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业务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担保业务风险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担保业务风险控制

篇1

【关键词】 信用担保; 民营企业; 财务风险

一、引言

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系指依法审批设立的、面向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专门机构,以契约的形式与债权人金融机构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其与金融机构的债务时,由担保机构保证承担其债务偿还责任的行为。其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在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压力和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绩效。由于传统金融体系主要为国有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作为稀缺资源的信贷资金必然流向财务制度相对规范的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从而忽视对财务管理松散的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及政府制定的信贷政策制约民营企业信贷资金获取的根源在于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而导致信息不对称风险的主因则在于民企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内部治理失范。引入信用担保机构参与信贷,可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有效缓解民企融资难问题。但当前我国信用担保制度建设及其财务风险控制尚存诸多问题,故有必要剖析民企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财务风险诸因素,给出其财务风险控制对策,以建构稳健的信用担保财务管理体系,提升民企信用担保融资绩效。

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法制失范风险

信用担保融资需依赖法制规范以遏制大量骗贷行为的发生。健全的信用担保法律体系有助于理顺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及申请贷款的民企三方权责利关系,在确保金融机构及担保机构资本安全的条件下,促进民企依法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当前我国民企信用担保领域的法制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所需,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担保相关法律存在立法空白。目前我国除《担保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外,尚无与民企信用担保相配套的法律规范和相关文件。其中《担保法》未明确规范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内控、行业监管及行业自律、市场准入等内容;而《中小企业促进法》仅从政策导向层面支持县级以上政府推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该政策缺乏配套实操条款,未有效降低担保机构运营的政策风险。其二,当前民企的信用担保相关法律的法律效力层级低,且多以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出现,立法的权威性和系统性考量不足,不利于构建我国统一的担保市场体系。其三,缺乏与《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民企信用担保法律规范。

(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中民营企业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被称为违约风险,系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其与金融机构的信贷契约中的义务而导致担保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担保机构提供的民企信贷担保服务存在显著信用风险,具体表现如下:其一,由于多数民企的规模小、实力弱,在央行征信系统中的信用等级低,缺乏可被金融系统认可的有效抵押品或质押品,因此增加了为其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由于民企的财务信息不完整,并通过贿赂会计师事务所做假账,设立多套账本等方式逃避财税及金融系统的监管,加之多数民企的家族背景有助于企业隐匿关键财务信息,扭曲市场对该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的识别,从而增加了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其二,非财务因素引致民企信贷担保风险。民企家对市场风险的预估与市场环境实际变动趋势不相符,以致企业运营不善而导致信贷偿还违约,增加担保机构的代偿风险。担保机构还应有效识别民企家的道德风险,以避免因其有意打乱信贷偿还计划而增加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

(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中担保机构内控风险

担保机构内控制度存在如下风险因素:其一,担保机构因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而增加其财务风险。众多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内控机制建设上,缺乏规范性操作程序设计和严格的风险管控制度。例如担保机构缺乏对担保对象的专业化风险识别能力,为招揽客户而轻率地为各类客户提供担保;在经办担保业务中对经办人权力制衡制度设计缺位,缺乏对审批流程的规范和越权经办行为的惩戒。其二,担保机构因缺乏有效的风险化解机制而增加其财务风险。担保业务的风险化解机制可以分解为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和风险补偿三项模块。在风险转移机制上,担保机构在开展担保业务时未有效实行反担保措施,当债务人因财务状况恶化而债务违约时,将威胁担保机构通过追偿方式弥补债务人违约损失。在风险分散机制上,金融机构利用自身强势谈判地位将信贷风险推卸给担保机构,导致金融机构无动力采取有效措施协助担保机构分散风险,从而推高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在风险补偿机制上,由于我国再担保制度不完善,担保机构的统筹风险准备金提取制度缺位,使得担保机构内部风险一旦失控,将会增加担保机构破产概率,推高社会担保系统风险。

(四)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中金融机构协作风险

围绕民企信用担保业务,担保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合作中面临金融机构协作不利的风险,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信贷担保风险分担权责失衡。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合作时处于优势地位,金融机构只承担信贷责任,而担保风险基本集中于担保机构。这是因为我国现行担保法律体系偏重于维护现有金融系统的安全性,缺乏对担保机构的有效保护,从而使得金融机构通过收取高额保证金,设置不平等条款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担保机构,以降低自身风险。其二,在授信前对民企资信评估方面,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缺乏有效协作。多数担保机构缺乏对客户的科学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对客户企业资信调研多停留于对财务报告分析和现场访问等形式化方面,未能与金融机构协作展开对客户企业资信状况的综合测评。其三,金融机构偏重于掌握客户企业的信贷资金流向信息,担保机构偏重于掌握客户企业的日常经营动态信息,二者在监控债务方企业的信贷资金流向及其日常经营动态方面缺乏有效合作,不能综合双方信息给出客户企业的信贷及担保风险的有效评估,从而增加信贷和担保双重风险。

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法律体系

其一,完善对民企信用的立法工作,建立与现行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以降低担保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信用立法工作应当处理好政府行政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界限,处理好商业秘密与公开信用信息的界限。其二,完善《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结合我国信用担保行业实情补充《担保法》中关于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内控、行业监管及行业自律、市场准入等内容,细化《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关于政府对民企金融支持的具体措施,拓展民企融资渠道。其三,完善民企信贷担保的风险防控法制体系设计。管理当局可通过规范担保客户企业资质审核的相关法律来完善担保机构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建立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协同风险分担机制,以硬性规定金融机构在担保业务中的贷款担保的放大倍数、风险分担比例等指标的方式,来减轻担保机构所承受的风险压力;管理当局还应建立持续高效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为担保机构提供行政管理便利化,为小额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提供财政支持的方式,完善政府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以提升我国金融系统安全性。

(二)创新民企担保融资的信用风险监控方法

民企担保机构亟需创新其信用风险监控方法,以适应宏观经济恶化背景下的民营经济风险敞口扩大的现实需要。其一,担保机构应重视对民企资信状况的定性分析,辅之以定量分析。由于民企的财务报表规范性不足,若采取传统的依据财务报表展开定量分析来制定信贷政策的办法,则可能导致对民企财务安全水平的低估。通过对民企资信状况展开深入直接调研,掌握央行征信系统所无法量化考核的民企信用真实水平,并结合民企的财务风险水平制定相应的担保政策,有助于控制其风险。其二,担保机构应重视运用动态分析思维来评估民企的远期担保风险。经营方式灵活,发展速度快是民企的显著优点,担保机构需运用动态分析方法挖掘出有发展潜质的优质客户企业,以获取稳健的担保收益。陈晓红(2007)等借鉴期权定价思想提出的,通过衡量宏观经济的波动对信用转移矩阵的影响而构造的动态信用担保定价模型,对动态分析民企资信水平有借鉴价值。

(三)建立担保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担保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要点如下:其一,担保机构应通过完善客户征信制度以控制担保业务开办阶段的风险,优化担保过程风险监控制度,建立担保业务事后评估制度的方式,来建立信用担保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信用担保全过程风险管理工作系指从民企申请担保业务起始,直至担保终止并给出担保绩效评估为止的担保业务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其二,担保机构应建立担保业务关键岗位的权力制衡制度,实施担保业务中诸如担保评估、担保审批、担保执行、担保监督、担保业务记录等不相容职权的岗位分离制度,实现担保业务各岗位间的职权与责任界定清晰,形成权力间的有效制衡体系,以提升担保机构财务安全水平。其三,担保机构应通过制度规范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担保对象、担保流程,提升担保机构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其四,担保机构应制定严格的担保授信审批制度,明确担保业务审批的流程、方式、权限、责任,严肃查处越权审批行为。

四、构建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协作风险控机制

金融机构掌握海量的民企信用信息,而担保机构掌握众多非量化的民企信用信息,双方有建构信息协作机制以控制担保融资财务风险的充分条件和动机。其一,明确担保机构分散风险的职能定位。民企信用担保机构成立的目的是分散金融体系中的既定风险,而非独自承担风险,以确保金融机构获取无风险的信贷收益。这要求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间围绕债务人的信用基础信息及资信评估、担保方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违约责任界定等要件展开诚恳交流与信息互动。担保机构应当制定与客户资信水平相匹配的担保比例,以确保金融机构在合理分担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有动力与担保机构分享关于债务人的信用信息。其二,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可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协防民企债务人信贷风险。由担保机构挖掘出难以通过金融机构正规信用评级系统发现的经营机制健康、经营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民企,并为其提供担保,以增强其获得授信概率。担保机构也有助于优化金融机构的客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提升经营效益,增强金融系统稳健性。故担保机构可通过分担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来帮助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提升金融系统运行的稳健性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邹高峰,左军.欧盟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的经验与启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00-305.

[2] 林海峰.试论现阶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及其制度创新[J].经济师,2012(7):191-192.

[3] 玄松.关于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的解决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7):36-37.

篇2

看来,确有必要重新理解担保业。从性质上来,担保业属于金融业。这是因为:第一,担保机构与所有的金融业一样,是管理金融风险的专门化机构,同时也是经营信用的专门机构。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之所以能受到银行的认同,不是在于它的出现使银行信贷安全在程序上得到了落实,更重要的是银行对担保公司信用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的认同。也就是说基于担保公司本身的信心。像银行一样,担保公司依靠自身的市场信用来获取回报。

第二,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担保业务就是或有负债业务,像银行一样,担保也具有放大和杠杆效应,即用较小的自有资本来支撑较大的业务。在具体操作中,按照财政部要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以按照注册资本金的比例实现1∶10的信用放大。而部分住房置业类担保业务和商贸领域的担保业务放大比例已高达20~30倍。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的资本充足率为8%的标准分析,商业银行的信用放大比例也只有1∶12.5。

第三,担保业与其他金融业一样,在信用调查、企业信用评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产品创新等方面都与银行业务有相同的要求,甚至还要高。这些都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专门的办法才能实现。

第四,从担保业与银行业的关系来看,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担保业健康发展,银行业才会健康成长。

因此,应将担保业重新纳入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鉴于担保业与银行的关系以及原来的监管体系,由中国银监会来颁发许可证以及日常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整体风险控制角度考虑,鉴于国内信用担保业的迅速发展,其监管部门应当充分了解金融业务的运作与管理模式,特别是涉及金融创新的担保业务的审批,需要监管部门有足够的风险预见能力与控制能力,这样才能防止风险的溢出。如果是这样,还会解决担保行业面临的诸多问题。

可以以金融机构的身份进入信贷登记系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同时,担保企业将自身担保客户信息纳入到这一系统,可以极大地丰富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信息。这对银行与担保机构可以实现双赢的结果。

可以提高银行的认同感。同属一个监管部门管辖,银行更可以方便地了解担保机构的信息,增强对担保机构的了解和信任,从而与担保机构进行更好的合作。

有利于及时了解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的信息。纳入银监会监管,就可以及时全面正确地了解诸多金融行业内部信息、动态、数据,从而有利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调整。

篇3

韩国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及业务现状

发展历史

韩国目前主要的信用担保机构有两家:一家是韩国信用担保基金(简称KCGF),另一家是韩国科技信用担保基金(简称KTCGF)。韩国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目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1961年11月,根据《韩国产业银行总统令》,韩国信用保证储备系统建立;1967年3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设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务开始有法可依。1974年至今,《韩国信用担保基金法》经历了14次修订,这期间有三次修订意义重大。第一,1974年12月,《信用担保基金法》,确立了基础资产由政府出资和金融机构捐助的政策,明确了信用担保的政策性特点;第二,1989年4月,KTCGF从KCGF分离出来,专职从事科技类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务;第三,1995年12月,对信用担保业务提供再担保在法律上给予了确认,这使得整个担保体系的增信能力加强。

业务现状――以KCGF为例

担保资本金情况

对担保资本金来源的规定构成了韩国信用担保基金的基本财产制度。根据《韩国信用担保基金法》第六条的规定:第一,KCGF担保资本金来源于政府捐助、金融机构捐助以及其他企业和个人的捐助;第二,政府捐助的预算额度必须得到中小企业管理委员会的同意;第三,金融机构捐助的比例由韩国财政部的法令确定,但不超过金融机构每年贷款额的0.3%。这些规定从法律上确立了KCGF的公共性金融机构的地位,使得担保资本金有了稳定的来源。表1给出了2002年至2006年KCGF的担保资本金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2005年以前政府捐助的额度超过金融机构,而之后金融机构捐助的额度则超过政府,但总的资本金存量每年都保持在3万亿韩元之上。这说明基本财产制度的确立有效保证了担保资本金的规模从而有利于担保业务的扩张。

业务发展情况

由于有充足的资本金作为保障,KCGF的担保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表2给出了2002-2006年信用担保业务的发展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KCGF的信用担保业务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但从2005年开始业务量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特殊信用担保服务的业务量下降引起的。从担保的结构上看,KCGF提供的担保服务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这种业务结构主要是由《韩国信用担保基金法》确定的。该法律第三条第一款规定:信用担保须优先提供给中小企业。除该项指导性原则外,对于支持中小企业的程度该法也有明确规定,即60%的未到期的担保必须分配给中小企业。根据《KCGF2005年年报》,KCGF对中小企业担保家数为223367,占总担保数的99.9%;中小企业担保额为289930亿韩元,占总额的99.5%。

违约及损失回收情况

业务规模的扩张、经济周期的变动以及不同行业的风险使得担保存在违约的情况。表3给出了2002年至2006年KCGF的违约和损失回收情况,违约率在6%上下,而回收率在30%左右,这意味着KCGF的损失率在50%以上。

韩国信用担保体系的特点

信用担保立法先行,体现政策性导向

以KCGF2006年的营业状况为例:其担保额为296340亿韩元,以2%的担保费率上限计算,担保收入的上限为5926.8亿韩元;违约额14620亿韩元,扣除掉6350亿韩元的回收额,净损失为8270亿韩元;两者相减得亏损额-2343.2亿韩元。同样的方法计算KCGF其他年份以及KTCGF的情况也都是亏损的,这还没有算上营业和管理费用。这说明就行业平均水平而言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务是亏损的。而中小企业对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创新和结构调整有重要作用,因此韩国政府意识到在政策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必要的。

《韩国信用担保基金法》明确了中小企业担保的政策性特点,具体表现如下:(1)明确担保对象。《韩国信用担保基金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担保须优先提供给中小企业,而对于哪些企业是中小企业该条第二款指出,中小企业的范围由《中小企业法》第二条做出相应规定(2)政策性资金支持。这其中包括两点:一是基本财产制度,二是财政补偿机制。基本财产制度指明了担保资本金的来源。该法律第六条规定基金的基本财产来自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其他团体和个人;政府捐助的预算额度必须得到中小企业管理委员会的同意;而金融机构捐助的比例由韩国财政部的法令确定,但不超过金融机构每年贷款额的0.3%。财政补偿机制则指明了当发生损失时担保资本金如何获得补偿。《韩国信用担保基金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当发生损失时用先用准备金覆盖,如果准备金不足则政府给予补偿。(3)市场化运作模式。《韩国信用担保基金法》第四条规定KCGF是独立的法人实体,第四十条规定基金必须最大化其基础资产。利润最大化是市场运作的原则,但考虑到担保资金的政策性用途,必须注意控制风险,因此第四十条规定,当KCGF的剩余现金用于购买股票和其他用途须得到财政部的批准。(4)政府监管。出于第(3)点同样的理由,政策性资金必须由政府监管。《韩国信用担保基金法》做了如下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KCGF每个财政年度都需要向财政部提交经营计划,该计划书只有得到财政部的批准方可执行;第十六条规定KCGF的主席和审计官由财政部指定。

通过对《韩国信用担保基金法》的研究,我们发现信用担保以政策性资金为主,运作模式上采取了法人化管理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政策性资金使得基本财产的规模有了保障,而市场化运作和法人化管理则保证了资金的运行效率。

担保机构以专业化为基础,围绕担保平台提供综合服务

担保机构积极开展信用担保业务,努力实现其规模经济;与此同时还围绕担保这个信息平台,提供各种综合服务以实现其范围经济。以KTCGF为例,其业务特色是以技术担保为主。为了把这块业务做专做精,KTCGF开展了技术评估业务,有效鉴别技术风险。另外,为了提高担保效率,KTCGF还开展了一站式担保服务,通过将政府、贷款人及信用担保公司分别设置的评估程序整合在一起,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在提供其他的综合服务方面,KTCGF所能提供的服务几乎涵盖了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见图1)。

KCGF也在专业化和多元化两个方向努力拓展业务。对于一般信用担保中的某些业务,KCGF开发了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在线开具电子保函,电子商务担保替代了传统的书面保函,提高了办公效率。除了开展电子商务担保业务外,KCGF涉及的一般信用担保业务范围很广,包括银行贷款担保、商业票据担保、履约担保、税费支付担保等十多个品种。另外,KCGF的业务领域还涉及结构金融产品。

担保机构风险控制能力较强

韩国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得益于《韩国信用担保基金法》的某些规定:如该法律二十五条规定担保额不能超过担保资本金的20倍,这就使得担保的风险水平有了一个上限;四十六条规定对发生下列情况的企业三年之内不能获得担保服务,一是担保机构发生代位清偿后不能取得该企业资产处置权的,二是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在发生上述第一种情况的企业工作过。该法条对担保业务提供了正向激励,对培育中小企业信用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担保机构自身也注重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以KCGF为例,它的事前的风险评级系统有三个,不同的系统针对不同的公司进行信用分析。对于事中风险的控制,KCGF引入了风险调整执行方法。另外,KCGF还建立了再担保机制。这些措施都起到了有效分散和规避风险的作用。

对加快我国信用担保业发展的借鉴

加快信用担保业的法律建设,明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政策性导向

从韩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来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一种带有政策性的业务,这种业务的风险和收益是不相匹配的。要保证这项业务的顺利开展就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应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的发展提高到法律层面。首先,必须明确中小企业的范围,即政策扶持的对象;其次,建立基本财产制度,保障担保资本金的来源;最后,建立财政补偿机制。政策性业务自然会带来的问题是道德风险,因此补偿中的激励机制如何设计应慎重考虑。本文建议采用韩国的“政策性基金,市场化运作,法人化管理”模式。

担保机构自身须健全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相对韩国的担保机构而言,我国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还很低,因此保机构自身要加强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建设,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始终把防控风险放在开展担保业务的首位,努力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

再担保业务亟待开展

篇4

一、市信用担保业发展现状

截止年底,市共注册登记建立担保机构17家,筹集担保资本金合计17789万元,其中政府出资5325万元。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的担保机构有11家。年底,17家担保机构累计发放担保贷款2.5亿元。政府出资建立的担保机构10家,大部分未办理实际担保业务;民营担保公司7家,其中规模比较大、正常经营的市信达、河间米各庄两家民营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共3400万元,与农村信用社建立合作关系,担保授信最大可以放大到10倍。截至2007年4月底,市信达、河间米各庄两家民营担保公司共对近200家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涉及房产、制造、石化、印刷等行业,担保金额合计9343万元,贷款不良率为零,业务经营状况良好,贷款质量较高,解决了部分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从调查看,市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市还存在一定差距,呈现处“三高三低”特点。

“民营机构活力高、担保收入低”。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普遍处于业务停滞状态,人员多为政府工作人员,担保业务不熟悉,资金到位率低,多数机构未办理担保业务。民营担保机构业务量和规模逐年增加,业务辐射多个行业,为部分小企业解燃眉之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规定信用担保收费可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现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85%,担保费可执行5.85×50%=2.925%),具体担保费率可依项目风险程度在基准费率基础上上下浮动30%-50%。但为了与优质企业客户合作,担保公司往往采取保费下浮的方式吸引客户。市信达担保公司担保费按照担保授信额的2%收取,担保收益处于较低水平。

“资产质量高、风险补偿能力低”。民营担保机构为自身生存和业务发展,在风险管控采取的措施比较严格,结合小企业特点坚持“三有一快”的标准考核,即“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货款回笼快”,动态监控企业经营变化,取得较好效果。两家民营担保机构担保的9343万元贷款中没有一笔担保业务产生不良。但是由于民营担保机构资本金少,规模小,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据调查,目前多数担保公司没有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如出现代偿损失将可能危及担保机构的生存。

“企业需求高、担保能力低”。我市中小企业因规模、管理、信用等级等方面很难达到银行放款要求,普遍存在“融资难”,所以对信用担保机构有强烈的渴求。但是我市担保机构数量较少,规模小,担保能力不足。我市2万多家中小企业中,只有近200家企业通过信用担保机构取得融资,仅占中小企业总户数的1%,担保授信贷款余额不足1亿元。

二、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的难点

㈠担保机构少、规模小、人才缺乏、抗风险能力弱,对小企业发展难以形成整体拉动作用。1.市各级政府由于财力有限,对其出资建立的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后,没有后续资金保障,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得不到银行的有效支持,大都尚未开展实际业务。民营担保机构总体规模较小、人员少、资金实力不足,业务发展限于局部经济范围、特定行业对象,广大中小企业很难取得担保机构的支持。2.担保机构的业务流程、风险预警、风险准备金的提取等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多数担保机构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及措施。3.缺乏专业队伍。担保品种的设计和开发、担保风险的控制都需依靠专业技术、专家队伍和经验来实现的。目前市政府出资建立的担保机构由政府行政人员兼任,民营担保机构多为银行退休人员,一家担保机构业务人员不过5-6人。担保机构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匮乏,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过于简单,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4.缺乏典型拉动。市还没有一家资本金规模较大、运行规范的大型担保机构。由于缺乏典型引路,担保机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尚未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资金注入担保机构的积极性,市担保机构对小企业发展难以形成整体拉动作用。

㈡社会诚信意识不高,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担保机构处于弱势地位。1.近年来,由于我市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诚信意识不高,适应金融业稳健发展的生态环境尚待构建,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上顾虑重重,宁可不放也不愿贷款出现损失,直接影响到担保体系的壮大和发展。2.部分中小企业诚信意识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时常出现,因此信用担保机构在选择企业上非常谨慎,害怕代偿损失,出现“惜保”现象。以业务开展较为活跃的市信达、河间米各庄两家民营担保公司为例,2007年4月底担保授信额仅为注册资本金的2.7倍。担保机构既要准确掌控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又要最大限度的获得银行的合作支持,经营难度较大,发展处于弱势地位。

㈢扶助政策落实难,职能部门收费高,担保行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1.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银监会出台了一些扶持、引导、服务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在财政补贴、税收、中介收费等方面有相关的优惠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担保行业发展看,已出台的有关政策、制度还比较分散,尚未形成统一、全面和可操作性的针对担保行业的政策体系。当前地方政府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未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民营担保机构普遍对补偿协议存有顾虑,处于观望状态。2.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涉及工商、税务、房产、土地、物价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资产评估机构,业务办理周期长,收费偏高。税收和行政收费方面没有结合本地担保机构实际,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对涉及扶持担保机构的政策执行的力度不够。一些中介机构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对抵押品估价过高,导致抵押品价值不实,担保风险系数加大,担保机构没有选择余地。

㈣合作对象单一,缺少银行有力支撑。受调控政策和风险控制的影响,我市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实施战略性收缩,贷款授信标准高于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并且贷款权限上收省行审批,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短、少、频、快”的资金需求,担保机构无法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当前地方性金融机构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市担保机构主要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签署合作协议。但地方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采取较严格的风险管控措施,加上资金实力有限,担保业务发展存在较大局限性。另外,银行有过分依赖担保机构防范风险和回避责任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与担保机构的有效合作,加大担保机构的运营风险。

三、加快信用担保业发展建议

㈠多方筹资、借鉴先进经验、做大做强本地担保企业。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扶持担保机构,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1.地方政府应将国家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促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保障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注入和风险补偿。合理规划、横纵联合,鼓励担保公司扩大资本金规模,保障后续资金注入,以典型拉动区域担保体系扩张。2.鼓励中小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投资主体出资组建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引进山东德州等外地担保机构到我市开办分公司,带动本地担保机构学习其先进管理经验、风险控制措施,做大做强本地担保企业,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体系。3.积极探索新的信用担保办法与途径,创新信用担保业务品种,如实施车辆抵押登记等方式,拓宽中小企业担保授信渠道。

㈡政府扶持、职能部门协作,搭建担保良性发展平台。1.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构建发改委、财政局、人行、税务局、银监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重点对有市场、有效益、信用好的企业开展担保服务,扶持优势行业发展。对民营担保机构要建立考核机制,对其符合政策导向的要给予一定的政策补偿,引导担保体系多元化发展。2.切实针对担保机构高风险、低收益的业务特点,发改委、税务局等有关职能部门要本着“先发展、后收益”的扶持政策,改善服务,保障担保机构合理收益,制定适合本地担保企业的税收、行政性收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例如跨年度担保合同由于无法预见是否有代偿损失,对担保机构征收所得税时应该剔除,待合同到期日按照保费收入补交;对符合条件的新设立担保机构免征三年营业税等优惠政策。

篇5

一、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意义

担保公司产生的基础是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即由担保公司来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使中小企业取得融资,来化解银行的贷款风险。其本质是银行将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凭借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来化解风险。

担保公司要生存,就是要做银行想做而不能做的信用补充。因此,担保公司提供的贷款担保的风险必然大于银行贷款风险。一旦担保公司破产,引发的社会信用危机将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担保公司不具备比银行更强的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化解能力,那么,担保公司便难以生存。所以,实施风险分析,合理控制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风险损失是担保公司从业人员的必修课。

二、担保公司在市场运作中存在的风险

担保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风险:

(一)公司内部风险 来自担保公司内部的风险实质上是公司系统组织结构,如公司治理结构、业务流程、制衡机制等不健全和不完善所蕴含的风险。这些风险都会通过担保决策机制上的缺陷,体现在公司经营过程中。

(1)“惯性”办理业务的风险。当担保公司长期由同一个项目经理办理同一企业的贷款担保申请时,就有可能存在对隐含的风险关注不够,未能给予有效防范,从而给担保公司造成一定的损失。这种风险不仅不利于公司的经营管理,也不利于公司的风险防控及其长期的发展战略。

(2)忽视持续监管所带来的风险。对于担保公司而言,防患于未然固然重要,但不能将所有的风险消除掉。因此,事中、事后的持续监管就更为重要。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监管,任由风险滋生,一旦风险发生,必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担保公司应把保后监管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来做,派专人负责,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才能使得公司的发展更稳健。

(二)公司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源有较大差异,主要是来自于担保对象(企业或者个人)违约风险、担保资产变现风险和国家宏观政策风险。一是对企业担保存在信息不透明风险。企业作为担保对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综合竞争能力和产品服务的市场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不透明,都会造成担保公司和担保对象的信息不对称。这样担保公司在风险评估时可能会造成误判,带来不确定的风险。二是对个人担保要综合考虑个人资信情况,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此种风险主要包括:个人的信用记录;收入情况及稳定性;职业的稳定性;个人的当前资产负债情况;身体素质及健康状况;家庭成员构成;当前家庭资产的构成等。三是行业风险。对于每一笔担保业务的办理,不仅要考虑到它的当前风险,还必须结合国家的宏观政策以及国际行情等有关情况予以判断。

三、担保公司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措施

面对以上的内部和外部风险以及诸多情况的不确定性,担保公司必须多方面增强风险管控能力。本文认为担保公司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担保公司需“强身健体” 担保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首先要从担保公司自身做起,练好内功,提升担保公司的风险识别、防范能力。具体包括:

(1)培养专业担保人才。在担保公司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担保品种的设计、开发,风险的管理控制都要依靠具有专业技术和他们的经验来实现,建立一支精干、高效、优良的信用担保队伍,是担保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风险防控、迅速发展的关键。

(2)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主要从风险管理角度建立一个整体的内控机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从项目的初评、筛选到项目的调查、评审,到项目的手续的办理,到项目的后期管理,还有代偿以后的追偿管理,建立一整套的评价体系和规章制度。这样对中小企业担保项目风险实现动态风险监控,涵盖了事前、事中、事后,通过整体打造风控管理体系,实现了风险的有效掌控。

(3)建立内部制衡机制。包括:建立集体讨论决策制度,避免个人独断,降低决策风险;严格项目评审制度,明确项目评审的所有流程,消除项目评审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制定在保项目的监管制度;实行强制执行公证制度,降低诉讼成本;强化风险处置制度。鉴于担保业务的高风险性,担保代偿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代偿后须根据被担保企业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暂时陷入经营困境无力还款的企业,应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待其经营好转后再逐步追偿,挽回代偿损失。而对于确实回天乏术的企业和恶意欠账的企业应毫不犹豫的启动追偿机制,以尽量减少代偿损失。

(4)建立担保损失补偿制度。担保代偿后担保公司可以通过法律诉讼等手段依法追偿,对于行使追偿权后仍不能回收的损失,应通过担保损失补偿机制来冲减代偿损失。担保损失补偿来源有三个渠道:一是担保公司按业务规模提取。担保公司可以按当年收取的担保费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也可以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办法》对此均有明确规定;二是各级政府补助。随着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解困作用的日益凸显,各级政府逐步增加了对担保机构资金补助力度;三是设立担保责任保险,对发生代偿而无法收回的代偿金额,由保险公司来承担部分代偿损失,降低担保公司的损失。

(5)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减少判断误差。首先要进行基础的数据库搭建,对于代偿项目,通过分析代偿制度、追诉制度、前期的强化不断改进制度;其次,要进行评审体系的建立、评审指标量化体系的建立,定型化、定量化评选体系的建立,包括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包括再保监控机制的监控和完善,尽量把风险控制在事前、事中,提前化解风险。

(6)建立高素质的业务团队及项目经理负责制。担保公司做业务,不只是项目经理一个人的工作,它涉及到信用审查、项目评估、贷款发放、保后监管、担保责任解除等多个环节。无论一个项目经理如何有能力,责任心如何强,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因此,建立团结的、高素质的业务团队是保证担保业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此外,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将业务质量和其绩效考核相挂钩,增强其责任心与敬业精神,充分挖掘人才的价值。

(二)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 具体如下:

(1)完善与协议银行的风险承担比例。担保公司成立的初衷是提升企业信用,为银行分散风险,国外成熟的做法是根据担保额度的不同,担保公司承担50%~80%的保证责任,体现风险共担的理念。目前全国基本上是担保公司承担100%的保证责任,且向银行交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即使这样有的银行还不愿和担保公司合作,这个问题不仅需依靠所有担保公司的共同努力,更需国家出台政策做出硬性规定来解决。再有利率浮动问题,有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银行应降低利率上浮幅度,让利于贷款企业,以吸引企业更多的与担保公司合作。

(2)加强同行业企业间的业务合作,提升抗风险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担保公司的业务量不断增加,担保项目的担保额度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其中有些业务在担保风险较低的情况下却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对于这样的大业务,仅靠单个担保公司是难以做到的。因此,担保公司应通过互助合作,在分散风险的同时,拓展行业的发展空间,达到“共赢”的局面。

(3)有选择性地开展保险业务。在反担保措施的设定方面,对于那些资产保管安全系数较低的抵押财产进行投保,保险受益人是抵押权人,以保险的方式保障风险转移渠道的畅通。

(4)进行业务创新,加强担保业同其他行业的结合。如担保与投资的结合;担保与金融租赁的结合;担保业与典当业的结合等。创新使得担保业务的外延扩大,业务外延扩大使担保公司拥有更多信用资源,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有效地分散风险。

(5)拓宽业务来源。除了与合作银行加强合作,巩固原有的业务渠道外,还应积极开展营销,寻找潜在的优质客户资源,拓宽企业的业务来源,降低公司高度集中的业务风险。

总之,担保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为了持续经营,风险控制是经营管理的第一要务。这就需要担保公司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业务拓展的需要,通过完善自身制度,规范业务管理,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才能确保担保公司的持续、稳健经营,充分发挥其增信功效,实现公司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担保融资;风险;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工作和促进经济的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我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世界各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如何分析和控制担保机构的风险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民营企业担保融资机构的现状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担保融资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已成为民营企业间接融资受到阻碍的重要因素,我国借鉴了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引入了信用担保这一理念。信用担保是指由由专业的机构提供合理的、制度化的保证,属于第三方担保,基本功能就是保证其债权的实现,促进资金的流通和其他的生产药物的融通。对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担保融资体系,促进民营企业融资有很大的贡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为担保行业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担保机构发展迅速

从世界各地的国家来看,我国担保业起步较晚,第一信用担保公司于1993在中国正式成立,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在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缓解民营企业发展所需的大额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担保业的发展,担保机构的逐步成立完善以及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的出现,其宗旨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围绕经济发展战略,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平台,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担保业务、股权投资业务及与信用额度相关的中介性质的服务,有力的推动了民营企业在经营上的扩展。

2.担保机构性质和组织形式多样化

目前,担保机构的性质和组织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从其设立的宗旨和出资来源上看,可分为政策,商业,互信用担保机构,目前我国信用担保机构以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为主要形式。从担保机构的性质看,可分为以企业法人为主体的信用担保机构和以社团法人为主体的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企业法人的信用担保机构为主体。从担保机构组建层面来看,有省,市、县级。从被担保企业来看,可以分为封闭性的信用担保机构、半封闭型的信用担保机构、开放型的信用担保机构。

3.担保机构资金筹集途径日趋多元化

担保行业的不断发展促使并加快了民间资本广泛进入信用担保业领域的步伐。担保机构有政府的财政资金,共同基金,企业会员基金和私人投资,也有资金的合作基金。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是担保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其原始资本的主要来源。这充分反映,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担保机构,及其企业管理正促使担保业的发展由政府主导型转为引导型,多元化发展。

4.防范风险能力逐步增强

发展较为稳健的信用担保机构,其担保资金的数额及其放大范围在4~8倍左右,担保能力中的工资支付能力也逐步得到增强。分布遍及全国的担保机构也都大都采取多种措施手段来防范和控制并转移风险,通过制度建设来维护企业的信用等级,实施的一系列反担保措施也能够转移并防范担保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将风险在发生前和发生中就扼杀在摇篮中,并通过规范业务的操作,层层严格把关风险的规避,逐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民营企业担保融资所面临的风险

根据一般的风险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把民营企业担保融资风险分为以下几类:

1.环境风险

目前,在中国唯一的《担保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来为担保机构提供专门法律依据,没有其他的法律和法规来为其提供特殊保护。主要来约束企业之间的互保行为,重点保护债权人利益,也没有成规模的的规范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内控制度、行业监管、行业自律、市场准入等内容。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在证券市场中因股票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的风险。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缺陷的内部运作流程,人员,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的业务操作过程中,操作风险主要是:(1)在担保前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2)担保后跟踪不积极。

4.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某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从而给银行或交易对方带来损失的风险。担保融资机构在为民营企业日常经营中提供担保融资的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信用风险,

三、提升民营企业担保融资风险控制的策略措施

影响民营企业担保融资风险的因素很多,降低担保的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是需要民营企业在融资担保过程中考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与民营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直接相关。

1.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和担保机构资信评级及社会征信制度建设

通过专业评级机构对担保机构的融资资源、资产组合和偿债能力的全面的信用评级,揭示担保机构的风险,并将其融资状况通过评级向公众披露,以便于出资者、监管机构、合作伙伴得到客观、公正的信息,用以维护担保融资市场的秩序和市场的公信力,防止担保融资风险的发生。针对民营企业的信息不透明、信息失真现象,担保融资机构、银行、税务机关与工商部门应大力合作共建信息平台,确保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的一致性。

2.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控制和风险补偿控制

民营企业担保融资机构应坚持风险分散的原则,加强对风险的规避意识和防范力度,对担保融资的金额和客户在保期间的资金余额情况实行实时监测,并用制度对其使用进行限制和控制。担保融资机构还应建立和完善融资管理体系、风险控制体系以及法人治理结构,对融资担保业务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控制,并实行担保全程的风险管理制度。

3.建立银行和担保机构的合理牵制机制

在银行和担保融资机构的合作上,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协调,并推动双方的合作。严格开展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监督,监督企业的贷款资金使用。协作银行应积极引导担保融资机构业务向高新技术企业和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倾斜。建立银行和担保融资机构共同承担风险的制度,互相监督,促使信贷、担保业务的健康、长久发展。

4.规模和风险收益相对称

从市场角度看,各个行业的规模是和行业实力成正比的,担保企业规模越大,被担保企业的能力及业务范围也就越大,就有足够的能力去降低担保融资的风险。只有集合众多的被担保企业,扩大行业实力规模,有能力承担业务风险,才能够承担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正确的进行风险评估,可以使风险与收益相对称。

5.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工作能力

定期组织相关机构工作人员进行道德、经济、金融、法律等业务及日常经营活动的相关强化及拓展训练。并在担保融资机构内建立健全监督问责制度,使担保机构业务不断发展壮大,使之真正在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彭媛媛 王晓钰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留倩,陈华.基于风险投资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价格月刊,2011.

[2]沈俊,孙强.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风险预警管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6),68-70.

篇7

一、充分认识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家、省、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明确要求,发展信用担保机构。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更是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融资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引导、调控和服务作用;有利于改善银企关系、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有利于分散和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鼓励发展政府出资或出资参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大力发展以法人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商业性担保机构;支持企业设立互担保机构;积极支持为担保机构提供保证服务的再担保机构建设。指导思想:坚持以积极引导、多元投资、多层次构建、市场化运作、规范管理为指针。

以融资担保服务为主业,基本目标:力争年在全区构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主体、互担保机构为补充,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配套协作,有较强融资担保能力的覆盖全区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三、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与经营运作

(一)凡在上街区设立或变卦担保机构的登记注册机关料理申请设立或变卦登记注册时。还应报省、市中小企业工作部门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担保机构在登记注册后30日内应到区中小企业工作部门登记备案并报市中小企业局;政府出资或出资参股设立的各类担保机构应同时到同级财政部门登记备案。

(二)担保机构必需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章程;注册资本符合法定条件。从事信用担保、融资担保、履约担保及其他经核准的融资服务业务;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组织结构;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价体系和严格的项目评审制度;建立审保分离、分级审批、内部演讲与警示、责任追究等内控制度,形成完备的风险防范体系。

(三)以政府或政府部门出资为主设立的担保机构要依照市场化运作原则。提倡建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科学设置股权比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设立担保机构中的引导作用。各有关部门不得指令具体担保业务,不得干预具体担保业务决策。

(四)担保机构要坚持风险分散原则。

(五)担保机构必需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可按照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六)为促进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担保费率实行与其运营风险利息挂钩的方法。基准担保费率可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具体担保费率可依项目风险水平在基准费率基础上上下浮动30%一50%,也可经担保机构监管部门同意后由担保双方自主商定。

(七)担保机构资产应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四、积极扶持信用担保机构发展

(八)区政府从年起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250万元担保行业发展资金。对贡献突出、运作规范,有完善的风险控制和财务管理制度,无严重失信不良记录的担保机构进行奖励。

(九)成立上街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中心。作为全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区域性再担保机构。

(十)鼓励成立民营商业性和企业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十一)对担保业务好、风险控制力强、经济和社会效益高的担保机构给予政策扶持。对重点扶持的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由区中小企业局会同区财政、税务部门初审,报请市级以上部门批准,享受减免税政策。免征的税金原则上转成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或风险准备金。

(十二)区工商、房地产管理、国土资源、公安等有关职能部门应确认担保机构的抵、质押权人资格。对担保机构在开展担保业务中与受保企业发生的抵、质押资产实行登记备案制。双方可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费用由委托方与评估机构协商确定。对担保机构在代偿清偿、过户时,有关职能部门应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其费用予以减征或免征。

(十三)担保机构在开展业务时。

五、推进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

(十四)依照平等、自愿、公平及等价有偿、老实信用的原则。金融机构在审核认可抵押担保品时,应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方便企业。

(十五)建立以中小企业、相关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为主体。支持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互利合作,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融资排忧解难。要把金融机构放大发放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情况纳入政府对金融机构考评指标体系。

六、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

(十六)全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行归口管理。由区中小企业局牵头。对担保机构实行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区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对担保机构的财务监管职责,做好对担保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监管和事后化解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监管。加强有关部门的协作会商机制,建立健全例会制度,预防、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十七)登记注册机关在依法对担保机构进行年度检验时。并提出检验意见。对未在中小企业工作部门登记备案的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在期限内未进行整改的担保机构,登记注册机关应不予通过年检。

(十八)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统计报表制度和绩效考核方法。提高其风险防控能力。担保机构应按规定向区中小企业局、财政部门报送业务统计表、会计报表等资料。由区中小企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担保机构绩效考核方法,开展对担保机构的绩效考核。

(十九)对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担保主业不突出、出现重大失误和风险的担保机构。年检不合格且整改后仍未通过年检的担保机构,根据不同水平,依法责令其限期整改、停业整改,直至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撤销登记。

(二十)鼓励、引导和支持成立上街区信用担保促进会。监督信用担保机构依法运行,提高其综合素质、信用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树立我区信用担保行业的良好形象,发挥好信用担保机构的应有作用。

篇8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公司 风险管理 对策

自1993年第一家全国性专业担保机构成立以来,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发展迅猛。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融资性担保公司7898家,全行业实收资本9255亿元,然而,平均注册资本仅为1.17亿元,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的机构只有75家,融资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和信用能力严重不足,因而,融资担保行业的风险管理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

融资性担保公司通过承担风险、控制风险,大面积地收取少量担保费,来覆盖可能发生的小面积的代偿风险,以获取利润。它的出现最开始是源于大多数需要借款的中小企业或是不满足商业银行的授信标准,或是商业银行的授信流程对其而言过于复杂和拖沓,其借款或急需借款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融资性担保公司以其有别于银行较为死板的授信标准,对满足其要求的企业进行信用补充,作为担保并承诺被担保人不能按期还款的情况下对债权人履行还款义务,以帮助中小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因此,融资性担保公司所参与的信用业务主要是商业银行不愿涉及的风险较大的部分,它代替商业银行承担了风险,为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建立起信用的桥梁,从而引导银行资金顺利流向中小企业。但是,风险本身并不能因此消除,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只是由银行转嫁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而融资性担保公司需要靠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有别于银行或者说优于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才能减小自身的风险,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融资性担保公司所面临的担保风险是指在执行担保业务的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担保业务发生亏损的可能性。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对风险的划分,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信用风险

当被担保企业由于营运能力有限、资本结构不合理或现金流断裂等问题难以履行合约责任,或因企业实际控制人道德素养问题不愿履行责任时,担保公司就将履行代偿义务,代替被担保企业还款,从而造成公司自身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

伴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融资担保业务面临的市场利率、货币供应、国际热钱流动等都会影响到银行给予的授信额度,影响担保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同时,经济周期变化所导致经济基本面走坏时很可能导致多数企业处于经营困境,从而极大地增加违约的数量和可能性。而融资担保集中于某一行业时尤其受到行业不景气的冲击。譬如煤炭行业由于经济冬天的来临,全行业亏损,其本身资产体量又非常大,涉及的担保资金相当大,一旦危机爆发,将使整个地区的金融稳定受到冲击。

(三)操作风险

融资性担保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都会有做大做强的冲动。为了拓展客户规模,为了做够合作银行的授信额度以期拿到更高的授信额度,业务部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开拓新的业务。而优质客户的数量是有限的,同时由于逆向选择,在积极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更可能接到劣等客户的担保项目,使得风险增大。在担保业务运作中,若是没有专业的评估体系和风险判断,没有合理的公司治理和具有较高金融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员,没有按照指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不实,判断不准,决策失误,担保项目便可能面临失败。

(四)其他风险

融资性担保公司还会面临来自政策、法律等其他方面的风险。

如多部委2010年3月联合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成立应当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由监管部门颁发经营许可证,并凭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以获取经营资格。新规定使得过去没有拿到特有牌照,而实际进行融资担保业务的担保企业面临政策上的压力。

事实上,担保行业可分为融资担保和非融资担保。《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也明确区别了融资担保与非融资担保。按照现有的法规条文划分,融资性担保公司成立需要去省级政府确定的监管部门申请经营许可证并由金融办进行年审,其经营范围包含多项担保业务。而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只须依据《公司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即可成立,其经营范围不包括贷款担保。在此之前发生的大量担保公司跑路的大多数是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它们多是由民间资本组成,很多行为不符合现在的法律规范法规,比如涉足房地产等禁入行业,违规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甚至涉嫌非法集资,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状况。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同时规定,监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将最低注册资本金提高到了1亿人民币。这就使得原有的部分中小担保机构由于难以募集到足够的资本金以满足最低资本要求而面临洗牌。

又如,当被担保人逾期债权被转移给担保公司后,由担保公司去向被担保人追偿,如果企业实际控制人逃避债务,转移公司财产,致使破产后没有足够财产加以执行,而向法院申请执行个人财产时可能会产生法律争议。担保人将抵押品重复反担保后,担保公司在与同业者同时追偿时又会出现顺位认定纠纷。而且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这些问题既会产生时间成本和诉讼成本,也会受到我国对于融资担保行业并不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掣肘,公司的业务成本都会显著上升。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

在存在各种风险因素的情况下,融资性担保公司自身存在的风险管理缺陷将使公司面临的潜在风险极大地暴露出来,从而使公司遭遇亏损。

(一)对公司战略目标及经济趋势认识不清

众多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公司战略目标上都有共同的特点:急于扩大规模,用较短的时候获取最大的收益。这样的特点就使得公司担保的项目多却不优,形成代偿率过高、入不敷出的窘况。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公司决策者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是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跟不上规模的扩大。同时,公司决策者缺乏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趋势的前瞻性判断,对信贷规模与经济形势之间的相关性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二)超额担保

由《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可知,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资产的10倍。同时银监会也要求与担保机构合作的商业银行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具体授信额度的担保放大倍数。但由于第三方监管不足,公司自身风险意识薄弱,银行在流动性充沛时放款冲动强烈,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实际担保责任余额超过公司自身资本十倍甚至数十倍。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就很可能导致公司净资产不足支付代偿款,致使公司破产。

(三)保前审查不严,保后监管缺失

被担保人向融资性担保公司申请贷款担保,说明其自身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要求,所以融资性担保公司在签约担保前,必须在仔细确认被担保人已有的信用资料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入企业内部全面核查。然而,现实中,很多融资性担保公司往往轻视了资格审查和担保可行性研究,实际操作人员或是对企业运营不甚了解,抑或碍于朋友情面,或收受回扣,不恰当的担保了该项目,给公司带来潜在风险。

而一些公司在担保业务实现后,疏于对被担保公司发展状况的关注和跟踪。一旦被担保对象经营等方面出现问题,还款风险初现矛头时,不能第一时间排除或降低风险。

(四)缺乏健全的反担保措施

对于部分授信额度较大,或者被担保对象资信较低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要求被担保对象提供反担保措施。但在现实中,担保公司对反担保措施管理不到位、要求不严格,在反担保抵押物出现问题时,表现十分无力。如担保前对抵押品的估值过高或是被担保对象违约发生代偿后要求抵押品时才发现抵押品已被法院查封、冻结、扣押。

(五)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

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意识薄弱,业务流程不规范,决策机制不健全,风险计量不科学,财务管理混乱,风险识别评估失效,内部控制和奖惩机制失效,企业文化培育缺失等等。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必然导致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失去主方向,也就难免出现风险和问题。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对策

针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管理的问题,应积极研究风险和问题的特点,建立适合公司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策略,提高业务效率和规模,降低风险损失和代偿率。

(一)制定与自身匹配的风险管理战略

要制定与自身匹配的风险管理战略,就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外对内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外,公司决策层要能较为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宏观经济周期,国家政策法律的变动,讲究顺大势而为,且要有较强的应对力。对内,公司决策层应充分评析自身,如对注册资本,流动性,担保责任余额,代偿损失率,各类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比例等情况清晰掌握实时分析,对公司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不断调整和优化,使公司战略清晰,战术得当。

(二)落实风险准备金

商业银行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具体授信额度的担保放大倍数。但或由于银行间沟通不足,或由于实际操作问题,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余额与净资产的比例可能会超过《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限定。实际操作中,除了民生银行及少数银行要求2%到5%的风险准备金外,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此项要求,只是根据担保机构历来信用状况进行授信额度的确定,如信用良好则追加授信额度。但历史不会重复,过去的良好信用不能代表将来的零风险。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自身而言,如果某笔担保业务发生违约,公司需承担代偿责任,就可以动用风险准备金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以防止公司资金周转和财务出现困难。因此,风险准备金的落实将大大增强国家对于担保放大倍数以及信用债权的总量确定,增强全行业的风险控制力,有助于金融系统的长期稳定。

(三)充分利用征信系统

融资性担保机构在拿到牌照的情况下,能够向中央人民银行建立的征信系统提供征信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包括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如今,针对部分企业办理多个营业执照或破产前资产被转移,破产后无可执行的情况,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单单将违约信息上传企业征信系统,更是上传到个人征信系统。当企业实际控制人在融资性担保业务违约,逾期无故不缴纳欠款时,融资性担保机构会将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违约信息录入个人征信系统。而个人征信系统的不良信用记录,将会给“老赖”们以后的贷款,授信,出行甚至子女升学带来麻烦。

2015年1月5日,芝麻信用等8家机构成为首批试点,获准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新的个人征信市场主体的引入,全面的征信系统的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充分利用征信系统上传下载信用信息,将有效的防范道德风险,极大降低代偿率。

(四)重视保后监管

保前科学准确地进行风险识别和判断固然能减少风险,但却不能将所有的风险消除。保后监管同样十分重要,如果放任不管,任由风险滋生,同样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而在保后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变化、反担保状况跟踪检查,一旦发现不良现象可以及时提示风险,做好应对准备,也可以协助企业发现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五)追偿手段有效得当

当损失已经发生时,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并尽可能挽回损失。首先可以与被担保人联系,判断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同时对其企业可执行的动产不动产进行详细调查,如果还款能力不是短暂缺失或者还款意愿不强,可立即向法院申请财产保护。如果遇到公司资产已被转移,应向法院申请对公司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财产予以冻结和执行。整个追偿流程需要融资性担保公司具有法律方面的专业的人才,以在追偿过程中最大可能获得第一顺位的赔偿或是避免手段不当而使自身承担法律责任。

(六)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制定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级职责,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业务流程,加强对各岗位的考核,建立起相互制约,奖惩分明的内部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各级人员的经济责任制。建设全员风险管理文化,积极开展全员风险防范教育,树立员工时时警惕风险,时时面对风险的理念,提升员工在与被担保客户接触时的风险敏感度,培养全员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何红渠,孙壮志.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报.2003(06).

[2]张惠.我国担保公司风险偏好特点与管理策略研究[J].海南金融.2011(07).

[3]马涛.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小议――风险控制措施与其面临的风险问题[J].时代金融. 2014(09).

[4]王玉萍.我国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2).

[5]刘辉.对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机制构建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5(20).

[6]高太平.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问题探析[J].企业经济. 2013(01)

[7]闫海,王聪. 论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发展的法制保障[J].华北金融.2014(06).

篇9

关键词:担保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监管体系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8-0056-03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4

[作者简介]陈革章(1967-),男,江苏姜堰人,高级经济师,本科;季建奎(1973-),男,江苏金湖人,会计师,本科。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始于1992年,1999年国家经贸委的《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为担保公司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信用担保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业务涉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就业贷款担保、出口融资担保等多个领域。但是,由于行业监管缺位,机构数量增长过猛,风险代偿能力普遍较弱,整个担保行业的发展呈亚健康状态。

一、担保业亚健康、不健康的现实表现

(一)与生俱来的非理性扩张冲动。由于担保行业门槛较低,且信用放大能力强,收入与担保数额密切相关,所以担保行业扩张较快,且都具有业务快速扩张的冲动。2000年末我国各类担保公司不过五六百家,到2004年已达到了4000多家。据有关调查披露,目前我国大多数担保公司普遍存在资本实力不足、自身信用程度较低、业务规模偏小、主营业务亏损等问题,处于惨淡经营的状况。由于无序竞争,有些注册资本金仅为30万元的担保公司,信用担保总额却高达资本金的几十倍;更有些担保公司以担保名义套取银行信用,成为“信用批发商”,违规进行资金运作,加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信用过度”和“信用缺失”使一些担保公司陷入了双重困境,发展举步维艰。

(二)发展无序与监管缺位同时并存。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保业应该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优势。然而,我国担保业十多年的发展却未形成一定的行业规模,在市场上没有形成气候,甚至行业的整体社会形象不佳,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担保业的发展一直处于无序状态。由于行业监管缺位,导致担保公司过多过滥,不仅资信程度良莠不齐,而且许多机构不具备代偿能力,这样的担保公司不但难以获得银行等债权人的认可,很难开展担保业务,而且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风险控制。

(三)缺乏风险控制手段和从业人员。担保作为准金融业务,需要一定水准的专业队伍。担保品种的设计和开发、担保风险的控制都是依靠专业技术、专家队伍和经验来实现的。但由于近年来的盲目扩张,担保公司缺乏相应水准的专业队伍,不少地方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基本是政府官员从事担保,很难说了解担保业务。有些担保公司由于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和识别、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已出现因代偿过多,无法履行保证责任,进入清算破产程序等严重后果。

(四)法律保护乏力。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于1995年10月1日起生效,但是《担保法》的立法背景是为了解决企业间债务及保护银行的债权,立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对担保人的权益保护显然不够。因此,对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法律地位、服务对象、支撑体系和运作规则必须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虽然自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以来,原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了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管理办法,但是其立法层次相对较低,效力有限,难以为担保行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在法律缺位的情况下,担保行业的自律又显得苍白无力,各地担保协会组建参差不齐,既缺少经验交流的平台和共同防范风险的平台,又缺乏行业内部开展业务的游戏规则。

二、缺乏监管是担保业亚健康的重要原因

(一)尚未针对担保监管制定较为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从政府部门角度考虑,担保业务市场化意味着政府行为从对担保企业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对行业的间接市场监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行制度环境的重构,需要制定新的与市场化相适应的法规政策体系,但目前尚未对担保行业制定完善的准入、监管、业务规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尚未建立职责明确的监管机构。国内担保业的监管最早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该职能从人行分离,1999年又明确由财政部金融司负责监管,有关部门配合。后来因涉及住房置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对其的监管职能又被划归到建设部以及原国家经贸委(现商务部)。在当前的政府架构下,涉及到担保企业准入、定位、管理、监管的部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等多个部门,涉及担保机构监管的主要是财政部和商务部。由于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这种多头监管的结果是谁都没有明确责任,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各自为政,没有专门部门对担保业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全行业缺乏明确的准则和规范,监管效率大大降低。

(三)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对担保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的社会监督体系。在目前我国担保监管法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的条件下,现有的多头监管机构实际上被赋予了很大的相机决策权力,这就为监管机构背离监管的社会目标,追求监管者的私利留下空间,所以对监管机构的社会监督体系是一项迫切的任务。虽然我国也存在诸如听证会等对监管机构的社会监督机制,但这种监督多数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有效监督作用。

(四)尚未培养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监管队伍。监管人才不足,突出地表现在监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失衡方面。一是技术人员多,懂经济管理和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少;二是具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管理人员多,真正掌握现代担保管理理论的人才少。而监管经验与监管能力的缺乏,必然会增加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五)尚未建立风险监管的理念。虽然多个监管部门都在其主管的领域制定了一些内部规章,但大都以行业扶持为主,目前的监管框架更多强调行政管理和审批,没有体现以风险为导向、分类指导、扶优限劣的原则。现代监管强调的都是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所谓风险为本的监管是指所有的监管活动均以风险及其监控为出发点,先确定和衡量金融机构在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动向,进而确保金融机构对所承担的风险采取足够的管理和处置措施。对担保业监管的制度设计也应遵循以风险监管为本的思路。

三、构建以再担保为核心的担保监管体系

(一)对监管机构的制度选择。由于担保行业规模较小,若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达不到规模经济,监管成本高。有学者认为,担保机构作为信用中介机构,与银行业紧密相连,如果由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对担保行业的监管职责,有利于协调银行业和担保业的关系,维护担保业和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因为银监会具有专业的监管人才和丰富的监管经验,具备担保业监管能力,监管成本低。因此,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是最合适的担保行业监管者。但是从国家法律层面来看,《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均未赋予银监部门这项职责,而且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转轨时期,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任务十分繁重,就银监部门目前的人手很难分心于担保业的监管。从另一方面讲,担保企业与银行之间也是一种资金交易博弈,双方不可避免产生矛盾,由同一个“养父”或“裁判员”进行监管难免会陷入顾此失彼的尴尬境地。

为此,笔者提出由再担保机构承担对担保企业监管职责的观点。其理由如下:

1.担保业目前需要再担保机构。再担保是对担保的担保,是指在债务已设定担保的基础上,对该担保再设定担保,当前一个担保人不能清偿债务时,由后一担保人在前一个担保人不能清偿的范围内对债务清偿。再担保机构是为担保机构分担和分散风险的一种特设机构,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扩大整个担保行业的放大倍数,提高担保机构的公信力,特别是面对银行的公信力,也是控制担保行业风险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防止担保企业滥用信用放大倍数,殃及银行安全的重要措施。

2.再担保机构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对担保企业进行业务监督。再担保公司需要向各担保公司收取再担保费,而再担保费的收取需按照不同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代偿率、资信评级、资本金数额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评后确定不同的费率水平。参照国外再担保的做法,通常是建立以“不良资产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盈亏状况、资本充足率、费率变动的状况、担保风险度的变化、内控完善程度以及市场风险水平”为核心的整套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是再担保机构实施再担保和收取再担保费的依据,是必不可少的核查项目;而对这些指标的核查,正是监管部门需要监管的指标,如果由两个不同部门来实施核查行为,势必成为重复,降低了效率。

3.有利于降低监管成本。按银监部门的运作模式,被监管部门(银行)需按资本和资产的一定比例缴纳监管费,目前担保公司效益不高,如果既要缴纳再担保费,还要缴纳监管费,可能使担保企业不堪重负。而由再担保公司一家独立监管,担保企业只需缴纳再担保费,从而降低了监管成本。

4.有助于降低担保行业风险。再担保公司要承担对担保企业的再担保责任,必然要对担保企业的内控状况、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并据此收取再担保费,其利益和责任上的链接,再担保机构会加强对担保企业的日常监管和风险监管。

(二)再担保公司的组建方式。再担保机构的组建可由中央政府和各省级政府出资或授权出资,并吸引各类担保公司和战略投资者参股,组成股份制和市场化的全国和省级再担保公司,并向地级市派出分支机构;再担保公司不与各地担保公司进行同业竞争,以控制和分担担保公司经营风险方式,提升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增强放大倍数、降低分担比例);再担保公司开展综合性的再担保服务,面向各融资担保、中小企业担保、住房贷款担保等各类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服务;再担保公司以市场化再担保业务为主,并承接国家各类政策性再担保资金托管业务;再担保公司的盈利由全体股东和加入再担保的担保公司共享;再担保公司在有关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开展各类再担保业务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三)再担保公司的监管内容选择。

1.确定担保企业准入关。要对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业务范围、董事和管理人员、内控制度等进行准入评价,只有符合条件的担保公司才能向再担保公司投保,通过再担保公司的担保,提升参保担保公司的公信力和担保力。

2.起草制定《担保机构条例》。确定担保机构的地位,规范担保机构的经营活动,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维护担保市场稳定。

3.建立担保机构评级体系。反映担保机构的财务状况、遵守法律法规情况和整体经营的稳健性,对评级等级低的担保机构进行风险预警。担保机构评级情况作为是否同意参保和收取再担保费的依据。

4.担保行业风险监管的核心和监管步骤。明确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以风险及其管理为出发点,监管重点是担保企业对各类风险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注重重大事故的预先防范:鉴别和衡量担保企业运营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程度;要评估担保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担保机构对其所承担的风险是否采取了足够的管控措施。

5.实行差别监管。要充分考虑各担保企业的风险状况、规模大小和业务复杂性来制订监管和检查计划,针对不同企业存在的风险状况,灵活地做出监管反应,合理地分配和利用监管资源,提高效率,实现风险为本监管与评级制度的融合。

6.服务与监管并重。再担保机构要为担保企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尤其是要为担保业搭建人才培训的平台。一是对担保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二是建立重要岗位人员定期培训制度;三是组织各担保企业进行经验交流和相互学习制度;四是编印担保行业的刊物和学习资料。

(四)对再担保公司的外部监管。银监会负责对再担保公司的风险监管,发改委负责行业规划指导,商务部负责业务指导和监督,工商部门负责企业合法经营监督。

参考文献:

[1]牟龄.信用担保业:期望重整步伐走出困境[N].金融时报,2004-11-21.

[2]李智.制度放生担保业[OL].news.省略/c/2005-09-19/19567809426.shtml.

篇10

关键词:担保机构 风险控制能力 资本规模 反担保

中图分类号:F831.6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11-03

一、引言

信用担保机构作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桥梁,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中间平台。信用担保行业是一个专业性较强、风险较高的行业,目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此外,随着担保行业的发展,行业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促使管理层更加关注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西方学者对担保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Robort.J.Barro提出的融资担保理论模型以及关于融资担保的交易成本理论等,随着上世纪末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Merton和Bodie(1992)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研究,提出了通过金融担保的资产组合管理分散担保项目风险的方法。Gendron和Soumare(2002)进一步分析了私人贷款担保组合,并用VAR模型对担保项目风险进行分析,为信用担保项目风险决策提供一个理论方法。我国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行探索,如郭百钢,韩玉启(2004)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风险运营能力方面的研究;何祖玉,王华伟(2004)基于证据融合的信用担保风险评价方法等。

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文献对担保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作模式、制度及法律建设、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外部监管及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而在风险度量方面,虽然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研究较多,但却没有专门针对信用担保机构而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其风险控制能力构成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信用担保风险的特征,以江苏地区融资性担保机构为样本,力求构建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能力评估结构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

二、基本假设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其融资难的问题多年来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许多银行对中小企业敬而远之,导致中小企业在融资无路的情况下,求助于民间高利贷,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困境。担保机构的兴起,承接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连通了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其信用担保业务也与银行信贷业务密不可分。然而,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客户群体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担保机构所面对的通常是未能达到银行信贷标准的中小企业,因此,商业银行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不能照搬于担保机构。

参考目前担保机构风险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担保机构信用评级的具体实践,在兼顾风险控制与盈利的基础上,将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概括为担保业务代偿情况发生的频率、发生代偿后的追偿能力及最终形成损失的概率,通过系统、科学的选取有代表性的变量指标,对担保机构风险控制能力进行测度。

根据2010年3月银监会等七部委联合颁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注册资本的要求,可以看出,对于以经营风险为主的担保机构,资本规模的大小对其风险控制能力会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资本规模作为一项指标,进行如下假设:

假设1:担保机构资本规模对风险控制能力评估模型具有影响作用,资本规模越大,风险控制能力越强,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目前,担保机构均要求客户提供反担保,在实践中,反担保包括抵押、质押、保证金及第三方保证担保等。反担保物变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担保机构出现代偿后的追偿能力,若反担保足值且有效,担保机构不但不会产生损失,甚至还会从中获得收益。因此,本文将反担保措施作为一项指标,进行如下假设:

假设2:担保机构的反担保措施对风险控制能力评估模型具有影响作用,反担保物变现能力越强,风险控制能力越强,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由上述两个变量假设结合担保机构的代偿率与追偿率,构建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能力评估结构模型。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了2010年度参与江苏省担保机构评级的91家担保机构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江苏地区信用担保行业的整体经营状况。样本的担保机构中,注册资本金从1000万元至30000万元不等,平均规模8809.1万元,在参评担保机构中,注册资本金规模高于10000万元(按《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可从事再担保)的担保机构有30家,占样本总量的31.25%。注册资本构成主要分为四类:完全国有资本出资、国有资本出资为主、民营资本出资为主、完全民营资本出资。就江苏样本数据来看,民营资本的担保机构占绝大多数。

反担保方面,各担保机构均优先选择变现能力强的抵押物,但由于中小企业优质抵押物较少或者已经抵押给商业银行,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多以第三方保证为反担保。

样本担保机构的信用等级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A-、BBB+、BBB三个级别,其中BBB+级最多,级别分布如图1。

四、实证研究

(一)模型拟合检验

本文选取用于模型拟合指数的绝对拟合指数、相对拟合指数和信息指数。模型拟合指数是考察理论结构模型对数据拟合程度的统计指标。采用Amos7.0软件对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能力评估模型进行拟合。

(二)假设检验

据假设检验结果,两个假设均得到支持。说明资本规模越大、反担保物变现能力越强的担保机构,风险控制能力越强。

进一步分析,根据注册资本的构成,将样本数据分为四组:模型一:国有资本100%出资;模型二:国有资本出资占50%以上;模型三:民营资本出资占50%以上;模型四:民营资本出资100%。重新划分注册资本构成后的风险控制评估模型拟合优度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模型拟合指标显示,注册资本中民营资本占主导的拟合优度最高,这类担保机构资金实力雄厚,可以理解为此类担保机构有民营资本的逐利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同时国有资本的参与,也使其在风险控制上更加谨慎。国有资本完全控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模型拟合优度最低,此类担保机构的反担保最弱。根据以上分析,假设1和假设2得到进一步支持。

五、 结论

本文以江苏省91家担保机构为样本,结合江苏省担保机构的实际情况,建立风险控制能力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检验,探讨假设获得支持的原因,希望由此反映出我国担保机构在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通过实证研究,该风险控制能力评估模型对民营资本占比较大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帮助和指导意义更大。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在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方面较之于政策性信用担保公司有一定优势,主要由于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的收入来自于保费及投资收益等,而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多依靠财政补贴,因此,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只有比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具有更强的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才能形成市场竞争力。

然而,江苏省担保机构数据从实践来看要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模型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另外,风险控制能力要素还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而且,模型并未将资本拆借、抽逃作为变量因子进行考虑。上述不足,还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Robort.J.Barro. The loan market,collateral and rates of interes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76,8(4):439-456.

[2]Merton RC, Bodie Z. On the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Guarantees[J]. Financial Management, 1992, 21: 87 - 109.

[3]Gendron M, Lai V S, Soumare I. An Analysis of Private Loan Guarantee Portfolios[J].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Business and Finance, 2002, 16: 395 -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