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艺术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艺术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

十以来,同志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认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等等。同志的讲话深刻揭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它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各类新兴艺术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时代的浪潮中被人渐渐地遗忘,没有大众关注、没有观众去欣赏而无法传承,民间艺术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1-2]因此,要真正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高校育人是一个重要途径,从高等教育做起,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体系中,用教育串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珍珠,如何将传统民间艺术与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是目前亟需研究的课题。

1构建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高校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艺术类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此背景下,一般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弊端,已经无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比如:人才培养体系门类比较单一、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等。[3]艺术类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表现为思维活跃、个性独特、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而在此人才培养体系下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的学习欲望与需求,逐渐表现为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培养的毕业生素质和能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毕业生就业难或者就业适应期较长,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适应才能顺利进入工作状态。

1.2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体系中忽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西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艺术类硕士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偏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不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没有清理和发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因此,要真正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这要求我们从高等教育做起,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中,在教学、科学研究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1.3民间艺术的传承逐渐呈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民间艺术作品的完成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熬不过艰辛,等不及作品产生收益;许多人不了解艺术作品,认为手工艺品很简单的手工,民间艺术作品能带来的价值还未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现有手工艺人受客观条件所限,再创作力不强,不懂得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得民间艺术很难出精品,严重制约其长远发展。因此,民间艺术被渐渐地淹没,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普遍存在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大量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正逐渐走向衰亡,急需要青年学子担负其这一重任。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不少学生往往对我们传统民间艺术不屑一顾,认为民间艺术是“土”的东西,不如西方“洋”的东西,使得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中注重对西方文化技能知识的学习,而不愿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带有本民族设计的源头。

2基于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建立一批真正双师型教师,将传统民间艺术整合到艺术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民间艺术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民间艺术创业实践等培养环节中,构建新型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类硕士人才。同时,利用高等教育提升并创作民间艺术作品,使民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2.1建立一批真正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人物,直接影响到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艺术类教师和其他教师相比,学历水平比较低、外语能力普遍较差,这些严重制约了艺术类人才的培养。高校要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求教师在思想素质上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而且在技能上掌握现代的艺术类教育方法,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充足。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类硕士人才。

2.2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基础知识方面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课外知识和交叉领域也需要广泛的涉猎和储备。所以,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改革课程设置,朝着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优化课程设计体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关键,充分认识和理解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探索课程体系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新途径。然后,通过汲取传统民间艺术精髓,增加传统民间艺术课程到学生专业基础教育中,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2.3丰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照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需要丰富教学方法,由于艺术类专业的个性化、独立性特点,上课方式多样,不拘于课堂,在专业学习、参加科研项目、外出调研、研究创作等培养过程中较为独立,宜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即:出外民艺考察;出外民艺实践;出外民艺调研。

2.4开展民间艺术活动

文化育人真正进入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领域,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民间艺术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能充分挖掘民间艺术遗产,使中国的民间艺术遗产在中国的大地上得到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活动主要包括民艺讲坛、民艺讲座、民艺实践、民艺创作等形式。学生受益面比较广的一种方式是在校内定期举办一系列民艺讲坛、民艺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民艺实践是指把最基层的民间艺人请进教室,让学生参与民间艺术创作,建立学生和民间艺术直面接触的体验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设计创作,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元素的专业应用能力,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间艺术设计比赛,增强对承载着民族情愫、民族灵魂和民族根基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鼓励学生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用专业所长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同学们在民间艺术创作中受到艺术熏陶,在对传统民间艺术弘扬和传承中得到思想道德的启迪。

2.5民间艺术融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受外部环境的熏陶而潜移默化的改变,民间艺术恰好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其形式具有美感,且饱含情感,同时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将民间艺术有效地融入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5]有利于唤起他们对民间艺术的记忆、了解和认同,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热爱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成为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2.6创建民间艺术创业实践基地

民间艺术作品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更好的保护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长久地存活下去,最好的办法是让更多学生去了解他们,喜欢他们,并把民间艺术作为创业就业的载体长期发展下去。作为高等院校,创建民间艺术创业实践基地,[6]帮助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见习岗位机会,多鼓励艺术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文化传承为主旨,发扬民间艺术创业实践精神,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在各自岗位上施展才华。总之,无论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还是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因此,将传统民间艺术纳入高校艺术类人才教育中,不仅能形成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更能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这对培养艺术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同志所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刘莉莉.设计艺术教育与民间美术的传承[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6-29.

[2]杨远.濒危民间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基于豫北剪纸的调查[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5-88.

[3]曹宏,刁艳飞.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中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6.3:166-170.

[4]陈梅.民间艺术的传承机制与保护措施研究[J].大众文艺,2015.21:33-34.

[5]孙维.艺术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神州,2012.28:136+138.

篇2

为躲避战乱,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迁徙到闽粤赣三地交界区,并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客家先民在长期迁徙过程中,为了能够适应新环境,他们不得不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改进,将作为外来文化的中原文化与闽粤赣地区原有的土著文化相结合,在保持了相对的文化独立性同时又体现了不同背景下文化相互交融影响的特点。客家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不同环境下的发展,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口迁移对人们观念的影响,从而解构人口迁移对民间艺术发展的影响。客家女子传统服饰是客家传统民间艺术中最为直观与形象的表现,是研究客家民间艺术的有效切入点。

一、客家女子的传统服饰概况

最有代表性的客家女子服饰便是大襟衫和大裆裤。大襟衫整体式样较为宽松,直线剪裁,浅领、右衽,衣襟两侧底端开叉,色调以蓝、黑为主。大裆裤腰高裆低,裤腿宽松,裤腰部分多用布带扎紧,冬天可以加上棉衬里御寒。客家女子常戴凉帽,凉帽以篾片、麦秆等材料编成,呈圆环状,外围缀以15厘米左右的蓝色或黑色的布帘。客家女子平时以赤足、草鞋为主,只有走亲访友时才会穿绣花鞋,其造型与中原基本相同。客家女子佩饰多为银质,佩饰重体量不尚小巧,以中间细两头粗的银簪造型最为常见。

从以上对客家女子传统服饰的描述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凉帽保留了中原传统的帷帽①形式,大襟衫和大裆裤分别保留了中原传统的宽松的右衽上衣和有裆裤装,又可以看到浓厚的当地特色――尚蓝的服饰色彩习惯和缠足习俗的废除。这种特殊的服饰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在人口迁移的推动下形成的。人口迁移不但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播,更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民间艺术文化融合。

二、人口迁移下的客家民间艺术文化传播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文化形态都有各自相对应的文化地理空间,每个文化地理空间里都有着该文化形态影响下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集从。“服饰文化也是一个复杂的文化集从,而不同的气候条件、历史沿革、信仰心理、风俗习惯又使这一文化集从当中的文化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②客家女子传统服饰与中原女子传统服饰、当地少数民族女子服饰都属于同一文化集从中具有不同文化特点的服饰样式。在一定时期内,这种不同文化特点的服饰样式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鲜明的地域性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地域性特征又是动态发展着的,其中以文化的迁移、扩散为最主要方式。在文化领域,我们可以把客家人的迁徙看作是文化的迁徙,客家先民将中原传统文化带入了闽粤赣三地交界区,打破了由当地土著文化所建构起的地域文化,由于中原传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在文化情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民间信仰、自然环境、经济地位、政治保障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历史上,两种文化之间一度产生过激烈的碰撞,并对社会产生过一系列负面影响。但不管它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碰撞,它们毕竟共存了下来,两种文化在互相接触中都找到了对方文化中值得本族群认同的部分,并以此为起点借鉴吸收了对方的一部分文化元素,并由此形成相对固定的,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新型文化。这两种文化都已经不是单纯的中原文化或土著文化了,它们是以本元文化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客家女子的大襟衫、凉帽等都是在保持了中原传统服饰特点的基础上吸纳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并同时融入了客家人对环境的适应性改进而成。

三、人口迁移下的客家民间艺术文化融合

罗伯特?莱顿在《艺术人类学》一书中指出:“艺术的地理分布方式肯能反映了不同传统下知识控制的不同方式……我们将尽量不把艺术品所传达的理念和价值,减低为对社会互动性被动的反应,而是评估其作为能动者对社会关系形式的意识形态的影响。”③客家女子服饰文化作为当地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清晰地反映了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型社会群体中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直观地理解成中原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

目前有些学者认为,客家先民将中原传统文化带入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文化群体中,中原文化强大的适应性与先进性同化了当地土著居民,从中原来的客家先民与一部分当地居民融合,共同形成了客家文化的源泉。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基本正确,但表述并不见得多考究。从对客家女子传统服饰的分析来看,尽管中原传统文化在当地众多文化中占有优势地位,但我们似乎不应该用“谁同化谁”或“谁压倒谁”的说法,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注重一种互相的适应性影响,在面临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空间、社会状况等方面的改变后,双方都对自己原来的生活状态进行调整,并最终派生出独特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这种文化上的融合与适应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它更偏向于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这种双向互动也不单单指中原传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互动,也包括民族间的互动、地域间的互动、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间的互动。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在哪个历史时期,生存问题永远是人们需要考虑的最基本问题,“造物是伴随着从功利需求向精神需求的转化过程,依随着两者并存的关系不断发展的”④。对我们主要讨论的客家先民来说,在两种文化相互影响过程中,最终起到主导作用的就是如何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问题。现实的物质条件决定了客家先民的民间艺术表现方式与发展方向,简单说来就是客家先民们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四、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我们所说的中原传统文化、客家传统文化、畲瑶少数民族文化或者福佬文化,他们无一不是在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很多学者在提到客家传统文化时,喜欢用“一体多元”来对其文化形态进行阐述,通过对客家女子传统服饰的对比分析后,笔者更倾向于“二元性”的说法,即客家文化一方面保持了中原传统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人口迁移打破了中原传统文化相对稳定的地域性人口分布,将中原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带入闽粤赣三地交界区,两种文化经过长期的交融最终形成了客家文化这种新的文化类型。而同样是人口迁移所带来的福建福佬文化却与客家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福佬文化的民间艺术形式保留了更多的中原性,更加接近于中原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同化,是中原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口迁移是作为社会经济、文化领域发展的一个客观因素出现的,人口迁移本身只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民间艺术的传播、扩散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真正决定民间艺术文化形态的却是迁入地的政治经济状况,现实的生活要求衍生出了相对的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一个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也无时无刻不在服务着现实生活,向外界传达着当地人民特有的精神状态与思想追求。

注释:

①帷帽是传统中原女子所戴的帽子,由藤或毡所做,四周围以丝帛做成的帽帘而成,帽帘长度一般垂落到颈部,也有的垂落至脚部以笼罩全身。

②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6.

篇3

1.1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学习意义

这些著述分别从艺术的角度阐明了对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已有论著从艺术理论为切入点分别将传统艺术中的哲学思维放在现当代艺术环境下阐述其发展态势,从绘画主张中探究其艺术教育的诸多现实问题。美国学者高居翰的《山外山》,书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境界。[2]这些研究侧重学生从艺术中吸收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借此提升自身的艺术素质,或进一步将思想纳入艺术表现中;或在艺术形式上提出吸纳传统文化。另外,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此作专门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1.2对体会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

传统绘画形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对传统绘画的影响及所涉及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引入课堂,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真正提升艺术课堂及学科的特色,使实践技能教学具有高效性和实用性。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艺术有利于提高艺术的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充分将历代文人绘画理论及相关国学精神渗透到绘画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水平,增强学生学习传统绘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表现如下:第一,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深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认识。第二,较为完备地分析学生在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所达到的思想意识的升华,从而激发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解读。第三,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付诸于绘画实践,从而更好地指导其艺术行为。第四,更好地辨别和看待当下现代后现代艺术风格的流变,端正艺术学习的态度。第五,有助于国学的发扬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艺术生的综合素质。中国传统绘画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诸多艺术层面的阐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统的绘画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既不是封闭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壮大自己,延续自己的,同时中国绘画又有自己一贯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如何解读传统绘画的精神实质,理解个中的深层命题。怎样品评可以感观、可以心观、可以画观的传统艺术,以及如何跳开传统绘画的皮毛之争,鞭辟入里,发现新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有非常大的潜力,但现在的在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相对匮乏,而且缺少兴趣,所以教师教学面临一定的难度,老师既要把正确的观念灌输给他们,又要保持教学的稳定性和把握一定的依据性,让学生学有所长和学有所依,从而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怎么看待传统,也是艺术教学中要明确的问题。中国的传统艺术是通过长期的传承,发展中又不断淘汰掉糟粕,增加进精华,经过长期的论证才得以传承的,而艺术发展是一个继往开来的过程,艺术的发展只有根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所以传统并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反而会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2如何通过学习传统绘画艺术去体会传统文化

篇4

一、前期意象艺术表现

闻一多的诗歌艺术表现兼多种诗风于一体,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从闻一多个人方面上来说,他本身一方面承接着“五四”时期诗歌的探索精神,在诗歌创作上力求寻找丰富的创新资源,另一方面又对“五四”时期诗歌脱离传统文化、盲目西化的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希望能够从西方文化中吸取新型的创作能源,促进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在“五四”时期,闻一多就接触过多种文艺新思潮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上非常重视意象艺术的表现手法,这不仅是因为意象艺术富有提示性、暗示性,且还具有丰富的含蓄性与表达性,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这对于诗歌的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闻一多不仅在诗歌理念上重视意象艺术的表现效果,而且在诗歌创作中更具有鲜明的意象艺术体现。例如,在闻一多的《雨夜》一诗中则具有很好的说明。这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作者失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存的基本态度。在诗歌的创作上,作者从多方面角度展示了意象艺术的表现效果,如诗中的“一阵狂风还喊来要捉那软弱的树枝,树枝拼命地扭来扭去,但是无法躲避风的爪子”,作者将狂风、树枝进行意象艺术的创作,从自然景物中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受。借助自然风霜表达现实人生的感怀,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传统,闻一多通过诗歌创作在自然形象中寻找了自我生存的映照,从而赋予了诗歌丰富的寓意。再比如,闻一多的另一首较为早期的诗歌作品《孤雁》,诗歌中作者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孤雁”意象,将诗歌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完整地表现了作者当时孤独无助的人生境遇,诗歌的总体表现都从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意象艺术的象征性和含蓄性,与中国古代艺术诗歌进行了一定的沟通与联系。

二、后期意象艺术表现

“”后期,闻一多的诗歌表现效果在中国传统诗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转型。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引进,闻一多希望在保持本地诗歌色彩的前提下,尽量地吸收西方文化的优势,通过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创作出更具意象艺术的诗歌。在此期间,闻一多又批评一些盲目仿照西方文化的诗歌创作,他偏重于人们应对西方文化采取“取之精华,弃其糟粕”的学习理念。同时,在学习新知识时,诗歌创作者应恢复对传统文化的信仰,重新审视传统的理性意识。在后期的诗歌意象艺术表现形式上,闻一多的理论思考不仅是其自身的诗歌创作观点的表现,也是诗歌发展的一种趋势,其中闻一多后期的诗歌创作主要是围绕一个中心店、两个本体进行展开的,他企图通过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来表现诗歌整体的美感。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道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从传统的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出发,并且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艺术创作道路的过程。从闻一多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闻一多的诗歌创作特征是从意象传统出发,再逐步突破意象传统的创作理念,用西方文化的意象艺术手法加强中国传统诗歌的表现效果,最终构建意象艺术的诗歌体系。闻一多的《死水》中的诗篇正好反映了作者创作思维、理念的变化,可以从该诗篇中明显地看出诗歌意象艺术以及色彩的变化,此外作者将诗集命名为《死水》也正是用这部诗集来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从资料上可以看出,闻一多是1925年7月从美国留学回国的,而收集在《死水》中的诗篇除了几首诗歌以外,其余的都是作者回国后创作的作品。留学回国后,作者的心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通过对外国文化的接触与认识,作者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此外,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作者在异国他乡也时常会受到他人的压迫与歧视,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加强了作者的民族屈辱感,从而使作者对于西方文化有了双重的矛盾态度,这种复杂的心理造成作者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思想感受,从而孕育出不同的创作灵感,而《死水》正是作者在回国后的现实生活中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对意象的表现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联系,其中包含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是作者创作诗歌理念的一大转变。 三、对近代诗歌发展的影响

闻一多意象艺术特征的转变,对于中国现代诗歌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与意义。首先,闻一多在很早的时期就将意象艺术的表现手法引进我国诗歌的创作发展历程中,扩大了我国诗歌的创作领域,对我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我国诗歌发展的初期阶段,诗歌创作主要以写实为主,呈现出了一种直白、浅显的诗歌效果,使诗歌失去了足够的诗寓,抑制了我国诗歌的发展,而那时期的闻一多则凭借自己的诗歌艺术直觉较早地将意象艺术引进诗歌创作领域,突破了初期诗歌写实的困惑,增强了诗歌的审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品位。

其次,闻一多在诗歌的创作历程中,汲取多方面的文化艺术理念,并且借鉴优秀的文化思想,融合西方文化艺术,为我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创作空间。例如,闻一多摒弃西方诗歌文化的感伤、颓废的艺术内涵,而从艺术的表现效果上对西方文化的意象艺术进行一定的改造,实现了对现代诗歌的契合,创造了具有特色的诗歌道路。

此外,充分认识闻一多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特征,也有利于现代诗歌创作者突破传统的闻一多诗歌创作理念。通过对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评价,人们可以发现具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艺术作品,有利于现代人更好地把握闻一多诗歌艺术的丰富内涵,,加深对艺术诗歌的认识与理解。

篇5

关键词:当代艺术;传统绘画;修复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00-01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在当代艺术盛行的同时,传统绘画是否会就这样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失去了它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油画的损毁是否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它修复的重要性。当代艺术虽然拥有看上去很美的繁荣,却遭到一些传统艺术家的冷落;而传统艺术家的这种冷落,也遭遇了当代艺术家的质问。

当今社会的现象,年轻学生中追捧当代艺术的在多数,同时,媒体与公众对此的认知的追捧,往往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的新闻能引起极大关注,造成一种当代艺术十分红火的错觉。与当代艺术的对比下,传统艺术的力量就弱于当代艺术。在高校中,学当代艺术的多,不仅仅因为赚钱快。并且人们开始了对当代、前卫的追求——追求本身没有问题,也有很多优秀艺术家出了非常好的作品,但对于大众来说,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慢慢接受。但是这不能说传统艺术的消逝,传统艺术当然还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它包含着很多退化和过时了的东西”。

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保质期,包括油画。在如今日益繁荣的当代艺术上,大家不能忽视传统油画的保护。任何一幅油画,在其被完成的同时,就开始了一个自然老化的过程。这由油画本身的材料和构造所决定,并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油画修复只指的是油画经过时间与环境的变化产生毁损为了进一步保护而加以修复。在十几年的时光中足以把油画损毁。制造一幅永久性的油画,是不可能的。由于保存条件与经验不足,与欧洲博物馆里大量十六、十七世纪的油画作品保存完好相比,中国的一些本土油画却较早地出现老化、破损,甚至面目全非等各种状况,使创作者的意图失真,无法准确传达,影响了公众对艺术作品的解读。

当参观者进入美术馆欣赏各个时期由不同材质媒介所形成的美术作品并被视觉所传达出的图像感染的同时,不会感到有任何的不妥,不会产生任何的想法会和修复联系在一起,不会知道平常我们在画册中所看到的,又或在西方博物馆里悬挂着的许多大师的作品,实际上都在历史的各个时期被不同程度的修复过,有的甚至达十几次之多。更加不知修复的干预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最终呈现和其完整程度,影响其材料、图像等所传达出的艺术与历史信息,从而改变公众对作品的认知与了解。通常在展览的背后,藏品的保全与修复过程中,修复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辛苦的工作,寻找各种方法、材料来确保艺术作品始终处于稳定的状况,并抑制其损害,延缓其自然老化的过程,使藏品得以安全的展示。

在从未见过原作真面目的情况下,有些人主张保留旧油画的陈旧外观,因为它属于历史赋予的痕迹。他们认为清洗后的油画有时看上去太新,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陈旧的外观能够给人一种年代久远的历史感,但却阻碍了观赏者从视觉上去感受作者在当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以欧洲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为例,假若没有适当的维护和清洗,几十年或几百年以后,它们也将被一层“酱油色调”蒙罩。也许到那时,仍然会有人满足于欣赏它们的陈旧,但它们却只能从书本上去了解印象派的色彩,而无法真正从视觉上去认识和感受。他们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些作品的本来面目,因而不可能完整和正确地了解这段历史。久而久之,一旦作品的原貌得到恢复,人们就必须对早期油画大师的作品进行重新评价,对他们的艺术进行重新认识,需要运用除了“陈旧”以外的其它尺度。对此有些人感到不习惯,因为他们再也不能单以陈旧为尺度来衡量其价值。

从根本上说,修复油画的目的,是要将一幅油画以其本来的面貌保存下来,使后人有直接观赏的机会。这与保护其它古董文物是有区别的。油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有其特殊的艺术语言和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通过视觉来传达的。保存和恢复作品在完成时的视觉效果,是出于对艺术的尊重,对具体画家具体作品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如今,有很多反传统的当代艺术,例如:装置,影像,纪录片,行为艺术,都是无法保存的。它体现当代艺术的时代感。因此形成与传统油画的对衡。那么,传统和当代两个艺术圈子为何长期以来形成了壁垒?是我们的现实造成的格局,还是?所以,我认为虽然在当代的艺术氛围下,我们也都不能忽视了传统油画存在,应该对它加以修复,不要让后人对传统绘画失去了认识。油画修复不容忽视。

篇6

关键词:数码艺术;传统绘画;美术

1 二者融合

从国家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若要获得长久发展,必须做到继承以前的优良传统,吸收原有的与国外的精华部分,使当前国家的发展和现有社会元素相融合。艺术的发展和此类似,不管任何艺术形式,它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和坎坷,也一定存在自身的发展优势,它的发展一定会吸取有关学科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点。数码艺术形式的出现,冲击了我们思想当中传统的绘画观念,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传统绘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必定与数码艺术同时存在,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的绘画艺术,追求中华民族的特殊韵味,也要接受数码艺术这种新兴事物,数码艺术是时展的产物,主要能够体现当代人的艺术追求,对二者认识的最佳形式就是使它们融合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我国传统绘画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各种绘画技巧与手法均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假如数码设计能把这些饱含中华民族韵味的元素应用到自身当中,一定能够使得数码艺术获得空前发展。

经过许多年的发展实践,能够得出,我国传统绘画与数码艺术若想获得发展,必须要相互学习和互相融合。勿庸置疑,现在发展水平的数码艺术,若想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发展的活力,必须重新建构对传统绘画的理解,吸收其精华部分为已所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提高作品的质量;传统绘画历经数百年的变迁,其本身的绘画技术已为人们所熟知,也需要吸取其他画派的精要部分,更新自身技术,而数码艺术的创作语言为传统绘画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找到了有利于自身发展捷径,力求突破本身技艺的局限性。由上能够发现,寻求多种方法使传统绘画和数码艺术充分融合,才能使二者共同发展,这是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

2 共同发展

第一,创新应用数码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得到广泛推广,深入千家万户,发展至今,计算机技术已趋于稳定,能有力促进数码艺术的发展,数码艺术存在的缺点是画面较呆板,不易使人接受,这种现象要求数码技术必须寻找发展契机,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现有的优势,如表现形式多样、多种渠道传播等,把传统绘画与数码艺术充分融合,使自己的思维超脱两者的局限性,不计得失,把自己的意图尽情展现在画面上,如果作者能够达到这种境界,足以说明传统绘画与数码艺术在创作思想上已经全面融合,例如作者把自己的创作意图运用数码艺术在计算机中创作作品,运用特殊打印设施,这样制作出的作品笔法、色彩形象生动,山石树木错落有致,使人如临其境,如同国画大师亲手绘制一般。如能达到上述创作效果,不但能使作者的创作速度大大加快,与此同时,人们对作品的赞誉也能有效推动数码艺术的发展。

第二,在传统绘画中渗透数码艺术。和数码艺术相比较,传统绘画能够使人在欣赏作品时产生共鸣,能从画中找到作者的创作主题,并能体验当时作者的思想,这些元素都是数码艺术所不具备的。所以,在数码艺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绘画也应寻求发展时机,如前面提到的,传统绘画的创作手法历经千百年,已为人们所熟知,而数码艺术为传统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使传统绘画更具发展空间,能够令传统绘画获得多渠道发展。现在,有很多的艺术家已认识到了这一点,逐渐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数码艺术的元素,他们运用国画的传统技法,注重笔墨技巧的变化,运用数码艺术的表现形式,制作当代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在各种画展中出现,也逐步走向了年轻人喜欢聚集的歌厅等娱乐场所。这种形式的发展,不但能使传统绘画的技术得以传承,同时也使作者的创作思想得到升华,传统绘画重拾强大生命力,得到创新性的发展。

第三,全面提升作者的综合素质。不管是传统绘画,还是数码艺术创作,都是作者创作思想的体现,能够从中看到作者对于世界万物的理解,计算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的创作,但经计算机创作出的作品,也是人对此操作而产生的效果,同样离不开人的作用。所以,美术事业若要获得长足发展,只有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要做到两点,第一,文化知识,自古以来,历代国画大家提倡的绘画境界是:所描绘的实物并不一定要相似,重要的是形神兼备,诗与画要充分融合,所谓诗情画意。要想达到这种绘画高度,只有绘画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要求画家必须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具有远大的眼光和广阔的胸怀,同时也要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只要这样所绘制的作品才能为大家所接受。现在的画者不但要掌握专业的绘画技术,也而全面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特别是数码艺术的应用技术,熟练运用绘画软件和自身具备绘画技术,才是当代所需要的绘画人才。第二是对艺术的理解,任何事物都在向前发展,艺术当然也包括其中,只有画者拥有崇高的艺术修养才能促进艺术的发展,现在数码艺术的发展,不但要求画者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更应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

第四,数码艺术要同时具备民族性、艺术性、创作性和时代性。数码艺术从欧洲国家引入我国,使我国的绘画局势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也把欧洲的创作思想和思维方式带入我国,这些创作思想和思维方式的缺点就是“拿来”,极其缺少创作作品,都只是原来作品的放大或缩小。再由于数码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属于起步阶段,有关此方面的理论尚不完善,很多的作品只是为了迎合商家的愿望,忽视了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从上面可以看出,要想大力发展美术事业,只有多方面技术还达不到发展的要求,绘画作品必须具备自身的艺术欣赏价值,才能使其得到长远地发展。所以,只有重视作品的创作和艺术魅力的体现,才能使数码艺术获得快速发展,同时也应注重使绘画作品适应时代的发展形势,依据当前的艺术要求,结合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高质量的数码艺术作品,使我国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与发展。

3 结语

当前的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在提倡吸收国外先进思潮的影响下,大量的新科技、新观点进入我国,虽然使我国的传统艺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也给众多的艺术家带来了新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应力求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去其糟粕,主动吸收国外艺术的精华部分,并与国内相关艺术形式相融合。数码艺术的创作形式虽然能够减轻人的许多负担,但缺乏传统绘画创作中的那种激情,所以,我们应寻求多种方法与途径,大力提高二者的融合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互相融合的程度将会越来越深,让我们共同关注它们的发展,继续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燕.绘画艺术的延伸与发展:数码艺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3).

[2]任斌.论数码艺术设计的形式美与传统绘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篇7

在我国新课标中要求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对当地的民间艺术以及民族特色和文物资源进行充分应用,并开展美术教育。因此在现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增加民间工艺美术课。江西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的美称,我国著名的陶瓷之乡———景德镇就位于江西省。江西有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例如:和合舞、采茶戏、江西傩舞、傩戏、瓷板画以及陶瓷艺术等。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舞蹈以及工艺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美术课堂,也有利于江西的民间美术教材的开发,突出了江西的地方特色。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传统,体验浓厚的风土文化情怀的方式,是对小学美术教学的极大改革。

2走出课堂,走进传统

江西民间艺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民俗活动。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立足于实际的生活,对艺术有更加立体形象的认识。同时,立足于现实生活也是民间艺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例如,在教学中,石城县某小学在进行美术教学中就在每年举办灯彩节的时候带领学生去参加。石城灯彩在灯具的制作技艺以及灯歌灯调的选配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灯彩节上富有特色的灯具和具有传统民族风情的舞蹈,表现的是客家人的积极向上的民族风情。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灯彩节,并要求学生亲手制作简单的灯具,有意识的让学生走进社区去和那些艺术家进行交流,参加简单的节目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享受本土艺术的魅力以及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热爱。回到美术课堂中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在灯彩节上看到的、感受到的风俗文化和民族风情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通过手中的画笔把自己能够想象到的画面画出来,把自己最喜爱的彩灯,亲手制作出来进行展示,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对本土艺术文化的认识。该小学借助当地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传统,让学生自己实地感受本土的民族文化风情,并通过和艺术家的面对面交流,增强学生交流能力和对艺术的深层的认识,让学生根据自己亲眼见到的艺术场景进行手绘,增强学生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自己亲手制作艺术品,锻炼学生对美术的立体感受和动手能力,并对本地的文化传统有了进一步的宣扬,让下一代对本土文化进行继承。

3设计特殊教学情景,演绎传统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民间艺术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具有本土艺术特色的教学情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秉承“用文化的、历史的眼光设计民间艺术美术教学情景,演绎传统”的美术教学理念,让学生回归生活,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学习,深刻地认识民间艺术的发展和魅力,让民族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这种美术教学理念已经成为了现在江西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征。采用历史的文化的眼光去设计民间艺术美术教学情景是因为,从宏观的角度去看美术的发展史,那么美术发展史也可以堪称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民间美术也同样是一部人类宏观发展史。美术是情感的艺术,民间艺术在运用于美术教学时就需要进行情感体验,即演绎生活,回顾传统。生活是十分丰富的,丰富的生活能够产生创作灵感和激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通过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思维的发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同时引入当地的民间美术,并以此来体现美术教学的内容。在美术课堂中,教师通过演绎生活达到传统文化的再现效果,开拓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想象力,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不同的学生对生活和美的认识不同,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多多走进江西的特色艺术魅力中,感受瓷板艺术以及傩舞的浓郁风情,按照学生自己的思维特点,尽情地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看法和想象力。

4实践训练

在美术课上,教师的巧妙引导和科学讲解是十分重要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其理解能力和青少年具有相当的差别,因此在讲解的基础上还要适当地让学生进行美术实践,让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学习。例如纤维艺术,在这项艺术创作中,学生能够进行实践学习,也能增加他们的创作灵感。学生可以容易地得到纤维材料,创作工具也十分普通,创作场地更不需要去专门寻找,普通的教室就可以满足创作需求。并且在课下,学生也能够自主练习,激发创作热情。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走进纤维市场,参观市场上丰富多彩的纤维制品,给学生讲解纤维制品广阔的市场前景,增长学生关于文化艺术的价值潜在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创作的热情和实践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深刻认识。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瓷厂,了解从白坯到成品的具体制作工艺,让学生亲手制作,教师讲解中国瓷器博大精深的文化。这种辅助教学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通过亲手制作也使得学生对瓷器的生产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加了对瓷器以及瓷器制作工艺在学生脑海中的立体形象,有利于学生进行书面的绘画,对增加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也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5结语

篇8

摘要:中国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了解剪纸艺术的发展情况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剪纸艺术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就中国剪纸艺术的沿革做一个简单的论述,并对剪纸艺术的传承意义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剪纸、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民间剪纸是一门古老的工艺,在《史记》中记载的“剪桐封弟”,讲述的就是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给弟弟叔虞,封其为诸侯的故事。中国剪纸艺术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它的出现及发展是伴随着中国劳动人民长时间不断生活及劳动的成果,它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区域性和功能性,且流传范围非常广泛。剪纸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

1剪纸艺术的产生

1.1中国剪纸艺术的产生背景

民间剪纸具有很强的寓意,往往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体现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感受。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及民族之间的差异巨大,因此中国民间剪纸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风格各异,北方的粗狂奔放,南方的细致精雅,地域性的特征体现在人物造型、刀法处理以及感情表达上,但是基本内涵却是一致的,就是质朴、纯真、内涵丰富、乡土气息浓郁。

最早的中国剪纸艺术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中国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镂空技术,这一技术很好地将剪纸艺术中所崇尚的虚实合一、阴阳互补及正负相生的基本理念体现出来,为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审美实现的可能性。

随后,在中国新石器时期,刻刀、雕刻艺术的出现使上述技术变得更加高超;秦汉时期,中国铸造工艺及镶嵌工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国发明的箔片雕刻技术,当时的人们已经在布匹、皮革及金属片等材料上剪刻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并将它们贴在各类服装及器物上,这为剪纸技术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中国剪纸艺术的起源

迄今发现最早的剪纸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吐鲁番团花剪纸。这种团花剪纸制作方式是先将纸对折若干次后,再用剪刀或刻刀进行相关的雕刻,在题材方面,吐鲁番团花剪纸主要是一些佛教类型的图案和纹样,象征着对佛的敬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到了汉代,人们渐渐开始使用各种磨制及切刻技术对金、银、箔等金属表面进行切割,使金属表面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2剪纸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高峰期

2.1唐代剪纸艺术

唐代的剪纸较先前佛教剪纸艺术相比,更加偏向于生活化和民间化,其纹样的形式和种类也有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节日期间更重视剪纸艺术的张贴,比如在每年端午节时,人们会将刻有蛇、毒、蜍、蝎、蜈蚣、蜥蜴、石榴花等内容的剪纸贴在自己窗前和室内,以象征对屈原的敬意;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的剪纸艺术运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人们为了保佑自己家庭平安,往往会在自己大门上贴上剪纸门神,再比如有的新婚家庭会在家里贴上象征美好婚姻为主题的牛郎织女的剪纸等。

2.2宋代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发展到了宋代迎来第一次高峰期,宋代在中国封建社会处在一个顶峰期,这一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人们生活环境日益改善,生活价值观也不断随之变化,传统的节假日、以及生活习惯在宋代都有了一定的改变,这使得剪纸艺术在宋代也发生了极大地变化。

首先,剪纸艺术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在祭祀、纳祥、娱乐等活动时都会使用剪纸的形式,比如每年元旦节时,人们会用剪镂幡胜、相互赠贺的剪纸方式来共度节假日。其次,人们使用剪纸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在宋代之前,剪纸艺术大都应用在祭祀、丧葬、婚礼等民间风俗活动中,而到了宋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剪纸为主要方式的皮影戏开始出现,人们将剪纸应用在皮影戏的表演工具上,设计出一组组精美绝伦的皮影戏道具。

最后,宋代剪纸艺术中出现了专门从事剪纸艺术设计和制作的艺人,这些艺人大多从事窗户剪纸、礼品剪纸、灯笼剪纸艺术等领域。另外,剪纸艺术与其它艺术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比如前面提到的皮影戏与剪纸艺术的结合,再比如剪纸艺术以瓷器艺术的结合,吉州窑在烧纸瓷器时,将剪纸艺术中长期使用的纹样及镂空技术应用的瓷器设计中,使当时的瓷器变得更加生动,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2.3明清时期剪纸艺术

明清时期是中国剪纸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个阶段中,中国剪纸艺术在应用范围及艺术形式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人们在各种节假日、宗教仪式、日常生活活动中都能运用到剪纸艺术。在剪纸艺术题材方面,主要有动物类、工具类、神话传说类、游戏类、民俗言语类等。在剪纸的主题方面,也包括非常多的内容,比如有祝福、辟邪、除恶等。

在设计师方面,明清时期除了有很多专门从事剪纸工作的设计师外,还有很多民间艺人,这些艺人包括农民、牧民等社会下层阶级人,这些人所做的剪纸工作都是在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下形成的,这些人的剪纸大都以单色刻纸和彩色剪纸为主,技法则多为染色剪刻、拼色剪刻等技法。

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剪纸艺术是江南一代的彩灯剪纸艺术,这种艺术是将剪纸艺术与彩灯相结合,彩灯往往与文人结合较为紧密,这种彩灯上的剪纸艺术构图较为对称,风格非常细致,剪纸的内容多为神仙人物、怪兽及花卉,极具文人气息。

3现代中国剪纸发展及传承

如今,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观及世界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使得剪纸艺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过去人们家家户户都会贴的剪纸,现今很难在家庭中见到;过去很多人逢年过节都必须贴剪纸,现今很少有家庭去张贴剪纸。加上目前中国年轻人所接收的传统教育越来越少,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民间剪纸艺术的生存遇到极大地威胁,因此我们现如今我们必须重视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解决。

3.1政府应做好相关工作,提高剪纸艺术的知名度

首先政府应保护各地剪纸艺术的现状,多做剪纸艺术相关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中国剪纸艺术,在一些剪纸艺术较为发达的地区,如西安地区,应做好相关的管理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到西安旅游时能借机认识并购买剪纸。每当逢年过节时,政府可以多组织一些剪纸艺术宣讲或礼品发放,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剪纸艺术,喜欢剪纸艺术,从而开设了解剪纸艺术。另外,政府应多扶持一些传统民间剪纸艺师,给他们上岗证,保证他们能够持续地设计和制作传统剪纸艺术。另外还可以多对这些传统艺术家进行宣传,通过电视台录制节目、分发宣传单等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传统剪纸艺术,知道传统剪纸艺术大师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些艺术大师不会转行,才能保证传统剪纸艺术持续地发展下去。

3.2通过学校教育完成传承

由于学校教育会培养出大量的剪纸艺术人才,因此学校教育是保证剪纸艺术持续传承的最好的办法。

首先,政府要建立一所完善的专门管理剪纸学校的机构,这个机构应由市文化馆工作人员进行负责,在学校中,应设置一位专门的校级领导专门负责剪纸艺术教学。同时,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剪纸艺术课程,并配备相关的剪纸艺术专用教室,由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剪纸艺术,以确保剪纸艺术课堂的顺利开展。在选择教师时,政府应在社会上聘请一些有资质、有能力、有经验的民间剪纸教师,以便让学生能够学到真实的民间剪纸艺术。

其次,政府应为学校制定一个三年或者五年的发展蓝图,将学生学习剪纸艺术作为一项任务,以提高学生剪纸的能力,同时政府应注重“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指导学生在学习剪纸是既要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现状及技法,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后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将剪纸艺术发扬出去。

最后,其它中小学校应组织开设相关课程,让剪纸艺术系统地、有计划的进入到不同阶段的学生课堂中,教学依据校本教材进行,做到人人动手剪纸,人人会剪。初二年级以后剪纸活动以课外兴趣小组为主,巩固剪纸骨干队伍,从培养骨干和人数上逐步达到规划要求。

3.3将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中国剪纸艺术毕竟已经脱离了过去的社会大背景,指望它继续承担过去剪纸艺术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真正传承剪纸艺术,就必须创新剪纸艺术,将剪纸艺术中的精华元素提取出来,运用到其它设计作品中,从打破传统剪纸色彩、运剪方式,甚至将平面剪纸形式转变成三维造型,开创出更多新思维新内容的适应中国现代艺术的创意剪纸。

比如可以将传统剪纸艺术中的阴阳原理运用到现代陶艺设计当中,让陶艺彻底改变过去在人们心目中瓶瓶罐罐的传统形象。同时,在保留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对剪纸艺术的造型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变形,使其与现代陶艺结合起来。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所具有的独特视觉艺术规律,去粗取精,结合当下现代时尚图形,创作一些反映时尚生活潮流的陶艺作品,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将艺术的传统精神和现代精神加以合理的整合,一种崭新而富有活力的时尚陶艺设计就可以设计出来。

除了上述将传统剪纸艺术的某一原理与现代艺术结合外,我们还可以将传统剪纸艺术颜色进行传承。剪纸艺术使用的颜色多为纯度高、颜色鲜艳的红色,红色能给人带去一种光明、温暖、喜庆的感觉,我们可以将这种红色运用到广告设计当中,可以表现民族色彩,增强广告的视觉感染力,在广告作品与消费者之间取得一种视觉上的亲和力,实现沟通,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4总结

总之,中国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一大瑰宝,在长期的形成于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中从来没有终止过。这一艺术类型流传范围广,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是其它民间传统艺术无法比的,尽管目前这一艺术已经渐渐离我们日常生活远去,但是我们仍可以在一些旅游胜地及其它艺术作品中见到它的身影。

参考文献

[1]赵雨洁.民间剪纸的图形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表达[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篇9

【关键词】地方戏曲;市场化;剧团;管理制度

一、地方戏曲市场化发展对策

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迅猛提升使得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日渐边缘化,若想实现对戏曲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必须要探索适应市场的发展路径,进而实现戏曲艺术的市场化发展[1]。戏曲演出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大环境是现阶段地方戏曲院团管理者以及全体演员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时至今日依旧历久弥新,而推动戏曲艺术发展的主体始终是艺术家和艺术管理者,在艺术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实践中,面对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必须要勇敢面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若想实现京剧艺术的光芒绽放与万古长青,必须要竭尽全力地去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多元文化价值交织共享的社会背景下青年观众已经不再关注戏曲艺术,而从京剧艺术流传区域的观众年龄段来分析,大多京剧艺术爱好者都处于40-60岁这一年龄段,而且这一年龄段的观众非常注重京剧演员的表演功底和艺术修养[2]。由此可见,市场是需要培育的,而演员的素养与业务能力、剧团的装备水平等就是培育市场的最大武器,关键在于争取戏曲演出市场的主动权,而争取主动权的关键在于精准的定位目标观众,使得京剧剧本自身与新时代有机结合,在内容上、形式上一定要契合年轻观众审美取向,符合弘扬社会正能量、传达社会主旋律的基本要求,为年轻观众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与此同时,戏曲艺术的市场化发展必须乘着改革开放、文化市场大繁荣以及“互联网+”的东风,构建起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新观众、新文化的艺术传播模式,使得广大观众可以在更多渠道中应用更多方式接收戏曲艺术的熏陶。

二、剧团管理制度的完善策略

首先,应推动剧团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建设。地方戏曲艺术的繁荣必须要将戏曲艺术的编剧、作曲、导演、演员以及一系列台前幕后工作人员的努力作为立足点,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作为思想动力,从地方戏曲演出市场的现状出发,始终坚信戏曲艺术不会覆灭,认识到只有遵循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戏曲艺术的繁荣昌盛。基于此,地方剧团作为传承与发展戏曲艺术的主体应该首先意识到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与必然性,进而以规范、现代的管理机制逐步强化剧团内部的管理力度,坚持从严治团、强化剧团的组织纪律性核心凝聚力,最终为戏曲艺术的弘扬传承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与制度基础。其次应强化演职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培训力度。剧团管理者需确保全体演职人员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危机感,树立风险意识,认识到市场经济宏观背景下,大环境对自身带来的挑战,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感受到若想实现戏曲艺术的生生不息、长兴长存一定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剧团管理者要认识到多元文化价值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中,戏曲艺术若想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与价值诉求,必须依靠质量去争取效益,必须依靠效益去求得发展。所以在努力打造艺术精品的精神指导下,要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将创作思想的落脚点放在文化事业繁荣昌盛之上,将戏曲艺术发展的出发点放在京剧艺术的弘扬与传承之上,以创新为驱动力构建推动京剧艺术发展的有力实践条件,在赢得市场效益的同时,使得京剧艺术广为流传。最后,应积极面向市场创新剧团运营模式。一方面,剧团管理者应依托事业单位改革契机引入新型合伙经营模式,重组内部运营组织机构,推行责任到人制度与分工合作模式,调动全员工作热情进行演出市场的扩大化建设,同时还可以积极探索“团企合作模式”,借助企业出资拓展下乡演出、公益演出等全新模式,进一步塑造剧团文化形象、打响品牌口碑。另一方面,剧团管理者还应当借鉴市场营销模式,在传统戏剧的基础上打造精品剧目,在其中融入时代精神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元素,为传统剧目增添现代化色彩,以此提升舞台演出的丰富性、突出其人文艺术精神,从而助推地方戏曲的市场化发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地方戏剧艺术的市场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体艺术工作者艰辛、长期的努力,需要地方剧团秉承不忘初心、锐意进取的思想,始终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篇10

合唱艺术作为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一个国家合唱艺术水平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代表了该国家艺术文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环境中,推进我国合唱艺术的前进之路和提高合唱专业指挥人才的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的相关概念

(一)、合唱艺术。合唱艺术是一门集体性的音乐艺术,合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多个声部进行相互配合、协作的演出,令音乐作品变得更有立体层次的音乐表现形式。合唱艺术有着声音穿透力强、音乐韵律简洁明快等特点,除此之外,合唱艺术凭着其独有的艺术感染力,给听众一种听觉上的冲击。一个国家的合唱艺术的发展情况代表了该国家文化艺术的进展水准。合唱艺术通过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特点的人群统一组织,采用和声结合的方式,将音乐作品进行展现。合唱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凭着其透彻的感染力,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

(二)、合唱指挥。合唱指挥是整个音乐作品的领导者。一个好的合唱指挥,首先要对表演的音乐作品进行充分的了解,依照音乐节奏的变化,音乐语言不断的在指挥的手势中加以摆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求表演者指挥手势要符合标准,而且要对音乐的思想感情加以充分的展现。合唱指挥对不同的音乐作品都要有深入性的研究,诸如对在合唱作品中的每个呼气吸气的节奏点进行准确的判断,指引合唱队员进行表演。合唱指挥的动作要具有一定的美感,动作重点应该放在手腕上,身体要保持一个优美的姿势,这样就能方便力量的展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合唱指挥要将合唱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挥,在表演过程中要借助丰富的面部表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合唱指挥,就要全面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对合唱作品进行深入性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音乐水准。

二、合唱艺术的发展及指挥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一)、人们对合唱艺术欠缺深入性认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接受各类艺术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多种多样。然而,合唱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合唱艺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文化,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其发展却是停滞不前的,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们对合唱艺术欠缺深入性的认识。今天的年轻人,更加喜欢流行音乐,对合唱艺术认识较为片面也成了现代人们在认识艺术上的趋势。合唱艺术由于需要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往往被年轻一代的人们所逐渐淡忘。由于缺乏兴趣,人们对合唱艺术往往不能深入性的研究其深层内涵,这对合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合唱艺术面临着消亡。由于处在信息迅猛发展的特殊时代,合唱艺术的生存问题成了广大文体工作者密切关注的问题。为了不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消亡,对合唱艺术进行创新与改革是很有必要的。针对合唱艺术进行创新改革的问题,有艺术学者提出了“普及化”的理论。将合唱艺术普及化,确保合唱艺术不至于消亡[2]。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中理论并不值得推广, 原因是因为一部分音乐人对音乐本身存在着较为偏激的理解,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原本具有欣赏价值的合唱艺术变得“三俗”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本高雅的音乐作品。这种理论的提出对合唱艺术的发展道路不但没有起到推进的作用,反而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三)、在合唱队中没有专业的指挥人才。因为人们对合唱艺术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的原因, 导致了在现如今很多合唱团体中指挥人才的缺乏现象出现。有些合唱团体虽然说有专业的指挥人才,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才往往没有长期从事该行业的意愿。这种现象总的来说是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合唱艺术仅仅是一种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休闲方式,在整个合唱组织中并不需要专门的人才进行合唱指挥。或者说只要稍微懂得一些音乐常识的人就可以担任这一职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发展。其二,合唱指挥是一门非常抽象的音乐艺术,即便对音乐爱好者进行了专业性的合唱指挥学习,但由于人们过多地考虑就业之路,也打消了当合唱专业指挥的想法。其三,由于一些音乐教育机构没有对合唱人才指挥开设专门课程的原因,人们即使想学习合唱指挥方面的知识也无从学起。

三、推进合唱艺术的发展和相关指挥人才培养的相关策略

(一)、加大合唱艺术的宣传力度。合唱艺术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为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合唱艺术进行必要的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合唱艺术的宣传形式,可以是多渠道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深入性宣传,人们对合唱艺术有了充分而正确的认识,一改以往合唱艺术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是一种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因而人们会对合唱艺术产生喜爱之情。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讲,加大合唱艺术的宣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让青少年了解到音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摇滚流行音乐,合唱艺术也是有独特的魅力存在的,进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真正参与到合唱艺术中来。

(二)、指明合唱艺术的发展方向,加快合唱艺术的发展脚步。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 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将合唱艺术壮大起来,就要从转变传统合唱艺术发展观念,明确合唱艺术发展方向做起。合唱艺术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是与普通人的文化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的,如果能把合唱艺术和大众文化艺术进行有机结合,让合唱艺术真正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加快合唱艺术的前进步伐,这对于合唱艺术来讲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3]。

(三)、培养专业的合唱指挥人才,确保指挥指挥水准的提高。要想在真正意义上解决我国当前指挥人才缺乏的现象,就要从制定相关解决办法和扩充合唱指挥人才人数做起。

1、引进优秀的专业指挥人才对音乐工作者进行系统性的培训,针对音乐指挥这门行业进行大规模的有效宣传。让人们对合唱指挥进行必要的重视;

2、加大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效率,艺术类高校中增加指挥专业的开设,以促进我国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