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商风险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商风险控制

篇1

关键词: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有效措施

经笔者研究分析,现阶段,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风险管理,随着制造企业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得到更好的经济利润,就需尽快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就必须加强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管理控制,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工作,充分企业供应商队伍的稳定和可靠,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将从: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分析

经笔者研究,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还具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外部环境限制,我国制造企业对于供应商管理还未形成一定制度,各项体系的构建缺乏完善,最终限制供应链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其次是制造企业协同意识不足,未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且对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平台,无法将供应链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在一起。综上,我们发现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上明显力度不够,不能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给予有效防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化道路造成不少障碍。

二、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了促进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构建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采用适当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等,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构建供应商管

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对供应商管理工作予以规范,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综合评价模型,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为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重要条件。要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做好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是十分关键的,选择的好坏对采购物品的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确保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总的来说,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与制造企业管理不当有直接联系,企业要想降低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就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做好沟通交流,建立有效,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以此促进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充分降低管理风险,使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增添一臂之力。

(二)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风险。据此,要想降低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出现,制造企业必须构建适应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制造企业经营特点及发展规划与其他企业不同,那么制造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必须对企业自身特点足够了解。在这里,笔者将以某大型超市为例,该超市实行的QR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是通过EDI等信息技术来实现订货补货等经营信息的交换,该超市利用该体系大大缩短了交货送货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超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只有对企业自身特点充分了解,才能构建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他们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建立核心企业供应链体系,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建立必要以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建立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资源共享平台。实际上,核心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对于制造企业本身还是供应商本身,都具有一定益处。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核心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将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另外,对于供应商而言,供应链体系的建立能让制造企业与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其业务的拓展,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不过,核心供应链的建立对于企业信息化程度要求较高,它必要以严谨的科学技术为主,以防共享的资源被违法利用。事实上,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上完全可以选择由第三方服务公司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的ASP模式,该模式充分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拓展供应链范围,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信息平台日常维护开销,同时也能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变更供应伙伴。

(三)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基础是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因此,如何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成为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基础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些许进展,他们将信息技术引用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尔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选择的mySAP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物料管理、制造计划、销售与订单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等多个信息模块,该系统实施后,海尔集团逐渐完成了信息同步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海尔集团的成功为其他制造企业也带来了发展契机,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复制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效率,也大大缩短了工作流程。上述,笔者提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ASP模式来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链管理风险,还要对自身企业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应注意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长远合理的规划

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体制的建立,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以龙岩卷烟厂为例,改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实施长远合理规划,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制造企业上下的共同参与,制造企业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供应链风险加强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大大减少采购成本,实现了制造企业的长效发展。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大量吸纳人才,并对在职人员实施相关培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发现不少问题,为了改善管理现状,制造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握住发展机遇,充分提升制造企业自身竞争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制造企业领导必须加强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管理力度,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良好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创造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莉立.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2(10):162.

[2]孔令夷.制造业供应商管理现状及模式选择[J].生态经济,2013(04):106-110.

篇2

关键词:营业线; 上跨桥;风险控制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tep up, and span railway bridge construction on order in Beijing railway administration at 04:38 is growing and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in order to control is the top priority, is for the Chinese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How well the span railway bridge in order of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work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cranes and is currently the subject of safety managemen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ollection, sorting, analyzed and concluded on cross the bridge engineering safety management work, for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order span railway safety management work has accumulated practical experience.

Keywords: order; Across the bridge; 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上跨铁路营业线桥梁工程在北京铁路局管内日益增多,笔者所在工程管理所每年承担的营业线上跨桥工程管理项目,一般都在20项左右。大致可分为架桥机上跨营业线吊装、轮式起重机上跨营业线吊装和履带式起重机上跨营业线吊装和顶推法等四种架桥类型,线别包括五大干线、普通正线、专用线、军专线、站场等各种类别的既有线。目前,上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桥梁吊装施工,已在施工可行性论证之中,尚无经验可以借鉴。虽然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多处上跨铁路营业线桥梁架设施工任务,但今后京津城际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上跨桥架梁施工,将使安全管理工作面临新的考验。

上跨铁路营业线架设桥梁施工属于重大风险源管理项目,路局对跨越铁路桥梁吊装施工过程中的人、机、环境及施工全过程,实行专项安全管理制度(依据铁办〔2008〕190号文件)。安全管理是保证上跨铁路营业线架设桥梁施工行为符合铁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止施工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把施工安全控制在允许的风险度范围以内,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制度。铁路局所承担安全管理工作的上跨桥施工,按照上跨桥的梁式、跨度,现场的地形条件和铁路线路的位置,大致可分为架桥机上跨铁路营业线架梁施工、轮式(履带式)起重机上跨铁路营业线吊装施工和顶推法、转体法等施工几种方法。

就目前采用较多的架桥机上跨铁路营业线架梁或轮式(履带式)起重机吊装架梁的下部基础结构和架梁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程序,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控制:

一、上跨铁路营业线架设桥梁施工组织

架桥机过孔和架梁施工列入照北京铁路局月度施工计划,封闭线路施工。

铁路局、站段成立上跨桥施工领导小组,现场盯控人员按照施工等级组成。

1.Ⅰ级施工由铁路局主管运输副局长、有关主管副局长担任施工领导小组正、副组长,成员由行车组织、设备管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安全监理的依据)、安监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

2.Ⅱ级施工由铁路局运输处、有关业务处主管副处长担任正、副组长,成员由行车组织、设备管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安监等有关部门和单位主管人员组成。

3.Ⅲ级施工由车务段(直属站)主管副段长(副站长)、设备管理单位主管副段长(或以上单位的指定人员)担任正、副组长,成员由行车组织、施工、监理、设备管理、项目管理等有关单位成员组成。

Ⅰ级、Ⅱ级、Ⅲ级施工领导小组成员参加施工现场的监督、指导。

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审批和施工组织协调

开工前,施工单位编制“施组”和下部基础结构施工、桥梁吊装、临时支墩、桥面系施工等专项方案及事故抢险应急预案。“施组”必须经过三级审批,层层把关,即施工单位上级技术主管审批,建设单位审批和监理单位审批。

吊装、临时支墩等危险性较大分项工程,还应进行专家论证。

确需在汛期施工时,必须编制汛期施工专项施工方案,坚持主管局长审批原则。

按照京铁师[2008]435号《营业线施工及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和京铁师〔2010〕249号《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补充办法》的规定,设备管理单位是营业线施工安全的监护单位,是营业线行车设备安全的责任主体。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与设备管理单位签订安全协议、配合协议和施工监护协议,明确双方责任,确保施工和行车设备安全并报监理单位备案。

监理单位的总监理工程师、安全监理工程师要根据建设单位的审批意见,结合工程实际,编制切实可行、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营业线上跨桥下部基础结构施工安全监理实施细则》和《上跨铁路营业线桥梁施工安全监理实施细则》,这些都是营业线施工必备的管理资料。

A类施工安全风险控制包括:“营业线设备安全限界”内使用大型机械施工;电务割接电缆施工;桥面湿接缝吊模和拆除湿接缝模板施工;安装栏板模板和栏板模板拆除施工;防抛屏安装施工;上跨桥架梁施工。

B类施工安全风险控制包括:安全保护区内使用大型机械施工;吊装桩基钢筋笼;吊装墩柱钢筋笼;安装绑扎墩柱、系梁、连梁、盖梁钢筋;吊装墩柱模板;吊装盖梁模板;临近铁路的路堑消坡、减方等施工。

C类施工安全风险控制包括:桩基钻孔;钻孔灌注桩施工;桩基浇注砼;墩柱浇注砼;浇注盖梁砼;桥面湿接缝施工;桥面湿接头施工、防撞护栏施工;桥面铺装施工。

上跨桥安全管理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安全风险控制

(一)、下部基础结构施工安全风险控制重点

篇3

外包一词起源于“outsourcing”,即从外部资源寻求帮助和支持,以达到降低成本或提高效率的一种经营模式。早期外包主要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研发和物流领域,后期在分工逐渐细化的基础上,美国企业开始实现人力资源外包,并通过美国驻外企业引入到欧洲、日本等地。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企业通过寻找和筛选外包供应商,将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部分或全部职能,转移到外部供应商的一种合同关系,从而进一步达到细分组织分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和增强企业人才竞争优势的目的。其中,外包职能一般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不涉及公司机密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相对应的,外包供应商是指通过合同或其他形式为企业提供相关人力资源职能服务与支持的专业机构,分为全职能外包供应商和部分职能外包供应商。

2人力资源外包风险

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因素、外包供应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三部分。其中,企业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沟通的有效性、外包工作的准备完善性以及监管与控制机制的合理性;外包供应商因素主要包括道德约束、经营能力与专业能力水平;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尚不健全以及人力资源外包理论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可借鉴案例。我国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外包的主要流程包括外包的决策、外包供应商的选择、外包的具体执行过程以及外包合同的结束或解除四阶段。结合人力资源外包风险来源和流程两方面,分析人力资源外部主要存在的风险如下:

2.1外包决策阶段的风险

2.1.1外包必要性风险。企业应明确人力资源外包的目的性,分析人力资源外包是否能够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或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而非盲目跟风。另外,企业应明确外包过程中的控制力与控制权限、风险预期与规避措施,以免增加企业管理风险,阻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1.2外包内容风险。根据我国学者研究表明,人力资源外包包括全部职能外包和部分职能外包两种形式,故而企业在选取外包形式、确定外包内容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企业应结合外包的目的性,合理选择外包形式,并注意外包内容应不包含核心商业机密和战略性工作,否则将会增加企业管理风险和机密泄露风险。

2.1.3内部员工流失风险。人力资源外包会直接造成人员调动和岗位调整,从而影响员工心理的稳定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甚至造成员工的流失。因此,企业将可能面临内部员工与外部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过程中形成的风险。

2.2外包选择阶段的风险

2.2.1法律缺失风险。由于该管理模式发展尚浅,目前针对该方面出台的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相对欠缺,从而造成无法有效和规范地对外包供应商进行责任追究与管理,同时缺少可借鉴的合同管理与责任确定的案例,因此增加了该方面的风险。

2.2.2信息缺失风险。信息缺失主要是指企业与外包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企业难以获取准确和全面的外包供应商信息,在供应商的选择上易出现成本浪费和判断失误的情况。另外,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非隶属关系,造成企业并不能全面监管和控制供应商提供的支持与服务情况。

2.3外包执行阶段的风险

2.3.1责任风险。合同签订过程中应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合同的履行与实际实施情况。另外,企业应明确自身的监管与控制力度,过高的控制易造成外包的浪费,而过低的控制与监管则可能增加外包商的不作为或低效率风险。

2.3.2道德风险。所谓道德风险,也称为败德风险,即外包商虽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但由于存在机会主义,企业难以监管和控制供应商行为,供应商有意识做出的对企业不利的行为,包括信息泄露等。该风险主要受到供应商企业文化和自身道德约束。

2.3.3能力风险。能力风险是指供应商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经营能力。专业能力可能造成工作效率和成果方面的风险,而经营能力则可能增加项目失败的风险,甚至供应商中途破产的风险。

2.4外包结束阶段的风险

2.4.1评估风险。外包结束后,企业应根据供应商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合同进行最后的履行、解除和追责,故而企业能否进行客观和全面评估,将直接影响外包内容结束和工作交接。

2.4.2回归风险。无论企业是否在下一阶段继续实施人力资源外包工作,本阶段的外包结束都将造成企业进入一个过渡期。外包职能的平稳回归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员工的稳定性以及管理的平滑过渡。

3人力资源外包风险控制

有效地控制甚至规避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能够提高外包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辅助实现外包的战略目的与外包工作的完成,故而应做到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控制的方法。

3.1外包决策阶段的风险控制

3.1.1构建外包需求评估体系。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特点,合理有效地构建外包需求评估体系,有利于明确企业外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降低外包决策失误的风险。

3.1.2合理选择外包内容。企业应根据各职能的战略价值和工作性质的独特性进行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进行双维度的划分,从而选取战略价值和独特性双低的工作进行外包,以避免公司核心工作泄露或战略目标的难以实现风险。

3.1.3加强外包理念宣传。企业领导者应站在战略角度,分析人力资源外包问题,并在组织和员工中宣传外包理念和优势,在获取外部资源优势的同时,保持组织内部的稳定性。

3.2外包选择阶段的风险控制

3.2.1完善外包合同与协议。企业与外包供应商之间属于非隶属的合作关系,双方间签订的合同条款是主要约束条件,故而合同的完善与法律效力将直接影响外包工作的完成效率和双方合作满意度,能够有效避免法律与责任纠纷。

3.2.2客观评估外包供应商。企业在选取外包供应商的过程中,除考虑供应商的工作能力与经营能力、报价等因素外,还应考虑供应商信誉、经营理念与自身的融合度以及外包案例等,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助于正确选取契合的供应商。

3.3外包执行阶段的风险控制

3.3.1加强监管与控制。企业除对外包供应商服务质量进行定期的监督与反馈,保障项目正常进度外,还应针对外包供应商的经营状况进行定期监督,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完成。

3.3.2构建风险防范体系。一方面,企业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整,有效避免风险的早期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应实施目标控制体系,即不仅控制项目的总体目标,同时针对不同时间节点设立子目标,从而达到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调整。

3.3.3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企业在实施外包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措施,与供应商形成长期友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侧面对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和道德行为形成约束。

3.4外包结束阶段的风险控制

3.4.1信息回收。外包实施过程中,外包供应商掌握了大量企业内部员工与工作信息,故而在外包结束时应全面回收所有涉及企业内部工作与人员的信息,并监督供应商对此类信息进行彻底删除,避免合同结束后信息泄露风险。

3.4.2质量考核与反馈。一方面,外包项目的考核是合同最终履行与责任归属的依据,同时也是项目工作效果评估的环节;另一方面,项目的反馈为后期是否继续进行外包工作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4结语

篇4

关键词:PDCA循环;建筑工程;材料管理;风险控制

Abstract: Material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in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schedule and cos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with companie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expounds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PDCA circul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materials in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 contro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hortage of material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engineering materials management.

Keywords: PDCA cycle; constructional engineering; material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本文以公司总承包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凌桥N5-1地块动迁安置房项目为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4.5万m2,由27栋15层小高层、一个2万m2地下车库和1栋物业用房及1栋配套公建组成。整个工程分2个标段,3个施工工区,公司总承包单位涉及到的建筑材料有50多种,材料管理难度大。项目部通过PDCA循环在材料管理上的应用,对材料管理进行了有效的风险控制,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施工完成,该项目4栋楼获得了上海市白玉兰优质工程奖,3栋楼获得了上海市优质结构工程奖。

1.什么是PDCA循环?

PDCA循环是戴明博士最早提出来的,所以又称其为“戴明循环”。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是目标控制的基本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目前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行业管理实践当中,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建筑材料管理作为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在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工程进度、建设成本等,直接关系着施工企业的效益、品牌、生存与发展。而建筑材料管理的各个阶段风险又总是存在的,本文基于工程实例介绍了PDCA循环在建筑材料风险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即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ction)处理,通过这个循环系统,建筑材料管理中不断分析调查现状、查找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调查找出根本原因、制定相应对策解决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修正,由此减少材料管理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把可能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建筑材料的循环有效管理。

2. PDCA循环在材料风险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2.1 计划阶段(P)

建筑材料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风险有:

(1)材料采购风险:供应商选择风险、材料价格风险、材料合同风险。

(2)材料使用风险:材料不合格风险、材料供应不及时风险、材料超额领用风险、节能降耗不符合要求风险。

(3)材料结算资金支付风险:收支计划不合理风险、支付根据不充分风险、支付审批程序不严谨风险、与之有关的法律防范意识缺乏的风险。

作为建筑材料风险管理的基础阶段,项目材料管理人员在对上述风险问题进行充分的考量分析、归类整理后,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1)收集制定供应商管理名册、落实供应商竞标比选制度、采用规范合同。

(2)材料验收分类,落实责任人,制定科学材料采购计划,编制材料预算清单并及时调整。

(3)优先采用票据形式结算,科学编制材料费付款计划,严格落实资金支付审批制度,合同内增加资金风险控制条款。

2.2 实施阶段(D)

该阶段作为材料管理目标和风险控制的实施阶段,也是整个材料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阶段,项目部相关人员要依照相关施工材料标准和计划措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落实。

(1)建立供应商评价名册

首先查看供应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生产许可证、备案证、3C认证资料等资质资料,其次登录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该企业信用信息,登录相关建筑建材网查询企业是否有抽检不合格通报黑名单记录,最后,对涉及工程主材供应商厂家进行实地考察,综合对供应商进行打分并汇总记录。

篇5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招标;风险控制;策略

1引言

电力工程项目招标作为项目实施前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招标过程与招标结果对于项目的整体造价及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实施进度。事实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招标活动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形成一定的风险,而电力工程项目招标的过程往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存在的风险种类较多,一般情况下,招标的主要环节包括前期准备、招标过程及定标履约三个部分。其中,各个环节都有自身相应的特点,其中存在的招标风险差异也较大。倘若在招标前期未能做好相关的风险控制,不仅会对于项目的安全造成一定影响,还有可能会对整个项目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而增加项目的造价成本。因此,在项目招标前期,必须要做好相关风险控制。

2电力工程项目招标特点及原则

从整体来说,电力工程项目工程具有自身相应的特点:①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其运输线路的选择往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输电线路工程,其路径和运输地形都要求较高。②专业技术要求标准也较高,往往涉及到电力知识的不同方面,因此需要相关单位及人员的配合。③在造价及预算方面,一般具有较为突出的专业特点。因此电力工程项目的招标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确保招投标过程的有序性和科学性。2.1公开、公平性原则电力工程项目属于社会基础设施,涉及的相关单位也较多,其招标的结果将对于社会民生、企业及相关单位的经济利益都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招标过程中,各个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公开、公平性原则,招标人应对于招标涉及的信息及程序进行公开,对于投标人也应当做到一视同仁,都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和排斥投标人,从而确保招标市场的有序性。2.2规范性原则招投标的各个环节、个人和单位都应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才能确保招标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电力工程项目招标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招投标双方均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在实际招标过程中,招标人应当主动邀请监管单位进行有效监督。2.3择优选取原则择优录取是招标人进行招标活动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实际招标过程中,往往遵循此项原则进行招标对象的选择,从而选出最佳投标者,这样不仅能够较好的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还能够合理控制成本,帮助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3电力工程招标前存在风险分析

3.1需求计划及招标程序风险需求计划的准确性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招标结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倘若需求计划不准确,将存在极大的招标风险,如漏报和重复申报需求计划,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进度和招标成本的增加。此外,招标结果的公平性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基础,而招标程序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也是招标前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旦招标程序中违背法律法规,将会影响中标结果,延长项目的招标时间,耽误整个项目的实施进度。3.2合同风险在招标结果公布后,中标人需根据相关规定与招标人签订合同。而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由于电力工程项目本身具有复杂性,专业性极强的特点,如果在需求计划及招标程序的环节中没有做好风险管控,招标人有可能无法真正识别供应商的真实履约能力,合同双方往往容易造成各类争议,从而引发履约风险,给电网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不合格供应商还会对电力工程项目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相关单位和个人甚至也要承担一定的招标责任。3.3招标文件编制中的风险招标文件是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的前提和参加投标的依据、是评标的重要依据、是招标人与中标人签订合同的基础,招标文件在整个采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编制招标文件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非常烦琐的工作,如果招标文件编制不准确,会使投标人在编制投标文件时提出大量的需澄清问题,从而增加招标人在澄清答疑和评标环节的工作量,甚至会造成整个招标时间的延长和流标或重新招标,最终影响整个招标任务完成的时间。

4电力工程项目招标前风险控制策略

4.1规范招标程序在电力工程项目招标中,针对招标前期存在的风险,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进行控制欲管理。在进行招标前,应当将项目各项审批工作落实到实处,并针对资金落实状况进行准确核实。为解决需求计划的不确定性,防止发生漏报和重复申报,应当建立健全的需求计划管理、审批系统,以保证需求计划的准确性,做好招标需求计划的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管理。此外,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招标程序进行相关规范,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诚实信用原则的基础上,对于存在于项目招投标程序与法律法规要求的规范性不相符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4.2防止供应商提供虚假信息为防范供应商提供虚假信息,避免企业利益受到损害,应当设法解决采购人无法识别供应商的虚假信息等问题。因此,应当建立完善相关评价信息库-供应商管理系统,并定期更新供应商资信评价结果,做到风险的预防控制。在作好潜在供应商的资信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缩短评标时间,节约招标成本。4.3招标文件的编写应当严谨、准确在招标文件内容的编写方面,应当尽可能避免出现歧义或者疏漏,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和专业人员对招标文件的内容进行审核,另外,还可建立起招标文件编制自动生成系统,从需求计划中自动采集相关信息,从而确保文件的编制严谨、准确。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项目招标前存在着多种复杂风险,而加强招标前风险的程序及风险控制,是促使招标流程更加完善化、规范化的重要方式。因此,相关单位及部门应当不断总结经验,针对招标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从而具有针对性的采取高效的管控措施,进而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浅谈招标的前期策划与风控管理[J].大众科技,2015(01).

篇6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4;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169-02

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产业供应链出发,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通过综合授信,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同时,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随着全球步入信息经济时代,以信息高科技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为特征的电子商务正在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基于电商的供应链体系相较于传统供应链有更强的融资需求。根据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的截至2009年3月31日的第一季报显示,阿里巴巴国内国际两个交易市场已经在全球拥有了4 025万名注册用户,80%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供应链金融中的主要融资需求客户,由于规模小,资产少,其往往无法通过传统的资产抵押方式获得商业银行融资,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流动资金不足,大大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传统供应链金融虽然是为帮助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而诞生,但面对拥有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的电商供应链系统,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本文在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将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应用于电商供应链系统中,从一个新视角出发,以电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为依据,将电子商务供应链系统分为两类纯交易平台电商供应链与非纯交易平台供应链,根据两种不同生态体系的供应链系统,提出两种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两种融资模式的特点与运作机理,以期为未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一、非纯交易平台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

非纯交易平台电商在供应链系统除了提供交易平台,还自营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仓储和物流系统,电商向上游供应商提出订单需求,供应商向电商发货,电商向供应商开出承兑汇票,并产生应收账款。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有亚马逊、京东商城。

非纯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与传统供应链金融“1+N”模式本质相同,电商作为供应链系统的核心企业,利用自身良好的信誉和掌握的大量交易信息,以每笔交易为周期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授信,通过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供应商委托贷款融资等融资方式,与商业银行合作,融资给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为自己带来了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黏性和节点企业对自己的依赖性,并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稳定、互利的合作关系,确保以自身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稳健发展。

非纯交易平台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是将传统供应链金融理论延伸至电商供应链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绩效和经营风险的评估为链中企业提供贷款,改变传统的以单个企业的不动产质押为主的授信模式,不仅有利于拓展了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而且有利于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往往处于不同的行业环境中且相互影响,银行通过核心企业加强了对供应链和各节点企业的经营状况评估和监管,降低了非专业性因素引起的信心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风险和成本。

以京东商城“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模式为例分析,可知非纯交易平台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融资服务模式是:结合电商自身的供应商评价系统、结算系统、票据处理系统、网上银行及银企互联等电子渠道,面向全部供应商开展金融服务。电商根据不同对象提供的融资服务,包括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供应商委托贷款融资、应收账款资产包计划等。在这些融资中,电商自身扮演供应商与银行之间的授信角色,供应商可根据与电商的销售合同、货物单据、应收账款以及京东的确认文件,在第三方保险机构投保后,获得来自与有合作关系的银行的贷款,此运作模式中,借贷方是银行,因此,电商本身并不从中获得收益。

其中,应收账款融资与订单融资为电商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模式。应收账款融资主要是指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供应商从发货至电商到收款需要一定的账期,因此产生应收账款。为了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可以通过应收账款进行融资,加速货款的回收,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具体模式:电商平台上的供应商向电商发货、开票;电商向供应商开出承兑汇票,此时产生应收账款;供应商将承兑汇票通过背书的形式质押给银行,申请贷款融资,银行与电商平台服务商核实相关信息,并让其做出担保承诺后,开设专项账户,向供应商授信;银行收到电商平台的支付指令后,向供应商专项账户里发放贷款,到期时,供应商向银行偿还贷款。订单融资为了获得资金购买履行订单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等资源,电商通过质押订单获得融资的过程如下:电商交易平台服务商利用自身优势,将平台上众多业务状况良好的企业的小额订单整合成一个大订单,向银行申请融资授信,并获得一定的授信额度;当卖方通过交易平台签订订单后,凭订货合同等单证向银行质押申请贷款; 银行收到质押融资申请后,与交易平台服务商核实相关信息,平台服务商根据电商以往的交易信息行业和产品前景等信息,做出担保或回购承诺,银行开设专用账户用于贷款的发放与回收; 银行按照订单金额的一定比例将平台服务商的授信额度分配给电商; 电商获得贷款后购买生产资料,生产产品,并通过平台服务商制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货; 买方将货款支付到专用账户; 银行收到货款后,一部分扣留用于偿还贷款并恢复平台服务商的授信额度,剩下部分作为企业收益汇入企业账户。

二、基于纯交易平台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纯交易平台电商供应链系统中,电商本身只为上下游供应商提供交易平台,其自身不经营仓储和物流系统,与上游供应商之间不存在应收账款等现金交易,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B2B电商阿里巴巴、C2C淘宝、B2C天猫。该电商供应链系统中,电子商务平台对物流和资金流的掌控没有非纯交易平台的程度大,但是电商对信息流拥有控制权,所有供应链系统的交易都在电商平台上进行,电商可基于大量交易数据分析进行融资风险控制。

纯交易平台供应链融资是更具创新性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电商代替银行在传统供应链金融中提供融资服务的地位,并以数据与互联网为核心,建立丰富的供应商数据库和信用记录,利用庞大的客户资源、海量的客户交易行为数据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处理手段,为其平台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电商通过整合电子商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和信用,解决传统金融行业对个人和小企业贷款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流程复杂的问题,实现良好的风险控制和资本回报。

纯交易平台供应链融资创新模式特点体现在技术实现与风险控制。技术实现是指:电商的融资风险控制需引入网络数据模型和在线视频资信调查模式,通过交叉检验技术辅以第三方验证确认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将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向这些通常无法通过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中小供应商批量发放贷款。通过技术创新,利用数据分析而非担保或者抵押对融资方进行信用评级。风险控制是指:电商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微贷风险预警和管理体系,将贷前、贷中以及贷后三个环节紧密联系,利用数据采集和模型分析等手段,根据小微供应商在电商平台上积累的信用及行为数据,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进行较准确的评估,同时,结合贷后监控和网络店铺/帐号关停机制,提高了客户违约成本,有效地控制贷款风险。

在国内,率先实践纯交易平台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是阿里金融。阿里金融利用自身平台积累下的庞大交易数据对申请贷款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估并进行无抵押贷款,实现与供应商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捆绑,同时又能通过这些金融服务获得收益。

结语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不仅是IT时代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趋势所在,同时,它还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创造另一种途径。目前我国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研究和文献较少。本文根据电子商务平台在供应链中的功能特点,提出两种互联网供应链融资模式,对两种融资模式的运作机理进行详细描述。通过对企业实践的研究和成果数据分析可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不仅能够提高以电商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中资金的流动性,也有利于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与优化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价值,有利于电子商务企业经营运作创新的协同管理,达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194-206.

[2] 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14-16.

篇7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1 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简述

1.1招标方式

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和特点,现行的招标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公开招标,也称无限竞争性招标,通常招标组织机构,在国内外主要以报纸、网站和有关著名刊物上刊登招标广告,对招标项目感兴趣的合格投标商,他们都有同等的机会了解投标商要求并进行投标。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形成广泛的竞争局面,使最终选择出对业主最有利的投标商。其中包括国际竞争性招标和国内竞争性招标两种。国际竞争性招标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一种主要招标方式,该方式的最基本特点是世界银行提出的“3E”原则,即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公平(Equity)。而国内竞争性招标只向本国企业进行招标,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项目规模小,本地企业就能满足招标方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制造业的本地化,保护国内企业,振兴民族工业。

(2)邀请招标,也称有限竞争性招标,即不公开刊登广告,而是根据项目技术的特殊性,对适宜技术要求的合格投标商发出邀请,进行投标,从中选出中标商。对招标者来说,邀请有经验、有业绩和资信可靠的投标者来投标,这样能够保证将来合同的顺利执行,同时也减小了报价上的竞争压力。

(3)议标或谈判招标,由于技术上的特殊性,适应项目招标的潜在投标商少于3 家,选取合适的供应商,通过双方谈判方式签定供货合同。对企业招标单位来说,投标商少有利于节约招标时间和费用,但在价格竞争上不利于招标方。

1.2 国际工程招投标一般程序

工程招投标是涉及招标者与投标者的一项特殊活动,双方的工作既有矛盾又有联系,下面以国际通用的邀请招标为例,简要介绍招投标工作流程程序。招投标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招投标工作流程图

1.3工程项目承包方式

在工程项目招标中,由于有些复杂性和特殊性,而由多个供应商共同承担供应,或承担某个供应的一部分,使得每个供应商在合同中所处的关系和地位不同,形成了以下四种不同的承包方式。

(1)总包,是一个有实力的供应商承担某个供应合同的全部责任。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这个总包的供应商可以将其中的部分分包给其他供应商去制造。签约的供应商全面负责合同的执行,统一协调和监督其分包商的工作。在合同执行期间,业主只与签约供应商联系,不和其分供应商联系。总包成套方式对主供应商的制造能力、管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相应来说,主供应商的利润也很大。

(2)分包,是相对总包而言的。即有些供应商不直接与业主签定合同,而是从总包供应商分包某一部分。一般分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业主指定分包供应商,总包供应商与分包供应商签定分包合同;另一种是总包供应商自行选择分包供应商,经业主认可后,签定分包合同。

(3)直接承包,在整个工程项目招标项目上,招标单位事先根据系统、性能要求、用途等划分为若干个采购包,然后向不同的投标商发标,最后各个投标商分别直接与业主签定合同,各自直接履行自己所签定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各供应商之间关系平等,不存在总分包关系,业主自己管理每个分供应商。

(4)联合体,联合体就是由两个以上的供应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实体来投标某项的招标,项目结束后,实体解散。联合体的各个成员都是各自独立经营的企业,在签定合同后,根据预先达成的协议,承担各自的义务和分享各自的权利。

1.4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类型与内容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是业主与承包商之间,为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签定的承包合同。合同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工程咨询合同、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安装、工程管理等。具体来说,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可根据合同的责任范围和价格划分为多种。下面重点根据价格来分类的国际承包合同。

国际工程总承包按照工程价的计算方法,可以分为总价合同、单价合同和成本加酬金合同,在工程项目招标中经常采用前两种。

(1)总价合同,是指业主根据自己所要采购的物质,对其总价事先进行预算,在确定数量和技术规格的条件下,投标商对所投的报出总价,若中标,双方以最终的总报价签定合同,双方所签定的合同就是总价合同。采用这种合同形式,无论供应商承担的风险有多大或取得的利润多高,最终双方仍然以最初合同所确定的价格结算最为广泛的一种。

(2)单价合同,是在整个合同执行期间执行同一单价。在单价合同中,数量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仅仅是一个概况,以最终通过确认单的数量来计算最后的合同总价,也就是量变,价不变。由于上游数据不能确定而为了工程进度和设计图纸的出版,某些工程合同只能签订单价合同,在合同中只规定某类的单价和大约数量,最终精确的数量将根据业主的实际需要通过确认单(WO)来确定,业主每次需要的数量将通过确认单的形式逐批确认,最终根据总的确认单的价格金额来计算合同总价。

单价合同对业主来讲,可以节省在招标准备阶段的大量工作。并且由于付费方式是按实际数量来支付的,因此,可以减少意外开支,所以这种合同方式也被广泛应用。

(3)成本加酬金合同,是指业主按照工程实际成本,另外对供应商进行一定补偿的承包合同。在招标方未确定所要招标项目的各项技术指标而必须发标,因此这种方式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如工程总价无法控制,而且由于业主是按照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支付,所以供应商对于降低成本不是很关注。因此,为了降低工程成本,业主在支付方法上可以采取一些鼓励供应商降低成本的方法。

成本加酬金合同的支付计算方法一般有以下四种:成本加上按成本的百分比确定的酬金合同;成本加上一笔固定费用不变的合同;为促使供应商以最低的工程成本和最快的工期完成项目,按成本来规定奖励和惩罚的合同;保证不超过最高成本价格加固定数额酬金的合同。

2 风险管理

某些特殊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采购的相对多,前期投资巨大,因此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对工程项目招投标进行完善的风险管理,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主动和扩大风险事件的有利方面,妥善处理各种风险源所造成的不利后果,使整个工程项目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回报。

2.1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包含:确定可能会影响项目的风险,并记录每个风险事件的特征。结合国内外工程项目建设的情况,我国工程项目在招投标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风险事件)可以分成以下几种风险:

(1)经济风险。资金筹措方式不合理、资金不足、金融动荡、汇率浮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浮动,材料价格上涨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经济风险。

(2)技术风险。如设计存在较严重缺陷、设计技术方案不合理、错误和遗漏、规范不适当等,供应商根据此技术规范供给的将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技术风险。

(3)人员风险。招评标成员中关键岗位人员离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不足,招评标人员失职/失误/疏忽;管理机制不合理,决策或判断失误、合同条款不严谨、表达不清楚、承包模式有误、应进行保险的未进行足够的保险、工程计划不合理引起工期延期,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人员风险。

(4)自然环境风险。在招标时一定要考虑自然环境引起的风险,例如,在运输过程中要考虑到天气变化、洪水、台风、海啸等对运输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造成自然环境风险。

(5)设备/材料风险。材料及设备制造、采购、供应不当,设备或材料质量不合格,设备或材料不能按进度及时供货,这些因素都会造成设备/材料风险。

2.2风险估计

项目风险估计包括对项目风险和风险的相互作用的估计,以用来对可能的项目结果的风险进行估计。它主要与确定哪些风险事件需要响应有关。需要对各种风险源以及风险事件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比较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2.3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就是制定风险规避策略以及具体实施措施和手段的过程。对于确定的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可以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风险响应策略:缓解、预防、转移、回避措施。

2.险控制

项目风险控制是指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建立项目风险控制体系以及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安排负责项目风险管理的项目经理。

项目风险管理部门按照制定的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对项目进行风险监控,对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做出响应。当出现新的的风险事件或与原来估计有差别时,动态地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规划的过程。

3 小结

综上所述,只有对工程项目招评标的每个过程进行深入的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规划、风险控制等进行完善的风险管理,才能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增强其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的竞争性,并且具有很高的实际价值。同时,提高工程项目的决策水平,减少项目决策的风险性,对推动某些重大工程项目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实现国家大型工程项目中长期发展目标,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8

小微型企业实施采购成本控制,首先应该对供应商进行分类评估,建立备选供应商资料库。小微型企业应按照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类别来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然后对过去供应商在产品价格、数量、质量等方面的数据进行记录和评估,从中挑选备选供应商,建立完善备选供应商资料库。建立备选供应商资料库,首先应该对供应商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不仅要记录供应商每次供货的价格、数量及质量,同时应对供应商的组织管理、财务状况、生产技术、主要客户等方面进行评估,然后再对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重新整理供应商备选名单,剔除财务状况不佳或无法按时交货的供应商。再在电脑中建立备选供应商文件夹,其中按照不同原材料分为不同文件夹收录供应商名单及其详细资料。

其次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对备选供应商资料库中合格的供应商进行准确评价,以便此后每次采购在备选供应商的资料库中挑选出合适的供应商。在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小微型企业应一方面维护和供应商的关系;另一方面完善供应商备选资料库。在对供应商备选资料库中的资料进行评估时,应从产品质量、交货速度、产品价格和售后服务四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划分。产品质量要从每批产品的合格率和对产品不良问题的改善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交货速度则要考虑逾期率与逾期日数两方面,售后服务要考虑对逾期交货和原材料不良问题的处理效率。

然后,则需要健全小微型企业的采购质量、物流与合同控制。在采购质量控制方面,由于小微型企业每次采购物料数量较小,采购员每次采购都应检查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发现不合格产品应及时向供应商反应情况。采购结束后,应在公司供应商档案中对此次货物质量是否合格进行记录,为下次对供应商进行选择提供依据。在采购物流控制方面,由于不同企业采购的产品所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供应商提出的交货方式也不同,小微型企业应该通过询问物流公司或货车司机来掌握货物运输状况并进行记录,以便在货物出现逾期情况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在合同控制方面,合同一旦签订当即具有法律效力,无论哪方违规,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因此,采购合同管理是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主要环节之一。在每个合同签订前,总经理都应对合同和供应商进行认真审核,防止违规行为出现。合同应小心保管,采购结束后,在供应商档案中对供应商是否存在违规行为进行记录。

篇9

关键词: 采购 风险 度量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G3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商业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只有妥善经营,控制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为了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企业必须最大可能的降低自己的成本。采购管理作为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桥梁,是供应链物流的起点。据统计,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在工程成本中占据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六十,因此,做好采购管理工作对控制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一、企业采购风险现状

采购供应过程由明确需求、供应市场分析,供应战略制定、供应商评价与选择、合同签订与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组成,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问题,从而影响采购供应的效果,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利益。如采购供应之初,如果对需求缺乏准确地描述,将导致供应物无法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对供应市场的分析不够全面,将造成所需投入品不能有效提供,生产被迫中断的局面;不恰当的供应目标设置与供应战略制定将使采购活动背离采购初衷;不道德的供应商会在后续采购中实施对采购方的盘剥;合同条款中模糊阐述将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等等。

很多研究人员在采购风险识别及其量化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如:影响采购风险的因素分别是来自供应商的风险、来自商品的风险以及来自其他市场因素的风险;采购风险包括原料价格波动和供应商交货时间波动。针对跨国采购、应急采购等特定领域或信息不对称、道德因素等特定因素分析其风险及防范,考虑供应商“失败”的概率,将与多个供应商或单一供应商相关的风险与成本进行联合考虑,建立决策树确定供应商数量,而供应商失败概率可以看作对采购风险的判断,取值依赖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在采购风险因素及风险规避行为引入不同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在研究随机市场信息与随机需求环境下两周期库存系统最优

采购策略时,采用效用函数描述风险决策行为;采用Var方法对采购过程中的价格波动因素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利用条件风险值(CVar)理论表现由于需求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通过借鉴广泛应用于证券组合投资问题中的风险度量方法,较好地对采购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但也仅仅局限对单一风险因素的考虑。

二、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采购风险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因此应首先让每一位物资采购人员树立并提升、强化采购风险意识,应从职业道德、责任、业务素质三个方面进行教育和培训,引导和帮助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物资供应价值取向转移到科学理性采购和防控供应风险上来,把安全供应放在企业物资供应的第一位。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培养他们按规章制度、按采购程序做事的责任感,从而保障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组织开展相关部门领导、业务主管、关键岗位人员参加采购风险控制头脑风暴讨论会,结合实际,认真分析在采购工作中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各种采购风险,进一步增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三、提高企业采购风险抵抗力的措施

3.1 健全制度,预先防范风险

对照原制度和上级的工作要求,梳理和完善物资供应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管控采购风险,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避免由于采购人员能力素质弱和徇私行为,以及制度缺失或管理疏漏而增加采购的风险。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防范采购过程中的风险。

预估各种风险因素,对不同种类的物资通过集中会审确定年度采购策略,分别制定相应的供应商选择策略、采购方式选择策略、质量控制策略、价格控制策略,进度控制策略,明确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的不同级别,注重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从根本上控制了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和进度风险,对规范采购行为、稳定供需关系、建立监督制约机制、促进采购人员廉洁从业行为,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2 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监督

采购全过程是指应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重点是对计划制定、签订合同订单、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四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督,以保证工作的实效性及责任到位。全方位的监督是指内控价格、责任考核、监管审计、财务挂账、程序制度等工作流程和部门共管齐下;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价格,提高物资采购质量,加大责任和渎职追究力度,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和避免内外部矛盾。主要方法和途径是:

(1)加强对企业排产与消耗计划的审核,其次对物资采购计划的审核。关键审定采购部门的采购计划与需求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否科学;市场调查预测与企业需求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计划目标与实现目标是否一致;从采购目标、采购渠道、采购数量、采购价格、采购进度、运输方式、使用消耗、程序审批、质量达标是否有保证措施。

(2)全力做好合同订单鉴证审计。①审查签订经济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主体资格,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②审查经济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是否真实。③审查经济合同主要条款是否符合国家的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要求。④审查经济合同主要条款是否完备,文字表述是否准确,合同签订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通过审计鉴证,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不严谨、不合法现象;提请当事人对缺少的必备条款予以补充;对显失公平的内容予以修改;对利用经济合同的违法活动予以制止,从而减少和避免经济合同纠纷的发生。

(3)认真做好对合同及订单台帐、合同汇总及信息反馈的审查。当前,合同纠纷日趋增多,管理不当会失去有利的地位而遭受风险或损失。因此,运用先进管理手段,向相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真实的反馈信息,也是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合同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

(4)强化对物资采购合同执行中的审计。①审查合同及订单的内容和交货期执行情况,是否做好物资到货验收工作和原始记录,是否严格按合同的规定付款。②审查物资验收工作执行情况,是否对物资进货、入库、发放过程中,都要对物资入库单与挂账发票进行验收控制。③对不合格原料及商品质量控制情况的审计,发现不合格质量问题应及时记录,果断控制、并采取措施确保生产安全。④重视对合同履行违约纠纷的处理、权益追索。⑤加强对物资采购绩效考核的审计。在通常实施的计划完成、比价采购、部门费用中,着力在责任采购、价格支撑、质量否决、资金控制、合同管理各个环节的考核,并加强检查与制度创新,建立相应机构和工作程序;把企业监督检查工作,特别是合同规定的采购任务和各项相关工作转化分解指标及责任,明确规定出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个人,结合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以尽量避免合同风险的发生。

3.3 选择规避风险的策略

应提升企业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以应对市场的考验抵御和规避风险。推行企业精细化管理是化解风险的首要前提,采购工作与采购风险并不是采购部门一家的事,是企业各部门共同义务和责任来协同,要在实际管理工作和制度建设中,不断加强和应对,例如:(1)采购工作必须坚持安全标准化体系管理,按国家安监局化学品行业标准,确保采购原料环保与指标质量均达标。落实财务制度,规范二级资金分配运作,加强风险防范控制,做好应收应付账款的结算与管理,营造良好的企业诚信氛围。(2)关注市场动态和趋势,在主要资源和能源集中采购区域,有重大会议及活动或遇灾害事故情况时,快速反应、及时调整等,确保生产稳定运行。(3)主动接受监督,依据厂务公开要求,拓展采购价格支撑的依据来源,并与同行业资源信息和完成价格进行对标;定期将采购渠道和价格进行公示,增加公信力。

3.4 加强供应商资格审查

供应商管理不仅是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是控制物资供应风险的关键环节,来自于供应商方面的风险是采购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风险。企业应通过建立供应商资格预审制和交易供应商现场考评机制来降低和化解此类风险。除了对申请入网的供应商严格实行资格录制管理,还对年度采购策略中的供应商选择,由生产、技术、财务、审计、监察等部门组成的物资供应管理委员会集中审查,把住采购前的准入关。同时,制订供应商现场考评标准,每年组织物资供应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职能部门,针对交易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保持情况、财务资金状况、技术装备情况、合同履行情况等方面展开现场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制订供应商选择策略的依据。

四、持续改进风险管理

每季度至少一次对重大、重要风险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跟踪评价。对一般风险及相应防范措施不定期进行抽查,对预先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但效果不明显的,以及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及时调整控制策略。年末对各项风险逐一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开展下年度风险管理工作的依据,推动风险管理持续有效开展和不断深化。

结语:

采购管理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产品最终定价的过程,做好采购风险度量和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控制成本,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本文作者结合我国采购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企业采购风险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措施。首先要加强采购风险管理意识,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才能时时刻刻的警惕采购风险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其次作者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健全制度,预先防范风险、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监督、选择规避风险的策略、加强供应商资格审查,然后持续改进采购风险管理,从而做好企业采购风险度量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10

1公立医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虽然公立医院为公益性质的非盈利性医院,但由于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医院管理的风险也在不断扩大。2013年,央视报道的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问题,2016年报道的北京医院号贩子天价挂号费问题都暴露出医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漏洞与问题。公立医院目标是追求社会医疗福利的最大化,一旦医院出现偏离目标的行为,就意味着风险已经产生,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就要提高警惕,对这些风险严加控制。近几年来医疗行业风险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公立医院内部各个临床、医技、行政、后勤等科室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概念有所加强。但对风险的理解比较简单,不能将个体风险或者单个层面的风险与医院整体联系起来,医院的风险管理框架也不够完整,只在一部分临床科室中开展了针对医疗领域的风险管理,对行政后勤科室则没有相关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制度。缺少风险管理的氛围,医院领导大都是医疗领域的专家,在经济管理方面尤其是支出管理方面,对于风险管理的整体认识不足。医院领导的管理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都不足以支持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公立医院尤其对医院辅助业务方面的风险管理缺乏重视,辅助业务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对医院非直接医疗业务的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控制和甄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由于医院开支大部分是由辅助业务支出的,所以辅助业务的风险管理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医院风险管理的范围很广,本文所指的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医院物资采购领域的风险管理。

2采购活动的风险点

物资采购是一项风险高发的活动,它包括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采购计划的审批,供应商的选择,采购价格的确定,采购合同的签订与执行,货物的验收与入库,物资款项的结算等环节。由于内部与外部存在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对采购活动的每个环节都会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这就是采购活动中的潜在风险。采购方必须对这些风险加强重视,有效开展控制措施,否则采购活动会出现暗箱操作、、弄虚作假、以次充好、收受回扣等现象。

2.1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

编制需求计划与采购计划是采购业务的第一个环节,也是直接影响采购活动质量的首要环节。主要风险为编制需求计划不准确。由于相关人员主观估计的误差或者客观信息沟通的问题造成编制的采购计划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2.2请购

请购是在计划编制完成后,根据相应的权限审核批准采购计划的环节。这个环节的风险主要有审批权限不清晰,造成采购计划审批不足或者重复审批;审批流程不完善,造成采购计划审批拖沓,延误采购时间与效率,增加采购成本。

2.3选择供应商

选择供应商是在采购计划批准后,实际开始执行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供应商的选择对采购后续环节甚至整个采购活动的质量都起着确定性的作用。主要风险包括供应商选择缺乏标准与参考,造成采购人员执行没有依据,主观判断成为选择的主导因素,容易判断失误;供应商选择不当,造成采购的物资不能满足需求或采购的物资价格偏高,甚至有可能出现、收受回扣的现象。

2.4确定采购价格

确定采购价格是与选择供应商相互联系的一个环节,有时两者同时进行,有时会先选择供应商之后再确定采购价格。这个环节的主要风险包括采购价格的确定缺乏细致调查,对于供应商的报价缺乏比较与核实,采购价格过高造成采购方利益受损,采购价格过低会影响到采购物资的质量保证或相关服务保障;缺乏采购价格追溯与跟踪机制。由于采购货物价格变动而造成在长时间的采购过程中出现采购方利益受损的问题。

2.5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

签订合同或框架性协议是在采购方确定供应商之后,双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的环节。其中框架性协议可以不确定采购价格,而采购合同则必须对采购活动的每个细节作出详细规定,并指出违约责任。这个环节的风险主要有采购合同不严谨,造成双方履行时出现矛盾;合同存在欺诈导致其中一方利益受损;未经合理授权擅自对外签订采购合同,造成采购方权益受损。

2.6管理供应过程

这个环节主要是指采购方在执行采购合同时,对采购物资进行追踪,对供应商履行合同的情况与附加服务履行的情况进行追踪的环节。这个环节存在的风险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对合同执行情况的追踪,忽视附加服务的执行,由于合同执行不及时而造成采购方损失。

2.7验收

验收是指采购方对采购回来的物资依据采购合同或相关标准进行核实确定,确保物资质量合乎要求。这个环节的主要风险有验收的标准不明确、相关人员对验收标准执行不到位、对验收过程中的意外情况没有合理的处理方式。

2.8付款

付款是采购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采购方在之前的所有环节中对供应商提供的货物与服务等均无异议,按照采购合同进行款项支付的环节。这个环节的主要风险包括付款审批流程不规范、付款方式选择不恰当、付款时间没有按照合同执行造成纠纷等。

3采购风险管理措施

3.1利用信息系统合理制订采购计划

升级库存物资信息管理,例如可以使用HRP(HospitalResourcePlanning)相关软件,利用历史库房发放物资数据,分 析出每月各种物资应该储备的数量,设定安全库存,合理推算库房补货计划。利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历史数据分析出季节性物资需求波动,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种类物资实施特定采购。这样保管员在编制库房需求计划时有数据查阅,依照历史数据与个人经验更加准确地确定库房物资需求量。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立二级库房,采购部门库房为一级库房,各使用科室设立二级库房,对库房保管员实施绩效考核,将库存管理水平纳入绩效考核当中,若出现库存不足、货库存积压等情况将影响保管员收入水平;将二级库房管理水平纳入到使用科室绩效考核当中去。这样可以保证采购部门保管员与使用科室有准确的编制物资需求计划。

3.2明确审批权限

合理进行后勤物资分类,明确常规物资目录,确定物资名称、规格、参数、使用要求等;常规物资是指平时常用、库房常备或应急情况下不能耽搁的物资,对于常规物资,只要在控制费用范围内,使用科室直接向采购部门申请,无需院领导审批,采购部门每月末统一编制采购计划报批,应急情况下可以不经院领导审批直接购买,事后补到下月物资需求计划中,办理审批手续;非常规物资是指常规物资目录以外的物资。

3.3合理确定采购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山西省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确定公开招标范围,细化公开招标物资目录,合理划分标段。招标物资目录应包括物资名称、规格、参数、质量保修及使用要求、建议品牌、附加服务要求等,每年度进行一次公开招标,确定中标或入围供应商。对于不适合于公开招标的物资,根据《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山西省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采用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或询价采购方式进行采购。医院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选择合适的非招标采购方式。对于只能从唯一供应商采购的物资,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采购,医院在官方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采购部门采购员编写协商情况记录,包括公示情况说明,协商日期和地点,合同主要条款及价格商定情况。协商情况记录应当由相关科室人员签字认可。对于适合于采用竞争性谈判方法采购的物资,首先在医院官网上公示通知,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在一定期限内报名参加。医院成立竞争性谈判小组,由采购部门科长、采购员、使用科室人员、聘请的相关评审专家等人员组成,竞争性谈判小组通过对不同供应商统一谈判的方式确定供应商,最终结果应当由谈判小组全体人员签字认可。对于适合于询价方法采购的物资,采购部门成立询价小组,在招标入围的供应商范围内向相关供应商发出书面或电子询价通知,并作相关记录。询价通知发出之日起至供应商响应截止之日不少于3个工作日。供应商根据要求报价,该报价不可更改,且只有一次机会。询价小组汇总供应商报价后,开会讨论决定,相关人员做好记录工作。

3.4严格执行验收标准

对于单价较高或单次采购批量较大的物资,要向供应商索要物资质检合格证明,严格按照采购合同与采购物资要求验收物资;对于没有达到验收标准的物资一律退回。对于下送物资的验收,不能为了简化手续而放弃必要的内部控制方法,下送物资必须由供应商、采购员、保管员、使用科室资产管理员四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验收,从流程上杜绝舞弊的可能性。

3.5建立采购价格与供应商追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