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营企业标准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型民营企业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

篇1

[关键词] 民营企业 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打破国有企业一枝独秀的垄断局面,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二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三是民营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城乡新增就业人口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从民营经济发展的轨迹中,蕴藏着民营企业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一、我国民营企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需要面对的问题

1.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认证体系没有统一

欧美许多跨国公司、商贸协会、多边组织和国际机构制定各自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并且发起实施了多种“准认证”形式的企业社会责任验证、审核、评估以及认证。作为全球产业链条上的一员,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运作中就必须接受国外不同机构的认证,从而提高了运营成本。

2.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标准有失公平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可能“水到渠成”,而在发展中国家,一般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依靠低的劳动成本参与市场竞争。因此,要求发展中国家履行与发达国家同等的劳工保护等社会责任,显然是不公正的。因此,实施西方制订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将对我国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民营企业的造成严重损失。

3.企业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没有作到关心人、理解人和尊重人,没有把提高职工的满意度作为企业经营的价值取向。有的民营企业甚至以不惜损害就业者的身心健康的生产方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4.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缺乏有效的监督

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只注重民营企业的利润和税收而忽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因而导致对民营企业守法行为缺乏有力的监督。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国际化经营有很大作用:①可减少国外客户对供应商的第二方审核,从而节省费用;②在更大程度上符合当地法规要求;③建立国际公约力;④使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建立正面感情;⑤使合作伙伴对企业建立长期信心;⑥有利于民营企业创造更广阔的生存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⑦有助于得到政府的信任而更多地得到政府的资助和优惠政策;⑧可作为企业一种长期的促销手段和吸引顾客的广告形式,从而能够长期、稳定地获得大量的客户。总之,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长期赢利能力,实现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2)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改善民营企业劳资关系。民营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标准,尊重人权,保障工业健康和安全标准,实行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哲学,促使劳动提供者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和谐的商业伦理关系的具体表现:①将使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改善民营企业比较紧张的劳资关系;②对雇员福利的承诺将提高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③它会促使企业系统地制定并执行一套完整的劳工制度,提高民营企业的生产力。

(3)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从表层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诚信表现之一。为顾客着想,提供优质服务、优质产品,让消费者满意,从而赢得顾客的信赖,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深层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消极影响

(1)企业社会责任壁垒。民营企业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影响最大的是纺织服装业、玩具业和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社会责任标准是一种具有贸易保护性质的“劳保”壁垒,有可能成为民营企业产品出口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2)降低民营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中相当多的企业利润空间较小,抗风险能力还较弱,这些企业要达到社会责任标准要求,势必要大幅提高职工工资,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其次,申请SA8000标准的认证,需要给认证公司支付相当数额的认证费和维护费用,也将增加企业成本,削弱民营企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3)降低对外资的吸引力。社会责任标准一旦全面实施,我国劳动力廉价优势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会丧失,这将降低对外资的吸引力,跨国公司也会担心其分包商不能达标而不愿来我国投资,从而对我国吸引外资产生消极作用,影响到作为跨国公司供应商的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不同规模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差异性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型与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阶段、实力和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其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的具有差异性。

1.大型民营企业经过创业与稳定发展两个阶段的积累,企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快速发展时期,规模越来越大,并逐渐占据竞争的有利地位

企业由原来追求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转为注重企业的长期利润最大化,与消费者、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商、社区等相关利益群体的接触日益丰富和频繁,关系也渐趋融洽。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安全的生产、良好的商和供应商关系、高度的信誉已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的发展只有与社会发展目标一致,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另外,很多大型民营企业都是通过转制从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变过来的,原有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安排形成现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路径依赖”,企业将继续承担部分社会责任。随着这些企业实力的增强,企业发展的许多方面对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应随之扩展。

2.大部分中小营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

规模普遍较小,产品种类单一,利润微薄,以追求企业最大利润为惟一目标,企业主要对民营老板个人或为少数的合伙人负责,企业对社会责任认知模糊,承担社会责任的倾向不明显。因此,根据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现实,企业所应承担的扩展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依法进行生产和经营。我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绝非易事,因此一些企业偏好于短期行为,损害了国家、社会以及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不仅造成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造成诚信缺失、企业交易不安全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求中小企业基于其长远利益,从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端正经营理念,规范企业管理,建立自律机制,依法生产和经营。

(2)保障职工的权利,增加职工的福利。中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即重视职工安全问题,应确保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的投入,切实采取必要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措施,努力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增加职工的福利,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这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的需要。

(3)珍惜资源,爱护环境。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严重偏低,大量自然资源消耗型民营企业的存在使我国资源消耗过快,而且很多企业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很普遍。因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严重。珍惜资源,爱护环境既是中小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如今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民营企业如何应对企业社会责任

1.要充分认识SA8000的客观性与重要性

虽然目前国际劳动组织和其他国际标准机构尚未将SA8000视为国际标准,亦没有一国政府规定其为强制执行标准,但是它毕竟体现着当代社会对企业的一种期望,代表着跨国公司将社会责任当作自己责任的先进管理理念。积极申请并获得SA8000认证,不仅有助于打破SA8000对企业销售和出口的藩篱,也是民营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2.在经营管理中贯彻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与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加重企业负担、影响利润的观点相反国内外实践证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绩效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在经营管理中执行SA8000标准并贯彻企业社会责任,还可以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重新设计制造成本结构的目的。一方面,需要重视企业管理理论的建设,从制度上保证社会责任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中,将社会责任管理理念从上到下贯彻到各个层次。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处理生产成本上升与承担社会责任关系方面的成熟经验,采取财务、环境、社会责任三者结合的业绩汇报模式,以透明的方式向社会企业运作的综合效果,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3.通过SA8000,推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的凝合剂,它通过在企业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来强化员工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培养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形成企业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保证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则需要靠先进的企业文化。SA8000恰恰可以推动先进的企业文化的传播。因为,SA8000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企业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的一致性,体现了企业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的一致性。把保证劳动者权利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它使社会责任不再是一种道德的呼吁,而是一种利益挂钩的市场机制。它使企业的管理者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使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使企业文化亿蕴含的深刻内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沿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前进。

4.推动政府促进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一是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帮助民营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要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二是政府应该完善法制建设。将民营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三是建立一套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如今中国对民营企业的评价标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标准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的要求。四是在舆论导向上,政府应当扩大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引导社会关注和重视民营企业,营造一种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黎 昀:民营企业如何应对SA8000.商场现代化,2005.11.

[2]苏 鹏 孙朋丽:略论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与现代化,2005.7

篇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银行业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银行业整体面貌也焕然一新,实现了质的飞跃。

据统计,从1979年至2012年30多年间,我国银行业人民币信贷余额从2040亿元增加到63万亿元。间接融资在我国金融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作为中介的商业银行一直发挥着社会融资主渠道的作用。

从银行业自身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从1978年的1512亿元,到现在130多万亿元,增长了近1000倍;不良贷款率已从1978年的3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不到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银行业资本严重不足,甚至为负值,目前已达到13%左右的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我国银行业可谓“一枝独秀”。

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国有控股制度的弊端与缺陷将逐步凸现出来。因此,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速中国银行业深度改革日显迫切。个人认为,推进中国银行业股权结构的民营化是当前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方向与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

股权结构现状与六大致命缺陷

从当前中国373家主流商业银行来看,95%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控股。5家国有大型银行自不必说,在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属民营企业控股;在144家城商行和212家农商行中,仅在江浙一带有14家小型民营银行。也就是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银行在主流商业银行体系中仅占5%。

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来看,大型国有银行与政府控股的商业银行占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的95%,民营银行仅占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的5%,其中“工农中建交”占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的60%以上。

不难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上仍属于国有控股体制。这种体制带来的致命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中国经济改革转型中很难再扮演重要角色,并可能成为经济改革的阻力。因为国有控股性质决定它不讲市场语言,只讲政府语言。

二是“一股独大”,公司治理水平难以提升。现行体制下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单一,无法形成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公司治理严重失衡。

三是商业银行大而不强。在政府呵护下,现行体制下的商业银行很难练出自身肌肉,非但培育不出中国的汇丰银行,反而容易使银行出现“三高症”(高市盈率、高发行价以及超募资金过多)。

四是“走出去、国际化”困难重重。西方社会更认可市场行为,而非政府行为。目前我国银行业中有很多制度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仍存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不能真正融入到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严重阻碍了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与进程。

五是不利于促进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新型市场没有共同语言,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和融资服务,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抑制。

六是经济动荡、危机出现时商业银行风险传递会给政府带来巨大冲击,给政府财政带来潜在压力。一旦出现严重的经营风险,在国有控股银行体制下容易导致金融风险向财政传递。

给中央四个政策建议

面对上述现状,建议中央制定计划,安排时间表,让民营控股的商业银行5年内从数量和规模上双双达到30%。具体来说:

一是对“工农中建”实行一减一增。即把现有持股比例60%~80%这个区间减持到50%~60%这个区间,减持后,增发给中国优秀的大型民营企业。出售“工农中建”股权,所得用来补充进入社保基金。目前大型银行已经对外资开放,吸引了一大批海外战略投资者入股。在这一背景下,未来大型银行应进一步放开对国内民营资本的限制,加大对民营资本的开放程度。要相信,我国的民营企业可以承担起这份重担。未来中央政府可以制定一个五年规划,下决心降低国家对大型银行的控股比例,鼓励民营资本大批量投资入股,优化大型银行的股权结构,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大型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

二是推动地方政府逐步从地方性银行中退出。对144家城商行和212家农商行全面推行民营化战略,地方政府和政府平台投资从地方性银行全面退出,把相应的股权和控制权转让给当地最优秀的民营企业,彻底切断地方政府对地方银行的行政干预,将地方性银行改造成真正的民营银行。

三是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办民营银行。改革开放30多年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塑造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有魄力有干劲,勇于创新,具有很高的市场敏锐度。可以考虑由银监会制定相应标准,工商联牵头实行名单制,支持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发起建立一批区域性、全国性有特色的商业银行,比如高科技银行、现代农业银行、物流贸易专业银行、社区银行等。

四是下大决心推进中型股份制银行民营化进程。对现有的10家全国性国有控股股份制中型银行也要有个推进民营化方案,要制定时间表,在3~5年内完成中型银行民营化进程。

如果经过5年的努力,中国民营银行在中国商业银行中三分天下有其一,中国经济转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就会由这批充满活力的商业银行挑起大梁,鼎力支撑。

“民营企业一定能办好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是在1995年由全国工商联牵头、以民营企业为主发起设立的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篇3

【摘要】基于云技术开发的在线会计服务实现多用户动态实时低成本共享资源,企业财务信息处理存储由建在云端的大型数据处理中心完成。本文通过调研浙江民营企业在线会计服务应用需求现状,分析典型在线会计服务模式,发现安全性、数据管理、个性化服务等是困扰在线会计服务前进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这些关键控制点,构建基于云环境适合浙江民营企业需求的在线会计服务模式,以期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计算 SaaS 模式 在线会计服务 民营企业

一、引言

目前浙江省工商局统计在册企业数达110.8 万家,其中民营企业96.3 万家,占比86.9%,其中约85% 为中小微企业。资料显示浙江民营经济占GDP 比重达63.8%,中小型民营企业已成为浙江经济的显著特色及重要推动力。Amazon 的云服务(AWS)为全球190 多个国家地区的40 多万家商业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Google Apps 全球企业用户超400 万家,当今国际大企业运营网络化,借助互联网实现跨时空实时业务协同。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要与之同台竞技,必须要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云计算环境下在线会计服务平台,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动态管理模式。

本文采用网站调查问卷、发送电邮、邮寄、企业座谈、专家访谈等方式发放问卷对浙江民营企业在线会计服务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构建在线会计服务模式。

二、企业在线会计服务调查分析

(一)浙江民营企业在线会计服务基础信息分析

通过前期专家访谈、企业座谈、资料查阅等信息收集处理,本次调研对象基础信息主要区分不同调研对象是否使用在线会计服务及对此服务的了解情况。所有调研对象使用在线会计服务率为31.64%,其中大型、中小微民营企业占比分别为6.64%、22.66% ;使用者对云端记账、SaaS、PaaS、IaaS 等云计算模式均表示清楚了解,未使用者中仅有18.86% 对此清楚了解,65.14% 对此仅听说或一般了解,16% 对此不了解。由此可见,云计算环境在线会计服务的影响面还较小,55.47% 的受访者对此知之甚少;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采用在线会计服务的比例远高于大型企业,原因是大型企业自身财力物力人力充分,支持本地运行财务系统居多。

(二)浙江民营企业在线会计服务功能需求分析

调研显示,67% 的受访者认为基于云计算环境在线会计服务是有必要的,认同云平台按需使用、低成本、流程简洁,认为在线会计服务平台需要提供的功能主要包括:记账、应收应付、薪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80% 的受访者认同财务业务动态一体模式,绑定租用在线会计+ 进销存。民营中小企业还注重财务分析、咨询、预警等增值服务应用功能。

(三)浙江民营企业在线会计服务应用分析

调研显示,浙江民营企业已使用在线记账服务居多,部分实施在线记账+ 购销存(25%),认同在线会计云服务一次性投入低、多人异地协同,数据实时更新掌握等优势。但已使用在线会计云服务受访者(超70%)认为:数据安全防范、稳定性可靠性、稳私保护、服务质量、网络安全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部分提及缺少政策监管(40%),个性化服务欠缺(38%)。未使用在线会计云服务的潜在用户主要对在线数据安全性,风险担忧(80%),及认为缺乏成功实施方案供参考(75%)。

三、企业在线会计云服务模式存在问题

(一)安全问题

针对目前市场上在线会计服务供应商提供的云服务功能调研,发现服务供应商提供用户登陆安全提示,但用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密码设置简单也没有强制修改措施,登陆安全存在隐患;目前在线会计支付服务数据自动存储云端,服务供应商采用加密技术对用户传输数据加密,用户只要能联上互联网,随时随地按需调用数据信息,但现实中互联网络的稳定性、持续性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用户数据存储在异地大型数据处理中心,服务供应商掌握用户最核心的商业数据,如何使商业数据不被恶意第三方窃取,供应商严禁除用户授权外的第三方实施对数据操作也是存在问题。

(二)数据管理问题

初次使用在线会计服务时,服务供应商提供标准模板导入财务数据,这对初次使用者存在难度。由于不同服务供应商为垄断资源,对用户数据转移接口的设置自成风格,没有统一标准,用户在日后选择其他服务供应商时转移数据埋下隐患。

(三)个性化服务问题

目前在线会计服务供应商提供模块功能相对简单,仅限于常见财务核算功能,但税务管理、薪酬管理、财务分析等功能尚未健全。对用户如自定义打印单据风格等部分个性化服务提供有偿增值服务,但仍有一定局限性,限制中小型企业财务业务决策有效性。

(四)动态财务预警问题

企业需实时掌握实际存货库存量,要求结合采购、销售订单能自动核算待采购各类存货数量,及时发出采购预警,实现存货可用量分析;企业要求服务供应商根据会计准则提供多种存货计价方法,自动核算各类存货发出成本,企业能即时计算毛利。但目前仍未做到。

(五)内部流程控制

在线会计服务使用户日常只要对发生业务填制凭证,无须审核,系统自动将凭证过账,账簿报表自动生成,流程简单的同时,也使传统会计内部稽查、多级牵制作用丧失,企业缩减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数量质量降低使企业的内部流程控制机制不健全。

(六)缺乏统一规范政策

起步阶段的在线会计服务,要得到社会认可必须要先获得使用者的信任。在线会计要得到社会公众信任,政府监管部门规范监管是必须的。而目前国内没有明确详细的关于在线会计服务、云计算应用规范作依据,监管部门有必要针对在线会计产品的监管政策、服务标准及权利义务界定等方面制定法规、政策。

四、企业在线会计服务模式构建

(一)构建在线会计服务平台模式

通过企业调研,在线会计服务模式功能实例分析,构建适应浙江中小微民营企业财务业务发展需求的在线会计服务模式,见下图。

(二)搭建在线会计服务平台

云计算利用虚拟共享基础架构技术,集成各类工具,将会计系统布置到网络,动态多用户实时通过浏览器访问资源,数据计算存储由云端大型数据中心承担。在线会计服务供应商配备云端大型服务器;具有灵活的自扩展性、防拥堵能力的数据库;提供由两个不同运营商支持的网络传输线路,一条主线,一条备用,提高网络对服务支持;设置在线会计信息处理优先级别,确保在线会计用户对云端资源正常使用。

对典型在线会计服务平台跟踪发现,财务业务交叉点集成模块解决数据对接问题,节省单独运行成本,满足大多数用户需求。以友商为例,在线会计服务包括凭证管理、固定资产等辅助核算管理、期末处理、会计账簿管理、报表管理等,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包括资金管理、成本核算分析、财务分析,同时配套在线进销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服务。浙江民营企业绝大部分处于成长期,通过财务业务一体化,有效提升企业管理决策有效性。

(三)建立在线会计服务模式核心机制

(1)安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登陆安全设置。在线会计服务使企业关键数据存储在异地云端数据中心,因此用户登陆云端权限设置至关重要。目前在线会计服务平台登陆除简单的用户名、密码之外,对数据安全性有较高要求的客户,只有身份信息与证书符合一致才能访问资源,且按证书上规定权限执行操作,这与银行安全信息认证系统是一样的。

数据安全。目前服务供应商主要采用SSL 加密技术防止用户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窃取;采用数据库隔离、网络存储异地备份、URL 随机码、对云端SQL 数据库加密、客户端Cookies 加密技术确保会计信息存储安全。在现有数据安全防范机制下,提出开辟高速下载专用通道提高客户在线会计信息数据下载安全;数据库主机配置为双机系统,主机与存储连接采用双通道卡;编制严密备份时间表及偶发事故计划,遇突发事件能及时恢复备份文件,确保数据安全。

商业秘密安全。在线会计服务供应商掌握最核心会计数据信息。提出需综合考察服务供应商的规模、财力、技术水平、诚信等,确保企业商业秘密安全。另外浙江民营企业也可以选择保留部分关键数据控制权,如将关联客户信息存储本地主机。

(2)数据管理。根据会计法要求,会计档案存档一般3 ~ 25 年,有些甚至永久性保存,而当企业采用在线会计服务或变更在线会计服务供应商时,由于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数据接口不具有兼容性,企业就会面临会计档案数据有效转移问题。这就要求服务供应商遵循行业标准采用通用应用程序接口(API),使客户端具有一定开放性,便于用户将各类文档数据信息在不同服务端间迁移,使用不同服务供应商提供的不同服务模块。另外,云端数据存储量随在线会计服务使用量增加而增加,服务供应商要根据企业用户意愿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存储管理,要利用数据冗余处理技术优化数据存储方式,及时清理无效、散乱数据,确保数据间的勾稽关系。

(3)个性化服务机制。浙江民营企业96.3 万家,企业规模、行业、地域差别决定各自不同的会计处理流程、商业运作模式,而目前在线会计服务供应商提供标准化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选择在线会计服务。为满足不同企业用户个性化需求,友商网提供主要税金明细、固定资产、安全防护工具、套打设计、账套异入、产品培训、专属顾问服务、初始化服务、自定义报表增值服务,每项服务标示50 ~ 800 元价格。但这些增值服务还是具有局限性,故此提出安装对口控件方法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需要服务供应商在服务研发阶段预留安装对口控件端口,再根据用户需求执行对口控件上的虚拟程序,启动在线会计服务相应功能模块,而这个行为仅对该用户端有效,不影响服务网站及其他用户。另外这个对口控件也可以由用户自行设置运行。

(4)动态财务预警机制。浙江民营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举步维艰,若在线会计服务商向用户实时发出财务预警信号,使企业避免财务危机,定能使在线会计服务更受企业欢迎。“ 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模型研究”(2011)作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选取上市公司财务、经营质量指标,提出利用Kalman 滤波器模型和BP 神经网络模型编制动态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服务供应商可借鉴前期研究成果建立完善的动态财务预警机制。

(5)流程控制机制。用户登陆在线会计平台,实时操作各功能模块,数据计算传输存储到云端服务器,最后退出平台的全过程都由服务供应商全程掌控。服务供应商流程控制主要目的是保证并监测其提供的各项服务正常运作,进行合规性检查、风险管理,持续更新升级服务。调研发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得到企业认可,因此在线服务流程需满足大部分企业需要,但浙江民营企业规模、地域、经营范围又各不相同,建设服务供应商可以按不同行业类别、规模等预设服务流程,再根据不同企业要求做整体微调。

(四)制定在线会计服务标准

(1)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在线会计服务质量评价机制是对在线会计服务模式核心机制作出评价标准,研究用户对在线会计服务的满意度、服务供应商对在线会计服务整体执行度、控制度、成效性评价,对企业贡献度评价。由此提出以用户满意度为核心,由监管部门作为独立第三方建立功能性、可靠性、安全性、响应性、成本效益性评价维度的在线会计服务质量评价机制,见下表。

(2)在线会计服务权利义务界定。在线会计服务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政府监管部门应对云计算发展作出规范说明,制定云环境下在线会计服务接口标准及调试方法,规范供应商服务内容,检查其功能完整性、合法性、合规性,检测服务稳定性,监督服务安全性,规范服务价格标准,提供参考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建立公众对在线会计服务信任。

(五)建立在线信息披露机制

供应商与用户通过协议建立双向合作关系,监管部门在中间起桥梁作用。企业付费给服务供应商获取对应服务,用户信息存储在云端数据库,服务供应商享有监管部门规定的对外披露企业会计信息权责。提议服务供应商只有对会计信息查询权,在未得到用户授权前提下不得对企业财务数据处理。供应商按国家标准统一对外披露企业会计信息,有效解决企业自愿信息披露不足问题。

基于云环境在线会计服务对浙江民营企业是一种全新模式,企业只需关注应用服务,底层技术层面软硬件设施购置维护全由服务供应商支持。通过云计算,互联网实时大数据商业分析,整合产业链资源,使民营企业业务信息及时传递到财务系统,实现财务信息实时全面准确反映业务情况,有效提高民营企业资源利用率,支撑浙江民营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静. 云计算时代的在线会计服务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2012.

篇4

一、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现状

中国主流商业银行95%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控股。在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只有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属民营企业控股。在144家城商行和212家农商行中,仅在江浙一带有14家小型民营银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民营银行在主流商业银行体系中仅占5%。不难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上仍属于国有控股体制。

二、国有控股制度的致命缺陷

1,商业银行在中国经济改革转型中很难再扮演重要角色,并可能成为经济改革的阻力,因为国有控股性质决定他不讲市场语言,只讲政府语言。

2,“一股独大”,公司治理水平难以提升。

3,商业银行大而不强。在政府呵护下,现行体制下的商业银行很难练出自身肌肉,非但培育不出中国的汇丰银行,反而容易使银行出现“三高症”。

4,“走出去、国际化”困难重重。目前我国银行业不能真正融入到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严重阻碍了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与进程。

5,不利于促进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与民企、小微企业、新型市场没有共同语言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抑制。

6,经济动荡、危机出现时商业银行风险传递会给政府带来巨大冲击,给政府财政带来潜在压力。

三、政策建议

1,对“工农中建”实行一减一增。即把现有持股比例60-80%这个区间减持到50-60%这个区间,减持后增发给中国优秀的大型民营企业。

2,推动地方政府逐步从地方性银行中退出。对144家城商行和212家农商行全面推行民营化战略,地方政府和政府平台投资从地方性银行全面退出,把相应的股权和控制权转让给当地最优秀的民营企业。

3,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办民营银行。可以由银监会制定相应标准,工商联牵头实行名单制,支持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发起建立一批区域性、全国性有特色的商业银行。

4,推进中型股份制银行民营化进程。对现有的10家全国性国有控股股份制中型银行也要有个推进民营化方案,在3-5年内完成中型银行民营化进程。

篇5

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鼓励同类企业整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知名品牌企业。走大型现代企业建设之路,建集约型经济模式,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是民营企业的基本走向。一是以“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和“铸龙”工程为牵引,加强同类企业整合,培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二是走现代企业制度的路子,改变企业单一的产权形式,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机制。三是以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为基础,打造强势产业,创造知名品牌。

2、集中使用技改资金,突出重点搞好扶持,逐个破解企业难题。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思想,把眼光放长远些,把技改资金重点投放在优先支持有实力、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企业上。一是要汲取教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技改新途径。使技改工作中的修修补补变为实实在在地革新改造。二是创新方法,突出重点,采取集中力量新战略。使技改资金的使用从“平均分配”的形式转为有重点有选择的投入。三是总结经验,创新办法,趟出民企发展新路子。多方筹措资金,集中财力物力,选择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企业优先进行技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篇6

【关键词】产业经济 民营物流企业 战略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民营物流企业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了各行各业对物流的依赖程度,给民营物流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产业结构变化给民营物流企业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购的盛行,使得民营物流企业迅速增多。例如远成集团、山东海丰、民生轮船、宝供物流、上海佳吉快运、山东荣庆物流、北京宅急送、福建盛辉物流、天津大田、福建盛丰物流等。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物流行业的零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管理技术革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产业结构变化给民营企业带来的挑战则体现为急速增长的物流业务给规模小运营尚不完全成熟的民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民营物流企业为了完成运输任务出现了服务质量降低、物流速度变慢、货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等众多问题。此外,联合包 裹、天地快运、敦豪、联邦快递等国外大型物流公司的进入也使得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行业竞争越来越大。

二、产业结构的变化背景下民营物流企业的优势

(一)管理体制更加灵活。

从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来看,多表现出家族化特点,产业结构、产权分配、组织基础、决策方式都更加灵活,具有十分强的主动性。这也使得民营物流企业的领导能在管理中体现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北京宅急送的陈平、广州宝供的陈武、上海远成的黄远程等等。家族化的特点也使得在管理上呈现出自然而然的信任,管理模式更加灵活,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较之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的固有管理,更加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经营方式更适应市场经济需求。

民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呈现出一体化的特点。因此在经营上反映速度更快、适应性更强。主要表现在其对成本控制、市场运作方式和经营管理上都采用适合市场经济的最经济实惠模式,注重市场变化,寻求效率、效益、利益的最大化。从目前我国的物流需求来看也呈现出规模小、区域性强、批次多等特点。苏州某民营物流企业经营的物流品种一直保持在8万种左右,60%的业务都集中在江苏省范围之内。

(三)经营风险、企业负担更小。

民营企业的资本都为自筹,债务负担小、负债率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变小。从苏州民营物流企业的资金构成来看,70%的属于自筹,主要来源是合伙投资和劳动积累,银行贷款的仅占总资产的10%左右。同时,民营物流企业不需要向社会公布财务报表,没有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压力。

(四)经验积累式的运营方式竞争力较强。

民营物流企业的创建多数建立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其运营方式较为成熟。又由于民营企业初期的低成本以及多数客户为先期积累的客户资源,客户与原材料供应商更加稳定可靠。从库存管理、物流运输、加工装配、通关等都有一套成熟的模式,使得他们在进入物流行业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竞争力。

三、当前民营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偏小,资金不足。

民营物流企业的规模偏小。例如苏州某民营物流公司则主要从事叉车销售及物流系统周边设备的设计、制造与安装,经营模式较为单一,覆盖点仅有江苏省范围内的31个点。其融资渠道也较为单一,主要是企业内部资金。因此,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在地大物博的我国发展前景堪忧,单一模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物流人才缺乏。

据统计,90%以上的苏州物流企业主要提供的是仓储、物流运输、单证、国际货运和报关等功能性的物流服务。而提供物流咨询、产业链整合、设计类的服务多是大型中外物流企业。总结而言,民营物流企业人才分为三类销售、服务、操作。操作员培训期3-6月,销售、服务类也需要至少3个月时间。由于其工资标准在2000元-4000元,人才极容易流失,企业的培训也随之损失,替代成本较大。

(三)管理水平低下,服务质量不高。

资金和规模的限制使得民营物流企业的经营范围较为狭窄、业务单一,主要是重复操作,其质量相对较低。其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建设不足也使得物流产品常会出现丢失、损害等情况,给物流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和信誉困扰。这也体现出管理上的不足。由于要维持生存、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使得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缺失,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四、中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途径

(一)自身的改变。

首先是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自身的资金实力,扩大物流经营的规模,增强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是转变经营模式,采纳国际国内先进运作方式,革新企业发展模式,寻求企业的长期利益。再次,是提高员工的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以严格的奖罚极致、科学规范的管理标准实现责任制的管理你。最后是注重市场经济的变化,根据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尽快融入电商时代,寻求多方合作以形成强强联手的运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二)把握外界机遇。

首先是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走出国门,实现互惠互利。其次是在电商时代,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符合社会需求的电商物流服务模式。再次,是在国外企业进军中国物流市场的同时,利用本土优势积极开发融资合作模式,走出小范围服务的困境。最后是利用优惠政策,获得来自政府等各方的支持,整合对自己发展有利的资源,同其他兄弟公司积极交流经验,实现牵动效应,实现自我的又好又快发展。

五、总结

产业结构变化使得民营物流企业面临机遇和挑战。但是只要有效的把握机遇,勇敢面对挑战,充分利用外界优势一定能够使得民营企业走出困境,获得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荣.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篇7

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经济运行情况预报,民营企业总数约占了我国企业总额的96%,接收了将近75%的就业。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约占全部社会经济的65%,其中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高达40%。中国每年经济发展的增长部分主要是依赖于民营经济的增长,据有关专家的估计,民营企业的经济增长为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了70%~80%的部分。这是民营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第一产业,民营资本进入日益加速,特别是由于国家对民生项目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很多的民营企业就开始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进行大量投资,这样对于资金规模较小的民营资本而言是容易开启市场的。在第二产业,民营经济的比重也在增加。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

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既有微观因素,也有宏观因素。比如说,微观方面的民营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和银行的原因;宏观方面的融资渠道、利率与信贷政策、社会服务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的原因。

(一)微观成因

1、民营企业本身的局限性。

(1)大多数民营企业自有资金少,规模小,建立时间短,靠自己不能满足其扩张的需要;(2)民营企业大多没有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由于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降低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企业自身管理也不标准,从而影响银行对企业的融资决策;(3)信用度低。民营企业的一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使得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用度缺失。比如说,民营企业存在恶意逃避借款的现象,以及民营企业会进行不合法交易;(4)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由于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设备是采用融资租赁或者经营租赁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使得民营企业的机器设备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就不能作为贷款质押品。

2、银行方面的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把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把目光放在了大型国有企业,而不乐意接受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申请;(2)银行资金实施一个统一的集中的严格的授权和信贷管理,基层银行贷款权低;(3)随着金融监管和责任根究程度的加深,银行的从业人员更加谨慎的进行贷款;(4)银行对于商业化改革的调适能力差,银行从业人员服务于民营企业的意识不强,对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不重视。

(二)宏观成因

。第一,民营企业大都不能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例如,《证券法》高门槛;第二,利率管制限制了中小金融机构灵活信贷策略的实施;第三,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理财及资本运营服务机构不健全;第四,我国没有制定一部完善的《民营企业法》,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很难得到外部融资是其突出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贷款审核的条件严格,通常民营企业难以满足这些条件;二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乐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因为银行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往往是投资收益率低而风险又大。这就会使得当民营企业面临资金困扰时,不能够及时的补充资金,从而抑制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因此,政府会支持成立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处理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大多是采用民间集资。我国应当根据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民营企业的大致发展状况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体制,从而使得民营企业实现创业筹资渠道的多元化。我国应该成立半官方投资公司,一部分的资金来自于民间资本;另一部分来自于政府提供的低息资金。同时满足要求的大型企业投资公司和商业金融机构设立投资公司从而来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与此同时,也应当从民众着手,提高民众投资的积极性。

(三)合理利用民间资本,发展私人风险投资市场。

篇8

[摘 要]在当前银根紧缩政策和金融机构扶持方式偏少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面临更为严酷的生存环境,如何维持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扩展目前极为脆弱的融资来源,是增强中国经济活力、确保国计民生的重要一环。本文从探索阻碍民营企业融资的因素出发,对缓解民企的融资难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以达到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利益进行理论整合的目的。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风险 环境 对策

一、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现状

1.商业银行为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流资偏多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但各商业银行为了资金安全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而不愿向中小民营企业放贷。同时银行大多喜欢大额贷款而忽视额度小、频率高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近年来,银行的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快,但同样也是集中于大企业,民营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票据承兑额度。即使商业银行愿意向中小民营企业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但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不健全,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不愿意向中小民营企业开放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因而中小民营企业最多也只能获得一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很难获得长期的资金贷款。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负担和融资成本。由此可见,现有间接融资渠道很难满足中小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1)信贷市场结构不合理。目前对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相对较多的机构主要是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门槛仍然很高。(2)民营企业寻求贷款抵押和担保不易,要申请贷款,要么有房屋、土地、有价证券等容易变现的资产作抵押,要么能找到信誉较好、实力较强的公司作担保,中小民营企业大都没有合适的贷款担保机构。(3)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甚完善,银行因担心民营企业不按合法、科学的程序进行经营决策,而使银行贷款不能按期收回。另外,前几年少数民营企业骗取银行信任后又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这些恶劣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累及其他民营企业的名望,银行管理者不得不加大防范这种道德风险的力度。(4)银行对申请授信的中小民营企业即没有充分的时间又没有合适的渠道进行了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存在一定的市场失效现象。

2.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有限,门槛过高

中国资本市场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目前,证券市场缺少适应各类企业融资需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私人权益资本市场还不能很好地连接资本供给方和需求方,长期票据市场发育程度很低。这表明中小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机制尚不具备:受所有制和市场规模、制度环境的限制,即使是成功的民营企业,要想利用上市或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融资也比较困难;二板市场又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也不可能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民营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有限,很难利用现有正式资本市场融通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肩负为国有企业解困的股票市场,以及只有国家重点大型企业才可能发行债券的债券市场。目前在沪深两个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中,中小民营企业想通过上市来融资,确实困难重重。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主板上市的门槛较高,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达到上市标准。同时,申请上市所必须支付的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费用,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也是很昂贵的。(2)即将设立的中小创业板市场虽然为成长型的中小民营企业上市带来机遇,但仍难以让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创业板圆创业之梦。证监会对中小创业板高成长性的市场定位,使之不可能为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管理当局为控制和防范风险,对拟进入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资格审查也将更为严格(如上市须由有保荐人资格的券商推荐,且保荐人在企业上市后2年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负连带责任),加上上市评估的高昂费用支出,都将使中小创业板市场的融资成本高于银行借款成本,甚至高于主板市场的融资成本。(3)在一个容量巨大、伸缩自如、监管有序、能够对不同素质公司入市和退市提供缓冲的场外市场形成之前,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对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无异于要挤上万人争过的“独木桥”。

3.非正式金融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风险较大

第一自身融资。利用企业经营利润来积累发展资金,或者以内部职工筹资的方式筹集资金。第二民间借贷。从亲戚或各种“地下钱庄”以较高的利率获得借款。第三相互担保。几年前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比较盛行,但是由于风险很大,绩优企业已经不愿意为他人承担连带责任。目前,在实践中互保出现了债转股形式,即被担保方将企业的股权抵押给担保方,一旦担保方为其承担经济责任时,所承担的款额便作为出资额,从而将对被担保方的债权转变为股权。

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1.企业自身先天不足。从民营企业自身情况看,存在许多不利于贷款融资的固有缺陷,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许多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转制而成,其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论和实践,在管理上存在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的现象。由于民营企业没有建立或健全现代的财务管理机制,其直接导致以下两种后果:

第一,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由于民营企业普遍经营时间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而且它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影响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估,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保持慎重的态度。

第二,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借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

2.外部环境分析。第一,我国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第二,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第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第四,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三、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

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金融危机重挫中国经济之前的2007年,全国工商联《2007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列明,与2006年相比,城镇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67万亿元,同比增长36.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5%;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为3134亿美元,同比增长43.7%,其中出口总额2236.3亿美元,同比增长46.5%,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经过一年金融危机的肆虐,中国民企正在恢复体力,民企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还关系到劳动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特别是私营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快国有金融机构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步伐,突破传统所有制观念的束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金融机构要根据“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平等对待各种经济主体,不能对任何一种经济成分的经济主体持歧视性政策。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关键是要在现有金融体系中建立和完善一套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国各地也纷纷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刚开始建立,业务管理和经营模式都处于探索阶段,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3.不断提高私营企业规模,走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如果国有银行或非国有金融机构对私营企业的贷款没有任何歧视性政策,国家完全放松了对私营经济的金融管制,那么制约私营企业外源融资的原因,不再是产权制度的因素,而是企业自身的因素。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在企业规模结构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的信贷记录、资产规模方面往往难以满足银行信用贷款或抵押贷款的要求。如果私营企业的规模扩大了,有了足够的信贷记录或资产抵押能力,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承惠.民营企业融资现状调研报告[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

篇9

但是,随着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原有的税收优惠针对性不强、内容散乱、优惠形式单一以及支持力度小的缺陷,使得现有政策已不能满足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和扩散的要求。因此,我国现行税制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应有以下几种新思路:

一、完善增值税,通盘考虑解决民营企业的不公平待遇问题

1、修定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小规模纳税人不具备一般纳税人资格,不能申请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向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的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如果要销售货物,也只能依据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由税务所为小规模企业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通知》的规定。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不具备一般纳税人的资格,只能是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使得与民营中小型企业打交道的企业感到吃亏,不愿与民营中小企业发生业务往来。这严重影响了民营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销售,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更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建议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企业不分大小,只要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资料齐备,有固定经营场所,对所有符合要求的民营中小型企业都应享受一般纳税人的待遇。

2、实现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在于不利于我国民营企业新增投资,不利于加入WTO的民营中小企业降低出口成本,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应尽快转型。同时建议适当降低对民营中小企业增值税的征收率,可修改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固定征收率为浮动征收率,在3%-4%的范围内调整。

二、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基础上,继续对民营中小企业实行低税率的优惠

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由于我国外资企业实际税负非常低,仅相当于内资企业实际税收负担的1/3—1/4,因此,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并轨趋势势在必行。建议以外商投资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为基点合并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在合并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同时,规范统一所得税税基,使内资、外资及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行统一的税前扣除标准,规范税基。这将进一步从源头上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公平竞争的因素。

2、改革企业所得税的基本税率。目前,世界各国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税负均比我国低得多。如美国实行15%、18%、25%和33%的四级超额累进税率,日本为30%,德国为25%,最高税率大多低于我国,加上西方国家的税前扣除项目又较多,实际税负大大低于我国。因此,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同时,应考虑适当降低税率,可由33%降到25%左右。

三、鼓励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

1、给予高新区外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内企业同等税收优惠。目前实行的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是以其是否经国务院批准的,或是否在高新区内为标准决定的。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企业,头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以后减按15%征收。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产品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70%以上的,经税务机关核定,减按10%的税率征收。建议取消按地域给予优惠的作法,改为按企业是否为高新技术产业为标准实行上述优惠政策,对处于区域外的民营企业应一视同仁。

2、给予民营企业R&D费用的列支。我国现行的税法规定,国有、集体以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10%以上(含10%),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列支外,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应纳税额。亏损企业发生的R&D费用只能据实列支,赢利企业的R&D费用增长达10%的,其实际发生额的50%可就其不超过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予以抵扣;超过部分,当年和以后年度均不再抵扣。从以上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至少有两点不足:首先,享受R&D费用列支优惠的企业范围太窄,仅限于国有、集体以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R&D费用增长达10%的赢利企业,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种政策上的歧视;其次,50%的超额扣除要受到应纳税所得额的限制,这对相当一部分利润水平仍然很低的民营中小型企业来说,优惠的力度自然大打折扣。因此,可取消有关政策中对民营企业造成歧视的限制,规定只要符合条件的R&D费用,就可按150%的享受税前扣除优惠,不足抵扣的部分还可以向以后年度结转。

3、给予民营企业推行加速折旧。较之常用的“直线法”,加速折旧可让企业获得递延纳税的好处,相当于给了企业一笔无息贷款。从我国现行对加速折旧的规定来看,措施的范围和力度都十分有限,主要针对进行中间试验的设备以及船舶、飞机、汽车等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的设备,缺乏对设备更新快的民营企业的优惠。因此,建议借鉴外国的做法,一方面,明确规定民营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新设备、新工具等,可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另一方面,可考虑对民营企业中技术先进的环保设备、进口软件的购置以及风险资本的投资实行“期初扣除”的折旧方式,允许在投资当年就扣除50%-100%。

四、实行统一平等的出口退税政策

近年来,国家几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平均退税已由1997年的8•3%提高到15%左右。在执行退税指标分配管理办法中,民营企业常常由于出口退税不及时、不到位,形成较大的资金缺口,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出口。从2002年1月1日起,我国决定对所有的生产型企业自产出口货物统一实行“免、抵、退”的出口退税政策。民营企业已经不再是国民经济的配角,而是和国有企业一样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两翼,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要进一步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一视同仁,使民营企业享受完整的进出口经营权。

五、结合税费改革,进一步清理对民营企业的不合理收费

我国民营企业税(费)赋负担沉重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私营企业主和主要的投资人认为,现实中不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的社会问题首先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经济政策中排位第二的即是税收政策问题。民营企业的税(费)赋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投资扩张存在不利的影响。如现行税收政策规定,民营企业除了和国有企业一样缴纳33%的所得税外,还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办法》将私营企业排除在外。再如所得税减免政策,对外资企业是从“获利年度”起,对民营企业则是从开办期起,而企业在开办初期往往没有利润或获利甚微,优惠政策的效用大大降低了。二是不合理收费问题严重。收费项目“杂”且“多”。大部分民营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交50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收费),一些问题更加严重的地方收费种类多达70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另外,收费不规范,随意性,表现为收费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税外收费过多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财税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着密切关系。作为财税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之前的过度措施,可以借鉴我国一些地区采用的“一次费”的做法,即取消形形的不合理收费项目,代之以政府规范的一次性征收规费。这样,自身承受能力与谈判能力地位较弱的民营企业可以借助政府的“一次费”,来抗拒政府各部门各个方面向企业的乱收费。清理税外收费、取消“三乱”收费,对民营企业实际上也起到与减税等价的效应。超级秘书网

篇10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内部融资是将自身利润转化为积累,外部融资是指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如发行股票、债券或者得到企业外部的直接投资)和通过金融中介融资(如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从外部融资渠道来看,我国对公司上市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如要求公司连续3年赢利,总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这对规模较小、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民营企业来说,是望尘莫及的。债权融资方面,由于种种限制,我国民营企业尚无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的先例。同时,金融机构没有给民营企业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从我国金融总量来看,中央银行每年新增贷款15000亿左右,其中70%贷给国有企业,非国企业贷款仅占30%。据调查我国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无一对年销售收入500元以下的企业发放贷款,仅广发行在有房产抵押或公司担保前提下对中小企业中个别优秀企业以“个人创业贷款”名义给予少量贷款,数额仅在10-30万元左右。

在外部融资困难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中内部自有资金所占比例便显得较高。内部自有资金主要包括创业时的注册资本金及存续期间的利润留成。据统计,我国目前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平均只有68.1万元,而依靠利润留成途径增加的资金与民营企业发展所需全部资金相差甚远,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对辽宁中小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500户企业对辽宁金融环境评价普遍较低,认为金融环境“差”和“较差”的企业占54%,认为一般的企业占34.7%,而认为“好”的仅占1.7%。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单个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并不大,但银行信贷成本高,特别是有些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歧视现象。500家企业调查数据显示,在资金全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中,其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的占27.2%,其他方式融资的为47.5%,即:74.8%的企业依靠其他融资和自有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难以取得金融机构贷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也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能够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解决所需流动资金的仅占5.6%,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相对高一些。因此,许多民营企业走上了非政党融资渠道――黑市融资,其利率高达30%,再加上企业应支付的所得说,实际资金成本率高达43.5%,使许多民营企业难以为继,举步唯艰。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探析

(一)融资体制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通

在不考虑民营企业自身融资能力的情况下,其融资的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融资渠道的畅通性及融资体制的健全性。现行融资体制对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的限制大于大型企业,使民营企业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首先,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看,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即股票和公司债券融资都有种种限制,这使得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只能主要依赖于非正式资金市场,以内部集资、借款、吸收资金为主;其次,国内银行出于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小,贷款次数多的考虑,采取歧视小客户与零散客户政策,往往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这也进一步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再次,民营企业因其规模较小,往往先天分工不足,过细的分工有可能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而这种分工的特征又反过来增加了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因而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高于大型企业,对于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的信用担保制度,尤其是对民营企业的担保大大落后于市场需求,致使民营企业的贷款因找不到担保而不能实现;最后,国内基金市场处于幼稚期,属于中小企业的民营企业,其融资也因此失去各类风险基金的有力支持。

(二)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

民营企业因其经营风险大,因而外部融资中的债务融资受到一定的局限。要想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首先要有健全的治理结构。企业的治理结构与企业的形态相对应,规范的企业形态有三种,即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其中合伙制从法律上说没有独立的法人财产,应该说是扩大了的业主制。公司制相对业主制,其治理结构与融资结构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公司内部的直接经营者是人,而所有者不参与企业的直接经营。这种做法的内在原因根本上源自于融资的需要。由于单个业主的自有资本有限,为了扩大融资范围,需要多人合伙,但合伙带来的问题是每个合伙人之间相互承担连带责任,而随着合伙人财产、健康的变动,会给合伙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公司制创造了独立于每个股东的法人财产,这使得筹集资金的来源范围更广,因此不必考虑资金提供者即股东个人财产与健康状况;另外,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要求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使得股权的转让不会影响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于是股权获得了更高的流动性,流动性的提高降低了股票的风险,也就是降低了企业融资的成本。由于历史的原因,民营企业家庭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些民营企业,表面上实行的是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制,但实质上仍是家庭控制,家庭成员内部财产不清,决策方法落后,投资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难以吸收社会资本,风险资本难以退出,管理水平低,经营风险大等种种弊端,构成民营企业的发展障碍,这些往往都是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所致。没有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就难以节制,就有可能侵犯所有者的权利,纯粹的所有权(不参与经营)就没有价值,必然阻碍潜在投资者进入,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因而实现体制跨越,从家庭化经营模式向社会化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种和扩大融资的过程。

(三)民营企业本身融资能力低下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出台落实,民营企业得到迅速成长。但从整体而言,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偏小,人力资本匮乏,职工队伍素质较低,获取信息的手段落后,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较低,缺乏创新,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企业管理水平与决策能力低下,大部分民营企业仍处于家庭式的经营和经验管理阶段。突出表现在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差,缺乏售后服务等,在竞争方面大都采用竞相压价手段,假冒伪劣、产品责任事故也多与民营企业有关。因而,面对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挑战,往往缺乏竞争力,这使民营企业的信用能力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生存能力与融资能力。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一)深化融资体制改革,疏通融资渠道,给民营企业以更大的支持

1.国有商业银行应变观念,向民营企业提供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产品。目前间接融资是民营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一方面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而国有独资银行机构又有遍及全国城乡各地的网点,是其他股份制银行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大型国有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日渐增多,对银行的依赖逐渐下降,而民营企业在我国蓬勃发展,其利润不断上升。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摒弃“所有制歧视”的“有限理性”,以企业是否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为贷款依据。设立民营企业服务部,专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

2.建立和完善我国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我国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试点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处于初创阶段,其规模远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第一,筹资要多元化,以政府出资为主或以政府或其他商业性担保公司作为主要出资人,同时吸收其它市场主体投资组建担保机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第二,以法律手段保证担保机构的基金来源;第三,杜绝行政干预,使其按市场化要求运作,以降低其业务风险;第四,政府在财政税收上应给予一定的优惠与支持,如在接受政府监督管理的情况下享受一定的财政补贴;第五,大力发展国家、地方再担保业务。

3.设立专门的以面向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基金体系。可包括三类:一类是政策扶持性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鼓励和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风险投资。这类基金可以通过集中现有各政府行政部门的相关扶持资金的基础上设立,并进行统一管理和运作,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扶持力度。第二类是民间性质的市场化的“中小企业互助基金”,可在民营企业发达地区设立,对加入互助基金的会员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同时应制定相应的规章,落实管理职责,并使其规范化、合理化。第三是建立“信贷担保基金”,已如前所述。

(二)鼓励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促进其健全治理结构

股份制本身就是一种融资制度,其实质是使企业的治理结构规范化,以利于股权的转让与交易,从而有利于外部融资。在业主制下,单个所有者掌握企业所有控制权,易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藏匿资产以欺骗外部投资者的现象。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治理结构,使决策层、决策执行层、监督层相互分离,并相互制衡,从而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债务投资是在控制力上弱于股权的投资方式,需要有特殊安排如抵押、担保等,如果在股权融资都行不通的地方,债务融资风险则更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营企业融资完全指望银行是不可行的,因而民营企业应积极实施股份制改造,健全和完善治理结构,以提高其融资能力。

(三)提高民营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民营企业融资能力低下,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才短缺,管理水平不高。因而民营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就要设法吸引人才,提高管理水平,这样可以克服民营企业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不足。丰富的人力资本,既能够提高其他资产的利用率,从内部实现内涵式的资本积累,又能够保持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的能力,还能够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金融知识、信息,进而促进企业的成长。民营企业应创造条件,在吸纳人才上下大功夫,肯投资、并言之有信。另外,在外部环境上,国家、政府、企业应不断完善用人制度,防止人才外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管理能力差,这大大减弱了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融资能力。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筹集到的资金利用效率也不会高。这需要企业、银行或资金投入者、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并不断创新,严加执行,使企业的各种资源如人、财、物、信息等得到有效的利用。从银行或其他资金投入者方面看,对民营企业应当提出信贷定性或定量标准。如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真实的财务状况表,提供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商业计划书,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以企业真实的资产做贷款抵押等,以促进民营企业提高其管理水平。从政府的角度看,应创造条件,积极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在这方面我们应借鉴美国的做法,由政府牵头,组织各类面向中小企业的咨询服务性中介机构,让中小企业取得咨询的便捷通道,逐渐提高其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最终突破融资困境。

(四)建立多层次的股权融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