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营财务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经营财务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不少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我国珠三角地区企业,也受到了重创。据广东省经贸委公开调研结果:2008年1~10月,全省倒闭的企业总数为7148家。种种情形表明,企业的倒闭及转型都有着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是诱因。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竞争中有获利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或防范风险,随时有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财务困境的最终结果很有可能是企业破产,这将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旦公司陷入财务困境,与公司发展有关的股东、经理层、董事会等利益相关者和雇员、顾客、供应商、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都会受到影响和损失。诸多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许多公司常常没有考虑到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董事会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关键所在,如果董事会治理有效,既能使其有效进行战略决策,监督管理层是否存在背离公司目标的经营行为,又能有效保护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进而提高公司的价值,大大降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董事会治理包括确定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的人员构成和董事会的领导结构等,董事会各项治理妥当与否都会对公司治理效果产生影响,进而对财务困境产生影响。
二、董事会规模与公司财务困境
我国《公司法》中对有关董事会成员规模有相关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所设董事会,其成员规模应为5~19人。之所以对公司董事会的规模做出了限制,是因为董事会过大或过小对公司董事会权力的行使都不利,致使董事会的治理效力也不能很好地发挥。董事会规模过小时,不利于对总经理的监督,总经理容易控制董事会。但如果董事会规模过大,由于董事们存在“搭便车”的心理,董事会同样容易被总经理所控制。因此,为了有效监督总经理,董事会的规模应该保持适中的水平,不宜过大或过小。董事会规模较小时,有利于公司决策。由于董事会成员人数少,沟通相对顺畅,容易协调,因此董事会规模较小时,有利于公司快速决策。而规模过大的董事会,由于有来自各方面的优秀专业人才,既有利于公司更全面地考虑所做出的战略决策,同时又使公司多了很多对外沟通协调的渠道。但是,董事会规模大时也会导致沟通协调的效率降低。因此,董事会规模大或小在公司决策方面各有利弊。
Yermack通过对美国1984~1991年452家公司的观察,所选样本企业董事会规模大多数分布在6~24之间,平均规模为12.5人,通过回归分析确认董事会规模与企业价值呈负相关,且两者间的曲线呈现出凸形,即当董事会的规模从小型向中型变化时,此时企业价值的损失最大。着名的利普顿和洛尔施经验分析也说明,当董事会成员规模超过10人时,将逐渐降低董事会运作效率,因为人数增加所带来的收益远远小于沟通和协调所带来的成本和损失,并且也容易被公司经理所控制。
综合以上董事会规模对管理者监督和董事会决策两方面作用的影响分析,表明董事会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公司治理效力,通常情况下应将董事会的规模控制在79人以内。
三、董事会成员构成与公司财务困境
董事会成员构成是指董事会成员构成中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的比例。内部董事亦称为执行董事,是由本公司内部职员担任主要管理职能的董事,他们往往是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如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外部董事亦称为非执行董事,是指在外单位任职而在本公司挂名的董事,他们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既包括没有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外部股东,也包括经股东大会决议聘任的未在公司持股的专家、学者等。 外部董事分为独立董事以及非独立董事。
(1)内部董事。内部董事对公司总经理的监督会产生影响。在公司经营层,通常内部董事的监督作用会因内部董事就是总经理的下属或自己就是总经理而大打折扣。如果总经理的下属就是内部董事时,出于自利需要,内部董事担心总经理会解雇自己,很少对总经理行为提出异议,不敢在董事会上提出对总经理不利的批评意见;如果总经理就是内部董事时,由于经理和股东目标各不相同, 内部董事为谋取个人利益, 不但不会自己约束自己,有时反而更加放纵自己,挥霍公司财产, 对公司未来经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公司决策制定方面内部董事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内部董事是本公司的管理人员,他们有公司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信息优势,因此,内部董事能够在制定决策时选择更适合公司自身发展的决策。但是如同上面分析的那样,在进行决策时,内部董事也有可能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而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决策行为,比如为了个人业绩而盲目投资、扩大公司规模,进行在职过度消费、提高工资、奖金收入等。
(2)外部董事。外部董事包括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本文重点关注独立董事。外部董事对公司总经理的监督作用有影响。由于外部董事不担任公司内部的任何职务,与经理层之间没有利益关系和冲突,独立于管理层,因此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经理层的行为。对于表现差的经理,外部董事倾向于提议及早更换,使经理层受到有效地监督,在制衡内部董事的权力方面外部董事的存在也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Weisbach(1988)发现,外部董事比例越高,绩效不良的管理者被解雇的可能性越大,公司财务绩效则会越好。不论是市场反应还是实证研究,均支持外部董事比例越高,公司绩效越好。
外部董事对公司战略决策制定方面也会产生影响。由于很多公司聘请财务、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专家担任公司独立董事,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是公司决策所需要的,有利于提高董事会决策的合理性。而且在公司股份中,独立董事不在公司任职,没有或持有很少的股份,他们不代表特定群体的利益,不会出现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因此,独立董事具有较强的公正性,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在企业中的监督作用,有助于企业做出合理的经营决策,降低经营者和董事会相互串通的可能性。
社会各界也肯定独立董事对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国家颁布了一些法规强制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不能过分期待独立董事对公司的经营能起到多么大的积极效用。第一,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独立董事,并不真正独立。公司独立董事是通过股东大会的表决产生的,一般实行一股一票制,因而大股东占有绝对或相对控股的地位,他们可以利用控股权的优势来控制独立董事的选举,这样导致选举出来的独立董事有可能受大股东控制,与大股东的关系甚为密切;第二,在公司内部,独立董事不担任任何职务,由于信息不对称,独立董事要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和财务情况,只能通过公司管理人员的介绍,或者通过阅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来获取所需的信息,而管理人员可能被总经理操控,甚至财务报表都可能是经过刻意修改过的虚假报表,因而独立董事很难真正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第三,由于公司只给独立董事较低的薪酬,导致了独立董事在监督上市公司所做出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方面,缺乏认真负责的积极性;而如果提高他们的薪酬,也未必就一定能提高独立董事对公司监督工作的积极性,还可能会影响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因此,有很多研究者认为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治理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公司绩效与独立董事比例之间并不存在密切联系。
(3)董事长、总经理的两职设置方式与公司财务困境。两职合一即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在许多上市公司都存在。从董事会发挥对总经理监督的治理作用角度讲,两职合一使得董事会对总经理的监督成本有所降低;且由于董事长即是总经理,受到来自于董事长的压力,致使董事会的其他成员有可能不敢发表自己的监督意见,因而两职合一将可能大大削弱董事会对总经理的监督作用。 两职合一对公司制定决策方面也会产生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两职合一有利于减少总经理与董事会的意见分歧,减少因沟通障碍带来的机会损失,对有效贯彻执行董事会的决议产生了积极影响。
(4)董事会会议频率与公司财务困境。董事讨论公司的战略决策是通过召开董事会的形式。因此,董事会会议次数增加被认为是董事们积极工作的表现,也会被认为能够提高董事会对公司的监督作用,加强董事会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果,从而提高公司的业绩水平。
《2002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蓝皮书》调查了1135家上市公司,2001年度平均召开董事会会议6.09次,但其中当年内仅召开了1~3次董事会的上市公司竟有174家,即平均每个季度不能召开一次董事会,这显然不利于公司的发展。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每年度至少召开两次以上董事会会议,美国的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应每月或一个月之内举行一次整日董事会会议,而且每年还要举行一次2~3日的战略磋商会议。从会议内容看,在这6.09次会议中,平均3.85项是讨论通过经营战略决议、平均3.15项是讨论通过财务安排决议、平均2.64项是讨论通过人动决议、平均2.2项是讨论通过制度建设决议。显然,经营规划和财务安排是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关注和工作的重点。
上述分析表明:虽然增加董事会会议频率有助于加强对公司的治理,但并不能说明公司董事会会议频率越高,公司的业绩就越好。如果董事会会议流于形式,则会导致董事会运作效率降低。董事会会议频率高,可能发出的是有利和不利的两种信号,有利的方面是表明董事工作积极,公司治理结构良好,公司也将具有良好的业绩;不利的方面是表明公司已经出现财务困境的征兆,为解决公司面临的财务困境,而增加董事会开会的次数。此时,高频率的董事会会议次数, 代表的是公司业绩在逐渐下滑。由于高频率的董事会会议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信号,因此不能单独根据董事会的会议次数,来判断公司的业绩状况如何。可见高频率的董事会会议并不代表公司会有好的业绩,更多的是公司已经出现财务困境的征兆。
四、结论
第一,完善董事会的功能,建立规模适度的董事会,提高董事会运作效率十分必要。我国的董事会规模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有一定关系,但这并不是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严重因素,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相对合理,但平均数略超过国外学者研究所认为的最佳规模。我国《公司法》中虽然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人数应为5~19人,但通过观察很多公司治理失败的案例不难发现,大多数董事会规模大的公司,易存在沟通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所以每个公司应该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确定合理的董事人数,提高董事会的运作效率。但如果董事会规模过小,董事会内部又缺乏懂得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士,在进行决策时不能充分吸收各种不同的建议,导致公司的经营风险增加。因此,董事会的规模应合理适度,这样才能使董事会内部有效地进行沟通,提高董事会运作效率,从而解决机制上的障碍,使董事会不被内部人所控制。
第二,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提高管理者持股比例,促进激励机制多元化。独立董事对于制约大股东的董事代表、保护中小股东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应从法律法规、企业组织制度安排、舆论宣传等方面提高独立董事的地位,使其更好地发挥治理作用。同时应加强对董事会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提高董事会会议质量,使董事会运作更有效率。逐步改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管理者持股比例偏低的问题,加大董事和管理者激励力度,在传统的薪酬制度上增加股权激励,强化以期股、期权为主的长期激励方式,将不断促使董事和管理者为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努力。
[本文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社科基金项目(编号:SK20090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何平:《公司治理对财务困境作用机理的计量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王志伟:《财务困境及其与资本结构、治理结构的关系》,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赵增耀:《董事会的构成与其职能发挥》,《管理世界》2002年第3期。
篇2
摘要:西藏上市公司作为西藏地区经济的骨干力量,融通了大量资金并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本文分析了西藏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现状,阐述了影响西藏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西藏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
西藏上市公司作为西藏地区经济的骨干力量,为西藏经济发展融通了大量资金并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西藏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优化,应从财务治理的核心—效率入手研究其财务治理问题,目的是通过财权合理配置和财务冲突协调,形成上市公司合理的财务治理结构,实现财务治理机制与财务治理环境良性互动,最终实现西藏上市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和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
一、西藏上市公司基本情况及财务治理现状
截止2013 年底,西藏上市公司共有9 家,分布于9个行业,在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表1 可以得出,2013 年西藏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状况有以下特点:首先,第一大持股比例与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奇正藏药与西藏城投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了50%,此外有4 家公司超过了20%,9 家公司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均超过20%,奇正藏药该指标甚至达到了90%以上;其次,两权分离度指标反映上市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之间的差值,奇正藏药、西藏药业与西藏珠峰该差值较大;再次,上市公司Z 指数是指其第一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数的比值,能衡量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与影响作用的大小,S 指数是指上市公司第二大流通股股东至第十大流通股股东所有持股比例之和,西藏9家上市公司中有7 家公司的Z指数较高且S指数不合理,说明多数西藏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及管理层的约束力较弱,难以起到监督的作用。最后,9家公司资产负债率差别很大,奇正藏药该比率最低,难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西藏珠峰该比率最高,达到90%以上,也是异常状况,9 家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均为正数,有两家达到10%以上。
二、西藏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融资结构与股权集中度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一般由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组成,财务治理结构体现着公司的资本结构,财权的有效配置可以促进公司财务治理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股权融资是一种没有期限,没有服务的“软约束”的需要,股权融资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盈利能力的提高,和股票配股不需要现金流出。股利发放主动性强,低成本的股权融资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公司财务治理收益,该因素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是通过股东对上市公司内部与外部的控制来实现的。另一方面,债务融资对上市公司股东财富和公司绩效波动具有稳定的影响作用,因为债务利息税的影响,一定程度的负债比率能增强经理层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其极力控制经营风险,提高资本收益率,降低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所带来的公司成本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保障机制,利于维护股东权益。但是高负债率会影响资金周转率。因而,适度的负债率对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具有杠杆效应,利于提高企业财务治理效率。笔者通过比较我国企业的股权结构状况,发现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国家、银行或者家族企业,而且这些公司发生大股东侵占小股东权益的情况更为频繁。尤其是在外部法治机制及监督制衡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因此,从制衡控股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角度,认为股权分散型公司会有更好的业绩表现。由于股权高度集中,容易导致外部监督制衡机制失效,形成“一股独大”现象。此时,公司面临的财务和经营风险更大。
(二)财务治理收益与成本
财务治理收益是指财务治理主体的效用之和,包括利润、利息、报酬和收入的稳定增长或按期支付等。而财务治理成本是指财务治理主体实施财务治理活动所发生的全部成本之和,表现为因投资者和管理者利益目标相冲突而产生的各项经济损失,主要包括成本、组织成本与执行成本等。提高西藏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需要在其他相关条件既定的前提下,实现财务治理收益的最大化或财务治理成本的最小化,即财务治理收益与财务治理成本之比越大、财务治理效率越高。然而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收益相对难以计量,因此分析、提高西藏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效率应从财务治理成本入手,财务治理效率的最优化问题等价于财务治理成本的最小化。当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成本等于股东组织管理成本的时候才会实现最小化的财务治理的总成本,因此提高西藏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包括了降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治理成本;控制成本和组织管理成本以及合理构建财务治理机制及合理配置财务权限等。
(三)信息不对称
在西藏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体系中,利益相关者对于财务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和准确性存在重要影响作用。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体系包括三部分:生成程序、财务信息质量和报告机制。西藏上市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董事会、控股股东及管理层,他们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生成质量和报告机制有着最直接、决定性的影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内部利益相关者所作出的决策不一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有利,内部利益者披露什么样的、如何披露财务信息最终是在公司治理结构的约束下根据其自身的利益取向来决策的。目前,西藏上市公司存在着通过内部人直接干预公司会计政策及会计技术处理程序、信息披露流程、内部审计制度及财务控制机制的可能性,这种由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生成者与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效率。
三、提高西藏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改进措施(一)通过改善上市公司内部因素,优化西藏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
从西藏上市公司的内部因素出发,首先,应通过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提高财务治理效率,资本结构是上市公司资本各种来源的比例关系,合理、适应企业发展的资本结构能够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起到缓解公司现金压力、提高公司绩效和价值的作用。西藏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或者偏低,需要改善资本结构。其次,西藏上市公司应改善股权结构。目前西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尽合理,Z指数过高,第二大股东控制大股东“隧道行为”的作用未体现出来,难以对第一大股东和管理层起到约束与监督的作用。再次,还可以利用内部人的监督作用提高财务治理效率。如西藏上市公司在在逐步降低国有股比例的同时,应该鼓励机构投资者与银行相对集中持股,从而成为上市公司积极的股东,通过监督以防止内部人压低股权资本成本的行为。第四,妥善地利用经营者股权激励机制以提高财务治理效率。西藏上市公司应逐步撤销货币化职务消费,建立严格的、明确的职务消费制度,采用具有长期有效性的激励手段—股权激励。最后,推行独立审计,在西藏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中确保利益相关者间信息的一致。
(二)通过改善上市公司外部因素,优化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
首先,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使西藏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逐步提升。其次,西藏上市公司需要建立健全外部财务治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利用资本市场中介行为权监督制度的多角度,有效地约束形成的他律和自律的习惯,使社会和市场相结合的监管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市场的运行效率。最后,通过增加投资和制度创新,以市场为基础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研究成果:
本文是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科研项目“西藏企业财务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梁丽娟,刘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研究[J]. 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11).
[2]李炜,郭艳坤,高巍.利益相关者理论下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构建[J].北方经贸,2007(03).
篇3
关键词:持续经营;知识结构;审计判断绩效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0-0117-04
一、引言
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经营环境的复杂化,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因此,企业的持续经营问题,已经成为利益相关者关注的主要问题。由于持续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它已成为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除了明确要求“对持续经营假设适当性的考虑贯穿整个审计过程”之外,还要求“考虑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职业判断”。换言之,无论是考虑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及相关的经营风险,还是评价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做出的评估,这些审计程序是否能够完成以及完成质量的高低都有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然而,持续经营能力问题从本质上讲属于重大不确定性事项,需要综合被审计单位在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才能做出判断,判断的难度大,属于复杂判断任务。对于这种判断任务,更多需要的是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而在我们的会计师事务所中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主要是以财务会计知识为主要知识结构的注册会计师,他们能够作出恰当的持续经营判断吗?在判断者的知识结构中,以管理知识为主的人与以财务会计知识为主的人在持续经营判断中会存在明显差异吗?两者相比,谁的判断更客观、质量更高?研究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持续经营判断本身的特征,提高持续经营判断质量;同时还可能为事务所提供人员招聘和培训方面的指导,节省事务所的人力资源成本。
二、文献回顾
知识是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Libby,1995)。知识结构是记忆中知识的组织(Smith and Kida,1991),或者说,是个体知识的构成状况,表现为各种门类、各种层次知识的比例及相互关系。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通常被认为是影响判断绩效的关键因素(Bedard和Chi,1993),问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同,其作出判断的绩效也会存在差异。Libby(1995)指出,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就是知识的内容,是审计判断绩效的重要决定因素。由此,知识结构对于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得到了审计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从总体上看,此类研究主要是从经验的角度探索知识结构与判断绩效的关系。部分研究人员首先研究了经验对知识结构的影响,Chi和Rees(1983)研究发现,当个体从领域相关的任务中获取经验后,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中就会添加新的事实知识,同时增加或改变知识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改变知识要素的分类方式。Frederick(1994)通过卡片分类以及使用同表象相关处理回忆任务发现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与缺乏经验的审计人员相比,具有更广泛的交易循环和控制目标知识结构。另一些研究探索了知识结构与判断绩效的关系,Pratt(1982)在其研究中使用复杂年度报告作为实验任务,研究知识结构的广度与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关系,结果发现被试知识结构的广度与盈利预测准确性正相关。Choo和Trotman(1991)以图示为基本框架,通过让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缺乏经验的审计人员回忆典型和非典型信息并对公司的持续经营情况作出预测性判断,研究了两类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和审计判断方面的差异以及知识结构与判断的关系。研究发现,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缺乏经验的审计人员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有经验的审计人员的回忆与持续经营判断结果显著相关,而对于缺乏经验的审计人员却并非如此。
此外,也有少量的文献从教育背景的角度探索知识结构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Curtis和Viator(2000)评价了电算化审计人员的内部控制知识的构成方式及其知识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电算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他们的高等教育背景和早期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工作经历有关,并以交易循环作为内部控制知识的主要组织形式,遗憾的是,并未发现知识结构与内部控制评价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钱玲(2004)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为实验任务,检验了教育经历、知识、能力对电算化审计判断业绩的影响,发现计算机教育经历、相关知识都对电算化审计判断业绩具有显著影响。
以上两类研究中,基于经验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的影响,被许多研究者使用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审计任务进行了验证;而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的影响,仅在相对较简单的内部控制评价任务中得到研究,选用被试的教育背景也仅限于电算化审计,最终得出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并且未必适合于复杂的审计任务。
三、研究假设
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通常被认为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关键因素,同样它也是影响持续经营判断的关键因素。持续经营判断是一个复杂问题,除了经验而外,就作出判断需要的知识来看,主要需要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两方面的知识。而两方面的知识比例的差异很可能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持续经营判断中,基于教育背景形成的知识结构,对判断绩效有显著影响。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组织结构及其经营活动方式日趋复杂,持续经营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涉及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和战略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是一个企业管理问题。尽管对持续经营判断需要财务知识,但主要的应该是企业管理知识。因此,以企业管理知识为主要知识结构的个体可能更容易作出恰当的持续经营判断。据此提出以下两个假:
假设2:与具有较多财务知识的个体相比,具有更多企业管理知识的个体作出的持续经营判断绩效更好。
假设3:在判断持续经营的过程中,更多的与管理相关的信息被使用。
四、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了2×1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实验的自变量包括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基于教育背景形成的知识结构,有两个水平:一个是以企业管理知识为主形成的知识结构;另一个是以会计、财务知识为主形成的知识结构;第二个因素是持续经营状况,在实验中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要求参加试验的被试对某公司在未来12个月内的持续经营能力作出判断,也
就是因变量即判断绩效。判断结果由被试在11点量表上进行选择,“0”表示公司没有持续经营能力,“100%”表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很强。
(二)被试
知识属于内隐的心理范畴,是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因此,需要找出能够观察的替代变量对其进行表征。我们选择某大学商学院二年级的MBA和MPAcc学生作为本实验的被试,共89人,扣除无效被试5人,有效被试为84人,其中MBA学生41人,MPAcc学生43人,其中主要基于如下考虑:第一,MBA和MPAcc二年级学生基本上已经学完了专业课程,具备了比较完整的企业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的知识;其次,从课程设置来看,MBA的课程结构主要是企业管理知识,而MPAcc课程结构则是以财务、会计知识为主。因此,能够反映基于两种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差异。两类人员工作时间均比较短,持续经营判断经验的积累需要比较长时间,可以消除经验的影响。此外,在两类被试中我们全部选择了没有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实验任务及实验过程
本文所使用的实验任务以Choo和Trotman(1991)、Kida(1984)的研究中使用的持续经营案例为基础,结合中国的情况改编而成,使用18条信息描述一个假定的公司。有12条信息与持续经营问题相关,其中6条预示公司可能无法持续经营(消极信息),另外6条预示公司能够持续经营(积极信息),但仅凭某一条信息无法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做出判断。根据Kida(1984)对实验材料形成过程的描述,这些积极和消极信息的证据力能够正负相抵,故设定案例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为50%。此外,使用6条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无关(中性信息)的信息确保上述12条信息的均衡分布和实验材料的连贯性,实验材料的首尾均使用中性信息以消除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呈现的信息与被试的专业知识相关时,他们的表现总体来说会更好。因此,为了避免因实验材料本身更多地含有某一类专业知识,而导致某一知识结构的被试判断质量偏高,我们又在积极和消极信息中设置了财务和管理信息各3条。
实验分别在MBA和MPAcc课堂上进行,课程结束后,把实验资料发给被试,待其在课堂上完成后把实验资料收回。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二是判断线索的选择。
(一)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
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结果的描述性统计(表1)显示,两组被试的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结果的最小值均为30%。最大值均为80%。MBA组的持续经营能力判断均值为53.78%,标准差为17.46。MPAcc组的持续经营能力判断均值为64.88,标准差为12.93%;为了检验假设1,我们对两组判断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MBA组和MPAcc组的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结果组间方差显著(p=0.001),这说明,具有较多管理知识的MBA和具有较多财务知识的MPAcc所做的持续经营判断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说明,不仅基于经验得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绩效有影响,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判断绩效同样具有明显的影响,假设1得到支持。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心理学的有关结论。为了检验假设2,我们采用了判别分析法。前已述及,本文所使用的实验材料中案例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为50%,因此我们以它作为评价判断绩效高低的标准,认为判断结果更接近50%的那组被试判断绩效更高。对此,我们采用判别分析法中的距离判别计算MPAcc和MBA的判断结果与50%之间的距离,结果显示,MBA组的判断结果与50%的Mahalanobis距离为0.05,MPAcc组的判断结果与500/0的Mahalanobis距离为1.32。具有更多管理知识的MBA的判断结果更接近50%,其判断绩效要高于MPAcc组,假设2得到支持。
(二)稳健性检验
由于被试均为在职研究生,之前有财务或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他们有可能在工作中积累了少部分持续经营判断经验。为了验证上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在控制被试的这一部分持续经营判断经验后,通过协方差分析进一步检验了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见表3),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的影响仍然显著,经验的影响不显著。我们用t检验,分别检验了MBA和MPAcc被试内部有持续经营判断经验和无持续经营判断经验的被试审计判断的差异。结果表明,有经验的MBA和无经验的MBA之间的持续经营判断无显著差异(t=-0.123,p=0.903);有经验的MPAcc和没经验的MPAcc之间的持续经营判断也没有明显差异(t=1.461,p=0.152)。之所以经验没有对持续经营判断产生影响,可能是因为,我们选择的被试工作时间比较短,而高质量的持续经营判断则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了上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三)信息选择
为了进一步了解作为被试的MBA和MPAcc是如何利用给出的信息进行判断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请被试在完成判断后,写出其作出判断所依赖的最主要的五条信息。以此为基础,我们对被试所选择信息中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数量进行了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MPAcc还是MBA都较多地选择了管理信息,MPAcc选择的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比例均值分别为0.44和0.48;MBA选择的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比例均值分别为0.39和0.50,两组的管理信息比例均值都高于财务信息比例均值。进一步t检验的结果表明(表5),MPAcc的两类信息的比例均值无显著差异,MBA及被试总体两类信息的比例均值差异显著(p=0.043,p=0.035)。这说明,就MBA及被试总体来看,在判断过程中使用的管理方面的信息明显多于财务方面的信息,支持了假设3。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持续经营判断过程中,较多的考虑管理方面的信息,有利于判断质量的提高。
就被试使用积极信息和消极信息的比例来看,无论是MPAcc、MBA还是被试总体,都没有显著的差异。表明被试对积极信息和消极信息没有明显的偏好。
六、结论
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经营环境的复杂化,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因此,企业的持续经营问题成为投资者、注册会计师和监管部门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以MBA和MPAcc学员为被试,检验了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差异对持续经营判断绩效的影响,以及被试在判断过程中是如何使用管理信息和财务信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知识结构中以管理知识为主的人员与以财务知识为主的人员在持续经营判断中存在明显差异,且前者的判断绩效好于后者。这一结果进一步检验和拓展了相关研究在简单判断任务下的结论,证实了在复杂任务中,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同样对判断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同时还表明,以管理知识为主要知识结构的人员具有更好的持续经营判断绩效。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被试在判断时更多地使用了管理信息。
篇4
8.1
财务部人员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协调能力
财务管理能力
财务分析能力
投资分析能力
会计核算能力
财务控制能力
专业学习能力
预期应变能力
关注细节能力
沟通能力
理解判断力
知识
公司知识
财务知识
管理知识
法律知识
职业素养
自信心、成功欲
廉洁自律性、严谨求实
敏感、责任心、诚实正直
8.2
财务部人员职业素养定义表
素质名称
定
义
廉洁自律性
指不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他人直接或间接牟取私利的态度
严谨求实
指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严肃谨慎、敦本务实、关注细节的态度
诚实正直
指个人能依据事物的本质处理组织中的事务,不受个人利益、好恶的影响,信守承诺,正确对待自己所犯错误的本质
成本意识
注重投入产出,节约公司资源的意识
敏
感
用于职业素养之中,指个人对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事物反应灵敏,如市场前景、数字、新闻等,能够准确辨识问题、判断价值、作出选择
责任心
指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承担对他人、对企业、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所形成的责任意识
纪律性
指个人自觉遵守组织各项管理制度,保证个人行为及工作行为不与公司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原则相抵触的意愿
敬业精神
指个人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组织要求和组织利益的愿望和能力
成就欲
指个人希望更好地完成工作或达到某一绩效标准,强烈追求成功的持续性愿望
自信心
一种对自己的观点、决定、完成任务的能力、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自我信仰
忠诚度
对工作、团队、组织的信任及在关键事件上以公司利益为重的意识
团队意识
指个人自觉地融入团队,与同事团结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意识
8.3
财务部人员知识分级定义表
素质名称
定义
级别
行为表现
公司
知识
包括行业知识、公司文化(发展历史、价值观等)、组织结构、基本规章制度和主营业务、业务流程等
1级
了解员工手册与职位相关内容,了解公司的发展历史,熟悉与本岗位有关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
2级
了解行业状况,熟悉公司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目标等;熟悉公司相关管理制度、整体运作流程及公司各类经济业务、各业务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能在财会工作中加以准确、有效运用
3级
洞悉行业发展的重大变化与趋势,能基于公司整体战略规划以及战略步骤对公司重要经营活动、投资行为等提供财务建议和决策支持,以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财务
知识
主要包括4大类知识,详见表1-4
1级
1.掌握A类所包含的基本知识、原理、方法,能够在企事业中进行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等项工作
2.熟悉B类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2级
精通A、B类知识,熟悉C类知识,通过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税收筹划等项工作定期进行财务分析与预测、提交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3级
精通A、B、C、D类知识并能够综合运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能够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全面掌控,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系统,实现内部控制,规避财务风险,并对企业的重要经营活动、投资等提供决策支持
法律
知识
包括公司法、税法、经济法、证券法及国家颁布的有关财务会计的规定,例如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
1级
了解与工作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使自己的工作合法、合规,避免出现原则性错误
2级
掌握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其他法律知识,并能够运用于工作之中,确保企业的经营在合法的条件下运行
3级
精通与公司运营、财务工作相关的全部法律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进行税务筹划、投融资等,控制经营成本,提高资金运营效率,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
管理
知识
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
1级
初步了解管理学原理及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工作中能够理解企业的一些人事政策、管理措施
2级
掌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等相关管理知识,能够进行下属员工工作分配、落实工作计划、对工作结果进行考核评价等管理工作
3级
在生产经营管理、战略管理、管理心理学等方面具备一定修养,精通管理学、企业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并能够运用于实践,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服务
8.4
总账会计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自控能力(2级)
理解判断力(2级)
书面表达能力(2级)
会计核算能力(2级)
专业学习能力(2级)
关注细节能力(2级)
沟通能力(2级)、协调能力(2级)
知识
公司知识(1级)
财务知识(2级)
法律知识(1级)
管理知识(1级)
职业素养
廉洁自律性
团队意识、忠诚度
严谨求实、敏感、责任心
8.5
资金管理专员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自控能力(1级)
会计核算能力(1级)
问题解决能力(2级)
预期应变能力(2级)
财务分析能力(2级)
专业学习能力(2级)
关注细节能力(2级)
财务信息分析能力(2级)
沟通能力(2级)、协调能力(3级)
知识
公司知识(2级)
财务知识(2级)
法律知识(1级)
管理知识(1级)
职业素养
成本意识、敬业精神
廉洁自律性、忠诚度
严谨求实、敏感、责任心
8.6
应收账款主管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自控能力(2级)
财务分析能力(2级)
问题解决能力(2级)
预期应变能力(2级)
关注细节能力(2级)
会计核算能力(3级)
财务信息分析能力(2级)
协调能力(2级)、沟通能力(2级)
知识
公司知识(2级)
财务知识(2级)
法律知识(2级)
管理知识(2级)
职业素养
成本意识、诚实正直
廉洁自律性、忠诚度
严谨求实、敏感、责任心
8.7
预算主管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财务分析能力(2级)
预期应变能力(2级)
财务控制能力(2级)
书面表达能力(2级)
会计核算能力(3级)
关注细节能力(3级)
问题解决能力(3级)
协调能力(2级)、预算能力(3级)
自控能力(2级)、沟通能力(3级)
知识
公司知识(2级)
财务知识(2级)
法律知识(2级)
管理知识(2级)
职业素养
成本意识、忠诚度
敬业精神、诚实正直
严谨求实、敏感、责任心
8.8
成本控制主管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预算能力(2级)
财务控制能力(1级)
问题解决能力(1级)
财务分析能力(2级)
专业学习能力(2级)
会计核算能力(2级)
关注细节能力(2级)
自控能力(1级)、沟通能力(2级)
知识
公司知识(1级)
财务知识(2级)
法律知识(1级)
管理知识(1级)
职业素养
自信心、忠诚度
成本意识、诚实正直
严谨求实、敏感、责任心
8.9
税务主管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沟通能力(3级)
关注细节能力(2级)
财务管理能力(2级)
会计核算能力(2级)
财务分析能力(2级)
问题解决能力(3级)
财务信息分析能力(2级)
预算能力(2级)、协调能力(2级)
知识
公司知识(2级)
财务知识(2级)
法律知识(2级)
管理知识(2级)
职业素养
纪律性、自信心
责任心、敬业精神
严谨求实、敏感、成本意识
8.10
财务分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沟通能力(3级)
关注细节能力(3级)
财务分析能力(3级)
投资分析能力(3级)
预期应变能力(3级)
财务控制能力(3级)
书面表达能力(3级)
问题解决能力(3级)
财务信息分析能力(3级)
决策能力(3级)、协调能力(3级)
知识
公司知识(3级)
财务知识(3级)
法律知识(3级)
管理知识(3级)
职业素养
成就欲、责任心
篇5
关键词:风险投资公司 财务风险 财务分析 项目评估分析
一、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分析简介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等资料为基础,采取一系列分析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等有关生产经营活动如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等以及所实现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潜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能够为企业相关的利益者提供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资料,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为相应的决策提供依据。由于风险投资公司于投资公司十分相似,它能够利用拥有的资金,根据项目评估,投资具有发展和盈利前景,但缺乏资金和高效管理的高科技企业,通过被投资企业发展增值达到获取高额资本报酬。风险投资公司需要募集资金,然后选择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作为投资对象,并向企业提供管理、财务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企业迅速成长,然后通过转让股权收回投资资本并获得高额利润,最后寻找新的投资项目进行重复性的投资。
风险投资公司在进行投资过程中,由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使得投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并且风险投资公司一般选取的投资对象具有发展不成熟,管理水平低等特点,使得风险投资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高于一般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决策和投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导致投资金额不能全部或者部分回收,造成风险投资公司的损失。风险投资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有:1.筹资风险。由于风险投资公司选取的投资对象具有规模小,发展晚,资信差,使得风险投资公司很难从一般融资渠道筹集资金,主要靠发行股票和吸收直接投资为主,使得所筹集资金成本高,存在资金供给风险。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风险投资公司面临最主要的风险。由于项目选择需要考虑被投资企业的市场类型、项目可行性、市场发展前景、主要风险点、核心技术和财务信息等各种因素,风险投资公司在项目选择上与风险投资公司决策者的经验、认识、关系等密切相关,导致项目选择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如果对产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判断失误,很容易产生决策失误,导致风险产生。另外,由于所投资企业产品周期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管理水平比较低,导致投资损失的概率也比较高。3.收回投资风险。由于风险投资公司的目的是获得高额资本利润而不是对所投资企业进行控制,因此,风险投资公司会选取时机退出投资。在企业起步、成长过程中,资本退出风险较大,因为在企业刚刚起步阶段,风险投资公司主要以股权方式投资,在尚未盈利的状况下很难转让股权;而在企业成长阶段,企业尚未形成市场规模和明显的盈利,新的投资者并不看好使得风险投资公司难以抛售股权。只有在企业出现盈利并且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稳定发展阶段,风险投资公司很容易退出投资,获得高额回报。
二、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风险投资公司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规范,导致其管理水平比较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由于风险投资公司存在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以及资本收回风险,使得风险投资公司需要加强财务分析,选择最优投资项目,把握投资和退出时机,确定合理的投资资金,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实现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目的但在现阶段,风险投资公司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财务分析不到位,无法实现风险投资公司的最终目的。
(一)财务分析重要性认识不足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等资料为依据,对其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财务分析能够反映过去的经营成果,找出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进而改善企业经营效益。财务分析能够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等数据的分析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企业领导者决策提供依据。但是,风险投资公司的领导者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的重要性,没有把财务分析作为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导致财务分析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二)财务分析资料局限性
财务分析主要以财务报表为依据,并结合经营过程中的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企业发展护额财务状况。但是,风险投资公司的财务分析人员通常利用一定时期内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利润表等进行比例分析、趋势分析。这些主要反映的是货币化的信息,存在于货币之外的其他信息很少包含在会计信息中,如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领域的风险收益、投资产品市场需求等很难在风险投资公司财务报表中反映。因此,仅仅依靠简单的财务数据分析,很难把握和预测风险投资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三)财务分析目的性不强
一般而言,财务分析的目的是把握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预测发展趋势,为各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财务分析并不被风险投资公司重视,财务分析仅仅是为了满足内部控制和监督检查以及定期报告的要求,真正利用财务分析结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向、投资范围、管理水平进行改善。使得财务分析结果与财务分析目的相背离。
(四)财务分析综合性人才缺乏
风险投资公司由于存在各种财务风险,使得财务分析更为重要,而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则决定了财务分析的好坏。现代管理战略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仅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还要求人员具有综合性知识,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能够从各方面而不仅是财务方面分析企业经营状况。但在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分析中,综合性人才缺乏,导致财务分析仅从风险投资公司本身的财务角度来分析,缺乏从行业层面、宏观层面的研究,更缺乏对投资方向和投资领域甚至投资对象的详细分析,很容易导致风险投资公司决策失误。
三、提高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分析能力建议
科学的财务分析对风险投资公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帮助公司了解经营成果、财务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为公司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有效防范决策失误导致的财务风险和资产损失,保证公司稳定持续发展。提高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分析能力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项目评估分析
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对投资对象进行科学的评价,能够使公司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降低财务风险。风险投资公司首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尽可能了解将要投资项目的相关信息,并运用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多种方法,确保风险投资公司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由于投资对象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随时可能因为产品问题、经营不善等倒闭,因此风险投资公司不能将所有资金一次性投入到项目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风险投资公司要根据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利用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等信息,利用各种财务方法进行分析,确定每阶段投入资金量,应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防止资金被挪用的现象发生。
(二)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风险投资公司领导者需要带头重视财务分析,把财务分析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重视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成果,积极利用财务分析的结果进行科学决策。而有效的财务分析结果要以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为基础,因此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加强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因利用财务分析做出的决策错误的现象产生。
(三)有效拓展财务分析范围
风险投资公司的财务部门在进行财务分析过程中,要以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为基本依据,通过各种指标分析把握公司基本经营状况,然后需要根据投资状况、政策变化、投资企业相关信息等进行详细分析,以深入把握公司发展前景,防范因外部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公司投资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四)提高对财务分析成果的利用
财务分析的目的是寻找存在问题,并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解决问题,为公司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公司应重视财务分析成果,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讨论财务分析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等落实,使财务分析成果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提高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发挥特长,使财务分析做的更好。
(五)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综合素质
由于风险投资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大于一般企业,因此财务分析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意义更加重要。很多风险投资公司的人员知识上存在局限性,实践经验薄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因此,公司应重视财务人员建设,选择和吸收优秀的财务人员,尤其注意选择具有综合性素质的财务人员,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此外,风险投资公司应向国外具有完善管理经验和财务分析能力的风险投资公司学习,选派财务人员出国交流学习,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素质,培养国际性财务分析人才。
参考文献:
[1]蓝宁.风险投资的财务运作[J].中外管理导报.2001年第九期
[2]胡淑姣.对我国风险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思考[J].2001年第五期
[3]贺彩萍.论企业财务分析的局限性[J].上海企业,.2004年第十二期
[4]王红梅.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一期
篇6
自从来公司,依靠公司的飞速发展,我也从一个学校刚毕业的学生成长成了一个有些职业素质的财务专业人员。由于公司做得如此成功,让我感到一种相对的稳定。自己内心的那种紧迫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在一点点的消褪。一年的时间又过去了,借着这次年终总结的机会,让自己又一次认识到自身在工作中、在意识上都存在许多不足。基于这个目的,回想这一阶段工作,再和其他同事相比,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希望在2011年的工作中能够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努力做到适岗。现将2020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财务工作距财务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去年一年,我的工作重心还是在会计工作上,仅仅停留在事中记帐、事后算帐,对事务发展的预见性不够,不能将工作做在前面,往往是碰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另外,作为财务负责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参与不够主动,不能深入的掌握其经营活动的特性,只能是按照公司或领导的要求报送数据、资料,在对企业经营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将企业实际丢在一边,只是按照理论上的指标去计算、去解释。所以这方面的工作距领导的要求还相差太远。新的一年了,张会计要离开工作岗位了,我深知,我肩上的担子会更重,也知道自己仍有很多的不足,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公司的各位领导和同仁能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的工作。
第二.会计工作中仍有许多待改进之处,管理工作的形式化、表面化
去年集团公司财务部下发了《财务管理制度》,对我们的会计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在一些小问题的执行上不够坚决,在对一些已形成习惯做法的问题处理上,改变起来还有一定困难。有很多的日常管理工作作的还不够细致、深化,往往只拘于形式或停留在表面,没有起到真正的管理作用,对照制度的要求,还存在问题,针对这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将管理工作做细作深,这个将是我们今年工作中重点要注意把关的地方。
第三.缺乏沟通,对相关信息掌握不到位
财务工作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反映、监督,对本部门以外的信息应及时了解,目前我们与部门之间的协作基本没有问题,但我对财务暂时没用或是不相关的信息、知识没有主动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到用时都不知该找谁;另外和公司领导的沟通还存在问题,对领导的工作思路及对财务工作的要求还不能完全掌握,以至于使自己的工作有时很被动。
鉴于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及个人的一些想法,计划在2011年的工作中重点应在以下问题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提高:
1. 在做好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有的放失;同时向其他公司做的好的财务主管学习好的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加强事前了解,掌握经营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加强预测、分析工作,按照集团公司要求,认真做好财务计划工作。
2.做深、做细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力求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3.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政策水平。加强内、外部的沟通,搜集有关信息
由于对财务知识以外的与公司业务有关的知识掌握不够,有时也会影响到自己的财务工作。所以在接下来的一年,除了加强自身的学习外,对内需要财务和各部门之间经常进行沟通,形成一种联动效应,对企业的各种信息作一个动态的掌握,对不同时期的各种信息资料不断更新,掌握每一项目的进展、最新的信息。对外加强与地方财税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掌握有关政策信息,既依法纳税又合理避税,为企业合法经营做好参谋。尽可能使自己专业知识的储备量增大,并得到充分利用,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起到真正的控制、管理作用。
篇7
一、财务政策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政策一般指财务主体利用一定的办法有意识地改变财务对象,以达到企业理财目标的指针。财务政策因具有国家和企业两个不同的主体而产生两种不同的目标取向和表现形式:
(一)就国家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作的规范,它是一种强制执行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配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资本金的来源形式和管理的规定、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利润及其分配政策的规定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是《企业财务规则》和各行业的财务制度。
(二)就企业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企业在国家财务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的一套自主的理财行动指南,它是一种自主选择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力求提高企业财务效率。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支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它是一套自主的、灵活的内部财务制度。
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无独立自主经营权,企业财务行为只能是一种被动行为,财务政策也基本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强制执行性财务政策,供企业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导致企业“无财可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特别是具有法人地位的财务主体的确立,企业财务行为成为一种积极的、主动行为,自主选择性财务政策成为理财人员自主理财的外在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财务政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实现整个企业经营政策和财务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规范和优化公司理财行为,提高企业理财效率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原有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而我们现有的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事实上,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创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掌握知识技术的员工在企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已不再仅仅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的问题,现代企业实际上是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是“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合作。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忽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只注重出资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排斥智力劳动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剩余分配权,从而,会加剧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应该以谁的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的理财目标。
2、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会面临更多的风险:(1)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倘若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当局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2)由于知识积累和革新的速度加快,倘若企业及其员工不能及时作出反应那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3)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这不仅加大了存货风险,而且加大了产品设计、开发风险;(4)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由此使货市风险进一步加剧;(5)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资决策的需要。
4、现有的财务机构设置与财务人员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识化理财。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并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我国现有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大多数是金字塔型,中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习惯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切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去甚远,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三、财务风险的预测和衡量
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将财务风险划分为:
(1)筹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2)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
(3)现金流量风险,指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风险。
(4)外汇风险,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经济风险、交易风险和换算风险。经济风险是指未预料到的外汇市场汇率变动,使企业外汇业务受到的影响。交易风险是指企业进行外币业务时,由于交易发生日和结算日汇率不一致,使企业可能受到的损失。换算风险是指企业将以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折算为一某一特定货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时,由于汇率变动而对会计报表造成的影响。
正确了解财务风险的来源和种类是进行财务风险预测和衡量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建立财务信息网络,保证及时获得数量多、质量高的财务信息,为正确进行各项决策和风险预测创造条件。企业收集和整理有关预测风险的资料,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和生产技术资料、计划和统计资料,企业对部的市场信息资料和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情况的资料。
在初步预测的基础上,可以借助简化模型来衡量财务风险,即计算有风险情况下的期望收益。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情况的分析判断和数据的整理计算结合起来。由于风险和概率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常借助概率统计方法来衡量风险程度。先分析各种可能出现情况的概率和可能获得的收益或付出的成本,计算收益或成本的期望值、方差和标准差,最后根据变异系数判断风险程度。还可以运用敏感性分析来测定各风险影响因素的作用范围,尤其在投资风险的预测中,常通过测定每年现金流入额、投资回收期和内含报酬率等指标的敏感性,选择投资项目,以降低风险。
四、财务风险的管理策略
1、制定严格的控制计划,降低风险。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分散风险的首选方法。多元化经营,是指一家企业同时介入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若干类无关联的产品,在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市场上与相应的对手展开竞争。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理论依据在于:从概率统计原理来看,不同产品的利润率是独立或不完全相关的,经营多种产业多种产品在时间、空间、利润上相互补充抵消,可以减少企业利润风险。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结合自身的人力、财力与技术研制和开发能力,适度涉足多元化经营和多元化投资,分散财务风险。
2、风险转移法,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非保险转移是指将某种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将产品卖给商业部门,将一些特点的业务交给具有丰富经验技能、拥有专门人员和设备的专业公司去完成等。保险转移即企业就某项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交纳保险费。
3、自保风险,就是企业自身来承担风险。
企业预先提留风险补偿基金,实行分期摊销。目前,我国要求上市公司提取应收帐款坏帐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正是上市公司防范风险、稳健经营的重要措施。在财务活动过程中,有些风险能够在计划阶段进行预测控制的,可以将实际状况与计划状况相比较,分析控制效果。有些风险是突发、未能预测到的,应查明风险的来源及性质,测算损失、力求找出最优方法来控制或削弱风险。
篇8
一、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实践教学
1.1财务管理概述。学生通过会计学原理的学习,对财务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财务管理是站在企业管理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资金的运作。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对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并对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和财务管理的目标有清楚的认识。知识目标培养方面,财务管理的五个工作环节: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学生应该熟练掌握。
1.2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含义。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对于一般人来讲,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在教学能力目标培养方面,学生能够对资金时间价值进行各种运算。知识目标培养方面,能够进行单利的计算、复利的计算、年金的计算和贴现率的计算。教学训练步骤是:①演示:单利的现值和终值计算;②演示:复利的现值和终值计算;③演示:各种年金的计算:普通年金、预付年金、递延年金、永续年金,重点是普通年金的计算;④演示:贴现率的计算。可展示的结果是居民买房的计算。
二、筹资管理实践教学
2.1财务预算。在能力目标培养方面,学生能够认识财务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同时学生要能够掌握财务预算的基本理论知识。在知识目标培养方面,学生能够掌握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的编制方法,熟练掌握现金预算和预算财务报表的基本编制程序。教学训练步骤是:①分析:各种财务预算的方法;②分析:现金预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
2.2企业筹资方式分析。在学生能力目标方面,能对企业筹资的相关理论和各种筹资的方式有详细理解,并且对企业的筹资渠道有深刻认识。在知识目标培养方面,学生能够详细了解各种权益资金的筹集和负债资金的筹集。教学训练步骤是:①分析:各种权益资金的筹集;②分析:各种负债资金的筹集;③比较:各种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筹集的优缺点。可展示的结果是大企业筹资与学生自己创业筹资的不同。
2.3资本成本及资本结构。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够阐述资本成本的概念,熟悉资本结构的含义以及如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能够计算个别资本成本、加权资本成本,了解经营杠杠、财务杠杠和总杠杠的含义和计算与分析。教学训练步骤是:①分析:个别资本成本、加权资本成本的计算;②讨论:经营杠杠、财务杠杠和总杠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③讨论:资本结构对企业筹资成本的影响。可展示的结果是大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学生自己创业的资本结构的不同。
三、投资管理实践教学
3.1项目投资管理。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了解投资的概念和种类,熟悉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基本内容,掌握投资回收期、平均报酬率的计算和运用。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能够重点掌握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的计算和运用,了解投资决策指标的基本运用。教学训练步骤是:①认识:投资的含义和种类;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③计算: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计算。可展示的结果是学生创业的投资可行性分析。
3.2营运资金管理。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了解营运资金的含义,认识流动资产的类型以及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懂得各种营营运资金的基本内容。在知识目标方面,掌握各种营运资金的作用、成本与风险,重点掌握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教学训练步骤是:①现金管理;②应收账款管理;③存货管理。选取一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可展示的结果是能对某一上市公司进行经营决策的基本分析。
3.3证券投资管理。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认识股票、债券、基金的概念和种类,了解证劵投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能够掌握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及基金投资的价格确定和收益计算,教学训练步骤是:①认识:股票、债券、基金;②计算:股票、债券、基金投资的收益计算;③分析:股票、债券、基金投资收益评价。可展示的结果是不同的证券产品适合不同企业的投资。
四、收入与利润分配管理实践教学
4.1收入管理。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够认识主营业务收入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能够掌握销售预测分析和销售定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学训练步骤是:①全班同学分组进行讨论:主营业务收入的重要性;②各小组讨论各种销售预测方法;③各小组讨论销售定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定价方法和策略。可展示的结果是学生今后自己创业应注意的问题。
4.2利润分配管理。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够掌握几种比较常见的利润分配政策以及利润分配原则,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的基本内容。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应了解我国企业利润分配的一般步骤以及影响利润分配的一些因素,了解股利分配支付的程序。教学训练步骤是:①利润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内容②利润分配的股利理论和股利政策;③股利形式和股利分配程序。可展示的结果是各种股利分配的优缺点。
五、财务分析与评价实践教学
5.1企业财务分析。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够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以及分析意义;熟悉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对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的计算应该熟练掌握,而且对财务分析的局限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上市公司的特殊财务指标的分析的计算应熟练掌握;理解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的含义和计算。教学训练步骤是:①财务分析的含义和内容;②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③讨论对比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的优缺点;④每股收益、每股股利、市盈率、每股净资产的计算;⑤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的计算。选取一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可展示的结果是能对某一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的基本分析。
篇9
一、建立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由于我集团公司为一大型国有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分离,为数不少的子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穷庙富方丈不胜枚举。究其根本,财务收支管理失控是主要原因。这个问题不尽快解决,将极大的妨碍国有企业的改革。因此必须在子公司中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在财务收支及管理标准上对企业的投资、筹资、收入分配以及日常经营收支在时间上、数量上实施监控。可见,财务总监制度是针对加强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而建立的。
财务总监制度实际上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它吸收了总会计师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的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弥补了总会计师在职责权限上的局限性和内部审计制度滞后性的缺陷。
二、财务总监的职权
(一) 审核子公司的重要财务报表和报告,与子公司总经理共同对财务报表和报告的质量负责。
(二)参与审定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规定及其他经济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子公司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 (三)与子公司总经理联合审批规定限额范围内的企业经营性、融资性、投资性、固定资产购建支出重大事项。 (四)参与审定子公司重大财务决策,包括审定子公司财务预、决算方案,审定子公司重大经营性、投资性、融资性的计划和合同以及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方案,参与拟订子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五) 对董事会批准的子公司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六)依法检查子公司财务会计活动及相关业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和制止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可能造成出资者重大损失的经营行为,并向董事会报告。(七)组织子公司各项审计工作,包括对子公司及各子公司的内部审计和年度报表审计工作。(八)依法审定子公司财务、会计、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晋升、调动、奖惩事项。三、财务总监的责任
(1)对报出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报告的真实性,与总经理共同承担责任;
(2)对子公司因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相应责任;
(3)对子公司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相应责任;
(4)对子公司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四、财务总监与总会计师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两者是互相支持和配合的:财务总监既能通过外部监督权的行使,弥补总会计师内部财务监督乏力的缺陷,形成对企业内部监督的补充和完善;又能从科学、高效的理财角度出发,积极为企业生产经营出谋划策,协助总会计师建章立制和改进工作,有效地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在总会计师方面,由于过去企业普遍存在重生产经营管理而轻国资管理的问题,财务总监的派驻,使企业自身的压力加大,国资管理、处置和财务审批方面的随意性受到了约束,从而促使他们注意及时掌握和自觉遵守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财务核算意识和资本营运意识大大增强,总会计师等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亦会得以提高。另外,财务总监作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代表,其职权的到位可协助总会计师抵制方方面面的不正当干预,支持财会人员依法履行职权,减少企业经营的非市场干扰。同时,财务总监也经常在检查评价企业财会工作标准和业务质量的基础上,利用总会计师的工作成果,与总会计师默契协作,从而提高各自的工作绩效,避免重复劳动,减轻企业的负担,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总之,一方面,总会计师为财务总监提供基础性的工作;另一方面,财务总监为总会计师工作提供保障。他们之间并非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
五、对设立财务总监的几点建议
(一)财务总监人员必须具备相当高的素质
财务总监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财务总监应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有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善于学习,敢于负责,忠于职守,遵纪守法,保持敏锐的触角,捍卫所有者权益。其次,担任财务总监的人员应具有扎实的企业财务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经济、财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实务操作能力,熟悉审计规范和技巧。再次,担任财务总监的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善于应变。财务总监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不失灵活机动;要对董事会负责,也能与经营者相容;要实施严格监控,更要保证经营业务的有效开展。优秀的财务总监不仅能处理、平衡复杂的财务数据,更要善于处理、协调方方面面的矛盾关系,这样才能使财务总监的监管作用真正实现。
(二)财务总监人员必须具备独立性
财务总监是独立于被监督单位和企业,而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企业集团董事会派驻的,财务总监并不接受总经理的领导,其职责主要是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监督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其监督活动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财务总监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与企业经理人没有从属关系,从而确保了工作的独立性
(三)把握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正确处理好各个层面的相互关系。
1、财务总监是由董事会聘任的,首先要对董事会负责,确保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董事会有权向财务总监提出质询、提出建议,财务总监有责任和义务定期向董事会汇报企业资产运行和财务状况。
篇10
一、财务总监定位的表述
论述财务总监定位问题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组织定位,包括在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中的定位问题,也就是岗位设置和任免:角色定位,即财务总监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的问题,还是二者兼有,即在执行职责时的上下级关系的定位问题;职责定位,到底哪些工作是财务总监的职责范围之内的事,该对什么工作结果负直接责任的问题。对于这三方面的描述从学术界、实务界及相关法律规定都有着各自的观点。
(一)学术界观点
学术界对财务总监定位描述虽然不一样,但总结起来基本涵盖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要求财务总监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结构,财务总监应该不仅要精通财务与金融等专业知识,拥有超强的学习能力,领悟公司治理、资本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运作手段从而有效控制和防范企业风险.其次要求财务总监更要具备丰富的职业素养与独立的职业态度,还必须熟悉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及财务管理发展趋势,并掌握最新的投融资以及企业战略规划等多方面,给企业所有者和股东们提供强有力的利益保障与支持,以实现企业理财目标。
(二)实务工作者的观点一般从实务的角度来看,财务总监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最高组织指挥者,在董事会或总经理的授权下,全面负责企业财务方面的工作,除了兼有高级会计师、管理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外,最好还是一个沟通大师。对于财务总监的定位问题实务界通常采用两种做法,一种做法就是将财务总监视为一种外部监督,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旨对我国“财务总监”制度源自政府委派财务总监对国有企业实施监督;另一种做法是将财务总监视为企业内部管理层的一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另外接受委派单位进行外部监督。随着实践的深入,这两种做法体出来的问题不断增多,财务总监“双重身份”定位应运而生,实务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财务总监视为外部监督的同时,财务总监也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
而从国际惯例来看,财务总监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应企业管理的需求而产生的,应该由企业所有者或所有者代表决定,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与管理的权力,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谋划企业财务战略,研究支持企业生产经营和战略发展。
(三)法律的相关规定目前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未涉及到财务总监,从有关的法律法规分析来看,《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总会计师条例》中对会计主管人员、总会计师的任职资格、职责权限、任免程序等相关方面做了不同的规定;而对财务总监并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财务总监不同于一般的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主管人员,而是属于公司决策层人物。需由董事会任免。《公司法》第47和109条规定,董事会可以“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或者聘任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很明显。财务负责人和副经理相提并论,地位可见一斑,所指绝非一般的会计机构的负责人和会计主管(虽然有时在岗位设置上财务负责人可以兼任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而更倾向于财务总监这一角色。
综上所述,财务总监的定位问题无论在学术界、实务界还是法律规范上,均不是很明确,这对于财务总监有效发挥作用是非常不利的。学术界的高调定位和神化,实务界的低调做人、做事,法律规范上的会计与财务混淆是导致定位不清的关键。
二、财务总监定位的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传统的财务管理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作为核心决策成员之一的CFO,其学识、其观念、其思维方式、其思考问题时所站的高度,都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名现代意义上的CFO,必须突破传统财务视野、从战略高度把握财务管理、公司治理、资本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运作手段;必须大量接触国内外前沿性的财务管理知识和信息;必须真正具备全球战略眼光、深入了解相关国际规则。因此财务总监的定位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务总监的组织定位从公司组织结构层面上讲.企业财务总监的地位可以从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组织结构两个方面反映出来。
(1)财务总监的治理结构地位。在公司治理结构层面,财务总监履行的主要是监督职责。为此,强调由代表企业产权主体的董事会来聘任财务总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在这一点我国公司法同样采用了该原则。但另外一个问题是,财务总监是否就应该是董事会成员呢?很多人认为,财务总监作为董事会成员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应该作为董事会成员。但我们分析了道琼斯30指数公司。发现只有1家公司的财务总监是董事会成员,占比3.33%;再分析英国富时指数100家公司.发现只有5家公司的财务总监不是董事会成员,财务总监作为董事会成员的比例高达95%。由此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财务总监是否作为董事会成员存在着巨大的实践差异。这表明:财务总监作是否应作为董事会成员并不是其履行监督职责的必要条件,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不同行业和人力资源储备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董事会成员。财务总监并不一定就作为董事会成员。
(2)财务总监的组织结构地位。财务总监既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总监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肩负着对企业财务运行进行全过程监控的职责。在企业的管理链中,企业的财务总监管理和控制企业所有的会计、财务与审计职能,并有权直接向董事会报告。至于公司内部会计审计系统及其职能的组织方式,由于企业的规模、性质和组织结构的不同,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但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我们分析了道琼斯30家指数公司和富时指数100家公司,我们发现在所有样本公司中,财务总监均是执行委员会成员,比例高达100%。这表明:财务总监在组织结构有必要是公司高级执行层的重要成员。
(二)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公司的财务管理服务和服从于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一基本目标,并逐渐聚集在产权、战略和监控这三大基点上。与此相适应,可以将财务总监的角色简洁地概括为“CPA、CMA、CPA”,意指财务总监兼具财务分析师、管理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这三种基本角色。财务总监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中承担着理财、控制和监督职责,其工作可进而归结为价值管理(理财)和行为管理(控制和监督)这两个基本方面。
(1)价值管理是指用价值管理的理念参与公司的供、产、销、研等业务环节的决策和政策制定,并评估运营的效率和效益;用价值工具配置人、财、物等资源,以支撑供、产、销、研等业务的开展。
(2)行为管理是指财务总监通过实施管理行为,来实现对企业财务的控制和监督职责。因此,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可以表述为:用价值管理的理念和手段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以使企业人、财、物等资源在供、产、销、研等业务环节的配置实现持续优化,从而在过程和结果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财务总监的职责定位从公司治理层面,财务总监作为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信息的汇聚点,有责任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履行监督职能;同时作为企业执行层中的一员,财务总监又必须抓好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设,承担起企业的价值管理人角色,全过程地参与企业管理控制系统。
(1)监督与报告职责。财务总监需要对报出的公司财务报表和报告的真实性,与总经理共同承担责任,需要对公司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相应责任,需要对公司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相应责任,还需要对公司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财务总监的监督权责主要包括:_是审核公司重要的财务报表和报告,与总经理共同对财务报表和报告的质量负责;二是参与审定公司的财务管理规定及其他经济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全公司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三是在公司经营过程中,与公司总经理联合审批规定限额范围内的企业经营性、融资性、投资性、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和汇往境外资金及担保贷款事项;四是参与审定公司重大财务决策,包括审定公司财务预、决算方案,审定公司重大经营性、投资性、融资性计划和合同以及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方案,参与拟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五是对董事会批准的公司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六是依法检查公司财务会计活动及相关业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和制止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可能造成出资者重大损失的经营行为,并向董事会报告;七是接受监事会指导,组织公司各项审计工作,包括对公司及各子公司的内部审计和年度报表审计工作;八是依法审定公司及子公司财务、会计、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晋升、调动、奖惩事项。
(2)制度建设和优化职责。财务总监首先需要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层面中拥有较好的工作平台,为此,需要建设一整套制度,以保证决策和执行的效率。这些规范制度可以概括为会计信息报告系统、会计控制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这三个基本方面。简单来说就是由人、制度、组织、职能、技术、知识、流程、文化、体制和机制等一系列要素组成的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规范体系。
会计信息报告系统规范企业会计工作中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一套会计政策体系,其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控制系统是规范经营过程中资源流动和调配的授权、审批、稽核、复核、会计标准修订等工作的执行体系,其目的是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财务管理系统是使用价值手段规范计划、预算、决算、决策、分析等工作,全面参与战略管理、业务规划、经营计划、预算管理、偏差管理、绩效计量、薪酬激励诸环节,是一个从价值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体系,其目的是持续分析和调整人、财、物等资源在供、产、销、研等业务环节的配置效率和效益,以资源配制效率的持续优化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财务总监要时刻关注和完善上述三个体系的运行和改进,用制度创新来改善经营,进而提升企业价值。
(3)沟通职责。随着企业制度的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一个必然趋势,所有者评价企业价值的渠道主要是财务报告。而对财务报告解释的工作必然应该由财务总监来进行,因此,可以说财务总监是沟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中介,沟通尤其是与出资人(在此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沟通是财务总监的一项重要职责。另外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企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对社会的依赖和融合,企业的运营除了要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要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最大化。这就要求作为企业价值管理中心的财务总监承担起与客户、员工、供应商、社区、政府部门等管理机构进行沟通的职责。
从对内来讲,制度的执行和宣贯需要全体员工达成理解和共识,而涉及价值和利益分配的所有制度的解释和沟通是财务总监的重要职责,很难相信没有达成理解和共识的制度会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如果员工不理解或者抵触,必然会影响工作的方向和积极性,而积极性的受挫必然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
- 上一篇: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 下一篇: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