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平均值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行业平均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文章选取2009―2014年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实证模型,基于实际税负的基本理论,以所得税实际税率作为衡量实际税负的指标,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资本密集度、盈利能力、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实际税负负相关,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与企业实际税负正相关,而资本结构对企业实际税负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实际税负 所得税率 医药行业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医疗保健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出台,进一步提升了药品的标准,建立起了完善、高水平的药品质量体系等。这些政策的颁布无疑加快了医药行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用药方面的需求,改善了生活健康水平,切实提高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创新性和积极性。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所缴纳的税收,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和最终的利润额,作为被动的一方,必然要遵守市场价格波动的规律,但如何利用规律的波动来减少企业实际税负,而不是逃税避税,也成为每个医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研究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为企业合理制定降低实际税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假设
1.资本结构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也是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的资金来进行经营活动的指标,其表示上市公司的总资产中有多少资金是通过负债来筹集的。2009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达到46%左右,而2013年有所下降达到43%,到2014年降到39%,由此可得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不断下降,企业负债水平在减少,负债的抵税效应在降低,税负水平将会提高,因此本文认为,医药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企业承担的实际税负就越高。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流动比率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是衡量企业短期债务到期之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债务的情况,若企业的流动资产越高,说明企业的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强。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普遍不高,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相对较低,当流动资产不变的情况下,流动负债越高,企业的流动比率就越低,债务程度就越高,则企业所要承担的实际税负就越低。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2: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流动比率正相关。
长期负债比率又称为资本化比率,若此值越小,说明企业负债的资本化程度越低,长期偿债的压力就越小,一般情况下,大公司往往倾向于选择长期债务,而小公司则会选择短期债务,因为大公司可以在发行长期债务的同时取得规模效益,若长期负债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规模越大,现金流较为稳定,则所需要缴纳的税负就越少。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3: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长期负债比率负相关。
2.资本密集度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本密集度主要用固定资产比率来衡量,可以用固定资产与资产总额的比率来表示。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折旧产生的相关费用要计入到当期费用中,当期费用可以在计算税负时予以扣除。医药行业的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占有较大份额,属于资产密集度较大的行业,所以计提折旧会对企业税负产生较大的影响。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4: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资本密集度负相关。
3.盈利能力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包括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等,本文选用销售净利率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受到税务机关的监管力度较大,因此,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更有能力有动机进行税收筹划,更有利于减少企业税负。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5: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公司盈利能力负相关。
4.公司规模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医药制造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原料药材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之一,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较大,公司规模较大的企业,其相应的设备以及资源与小型公司相比较为丰富,其可用资源也较多,在缴纳税收方面则会占有较大的优势,会通过企业内部政策缴纳相对较少的税额,从而降低企业的实际收负担。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6: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公司规模负相关。
5.股权结构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国有股权比例是衡量企业股权的重要指标之一,许多国外学者在研究上市公司实际税负影响因素的时候,把股权结构也列入其中假设。医药行业的国有股权比率平均每年为35%左右,且医药行业股权集中度较高。大多医药企业的管理层为了确保自身在社会经济中的竞争地位,会积极迎合政府的相关政策,积极纳税,维护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7: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国有股权比例正相关;
假设8: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股权集中度正相关。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1.解释变量。衡量企业实际税负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种:波士顿矩阵法、税负的评价指标法和实际税率法。实际税率法是衡量企业微观税负水平的基本方法,很多外国学者在无法取得重要数据的前提条件下,一般采用平均实际税率法,该方法是研究企业实际税负影响因素问题的较好的替代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因此本文采用实际税率法衡量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企业的实际税率等于企业实际缴纳的各种税费与企业所得的比值,所得税与流转税是主要的两大主体税种,但是,由于消费者是流转税的最终承担者,而企业的税负主要体现在所得税上,所以本文以企业所得税率作为衡量企业实际税负的标准。
2.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资本结构、资本密集度、盈利能力、公司规模以及股权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3.模型构建。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上述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构建的实证回归模型如下:
ERT=α+β1 LEV1it+β2 LEV2it+β3 LEV3it+β4 CIit+β5 NPMit+β6 SIZEit+β7 GQit+β8 GZ it+θit
其中,i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t表示从2009到2014年度,α指截距项,β表示自变量的估计系数,θ表示回归分析后的残差。
(三)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9―2014年在沪深公开上市的医药行业公司,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查找最新调整后的数据,在此基础之上,还执行了以下筛选:(1)剔除财务报表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2)剔除以前年度有亏损,且在本年度尚未弥补完的上市公司;(3)剔除利润总额或所得税费用小于0的上市公司;(4)剔除所得税实际税率小于0或大于1的公司;(5)剔除样本在研究期间某一年度被ST或PT的公司。最终经筛选,得出42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共252个有效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和锐思金融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运用Excel和SPSS 19.0。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所得税实际税率的描述性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所得税实际税率的最大值为2013年的52.08%,最小值为2009年的0.97%,实际税率的不断波动意味着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在不断改变。2013年的所得税实际税率平均值和标准差与其他年份相差较大,说明实际税率值和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税负不稳定。
2.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1.81%,表明企业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从流动比率看,其标准差与方差值相比其他自变量而言相对较小,说明该行业数据波动较小,较为稳定。固定资产比率的平均值为21.28%,由于本文研究的行业为医药行业,需要大量医药医疗机器设备的投入,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从销售净利率看,极大值为173%,说明该行业的产出水平较好,销售收入获利的能力较强。公司规模的标准差为1.0882,值大于1,说明医药行业各个公司之间的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从持股比例来看,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值为37.75%,股权集中度均值已超过了50%,说明医药行业第一大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较高。
(二)相关性分析
下页表4为各变量的相关系数表,从该表可以看出,与因变量存在显著性的有长期负债比率(LEV3)与ETRs之间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销售净利率(NPM)与ETRs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股权集中度(GZ)与ETRs在0.0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相关系数最大的为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GQ)与股权集中度(GZ)之间的关系,但未超过0.8,所以均可纳入本文回归模型中。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F值为5.445,Sig值为0.000,说明建立的模型通过了检验。反映资本结构的资产负债率(LEV1)、流动比率(LEV2)、长期负债比率(LEV3)三个指标对实际税负的影响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假设1―3不一致。从资本结构看,在整理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时发现,2009年与2014年之间上市公司的变化较为突出,新兴的医药企业占多数,企业的资本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实际税负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固定资产率(CI)作为资本密集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固定资产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4一致。医药行业作为技术密集以及资产密集的行业,其生产经营需要投入大量设备,资本密集度越高时,企业所要计提的折旧就越多,所得税额就会越少,则税负越低。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销售净利率(NPM)与实际税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5一致。盈利是投资者本金与利息的来源之一,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更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投资者会十分重视,因此投资者会通过税收筹划来减少企业实际税负。
公司规模(SIZE)与实际税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6一致。医药行业企业的规模越大,其避税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对于大型医药上市公司来说,税务部门会为了扩大税基,对医药上市公司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生产与经营活动,从而使税收部门得到更多的税收,因此税收负担水平就会下降。
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GQ)与实际税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假设7一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比例较高,为保证医药行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大股东会积极主动的参与纳税,目的是维护医药行业的发展地位,因此,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会对企业的实际税负产生积极影响。
股权集中度(GZ)与上市公司实际税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医药行业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需要承担的实际税负越低,假设8没有得到验证。
四、研究结论
本文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实际税负影响并不显著,资本密集度、盈利能力、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的实际税负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与企业实际税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发展迅速,医药行业不仅要面对政府对药品价格的掌控,并且还要维护企业的顺利发展与经营,从微观角度来说,医药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通过不断扩大企业的投资规模和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更好地达到降低企业实际税负的目的。J
参考文献:
[1]王新安,张力多.煤炭企业所得税税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0):150-153.
[2]亓红红.电力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的实证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3,(7):67-69.
[3]刘崇明,陈思璐.关于企业实际税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2012,(6):203-204.
[4]曹志鹏,李倩.石油行I税负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沪、深两市公司财务数据[J].财会通讯,2014,(15):108-110.
[5]王素荣,徐明玉.房地产行业税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上市公司的数据[J].财经问题研究,2012,(8):111-116.
篇2
摘要: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及市场潜力等方面,实例分析了我国现有的18家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经营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全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篇3
世界医药市场和贸易继续呈现健康发展之势
全球药品销售增速有所放缓,但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虽然制药公司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但是全球药品市场仍在继续大幅度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药品市场约以世界经济发展速度的两倍稳步增长。2003年全球药品销售额增长9%,2004、2005年增长7%~8%,据IMS报道,2006年全球药品销售额将同比增长6%~7%,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市场规模将达到6500亿美元。
医药贸易增长强劲,成为全球贸易新亮点
全球制药行业分工日益细化、产业转移和外包快速发展、到期专利药市场庞大,由此推动了药品贸易的快速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2000年以来全球年均贸易增长率在9.1%左右,而同期药品(Pharmaceuticals)的年均贸易增长速度是22.7%左右,高于前者约13个百分点,也大大高于同期的纺织品(Textiles,5.9%)和服装(Clothing,6.9%)的全球年均贸易增速。从贸易量来看,2004年全球药品贸易达到2468.48亿美元,超过纺织品的贸易量(1947.32亿美元),接近服装(2580.97亿美元)和钢铁(2658.63亿美元)的贸易量。2005年全球药品贸易突破3000亿美元,2006年将有可能超过服装和钢铁贸易,达到3400亿美元左右,占据全球贸易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世界医药行业看点纷呈,商机无限
多年来,世界医药行业呈现并在相当长时间内将依然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一)医药市场分布相对集中。首先是发达国家占全球药品销售的大头。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基本占到全球药品消费的85%~88%,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规模依旧较小。据估计,目前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英国、美国等世界领先的十大医药市场化学药的总销售额约为4340亿美元,占据世界医药市场70%以上的份额。其次是医药产品销售集中度高。2004年全球10大次级治疗类别的药品销售就占当年全球药品销售的32%以上。再次是医药原料药供应市场相对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等。
(二)兼并重组强劲,产业集中度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药界一直在兼并之中,20世纪90年代后,制药企业爆发的兼并浪潮,形成了诺华、辉瑞、葛兰素史克等大型跨国医药企业,使世界前10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004年辉瑞等11大制药巨头销售业绩统计为2765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药品市场5180亿美元的53.38%。兼并重组势头如此强劲,而且还将继续强劲,是由该行业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医药行业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利润的行业,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寻求更高利润,必将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企业的规模效应,增强企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研发对制药企业至关重要。科技发展是医药行业快速成长的强大动力。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疾病,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科研。而且,新药的开发对医药企业的影响非常大,一种轰动性的药物会立刻改变一家公司的命运。所以,跨国药企用于新药的研究开发费用相当大,一般在销售收入的10%~20%之间,有的更高。据有关统计,1980年全球制药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仅为2亿美元,但至2000年,全球研发费用已升至260亿美元。1980年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1.9%,2000年已升至20.3%,翻了近一倍。2004年辉瑞等10巨头研发投入达到425.7亿美元 。
(四)各国医药管理政策对医药行业影响较大。据统计1999年~2005年,欧洲药品年平均增长率(AAGR)为8.1%,美国为12.3%,日本还出现了负增长,其他国家和地区约为4.0%。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美国医药市场的增长率超过10%,而日本医药市场呈现负增长。出现这样的状况是与各国在医药行业、卫生保健业所采取的政策不一样有很大关系。
(五)行业周期长、利润率高。目前的医药行业资料显示,一些世界大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一般行业的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在医药行业营业利润率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最低的也达到15%以上,最高的将近40%。这样的营业利润率在制造业中是十分惊人的。
除了上述特点外,在全球药品市场和贸易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全球医药行业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发展趋势,为医药企业提供了众多发展机遇:
(一)人均用药水平的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质量和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世界人均用药水平将逐步提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着力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要向本国人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普药。在众多经济的、社会的因素推动下,世界医药市场将逐步扩大。
(二)药品消费结构将不断变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的改善和人的寿命的延长,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的改善和人的寿命的延长,许多疾病如高血脂、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病、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等日益突出,而细菌感染症已下降为次要疾病。这些疾病使得药品消费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为了减少住院的病人数,缓解住院病床的负担,同时节约病人和政府对医疗费用的支出,将住院治疗改为门诊治疗的新药有着潜在的市场前景;老年疾病用药以及妇女儿童用药的市场发展前景看好;预防性药物和保健、营养滋补药的发展将持续升温,近年来保健品市场发展方兴未艾,国际市场你争我夺,竞争将异常激烈。
(三)通用名药和非处方药潜力巨大。目前国际药品市场的变化情况有利于非专利药发展,现在根据非专利药处方量上涨的形势来看,全世界趋势一致,包括美国都在急剧上升,非专利药在全部处方总量中比重上升,美国1984年占19%,2000年占48%;欧盟占到51%。而且,即将到期的专利药数量多,2001至2010年的近10年间,将迎来世界制药史上药品专利到期的高峰时期,全球一些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平均将有一半以上的专利药品到期,目前市场上57种“重磅炸弹”到2008年将有30种失去专利保护,总额在600亿美元以上。
(四)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前景看好。近20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技术相继取得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治疗方面广泛应用,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约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医药行业的平均年增长速度。生物技术的出现促进了药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彻底变革,使人们能够从整体水平到分子水平,认识人类机体的生理、病理本质及调控机制。
篇4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法选择
研究企业经营效率的方法包括具有确定生产函数和无确定生产函数两种方法。具有确定生产函数的方法往往是理想化的方法,在假设各种条件的前提下去计算,缺乏客观性。而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ylsis,DEA)方法是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与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是否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具体方法是把每个评价单元作为DMU,再由众多的评价单元作为评价群体,通过对投入以及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以DMU的各个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同时还可以运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有效和弱DEA有效的原因以及应该改进的方向和尺度。根据医药上市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征,要求医药企业必须进入生产经营的最佳状态,即DEA函数所描述的生产前沿面。此外,DEA方法不需要准确的生产函数,因而减少了相应的误差。因此,本文选择DEA方法来研究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问题。
1.2 超效率DEA 模型
1978年,着名运筹学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Charnes、Cooper和Rhodes提出了运筹学的一个新领域:数据包络分析,其模型简称 C2R 模型。
但DEA模型有一个弱点,就是可能计算得到的有效决策单元较多(即效率评价值为1的决策单元),如想对这些有效单元继续评价,C2R模型是无能为力的,Andersen于1993年提出的超效率评价模型则能够对DEA有效单元进行排序。
超效率DEA模型在对第j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时,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将被其他所有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的线性组合代替,而第j个决策单元排除在外,C2R模型则是将本单元包括在内的。一个有效的决策单元可以使其投入按比率增加,而效率值保持不变,其投入增加比率即为其超效率评价值。实际上这个模型只是在对有效单元j进行评价时,去掉了效率指标小于等于1的约束条件,此时会得到大于等于1的效率,我们称它为超效率,并用此来区分原来均为相对有效的单元的效率[1]。而C2R模型中小于1的决策单元因其约束条件并没有改变,所以,最终得出的效率值也不会发生变化。
1.3 决策单元和指标的选择
1.3.1 单元的选择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情况,因而对于存在亏损的企业不予考虑。本文选取的是医药上市公司中经营效率相对较好的医药企业为决策单元,数据来源于各公司的年报。
根据2011年医药类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报告,结合研究的目的,将决策单元分为5类,分别为化学原料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中成药和化学制剂。本文收集了27家医药企业的公司年报数据,其中包括4个化学原料药企业(海正药业、天药药业、新和成、新华制药),4个生物制剂企业(天坛生物、新技术、科华生物、通化东宝),5个医疗器械企业(华润万东、鱼跃医疗、乐普医疗、信立泰、阳普医疗),8个中成药企业(东阿阿胶、众生药业、三金药业、敖东药业、康缘药业、沃华医药、天士力、云南白药),6个化学制剂企业(恩华药业、白云山、恒瑞医药、人福医药、红日药业、现代制药)。
1.3.2 指标的选择
目前多位学者对上市企业的经营效率有研究,基于相关文献,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指标一般包括偿债能力指标,例如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指标,例如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反应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例如总资产周转率;成长能力指标,例如存货周转率;股本扩张能力指标,例如每股净资产等[2-5] 。结合相关文献,本文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反应企业经营规模的指标、反应企业资产结构的指标、反应企业收益的指标、反应企业获利情况的指标和结合医药企业的特殊性,以及结合上市医药公司年报中数据的客观情况,本文选择了8个指标作为输入和输出变量(表1)。
2 超效率DEA模型分析
DEA模型分为投入导向型(input oriented)和产出导向型(output oriented)。投入导向型是指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使投入最小化的模型;产出导向型是指在固定投入的情况下,产出最大化的模型。由于搜集的数据是经营效率相对较好的医药企业,产出情况在医药行业中相对较好,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企业投入最小的情况,以及企业实际情况与投入最小化之间的差距,因此,选取投入导向型模型。
2.1 计算结果
通过DEA Frontier软件,按照5类公司分别计算,结果见表2。
2.2 结果分析
2.2.1 化学原料药类别
4个原料药企业的规模收益均不变,海正药业为DEA有效,其他3个企业均为DEA弱有效。虽然海正药业是DEA有效,但新和成药业的超效率远远高于海正药业,在目前情况下,新和成药业增加391%的投入,仍然为DEA有效,新和成药业可以通过提高主营业务成本和资产总额来提高综合的经营效率;天药药业的超效率为2.33,即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133%仍为DEA有效,想要提高综合的经营效率,则需要增加主营业务成本、资产总额的投入;新华制药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86%仍为DEA有效,需要增加资产总额的投入来提高其综合经营效率。同时化学原料药企业的超效率均值约为2.67,说明化学原料药企业在原有的投入基础上,增加167%的投入仍为DEA有效。
2.2.2 生物制剂类别
4个生物制剂企业规模收益率均不变,天坛生物、长春高新技术以及科华生物均为DEA有效,而通化东宝为DEA弱有效。但是,通化东宝企业的超效率远远高于其他3个企业的超效率,该公司可以在原有的投入水平上增加1 554%仍保持DEA有效,但因其DEA弱有效,可知该公司资产总额投资相对较少,较高的超效率则说明该公司的其他资源利用充分,因而通化东宝公司想要取得较高的综合经营效率,可以通过增加资产总额相对数量的方式来实现。这4家生物制剂企业都能较好地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其平均的超效率为5.13,说明生物制剂企业在原有的投入基础上,增加413%的投入仍能保持DEA有效。
2.2.3 医疗器械类别
由表2可知,医疗器械企业华润万东医药经营无效,规模收益递减,主要原因在于其资产负债率相对于其他的资源配置结构较低,而其他企业经营效率均为有效,其中鱼跃医疗、信立泰以及阳普医疗为DEA有效,乐普医疗为DEA弱有lunwen.1KEJIAN.com效。在4个DEA有效的医疗器械企业中,阳普医疗的超效率最高为4.34。乐普医疗次之,虽然其为DEA弱有效,但是相对于DEA有效的鱼跃医疗和信立泰医疗,其超效率较高,说明该公司主要是因为资产总额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了其综合的经营效率,但其公司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都较高,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资产总额的投入比率来提高其综合经营效率。医疗器械类企业的DEA超效率水平差别较小,其超效率平均值为2.48。
2.2.4 中成药类别
8家中成药企业均为DEA有效。其中,东阿阿胶、众生药业、三金药业、敖东药业、沃华医药、天士力药业为DEA有效,康缘药业和云南白药为DEA弱有效。沃华医药公司的超效率在所有统计企业中最高为18.27,符合假设的规模收益不变模型。其他企业可以参照其经营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相应的资金结构来优化公司的经营效率,康缘药业可以通过增加销售费用来提高其经营效率,云南白药可以通过增加其资产总额的投入来提高其经营效率。在我国,中成药企业占据比重较大,企业发展较为成熟,上述数据也表明,统计中的中成药企业均能较好地处理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以及资产负债率情况,其DEA超效率平均值为3.62。
2.2.5 化学制剂类别
化学制剂企业中的白云山和现代制药经营效率无效,且规模效应递减;恩华药业和红日药业为DEA有效;恒瑞医药和人福医药为DEA弱有效;白云山和现代制药主要存在主营业务成本投资和资产总额投资不足的问题。在这6家企业中,红日药业的DEA超效率值较高,而且为DEA有效,其他企业可参照其投入配置方案来提高各自的经营效率。化学制剂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营业务成本和资产总额投入不足,进而影响了经营效率,化学制剂企业DEA超效率的均值为3.51。
2.3 各决策单元超效率综合分析
根据表2所得数据,将27家企业按照超效率由高到低排序,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DEA超效率排序前10名的企业中,有3家生物制剂公司、3家化学制剂公司、1家中成药公司、2家医疗器械公司和1家化学原料药公司。相对来说,我国生物制剂公司的经营效率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生物制剂公司的靶向性药物和基因药物,相对于化学药物和中成药来说治疗效果好,能够较为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取得的收益可以弥补研发所需的费用,进而保证资金的流动,提高公司的资源配置效率,最终提高整个公司的经营效率。
篇5
一、数据来源
我国2002年和2009年各省区的人口数、三级医院统计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医疗机构床位数来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2009年各地区生产总值、地区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lo》,药品生产企业数、生物制药企业数来自200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库,由本研究组统计获得。
二、医药卫生资源的评价指标
(一)医药卫生资源:一般是指社会投入到医药卫生服务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统称,包括医药卫生的人力、费用、设施、装备、药品、信息、知识和技术等类别[1|。ArdenHandler等[2]提出,公共卫生系统组织能力是指系统为保证重要公共卫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而蓄积的必备资源与关系的能力,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组织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等。
(二)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及性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澳大利亚政府对卫生服务可及性定义为在不考虑其收入、居住地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人们在适当的地点和时间获取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3]。梁万年等[4]研究表明,卫生服务可及性主要表现在地域上的接近、使用上的方便、关系上的亲切和价格上的公平合理等方面。邢海燕等[5]的研究认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中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差异使得调查省不同地区卫生服务可及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由此可见,经济因素和地理因素是影响人群医药卫生服务可及性的两大重要因素。本研究假设区域医药资源配置分布的差异将影响区域中人群医药卫生服务潜在的可及程度。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将医药卫生资源界定为人、财、物和组织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测量指标选取每万人口的执业(助理)医师数;财力资源测量指标选取地区政府人均卫生支出额;物力资源测量指标选取每万人口的医疗机构床位数;组织资源测量指标选取每万人口药品生产企业、生物制药企业拥有数和三级医院拥有数,以反映各省区潜在的药品供应能力和人群获得优质医疗资源潜在的机会大小。
三、研究方法
(一)分析方法:评价组间人群收入分配的差异性和公平性,国际上常采用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CV)、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泰尔指数(theilIndex)等计量方法。其中,基尼系数(简称“G系数”)计算公式见(1)式,泰尔指数(简称为“T指数”)计算公式见(2),区域问差距T,指数计算公式见(3),区域内差距Tz指数计算公式见(4)[6|。n什lG=∑职K+2∑职(1一Ⅵ)一1(1)f世li=1其中:眠是分组排序后各组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是分组排序后后,各组医药资源占总医药资源的比重;Ⅵ是从i一1到i的累计比重,Ⅵ一Y1+Y2+Y3…+Yi。G系数值在。和1之间,系数值低于o.2表示分配“绝对平均”;o.2~o.3之间为分配“比较平均”;o.3~o.4之间表示分配“相对合理”;o.4~o.5之间表示分配“差距较大”;o.5以上为分配“差距悬殊”。…f孕1T=∑∑(等)L,zl志2翠(等)莩(警)L,z堕蓝j+翠(等)LnNiⅥyNiN(2)其中,N巧为地区歹省的人口数,为i地区的人口总数,N为所有省的人口总数;Y巧为地区J省的医药卫生资源量(如医疗床位数、执业医师数等),Ⅵ为i地区的医药卫生资源总量,y为所有省的医药卫生资源总量。T1一翠(等)L咒Y;yNiNT22翠(等)莩(鲁)L咒迎Yi巡Ni(3)(4)T为总体差距,T1为区域间差距,T2为区域内差距。泰尔指数的大小表明所研究要素在各省区间分布的差异大小,泰尔指数越小,说明差异越小,反之则越大。T-/T为区域问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正/丁为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贡献率的大小反映了该因素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如果将31个省区看作“政府家长”,那么对“家长”间所拥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组织资源量的差距研究,可采用上述的3个系数模型。
(二)分析工具: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并运用函数模型对3类系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我国医药卫生资源的一般概况2009年我国人口约13.16亿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65303.7亿元。2009年全国执业和助理医师数总数232.9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总数441.66万张,三级医院1233家,药品生产企业7158家,其中化学制药企业3700多家,生物制药企业388家。我国各省区社会经济和医药卫生资源情况原始数据,见表l。二、我国医药卫生资源总体的分布情况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从总体水平上评价省际问资源配置的差异度[7]。各省区间医药卫生资源分布的变异情况见表2。G系数的计算结果与数据排序方式相关,选择2种方式对31个省区数据进行排序。第1种按各省区2009年人均GDP值升序排序;第2种按我国对西部、中部、东部的省区划分排序,每个区域内再按各省区人均GDP升序排序。2种方式计算的资源分布的G系数见表3。
三、我国医药卫生资源的垂直分布情况
通过T指数从垂直维度分析区域间资源配置的差异度[7]。划分经济区域和地理区域分别计算T指数。经济区域的划分,以各省区2009年人均GDP平均值和省际间人均GDP变异系数≤0.25作为划分标准,将31个省区分为经济发达地区(人均GDP>2倍平均值)、中等发达地区(2倍平均值>人均GDP>1倍平均值)和相对落后地区(人均GDP<平均值)3部分。其中,发达地区为上海、北京和天津;中等发达地区为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内蒙古、辽宁、福建省;相对落后地区为吉林、河北、黑龙江、山西、湖北、新疆、河南、陕西、重庆、宁夏、青海、海南、湖南、四川、江西、安徽、广西、、云南、甘肃和贵州省。地理区域按东、中、西部划分。我国三大区域医药卫生资源区域分布的T指数、贡献率和区域资源量占有率、人口资源拥有量情况,分别见表4和表5。表6显示我国2002年~2009年间医药卫生资源人口拥有量的增长情况。其中政府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增长最快,超过了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由于1998年开始的GMP改造,2004年淘汰了部分未达标企业,其人口资源比呈现负增长状态,但其中的生物制药企业发展较快。
结论
一、我国医药卫生资源区域分布差异情况分析表2可见省际间6类医药卫生资源人口拥有量的CV值均大于o.2,其中变异最大的为生物制药企业,其次为三级医院、药品生产企业和地区政府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元)。每万人口拥有三级医院最多的省区是最小省区数目的7.5倍,药品生产企业这一数值接近7倍。医疗机构床位配置省际问分布变异相对最小。从表3和表4可知省际间6类医药卫生资源人口拥有量的分布呈现两种极端状态,即生物制药企业省际间和3大区域间配置分布差异大,而其他5类资源差异较小,G系数和T指数均小于O.2,其他5类资源省际间的分布均表现出“绝对平均”的状态,总体均未表现出“相对合理”的状态。表4可见东部地区对6项资源在3大地理区域间或区域内的差异贡献最大;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是形成执业(助理)医师、床位、三级医院和药品生产企业分布区域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而经济发达地区对地区政府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和生物制药企业区域间分布差异的贡献最大。
二、地区人口资源拥有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表5显示总体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其人口资源拥有量也相对更高。约占全国人口4%的经济发达地区人群对6类资源的拥有量远远超过了相对落后地区人群的拥有量。约占45%人口的东部地区6类资源占全国资源总量的比例均高于其他所有区域,包括经济发达地区。其中,特别是生物制药企业、三级医院拥有量在最高省区和区域与最低省区和区域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极差大,分列前2位。医疗机构床位在省际间和区域间的配置分布差异相对最小。本研究还发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并不是所有资源的人群拥有量都低于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如在中等发达地区,地区政府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却低于相对落后地区,而中部地区,人均GDP高于西部地区,除生物制药企业外,其他5项资源的人口拥有量均低于西部地区。如新疆每万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拥有量、海南省每万人口生物制药企业拥有量和地区政府人均医疗卫生支出额却分列于全国第3位、第3位和第2位。而相反的是,如内蒙古每万人口生物制药企业拥有率和山东省地区政府人均医疗卫生支出额均位居全国的最后1位,河南省三级医院拥有率、地区政府人均医疗卫生支出额分别位于倒数第1位和第2位。而2009年内蒙古、山东和河南省地区人均GDP分列全国的第7位、第8位和第19位。可见,每项资源的配置投入大小不仅与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而且与各地政府对资源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群的平均期望寿命也不断增高,从1990年的68.6岁到2008年74岁。
三、我国各省区药品供应能力的差异性分析表5显示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约占总数的55%;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区间不平衡,如青海、宁夏和没有1家生物制药企业,整个西部的12个省区的生物制药企业数仅约占全国ll%,13个东部省区占77%。2008年5月和2010年4月我国西部的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发生两次大地震,在地震救援过程中,一些生物制品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在玉树地震救援中,药品欠缺就成为影响救援工作的最大障碍之一。2009年青海省共有40家制药企业,其中9家化学制药企业,无生物制药企业,24家中药及中药饮片企业,其他13家。可见,我国各省区在药品的产能储备和供应能力上存在差异,特别是在生物药品方面。因此,国家和地区政府应高度重视应急药品品种的确定和区域战略保障布局问题。差异性的产生与国家和地方的药品产业激励政策相关联。尽管31个省区都有“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规划,但侧重点却有不同。如东部地区把生物医药作为发展重点。而西部省市则主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把民族药业作为发展重点,如四川、广西、贵州、江西、云南、重庆、湖南、甘肃、内蒙古及新疆等省区中药工业在当地医药行业利润和利税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均在50%以上。青海省的医药行业“十一五”规划中就确定优先发展中藏药材的GAP种植、特有中藏药材生物工程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内蒙古、新疆侧重于特色中蒙药材和独特的维吾尔医药的开发等。
篇6
要把握好薪酬多维分析的原则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若想对企业薪酬体系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原则是行动的基石。
其一,要全面系统。要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薪酬状况,包括薪酬数量分析、薪酬体系结构分析、纵向薪酬历史分析、薪酬激励效果与激励因素分析、薪酬外部竞争性分析等方面。
其二,实用性要强。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对薪酬结构、激励效果等进行客观的分析,以期获得真实的结果,便于企业对症开方,优化和变革自身的薪酬管理体系。
其三,须内外兼顾。为了掌握企业内部薪酬水平与外部薪酬的差异,要注意薪酬分析的结果必须具有可比性,通过一些客观指标横向和纵向的比对,得出薪酬分析可比性结论,便于以后进行薪酬分析和改进。薪酬可比性包括薪酬内部可比性和外部可比性,前者反映内部结构和内部公平性,后者反映外部竞争力。
其四,要综合采用多种方法。这有助于分析结果更科学合理,主要包括数据排列法、频率分析法、居中趋势分析法、离散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
薪酬多维分析具体操作
1.综观薪酬总体状况
薪酬总体状况分析主要包括薪酬发展趋势、频数分布等几个方面,薪酬发展趋势主要采用极值指标、居中趋势指标、均衡指标等全面分析企业的薪酬现状。其中,极值指标包括极大值、极小值、极差等;居中趋势指标包括平均值、中位数等;均衡指标也称薪酬比较比率,是指薪酬平均值与薪酬范围中点值的比值。薪酬频数分布主要采用图表直观反映企业薪酬的频段分布情况。
如图1,近几年,企业人均薪酬水平快速增长,2007—2009年人均薪酬增长率均在15%以上,不仅远远高于全国本行业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本市、本省平均水平。
从图2薪酬频数分布看,2010年薪酬收入在2万以下的仅占总人数的10.27%,2-10万的占86.71%,10万以上的仅占3.02%,总体分布呈纺锤形,薪酬区间分布较为合理。
2.厘清薪酬内部结构
主要是分析企业员工薪酬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各系统之间、各职位之间的薪酬状况,客观反映企业薪酬组成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企业内部各系统之间、各职位之间的薪酬结构的合理性。
从表1可以看到,目前企业薪酬组成结构较为合理,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固定薪酬占薪酬总数的61%,浮动薪酬占薪酬总数的39%,既有利于他们安心工作,又增加了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企业中层、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大其浮动薪酬所占的比例,有利于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相反,一线生产人员,其岗位附加值相对较低,加大浮动薪酬所占的比例,有利于增强其竞争性,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营销人员承担销售指标,固定薪酬占薪酬总数的比例低于管理人员,浮动薪酬比例大,有利于激发其挑战销售目标、超额完成任务的激情和干劲。
3.与外部薪酬数据进行比对
主要是通过与行业人工成本、市场薪酬等的比对,来评估企业人工成本、薪酬的市场竞争力。人工成本分析主要是采用财务方法评估企业人工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诊断企业人工成本投入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企业人工成本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析指标包括:(1)总量指标,如人工成本总额(人事总费用)、人均人工成本等;(2)人效指标,如人均销售收入、人均利润等;(3)结构指标,如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工资含量等;(4)比率型指标,如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单位人工成本创销售收入额、单位人工成本创利润额、全员劳动生产率等。
如图3,企业人均利润增长较快,2010年人均利润达到20.48万元,比2007年增长145%,比外部标杆企业人均利润平均值高77%。
如图4,企业人均销售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人均销售收入达到55.59万元,比2006年增长117%,但与外部标杆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
人事利润为利润总额与人事总费用的比值,说明了人事费用支出对企业利润生产的贡献。如图5,企业利润总额与人事总费用的比值呈持续上升势头,2010年每元人事费用带来的利润达到4.22元,比2007年增长42%,比外部标杆企业平均值高240%。
人事销售收入为销售收入与人事总费用的比值,说明了人事费用支出对企业销售收入的贡献。如图6,企业销售收入与人事总费用的比值也在呈持续上升势头,2010年每元人事费用带来的销售收入达到11.46元,比2007年增长9%,接近外部标杆企业平均值,比中位值高27.37%。
4.了解薪酬满意度
评估员工对企业薪酬满意的程度,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问卷从企业薪酬制度、薪酬福利、个人收入、绩效薪酬、绩效认可等方面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考察企业员工对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满意程度。分析结果表明,员工对企业的总体满意度高于行业水平和中国最佳雇主,总体满意度比医药行业、最佳雇主分别高33%、8%,薪酬满意度比医药行
业、最佳雇主分别高8%、15%。
在对部分员工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员工对薪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和薪酬的透明度两个方面。调查问卷结果同样显示,虽然80%的企业员工清楚地知道其绩效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之间的联系、绩效考核制度能帮助其有效提高自己的绩效表现,但仅64%的员工认为其绩效得到了公平合理的衡量;由于实行密薪制,虽然60%的企业员工觉得企业提供的薪酬水平比较合理,但是相对于其为企业所做出的贡献,只有46%的企业员工认为其薪酬水平是合理的。这总体反映了企业目前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
5.考量薪酬影响因素
主要是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薪酬激励效果的因素,如年龄、岗位、职级、部门等,掌握该因素对薪酬激励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模式,以利于薪酬体系的优化改革。分析结果表明,岗位薪酬级差、部门薪酬级差等是影响员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与员工薪酬满意度的相关性较强,如何协调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与公平之间的平衡是薪酬制度设计的重大挑战。
通过以上各项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薪酬水平增长较快,薪酬组成结构较为合理,人力资源效率位居市场高位,除人均销售收入外,其他各项人均利润额、每元人事总费用带来的利润额及销售收入均高于市场标杆水平,人事总费用投入适度,员工对企业薪酬满意程度较高,企业总体上处于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企业针对薪酬管理上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保持优势发展、改进提升的举措:通过制定薪酬沟通与绩效考核挂钩制度,使员工薪酬沟通日常化、考核制度化;建立绩效沟通平台,制定了绩效沟通与提升发展计划,通过问卷调查、员工访谈等形式,评估员工对考核公平性的认识和提升情况;运用美世咨询公司的IPE职位评估工具,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职位评估,搭建了职级体系,对薪酬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调整;制定了“十二五”薪酬管理发展规划,以支持企业“十二五”战略目标的实现。
实施中需注意的要点
其一,注重基础数据的积累。多维分析中的一些数据是企业多年薪酬状况的记载和分析,比如要建好人员信息数据库、薪酬数据库、岗位薪酬地图、人工成本数据库以及企业经营指标数据库等,以便随时抽取人员变动信息、岗位变动信息、薪酬变动信息、薪酬结构变化数据、薪资增减变化数据、人工成本数据及人力资源效率数据等,这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平时多做功课,才不至于用时“翻旧账、攒数据”,耗费精力、影响效率。
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医药制造业
1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
1.1医药制造行业概述。医药制造业即为充分利用多种工具、设施、能源、技术、人力以及资金根据市场需要,制造产生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医疗卫生和关联消费所需产品的行业。根据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GB/T4754-2002标准,本行业还可被细分成化学药品原药、制剂的制造生产、加工中成药或者饮片、制造产出兽药、生物或生化制品以及卫生医疗所需用品和材料等多个子行业。医药行业融合传统、现代多个不同产业、学科,且融合了大量高新手段和技术,是当前我国支柱型的六大重要产业之一。1.2医药制造业行业现状分析。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医药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7392个,亏损企业768个,近九成处于盈利状态。同时,2015年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计达25071.09亿元,以下是近四年资产走势图,呈明显上升趋势。1.3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总体情况。我国证监会于2016年最后一季度对上市企业行业进行归类的结果表明,其中医药制造类企业共计174家,其中58个在沪市,116个在深市,深市中创业板占40个。就数量分析,此类公司在所有上市企业中占比约为5%,占比较小,同时,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发展规模有限。以下是2006年起连续九年内,沪深两市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情况,考虑到上市年限的问题,以下不包括40家创业板企业以及2010年之后上市的28家企业。图12006-201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部分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占比趋势很明显,医药制造业股利分配方式首选现金股利,近十年占比都远远高于其他支付方式,但在2014年以及2015年略微有下降。同时,送股的比例极低,几乎没有企业选择这种分配方式。这是由于我国股市在经历90年代的初创阶段后,企业不再通过大量送股来增加股票流动性,因此送股的方式在2000年之后逐渐被淘汰。
2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
在样本选择上,笔者首先剔除了全部174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两家特别处理的公司,ST生化和ST易桥。此外,由于样本股利分配本身还存在连续性问题,所以将2008年之后,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和别的年限较短的新进入市场的企业都剔除。最后为了排除在剩余样本选择上的主观性,笔者利用随机数表抽取出52家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并将研究其2011-2015年的股利分配情况。2.1股利支付方式复杂且不分配公司较多通常来讲,如果资本市场已经成熟,其中公司通常不会拒绝派发股利,因为这一工作本是企业应该履行的责任。然而当前国内公司却已经将不派发股利视作常态,所以这一现象在医药制造行业内普遍存在。并且,有些公司在上年取得了高额利润也不分配股利。最近5年内,并未派发股利的企业占比超过30%,2011年这一占比甚至超过40%,但好在近两年都有所下降。另外,我国企业的股利支付形式也较多,还有多种形式混合现象,譬如派现与送股、股本转增混合等形式,股本因此实现一定扩张,而现金股利并未完全发放给投资者,长此以往势必对投资者造成利益损害。所以,从分配形式分析,最近五年内以医药制造为主业的企业的股利分配并不科学,仍然表现出派现甚至不分红的显著倾向。2.2分红连续性差仅从理论讲,上市公司为对外界保持良好形象,通常会尽量保持股利政策的相对稳定以便提高投资者信心。特别是在外国已经成熟的市场中,企业通常会稳定给付股利,但是因为我国市场发展时间不长,还并不成熟,所以连续、稳定给付股利的上市企业较少。从上表3内数据不难得知,当前我国已医药制造为主业的企业的股利发放行为并不稳定,相当随机。本文所选择的52家上市公司中,2011-2015年连续五年分红的企业只有22家,只占所选样本总体的四成,连续四年分红的企业也只达到46%,不足50%。某些公司例如启迪古汉(000590)在1996年上市,上市近二十年只有过四次分红,而且分红的金额也不高。并且,即使是连续数年都分红的公司,每年派现水平也不均衡,比如浙江医药(600216)在2011-2015年中每十股的派现金额分别为6、5、1.5、0.6、0.5,差异很大。2.3派现水平不均,平均值差异大我国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多数并配发现金股利,甚至俨然成为常态。然而,医药制造业各上市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金额也有所不同,其中10股派送1元~3元的居多,也有五分之一的数量在1元以下,这表明我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缺乏整体性和平稳性。大部分公司在派现方面没有一定的规划性,各年的派现金额差异较大。如果这些公司常年处于亏损状态,那么不派现或者派现水平不稳定情有可原,然而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状态较好,从理论上而言,是应当合理分配现金股利金额的。2.4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低表3医药制造业52家上市公司2011-2015年每股现金股利分布单位(元/股)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平均值0.1180.1280.1350.1230.143最大值0.6000.7000.7000.8000.800最小值0.0170.0100.0100.0100.020注:以上统计包括纯派现和其他派现组合方式。可以发现,现金股利已成为最主要的股利分配形式,然而大多数的现金分红实际的分派额很少,扣除利税后,对于投资者而言所剩无几。从上表3不难得知,2011年给出现金股利的52个公司内,每股仅支付了0.118元,虽说经过两年持续提高,这一数据达到0.135元。然而这并不是企业自愿为之,而是因为外部监管力度加大导致。在这几年内,证监会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有关事项的通知》(2012)、《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2013),所以企业才不得不关注一问题,派现情况也就得到了一些改善。然而2014年发放的股利金额平均值又有所回落,也从侧面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自觉性不强,依赖政策而自身内部结构并不够完善。综上所述,在我国整体不够成熟的资本市场大环境下,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的现象普遍,且股利分配形式多种多样,有误导投资者之嫌。此外,发放股利的企业还经常随意改变政策,导致股利分配很不连贯,也不稳定。虽说已经给付股利,不过其中现金支付占比极小,当扣减利税后真正给到投资者的利润极少。另外。不同公司派现水平有巨大差别,本身的派现标准和水平也很不统一,表现出突出的随意特征。
3完善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的建议
篇8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我国10个行业上市公司连续5年的面板数据分行业建立的动态调整模型。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各行业受宏观 经济 因素的影响,资本结构的调整成本和资本结构的适宜度也各不相同。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上市公司分行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通过对多个行业上市公司连续五年数据的分析,试图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行业差异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并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解释。
一、模型变量与动态调整模型
1.模型变量的选取。本文选择了与行业经营特点紧密相关的盈利能力、公司规模、成长性、资产可抵押性、非债务税盾和收益波动性等指标作为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纳入动态调整模型,指标代码及 计算 方法见表1:
对于资本结构的度量,学术界普遍采用三种方式:总负债/总资产,总负债/股东权益,长期负债/总资产。本文采用总负债/总资产(debt)来衡量 企业 的资本结构。由于采用市场价值计算企业资产价值存在较大困难,本文的debt指标采用账面价值计算。
2.动态调整模型。以上分析表明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最优资本结构可以表示为:
debt*it=β0+β1pr oit+β2sizeit+β3gr owit+β4tangit+β5ndtsit+β6invait+εit(1)
然而,由于企业在调整资本结构时存在调整成本,并不是将资本结构调整到最优值,而是遵循一个动态目标并运用如下调整模型:
debtit-debtit-1=δ(-debtit-1)(2)
其中: debt*it表示公司第t期的最优资本结构;debtit和debtit-1分别为第t年和t-1年的实际资本结构;系数δ用来度量资本结构的调整成本,δ越小,表明企业承担的调整成本越高。将式(2)调整为debtit的函数再代入式(1),并加入时间固定效应变量tt和个体特定效应控制变量μt,以控制与公司个体相关但未被模型包含的其他资本结构影响因素,最终建立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如下:debtit=β0+β1proit+β2sizeit+β3growit+β4tangit+β5ndtsit+β6invait+(1-δ)debtit-1+tt+μt+εit(3)
模型中t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变量,可以理解为宏观经济因素变动对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εit为未被观察到的随时间和截面个体同时变化的剩余误差项。本文所采用的模型与肖作平(2004)和王皓、赵俊(2004)所采用模型的原理基本一致。因同行业企业一般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征,因此模型中并未包含企业特征效应变量。
二、样本的确定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行业分类标准为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即13个行业大类,各行业大类下进一步分行业门类。本文同时对制造业下的各行业门类也分别进行分析,以考察相似行业的资本结构差异情况。按照2001年证监会官方公布的分类结果,首先选择在深沪两市1998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所有非 金融 类a股上市公司;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样本中删除了1999~2003年中曾被st和pt的公司及在任何一年中负债率大于1的公司;同时为了保证模型估计的可靠性,考虑到统计中对样本的最低要求,对于样本小于30家的行业不加以分析;最后取得数据完整的588家公司1999~2003年连续5年的完整数据,共2 940个观察单元。样本分属6个行业大类,其中制造业公司338家,分属5个行业门类。各行业样本分布情况见表2:
三、实证分析
1.资本结构行业差异的统计描述与假设检验。将各行业资产负债率整理后统计描述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发现,行业间各期负债率的平均值存在较明显的差别。分行业来看,代码为j的房地产业的负债率最高,5年的平均值为0.534,然后依次为批发零售贸易业、综合类行业、信息技术业、制造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房地产业的负债经营特征明显,批发零售贸易业存在大量的短期负债,而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投资需求较少,因而负债率也相对较低。从制造业下的各行业门类来看,机械设备仪表行业的负债率最高,而食品行业的负债率最低。除制造业2003年的标准差大于0.2外,其他各行业各期的标准差均小于0.2,这说明各行业负债率的集中度较高。同时,各行业的负债率在5年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2.行业间影响资本结构选择的各因素分析。模型中包含有不可观察的公司特征效应μt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同时本研究的时间维度只有5年,因此直接采用lsdv方法进行模型估计是有偏差的。arellano&bond(1991)研究证明运用gmm技术可以获得无偏估计,kiviet(1995)给出了lsdv估计纠偏方法,其研究同时证明在样本较小和时间维度较小时采用纠偏方法的lsdv估计的方差比gmm估计的方差要小得多。本文中分行业进行模型估计时,部分行业的样本量不大,因此本文采用kiviet(1995)中的lsdv估计纠偏方法,对lsdv估计值进行纠偏。运用eviews 5.0软件分别对各行业大类和制造业下各行业门类按模型(3)进行估计,整理后得到纠偏后的估计结果见表4、表5。
从对模型的统计检验来看,决定系数均大于0.9,除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外,其他行业的d-w检验值均大于2,表明这些行业模型的估计均取得了很高的拟合度,原因可能是利用面板数据建立模型有效地减少了回归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自由度的增加提高了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同时相同行业影响资本结构的各因素具有同质性,同一行业的产品市场及其他经营环境也相同。
时间虚拟变量在不同行业的表现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行业大类中的批发零售贸易业和综合类行业的时间虚拟变量不显著,这两个行业一个属于完全竞争行业,一个的业务存在多样性,它们的资本结构选择一般受宏观 经济 因素的影响较小。制造业下的食品行业的时间虚拟变量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从各影响因素来看,各行业大类和制造业下各行业门类的盈利能力(pro)的系数均为负值,且除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的系数不显著外,其他行业该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个结果支持了myers和majluf(1984)的啄食顺序假说,与ross(1977)信号传递理论则相背离,表明这些行业在选择融资结构时很少顾及信号传递的影响。而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的该系数未通过检验,这与其投资需求少、贷款政策性强的特点相符。虽然各行业的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方向相同,但作用力的大小却存在较大差别。
成长性(grow)方面,信息技术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成长性相关系数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原因可能为信息技术业资金需求量大, 企业 在获取资金时考虑更多的是能否获得足额资金,而获取资金的方式具有随机性;食品行业成长性相关系数不显著;其他行业的成长性相关系数均显著为正,其中医药行业的成长性具有最大的显著为正的相关系数,这与该行业成长性高、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是相符的。
资产可抵押性(tang)方面,行业大类中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的资产可抵押性均与负债率有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信息技术业的资产可抵押性与负债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该行业的固定资产大多为 计算 机等 电子 产品,抵押价值不高,折旧速度快,拥有较多的固定资产意味着较大的非债务税盾。而房地产业和综合类行业的资产可抵押性与负债率呈弱相关关系,且系数较小。制造业下只有金属非金属行业与负债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形成支持。机械设备仪表行业的资产可抵押性系数显著为负,而食品行业、化学行业、医药行业三个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收益波动性(inva)对各行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行业大类中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和综合类行业表现为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制造业表现出弱的正相关性,制造业下的机械设备仪表行业的系数显著为正。对这种波动性越大越能获得贷款现象进行解释是非常困难的,myers(1977)提出的高风险公司具有低成本的解释也只是表达了企业股东的贷款意愿,更有可能的解释是我国银行并不能依据贷款者的资信调整利率,而银行对上市公司放贷的偏好使得上述行业波动性大的企业能以较低成本顺利获得所需贷款。信息技术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两个完全竞争行业的相关系数显著为负,对传统风险规避理论给予了支持。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下的另外四个行业门类的相关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收益的波动性并不影响这些行业的资本结构选择。
3.行业间资本结构适宜度的比较。根据各行业模型的估计结果,依据我们计算出各企业各期的最优资本结构,即在各因素约束下企业最为合理的负债水平,再将最优资本结构除以实际资本结构,计算结果大于1表明实际资本结构小于最优资本结构,企业表现为负债不足。按行业求出各期的最优资本结构比实际资本结构的平均值(见表6),以考察各行业的资本结构适宜度。
表中数据表明,各行业普遍表现出负债不足的迹象,这与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的现实是相符的,但各行业实际资本结构偏离最优资本结构的差距却存在差异。其中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的实际资本结构与最优资本结构的差距最大,这与其拥有相对最低的负债率的现实是相符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食品行业和机械设备仪表行业的实际资本结构与最优资本结构较为接近,而综合类行业则表现出实际资本结构围绕最优资本结构上下波动的迹象。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我国上述行业上市公司连续5年的面板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分行业动态调整模型的建立,我们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与启示:
1.我国各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各行业大类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统计检验证明这种差异不是由个别行业的异常值引起的,而是普遍存在于各行业间;同一行业大类下行业门类间的资本结构差异性不如行业大类显著。
2.各因素对行业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影响力的大小上,还表现在影响力的方向上。这说明以往研究中仅以哑变量区分行业特征,致使所建模型很多因素的影响力由于行业差异而相互抵消,这必然影响到模型的解释力和信息量。
3.宏观经济因素对行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同时证明我国上市公司行业间的资本结构调整成本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行业的实际资本与最优资本结构的差距较小,各行业不同时期的资本结构适宜度也存在差异。
由于受样本限制,本文的研究对象并没有包括所有行业门类,这使得本文的结论对整个资本市场的解释力受到影响,同时以往研究表明股权结构等因素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存在影响,本文将这种影响归入了未被观察到的影响因素中,并没有对其进行单独考察。
主要 参考 文献
①王娟,杨凤林. 中国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国际 金融 研究,2002;8
②郭鹏飞,孙培源.资本结构的行业特征: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5
③肖作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和双向效应动态模型——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证据. 会计 研究,2004;2
④吕长江,韩慧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4;5
篇9
像现实生活中一样,生意场上没有完美的计划。经过精心谋划,礼来公司首席执行官悉尼・托雷尔带领公司向后百忧解时代转型的计划已经成功大半。你不难想象,当托雷尔站在办公室的窗前俯瞰印第安纳波利斯起起伏伏的市景时,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身着深黄色带领扣衬衫和叽布长裤的托雷尔出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一个西班牙裔家庭,在法国接受的教育,但看上去绝对像是美国中西部的人。然而,他眼中流露出的却依然是欧洲人特有的目光和自信。他说: “我敢肯定,在经历过这段艰难与坎坷之后,我们的实力会愈发变得强大。”
忧患丛生的2001
礼来的确是大型制药商中的亮点,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制药行业新药投放率最高的公司。自2003年5月以来,礼来股票的表现超过了同行。公司股票总回报率达到了27%,而美国证交所制药股指数在同期的回报率仅有5.8%。就在几周前,花旗美邦公司分析师乔治・格罗菲克把礼来的股票由“持股观望”调整为“买进”。他告诉投资者,市场对该公司推出的下一拨新药“可能尚未给予足够好的评价”。礼来去年的销售额为126亿美元,由于它是内外交困的大型制药厂商中规模较小的公司之一,因此它的东山再起也颇为引人注目。
在外界看来,礼来的发展在几年前显得相当黯淡。2001 年,该公司在与非专利药品生产商的法庭较量中败北,结果公司最重要的标志性产品――抗抑郁药物百忧解,比预期提前两年失去了专利保护。该药每年的销售额可达26亿美元。百忧解不仅对医学界治疗,甚至对认识抑郁症本身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药为礼来近十多年来保持销售额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 年,礼来的营业额为108亿美元,百忧解的销售占了四分之一。
随后发生的事情是:百忧解遭到了来自新型非专利抗抑郁药物的严峻挑战。2001 年底,该药的季度销售比上年同期下降了 66%。
失去了这个重要支柱,礼来公司陷入了巨大的恐慌。此时,公司的生产也出了问题。该公司各家工厂因为违反规定而屡屡遭到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传讯, 而礼来为解决这些问题拖延了药品的出厂时间。连华尔街也失去了对礼来的兴趣──在联邦上诉法院于 2000年8月对专利案做出裁决之后的几天内,礼来的股价跌了近1/3。上世纪90年代牛市崩盘的同时,医药行业也遭遇到了新药开发的干涸期;很少有分析师认为礼来会找到百忧解的替代品。
X年计划:“后百忧解”时代开端
然而分析师都没有想到的是,托雷尔已经早有盘算。他和礼来的高级经理们已经为百忧解的退出做了精心准备。1996年,时任礼来首席运营官的托雷尔正在接受公司的培训,以接替首席执行官兰德尔・托拜厄斯。当时托雷尔已经筹划了一个方案,准备逐渐让礼来摆脱对百忧解的依赖,同时大力推进其他药品的开发。由于没人知道这项计划在何时启动,所以礼来将该计划命名为“X 年计划”(Year X Plan)。
托拜厄斯任命托雷尔负责“X 年计划”的原因之一,是要考验他的能力。托雷尔 1971 年加盟礼来,担任经理,以办事干练而闻名。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初,他一直扮演着类似大使的角色,代表礼来在拉美、东欧和法国开展市场营销并负责日常管理。1986 年,在伦敦担任欧洲地区副总裁的托雷尔被调回印第安纳波利斯总部,负责主持公司的国际业务。尽管托雷尔已经升至礼来的高级领导层,但他依然事必躬亲。“他有时参加会议的时候会一个接一个地问问题。甚至在会议结束后,他仍希望了解更多的信息,”托拜厄斯说。“事必躬亲的领导通常不太善于授权。他们过分注重细节,以致无法掌握全局。这可能是若干年前托雷尔给人留下的印象。”
到了1997年,托雷尔开始关注公司大局,并准备着手实施 “X年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把公司的研发费用提升至行业领先的水平,即达到公司总营收的19%(行业平均值是15%)。该计划还要求公司减少实验失败的次数,并缩短每种药品在各试验阶段的时间。经过一年的考验,托拜厄斯感到托雷尔已经证明自己是块首席执行官的料,他已经逐渐成熟,并且已经摆脱了微观管理的天性。“他学会了靠边站,”托拜厄斯说。
1998年,托雷尔成为了礼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2001年到2002年间,礼来经历了真正的考验。面对公司必须做出的调整,托雷尔极其诚恳。为了与员工就这次变革进行交流,托雷尔在礼来内部电视网上开办了一个电视节目,并起名为“拉里・金现场热线交流”。该项活动每季度举办两次,届时托雷尔会端坐于镜头前,回答礼来4.3万名员工的各种提问。“让公司所有员工都看到我的乐观情绪,这一点至关重要”,“这个节目要传达的关键信息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如果公司管理制度透明,并让员工了解到公司的方向以及这样做的理由,他们就会获得工作的动力”。为应付不断增加的研发开支,2001年托雷尔宣布,公司两年内将不再发放现金和股票红利。2002年,托雷尔冻结了工资增长,与此同时,托雷尔想方设法改善华尔街对公司短期发展的预期,他向投资者保证,礼来的实验室必将再次大放光芒。
研发巨人诞生
其后的一切验证了托雷尔的正确,所有的实验室重新大放异彩。作为首席执行官,托雷尔大幅增加了研发开支,使得礼来在对药品化合物进行临床研究前有更多的资金对化合物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去年,礼来推出了三种新药: 治疗注意力缺陷及多动症的Strattera,治疗骨质疏松症的Forteo,以及治疗男性病的药物Cialis。该药目前已从辉瑞的万艾可那里抢走了约20% 的市场份额,在辉瑞公司引起了极大的恐慌。2004年的礼来要推出四种新药: 治疗双极性抑郁症的Symbyax;治疗肺癌的Alimta;治疗压迫性尿失禁的 Yentreve;以及治疗忧郁症的 Cymbalta。
篇10
新疆花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8月16日,截至2010年4月30日,注册资本20,000,000.00元,主营业务为现代中药和天然植物药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主要以心脑血管药、抗癌药等产品为主。
二、新疆花儿制药有限公司2009年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一)资产负债表
编制单位:花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2月31日;单位:万元。
表1资产负债率
(二)利润表
编制单位:花儿药业有限公司;2009年度;单位:万元。
表2利润表
三、新疆花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比率分析
(一)偿债能力比率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包括偿还短期和中长期债务的能力。根据公司历年的财务信息,计算出相关的负债比率财务指标,如表3所示:
表3偿债能力比率指标单位:%
1.长期偿债能力比率分析。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资产负债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这个指标越低,企业偿债越有保证。2009年花儿药业的资产负债率比2008年减小8.348%,这是由于花儿药业的总资产在逐年增加,负债在逐年减少,举债也就越容易。企业资产对债权的保障程度较好,举债潜力大,有能力克服资金周转的困难,长期偿债能力很强。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之比率,也叫做债务股权比率。该指标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本与股东提供的资本以相对关系,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花儿药业2009年的产权比率比2008年减小了29.89%,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很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
2.短期偿债能力比率分析。花儿药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2009年比2008年有小幅度提高,其中主要是因为流动负债上升的幅度比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上升的幅度小,可知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在增强,变现能力在提高。但也有可能由于存在存货积压,资金利用效率低,使流动比率较高,表明企业可能持有不能盈利的闭置的流动资产,企业资产利用率比较低,资金浪费,同时表明企业过于保守,没有充分使用目前的借款能力。综合分析,近两年公司一直维持较好的赢利能力和稳健的经营水平,保障了公司具备较好的长期偿债能力。同时花儿药业可能采用了保守的财务策略,没有什么债务风险,所以没能够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二)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根据公司2008年和2009年的财务信息,计算出相关的盈利能力方面的财务指标,如表4所示:
表4盈利能力比率指标单位:%
由表4明显可知企业的盈利能力各指标2009年比2008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2009年公司完成营业收入115,000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3.33%;实现净利润2,603万元,比去年下降32.63%,主要是因为本年度投资收益同比减少,以及营业外支出增加使利润减少,因此企业进行投资应谨慎并尽量减少营业外支出,以免影响企业利润,但该企业的资产利润率高于当年同类企业的平均值,企业盈利能力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行业平均水平为20.99%),这是因为产品的附加值比较高,产品价格体系较合理,有竞争力。
(三)资产营运能力比率分析
根据公司2009年的财务信息,计算出相关的资产管理方面的财务指标。如表5所示
表5资产营运能力比率指标单位:%
由表5可知花儿药业2009年营运能力比2008年有所减弱,企业营业周期缩短。这是因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存货的流动性减弱,存货的管理效率降低。
(四)发展能力比率分析
表6发展能力比率指标单位:%
由表6可知花儿药业的主营业务增长率2009年比2008年减小,连续两年出现了负增长。这主要是因为营业收入的减少,2008年公司完成营业收入150000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59%,2009年公司完成营业收入115000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44%。营业利润增长率逐年减小,在2009年大幅减少并出现了负增长。这主要是因为2009年净利润的大幅减少,减少原因主要是因为本年度投资收益减少,以及营业外支出增加。而净资产增长率则呈上升趋势,原因是股东权益的增加。总资产增长率2009年比2008年有所增长,主要是因为货币资金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76.14%。总的来说,花儿药业这两年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综合这两年的经济形势,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四、结论及建议
- 上一篇:财务造假对企业的影响
- 下一篇:公司财务经营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