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对企业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造假对企业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造假对企业的影响

篇1

关键词:IPO造假 虚构业绩 中小股东利益

一、引言

会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目前在IPO市场上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由于造假企业上市之后没有足够实力来维持之前所包装的利润,最终会导致企业经营业绩大幅缩水,待企业完成上市,其业绩的本质也就暴露了出来,从绿大地到新大地,再到万福生科、天能科技等,不断有企业被曝IPO财务造假。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本文通过对IPO财务造假动机、手段及危害进行研究,进而为治理造假行为提供一些可行的措施。

二、IPO财务造假的动机

(一)满足较高的IPO门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必须达到一定的门槛,即上市公司在近三年中的经营成果可靠真实,并保持连续盈利,具有较强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为了达到IPO的门槛,一些企业铤而走险对财务数据进行造假。要将自己近三年来的财务报告粉饰得完美,企业就必须要有良好的业绩和丰厚的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会尽可能地将企业的利润做到最大化,以达到上市的标准。而企业造假的成本,相比较上市后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企业对其财务报表进行造假的本质原因就是为企业谋取更多更大的利益。

(二)巨大的利益驱使。IPO会为企业带来大量的资金,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很多企业都趋之若鹜。再加上地方政府、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推波助澜,导致了造假现象的严重。无论在新兴市场的国家,还是在成熟市场经济的国家,企业通过支撑自己的股价可以更大程度地套取现金,再加上现在相关的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且存在漏洞,企业便有了对财务报表进行造假的可能和动机。由于上市后,企业便可以公开地向投资者发行股票,募集大量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盈利,对于一些想要做大做强、但是缺乏筹资渠道的中小企业来说,上市便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为此,一些企业便通过财务报表造假来达到上市的要求。企业在上市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的中介机构,例如:发行人、承销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和律师事务所等,发行人财务造假很难同时逃过保荐人、注册会计师、律师、资产评估师等多领域专家的法眼,但事实上,这些中介机构和发行人处于同一利益链条上。即便是知道企业存在财务造假的情况,有些会计师、律师也不会揭穿,甚至会帮助企业调整账户,使上市更有利,也使自己能够得到更丰厚的收益。

(三)造假成本较低。监管部门管理存在漏洞,监管机制薄弱给了企业可乘之机。而且,目前我国对企业造假的处罚相对过轻,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企业通过对财务报表造假来达到上市条件的目的。另外,我国对包括发行人、注册会计师、保荐人等的处罚力度过轻和违法的低成本导致了相关利益方不惜铤而走险。如果上市成功,企业将募集到大量的资金,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中介机构也会分得到可观的收益。所以,当企业面对上市后巨大收益的诱惑,便会舍弃较低的造假成本,联合相关中介机构,把企业的财务报表粉饰得完美无缺。这也是导致企业财务造假的另一个原因。

三、IPO财务造假的手段

(一)虚增收入。收入是利润的来源、公司得以存续的基础,是决定公司能否上市的关键因素,虚增收入即虚增利润,因此几乎所有的财务造假公司都涉及虚增营业收入,进而达到虚增营业利润的目的。以万福生科造假为例,其2012年营业收入中的虚增额达到18 759.08 万元,由此带来虚增的净利润额达到 4 023.16 万元。而在天能科技造假案中,通过伪造工程结算书和虚构销售回款等方法,公司共虚增收入8 564万元,虚增利润3 815万元,占当期利润的53.18%。

(二)虚减成本。成本费用是影响利润的另一重要项目,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直接提高毛利率,因此利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费用成为很多企业IPO财务造假的手段。公司巧用会计政策的灵活性,减少对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以万福生科为例,万福生科原材料绝大多数是粮食,易于发生霉变,交易价格也易受到国外粮食交易价格波动的影响,很可能未来遭受损失。但对于 1 亿多元的粮食库存,万福生科似乎并未关注风险,2008―2010 年均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使其每年少计损失几百万元。新大地公司也是采用了虚减成本的方法来造假。其招股书显示,新大地2010年、2011年生产了大量的有机肥,而用于生产有机肥的茶粕占比仅为2.54%、1.28%,远低于45%的最低工艺标准。

(三)虚增资产。企业往往通过虚增资产来配合收入的增加,同时也满足了监管部门对上市净资产的要求。在虚增收入、虚减成本之后,必然要有对应的资产配合造假。例如,胜景山河虚构大量的存货。从2007年的12 48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31 174万元,短短3年的时间里,胜景山河的存货就增加了近2亿元。到2010年,胜景山河的存货甚至占到总资产的76.62%。在绿大地造假案中,绿大地公司虚构荒山使用权、灌溉系统以及土地改良工程等资产共计7 011.4万元。

四、IPO财务造假的危害

IPO财务造假总体表现为企业出具不真实的财务报告,向社会公开虚假的会计信息。IPO财务造假不仅给企业自身带来严重的危害,也给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会危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给涉及事件的机构和人员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对企业本身的危害。虚假的会计信息不能正确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而上市公司据此而进行的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将偏离预定轨道,使决策失去了可靠性。财务造假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掩盖了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使企业在上市后业绩大幅滑坡,削弱了公司的竞争力,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败坏公司的商业信誉,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同时,财务造假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容易被监管部门查处而受到惩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会面临强制退市的风险。企业的经理人员、财务人员也会面临着法律的制裁。同时,一旦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被曝光,公司形象无疑也将遭受致命的打击。

(二)对投资者的危害。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广大中小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很容易受到企业虚假财务信息的蒙蔽。投资者选择这些造假上市的企业进行投资,面临着很大的风险,甚至有可能被骗的血本无归。可以说,企业造假影响最大的就是广大中小投资者。

投资者根据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了解其财务状况,企业所披露的内部信息是所有错综复杂信息的纽带。企业所披露财务信息本应可以真实反映一个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保护社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障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和正常运行。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私利,蓄意操纵会计信息、掩盖其存在的经营风险,虚报经营业绩。投资者在虚假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股票申购,财务造假的公司在上市后由于不再粉饰报表,导致其财务业绩极速下降、股票价格剧跌,如果财务造假事件不慎被公布于世,还有可能导致企业股票一度跌停直至停牌,使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严重受损。随着时间的推移,IPO财务造假事件频繁发生,对投资者的信心也会造成巨大的打击。

(三)对相关机构的影响。在企业造假过程中,券商、会计师以及律师都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对企业推波助澜。一旦造假东窗事发,这些相关人士都将面临着严肃的惩罚,轻则失去从业的资格、面临着巨额的罚款,重则受到刑事处罚。

多数公司在IPO财务造假被发现后,很难再正常经营下去,甚至遭遇破产,这不仅给权益投资者的利益带来严重的损失,且银行作为其主要债权人也很难再收回其贷款,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IPO 财务造假还涉及到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由于财务造假很难同时隐瞒多家中介机构,因此大多数的IPO 财务造假都与中介机构密切相关。即使在财务造假的过程中没有中介机构的辅助,其也难逃失职之嫌疑。对于保荐机构,不但相关人员的证券从业资格、保荐人资格会被取消,单暂停保荐资格3―6个月,就会使保荐机构失去很多现有客户,更严重的是会使保荐机构失去市场信誉。除了保荐机构以外,对会计师事务所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被查处严重失职后,很可能导致事务所分崩离析。

(四)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企业IPO财务造假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合理秩序。近年来频频曝出的造假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信誉和形象,危害了广大股东的合法权益,证券改革迫在眉睫。

证券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证券发行人、证券市场中介机构和证券投资者等,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健发展与这三者密不可分,但是 IPO 财务造假会使投资者对企业的诚信道德失去信心,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再加上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使得投资者成了孤立的被欺骗对象。逐渐地,投资者会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最终演变成不再投资,这不仅导致了其他企业的上市融资难度增加,也严重影响和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我国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今众多 IPO 财务造假公司存在的情况下,证券市场难以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功能。

五、IPO财务造假的治理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查处造假行为有法可依。有关部门查处企业财务造假往往没有恰当的法律依据,各地处罚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这些都给造假者以可乘之机。另外应尽快出台投资者保护相关法律,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投资者在面对造假企业时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而此时,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加大对责任人的惩罚力度。处罚力度太轻,造假成本过低是企业铤而走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财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对于发行人的财务造假、利润操纵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而目前,被查出的造假企业依然堂而皇之地保留着上市资格,并没有被强制退市,这也说明了惩处力度过小。完善退市制度,将造假企业清除出市场,让其付出惨重的代价,是治理造假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其他企业的有效威慑。

中介机构在企业造假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为企业出谋划策。对于参与造假的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中介机构和相关人员应予以惩处,追究其责任,增加其违法成本。目前我国对于中介机构的处罚主要还集中在罚款、没收收入及暂停业务等方面,必要时应增加刑事处罚,这样才能大大震慑中介机构,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三)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治理财务造假现象,应该从企业自身做起。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在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上减少财务造假风险。目前我国企业中的监事会、独立董事等职位往往成为摆设,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职位由大股东把持,无法为广大中小股东发声。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应该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高管行为的监督作用,而不是仅仅将监督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此外,还应当加强公司的内部控制,从财务信息的记录、审批到公布,都应当建立完善的制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在问题暴露时也方便追责到人。只有加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才能够从根源上遏制日益猖獗的造假行为。

(四)推行注册制发审方式。企业之所以在IPO时进行造假,原因在于无法达到上市所规定的要求,而注册制恰恰规避了这一问题。为了达到监管部门对于利润、资产的要求,企业往往会对财务数据作假,以求顺利上市。而在注册制下,IPO对于企业资产规模、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不再硬性要求,只对企业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所有的企业都有机会上市,这样也就使企业失去了造假的动机。当上市资格不再是稀缺资源时,企业便不会绞尽脑汁伪造数据。发审制度的改革是治理企业造假行为的一个有效手段。

(五)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执行充分、适当的审计程序。企业在IPO时造假,往往是注册会计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甚至有些时候注册会计师还亲自上阵帮助企业造假,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瞒天过海。其实企业造假的手段有时十分拙劣,例如万福生科虚构客户、虚构收入,只要审计时稍加注意便可发现。注册会计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帮助造假代价之大,在审计时保持谨慎性和职业道德,便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财务造假之风。

六、结束语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证券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信息披露真实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证监会严厉惩罚造假的企业产生了很大的轰动。企业IPO造假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是,如果能够从造假案例中汲取足够的经验和教训,由此有效地发展和完善我国各项法规制度,提高对于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使得我国的证券市场不仅仅是上市公司攫取利益的场所,更是广大投资者投资的可靠渠道,那么,对于IPO造假的研究就是值得的。X

参考文献:

[1]周琳.基于IPO的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4).

[2]张祥建.盈余管理、配股融资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J].经济科学,2005,(1).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真实性;企业;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13日

一、引言

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中的最终产品,它的真实性直接反映社会的经济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它是整个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是会计工作的生命力。目前,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会计造假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所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关系到企业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势在必行。

二、真实财务数据的理论基础

(一)会计及审计相关概念。会计是企业的语言,是将企业杂乱无序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会计工作的严谨要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即能够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大量存在,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制约效应。

审计是由专门机构授权,对国家和各个组织的经济材料进行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正确的审计结果,可以为审计单位提供有用且及时的决策,正确运用审计结果可以规范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经济行为。审计工作对腐败的惩治和预防起到很大的作用,降低企业各项经济损失,维护企业利益,还能够促进企业管理体系的改善。

(二)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会计信息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会计信息能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进行合理决策;其次,会计信息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最后,会计信息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三、真实财务数据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一)虚假的财务报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李红艳(2010)在《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剖析》中指出上市门槛过高是导致公司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根源。公司为了达到上市标准就千方百计地进行造假以达到上市筹资的目的。已上市的公司为了在当前证券市场中树立良好形象,在披露会计信息时,有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甚至粉饰绩效,虚构利润,给投资者带来误导信息。张新红(2010)通过对近几年有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进行调查总结出,现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主要流行的手段之一是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舞弊。如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不当的折旧方法、不当的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等;二是关联方交易舞弊中国上市公司通常采用关联购销舞弊、受托经营舞弊、资金往来舞弊、费用分担舞弊等方式;三是资金重组舞弊。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体现在:(1)给各级投资者带来利益损失、扰乱资本市场。由于虚假财务报告导致投资者决策失误;(2)严重破坏了企业发展的经济秩序。虚假财务报告造成证券市场虚假繁荣,投资过热,扰乱金融秩序,破坏了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3)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削弱市场竞争力,加大了公司高管人员的风险和法律责任。

(二)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经营的不良影响。任功俊(2010)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给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带来了危害。它主要根源于利益驱使、企业产权制度不明、会计准则运用存在问题和对信息提供者的监督不力。为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会计制度和准则、加强企业的内外部监督以及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亓红(2010)认为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会计信息最根本的要求,会计制度不完善及会计监控制度缺失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严格会计人员管理、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体制、加大经济监督和执法力度,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形成威慑和制约,是预防和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会计信息失真,会给利用信息的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2)破坏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3)会计信息失真,失去诚信,最终受害者是整个社会成员。职工生存的依托是企业,企业生存的依托是市场,当企业依托市场失去诚信时,企业无疑将会失去市场竞争能力。最终导致企业衰败,甚至破产倒闭,职工下岗,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四、真实财务数据下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利益冲突。会计信息的本质是要满足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决策需要,主要的需求主体包括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的管理决策者、政府调控部门、企业员工等。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行为和经济特征,他们各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角度出发对财务报告的生成提供与财务报告的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需求者才会利用或操纵会计信息为自己或集团谋利,也只有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方能够产生防止其他利益相关者操纵会计信息的监督机制。林宁(2014)通过对中山市产业集群企业案例的研究,总结出财务欺诈基本表现形式,并从制度、管理、技术、法律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刘娟娟(2015)针对如今有些企业出现的财务报表粉饰行为进行简要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人员素质、企业内外部监督、企业内控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以企业投资人(上市公司股东)角度分析,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控股股东和一般股东需要真实的财务报告,但这部分股东中可能有很多是企业的管理层,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扮演着内部人的角色,他们拥有真实的会计信息,但信息不对称加之缺乏相关民事赔偿制度的制约为他们提供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的契机。

(二)内外监管约束机制不完善

第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企业经营者易于造假。当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复杂化,董事长和总经理角色日趋混杂,有研究报告揭示,董事长总经理一人兼任的公司占调查样本的47.7%,这样的治理结构给管理者提供了造假的便利条件。

第二,公司监事会形同虚设,致使虚假财务报告畅通无阻。目前,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几乎微乎其微,据深交所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上市公司52%的监事会没有检查过公司的财务,94%的监事会没有明示过董事会的违规行为。

第三,由于体制、机制和执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注册会计师不得不接受造假的事实。首先,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制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其次,注册会计师执业内容的多重性对执业的公正性产生重大影响;最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不到位为上市公司造假埋下隐患。

(三)上市公司环境因素

首先,造假的收益大于成本。事实上,收益与造假的成本相比要高出很多。收益与造假的成本严重不对称,使得上市公司敢于造假。

其次,会计制度落后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矛盾被造假者充分利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主要用于反映企I运营状况,而在新形势下,大量的企业重组涉及无形资产、融资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现行的会计报表很难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的实质和全貌,使企业在不抵触现行会计制度的情况下,对外隐瞒一些重大的事项。

最后,会计核算环境不稳定客观上导致财务信息失真。在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历史成本与企业资产真实价值之间存在矛盾,会影响资产的真实性。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中,会计确实存在较多的主观因素,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五、企业虚假会计信息治理对策

(一)改善企业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企业虚假会计信息屡禁不止的一大原因就是由于利益驱动,要防止企业管理者或个人为了个人利益而进行会计造假就应该改善企业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企业应该建立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兼顾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的利益,做到公平公正分配利益。企业还应该改善激励机制,防止经营者做出违背投资者愿景的行为,对员工的考评和奖励,都应该做到公平公正,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员工的满意度增加,从而可以防止会计信息造假。

(二)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约束制度

1、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第一,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与理解,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第二,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2、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以“协调”作为双元控制主体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以“约束+激励”作为引导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奖励与惩罚分明,并计入职位升迁与绩效考核中,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也必须加强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

(四)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1、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要规范企业内部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例如具备条件的企业引入作业成本计算方法。改进方法如下:一是区分各种不同的制造费用,分别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二是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分配方法,对具备条件的企业引入作业成本核算。

2、贯彻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认真学习《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政部门应定期检查各企业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执行情况,并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进行惩处,对会计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

(五)完善法律制度,加大造假处罚力度。我国应该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者的惩处力度。对于造假行为,不仅要对企业进行经济处罚,还要进行行政处罚,造假行为一旦被发现,一定要向社会公开,让造假企业暴露在阳光下,这样才能够使企业感受到造假带来的代价是相当大的,才会真正做到遵守法律法规,才能够减少虚假会计信息。

(六)加强会计人才教育。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的检查,促进会计人员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可通过会计学历教育、职称考试教育、自我教育等方式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会计人员的内在品质。

主要参考文献:

[1]Zabihollah Rezaee.Causes,consequences and deterence of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2005.

[2]李红艳.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剖析[J].中国商界,2010.2.

[3]张新红.市公司财务舞弊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

篇3

A上市公司是一家从事以研发、生产、销售稻米精加工系列产品为主的上市公司,坐落于湖南常德,于2011年9月正式上市。2012年9月,A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事件被勒令调查。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财务造假第一股。经过证监会湖南监管局深入调查发现,自2008年起,A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就一直存在。据公告显示,A上市公司2008年以来至2011年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金额累计高达7.4亿元人民币、1.8亿元人民币,此外,虚增净利润金额累计高达1.6亿元人民币。而实际上,A上市公司2008年-2011年累计净利润金融仅2000万元人民币。由此可见,2008年-2011年期间,A上市公司为达到公司上市的目的,不惜冒着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进行财务造假,虽然从短期来看,达到了其目的,但实质是将A上市公司推向了深渊。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尚待优化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差是致使其财务造假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创造了环境。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科学合理,一股独大现象突出。A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跟其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很大关联。董事长龚永福及其妻子是A上市公司的持股最多的人,两人是所持股份合计占公司所有股权的59.98%,形成了以“龚永福夫妻”一股独大的公司治理结构。加上A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独立董事和监事难以发挥其监督职能。据了解,A上市公司有三名独立董事,三名独立董事均参加了多次公司召开的董事会,但在董事会上却从未对“龚永福夫妻”所做的决定提出过质疑或反对。我们可以看出,A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在A上市公司的实际生产经营和发展中,其发挥的监督效用相对有限。早已形成以“龚永福夫妻”的决定马首是瞻的公司治理模式。

(2)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实质是指上市公司在实际生产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公司受管理层控制现象严重,股东应实行的监督职权被架空。由A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我们了解到,A上市公司董事长龚永福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但其同时也担任了总经理的职务,也就是说,A上市公司董事长龚永福不仅可以实施其作为董事会成员的控制权、决策权和经营权,同时也具备实施总经理的执行权以及部分决策权的资格。简单来说,A上市公司形成了以董事长龚永福意志为主导经营模式,公司实际经营管理发展过程中,公司的治理制度难以发挥其应发挥的效用。

2.利益驱使

公司上市于公司本身而言具有较大的好处,因此不少公司、企业为了获得上市资格不惜使用违法手段。而公司在成功上市后,为持续保证其上市资格,不惜冒着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进行财务造假。因此,无论是为了公司上市还是为了持续保住其上市资格,都是为了“利益”,也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上市公司进行了违规操作。

(1)公司上市后带来的巨额溢价。A上市公司,为获得上市资格,从2008年开始持续进行财务造假,虚增销售收入、虚增营业利润,虚构经济业务、虚构交易方、提供虚假不全的在建工程相关信息以及募投项目等相关信息。2008年-2011年期间其实际净利润累计金额仅2000亿元人民币,通过虚增净利润1.6亿,帮助其获得上市资格。在其成功上市后的第一次募集资金高达3.9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公司上市会使得其获得巨额溢价而形成的经济利益,也使得更多的为公司为了获取上市资格而进行财务造假。

(2)为保证其持续上市资格,虚构公司繁荣假象。A上市公司是经营粮加工的企业,是一项比较特殊的行业,行业本身抗风险能力相对有限,且受自然因素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较深,致使其在实际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像其他行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巨额利润。而成功上市后,为了持续保住其上市资格,不得不继续财务造假,为企业营造一个财务状况良好、发展前景良好的虚假繁荣景象。

(3)为大股东输送利益,损害小股东的切实权益。A上市公司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龚永福夫妻”一股独大的公司治理结构,龚永福既是A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也是总经理,同时具有实施控制权、决策权、监管权以及执行权等,进而为其操控股东利益提供了环境和空间。据了解,A上市公司2011年、2012年实际营业利润分别为-630.51万元、-872.19万元,但2012年A上市公司为其公司股东分红共计2010万元,当然这些获得分红的股东均为该公司的大股东。A上市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为了给大股东输送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小股东的切身利益,侵犯了小股东应享有的权利。

(4)限售股为股东带来的巨额利润。据了解,在获得自然人陈鑫等7位股东以及南京鸿景创业投资等机构为A上市公司投资资金4905.6万元后,A上市公司的注册资本得到了改变,由2000万元的变为2488.18万元。2009年,A上市公司实行改股方案,将注册资本折合为5000万股,致使其公司股东的持股成本不断降低,2012年,A上市公司的股东每股持股成本下降至2.35元,但一年期限售股股东却仍然可以通过限售股套现获得巨额利润。实质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3.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没有充分履行其监督调查的责任,失职现象严重

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是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一道屏障,但实际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没有充分履行其监督调查的责任,失职现象严重,使为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谋取私利成为可能。此外,还不乏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获得高额的中介费用而在实际执业中降低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调查的严格程度,违背了谨慎性原则,损害了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打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A上市公司案中,平安证券的失职行为表现比较突出,使得A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谋利成为可能。如:对于2012年A上市公司虚增“在建工程”账面价值8036万元,平安证券视而不见,也没有采取相关措施调查核实,忽视了A上市公司在建工程真实完工进度,是一大失职。此外,对于A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停产、以及虚构经济业务、虚构交易方、虚构销售收入以及虚构营业利润等平安证券都没有发现,是严重失职的体现,也有从中获利的嫌疑。

4.外部推手“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政绩”,急切助力于公司上市

公司上市不仅会为企业本身创造高额利润,也会使得地方政府收益。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地方政府出于“政绩”以及地方税收的考虑,大力推动公司上市,为促进公司上市提供了各种便利。A上市公司坐落于湖南常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当地政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大力扶持公司上市。A上市公司也是当地第一所成功上市的企业,为当地政府创造了政绩,也为当地政府税收贡献了巨大力量。因此当地政府部门为了所谓了业绩以及税收利益,难免会为公司上市开便利通道,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产生。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防范策略

1.优化公司内部控制环境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股独大现象突出以及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因此笔者认为要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财务行为,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首先应完善企业股权结构,改善当前一股独大的局面。可以推行持股多元化或者引入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当前一股独大的局面,制衡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综合保障投资者以及小股东等多方利益人的利益。其次,还应改善当前上市公司股东同时担任经理人的现状,分化大股东的控制权与执行权。公司为了更好的发展,可以聘请具备专业知识的且有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代为管理公司的相关事务。此外,为了确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独立董事的工资薪酬应有国家统一发放。

2.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

上市公司愿意冒着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进行财务造假,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财务造假的成本、其需要承担的风险远远无法与其财务造假创造的利益相比。在利益的驱使下,上市公司也会权衡财务造假带来的经济利益与其应承担的成本以及风险,当创造的利益远胜与需要承担的责任风险及成本,那么会毫不顾忌的进行财务造假。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这一现状,必须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惩罚力度,提升其财务造假成本。对于财务造假情节严重的,还应给予其刑事处罚。只有让上市公司意识到财务造假的后果严重性,以及财务造假为其带来的利益的有限性,才能真正的起到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产生。

3.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以及处罚力度

不少中介机构为了获取高额的中介费用,在实际执业过程中违背了执业的谨慎性原则,致使失职现象严重,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视而不见。然而,中介机构是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屏障,笔者认为要使得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监督调查的职能,必须加大对其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提升其违规成本。此外还应建立起中介机构声誉评价机制,对于声誉较差的,加大监管力度,若出现违规操作,依照其造成的影响程度追究民事责任,对于造成重大影响的,应予以吊销其营业执照。

4.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

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地方政府为提升“政绩”或扩充地方财政税收,极力助力企业上市,在推动企业上市的过程中难免会为其开通便利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纵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应积极改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以提升经济发展程度为考核指标的同时,也应适当控制经济指标在“政绩”考核指标中的比重。对于地方政府为促进公司上市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而纵容公司财务造假等行为,必须严惩。这样既能有效推动当地经济健康发展,也达到了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产生。

篇4

一、“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发展趋势

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债权人、管理者、职工、供应商、客户、政府等,各方面都有自身利益,共同参与和构成企业利益制衡机制。企业内部各方希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因为该财务目标直接反映其自身利益,但同时排斥企业外部利益主体,因而相互之间易产生矛盾;而缺少企业外部利益主体,最终导致企业内部也不能实现企业自身的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不仅产生了企业内部对剩余价值索取权和控制权要求的动机和事实,而且加大了所有权和管理权与企业外部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因此理论界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指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兼顾和均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尽可能最大化。只有当参与企业的各方利益都实现最大化时,企业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从而达到社会财富最大化的状态。

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博弈分析

利益相关者之间也有利益冲突,难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不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会对企业理财产生影响,必须同时满足对企业有投入,分享企业收益,承担企业风险的利益相关者(即股东、债权人、管理者、职工、政府五个重要方面)才会对财务管理目标产生影响。股东和债权人为企业提供资金;管理者为企业提供管理;职工为企业提供技能;政府提供组织运行的政策与法律,企业向国家上缴税收。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与协作,演义着种种博弈行为。

其一,股东与管理者的博弈。股东追求的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管理者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而牺牲股东的利益,管理者有时甚至与股东目标背道而驰,于是便产生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管理者有可能出于增大自身效用的目的,采用错报、漏报等会计手段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在表1的博弈模型中,将这种行为选择统称为造假。管理者造假会危害股东利益,为维护自身利益,股东可能选择对管理者进行监督。

从博弈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管理者的最优造假概率P2与C1成正比,与R3成反比,即随着股东监督成本的提高,股东放弃积极监督的可能性增大,管理者造假的概率P2也随之增大;而在C1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股东监督的收益R3提高,股东便会有动力积极监督管理者,使管理者造假的概率P2随之下降。从股东最优监督概率P1可以看到,与R4成正比,随着管理者造假的额外收益R4的增加,管理者会想尽办法造假,由此对股东的侵害就会越大,股东为维护自身权益,对管理者监督的概率就会加大;而如果由于股东的严厉监督使管理者造假成本提高,即C2提高,管理者造假的可能就会减小,当C2大于R4时,管理者停止造假,对外呈现出诚信的形象,股东的监督概率P1随之减小。

其二,企业与债权人的博弈。企业与债权人之间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银行等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使用,并签订债务契约,根据信贷金额的大小和时间长短,按照设定中的利率收取利息。而企业则为了自身利益,违背合同规定,拖欠归还利息。在表2的博弈模型中,将这种行为选择统称为违规。企业违规会危害债权人利益,为维护自身利益,债权人可能选择对企业进行催债。

表2中,R1表示企业正常收益,R2表示债权人获取的正常利息收益,R3表示企业利用拖欠的利息获取的额外收益,C1表示企业拖欠利息而产生的偿债成本,C2表示债权人的催债成本,C3表示因债权人的催债给企业经营带来的成本,P1表示企业违规的概率,P2表示债权人催债的概率。该模型存在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企业的期望收益E1=P1[P2(R1+R3-C1-C3)+(1-P2)(R1+R3)]+(1-P1)[P2

从博弈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债权人的最优催债概率P2与R3成正比,与C1+C3成反比,即随着企业利用拖欠的利息获取额外收益的提高,企业违规的可能性增大,债权人催债的概率P2也随之增大;而在R3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偿债成本C1与因催债给企业经营带来的成本C3之和提高,企业便会避免违规,使债权人催债的概率P2随之下降。从企业最优违规概率P1可以看到,与C2成正比,随着债权人的催债成本C2的增加,债权人会为了节省成本降低催债程度,从而造成企业违规的概率加大;而在C2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最优违规概率P1与C1+R2成反比,即如果偿债成本C1与债权人依靠收取正常利息R2之和提高,债权人加大催债力度,造成企业违规的概率减少。

其三,企业与职工的博弈。在现代企业中,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不但本身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生产力的创造者和驾驭者。企业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职工上,职工离不开企业,企业离不开职工,企业与职工之间是共赢的合作关系。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而激励职工,职工为了获取丰厚的报酬而积极工作,由此可以建立以下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从博弈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职工的最优积极概率P2与C3成正比,与C1成反比,即随着职工消极工作带来损失的提高,职工积极工作的概率P1也随之增大;而在C3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激励职工的管理成本C1提高,则职工积极工作的概率P2随之下降。从企业最优激励概率P1可以看到,与C2成正比,随着职工积极工作的生活成本C2的增加,职工会为了获取自身收益而降低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企业激励概率就会加大;在C2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最优激励概率P1与C4成反比,即如果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则企业最优激励概率P1将会降低。

其四,企业与政府的博弈。在现实工作中,政府监督部门很多,包括财政、税务、审计、证等监督部门,这些部门按照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企业实施监管,要求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企业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政府利益的侵蚀,企业造假进行偷漏税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此可以建立如表4所示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表4中,R1表示企业正常收益,R2表示政府正常税收,R3表示企业造假的额外收益,C1表示监管成本,C2表示造假未积极监管而带来的声誉损失,C3表示罚款及造假成本,C4表示罚款及其他收益,P1表示企业造假的概率,P2表示政府监管的概率。该模型存在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企业的期望收益E1=P1[P2(R1+R3-C3)+(1-P2)(R1+R3)]+(1-P1)[P2R1+(1-P2)R1]= P1(R3

从博弈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政府的最优监管概率P2可以看出,P2与R3成正比,R3越大,企业越有动力造假,政府的压力就越大,政府监管力度越大;而C3的增大,能抑制企业造假的欲望,政府则倾向于不监管,P2减小。从企业的最优造假概率P1看出,C2+C4的增加即不监管损失的加大和政府监管收益的增加,促使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则企业造假概率P1下降,而如果政府的监管成本加大,则打击了政府的积极性,企业乐于冒险造假,以增加额外收益。

三、“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博弈均衡

博弈导致各项制度、法规的制定,并促使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均衡。所谓制度,是由利益相关方在多次博弈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需要通过体制改革来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进行调整,促使各种利益得以更好的发挥“相互兼容”。为了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达到“纳什均衡”状态,针对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其一,股东与管理者达到博弈均衡的措施。具体包括:第一,减少股东监督成本,对于股东而言,为解决委托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好的解决途径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制度;第二,要加强对股东的保护,强化股东监督意识,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增加股东监督意识;第三,增加管理者造假成本,从而减少造假的额外受益,可以通过法律上的制裁、经济上的处罚以及舆论的影响等途径实现。

其二,企业与债权人达到博弈均衡的措施。对企业而言,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就是保护与企业进行正常交易的主体的合法权益。首先,债权人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选择债务人,并选择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进行投资;其次在企业签订的债务契约中添加条款,对企业的一些行为进行限制,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能进行额外的贷款,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最后,加大企业欠款的处罚力度,从而降低贷款风险。总而言之,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企业信用风险不仅要靠企业供应商自身防范,还要靠全社会增强信用意识,制定一系列信用法规,建立诚实守信的信用机制,形成守信者获利,失信者难以生存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全社会信用危机,使债权人与企业共同遵守信用,并协调均衡。

其三,企业与职工达到博弈均衡的措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是相互对等的,两者之间博弈均衡后的关系应该是和谐与合作的良好组合关系。就企业而言,第一,企业要提高职工的经济利益、精神享受、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实施“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使职工积极工作,从而改进企业绩效,促进企业发展;第二,企业对员工的惩罚力度不能过大,这样会使职工被迫工作,降低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需实施透明、公平、激励、财务参与性的奖赏制度激励职工工作。就职工而言,需要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技术追求创新,对企业保持忠诚,一切为企业利益着想。最终达到职工离不开企业,企业离不开职工的终极目标。

其四,企业与政府达到博弈均衡的措施。具体包括:第一,加重对企业操纵利润的处罚,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第二,制定合理的监管措施,减少监管成本,都可以抑制企业造假;第三,加强政府人员的教育和监管,杜绝因贪污受贿隐瞒企业偷税的行为;第四,从根源上改变政府政绩和企业盈余信息的挂钩,使政府不会为了突出政绩而帮助企业减免税收。

参考文献:

篇5

一、引言

无论对于投资者、债权人还是与上市公司有经营往来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分析该公司的财务数据是认识和评价一家上市公司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经营状况的必要路径。而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基本上都反映在财务报表上,企业的财务数据分析实质上是对其财务报表的分析。若企业对其财务报表做手脚,掩盖其真实的财务信息,那么带来的危害小到投资者债权人,大到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了解上市公司造假动机并提出治理方案刻不容缓。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1.融资筹资,吸引投资者

上市就是该公司达到指定的标准后被给予发行股票的权利,股票是用来集资的,因此公司获得上市资格就代表其不仅可以向银行贷款或是内部融资,还可以吸引股民的资金来筹资,有了充足的资金,企业就发展的很快。而投资者投资通过参考公司的财报来判断该公司的发展前景,决定是否要对该公司进行投资行为。上市公司为了圈钱制作了“漂亮”的财务报表,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股民,骗取股东的信任,从而获得超额资金来帮助企业自身发展。

2.保持上市主体身份

上市公司造假有一个很大的动机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压力,很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不佳,达不到招股说明书中签订的预测业绩,若经营业绩一直亏损,就会遭到证券市场退市的处理,所以很多上市公司为了保住上市主体资格,在财务报告上做文章来掩盖其财务困境。另外,上市公司在成本、费用中人为调节利润,也在某些层面上减少税收的缴纳。

3.上市公司股权治理结构不合理

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绿色通道。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所占比重过大且股权高度集中,社会公众股比重小且股权比较分散。国家股通常掌握在企业高管经理人手里,经理层和董事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独立董事接受了上市公司经理的高额报酬,不仅不对经理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给予监督,甚至还内外勾结,在内部控制人得到实在的好处,却损害了众多没有话语权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4.外部监管有漏洞,上市公司有机可乘

我国也缺少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刑事责任与行政处罚,对于中小投资者利益没有法律支持与保障。让上市公司钻了制度的空子。甚至有些政府官员与企业高管私下勾结,加大了查处难度,且因为法律的空白,导致很少有受损的投资者维权,给予企业造假动力与野心。

三、治理建议

1.调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为了一己私利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问题,因此要分散股权结构,形成制约机制有效实现内部监管,减少资产转移、内部交易等问题的出现,将财务造假扼杀在摇篮里。另外,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完善内部控制建设,从各个角度对公司内部管理实施有效的改革,防止财务造假行为。

2.加强外部监管,提高外部审计独立性

加强监管一直是资本市场发展势在必行的大趋势。在过去频繁的财务造假中,证监会也经常反思股市异常波动股市灾难带来的教训,因此要治理这一问题,监管者就要依法全面监管,持续整顿市场秩序,切实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日趋复杂的经济市场下,守住底线,维持资本市场健康稳定持续进行。另外,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客观真实独立的外部审计是保证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对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根据以往的审计工作记录,对其成果和失败的案例进行评级,信用等级差的事务所以末尾淘汰制面临被惩罚的后果甚至解散。以此方法提高审计质量。第二,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素养,注册会计师要诚信做人,诚实做事,遵守职业道德操守,在利益面前坚定信念,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及执业水平。

篇6

摘要:根据审计署的《2005年4号审计结果公告》(以下简称《4号公告》)中对10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披露,笔者提出我们的分析及对策,供投资者和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策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

根据4号公告所涉及的十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情况如下:

1.2003年湖南某上市公司,据分析是天一科技,为掩盖其利用募股资金和银行贷款1.94亿元,转移账外买卖股票的事实,与其在当地的开户银行相互串通,通过伪造银行对账单的方式,多记存款1.31亿元,少记贷款7100万元,造成资产、负债均不实。

2.在2003年山西省的漳泽电力公司所属的发电厂违反了国家规定,累计提取了3965.8万元的“地方电力建设基金”,计入了生产成本。2003年末,发电厂以“能源基金”名义,将上述资金金额上交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直接将此笔资金在“其他应付款”挂账,造成2003年生产成本多计了3965.8万元。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未能查出上述问题。

3.四川省天科股份于委托购买国债的名义,将3000万元资金交给深圳几家公司,实际用于股票买卖,截止2004年3月已损失1623万元。

2004年3月,该上市公司为掩盖上述委托理财损失,与其大股东控制的某公司签订了虚假协议约定由该公司出资3000万元。受让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形成全部财产。双方在当月另签合作备忘录,约定原投资损失仍由上市公司承担,该上市公司未能将此重要信息对外披露。

该公司已被证监局立案调查,该公司2004年年度报告称:2004年3月,公司将3000万元委托理财项目转让给成都博宏,实质是以受控证券投资账户内的1400余万元资产换取了3000万元无保障的债权,扩大了公司风险。同时,截止到2003年7月末,成都博宏仅归还100万元,涉嫌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2900万元,公司也以挪用资金罪举报前高管,根据整改公告显示该公司财务管理和对外投资失控。

4.2002年,湖北武昌鱼公司的子公司与武汉某公司签订供货合同,金额共计1.07亿元,截止2003年12月底,该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账面反映将1.07亿元全部预付给供货方,但截止检查日,该子公司实际收到2311万元的货物,其余款项均由供货方直接或间接付给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形成大股东占用资金8376万元。

5.南京熊猫在2003年11月,为了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的真实情况,向两家有限公司开具了两张金额均为4000万元的本票,上述两家公司将上述8000万元本票直接背书转让给该上市公司大股东,大股东用此款归还了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上述交易在一天完成。上市公司替大股东出钱归还欠款的行为,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实。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其注册会计师未能查出上述问题。

6.天津磁卡2003年与天津某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开发公司”)和天津某文化交流中心(下称“交流中心”)分别签订资产置换协议,开发公司将其评估价为3247.61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进行了等值置换,交流中心将其评估价为4406.53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进行了等值置换。因开发商原因,上述两处房产均未取得土地证及房产产权证,造成资产置换存在风险。该上市公司年报未披露上述两项债务重组置换的7654.14万元房产未能取得房产证的情况。该公司在2005年4月29日《增补2005年第一季度报告中其他业务利润的相关事项公告》中做了披露。

7.华菱管线这2003年进行了在建工程——连铸高效化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当年完成投资额14410.93万元,已转固定资产(暂估)9019.72万元。而年报中只披露了当年完成投资额1270.53万元,少披露当年完成投资额1705.4万元,未披露已转入固定资产的9019.72万元,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实。

另一在建工程——以转代平工程项目,截止到2003年底在建工程项目账上未记录投资完成情况,但该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该工程投资完成情况:为期初余额7180.66万元,本期完成5839.06万元,已转固定资产13019.72万元。造成会计帐目和财务报告数字不符。

8.ST昌源在1996年~2001年期间,为多家公司提供担保,取得贷款人民币1.56亿元,港币3747万元。2000年以来,上述公司因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经法院判决应由ST昌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该上市公司仅对应赔偿的贷款本金计提预计负债,对应赔偿的贷款利息1616万元一直未计提预计负债,造成利润不实,未计提部分占2002年当期损益的213.6%,根据其年报,该上市公司2002年利润总额微756万元,以《4号公告》所述公司应计提未提的预计负债1616万元,恰占213.6%,由此可见,当年利润为虚假数字。

9.古井贡1996年以来,未经国家税务局批准,与其全资子公司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致使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10万元,占当期损益的176%,2005年6月27日,古井贡公告,州古井销售公司未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自行与本公司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造成了2002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3966万元,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25万元。

10.吉林敖东在2003年为其5家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担保总额为1.08亿元,该上市公司未在年报中披露。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

1.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法制观念淡薄。

(1)从法制建设的角度看,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制定和修订了不少财务法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法规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法律条文过粗,致使执行起来依据不足,可行性较差。

(2)执法不严,长官意志浓厚,虽然《会计法》对财务报表及其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都做出了规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一些单位的行政领导的心中,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长官意志浓厚,全然不把会计法规放在心上,虚报瞒报,随心所欲,甚至是凭感情办事,关系比法大,权大于法,甚至会计人员也无法坚持原则。

(3)企业法制观淡薄。

2.企业内外部监管力度不够。从上述10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事实可见为10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均没有发挥很好的监督作用,大部分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事实查不出,即使有几家能查出的,也没有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指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基本不起作用,大都是按长官意志做帐,因此,企业一旦出现财务问题,很难查出。

3.注册会计师素质有待提高。

(1)是注册会计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审计工作中,不能坚持原则,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办事。

(2)是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不高,上市公司略施小计,注册会计师就查不出问题了。

4.注册会计师的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如果,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法规能够这样规定:凡在审计工作中遇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而不予以指出的,无论是查不出,还是查出而不指明的,应该取消其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五年。那么,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防治对策

1.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预防对策。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企业主管领导、企业高层及会计人员都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企业发展观、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诚信观念。

(2)加强财会人员的法律教育。使每一个财会人员都了解财会法规,争当执行财会法规的模范。

(3)加强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财会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水平,让他们能够熟悉会计和财务业务工作,减少由于业务不熟而造成的技术上的错误。

(4)深化体制改革,使上市公司运行正规化、国际化,以减少由于体制问题造成的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5)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现行会计法规和制度都还存在一些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也给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务造假问题,必须完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

(6)加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如建立企业内部牵制制度,严格费用支付的审批手续。

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治理对策。

(1)严格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上市公司出现财务造假问题,对企业涉案人员和有关注册会计师实行经济制裁和法律制裁。

(2)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一旦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就通过媒体爆光,造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从而,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商誉。使企业不敢财务造假。

(3)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如建立监督和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机构。及时对违规注册会计师做出处分。

(4)建立注册会计师财务造假一票否决制。即一旦发现注册会计师参与和包庇财务造假行为则取消其执业资格,收回其资格证书,从此,终身不得从事会计、财务和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一、识别财务造假风险对公众投资者的重要性

上市公司属于公众公司,其年度财务数据均需经过拥有证券业务资质的审计机构审计后方可对外公告,因此其财务数据准确性及可信度均大大高于一般非公众公司。但近年来,我国A股多家上市公司陆续出现财务爆雷,如:康美药业、康得新、*ST昆机、獐子岛、辅仁药业等等。不同于一般的非公众公司,其财务爆雷影响的不仅是公司本身,更是成千上万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影响相当广泛。财务造假是上市公司财务爆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且各家涉事公司使用的造假手法五花八门,纷繁复杂。作为投资者,了解如何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中识别公司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的风险,从而对这类公司予以回避,是十分重要的。

二、财务造假风险识别及案例分析

(一)大存大贷

“大存大贷”指上市公司账面上存在大额的货币资金,但同时存在大额的有息负债的现象。一般来说,公司会在账面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贷款,而不会在账面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贷款,此举会增加公司不必要的利息成本。若公司存在“大存大贷”的现象,则存在货币资金不真实,或资金已被相关方挪用的风险。判断“大存大贷”不能机械性地仅看账面的货币资金和有息负债,还需结合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因此在投资圈内,一般认为除了存款贷款“双高”之外,判断“大存大贷”还需满足几个特征:存款占年度营业收入比例较高,一般大于50%。存款是否“高”是个相对值,要与企业的营收规模相比较;存款金额大大高于近几年的资本支出。公司若处于高速扩张发展阶段,一般会发生较大额的资本支出用于产能扩充,因大额贷款一般是项目性贷款,不得用于日常经营周转支出,则账面货币资金即使较高但可实际用于日常经营周转的并不高;以上情况持续时间大于三年。另外,“大存大贷”现象不一定就是财务造假,但至少反映出公司在资金管理上是存在问题的,投资者对此类公司应予回避。康美药业是“大存大贷”现象的一个典型例子。从表1可以看出,康美药业2015~2017年账面货币资金(更正前)分别为158亿元、273亿元、342亿元,均大大高于当年的有息负债余额及资本支出,也高于当年营业收入。因此,可见康美药业有着重大的财务造假风险,该造假最终于2019年4月曝出。

(二)成本费用资本化

在建工程作为一个中转类的资产科目,具有难核查、难计价的特点,因此较易成为一些公司用于调整费用的常用科目。一般来说,为了使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达到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成本,在符合资本化条件时可以计入在建工程,最终转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的原值中进行折旧摊销。因此,部分企业会出于增加利润的需要,把尽可能多的费用计入在建工程,再在后续期间转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俗称“转固”)中慢慢消化;或者为了减少当期折旧摊销费用的计提,故意推迟把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从而增加当期利润。较大型的产能扩充项目一般建设期为2年左右,一般建成投产后约2~3年可达到预期产能,为企业创造收益。因此,当企业的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发生较大幅度增加,但后续的营业收入基本没有增长,则该企业存在利用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隐藏费用以调增利润的风险。若在建工程连续3年以上发生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基本不变,则企业存在推迟转固以减少折旧摊销费用的可能性。ST抚钢于2019年7月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被曝从2010~2017年9月期间利用存货隐藏营业成本、再把虚增的存货通过材料领用转入在建工程,继而转让固定资产,累计虚增利润总额约19亿元。仔细看ST抚钢的年报数据,可以提前看出造假端倪。从表2可以看出,2010~2016年期间,ST抚钢的在建项目主要是在2013年完工转入固定资产(当年固定资产增加约14亿元,账面价值几乎翻一番),结合2012年报及2013年报附注来看,完工项目主要为“精快锻工程”及“高强度钢、钛合金生产线技术改造”(2013年转固金额合计约13亿元)。该项目为大型产能扩展性项目,但在该项目完工后的三年(2014~2016年),ST抚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5亿元、46亿元、47亿元,对比项目完工前三年(2010~2012年)的营业收入(53亿元、54亿元、49亿元)并无增长。出现这种反常情况,要么公司治理层在投资决策上出现重大失误,13亿元的产能扩展项目不能带来丝毫的经济效益,要么是公司为了隐藏大额成本费用而虚增了在建项目的规模。无论事实是哪种,投资者都需要对这类公司及时回避。

(三)虚增收入

虚增收入是财务造假的重要形式。反观历史上上市公司虚增收入的案例,虚增收入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虚构销售业务;利用关联方交易通过体系外资金闭环,虚构销售链条。1.虚构销售业务。一般性的虚构销售业务难以形成实质的销售现金流,因此虚构的销售业务往往伴随着应收账款的长期挂账,以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不匹配。雅百特于2017年5月12日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公司于2015~2016年9月通过虚构海外工程项目、虚构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等手段,累计虚增营业收入约5.8亿元,虚增利润近2.6亿元,其中2015年虚增利润占当期利润总额约73%,2016年虚增利润占当期利润总额约11%。从以图1、表3可看出,雅百特2014~2016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皆大幅低于净利润,且因2015年虚构业务虚增的销售额在一年后仍无法形成回款导致一直挂账,导致2016年应收账款余额大幅增长约5亿(与证监会查实的2015~2016年9月虚增销售额约5.8亿基本相符),增长率高达286.53%,大幅高于2016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2.利用关联方交易通过体系外资金闭环,虚构销售链条。这种虚增收入的方式是前述虚构销售业务的“升级版”,通过使用实际资金在体系外的虚假销售、采购、回款等业务环节之间流转,实现资金的闭环,再配以伪造各环节的各种单据,使整个业务流转显得更加“逼真”,但这种造假手法也是可以从报表找出“蛛丝马迹”的,通常根据资金流出体系时的“用途”,相应资产类科目(预付账款、存货、金融资产、在建工程等)金额会有所增加。万福生科造假案属于此类收入造假的一大经典案例。根据万福生科2013年3月2日的公告,公司于2008~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基本一半以上收入、绝大部分净利润都为虚增。具体的造假手法为:以预付工程款、采购材料等名义向私人支付款项,款项最终以销售回款方式流回公司,并在整个过程中伪造了大量银行回单以及销售、采购等相关单据。稽查人员以“预付账款”科目增长过大为突破口,追查资金去向,最终发现资金实际流向以及销售回款大多为公司控制的私人账户,从而侦破了这起财务造假大案。反观万福生科调整前的财务报表,的确是反映出一些疑点,若投资者能提早加以关注,则可及时回避。由表4可见,万福生科的预付款项于2011年下半年从2845万元突然猛增至11938万元,在建工程于2012年上半年从8675万元猛增至17998万元,疑点重重。进一步观察2011~2012年半年度在建项目的进度,可以发现淀粉糖扩改工程及污水处理工程在2012年上半年分别增加投资2,601万元、4,000万元,但淀粉糖扩改工程项目进度从90%下降至30%,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进度保持50%不变。原因很可能是出于虚增利润的需要而虚假地扩大了工程规模。至此,我们已经可合理怀疑万福生科的预付账款及在建工程存在虚增,可能是成本费用的资本化,也可能是人为制造的资金体系外循环,最终的结果都是虚增利润。

三、结语

对于投资者而言,若能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中识别出一些财务风险点,或财务造假的蛛丝马迹,便可对这类公司予以回避,降低投资风险。本文通过列举财务造假的类型、说明财务造假风险的识别方法、以及对相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许志强.浅谈企业财务造假的惯用手法及其防范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9(19):138-139.

[2]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事业部课题组陈贵平.IPO企业财务造假手法及保荐业务风险防控措施研究[A].中国证券业协会.创新与发展:中国证券业2018年论文集(上册)[C].中国证券业协会,2019:22.

[3]刘石球.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造假手法剖析及识别[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2):73-77+2.

[4]孙博文.虚构跨境经济业务型财务造假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8.

篇8

调查显示,银行发放贷款最看重的三个条件是抵押物、盈利能力和企业信用。在这三个条件中,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缺乏可抵押物的情况其实非常了解,却缘何不愿降低抵押物条件,通过考量盈利能力和企业信用去决定是否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呢?受调查的银行普遍认为准确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规范的财务报表是商业银行放贷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小企业财务混乱并已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放贷。很多中小企业随意调账,设置“多本账”,分别对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提供不同的报表,其财务报告的可信度极低,中小企业缺失了应有的财务信用,此时商业银行如果通过中小企业财务报表所呈现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去判断是否发放贷款,必将承担巨大的风险,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选择实实在在的抵押物作为放款条件。诚然,拨开可抵押物缺乏这个表象,财务信用缺失才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且该深层次原因正在从多方面恶化着整个融资环境。其后果是:

1.致使贷款融资陷入恶性循环。银行把放贷的条件集中在抵押物上,通过调查显示,80%的金融机构选择土地和厂房作为抵押物,考虑到技术更新、变现能力等问题一般不愿接受中小企业的设备作为抵押。然而大部分中小企业一方面由于发展规模的限制其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比例小,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占比高而固定资产占比小;另一方面由于它们的土地、厂房存在着证件不全等问题,或虽然有一些设备,但设备变现能力不强,抵押价值低,银行不愿意接受,因此根本无法提供合适的抵押物。由此中小企业陷入了贷款融资的恶性循环:财务信用缺失、银行看重抵押物、缺少抵押物、无法贷到款项、资金不足无法发展、无力购置可抵押资产、又无法贷到款项。身陷恶性循环无法自拔,中小企业融资变得异常困难。另外,一些优质中小企业也因此受到牵连,优质中小企业发展良好,财务规范,需要资金支持做大做强,但却由于财务失信成风,不再信任中小企业,导致优质中小企业也难以获取贷款,发展受限。

2.致使担保机构不愿伸出橄榄枝。对照银行的放贷条件,中小企业会出现三种情形:一是能提供相应的抵押物,二是只能提供部分抵押物,三是根本无法提供。调研数据显示,333家中小企业中能够提供厂房和设备抵押的企业仅有40%,说明第二和第三种情形的中小企业居多,即便如第一种情形能提供抵押物,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抵押折扣率往往也设置得很高,导致许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取足额的信贷资金,此时亟需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放大信贷额度。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调查中发现“缺乏第三方担保”位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第三,说明要得到担保机构的担保并不容易;即使获得了担保,服务也有限,其担保放大倍数较小,仅为1-3倍,远远低于国外10-20倍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担保机构发展较迟且发展速度跟不上中小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缺失所致:由于缺乏担保方面的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担保风险预警机制上,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对受保企业资信状况的调查目前仅能借助于询问访谈结果和被担保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然而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缺失、财务报告可信度极低,担保机构不可能依据不真实的财务报告做出真实、准确的评判。因此在政府尚未建立起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和再担保机制之前,担保机构从自身风险和利益出发,自然不愿意伸出橄榄枝为中小企业提供过多的担保。

3.致使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实业空心化。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不好、变数增多,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欠佳,特别是对于做实业的中小企业,在通胀的环境下,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融资成本上升,大幅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困难增加,最主要的贷款融资又因财务信用缺失难度加大,让中小企业的实业经营举步维艰,于是不少做实业的中小企业开始放弃低利润率的实业,转战利润率更高的房地产等投资炒作领域。调研中有一家东莞企业因为成本上升以及电荒,实施了生产收缩,仅仅维持企业生存,多余的资金用于投资工业用地,建成厂房出租,再利用建成的厂房向银行抵押贷款,所获资金再去购置物业,进入他们所认为的良性循环。然而,实业是经济的根本,产业资本不断流向资产领域或虚拟经济,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必将出现严重问题,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必将出现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灾难,给整个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给整个本不宽松的融资环境带来莫大的创伤,必将加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二、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动因分析

为了改善融资环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追根溯源找出财务信用缺失的动因所在。由于财务造假是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缺失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此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中小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财务造假,二是中小企业为什么敢进行财务造假。

(一)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直接动机中小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财务造假?现实表明逃避过重的税费负担是当前中小企业进行财务造假的直接动机。北大国家研究院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一半以上的利润都被税费侵占。中小企业需要缴纳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流转税附加、印花税、契税等二十多种税,且其税负待遇不如外资企业,优惠政策不如大型企业,一些企业主反映,如果把各种隐性的、显性的税加在一起,企业的平均税负在40%以上。除了税以外,企业还要缴纳名目繁多的各种费:教育附加费、水资源费、社会保险费、地方教育费、残疾人就业金、公会经费以及工商、环保、卫生、质监、公安等众多部门征收的各类行政性收费,据《中国经济周刊》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事业性费用的部门共有18个,收费项目有69个大类,子项目则有上千个,税费之多让中小企业难以接受。中小企业的发展经常陷入两难的窘境:一方面整体经济形势不利、各种成本上升、利润空间日益被压缩,另一方面又背负着沉重的税费负担,可谓雪上加霜。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秦荣生也表示:在成本全面高企的背景下,繁重的税费盘剥着中小企业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大量中小企业利润“比刀片还薄”。因此,一方面为了生存想方设法从税收中逃一点,由此很多中小企业从“出生”开始就寻求如何进行避税和逃税,在为税务部门提供财务报表时,往往通过随意结转成本或直接转移利润的方式将企业的盈利下调至较低水平,减少纳税;另一方面,“比刀片还薄”的盈利必然影响银行及担保机构对其发放贷款和提供担保,为了能得到银行和担保机构的眷顾,中小企业千方百计随意调账以提高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以上分析表明,在利润微薄、税负沉重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在为生存和发展挣扎,故通过财务造假,逃避纳税、提供“多本账”迎合各方要求。

(二)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间接推动力1.会计准则执行的随意性。高质量会计准则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前提和保障,近几年我国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会计准则并统一部署要求实施,其中有中型企业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小型企业适用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目的是为了规范各种类型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可信的财务报告,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型企业基于执行力不足、执行成本高等原因并未按规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还是按照旧的一套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导致核算不规范,随意性很强。部分小企业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不理解,部分小企业基于财会人员的能力、执行成本等问题无力执行。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仅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上。可见,不管是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未严格遵循相应的会计准则,会计核算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再加上相关政府部门出于资源限制等原因不能全盘跟踪和监督数量如此之大的中小企业的准则执行情况,这为中小企业的财务造假提供了可能。2.注册会计师审计失去了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灵魂,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保证客观公正的基本前提,如果缺乏了独立性,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将大打折扣。目前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激烈,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客源就是财源,为了留住客源谋取经济利益,不惜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听之任之,对中小企业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设法满足,甚至共同作假。注册会计师审计非但未起到经济警察的作用,反而助长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造假之风。3.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监督不到位。中小企业进行财务造假时往往是心怀侥幸,笔者通过暗访一些记账公司和中小企业发现,有些中小企业在得知核算的税前利润较高时,为了逃税,直接采用开“白条”的方式把利润转移,被问及为何不怕东窗事发,他们认为:首先,中小企业多如牛毛,而税务等相关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被抽查的几率不大;其次,调整利润时只要抓准了税务部门抽查的规律如利润不能连续几年调得太低或亏损,就不会招致税务机关的检查。很显然,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监督范围和力度不足,为中小企业进行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4.财务造假的违规成本太低。中小企业造假的背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造假成本太低。譬如前述通过开“白条”转移利润的情形,如果被发现,也就追究罚款等行政责任,且罚款数额远远低于操纵利润所获利益,即使有些中小企业情节比较严重也能通过疏通关系,罚点小款后就不了了之。且看以“中国股市第一案”著称的银广夏案,最后判决的结果是其董事长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总裁、财务总监、总经理判处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三万至八万元,与该案的恶劣程度相比,其惩罚力度实在太轻,根本没有震慑力。对一个上市大公司造假的处罚尚且如此之轻,更何况对中小企业造假的处罚呢!惩罚力度不足,造假成本太低,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中小企业何乐而不为呢!毋庸置疑,以上四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已然成为中小企业进行财务造假、致使财务信用缺失的强大推动力。

三、中小企业融资的解困之道

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策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

根据4号公告所涉及的十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情况如下:

1.2003年湖南某上市公司,据分析是天一科技,为掩盖其利用募股资金和银行贷款1.94亿元,转移账外买卖股票的事实,与其在当地的开户银行相互串通,通过伪造银行对账单的方式,多记存款1.31亿元,少记贷款7100万元,造成资产、负债均不实。

2.在2003年山西省的漳泽电力公司所属的发电厂违反了国家规定,累计提取了3965.8万元的“地方电力建设基金”,计入了生产成本。2003年末,发电厂以“能源基金”名义,将上述资金金额上交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直接将此笔资金在“其他应付款”挂账,造成2003年生产成本多计了3965.8万元。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未能查出上述问题。

3.四川省天科股份于委托购买国债的名义,将3000万元资金交给深圳几家公司,实际用于股票买卖,截止2004年3月已损失1623万元。

2004年3月,该上市公司为掩盖上述委托理财损失,与其大股东控制的某公司签订了虚假协议约定由该公司出资3000万元。受让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形成全部财产。双方在当月另签合作备忘录,约定原投资损失仍由上市公司承担,该上市公司未能将此重要信息对外披露。

该公司已被证监局立案调查,该公司2004年年度报告称:2004年3月,公司将3000万元委托理财项目转让给成都博宏,实质是以受控证券投资账户内的1400余万元资产换取了3000万元无保障的债权,扩大了公司风险。同时,截止到2003年7月末,成都博宏仅归还100万元,涉嫌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2900万元,公司也以挪用资金罪举报前高管,根据整改公告显示该公司财务管理和对外投资失控。

4.2002年,湖北武昌鱼公司的子公司与武汉某公司签订供货合同,金额共计1.07亿元,截止2003年12月底,该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账面反映将1.07亿元全部预付给供货方,但截止检查日,该子公司实际收到2311万元的货物,其余款项均由供货方直接或间接付给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形成大股东占用资金8376万元。

5.南京熊猫在2003年11月,为了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的真实情况,向两家有限公司开具了两张金额均为4000万元的本票,上述两家公司将上述8000万元本票直接背书转让给该上市公司大股东,大股东用此款归还了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上述交易在一天完成。上市公司替大股东出钱归还欠款的行为,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实。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其注册会计师未能查出上述问题。

6.天津磁卡2003年与天津某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开发公司”)和天津某文化交流中心(下称“交流中心”)分别签订资产置换协议,开发公司将其评估价为3247.61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进行了等值置换,交流中心将其评估价为4406.53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进行了等值置换。因开发商原因,上述两处房产均未取得土地证及房产产权证,造成资产置换存在风险。该上市公司年报未披露上述两项债务重组置换的7654.14万元房产未能取得房产证的情况。该公司在2005年4月29日《增补2005年第一季度报告中其他业务利润的相关事项公告》中做了披露。

7.华菱管线这2003年进行了在建工程——连铸高效化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当年完成投资额14410.93万元,已转固定资产(暂估)9019.72万元。而年报中只披露了当年完成投资额1270.53万元,少披露当年完成投资额1705.4万元,未披露已转入固定资产的9019.72万元,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实。

另一在建工程——以转代平工程项目,截止到2003年底在建工程项目账上未记录投资完成情况,但该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该工程投资完成情况:为期初余额7180.66万元,本期完成5839.06万元,已转固定资产13019.72万元。造成会计帐目和财务报告数字不符。

8.ST昌源在1996年~2001年期间,为多家公司提供担保,取得贷款人民币1.56亿元,港币3747万元。2000年以来,上述公司因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经法院判决应由ST昌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该上市公司仅对应赔偿的贷款本金计提预计负债,对应赔偿的贷款利息1616万元一直未计提预计负债,造成利润不实,未计提部分占2002年当期损益的213.6%,根据其年报,该上市公司2002年利润总额微756万元,以《4号公告》所述公司应计提未提的预计负债1616万元,恰占213.6%,由此可见,当年利润为虚假数字。

9.古井贡1996年以来,未经国家税务局批准,与其全资子公司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致使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10万元,占当期损益的176%,2005年6月27日,古井贡公告,州古井销售公司未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自行与本公司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造成了2002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3966万元,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25万元。

10.吉林敖东在2003年为其5家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担保总额为1.08亿元,该上市公司未在年报中披露。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

1.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法制观念淡薄。

(1)从法制建设的角度看,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制定和修订了不少财务法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法规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法律条文过粗,致使执行起来依据不足,可行性较差。

(2)执法不严,长官意志浓厚,虽然《会计法》对财务报表及其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都做出了规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一些单位的行政领导的心中,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长官意志浓厚,全然不把会计法规放在心上,虚报瞒报,随心所欲,甚至是凭感情办事,关系比法大,权大于法,甚至会计人员也无法坚持原则。

(3)企业法制观淡薄。

2.企业内外部监管力度不够。从上述10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事实可见为10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均没有发挥很好的监督作用,大部分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事实查不出,即使有几家能查出的,也没有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指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基本不起作用,大都是按长官意志做帐,因此,企业一旦出现财务问题,很难查出。

3.注册会计师素质有待提高。(1)是注册会计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审计工作中,不能坚持原则,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办事。(2)是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不高,上市公司略施小计,注册会计师就查不出问题了。

4.注册会计师的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如果,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法规能够这样规定:凡在审计工作中遇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而不予以指出的,无论是查不出,还是

查出而不指明的,应该取消其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五年。那么,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防治对策

1.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预防对策。(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企业主管领导、企业高层及会计人员都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企业发展观、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诚信观念。(2)加强财会人员的法律教育。使每一个财会人员都了解财会法规,争当执行财会法规的模范。(3)加强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财会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水平,让他们能够熟悉会计和财务业务工作,减少由于业务不熟而造成的技术上的错误。(4)深化体制改革,使上市公司运行正规化、国际化,以减少由于体制问题造成的财务造假的可能性。(5)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现行会计法规和制度都还存在一些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也给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务造假问题,必须完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6)加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如建立企业内部牵制制度,严格费用支付的审批手续。

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治理对策。(1)严格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上市公司出现财务造假问题,对企业涉案人员和有关注册会计师实行经济制裁和法律制裁。(2)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一旦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就通过媒体爆光,造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从而,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商誉。使企业不敢财务造假。(3)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如建立监督和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机构。及时对违规注册会计师做出处分。(4)建立注册会计师财务造假一票否决制。即一旦发现注册会计师参与和包庇财务造假行为则取消其执业资格,收回其资格证书,从此,终身不得从事会计、财务和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应对策略

引言

所谓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会计信息是否失真,是评价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与可靠程度的重要标准。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不一致产生的信息虚假,即财务报告反映的情况与原始凭证不符。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不完善

企业管理的基石之一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管理结构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企业管理的内部监控机制失效,使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在部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中,所有者缺位的现象依然严重,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的权力超越了现代企业制度下经营者的权力,对企业的财务人员有绝对的任免权,在这种体制下,少数会计人员对法人代表唯命是从,任意改动账簿报表,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受到影响。

(二)施工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完备

一方面,不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规范、虚假、预先披露等不公平、不合法现象。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有多重的原因,既有信息披露技术和监管不力的原因,也有会计标准本身的缺陷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对于施工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无论施工企业规模大小,无论施工企业具体特点,都采用相同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审计和信息公布要求、报表格式、报告种类。这种 “单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无法实现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披露。

(三)会计违规成本过低

一方面,在现行法律制度下,施工企业管理当局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很小,且不必为企业利润的下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政府鼓励或默认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直到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追究当事者的责任,只要不发生贪污、受贿之事,一般就不会承担什么责任。

(四)施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当前我们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普遍不高,不少会计人员甚至直接就是从工班调出来的,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完全不懂会计基本理论;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虽然是经过了会计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但对会计法律、法规了解甚少,业务知识不熟练,业务水平低。同时,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对会计法律和各种财经纪律都很熟悉,业务水平也很高,但由于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影响,也能致使其报送虚假的会计信息。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企业管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股权结构决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布,决定着所有者和经营者委托关系的性质,是影响企业管理健康有效的重要因素。当前企业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股权单一化,国有股一股独大,不符合现代企业的股权结构要求。单一化的股权结构难以形成制衡,容易出现企业内部人为控制问题。只有完善企业管理结构,建设合理的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管理体系,必须力求在股权多元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彻底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二)建立严格、公平、多层次的施工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一方面,我们有关部门应善于借鉴英美国家施工企业开机信息披露政策演变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施工企业实际情况,对施工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主体与客体予以限定;对“重要”信息作出合理界定;从而可以从制度上保证施工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合理、规范。另一方面,我们有关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应尽快就不同规模、不同法律及组织形式的施工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定出严格、规范、有前瞻性的“多层次”制度来,以此来确保施工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三)加大会计信息造假成本

建筑施工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一切行为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会计造假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是否会选择违约,主要还是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当会计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时,企业很难不产生造假的冲动。因此,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无疑是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措施。惟有加大处罚力度,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和风险,使造假者得不偿失、无利可图,从而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四)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既是信息的制造者,又是企业钱、则、物的管理者,必须加强会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当前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1)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具备哪些条件才有资格从事则会工作,具备哪些条件才一能担任总会计师。2)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在坚持目前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重视学历因素在“考评”中的作用。3)建立一套统一的、具有刚性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会计人员要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4)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一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索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

三、结语

总之,预防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必须针对施工行业的特点对症下药,重点是着眼于完善企业管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严格、公平、多层次的施工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加大会计信息造假成本;以及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赖永武.提高建筑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分析[J].中国市场,2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