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的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中的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学中的理论

篇1

关键词:教育;青少年;讲解

虽然免费开放让更多的人走进了纪念馆,但青少年在观众中仍占很大的比例。伴随着他们徜徉在纪念馆中的脚步,纪念馆的功能之一―教育就悄然的发生了。对青少年而言纪念馆是信息丰富、生动形象的 “第二课堂”和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施教场所。

那么,现阶段青少年参观纪念馆基本为三种模式:

第一、以学校班级为单位,定期或在纪念日集体参观纪念馆,这是最常见、人数最多的一种模式;

第二、与家庭成员、朋友等关系紧密的人自由组合,多以休闲娱乐为目来纪念馆参观,目前这种模式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

第三、受学习、研究的课题和兴趣爱好的驱使,到纪念馆中寻求方向和答案。

纪念馆的陈列内容,它所展示的文物、照片、艺术品等,虽说自身蕴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但能让青少年直接读得懂、接收到的信息却是有限的。所以,纪念馆中讲解员的讲解工作无论在哪一种参观模式中都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们对青少年培养的目标、目的人才观都发生着变化,我国学校的教育体制改革也正处于逐步探求、摸索、调整和完善中。在今天的新形势下,纪念馆讲解员讲解的实施与学校教师的教学之间存在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原来学校教师采用的“填鸭式”讲课方法与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解有太多的相识之处。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的授课方式正在不断的改进,那么纪念馆原来那种不注重交流、忽视对象感的讲解方式也是应该改进的,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讲解我们该何如进行?如何做到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促使青少年更加喜爱纪念馆,更好地利用纪念馆,使纪念馆真正的成为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笔者想从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的角度粗浅的谈一谈在纪念馆中对青少年讲解的实施。

一、教育学中最初教学思想及理论的形成对讲解的要求。

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当进入奴隶社会后,学校教育这一最原始的教育首先出现在东方的四大文明古国和西方的古希腊,随后关于教学的系统思想也出现了。

中国古代《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的教学思想的专著。“教学”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兑命》:“W半”,对此,孔颖达的解释:“上学为教,音‘xiao’;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已学之半也。”宋人蔡沈的解释是“拢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说明其词义是一种先学后教,教中又学的双面活动。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苏格拉底强调完善人格的道德教育,并在讲学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至今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柏拉图主要从构建他的所谓“理念世界”出发,主张要寓教于乐,重视思想训练等。亚里斯多德则主张体育、德育、智育的和谐教育。

从教学思想成熟到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近代以后,随着教育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内容的增加,人们对教学的认识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和发展,其思想积累也越来越丰富。我国清末著名的改良主义教育家梁启超,提出趣味教学思想,主张学生“乐知”,强调联系实际,使学生有所“发明”,推动自动、自主、自治、自立教学法。著名教育家强调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助自研”能力培养,反对单方面的讲授和灌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深刻批判了“教授论”认为“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因此他极力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学”的本质含义即为“教学生学”。

从教学思想及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看,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愉悦元素的存在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及教育的目标、目的上我们不仅仅重视的教授方,更重要的应是接受者一方。

纪念馆的讲解,从某种程度上看,教授一方是讲解员,接受信息者是青少年。目前在很多纪念馆讲解的实施过程中,讲解一方的关注度仍然在自身上,往往注意力放在了讲解过程中是否语音抑扬顿挫了?外表是否仪态优美了?是否集中了听讲者的注意力了?而对听讲一方的研究少了一些,比如:青少年的兴趣点在哪里?他们可能会较多从什么角度看待历史、看待文物?怎样的讲述让他们更加愉悦、更有兴趣、更积极地倾听,而不单单是觉得讲解员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现在的一些讲解使青少年往往只留意了讲解员的表现与讲述,而忽视自身主动的参与沟通与交流。

那么,教育思想的起源则要求我们必须要将重心转移到倾听者一方,从过去较多研究我们“如何讲”转变为探寻他们“怎样听”。

二、近代教学理论对纪念馆针中青少年讲解实施的借鉴。

教育学的教学理论发展到20世纪处,出现了行为主义教学论、认知教学论和情感教学论。

20世纪处,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首发起的行为主义教学论,它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果安排这种“强化、加强”。事实上,根据行为主义教学论的中心,它侧重的是行为,并要以一种可以观察、测量的形式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

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 技能训练 知识 能力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 “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探究能力”。高中物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是教学中的一个很常见的误区,作为科学性极强的物理学科的教学,更是离不开实践。这几年,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展方面也作出了一些有益和成功的尝试,但不可否认一些教师的课堂具体操作仍存在着对重理论轻实践的的偏差。下面我就简单谈谈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几种具体表现和对策:

一、片面追求实验教学,只看重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

高中物理新大纲中明确要求,要“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很多原因,物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内容陈旧,设备不齐全,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对实验又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己能亲自动手做实验。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以实验教学为主,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倡导在做中学,从而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学的组织要适当适时。但是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实验教学,既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实验,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适用于实验,似乎一提到物理教学,就是实验式教学,其他的教学方式都没有体现重视实践教学,其实这也是一种物理教学的误区,都应当摒弃。

一些新教师对于新教材的精神没有深入的领会和理解。他们认为重实践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做实验,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学习,独自去探究,教师可以省些心。一堂课下来,看起来学生热热闹闹的,但实际上学生收获甚微。教师从课堂导课开始就没有安排组织好教学,教学中也未给予必要的引导或指导,学生的实验过程杂乱无序。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又不够,最终的实验结果也只能是教师简单的宣布概念原理的归纳和总结。

二、以做题技能训练作为概念原理的掌握的唯一条件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用抽象的语言先介绍某个定律或定理,然后讲解关于该定理的典型例题,介绍解题的步骤、方法,通过对习题的解答来加强对定理的理解和认识。用知识的应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种把单纯的解题作为教学的目的,这是一种对学习物理的错误理解,学好物理的唯一途径办变成了题海战术。 解题的技巧被当作是一种机械记忆的形式被有意识的塞进学生的大脑, 而认知的结果被视为仅仅是最后获得的答案的对错,这就是只重视解题技能的训练而请示教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特点,这是一种对知识学习的错误理念。知识的细节的熟悉并不能获得对知识整体看法的形成,教师同时应具有对观念和原理的教学中使之关系明晰化的意图。对知识的应用的前提是对知识背后的原理规则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能用简单的机械反复的形式来完成 。

三、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式的教学中,一直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课程以知识为本位。受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高分低能”现象便屡见不鲜。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物理知识的时候,要有意识地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理现象入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是有有趣味很实用的课程,学物理绝不是为了做一些物理题目。比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要让学生理解:运动与力总是息息相关,从物体的受力出发,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运动情况可以分析受力情况. 牛顿定律 在实际中有重要应用,指挥宇宙飞船飞行的科学工作者,根据飞船的受力情况可以确定飞船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 又如,根据天文观测知道了月球的运动情况,就可以知道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情况,牛顿当初探讨了这个问题,并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课堂上,教师应针对相关的物理现象,发动全体学生,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或错题案例进行全员讨论,或由一位学生介绍想法,其他学生就思路的成功或不足之处进行评论和修正。教师也可加入讨论,直至全体学生思维形成共振,引起共鸣,最后形成共识为止。

总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的物理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随着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广大教师进行了许多教学的实践探索,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转变。在物理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还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绝不仅限于以上提出的几点,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于连付.物理教师的能力素质与教学质量的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5)

篇3

生活教育理论首先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包括三个部分: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学、做一体化。由此可以看出,生活教育理论就是指生活就是一种教育,生活无处不在,教育也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探索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应用,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这与高中物理新课标对义务阶段的物理教学的要求也是高度一致的,即,高中物理应该接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不断探索揭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培养起学生终身探索物理奥秘的乐趣。为了加强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本文由收集整理的运用,本文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我国现在实行的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为,教学方法以考试方法为依据,学习的方式以教学的方式为依据,考试考什么内容老师就教什么内容,考试怎么来考老师怎么来教。这种固定死板的教学模式远远偏离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最早出发点,将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越拉越远。尽管我们一再呼吁高中物理教学要和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相贴近,但只要现今模式的高考存在,我们的师生就不敢真正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害怕不跟随着高考的脚步,成绩就会掉下来。其实不然,因为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的根基,只有从物理现象出发,才能领悟到物理的本质和真谛。而物理现象主要来自于生活实际,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学习,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教学。而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最初的物理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学会真正有用的物理,而不是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伪物理。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在实际生活中探知物理

很多物理学家进行发明创造的最初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改造实际事物,促进人类和社会不断发展,这正是物理学的真正价值。如今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都只注重老师教授的知识,探究式的教学大部分都只局限于实验室,根本没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经验性,物理教学根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让学生去探究,实际上,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恰当地引入一点自然和社会中客观存在并且没有经过加工的,最好是学生们都实际经历过的物理问题来让学生探索,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旦学生树立了在实际生活中探知物理的学习理念,他们就会以生活实际为目标,在高中物理中学到真正的知识。

2.学到的物理知识要应用于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最推崇的一种教学理论就是教学做统一,其核心为做,也就是在劳力的事情上劳心。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上,就充分说明了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物质的基础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都可以在平日生活中找到原型,进一步加强高中物理对学生的亲和力,也为老师在教学中,采取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条件。但是在现今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很少思考书本上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没有机会亲自尝试。学生们的物理学习只局限在教材中,只局限于做习题和掌握知识点,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灵活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

篇4

论文摘要:社会经济的转型,致使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直接导致美术教育政策无法落到实处,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社会各界都应正确认识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影响,认真领会美术教育的目标,切实将美术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而对于服务于一线的美术教师来说,可从以下几点,循序渐进让学生了解美术、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获得整体素质的提高:动之以“情”,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晓之以“理”,让学生深入认识美的规律、美的原理;情理并进,相辅相成,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美术技法的同时,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优美作品。

《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初中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纲还强调:通过美术教学,要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观察、想象、创造等能力。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美术教育自然而然就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现实中,出于各种原因,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仍旧达不到预期目的。这主要是源于对于美术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直接导致美术教育的政策无法落到实处。在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孩子,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各种非理性期待,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学生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曾几何时,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社会经济的转型,致使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美术教育发展。

因此,社会各界都应正确认识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影响,认真领会美术教育的目标,切实将美术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而对于服务于一线的美术教师来说,笔者认为他们可从以下几点循序渐进让学生了解美术、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动之以“情”,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情感性。情感具有感染力,它可以扩散、泛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以情育人,以情动人,倾注师爱,叩开学生感情的大门。美术教师应该利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美的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的升华。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美的情感教育。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积极和愉快的体验,他就会希望重复这种体验,期盼下一次的美术活动。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与情。”足见情感对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在设计初中美术第十三册《面具的设计制作》一课时,教师可以搜集大量古今中外关于面具的图片资料给学生欣赏,这些面具来自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民族,它们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相信肯定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紧接着,如果老师再向同学们展示下具体实物,这样学生就会对面具有一个具体的感受,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兴趣。但是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具体面具的制作示范,那么学生参与设计的兴趣就能够获得极大的激发。此时教师再加以启示,引导和鼓励学生触类旁通,大胆选用各种材料,适当增加制作工序,教他们制作各种不同类型的面具,学生就不会再胆怯、乏味,更多的是浓浓的兴趣,课堂的气氛也会好起来,做出的面具作品必将是出乎意料的精彩。紧接着的第二节课,教师可以把课题取名为《面具嘉年华》,请学生展示其制作的面具。学生的热情会更加高涨,他们戴着自己制作的面具,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表演小品、舞蹈、歌唱,用特殊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这样的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会从这一节课上获得很多,他们会喜欢上这样的美术课。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使学生既悦目悦耳又悦心悦意,在求美、创美过程中更能体验更高层次的悦志悦神,实在是一举多得。在美术教育中,要注重从情感、审美、创造中启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强调以情感人,让学生的情感在艺术知识、兴趣、创造互动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全面的满足,从而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

二、晓之以“理”,让学生深入认识美的规律、美的原理

美术十分注重技巧,它的技法有着较大含量的科学性。例如,透视学原理、解剖学原理、色彩学原理都是美术技法形成的重要前提。教师通过美术理论教育,可以让学生在美学基础、美术基本理论、美术史常识与文化以及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鉴评等方面获得系统教育。如此一来,学生才能深入学习生活中美的规律以及美的原理,并以之为创作基础,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例如,“教师在手工课上除了要教会学生动手做东西,更要让学生做的东西具有审美性。素描教学是最重技术性的,但在传授素描方法时,我们始终都要想到,变化与统一所构成的美的因素。我们要考虑画面构成的美,画面黑白灰的协调与变化所形成的美,画面点线面所构成的美等等。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审美能力及时得到提高。”[1]

但是在美术教育中也不能只注重临摹,单纯注重技巧技法的训练,应注重情理并进,相辅相成,否则学生会被套上许多框框,创造力受到极大抑制。

三、情理并进,相辅相成,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美术技法的同时,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优美作品

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既要符合美的规律,又要以情感动人。在作品中,情与理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而且,美术是独特的人文社会学科,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人的本性很本能地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像宗教一样,美术是可以叩开一个人心灵的媒介物,美术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信仰、情感、个性。将情感剥离,单纯依靠技法来进行美术创作,创作出的也只能是教条的呆滞产物。因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美术思维是断断续续的,如同死水一般,毫无生气和内涵。须知,创作是以真情为前提,虚假而没有生活真实为基础的美术作品是缺少魅力的。确实,孩子们所画的符号就是他们传达个体情感的最好语言。心中没有情,笔下怎么会有情?笔下没有情,画出的画就会沦为一张空洞的,引不起人丰富的内心共鸣的“彩纸”。 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真情实感体味我们生活的世界,去(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76页)品评优秀作品中的情感传承,去创造感人之深的美术作品。有时创造一幅充满情绪的画或一尊雕塑,比用词语描写这种情绪更令人满意。因此,要想做出一件好的作品,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与技法,还要有真实情感。

同样的,学生仅依靠感觉与经验进行美术创作,而缺乏理性思考,那么,创作出的只能是杂乱无章且没有说服力的作品。因此,美术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做到情理并进,相辅相成,在掌握娴熟技法的同时,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优美作品。“学生为你的课心动、行动,体验愉快,获得知识或技能上的收益就是好课。”[2]

社会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孩子在今天获得高水平的综合素质教养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愿。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都有着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美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掌握技术、知识作为衡量标准。原有的那种灌输式、技能式的教育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学生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整合教育、愉快教育等等给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果我们将正确认识后的美术引入校园,走进课堂,那么它所体现出的教育价值定会给我们一个崭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顾平. 美术教育学导论——高等师范美术专业教程. 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2] 尹少淳. 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篇5

论文关键词:高中英语,图式,阅读教学

 

一、引言

阅读是个认知过程,语篇的意义不仅需要从句子中发现,还需要从读者的背景知识中导出。【1】背景知识也叫图式。图示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进行推理和加速理解过程。对背景知识的另一种解释是情景框。说不同语言的人的情景框有些相同,有些不同。语言知识和情景框或背景知识都存在于人们的长时记忆中。阅读第二语言写成的语篇时,如果读者头脑里情景框与语篇中情景框不一致时,即使他的语言知识没有问题,阅读理解也会遇到困难。阅读理解不仅是语言问题,教学生阅读的时候,不能只教语言,还要教学生背景知识和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就可以说产生了理解。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图示”(schema),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Rumelhart)建立并发展了图式理论。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来决定,即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摘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否则,阅读理解就失败。笔者将图式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实效性作以下探索。

二、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建立语言图式

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是一个选择的过程”。【3】在这个心理语言学的过程中,读者根据语言符号不断地进行猜测,随时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分类、归纳、预测,并不断地进行判断,然后检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也就是说,读者根据自己的体验和需要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而影响这种交流的常常是词汇障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遇到语篇中的词汇障碍而频频查验词典,一则影响阅读速度,二则中短信息及逻辑思维的连续性,必然会严重影响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例如词根log(言、说)可与不同的前缀或后缀组合产生出几十个不同的词来,如:dialogue, eulogy, prologue,monlogue, antilogy......。如果学生熟悉这些英语单词的前缀: dia-相对 ,eu-美好, pro-前, mono-单独, anti-相反,经过分析, 即猜出它们分别为:“对话”,“赞颂”, “序言”, “独白”, “自相矛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词汇分析技能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构词法,牢记常见词汇,扩展词缀范围。久而久之,学生即可运用词汇的部分线索判断词义,克服词汇障碍。此外,还帮助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各类辞典, 推断、预测、猜测词义练习, 掠读及略读技能的综合运用。词汇和语法的导入也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起促进作用, 如熟词新义, 固定短语, 表达方式以及种类繁多的俗语、俚语、术语、委婉语, 俏皮语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都会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 适当的导入会使学生举一反三, 大大提高阅读效率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建立内容图式

阅读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过程。世界上不同社会不同人种,对于自然环境、气候、宗教、服饰、饮食等等,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和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认识和观点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帮助学生意识到这些民族间的差异性,可以更透彻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此外,文化禁忌也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阅读中值得注意,例如,大多数西方人都非常注意保护个人的“privacy”。 阅读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不能以母语文化的习惯来衡量西方人的社会习俗,应见怪不怪,理解原文的真正意义及文化内涵。高中英语阅读材料涉及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生活等许多领域,内容涵盖日常生活、人物、社会、文化、史地、科技、政治、环保、经济等诸多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范围极广。这些文化知识,学生十分缺乏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是学生提高阅读水平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应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教学中应根据每课课文的体裁、内容、难易度、对背景熟悉程度的不同,不断变换讲授方法,将背景知识传授巧妙地融合于课文讲解中。例如:在The Birth of A Festival一文中,让学生知道Kwanzaa(宽扎文化节)的起源及其庆祝方式,并了解了theSeven Principles of Kwanzaa,即人们对新世纪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此外,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英文报刊杂志也是一个有效途径。例如可有组织地订阅“英语沙龙”,“二十一世纪报”等一些语言浅近的英文报刊,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通过不断的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图式就会越来越丰富,阅读时就会激活相关图式,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

(3)建立形式图式,

语言学家Harris 指出“语言并不存在于一连串的单词或句子之中,而存在于联系着的语篇中。”阅读的根本目的是领会语篇的整体意义,获取所需信息,与读者进行交流。指导学生熟悉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语篇的逻辑结构、谋篇布局和关键词要特别讲解,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文章的思想连贯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因此,教师应从语篇的角度去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各种文章结构及其特点,训练学生运用标题,语篇标记和关键句去识别文章结构,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写作特征及修辞手段,通过分析修辞语言让学生了解文章体裁结构,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提高了阅读效果。通常,一份高考英语试题的阅读部分通常会包括人物经历或事件描述类的记叙文、介绍社会现象或现代高科技类的说明文、提供各种信息的应用文、话题谈论类的议论文等。教师应加强这几种文章体裁的阅读指导。学生熟读这些文章后,就能应付试卷中出现的各种题材的文章,而不至于感到陌生,增强他们在考试中的信心,使他们在应试中发挥出最高水平。

三、结束语

德国教育学家芭斯多惠曾经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学习。”将图式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思维,特别是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贯彻与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作为重要的阅读理论之一,图式理论无疑对英语阅读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激活有关图示,帮助他们把已有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字信息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在阅读中运用图示的能力,使学生从以往那种被动的、单纯接受信息的阅读过程变成一种主动的、积极与作者交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程东元.外语教学技术[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32-33.

[2]Rumelhart, D. E..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of cognition,In Rand J. S., B. C. Bruce & W. E. Brewer (Eds.), Theoretical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M],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0.

[3]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ogical Guessing Game[J],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67,6:126-135.

[4]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6.

篇6

【摘要】近年来,随新课程的倡导,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课堂的普及,对传统课堂的变革势在必行。其手段不仅可影响课堂教学模式、观念、内容等的更新,而且还能更好地与素质教育教学整合在一起。本文阐述了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及优势,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并就整合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地理多媒体教学 素质教育整合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影响,一九九三年《中国教育改革纲要》明确要求:“中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民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个体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特色。”近些年来,许多老师在素质理论的指导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正在地理课堂积极展开,如何做好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理念的整合,是当前教学理论研究者及教学实践人员共同的课题。中学教育者要能培育出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用人需求,必须能够从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等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在不仅是城市,甚至是部分乡村学校都有了多媒体课室,那么,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无疑是改变传统课堂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好方法,应用多媒体教学究竟能取得的那些改变呢!

1.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优越性

1.1运用地理多媒体教学,实行地理教学模式更新

目前,学校教育正面临着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模式整合的交叉口。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融入到教师讲课中,形成一种新型的计算机辅佐授课模式即(CAI系统 +黑板+粉笔)。地理任课教师则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解决传统教学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该模式改变过去黑板或胶片投影仪那种平面的、固定不变的文字图形和单调的声音效果,给学生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影响。

1.2运用地理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

当前中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正面临着巨大的阻力,作为一线地理教育工作者,多数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要从事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要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因此,教师也面临着再学习,提升自己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各项技能,以免让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对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理论方面是一种行为主义,在受这种理论影响,使我国绝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这种观念不仅扼杀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而且从基底上移走了具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土壤。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的普及及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此种模式的坚冰正在开始打破。如地理课堂中的“情境创设”“协商会话”“自主与探究”“小组讨论”模式的出现,说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悄然走进课堂了。

1.3运用地理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

从教育教学的视角看,现代社会所必须知道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教师所能掌握知识界限。现在的地理课堂教学,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课堂教授的知识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地理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还能达到在让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将多元化的信息作为教学内容融入课堂。教材已不再是唯一,,仅是地理学科知识的压缩和精华,以多媒体组合成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进入课堂,为培养自我理解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强的人才打开更广阔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既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实现了模式的转变。

2.素质教育教学的内涵

素质教育教学现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它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它关注人的发展,有其特定的现代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基础。它的实践性和现代性表明,它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现代的丰富和发展。然而,当前课堂的教学却很少人正确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由此导致教育观念的混乱,不仅曲解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而且将教育实践引入误区。因此,界定素质教育的内涵显得尤其重要,在多媒体的课堂更显得重要。

2.1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模式

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包括性格、兴趣及对学习的不懈追求。素质教育是提高全国国民德、智、体、美、劳基本素质的教育。过去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虽然也重视提高公民素质,但更注重的是培养专业人才,注重教育的选拔功能。因此,在每个教育工作者、学生或家长中的观念,存在的是通过应试教育获得较好的前途,而不是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

2.2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的教育,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担负着完成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学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完全被老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的获取知识,更注重的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3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人的素质的结构化决定了素质要素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及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决定了人的素质培养于发展的整合性特征。随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的问题也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现在更多的是把学习和自己命运联系起来。如何考到好的专业,将来有个好的前途,是现在高中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因此,实施人的可持续教育势在必行,因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依赖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就提出素质教育的课题,但现在,仍有许多必须解决的课题至今还没有很有效解决,有时甚至可能走进了死胡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力的增强,多媒体的课堂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整合成为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课题。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主题协调、相互渗透。如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系统整合,那么地理课堂的整合又是什么呢!我认为用整体、联系、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课堂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提高的关系,促进学生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就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3.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整合

3.1目标整合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地理教学过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地理课堂不再是简单地理知识传授过程,而是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学地理多媒体的教学具动态显示特征,能让学生扩大地理信息的接受范围,其优势是在于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容量大,但也存在展示速度过快,在播放过程中“满堂转”的现象,在图片和文字切换中,学生整体记忆效果不如板书,而且因为速度快,学生思考时间过少,也容易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出发,宜图则图,图文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2角色整合

目前,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课堂中,其教学模式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作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起来的后者,与当前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主导思想是相符合的。以学生为中心地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应教学思想也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但在推行过程中,真正达到效果的课堂并不常见,其角色的整合的过程大多演变为“满堂灌”至“屏幕灌”的教学形式,甚至出现为达到所谓“互动”的目的,有的教师又将“满堂灌”改成“满堂问”的形式,从导课到结课都是在“一问一答”形式中完成,而且问题大多浅显易答,达不到民主平等、自主探究的目的。所以简单用后者模式否定前者,我们是不能苟同的,而应取长补短,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既做到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3课程整合

从地理课程编排看,初中地理课程着重的是由因溯果地过程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着重的是由果溯因的过程。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注重的是科学性、思想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相结合,有明确、充实的教学目的,对知识和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问题设计时更重视的是图的识记和应用。高中地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运用地理原理,解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教学问题设计时重视的是结合案例,理解中心理论的实际意义,如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等。结合年龄、知识层次编排、整合课程,同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展开课堂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4师生整合

现在的中学生可称为享受型一代的“新人类”,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没有自己的未来计划和设计,在他(她)们看来,理想距现实生活太遥远,像为国家“贡献”“献身”等之类的词汇,很难在这一代当中找出。素质教育的推行可以说是势在必行了,现在的一些教师普遍认为,中学生主流意识越来越淡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者也正在面临较多痛苦尴尬的体会,面对诸如CEO、SOFO等概念,许多老师不知在云里雾里,茫然不知所云,这就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观念、意识陈旧,根本没办法跟现代的中学生沟通,因此,也给现代的老师提出新的挑战,也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更新观念,达到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有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也有局限性。现阶段,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教师不仅要为学科的系统性负责,而且要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负责,让素质教育在地理课堂开花结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关于网络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何克抗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暗示教学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着。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篇8

[关键字]图示理论;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有效运用

G633.41

一、前言

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使得英语交流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随着英语教学改革内容以及形式上的不断深入,英语口语教学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实际的效果却并不是非常的理想,其实际的考核方式也存在着非常大的模糊性。从外语教师的角度来看,英语口语教学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W正是处于英语能力夯实的重要阶段,正是处于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时期。图示理论为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发展体系,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的图示理论,其主要就是人们将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图示存储的方式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之中,之后大脑通过对过去经验内容的反应组织来实现学习者对于大脑信息的加工,这样就能够实现学习者知识库的丰富。图示理论作为认知理论的重要基础,其对信息的组织获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进行信息输入和吸收的同时,还需要将所掌握的信息与大脑之中的图示进行有效的链接,提高其新信息的释放能力。在进行语言信息处理方面,图示理论有自下而上的、自上而下的以及相互补充三种,所谓的自上而下,其主要就是指在进行认知理解系统启动的初期,实现最底层图示的激活,从具体到抽象的进行理解。自上而下则是相反,从高层次的图示入手来进行信息的预测、筛选以及同化,最终实现抽象化的结果。实际上,两种处理方式是相互补充的。

二、中学英语口语障碍分析

中学阶段的英语大多是采取考试的方式,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是忽略了口语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存在着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实际学习缺乏练习造成的。

1.语音方面的障碍以及方言上的差异

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语音方面的障碍主要包含了语音障碍、语调障碍以及朗读技巧方面的障碍。在实际的语音学习过程中,由于单词上的重音,语句上的重音以及连读、音变等都会影响到语流之中的读音变化,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英语理解方面存在着障碍,缺乏自我表达能力。作为口语学习的重要基础,词汇教学也非常的重要。在进行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其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词汇基础上,如果学生存在着词汇量不足的问题,那么就是使得其存在着单词掌握不熟练以及存在着同音异义等方面的误解,造成表达方面的巨大困难。

2.语速以及信息方面的障碍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听与说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在进行教材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的听力语速相对来说比较慢,这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养成惯性,只能够接受该种语速的英语。此外,大部分的学生实际上缺乏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这就使得其实际上是一种哑巴式的英语,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和口语学习的信心,缺乏说英语的勇气。

三、图示理论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激活已经存在的图示

在进行英语口语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已经拥有的图示知识不能够被激活,那么就使得学生非常难以进入到角色之中,因此缺乏英语口语练习的勇气。即使在课堂上被老师要求说英语,学生大部分也只是寥寥几句,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学生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怎么说。学生头脑之中的图示知识激活能够为学生交际提供更多的素材,这样就能够实现交际内容的输出性。在进行图示激活的过程中,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语言图示、形式图示和内容图示。例如,在进行单词exercise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容图示,延伸出 exercise book、do exercise 等等,这样就能够帮助打开思路,知道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之后就可以激发学生在文体方面的图示,引导学生组织整体的篇章结构,让学生根据话题来介绍相关知识,分析练习带来的好处,最后提出倡导建议。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语言方面的图示,让学生能够利用更加恰当的词语来进行实际内容的表达,其中关键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与整个话题密切相关的词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进而启动语言图示。借助内容图示让说话者能够更加顺畅的进行表达,提高说话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层次性,让学生能够进行更加明确的表达。

2.构建新图示

在进行英语口语表达过程中,图示激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重要的前提则是进行图示的构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不断的进行学习,在进行自身知识的图示体系的构建以及完善中提升自身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口语话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随着教学内容的转化来进行话题的划分,诸如,饮食类、运动类、天气类等等,实现各个话题内容图示的明确,例如,在foods方面的话题可以借助all kinds of、delicious、favorite、fun等几个部分来进行阐释,通过词汇的不断丰富来充实整个话题,让学生利用常见的词汇以及句型来进行内容的表达。在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注重语言信息方面的输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来进行语音信息的输入,丰富学生大脑之中的图示素材,实现口语内容的成功输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要注重跨文化方面的差异性,通过不同民族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习俗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来进行对比分析,学生树立正确的图示,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汉式的英语。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图示网络,鼓励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不断的扩充自身的图示,激活图示内容,实现语音信息的转化。

3.注重图示的输入

图示理论更加强调信息的积累,在进行英语口语的图示构建过程中,其更加倾向于对声音语码方面的积累。在图示理论的重要指导之下,单纯性的语音学习、词汇背诵等都不能够真正的实现英语口语的习得,进而建立相对应的口语图示。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有声信息方面的积累非常的重要。在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大量的视频和音频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更加r活、更加生动的图示,转变传统的对话方式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生活化的语境构建,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入VOA、BBC等的新闻报道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老友记》、《走遍美国》等具有美国生活场景的美剧,帮助学生进行图示的全方位存储,同时还能够纠正学生在英语方面的错误发音,实现俚语和习惯时态等方面的积累,避免传统的中国思维方式的限制,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积累的英语图示中选择最为适合的表达,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4.图示上的输出

在进行中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音频材料,学生能够在音频和视频材料中获得常用性的图示,之后在各个图示之间寻求联系,鼓励学生将英语学习与现实性生活相关联。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方面的图示积累,引导学生在恰当的场合之中进行使用,纠正学生在使用方面存在的错误。例如,教师在实际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影视作品中进行某一主题表达的积累,形成图示,之后再对适用场景来进行改编以及灵活的运用。诸如,在进行医院就诊的图示积累,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实习医生格蕾》中进行地道语言的积累,问题讨论场景则可以从《老友记》中选取,让学生在不断的鉴赏中获得最为地道的词汇和句型,形成图示,之后借助相关的生活事件来进行图示的提示语积累,通过不断的演练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以及实际的语言口语表达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图示理论并不只是仅仅的限制在听力教学以及阅读教学中,其对学生口语教学内容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于信息传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图示理论来进行中学英语的口语教学,更加注重图示的激活,让学生构建一种简洁而高效的知识训练技术,从输入、输出等多个角度来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利用,转变传统教学方面存在的弊端,让学生在头脑记忆中形成多种图示,提高学生对于口语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实际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广铿.英语教学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邱茜.图示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J].读与写杂志,2014.03(03).

[3]黄海泉,钱丽娜.图示理论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15-01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自助与助人以及培养学生耐挫、乐群、敬业等方面的育人功能。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其可能性的理论依据一是转移机制,二是内啡呔释放机制,三是一些实验性研究显示有氧练习对情绪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的个体有积极性影响。

学校体育通过体育竞赛(包括竞技体育)这一特殊的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以相互间身体运动能力(包括智力)优劣比较的形式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使学生自觉按照真、善、美的尺度,变外在必然为内在必然,变他律为自律,从而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并不断满足学生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需要。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

心理学家基本认同适应和发展是人生的两大任务。“某一特定适应水平随个性生理环境的改变,原有的适应平衡被打破,需要高一级心理机能和个性品质才能适应。若适应水平侧重于个体与环境关系的现状,发展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体育教学以班集体形式进行,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这种师生、学生之间群体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体育尤其是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课堂社会”,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如果教师能够有深度地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将突破德育的范畴成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独立一育。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体育教学中育心功能应和育体功能同等重要,互为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第一功能是育体育心,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学校体育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任何其他方式、手段无法替代的。学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制订相应的教育措施,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采取有效方式,加大学校体育科研力度,使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有:

1、教育性原则 是指学校体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全体性原则 是指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体育的一切教育特点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绝大多数直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

3、差异性原则 是指学校体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篇10

由于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学校教育如何来帮助、指导年青一代认知自我,开发潜能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他们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面,也是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然要求,它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

心理健康是学习、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保持对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从而充满自信,积极乐观,富有创造性的投入学习和工作。从学校教育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处于压力之下,其思维就会变得机械、呆板,压力还会干扰注意、记忆和想象等认知活动。心理学家哈罗克(E.Harlock)曾经通过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说,由于受到批评而引起的恐惧、紧张、烦恼、愁闷等不健康的情绪,会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阻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学校教学中的意义十分重大。

在聋校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聋生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生理缺陷,致使他们有一种自卑心理,自信心不强,没有努力目标,对前途悲观失望,对社会态度消极,社会交往能力低下,自我意识不强,耐挫力差等心理障碍问题。同时,也是因为他们的生理缺陷,致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交友圈以及信息渠道都比正常孩子要小的多,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是我们聋校日常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健康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说,就是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全面发展理应包括身心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聋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聋生身心健康

聋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对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属于直接不理睬,不接受状态。当他们步入社会后会四处碰壁,从而使内心一再受挫。

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从德育方面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与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的机体活力,调动神经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内分泌活动,协调骨骼肌肉活动,健康的身体可以使人精力充沛,提高活动效率。身心健康具有内在联系。因此,现代学校的卫生保健已经由单一的生理卫生保健发展为生理心理综合保健。

再者,传统教育中,我们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为重点。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活动,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智力教育也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这也要求学生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出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思维力和记忆力等。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聋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冲动出现;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在聋生社会地位不被认可的状况下,他们会从其他方面寻求心理上平衡。比如,谈恋爱、玩电子游戏、和社会青年打架斗殴等。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为四个方面:

①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②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③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④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这些特定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许多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此时,对聋生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使聋生适应社会形式的必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出现的一些现象,都将对聋人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

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温馨减少,家庭对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聋人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

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聋人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中。

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东西的出现,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