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55-02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同时,在《标准》中还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直接影响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关心社会生活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通过学习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最终成为能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探究式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初中物理中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题目中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的题比比皆是,其探究过程有的涉及所有要素,有的只涉及部分要素。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重视探究思想,转换教师角色
科学探究是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科学探究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科学的观念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获取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将会经历分工与合作,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是独立性学习很好的体现。同时又由于问题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通过探究、评估与交流,还可发现新的问题,这将更能体现问题性学习的根本特征。
教师在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局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放手,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师不可包办,学生能够自己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必指导,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的指导要把握分寸,不要全盘替代学生。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既不放任自流又要当好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只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我们是“配角”,和学生一起经历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
二、重视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提出问题是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这一步,探究也就无从谈起。提出问题的环节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为了使问题能符合本节的探究主题,最好由老师提出。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新颖、生动,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时,老师可先准备一条粗绳环和一个细铁丝环,然后套在一起让两名同学(一胖一瘦,瘦的拉绳,胖的拉铁丝)进行拔河比赛,经过一番较量后胖同学被瘦同学拉了过去。这个结果使全体同学目瞪口呆,这时,教师提出本节的探究问题便会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兴趣。
三、合理引导猜想,拓宽学生思路
猜想与假设应该是依据一定的事实,应用可行的科学原理,围绕提出的问题及可能出现的结果展开的,而不是异想天开。学生提出的猜想可能是五花八门的,这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种种猜想进行梳理,去掉那些非本质的,保证猜想与假设环节能够在教师的控制之下达到目标。针对近年来中考中屡屡出现猜想类题目,我们在平时可以让同学们多锻炼些此类的猜想,比如假设没有了摩擦,生活中会出现什么合理的场景?如果光不沿直线传播了将会怎样?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假设导体的电阻都为0,哪些家用电器将不能使用?假如……等等。通过此类的猜想题目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他们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推想合理场景的能力。
四、精心制定计划,合理设计实验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验以前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要学生明确探究的要求,分析实验原理,选择实验仪器,运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实验方案,达到实验目的。但在日常教学中,老师都是让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步骤做,很少让学生去思考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做,除了这样做,是否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做等等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验步骤设计时要注意先后顺序、物理量的控制(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一些特殊状态的控制(如匀速、静止等),尽量减小由于实验设计不完善、测量仪器不准确等等带来的各种误差以及外界环境对实验的影响。
五、认真对待评估,不忘交流合作
篇2
1.对实验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实验方法
教材中有些实验控制的条件很严格,在通常的条件下是不能实现的,这样的实验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演示给学生看,而不是让学生动手去做。对于像是阿基米德原理这样的实操性非常强的实验是可以让学生去做的。还有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测量教材每一页纸的厚度,头发的直径等则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师带着教具,与学生一起做实验。还有像是小孔成像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根据理解在家里自制成像工具,带到课堂里供同学们分享。
2.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实验误差
物理实验是一项非常严谨而又充满什么的实践。许多实验即使是对实验步骤,实验用品,实验工具控制的非常精准也是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差的,这时候需要教师对这种误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引导,给学生多些建议和鼓励,少一些责备和轻视,甚至可以帮助学生一起完成实验,或者教师自己做的实验也出现了问题,对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寻找误差出现的原因,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待误差的正确心态。
3.让学生担任临时教师,体验教师的角色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微格教学。这种方法在大学里被普遍应用和看好。如果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做适当调整。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要做哪个实验,然后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个10分钟的讲演,在讲演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要对他的演讲进行质疑,或者提供建议。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在20分钟内完成,剩下的时间就直接开始实验,这样做实验学生既减少了学生出现的问题,又很好地丰富了实验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和信心,真正体会到实验给学生带来的乐趣和影响。
篇3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物理教学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不重视实验,仅仅由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学生体会不到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不能深入地了解物理中所学习的知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往往在课堂上学习上下工夫,而忽略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教师仅仅在如何教会学生知识上下工夫,让学生能够完全地理解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也让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脱离了物理本身的教学,变得更为抽象化,学生也不能进行更为深入有效的学习。教师应当重视物理实验,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让物理知识变得更为具体与形象。
二、实验探究教学的实施方法
1.抓住实验探究教学的本质,合理安排实验课程
实验探究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储备,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更为简便容易,让知识更为浅显易懂。学生能够在物理的实验中掌握物理知识,并且加深对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认真地进行试验,为物理的学习进行深入探究。实验课程的合理安排也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掌握物理实验的环节,可以为日后自主进行实验打好基础。
2.明确探究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分析
篇4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一、借助历史故事进行情感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学习《明朝的对外交流与冲突》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书本内容,学生阅读完毕就会知道文中主要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郑和下西洋,另一个则是戚继光抗击倭寇。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不论是郑和下西洋还是戚继光抗倭,最终都取得了胜利。你们知道原因吗?又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学习到哪些珍贵的品质?”这样的提问,答案已经不再重要,学生在回答中得到了情感的升华,激发了爱国之情,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历史故事教学可以为学生与书本文字之间构造一座桥梁,完成情感
输送。
二、借助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历史自己具有生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看历史、读历史、讲历史,从而达到在历史记录中找到疑问、思考疑问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展现自己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师教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让独立编写一个关于“同张骞出使西域”的文章。教师可以就故事内容不断提出疑问,例如,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困难有什么?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这次出行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当所有问题被提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最终就会得出张骞出使西域的本意在于军事需要,但却带动了文化和经济上的发展与交流的结论。通过提出疑问来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让教师获得最真实有效的教学成果反馈,同时能给学生带来更加贴近实际的问题环境。
三、借助历史故事强化学生理解
篇5
【关键词】小组合作;启发式;讨论式;有效教学
我市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整天忙忙碌碌,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学生也学得很累,每天起早贪黑,紧紧张张,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有些中学更有班容量大,教师所授班级多,学生偏科等特点,急需提高课堂上教与学的效率,因此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势在必行
在2010年到2012年期间,为了探究出历史高效课堂的办法,我和几位有经验的老师特意组成了课题小组,通过问卷调查、主题研讨、集体备课、教学公开课、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改进和提炼总结,使课题研究有效、顺利地进行。
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多种多样。从教的方面来看,最直接、最重要的无疑是课堂授课效果,而影响授课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备课质量和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范教学环节;从学的方面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有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学”与“教”又是密不可分的,不能把这两方面分开来要求,为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追求有效课堂”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布置作业要少而精
为什么要从作业谈起呢?大家都知道,教学环节是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而学生只能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有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兴趣的培养是个长期不懈的复杂工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论什么学生最关心的就是作业的多少,而无一例外的是都喜欢老师少留作业。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从作业入手,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布置的作业少而精,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对老师特别感激从而产生“向师性”,对学科产生兴趣,从而乐学爱学,这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二、功夫要用在课外,精心备课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根本之根本。我们都很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一个例题,看第一遍,老师知道如何做了,看第二遍,知道解这道题用到了哪些知识点,看第三遍,就能够总结出解这一类题目的方法。在备课和判作业方面,应下大功夫。课下做大量的课外题,只为课上有限的45分钟里选用最具代表性的问题;集体备课后,再针对自己的学生精心设计上课的每个环节;哪儿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哪儿是学生容易忽略的, 哪儿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都要用红笔在教案中勾画出来;在上课前,还要把教案在头脑中过几遍,理清思路,才充满激情地走上讲台;课后,针对这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反应把成功和不足以及改进措施都及时记录下来,积累经验。
三、要珍惜课堂每一分钟
每节课都要提前进入课堂,把要讲的题写到黑板上或把学案发给学生,虽然没打扰学生的课间状态,但看到老师,学生说笑的同时会自觉做好课前准备,也就能充分保证课上的45分钟。
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和上课的每个环节。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有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
四、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一般说来,可以首先让他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组内交流,可以采用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两两配对式、接力循环式等不同的交往方式进行组内学习交流,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然后各小组成员代表在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五、精讲精练,抓基础促提高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当今课堂上,学生能自己发现、分析、解决的问题,就精心设置好问题情境,放手给学生,通过讨论交流、适时点拨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到老师该讲之处,就扎扎实实地讲清楚、讲透彻。课堂练习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原则。新授课的内容重基础,都是最基础最直接的巩固性练习,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当堂掌握。学生只有对知识掌握牢固才能算会,只有学会了才能有兴趣,才能继续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在习题课上,设计选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适时拔高,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依次达成各层次的目标,都能学有所获。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教师角色地位由“权威”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由原先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传递反馈。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历史成绩不断进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几位老师所教班级、负责的年级在市统考中获得优胜、优秀奖。
参考文献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聂幼犁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第一版)
篇6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很长一段时间了,为何在农村的效果如此不明显呢?这不仅有学校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很多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知之甚少,观念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上,认为孩子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忽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增强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措施
1.转变教师观念(1)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重知识的理论性,淡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思想观念,将其作为探究式教学的理论指导,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教育.(2)巧设探究内容.探究式教学并非固定的模式,它是有一定规律的.因此,教师可以依据规律巧妙设置探究内容.例如,在缺少实验器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寻找替代品,或者与学生一起制作简易的实验器材.这样,不仅可以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还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农村学生常接触到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农村学生家家都有自己的土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土灶的结构,观察木柴燃烧时火焰的现象,掌握燃烧时火焰规律,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物品辅助教学,对于身边的事物的探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性学习是对新知识的探索,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在探究式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很多发挥想象力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挖掘学生的潜力.探究性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还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帮助学生的个性得到提高与完善.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相对保守,不擅长谈论、发言、展示自我,探究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7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性教学 教学模式 策略研究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探究性教学模式成了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探究性教学,是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能满足物理教学需要的意境。通过为学生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训练动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的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技巧。初中阶段,通过进行物理探究性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物理打下基础,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理论联系实际
传统教学都是仅仅局限于教学书本知识,教师抽象的语言描述占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这种做法只是注重了物理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物理很难,死记硬背公式等。初中阶段,物理学科本身就是贴近生活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注重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造就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笔者在教授电学知识时,拿出了一块无法辨认正负极的旧充电电池,电池仍然能够供电,提问学生能否辨认正负极。学生一时众说纷纭,有的人说能辨认,有的人则持反对意见。在辨认方法上,学生提出运用电流表或电压表组成电路,进行试触,根据表针的摆动方向判断正负极。有的同学则运用安培定则,在电池上接一根导线,导线一旁放一个磁针,看磁针的北极所指方向判断正负极。诸如此类具有现实应用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兴趣入手
要想学好物理学科,学生就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主动积极地学习物理学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探究方法和内容必须秉承这一原则。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绪论一章时,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在书上记录几个重要的人名或年代,知识还没有开始讲,学生就没有了兴趣,这对以后的学习物理知识起到了阻碍作用。笔者在讲绪论时,带了一个烧瓶,将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等停止沸腾时封闭起来,倒置并用冷水浇烧瓶底部,学生害怕烧瓶爆炸,拼命向后靠,等浇上了水后,烧瓶没有爆炸,而水再次沸腾。学生在惊讶之余问:为什么瓶中水会再次沸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也为物理学科蒙上了神秘面纱,促使学生努力学好物理。
要引入有趣的实验保持学生的兴趣,例如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取决于它的体积,而与浸没深度无关。干燥的塑料捆扎绳越捻越散等有趣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演示一些有趣的实验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创设一系列意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为满足好奇心主动探究问题的根源。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容易出错的常识,让学生知道经验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懂得学好物理的必要性。
初中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希望多进行实验。教师应本着保护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原则积极开展实验课,除了书本要求的实验以外,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和领悟新的物理知识。学生经过自己探索最终取得成功,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设计,环环相扣
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如果教学设计得不够科学合理,那么教学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
一些老教师对于备课内容已经熟记于心,每次上课没有进行教学设计工作,将学生“一刀切”。很多因素都影响教学质量,例如每一届学生的整体差异不同,个体差异也不同,做好教学设计不仅要看教材内容,还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在吃透教材之后,摸清课堂上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认真分析本班同学的学习起点等。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有层次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可以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推断出声音是因为震动产生的,再利用科学的探索手段,利用拍敲手段总结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通过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是不是所有震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呢?从而过渡到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再继续引入发声体的概念。循序渐进,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教授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授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物理的方法。现阶段,一些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不够重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灵活运用短语、口诀等概括物理概念定义及规律,加强学生记忆,像光的反射中“三线一面、分居两侧、两角相等”。
比较法在物理中运用得很多,即物理中抽象难懂的物理概念与学生比较熟悉、了解的现象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习起来更直观,达到理解知识、加深记忆的目的。例如将电阻和道路类比,沙子路比水泥路更难走,沙子路的阻力比水泥路要大,我们可以推论出不同材料的导电物质,电阻不同,导电能力不同。
在学习一段知识后,学生应反思该段知识,并总结规律。教师可以敦促学生建立错题本,将一些方法特别、容易出错的题记录下来,时常翻看,加深印象。解题结束后,学生应总结每一道题所考的知识点,并寻求其他方法,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五、有效引导
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如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哪里;这一章节需要发展学生的什么探究能力;如何进行恰当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哪一部分需要教师着重讲解。
进行探究性教学时,教师如果过早介入,就会阻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介入晚则会导致教育失效,使学生处于盲目状态,事半功倍,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要把握好非重点内容的引导时间,而留出足够的时间给需要引导的内容。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尝试探究性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借鉴其他成功教学案例,并总结出符合自己课堂和学生的教学模式。精选探究内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教授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少走弯路。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积极调整教学策略。最后建立适合学生的新的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2.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08.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能量;概念教学
能量相关知识贯穿整个初中物理,是非常抽象的物理知识,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给学生构建能量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总体上适合采用先分后总的方式,从能量的外延入手,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给学生建立起能量具有多种形式的表象,然后给学生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然后结合每一种具体形式的能量及各种形式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现象,最后再总结得出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一、充分铺垫,积累表象
一切物质运动都会涉及能量的变化,所以生活中处处都有能量现象。在物理学中,能量相关知识把看似独立的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原子物理学等领域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在初中物理中不管讲授什么内容,都会有与能量相关的现象,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简单的能量现象,给学生不断地积累构建能量知识体系的相关表象。
教师如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简单的能量现象,并给学生适当地加以扩展,可使学生在平时慢慢地积累构建能量知识体系所需的相关表象。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抽象的能量知识进行分散教学,由易到难,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特点。
例如,为了在初三时给学生成功地建构“一个物体能对外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的图式,笔者认为在最初引出能量时,可借鉴苏科物理第一章中引入声能的方式,利用声音能击碎胆结石的强有力的事实来说明声音具有能量,并就此稍作深入讨论: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会具有能量呢?学生自然会想到食物、能源等物质,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食物、能源等物质能使人类运动或进行生产活动,反过来也就说明,能使其他物体运动的物质或物体就具有能量。虽然这个结论是不完善的,但这与生活接近,学生易于接受,为以后建立“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的概念奠定基础。
二、调查学生已有的能量认知图式
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学生在正式学习能量相关知识以前,已经有了大量的与能量相关的前科学概念,不管正确与否,这些原有的图式正是学生建构完备能量体系的基础。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图式,尤其是已有的与新概念有关的认知图式,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新的概念与规律如能成功地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建立起联结,不但可以避免学生在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下进行无意义的接受学习,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要给初中学生有效地构建完备能量体系的图式,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调查清楚学生脑海中已有的与能量知识相关的图式,了解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前概念,不管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要调查清楚。
例如,初中学生一般在学习能量、热量等概念之前就形成了大量的相关前概念,教师就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才能做到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
三、创设情境,扩展学生的能量认知图式
扩展学生的能量认知图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按照脑海中已有的正确的能量认知图式,对新的内容采取同化的方式进行“丰富”。二是学生对脑海中已有的错误的能量认知图式,采取顺应的方式进行“修正”,或完全放弃,直至成功建构科学的认知图式。
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让新的教学内容与以往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让它从隐蔽之处呈现出来,为学生建构新的认知图式提供基础框架。当教学内容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大体上相一致时,教师可顺水推舟,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上对新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同化,在原有认知图式的框架上添砖加瓦,达到扩展原有认知图式并建构新的认知图式的目的。
例如,当学生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时,因学生在学习前面的重力概念时就已经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所以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让学生回忆起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老师:如果你站在一块放在地上的大石头旁边时会觉得害怕吗?为什么呢?
学生一般会说不会,因为此时的石头不具有破坏性。
老师:如果你站在一块悬吊在空中的大石头下面时会觉得害怕吗?为什么呢?
学生肯定会说害怕,因为石头万一掉下来会砸死人,石头具有破坏性。
老师:悬吊在空中的大石头具有破坏性,这说明它是否具有能量呀?
学生肯定会说具有。
老师:那么,悬吊在空中的大石头具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呀?
学生一般都会回答:重力势能。
以上的情境可使学生顺利地回想起来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让学生把已有的与重力势能相关的认知结构呈现出来,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合适的探究实验对原有的重力势能的认知结构进行“丰富”,达到建构起完整的重力势能概念的认知图式。当学生在学习能量相关知识时,教学内容与他的原有的认知结构相差甚远时,学生不能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下同化新的教学内容,只有打破或完全放弃原来的认知结构并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就是顺应。显然,使学生顺应的过程比同化的过程就要困难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作充分的准备,针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生动的物理情境、有趣的实验,或运用归谬的方法,由错误前概念推出一些荒谬的结论等策略,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动摇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通过类比、对比等方法,归纳总结出事物的共同特征与本质属性,使学生成功建构更高水平的认知图式。
例如,当学生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时,学生已有的能量不守恒的前概念就会对将要建构的能量守恒定律产生强大的阻力,因此,教师只有创设合理的情境,迫使学生打破或完全放弃原来的认知结构并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为了使学生建构能量守恒的思想,教师可从两个侧面去论证并建构,首先使学生建立能量不会无缘无故增加的思想,然后使学生建立能量不会无缘无故减少的思想,再结合前面两个结论,就可得出能量是不变的思想即能量是守恒的思想。
四、设计专题复习,完善能量的知识网络
概念建立并没有在课堂概念教学之后就算完结,后面还有一个很长的概念深化、结构重组过程。物理规律建立之后,还有两个主要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物理规律的运用,二是知识网络的构建。
可见,能量相关概念和规律的建构并不是在新课结束之后就完成了,后面还需对能量相关概念进行深化、构建相关的知识网络,使能量相关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见,在能量相关的某一阶段的新课学习结束后,设计能量相关的专题复习,帮助学生把相似概念或相近能量概念进行对比区分,把能量相关表象与相应的概念和规律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进行能量相关专题的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对比分析、推理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要一味地进行题海战术,经常使用题海战术会使学生形成机械化的解题步骤,思维固化,学习的兴趣下降,最终导致对物理的学习产生厌倦感或疲劳的消极情绪。
例如,在学生学完机械能后可对机械能进行复习归纳,具体可采用表格的形式,把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列举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比三者之间的异同来加深理解。
能量相关概念是中学物理中的重要概念,能量相关知识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线之一,能量相关概念因其抽象性也是物理教与学的难点。本文对初中阶段能量相关概念及其教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波.基础物理中的物理概念教学研究[M].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3.
篇9
1.科学探究和探究学习
美国1999年修订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研究自然规律,并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的一系列手段的统称,同时该标准也将学生建构认知、领悟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观念的活动纳入科学探究的体系.可以说,在美国,不论探究主体是科学家还是学生,其探究活动都可以认定为科学探究.
在我国教育领域,有关科学探究主要对应的是学生用于建构知识、总结方法、感悟过程、体会科学思想和观念的一系列活动,这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
综合有关研究,有专家这样来对学校中的探究式学习进行定义: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围绕具体的问题、文本或其他素材,自主进行探究,进而建构认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活动.从教学实践出发,笔者认为,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为提升科学素养,而采用模拟或类似的科学探究方式所展开的一系列学习活动.
2.合作学习
教育理论界对合作学习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者指出:合作学习是教师运用小组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共同协作中促进自身和他人的发展.
我国的王坦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促使学生通过异质小组的相互协作,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同时教师以小组总体学习效果为评价依据的一种教学体系.肖川老师认为: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学习小组或学习团队中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属于一种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学习模式.庞国斌和王冬凌两位老师在展开多年的针对性研究之后,指出: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通过相互协助,最终共同实现学习任盏耐瓿桑同时小组整体性的表现将成为评价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郑金洲老师也补充:在新课程体系下,完整的合作学习应该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多渠道的合作.
3.“合作-探究”学习
结合对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研究,笔者认为,所谓的“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单元,将合作学习的有关理念和方法与探究学习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提升探究学习的效率,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促成他们合作能力与探究技能整体发展的学习方法,这是一种合作学习理念指导下的探究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合作基础上的探究学习.
二、高中数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1.拟定学习目标,开展自主预习活动
高中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的典型代表,偏向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利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制作章节知识点的教学课件.例如:章节知识的重点难点、计算公式或标准概念的注意事项,让学生自主拟定学习计划,做好预习准备活动.当学生准备好课前预习工作后,可结合课本中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和学生的预习课件内容,向学生提出适量的问题,方便学生学会利用课堂预习知识点来求解课后习题或常见题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创设教学情景,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相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创设教学情景是为了构建教学桥梁,通过真实的生活情景、质疑性质的问题情景等多种情景形式,让学生能够自主融入课堂教学,便于提升课堂教学成效.高中数学与实际生活具有紧密联系,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一个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景,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设计与日常生活的“无缝衔接”.
例如,学生在初学“映射”这个概念时,感觉这个概念很难理解,怎么办?为了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设置问题:“大家在中考时都有一个中考分数,我们是怎么知道自己的分数的?每个人和自己的中考分数有什么对应关系?”借助于这个情景,将“映射的本质特征”藏匿于问题之中,而且这是学生熟知,可以解决的问题.
3.注重自主探索,完善课堂总结机制
小组合作作为协同学生主动探索发展的重要保障,一直都是课堂教学所倡导的典型应用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来开展自主探索教学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关于师生、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意识也有所提升,也是高中数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应用课堂教学的重要展现,具体实践中,也可以采用问题的形式呈现.
例如,在学习“抛物线”这节内容时,定义给出后,可以采用如下变式训练促进学生内化:
问题1:满足x+2y-55=(x-2)2+(y-2)2的点P(x,y)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问题2:若点A是定直线l以外的一个定点,则过点A且与直线l相切的圆的圆心轨迹是什么曲线?
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 兴趣 能力 创新
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只注重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思维能力受到严重的限制。而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都认识到了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获取新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意义,真正实现了教学观念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名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物理教师,笔者将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认清探究性学习的真正内涵
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演示一些小实验或者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就是探究式学习,这就导致了一些形式主义,探究式学习环节实效性差,甚至造成了和课堂教学环节脱节的现象,主要根源还是教师对探究式学习的认识不够。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发现法,这种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发现、体验、归纳、总结、描述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获得新知识,以及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种学习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二、整合教材,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探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也是学生的天性。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唤醒学生的这种天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现今的教材也进行了创新和改革,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有很大的余地,这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所以,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就要认真研究教材,整合教材,创新教材,编排教材,突破教材,可以利用教材以外的资源,从而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过在整合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做到两点。
(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究式学习主要是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的,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或者是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这样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探究学习顺利展开。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对下一步无法预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以及调控能力。但是有的教师就是因为探究性学习难以控制,不好操作,就采用一些教师容易掌控的探究学习方法,导致学生都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样学生的能力得不得提高,探究学习没有实效。实际上,探究性学习需要一个开放性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广阔的空间中观察、思考、比较、判断、归纳、反思,不但真正获取了物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营造探究氛围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烈,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好奇,总是能提出许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驱动了学生积极探究知识,教师要以问题为契机,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点燃智慧的火花,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物理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把物理教材中的固定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形象、具体地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但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营造一种研究物理现象的浓厚氛围,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参与意识。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出一个和物理现象有关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探究空间,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
四、注重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过程决定了物理课堂教学不可能是教师独家教学或者学生一个人的探究活动,而是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和互动,以此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因此,在物理探究性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学会在合作学习中进行交流互动,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例如,在学习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分别来完成计时、测距、运动等相关工作,在分工合作中进行试验分析、总结,以达到应有的合作效果。另外,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也要转变角色地位,深入到学生中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当的锻炼。另外,教师在合作交流学习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还要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让学生学会用专业的物理术语来表达自己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提高合作中的成就感。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帮助作用,因此,广大物理教师要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军.“自主-探究”式课堂物理教学初探[J].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3.6.
[2]张富强.静河县四河初中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6.
- 上一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
- 下一篇:工程监理的作用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