,11(6):36~39.
Analysis、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n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Land Classification in Miyun county
Liu Ying,Guo Jianbin
(Depart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篇5
1、前言
我国的高标准农田是指在划定的基本农田范围里,建设而成的集中连片,设施良好,生态稳定,作物高产的现代化农田。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在提出之后,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开始建设有高标准农田。这些农田因为基本已经被划定为永久农田,所以配套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我国现在有很多地区的高标准农田都只是在地区的划分,农作物的分类上做到了严格管理,却在其他配套设施,如水利建设上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本文就是要通过对高标准农田和与其配套的水利设施的建设上入手,分析现在我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还存在的不足和解决的方法。
2、我国相关水利建设的不足
2.1管理落后,工程建设分散
我国现在还在使用的水利设施中,有很多都是对之前使用的水利设施进行修整之后就再次投入使用。这样的水利设施有很多都是使用年限很长的,很多地方也都存在问题。而且相比于集中连片的农田,很多水利设施并不能一次供应给这一片的农田,有很多都是几个水利设施同时供应一片农田,才能保证这一片农田的用水量。在水利设施的管理方面,也同样存在有很大的不足。高标准的农田的管理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与之相对的水利工程,也要有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足够及时的用水量。
2.2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短缺
在我国“十二五”中,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已经很明确。但是每个地区的发展速度不同,执行的成果也就有很大的不同。相较于发达的地区,较为落后的地区仅是进行农田的改造就已经十分吃力,就算是有国家资金的扶持,也很难建成与之配套的水利工程。而且在建成之后,每年也要有大量的维修和保养费用。
2.3受季节影响大,水的供需不合理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季风性气候,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北方地区春天和冬天的时候会产生结冰的现象。而南方和华北地区受天气影响,容易发生旱涝灾害。以我国河南为例,近年来就是因为受天气影响大,旱涝灾害频繁,季节性缺水多发。
3、建立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
建设水利工程是利在千秋万代的大事,需要征得人民的同意。最开始建设三峡工程的时候,也有很多在当地生活的百姓不同意,认为这样的工程建设不利于他们的生活,只会让他们背井离乡。但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后,这项工程却解决了防洪、发电和航运三项核心问题。可以说,我们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只有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才能建设出与高标准农田相配套的水利工程。同时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需要与整体的农田相适应,最好是在规划农田建设的时候,就一起设计出水利工程的建设方案。这样两者就可以一起进行建设,同时投入使用,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3.1加强对水利工程的保养和维修
水利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水利工程经过长时间的运作,老化和损坏的速度更快。我们在建设之初,就要加强对《水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认识到保护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减少人为破坏。而面对自然灾害,就需要对不同地区的水利设施做出不同的规划。如在洪灾频繁的地区要建造防洪能力更高的水利设施。同时还要制定好一系列的应急预案,做到未雨绸缪,做好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并且做好平时的保养和管理工作,让水利工程能够保证正常的运行,发挥良好的效益。
3.2完善经费问题
没有经费,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开始水利工程的建设。同样的我们也没有办法对水利工程进行良好的管理和维修。可以说,经费是维持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条件。各部门在开始水利设施建设之前,就要做好资金的筹集工作,做好合理的规划,保证资金的利用效率。在进行资金筹集的时候,还要严厉打击中饱私囊的行为,不能让国家的财产落到别有用心的人的手中。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的时候,也要及时的对资金的流向进行控制,严禁挪用公款等行为的发生。使水利工程能够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得到合理的建设。
3.3与农田道路相匹配
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让土地保持整体的平整。一般情况下,水田的土地平整精度是在2厘米以内。而那些采用节水灌溉的土地,整体精度是要控制在15厘米以内。所以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注意与农田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建设出能够合理使用的水利工程。
总结:
为了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对农田和水利工程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现在随着国家政策的发展,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已经是提上日程的重要事件。而在第一次建设的时候,就应该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不能马虎了事,最后不利于农业的生产。而且农业方面是我国的民生之本,我国在农业建设上也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物物力,建设者就更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建设出现代化的高标准农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田水利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我们就越需要良好的水利工程和高标准的农田,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篇6
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它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它涉及到闸、站、堤、河流、沟渠及水利配套设施,分为农村蓄水设施、引水设施、输水配水设施、提水设施、田间灌溉设施、防洪除涝降渍等抗御水灾害设施等,是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镇村居民生活创造条件的基础设施。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接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等等。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1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原来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降渍和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
1.2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也影响到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的收缴。
1.3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意见转变,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向尽可能出工转变,由政府组织号召向“一事一议”转变,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4应正确理解水利产业政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指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等;另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指供水、水面养殖、水利综合经营等。如果按照这一划分,农村水利建设中的许多工程都是公益性较强的工程,都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一工程性质划分的误区,导致了农村水利投入主体不明的缺陷。对农民来说,有了这一划分,都把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水资源、水环境的治理作为政府投入的主体。但实际上并不尽然,因为对于流域性的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但对于区治理中涉及到的防洪除涝工程,其受益者和受益范围都非常明显,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农田灌排工程应该是农业生产性的工程建设,其受益范围和受益者也非常明显,不应该把政府作为投入的主体,相反农民应该成为农业生产投入的主体。
2今后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一个目标”(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利用“两大优势”(即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确立“三个协调”(即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四个体系”(即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发挥“五个方面作用”(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今后,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河道清淤、圩区治理以及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推广有效益的技术项目,搞好技术示范工作。转2.1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2.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2.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显得重要。
2.4加快小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随着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小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特别是从抗御突发性暴雨受到的灾害影响来看,农村城镇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短历时暴雨的排涝要求,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2.5强化防洪除涝工程的管理。防洪除涝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第一,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二是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有关水费征收政策,三是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第二,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其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要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养护工作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第三,要研究制定排涝费收取使用办法,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经济特点,研究制定排涝标准,提供优质服务;按照能源费、工资、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等核定排涝费,细化受益面积、保护人口、企业产值、种植养殖业等负担比例,由管理单位向受益个人、受益单位收取排涝费,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出台政策,建立财政、集体(或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制,解决排涝费用问题。
3主要措施
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滴灌设计
中图分类号:S27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42
滴灌是农田水利灌溉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可根据农田事业的发展,设计出可行的滴灌方式,提高水利灌溉的效率,降低水资源的消耗量。滴灌设计中,对整体性的要求比较高,必须根据农田的整体要求,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滴灌体系,满足农田水利灌溉的需求。
1 农田水利灌溉中的滴灌设计
1.1 管网布置
滴灌设计中,管网布置,应该考虑农田中实际种植的作物,滴灌输水的过程,必须符合农田的需水要求[1]。针对滴灌管网布置,提出几点要求,如:农田植物的种植方向,关系到管网的布置方法,用于确保滴灌调水、调整;管道纵剖面,不能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滴灌的管网管道,应该埋设在地下,预防冻害、直射光照的影响,埋深需控制在1m范围内,避免影响滴灌的效果;管网布置中,按照农田水利灌溉系统,灵活调整滴灌设计,符合水利滴灌的要求。管网布置时,利用加压泵设备,将水源运输到干管、支管,经分配后达到滴灌管。例如:某农田灌溉中的滴灌设计,采用鱼骨形的布置方法,干管埋入地下0.8m,支管直接放置在地层表面,滴灌管对准浇灌的农田作物,此类布置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水资源浪费。
1.2 输配水道设计
滴灌管道,不仅关系到水资源的输配方式,更是决定了输配水道的安全性,规范输配水道设计,才能强化滴灌水道的标准性控制。农田滴灌系统的规模较大,输配水管道的规格,要根据地区农田的状态设计,重点设计输配水道的流量,促使其符合节水灌溉的要求。输配水道,使用了聚乙烯材料,此类材料能够抵御外力破坏,延缓管道老化的时间。输配水道设计中,配置减压阀,用于协调滴灌系统的压力,促使其可保持在统一的压力水平,能够确保滴灌内的压力,始终保持在有效的压力范围内,实现均匀的用水分配,协调滴灌系统的使用压力,避免影响滴灌输水的灌溉效率。
1.3 首部枢纽
滴灌系统的首部枢纽中,最先要设计好过滤结构,保障农田水利灌溉的安全性,过滤掉泥沙、藻类悬浮物、化学成分等,保障滴灌用水的清洁性,避免影响农田植物的生长,之后设计好首部枢纽过滤结构的相关组合,尤其是过滤设备,过滤设备要具备坚固、耐用的特点,优化过滤结构。
1.4 水泵设计
农田水利滴灌系统,水泵的设计,要以灌溉水利的实际情况为标准,选择恰当的水泵。水泵的流量、扬程等,都是水泵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的因素,设计人员要计算出准确的水利数据,在此基础上,优化水泵设计。水泵设计期间,要防止发生水锤,按照先出水口再水泵的打开方式、先关闭管道再关闭水泵的操作,延缓系统滴灌的速率,预防水锤。
1.5 效益设计
农田水利灌溉中,滴灌系统具有很明显的效益,设计人员重点分析滴灌的效益,才能确保其在水利灌溉中的经济优势。效益设计,分为投资估算、效益评价2个方面,期间需考虑农田滴灌作物的类型,设计最便捷的滴灌系统,不论是管线布设,还是管道选择,都要遵循经济性原则,最大程度的降低滴灌系统的成本投入,更重要的是保障水利灌溉的效益,不能影响滴灌系统的运行效果。滴灌系统,具有长期的运行效益,不能单纯的考虑某一点因素,而是在设计中做好统筹规划的工作,实现滴灌的经济效益。
2 农田水利灌溉中的滴灌管理
农田水利灌溉的滴灌设计,节约了水利灌溉中的水资源,待滴灌系统运行后,需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保障滴灌系统的顺利运行。农田水利工程,在滴灌管理方面,提出节水管理的思想。分析管理的策略,如:农田水利灌溉中,推广滴灌项目的同时,推广节水管理,提高对节水管理的重视度,以便选择高效的滴灌方法,在大范围滴灌应用中,实现节水管理,节水管理中,明确滴灌系统的产权,划分好管理的职责,由此才能强化滴灌管理,响应农田节水灌溉的号召;适当增加滴灌管理的资金投入,配备优质的人员和高效设备,维护好滴灌系统内,出现损坏的设备,禁止滴灌系统处于带病作业的状态,促使滴灌设备配置,始终处于稳定的状态,确保滴灌系统的正常运行。
3 结束语
滴灌设计,促进了农田水利灌溉的节约型发展,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具有明显的节水作用。根据农田水利灌溉中的滴灌设计,落实滴灌系统的实践应用,同时采用高效的管理措施,保障滴灌设计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推进农田水利灌溉中的滴灌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1.1建设与管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结构简单、规模小、需要的资金少,但是农田水利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一是能够通过将水资源输送到田间地头,有效的提高了农作物夏季抗旱的能力,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还可以通过采用一系列的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农田水利工程不但在民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十分重要的节水战略意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是通过其能够正常运行来展现的,通过合理的管理维护来保障其能够正常运行,进而发挥其效益才是建设的目的所在。
1.2建设和运行管理缺一不可农田水利建设和运行管理缺一不可,建设是维护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是运行管理的基础,管理是建设的补充和促进。然而对于水利工程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时间性,例如,水利灌溉工程一般在作物抽穗挂浆等时间缺水时节进行灌溉,补充相应的水分,一年时间有一半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同时防洪除涝设施有的1年只用几天,有的则几年只用1次等等。这就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避免出现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而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出现堵塞、破损等,造成一定的浪费,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发展。
1.3农田水利管理是水利事业的反映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可以切实反映水利大事业的成效,农田水利工程具有涉及面广、工程规模小、建设数量多,是水利事业的“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较为简单,但是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提出的要求较高,近些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业,其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向是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今年发生的全国大面积的干旱更是凸显了农田小水利工程不足的“短板”,虽然近几年开展了一些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但是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水窖、水井、引水工程和中小型泵站等。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发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着很多随意性,由于对于该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造成各地建设的水利工程无法有效的连接起来,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2)工程建设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烂尾工程以及工程质量及劳务纠纷。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造成农田水利工程缺乏相应的工程质量管理,造成完工的水利工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质量隐患。(3)管理不到位甚至是无管理,由于资金相对不足,造成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同时后期缺乏相应的维护管理,导致一些水利工程在未到使用年限的情况下较早的失去其使用价值,不但对于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4)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工程监管,造成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及劳务纠纷问题不断,严重拖后了工程的建设进度,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这些问题分析,切实落实好对于水利工程的监管是最主要的应对方法,通过加强监管、健全体制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水利建设变成真正的阳光工程、便民工程。
3切实做好农田水利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列举的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以下一些应对措施:(1)将各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或是区域相对独立的灌区体系划分到位,通过职责的划分,使各区、县水利管理部门明确各自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做好各单位的调度使用以及运行维护的职责明确。(2)通过多方筹措,确保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第一,首先应当完成各地区的主干水利工程,避免出现全面开花后的资金不足问题,集中资金完成一项工程。第二,根据小型水利工程的性质和效益分别制定运行维护管理及资金筹措方案。对于那些资金回笼速度慢的工程,需要通过各级政府落实专项资金和各水管单位的维修养护资金,确保资金的使用,对于那些有一定回报率的水利工程,可以通过进行市场招标,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加强对于资金使用的监管,减少政府的资金压力。第三,可以通过建立运行维护补偿基金的形式调动管理单位的积极性。为避免工程建成后因维护管理不到位而造成工程损毁,避免因工程损毁需要重复、反复建设形成的投入浪费,可以在工程建设资金中设立工程维护基金,以补偿和奖励形式促进管理单位加强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第四,通过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保障水利工程管理的正常运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反映出了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平。
4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空间管制;协调手段;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津市
Abstract: As an effective and appropriate resource allocation adjustment mode, space control increasingly has become important content of regional planning, especially urban system planning. Space control has be introduced into urban system planning as means to guide and control the the alloc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resources.
Key words: space control; coordination means; regional planning; urban system planning; Jin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日益成为区域规划尤其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 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总体上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出现郊区化现象。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无形中也付出了城市无序蔓延、土地利用率低、环境恶化的代价。城市在不断增加的开发压力下, 自发地向四周扩张,其边缘区不断受侵蚀。“墨渍状扩散”的空间形态,虽然体现了城市土地的扩张趋势, 却并不意味着土地所承担的相应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的同步增长。生态环境、绿地系统在维持城市集聚地基本的生态平衡中,似乎已达到自身的容量极限和稳定的临界点。
西方国家规划管理体制地方事务化决定了其国家干预能力较弱。相对而言,我国拥有较为完善的区域规划体系。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得从区域协调角度解决城市无序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成为可能。
面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建设无序、多元主体利益不平衡等问题,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区域与城镇群体的空间协调。空间管制作为一种引导和控制区域资源分配、协调的手段,被引入城镇体系规划。
空间规划的目的
为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生态系统的调控,确保生态安全,提出相应的环境目标和用地开发限制要求。通过制定不同的土地使用限制规则,引导区域设施建设分布,对土地利用实行控制和引导,提高土地利用总体效益,避免盲目投资。
空间管制的依据
在调查分析城市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景观资源分布以及生态与重要设施廊道控制的基础上,根据用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以及修建要求进行分析,确定建设地区的用地是否符合规划建设的要求。
空间管制分区
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增加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景观、防治和减少生态灾害、加强生态系统的调控、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提出相应的环境目标和用地开发限制要求。通过制定不同的土地使用限制规则,对土地利用实行控制和引导,提高土地利用总体效益。
按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可将区域空间资源划分为不同特征的类型区。其分区标准为:空间资源利用功能与特征属性;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前者一般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建设发展、自然资源利用等展开。类型区的划分并不存在统一模式,常见分区有:适建区(城镇建设发展区)、限建区(农业发展区)、禁建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等。
各类型区的管制要求与开发标准的制定。各类型区管制要求与开发标准制定包括各空间类型区的特性描述、用地主导类型、空旬定位、产业发展引导、开发要求与措施、开发条件和时序、与其它分区空间的协调、景观形态控制等。目前分区管制要求与开发标准, 都以描述性引导控制对策为主,而缺乏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量化控制指标。量化控制指标可包括类型区空间范围面积、建设用地占该区总用地比重、土地利用率、人口用地增长率、开发密度等。其指标值设定可参考相关地区实际开发建设情况,并作比较、分析后而定。
5.1禁建区:
指具有重大自然和人文价值的场所与空间,包括一级水源保护区、各类文化遗址与森林公园、蓄滞洪区、地质灾害防护区、基本农田、沙洲和滩涂。
5.2限建区:
指主要河流两侧、一般农业区以及山体。
一般农业区主要包括:耕地、园地、禽畜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以及其他农业设施。
5.3适建区:
禁建区和限建区以外除水域外的其他地区。
对区域空间管制中某些重大空间的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沿江地区发展、重要发展轴沿线地区等), 以及跨辖区的协调问题(如基础设施共享、跨境生态区保护、与周边城市发展协调等),可作为“重点空间发展”和“区域外部空间协调发展”两项内容单独提出规划管制要求, 以弥补区域全覆盖分区管制中的缺漏和不足。
津市市空间管制规划
6.1相关要素分析
津市空间管制规划涉及到的主要空间要素包括:高压走廊、基本农田、城市建成区、生态绿地、水域以及永久性蔬菜地等。
高压走廊 基本农田 城市建成区
生态绿地 水域 永久性蔬菜地
图1:相关空间要素
6.2相关要素分析整合
通过相关要素在空间上的叠加分析,经过各种利益的取舍,可以得到津市空间管制规划在空间上的依据。依据各种相关要素的限制要求,将津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划分为建成区、禁建区、适建区,宜建区等分区,并针对不同的分区提出相应的管制措施。
图2:空间管制规划
6.3分区管制措施
6.3.1禁建区:
环境目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Ⅰ级或Ⅱ级标准;水域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环境噪声达到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要求;区内污水全部达标处理后排放;绿化覆盖率超过75%。
禁建区限制要求: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禁止一切开发性建设。
水源保护区建设限制:河道两侧绿带范围内禁止一切城市建设(水利或者供水、取水构筑物等工程项目除外)和旅游活动:绿化带宽度控制在40~80米。
森林公园建设限制:严禁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不准进行新的生产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停止。可以进行不破坏景观的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游览设施建设,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风景旅游区规划,不适当的土地用途应逐步调整为适宜的用途。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规划,存在的问题,注意的事项
1、水利工程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域的基础设施较少,难以满足当地的实际水力资源需求。同时存在着随意建设,边建设边规划的现象,很难将分布的工程统一起来进行利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初期规划方案论证不足
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协调设计方案和工程技术及经济要素的重要步骤。合理的工程规划方案应该包括工程选址、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工程的总体布置情况等内容,并从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工程施工工期、工程总投资、竣工运行条件等诸多角度和量化指标对各个工程建设整体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出最佳方案。现阶段,水利工程规划方案,没有注重量化的数据分析,常以经验进行选择,论证工作进行得不够深入。对于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程度、工程客体结构质量需求等要求的考察不够具体,很难避免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投资过大超预算、结构设计存在缺陷等问题。
1.2工程规划评价标准模糊
当前建设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由于其工程规模和整体投入较大,所谓更加强调工程规划中的评价标准。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一些规划设计人员认为这些工程规模很小,只要保证其建设过程中的安全和竣工后的质量即可,进行高标准的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是多此一举,所以忽略了评价工作的深度,制定的标准也较为模糊。其实工程建设不分大小,水利工程的规划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在综合环境、经济、技术等多方面考虑的基础上,明确工程的可行性,并将最终结果在水利工程中进行汇总。
1.3工程规模划分缺乏科学合理性
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等级划分尤为重要,其决定了工程实际规模和工程投资情况,对于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很难保证规划工作的合理可行,从而出现因为水利工程等级划分过高造成了工程建设人力物力超标准投入,这些投入超出了水利工程的实际需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者是因为工程等级划分过低导致水利工程质量无法承担实际使用需求。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引入水文资料、预期目标、预期效益等参考标准,依据抗洪等级、工程级别等等要求进行工程的规划。表l为水利工程项目规模划分表。
表1水利工程项目规模划分表
1.4工程设计图纸缺乏严谨性
地形图与实际不符。部分项目设计为节省开支,不进行勘测,没有实测地形图或在以往几年前的地形图上设计,造成与实际情况不符,致使工期拖延或投资超预算。图纸不全,尺寸标注不完整。有些设计细部图不全,一些特征点无剖面图或尺寸标注不完整,给工程量计算和施工都造成困难。图纸与文字说明不符。部分设计因制图人与报告编制人不同又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图纸与报告中的表格或说明不符的现象。之后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2、水利工程在规划和设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1水利工程引水流量规划
水利工程的规模小,分布又不集中,而且相关的资料少之又少。这些都对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在规划和设计时引进引水流量设计。引水流量设计Q的公式是:
2.2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规划
作为水利工程的规划的重要指标,供水能力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供水能力水平的确定应该同当地水资源拥有率相关,也和当地农业生产、作物特征相关。比如:小麦的地下水位一般在1.0~1.5m。大豆一般在地下0.3m左右。地下水位的确定不仅和作物的种类有关,更和作物拔节前后、开花前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
2.3根据实际环境进行规划
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时,对当地地形以及村庄布置格局进行分析,科学设计规划可能涉及的当地渠、田、林、桥涵、路等原有区域设施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在进行农田区域明渠自流灌溉的规划时,引水渠的位置越高,灌溉的面积越大,因此尽量将引水渠设置在高处。梁道则要避开农田,并采取经济性更高的土渠。对少数影响农业生产较大的排水沟,可以采取浆砌石渠,并且建立跌水和陡坡避免渠底受到冲刷,减少两侧岸塌掉现象的产生。另外,进行防护林规划时,要依据排渠沟进行布设。
3、结语
作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整个水利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水利工程在县乡地区的农田耕地灌溉等方面的作用极为显著。作为决定工程建设质量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水利工程的规划问题是当前行业内普遍关注的要点问题。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尤其更要重视水资源、水环境论证工作,应该妥善处理有限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的双赢,同时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因此,对于以往这些规划工作中的问题要尽早发现,有针对性地及时处理,进一步发挥这些水利工程的实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弹性理论
- 下一篇:工程结算审计的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