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说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说阅读方法

篇1

一、标题探究的题型

1.探究标题意蕴

“××”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如:《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2011年山东卷)再如:《锈损了的铁铃铛》。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2011年四川卷)

2.探讨标题作用

“××”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如:《洗澡》。“洗澡”作为这篇小说的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2010年辽宁卷)

3.探析是否可以更换标题

把标题“××”改为“××”,你认为是否合适,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如:《魔盒》。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2009年浙江卷) 再如:《血的故事》。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适合?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二、解题思路与方法

1.意蕴类解题思路与方法

意蕴是文学作品中渗透的理性内涵,即事物的内容或含义。比如作品中渗透的情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出某种人生的情义或者某种哲理。小说标题的意蕴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联系紧密。如上述2011年山东卷例题。

该题借助对小说标题意蕴的理解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有创意地解读,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题目给出了多个探究方向。

参考答案: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④小臭儿不孝(忘恩负义),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探究小说标题的丰富意蕴,要紧扣文本,把握小说基本情节,认真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2.作用类解题思路与方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本的灵魂。由于地位突出,作者会反复斟酌,标题往往是“照亮眼睛的灯笼,引导航行的灯塔”,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如上述2010年辽宁卷例题。

参考答案: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世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作用类标题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如下:

首先,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如《故乡》是以地点为题,小说标题的作用是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提供事件发生的范围,渲染环境氛围。

其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如《项链》、《药》是以物件为题。

再次,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祝福》是以形象特征为题。

3.更换类解题思路与方法

小说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或主旨的艺术提炼,对是否更换小说标题的探究,不要求观点统一,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如上述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例题。

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表层含义);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脉的故事”(深层含义);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和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情节与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构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结构);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主题)。

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

①这个题目是文章的线索或起到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双关的作用。

②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

③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④替代的题目有缺点。

另外,高考文学类小说阅读考查中,对小说标题的意蕴内涵、作用、更换的考查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

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小说 有效性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94

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直到宋代出现“话本”――白话小说,再加上当时民间艺人的“说书”职业的流行,白话小说才在民间流行起来。早期的小说不被主流文学接受,被认为是俗文化,直到五四时期,小说才被重视。解放后,小说文化在我国繁荣发展,但仍有一部人认为小说文化难登大雅之堂,至此小说在文学中长期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现代教育中,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小说成了初中语文课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中招考试大纲》中,关于对古传统小说内容的考查要求比较简单,导致部分教师对传统小说教学不重视,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没有对学生学习传统小说作出适当正确的引导,导致传统小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处于边缘地位。

一、学生学习情况

(一)语言障碍

小说一般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比较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给学生带感官上的阅读愉悦感。但是,相对性的我国传统小说多是半白话文,其语言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形态,学生对这种小说在语言阅读流畅度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对作者的比喻、解释等也存在理解度不高的情况。虽然传统小说教学相比较文言文、古典诗歌教学有语言上的优势,但是对于知识背景并不深厚的初中生,在语言理解上还存在障碍。

(二)应试压力

学生刚升入初中,从小学轻松的两三门课突然增多到七八门科,压力骤升,很长时间适应不了,小学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基本上都变成了写作业、预习、复习的应付学习,因此,阅读传统小说的时间被压缩。

(三)喜“看”不喜“学”

学生之所以喜欢看小说,是因为小说的无压力阅读能给学生身体、心理、精神上带来感官愉悦性,而选入课本的传统小说,需要学生有目的、有压力、边读边想式的阅读,愉悦的阅读在学生心中就“变味”了,容易让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四)同种不同类小说

学生喜欢的小说,多是现代社会流行的通俗小说,武侠、言情、修仙、修真、恐怖、悬疑类等,喜欢的是跌宕起伏的情节,很少关注小说自身语言的魅力和人物艺术的描写。因此,学生很少愿意关注、体会传统小说中经典的语言、人物的塑造。学生爱看的小说,虽同为小说,但是是“路同道不同”的小说。

二、教师教学情况

(一)重视度低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由于中招这面旗帜的存在,相对而言,初中教师比小学教师在学生成绩方面有压力。又因中招考试对传统小说的考查要求不高,不少教师认为过细的讲解传统小说是浪费时间,且对传统小说教学理念、方法重视度不高。

(二)自身素质不够

由于应付压力,一些教师只专注于对如何能提高学生成绩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对考查要求不高的传统小说教学探索与研究度不高;还有一部分教师本身对传统小说投入不多,购买传统小说书籍少,对传统小说原著研究不够,跟不上时代对传统小说的解读,只对照语文参考书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式教学,把握不到传统小说的全面性。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欣赏不出传统小说的真正美的。也会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不到位、对小说人物塑造鉴赏不够全面,做不到吸引学生去学习欣赏传统小说,更谈不上提高学生文学素质。

(三)教学方法陈旧

现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课堂应用广泛、合作式探究教学方法模式已较成熟,但部分教师在传统小说教学中,不愿创新传统小说教学设计,仍采用“教师对口一人讲、学生对耳听”的教学手段和“三段论”教学方法,即教师一人分析小说的段落,归纳段落含义,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这样教学效率低,教学过程单调乏味,使学生失去了对传统小说学习的兴趣,进而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阅读环境

(一)社会环境

当今社会,全球互联网化,人与人交H沟通数字化。同样,阅读也向数字化发展多。学生获得小说的途径非常多,甚至能完全摆脱传统的书本阅读形态。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等数字化阅读接近了阅读与学生的距离,但同时给予学生对小说的选择也多了起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网络通俗化大众化小说阅读度高,对传统小说兴趣不大,再加上阅读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学生不愿将课外时间放到阅读时间长、收效低的传统小说中,宁愿多做几道题基础性的习题来提高考试成绩。另外,电视、电影的流行,给予了传统小说更好的展示平台,但是又让学生失去了阅读欣赏传统小说语言魅力的机会。

(二)学校环境

目前,能够支撑纸质传统小说阅读的阵地,主要来自学校图书馆,但一些学校对图书馆建设投入不够,馆藏书籍破旧,跟不上时展,甚至有些学校的图书馆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从不对学生开放。还有一部分学校与校外公司机构联合建办图书馆,校外人员的参与使图书馆建设带有盈利性质,为了吸引学生办卡借阅,图书馆内多放一些通俗的、大众化的杂志、期刊和小说,而对传统小说的评注、解读类的书籍根本进不了图书馆的大门。

(三)家庭环境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有些家长自身亦无阅读习惯,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启蒙教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大,家长对传统小说的态度也影响了学生对传统小说的阅读态度。特别是升入初中,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家庭书籍购买投入方面,给学生投资购买传统小说的很少,多会投入购买应对考试的参考书、练习题等。还有一部分家长,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阅读课外书、小说会影响学习,禁止学生阅读一切课外杂志、小说,把小说阅读一棒子打死,顺便把传统小说也扼杀在阅读的摇篮中。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外国小说;解读

1 当今高中语文教学对中外小说的解读现状

1.1 高中生对外国小说的阅读现状

1.1.1 存在阅读作品匮乏的状况。一方面中外文化差异,导致我国高中学生对于外国小说的理解存在障碍,进而阻碍了学生们对于外国小说的阅读。另一方面,外国小说传入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翻译,而在我国的图书出版行业,各种翻译的版本存在质量上的差别,学生们无法辨别翻译质量,从而无法正确选择图书。

1.1.2 存在仅仅了解作品大概而没有细致阅读的问题。从学生的阅读时间来讲,由于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导致高中学生并没有太过的课余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对部分的外国小说进行内容上的大概了解,阅读故事梗概,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和内容简介。只有一少部分的学生能够认真地阅读外国小说的完整读本,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外国小说缺乏细致的阅读。而在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知道故事梗概就可以的。细致的阅读才能够改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观察世界的角度,这也是目前高中外国小说教学存在的一个盲点。

1.2 高中语文教师对外国小说的解读方法现状

1.2.1 对外国文学的误解。外国文学由于其独特的文学背景和生活方式,其与我国的审美也有不同,这就难免与我国的思维习惯和思想价值观有一定差距,所以一些人对国外文学有着一定的偏见。但是,不容否定的是,一些好的外国名著其文学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特别是当今地球村的形成使得思想文化交流日益丰富,取长补短是我们适应世界文化潮流所必须的。

1.2.2 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忽略。关于外国文学的冷落问题,其影响因素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当今的教育制度。现阶段的教学制度只是注重热门的考试范围内的知识,这样就使得外国文学成为教学盲区,老师对这些作品的讲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介绍或者就任凭学生自由阅读而匆匆带过。这样的应试型教学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们错过了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华的学习。所以,整体来说,教育制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外国文学中的可借鉴之处需要制度上的保障来让学生们进行更好地吸收学习。

2 对中外小说的解读技巧建议

2.1 文本细读法

所谓文本细读法,就是详细地对文本进行阅读,通过详细的阅读,再进行对于小说人物、情节、社会背景的认知和判断。小说的三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些内容都是无法通过故事梗概来详细了解的,只有进行了文本的深入阅读才能体会到作者对于人物的细节刻画,环境的描写对于人物的烘托,情节的一波三折等等。文本细读法就是针对我国大部分学生缺乏对于外国小说文本的细致阅读的问题而提出的相应解决方法。同时,文本细读法也是阅读外国小说最基础的方法,最不容忽视的方法。

2.2 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进行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小组的讨论学习。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目前阅读外国小说的重要方法。

2.3 比较法

比较法是在阅读任何文本时都有可能要遇到的,这种方法也是最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对于外国文学来讲,可以比较的方面有人物、创作风格、时代背景等等。例如,让学生们对比《简爱》和《乱世佳人》的主人公的性格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比两部作品的创作风格。就会发现,一些外国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比较法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外国小说的整体特征,有利于学生们从宏观上认知外国小说。

3 总结

优秀的外国小说也是世界文化舞台上闪耀的明星,我们不该盲目过滤外国优秀的文化作品而片面强调我国传统作品的重要。世界文化的继续向前推动离不开世界各国文化行业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给了我们更多地革新与优化的机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外国优秀小说中的人文气息进一步散发出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思想精华,在精神境界上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获得更多方面的优良人文气息的熏陶,这对学生精神体系的构建是及其有益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标准;小说;阅读教学

一、教师对小说教学不重视

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占重要地位,高中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还是以高考作为自己教学的指挥棒,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型的分析发现在高考当中小说阅读出现的频率很低,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散文是经常出现的。鉴于此,很多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就对小说的阅读教学不够重视,有的老师会选择一、两篇小说带领学生仔细地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而学生读不读并不检查,在应试心态的驱使下很多学生也会因为不会考而不去读。还有的老师甚至会直觉把小说单元处理成自读单元,会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阅读,然后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会向学生提出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来检验学生自读的情况,而老师却不会带领学生进行鉴赏阅读。还有的老师却会把小说课当成影视欣赏课,会直觉把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电视剧放给学生看,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同样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这种完全脱离了文本的方法完全没有达到语文教学的要求。

二、教师缺乏小说旳基本知识

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陈钟梁说过:“要教名篇:一是教师要尽可能成为这部作品的专家;二是教师必须是个有思想的人,是个思想者,有了前者,就能读懂作品;是个思想者就能读的深入,读出切身情感,读出个性化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是很重要的,只有自身的知识储备达到了一定量才能够使自己的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而成为具有自己思想的人。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够更好地解读文本,从而引导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新课标中可以看到小说教学肩负了很大的责任和目标。小说教学不仅要关注历史和人生,还要有正确的文化意识等等。但事实却是很多教师都对小说的“知识状况”没有足够的重视。如《新课程标准》当中选修目标中就提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新课程标准提到了要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文化等方面解读小说。但是这些表述都不太明确,而且没有一定的序列。以美国的课程目标就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那么其语文课程和教学目标的总述与细部中就会体现和“批评性思维”相关的内容。“‘认识作者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前提以及隐含的意义’ ‘区别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信息,识别别人讲话中的宣传成分和基本态度’‘识别文章中的宣传技巧’等等”。由于现在的选修教材有了专门的小说选修课,而且还选入了很多的现代小说,这些都要求老师要扩大对小说基础知识的掌握才能够更好地运用教材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获。

三、教师缺乏小说鉴赏知识

小说作为语文阅读鉴赏教学中的一个部分,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鉴赏教学的方法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鉴赏同时能够掌握正确的小说阅读鉴赏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在的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还是从常规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来分析小说。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对小说理论的发展近况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知之甚少,这就造成对小说阅读鉴赏教学缺少一定的理论高度的把握。由此可见教师缺乏小说鉴赏知识并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知识的缺乏,还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小说鉴赏知识本身的缺乏。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和文学理论专家共同努力,要加大对文学理论知识的研究,并且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是还要注意把文学理论与语文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更好地发展。当然这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不仅要掌握已经很成熟的文学理论鉴赏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能够把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的能力。

四、学生对所选文章缺乏兴趣

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得人们能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郭沫若曾经说过:“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可见兴趣在工作和学习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习当中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的文章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激情。但是调查发现大部分女生侧重看言情小说,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密切关系,言情小说对她们有很大吸引力。但是通过对高中学生的了解,高中生和初中生的年龄相差不大,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积累也不太多,所以也大多喜欢阅读一些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的小说,但是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教材所选的文章多是一些经典作品,这些小说有的也有精彩的情节、人物、环境的描写,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而且学生拿到教材也会首先阅读这些文章,但是他们大多也只是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读了,而对于那些故事性不强的作品很多学生往往会选择置之不理。

五、学生缺乏小说基础知识

“在传统的知识观念中,知识是一次认知过程或者一次学习过程的终点,学习就是为了掌握一个由许多静态的知识点组成的系统。首先需要对这些知识点加以记忆,然后辅以大大小小的练习和测试,目的只是为了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再好的知识处于这样的学习模式中也会变成僵死的东西。” 可见能否掌握所学的知识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在学习之前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对本次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比如在进行小说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小说的分类以及各类小说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就会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显著。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多语文老师已经忽略了具体文学知识的传授,而只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这可能与高考中不会涉及各种文体基本知识的考题,很多老师和学生从考试功利的角度出发,不会花很多时间在基本知识上面。

综上所述,高中小说语文教学中教师“教”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自身小说知识的缺乏、对小说教学内容认识不清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而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问题主要是知识和兴趣的缺乏。

参考文献:

[1]李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1-62

[2]王艺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4月

[3]王林琳.初中生小说阅读能力现状调齐及对策研究——以兰州铁五中为例.两北师范人学,2008.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小说文本 细读策略

1.小说文本细读教学现状

1.1盲目拓展阅读难度

小说文本细读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找出学生易于理解的段落进行细读教学。但是,有些小说细读教学难度过大,学生不仅不能在细读中构建起情感饱满的典型人物形象,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小说背后的深刻含义,从而打乱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丧失了对小说文本细读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2教师代替学生阅读

小说文本的细读活动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让学生深入到小说文本的世界中,但是教师往往不能引导学生深入的思想小说文本,特别是学生在细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更多的采用代替学生思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解答难题,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不利于学生仔细品味文本,丧失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机会。

2.小说文本细读教学原则

2.1培养学生良好的小说文本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细读小说文本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掌握小说文本的基本阅读方法。首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在学生有对文本不理解的地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运用小说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其次,为学生构建必要的小说阅读知识体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小说体裁的基本常识,能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简单的小说文本。第三,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细读小说文本活动,为学生构筑基本的小说文本阅读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小说文本阅读范例。

2.2积极传授学生小说文本细读的方式

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细读方法,为了让学生高效的阅读小说文本,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和能力水平,积极转变原有细读教学模式,首先,为学生创建可以充分表达细读感受的课堂交流空间,积极加强学生之间的分组交流讨论。其次,力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时间和充分的发言机会。第三,可以结合多媒体形象的为学生展示小说相关的视频段落,然后让学生再结合视频体会文本的细节,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说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3.1从文本着手培养细读能力

引导学生细读小说文本是为了在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饱满的人物形象和经典的人物描写中培养学生体会感悟文章的能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细读小说文本的兴趣,应当从文本着手培养细读能力,既让学生读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做细读的示范,在保持好细读语速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读不同角色人物时的感情变化。其次,教师还要显现出细读的工具性与实用价值,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调色彩、情感运用、停顿重音等方法提示学生注意小说文本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充分的思考。

3.2进行必要的对比阅读教学

引导小学生细读小说文本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比较阅读小说文本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小学作品和践行小说阅读实践。首先,可以通过句式、语序、词语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引导学生在细读中品味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次,试着让学生评论作品中的语言与经典的段落,让学生比较哪些细节运用的妙趣横生,那些细节更扣人心弦,哪些细节带给学生紧张又不失兴奋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品味小说作品。

3.3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联想与想象是培养学生提高细读能力的关键,学生只有具备了合理扩充小说中经典人物形象,合理推测小说的结局,以及能够对小说进行适当改编的能力,才能实现学生良好的阅读体验,才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的反思小说作品背后的文学世界。首先,教师可以在小说中为学生设置假想性的问题。其次,教师应当就小说的情境、人物、语言展开一系列的假设,从而单独训练学生对小说革项要素的把握能力。例如,在寓言故事《赫尔默斯与雕像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白送”以后的赫尔默斯的回答做假设。这样的假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文本深刻而且丰富的语言。

细读是初中生应当具备的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条件。教师应当通过小说这一训练细读能力有效的文学体裁,调动学生积极的走进丰富的文学形象世界,去细致深刻的品读小说文本的人物、情境、语言,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本内涵,丰富学生思想情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最终在完成好阅读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欣.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篇6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以新课标为指导,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将从传授阅读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分析;研究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为了使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更加深入人心,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能力,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小说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传授阅读方法,掌握自主阅读技巧

1.1从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以及环境,这些要素的堆叠可以充分体现出小说人物的性格。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人物,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1.1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为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让学生对人物产生直观了解,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人物的基本形态。比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通过“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等外貌描写,明确别里科夫是一个时时、处处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而对别里科夫的性格有一个基本认识。

1.1.2环境描写

通常来说,环境描写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就是社会环境,两者都可以侧面体现出人物的命运和境遇,以及这些经历对人物性格的影响,为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环境的变化,预测人物的潜在性格以及人物命运的走向。比如在阅读《祝福》的时候,作者通过“鲁镇”的描写,侧面叙述了祥林嫂的生活环境,同时将祥林嫂的社会地位进行凸显,为其日后的命运发展埋下了伏笔[1]。

1.1.3情节描写

人物的命运走向与情节描写息息相关,为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情节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隐含意义,从而对人物性格进行全面了解。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情节为例,通过对林冲怀匕首寻仇敌、看守草料场等情节的描写,可以帮助学生预测林冲的后续命运,从而使学生对其性格发展变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1.2从小说结构入手,理清故事脉络

在小说中,其故事结构相对固定:开端、情节发展、、结局。此外,为了增加小说的可看性,部分作者会采用插叙、倒叙的写作手法对故事发展进行描写,以此来丰富小说的故事情节。在阅读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快速理清故事脉络,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小说结构进行分析,从框架入手,层层递进。以《祝福》这篇文章为例,学生在第一次阅读时通常都会出现逻辑混乱的情况,为此,教师就可以教学生从小说的结构入手,明确倒叙手法的使用特点,从而确定时间节点,把握故事的发展走向,以此来充分了解小说情节[1]。

2创新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1开展情境教学

与散文或者是其他载体的文章相比,小说的情节性以及故事性相对较强,因此,小说就极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由于部分小说结构复杂,使用的语言也较为晦涩,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全面理解小说的内容,对于学生分析文章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描写具象化,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如《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让学生对林黛玉的相貌、衣着、动作等进行直观理解,让学生融入到小说情境当中,为学生理解文章带来帮助[2]。

2.2开展小组讨论

为了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从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课后习题中引用的沈从文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题展开讨论,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阐述,另一方面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进行阐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实现共同进步。

3改革评价体系,沿承素质教育理念

3.1开展多元化评价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品格为指导,净化学生的思想,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开展教师评价,同时还要实施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并将其进行结合得出最终评价结果,以此来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3.2开展综合性评价

为了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教师可以对评价形式进行拓展,通过读书心得、读后感、成长日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的“阅读园地”中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进步。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号召下,高中语文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情境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文章,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玉珍.新课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 小说 文本细读 教学内容

传统小说教学把小说三要素的分析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凌驾文本之上,用枯燥乏味的语言阐释文本,注重文章脉络的梳理、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分析。一些教师更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把小说教学分解成一个个考点,把小说阅读课变成小说阅读技巧的训练。新课改之后,一些教师走入另一个极端,或是以文本为跳板,进行非文学的阐述,或是热衷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比如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其结果是表面上喧嚣热闹,实则学生很难学到有用的知识,毕竟讨论课大部分教师难于游刃有余地掌控课堂,学生很难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和进行有效的讨论。如何明确小说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应该学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一、文本细读的价值

语文课程性质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说教学应该立足文本,细读文本,所谓的文本细读,是指对文本进行细腻、深入的感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涵义和潜在的文化意义。文本细读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将文本细读成为一种阅读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细读小说的方法,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教师要通过文本细读的训练,彻底改变学生不读文本,只上课听老师讲解的现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小说教学效率。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必修教材总共五册,其中小说单元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所入选小说都是古今中外一些精挑细选、经久不衰的名著。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多角度、用多元化的眼光细读文本,特别要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里揣摩,分析作品的深刻的人文内涵,并把这些作为小说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文本细读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汉语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高中小说教学应尊重文本,从字、词、句和修辞等基础知识切入,细细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以小见大,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掌握小说中人物的精髓,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刻画出了当时的雪势,暗示了情节的发展,等到林冲买好酒“到晚越下得紧了”,林冲因此在外面借住,躲过祸事就顺理成章。

小说教学要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过于注重文本中字词句和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就必定枯燥无味,失去了“语文味”,但如果把文本为跳板,进行非文本的教学,由文本引出了许多与语文教学无关的话题,就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欣赏和品味小说,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刻画人物,传达深刻的主题的,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协调统一,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比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一些教师会先入为主,让学生看电影片段,目的是体会人物性格和主题,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当然如果课后让学生评价电影和原著的区别,就另当别论。一些教师会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说法,分析第三回是通过黛玉之眼,展现贾府的概貌:外观宏伟、布局讲究,陈设华贵,刻画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其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本,比如在第三回中,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黛玉进了荣国府吃接风饭时“吃茶”,钦点巡盐御史的千金差点把漱口之水当做所喝之茶,可见贾府排场之大,规矩之多,心高气傲的黛玉长期客居在这样的环境中,悲剧自然不可避免。可见礼仪繁复、上尊下卑、等级森严的贵族王侯家族的独特人际关系同样是典型的环境。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读懂、读透,并上升到美感的层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如《边城》这部小说中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沈从文优美、自然的语言中体会湘西文明的淳朴和自然美、人性美。

文本细读,要将文本细读“细”到关键点上,但有些中长篇小说篇幅长,如果都深入挖掘,那么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要以一两篇典型的小说范文当做模板,让学生掌握基本鉴赏分析方法,对比学习,学以致用。教师还可以以教材选文作为跳板,引导学生走进名著,阅读名著其他章节的内容,比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和《边城》等文章教学时,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将教材选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名著阅读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篇8

一、注重课堂设计,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

小说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在小说教学中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小说讲述的含义,更要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拓展。可以使学生多方面的了解到小说背后蕴含的故事。教师可以对小说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进行介绍,让学生分析出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写出的这篇小说,可以让学生有代入感,更好的学习小说。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对法国的作者都德进行介绍,再为学生讲述都德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这篇小说。学生在了解人物背景之后对小说的阅读也能够更加代入情感,提高审美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最后一课》文章结尾,老师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老师为什么要写下这五个字呢?老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含义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书写,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做阅读记录

在学生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遍做记录的习惯,记录阅读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文章大意。小说段落较多,情节跌宕起伏,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记录下来重要的内容,可以快速的说出小说大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记录阅读内容的方法和重点技巧,结合学生自己的平时阅读,逐渐学会如何阅读小说,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卡片的方式进行记录。首先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阅读,读通句子,读准生字,读懂课文,再要求学生对重点的语句进行划线并归纳总结。将自己的总结写在小卡片上。接着,让学生根据重点字句,写下自己对字句的看法,获得情感体验与个人思考。在学生对内容产生自主思考时,教师可以给出舞台,让学生在讲台中展示自我,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语言表达能力,深化学生对小说的审美体验。

三、深化学生理解小说的表现形式

对小说表现形式的理解是学生学习小说的关键,初中生对于小说的阅读常常是产生兴趣,但对于文章的深层涵义,不愿意主动进行思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小说的深层涵义直接告诉学生,使得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只需要等待教师告诉答案就好,不会主动进行思考。这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小说全文,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做一个课堂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情感变化。

例如在教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这一章节,教师可以从《水浒传》这本名著出发,让学生对这本名著产生好奇心,再给出课文中的重要情节词语,给学生阅读的方向,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杨志卖刀”、“青面兽北京斗武”这些重要情节来理解小说表达的情感与写法。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要素,只要教师以引导者的方式帮助学生阅读小说,才不会让学生停留在表面的阅读小说中,会深化小说的表现形式。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小说教学

篇9

一、高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学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由此可见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名著阅读对学生教育意义虽大,但是在初期阶段对学生所形成的心理压力也相当大。我班上的一位学生这样告诉我:“老师,我看到名著就头痛,又长、又深、又厚……什么时候能读完啊?”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阅读完了整本小说,可是,还是不能理解小说的内容,尤其像《红楼梦》这样情节复杂的小说更是很难读懂读透……”相当多的学生有类似的心理,他们一看到长篇名著就手忙脚乱,躲躲闪闪的,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据一项针对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喜爱程度”的调查显示:9.6%的学生“很喜欢”,18.1%的学生“喜欢”,51.4%的学生觉得“一般”,20.9%的学生“不喜欢”。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得知大部分学生对课外名著阅读的兴趣不高,这显示了高中生普遍缺乏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动力,他们不会或很少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名著,很多学生虽然读过了,但是因为理解得不多,所以也渐渐失去了阅读兴趣。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培养高中生名著阅读意识的方法

高中语文的名著阅读是高考的重要考试得分点,那么,面对高中生名著阅读的实际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引导高中生阅读名著呢?笔者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总结如下:

(一)查询、搜集和整理辅读资料。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高中生养成阅读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就需要先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教师要通过资料查询、搜集和整理,向学生提供包括作者简介、作品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辅读资料,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对作品先有大体的了解。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在高一的第一学期先推荐一些文字优美或传奇性、故事性强的短篇小说和名著精编缩略版,如:《名著导读系列》、《名家谈红楼》、《名著精编100篇》等,使学生很快就能阅读完,也使学生产生了阅读的“小成就感”和亲切感。让学生对名著产生亲切感和亲近的愿望,然后逐步引导学生阅读哲理性、科学性较强的作品,逐步培养他们阅读优秀作品的自觉性。

(二)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逐步培养他们阅读名著的习惯。通过1到2个月的引导阅读,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问题也能对答如流了,个别学生还能提出一些独到的看法。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我就会推荐一些长篇名著了,如四大名著等。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培养阅读兴趣的方法。在课堂阅读名著的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读书竞赛,写读书笔记,开展与名著中人物的对话;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自主阅读的成果,即大家彼此围绕一个目标,质疑讨论,争辩解答,让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答题者,时而当老师,时而是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逐步培养他们阅读名著的习惯。

(三)指导学生归类、对比阅读。

篇10

首先,举纲名目。即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文本解读?简单的说就是在语文教学语境之下对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进行分析理解,也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立足现有的文本信息,关注文章本身的语词、语义、语境、修辞、结构等微观因素,并加以充分分析,完成对文本内容观点、思想情感、写作特色等方面的解读,本质是人与文本进行对话。上面所说的“语词、语义、语境、修辞、结构等微观因素”以及“文本内容观点、思想情感、写作特色等”就是进行文本解读之纲之目,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提高学生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了。

其次,细化落实。即要让学生明确新课标中对文本解读的具体要求,要解读文本需要具备哪几种能力以及要从哪几方面解读文本。从新课标的内容规定来看,主要包含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这新课标中规定的内容,也正是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大力加强训练的重点任务,课堂上教师要把要把这些内容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来完成,但新课标的规定说得很虚,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觉得在课堂上很难准确把握,下面以小说为例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将新课标上的相关表述认真阅读,借助相关资料进行合理解读

新课标上有这样的说法“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我先把小说的教学目标具体化:1.小说及其类型特征。2.小说的三要素。3.小说的主题。4.小说的结构及表现手法。5.小说语言的艺术表现力。6.小说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整合教材,分解目标,逐层落实

必修教材一共两个单元涉及小说这种文体,必修三和必修五的第一单元。然后我把目标分为初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应对两个单元,再把具体化的目标细化为可以操作的目标。例如,“小说的三要素”中的“情节”具体化为“1.小说情节的概括。2.如何分析小说情节(场面、线索、结构)。3.小说某个情节的作用。”然后结合教材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如“1.识记小说情节的作用。2.掌握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3.能分析理解某个小说情节的作用。”用《林黛玉进贾府》的基本情节作为例文(30字以内)。当堂练习“理清《老人与海》的行文线索”。小组合作探究《祝福》的情节处理。根据选文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灵活处理教材。

小说的解读如此,其他文本的解读也是大同小异。然而,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跟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脱节,如《小狗包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故都的秋》《囚绿记》《兰亭集序》鲁迅的大多数作品、先秦诸子的部分作品等都是需要提供材料,介绍背景,解释词汇的,否则学生是很难进行文本解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