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区别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区别

篇1

民营是一个非国有国营的概念,即凡是非国有国营的都可以称为民营。民营不等于私营,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民营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外资经济、乡镇企业、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以及国有民营企业

私营企业是一个有明确的法律界定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该条例在界定了私营企业的概念后,同时描述了私营企业的特征,这包括:(1)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2)企业存在雇佣劳动关系,有八人以上的雇工。(3)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民营是从经营机制上说的,私营是从产权说的,后者受到相关法律保护,前者以前只是存在于学术理论上的说法,尽管实际运行中人们常说这个,但在工商部门是没有民营的统计口径的,只是在科技部门有民营科技企业的统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但正如相同化学分子的物质在不同结构下性质可以截然不同一样,不同运行方式下的企业,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也是很大的,比如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这又是企业的个性。

究竟怎样来理解民营企业的个性呢?

先说说什么是民营。一种看法是,民营包括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以及外资、合资、集体所有制、股份公司中的个人股份,经济学家茅于轼是这么看的。科瑞集团的执行总裁郑跃文则把中国的民营企业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家族式的,像新希望集团、正泰集团;第二类是朋友式的,如万通集团;第三类叫做国有民营,例如联想集团、方正集团。

民营是个与私营经常混淆的概念,但两者之间有区别。私营是专指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即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企业。而民营或民营经济,则不是一个所有制概念。它是从经营层次上说的,指的是以社会阶层的“民”为经营主体的经济。

与民营相对应的概念只能是国营。传统的国营企业为什么每况愈下,应该说问题不在员工身上,而是在运作体制上。可以说是体制决定了个人的表现,所以不能过多埋缘国营企业里的职工,而是要尽可能在机制上找症结。这几年国营企业正在逐步实施的许多改革(诸如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企业经营者年薪制以及期权股权试验等)措施,就是一种从制度下手的好办法。

至于民营企业,由于其人才都是来自社会,他们不仅是自己主动要去“营”,上岗后也是主要依靠自己去“营”。也就是说他们希望能在市场中一显身手,灵活的机制也成就了他们的愿望。因此在这里,企业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干好干坏同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机制造就了他们必须向前冲。

“物要利而先工其器”,在他们身上于是就有了一种不断提升自己的自然需求,一切有利于他们致胜的先进的理论、观念、经验、技巧,都在他们必学之列,因此他们是爱学习的。

正因为民营企业有如此旺盛的向上精神,它才有今天的显著地位。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己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0年底,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国民经济GDP的61%,注册资金达11448亿多元,企业数已发展到158万多户,其中民营企业集团近2600家,有些公司已成为国内的知名企业。

从国外国有经济所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来看,多的占12%到13%,少的占8%到9%,可见按自然状况,最后国有经济占10%到30%左右比较合适。这样看起来,中国的民营经济至少还有15%的发展空间,前景十分看好。

但民营经济看好不等于每一个民营企业都看好,这是两回事。换言之,肯定有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着问题,这是必然的。

事实上,正如人有生老病死的循环一样,企业也有它的生命周期。

抛开痛苦和艰辛不说,人们都喜欢谈论和体验企业在孕育、成长、壮大和成熟中的快乐,而不愿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企业也是要衰老的,也是可以随时夭折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集团公司平均寿命是7--8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4年,每年有近100万家公司倒闭(不算个体企业)。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国家,1997年倒闭的公司也近10万家。

数据是会说话的,我们必须承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不管是老企业还是新企业,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是好或者是坏,企业都是可以“关门大吉”的!所以说企业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生存不是永久的。它既可以是渐渐衰亡,也可以是像足球比赛的“金球制”一样突然中断。企业如果一味沉浸在过去的光荣之中,想当然地闭着眼睛往前冲,都是不可取的。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提醒人们时刻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时下我们经常说要办百年企业,意思是说要尽量让企业长寿。和自然人不一样的是,如果在企业进入老年衰退时期能够脱胎换骨的话,还可以进入第二个以及第三的循环周期,企业就可以获得多个青春,不断为社会做出贡献。美国的通用集团100多岁了,如今依然十分抢眼;瑞士的劳力士公司和美国的杜邦公司也已经200多岁了,还是全球名牌;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司竟然达到700多岁!。说这些例子虽然是凤毛麟角,但应该是每一个企业奋斗的方向。

对于企业家来说,没有谁会主动退出竞争,没有谁会轻易放弃努力。但是,在充满风险(企业的名称Enterprise本意就是冒险)的市场搏杀中,要想不成功太容易了,随便怎么一摆什,企业就会玩完;要想成功则太不容易了,它需要许多条件的配合,天时、地利、人和等等。

篇3

关键词:民间金融;民营企业;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4-0070-02

一、概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体系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不断发展,然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金融体系尤其是民间金融组织方面仍不够完善。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私营企业融资需求迅速增长,而这种需求在我国的正规金融部门中并没有得到满足。

此外。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发现,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信贷规模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和资源分配效率呈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尽管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银行体系提供信贷能力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私人行业的信贷需求,民间金融由此在近年迅速发展,其正规化和法制化也就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上,对于在融资过程中投向正规金融还是民间金融的这一抉择也与企业在销售额、生产率和利润再投资率等指标的变动上息息相关。Mien,Oian,&Oian(2005)Kensuke Tanaka与Margit Molnar(2008)对我国的相关研究表明,主要依赖于民间金融的民营企业在销售额和生产率增长的表现往往不如获得正规金融融资的企业。从经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民营企业当然更偏好成本较低的正规借贷。但由于缺乏信用记录和信用评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中小企业往往会被大型金融机构拒之门外,而不得不转向更看重企业目前业务和净运营资本的民间金融。因而,民间金融的正规化和法制化。可以降低企业的借贷成本,同时可以利用民间金融独特的优势,推动企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我国民间金融对私营企业融资影响的理论研究

(一)我国正规金融体系的构成和民间金融组织产生的必要性

我国的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商业银行,其中以四大商业银行作为主导,其他多种信贷机构作为辅助。考察大型商业银行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主要对象并非是民营企业,在四大行建立之初便分工明确。中国工商银行为我国国有工商业提供运营资本,中国农业银行为农村与农业发展提供信贷业务。中国建设银行主要针对国家建设与固定资本投资方面的融资需求,而中国银行则将重心放在对外贸易与外汇汇兑方面。

而上述特点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将大部分资金流入国有企业。不仅如此,我国的大多数贷款需要抵押。而抵押的形式以固定资产为主,尤以土地与厂方或其他建筑居多。流动资产往往难以作为抵押获得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阻断了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抱有歧视。这使得中小企业不得不将更多地依靠替代性的融资渠道。

在银行体系过为庞大而又相对低效的同时。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和其他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一些情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规模较小,监管尚有发展的空间。我国的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资本以谋求长远发展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投资者的权益并没有真正得到保障和实现,相反更多地体现出投机性:我国的债券市场也面临相似的窘境,政府干预较多,仅有少部分公众有能力和意愿参与到其中。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的能力较低,使得民间金融渠道能够利用其相对优势和对正规金融的补充能力,对中小民营企业服务,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存在是有一定必然性和必要性的。

(二)民间金融组织竞争优势的两种假说

我国民间金融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对于私营企业融资有重大的影响,因而,讨论其成因可以更深刻地分析民间金融与企业融资的关系。

国外学者认为,在收入较低的国家产生非正规金融(与本文所探讨的民间金融类似,但并不严格相同)往往有以下两种原因。

主流思想认为,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相比有比较优势,在对民营企业的财务监管上有更强的能力和在追讨不良贷款时有更强的执行能力。这个理论认为,在低收入国家非正规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正规金融的地位,比如像台湾这样的经济体灰色经济与非正规金融的联系就体现出了正规金融的一些特征。而且在我国也同样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法律体系和执行能力较弱的地区,无法得到正规金融融资的企业,如果依赖于替代性金融组织,则可能会需要对于其财务管理更加重视。尽管上述两个优势可能让民间金融成本更高,然而民间金融组织却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正规金融中的部分信息,从而降低成本,这也是其比较优势之一。

而另一种假说则认为,非正规金融是正规金融体系在低端市场上的一种补充和替代。无法获得正规金融融资的企业,或者没有存在的或者良好的信用记录。或者信用评级较低,或者面临较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体系无法对其财务状况有充分的了解,此时民间金融则可以发挥其在监视贷款企业财务和追偿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资金。然而显然这一点在高端市场则不适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民间金融仅仅能涉足中小型企业。

分析两种假说,我们更可以发现,民间金融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是必要的。此类组织在低端市场上充当替代,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中没有提供足够资金的缺点,发挥了其比较优势。对企业融资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我国民间金融体系概述

可以说,我国的民间金融凭借在上述两种假说中所拥有的优势,与民间借贷有很大的联系。参考Allen,Oian和Oian(2008)的论述。可以发现我国的民间金融有多种形式,包括非委托监管的典当行、私人借贷等等,以及委托监管的地下钱庄和非正规银行。而无论哪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私人关系。而据Zhang,Yuan和Lin(2002)的报告称。大概有84%的私人借贷是基于私人关系而没有抵押的。相对而言,民间金融的风险因此也就更高。

Tsai(2002)和Allen et al(2005)认为,我国的场外金融市场在私人借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特点为利率高,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由于对官方利率的背离可能有非法之处。然而。我国的地下钱庄却并非是完全不正规的,Tsai(2002)提出,我国的场外金融市场虽然不直接受中国人民银行控制和监管,但却必须借一些合法的金融公司之名,且或多或少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和审查,这也就是我国民间金融与国外非正规金融的区别之处之一。

三、政策建议

在国内外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中。银行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正相关关系,然而我国始终作为这一研究的反例存在。即我国的银行体系尚需完善的今天。我国经济尤其是私营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学术界的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采用了正规金融体系以外的融资渠道,从而提高了发展速率。然而虽然这种假设可能成立,但是非正规金融融资的公司发展速率相对于我国银行融资的公司还是较慢的,民间金融恐怕仅仅能作为一种替代性的融资手段。本文认为,在企业发展速度方面,民间金融并不一定能够提供有效的替代。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民间金融应当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并促进我国企业发展乃至经济结构调整,我们认为重点在于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各金融市场,实现利率市场化,促进股票和债券市场发展和完善

银行融资由于是官定利率,且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所以融资成本低于民间金融融资。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规律的背离,没有充分体现出借贷供求双方的意愿。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我国正规银行体系对私企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却只能局限于少部分企业。当各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之后,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进行融资,利率低于当前由于成本较高而产生的高利率。促进企业发展。

(二)积极促进民间金融正规化

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民间金融组织正规化程度仍然不够,经营活动由于很大程度上不受中央银行控制,产生了较高的风险和泡沫,不利于宏观调控。而且由于民间金融往往形成地方性的网络,很可能产生连锁性反应,如果其中一些组织风险较高,投机性较强,可能会使得该地区承受较大的风险。早日将民间金融纳入体系之中是我国宏观调控和降低经济风险的需要。

(三)鼓励信用评级机构更多地为民营企业评级,降低民间金融组织的成本、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4

第一,在功能定位上:《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并赋予新的内涵,强调既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又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坚定性,昭示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权宜之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的战略方针。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有益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这次《决定》不仅再次重申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而且第一次将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再分“老大老二”,表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实践来看,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充分印证了“两个都是”的重要论断。目前,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1195万家,个体工商户达到4312万户,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60%,税收超过50%,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3.5%,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7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解决了80%的城乡就业人口和90%的新增就业人口,在民营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已近3亿人。可以预见,未来民营经济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二,在产权保护上:《决定》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并进一步指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极大深化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直接回应了民营企业家的呼声和诉求,解除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

2013年初,全国工商联搞了一个调研,访谈了几百个企业家。财产保护和人身安全问题反映比较突出。一是期盼民营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保护。不少企业家认为“财产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是当前“最大的担忧”,认为企业家移民的首要原因是“怕政策变,出于财产安全的考虑,是为自己买一份保险”,有的企业家说“两卡在手、心中不慌”,有的反映一些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得不到司法上的公正处理,合法权益难以维护。二是普遍期望改善政务环境。不少企业家反映“政府办事机构难打交道”,有人认为“上面很好,下面好狠”,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不讲诚信,“这一届政府签好的协议和项目,换了领导就不认了”,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三是普遍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一些企业家认为,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现在的社会环境不宽松、不公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社会地位不高,感觉“创业不荣耀、致富不自豪”。

民营企业虽然是企业家出资所有,但他们创造的财富大部分都是用来继续投资、解决就业,进而创造更多的财富。如果不能切实加强对个人合法财产的保护措施,不能激发人们创业创富的积极性,就很有可能对先富起来的人形成排斥,导致社会资源的流失。三中全会直面问题,强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这不仅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必将在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配置方面消除所有制差别带来的“歧视”,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财产安全,进而激发民间投资的巨大潜力,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第三,在政策举措上:《决定》提出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三个平等”。强调权利平等,赋予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为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强调机会平等,赋予非公有制经济平等进入市场的机会,进一步拓宽了非公有制经济准入领域。强调规则平等,赋予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竞争的平等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在发展环境上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对待、一视同仁,进一步创造了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和条件,要求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这些彰显了党和国家下决心破除垄断,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和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信心和魄力。

长期以来,制约民营经济发展有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观念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所有制歧视,在融资、用地、服务等方面由于是“私营企业”而受到不公平待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应该在企业身上作政治上的区别,不能给企业插标签,谁是公有制企业,谁是非公有制企业。因为,只要是中国公民创立的企业,实际上都是社会的企业、民族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创造就业、缴纳税收,为社会创造财富、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在对社会的贡献上都是一样的,因而必须削除对民营企业事实上存在的歧视。

另一个是体制机制的问题。这些年来,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虽然部分被放开,但“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政策门”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导致许多民营企业家反映,现在是政策出台一箩筐,但民营企业的意见也是一箩筐,担心这些政策“雨过地皮湿、转了一圈又回去”。去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有关部门限期拿出改进措施,认真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快向民间资本推出项目,全面清理修订有关民间投资的法律法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些问题,从体制机制上作了重大改革。可以预期,“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各种隐性壁垒,必将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逐步打破,民营经济将迎来长期利好。

第四,在发展方向上:《决定》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从允许各种所有制资本“参股”到鼓励“交叉持股、相互融合”;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为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与各类资本平等竞争指明了方向,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着力点。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资本市场

“民营企业”并非一个法定概念,在我国,广义的民营企业就是非公有制企业,区别于国有独资企业。狭义的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本文中提及的民营企业,主要是狭义的民营企业,即私营企业。

民营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经营不确定性等弱点,融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民营企业资金需求表现出“数额少、时间急、频次多”的特征。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都是小规模,而且其资金需求要求时效性极强。第二,期限以短期为主。民营企业由于自有资金少,固定资产少,存货多的特点,大部分短期都用于临时周转。第三,资本结构单一失衡。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状况主要依靠内部融资,负债比重较小,资本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需要从企业自身素质和外部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其成因。

首先,从民营企业的自身素质分析,其普遍存在资本结构比率失调,财务风险大。我国民营制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总体上讲水平偏高。2003年资产负债率为60.40%,而同期大型制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只有54.82%,除此之外,企业中也显现了财务控制水平弱的问题。其会计报表数据有较大的“随意性”,采取不上市策略,致使企业的财务信息不透明。在申请贷款时增大了银行的审查难度。其次,从民营企业融资的外部经营环境分析,商业银行限制条款较多,追求规模授信。为保险起见,银行对于民营企业就会设置复杂较为严格的审查程序。对于其小规模资金需求通常会婉拒。另外,由于直接融资渠道少,企业难以实现多项选择。对于资本市场融资,其进入机制也需要较为严格的限制和复杂的审查。这样的限制条件,保留下来的就只是一些资信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这样的融资渠道,不仅没有缓解融资难的问题,反而加剧了民营企业的两级分化。

二、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全面提升民营企业自身制度建设

1.加快企业改组改制,加强产业升级换代

民营企业想要从根本上提高筹资能力,必须改善经营机制,实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在现阶段,可以实施家族控股职业经纪人管理的模式过渡,加强董事会的经营决策能力和对董事的监管能力。同时也要兼顾所有者、经营者、企业职工的利益关系。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科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外,要实行产权明晰化,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解决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的经营规模、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等问题。

2.增进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严密的财务控制制度

企业应根据自身不同的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制订实施相应的具体措施。首先要提高资金的效用率,每笔资金的支出都应与资金的用途相对应。其次要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经营状况和相应的应收账款回收期等指标,及时调整应收账款策略。再次是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负债率等其他利率都具有杠杆作用,要积极利用其作用来改变融资策略。最后,完善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和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同时也要加大会计的监督职能,明确各个部门的相关职责。

3.加强诚信管理,构筑良好银企合作关系

(1)企业要树立以诚信为原则。以诚信为原则,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业务和合作伙伴,进而促进企业各方面问题的解决。

(2)企业要以诚信创建产品品牌。使用品牌策略可以给消费者更为生动的形象,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3)建立公正合理的诚信奖惩机制。在企业中,建立诚信奖惩制度,应尽可能使奖惩制度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以便于对企业的诚信或欺诈行为进行奖惩。

(二)以构建资本市场为重点,扩宽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我国的民营企业构成复杂,规模各异。为满足各种不同企业的需求,需要建设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1.建立多层次证券市场,扩大债券融资规模

逐步完善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允许更多的民营企业发行股票,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我国也应该效仿国外创业板市场,再结合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需求,完善建立一个包括主板、创业板、代办系统和其他形式的区域性、地方性的初级证券市场在内的多层次金字塔式开放体系的证券市场。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相对落后,缺乏全面性多样性,不能满足广大企业的筹资需求;在多数年份中,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都不超过500亿元,而且有大量债券不能上市流通;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企业债绝大多数都是由国有企业和实力雄厚的其他企业发行,这样就很难改善企业融资结构的作用。我们可以针对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建立以全国性债券为主、区域性债券市场为辅并兼有场外柜台交易的全方位债券融资体系。

2.规范完善民间金融,纳入正常融资渠道

民间金融资本是一把双刃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惜贷导致民间资本规模巨大,但民间资本现今所处的尴尬境地,使得民营资本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一些不太规范的民间资本也容易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鉴于上述情况,政府必须为民间融资正名,将其纳入体制内融资,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减弱其风险,使民营资本能在阳光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三)以金融创新为切入点,完善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体系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其他融资渠道为辅。这个现状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统计数据显示,在企业类的融资渠道中,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份额高达97%。再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的成长慢、风险低的特点,我国还是要把融资重点放到以银行为主的融资渠道上来。

1.转变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运营机制,完善信贷机制

国内银行业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正是这一系列的问题造成银行融资困境。因此,应该从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是完善银行的信贷机制。要放松对民营企业的审核,同时可以转变思路,对民营企业的审核更注重其长久性;另一个方面是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创新。开发除贷款以外的借贷形式,大力发展如商业承兑等汇票业务,尤其要着力推广融资租赁等新型的借贷形式。

2.建设地方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支持作用

地方性中小银行由于地域原因,对民营企业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些归属地方的独立金融机构更适合为民营企业融资。现阶段的地方中小银行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数量较少、风险较高,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扶持。首先,将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制改为控股公司制,加强各银行之间的独立性。其次,对于一些小型的银行分支可以改造为独立的地方银行。再次,加强对地方商业银行的建设,主要是民间资本的投入。最后,对于普遍存在的信用社机构,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逐步建设成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书玲.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6).

[2]龚劲倩.民营企业融资与金融重构创新探索[J].中国商贸,2011(07):117-118.

[3]宋红梅.资本结构理论[J].改革与战略,2006(10).

篇6

关键词:中国家电连锁企业;苏宁电器;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49-0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早已不再局限于对温饱的满足,而是越来越追求“品牌”给人们带来的优质生活。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单纯产品的竞争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品牌的竞争,就像美国著名品牌专家Larry Light说的,“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拥有市场比拥有企业更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是拥有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1]例如零售业巨头的沃尔玛,快餐连锁行业的佼佼者麦当劳,汽车行业的标志奔驰,它们的名字之所以响彻国际,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品牌价值,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声誉,这是它们保持和强化企业竞争力并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所谓“民营企业”是指由本国公民出资兴办或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实体和非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特征。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从广义上讲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从狭义上讲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合企业。“私营企业”这个概念由于历史原因不易摆脱歧视色彩,无论是私营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雇员等都倾向于使用中性的“民营企业”这个名称,这就使“民营企业”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私营企业的别称。改革开放以后,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如今是未来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一,“十一五”期间,随着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民营企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超过2/3,达到70%左右。(1)从企业数量看,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全国注册的民营企业年均增长分别为19.5%和17.3%。如果2010年和未来5年保持15%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全国民营企业数量将达到1 700多万户,从业人员将达2亿人。(2)从企业资金看,2001―2005年和2006―2009年,全国民营企业注册资金年均增长分别为24.3%和30.5%。如果2010年和未来5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全国民营企业注册资金数量将达到44万亿元。(3)从投资规模看,2005―2009年,全国以私营控股为主的民营企业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如果2010年和未来5年保持25%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全国民营企业投资总额将达到28万亿元。届时,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将提高到2/3以上。(4)从工业增加值看,2005―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如果2010年和未来5年保持18%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全国民营工业增加值将超过10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将达近50%。如果加上股份制工业企业中的私营控股工业,全部民营工业比重将达到2/3,全部非国有工业将占4/5。

第二,民营企业在重要行业领域明显扩大。比如,从2006―2009年,民营企业投资在采矿业中的比重由23%提高到34.5%,到2015年可能提高至45%以上;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中的比重由11.5%提高到13.6%,2015年可能到20%;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的比重由4.8%提高到7.6%,2015年可能到12%以上。预计“十二五”期间民营企业进入先进装备制造业、军事科技工业、重要原材料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要领域的步伐会不断加快,投资比重会明显提高。

第三,进入500强步伐逐步加快。2009年,民营企业进入中国500强企业的有86家,比2008年增加14家,占比为17.2%;进入世界500强公司的2家――华为和沙钢。由于民营企业数量与规模增长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营企业500强的发展速度也高于全国500强企业,未来民营企业进入全国500强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到2015年可能将达到150家左右,占30%左右。

第四,民营企业“走出去”趋势走强。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生力军。据全国工商联对民营企业500家的调查,2009年、2010年分别有117和130家企业开展了对外投资,占23.4%和29.3%;共拥有海外投资企业和项目481个和501,比2008年、2009年分别增长57%和89%。当前,企业海外拓展的意愿明显增强,未来3年拟在海外进行投资的企业比过去明显上升。有1/3的企业打算在境外建立销售网络,1/4的企业打算在境外设立办事处,15%的企业打算在海外投资建厂,9%的企业计划在境外开发资源。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王治国讲,到2020年,预计民营经济总量将占我国GDP的 90%以上,其GDP总量应为322 085.16亿元;地、县级财政90%~100%将来自民营企业。

第五,随着民营企业的资产、经营、人员规模越来越大,企业家个人财富的巨大积累和集聚,相当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对事业、人生的追求将由以金钱、财富、享受为主转变到兼顾精神心理、政治参与、社会地位、民众评价、尊贵尊严。即由富转“贵”,富与“贵”同在。后者则需要企业家自觉、主动、积极地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目前,这一趋势正在形成,今后将更快发展。同时,随着民营企业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身份的确立,民营企业家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各类社会政治组织,参与国家与地方社会政治生活,其社会政治影响力也将迅速扩大。

二、苏宁电器的品牌竞争力

(一)品牌及品牌建设的作用

1.品牌的定义

“品牌”(Brand)一词源于古挪威语“brandr”,意为“打上烙印”。而品牌开始时只是作为区别事物的标志和记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品牌逐渐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关于品牌的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符号说。“品牌是区分标志,用以识别不同的产品供应厂商。”品牌最原始的含义是从品牌的功能角度来界定的。早在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ng,AMA)就对品牌下过定义,认为品牌是一个“名称、专有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元素的组合,用于识别一个销售商或销售商群体的商品与服务,并且使它们与其竞争者的商品与服务区分开来。” [2]该定义普遍被营销学界接受。从这个角度定义品牌是最原始,也是最直观的。但符号只能作为品牌应具备的基本且必备的条件,却不能充分解释品牌的全部内涵。

(2)资产说。著名的品牌专家克拉克曾说过,“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其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消费者心中形成的关于载体的印象。”他将品牌视为一种资产,着眼于品牌的价值功能,突出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利润以及给社会的文化等价值。“资产说”相对于“符号说”在对品牌的定义上更加的丰富。

(3)综合说。广告教皇大卫・奥格威说:“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品牌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层次。”这种定义将品牌置身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并加入时间和空间因素,指与品牌密不可分的环节,如历史,声誉、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人文心理等,凸显品牌实际上是由其自身通过整合诸多信息而成的。“综合说”相较于前两种对于品牌的定义显得更加的饱满,将品牌与诸多因素相结合,形成一种无形的象征。

2.品牌的意义

品牌的意义主要表现在:首先,品牌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品牌以简洁、易记的特征帮助消费者记住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标志。正因为如此,通过品牌,消费者了解了品牌标志下的商品,记住了企业;在品牌得到公众信任的同时,企业的形象得以确立。其次,品牌有助于约束企业的行为。品牌其实是把双刃剑,企业在因为品牌而获得高利益的同时,也因为品牌而被公众监督。因此,企业的市场行为需要着眼于消费者的利益,着眼于社会的利益,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品牌有助于扩大产品组合。为了迎合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往往需要在同一时间研发和生产多种产品。而品牌使消费者更接受其标定下的产品组合的扩大。品牌对消费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首先,品牌有助于消费者辨别从而选购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同类型的产品变得越来越难以辨认。而不同的品牌代表着不同的商品品质,通过品牌,消费者可以对产品进行辨认。其次,品牌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由于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声誉,会十分注意恪守给予消费者的利益,所以消费者在企业维护自身品牌形象的同时获得消费保障。

3.品牌建设的作用

品牌的建立,是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优质的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等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信任。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是一种消费保障;对于企业而言,“品牌”不仅显示其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产品形象,还使企业获得利润。正如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所言:“伟大的品牌是公司维持超额利润的唯一途径,伟大的品牌感觉了感性收益,而不是理性收益。”[3]所谓品牌建设是指品牌拥有者对品牌进行的设计、宣传、维护的行为和努力。品牌建设包括的内容有品牌资产建设、信息化建设、渠道建设、客户拓展、媒介管理、品牌搜索力管理、市场活动管理、口碑管理、品牌虚拟体验管理。企业品牌建设的作用主要是: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吸引力与辐射力,有利于企业美誉度与知名度的提高;是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强化竞争力的一种文化力;是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积极因素。

(二)苏宁电器的品牌建设

苏宁电器1990年创立于江苏南京。2004年7月,苏宁电器(002024)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经过20年的发展,苏宁电器的品牌价值为508.31亿元,已成为中国3C(家电 、电脑、通讯)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领先者,是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全国15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之一。截至2010年,苏宁电器连锁网络覆盖中国大陆300多个城市,并进入中国香港和日本地区;拥有近1 500家连锁店,员工15万人;2010年销售收入近1 500亿元,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50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二位;入选《福布斯》亚洲企业50强,《福布斯》全球2 000大企业中国零售企业第一。苏宁20年,是通过品牌建设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占领了市场。

第一,苏宁电器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进行品牌建设。由于苏宁本身既不生产产品,也没有核心的制造技术,它所能做的就是提供服务,因此,它进行品牌建设的关键就是“服务”,即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以此来树立强大的品牌形象,成为行业的领头羊。苏宁最初是靠空调业务起家的,而空调的安装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完成。考虑到这一因素,苏宁建立了“配送、安装、维修”一体化服务,这为苏宁赢得了口碑,并成为了苏宁品牌建设的开端。

1998年夏天南京天气炎热,空调需求量急剧上升。这时,苏宁提出了“空调节”,结果由于服务部门没有提前规划好,安装工人储备严重短缺,致使很多消费者买了空调却没有人来安装。苏宁电器的董事长兼总裁张近东指着售后服务经理说:“如果我现在手里有枪,如果杀人不犯法,我真的想把你给毙了。”并当即作出决定,从第二天开始,所有当天销售的空调安装预约推迟到10天以后。接着,马上调集全公司员工,一一给顾客家里打电话,处理顾客不满的问题;同时跟厂家联系,请他们空调安装的工程师来,包吃住,以解燃眉之急。经过全方位的努力,这场危机终于在3天以后化解了。从那时起,服务是苏宁唯一的产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4]。同样面对家电行业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国美一直标榜自己的价格是最低的,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而苏宁则不愿跟风,坚持不打价格战,而是打价值战,所谓价值就是服务。苏宁的“价值战”与竞争对手的“价格战”之间形成了市场营销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并因此赢得了消费者的好口碑,提升了竞争力。由此可见,家电连锁行业“服务至上”是创品牌的关键。

第二,苏宁电器通过诚信经营来进行品牌建设。苏宁电器创立至今,一直坚持诚信是商家之本,是市场经济赖以正常运作的基本要素。苏宁所坚持的诚信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产品诚信。虽然苏宁经营的产品成千上万,涵盖了家电、电脑、通讯等众多领域,但是苏宁还是依旧严把“质量关”,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对产品层层把关。这被苏宁称之为“进货四严”,即:一严,从进货渠道上严格把关,跟苏宁合作的厂家都是必须经过国家检验合格的正规厂商,且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二严,从原材料等源头上进行质量全程跟踪,确保产品质量的万无一失;三严,严格要求制造商消除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各方面的缺陷,保证消费者使用产品的绝对安全;四严,定期派专业人员到厂家参观、考察他们的产品生产流程,对生产厂家进行严格的监督。苏宁还与供应商建立了质量保证制度,返修率超过一定范围的商品会被苏宁勒令退场。(2)价格诚信。价格诚信体现为:一是诚信的广告宣传。现在,广告宣传作为企业推广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手段,科学地引导消费,也是体现企业诚信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这方面,苏宁坚持 “广告诚信、科学引导消费”的原则。在广告宣传的时候,苏宁绝不允许用欺诈的手段进行不实宣传,误导消费者。二是为消费者提供公道实惠的产品价格。竞争激烈的今天,最能吸引消费者的是性价比高即质量高而价格公道的产品。

第三,苏宁电器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进行品牌建设。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1)苏宁通过依法纳税、热心慈善、支持就业等形式来回馈社会,做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苏宁电器历年累计纳税上百亿元,直接吸纳解决了就业人数突破15万人,间接支撑就业人数100多万人。公司先后吸纳了数千名大龄下岗人员、近万名农村劳动力和上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2010年3月16日,苏宁电器了《阳光使命――苏宁电器2009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显示,2009年苏宁电器年度员工平均薪资涨幅14.8%;年度公益捐款捐物总额3 800万;“1+1阳光行”社工活动参与人数达数万人次。

(2)苏宁实现公益全员化,共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苏宁电器自创建开始就一直坚持“国家、企业、员工利益共享”的经营理念,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无论是非典期间还是四川汶川地震,苏宁都第一时间参加到抗灾赈灾队伍中去,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回报社会。自2006年苏宁在全国启动“1+1阳光行”至今,苏宁社工已经实现了全员化,每一名员工都在兑现贡献一天的时间进行服务社区、捐赠一天的工资进行公益捐赠的誓言。

第四,苏宁电器通过储备人才来进行品牌建设。近年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学生本人及其家长的问题,也升华成了社会问题。作为历年应届毕业生招聘大户的苏宁电器于2010年启动了“1200工程”九期招聘,基于企业发展的不断壮大和对年轻管理人员需求的扩张,苏宁招聘8 000名应届毕业大学生,创下苏宁历年招聘规模之最。同时,苏宁电器已经建立比较健全的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激励体系。除每年薪资增长外,还设立了多样化的奖励机制,通过晋升、加薪、旅游奖励、旺季专项奖励、年终超额奖励、年度评优、期权激励等等举措使员工的付出得到肯定和回报。通过人才储备,苏宁不仅积极解决了大学生就业的社会问题,而且为苏宁自身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为未来苏宁的发展做好了基础。

第五,苏宁电器通过邀请明星代言人来进行品牌建设。2007年邀请与产品形象理念相配的明星来代言,先后请黄晓明、王珞丹、潘玮柏、孙俪等为形象代言人,使苏宁的品牌走向年轻化、时尚化。通过明星代言,更加凸显企业的品牌形象,更加容易、准确地将企业的理念传达给消费者,在提高了自己品牌形象和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第六,苏宁电器通过设计LOGO来进行品牌建设。1990年,苏宁第一家门店标志由繁体的“苏宁”和原始的“SN”形标组合而成,总体上显得很粗糙;2009年9月,苏宁将LOGO转变为“SUNING苏宁电器”,有意思的是,苏宁的汉语拼音“Suning”是由“Sun”和“ing”构成,“Suning”的意思就是一直沐浴在阳光下,字体设计庄重大气、边角柔滑、右向前倾,色彩依然使用传统的深蓝色,并赋予四大特性――“诚信、专业、稳重和优质服务”。

三、民营企业发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分析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快速超常规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很多企业的陨落与衰亡。当前,民营企业正处在一个很关键的历史阶段,如何解决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包括民营企业全体员工和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因为它影响着就业、满足市场需求以及关系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即便苏宁电器是民企的一面旗帜,但民企本身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略。

(一)品牌建设的核心是要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精髓,是树立品牌优势的资本。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力来带动生产力,建立服务的信誉,从而提高民企的竞争力。由于传统模式惯性的影响,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违背以人为本理念的文化现象。如:浓厚的家族式经营色彩,个人独断专行,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诚信危机,打球、钻政策空子、违反游戏规则以至恶性竞争严重;忽视激励,管理层与员工关系疏远,少有感情沟通,缺乏团队凝聚力;管理者素质低下,往往是大股东、法人代表、经营者集于一身,民主管理差。这些问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甚至在市场形势变化和经营风险加大时,直接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郑百文、三株、飞龙等就是前车之鉴。

(二)明确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准确地判断企业准备塑造的或已有的核心竞争力,这对于民企十分重要。苏宁电器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服务”,这并不适合所有民企。竞争力其实就是企业在长期竞争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能力。它可能是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品牌吸引力等任何一方面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一般竞争力,它应该是企业竞争成功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竞争力。当前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家对于核心竞争力缺乏清晰的认识,要真正培育民企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做到:(1)从民营企业战略的高度考虑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发展战略连接在一起的,它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2)企业的核心产品不等于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有了某项核心产品,并不代表它有了核心竞争力,如同树干不同于树根一样。一旦企业的核心产品生命周期到了衰退期,企业就会面临衰败甚至倒闭的危险。(3)企业的局部成功因素未必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民企经过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其核心是健康的企业文化,其关键是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只有具有了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转变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民营企业最大的发展障碍是家族式的管理。中国民营企业应该彻底从家族制转变为现代企业制度,就像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样,这是唯一的出路,这两类企业都面临相同的历史转折点。企业文化是基础,苏宁的成功就在于此。只有重视并建设企业文化,才能摆脱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摆脱“三四个人、七八条枪打天下”的局面,从而把民营企业真正做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动摇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明立,冯宁.品牌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晓钟.品牌经营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民营化 公共物品 自然垄断 合同承包 特许经营 法令委托

近年来,在全球民营化浪潮强势推动下,传统的公共领域(包括公共物品及服务)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各国政府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放宽了对公共领域的规制,对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主体、方式、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各项改革,引导和鼓励民营经济通过有效形式参与或承担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管理,改变了以往完全由政府充当公共物品及服务提供者角色的传统观念,为民营经济在公共领域的投资开辟了新路子,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一、背景

(一)首先重申两个定义:公共物品和民营经济

公共物品的严格定义是萨谬尔逊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年11月号上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的,按照他的定义,纯粹的公共物品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个人消费这样的物品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个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更通俗地来解释,公共物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而言的。理论上就大多数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它的边际成本为零,因此是不依靠竞争性市场来提供的,按传统意义上来说应由政府免费提供。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纯粹的公共物品种类是非常稀少的,如空气、地下水,更多的是具有部分公共物品特征的产品,即所谓的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如收费公路、电力服务、高等教育和培训等。政府支出范围的争论也大多集中于此。

民营经济是相对于国营经济而言的,除了一部分国家经营的经济形式(公有国营和私有国营),所有的经济形式都应是民营。主要包括:国有民营,集体所有制经济,外资、个体私有私营。它不同于私营经济(范围更小),也不能等同于非公有经济,虽都是民有民营,但“非公有”是一个所有权的概念,而它是一个经营权的概念。

(二)传统意义下政府专营的弊端

由于公共物品理论上具有的非竞争性特征,忽视了产品服务生产和提供之间的区别,错误地认为如果政府放弃了生产者的功能,就自然放弃了提供者的角色,因此,公共物品在过去一般由政府独家生产、经营、提供和管理。但由于政府往往依据国家权力,缺乏有效利用资源和节约的动力,且不会因绩效不佳而受到惩罚,极易出现“自然垄断”。诚然,有些现象在民营部门同样存在,但民营部门经营不善,要么被兼并,要么破产。而政府部门经营不善不仅不会被兼并,而且可能获得更多的预算———期望借此提高其绩效,尽管这种做法往往是徒劳的。主要表现在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质量低劣、资源浪费和无效率,人浮于事,缺乏管理技能和管理权限,公共部门的持续亏损和债务增加,政府财政开支和赤字的增加,甚至滋生了大量寻租和腐败现象。

(三)主要发达国家公共领域改革的实例

传统的观点认为,微观领域应由私营企业承担,而公共服务领域则由政府部门垄断,而新公共管理运动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观念。在西方的公共管理改革中,都比较注重对过于单一的垄断的公共领域进行改革,更多地依靠民营部门的制度安排,而较少的依靠政府去满足社会需要。努力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承包等多种形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于公共领域,提高公共物品的提供绩效。

在英国,1979年撒切尔政府上台后,就开展了一系列的公共领域改革,主要表现在政府按照市场规则,将许多经营不善的政府服务功能交予民间资本投资经营,将部分生产可收费公共物品的公营企业民营化。鼓励国企与民企竞争,出售不良的国营企业,发展民营经济。在美国,继70年代末政府放松证券、航空、通讯管制后,又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打破政府独家垄断。如圣保罗市吸引和鼓励民营企业从事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垃圾收集工作,减轻了财政压力;甚至由政府负责的传统职能———如警察和监狱也开始了民营化的尝试,田纳西州新建三所监狱,两所由政府经营,另一所则交由一家民营企业,提高了经营效益,而监禁正作为一种生意出现,使政府的税收大增。在日本,主要是为了实现“由官向民的转移”,即按市场原理和个人自我负责的原则,民营企业能做到的交由民企完成,中央政府处理事务职能是对民间活动的补充,民营经济在铁路、电信电话、烟草专卖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铁路方面的改革消除了每年都要出现的2兆日元的巨额赤字。

二、民营资本投资公共领域的方式

通过以下几种投资方式,民营经济可以同国营经济协调合作发展。

(一)合同承包

通过竞标,获胜的民营企业可以和政府签订承包合同,确定某种公共服务项目的数量与质量标准,把生产成本降低至最低限度,政府可以通过财政采购向其购买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市场可以检验是由政府自己生产还是向别人购买的抉择。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通常成本比较高而且可能质量差,其原因不在于政府部门雇员的素质比私营部门雇员差,而在于垄断还是竞争。竞争会给政府官员和广大民众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而竞争又能带来更多成本收益比较高的公共服务。从总体上讲,合同承包能提高单位时间内单个雇员产出量的提高,从而提高了生产率,却没有降低工资,这要比政府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效率高。

这时,政府运用合同外包可以提供直接面向市民的服务:如垃圾收集处理、公共房屋维护、路面维护等;以及获取自身辅助服务:如贷款处理、视听服务、车辆维修等。美国常见的64种市政服务中,平均有23%以合同方式外包给民营部门。州政府业务中,平均有14%合同外包给民营部门。地方政府的200多项服务由合同承包商提供。比如O&M合约(运营和维护的外包),这种形式下民营部门对合同标的物的经营和维护承担全部的责任,但不承担资本上的风险。

(二)特许经营

某些民营部门接受政府授予的某种权利(通常是排他性权利)———直接向公众出售其产品或服务。而民营部门通常为此向政府付费。像合同外包一样,在特许经营方式下,政府成为安排者,民营部门成为生产者,两者区别在于对生产者支付的方式不同:合同外包安排下政府向生产者支付费用,而特许安排下接受特许权的向安排者支付费用。

一种是涉及公共场域的使用,如广播电视、公共汽车、公用事业(电力、天然气、水)等公共设施,尤其是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桥梁),这些都可以作为可收费物品,价格机制对其同样适用,这些物品的最终消费者或政府中介可以为它们的“使用”直接付费,可以收回运营成本,比税收补贴的服务更公平,比政府直接生产一般来说也更廉价。比如BOT(建设—经营—转让),在政府授予的特许权下,民营部门可以为设施建设融资并建设、拥有和经营这些设施,在特定的经营期限内,它有权向用户收取费用,等期限结束后,所有权要交给有关政府部门,政府仍对这些项目有战略上的控制权———也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第二种是租赁,即可以租用政府的有形资产从事商业活动,直至被出售,这里是政府承担资本投资责任。比如LBO(租赁—建设—经营),在这种形式下,民营企业被授予一个特权,利用自己的资金扩展并经营现有的设施,享有取得合理回报的权利,同时必须向政府部门缴纳租金。

(三)法令委托

即政府把提供某项公共服务作为一种对民营企业的法定要求,那么,民营部门就成了这项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这里,政府不再直接提供服务,民营部门就代替政府为公众提供服务(如残疾人照顾、就业培训、失业救济等),公众以支付高物价的方式间接为这些服务付费,而不是通过纳税方式直接支付。民营部门通过这些服务的提供,虽然不能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但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民营部门也间接享受到了来自整个良性发展环境的积极影响。

(四)购买国营企业

由于某些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的国营企业经营不经济,政府将其部分或完全出售给民营企业,或与民营企业进行经济合作。具体方式包括注入民营资本股份,通过拍卖竞得经营权等,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合资企业,将民营资本的管理、资金、技术、经验和市场能力运用到该企业中,以期盈利。民营部门可以提供政府无法满足的基础设施服务,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民营部门同国家资本相结合,共同投资建造和管理道路、桥梁、自来水系统等。如美国政府出售不再需要的土地、建筑、设备和其他资产司空见惯,这也有助于防止政府部门的盲目扩张。民营资本可以通过注入资本和提供技术建立合资企业,获得一部分股份,并掌握企业的控制权,政府也可以从剩下的那一部分股份中获取回报。当然政府为了避免招致低价出售国企的公众指责,通常会分批分阶段出售,市场会为其确定适当的价位,如日本、德国分步出售国有电信公司。

三、意义及启示

(一)意义

篇8

(一)领地行为的相关概念领地行为最早是在20世纪早期的动物行为研究中受到关注并深入展开的。有关动物界的领地性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有关学者对动物的观察和研究,这类研究大多关注领地性在生物进化方面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研究者逐渐认识到领地行为也是人类的一种组织行为,并开始考察人类在物理空间的领地行为。Brown等在2005年正式将领地行为的概念引入组织行为领域中,将研究范围从物理空间的领地行为延伸到组织背景下社会性对象的领地行为,并将组织中的领地性定义为个体对能够感觉到的社会目标(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的所有权的行为表达[7]。我国学者彭贺认为,领地行为是指个体或者群体从事的与领地相关的各种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主张、宣示、维系、巩固、保护以及扩大其对领地的控制权[5]。

(二)领地行为的分类与测量Brown等人经过理论分析,认为领地行为主要包括标记行为和防卫行为两类。标记行为是指组织成员表现出的宣示其对某个对象依附感的行为;防卫行为主要是指维持和重铸领地的行为[7]。Brown于2009年又将标记行为细分为身份导向标记行为和控制导向标记行为,将防卫行为细分为预期性防卫行为和反应性防卫行为。身份导向标记行为指个体有意地装饰、修正周围的环境,以反映其身份的行为。控制导向标记行为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告知他人这个领地已经被主张占有,阻止他人进入或破坏的行为。预期性防卫是指个体通过事先建立的、不可逾越的硬性边界来进行防卫。反应性防卫是指组织成员在领地遭到侵犯以后采取的防卫措施[1]。Brown以四维结构为基础,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编制了包含23个项目在内的针对工作空间的领地行为问卷,该问卷包含认同导向的6个项目、控制导向的5个项目、预期防卫的6个项目和反抗防卫的6个项目[1],这是目前唯一的组织领地行为的测量工具。Brown等对组织内领地性内涵的扩展大大增强了组织内领地性对组织生活和现象的解释力,但也给如何测量带来了困难,而且测量工具的匮乏极大地限制了非物理空间领地行为的研究[7]。

(三)拟研究的问题在生物领域,领地通常是由雄性动物建立起来的,很多动物都会在生活领域内占领一块土地或空间作为繁殖场所,不准其他动物入侵并将入侵者驱赶出去,这种保卫领地的行为可以被理解为领地行为。组织中的领地行为是否也被打上性别的烙印呢?Mercer等的研究表明,男性与女性在办公室个性化上存在差异,女性比男性的个性化程度更高,而且个性化的原因也不一样。在个体性别与领地性的关系上,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强的领地性[8]。另外,个人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此其对组织环境的认知在不同阶段也会产生差异。Janice和Traci运用Brown开发的民营企业中员工的领地行为量表研究了学术机构中员工的领地行为,他们发现,作为一个与私营部门有着不同治理结构的组织,学术机构中同样存在着领地行为,只不过是Brown所确定的23种领地行为在学术机构中呈现得不多,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更微妙的学术机构特有的领地行为[9]。依据上述分析,本文采用Brown在2005年提出的领地行为的定义,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组织视角下的个体领地行为是否会受到性别、年龄、职位等相关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2)以中国民营企业中的员工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文化情境下的员工领地行为。

二、研究方法

(一)变量选择本研究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的,问卷包含的人口统计特征变量有性别、学历、年龄,工龄、职位级别和职位类别。我们对年龄的分组主要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施恩的划分方法进行的[10],即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特点把职业发展阶段按照每10年为一个阶段分为四个阶段:职业探索期(29岁及以下)、职业建立期(30—39岁)、职业稳定期(40—49岁)和职业后期(50岁及以上)。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被调查对象的学历以本科为主,少数为硕士研究生,如果分为2组,组之间的数量差异太大;工龄和职位类型的统计结果呈现多元化,无法进行合理的分组。因此,本研究仅选择了性别、年龄和职位这3个人口统计特征变量来对员工的领地行为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为Brown开发的针对民营企业的员工领地行为量表,使用Likert5点计分(1—5分),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领地行为愿望越强烈。由于该量表为英文,因此笔者首先将该量表翻译成中文,然后由澳洲Monashuniversity经济管理学院的华人教授对翻译的中文量表进行了修改完善,修改后的中文量表由在Monashuniversity留学的中国硕士研究生将其回译成英文,并与量表原文进行了比照,回译的英文量表与原文基本一致,最后对中文量表又进行了两次修改,并进行了小规模的预测试以检验中文量表的语意是否清晰。经反复修正完善和检验,最终确定了量表的中文版本。

(三)数据收集本次调查共发放员工领地行为问卷280份,回收238份,剔除无效量表9份,共获得有效问卷229份,有效回收率为81.8%。研究对象主要为南京、杭州和上海的13家私营企业中的员工,问卷发放与回收主要通过纸质或电子邮件形式进行。研究对象中男性有108人,占总样本量的47.2%,女性有121人,占总样本量的52.8%;基层员工有136人,占总样本量的59.4%,团队管理人员(包括少量中层管理人员)有93人,占总样本量的40.6%;29岁及以下的员工有80人,占总样本量的34.9%,30—39岁的员工有70人,占总样本量的30.6%,40—49岁的员工有55人,占总样本量的24.0%,50岁及以上的员工有24人,占总样本量的10.5%。

三、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spss16.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等,运用Amos17.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由于选用的量表是直接由英文原版翻译而成的,国内还没有学者就此量表的信度、效度等做过本土化研究,因此本研究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先对该量表进行了预测试,对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初步的检验和修正。1.信度。本研究主要采用Cronbachs系数作为信度分析的指标。结果显示员工领地行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为0.776,这一数值大于可接受的最小临界值0.700,说明数据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较高的信度。2.效度。为确保量表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本研究通过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进行小样本的预测试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在结构效度方面,本研究运用Amos1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λ/df在1—3之间,RMSEA小于0.08,GFI、CFI和IFI均大于0.90,说明各变量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差异性分析本文首先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分析不同性别、不同职位的员工在领地行为方面的整体以及各维度上的差异情况,然后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年龄员工在领地行为方面的整体以及各维度上的差异情况进行了比较。1.性别与职位状况由表2和图1可知,不同性别员工在领地行为方面的整体以及3个维度(身份导向标记、控制导向标记和反应性防卫)上都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9、0.000、0.003;在预期性防卫上差异不显著,P值为0.159。女性身份导向标记、控制导向标记和预期性防卫上的得分都高于男性,而在反应性防卫上的得分低于男性。由表2和图2可知,不同职位员工在控制导向标记上差异不显著,P值为0.215,在领地行为方面的整体以及其他3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43、0.000、0.000、0.000。基层员工的身份导向标记得分高于中层管理人员,控制导向标记得分基本相同,中层管理人员的预期性防卫和反应性防卫得分高于基层员工。2.年龄状况由图3和表2可见,不同年龄的员工在领地行为方面05101520251234领地行为的四个维度得分基层中层图2不同职位员工在领地行为的4个维度上得分情况的整体以及4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4、0.000、0.000、0.002和0.000;处于职业建立期的30—39岁员工的领地行为在整体以及4个维度的得分均较高。

(三)本研究所得结论与Brown研究结论的比较Brown研究了私营企业中员工领地行为发生的比例。本研究采用Brown开发的量表测量了中国私营企业中员工的领地行为发生的比率,并与Brown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比较,具体结果见图4和表3。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员工在身份导向标记上的得分远低于Brown的研究结果,而在控制导向标记、预期性防卫、反应性防卫3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Brown的研究结果,尤其是在预期性防卫上的得分远远高于Brown的研究结果。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23种领地行为中,“使用锁和密码,使他人无法访问或进入我的工作区域”发生的概率最高,“在我的工作区域上都写上自己的名字”发生的概率最低。Brown的研究结果显示,“放置与工作相关的物品(咖啡杯,书籍等)”发生的概率最高,“延迟允许他人使用我的工作区,直到大家都清楚它是我的”发生的概率最低。

四、结论与贡献

本文在对大量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中国13家民营企业中的229名员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国民营企业中员工领地行为发生的比率以及领地行为在性别、职位、年龄等人口特征上的分布差异,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这些结论对组织行为学理论以及企业管理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验证了Brown开发的测量员工领地行为的量表在中国民营企业中的适用性本文在国内首次使用Brown开发的测量员工领地行为的量表对我国民营企业中员工领地行为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研究表明,该量表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具有很好的信度与效度,能够客观地测量我国民营企业中员工的领地行为。这也是本文对领地行为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

(二)将本研究所得结论与Brown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中国民营企业中的员工在身份导向标记行为上的得分远低于Brown的研究结果,而在控制导向标记、预期性防卫和反应性防卫这3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Brown的研究结果,尤其是在预期性防卫行为上的得分远远高于Brown的研究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发现:1.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员工的领地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这说明我们非常有必要关注组织中的领地行为并展开相关研究,为能够真正了解并正确认识领地行为对组织和个人发展的利弊提供参考与对策。2.中国员工的身份导向标记行为发生的概率较低。第一,这可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人一般不习惯将自己或家人的照片摆放在工作场所。第二,这可能与员工的工作空间有关,在很多企业中,员工的工作空间往往就是一个很狭小的隔间,没有多余的空间用来放置照片、艺术品等物品,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将那一点空间进行装饰。第三,有些企业还规定员工不能将私人物品摆放在工作区域。3.预期性防卫行为发生的概率远远高于Brown的研究结果,这说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中尚缺乏一套有序的规则来保护员工私人工作空间的安全,员工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在此种情况下,预期性防卫中“使用锁和密码,使他人无法访问或进入我的工作区域”这一行为发生的比率(77%)为23种领地行为中最高的就很好理解了,这也非常吻合我们生活、工作的实际情况,如现代人会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密码来保护自己少得可怜的秘密。

(三)不同性别员工的领地行为在整体以及各维度上存在差异1.不同性别员工的领地行为在整体以及身份导向标记、控制导向标记和反应性防卫上的得分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来源于不同性别的特征差异,如男性与女性在办公室个性化程度上存在不同。2.不同性别员工在预期性防卫上差异不显著,而且这类行为发生的概率很高,说明所有职场人士,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保护自己的工作区域不被侵犯的愿望,而且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自己的领地遭到侵犯。3.女性在身份导向标记、控制导向标记和预期性防卫3个维度的得分都高于男性;女性在反应性防卫上的得分低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性格偏软弱有关,因为女性在职场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此外,女性会更加考虑“面子”问题,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女性更多的是采取隐忍的处理方式。组织管理领域对性别差异的研究也发现两性之间在认知风格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女性强调的是感性认知风格。男性在职场中一般处于主导地位,对自己的权益受损会比较直接地提出抗议,这也符合“领地通常是由雄性动物建立起来”的说法,即男性比女性具有较强的领地性。

(四)不同职位员工的领地行为在整体以及身份导向标记、预期性防卫和反应性防卫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控制导向标记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基层员工在身份导向标记上的得分高于中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在预期性防卫和反应性防卫上的得分高于基层员工。这一方面可能与基层员工的年龄有关。基层员工大多为刚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他们更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如在工作区域展示自己的爱好、摆放书籍等。另一方面,基层员工还可能期望通过身份导向标记来确立自己在职场中的地位或引起他人的关注等。

篇9

关键词:期间费用 私营企业 会计准则

一、新会计准则下期间费用的内容

加强期间费用控制有利于减小企业当期利润受期间费用的影响,降低企业产品成本,以及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新会计准则中对期间费用的规定如下:销售费用科目主要是核算企业商品和材料销售过程中,或者劳务提供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广告费、业务宣传费、运费、维修费、装卸费、销售人员薪酬等,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折旧和修理等经营费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述发生的费用借记“销售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等科目。

管理费用科目主要是核算企业在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包括业务招待费、各类保险基金和统筹基金、差旅费、会议费、董事会费、劳动保护费、研发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排污费、生产和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述发生的费用借记“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应付税费”、“研发支出”、“累计折旧”等科目。

财务费用主要核算企业筹集资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以及相关金融手续费、现金折扣等与资金相关的费用。会计准则在借款费用中规定因借款发生的利息、汇兑差额、折价或溢价摊销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资产支出、借款费用已经发生,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

二、我国私营企业期间费用控制中的问题

期间费用控制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至关重要。而我国私营企业往往忽视了期间费用管理,其在期间费用管理上观念、技术落后,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低效。同时,企业会计准则在期间费用方面规定的不尽完善也导致私营企业利用期间费用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信息披露失真。具体而言,私营企业在期间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私企在管理费用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费用核算不准确

由于对产品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划分不够清晰、科目设计不够规范等原因,私企在管理费用方面核算不精确,往往不能反应企业真实水平,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企业为减少产品生产成本,而将本应划归产品生产成本的费用计入管理费用;部分私营企业库存、半成品、在建工程管理不善,导致发生大量资产损失。而这部分资产损失由于缺乏有效管理而被忽略,从而导致间接增加的管理费用没有体现到企业财务报表中;随着生产的发展,管理费用的会计科目设置也不尽合理。例如,排污费用、技术开发费、诉讼费、检验费用等其受益对象已日益明显,将其划归管理费用来核算已不再合适。再如,将带有公益性质的绿化费用划入管理费用则难以反应产品真实成本,且使得管理费用的内容过于庞杂;由于会计准则中没有对私营企业管理层次进行具体规定和限制,为私企通过调整企业管理层次来调控管理费用和营业利润提供了空间。

2、管理费用控制不合理

由于现行会计准则对各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具体操作规定不够明确,导致私企管理费用控制不当。具体而言,大多私营企业往往由企业内部相关机构或财务人员对财产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关会计处理,这导致很多私企利用准备金或某些长期资产来调整其利润,加之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使得私企管理费用控制不合理。

(二)私企在销售费用中存在的问题

1、销售费用核算不合理

私营企业为避免超出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预算,存在动机将部分销售费用或其他管理费用任意转出或转入,从而导致销售费用与其他费用项目信息失真。如当企业管理费用超支时,大多私企习惯采用变通的手段将超支部分转为销售费用,从而造成利润不实。

2、销售费用报销和审批不规范

一方面,部分私企销售费用报销程序繁琐,每一笔销售费用不论金额大小均需要填写很多单据,并经过多个部门主管审批。这不仅增加了报销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无法变通的繁琐的报销程序也降低了企业职工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私企对于销售费用的审批也不够规范,这主要表现为三点:其一,各部门主管对销售费用审核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发挥真正的监督作用。其二,由于各部门审批领导无法做到对每个销售环节、销售活动进行具体跟踪,从而难以对企业每笔销售费用的合理性作出正确判断。其三,大多私企对于销售费用审核标准不严格、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办法和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三)私企在财务费用中存在的问题

1、科目设置不合理

财务费用反应的是与企业筹资活动的利息支出,而冲减财务费用的收入实质上是企业的投资收益,如存款利息、委托贷款利息。这两者对应的是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经济活动,而将两者放到“财务费用”同一科目下加以核算是不合理的。

2、资金使用率不高

由于私营企业对资金使用缺乏科学分析,导致筹融资结构不合理、投资盲目。大多私企要么资金闲置,要么资金使用不当,这都使得私营企业往往存在资金成本高,使用效率偏低等问题。这可能会给企业来带沉重的财务负担,同时不利于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和可持续经营。

三、加强私企期间费用控制的对策

加强期间费用管理是私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鉴于私企期间费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从私企自身和企业会计准则两方面提出了以下加强私企期间费用控制的几点对策。

(一)提高私营企业自身期间费用控制水平

我国私企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成本,而忽视了期间费用控制。这导致近年来我国私企出现了期间费用增速快于营业收入增速,期间费用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为此,期间费用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第一,私营企业应当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以控制管理费用。一方面企业应当在确保公司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严格控制管理人员数量,避免人浮于事,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对管理层的职业培训,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谈判能力,以减少企业管理费用。此外,企业还应当对管理费用支出进行预算,设置明确硬性指标和统一的范围标准,确保管理人员严格自律,遵守公司规范要求。

第二,私营企业应当采用合适的销售手段,完善企业内部销售报销和审批机制,以降低企业销售和管理费用。一方面,企业可以不断开发多样化销售渠道,并朝着专业化发展。其中,针对企业内部行政协调费用大于市场交易费用的部分业务,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由市场来完成,从而减少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私企还应当简化销售费用报销程序,加强对每笔销售费用的监督,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审批效率。此外,私营企业还可以引入客户订货服务系统,以便及时跟踪市场,加强对企业的存货管理。

第三,私营企业应当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严重控制财务费用。针对私营企业资金使用率不高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现金流量控制,来控制企业的货币资金存量。同时还可以通过减少企业临时贷款来减少相应的利息支出,节约财务费用;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当根据自身需要,在充分考察市场需求和自身资金状况的基础上选择最佳项目进行投资,避免盲目投资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此外,企业还应当保持合理的负债比例,避免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

(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以加强期间费用控制

如前所述,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管理中存在某些问题部分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因而进一步理解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期间费用的内涵,完善部分准则规定,有利于私营企业期间费用控制能力的提高。

一方面,准则应当进一步明确财务费用的相关内容。鉴于财务费用核算的是与企业筹资相关的活动,应当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筹资成本。因而,笔者建议将财务费用中与生产经营或管理活动直接相关的部分划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另外可新设“财务收入”损益类科目,以解决“财务费用”科目下支出和收入反应不同经济活动的矛盾。

另一方面,准则应当进一步明确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避免私营企业利用准则规定中的不明晰之处随意对这三大费用进行调整,导致企业信息失真。原因在于,这三类期间费用虽然都能在税前扣除,但其性质和背后反应的企业经营状况完全不同。其中,管理费用反应的应当是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应当相对稳定。销售费用是与企业当期的销售数量直接相关,反应的是企业当期的销售状况和销售能力。财务费用则与企业当期产品销售数量无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企业当期财务资金管理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尹力娟.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费用问题探析[J].企业导报.2010

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民营企业 困境 激励

【Abstract】Today, our country has vigorous economy, the contribution to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of pre local people extricate oneself from a predicament from common staff and professional manager two levels respectively.

【Key words】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Enterprise run by the local people ;Predicament;Encouragement

【文献综述】

一、民营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民营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的名词,本意是用它区别前苏联和东欧的私有化经济,以保护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顺利地发展。现在,凡是由非国有资本投资举办和由不代表国有资产的民间企业家或经营者经营管理的经济实体,都可以统称为民营经济。因此,民营经济应该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民办科技企业,城乡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及合伙企业等。由于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混合型经济,因此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企业就可以称为民营企业。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对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范,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成为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困境。

(1)“内部人”控制。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和重要性人所共知,而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确实是存在许多弊端。据调查,约90%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族成员中,中高层管理人员约40%是企业主的朋友或家庭成员。而“自己人”的素质不适应专业化的工作,造成企业的低效率。

(2)人员流失严重。由于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利益分配、福利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激励等方面的问题,使其难以留住优秀人才,跳槽现象比较普遍。

(3)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协调的艺术。而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目前一般还在独自为政,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内功修炼不够。

2.研究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探讨我国民营企业摆脱人力资源管理现实困境的对策,力争为我国民营企业开辟一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使我国的民营企业更加具有竞争优势。

3、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表现为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特殊价值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资资源无法取代的,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史龙亚弗德说过:“你可以拿走我们的全部资本,但是你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五年内我就能够把所有失去的资产赚回来”。通用电气公司总裁韦尔奇也说:“我们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是选择适当的人”。这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对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特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对我国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的困境,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对策:

1.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张学文教授在《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全面质理管理以及参与全球竞争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提出民营企业应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创设一种高效而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浙江工业大学的陈春根认为职业经理体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西方,随着现代公司制度成为企业制度的主流形式,职业经理业已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流群体而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国内,随着国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经理人体制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与此同时,经过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粗放型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尤其在沿海地区,大批经营上规模,具有行业优势的民营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面对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加速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在民营企业中引进职业经理人体制,是民营企业摆脱目前人力资源出现的困境,逐步从家族型经营模式向社会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贴于 3.王晓明在《民营企业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中认为,民营企业在实行经理人制度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普通员工的管理。他指出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表现为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他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民营企业要尊重员工,并且要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第二,民营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三,民营企业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4.戴园晨在《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一文中指出,民营企业在克服困境过程中做大做强需要使用外部人才,要使用外部人才就要果断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他在该文中还进一步指出民营企业主对职业经理人的不信任是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最大障碍,并且建议要增加职业经理人的诚信度。

5.谭伟生和刘芳在《民营企业的个性化趋势》一文中指出,民营企业要走出人员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的困境,就要实行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雇佣合同制;二是完善招聘制;三是引导员工科学设计职业生涯与发展方向;四是设计完善的工作职务。四、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1.针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困境,该文从普通员工的管理和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两个层次提出了几点对策:

(1)对于民营企业员工容易流失的困境,文章提出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为员工提供施展舞台,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制度;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机制。

(2)对于民营企业“自己人”缺乏管理现代企业能力的困境,文章提到了引入经理人制度,并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分析。该文在这一部分阐述了这样一些内容:人才短缺对民营企业的挑战;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民营企业应提高职业经理人的忠诚度;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

2.在研究这个课题时,主要用到了以下方法

(1)归纳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主要是总结事物的特征。文章中许多观点早已有学者提出,但是他们都只说了某一方面,或是说的不完整。在这篇文章中对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2)对比的分析方法。对比的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即静态对比和动态对比。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静态对比的研究方法。本文将这一方法使用在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的比较分析中。

(3)抽象的分析方法。抽象的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本文将这一方法主要使用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分析中,即从复杂的现象中分析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3.这篇文章有两个创新。第一是论述角度新。本文从普通员工和职业经理两个层次来进行论述民营企业摆脱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对策,在这之前还没有发现类似角度的文章。第二是本文对许多学者的很多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形成了新的观点。

五、研究趋势

1.职业经理人作为民营企业的第一资源,市场化是必然趋势。随着未来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以及民营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多承袭了传统家族经营模式的民营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实现新的突破,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在这种情形下,职业经理人制度将被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所采用,职业经理人也将在全社会内的企业中自由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