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公益性 民办高等学校 国家财政
公益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正确认识和维护教育公益性,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国富民强的重要保证。维护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是国家、社会、学校的共同责任。其中国家作为最大的受益者,必须承担起维护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基本职责。国家对民办高校的财政扶持是维护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解读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
(一) 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含义
公益是公共利益的简称。《辞海》中“公”被解释为:公平、公正;属于国家或集体的;公同,共同。现代《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公共”的解释是“公众的、与公众有关的”,或者是“为公众的、公用的、公共的(尤指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提供的)”。“利益”,《辞海》中解释为“好处”,是“佛教用语,尤言功德,指有益于他人的事”。“利益”在拉丁语中的含义是在场、有份,是指主体对客体(其他人、事物或者关系)的参与(实在关联性)。利益表现为某个特定的(精神或者物质)客体对主体具有意义,并且为主体自己或者其他评价者直接认同、合理地假定或者承认对有关主体的存在有价值(有用、必要、值得追求)。可见“公”,即为“大众,为多数”;“益”为“客体对主体的有价值性”。公益性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有价值的行为”,为大多数而非少数成员提供有价值产品、服务和活动的特性。教育公益性就是国家、社会团体或个人通过举办教育,为大多数成员提供的教育服务、教育产品,以及由此产生的正面教育影响的特性。
(二) 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的特性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必须具备教育公益性本质属性。具体如下:第一,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阶段的转型中,高等教育要面向最广泛的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受教育的权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第二,公平性。高等教育秉持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保证受教育者入学机会的公平。还要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并非是提供简单的、完全相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而是要根据个体背景不同、发展水平差异,提供适合目前发展水平,又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第三,全局性。高等教育既要使受教育者具有共同的价值观,懂得守望社会责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又能满足个体需求,培养专业化人才;既要满足国家、个体眼前的需要,又要为长远发展服务。第四,利益性。分为两个层面(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两个维度(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两个层面和两个维度构成了四种利益模式,即个人直接利益、个人间接利益、社会直接利益、社会间接利益。四种利益模式相互交织、相互重叠,但最根本的还是社会利益,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民办高等学校办学公益性的突出表现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表现突出。据前文利益性的概述,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也反映在两个层面和两个维度构成的四种利益模式之中。但介于四种利益模式的利益表现相互重叠、相互交织,在此只从两个层面加以论述。
(一) 通过人才培养产生的公益性
经过接受民办高等教育,受教育者较先前的教育经验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学历提高、学识增加、视野开阔、能力提升,具有了更加独立生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加趋近于人格、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本的提升,也给受教育其他方面带来重要的影响,如增加了个体的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以及带来有利的个人资本状态。根据泛美开发银行撰写的《面对拉丁美洲的不平等》报告,可以看出,接受不同程度教育的人,其收入水平大相径庭。在拉丁美洲一个接受过6年教育的工人,其收入比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工人高出50%;接受过12年教育的工人(即上完中学)与之相比要高出120%;接受过17年教育(即获得大学文凭)的工人与之相比则高出200%。我国2009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状况也反映出,学历越高起薪越高。从算术平均值看,专科生起薪为1510元,本科毕业生为2276元,硕士生为3637元,博士生为3757元。
有学者指出,这是教育的“私益性”。但是不要忘记,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个体构成的。如果每个个体都能以社会利益为奋斗目标,那么对于个体来讲的私益性,对其他个体和社会而言就变成公益性了。教育的公益性与私益性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
(二) 通过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带来的社会公益性
1.由私人受益带来的社会受益。通过人才培养产生的公益性虽然多为私人受益,但它也带来了一些公共利益。如个人资本的增加,有助于税收的增加、公共资金的增多、医疗条件的改善;个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优生优育,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也有利于形成共同价值观,保持社会的稳定、民族团结。
2.扩大教育机会,增强社会稳定。自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学校在数量和规模上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使更多的适龄青年有学可上。截止2007年我国民办高等学校达297所,在校生163.07万。民办高校在为莘莘学子提供求学机会的同时,也因此而降低了这部分青年流向社会而接踵而至的就业压力、青少年犯罪率、人口流动速度,增强了社会的安定、和谐。
3.减轻政府财政压力。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为1908所,其中民办高等学校的数量为29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量的15.57%。但民办高等学校主要依靠社会资本举办和正常运转,政府还未对民办高校进行财政资助。民办高等学校在为国家承担教育任务的同时,减少了政府教育投入。即便如此目前我国的教育状况依然是教育供给无法满足教育需求,2007年毛入学率仅为23%,高等教育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即使今后国家对民办高校进行直接财政补贴,以资鼓励,扩大教育规模,也比政府独立创办大学节约很多。
4.推动教育发展。民办高等学校的迅速发展,打破了自社会主义改造以来公办高校独领的局面,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学校共同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两种不同办学体制的高校,各有所长,各有特色,可以在共同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公平竞争,助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5.提高弱势群体的入学率。民办高校是在传统的公立高校精英教育的边缘,放宽了计划经济下以考分作为接受高等教育唯一标准的局限下,为低分者提供了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就如我们所知,民办高校的入学分数相对于同等学历的公办学校要低出许多,这无疑增加了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民办高校在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使得民办高校的公益性维护体现出了特殊性。
三、民办高等学校财政困境及对教育公益性的危害
首先,到目前为止,我国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依然是学费,没有或者很少有来自其他渠道的经费。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曾作过问卷调查,在样本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经费投入中,其样本学校平均值呈现如下分布形态:学费79.8%、杂费10.4%、捐赠1.2%、校办产业等0.8%、贷款5.6%、财政5.4%、其他1.9%。由此可见,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学杂费,财政资助及其他渠道取得的资金非常有限。所以民办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主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高考成绩,二是学费。只有招收的学生能够缴纳足额的学费,才能保证基本的办学经费,开展正常的教学。而学费主要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关。下面列出学生经济条件与学习成绩存在的几种可能性:经济条件优越,成绩优秀;经济条件优越,成绩中等;经济条件差,成绩优秀;经济条件差,成绩中等。其中,经济条件“优越”表示可以支付民办高校的学费;“差”表示不能承担民办高校的学费。学习成绩“优”表示能考上比民办高校更好的公办高校;“中等”表示能进人民办高校就读。
从以上的几种可能性分析,如果只依据学习成绩作为入学的条件,学习成绩中等以上者均可进入民办高校或者更好的公办高校学习。但进入民办高校或者能否在民办高校读完大学还有另外一个条件,即经济条件,是否交付起学费。所以民办高校在提供高等教育机会时,具有自愿或者不自愿的排他性,教育公平在不同背景人群中存在着不公平。受教育机会的增多,也并不等于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只有交付起学费的人,才有可能选择或者继续在民办高校读书。这与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全体性与公平性相矛盾。民办高校的收费问题成为危及教育机会合理分配的瓶颈,限制了民办高校的生源范围,造成选择上排他性的加剧,损害了教育的公共利益。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民办高校自身以及现有教育政策、环境是难以完成的。资金的短缺是实现教育公益性的一大障碍,而这不是民办高校之所想,只是能力所限而已,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国家对民办高校一个百分点的财政支持,就有可能降低学费的标准,降低因为交付不起学费而被排斥在校门之外的学生几率,有助于缓解因学费问题造成的受教育机会不均衡现象的加剧。
其次,民办高等学校是在市场化的大氛围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必然带有市场的特性。这既有主动应用市场规律,获取竞争优势的积极性,也隐含迫于无奈的不得不为此的苦衷。众所周知,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主渠道是学费,所以为了积累办学基金,不得不靠近市场。因为有市场,才能有生源;有生源,才能有资金;有资金,才能保证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转。这是目前经费来源有限的情况下,简单、快捷的有效途径。民办高校的发展,不能不受到办学资金的牵制。办学经费始终是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障碍。财政问题解决不好,民办高校生存受到危胁,可持续发展受到阻滞,公益性的现实选择受到影响。所以唯一能够保证办学经费来源的学费也就只有通过市场来实现。
民办高校市场化的选择一方面因多依据市场办学,专业设置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及时调整,课程安排按照技术变革要求更新,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变化同步或适度超前。所以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适应性较强,有利于人才资源及时转换为人力资源,承担必要的公共责任,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共目的。但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运营过程中逐步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运营过程中的模式选择部分地危机民办高校的公益性的诉求。民办高校在市场化的选择中,人才培养规格关注适销对路的产出选择,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而对于民办高校所具有的教育性忽视,造成人才培养与个体全面发展相背离,危及公共利益。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虽然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内涵也告诉我们,高等教育要顾及全局性,既要满足国家、个体眼前的需要,又要为长远发展服务;既要满足个体需求,培养专业化人才,又要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办学经费始终牵动着民办高校从市场中得到缓解,这是实现人才培养公益行为实现的前提。而市场化的选择虽有短期的办学效率,抢占了生源市场,积累了办学经费,但又以牺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代价。长此以往,如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那是对教育公益性的最大危害。
可见民办高校对市场规律的应用既体现出主动性又体现出被动性。如何把被动变主动,把主动行为达到最优效果,依赖于国家的扶持。政府在民办高校引入市场机制的时候应有所作为,实现对纯粹市场化的超越,从而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祉。目前摆在国家面前的是对民办高校进行财政扶持,通过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控制市场力量,摆脱目前民办高校以市场“马首是瞻”的局面,在公共政策和市场选择间找到平衡点。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经济学教授马丁·卡诺依教授在为中国高教给个号脉时曾指出:“大学收费完全靠市场因素来左右不可取,因为教育永远也不能市场化。”政府的责任在于利用市场化,但同时要超越市场化。
四、维护民办高等学校公益性,国家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教育功能分为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本体功能是“教育自身具有的功能”,如培养人,传播人类的文化知识等。社会功能是在发挥本体功能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是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有用功效。本体功能是实现社会功能的前提,社会功能是教育所要发挥的最终功能。因此教育对国家的贡献不仅直接培养了社会需要的人才,通过教育服务、科研、产学研相结合直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通过培养人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齐头并进。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必然具有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为维护教育的全局性和利益性作出了贡献。
篇2
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搞好钳工技能的实际训练任何技能的掌握都是以理论基础知识的领悟为前提的,中职学生钳工技能的掌握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只有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学生才有可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训练中,否则一切都是雾里看花,懵懵懂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钳工技能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的难点、重点知识,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在有意识的着重强调重难点知识,那么就不难让学生学好并掌握钳工技能这门课程。以锉削课题为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亲自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并仔细观察学生锉刀的握法、站立的姿势、操作的用力点、锉削方法等,而锉刀能否端平更是一个需要反复操练、观察、纠偏的过程,学生对于自己的操练姿势当然浑然不觉,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予以指导并纠正其不合规范之处。当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相差太大而无法亲自辅导每一个学生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调整既定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或者是伙伴的形式相互指导学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训练资源、节省时间而且可以形成团结互助的学习小组使得学生共同进步。[4]
(二)搞好师生关系是提高中职学生
钳工技能训练的基础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常见也最微妙难以处理的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进步,达到双赢的最佳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就是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程度达到最高境界,以教师的信仰为自己的信仰。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师以学生的问题为自己的问题,以学生的烦恼为自己的烦恼,尊重理解学生的感情,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样学生当然会真诚的希望与教师交流沟通自己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解之处,把自己的学习弱点暴露出来,那么教师就可以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以辅导和帮助,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对于特殊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的去了解其内心世界,观察其生活学习习惯,在做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主动与学生沟通,而且教师必须把握一点就是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种种青春期的问题都会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因而教师有必要去积极的开导学生使其明白怎样处理青春期问题是比较明智的选择,而不是训斥、责备学生,毕竟教师也经历过青春期,指导学生解决青春期遇到的问题是其为人师表的责任。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必须放低姿态,以师长、朋友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教师的身份来与学生沟通,如果自己因为没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而误会学生一定要真诚的对学生道歉,否则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后就很难弥补这份师生感情。只有教师对学生坦诚相待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5]
(三)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以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的问题中职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情绪是因为其正处于青年期的人生转折点,对于自己需要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感到迷茫和困惑,而乏味的学习过程并不能够为中职学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相反,由于教学内容的枯燥性、教学手段的落后性以及教学训练过程的辛苦性很容易使得学生身心俱疲,自然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中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些思想死角予以清理,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社会对于掌握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某些特殊行业领域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及扶持力度等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克服其自卑心理;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中职院校毕业的优秀人才在社会上所取得的辉煌成绩,通过成功案例的介绍使得学生找到奋斗的动力和对于未来的光明憧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起思想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思想教育先行的教学理念,提高广大学生对于钳工操作技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以求提高学生对于操作技能训练的认可和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四)组织一线教师编撰教材以提高
中职学生的钳工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中职学生钳工技能训练课程枯燥乏味是造成学生学业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一直以来中职学生的钳工技能训练都是以锉刀、丝锥、钢直尺等简单的操练工具为主,并不能够调动学生练习使用这些工具的积极性,对于这些工具的应用与掌握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广大的一线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编写适合中职学生学习情况的校本教材。教师自编教材不啻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教材采用启发性、提示性和诱导性的思维模式并且结合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以使得学生可以有兴趣的参与到钳工技能的训练中来。广大的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于中职学生的钳工技能训练也有一定的研究,由一线教师执笔编撰更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它将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某些中职院校率先采用教师编撰的校本教材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同学从牛头刨床、爬梯的组装中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机械原理,学习兴趣明显增加,学习效果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到钳工技能不再是一项只需要体力不需要脑力的简单劳动,而是一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要求颇高的具有创造意义的高级劳动。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教学案例 特征 意义
一.教学案例的内涵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情境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和对事件的认知。从这一概述中可以看到,对事物的静态的缺乏过程把握的描述不能称之为案例;信手拈来的没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之为案例;没有客观真实基础、缺乏典型意义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案例。案例是承载理念的载体,是理念的外化形式,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典型的案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新课程的某一理念或理念的某一方面。案例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引言、情境、反思等。
1.标题。案例总是有标题的,要借助标题反映事件的主题或形貌。一般地说,案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案例的标题,两种标题的方式都各有千秋,前者展示事件,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后者反映主题,能使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
2.引言。引言也可以说是开场白,一般有一两段话也就可以了。主要描写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到的主题。 引言可以使读者对案例的事件和主题大致有些了解,可以起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使读者有一种阅读上的“心理准备”。
3.背景。案例中的事件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依托一定的背景在案例的叙述中,对背景的交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案例中问题解决方法的分析、评判离不开背景。
4.问题。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在描述中要讲明问题的发生、发展、结局。这部分内容需要详尽地描述,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分内容是整个案例的主体。
5.反思与讨论。撰写案例的过程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也是梳理相关经验和教训的过程。因而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提升智慧、形成自己解决教育
二.教学案例在县级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意义
1.应用教学案例,切中了成人学习理论。“诺克斯的熟练理论”认为,成人东西学习既是一种内在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又是一种与外界相连的、事务性的活动。成人学习是伴随着成人生长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完整的变化过程。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
2.应用教学案例符合“泰勒课程模式”。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设计都必须回答4个问题:为什么教(或学)?教(或学)什么?怎样教(或学)?如何评价教(或学)的效果?这4个问题构成了著名的“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的泰勒课程模式4要素,称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永恒范畴。这是本研究的步骤和模式建立过程的理论基础。教学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发现某些问题域,并进而澄清有关问题。
3.应用教学案例能够唤醒教师的缄默知识。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称为显性知识;不能系统表述的,不可言说的、只可意会的,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教师的经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缄默知识范畴的。应用教学案例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篇4
一、物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献身科学的教育
物理课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客观事实出发,以观察实验为基础,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物理教学中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大至宇宙星系,小到基本粒子,从力、热、电、光到原子物理,从实物到场,无不证实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从而证实了的唯物论;力的相互作用、电磁的统一、原子中的正负电荷、光的波和微粒二象性等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物态变化、物体运动的临界状态的改变、原子核的转变等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规律的实例;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发展等说明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价值。这些都说明自然界的运动发展是遵循辩证法的,都显示出物质运动的辩证规律。物理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方法教育中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前者的目标更深远,因为它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方法教育,而且注重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使学生通过物理的学习,牢固树立起“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被利用的”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物理教学是师生配合的双边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包含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规律的得出,物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
物理实验的有趣、物理现象的释疑、物理规律的应用、物理计算的巧妙、物理科技的前景、物理故事的阅读、物理学家的轶事、物理教具的创制等又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愿望。我们时常教育学生要虚心学习,遵守学校纪律与规章,要爱护仪器、勤俭节约,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要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不弄虚作假,要实事求是……显然,物理课进行的道德品质教育与班会课进行的道德品质教育是一致的,只不过前者主要是从培养科学人才的素质的角度进行这种教育。
物理学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一部奋斗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蕴含着的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素材。物理学史教学可以再现物理学家在不断得出新概念、新定理和定律的过程中所闪烁出来的科学思想和献身精神,教学中适时引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物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贯彻三条教育原则,即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身体力行的原则
物理课进行思想教育,不能脱离物理知识教学去进行空洞的说教,而应当以物理教学为重心,把政治思想教育渗透于物理课之中。课堂渗透要求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逐渐地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课堂上不能采取硬灌的方法,要一点一点地渗透正确的思想、观点、方法,使学生的头脑得到滋润,慢慢地使其吸收,茁壮成长。渗透就要求真正地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做到水乳相融。比如在反冲运动教学时,自然会讲到我国古代的发明以及我国现在的火箭技术。这种以物理教学为中心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话不在多,而在于经常渗透;声不在高,而在于入情入理。
三、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篇5
关健词:职业院校 数控竞赛 优秀选手 培养探讨
一、选手培养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曾明确提出:“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竞赛。”为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从2008年开始由教育部牵头每年举行一次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其中就包括数控竞赛。从2004年开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国奥林匹克数控职业技能大赛”,各地及各职业院校也纷纷举行选拨赛,自下而上选拨参加全国数控职业技能大赛的选手。
刚开始由于各职业院校对竞赛不够重视,认为竞赛是个“劳命伤财”的事情,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参加竞赛。大多数职业院校刚开设数控专业,缺乏师资,缺少设备,加上对竞赛选手的选拨、培训及组织管理工作缺乏经验,尽管参赛人数比较少,命题难度不算大,但竞赛成绩都比较差。
目前由于各职业院校随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师资队伍建设的逐渐加强,加上各级领导对竞赛工作越来越重视,竞赛水平有明显提高。但由于全国数控竞赛使用的设备越来越先进,数控系统也是国内主流系统,且命题难度逐步加大,数控编程己由自动编程取代原来的手工编程,这就对各职业院校在以后的竞赛中提出了更加严俊的挑战。
二、培养优秀选手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对竞赛的重视程度
各职业院校应确立正确的竞赛指导思想,在竞赛组织领导、资金来源、师资队伍、后勤保障等方面都要给予高度重视。把技能竞赛活动作为一项学期常规重点工作,建章立制。通过竞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职业能力培养,促使教师教学理念和模式转变,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挑选优秀教师担任培训任务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想培养出优秀的竞赛选手,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作保证。
1、专业功底扎实,操作技艺精湛
必须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如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及机床夹具等专业知识外,还应熟练掌握数控编程原理、编程方法和技巧,做到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相并重。
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精谌的动手操作技艺。竞赛表面上看是比学生,但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在比教师,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带出高水平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解决学生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2、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及时掌握竞赛动态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导教师应根据竞赛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在分析历届竞赛出现过的题型、题量基础上,对竞赛的难易程度作出初步判断。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细化培训内容,各时间段的考核项目与要求。
为保证培训和竞赛的顺利进行,拟定好所需的工具、量具、刃具、卡具及材料的使用计划,如遇非标或市场紧缺的量具、刃具、及卡具,在不违犯竞赛规则的前提下可自行制造,以满足竞赛的需求。
赛场如战场,竞赛情况风起云涌,变化莫测。在培训过程中应积极搜集与竞赛有关的前沿信息,发现情况变化应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在竞赛过程中,应与赛场内外有关人员及时沟通,掌握赛场最新动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以营造良好的天时、地利、人和环境。
3、指导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指导教师是培训的直接组织者和指挥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崇尚师德师风,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在培训过程中要亲身亲为、言传身教。即要开拓视野、创新思维,又要勇于探索、百折不挠,更要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
同时又要淡薄名利,乐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与学生同甘共苦,以自已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三)做好选手选拨工作
参赛选手的选拨是否得当,是能否培养出竞赛优秀选手的前提。
1、选手应具备的条件
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功底,接受能力强,反映敏捷,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能承受压力。同时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学能力强和自觉性好。
2、做好竞赛的宣传鼓动工作
竞赛未动,论先行。在选手选拨前,可通过广播、板报、座谈、班会、大会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竞赛,介绍竞赛的有关情况,参加竞赛的重要性和目的,鼓励鞭策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竞赛氛围。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竞赛情况,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增强自信,自觉报名参加选拨,这样有利于选拨出好的竞赛苗子。
3、对报名参加选拨的学生,根据竞赛项目要求,分别进行集中短期基础培训(如:理论、软件、实操等),然后进行考试,根据考试综合成绩,择优留下部分学生。再加大培训难度,又经一段时间培训后,再根据考试综合成绩,按参赛人数的2倍,择优确定赛前培训学生人选。
三、赛后总结与反思
竞赛结束待成绩公布后,应及时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竞赛工作进行总结,对获奖选手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兑现奖励办法,使竞赛工作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通过竞赛虽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但参赛学生仍然是少数。为此应以竞赛为楔机,以点带面,带动职业院校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投身到培养职业技能的各项活动中去,即可锻炼教师队伍,又提高了全体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以后培养更多职业技能竞赛优秀选手奠定基础。参考文献:
[1]黎春秀 张建辉 赵甘林.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的思考与研究[J].职业技木教育,2011,(10).
[2]史文生.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评判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篇6
关键词:自主学习理论;语法教学;国内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18-03
一、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式”学习,要求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大学英语的教学无论是在早期的“阅读为主”时期,还是在改革后的“听说优先”时期,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未能得到真正的确立,尤其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更是“一言堂”,采用着传统的“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归纳总结――课后作业”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疲于应付,学习兴趣受到了压抑,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笔者对如皋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我校”)2008级和2009级非英语专业文科和理科方向共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在这两届学生进入大专阶段学习一学期后进行。问卷调查的设计参考了文秋芳教授的《英语学习策略问卷》,内容包括:对于大学英语语法学习的态度、大学英语语法学习的动机、大学英语语法学习的策略和大学英语语法学习的计划等四个方面。调查发现,学生缺乏学习语法的正确态度、良好的动机和明确的学习计划。很多教育家认为,知识时代需要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唯有自主学习者才能摆脱学习中的他主性,才能适应“终身学习或教育”的知识时代的要求。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学英语语法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学学英语语法的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自主学习理论
国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自主学习理论进行了定义。早在1981年,Holec就对自主学习进行了界定,他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负责自身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有意识的培养形成的。D.Little认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是学习独立认知事物、作出决策和采取独立行动的一种能力,也是学习者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一种心理反应。Nunan认为:自主学习者是能够确定自己目标并创造学习机会的学习者。对于自主性,国外许多学者也有不同的定义。Bond提出:自主性原则是教育实践中用来指导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决断能力的基本原则。Dickinson认为自主性是对于语言学习的一种态度。Little Wood则将自主性定义为学习者独立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随着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引进中国,成为国内大学英语改革的主流,国内学者也对自主学习进行了研究做出了不同的定义。陈冬纯对自主学习有如下界定: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依赖其独立的学习风格、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设定其学习目标,通过个人的活动和与他人的合作,实施、完成、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过程。
2.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以培养“完人”为目的,提倡“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把学生看作“人”,真正地尊重学习者,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能自己教育自己;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经验,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最终达到自主。人本主义教育还提倡“自由学习观”,只有学习者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信息加工论等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学习模式,实质上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该理论,他认为知识的获得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就是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内化为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个人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识结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3.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
我国心理学家卢家楣教授提出了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三个教学原则:寓教于乐、以情施教和师生交融。寓教于乐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也就是说,教学是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的;以情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新知的同时,发出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知情交融的教学效果;师生情感交融原则则是要求教师重视师生交流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的良好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好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获得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三、国内外学者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语法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诸多关于语法教学的新认识。Grass认为:对语法的集中注意是语言输入转变为语言输出的前提条件。Swain的浸入法教学实验表明,脱离语言形式进行交际活动,或许会导致学习者学了英语语法许多年还不懂得英语的基本时态。Brown认为: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能力提高的必要工具。Lasen-Freeman强调语言习得在于形式、意义和语用三方面的高效结合。
另外,笔者也关注了国内学者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状况。笔者对1998~2012这15年间我国英语语法教学研究进行了一次文献研究(文献范围为国内五大核心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国语学院学报)。从研究对象和内容两方面,对近15年来的语法教学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笔者共检索到论文20篇,其中关于非英语专业英语语法教学的占31%。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马振东、宋德伟、安美华、马冬梅、魏耀章、朱玉山、朱晓申、江桂英、李恒、冯辉,张素敏等人从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非实证研究,提出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应从教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用交际法实现语法课的教学。同时,高晓芳、王维维、龙献平、刘喜琴等人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高晓芳利用语法听写的语法教学法在对37名受试进行了小规模的实验。王维维、龙献平、刘喜琴分别针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原有的语法核心教学模式”和“大学生英语语法学习观念”的问题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把实现“语法内化”作为语法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作了很多探索与研究,然而对于学生自主学学英语语法的能力的培养策略的研究仍显不足,而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语法能力的培养恰恰是当前迫切需要探讨的课题。
四、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1.合理设计课堂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Bygate,Skehan & Swain认为,任务是一种可以受到学习者选择的影响,可以根据学习者自己的理解而变化的活动。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教学者为学习者提供一系列的有明确目的交际性的任务,要求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或者与人合作使用目的语完成这些任务,通过完成任务习得语言,发展语言交际能力。Ellis在2003年出版的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一书中,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操作模式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the pre-task phase)、任务中阶段(the while-task phase)和任务后阶段(the post-task phase)。
现以“名词作为先行词的定语从句“的教学为例,设计以下任务:
任务目的:让学生掌握名词作为先行词的定语从句的用法。
任务过程:
任务前活动:
(1)教师向学生介绍要做的任务;
(2)教师以介绍自己的喜好的方式,借助于学生掌握的句型为学生演示以下含有名词作为先行词的定语从句的用法:I like people who…I dislike people who…I like days when…I dislike places where…
(3)教师用PPT向学生展示多张幻灯片,每张幻灯片上写有8个首字母相同而且学生熟悉的英语名词。
任务中活动:
(1)教师将某一张幻灯片上的名词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使用定语从句。
如:A teacher:Someone who teaches students in schools.
A bedroom: A room where people sleep at night.
(2)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使用一个幻灯片的名词,按照范例给出每个名词的定义。
(3)让每组学生将句子写在纸上(原名词不得写在上面),然后各组交换,猜出原名词。
任务后活动:
要求学生在课后自由选择20个名词,并用定语从句写出定义交回教师处。
学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学生学习名词作为先行词的定语从句的积极性被调动,在具体的语言使用过程中认知语言形式,达到了语法学习的形、意、用三者的结合。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当然,任务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注意发展不同水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理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外学习是学生学习英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合理布置课外作业是保持和扩大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大学英语语法课时少、班级人数多的现状,开辟第二课堂、指导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多样的英语课外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如:选择学生课外英语读物,注意其中的语法结构等。比如在进行虚拟语气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欣赏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要求学生注意表示假设的句子结构。再如:在学完虚拟语气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看自己喜欢的一部科幻片,运用虚拟语气的句式写出影片的内容大意。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主动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寻找训练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机会,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结语
对于大学英语语法的教学来说,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后的“不教”。在当今的知识年代、终身学习年代,要想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养成自主学习语法的能力,教师就需要借助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理论联系实际,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Boud,D.Developing Student Autonomy in Learning,London,1998.
[2]Holec,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Oxford: Pergamon,1981.
[3]Little,D.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London,1990.
[4]Littlewood,W.Defend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r Asian Contexts.Applied Linguistic,1999.
[5]Nunan,D.Strategy Trai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RELC Journal,1997.
[6]陈冬纯.试论自主学习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J].外语界,2006,(3).
[7]杜秀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问题新策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8]黄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翻译教学[J].上海翻译,2011,(3).
[9]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0]李森.解读结构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11]李莲.情感教学心理学原则在高校英语专业独立语法课中的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4).
[12]梁春丽.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校英语专业语法课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6).
[13]朱菊芬.大学新生英语课内外学习方式调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篇7
关键词: 能力本位 项目驱动式 饭店管理
经过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商科教育已成为我国商业服务业领域培养高技能人才、基层督导人才和中层管理人才的主要平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不能满足新常态下商业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不少本科高校商科教育定位出现一些偏差,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考核中重学业成绩,轻应用能力的培育,导致输送到商业行业领域的毕业生缺少商科行业的综合从业素质和适应能力,无法满足商业整体运营与实际运作的业务要求,却又不愿从基层岗位一步步锻炼提升;不少职业院校商科教育普遍偏重技能训练和实务操作,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商业职业精神和商业从业者人文素养,学生毕业后虽然上岗速度较快,适应能力较强,但后期的上升空间较小,发展后劲不足。商科教育离培育一支由多层次和多专业组成的,以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为重点的商科人才队伍的总体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能力本位教育背景下的商科专业课利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从企业的工作过程探索所需构建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商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途径。
一、能力本位教育背景下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意义
商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商业综合素质高,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面向商业企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能力本位教育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重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具备从事某一类工作岗位所必需的职业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商科教育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体系,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的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通过选取典型实例,将学生引入具体的专业情境中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中的问题,从情境中获得相关专业知识以解决问题。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一体,将商科专业课程中的项目训练与理论教学结合,通过“创设情境、理论学习、方法练习”进行融合教育,从而达到通过项目解决方案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理解、领悟的目的。其基本思路是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一个或若干个教学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着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展开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以模拟公司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组织完成课程项目的学习过程。这样,学生的思考空间能够拓展到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培养学生作为项目管理主体解决问题的意识,实现商科专业课教学深度互动理念的提升,从而与能力本位教育相吻合。
二、能力本位教育背景下的商科专业课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设计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其贯彻到商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既考虑专业问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又要考虑系统的层次与特征,立足整体,统揽全局,优选方案,切实强化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1.创设专业课程管理情境,提出课程项目。
合理的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时机。要以企业的对内管理和对外经营为主线进行设计,同时注意可行性、操作性和趣味性,既能结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老师为主体,合理组织项目实施。“饭店管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为了满足饭店的管理要求,采取合理的方法和适当的手段,对饭店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基层实践操作性人才。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在学生熟悉饭店的基本业务和技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饭店管理思路、服务意识和管理运用技能。结合自身观察、调查、体验创设饭店管理情境,提出课程项目任务:
(1)理解饭店本质设计饭店:包括设计饭店名称、饭店类型、选址、定位、主要特色及发展趋势预测。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饭店进行认知,了解饭店的概念、饭店的类型及前期管理。
(2)理解饭店组织进行设计:包括设计饭店组织结构、组织管理制度、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饭店组织中责、权、利能进行系统思考,避免管理中的教条主义和小团体思想。
(3)理解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包括设计饭店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饭店人力资源现状有所认识,对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准备。
(4)培养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理念:包括设计饭店服务、饭店服务质量、饭店服务质量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系统思考饭店服务质量控制意识。
(5)熟悉饭店不同业务管理特点:包括饭店前台、客房、餐饮、娱乐等业务部门实例分析。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系统思考饭店不同业务管理思路。
2.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管理理论,凝练项目解决思路。
在创设情境、提出课程项目后,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管理理论,明确在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路。《饭店管理》课程针对项目的总体解决思路如下:
(1)团队意识培养:要在解决饭店项目中注重团队成员的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培养。执行项目程序中的每个人要对服务管理中的“事”负责,严格按程序、按制度、按客观规律办事,强调遵守同一条规则,直接完成任务。重点训练当组织中发生不协调时如何,倡导认真负责的精神,多找出共同点,完成团队任务。
(2)管理机制形成:饭店管理中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利益与其相应承担的责任密切相关。因此,饭店管理项目完成中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明确分工合作,共担风险和责任,多思考不同群体的诉求,真正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管理机制。
(3)组织定位有序:饭店管理中需要建立一个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形成一个开放的、透明的管理制度,这就需要组织定位有序化。决策层对各种方案的认可,需要得到中间层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中层管理者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是高层联系中基层的一座桥梁;基层的落实更需要理解决策层和中层管理者的要求。
3.提出可行的专业课程项目解决方式。
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管理理论,凝练项目解决思路完成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头脑中筛选、组合有关知识,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在迁移运用有关知识与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可行的项目解决方式:
(1)科学性解决方式:饭店的经营活动的目标在于投入尽可能少,取得尽可能多的有效成果。但饭店的日常运营过程中,牵涉的面很广,需要客房部、餐饮部、前厅部、销售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各部门之间的通力配合,不仅要有定性的要求,而且必须要有定量分析,包括饭店服务质量标准、饭店资金运用、饭店物资运营及饭店人员组织,均应有数量标准,通过对管理对象数量关系的研究,利用数量关系进行管理。
(2)艺术性解决方式:饭店业务经营的特点之一就是生产、服务及现场督导管理的同一性。要有效控制饭店的业务经营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深入服务第一线,以便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疑难问题,纠正偏差,协调各方面关系,通过对员工的思想、情绪、爱好、愿望、需求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并加以引导,给予必要的满足,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法,艺术性地解决现实问题。
4.以教学效果为评价进行教学反思。
在对于项目驱动法实施的教学效果评价中,要注重学生通过项目驱法对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的情况,反思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是否有提高,对驱动项目设计不断进行调整更新,使其更符合实际教学情况。项目设计完成后,学生要了解到作为真正的饭店管理将面临的复杂境地和艰难的抉择,有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在复杂环境下解决实际饭店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决策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认知能力和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能够表现出更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是教学反思的重点。
三、能力本位教育背景下的商科专业课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实施
在职业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正好架起商科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之间的桥梁。在实施中要将饭店管理理论和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强化教学效果。
1.设计方案先行。
要着眼于商科学生的就业岗位和职业发展前途,注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导向,逐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商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优化,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2.项目来源广泛。
在课程安排和设计上,增加去饭店参观、调查、实习的机会,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介,收集国内外关于饭店方面的信息、理念、管理模式、案例,增强对饭店的感知,采用饭店参观、调查和顶岗实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项目分组合理。
小组学习的形式可以增强学习的分工、协作能力,学生小组间的比较可增强学习过程的竞争性和互动性,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学习分析同一知识理论点,并相互比较,不断进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般的小组人数以5到6人比较合适,而且学生性别、性格、学习积极性结构要搭配比较平衡。
4.项目任务考核。
期末考试现阶段以大作业的考核形式进行。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与人合作的过程,人际沟通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由学生的文字报告和现场汇报及互动交流部分共同构成,以体现学生在汇报和答疑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不断修正项目任务活动中掌握课程要求。
参考文献:
[1]杜玲毓.基于任务教学的教学实践化新范式[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1):107-109.
[2]崔韦.浅议《饭店管理及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才智,2014(10):17,19.
[3]罗伟.“以学生为中心”的《饭店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科技创业月刊,2015(8):78-79.
[4]肖洪磊.旅游饭店管理课程动态体系建设研究.旅游纵览[J].2014(3):85-86.
篇8
【关键词】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69―04
引言
随着WAP技术、蓝牙技术及GPRS系统的成功开发,移动电话和移动计算技术迅速普及全球,为移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想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准备。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育中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已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已于2001年12月发出了关于“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1]。到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已经开展“移动教育工程”试点项目[2],国家教育部“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试点项目已经立项,这些都表明,我国教育技术界已经认识到移动学习和移动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国内关于移动教育研究的代表性项目主要有两项:(1)北京大学的移动教育实验项目。该研究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基于GSM网络和移动设备的移动教育平台。二是基于CPRS的移动教育平台。三是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制作、和浏览平台。四是教育语义网络平台。(2)南京大学多媒体移动教学CALUMET项目。CALUMET项目的全称是“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该系统预期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校园网中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3]。
一 移动学习概述
1 移动学习的涵义与特点
鉴于对移动学习认识与理解取向的不同,对于移动学习的定义表述也是众说纷纭,综合多种移动学习的定义表述,可将移动学习定义为:移动学习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4]。
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移动学习将诸如个性化,多媒体,情境智能,触觉交互,移动设备等新技术融入到教育与培训领域,它又区别于一般给予优先网络与固定桌面计算机的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基本特点,如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移动学习的出现本质上是教育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历了一个教育需求与技术发展交互驱动的过程,它的出现不仅会带来人们观念的改变,还会促进整个人类学习环境的彻底改变。
2 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技术与方式,是宽带移动多媒体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一定学习的实践必须有新型的学习理论作指导,这也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与移动学习有密切关系的学习理论有: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活动学习(Action Learning)、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等学习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这些新型的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移动学习又为这些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手段与方法。
3 移动学习的技术支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学习系统将给使用者提供更方便的服务,移动学习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与之相关的技术支持,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联网技术, 如WAP、“蓝牙”技术、GPRS、UMTS 技术等。
4 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
目前可实施的移动学习方式主要有: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和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
(1) 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5]
学习者通过手机等学习终端,将短信息发送到位于互联网的教学服务器,教学服务器分析用户的短信息后转化为数据请求,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再发送到学习者手机,利用无线移动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来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学习者通过短消息接收到的信息更具个性化,同时更方便快捷。短消息服务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行的。它不仅可以用于学习者日常的学习交流,而且可以被用于课业信息、日程安排和重要通知等信息的。短消息服务所具有的随时随地性,使它在某些学习情境下具有比E-mail和Web更为优秀的表现。
(2) 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
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利用移动学习终端,经过电信的网关接入互联网,通过WAP协议访问教学服务器,进行浏览、查询,实时交互,类似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由此可以看出,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传输文本,还可以传输图像信息。随着移动通信协议的不断改进,通信的速度将大大提高,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移动学习不同于以往的网络学习,因此移动学习的实践必须有新型的教学设计模式作指导。
二 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构建
1 教学设计相关概念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6]。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7]。教学设计模式就是教学设计理论的简化形式,是组织化和结构化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移动学习下的教学设计是在终身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理念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以促进个体的终身发展。
2 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构建
教学设计涉及到一个组织化的教学过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将这些基本要素整合为一个模型。目前现有的教学设计模式不下百种之余,这里仅介绍两种教学设计模式:ADDIE模式和ASSURE模式。
ADDIE教学设计模式包括教学的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环节。[8]
由Heinich 等人(1989)开发的ASSURE教学设计模式则包括分析学习者特征(Analyze learners)、陈述目标(State objectives)、选择媒体和材料(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运用媒体和材料(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要求学习者参与(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以及评价、修改(Evaluate and revise)六个环节[9]。
以上介绍的两个教学设计模式已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已沿用了很多年,而当今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教学设计者和教师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线性教学设计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当今的e-Learning学习环境,尤其是移动学习环境。因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常以超文本的组织方式加以呈现的,知识难以被分成小块进行学习。当人们开始对建构主义产生兴趣的时候,便产生了许多对教学设计模式概念上的重新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发现学习、合作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等思想理念非常适合e-Learning环境中非良构知识的学习。具有非线性特征的超文本有助于学习者从多种观点的角度接近概念并构建知识表征,真正改善对复杂概念的掌握,以达到随机通达。
本文根据ADDIE和ASSURE两种教学设计模式,并借鉴台湾基础教育中移动学习课程开发模式,提出了一个适合移动学习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由学习者分析和教学情境分析、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移动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移动学习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和移动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六个环节构成,图3展示了该模式各组成部分及之间的关系。下面便对这六大环节中所包含的内容加以介绍:
(1) 学习者分析与教学情境分析
分析学习者应用无线设备的能力;
分析是否需要整合移动计算技术帮助学习者的学习;
分析外部环境,如天气、安全状况等;
(2) 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组织化的学习内容;
阐明学习目标;
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即可在移动设备中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也可在真实情境中;
开发数字多媒体学习资源;
安排课程时间表和在学习活动中的体力分配;
(3) 移动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
考虑移动设备的特征和实用性,如重量、屏幕的大小和分辨率、计算能力、输入方式、访问方式等;
构建移动环境,包括移动设备间的通信方式,Internet的接入方式;
(4) 移动学习教学策略的设计
移动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很容易产生迷失现象,低龄学习者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任务上。图3 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因此一般采用合作/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提供指导。
(5) 教学活动的实施
按照加涅的九事件教学安排移动学习活动并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熟悉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习者建立先行知识;
培训学习者使用无线设备的技术技能,尤其是对设备基本功能的操作;
观察学习者使用移动设备时的小组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在适当的时机通过移动设备或面对面地给予干预和指导;
(6) 移动学习结果的评价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模式更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而传统的标准化测验并不能完全够检测出学习者的能力,因此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就不能够完全按照传统的标准化测验,而替代性评价则避免了典型的多项选择测验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新的评价系统中所蕴涵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学习,或者展示自己能够利用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些实际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学生自己的水平。对于在移动学习中可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如下几种:
档案袋评价
替代性评价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即搜集和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作品样本。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作品、研究设计以及其他一些反映高级心理技能的作品,并以此作为评估学生进步程度的依据。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表现进行考察的测验。汽车驾驶员和飞行员的驾照考试、医学上的临床测验等,都是表现性评价。
(7) 对图3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的分析
教学设计模式图包含六个要素而不是步骤,表明设计的非线性和设计的弹性。
学习者处于中心位置,而且又与其他要素相互关联,说明在教学设计的任何过程中,学习者都是中心。周围的其他要素是相互独立但又关联的,没有用箭头表明逻辑顺序,是因为在具体设计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以任何要素作出发点。
移动学习环境处在最,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强调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开展的教学始终以真实环境或情景性信息化环境为基础。环境的虚线表明这个教学环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
环境中的调整要素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的某些要素,体现该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的灵活性和生命性。
三 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初步应用
在终身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树立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的观念,将移动学习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中。我校作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之一,在我们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将图3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初步进行了应用。
1 学习者分析与教学情境分析。中小学教师是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成人,一般都有手机;国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有了明确的要求,并已开始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培训后的中小学教师要能通过国家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这样的形势使得中小学教师从主、客观两个方面都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中小学任课教师一边要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一边又要为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进行学习和实践,他们用于学习的整块时间不多,需要利用他们的零碎时间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移动学习的及时性和灵活性,既节省时间,又不会影响老师们的教学和生活,还能使教师在工作学习中的疑问及时得到解决,减少了教师的额外压力,满足了教师自身学习和学校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把移动学习引入到培训中,作为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后的后续支持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当然移动学习不能取代常规的集体培训和远程网络学习,只是它们的重要补充,只有应用适当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2 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移动学习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它是一种很灵活的学习方式。这种灵活性体现为灵活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所以教学设计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设计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可以在移动设备中以多媒体方式呈现的学习内容,满足学习者多方面、多角度地学习每个知识点。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中,我们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大量的调查,确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关知识中教师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类分析,确定知识表现形式,进行适合移动学习的资源开发,形成相关的数据库,初步实现学员能随时随地进行登录学习,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3 移动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移动学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为了获取知识,必需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有效手段,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交流与合作来实现。我们在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学习设计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创设良好的交互性,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信息的交流,因而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与人际交互的教学环境成为移动学习的基本要求。我们采用“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的形式来构建移动环境――人、手机、移动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各种问题情境和媒体情境的呈现,激发学习者兴趣;并利用手机这种移动终端的便捷性,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通过查询、检索、探究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4 移动学习教学策略的设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师团队的老师可通过电子公告牌系统(BBS)或在线聊天(CHAT)引导学员参与问题的讨论,启发性地提出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并给出解答或让学员自己找资料、自己解决问题,以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电子邮件系统(E- MAIL)实现移动教学的交互式答疑,教师可随时掌握学员的进展情况,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与辅导。建立协作学习小组,小组内学员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可以培养学员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情感和态度。
5 教学活动的实施。在培训支持活动中,我们用到了移动资源浏览,移动即时训练,移动学习讨论,移动信息查询,移动提问――回答等功能。移动学习既关注了人文精神和协作精神,又提供了教师与培训者以及教师之间学习、工作的交流平台。
6 教学评价。我们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来检验学员们利用手机等进行移动学习的效果,学员自己也可以随时通过相关检测了解自己哪些知识掌握得还不好,弄清存在的问题,及时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咨询解决;学员还可以将自己的作品通过手机传输到数据库中自己的学习档案中,相关老师将定期通过学员平时参与的学习记录和成果对其进行总体评价。
通过初步应用实践,我们发现,移动学习可以弥补集中培训的诸多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培训辅助手段。
四 结束语
移动学习的前景是光明的,要使移动学习成为学习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真正在教育信息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教育技术工作者要对整个移动教育系统,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对象、教学策略等一系列要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以促进移动学习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于“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Z]高教司函[2001]256号.
[2] 关于开展“移动教育”工程的通知[Z].教技协[2002]1号.
[3] 隋清江,张艳萍,张进宝.移动教育:国内外实践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4,8,66-67.
[4] 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 2004,3,12-13.
[5] 李玉斌,刘家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31-32.
[6] 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1.
[7]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6.
篇9
关键词 市场需求;教学实践;先安装;要求;展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在当今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被运用到各行各业。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不断更新,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已经与计算机更新的速度脱节了。社会在进步,技术在革新,社会也在进步,这就要求中职教育也需要面对市场,满足市场需求,这个问题成为很多专家和学者探索的课题。本文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对现在中职教育的反思,对未来中职教育展望,对中职教育实践进行探讨。
一、面向市场需求下的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实况
1.中职计算机学科教学知识的安排
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轨迹来看,教育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完善,提升。作为一个发展前进的学科,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当下很多中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也不尽合理。出现的主要问题: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心方向和思想不明确,课程比例不合理,改革效果不好,计算机课程设置没能体现工作项目的实践化和应用化。
2.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主体
从早期到现在的教学改革显示,我国中职教育虽然取得过值得称赞的成绩但一样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中职院校购置的教学器材和教学要求不相配,更新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实践动手能力强的教学目的没有很好的完场;第二: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成绩不理想直接进入中职,对计算接触少,有的甚至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让学生对大量计算机内容无法深刻掌握;第三:计算机的引入是在上个世纪,那时的专家与老师都比较少。中职院校也是一样,加上计算机更新的速度很快,部分中职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办法很好的将计算机的全方面的内容教给学生,也无法让学生从计算机课程中使得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有质的飞跃,这就导致了中职院校出去的学生在企业只能完成一些诶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3.当下教学模式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客观因素
中职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所以计算机也成为着重实践课程教学的学科之一。但是由于上文提到的教学器材购置问题,资金不足大多数中职院校没有更新购买,操作时不能被理论代替的,这样一来学生缺少动手的能力。其次,面向市场需求下的计算机教学实践成了大多数职校培养的空壳子。因为当下的中职教学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是在理想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面向市场需求,企业招聘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下的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计算机教学教育培养的方向应该与市场需求相符合,因此了解市场需求,并对教学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也成为中职院校研究面向市场需求的教学实践和分析。
1.先理论,后实践
理论学习是基础,但是只凭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没有办法把技术知识学好的,进而不能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中职教师把握好理论与技术的关系,在教学课程计划中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比如,前期更加注重理论学习,后期着重注意实践学习。学生是中职教学的主体,不能因为理论的枯燥就放弃学习理论,理论差实践也不会好。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也要多鼓励学生在学习和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联合培养,校企共赢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的专业。为了让学生都学有所成,我们可以采用与相应企业相对接的方式,联合培养。同时在校企联合的方式下,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和环境。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旧人带新人的方式,更好的在企业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用人结合起来并逐步改良。
3.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塑造
一个人,应该是先成人后成才,因为一个人可以缺少知识,即使在他成年后不能为国家做多大贡献,至少不会对社会做出什么坏事。但是一个人有了很丰富的知识却没有学会做人,就很有可能为了赚钱去做一些危害社会与百姓的事情。此外,我们通过对一些电子商务企业的调研了解到。有很多企业希望中职院校输出的人才行为更加规范,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一定要有一些要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比如老师在介绍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时候,应该情景创设,让学生进入状态,一方面可以从情境中透析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职业素质得到提高。
三、新思考,新展望
我们在中职院校的发展中,也在思考中职院校与企业的新道路,比如在介绍商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等内容时,我们可以走进相关企业进行实地的教学。一来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共组的流程,一方面可以学生去感受去了解企业精神。我们不仅可以走出去,我们也可以让企业的相关人员走进来,一方面企业人员把电子商务带到学生的课堂上来,也可以从企业的角度去介绍有关电子商务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演讲,讲座等互动交流的方式,增加学生对企业的思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就业。要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解决中职学生的就业的问题,办法远远不止这些,这需要我们的教师与中职院校的领导共同合作,制定更加有利于中职院校发展的新计划,同时要求中职学生不要失去学习的希望,积极配合教师与学校的安排。只有在教师领导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会有一种新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中职教育与企业招聘技术人员的联系,加大学校的实际操作与企业实际工作的相似度。研究面向市场的需求,理论先行,实践入手,尝试联合企业共养。我们期待在未来计算机行业了,中职计算机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好。面向市场需求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之路会迎来明媚的曙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学 象似性 距离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32-03
一、引言
任意性是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原则,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任意性原则使得大部分英语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只是单独的讲解语法现象,有些解释不了的现象直接解释为固定用法,造成了语法教学的呆板现象,并且也扼杀了学生对语法学习地积极性。但是如果过多强调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会使学生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是很难掌握的,从而认为学习语法的主要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当然光凭死记硬背是学不好语法的。近几十年来,认知语言学逐渐发展起来,人们愈来愈意识到语言符号任意性是有局限性的,而与之相对应的语言象似性开始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象似性指的是在语言的能指和所指间,也就是形式和内容间有必然关系。所谓象似性是说语言的能指以及所指之间,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则具有普遍性,强调把语言学习的重心放在发现语言的规律和联系上,从而在自己的母语基础之上进行联想式的第二语言学习。举一反三,又可以再在掌握了一些第二语言的基础的情况下,在第二语言中进行联想学习,如此一来语言学习就会变得越来越轻松而有规律了。就象Lakoff 所说的那样,有理论依据的东西学习起来比任意性的东西容易,记忆和运用起来也比任意性的知识容易。美国认知功能语言学家John Haiman在语音和句法上把语言象似性的研究进行了扩展,他认为“结构相似,意义相近”句子在表面形式上是语义的象似图式。他对语言结构的象似性进行了划分,包括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成分象似是指语言成分和人类的经验成分象似,关系象似是指语言结构内部之间的不同成分的关系和人类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应,并且关系象似还可以分为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和句式象似性等。本文在距离象似性,数量相似性,顺序象似性上对语法教学中的某些理论概念进行了讨论。
二、距离象似和英语语法教学
距离象似性又被叫做接近象似性,是和人类认知系统在距离的概念上密切相连的,也就是在人类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相近(赵艳芳,2000)。简而言之,概念的距离越近,那么概念所对应的语言成分的距离也越近。
1.形容词的排列顺序问题。在讲到形容词之间的先后顺序时,我们经常给学生列举这样一个结构:限定词十主观形容词大小形状十新旧十颜色国籍+材料十用途中心词。我们可以通过距离象似性来分析这个结构,形容词与名词中心词之间在形式上的距离,反映了形容词与名词中心词之间在内在意义上的距离,形式关系是意义关系的反映。也就是说,形容词和名词中心语之间的距离是由它们之间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形容词和名词中心语之间的意义所表达的关系越紧密,它们之间的位置距离就越近。例如:a large green house,green是一种外在的明显的特征,从外表上就可以看出来,比large更加本质因而置与中心词house的前面。又如: the ugly wooded writing desk,writing对与desk来说是做本质的,因而最靠近中心词,wooden又是desk的另一内在特征,因此置与writing的前面,beautiful是主观意义上的,主观相比客观事实离中心词的位置又远了些,因此置与名词词组的最前面。
2.及物动词和宾语。在五种基本句型结构中有一种是: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例如:give me a book, give a book to me,即及物动词后可以直接接宾语,而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可以直接接宾语,需要借助于一个介词才行。前者中动词give与me的距离最近,因此强调“给我”,而后者中give 与 a book的距离近,因此强调的是“给书”。又如:hear sb., hear of sb.前者指直接听到某人讲话,后者指间接听说到某人。前者在距离上很接近因此是直接听到,而后者中间插入了一个介词of,相比前者距离要远些,因此是间接听到。
3.所属关系。例如所属关系中:a. my father, my mother, my hand, 名词中心词与限定词之间的关系紧密,属于不可让与的,而b. a book of mine名词中心词与限定词mine之间隔了个介词of,则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让与的,显然a中的的所属关系比b中的关系要紧密些。
4.状语的顺序问题。如果一个句子带有多个状语的话,那么多个状语以这种结构进行排序: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这也体现了距离象似性原则。例如:They will stay at home until tomorrow morning. 距离谓语动词最近的是地点状语,地点是具体的事物,而排在后位的时间状语所表达的时间则是抽象的概念,时间概念是由空间地点隐喻而来的。又如: The meeting will be held in Wuhan next day. Wuhan 与held 在意义上更接近,因此排在时间状语之前。
5.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限制性定语从句。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混淆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但是如果用距离象似性原则来解释,就容易理解多了。限制性关系分句和它的先行项的所指意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少了它,作为先行项的名词便不能明确表示其所指对象,因而和从句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和它的先行项之间只有比较松散的联系,相对而言距离较远,只是对先行词进行补充说明,不要的话也不会影响整句的意思(章振邦,2003)。例如:a. He came at a time when we needed help. b. Last Sunday they reached Wuhan,where a conference was to be held. a句中缺少了从句意义表达就不完整,而b句中的从句即使不要,也不会影响整句话的意思。
6.宾语补足语前置的情况。我们一般用S.+ V.+ O. + O.C.的句型结构来表达一个动作对某个对象产生了结果, 例如: We think him handsome. The judge pronounced him guilty.但是有时候宾语的补足语需要前置,这就与我们的这个结构公式相矛盾了,这时我们可以用距离象似性原则进行解释。例如表达“法官宣布每一个被告都有罪”, 我们可以说The judge pronounced guilty everyone of the accused.而不能说:The judge pronounced everyone of the accused guilty.因为guilty 是pronounced这个动作发出的结果,而everyone仅是这个动作的承受者,与pronounced的意义距离相对而言较远(史志康,2007)。
7.谓语动词的时体关系和被动形式。当两个时体的概念在谓语动词上发生屈折变化时,就必须有个先后顺序,某种时体与动词所表达的意义越接近,那么在形式上他们的距离就越紧密所表达的概念越与动词关系紧密,(王寅,2001)。
(1)完成进行体的表达。例如完成进行体是由完成时have+V-ed和进行体be+V-ing 构成have been V-ing.进行体与谓语动词更靠近,因为完成体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而进行体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所以进行体比完成体更靠近动词。
(2)完成体的被动形式。完成体的被动形式是由完成体have+V-ed和被动形式be+V-ed 构成have been V-ed.被动与谓语动词更靠近,因为语态是表示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而完成体是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被动关系到语义,显然要比时间重要的多,所以更靠近谓语动词。
(3)进行体的被动形式。进行被动形式是由进行体be+V-ing与被动形式be+V-ed构成be being V-ed.进行体与谓语动词更靠近。因为进行体表示动作还在进行, 与被动相比更靠近谓语动词(王寅,1999)。
8.限定词的限定范围。在这样一个例子中,学生很难分清表达的是几个人:a writer and teacher和a writer and a teacher.可以用距离象似性来解释,前者teacher前没有限定词a,在形式上距离比后句要小,因此在意义的理解上距离也较小。因此前句中writer和teacher指的是同一个人,而后句中指的是两个人,一个writer,一个teacher。
三、数量象似性与英语语法教学
数量象似性即表达的内在意义概念越复杂,所用的语言形式符号就越多越复杂。
1.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的比较等级也可以用数量象似性原则进行解释。例如:small smaller smallest, big bigger biggest.形容词从原型的零词尾,到比较级的-er,再到最高级的-est,词尾形式越来越多,因此所表示的概念程度也渐深。
2.强调句。强调句也可以用数量象似性原则来解释强调句。例如:a. Mary bought the book. b. It is Mary who bought the book. b句结构比a句的结构要复杂。因为说话人认为重要的信息会用复杂的句子来表达,复杂的句子在单词的数量上也会更多。a句只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陈述。
四、顺序象似性与英语语法教学
顺序象似性是指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赵艳芳,2000)。即句子在成分的排列顺序上与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一致的。例如:He opened the door and left the room.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先打开门,然后离开房间,因而句子中动词的排列顺序与事情的发生顺序是一致的。
1.英语基本句型结构。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型中也能体现顺序象似性的原则,语序的排列结构为SVO,而不是VSO。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人类与大自然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认知模式。虽然对同一个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即使是同样的观点,表达出来的句子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基本的认知程序却是一样的。主谓结构的表达方式就具备了人类共同的认知结构(傅勇林、陈丕,2003)。事实上大部分的语言都是按照把主语排在前面的顺序,因为在人类ideas现实生活中都是从动作发出者开始,然后发出动作,再到所涉及的物。
2.多个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的排列顺序。当表达“我们明天早上8点上课”时学生经常会造出这样两个句子。a. We will have our class at 8:00 tomorrow morning. b.We will have our class tomorrow morning at 8:00. b句不是更贴近我们的中文吗,为什么不对.我们往往会解释为小时间在前,大时间在后,语法是这样规定的。对这样的回答学生往往也不太感兴趣。其实我们可以用顺序象似性原则进行解释。中西方的人在认知习惯上是有区别的,西方人强调分析,中国人强调综合;西方人强调具体,中国人强调概括。所以西方人在看事物的时候侧重先考虑具体的,然后才是宏观的。这也可以解释中国人写信的时候的地址是先大后小,而西方人写信的地址是先小后大。
五、结语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象似性揭示了人类认知结构和语言之间的关系。通过象似性理论中的距离象似、数量象似、顺序象似和标记象似可以解释很多语法现象中所不太好解释的问题,使学生学习语法有理有据,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提高学习的能动性。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b462]
参考文献:
1.傅勇林,陈丕.从英语主谓顺序看语言序次观及其认知来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
2.海曼.自然句法:象似性与磨损[M].剑桥大学出版社,2009
3.史志康.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8.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J].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9.Saussure, F.de.1916.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ed by c.Bally &A.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