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问题;财务管理;策略
随着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日益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内企业在面临外汇风险的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也在逐步增加。财务管理是外贸企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也应看到,我国出口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想规避国际风险,企业必须加强自身财务工作的管理,从源头上防止财务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我国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出口的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中小企业众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的问题,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百出,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财务管理水平落后。由于中小企业在外贸出口中还没有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吃过亏,没有认识到混乱的财务管理可能给企业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没有将财务管理工作纳入到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来,使得这些企业的决策者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专门的部门和人才。实践中,一些企业甚至没有成立专门的财务部门,多是由企业的领导者身兼数职。而且,一些即使成立财务部门的企业也缺少专业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员,对财务工作的管理和财务问题的处理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甚至一些财会人员要受到中小企业的直接领导,这就失去了工作的独立自主性,有些甚至会在利益的驱使下,放弃了即定的工作原则。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容易出现混乱,为企业的经营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
2.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原则和基础,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指导准则。由于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企业并没有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在国际贸易进行中存在很多风险,若不能将财务管理工作与对外管理工作恰当的结合起来进行处理,就会导致财务工作与外贸交易的脱节。当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还不具备进行财务管理的能力,处理的仅是财务中的核算、出纳、记账、报税等基础的工作,而没有从管理者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也没有对财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出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就导致这些企业的财务信息利用率不够,也没有将财务管理作为提升企业外贸出口竞争力的手段,财务信息也失去了作为企业决策重要依据的作用。
3.财务风险的控制力不强
外贸企业不仅要将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还要及时的收账,以便回笼资金,不然可能面临货款难以收回的风险。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一些企业由于财务管理工作不细致,认为常年交往的客户的信用证结构不存在风险,也没有认识到及时应收外汇账款的重要性,导致对外贸易中应收账款的控制力不足,恶意拖欠货款或坏账、死账的比例也不少,极大的损害了对外贸企业的利益。这不仅与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交往的条约规定不熟悉有关,也与企业自身财务风险的控制力较低有很大的关系。
二、提高外贸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益举措
1.提高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首先,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账目的核算、资金的安全以及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企业制定经营决策的依据。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务必要重视起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作为风险防控的重要手段来抓,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率,抓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其次,引进专业的财务专业人员,建立财务部门。只有进行专业的管理才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将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和利用,为企业的稳健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专业的财务人员不仅是外贸企业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外贸企业要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组建专门的财务部门,强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最后,提高财务工作的独立性。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要求较高的工作,需要独立完成记账、报税等工作。财务部门在依法依规进行财务工作时,领导或者部门负责人不得随意干涉财务人员的正常工作,要给予财务人员相对自由独立的工作环境。
2.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方面,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当下,建立现代企业,采取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外贸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外贸企业要实行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系统,打通财务部门内各管理人员的关系,改进财务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密切财务工作与外贸工作的衔接。财务人员要将财务信息及时的反馈到企业的其它部门,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率,使财务信息成为其它部门制定经营决策的依据。对于财务部门涉及的核算、记账、报税报关等信息都要及时的与其它部门分享,使整个企业的部门都了解到出口的相关规定,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三)增强财务部门防范风险的能力
一方面,定期制作财务报告。在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之后,财务部门要定期对近段时间的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总结近期财务工作的状况,对于企业的货款资金、坏账死账等,都要仔细列明。这有助于企业的管理者明白企业的资金状况,有利于更科学合理的制定下一步的外贸对策,调整企业的生产量等,降低因国际市场变化所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密切财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协调合作。加强财务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的协调,有助于更好的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例如,在回收货款资金的过程中,对于还有收回可能的要与其它部门一同努力,想方设法确保货款及时到位;而对于不能及时收回的,立即着手采用国际贸易相关的纠纷处理规则协调解决,或通过诉讼渠道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对外贸易作为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出口企业贸易的增强,也提高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国际贸易市场风云变幻,风险较大,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要想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设,故为了进一步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必要在分析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找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与财务管理水平,强化资金的管理,并拓宽融资的渠道,以促进企业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初探[J].商品与质量.2011(1).
[2]王海民、许春月.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郑俊林.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应对措施[J].财税金融,2009(1).
[4]陈凤. 外经贸企业资金运行和风险管理研究[J]. 国际商务财会. 011(06).
[5]陈亮明,刘慧卿,王石梅. 探索金融危机下港口企业生存发展的财务之路[J].交通财会. 2011(02)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外贸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出口权逐步放开,对于外贸公司而言,不仅原有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而且要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对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给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国有外贸企业多年推行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财务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积弊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在财务管理上的弊端还是很多,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账管理阶段,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外贸企业已经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却不能很快改变,虽然也树立起了一些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但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却十分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
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一味“堵”的做法,使外贸企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措施,在控制风险的能力上十分薄弱,如在赊销时缺乏严格、科学的调查程序;销售后对对方的监控不力;货款拖欠后保全债权的行动迟缓等等。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三是在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即使投入巨资占领控股权,但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如果再加上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银根紧缩筹资不利、投资监督不力钱权交易等情况,损失就更加惨重,企业很容易限于困境。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而争取银行借款又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风险大,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二是外贸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借款担保,就连贸易项下融资,如开立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押汇等往往也是通过抵押或担保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了。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另外,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四)财务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的“配单”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业务过程,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已经晚了,根本谈不上对业务的监督。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假自营真”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做成自营,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表面上亿元的自营收入,都是过账,其实质是收入,所以,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帮助业务人逃避税收的机器。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外贸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出口权逐步放开,对于外贸公司而言,不仅原有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而且要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对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给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国有外贸企业多年推行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财务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积弊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在财务管理上的弊端还是很多,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账管理阶段,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外贸企业已经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却不能很快改变,虽然也树立起了一些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但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却十分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
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一味“堵”的做法,使外贸企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措施,在控制风险的能力上十分薄弱,如在赊销时缺乏严格、科学的调查程序;销售后对对方的监控不力;货款拖欠后保全债权的行动迟缓等等。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三是在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即使投入巨资占领控股权,但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如果再加上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银根紧缩筹资不利、投资监督不力钱权交易等情况,损失就更加惨重,企业很容易限于困境。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而争取银行借款又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风险大,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二是外贸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借款担保,就连贸易项下融资,如开立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押汇等往往也是通过抵押或担保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了。
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另外,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四)财务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的“配单”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业务过程,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已经晚了,根本谈不上对业务的监督。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假自营真”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做成自营,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表面上亿元的自营收入,都是过账,其实质是收入,所以,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帮助业务人逃避税收的机器。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篇4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能否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传统简单的仅仅以资金的核算作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管理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的企业创新持续发展的相关要求,所以,在现代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研究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改善方法有着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这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的意识以及观念,主动要求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让企业可以在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占据市场一席之地。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的在生产过程中较客观存在的一系列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目前民营企业也已经被推入到了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中,但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所形成的观念、习惯却不能够很快地改变,虽然树立起几点市场经济的防风险意识以及危机意识,然而,在财务管理上风险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却是十分滞后的。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企业仅仅是把财务管理理解成为是借钱、付款以及财务纪律的执行,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这就使财务管理脱离了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举措之外,企业的财务管理完全称不上是管理。到现在,国家的外贸企业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次又形成了所有权、经营权高度的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企业的家族化的管理现象十分重,领导层大多都是业务出身,他们对企业各项业务较熟悉,所以,在日常的决策中,不自觉地就偏向业务方面,出现重业务、轻财务和融资、轻管理的这种情况,财务管理并没有纳入到企业管理有效的机制当中,这样财务管理就失去了它在企业的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因为民营企业的多年改革,导致企业的有经验、能力的会计财务人员选择到更好的单位,这就造成了财务人员的队伍极其不稳定。另外,企业财务人员只是注重会计核算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并未将工作的重心从对凭证账簿管理转移到业务环节以及原始业务的信息管理上,他们对财务管理各个工作的阶段应该具备的专门的知识,比如财务预测、决策、控制、预算和分析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还是十分匮乏的,不能够适应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
(三)预算考评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较弱
目前,民营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单在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及预算的结果等的考核当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以浙江地区为例来分析,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三、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对策建议
(一)进行宣传,树立资金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
第一,作为一个外贸企业的负责人,一定要具有高度的防风险的意识,不光仅仅是要顾好资金的筹集,还要提高资金的管理。第二,外贸企业的内部还要进行比较广泛和深入的资金的风险宣传系列活动,统一思想并提高认识,特别是提高对盲目的放帐和随意的放帐的风险认识。第三,要明确收帐和催帐是业务人员以及相关部门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提高财务人员管理水平
第一,规范会计机构设置。各乡镇政府、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单独设置或综合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专职会计人员,进行独立核算。各单位全部财务收支活动必须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由会计机构统一核算管理。第二,明确会计机构职责。各单位会计机构的基本职责是: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依照财政部门要求,合理编报预算,组织预算执行,统筹安排,节约使用各项资金,保障本单位正常运转;定期编制财务报告。第三,强化对会计工作的领导。各单位负责人要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执行财政政策、财务制度的自觉性,增强依法理财的能力。财会人员的岗位要保持相对稳定,原则上不得兼任其他工作,以保证其主要精力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1.有效实施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
在民营企业推行了全面的预算管理前,就要认真分析拥有的资源及市场的现状,明确公司中长期的发展目标,以此作编制全面预算的基础,让各期的预算都能顺利衔接。当公司的战略目标确定之后,公司的年度预算的编制就要依据年度的战略目标,并考虑到下年度的公司资源和市场的变化等因素,及时地调整预算指标。另外,还要做到有效地执行,使得公司全面的预算管理落到实处,而不是形式主义,要在全体员工中进行教育,增强其全面预算战略意识。
2.制定针对性的预算目标并进行落实
因为民营企业内部的预算控制就应该有文字上的制度约束,以此来规范全体员工。作为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很多人员都会凭着自己的主观随意性来进行,所以,公司内部就要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管理制度。而且在预算目标确定之后,为了能够确保目标成本按时完成,就必须将成本的指标进行层层的分解,并下放到内部的各单位、各部门,让每个岗位都能够承担起降低目标成本的责任。另外,还要制定出配套的相应的控制的措施,形成“至上而下的层层分解、至下而上逐级保证”式的成本的控制体系。以产品的目标成本及其指标的分解体系作为标准,对内部的各单位实际的成本完成的情况进行考核,并进行严格的奖罚制度。通过相关的考核,把每位员工的工资的收入和公司的经济效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肖鸿.浅谈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会管理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4(15).
[2] 赵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4(16).
篇5
(西山煤电多种经营管理局,山西 太原 030053)
摘 要:煤炭企业必须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转向规范管理与决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学习和运用信息分析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分析了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改进办法,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提供了有利的指导。
关键词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煤炭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108-02
收稿日期:2015-03-08
作者简介:闫淑卿(1977-),女,山西五台人,大专学历,助理会计师,现就职于西山煤电多种经营管理局财务部。研究方向:企业财务及会计管理。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结果。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煤炭企业必须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转向规范管理与决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学习和运用信息分析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尽快地转变观念,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煤炭企业才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一、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 大多数的煤炭企业开始从传统计划经济的财务管理模式转向规范管理与决策管理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并学习和运用信息分析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
2. 在财务管理中开始了财务指标的动态性考核与分析,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和机会成本分析,把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有机地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
3.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企业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已逐渐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
4. 在煤炭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煤炭国际贸易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一些外贸企业结合国内外同行业先进财务管理经验和方法,开始了诸如国际市场、国际融资和外汇风险问题的研究。
(二)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中国煤炭企业开始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探索,但受目前行业管理体制和水平的制约,中国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还很落后,企业财务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目前,相当数量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比较差,这些煤炭企业的领导大都是技术人员出身,偏重于煤炭企业的生产技术、安全生产以及产品销售,对财务往往只重视财务目标的完成,而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不真正了解。
2. 利用财务信息来指导企业经营的能力差。有一些煤炭企业长期以来,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对企业投入产出经济模式的研究。企业财务部门管理着庞大而健全的财务信息系统,许多企业不会利用这一系统进行统计和会计信息的收集、分析,只满足于一般的记账和财务指标考核,没有意识到开展信息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如果国内煤炭企业能根据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煤炭行业在未来市场结构中的地位、煤炭产业政策导向、煤炭企业各自的市场份额以及煤炭行业进出“壁垒”等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顶住冲击,站稳脚跟。
3. 不重视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形势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形势的细微变化,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带来不可抗拒的影响。煤炭企业也不例外。如果看不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对煤炭产业发展的影响,及世界市场对国内煤炭企业的冲击,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4. 企业信用和财务风险的意识薄弱。企业缺乏债务风险管理意识,以致于相当多的煤炭企业外欠煤炭货款,达到了影响企业生产周转的严重程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信用是财务管理中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其次,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5. 企业资金短缺,周转困难。煤炭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慢,周转期长,流动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突出问题。首先,煤炭企业流动资金来源单一,企业增资能力日渐不足。其次,存货周转期长,速度慢。而另一方面,公司要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又要大量举债,庞大的资金占用和债务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甚至将企业拖跨。
二、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改进
(一)确立财务管理的管理中心地位
领导者应该从思想上转变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改变凭经验进行决策的老式管理作风,牢固确立财务管理人员在参与决策中的重要地位,赋予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参与决策的权力,一切有关煤炭企业经济决策方面的事情自始至终都由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倾听财务管理人员的建议,以提高经济决策的科学性。财务与会计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管理活动,财务活动主要负责资金的筹措和运用,会计活动负责货物的盘存、成本统计、核算等,将两个具有不同管理内容的机构简单地合二为一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建议煤炭企业将财务管理机构与会计核算机构划分开,单独设立理财部与会计部。同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不断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以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
(二)夯实财务基础工作
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是中国煤炭企业的通病,煤炭企业应根据《公司法》、《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企业内控体系,用完善的体制管理煤炭企业。
1. 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以财务经理的日常工作为基础,建立相应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筹资管理制度,即财务人员在从事筹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规范标准。首先,在内部资金管理上,对资金筹集,要合理确定筹集数量,安排好筹集时间,通过资金的合理流动,使企业的资金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其次,编制资金预算,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谋求以最低的资金成本,以最经济的方式,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再次,要加强资本金和负债的管理。按照煤炭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坚持以销定产,灵活经营,严把合同签订关; 增加企业资金流量,不断提高资金利用效果。企业内部监督制度。企业财务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有机体,实行有效的自我监督,是保证其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内部监督制度是企业财务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防范不轨行为,维持正常秩序,保证委托人利益不受侵犯。
2. 完善财务管理内容体系。在搞好日常性财务管理的基础上,适应环境要求补充完善财务管理内容,将着眼点放在项目决策与绩效评价,融资风险与资本结构等高层次的管理上,进一步拓展传统的财务评价比重,增加对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价比重,增加税金筹划管理财务预警等内容。
3. 细化核算单位,降低成本。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细化核算,改变企业内部的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改变和完善分配制度,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革,能使职工的切身利益与核算单位的利益密切联系起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提高煤炭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市场经济使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会更大。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有正确的风险观,善于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强化资金管理
资金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具体来说,资金就是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的本钱,人们经常把资金形象地比喻为企业经营活动的血液,可见资金对企业作用的重要。目前,资金问题是困绕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个突出问题。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所认同,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吸取最优的财务管理思想、观念和理论,建立最优的财务结构和投资结构,及时掌握相关的财务信息,制定科学的财务战略和决策、财务计划,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确保资金运动的正常循环和周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企业盈利。
参考文献:
[1] 张华鹏. 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发展[J]. 煤炭经济研究,2008(8):51-52.
篇6
关键词:贸易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管理目标;风险预防体系
随着业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自身财务管理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并对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认知与处理,但企业要达到预期目标,还是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与问题。企业试图行之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必须首先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意义,基于此,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困境以及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采取对症的优化措施。
一、财务风险管理
(一)财务风险管理内涵
作为风险管理中的内容,财务风险是人们借助以往管理经验以及现代化技术研究而成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指的是经营主体对理财工作中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以及度量等处理,且会其实施科学防范与控制手段,以便提高理财活动的质量,为主体经济利益提供保障的管理过程[1]。
在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时,管理人员需要对财务效率以及经营成本关系进行合理处理,并从经济视角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的目的[2]。由于财务风险的特性,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通常都以动态化形式进行,企业会根据内外部的变化情况以及风险变化情况,随时对财务风险计划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并始终都会将远离财务风险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
(二)财务风险管理目标
由于财务风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企业在制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时也多以动态化为主,会按照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一般情况下,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资金的充足性,且能够对企业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合理把控,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可能遭受到损失,属于积极管理手段[3]。在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需从节约角度出发,对财务风险目标变化进行合理应对,并迅速制定出新的管理目标以及配套管理方式方法,以保证企业经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其在行业中的立足做好铺垫。
(三)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意义
1.能够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
在企业中实施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对自身财务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以确保企业不会因为外界或者内部因素,而遭受相应的财务损失,可以有效强化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水平,使其能够正确对企业财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综合信息做出分析,从而准确对企业经营以及财务管理做好规划,以便对企业经营活动做出合理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质量,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机率,同时还能优化企业经营活动,使管理者能够明确认识到各项活动中隐藏的风险,以便其及时做出调整[4]。
2.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开展财务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规避与解决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以便提高企业自身实力,确保企业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所以,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可以成为企业高效发展的动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极大[5]。同时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切实优化,可以对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落实提供保障,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所以该项管理工作也是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手段。此外这项管理工作不仅能保障企业经济发展,还能有效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也极为重要。
二、财务风险管理弊端
(一)财务风险管理困境
1.风险管理与企业投资方面的困境
出于保险起见,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尤其是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都会事先对投资项目以及相应内容进行评估,并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出针对性的投资方案,而投资本身就有着一定的风险性,如果项目所获利润无法达到预期,就会对企业盈利造成影响,所以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都会与风险管理起到冲突,直接增加了决策难度系数[6]。
2.风险管理与企业筹资方面的困境
资金是企业运营与发展的基础保障,企业也常常通过多样化的筹资方式,来保障企业的资金运转。这样虽然能够为企业运营提供支持,但当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这种方式就会直接增加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因为企业需要将货币放到市场之上进行筹资,而资本市场本身就有着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所以会使企业陷入融资与风险两难的境界。
3.风险管理与企业资金使用方面的困境
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有着较为明显的时间价值,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保障自身资金的流动性,但由于财务管理制度的限制,企业资金使用的流动性始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致使企业不得不对自身资金成本进行增加,而这时财务风险问题也会随之产生,使企业资金使用与风险管理陷入矛盾之中[7]。
(二)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1.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发现,在风险管理制度方面,仍然有需要提高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管理制度存在照搬套用的情况,并没有结合企业实际,制度具体细节与企业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落实效果自然可想而知;第二,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之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没有捋顺,造成问题的进一步扩大,既然对企业风险管理效果形成了直接的影响;第三,企业制度与市场制度的衔接,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进行资金配置以及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权责不明以及管理力度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致使至今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以及其他方面的风险;第四,公司制度创新性不足。现代市场变化极快,企业想要保证自身不被时代所淘汰,就需要对自身管理以及经营模式进行不断创新,而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也应如此,但部分公司由于对于财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有所欠缺,导致其忽略了制度更新的必要性,或者存在着制度更新速度较慢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2.资本结构层面合理化不足
如果企业的资本结构层面发展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就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等级不断上升的问题。虽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风险与收入始终是以正比关系存在的,但因为受到资本结构的影响,致使企业负债率逐渐上升,致使经营固定费用增加,使财务风险问题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企业经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相对较断,配套制度方面还需要时间进行调整,所以企业如果处理不当,还是会造成管理方面的风险。
3.风险预防机制存在不足
风险预防机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若其存在问题就会对管理工作开展质量造成影响,而目前预防机制存在的问题以三个方面最为突出:一方面,财务预防手段有待提高,无论是财务人员防范风险意识方面,还是风险处理经验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进行优化与调整;一方面,对于财务官管的使用有待提高,企业很容易因为要进行大规模融资,而造成自身财务结构合理化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对于的负债率的追求过于苛刻,而对财务杠杆作用有所忽略所导致的;另一方面,财务预警机制有待加强。部分企业会运用自身的财务数据,建立起相应的预警分析模型,通过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来对财务危机进行预测。这一模型是原有的可取之处,但其存在的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却不可忽略。相关人员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样本来对预警模型进行分析,这样就会造成分析结果的差异性,且即使是同一模型,在适用范围上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这也是风险管理人员需要注意的问题。
4.风险管理意识相对不足
风险意识不足是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以及财务人员对于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如果没有到达相应的水平,就会导致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容易轻视财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整体工作落实质量自然可想而知。因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企业必须要挑选出专业性以及综合能力较强的人员担任风险管理领导者,而这些人员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财务工作处理手段,对于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培养有所忽略,支持财务人员往往更加偏向于财务处理,而对于风险处理能力始终没有达到理想水平,这也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三、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优化建议
(一)加大财务风险宣传力度,强化员工防范意识
针对企业人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的问题,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配套的风险防范意识宣传制度,并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加大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要使员工能够明确风险管理与企业自身发展的紧密联系,使他们能够真正意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参与到风险管理之中,并能够对各项管理工作予以高度的支持与配合,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观[8]。同时还应建立风险发现奖励机制,要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对各项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风险进行发掘,并能够将此问题及时汇报到有关部门,以便有关部门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处理,切实强化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某贸易公司就存在着人员风险意识不足以及风险管理态度不积极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公司开始通过大力宣传以及组织员工培训讲座等方式,为内部员工树立起了良好地风险管理意识,并在公司炔啃纬闪伺ê竦姆缦展芾砦幕,使每位员工都清晰认识到了风险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控制手段
企业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对自身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一方面设置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在进行现代化管理制度建设时,企业不仅要明确自身主体,同时还要对自身的产权关系以及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进行明确,要确保企业经营的自主性,并要由管理者带头加大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度,以确保企业经济效率以及生产效率能够达到理想水平,从而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一方面要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进行强化。作为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执行者,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与最终的风险管理结果形成正比关系,所以企业要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养力度,不仅要定期举行专业性培训,同时还要有领导主持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以优化工作效率为目标,完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第三要对企业的管理法治化进行完善。要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探究与分析,并合理将其运用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之中,建立起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确保财务部门能够实行责任明确制,整体公司资产管理能够实施法律责任制,从而有效对公司各项流程与经营方式进行约束与规范,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9]。此外,要对内部财务管理控制机制进行完善,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与企业实情相符的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规范。
(三)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确保资金筹措合理性
融资是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一环,为了确保融资质量,保证企业之间筹措的合理性,企业必须要对自身资本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不仅对企业经营活动起点进行合理把握,更要对融资渠道以及融资方式进行详细调查与研究,要正确对其中的利弊进行分析,按照企业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合理对利弊进行权衡,从而做出对企业自身资本结构有利的决定。
企业必须要不断对自身资本结构进行完善,以保持最佳资本结构状态为目标,合理对资产负债率进行控制,并要实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融合的融资方式,为合理融资打下良好铺垫[10]。同时要对融资渠道进行丰富,要保证融资渠道的层次性以及多样性,并要对融资手段进行优化,保证各项融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进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安全性资金。 以某出口公司为例,该公司属于综合性进出口外贸公司,在所在地综合外贸企业出口额中的占比在20%左右,主要出口玻璃制品、服装以及纺织品等物品,主要销往欧盟与南非等国家,该企业资本结构不足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不仅包含企业内部因素,同时社会因素、政治因素以及自然因素也涵盖在其中。针对自身资本结构不足的问题,制定出了组织保障、人力资源保障、信息保障以及经费保障四种保障手段,企业一方面对公司内部组织运营方式进行了调整,并加大了对财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一方面对企业原有信息网络系统进行了完善,整体信息收集更加及时、高效、准确;另一方面建立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专项资金,这几项举措的实施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形成了良好地铺垫,不仅通过公司内部优化,建立起了高质量的融资人才队伍,使各项融资工作得到了高质量的开展,而且还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起了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使得企业融资行为变得更加高效、规范,保障了企业的融资质量。
(四)明确财务风险管理重点,保证工作高质量落实
在明确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重点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强化自身财务决策能力,保证对财务评价机构的重视程度,并要将风险承受能力、经济性等方面的分析结果添加到投资审核之中,特别要对重大经济决策进行全面性分析,以降低财务风险发生几率;一方面要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行强化,要设置综合性指标评价机制,切实强化企业管理能力,保证企业财务决策的正确性,确保企业能够对市场进行合理开拓,直至最低限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风险;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要将流动性资金作为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通过对现金流动率等指标的对比,进行预警评级,以此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
(五)优化企业风险管理机构,确保收账款管理顺利落实
作为企业运营的关键,现金风险管理是企业必须要予以足够关注的内容。为了确保企业能够正常运转,能够始终拥有充足的现金以供其使用,企业首先要对自身现金持有量进行科学计算,并要按照只标准对企业的现金数量金额进行明确;其次有对现金流量风险运行方式进行掌握,要对企业现金风险类型进行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做好风险事先防控工作,保证风险能够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使企业资金能够得到良好循环;最后要对收账款管理工作进行强化。全部人员要对应收账款进行动态化管理,要对每一笔账目,尤其是数目较为庞大的项目进行实时“跟进”,定要按照对方企业资信情况对其采用相应的手段,从而将账款风险发生几率控制在最低[11]。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财务风险管理相关内容的论述,使我们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弊端以及相应的优化方式进行了深层次的了解。鉴于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必须要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对自身内部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正视,并要结合企业财务结构、财务风险以及其他方面的特点,制作出针对性较强的风险管理问题优化方案,以便对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而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形成良性循环,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晓旭.物流企业财务管理风险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经贸实践,2016(17):217-218.
[2]王慧.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及其控制[J].价值工程,2016(22):33-35.
[3]胡春生,李强,田丽艳.浅谈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题及对策[J].当代会计,2016(06):24-25.
[4]胡.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6(10):155-156.
[5]徐若倩.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财会,2015(12): 41-43.
[6]杨玲,雷建奕,李永前,李小文.农业龙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19):48-50.
[7]罗杰思.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8):124.
[8]张智华.国有钢铁贸易企业信用风险管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9]张静.QX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
[10]袁有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4): 244-245.
篇7
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集团公司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的管理,而财务管理又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水平不容乐观。
1、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缺乏科学性。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企业财务通则》的颁布实施,集团公司面临着一个全新的财务管理环境。但由于长期以来在思想上受到旧的财务制度的约束,集团财务人员的观念比较滞后,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概念。这一切反映在财务管理目标上,就是未能确立起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反映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便是滋生了许多不科学的做法,比如:筹资时不权衡资本成本,不考虑资本结构;投资时不测算风险报酬,不分析现金流量。
2、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体性。
目前,不少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造成核心企业驭乏不力,难以从集团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和融资活动,结果是下属企业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损害了集团的整体利益。这些体现在投资上,便是整个集团的投资规模失控,投资结构欠佳,投资收益下降,经营风险加大;体现在筹资上,便是整个集团缺乏内部资金的融通,对外举债规模失控,资本结构欠合理,利息支出增大,财务风险加大。这种缺乏一体化的财务管理,阻滞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的优化组合,使得维系集团的重要纽带─资金纽带松弛,导致了企业集团内部缺乏凝聚力,削弱了集团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
3、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不讲配合,缺乏全面性。
在旧体制下,人们形成了财务管理无足轻重的观念,集团财务人员往往是孤军作战,且人轻言微,同时,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也知之甚少,甚至漠不关心,难以与财务人员配合默契。这就导致了全面的财务管理势必难以进行。
4、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内容不足,缺乏动态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集团的财务管理通常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事中的预算与经营业绩的比较也难以进行,事中控制流于空谈。至于事后分析,虽基于年终考核的需要能得到一定的重视,并在年度利润规划的基础上辅以相关的会计资料,但其有效性也颇受影响。既然事前预算无从谈起,事中控制甚为薄弱,事后分析未必有效,则下属企业对决策的整个执行过程便超出了核心企业财务管理的视野,游离于核心企业的财务控制之外。
5、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监管不利,缺乏力度。
新的财会制度实施以来,从总体上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由于集团会计核算失真、财务管理混乱,尤其是财务监管的力度不够,导致了集团效益的滑坡和资产的大量流失,其主要原因是:
会计人员不能依法行使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只能按照本企业领导的意图办事。
少数财会人员素质差,既不按会计制度办事,还钻财经制度的空子,迎合本企业领导的不正当要求,甚至出坏主意,坏点子。
放权过多,企业处置资产的权利不受约束,导致资产的大量流失。
新的财会制度建立的基础不牢靠,在经济生活中产生副面影响。新的财会制度建立的环境是: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就建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会制度。二是为了尽快与国际接轨,使新财务制度与西方财会制度在模式上基本一致。西方财会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的,而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因此新制度在执行中难免产生磨檫。
下属企业法人代表的权利过大,约束机制没有形成。
法规不完善,不配套,“会计法”难以贯彻执行。
6、集团公司财务信息不准确,经营风险无法有效控制。
由于各种原因,企业管理者通过一些方式对会计报表进行合法和非合法的操作,从而使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受到影响,企业经营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比如: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影响利润表的真实信息:
好消息和坏消息区别对待。比如通过将好消息列示在经常项目,而将坏消息作为非经常项目,从而为财务报表分析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熨平收益。有些企业为了使收益看上去比较平稳,就在收益比较低的年份将它作高,而在收益比较高的年份将它做低。
一次性亏损确认。有的管理者认为与其年年亏损,不如一次把今后可能的损失全部列出来,以使今后的收益情况比较好看。这种做法在许多上市公司中非常常见。
变更会计方法。会计方法的变更虽然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但必然会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产生影响。
成本核算方法的影响。财务报表除受会计方法的影响之外,还受成本会计方法的影响。
另外,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中有些会计准则中没要求项目的选列和资产负债计量标准的不同选取,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作用会受到影响。
同样,通过对现金流分类标准、投资活动的划分等作一些变动,从而影响现金流各项所占的比列。
以上这些问题,在经济繁荣时期,其负面影响还不明显,一旦客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就可能导致集团陷入困境,甚至面临崩溃的危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重新设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以适应当前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
二、集团财务管理模式设计的原则
集团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当前的宏观政策和形势要求,针对领域内的微观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对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调整。
1、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
集团公司内部的组织机构比较复杂,一般分为如下的结构层次:一是集团母公司;二是全资子公司;三是控股子公司;四是参股子公司。集团的财务组织机构应根据企业集团组建的不同情况和集团的层次结构来建立。
集团财务组织机构的设置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集团公司的发展是以一个主体公司(企业)的发展为核心的,集团公司的各个职能部门将依付于主体公司的各个职能相同的管理部门,这时主体企业的财务部既使主体企业的财务管理部,又是集团公司的财务部。二是集团公司是由不同行业或生产不同产品的多个企业组建而成,这时,集团的财务部门要重新设置,如何设置,由集团公司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一般说来,在以一个主体企业为核心,子公司较少,相互间的生产经营关系比较密切的集团中,主体企业的财务工作量较大,他的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集团的财务状况和效益,集团这时比较偏向于采用第一种形式。但当集团公司向大型化发展,子公司较多,经营多元化,彼此间的独立性较强时,集团比较偏向于设置独立性较强的财务管理部门。
2、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集团公司大多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为跨国经营的资本运营实体,是由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的企业群体。为此,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要在保持集团利益的前提下,既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又要充分尊重子公司的法人地位,不宜采取过度集权的方法,以便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此,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应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
集团及其成员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必须坚持以资本运营为核心的原则。集团中各个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通过资本这样一条看不见的纽带把大家的命运连在一起,无论从事何种经营活动,都必须服从集团资本运营的宗旨。而集团对其成员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也要以资本为核心。
集团及其成员子公司要认真贯彻资本运营责任制的原则。为了切实建立资本运营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使不同的利益主体对经营的资本真正负责,避免成员子公司对集团的依赖思想,杜绝小富即安、故步自封的不良现象,集团总部要通过对资本运营效率等内容的考核,建立资本运营责任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
集团财务管理要体现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集团公司的发展需要调动发挥包括集团总部在内的各个成员子公司的积极性,即:既要发挥集团的战略决策和协调交易的作用,又要调动成员子公司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因此,在财务管理上要适时地运用集权与分权的方法,根据形式与任务的变化,灵活地调整集团财务管理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既定的范围,一切以更好地完成集团的目标任务,取得最佳经营效益为准则。
在集权方面,集团主要是在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上进行管理。在分权方面,集团各成员子公司主要对具体性的、战术性的问题,如:成本管理,费用控制,运营资金的管理等。各自运作管理,集团仅给予宏观指导。这样做,既不影响集团内各企业的法人地位,又利于集团总部集中精力,做好市场和宏观规划,把握集团的总体发展方向。
对集团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财务管理权应全部或大部分集中到集团总部来:
(1) 投资决策权。包括对子公司较大规模的扩建、改造投资和对外股权投资的决策权应该集中。
(2) 子公司接受外部投资的决策权应该集中。
(3) 子公司资产重组或土地置换的决策权应该集中。
(4) 重要财务政策的制定权不能分散到各成员子公司,以防各行其是。
(5) 子公司主要财务负责人的任免权,应由集团总部集中。特别是对一些新兼并、收 购的单位,集团公司还应该直接派主管人员,以便加强财务约束力。
(6) 主要产品的出厂价与内部协作价的制定权应由集团集中。
(7) 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权、流动资金的贷款权以及企业所得税的结算权应该由集团集中。
(8) 其他集团公司认为需要集中的权利。
3、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层次划分
由于集团公司对成员子公司的投资结构不同,所以,在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会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集团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基本上可分为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两种。一是对集团公司的母公司、全资子公司应采用直接管理;二是对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列入间接管理;三是对同集团公司只有经济协议或合同关系,没有参股关系的联营、协作企业,在财务上只有结算关系不具有管理职责。根据集团公司对成员子公司的投资结构的不同,集团财务管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对母公司和全资子公司的财务必须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要求和制度执行。
第二层,对控股公司的财务管理要稍微松懈一些,应该允许他们自行拟订财务管理制度,但不能出现与集团公司的财务制度不一致或相矛盾的条款,各项财务制度和重大财务事项要由集团公司的董事会或总经理审查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三层,对参股公司的财务管理要比较松散一些。集团财务管理部门不应该对他们限制具体内容,只需要通过集团公司派到参股公司的董事,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参与投资、分配等重大决策,掌握分析其财务状况、经济效益和重大变化等。
4、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面较广,并与集团公司的集权和分权模式有关,其主要的内容有:
预算管理。集团公司要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本集团的实际情况,提出集团下年度的生产经营总体计划,提供给子公司作为指导性大纲。而各子公司编制的预算经集团公司审核、汇总、调整、平衡后正式下达,作为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大纲和检查、考核的依据。
投资管理。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对外投资、重组以及一定规模上的改造、扩建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资金管理。集团公司的筹资、集资、融资和集团内部自有资金的分配应由公司决策层根据需要统一调度使用。子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周转资金应由各子公司负责管理。
资产管理。集团公司各子公司应对所管理的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子公司资产的分离、合并、租赁、拍卖、重组、发行债券、破产等产权变动事项以及子公司的物资盘亏、盘盈、毁损、报废、出租等应分别经集团公司和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价格管理。集团公司内母子公司间相互提品和劳务由集团公司统一定价,实行模拟市场价格。各子公司对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具有拟订权,集团公司对子公司所拟订的价格具有审定、协调以及裁决权。
信息管理。集团公司财务部门应对各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定期收集、汇总、分析,并及时提供给决策部门和决策人,定期进行财务评价。
财务制度的管理。集团公司应该按照财政部的要求,指定适合本集团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的办法、财务会计制度、纳税办法、核算办法、各项费用指标,并根据上级政策的变化及时修订。
财务人员的管理。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负责管理各子公司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业绩考核、工作变动以及子公司财务主要负责人的任免等事项。
5、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约束机制
集团公司在宏观政策和形势指导下,应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敦促成员子公司各行其职、各保其效,并建立确保资本保值、增值的一系列约束机制。
l 对各类资产进行监督管理,控制资金流向。
(1) 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投资,由集团总部统一规划,各成员子公司具体组织实施,实行“项目负责制”或“项目承包制”,讲求投资报酬率。
(2) 集团成员子公司日常合理的、规定限额以内的资产损失,经过健全的审批手续,可由其自行处理;对超出限额的资产损失,必须由成员子公司提出处理意见,报集团总部统一处理(或者由集团总部签署意见后,再由成员子公司报当地财政机关)。
(3) 成员子公司对外投资的各类财产,必须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前提下,报集团总部批准。
(4) 成员子公司一般不得对外提供经济担保,确属特殊情况者,必须报请集团总部审批。
l 适时地对成员子公司的成本、费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防止效益流失。
集团总部要根据“两则”“两制”及国际会计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集团的管理办法,各成员子公司再据以制定实施细则,报集团总部备案。其执行情况,由集团总部每半年组织一次检查,实行定期检查与日常指导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l 加强财务成果核算与利润分配的管理,维护所有者权益,保证企业的发展后劲。
(1) 各成员子公司不得擅自扩大营业外支出,若遇公益、救济性以及非公益、救济性捐赠,必须事先报集团总部批准。
(2) 集团总部要审批成员子公司的税后利润分配方案,审查利润分配表及相关资料,监督其按规定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与公益金。
(3) 加强资本金管理,成员子公司“实收资本”若发生结构变化或数额变化,特别是涉及到产权变动的事项,必须事先报集团总部批准。
l 建立财务报告制度,设计财务指标考核体系。
(1) 各成员子公司都要按月、季、年向集团总部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并保证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有条件的地方要先经注册会计师对其财务报告进行验证。
(2) 各成员子公司要随报表编写财务报告说明,尤其是对一些期后事项、或有负债、或有损失等,都要向集团总部说明清楚,必要时可由总部对其财务报告进行某些调整。
(3) 按照财务评价指标的要求,选择有关反映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质量的敏感指标,根据日常收集整理的财务、统计等信息,及时向其发出是否接近临界值的警示,发现异常,及时提出建议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4) 集团公司要对成员子公司建立以资本金利润率为核心内容的财务指标体系,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实行资本经营责任制考核。
l 建立财务总监制度。
有条件的集团公司应该向成员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代表集团公司总部对他们的资本运营进行指导、监督,参与财务管理工作。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责有:
(1) 参与重大经营决策,制定管理制度。
(2) 参与拟订筹资方案,签批资金收支事项等。
(3) 拟订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方案,审核财务报告。
(4) 组织开展财务会计管理活动。
(5) 拟订利润分配方案。
(6) 审核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另外,财务总监要对成员子公司的经济运行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l 编制集团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
为了保证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以及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集团公司应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以便反映各成员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企业集团整体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并定期向外部公布。
l 加强财务会计队伍的建设。
(1) 集团公司财务部门要履行业务管理和人员管理两种职能,对财务会计人员实行系统管理,财务会计机构设置及职能范围要统一规划。
(2) 搞好在职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如:每年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不少于半个月;对财务负责人的培训不少于1个月,并对培训情况作记录。
(3) 加强财会人员的执业资格管理,如:每年审核一次会计证,对财务负责人进行一次岗位能力评测等等。
(4) 针对集团公司的特点,建立对成员子公司财务人员的业绩考核机制。这项工作可由监事会、内审机构等监督考核。
三、国外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国内的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基本上都是采用完全独立的分权模式,即各分、子公司负责自己的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集团一般只对下属公司进行工作指导并在一定时期组织对下属公司进行事后的审计。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已在前文作了分析。
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国外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基本上与我国目前的这种管理模式相似。然而,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企业集团在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同时,在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对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了彻底的重新设计。特别是1993年以后,在全球掀起以BPR(业务流程重组)为主要内容的管理革命风潮后,全球绝大多数大型企业集团(全球500强中的80%以上)几乎都进行了公司业务流程重组,并建立了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以美国杨森制药集团(在中国设有西安杨森)为例,其财务管理模式是一个二级的集中管理模式。设在各地或各国的制药公司,在本地将财务与业务数据输入后直接通过远程通讯传递到集团总部,集团总部按不同的岗位职责分别设专人进行审核,审核后进行记帐处理。业务正常进行均以年初预算为依据,非常规性的成本或费用支出均要申述理由报集团批准后执行。
可以说集团总部完全掌握和控制各地公司的业务与财务信息,各地公司按当地本位币进行财务核算,总部则可以按不同的货币进行记帐处理,并进行各种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同时可以随时生成合并报表,掌握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
Motorola公司也是全球性大型企业集团,由于受到NOKIA、SIEMENS等公司的竞争压力,Motorola公司从1997年开始公司“业务流程重组”,目前尚在进行之中。本次Motorola公司的管理重组对以前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彻底地重新设计。最后形成的管理模式也是三级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Motorola公司在美国总部设立一级财务管理中心,负责全球的投资、融资、贷款与全球结算工作。在全球各大区分设二级财务管理与结算中心,负责本区域的预算审批、财务管理、成本与费用控制、地区级结算等工作。亚太区的财务与结算中心设在中国的天津。北京汉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参与了天津结算中心的业务流程设计与信息系统的实施工作。各地的公司只单纯负责财务与业务数据的录入处理工作。
四、集团财务管理模式设计
建议集团在对组织实施集团“业务流程重组”的基础上(重组二级公司,清理三级及三级以下公司),设立二级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现简要描述如下。
1、财务管理的结构和原则
l 对二级公司财务进行直接管理;
l 设定岗位,集团财务对二级公司进行对口指导;
l 统一财务制度、会计制度;
l 各岗位工作设计明细和规范化;
l 资金结算与运作一体化;
l 会计核算国际化;
l 建立各种分析体系;
l 财务简报体现集团业绩与财务状况;
l 财务经理、副经理统一调配;
l 财务经理二年轮换;
2、二级公司的岗位设置
根据对外贸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建议每一个二级公司的财务部门设立以下四个岗位:
总帐会计与财务分析。负责总帐、明细帐、结帐、财务报表、业务情况分析、财务状况分析、财务计划,一般由财务部经理完成。
外贸业务会计。负责进货、供应商与应付帐款管理、存货核算、出口合同执行、客户与应付帐款管理、客户分析、业务分析、供应商分析、出口退税管理,一般由副经理完成。业务核算按每项目、商品和业务员进行辅助核算。
费用会计。负责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费用核算、科目间转帐、其他核算,由会计完成。
l 出纳。负责现金日记帐、银行日记帐、银行对帐等。
3、集团财务部岗位设置与职责
集团总部财务部设置以下岗位并对下级公司负有业务指导职责:
应收会计:负责客户管理、应收帐款管理、应收帐龄分析、摧款、客户信誉分析、客户交易分析、业务收入统计分析(按商品、项目、业务员分析)、对二级公司相应业务指导与分析等。
应付会计:负责供应商管理、应付帐款管理、付款计划、应付帐款分析、购货价格分析、采购商品分析、与供应商的交易分析(按供应商、采购人员、项目分析)、对二级公司相应业务进行指导与分析等。
集团费用会计:负责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费用核算、对二级公司进行指导与分析等。
纳税会计:公司营业税核算、增值税等各税项核算、出口退税分析与处理、对二级公司进行指导与统计分析等。
总帐会计:期末处理、结帐、总帐、明细帐、财务报表、合并报表、对二级公司进行指导与分析等。
资金会计:现金流量、资金结算分析、付款审批、资金计划等
l 分析会计:财务状况分析、其他各种业务分析等。
l 电算维护: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维护、操作技巧培训与研讨、会计数据安全管理、 电子数据档案管理等。
l 出纳:现金日记帐、银行日记帐、银行对帐,会计档案管理。
篇8
关键词:国际保理;发展状况;对策
国际保理是一项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以及信用风险担保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国际保理解决了赊销中出口商面临的资金占用和信用风险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业务,但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
一、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的保理业务量落后于发达国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起步较晚,而且规模较小。近几年,虽然国际保理业务在我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业务规模仍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我国2008年国际保理业务量为550亿欧元,在国际上排名第八位,其保理量占世界保理总量的4.15%,我国国际保理的发展现状跟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属落后。
(二)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速度较快
近十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突飞猛进,连年持续增长,巨大的国际贸易量为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内地企业中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国外客户的影响和要求,叙做业务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同时,由于企业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需求旺盛,银行方面也在积极尝试,业务量并且逐步增大。从整体上看,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是比较快的。(见表1)
虽然我国保理业务是呈连年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是世界第三出口贸易大国,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为25600亿美元,而保理业务量为352.50亿美元,仅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百分之一点三左右,远远没有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保理业务占贸易总值的水平。
(三)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空间较大
我国近20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位于世界的前列,贸易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仅拥有巨大的市场供应量和需求量,同时还有份额很大的市场空间尚未开发。国际保理业务的应用有助于我国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从我国的外贸出口结构分析,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值为12016.7亿美元。其中,纺织品、纺织业、电子设备等都属于结算周期短的商品,占到我国出口商品总值的45.16%,国际保理业务十分适合作为此类商品的结算方式。国际保理的出现可以很好地解决赊销中进口企业信用风险和出口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组织结构,国际保理业务都十分适合我国企业。
我国企业逐渐认识到国际保理的上述优势,使用率逐渐上升,为我国的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贸易大国地位的不断提升,也为国际保理业务孕育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瓶颈
(一)从我国的企业角度分析
中国企业在出口中出于控制风险的目的,仍然较多地沿用信用证这一传统结算方式。而在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信用证及预付货款这两种方式必将使中国的外贸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同时,我们在对国外的进口商提出这些付款条件时,往往没想到对外商来说同样存在一个信用风险的问题,对方会对我方能否收到资金后准确按合同约定发货也心有顾虑,而国际保理则能很好地为国际贸易中的买卖双方解决信用方面的顾虑,特别是当买卖双方资信较好,但对对方都不了解的情况下非常适用。但对于中国部分出口商来说,始终认为新的东西风险较大,从而错失商机。
即使出口企业认识到国际保理业务的优势,并愿意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但企业本身某些方面达不到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条件。第一,国际保理业务对企业的应收账款和财务管理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求企业相关人员熟悉财务、法律、信用控制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现实中,企业往往由于缺乏规范透明的应收账款和财务管理制度,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导致银行拒绝叙作保理业务。第二,我国出口企业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或消费性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有限。企业采用国际保理业务也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成本,因此出口企业多数不愿意,从而限制了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
(二)从我国的银行角度分析
1.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
我国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保理业务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为客户提供融资和账款托收方面。其它方面的服务项目,包括销售账务管理、坏账担保等,则较少提供。就融资功能来讲,也是以提供有追索的融资为主。这一方面是企业相关需求不大,从这一角度讲,我国目前的国际保理业务与典型的现代保理业务还有一定的差距。
2.费用过高
在国内,银行一般按应收账款金额收取的账户管理费、资信调
查费、额度核定费等手续费通常为2%至6%,再加上对企业获得的预付款收取利息,保理费是信用证业务费用的十倍左右,也是国外保理费用的好几倍,这常常使进出口双方望而止步。
3.缺乏专业的国际保理人才
保理业务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保理业务专业知识,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熟悉相关国际惯例、国际贸易交易规则和习惯等。但从实践上看,由于中国开展此项业务时间不长、业务量少,从业人员在实务操作上的锻炼机会少,因此保理从业人员在办理保理业务过程中业务不熟练,直接影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中国的推广速度和应用范围。从保理理论知识角度,专业研究人员仍比较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保理业务的推广。我国在国际保理的立法研究上也体现了人才匮乏的现象,同样制约了国际保理业务的开展。
(三)从外部环境分析
1.我国的保理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首先,没有针对保理业务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对国际保理业务中许多具体问题缺乏可操作性,对保理的法律适用规则和纠纷解决机制等内容都没有涉及;其次,保理的监管立法在我国严重缺失。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保理商的资格、成立条件和程序、保理商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及保理行业的管理等未做明确规定;再次,保理业务顺利开展的配套基础法律制度尚未建立。
2.缺乏社会信用机制
保理业务需要对买卖双方当事人和应收账款合同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但是由于征信数据的缺失、信用监管的缺乏、社会信用意识的滞后和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低等因素,银行和企业间的信用资源分隔给银行资信调查带来困难。同时,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也使银行不能及时发现应收账款本身的质量问题。
三、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一)我国企业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首先,企业应转变观念,从长期收益角度出发认识到国际保理业务的优势,而不应该局限于目前开办国际保理业务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其次,中小企业应以优质的应收账款作为还款保证积极采用国际保理。一要积极寻求与国内大型外贸公司的合作机会。二要积极的与国外公司签订协议。三要认真履行供应合同,以保证良好的应收账款记录。通过这三方面中小企业就可以以优质的应收账款作为还款保证,积极申请无追索的国际保理业务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的中端客户。
(二)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首先,全面开展国际保理服务。商业银行应尝试发展除融资外的其他国际保理服务,开展与国外保理合作项目,并吸取和借鉴国外保理商的经验。同时,要充分利用fci提供的丰富的国内外资源和保理商覆盖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国际保理金融服务。其次,开展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国际保理业务是一项涉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业务。要重视利用国外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丰富的交易经验培养专业人才。
(三)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法律法规
首先,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体系,努力建立国际保理业所必需的信用信息系统、高功效的支付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这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支持。其次,政府要制订保理业务法律法规,加快保理业务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金融监管和外汇管理方面,也应根据国际保理业务的性质和特点出台适宜的政策,指导规范此项业务的准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奕.我国保理业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投资,2006,06.
[2]姜熙.浅谈阻碍中国保理业务发展的几个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2003(5).
[3]丁敏.保理业务在我国的瓶颈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2.
篇9
一、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国际贸易融资仅占中国外贸企业所使用的各种融资方式的20%,其中又以大企业居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虽然逐年增长,但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上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尤其困难。
(一)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供需失衡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而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份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为23.8%,再加上32.3%因不能落实抵押而被拒贷的,拒贷率高达56%。虽经各方努力,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问题,但多数中小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社会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和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严重失衡。
(二)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多数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制度,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更多的依靠自身积累或者个人借款,如果要扩到生产经营规模则需要通过银行贷款,但是,由于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加之一些中小企业为了满足资金的迫切需求,通过押汇或者打包放款等方式套取银行资金,银行提供的短期借款往往很难及时收回,致使银行不敢放贷或者放贷限额较低,很难满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原因
(一)中国的贸易融资法规不完善
中国的金融立法缺失问题严重,明显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还没有将业务当中涉及到的,包括抵押、信托等行为的权利与责任给出明确的法律界定。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与国际惯例不符情况。例如,银行在押汇业务中当客户违约时如何有取得货物的所有权,信托收据在进口押汇中是否有效,法院对银行已承兑的远期信用证汇票是否有支付的权利等。金融立法的缺失,使银行和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面临更大的风险,阻碍了中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状况较差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从银行获得贸易融资。据调查,中国中小企业一半以上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绝大多数信用等级都很低。中小企业的信用较低体现在商业信用不足,企业信用档案记录缺乏等多个方面。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中小企业制度不规范、缺乏资本等。
(三)银行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信用歧视
首先,中国的金融政策、融资制度,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设计的,缺乏为中小企业设计的信贷评价体系。其次,当前中国银行业对贸易融资业务的授信管理未与其它信贷业务的授信管理相区别。由于缺少专门的审查标准,仍使用传统的5C法(品德、资本、担保、能力、环境)。例如,银行将打包贷款视同于流动资金贷款进行管理,除了要求企业提供有效的担保外,还需要有其它银行为企业开立的信用证原件。
(四)银行融资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仍然集中在传统的本币业务,国际业务相对较弱,在人员、技术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导致银行提供的贸易融资产品,仍以传统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如打包放款、贴现、进出口押汇等。虽然这些业务风险较低,但是品种少,且功能单一。国际保理、福费廷、结构性贸易融资等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开展较少,且发展缓慢,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限制了其发展。
(五)专业人才匮乏
贸易融资业务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精通法律、国际贸易、金融、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在日常操作中对成本、收益和风险的控制也取决于从业人员个人能力的高低。中国银行业缺少贸易融资方面专业人才的现象严重,高素质人才的缺乏限制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对金融工具、贸易手段、结算方式的不了解加大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缺乏还限制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创新。例如,福费廷、国际保理、结构性贸易融资等方式虽然早已在中国得以开展,但因为业务人员水平不高的限制,使得这些业务发展缓慢。
三、完善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和路径
(一)健全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
我国立法部门应该加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政策法律的研究,立足国情又与国际接轨,尽快建立健全贸易融资法律法规体系。例如,对国际贸易融资常见的做法,如押汇业中银行对单据与货物的权利如何,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务关系如何等,尽快在法律上给以相应的规范。银行和中小企业则应认真研究现有的法律法规,分析国际惯例和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之间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建立产品化的业务操作程序,以经过仔细研究的标准合同文本凭证格式等规避业务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二)银行要积极创新
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要针对企业的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仍然以传统产品为主,采用非信用证结算方式的融资产品较少,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金融产品创新势在必行。银行除了发展福费廷、国际保理等新型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外,还可以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通过将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搭配组合,满足企业不同的融资需求,如打包放款和出口押汇的组合、退税质押贷款与授信开证的组合、福费廷加出口信贷与远期外汇业务的组合等。
(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
针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融资需求旺、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银行应制订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办法,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偿债能力。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客户的自身赢利能力是第二来源,贸易融资业务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应该有别于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级标准,应该根据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制订专门的信用评级制度。银行应该为客户建立业务往来档案,根据客户的业务能力、交易对手资源及客户履约的信用记录评定其信用等级。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
越来越灵活和多样化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要求中小企业的操作人员有较高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结算及融资业务技能。与企业一样,银行也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提高银行工作人员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使其能更好的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各种结算业务、评价客户的信用、了解国际市场行情,达到向更多的客户推销自己的金融服务、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
(五)借鉴发达国家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
审贷分离。对出口信贷及担保项目严格审查,力求保证贷款的偿还。美国要求逐笔对贷款进行审查和决定,审查国外进口商的财产状况及资信情况。在日本,政府官员详细审查了解项目参与企业的情况,以保证其清偿能力。一旦贷款被批准,银行密切跟踪,保证对贷款人的执行进行持续监督,在出现拖欠贷款时及时采取行动。
总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结构的改善和国际贸易融资困境的解除,需要政府、银行、企业相互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