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风险管理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风险管理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传统风俗是一个地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风尚、习惯的总和,作为一种社会传统,对社会成员有较强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制约作用。我国自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关于风俗的文化概念,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是指风土等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俗”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模式。传统风俗兼具自然与人文的特性,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方式,是人类环境文化的“活化石”。随着现代社会先进科技的应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但是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明显,尤其是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活形态。要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最根本的是要唤醒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正确规范人类的行为。传统风俗是几千年来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是解决生态破坏和文明冲突的有效方法,有利于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一、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观
我国的传统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不同地区、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风俗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不相同,因此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各民族、各地区的风俗虽有很大差异,但是在生态伦理方面却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涵,尊重生命、崇敬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是各民族各地区传统风俗的共同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各地区、各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信念的道德规范。
(一)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形成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源自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是指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社会条件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无法理解,认为“万物皆有灵气”,有一种不可捉摸的力量在控制着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有限的知识背景下,人们屈从于大自然,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心理,并借助于想象把自然力量形象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一些较原始的思想和习惯。
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人们对自然有了更多的认识。人们受统治阶级的影响,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形成了敬畏自然、顺从天命的思想,许多风俗被自上而下推广起来,并在风俗中形成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生态伦理,一些保护环境的村规民约逐渐形成,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问题上有了合法依据。传统风俗受宗教因素的影响也较多,在宗教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个阶段,一些宗教思想和宗教仪式里也带有明显的生态伦理思想。“文化因素对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影响较深,我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极富生态价值的伦理理念”\[1\],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无不主张“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理念,为“人与自然平等观”奠定了理论基石,并从文化高度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了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风俗。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度掠夺自然资源都遭到了自然的报复,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具有生态伦理内容的风俗。传统风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转变。齐文英,王玉晴: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转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二)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表现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风俗中蕴含的生态伦理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人们通过神话传说、、民间禁忌、日常礼俗、生活习惯等方式传承着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更多地包含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2\]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反映出的尊重自然的观念。与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各民族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从事特定的生产、生活,并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从事游牧的民族,草原是他们生活生存的基础,一般崇拜水草神,以祈求保佑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生活在山区环境的民族,山林是他们获取各种丰富物产的依靠,一般崇拜山神、树神。无论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还是一些民族的原始宗教,都存在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主张保护动植物,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藏族人每年都有对神山、神湖的朝拜活动,诸如为神山跳神、转山(经)等,人们一般不到神湖捕捞鱼类或其他水产品。彝族则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同源,贵州从江苗族则认为人与动物来源于同祖,许多少数民族还把某种动物或植物当作自己的祖先。土家族、白族认为自己是白虎的后裔,彝族、纳西族、傈僳族则都认为自己是黑虎之后。”\[3\]许多民族都认为一些山林草木和动物都有灵气,并把它们神化当成自己的保护神,对其敬畏、祭祀,禁止人们对这些图腾物进行伤害,以求其保护。在民族的影响下,一些山林、草地的生态平衡受到保护,动物多样性得以延续。
第二,生产劳动折射出的保护生态平衡的理念。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为了调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生产方式上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生计,农业生产中有较多的生态保护民俗。田地是农民的命根,人们基于对田地的特殊感情,在祭祀田公、地母的名义下,实施着“酬田”、“酬地”的民俗行为。白族等民族每至岁末,将垃圾聚堆焚烧,然后把焚烧后的垃圾灰撒到田地里,称为“酬年”。在农业活动中,人们为了免除休耕带来的损失,采用轮种的耕作方法,即同一块地,每年种植不同的庄稼,农民称为“换茬”,轮种方式有利于地力的养护。蒙古族在生产实践中,创立了“草库伦”的草场保护方法,即把草场用栏杆或其他材料做成的藩篱圈围,在围栏内以人力更新植被,使牧场得到必要的休养。青藏高原的牧民一般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们在不同季节有组织、有规律地在不同的牧场之间进行循环式的放牧,其“轮牧制”的生产方式对草原生态的平衡十分有益,这种周期性的轮牧,较好地解决了草场使用与牧草再生的问题,使一些牧场在轮休期内得以恢复,从而很好地保护了高寒草原的生态。20世纪50年代前我国南北方均有不少民族从事狩猎生产,如北方的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达斡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以及南方的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等,都把狩猎当作主要或次要的生产方式之一。但是各民族的狩猎都有一定的规则和禁忌,人们一般不打产崽、孵卵、和哺乳的动物,春天通常很少狩猎,以保证野生动物的繁殖。这些狩猎规则和禁忌,对保护生物种群起到了很好作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主动调适生态环境的做法形成了特有的生态保护民俗,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
第三,日常生活体现出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念。我国各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体现生态伦理的风俗。“生活在云贵高原的侗族,婴儿生下后,家人就在山上栽下100棵杉苗,直到18年后才砍伐作为男婚女嫁的费用。人们不论是在路边还是在其他地方,一旦发现乔木的幼苗都会主动把它保护下来。”\[4\]水族人对生长在村寨内和附近的古树敬若神明,并加以保护。土家人在婴儿诞生后会按照习俗栽下几株树苗,称为栽“喜树”。普米族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将刚出生的孩子拜寄给一棵粗壮的树木或某种强悍、灵敏的动物,希望他们像拜寄的动植物一样生机勃勃、强壮敏捷。纳西族明确规定禁止在水源头杀牲畜丢弃脏物,白族腊月的“净水节”,傣族的“泼水节”都表现出对水资源的爱惜和重视。在传统的生态保护民俗中,人们重视自身生存环境安全与卫生的保护。这种风俗一般通过节日仪式定期地表现出来。如岁末的除尘活动,新年之初对节日垃圾处理的“送穷”,正月十五对老鼠、狐狸、害虫的驱逐,端午洒“百药水”、挂艾、插菖蒲等,都表现出对疫病之害的有效预防。合理、健康、积极的生态保护民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积极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传统风俗的生态伦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是各地区、各民族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被动和主动的生态伦理意识。由于人们的活动受环境的制约性较强,对自然产生的主要是敬畏心理,从而被动地保护着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也使人们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有主动意识的生态保护行为。
二 、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价值与局限
总体上看,我国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体现了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理念,为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经历了世代传承与发展,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念,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于传统风俗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包含的一些观念和做法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一)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价值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既保留了早期人类社会真实的精神风貌,又蕴含着无穷的生态智慧。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可供参照的答案,其精神内涵促使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为保护自然环境、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思想条件。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保持和自然、人文生态旅游景观的开发,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的思想条件。其次,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可以弥补生态环境管理的不足。“现代生态环境管理强调政府的功能,生态环境保护仅靠政府的作为不仅会消耗大量公共资源,而且难以取得成效。”\[5\]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可以弥补环境立法和执法的不足,不仅内在地调整了人们的生态心理,而且外在地规范了人们的生态行为。各种生态保护风俗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形成了指导人们行为的“自律机制”,它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环境保护的效果,是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硬性约束方式难以达到的。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会对人们产生内在约束力和精神激励,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公众参与,降低生态环境管理的成本,有效弥补政府生态管理的不足。再次,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对现代生态伦理理论的补充。现代生态伦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是从西方传习过来的,我国领土广阔,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情况极为复杂,其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与现实的脱节。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演变,已经内化为各地区、各民族的特有的文化,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还适应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复杂性,是对现代生态伦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可以更好地指导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它能够有效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自我淘汰、自我更新,其精神实质永远不会落伍,表现形式也会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为生态平衡提供了一个内源调节机制,“为当今生态问题的解决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6\]。
(二)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局限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一些消极的内容。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作为传统农业社会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规范,还不能与现代社会有效契合,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不合理之处甚至会阻碍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全面。“许多地区的生态保护风俗是建立在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心理基础之上的,多表现为宗教崇拜或民间禁忌”\[7\],这种朴素的生态伦理观仅能维护被崇拜的部分环境要素,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力上存在既保护又破坏的现象,这与现代环境治理理念是有很大差距的。其次,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包含着不科学的内容。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如因果报应思想、风水观念、神鬼观念等虽然能约束人们的一些行为,但是却容易使人们陷入无知和愚昧,是与以科学技术为动力的现代文明社会相悖的。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还存在因循守旧的观念和做法,在生产生活中的落后习俗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再次,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容易被现代社会异化。现代社会文化呈现多元性,各种文化不断交融,影响着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一些地区民族风俗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许多传统风俗被异化,在利益的驱使下失去了生态保护的伦理观念。”\[8\]有的民族的生态保护风俗成为发展旅游业的装饰,成为当地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方式,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逐渐倾向于形式化和利益化,变成了一种庸俗的实用主义。
三、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现代转换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的生态保护风俗被改变,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也面临着被异化的风险。我们在强调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价值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其中的不合理成分,并对其进行重构以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 促进传统理念与现代方式的结合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只依赖科学技术,还要动员一切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资源,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资源。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理,对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弘扬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不是宣传旧的环保方式,而是要认识到传统生态伦理的精神实质,是对“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的觉醒和回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民族文化保护》中提出“要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由于传统的生态保护风俗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缺乏科学知识的指导和先进技术的推动,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挖掘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内容时,要将传统生态理念与前沿科技结合起来,使其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不断升华,使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转化到适应当代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上来。要创新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表现形式,改变不科学、不文明的行为方式,将传统的生态伦理理念寓于现代的活动载体之中,同时又不破坏古老的风俗习惯。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传统的生态保护风俗之中,同时要推广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效果。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合理内核是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汲取的养分,但是要使其脱离特定的地域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认可,就要改变传统的活动方式,结合现代方式将其基本理念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
(二)建构并推行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包含着许多科学的、辩证的自然生态观的思想因子,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毕竟是一种朴素的、直观的、经验性的自然观”\[9\],按现代科学的实证性和精确性要求来看,是不可能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出全面而又准确的科学解释和说明的。因此,我们要继承其中所包含的科学性、合理性因素,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生态科学、生态价值和生态责任意识,实现向现代自然观的转换。首先要对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合理成分进行强化和引导。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在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作用是积极的,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宣传其有益于生态保护的思想观念,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精华部分转化为政策或民族地区的法律,以建构并推行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其次,要将现代的自然观念灌注到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之中。要抑制传统风俗生态伦理中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消极内容,并阻止外界错误价值观侵入,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促使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受到现代文化和观念的指导,从而在内容和结构上得到优化。再次,要培育传统风俗的生态伦理体系。各民族、各地区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基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生态保护风俗。但是由于地域性、民族性差异,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伦理体系,各地区、各民族延续着传统的生态习俗,很少去借鉴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有益成分,因此应尽快培育传统风俗的生态伦理体系,使在价值上相宜的生态风俗文化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理念上交融、方法上交流的生态保护机制,使积极、健康的生态伦理观成为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三)推进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制度化建设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衍生出来的习惯法和成文法,具有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上的规范作用,但是由于缺少制度上的保障其约束力和强制力非常有限,一些传统的环保措施尚处在自发和零散的低水平上,离现代制度文明所要求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准确性还有较大的距离,生态环境的保护仅靠人们的内在约束力和自制力远远不够。现代生态文明的构建,必须以制度化和规范化作为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传统风俗生态伦理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限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是基于自然崇拜和等提出的,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形式简单、观念落后、组织零散,制度化层面的内容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克服简单朴素的思维,在村规民约和民间禁忌的基础上建立环境保护的现代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规避不合理、不合法的做法,加强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增强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组织性,通过教育和奖惩手段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按照现代制度文明的要求,进行文化法制建设和文化体制建设”\[10\],使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得到弘扬。
四、结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要采用现代法制手段和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应该弘扬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修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重新确立人对自然的价值标准。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对当今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大的现实价值,它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促进作用。在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时,我们应该对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予以重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在强调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重要价值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重构,通过对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全面搜集和认真整理,注入新的时代内核,使之转换成现代的生态伦理观,以符合新时代生产与生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万 师.论“天人关系”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J\].江东论坛,2011(1):50.
[2] 李本书.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的批判与重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5.
[3] 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4552.
[4] 何星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51.
[5] 王 劲,王学川.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与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J\].科技管理研究,2011(15):234.
[6] 康 琼.自然的崇拜与禁忌—解读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J\].伦理学研究,2009(5):62.
[7] 张 奎,赵 娴.云南省少数民族民风民俗与环境权的相关问题研究\[J\].学术前沿,2010(4):258.
[8] 卢黎歌,李小京,等.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与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
篇2
Keywords:Archives safety system; Archives conservation; Disaster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1 引言
2010年以?恚?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提出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说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反思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的深层次原因,离不开学界多年来对档案安全问题的不断研究。从最初对档案安全保管、档案安全保护的研究到如今从档案安全体系的层面展开对各类档案安全问题的系统研究,档案界人士充分汲取相关学科的思想源流,并将其融入档案安全问题的研究当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时至今日,我国档案安全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研究当中缺乏对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的系统归纳和科学提炼。因此,厘清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理论源泉,对于促进档案安全体系的深入研究,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安全理论体系的形成意义重大。
2 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主要理论阐释
2.1 档案保护与档案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是研究档案制成材料损坏规律及科学保护档案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档案安全的理论最初就体现在档案保护之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档案保护研究逐渐从各个层面展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界不仅对档案保护技术学科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框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还将目光转移到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当中。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所形成的核心思想和理论方法,是以纸质档案为核心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例如档案修复技术方法、档案馆建筑与设备、档案害虫与微生物的防治等,它们在我国传统档案保护工作以及“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理论角色。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档案保护的范围逐渐拓展到电子文件(档案)的安全保护、备份与长期保存等领域,而这些领域同样也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下,档案安全保护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1]。总之,在档案安全体系理论建构当中,档案保护领域的理论方法不可或缺。
档案管理理论是围绕档案收集、整理等工作流程形成的一整套理论、原则和方法。科学的档案管理对于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意义重大。从这个角度看,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的构建离不开档案管理理论的指导。首先,要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除了探讨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保密技术与方法外,电子文件的归档、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同样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一方面,电子邮件、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新型“文件”的出现,如何确定归档范围,如何鉴定其价值、划定保管期限,如何完整捕获文件内容及其结构和元数据信息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和维护,尤其是新型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策略方法也是需要涉足的重要问题。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文件(电子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周期都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对文件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安全管理,既要防止重要文件由于没有归档或归档信息不完整造成的丢失,也要防止保管当中的篡改、泄密,以及注意防火、防盗等,当然,还有利用过程的原件保护、信息保密、隐私保护甚至销毁阶段的安全等。
2.2 风险社会理论。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理论命题。此后,英国学者斯科特?拉什、安东尼?吉登斯、沃特?阿赫特贝格等人对风险的概念、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风险社会理论对风险、风险社会进行了完整描述,对如何规避和应对风险作了阐释,是开展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思想源泉。风险社会理论提出之后,风险的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维度视角也为关注风险社会问题提供了多种理论分析路径。此外,风险社会背景下,风险社会理论已经对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产生显著影响,基于风险社会视角展开的安全问题研究层出不穷。
对于档案界而言,对档案安全问题的认识通常有两种视角:一是从档案的存在形态、固有特性以及档案保管的场所、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力图从内部发现档案安全风险因素;二是从档案安全所面临的外在环境,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着手,力图从外部分析档案安全风险因素。风险社会理论为理解和思考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为档案安全风险的防范、规避与管理提供重要思路。
总之,探索风险社会理论对档案安全问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认识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档案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借鉴。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切入对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进行透视和反思,剖析产生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这对于档案界树立风险意识、培育风险文化有导向作用。此外,有利于档案机构明确风险社会中档案安全的责任担当,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展开,树立“大安全观”,建立安全防范机制、制定安全应对策略与相应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机制。
2.3 风险管理理论。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与客观存在性,它由潜在的损失、损失的大小、潜在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三种因素构成。为了避免事件发生的不良后果,减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即降低风险成本,人们引用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规避风险,于是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便应运而生。
风险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常被视为一种保险,一个缓解不确定性的缓冲区,最终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管理主体通常致力于通过风险的识别、评估等一系列流程?矸治瞿谕獠看嬖诘姆缦找蛩兀?并制定一系列方案、措施来应对风险,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标。目前,风险管理理论已经在企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医疗护理管理等领域得到了极其深入的应用与理论拓展,并逐步运用到政府管理、信息管理、IT项目管理、自然灾害管理等领域中。
2000年,王健等人翻译了戴维?比尔曼的著作《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比尔曼认为,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应导入风险概念,进行风险管理。之后,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子政务系统中文件管理风险防范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电子文件管理风险及其产生原因[2][3]、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流程与方法等[5][6],并于2008年出版了专著《电子文件风险管理》。
总的来说,在文件与档案管理当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7],在数字时代,文件与档案管理活动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这些风险不仅出现在收集阶段,还出现在整理、利用等各个阶段,尤其是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阶段[8]以及档案数字化项目外包当中[9]。在文件与档案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已成为我国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思想。
2.4 灾害管理理论。灾害是由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而形成的、发生于自然界的或突发或缓慢发生的能给人类造成各种损害的事件。灾害与防灾、减灾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永恒主题。因此,灾害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逐渐成为应对灾害的重要活动,它通过对灾害的研究、预测、减灾措施实施和灾后恢复等活动,以预防灾害的发生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现代灾害管理理论主要有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GCSP 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侧重于灾害的防治,风险管理理论更侧重于灾害预防,GCSP管理理论则是综合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理论,侧重于灾害的管理方法。
我国自然灾害频繁,档案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威胁。国家档案局对自然灾害的防治非常重视,每年都要专门发文强调汛期档案安全,此外还出台了《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强化档案工作者的灾难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为各级档案馆和档案工作者在制定灾害管理政策和战略过程中提供必要指导,以便进一步增强档案馆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妥善处置,把各种灾害对档案馆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10]。针对档案以及档案馆所面临的灾害威胁,灾害管理领域的理论方法(诸如灾害恢复、灾害风险评估、灾害损失预测与评估、灾害分类与等级划分、防灾减灾对策、灾害应急管理、灾害风险管理、灾害危机管理等)对档案安全管理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因此,近些年来,有学者对档案灾害预警机制[11]、档案部门灾害事件应急准备能力[12]、档案灾害管理体系[13]、档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14]、数字档案灾害[15]等问题进行了探索,还有学者对“档案灾害学”进行了深入研究[16][17]。
2.5 信息安全理论。信息安全是信息时代永恒的需求。可以说信息安全是信息的影子,哪里有信息哪里就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当前,信息科学技术空前繁荣,可危害信息安全的事件也不断发生,敌对势力的破坏、恶意软件的入侵、黑客攻击、利用计算机犯罪等,对信息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信息安全的形势是严峻的。信息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设备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和行为安全4个层面的内容,而信息安全学科就是研究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领域中如何保障这四个层面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信息安全理论当中,技术被认为是信息安全保障最重要的手段,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数字水印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可信计算技术、RFID技术等安全保护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档案信息安全受到了高度重视。学者们纷纷针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以及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技术、管理以及保障体系等层面阐述应对策略。研究中不难发现,档案信息安全研究不能脱离信息安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指导,信息安全领域的诸如网络安全机制、隐私保护、设备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技术、PKI安全认证体系、可信计算技术等理念、技术和方法对档案信息安全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2.6 安全文化与管理理论。安全问题是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防御灾害、事件和保障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与“天灾”和“人祸”相关的安全问题。“天灾”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旱灾等。“人祸”就包括战争、环境破坏、恐怖活动、网络黑客事件、大面积停电、交通事故、公共安全等。安全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安全现象中的安全规律,安全科学原理就是安全规律的核心内容。这些原理当中:安全文化原理、安全伦理原理、安全教育原理、安全法律法规原理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原理对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以及档案安全观的形成研究颇有参考价值。此外,从安全管理的层面来看,安全生产管理当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体制机制以及管理理念、管理策略方法等同样可以作为档案安全管理的参考。
篇3
关键词:经济效益;财务管理;理论实践;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在企业财务管理当中,需要管理者能够对财务风险管理有一定的预知性,能够全面的了解风险管理的来源以及特征。管理者要在此之上,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的预防措施,即使企业的资金依然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但是一定要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对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1.对各高校中财务管理课程理论研究
财务管理是一门需要很强的实践性的课程项目,这就需要老师在教授财务管理时,不能够只进行理论教学,从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老师一般都是以教材为教学工具,在课堂上系统的对学生讲授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却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对高校中财务管理课程实践研究
老师在向学生讲授财务管理时一般都是在学校进行,在进行实践教学时缺少了一定的真实性,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财务管理系的学生在校外实习时,却因为在没有任何的资历,企业单位是不可能给学生一个财务决策者的身份,只容许学生查看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资料或者是财务会计。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
二、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1.由于一直受到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有的还一直残留着传统的管理方式。比如: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财务的职能依然是传统的分工模式;在设计企业的财务流程时,利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是根本不能准确的计算出企业的财务以及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看,企业不断进行一定的改革,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内部的发展,也不能够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2.我国的企业一直都是以传统的分工分层结构来构建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生产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要求。传统的企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以集权的方式呈现的,很容易导致在进行财务分工时分工细密,在一定程度上复杂了企业的管理。企业进行生产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但是得到的生产效率却非常低下。
3.现代企业管理者由于一直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出现一些无用的单位部门的分化还有财务分流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造成了企业部门为了达到相互平衡和制约的关系,将企业的完整财务系统分割成了达到每个部门为了获得自身利益的工具。从而企业的财务部门成为了集考核和核算为一直的职能部门。在每一个企业当中,员工的业绩水平都是由领导所决定的,所以员工在进行工作时,只为了满足领导的喜好,不断让领导满意;但是,很少考虑顾客的需求,顾客的满意程度都与他们无关,导致财务部门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遇到空白的或者重叠的管理工作时,很难达到财务标准的要求。
4.随着现代化信息的不断发展,各个企业也相应的引进了信息化手段。在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当中,只是单个部门引用了信息化。并且,这些拥有信息化的部门在进行工作时,只知道独自使用。信息化的少数以及独自享用造成了企业成为了信息孤岛,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缺少了一定的网络信息平台,无法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
1.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当中,可能会受到企业的外部或者是内部的影响,导致未来企业在即将获得经济效益时会产生一定的变数,或者是因为这些变数造成企业产生赔偿或者是要破产的现象,这些我们都可以称为财务风险。目前,我国的企业集团通常都呈现着共同的现象,就是集团都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各个企业的成员组成了集团的成员。在每个企业当中,各个成员身上都存在了或多或少的风险,何况是存在着多个企业的成员的集团。在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时,要企业的各个成员对各自财务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管理,然后对财务风险进行一定的控制。在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进行控制时要对企业中各个部门的业务进行控制以及一定的财务风险管理。
2.企业经营者在对财务风险管理时要制定一定的财务战略。企业经营者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经营者在对财务进行分析后,要针对企业能够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且能够使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制定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发展战略。同时,企业要不断的创新,进行有效的改革,使企业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3.一个企业必须要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一个有着优秀的组织团队,有着合理结构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都表明了这个企业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优秀企业文化的支撑。所以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时,要提高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每个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4.企业若想使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就必须要运用一定的信息化技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技术,促进管理手段的发展。
5.管理人员要提高对财务的预算水平。在对企业财务预算时不能只是从单一的方面进行提高,需要全方位的进行财务预算。这就需要预算人员要对企业财务的一切相关活动进行一定的安排与分析,然后通过预算管理,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企业的管理水平。
6.企业经营者在进行资金运作时,要对资金运作的过程实施严格的监管,对资金的流向地也有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分析,要进行有效的安排和控制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
7.会计是财务管理中最主要的人员,会计在对财务风险管理时,要对会计中的流程进行全面分析与设计,必须要保证会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
四、总结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水平,要对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基本内容
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按照《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给出的定义,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主要工作: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理论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的理论,它针对各行业特点,综合运用各种风险分析手段、工具,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使风险和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达到最大限度的管理效能。
笔者认为,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围绕总体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在税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税收管理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其基本流程:收集风险管理信息——风险评估——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包含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在内的税收风险评估。
二、目前风险管理理论在税源管理中运用现状及不足
在日常税源管理实践中,有许多管理方式已无形中引入了风险管理理论。如我国在纳税评估、涉外税收审计中所做的工作已具有风险管理的特性。再如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也是防范税收风险所采取的一项组织协调措施。还有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在税源管理中建立税负、物能耗指标、成本构成指标等预警体系,加强税源监控。这些做法的目的是为了防范税收风险,具有税收风险管理雏形。但与风险管理理论要求,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就纳税人而言,在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往往采取不计较任何风险希望以最快的方式获得回报,以侥幸的心态对待税收风险。而税务机关在风险意识上,则过多地从规避执法责任方面考虑税收风险,错误地把规避执法责任作为税收风险管理的目标,没有将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即最大限度地实现税收征收率的最大化,减少税收流失作为税收风险管理的目标。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税收风险管理重点放在对内监控上,而对纳税人没有建立一个长期防范税收风险策略,对税收风险缺乏系统地、定时地评估,缺少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从根本上防范风险以及其所带来的损失。以致重大偷税骗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业性或地区性税收流失,以及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重大工作失职等案件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二)没有建立与税收风险管理相适应的风险信息收集标准及传递渠道。当前税收机关掌握的纳税人信息是基于纳税人在自行申报的基础上形成的税收管理信息,这是税收管理信息的主要来源,这些信息只反映纳税人基本生产经营情况,由于部分小企业财务核算水平低,财务信息“失真”、不完整。同时税务机关基于减轻纳税人负担的考虑,没有建立旨在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收集标准和制度,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基础尚未建立。基层税源管理部门要想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就必须花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去采集和核实信息,由于税源管理中管户多人手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即使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也是局部的、短期的、缺乏全面性和长效性。
(三)没有建立完善税收风险管理预警系统。要进行税源管理风险评估必须要有“参照物”和分析模型,也就是预警系统。要对税收风险进行因素分析,系统的梳理税收的风险要素、风险环节、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时期和风险来源,找准风险控制点,就必须要建立预警机制和预警指标体系,提高风险评估和认定的准确性,才能使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对税收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卓有成效地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工作,以提高税收风险预警与控制能力。而目前尚未建立一套有效、完整的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四)税收风险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不利于风险管理。现行的税收征管理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专业化管理基础上的分权管理体制,虽然经过几次征管理改革,建立以县(区)局实体化为基础的税源管理体制,实现了县局集中征收,税源管理权分散在各个职能分局(部门),由于配合、联动不够,未形成税源管理一体化与集中的税收风险管理职能体系,难以集中优势重点加强对重点风险点的管理,很难达到的分类管理目的。
三、如何在税源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理论
要将风险管理理论运用到税源管理中,按照税源管理的特点和业务流程,应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税收风险管理预警和双向控制机制。
(一)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流程。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收集风险管理信息、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包含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在内的税收风险评估。
1、风险管理信息收集或采集。信息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信息也就无法作出税收风险评估,不完整或失真的税收信息直接影响税收风险管理的效率。税收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工作是根据税收风险管理业务需求对纳税人有关信息进行采集,信息来源于外部和内部,对收集的信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1)收集内部信息。主要是企业申报信息和税收管理员管理过程中收集和采集的信息。(2)收集外部信息。主要是与纳税有关部门的信息,如海关、银行、地税、工商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职能部门。(3)收集风险管理典型案例。主要是由于风险失控导致税收流失的案例以及通过风险管理减少税收流失的案例,通过典型案例,收集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辩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三个步骤,这是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主要是税务机关税源管理部门和风险评估人员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辨识是指查找纳税人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生产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是对税收管理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应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定性方法可采用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计算机模拟等。在进行税收风险评估时,应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并通过测试等方法,确保评估系统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定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复核和修改,并将定量评估系统的估算结果与实际效果对比,据此对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
3、制定解决方案。根据税收风险评估发现的风险,制定出相应的税收管理措施及应对解决方法。方案一般应包括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所需的组织领导,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所需的条件、手段等资源,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风险管理工具。
4、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税务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定期对各部门和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检验,对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税源管理部门应依托现有的信息化条件建立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连接上下级、各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渠道,确保信息沟通的及时、准确、完整,为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奠定基础。
(二)建立完善税收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总局在2001年依法治税工作会议上提出:“内外并举,重在治内,以内促外”的依法治税指导思想,推进依法治税是税务部门长期抓好的重点工作。重在治内就必须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措施,这与风险管理要求是一致的。一是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各岗位明确规定授权的对象、条件、范围和额度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授权做出风险性决定;二是建立内控报告制度。明确规定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报告的时间、内容、频率、传递路线、负责处理报告的部门和人员等;三是建立内控批准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项,明确规定批准的程序、条件、范围和额度、必备文件以及有权批准的部门和人员及其相应责任;四是建立内控责任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岗位、人员应负的责任和奖惩制度;五是建立内控审计检查制度。结合内控的有关要求、方法、标准与流程,明确规定审计检查的对象、内容、方式和负责审计检查的部门等;六是建立内控考核评价制度。把各业务单位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挂钩;七是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对重大风险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及时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八是建立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明确规定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岗位可设置一岗双人、双职、双责,相互制约,明确该岗位的上级部门或人员对其应采取的监督措施和应负的监督责任,将该岗位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等。①
(三)建立差别化分类管理规则。税收管理部门和风险评估人员在对各类信息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按行业对企业风险程度的高低进行分类、分级,形成下宽上窄的金字塔式税源构架,对处于金字塔不同层次的纳税人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对金字塔底层广泛的、守法的纳税人,推行自我管理,建立自我评估机制,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对其进行简单的监督和观察;对金字塔中间纳税人采取加强纳税管理性辅导和评估相结合的管理方法,督促其提高税收风险意识和纠正潜在的税收风险;对金字塔上层抵触税法、不守法的纳税人,则要采用重点管理控制、纳税评估、稽查和移送法办等措施。依据金字塔管理思想,从资源配置考虑,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是金字塔顶端的高风险企业。②
篇5
摘 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银行事业的竞争变的越来越激烈,而银行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我国银行的发展方向已由国务院制定,将改革的方向设置为借鉴国际先进的银行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管理模式,从而来适应国家发展形式的需要。
关键词 银行企业 风险管理 回报管理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带来了相当高的经济发展机会,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我国的金融业与银行企业在国际新形势的带领下,必须要改革,从传统的经营模式逐步的向世界先进的企业所靠拢,这也是我国发展的必然,“取其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会在国际的大舞台上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激烈,我国银行所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本土银行的激烈竞争,如何能够提高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银行内部管理水平,尤其是风险回报;在面对国际与国际现阶段的紧迫局势,如何从传统的以公司资产收益转变为向个人金融业务收益的转变。在国际中一些先进的银行企业,其能够稳定的控制银行的股票价格,根本原因都是银行内部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对于存在的风险能够及时的化解。对于银行这个高风险的行业,所能够创造的价值是与存在的风险成正比的,所以说,如何面对国际发展所产生的风险将成为现阶段银行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怎样化解现存的风险与对其回报的管理能力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我国银行企业的风险管理发展方向
银行企业的风险管理是随着银行开展业务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对金融业风险认知在不断加深的必然产物。在银行企业发展的最初,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侧重于资产业务的管理,对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很大,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银行企业大都为资产业务,主要的风险在于贷款风险管理方面,注重强调使用贷款的资金进行企业的扩张和收货利益,但是与之并存的问题则是银行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在21世纪之前的20年里,全球市场经济的利率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传统的单一资产风险管理与负债风险管理已经保护能满足此阶段的需要,所以,就引出了负债风险管理的理论,更加强调了对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的统一协调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企业的风险管理的技术以及理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对于风险的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改观。银行企业竞争的激烈,导致了各类金融工具被广泛的使用,市场经济的这种变化更加的凸显出了传统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为了应对这种局限性,表外风险管理理论以及金融工程理论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进一步的将银行企业的业务范围扩大。这种形势也充分的体现出了整个银行企业发展的方向,这也为我国银行企业的风险管理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对于我国的银行企业也具备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二、我国银行企业现阶段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银行企业与外国先进的银行企业相比较而言,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的环境上,可以说,国内的银行企业在风险管理中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是特别成熟。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信用制度体系还不健全是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此外,外部的管理以及市场的约束力还不够强,外部的监管措施还不是很完善,市场的岳素丽也有待于加强。
从银行的内部角度出发,我国银行企业在风险管理的观念以及技术方法方面还有着很严重的缺陷。首先,是在风险管理认识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对于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上不能达到协调发展。其次,是在风险管理的方法上,我国银行企业与外国银行企业相比,风险管理分析的手段还存在缺陷,在风险的度量与识别上还不够明确。再次,在风险管理理念上,还没有将全面风险的管理理念落实到实际,对于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还不够重视,同时也不能对不同风险与不同地区之间能够妥善的处理,不仅不能处理好风险,还会增加更多的风险。最后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信息技术上的不足,与外国的银行企业相比,我国的银行企业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相对较多,同时,在及时方面,我国与外国先进银行企业的差距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上述这几点原因能够直接影响到我国银行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
三、提高银行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我国银行企业的风险管理方式由传统的直接管理要向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能够做到收放自如。现阶段我国银行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还比较单一,在审批与清收资产方面还是由直接管理的手段为主。
2、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要由信用风险向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银行的业务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新,就要求我国银行企业必须从单一的风险管理向多样性的风险管理迈进,这也是现阶段银行企业发展的方向。
3、风险管理的范围也要逐渐的向管理全球化靠拢,这样,我国的银行企业才能跟上国际发展的形势,我国银行企业更应该注意整体的评定标准与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的风险承担,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总结:银行企业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大企业,而在我国银行企业的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从而限制了我国银行企业的发展,只有在风险与回报管理上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我国银行企业才会稳步的发展,从而在世界金融企业中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篇6
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电网设备气象安全管理,并开展实践创新,演绎形成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理论,提升了监测预警电网气象灾害的水平,为提高电网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效率,加强电网的安全供电能力和优质服务能力奠定了基础保障。
关键词
电网设备;风险管理;精细化气象信息
电网设备作为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生产、电能传输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健康运行对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尤为重要。由于人类长期盲目开发环境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降低了自然环境的自身调整和防御能力,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密度和烈度均有所增加,进而导致灾害性天气对长期暴露在外的电网设备影响越来越大[1]。2009—2013年,全球范围内因气象原因造成的电网事故中,影响超过10万人的达28次,占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总量的56%。随着目前现代化“坚强智能电网”的初具规模、电网业务形态的日益提高,在电网安全风险管理中计及气象因素,进而提高电网的防灾减灾能力,成为电力企业运营管理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2]。电力企业必须根据精细化的气象信息,依靠及时、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指导电网设备风险管理决策,从而迅速展开行动,将电网设备气象灾害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提高电网设备气象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保障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1精细化气象信息
气象因素与电网安全性、可靠性密切相关,掌握的气象信息愈多,应对恶劣天气的不利影响就会愈主动。但是,目前电力企业掌握的气象信息大多较粗放,在时间、空间精细度方面远无法满足电网实际需求;再者,目前获取的气象信息多局限在表现气象内容上,没有与电网信息关联融合,无法实现有针对性的电网设备气象风险预警。显然,精细化气象信息不仅是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提升,同时还须与电网信息关联,真正为电网设备风险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基础数据。
1.1电网设备风险管理对精细化气象信息的需求不同气象灾害事件影响电网的机理方式、时间长短、作用范围存在差异,使得不同的电力气象灾害预警对气象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需求并不一致,见表1。
1.2气象信息-电网信息关联对应管理为促使气象信息更迅捷地到位应用、方便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跨专业”的高效管理,笔者围绕电力作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分析及气象信息对电力作业的应用价值,提出如图1所示的气象信息-电网信息关联对应管理方案。(1)对精细化气象信息-电网设备信息进行关联管理,从内容上保证气象信息与电网设备的融合关联。本文提出“网格化”的关联管理思想:首先对所在省(市)按经纬度和精度要求进行区域网格划分,然后根据GIS信息填充网格内的电网设备信息,进而依靠地理逻辑关系实现与精细化气象信息的关联,突破信息孤立困扰,提高工作敏捷度。(2)对不同时效气象信息-电网工作进行对应管理,从时效应用上保证与电网工作的一一对应。气象信息按时效可分为实时、短临、短期、中期、长期气象预报信息5种,将它们与不同的电网工作进行对应管理,便于回溯追踪,可有效提升管理水平。
2基于精细化气象信息的电网设备风险管理
2.1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意义电网设备气象致灾问题是目前电网实际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为了应对日趋频繁的气象灾害对电网的影响,提高电网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在电网设备安全风险管理中引入气象因素,将分散的电力、气象资源进行集中整合,进而形成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方法,这既是对传统风险管理手段的延伸和拓展,又是对电网安全风险管理的补充和完善,可以规范和指导电力企业高效地实施气象风险管理工作,更好地预防气象灾害事故,从而提升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和电力企业运营效益。
2.2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理念由于电力企业对气象信息价值认知不足,导致电力部门在应对气象风险时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意识和配套的管理方法,降低了管理效率[6]。本文以先进的工作流技术为主要抓手,以“风险准备—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为统一理论框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电网设备气象风险指标,利用相互关联的精细化电力气象预报数据,快速识别电网设备气象灾害,并结合故障概率预警模型,评估设备级和系统级风险,进而确定相应的风险处置办法,逐步形成纵向贯通的流程化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理念,如图2所示。
2.3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流程
2.3.1落实风险管理准备,识别电网气象灾害风险准备工作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出台一系列工作保障措施。国网河南电力为落实“清明节”期间电网山火防范工作,了“输电线路山火防控及应急处置工作指导意见”,明确省公司、电科院、各市公司各方职责,初步建立山火信息、响应、反馈机制;还针对运行维护编制完成了“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输电线路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及处置实施方案”,规范了电网设备气象预测、预警的流程,为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气象风险预警指标是识别电网设备气象灾害的切入点,为此,笔者深入分析气象因素对电网灾害的影响机理和统计规律,提出了反映电网运行状态演变的风险预警指标集(图3所示),为气象灾害预警向电网设备故障预警过渡做好铺垫。
2.3.2预警设备故障概率,评估电网气象风险国网河南电力秉着“提早预防、及早控制”的安全理念,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河南电力气象系统”,为电网设备气象致灾故障概率预警及风险评估提供科学技术保障和信息化辅助平台。“迎峰度夏”期间,利用“基于多普勒雷达的强对流天气预警技术研究”成果,对未来0~2h内强对流(大风、雷暴、冰雹、强降水)出现的地点、等级和可能受影响的线路进行预警。图3电网设备气象风险预警指标集“迎峰度冬”期间,利用“输电线路舞动防治技术实验室”相关研究成果,以精细化气象预报为基础,提供覆冰、舞动预测周报和月报,确定未来7天内,可能发生覆冰的区域和线路;同时也能给出重点线路的实时覆冰信息,并结合当地的相关气象因素,线路舞动概率预测信息。在春秋季节,利用“输电线路山火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成果,自动识别着火点附近一定范围内的主要输电线路,并计算着火点与输电线路间距离,进而判断线路山火风险等级,将判断信息发送至相关人员指导生产。
2.3.3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处置设备气象风险针对不同等级的设备气象风险预警事件,应按照相应的气象风险处置基本办法作出合理的调度管理响应。如对I级预警,应提前通知变电运行人员进驻预警区域变电站—及时调整运行方式,转供部分负荷,尽量确保预警线路跳闸重合不成功后无负荷损失—暂停预警区域线路相关工作,恢复线路重合闸,保证全接线运行—向涉及预警线路的大用户告警,要求其做好应急准备,争取以受控的主动停电代替系统失稳后不受控的大范围停电。另外,为保障与气象部门的稳定合作,纵深气象风险防御与内部协同管理,河南电力公司中长期对外实行与省气象局“视频会商”机制,对内安质部会同运检部、调控中心在电科院“电网监测中心”定期会商。短期每周五下午形成常态化的“气象分析周报”;遇重要天气过程形成“天气过程分析”,度冬期间形成“舞动预测周报”发送至公司运维部、调控中心、安监部等相关人员。短临利用“河南电力气象系统”实现河南电网未来1h,1km×1km范围内强对流天气及山火的预警,并将预警短信实时发送至公司及现场相关人员手机,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促进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
3案例分析
在河南电力公司近两年的应用过程中,本文所述的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方法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监测预警电网设备气象灾害的能力。下面以2013年3月9日河南发生的山火为例对电网设备风险管理流程做简要介绍。(1)风险准备建立了考虑着火点与线路距离、线路走向、当地地表特征、风速、风向等因素的线路山火风险指数,可自动推算着火点与杆塔的距离和方位信息。(2)风险识别通过电力气象系统监测到河南省济源市境内共有7起山火,其中1起可能影响到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3)风险评估电力气象系统自动计算得到某输电线路山火风险指数为0.72,为较高风险等级。同时,与济源供电公司线路专责联系跟踪现场火势情况,依据国网公司《输电线路山火应急处置工作指导意见》,此次山火可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4)风险控制通知现场人员“可进行灭火处理”,并汇报调度采取相关措施,密切关注该线路,保持事故预想。该线路于2h后跳闸,由于预警提前、措施得当,重合闸成功,有效避免了山火对电网造成更大的影响。另外,为研究电网在气象条件急剧变化和台风天气条件下,各气象因子与电网运行状态的因果关系,也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到台风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电网故障的时空分布特征,明确气象条件造成电网运行状态变化的原因、条件、程度及发展规律,为气象风险评估指标的建立提供一定的数据积累和理论基础。
4结语
本文以精细化电力气象预报技术研究为基础,以电力安全生产为导向,梳理融合电力和气象两个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借鉴风险管理基本理论,总结形成了基于精细化气象信息的电网设备风险管理理论并在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进行了应用实践。相关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风险管理理论提高了监测预警电网气象灾害的能力,使电网设备因气象原因故障率呈逐年降低趋势,起到了优良的防灾减灾作用;并通过减少电网设备设施固定资产损失和节约计划外支出应急检修费用的方式,为电网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为向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输送安全、可靠的电能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管理保障,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姗姗,鲁顺清,徐小贤.电网安全风险管理[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5(3):57-59.
[2]吴濡生.将电网安全风险管理向纵深推进[J].国家电网,2007(7):41-42.
[3]许永莉,孙建,刘念.风险管理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5(2):50-52.
[4]李学明,郭尚坤,王剑柯,等.新的集成预报及其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2010,33(12):119-126.
[5]方丽华,熊小伏,方嵩,等.基于电网故障与气象因果关联分析的系统风险控制决策[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42(17):113-119.
篇7
关键词:文献综述;BOT模式;代建制模式;EPC模式;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程建设交易制度改革的进行,传统的设计-招标-施工(DBB)项目建设模式在建筑市场中的比例逐渐降低,其他的一些方式如BOT、工程总承包(EPC)等开始出现。现代工程建设项目具有一次性、投资大、周期长、要求高等特点,其实施过程处在日益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受众多因素影响,是一个充满各种风险的过程。本文基于大量相关参考文献,归纳总结出如下几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综述。
一、国内外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是伴随着国际工程建设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早在二战期间,在系统工程和运筹学领域中就开始应用风险分析技术,而把风险分析技术用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西方社会战后重建,特别是西欧经济的复苏,在欧洲兴建了一大批大型宇航、水电、能源、交通项目,巨大的投资使项目管理者越来越重视成本管理,而复杂工程项目环境又使项目本身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如何定量地事先预计不确定性对工程项目成本的影响成为管理者的一大难题。为此,学者们先后开发、研究了各种项目风险评估技术,如早期的项目计划评审技术以及后来的敏感性分析和模拟技术等。在最初的研究中,只是用数理统计和概率的方法来描述、评价影响项目目标的一维元素,如时间或成本变化的影响。随着新的评价方法不断产生,对工程风险的分析也向综合、全面、多维方向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以及在实践中的初步应用,国际学术界已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达成一致看法,认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控制和决策,其目的在于通过对项目不确定性的研究与控制,达到降低损失,控制成本的目的。
我国在20世纪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引进了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由于当时项目管理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风险意识较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未能及时引进,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风险管理理论才逐渐被引入。作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工程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建设项目中,建筑工程保险才被引入我国。九十年代以后,建筑工程保险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据调查,国家开发银行80%以上的贷款项目都按要求投保了建筑工程险和财产险,如三峡工程、首都博物馆工程、上海磁悬浮、国家大剧院、西气东输、杭州湾大桥等大型工程项目,其中三峡工程的承保总额已经超过了150亿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建筑工程保险在我国并未普及。
二、BOT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综述
BOT项目的风险是指在BOT项目的特许、建设、经营、移交四个阶段里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以项目发起人和项目公司对风险能否控制为标准,可将风险划分为系统外风险和系统内风险。系统外风险又称不可控制风险,一般是指与东道国宏观经济环境有关的、超出发起人和项目公司控制范围的风险,其内容包括:不可抗力风险、国有化风险、政府的越权干预风险、公共政策及法律变化风险、违约风险、投标不成功风险、竞争不充分风险、利率变化风险、外汇汇率风险、原材料来源和价格变动风险、能源供应和其他辅助设施不配套风险、通货膨胀风险、货币自由兑换和汇出风险、资产评估风险、偿还期限风险等。因此,BOT项目可分为三种风险:1、来自投标人自身的风险;2、来自招标人的风险;3、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
BOT项目投标方案的风险来自多方面、多层次,并贯穿投标全过程。根据对BOT项目投标方案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系统内部因素和系统外部因素两类。系统内部因素包括投标人在标书中所提及的有关技术标和商务标内容,如项目报价、融资方案、技术方案、运营移交方案等;系统外部因素包括招标人的公平性、竞争对手的实力等。
三、代建制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综述
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工程。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在风险发生后怎样减少有关单位个人的损失,将风险转移出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这只是一个标,而加强风险的控制,将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到最低,将风险损失的严重度降低到最低才是本。对于代建制模式,主要是进行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在风险管理运行模式中,代建单位、承包商、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商及保险公司、相关中介机构作为两个不同的整体参与博弈。博弈的过程可分为如下两种:
(一)共投体和共保体之间的博弈。共投体、共保体通过保险合同形成双方博弈关系,其中风险管理公司作为共保体的一部分参与工程保险。我们来分析共保体中的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博弈关系:保险合同是附和合同,即由保险人提出合同的主要内容,投保人要么接受,要么不接受,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一点在模型中表现为博弈过程的动态性:保险人先决定保险费率,投保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观察到这一保险费率,在给定的保险费率下寻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以确定其最优投保额。由此我们可以认定,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博弈是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二)共保体内部的博弈。风险管理公司作为共保体的一部分,其工作性质区别于保险公司,这里我们通过共保体内部的博弈关系,即风险管理公司与保险公司的博弈,分析引入风险管理公司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作用。假设风险管理公司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提供优、劣两种服务水平;共保体在选择直接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业务渠道外,对于委托风险管理公司可采取选择和放弃两种策略。如果我们把风险管理公司和共保体看作不同的主体,风险管理公司帮助委托人完成一部分工作,这是一种合作关系;如果从委托人的角度出发,他将其工作的一部分委托风险管理公司来完成,这又是一种分工。
通过以上博弈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博弈中的两类博弈主体――共投体、共保体的行为很好地达到了均衡,并且较为稳定的保持了这一均衡。这一均衡同样也体现在共投体内部的博弈中。因此,在政府投资项目风险管理中应引入工程保险,借助工程保险的风险管理,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1、将代建单位、承包商、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商形成一个整体,购买保险(通过对各家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投保份额),在转移各自风险的同时,提高了共投体内部各方的自律性和合作性。
2、引入风险管理公司,提供专业的政府投资项目安全、质量的风险控制,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使共投体、共保体达到双赢。
3、建立激励机制及信号传递机制,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同时为各方合作的必要性提供坚实基础。
四、EPC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综述
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风险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不同于其他管理功能,其目的是保证建设工程项目总目标的实现:
1、从项目的时间、质量和成本目标来看,风险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风险管理来降低项目进度、质量和成本方面的风险,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2、从项目范围管理来看,项目范围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界定项目范围和对项目范围变动的控制。通过界定项目范围,可以明确项目的范围,将项目的任务细分为更具体、更便于管理的部分,避免遗漏而产生风险。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各种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变更会带来某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来评价这些不确定性,从而向项目范围管理提出任务。
3、从项目计划的职能来看,风险管理为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项目计划考虑的是未来,而未来必然存在着不确定因素。风险管理的职能之一是减少项目整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有利于计划的准确执行。
4、从项目沟通控制的职能来看,项目沟通控制主要对沟通体系进行监控,特别要注意经常出现误解和矛盾的职能和组织间的接口,这些可以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反过来,风险管理中的信息又可以通过沟通体系传输给相应的部门和人员。
5、从项目实施过程来看,不少风险都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潜在变为现实的。风险管理就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拟定出具体应对措施,以消除、缓和、转移风险,利用有利机会避免产生新的风险。
EPC模式风险管理的基础是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只有认真研究项目本身和环境以及两者的关系,才能识别项目面临的风险。风险分析作为实现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集合,对风险管理起着辅助决策作用,将围绕风险管理程序
和目标开展工作。同样,风险管理离开了风险分析技术和手段,也将失去其基础。
五、结束语
风险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亦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大型化、复杂化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丰富和发展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也就成为项目管理领域研究者的永恒主题。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肖传宗.代建制模式下政府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3.
[2]於永和.BOT项目投标决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3.
[3]林爱武.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4]王安金.重庆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
[5]葛开明.房地产风险呼唤避险工具.房地产金融,2005.12.
[6]刘于涛.房地产风险控制策略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1998.
[7]李金林.房地产风险投资组合模型.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6.
篇8
凭借多年的审稿以及经验,作者对绪论的处理方法,或者说主要写法有提问式、观点式、解释概念等等,使得毕业论文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但无论哪一种,绪论的写法,认为应符合以下要求:
首先,绪论必须点明主题。这样方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其次,能够增强读者的印象。引人入胜的文字可以抓胡作者的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绪论使用的语言尽量简洁,但又不会太过苍白。整个篇幅不要太长,否则在绪论的结构上不易把控。
在这里,提供绪论范例一则,具体如下:
对于传统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而言,其风险管理始终处于初级、粗放以及经验型管理状态,此时,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程序不仅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而且风险管理方法极其滞后,难以满足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需求;另外,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工程管理者尚未充分认识到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至于未能够合理规划项目风险管理。同时,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工程管理者风险管理能力相对低下,使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长期处于对风险的失控状态,该形势下,一旦出现风险问题,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事业单位将不能够及时予以处理和解决,从而造成巨大风险,给予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事业单位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工期拖延等诸多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事业单位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加大风险管理执行力度,并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篇9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 缺陷 创新
一、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中不完善的地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企业虽然经过多次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这些成就仍然局限于为财务管理理论的全面创新作铺垫的各自独立的概念、范畴与命题的领域内。从总体上看,至今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管理理论,因而它就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系统性有待加强
系统是一组依一定结构存在的具有密切联系的元素组合,它以整体方式与坏境相作用。纵观全国比较权威的几本财务管理专著中所论述的财务管理理论,均未把财务管理理论应包括哪些元素予以明确交待,有的将财务管理理论范畴概括得过窄,以致使应该属于理论的内容未能概括到理论之内,有的则恰好相反。并且,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只是将各元素简单的罗列出来,而对各元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严密逻辑关系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因此,我们必须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即系统的、哲学的方法来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
2.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规范性欠缺
这主要表现为有关财务管理概念很不规范,不同版本的财务专著或教材对同一概念下的定义不刁旧同,有的出入还很大。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单单关于什么是财务管理就有好几种不是很相似的定义,比较这几个“财务管理”的概念可知,不同国家的论著,对财务管理概念的表达方法不同,同一国家的论著,不同版本的表达方法也各异。概念的不定型、不统一,说明了财务管理的理论不成熟。概念的混乱会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学科的顺利发展,还会对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3.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不够完整
完整的财务管理理论应该对财务管理理论构成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予以全面、完整地高度概括和总结。而现实的财务管理论著对诸多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没有规范的解释,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元素很少提及,更不讲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讲财务管理假设,对财务管理职能、方法表述也五花八门。这说明现行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基础薄弱,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实践中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往往直接照搬西方国家相关理论,而国内对此理论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初级阶段。
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的思路与创新点探讨
1.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的思路
我们不难看出: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在此基础上,为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才有财务管理的主体对财务管理的客体进行管理,从而形成了丰富的财务管理内容,而在实施管理时必须具备一定的财务观念、依据一定的原则、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运行体制。这些都是我们在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创新中遵循的思路。
2.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1)建议用资本代替资金
资本是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垫支的资金,它从货币资金垫支开始,经过运用、耗费、收入、分配几个阶段又回到原垫支的货币资金形态,并在这一过程中带来资金的增值。资本与资金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一,资本是能够带来增值的价值,增值是资本内在的本质要求;而资金只有在成为资本后刁‘有增值性。其二,资金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质的货币表现,其外延过于广泛,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财政资金、信用资金、保险资余、财务资金等,但财政资金、信用资金、保险资金是社会分配与消费领域的资金,处于物质生产和流通以外,所体现的资金运动是收入与支出、存款与贷款等的矛盾,不是资本的投入与收益的矛盾:而财务资金是以生产和流通领域服务的资金,具体从资本的筹集和取得开始,经过运用、耗费、收入、分配几个阶段又回到资本的运动形态,在运动中带来增值,是资本的投入与收入的矛盾。
(2)将资金的概念进一步扩展
关于资金,有这样一些定义:“资金是国民经济中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资金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运动的价值形式”等。这两种表述虽略有不同,但以财产物资形态作为资金存在的物质内容这一点是相同的。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的日益重视,知识、人才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经济活动中,大量存在着以专利、专有技术、商誉、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入股的现象,如果我们这时还把资金概念限于是财产物质价值的货币表现,而资本作为财务管理客体,就不能包含上述内容。这显然是与客观经济现实不符的,也是缺乏解释力的。因此,这里认为,资金的内涵必须进行拓展,我们把资金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这样,在客观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以专利、专有技术、商誉、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入股的现象都能迎刃而解。客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致使资金范畴扩大,而资金概念理论上的突破又进一步推动财务管理对象的扩大。
(3)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①风险管理成为重要的内容
无论是筹资还是投资,都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在融资方面,筹资渠道是日益增加,其品种将丰富多彩,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将成为主要的筹资渠道。企业财务管理者应首先识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再对各风险因素进行估计和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例如敏感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概率分析法等,确定不同风险的存在,估计风险的大小及今后发展趋势,结合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比较、分析、权衡得失,选择最佳方案,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收益,并采取一系列防范、保全、补偿措施。
②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中,知识作为一种生产投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投入可以部分代替物质投入,从而达到节约物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这种现象表明,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以及所起的作用己不容忽视,它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及市场价值的主要资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调整旧的财务指标,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投入状况及其结果的指标体系。
③日常管理进一步强化
由于企业将面临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否正常运行,直接受到企业日常营运资金是否周转顺畅的影响。企业财务部门应高度重视现金流量管理,加强日常资金管理,尽可能使企业资金投放少、回收快,保持良性循环。这就要求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原料物资合理库存、设备购置与管理等方面做进一步细致入微的工作,协调好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与效益性的关系,保证销售收入及时收取,保证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高效使用,从而保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4)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任何物质生产和生活内容及其方式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的思想和观念的进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卫星通讯等技术创新,己改变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不再局限于一个地方,而是全世界。这使得企业和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也使得财务管理更受环境影响。因此客观上要求财务管理观念必须进行全面创新。
(5)企业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金融市场的变化,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自身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要求,如财务管理的对象更加宽泛、复杂,财务管理内容更加丰富,快速变化的市场要求企业财务人员能迅速做出适应,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也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①财务管理中将更多地加入量化方法
随着运筹学、数学等为财务管理提供基础工具支持的学科的发展,从而为企业理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量化财务模型提供了支持,如定量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等。特别是当跨国资本经营目标确定后,财务管理就要运用价值管理的方法,将经营目标进行分解、量化,做出实现经营目标的规划,为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融资,优化跨国资本存量和流量,防范与控制外汇风险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此外,旨在防范风险、提高效率的财务控制方法和包含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指标在内的财务分析方法等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满足新的环境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
②加大推行财务预算管理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克服过去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消极依赖心理,要根据多变的市场状况,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通过编制财务预算表来规范和矫正企业的经济行为,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以预算求平衡,以平衡求发展,使企业经济行为更科学、更合理,从而实现财务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传武: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视角,2006(6)
篇10
【关键词】 高校发展; 财务风险; ERM方法; 盟动整合
一、当前高校发展与财务风险现状概述
近30年来,我国高校利用负债筹资进行基本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据统计,全国大学从10年前的1 000所左右发展到2010年的2 723所,在校人数从1998年扩招前的108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3 105万人,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提高到2010年的24.2% 。与此同时,“负债经营”已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业内人士称,全国高校贷款总额从2007年的2 000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2 500亿元以上。一些高校举债达30多亿元,个别高校的资产负债率已达到60%~70%,甚至有的高校已资不抵债。迅猛发展和豪华校园以及“贷款办学”背后隐藏着高校巨额债务,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着诸如融资、投资、信贷、信用、现金流、内控等诸多风险,一些高校财务风险已转化为财务危机。据一些专家分析,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如果高校的投融资渠道不能发生重大变化,银行贷款仍将是我国高校发展建设的重要经费来源。这意味着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既迫切又艰巨,迫使我们从创新和纵深高度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进行多维思考与实践探索,明确新思路,寻求新路径,研究新举措。
二、ERM及其国内外应用概述
ERM(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企业风险管理)泛指一个实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适用于战略制订和整个组织范围的程序,该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影响该实体的事件,管理风险使之处于其偏好范围之内,并为实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ERM实际上是对企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财务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ERM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兴起的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模式,由美国5个职业会计团体经过4年多潜心研究的科研成果。
ERM在美国被广泛运用,在世界许多国家被视为风险管理标杆,加拿大控制标准委员会内部控制框架、英国Cadbury报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SAC控制框架、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信息与相关技术控制目标等都以ERM作为参照模板。
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2002)、证监会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200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内部控制(2003)等与ERM融会贯通。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企业贯彻执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及渤海银行等也前后启动了ERM项目。此外,ERM被广泛应用于大中型企业(集团)。
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政策,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的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客观上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适应发展之需,基建项目大干快上,项目投资越来越多,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贷款额度越来越高,债务包袱越来越重,财务风险越来越高,从而使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教育高层管理者及财务人员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实际问题。据研究分析,高校较多运用传统模式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把现代先进技术方法ERM应用于研究解决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和实践机制的成果较少。
三、基于ERM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路径
企业界和学术界对ERM的作用与界定一直存在分歧,对ERM与传统风险管理模式之间的认识也分歧很大。但笔者跟踪研究分析认为,ERM在扬弃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不但对企业而且对高校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是一次重大突破与转型,将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丰富和发展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作为现代先进技术方法ERM,企图有效应用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就必须另辟蹊径,有异于传统风险管理模式。
(一)科学构建ERM的基本框架
在COSO目标、层次和要素的基础上,高校采用ERM方法,科学构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ERM的基本框架。
1.明确目标
一是合规目标,即满足利益相关者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二是报告目标,即及时向高校管理顶层或利益相关者披露风险报告,以供高校领导班子决策参考,或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的要求;三是运行(企业称营运)目标,即运用ERM方法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运用的效率和效果,提高资金使用率和财务安全度;四是战略目标,即ERM方法目标与高校发展战略融会贯通,为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与财力保障。
2.整合要素
基于COSO框架下的ERM构成要素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八要素紧密联系,处于互动循环中。要发挥COSO框架下ERM的先进技术效应,就必须整合各要素的功能,保证ERM系统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3.层次推进
在高校内部机构、所附属二层机构、业务单位和部门,通过签订和执行风险管理目标责任制,层层推进,促进高校整体正常有序运行,实现对预期风险的全面有效监控,对潜在风险的及时掌控与化解。
(二)树立创新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理念
根据高校办学规模、财务状况、风险管理人员尤其是顶层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素质,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政策及环境影响,创新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理念。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设定不仅仅是被动地降低显性风险与损失,而且要从高校整体视角高度关注和积极应对各种各样的隐性风险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转化关系,以实现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最优化和财务管理绩效化。
(三)完善高校治理结构,优化风险管理环境
内部环境包括组织的风险管理理念、偏好、道德观和营运环境,是塑造组织ERM的重要因素,也受ERM运行实施的影响。高校风险管理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作支撑,而良好的内部环境则源于完善的高校治理结构。建立党务领导、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互动协调、各司其职“教授治校”和“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创立大学理事会,改造董事会,强化监理会,在高校内部构筑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价彼此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治理机制,对决策者权利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价,充分发挥理事会、董事会和监理会制定有关整体建设发展规划、审核批准经费预算和投资项目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学校运行情况监督,减少或杜绝高校盲目发展和巨额融资,从而降低高校财务风险。完善的高校治理结构有利于高校风险管理目标设定、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的有效执行,最终有利于实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
(四)创新风险管理手段
ERM下,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不应偏重于风险识别和评价以及简单的限额管理手段,而是通过开发风险管理组合,充分利用网络系统和P-S(多指标综合评价法)、AHP(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XBRL(网络财务报告)等现代先进方法与技术,借助规划管理、战略管理、项目管理、投融资管理以及预算管理、政府集中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管理工具,加强内部控制,实施多元化风险管理模式,以改善和强化高校自身风险管理。比如,通过项目预算管理,以绩效预算为目标,加强项目融资控制,严格按照项目预算确定的支出项目、标准、范围、额度以及时间组织项目资金,以维护项目预算的约束性、严肃性和有效性,杜绝高校盲目发展和巨额债务的现象发生。
(五)实施盟动整合风险管理
高等教育扩招既给高校带来迅猛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投融资、规划战略、管理等风险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对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顶层决策者站在全局的角度高瞻远瞩,对高校内部各个层次的教学科研管理的业务部门和业务环节各种各样的风险进行通盘分析研究与全过程风险管理监控,创建风险管理集中化系统数据库和信息共享系统,设立风险管理动态跟踪监控系统,建立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实施动态联盟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以实现风险管理最优化目的。
(六)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文化其实是一种约束,约束人们不要做不该做的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文明,而文明就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企业(高校)文化不但使企业(高校)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而且使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全面发展与企业(高校)整体目标融合,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企业(高校)成功至关重要。同样,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于高校风险管理成功不可或缺。正如美国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CEO兼总裁迷内汉姆所说的“董事会和高管层创造的公司(风险)文化是最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在积极创建风险管理文化的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对教职工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而且让他们自觉地意识到风险管理是学校日常运行的一个中心部分,让他们以各种各样方式的参与到ERM项目过程中,才能建立真正高效的ERM。
四、结语
现代科学管理方法ERM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具有质的差异,它是对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扬弃,是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的一次重大转型。目前,ERM在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ERM在改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并最终化解财务风险、实现优化财务战略决策方面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面对高等教育投资日益多元化和高校巨额债务背后隐藏着巨大财务风险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各界对高校监管要求和对高校债务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的要求尤其是要求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制度,迫使高校必须强化和改善财务风险管理。运用ERM研究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理论和会计实践的一次大胆尝试与创新,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