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趋势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历史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不难从试卷中挖掘一些命题思路和趋势,对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备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通过与多位优秀历史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高考历史命题的衍变及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高考历史命题突出整个历史进程的主干知识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其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关键的作用和意义。这些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一些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人文思想、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影响力较大的历史人物等。对于备战高考的学生来说,要对这些主干知识做到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对中国和世界在历史中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主线和特征进行把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史。在这个历史阶段,要将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相关的制度和特征,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不断深化、理解和掌握。二是中国近代史。这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具体表现存在着何种差异,相同之处是什么,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影响等要分析透彻;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如何演变而来也要重视。三是世界史。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发展过程和特点需要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归纳和总结;对工业革命的相关背景及影响进行概括。四是对中外历史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比较。
二、高考历史命题注重对历史课程知识的考查
一是部分历史课程知识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甚少,但在之后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有着关键地位,也就是说,目前高考命题注重与大学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进行紧密结合。如2012年,海南单科第14题,利用民间的传言反映我国民族矛盾的日益加剧,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并未体现。
二是高考历史命题中,体现了当前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界较为热门的争论。如2011年课程标准卷第28题,利用巴黎公社的文告,充分表达巴黎公社从此开始积极关注工农群众的基本利益,从而快速获得了群众支持和拥护,解决了政治孤立的现状。
三是高考历史命题中在考查相关知识的同时,还体现出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理念,主要有史学研究观、史学思想、史学研究方法及重要的文史知识等方面。
三、高考历史命题呈现主流价值观
(一)命题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是对国家的一种较为积极的认同感以及行为上的表示。爱国主义就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与民族主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站在历史的角度,中国史和世界史中都蕴含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干知识,这是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对于考试命题来说,不能只是将其作为选拔学生的要求和标准,还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风向标,是整个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考历史命题中,蕴含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点,历史教师对此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高效复习。
(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民意识
社会公平正义是整个人类一直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杆。公平正义需要将社会中的各个主体的利益矛盾进行正确处理和协调,从而有效实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和向往。在近代史中,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以及民主的社会氛围,反对专制统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的民主得到了充分发展,最大化的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公民意识是每一位公民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核心内容是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把国家主人翁精神与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有机融合。因此,在高中历史主干知识中,必须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机制、多元化的民主体制、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保障人权等基本的思想主张。
(三)尊重文明多元化的同时追求和谐
民族的种类较多,文明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每一种文明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最为根本的原因和依据,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各种各样的文明形态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文明与文明之间也存在着交融和摩擦,在冲突中交流,在碰撞中发展。因此,在高考历史备考中,要深入挖掘东西方文明的特征和差异,将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作为学习和复习的主线,注重对不同国家的外交手段进行学习。
(四)符合团结、合作和共赢的精神内涵
团结是任何一个集体发展和成长必须具备的精神内涵,这是一种由多种情感碰撞所产生的精神,团结能建设好一个优秀的团体,也是集体主义的集中表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团结能够凝聚整个集体的核心力量,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壮大中占据优势,从而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团结。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集中表现的知识点有:清代商帮、近代革命中国共关系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等。
四、结语
通过对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备考时,要基于历史课本知识,将其作为高考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善于挖掘和整合历史知识的核心和内容,将多元化的史料作为鼓励和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手段和途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而有效提高历史备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方旭,付三龙.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07)
[2]叶倩辉.近五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分析及教学启示[J].现代妇女(下旬),2014(10)
篇2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高考题动态:2013・浙江(21)、2013・江苏(11)、2013・广东(34)、2012・山东(21)、2011・广东(34)、2011・全国课标(23)、2011・四川(22)、2011・上海(26)、2010・重庆(22)、2009・广东(18)、2008・宁夏(22)等.
命题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般根据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测量加速度一般利用逐差法.
高考预测:试题的难度呈逐年增大的趋势,且越来越偏重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力学测量性实验的试题综合性强、难度中等.
预测考点1打点计时器及应用
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是靠交流电的方向改变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方向,从而使振动片上下振动的,且振动片的频率与交流电的频率一致.若使用50Hz的交流电,打点周期正好是频率的倒数为0.02s.若使用直流电振动片将无法振动,打点计时器将打不出点!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220V的交流电.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用墨粉和电火花打点.墨粉盘夹在两条纸带之间,当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会产生高温电火花,高温电火花可以使墨粉汽化在纸带上.当输入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时,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相邻点间的间隔时间为0.02s.
样题1.一同学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上点不是圆点而是一些短线,这可能的原因是()
A.接在直流电源上
B.电源电压不稳
C.电源频率不稳
D.打点针压得过紧
解析:接在直流电源上不会打点,A项错.打点与电压是否稳定无关,点痕重轻与电压有关,B项错.频率不同打的点仍为圆点,故C项错.打点针压得过紧,针和纸接触时间长,打出一些短线,D项正确.
答案:D
点评:振针打的点不清晰或打不出点的情况,可能是复写纸该换新的了;可能是振动片的振动幅度太小了,可以调节振动片的位置;可检查压纸框的位置是否升高而阻碍了振动片使振针打不到纸带上,可将压纸框向下调节到原来的位置;可能是振针的位置太高,调节振针直到能打出点为止;可能是选择的电压太低,可适当调高电压,但不得超过10V.
预测考点2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为了测量打点计时器在打出某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中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可以用毫米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的距离Δx,数出这两点间点迹的间隔数n,则打这两点的时间间隔Δt=0.02ns,即可算出平均速度.
样题2.(2013・珠海摸底)如图1所示为某次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经过处理后的纸带,图中O为小车运动的起始点,A为所选取的第一个计数点,O点到A点之间有部分点不清晰,相邻两个记数点之间有4个点未画出,电源频率为50Hz,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后可直接算出()
图1A.从O点到F点运动的时间
B.从O点到F点运动的平均速度v
C.C点时的瞬时速度vC
D.G点时的瞬时速度vG
解析:由于从O点到A点间的部分打点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从O点到F点运动的时间,选项AB错;BD间的平均速度最接近C点时的瞬时速度vC,选项C正确;无法求出G点时的瞬时速度,选项D错.
答案:C
点评: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1)时间间隔.从打下的纸带上数一下点的个数就知道时间.(2)位移.用刻度尺量一下任意两个点间的距离,就知道了物体的位移.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高考题动态:2013・新课标Ⅱ(22)、2012・广东(34)、2012・安徽(21)、2011・安徽(21)、2010・浙江(21)、2009・广东(17)、2008・北京理(21)等.
命题分析:本考点要求知道实验原理,规范的操作步骤;会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自行设计一些简单的利用力的平衡知识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探究性实验一般采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作图时要设法选择适当的物理量作纵横坐标轴,使图象线性化,即“变曲为直”.考查“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试题难度中等.
高考预测:本实验作为探究性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很强的理念转变作用,但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还处于一个相对较冷的状态之中,高考试题难度不大.该实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要求较高.未来高考在本实验上的命题频率不会太高,难度也不会很高,为考生必得分阵地.
预测考点1探究与测定实验
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这样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定外力而得出(可以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弹簧的伸长量可用直尺测出.多测几组数据,用列表或作图的方法探索出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
图2样题3.(2013・辽宁高考检测试题)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并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所用的每个钩码的重力相当于对弹簧提供了水平向右恒定的拉力.实验时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绳子的下端,每次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
(1)有一个同学通过以上实验测量后把6组数据描点在如图3所示的坐标图中,请作出FL图线.
图3(2)由此图线可得出该弹簧的原长L0=cm,劲度系数k=N/m.
(3)试根据以上该同学的实验情况,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不必填写其实验测得的具体数据).
(4)该同学实验时,把弹簧水平放置与弹簧悬挂放置相比较.
优点在于:.
缺点在于:.
解析:(1)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如图4所示:
图4(2)弹簧的原长L0即为弹力为零时弹簧的长度,由图象可知,L0=5×10-2m=5cm.
劲度系数为图象直线部分的斜率,k=20N/m.
(3)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下表所示:
次数123456弹力F/N弹簧的长度
L/×10-2m(4)优点是:避免弹簧自身所受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缺点是:弹簧与桌面及绳子与滑轮间存在的摩擦造成实验的误差.
答案:(1)见解析(2)520(3)见解析(4)见解析
点评: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两轴上单位长度所代表的量值要适当,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描线的原则是,尽量使各点落在描画出的线上,少数点分布于线两侧,描出的线不应是折线,而应是平滑的曲线.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预测考点2拓展与创新实验
本实验的系统误差来自弹簧的重力,所以改进实验的思路应该是尽可能减小弹簧自重的影响:
方案1.将连接弹簧的细线穿过一个光滑的滑轮,在水平方向做实验.
方案2.选择劲度系数较小的轻弹簧,通过减小读数的相对误差来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样题4.(2013・宁夏银川月考)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如下问题:一轻弹簧一端固定于某一深度为h=0.25m,且开口向右的小筒中(没有外力作用时弹簧全部位于筒内),如图5所示,如果本实验的长度测量工具只能测量出距筒口右端弹簧的长度l,现要测出弹簧的原长l0和弹簧的劲度系数,该同学通过改变挂钩码的个数来改变l,作出Fl变化的图线如图6所示.
图5图6(1)由此图线可得出的结论是;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弹簧的原长l0=m;
(3)该同学实验时,把弹簧水平放置与弹簧悬挂放置相比较,优点在于:;缺点在于:.
解析:(2)设弹簧原长为l0,由图可知,弹簧伸长量可表示为h+l-l0,由胡克定律可得F=k(h+l-l0),Fl图线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k=100N/m.Fl图线在纵轴截距表示l=0时F=10N,代入F=k(h+l-l0),解得弹簧的原长l0=0.15m.
答案:(1)在弹性限度内,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
(2)1000.15
(3)避免弹簧自身所受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弹簧与筒及绳子与滑轮间存在的摩擦造成实验的误差.
点评:弹簧长度的测量是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所以,测量时尽量精确地测量弹簧的长度.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高考题动态:2012・浙江(22)、2011・江苏(10)、2010・浙江(21)、2009・山东(23)题等.
命题分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要求考生掌握等效替代的思想.所谓等效替代法就是把复杂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用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等效替代,或利用另一种测量仪器进行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例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利用橡皮条伸长的长度相同,来保证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性.
高考预测:高考通过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验证,强化考生对矢量的理解.实验的考查难度一般不大.
预测考点1实验误差分析
1.读数误差
减小读数误差的方法:选择相同的弹簧测力计并调整好零刻度;弹簧测力计数据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大一些;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
2.作图误差
减小作图误差的方法:作图时两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出的合力F的误差ΔF就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F1、F2间的夹角取得太大.
样题5.(2013・杭州市七校联考)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N、最小刻度为0.1N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7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
图7(1)由图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别为N和N.
(2)在如图8所示的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
图8(3)如图9所示的(A)(B)两图是两位同学得到的实验结果,其中哪一个图符合实际?若合力测量值F′是准确的,则F与F′有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哪些?
图9解析:(1)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为0.1N,读数时应估读一位,所以读数分别为2.50N和4.00N.
图10(2)取一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0.50N,作出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如图10所示.
(3)F′是用一个测力计拉橡皮条所得到的,其方向一定在橡皮条所在直线上,所以(B)图符合实际.误差的原因主要是弹簧测力计读数误差,确定分力方向不够准确等原因.
答案:(1)2.504.00
(2)见解析
(3)(B)图误差原因见解析
点评:读数时应注意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行,并使细绳套与弹簧测力计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避免弹簧测力计的外壳与弹簧测力计的限位卡之间有摩擦.读数时眼睛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在合力不超过量程及橡皮条弹性限度的前提下,拉力的数值尽量大些.
预测考点2实验方法的迁移
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时,往往会受到已获得的知识和已有技能的影响,这种先前的学习影响后来学习的现象就是学习的迁移.由于前后学习在某些方面很相似或存在差异,迁移按照效果来分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负迁移则指先前的学习阻碍了后来的学习.
样题6.在课外活动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其设计方案为:用三根相同的橡皮带、四个图钉、一把直尺和一支铅笔、三张白纸、平木板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其实验的五个主要步骤如下:
①将拴有橡皮条的图钉A、B适当张开钉在木板上,拉第三根橡皮条,使三根橡皮条互成角度拉伸,待结点处的图钉O静止时,钉下C图钉,并记录图钉O的位置和图钉A、B、C的位置.
②将x1、x2、x3按一定比例图示表示出来,以x1、x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求出其对角线OC′,比较OC′与OC的长度(即x3的长度)及方向,若相等,且在一条直线上,则达到目的,若OC′与OC有一微小夹角θ,则有误差(如图11所示).
图11③测出此时这三根橡皮条的长度L1、L2、L3,分别算出它们的伸长量x1=L1-L0,x2=L2-L0,x3=L3-L0.
④将三根橡皮条的一端都拴在一个图钉O上,将这三根橡皮条的另一端分别拴上图钉A、B、C,注意此时四个图钉均未固定在板上.
⑤用刻度尺测出橡皮条的自由长度L0,注意从图钉脚之间测起.
(1)请你确定该研究小组的实验步骤的顺序是.
(2)对于本实验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A.实验中用到了图钉O受到三个共面共点力而静止,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原理,使合力和分力在一次实验中全部出现,从而简化了实验的过程
B.实验中用到了胡克定律,简化了力的测量,可以不用弹簧测力计就完成实验
C.由于实验中总有OC′与OC的微小夹角θ,故实验有误差,该方法不可取
D.三根橡皮条不能做到粗细、长短完全相同,是该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之一
解析:(1)该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将三根橡皮条拴在图钉上,这样便于测橡皮条的原长,之后就要固定两个图钉拉第三个图钉到适当的位置进行实验,把第三个图钉也固定好后就可测每根橡皮条的长度并计算出伸长量,最后按照胡克定律转换成力作出力的图示进行实验研究,所以正确的实验步骤是④⑤①③②.
(2)该实验的关键是应用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推论进行实验原理的改进,应用胡克定律将测量力的大小转换为测橡皮条的长度,所以选项A、B都正确;任何实验都有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因为有误差就把实验完全否定,故选项C错误;实验的误差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该实验也是一样的,从系统误差来看,影响该实验的主要因素不是原理,而是器材,特别是橡皮条的长短和粗细,所以说三根橡皮条不能做到粗细、长短完全相同,是该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之一,故选项D也是对的,所以正确选项为A、B、D.
答案:(1)④⑤①③②
(2)A、B、D
点评: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每年都要考查设计性实验题.实验设计是考生实验能力的较高体现,通过它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考查出考生对学过的实验原理、方法灵活地迁移应用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考查出考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可以预料,设计性实验题将成为今后高考实验命题的主要题型.
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高考题动态: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2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14)、2013・天津(9)、2012・安徽(21)、2012・大纲全国(23)、2011・重庆(22)、2011・浙江(21)、2009・江苏(11)、2009・上海(17)题等.
命题分析: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采用控制变量法.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高考预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考查力学验证型实验综合性强、难度中等.
预测考点1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化曲为直的方法
利用图象处理数据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重要方法.在实验中如果发现一个量x与另一个量y成反比,那么,x就应与1/y成正比.因为在处理数据时,判断正比例图象比判断一条曲线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图象要简单和直观得多,所以可以将反比例函数的曲线转化为正比例函数的直线进行处理.
样题7.(2013・湖北省武汉月考)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12所示的实验装置,通过改变重物的质量来探究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和所受拉力F的关系.他们在轨道水平和倾斜的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aF图线,如图13所示.
图12图13(1)图线①是轨道处于(选填“水平”或“倾斜”)情况下得到的实验结果.
(2)图线①②的倾斜程度(斜率)一样,说明的问题是(填选项前的字母).
A.滑块和位移传感器发射部分的总质量在两种情况下是一样的
B.滑块和位移传感器发射部分的总质量在两种情况下是不一样的
C.滑块和位移传感器发射部分的总质量在两种情况下是否一样不能确定
解析:(1)由图13可知,对于图线①,当拉力F=0时,加速度并不为零,故轨道应处于倾斜状态;
(2)设滑块和位移传感器的总质量为M,在倾斜轨道上,由牛顿第二定律F+Mgsinθ-f=Ma,得a=1MF+(gsinθ-fM);在水平轨道上,由牛顿第二定律F-f′=Ma,得a=1MF-f′M;图线①②的斜率均为1M,故选项A正确.
答案:(1)倾斜(2)A
点评:(1)明确图象中截距、斜率的含义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2)在aF图象中和a1M图象中,只要不满足小车质量Mm(m为重物的质量),就会出现图象弯曲,图象向F轴或1M轴弯曲.
预测考点2实验误差来源与分析
因实验原理不完善引起的误差.本实验用重物重力(m+M)g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重物重力.重物的总质量越接近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误差越大;反之,重物质量越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由此引起的误差就越小.因此,满足重物质量m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小因实验原理不完善而引起的误差.此误差可因mM而减小,但不可能消除此误差.
样题8.(2014届・浙江高考物理总复习创新设计试题)如图14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为m,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实验中用砂和砂桶总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线对小车拉力的大小.(1)实验中,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
图14A.将长木板水平放置,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调节m的大小,使小车在砂和砂桶的牵引下运动,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B.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砂和砂桶,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C.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砂和砂桶,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2)实验中要进行质量m和M的选取,以下最合理的一组是()
A.M=200g,m=10g、15g、20g、25g、30g、40g
B.M=200g,m=20g、40g、60g、80g、100g、120g
C.M=400g,m=10g、15g、20g、25g、30g、40g
D.M=400g,m=20g、40g、60g、80g、100g、120g
(3)图15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A、B、C、D、E、F、G为7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量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AB=4.22cm、sBC=4.64cm、sCD=5.08cm、sDE=5.49cm,sEF=5.91cm,sFG=6.34cm.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则小车的加速度a=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15解析:(1)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则需要平衡摩擦力,并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是只让小车牵引纸带(撤去砂及砂桶),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垫高长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打点计时器接通电源工作.如果打出纸带上的点迹分布均匀,则说明小车做匀速运动.故选项B正确,选项A、C错误.
(2)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为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砂及砂桶的总重力,则M≥m,且尽可能多做几组.故选项C最合理.
(3)根据题意,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根据Δs=aT2,得
sDE-sAB=3a1T2
sEF-sBC=3a2T2
sFG-sCD=3a3T2
所以小车的加速度
a=a1+a2+a33
=(sDE+sEF+sFG)-(sAB+sBC+sCD)9T2
=0.42m/s2.
答案:(1)B(2)C(3)0.42
点评:力学实验题中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一道很传统的实验问题,却全面考查了力学实验中“选择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测量数据、得出结论”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的具体运用.试题立意灵活,传统而不死板.
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
高考题动态:2013・四川8(2)、2013・福建19(1)、2013・全国卷(23)、2012安徽(22)、2009・安徽(21)、2008广东(34)、2009・广东(16)、2008・广东(16)题等.
命题分析:探究动能定理是学生学习动能定理之前必做的一个实验,也是《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必须掌握的实验之一.该实验非常适合让学生动手去探究,高考命题率极高,命题者常会从实验操作过程、实验误差分析角度入手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动手做过实验,以及实验过程中是否真正去体会和思考过,是考查实验能力的好素材.
高考预测:预测2014年探究动能定理将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试题逐渐向“考活题、考能力、考设计型”的方向转化.
预测考点1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
探究动能定理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可用口诀表示如下:一条皮筋单倍功,多条皮筋功倍增.先开打点计时器,放开小车向前冲.平衡摩擦是关键,每次车位不能变.测量点子均匀处,保证小车是匀速.作出图象看关系,直线图象是正比.
样题9.关于“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解析:实验中没有必要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只要测出后来各次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多少倍即可,选项A错误;为了使以后各次实验中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整数倍,必须使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选项B错误;为减小误差,实验中应使木板倾斜以平衡摩擦力,选项C错误;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然后再放开小车,选项D正确.
答案:D
点评:此实验不直接算W和v的数值,而只看第2次、第3次……实验中的W和v是第1次的多少倍,这样可简化数据的测量和处理.实验中要通过倾斜木板平衡摩擦力,这与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中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是一样的.
预测考点2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1.小车速度的测量:探究橡皮筋弹力做功和小车速度的关系,要测量弹力做功结束时小车的速度,即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应选用纸带上的点均匀的部分.
2.图象分析: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W为纵坐标,小车获得的速度为横坐标,以第一次实验时的功W为单位,作出Wv图象,分析这条图线,可以得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W与小车获得的速度v的定量关系.
3.减小实验误差注意的问题:
(1)在长木板上,小车、铁钉、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应调整适当,以保证打在纸带上的点便于处理,求出小车运动的速度;
(2)平衡摩擦力时,可使木板略微倾斜,作为补偿,保证小车脱离橡皮筋后做匀速运动;
(3)小车的质量较小,当用多条橡皮筋时,打出的点过少,应改用质量稍大的小车(或加砝码),以保证打出的点便于处理.
样题10.(2013・北京通州区二模)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16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50Hz.
图16(1)实验中先后用同样的橡皮筋1条、2条、3条……并起来挂在小车的前端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把小车拉到同一位置再释放小车.把第1次只挂1条橡皮筋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1,第二次挂2条橡皮筋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2W1,……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后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根据第四次的纸带(如图17所示)求得小车获得的速度为m/s.
图17图18(2)若根据多次测量数据画出的Wv草图如图18所示,根据图线形状,可知对W与v的关系做出的猜想肯定不正确的是.
A.W∝vB.W∝1v
C.W∝v2D.W∝v3
(3)如果W∝v2的猜想是正确的,则画出的Wv2图象应是;
(4)在本实验中你认为影响实验效果的可能原因是.(只要回答出一种原因即可)
解析:(1)由纸带后半部分两点间距离相同,可知小车开始做匀速运动,可求得:
v=xT=0.04m0.02s=2m/s
(2)由Wv图象可知,随速度增大,W变化率增大,故选项A、B是不可能的.
(3)若W∝v2,由函数关系可知Wv2图象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
(4)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很多,例如:橡皮筋规格不完全相同、小车质量太小、木板倾斜过大或过小、每次实验不能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等等.
答案:(1)2
(2)AB
(3)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4)橡皮筋的规格不完全相同、木板倾斜过大、小车质量太小等(只要回答出一种原因即可)
点评:“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应该先逐渐变疏后均匀不变.本实验给出的打点纸带有明显的误差,这是由于摩擦力没有被完全平衡的原因造成的,解题时无须考虑.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动态: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22)、2011・海南(14)、2010・安徽(21)、2010・海南(14)、2010・全国新课标(22)、2008・全国理综卷Ⅰ(22)、2008・江苏(11)题等.
命题分析: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是高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是关于运动学、动力学、功能关系及其相互联系的一个纽带.本实验重点是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难点是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深入理解及本实验的原理、实验器材的选用和误差的分析.
高考预测: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注重求新求变求异,重视创新性的改造与拓展,是近年来高考实验命题的一大趋势.
预测考点1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原理是: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证明它重力势能的减小量是否等于其动能的增加量.实验步骤按安装、操作、数据处理进行.
样题11.(1)利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需要测量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到某点时的瞬时速度v0和下落高度h.某班同学利用实验得到的纸带,设计了以下四种测量方案,其中合理的方案是()
A.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并测出下落时间t,通过v=gt计算出瞬时速度v0
B.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并通过v=2gh计算出瞬时速度v0
C.根据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测算出瞬时速度,并通过计算得出高度h
D.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根据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测算出瞬时速度v0
(2)下列实验步骤操作合理的顺序排列是(填写步骤前面的字母).
A.将打点计时器竖直安装在铁架台上
B.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
C.取下纸带,更换新纸带(或将纸带翻个面)重新做实验
D.将重物固定在纸带的一端,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提着纸带
E.选择一条纸带,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1,h2,h3,…hn计算出对应的瞬时速度v1,v2,v3,…vn
F.分别算出12mv2n和mghn,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看是否相等
解析:(1)选项A、B中用重力加速度g进行计算末速度,相当于已经确认该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故选项A、B错误;高度h应该用刻度尺测出,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2)实验步骤要先安装器材,然后操作,最后实验并进行数据处理.所以此题的合理步骤为ADBCEF.
答案:(1)D(2)ADBCEF
点评:在运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常见的错误是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来计算速度,显然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就已承认机械能守恒了.
预测考点2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1.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数据处理
直接用计算法处理数据:瞬时速度不能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求,只能由vn=hn+1-hn-12T得出.
图象法处理数据:从纸带上选取多个点,测量从第一点到其余各点的下落高度h,并计算各点速度的平方v2.以12v2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12v2h图线.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象是一条过原点且斜率为g的直线,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
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误差分析
(1)本实验的误差主要来源于纸带数据的处理,及点与点测量的读数上的误差和各种阻力产生的误差.
安装打点计时器时,必须使两个限位孔的中线严格竖直,以减小摩擦阻力.应选用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重物,增大重力可使阻力的影响相对减小,增大密度可以减小体积,可使空气阻力减小.本实验的另一个误差来源于长度的测量,属偶然误差,减小误差的办法是测下落距离时都从O点量时,一次将各打点对应的下落高度测量完,或者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做功,所以系统误差总是使动能的增加量略小于势能的减少量.
样题12.(2013・山东省兖州市高三入学诊断试题)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接在电压为E,频率为f的交流电源上,在实验中打下一条理想纸带,如图19所示,选取纸带上打出的连续5个点A、B、C、D、E,测出A点距起始点的距离为x0,点AC间的距离为x1,点CE间的距离为x2,已知重锤的质量为m,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
图19(1)从起始点O到打下C点的过程中,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ΔEp=,重锤动能的增加量为ΔEk.
(2)根据题中提供的条件,可求出重锤实际下落的加速度a=,它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进行比较,则ag(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思路剖析】(1)如何由纸带求C点的速度?(2)如何由邻差法求重锤的加速度?
解析:(1)重锤下落的高度为(x0+x1),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mg(x0+x1);C点的速度为vC=x1+x24T=(x1+x2)f4,打C点时重锤的动能为Ek=12mv2C=m(x1+x2)2f232,即动能增加量为m(x1+x2)2f232;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a=x2-x1(2T)2=(x2-x1)f24T2,由于存在摩擦和空气阻力,这个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
答案:(1)mg(x0+x1)m(x1+x2)2f232
(2)(x2-x1)f24T2小于
点评:用纸带处理实验数据的关键是求某点的瞬时速度.
预测考点3同类实验拓展与创新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很多,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有许多创新.无论设计哪种运动过程,都要确定初末两个状态,设计测定运动过程动能变化量及势能的变化量的方法,然后测量有关数据,通过计算、比较得出结论.
样题13.某探究学习小组的同学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他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套如图20所示的装置,水平轨道上安装两个光电门,小车上固定有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细线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上砝码盘,实验时,调整轨道的倾角正好能平衡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图中未画出).实验获得以下测量数据:小车、传感器和挡光板的总质量M,挡光板的宽度l,光电门1和2的中心距离为s.某次实验过程:力传感器的读数为F,小车通过光电门1和2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1、t2(小车通过光电门2后,砝码盘才落地),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为此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为(用题中所给物理量和测量的物理量表示).
图20【思路剖析】(1)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是多少?(2)如何求系统在t1、t2的速度?(3)系统动能的增加量是多少?
解析:设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根据mgs=12(M+m)l2t22-12(M+m)l2t21,由此式可知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
答案: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mgs=12(M+m)l2t22-12(M+m)l2t21
点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很多,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有许多创新.无论设计哪种运动过程,都要确定初末两个状态,设计测定运动过程动能变化量及势能的变化量的方法,然后测量有关数据,通过计算、比较得出结论.
总之,复习时应以掌握常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规范操作程序、数据处理方法等为本,同时从常规实验中,有意识地提取、积累一些有价值的方法,并逐步过渡到灵活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设计新的实验.体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物理难教、难学更难考,考场如战场,战略上要藐视,战术上重视,分数是硬道理.只有科学备考,才能在高考竞争中“一览众山小”,独立鳌头.
爱因斯坦
【贡献】
①用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②相对论.
【经典判断题】
1.爱因斯坦提出了量子理论,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
2.爱因斯坦用光子说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3.是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普朗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提出了光子说(×)
4.爱因斯坦创立了举世瞩目的相对论,为人类利用核能奠定了理论基础;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深刻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连续现象(×)
麦克斯韦
【贡献】
①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
②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经典判断题】
1.普朗克在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
2.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方法给予了证实(√)
3.麦克斯韦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卡文迪许
【贡献】
测量了万有引力常量.
【经典判断题】
篇3
【关键词】 听力 取消的原因 利弊
2005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从2005年开始,普通高校招生对考生外语听力测试不再做全国统一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教育实际,自行决定考试形式、考试时间和计分办法。” 此后,浙江、陕西、甘肃、贵州等省相继取消了高考中的英语听力测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山东省在2012年2月的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通气会上宣布:“从2014年起,外语考试科目中的听力考试不再纳入夏季高考统一考试内容。”笔者本人为山东省某县一中高二英语教师,就政策后近一年经历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变化,分析下高考中取消英语听力的原因与利弊。
一、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取消的原因
有些省份取消听力是因为听力测试时听力播音容易受到雷电、放音设备故障和供电中断等影响。比如,南方的省份夏季高考时正处于多雷雨期,雷击容易影响放音设备。所以浙江在2005年宣布暂时取消英语听力测试时有关负责人表示:“外语听力测试对设备、环境以及监考人员要求比较高,突发因素多,一旦在测试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的后果无法估量和弥补。”
还有一个原因是考场环境受外界因素干扰。听力考试时考场周围要求绝对安静,禁止过路汽车按喇叭,禁止大声喧哗等。因为对外界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英语听力测试时容易对社会造成一些不便。
而山东省取消2014年高考的英语听力测试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减轻负担,给英语热降温。2014年山东省高考外语科目不仅取消英语听力测试而且英语分值也降低了30分,从满分150分减到了120分。消息传出后,社会上反响不一。有些高中英语老师认为,将听力统一测试从高考中彻底拿掉,对教学造成的影响让人担忧。有些人很是赞赏,更认为不应该强制学生学英语,高考也不一定要考英语。
二、山东省高考取消英语听力的利处
取消英语听力降低分数比重,这对很多不愿意学外语的人和以后专业无需外语的学生来说,是个好消息。他们确实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把更多时间放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科目上。笔者在告诉所带的学生们这个消息时,大部分同学都很高兴,欢呼雀跃。因为他们觉得英语很难学,英语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现在压力终于可以减轻一些了。不考听力后,有些同学的英语成绩也提高了很多。
三、山东省高考取消英语听力的弊端
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会误导学校和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强烈导向下,取消外语听力测试,客观上意味着放出“听力不重要”的信号。取消测试原意是减轻学生负担,给英语学习热降温。但是自从高考英语听力测试被取消的消息后,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删去了统一的听力训练,而原来学生至少一周可以有三次听力训练。而且现在学生也不爱学习英语了,现在班里很多学生高二的英语水平还比不上初中时好。
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听说读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本能力要求。婴幼儿在学说话时,最先模仿的是他们听到的话语。可以说,先有“听”然后才有“说”,“听”是学生培养英语学习能力的基本。对于我们这些偏远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如果平常没有听力训练,本来就说不出口的哑巴英语,再加上听不懂的聋子英语,就成了“聋哑英语”了。而“聋哑英语”是英语学习中我们最不想见到的最糟糕的结果。
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长远发展。学生考上大学后需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如果高中阶段不进行听力训练,他们准备这两项考试的听力部分时会感到非常难。而大学毕业后,很多人在工作时也需要与外国人进行英语会话。在高中阶段,英语听力训练是必要的,因为英语听力和口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表现。
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和需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全球化,变成一个地球村,使得英语成为必要的沟通工具。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是新时代对年轻人的要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弊大于利。如果因为放音设备等硬件因素而取消听力高考,可以说是因噎废食。现在科技发展迅速,这个应该不会成为难题。高考听力测试存在的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极有可能避免的。而如果想降低外语比重减轻学生负担,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并不是上策,倒不如降低外语笔试试题难度或减少完型填空及阅读等题型的分数。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应该更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高考不考英语听力,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听力,而是将英语听力从高考英语中独立出来,更加强调“听”的能力,使学生对听力学习更加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会继续坚持外语教学和听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让他们可以听得清楚明白, 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篇4
一、正确认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明白改革是互动关系,而不是相悖关系
(1)新课改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是批判的继承和包容的发展。是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推动教育与时俱进。
(2)课改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否则就是失败。
(3)课改提出要改善学习方式,变学习方式多样化。而“多样化”应该既包括接受性、启发性、又包括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不能强调一方面,忽视和否定另一方面。
(4)实现三维目标,是一个渗透过程,是长期的、隐性的、整体的,不是短期的、显性的、局部的。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对三维目标面面俱到,如果形式上这样做了,只能导致目标落空。
二、结合民族地区教师现状和学生的水平,以主动的态度去应对这次改革
我所在的泸定县是一个城乡结合的二元化县城,“普初”、“普九”等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和进展,实现了“两基”目标。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同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仍有很大差距。虽然社会与家长都有追求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普遍要求,但是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标准却很单一。由于社会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整体状况与内地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肯定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压力。所以,作为具体的实施者—教师,必须勇于接受挑战,紧紧抓住这次机遇,要让学生、家长都明白新课改是学生既成学业的延续和提高,而不是望而生畏的翻天覆地的“革命”。
1. 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历史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通过参加各级培训、业余函授或自学等形式来提高专业水平。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掌握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具有贯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拥有政治、经济、思想史、科技、军事、国际关系等相关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解惑”。(2)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我们的素质教育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培养学生具有 “渔” 的能力,那教师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的能力。(3)做一个复合型的历史教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脑、投影仪、互联网进入课堂,教师更应多方位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以适应现代科技进步过程中人才培养的需要。
2. 做好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让学生顺利实现高初中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
初中历史实行新教材以后,课程内容删去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而高中历史却是专题+模块的形式,专业性、理论性较强,学习目标更强调客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所以在高一年级中,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高中与初中知识紧密结合,做好内容衔接;同时,加强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介绍,让学生自己逐步主导学习,逐渐地脱离初中单一的学习模式。
3. 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充分体现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课改中,我们强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现在也可以对学生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尽信老师,不如无老师”,打破“权威”的信仰,宽容“异端”的声音,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4. 善于利用不同版本教材,把握核心内容
现在新课程的教材多种多样,人民版、人教版、乐麓版、大象版等等,在教材的使用上,要注重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达相同的内容,并将各版本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5. 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和遗迹,帮助学生培养历史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师要运用教学策略,尽可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比如,在讲授《》的内容时,因为泸定就有当年飞夺泸定桥的历史遗迹,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资源,通过考察、调查、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询问长辈、参观纪念馆等实践,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将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老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以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多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组织一些课堂讨论、辩论会、演讲会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爱好,使高中历史新课程真正进入全新的轨道。
篇5
关键词:存在性 运动 变化 传统法 向量法
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立体几何高考命题是一道最富有特色的亮丽风景线,作为中学数学传统的主题内容之一,立体几何高考命题始终把空间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以及空间角、空间距离的计算作为考察重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等传统的考查方式仍相对稳定。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立体几何无疑又成为高考数学学科命题的突破口、试验田,有时还会成为风向标。这些改革尝试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从数学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变化趋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正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立体几何命题的新的走向、新特色。
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倾向于新教材内容,因此同一道立体几何综合体,利用向量法比传统法相对容易,尤其是确定点的位置或探索性的问题,利用空间向量坐标形式将体现出解法的优越性。下面结合实例分析立体几何命题两大变化趋势。
一、存在性问题
例1:如图,四棱锥S-ABCD 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地面边长的■倍,P为侧棱SD上的点。
(Ⅰ)求证:ACSD;
(Ⅱ)若SD平面PAC,求二面角P-AC-D的大小;
(Ⅲ)在(Ⅱ)的条件下,侧棱S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BE∥平面PAC。若存在,求SE:EC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
解法一:(Ⅰ)连接BD,设AC,BD交于O,由题意,SOAC,在正方形ABCD中,ACBD,所以AC平面SBD,得ACSD。
(Ⅱ)设正方形边长为a,则SD=■a,又OD=■a,所以∠SDO=60°,连接OP,由(Ⅰ)知,AC平面SBD,所以ACOP,ACOD,所以∠POD是二面角P-AC-D的平面角,由SD平面PAC,已知SDOP,所以∠POD=30°,即二面角P-AC-D的大小是30°。
(Ⅲ)在SC上存在一点E,使得BE∥平面PAC。
由(Ⅱ)知,PD=■a,故可在SD上取一点N,使PN=PD,过N作PC得平行线与SC的交点即为E,连接BN,在BDN中BN//PO,由于NE//PC,故平面BEN//平面PAC,得BE//平面PAC,由于SN:NP=2:1,所以SE:EC=2:1。
解法二:(Ⅰ)连接BD,设AC,BD交于O,由题意,SO平面ABCD,以O为坐标原点,■,■,■分别为x轴,y轴,z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
■
设底面边长为a,则SO=■a,于是S(0,0,■a),D(-■a,O,O),C(0,■a,0),■=(0,■a,O), ■=(-■a,0,-■a)■・■=0所以OCSD,从而ACSD。
(Ⅱ) 由(Ⅰ)知,平面PAC的一个发向量■=(■a,0,■a)
平面DAC的一个发向量■=(0,0,■a),设所求二面角为?兹,
则cos?兹=■=■,?兹=30°,即二面角P-AC-D的大小是30°。
(Ⅲ)在SC上存在一点E,使得BE∥平面PAC
由(Ⅱ)知,■为平面PAC的一个发向量,■=(0,-■a,■a)
设■=t■,则■=■+■=■+t■=(-■a,■a(1-t),■a)
■・■=0?圳t=■,即当SE:EC=2:1时,■■
而BE不在平面PAC内,所以BE∥平面PAC。
评析:向量法凸显出解答立体几何的优越性,把是否存在一点E的问题转化为方程有解的问题,几何推理转化为代数运算。此类问题将成为新的命题方向与热点。
二、运动变化问题
例2:如图所示,五面体ABCDE中正ABC的边长为1,AE平面ABC,CD∥AE,且CD=■AE
(I)设CE与平面ABE所成角为?琢,AE=k(k>0),若?琢∈■,■求k的取值范围;
(II)在(I)的条件下,当k取得最大值时,求平面BDE与平面ABC所成角的余弦值。
■
解:
(Ⅰ)取AB中点M,连结CM、EM,由ABC为正三角形,得CMAB,又AE面ABC,则AECM,可知CM面ABE,所以∠MEC为CE与平面ABE所成角,tan?琢=■=■,因为?琢∈■,■,得tan?琢∈■,1,得■≤k≤■。
(Ⅱ)延长AC、ED交于点S,连BS,可知平面BDE∩平面ABC=BS。由CD∥AE,且CD=■AE,又因为AC=CS=BC=1,从而ABBS。又AE面ABC,由三垂线定理可知BEBS,即∠EBA为平面BDE与平面ABC所成的角则tan∠EBA=■=■。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社区护理;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34-02
医学模式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纯的疾病治疗与护理扩展到了疾病预防及如何增进健康,“家庭护理”、“社区保健”、“社区康复”、“健康管理”等健康需求方面的干预也成为人们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医疗服务现状与这些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迫切需要医疗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预防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社区护理在现代医疗服务中显得十分重要,而专门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就成为社区护理事业长足发展的保证。
1形势分析
1.1社会发展推动着社区护理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多数已具有专门的社区护理机构和比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网络,约有一半的护士在社区,从事面向社区的个体、家庭、整体人群的护理工作,尤其在对社区的老年人、儿童、慢性病人、残障人等特殊人群的护理中,在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随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对生命质量、健康水平和医疗保健的关注不断增加,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加上人口老龄化,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护理服务需求的范围逐渐扩大,发展以促进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为目的的社区护理,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2新形势下护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即社区护理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卫生部颁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和《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扩大护理服务领域,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力量,到2015年,要使在基层从事工作的护士达到30万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比达到1:1~1:1.5;增强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服务能力,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
1.3高职高专层次职业教育的优势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的,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教育体系,《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加快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贴近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的专业护士,是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社区护理教育的问题和现状
2.1
缺乏专业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培养体系尚不够完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以高等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社区护士的学历已经达到本科甚至硕士水平。而我国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仍然以岗位培训和社区护理专业自学考试为主,虽然一些院校开展了社区护理课程或护理专业(社区护理方向),但本质上缺乏系统的社区护理教育体系。
2.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校学习阶段授课教师缺乏社区实践的工作经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不能将社区护理的理念、实质传授给学生。社区实践阶段由于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太健全,从而影响了护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准确理解,很难达到在社区实习的预期目的。
2.3缺乏符合我国社区卫生工作特点的社区护理教材
由于我国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的严重缺乏,目前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其社区护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均不够丰富,社区护理教材的编写主要借鉴国外、预防医学的教材,所学内容有许多与原有的其他护理教材重复,难以突出“社区”、“护理”的特点,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内容枯燥,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高职高专社区护理教育教学的思考
3.1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在一个以临床护理教学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下,临床带教老师自身观念的转变和社区护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促进我国现阶段社区护理教学的发展尤为重要。带教老师应充分认识到社区护理工作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与社区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中涉及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社区保健内容及保健制度、社区健康与健康促进以及社区重点人群如老人、儿童、妇女、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的保健及护理知识等。
3.2利用多种途径开展社区实践教学
以整合优化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为指导,着眼于护理岗位需求,从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利用暑期个人实践、社团活动、家庭访视、社区见习、社区实习等,深入社区,早期接触社区护理工作,开展具体的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并要求在活动结束后要写出详细的体会,然后进行交流,共同讨论,不断升华,有效地提高了人际交流的能力,并且在实践中能够认真理解社区护理的真实含义,以利于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培养她们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兴趣。
篇7
2012年安徽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回顾
(一)结构稳定,难度下降,比重变化。
与往年相比,2012年安徽高考物理试卷结构稳定,知识点分布和每题分值合理。难度下降,只有第20和第24题稍有难度。比重有变化,2012年选修部分约26分,超过“考试说明”的比例0.2。
(二)考点覆盖面广,突出主干知识,图形多。
2012年安徽高考物理试题紧扣“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考点知识覆盖面广,着重考查“力、电”等主干知识,如:匀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磁场,电磁感应,但抛体运动没考。而且基本上每题都配有图形,要求会看懂图形语言,能通过图形明确物理情境。
(三)试题设置推陈出新,突出能力考查。
2012年安徽高考物理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推陈出新的命题原则。例如第20题和第24题物理情境设置新颖。第20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电场强度叠加原理的灵活应用,突出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第24题涉及曲面、传送带、弹簧等物理情境,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弹性碰撞、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有关公式等物理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高考对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四)实验试题紧扣考纲,难度适中。
2012年安徽高考物理实验题题型常规,设问难度适中,紧扣“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对物理实验的要求,主要考查考生对物理实验原理、步骤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013年安徽省高考理综物理学科命题趋势预测
通过对2012年安徽省高考理综物理学科命题特点的回顾,我认为2013年安徽省高考理综物理学科命题将呈现下列趋势:
(一)稳中求变,稳中求新。
2013年安徽省高考物理学科命题将一如既往地紧扣《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题型、题量和分值将基本稳定,但会在稳定中求发展、求变化、求创新,在发展变化中体现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方向和力度。
(二)注重基础,突出主干。
2013年安徽省高考物理学科试题考查内容将涉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绝大多数单元及诸多知识点,考查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重点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诸如力学中的物体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电学中的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等主干基础知识,是物理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仍将是2013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三)强调过程,突显能力。
新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2013年安徽省高考理综物理学科命题必然会将突出“能力立意”的原则,重视物理情境和过程的分析,突出考查能力和素质,不仅考查五种学科能力,还要考查建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四)注重实验基本技能及创新。
2013年安徽省高考理综物理学科实验试题将坚持在考查基本技能的同时,考查实验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的实验素养。同时,实验能力中仍将增加探究能力的考查。
2013年安徽省高考理综物理学科备考策略
根据2012年安徽省高考物理试题情况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我对高考物理备考提出如下建议:
(一)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紧抓课本,紧抓主干,注重基础。
高三复习要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紧抓课本,注重打好“双基”,一定要把主干基础知识清晰化、条理化,主干基础知识是考生提高能力的基点,是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必须让学生明白,备考阶段不能“以考试代替复习”和“以做题代替复习”,不能一味做各种题目,尤其不能一味抓难题、偏题和怪题。关键是要对各类典型题目深究不放,要能从一道题中把所辐射到的知识点“敲”出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注重掌握通解通法,例如2012年高考物理试题就考了交流发电机的电动势推导。
(二)要注重学科内的综合训练。
高考复习备考时,对高中物理各版块知识,能够综合的地方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特别是力学和电磁学两大版块内容的综合练习应达到一定的深度,应将运动和力、功和能量变化、守恒思想、场的观念、电磁感应等主干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融会贯通,形成整体认识。
(三)要加强实验,重视实践,突出设计。
高考复习时不仅要使考生知道仪器的读数和使用方法,更要使考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和实验的基本技能解决情景新颖的实验问题。尤其在实验探究方面,应紧抓课本,理顺实验原理,例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实验,仅在教材中就提供了三种参考方案,复习备考时就应使考生熟悉各个方案的原理,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更重要的是要把“讲实验背实验”变为“动手做实验”。实验复习要开放实验室,让考生自己动手做,要让考生对实验操作、方案设计、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深刻理解。
(四)加强审题和建模训练,加强综合试卷的解题能力,锻炼提高应试技巧。
考生的物理解题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题和建模方面,审题时抓住物理情景,建立模型,尤其图形,必要时自画草图,要选择合适规律列方程求解。
篇8
(甘南藏族自治州交通运输局质监站,合作 747000)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Transport Agency Quality Supervision Station,Hezuo 747000,China)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沥青路面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备受青睐。但是,我国整体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跟部分先进国家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高速公路结构设计、原材料的质量以及施工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现阶段高寒地区公路沥青路面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沥青路面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笔者对于如何加强高寒地区公路沥青路面的几点看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expressway construction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asphalt pavement has been favo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xpressway. However, there is a certain gap between China and some advanced countries in the overall service life of asphalt pavement, mainly reflected in expressway structure design, raw material quality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pplication of expressway asphalt pavement in alpine reg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sphalt pav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opinions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asphalt pavement in alpine region.
关键词 : 高寒;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Key words: alpine cold;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U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103-02
0 引言
沥青路面因其行车舒适、路面较美观、易修复等特征,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使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世界道路施工中的首选。但是,由于热拌沥青路面对于气温、原材料的要求都很高,也就意味着在高寒地区沥青路面的施工难度非常大,是相关部门、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所面临的另一项挑战。本文主要基于广泛的路面调查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数据分析出了几种新型路面结构形式,推荐了高寒地区沥青路面建设的优化方式。
1 沥青路面总概况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公路通车总量在不断上升,其中高速公路所占比重也在逐渐增加,随着我国公路建设重点逐渐向西南地区转移,由于其地区的特殊性,气温常年较低,属于高海拔极寒地区,因此对路面的路用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充分考虑到高寒气候特征对于原材料的影响以及设计中结构的特殊性,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以更好地指导后期高寒地区沥青路面的后期建设。
2 高寒地区沥青路面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虽然调查路段路面结构与原材料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其主要开裂形势及特征十分相似,高寒地区沥青路面施工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如图1所示。
2.1 路面变形 路面变形是一种十分常见且严重的道路病害情况,主要体现在路面呈不平整情况、路面整体成波浪状、路面不均匀沉降以及路面车辙印过多等情况。一般来说,在常温路面下沥青路面也会出现以上几种情况,但是由于高寒地区土壤、地形、气候以及路基的特殊性,土壤常年处于冰冻状态引起严重的路基冻融影响,导致高寒地区的沥青路面极易发生变形的现象。
2.2 路面裂缝 路面裂缝同样也是道路病害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主要变现为道路横向开裂和纵向开裂,块状裂缝和道路龟裂。
①横向裂缝最为常见,相较于其他开裂现象,其分布更为规律,在同一路段中,分布间距基本一致,大多集中在5m-20m之间,在路面宽度范围内贯通。
②纵向开裂分布位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出现位置是路肩边缘,出现之后如没有及时修复,其严重情况会急剧上升,最长达数百米。这一道路病害要求道路工作者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修复。
③块状裂缝和道路龟裂这两种现象,相比之下,并不常见,但是其危害性是不能忽视的,它们通常会在道路承受压力过大时逐渐扩散,造成沥青路面大面积破坏,导致公路瘫痪,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以及运输事业的正常运行。
2.3 路面松散 沥青路面的松散情况是细节性的,以小面积为主,很容易被道路工作者忽视。道路松散其诱因主要是长期受轮胎和路面的压力过大造成表面材质分散,使路面的核心承受力大大降低,导致集料外露,表面十分杂乱且粗糙,路面不平整,凹凸不平,使公路路面视距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引发了一些事故的发生。
3 高寒地区道路病害诱因分析
3.1 施工因素 高寒地区公路在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上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要做到最大限度适应当地的低温气候,原材料都是高标号沥青。高标号沥青的使用也是有利有弊的,其具有低温柔性好、抗裂性强的特征,却没有足够的粘性,导致与集料之间的粘附性较差,造成整体水稳定性和抗冻性不强,这就导致了沥青路面松散现象的产生。在沥青路面的施工中,具有时间较短、施工温度较低、碾压成形极为困难、后期养护条件较为有限等特点,十分不利于公路沥青路面建设。
3.2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最直观的因素,高寒地区由于常年低温,温差大,降温速度十分迅速,使沥青路面更加容易产生硬脆化现象,而沥青原料本身具有劲度模量高的特点,抗变形力和松弛力较差,造成沥青路面容易老化,不具备耐久性,抗裂性较低,引发很多病害。再加上高寒地区辐射强的特点,使沥青加速老化、极易干燥、粘性降低,导致路面松散等各项道路病害的发生。
3.3 交通总量因素 高寒地区的交通发展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在极寒地区,由于其海拔特殊性,并不适宜其他交通路线的建立,公路运输成为其重要的交通运输路线,所占载重比例巨大,使高寒地区本身较为脆弱的道路环境变得更差,承受能力不断降低。
3.4 道路养护管理因素 道路养护在公路建设事业中是最后一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公路的养护与正常的公路通行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联系。预防性养护是一种全新的道路养护理念,其更有效的修复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损害,更好地保证了公路运输质量和运输效率。
4 如何优化高寒地区沥青路面建设
4.1 要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 原材料质量直接决定路面的质量。施工部应该从根源着手,路面集料采用孤块石轧制成碎片,其具有十分强的耐磨性。经过碎石加工厂的颚破、圆锥破和反击破的破碎工艺将其全方位破碎,保证足够的破碎面,尽量减少针片状的掺杂,再采用设备水洗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泥土含量,更好确保碎石和沥青的粘合力。
4.2 要按照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设计是十分关键的环节,配合比设计应严格按照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以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缺一不可。应严格按照下面层承重,上面层封水的原则进行配合比设计。可根据水损害以及其稳定性进行实验,以确保其配合比符合高寒地区的设计要求。
4.3 原材料的拌合、运输、摊铺和碾压
① 在沥青的拌合过程中,采用无锡产血桃—3000型间歇式沥青拌合楼,单独添加矿粉,通过沥青泵注入沥青。拌合网设置与碎石加工厂相同,按照65s的生产周期,进行干拌时间约为8-10s,而湿拌时间应为40s,其生产能力约为150t/h,保证道路石油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在150到160摄氏度之间,保证无冒青烟、无花白料的现象。
②在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距离和路况等情况,使用20t到40t以上的运输车,在运输中应采用前、中、后的方式进行装料,有效防止沥青混合料出现粗细集料的离析现象。针对高寒地区的特点,应在运输车顶部使用棉被进行覆盖,减少温度的散失,同时在卸料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揭开棉被。
③在沥青路面的摊铺过程中,保证持续性摊铺是十分重要的。应采用摊铺机按照2.5-3.5m/min进行摊铺,坚决杜绝出现“速度不匀、停机待料”的现象。由于高寒地区风速过大,摊铺机应注意对铺面的保温,以保持路面的平整度。
④在沥青混合料的碾压过程中,应遵循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进行,杜绝推移和拥抱的现象。针对高寒地区的特点,施工人员应注意轮胎压路机对路面的揉搓作用,在保证没有轮胎印记的前提下,使胶轮压路机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相隔距离应在50m左右,在高温资源下充分保证路面的压实效果。
4.4 对实验成品的检测程序因如图2所示。
对路面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应保证各项指标都达到设计图纸要求。总之,在高寒地区沥青路面的施工中,要在加强原材料控制的前提下,保持各工序紧密衔接,还应强化对温度和碾压工序的控制,以更好地保证沥青路面整体质量。
5 结束语
随着高海拔寒冷地区公路沥青路面的广泛使用,其原材料质量、结构设计以及施工工艺也在逐步完善。相关工作人员应针对高寒地区沥青路面主要的损伤类型进行研究,加大对高寒地区沥青路面建设的投入,致力于提出适应性更强的新型沥青路面结构。高寒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是我国公路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其路面结构设计以及原材料质量也会随着时间逐渐优化,在施工工程中,应结合相关数据,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优化高寒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正刚,高海拔.高寒地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6).
[2]白静,王春雷,朱昱祺.高寒地区沥青路面路肩排水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0).
[3]邱延峻,艾长发,黄兵,等.高寒地区沥青路面结构适应性[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44(2).
篇9
关键词:广西 高校 等级考试
高校等级考试是一项全国性的考试,主要包括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专业英语六级、八级,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是检验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英语能力以及指导高校进行英语和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的考试。广西民族地区高校较多,参与等级考试的人员也众多,如何通过加强高校等级考试管理工作,结合广西民族地区的教学特点,促进广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1]
一、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等级考试现状
高校等级考试是一项全国性的对于高校学生的基本能力评价有着重要作用的指向性考试,这一等级考试主要包括了对于学生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的测试,是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资源水平的一种重要的考核方式。等级考试一般是国家或省级的教育部牵头,考试操作流程比较多,因此对考点高校的考试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对于广西民族地区而言,高校等级考试同样在学生的考试中占到了一定的比重,有些学校甚至将英语四级通过作为高校的基本毕业条件。据统计 截至2002年,广西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广西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广西地区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开始于1995年,共考9个考试科目;每年考试2次,考生约2万人,涉及广西42所高校、中专及一批社会考生。而英语等级考试的人数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共有27万余人报考。其中报考四级的近14.7万人,报考六级的近5.6万人,报考八级的7.5万余人。就以上分析可知,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等级考试的人数日益增加,且各大高校对其也十分重视。这一背景对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等级考试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以一种科学化、规范化和发展化的眼光来看待高校等级考试的管理工作。 [2]
二、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等级考试管理工作重点
1.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管理
高校等级考试的管理工作一般比较复杂,涉及的考试人员较多、地点复杂,因此要成立专门的考务中心,组织相关的考试管理人员对整个考试的流程进行综合化的管理。总体来说,等级考试的考前主要流程包括了宣传报名工作、考前的培训工作和相关的辅导工作。综合化的管理需要将这三个流程进行科学化、综合化的管理,构建一个系统、科学、高效和符合现代教学要求与学生发展需要的质量管理体系。此外由于等级考试中参与人员众多,考试生成的信息量过大,因此采用一种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能够有助于对各类信息的分类和综合管理。通过一套合适的管理信息门户的建设,能够将考试的报名、改卷和成绩的录入输出以及统计分析等工作都集成到一个操作平台中,省去了很多复杂的重复性的手工操作,从而大大提高等级考试管理工作效率。
2. 规范化报名信息的管理
考试管理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进行学生的报名和审核工作。这项工作面对对象较广,且持续的时间较长,审核的工作量较大,是等级考试管理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对于等级考试的报名,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将会大大加快报名的效率,同时也能提高审核的速率。高校等级考试可能存在同一对象多次报名,多次考试,且每次生成的信息都不尽相同。这就给等级考试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产生了很多重复的审核工作。因此,最好的解决方式是为同一个在校的学生构建一个专门的数据库,将其基本信息提前录入至数据库中。从而能够在报名信息的审核与存储时节省大量的时间。
3.对于考风考纪的引导
考风考纪是任何一项考试中都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于高校等级考试,由于每次参与考试的人员较多且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对于考风考纪的重视以及相关考试纪律的规范对于考试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应将需将国家级或省级等级考试的相关规定和本学院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等级考试纪律管理办法,并进一步细化对于考试违纪作弊现象的防止以及处理措施。良好的考风考纪管理制度是后期实施考试管理的重要保证。其次,在实际考试过程中应根据巡考制度合理安排巡考的人员和总负责管理人员,从而保证考试中监考老师的到位以及考生不违纪作弊。[3]
4. 重视对考试结果的分析
等级考试最重要的作用是对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及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检验,因此对于考试结果和分析和反馈是等级考试中需要注意到的环节。然而由于目前等级考试一般采取全国统一阅卷的方式,高校需要做的仅仅是考试信息的传达、考试纪律的维护、以及考试流程的遵守等工作,当试卷上交给有关部门后,高校就认为自己的辅助管理工作以及结束,从而对于各自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无法通过阅卷的形式得到评价。因此,应加强考试结果的分析以及反馈,通过对于考试中学生的总体成绩以及各题的 正确率等情况的分析,还应通过模拟题库的建设和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途径,构建一个高效、符合现代教学要求与学生发展需要的信息反馈与质量监测体系,来找到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提高的地方,帮助学生通过考试查漏补缺,真正实现等级考试的目标。
结语
高校的等级考试管理工作对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指导高校教学改革以及实践的重要手段。各管理工作者必须从综合化信息化管理、规范报名信息、对于考风考纪的引导以及重视对考试结果的分析等方面出发,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才能综合促进高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真正实现全国等级考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韦素玲.全国大学外语等级考试考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2:
[2] 李燕.加强高校考试管理的若干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
[3] 汤明,李宇.规范考务管理体系,促进高校考风建设[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 2
篇10
一、 函数最值法
试题1 设函数f(x)=(x-a)2lnx,a∈R.
(Ⅰ)若x=e为y=f(x)的极值点,求实数a;
(Ⅱ)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使得对任意的x∈[0,3e],恒有f(x)≤4e2成立(注: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2011年高考浙江卷理科第(22)题]
分析 处理“不等式f(x)≤C(C为常数),x∈A恒成立”问题,首当其冲的方法莫过于“函数最值法”了——只要函数f(x)的最大值M≤C即可,以彰显“理论上合法”.
解法1 (Ⅰ)a=e或a=3e.
(Ⅱ)注意到,当0
恒成立,而函数f(x)在闭区间上[1,3e]必有最大值.
求导:f′(x)=(x-a)(2lnx+1-■),x∈(1,3e).
出于导函数f′(x)的一个零点x=a是否属于开区间(1,3e)的考虑,而分以下3类讨论:
若a≤1,则g(x)=2lnx+1-■>■>0(因x>1≥a),所以,f′(x)>0,f(x)在[1,3e]上是增函数,其最大值M=f(3e)=(3e-a)2ln3e>(3e-1)2>(2e)2=4e2.
若1
于是,令f′(x)=0,得x1=a,x2=x0,连续函数f(x)在闭区间[1,3e]上的最大值M=max{f(1),f(a),f(x0),f(3e))}=max{f(x0),f(3e)}(因f(1)=f(a)=0). 而由②式,知f(x0)=(x0-a)2lnx0=(-2x0lnx0)2lnx0≤(2elne)2lne(因1
若a>3e,则由“题眼” (Ⅰ)小题结论,知f(x)在闭区间[1,3e]上的最大值M≥f(e)=(e-a)2>(2e)2.
综上所述,连续函数f(x)在闭区间[1,3e]上的最大值M≤4e2的充要条件是③,即为f(x)≤4e2,x∈(0,3e]恒成立的充要条件.
解法1 突出了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分类讨论思想,其思维方式自然. 焦点在于根据导函数f′(x)的一个零点x=a和函数f(x)的定义区间(0,3e]的端点3e进行有机的分类;其间函数g(x)的单调性驱使我们对其零点x0的范围作出合理的估计,理论上为获取f(x)在闭区间[1,3e]上的最大值铺平道路.其间对于由②式给出的导函数f′(x)的零点x0,我们采用了“设而不求”的处理方法,实乃当今高考的一个新亮点.
二、分离参数法
处理含参数的“不等式F(x,a)≤0,x∈A恒成立”问题,如若能分离出其中的参数a≤G(x)(或a≥G(x)),x∈A,则可以把问题归结为求不含参数的函数G(x)的最小(或最大)值问题了,这是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的,以彰显“思维上合理”.
解法2 (Ⅱ)同解法1,原问题等价转化为
f(x)=(x-a)2lnx≤4e2,x∈(1,3e].
恒成立. 由此分离参数为
x-■≤a≤x+■ , x∈(1,3e]. ④
恒成立.
记④式的左、右两边分别为h1(x),h2(x),这样便把问题归结为求h1(x)的最大值与h2(x)的最小值问题了.
显然,h1(x)=x-■在 x∈(1,3e]上是增函数,所以,h1(x)的最大值为h1(3e)=3e-■;对h2(x)求导:■(x)=1-■, x∈(1,3e). ⑤
观察易见,■(e)=0且当1
于是,④式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3e-■≤a≤3e,即为 f(x)≤4e2,x∈(0,3e]恒成立的充要条件.
“分离参数法”的前提是“可分离”. 它的特点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极佳的实战效应. 另,求函数的唯一零点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用观察法求出一个零点并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求⑤式中导函数■(x)的唯一零点正是如此.
三、“必要条件”解题术
利用“必要条件”探索高考中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较“函数最值法”不但有异曲同工之效,而且还有缩小实参数范围之奇妙(有时甚至缩小到一个“点”) . “山重水复”时,不妨一试,准能彰显“战术上合情” .
解法3 (Ⅱ)同解法1,原问题等价转化为
f(x)=(x-a)2lnx≤4e2,x∈[1,3e] ④’
恒成立. (由“题眼”(Ⅰ)小题结论)其必要条件是
f(e)=(e-a)2≤4e2,f(3e)=(3e-a)2ln3e≤4e2.
?圳3e-■≤a≤3e. ⑥
用“函数最值法”可检验其充分性,操作上与解法1类似,但更有的放矢了,故而不再赘述.
“必要条件”解题术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的“表现”大有日益凸现的态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方法化解了理性、回归到了感性,因而把原本看似错综复杂的难题、暗题化解成了简单题、明题,有效地提高了考生的自信力与应试能力,不得不说这是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无独有偶,本着这一理念,不妨再看以下考题:
试题2 设a∈R,若x>0时均有[(a-1)x-1](x2-ax-1)≥0,则 a= .
[2012年高考浙江卷理科第(17)题]
分析 这是一道填空压轴题. 强攻,实不易得手,且耗时量过大. 注意到“求a的值”这一题眼,“必要条件”解题术不妨一试:记f(x)=[(a-1)x-1](x2-ax-1),x>0. 则f(x)≥0,x>0恒成立的必要条件是f(1)≥0或f(2)≥0等. 试值发现:由f(2)=(2a-3)(3-2a)≥0,得a=■. 至于“充分性”的检验就容易了,但无须检验了.
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是一种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与合情推测更是一种能力啊!
练习 设函数f(x)=a2lnx-x2+ax,a>0.
(Ⅰ)求f(x)的单调区间;
(Ⅱ)求所有的实数a,使e-1≤f(x)≤e2对x∈[1,e]恒成立.
[2011年高考浙江卷文科第(21)题]
四、“递进式”解题术
作为“递进式”设问的试题,一种自然、有效的求解方法理所当然是充分利用前面设问的结论或求解前面设问过程中的(过渡)结论来解答后面的设问了.
试题3 已知a>0,b∈R,函数f(x)=4ax3-2bx-a+b.
(Ⅰ)证明:当0≤x≤1时,
(1)函数f(x)的最大值是2a-b+a;
(2)f(x)+2a-b+a≥0;
(Ⅱ)若-1≤f(x)≤1对x∈[0,1]恒成立,求a+b的取值范围.
[2012年高考浙江卷理科第(22)题]
证明 (Ⅰ) 略.
(Ⅱ) (Ⅰ)小题的两个结论是:函数f(x)在[0,1]上的最大值M=2a-b+a,且当M=2a-b+a≤1时,必有f(x)≥-M≥-1. 所以,-1≤f(x)≤1,x∈[0,1]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a>0(题设),M=2a-b+a≤1?圳0
?圳0
- 上一篇:高效阅读教学方法
- 下一篇:公募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