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基本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基本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基本管理制度

篇1

适用人员:业务部门全体工作人员

1、关心公司、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更新观念,凡事力求最佳;

2、遵守公司《员工手册》的规定;

3、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维护公司利益和荣誉,爱护公司设备、设施;

4、秉公办事,公平待人,公私分明;

5、认真贯彻公司“开源节流”的经营方针,在工作中力求节俭,不浪费公司资源;

6、从全局出发,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加强团结,真诚协作;

7、切实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和调度,对公司的经营决策、现有制度、管理方式等有不同见解,应循正当渠道提出,不得影响正常工作;

8、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应当遵循逐级向上反映的原则,通过相互沟通,统一管理模式,不得自作主张,自行判断做处理;

9、认真对待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考核,并通过各种渠道自觉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了解公司运作流程,熟悉本岗位的相关业务知识,以高度的热忱与责任感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并及时向上级反馈完成情况;

10、工作注重计划性,合理性,办事条理清晰;

11、经常开展自我检查,及时发现、调整工作中的不足,吸取先进的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12、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并从中吸取训;

13、公司报销通讯费用的人员,必须保持通讯设备随时处于开机状态并及时回应;

14、严禁偷盗、侵占公司财物,严禁挪用公款;

15、发现偷盗或其它事故隐患,应及时举报或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公司财产受到损失;

16、拾到他人遗失的财物应立刻上交服务中心值班人员或部门领导;

17、上班期间不得接待非工作关系的来访;

18、非工作需要上班时间不得购物。

第二节职业要求

1、未经公司法定代表人授权或批准,员工不得以公司名义对外开展业务工作;

2、未经公司书面批准,员工不得在外兼任获取薪酬或间接利益的工作;

3、公司员工对业务关联单位的一般邀请活动,应报部门负责人批准,要求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员工同行;对受邀出访、考察、签文章转载自约、学习的,应报公司批准;个人的庆祝活动,不得邀请业务关联单位人员参加;公司在对外开展工作时,应坚持合法、正当的职业道德准则,禁止贿赂及其它不道德的手段取得利益;

4、员工有保守公司秘密的义务;

(1)、员工持有的文件,务必妥善保管;

(2)、未经公司授权或批准,不得自行复制文件,不得带出办公区域,不准对外提供标有密级的公司文件以及其他未经公开的经营情况、工程、招标情况、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电脑资料、合同资料及其附件如送资料单据等;

(3)、不需保存时,必须进行处理或予以销毁;

(4)、员工未获批准,不准将本公司的资金、车辆、设备、房产、物料、商品等擅自赠与、转租、出租、抵押给其他公司、单位或个人;

5、员工因公外出参观学习,所获资料应交部门秘书处存档,不得据为

已有;

6、与供应商的谈判在公司洽谈室进行,非特殊情况不得与供应商一同进餐;

7、不得收取供应商的礼品、现金、赠券等,不得向供应商索要回扣、变相谋取私利,如:要求供应商报销各种票据,索要各类娱乐门票等;

8、公司的发展有赖于供应商的支持,不得与供应商争吵,讲粗话,刁难供应商。

第三节任职资格

一、经理

1、熟知公司各项管理规定,有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2、熟知公司《商品流转程序》及各职能部门与超市和百货有关的业务运作情况;

3、熟悉营运管理整体运作流程;

4、熟悉所售商品结构和区域分布;

5、了解商场各类商品陈列要求及技巧;

6、掌握顾客的消费取向;

7、能够通过对市场及销售信息的汇总和分析,了解市场发展的趋势;

8、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较强的业务素质;

9、组织、计划、协调、调配等综合能力强;

10、掌握与商业有关的法规及行规要求;

11、了解商场安全设施并掌握有关安全知识。

二、主管

1、熟悉公司对商场的各项管理制度;

2、熟悉公司商品流转程序;

3、熟悉本区域业务运作流程,了解相关区域运作流程;

4、了解本区域商品的市场情况,具备对各项市场信息和销售状况进行汇总和分析的能力;

5、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强;

6、掌握本区域所售商品的商品知识;

7、了解顾客购物心理,具备较强的销售技能及服务意识并能对员工进行培训;

8、掌握与商业有关的法律知识;

9、了解商场安全设施并掌握有关安全知识;

10、熟悉本区域各种营业及办公设施的性能,并能正确使用;

三、管理员

1、熟悉公司对商场的各项管理制度,有商场相关工作一年

以上经验;2、熟悉公司《商品流转程序》;

3、熟悉本商场业务运作流程;

4、熟悉本区域各种营业及办公设施的性能,并能正确使用;

5、掌握本区域所售商品的商品知识,掌握本区域商品存放、搬放、陈列、展示要求;

6、具备较强的服务、协作意识;

7、了解本区域工作情况及个人情况并向主管反馈;

8、具备基本的商场安全知识,监督卖场收银员和防损员的日常工作;

第四节岗位职责

一、部门经理岗位职责

直接上级:主管领导

直接下级:主管(采购、招商、营运)

1、接受和执行直接上级的工作指令,负责本部门的采购或招商和营运管理工作,其工作直接向主管领导负责;

2、分配直接下属完成任务;

3、拟定其所负责部门联营专柜的规划方案呈批,并按批准的方案开展招商和营运管理工作;

4、协调所辖部门各联营专柜之间的关系和联营专柜供应商与公司和公司各部门的关系;重大事宜按规定程序报告;

5、经常收集高层信息和了解各专柜(品牌)销售状态,根据销售状况对品牌和供应商进行合理调整;

6、在商务谈判中,保守公司商业机密;

7、按有关规定,培训和考核直接下属,接受直接上级培训和考核;

8、参加公司经营管理例会和有关专题会议;

9、遵守及维护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负责向下属传达公司信息;

10、配合上级开展工作,配合有关人员的业绩考核,检查与监督,负起考核、检查、监督下属的领导责任;

11、对本部门销售指标和利润指标的完成负责,对控制本部门费用开支负责;

12、负责编写本部门招商计划和费用计划,对本部门的采购和招商进度负责;

13、负责编写本部门促销计划并组织下属实施;

14、对本部门商品的质量、价格、控制合理库存量负责;

15、对本部门商品毛利水平,零售价格竞争力负责;

16、对本部门广告位招租负责;

17、负责本部门新商品、新供应商的开发;

18、每两周组织营运主管写一份市场调查分析并上报;

19、有配合其他部门工作的义务,有协调部门之间,上下级员工,同级员工关系的责任;

20、负责监管本部门商品的安全,对卖场走单事件负领导责任;

二、营运主管岗位职责

直接上级:部门经理

直接下级:管理员

营运主管是营业现场日常工作的灵魂,管理指挥的好坏,直接

影响到商场的经济效益,因此,营运主管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管理水平。

职责权限范围:

1、在部门经理领导下,负责部门经营现场管理工作;

2、分配直接下属工作,负责售货员培训;

3、定期编制销售报表,依据销售情况和市场反映,对联营专柜的调整

提出建议;

4、观注商品销售状况,及时向部门经理提出商品调整(补货或换货)建议;

5、接受直接上级培训考核;

6、参加部门例会;

7、主持每日员工早、晚例会,并做好记录;按规定交接班和编制《售货员排班表》,严格要求员工的考勤,确保商场正常运作,要求员工仪表整洁,总结昨日营业和销售工作情况并订立即日工作目标,妥善安排人员分工,传达公司的有关策略及要求等;

8、在开店前,检查商场卫生,包括货柜、货架、商用设备以及橱窗、模特、陈列品、灯光照明、促销活动的宣传陈列、收银台、试衣室等,检查货场补货情况,制定每日工作纪要,定时交部门经理审阅;

9、监督并处理好商场退换货工作;

10、卖场若有问题需及时处理,接到通知后立即到现场,不得以任何

理由迟延;

11、协助公司制定商场内各种规章制度,并加以组织实施,如嘉奖、处分制度等;

12、以身作则,激励员工士气、维系员工的团队精神,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3、认真、细致地做好对员工的管理工作,并协助员工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注重培训员工的销售技巧、产品知识、传达并解释公司制度;

14、负责解答顾客的特别咨询,妥善处理顾客投诉,重大事件向直接上级报告;

15、与商户保持良好的关系,真诚合作,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增加销售额;

16、建立并完善交接班制度,当班发生的事情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未处理好的事务要交接给下一个班同事。如因失误未及时交接而造成损失,则由上一班营运主管负全部责任;

17、严禁在工作时间试衣或挑选货品;

18、未经经理批准,不得离开现场;

19、不得私自要求购物折扣或索要任何赠品,不得要求营业员预留任何商品;

20、负责商场促销活动的组织及执行;

21、每天做好工作交接记录,交经理审核,作好晚班清场工作,配合检查员工的化妆袋,控制不明失货;

22、协助新商户进场,并检查货品打价情况,不得出现有货无价的现象;

23、每两周进行一次市场调查及提交市场分析报告;

24、每周上交部门经理下周工作计划;

25、每月初日书面报告部门经理,总结上月销售分析;

26、有监管部门收银员,防损员的职责,发现收银员,防损员违反公司规定,必须记下违规者工牌、姓名、时间、事情经过,向上一级主管报告,由上一级主管与其他部门协调处理;

27、组织管理员控制部门商品的安全,是卖场走单事件的二级责任人。

三、管理员、柜

组长岗位职责直接上级:营运主管

直接下级:售货员

1、根据主管指令,负责本部门或专柜现场管理事务;

2、监督记录售货员仪容仪表、考勤纪律、销售行为等,对违反者及时

予以改正并提出处分建议报告;

3、处理现场一般顾客的投诉,权限范围内不能处理的,及时报告直接

上级,并作好记录;

4、负责本部门商品的安全,防止和培训售货员预防“走单”现象,

发现“走单”,立即报告,并收集和保管好有关证据,是走单事件

的一级责任人;

5、负责本区域商品的补货(审核电脑补货单、填工补货单);

6、负责本区域商品调价、报销、退换的执行;

7、执行公司的促销计划,核查促销折让商品的实施期限、检查价格签

和促销海报到位情况等;

8、对调价单进行跟踪并核对商品,检查促销折让商品的实施期限;

9、按照公司要求对柜组人员进行管理;

10、负责本区域的商品陈列和展示;

11、负责安排柜组人员对商品价格进行市场调查,对区域商品质量进

行抽查;

12、负责本区域单据的收集、审核、传递、如“对数表”、“柜组畅”、

“滞销商品统计表”等;

13、负责柜组人员缺岗时的补位工作;

14、参加每天班前会、班后会,接受直接上级培训考核;及时在交接

班本上记录顾客对商品的要求;抽查各条柜交接班情况并向主管反映;

15、有监管部门收银员,防损员的职责,发现收银员,防损员违反公

司规定,必须记录下违规者工牌、姓名、时间、事情经过,向上一级主管书面报告,由上一级主管与其他部门协调处理;

16、未经主管允许,不得离开现场。

四、售货员岗位职责

直接上级:管理员、柜组长

职责权限范围:

1、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接待顾客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有

礼貌、文明经商、礼貌待客、创最佳服务、争当最佳营业员;

2、严格执行商品物价政策,维护消费者权益,明码标价,保证质量,

注重商业道德;

3、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班、下班、按时参加班前和班后会,严

格交接班和请假制度,不得擅离工作岗位,不在上班时间干私事;

4、仪表端庄,衣着整洁,严格遵守柜台纪律;

5、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上班前和交班后搞好卫生和商品陈列,保持营业场地、货架、货柜整洁美观;

6、虚心听取顾客和群众意见,热爱群众监督,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7、熟悉商品编号、产地、规格、品名、价格、懂得商品的性能与用途;

8、耐心聆听顾客投诉,不能处理的及时报告营运主管;

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175-02

正如“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一百年前所说“未来,制度是第一位的”[1],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制度,甚至将其视为生产要素,或提升到“制度资本”的地位[2]。因此,制度浩繁、规章庞杂的企业比比皆是。然而林林总总的制度中,对制度本身进行管理的制度却不多见。这恰是许多企业在制度管理工作中立制不严肃、体系不健全、宣贯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为制度立制,制定《制度管理办法》或者类似的规范(本文统一使用《制度管理办法》作为该类规范的名称),是企业制度管理的基础。《制度管理办法》之于企业,正如《立法法》之于国家,是针对企业所有制度而制定的系统管理规则,对于提高企业建章立制工作质量、实现制度体系化、推进制度发挥实效有着重要意义[2]。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已开始实践,如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管理制度管理规则》,并作为公司管理制度中的一级制度[3]。

《制度管理办法》应规范制度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管理机构、制定原则、框架结构、审批权限、制定流程的各个环节、内容要素、文本格式、和归档、落实、评估和回顾等(见表1)。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制度管理存在诸多似是而非的模糊领域,如是否需要一个职能部门来统一进行制度管理?制度的体系性究竟如何体现?制度的审批权限是怎样的?又是谁赋予的?是否需要制定统一的制度制定规则?不同的制度是否应该具有大致共通的架构和内容要素?制度“落在实处”为何总是一句空话?本文将重点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入手探讨如何“为制度立制”。

1 制度的管理机构是谁

企业的制度分为人力资源制度、财务制度、生产和产品质量制度、安全制度、研发制度、市场和销售制度、法律事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多种类别。这些制度一般由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头负责起草并落实。但宏观的制度管理究竟由谁负责,却常常是空白,有些企业想当然地认为制度的印发部门、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进部门等是制度的管理部门。要改变制度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企业首先要明确制度的管理机构。

在企业的实践中,有些企业设置了制度管理委员会,有些企业由法律事务部、或政策研究室、或企业管理部、或经理办公室负责制度的管理,还有企业设置了首席制度官[4]。只有管理机构明确了,才谈得上对制度的统一管理。无论由谁承担制度管理职能,其职责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制度管理规范。

(2)制定制度制定流程。

(3)制定制度建设规划。

(4)督促、协调各部门进行制度起草和意见征集。

(5)安排对制度的审核。

(6)检查制度培训和落实情况。

(7)组织对制度的评估、清理和完善。

(8)整理有效制度清单等。

2 制度体系的架构是怎样的

企业制度大体分为三个层次(见表2)。

第一层次:《公司章程》和法人治理制度。《公司法》规定,“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修改章程”是股东会行使的职权。《公司章程》是企业一切活动和制度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现代企业的“根本大法”,具有权威性、唯一性、根本性和不可随意更改性。《公司章程》的制定必须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如《公司法》)和公司经营目标、范围、规模等,由股东或董事会(筹)酝酿,最终经股东会通过。法人治理制度如《股东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等,一般由董事会或监事会拟订,股东会批准。

第二层次:“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根据《公司法》,“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是董事会的职权。但对于哪些制度是“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公司法》中并未明确,应由董事会根据情况确定,一般包括人、财、物、权、法等方面的重要制度,如《薪酬福利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固定资产采购制度》、《授权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通常由经理拟订后提交董事会审议。《制度管理办法》是企业制定的一部“基本法”,应属于基本管理制度范畴,效力仅次于《公司法》和法人治理制度。

第三层次:“公司的具体管理制度”。这是经理为行使生产经营管理职能而制定的制度,是基本管理制度的细化。根据《公司法》,“制定公司的具体管理制度”是经理的职权。有些企业又将具体管理制度分为若干层,如“制度”、“办法”是对某一方面工作做出的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需由经理批准;“规章”、“规范”是对某一项具体工作做出的具有操作性的规定,可由经理的被授权人批准。具体的技术规程、部门业务的操作实务、转发性质文件、指导意见等是否作为企业的具体管理制度,应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企业制度是由众多规则文本组成的制度群。制定制度的框架、划分制度的层级、厘清制度的效力渊源,有利于企业做好内部制度与国家法律的衔接,明确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责界限,同时,也是确保企业制度管理工作合法、科学、有序进行的要求,其中制度制定主体和审批权限的明确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制度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3 制度建设的原则是什么

篇3

我们所称的规范化管理,是指根据本公司的章程的业务发展需要,合理地制定公司的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以及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包括各类报表、图表、公司的CI规范等等),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达成公司管理动作的井然有序、协调高效之目的。

第二条规范化管理意义

(一)逐步将公司的管理工作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二)明确界定各管理层上下之间、横向之间的责权关系,减少摩擦,提高工作效率;

(三)系统地开发和建立公司的"管理软件",使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经验的积累有一个基本生长点;

(四)为全面实施电脑化管理奠定基础。

第三条规范化管理内容

(一)制定各类规范管理文件,包括:

1.基本制度;

2.作业程序;

3.图表报表;

4.CI规范。

(二)对上述规范管理文件付诸实施并定期修改完善。

基本制度--是指在公司章程的规定范围内,对公司的基本组织规程和各业务领域的管理制度所作的基本规定,如各机构分工规定、责权划分、人事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信息统计制度等等。

作业程序--是指在公司各类动态管理事务的工作流程所作的基本描述和规定,例如:公司投资立项程序、报关程序、新进人员试用程序等等。

图表报表--是指对公司各类图表、有的格式、内容、编号、流向、存档、审核等进行规范化处理和运作。

CI规范--是指对公司外在形象的统一设计和规定,如信封、便笺、包装袋、招牌、广告等等。

第四条规范化管理组织

(一)由公司主要高层领导组成规范化管理委员会,其职责如下:

1.为公司的规范化管理提出指导性意见,确定基本原则,并确定规范化管理工作小组的人员的构成;

2.定期听取规范化工作小组的工作进展汇报,提出指导意见;

3.讨论通过各类规范管理文件,并签发实施;

4.负责解释和仲裁在执行规范管理文件时出现的纠纷冲突;

5.每年组织一次对规范管理文件的修订,通过对规范管理文件的不断修改补充,使本公司的各项管理工作日趋完善。

规范化管理委员会由下述人员构成:

A主任:由公司董事长兼任。

委员:由总裁、财务总监、执委主任、副总裁构成。

B主任:由公司总经理兼任。

委员:由副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各部门经理兼任。

C主任:由厂长兼任。

委员:由副厂长各部门负责人兼任。

(二)规范化管理委员会下设工作小组,具体完成规范管理文件的拟定、修改和监督执行,该小组以执委会人员为主,吸收职能部门经理和有关业务骨干参加人员构成如下:

组长由执委主任兼任。

组员由执委各室骨干、各职能部门经理和有关业务骨干构成。

篇4

关键词:企业内控;自我评价;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CSA(ControlSelfAppraisal,简称CSA)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新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体现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新观念,不仅可以用于审计领域,也可以用于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基于经营管理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最初主要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发起和实施,然而,由于缺乏管理者的支持、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认识的不足以及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等因素的制约,由内部审计人员发起和实施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往往很难有效地开展。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种由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发动,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应运而生。为了保证***有限公司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各种错误、舞弊行为,本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内部控制,并在执行中不断完善。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CSA)的特征及主要方法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CSA)的含义及特征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CSA)是指企业内部为实现目标、控制风险而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恰当性实施自我评价的方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96年的研究报告中总结了CSA的三个基本特征:由管理和职员共同进行;关注业务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自我评估。具体来讲,CSA将维持和运行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赋予公司管理层,管理层、员工和内部审计人员合作评价控制程序的有效性,使管理层和员工与内部审计人员一同承担对内部控制评估的责任;CSA以岗位职责和业务操作规程为中心来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涉及所有员工对控制制度本身及其效果和效率进行的评价以及对参与控制人员的资格、工作程序和工作表现的评价。这使以往由内部审计人员对控制的适当性及有效性进行独立验证发展到全新的阶段,即通过设计、规划和运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程序,由组织整体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负责。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CSA)的方法

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已经发展了多至20余种的CSA方法,但从其基本形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即:引导会议法、问卷调查法和管理结果分析法。

1、引导会议法

由内部审计人员与被评价单位管理人员组成评价工作小组,管理人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帮助下,对企业或本部门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和集体讨论来提出改进建议出具评价报告,并由管理者实施。引导会议法集中体现了CSA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的理念,改变了把内部控制评价看作是审计人员责任的思想,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2、问卷调查法

利用问卷工具使得受访者只要做出简单的“是/否”或“有/无”的反应,控制程序的执行者则利用调查结果来评价他们的内部控制系统。

3、管理结果分析法

指除上述两种方法之外的任何CSA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管理当局布置工作人员学习经营过程。CSA引导者(可以是一个内审人员)把员工的学习结果与他们从其他方面如其他经理和关键人员收集到的信息加以综合。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材料,CSA引导者提出一种分析方法,使得控制程序执行者能在他们为CSA做出努力时利用这种分析方法。

二、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一)公司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五项基本目标

1、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2、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强化风险全面防范和控制,保证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正常、有序、高效运行。

3、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舞弊行为,保护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

4、规范公司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内部控制制度涵盖公司内部的各项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检查、反馈等各个环节。

2、内部控制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要求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

3、内部控制保证公司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既无重叠,又无空白,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服务。

4、内部控制的制定兼顾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尽量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三、建立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一)内部环境控制

1、管理理念与经营风格公司把“诚实守信”作为企业发展之基、员工立身之本,将制度视为公司的法律、组织的规范,坚持在管理中不断完善和健全制度体系,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认为只有建立完善高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使公司的生产经营有条不紊、规避风险,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2、治理结构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三会一层各司其职、规范运作。董事会下设战略及投资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四个专门委员会,以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促进董事会科学、高效决策。

3、组织机构.公司根据职责划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设立总经理办公室、质量保证部、生产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物料部、研发部、内审部等职能部门并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职责。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协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公司对控股或全资子公司的经营、资金、人员、财务等重大方面,按照法律法规及其公司章程的规定,通过严谨的制度安排履行必要的监管。

4、内部审计公司审计部直接对**负责,在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的干涉。审计部负责人由审计委员会召集人承担,并配备了专职审计人员,对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所有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内控执行等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对其经济效益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做出合理评价。

5、人力资源政策公司坚持“德才兼备、岗位成才、用人所长”的人才理念,始终以人为本,做到理解人、相信人、尊重人和塑造人。公司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制定了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人员录用、员工培训、工资薪酬、福利保障、绩效考核、内部调动、职务升迁等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二)风险评估控制

结合行业特点,建立系统、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准确识别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做到风险可控。同时,建立企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处理的程序和时限,建立了督察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控制活动

1、建立健全制度

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订《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工作细则》、《重大投资决策制度》、《内部审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募集资金管理办法》等重大规章制度,以保证公司规范运作,促进公司健康发展。日常经营管理:以公司基本制度为基础,制定了涵盖生产管理、行政管理、物料采购、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

一系列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管理有序,形成了规范的管理体系。会计系统方面:按照《公司法》对财务会计的要求以及《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了规范、完整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以及相关的操作规程,如《会计内部牵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资金管理办法》《成本核算办法》、《成本管理条例》等等,对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会计凭证、核算与记录及其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2、控制措施

(1)管理控制:健全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治理纲要、《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工作细则》、《内部审计制度》、《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重大投资决策制度》、《募集资金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子公司管理制度以及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采购管理、生产和销售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企业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之后均能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

(2)生产过程控制:制定公司内部完善的采购、生产、质量、安全、销售等管理运作程序和体系标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管理。公司定期对各项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试,公司质量控制部对公司生产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了公司产品的安全。

(3)财务管理控制: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法》、《税法》、《经济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包括《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制度》、《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发票管理制度》等。

(4)信息披露控制:制定严格的公司《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在制度中规定了信息披露事务管理部门、责任人及义务人职责;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标准;信息披露的报告、流转、审核、披露程序;信息披露相关文件、资料的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及监督机制;投资者关系活动;信息披露的保密与处罚措施等等,特别是对定期报告、临时报告、重大事项的流转程序作了严格规定。公司能够按照相关制度认真执行。

(5)公司**资金管理控制。为规范公司募集资金的存放、使用和管理,保证资金的安全,最大限度地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中小企业板募集资金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了公司的资金管理制度,对公司资金的基本管理原则,资金的三方监管,以及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等作了明确规定。

(6)对外担保控制。严格控制公司的对外担保,对外担保按照规定,履行审批程序。报告期内公司除对控股子公司进行担保外,没有发生其他任何担保。

(7)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坚持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审计为基础,以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工程审计、经济合同审计为重点,不断拓宽审计领域,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公司每年对下属分支机构进行审计,对财务、制度执行、工程项目、合同等进行审计。

(8)人事管理控制:公司已建立和实施了较科学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惩、晋升和淘汰等人事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9)子公司管理控制:**年以来公司子公司数量大幅增加,增加了公司管理的难度。为此,公司已制定了对子公司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明确规定了子公司的职责、权限,并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得到有效实施,对提高公司整体运作效率和增强抗风险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内部监督

公司**负责对**、**及其他高管人员的履职情形及公司依法运作情况进行监督,对股东大会负责。

审计委员会是**的专门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核查工作,确保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

公司内审部负责对全公司及下属各企业、部门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具体包括:负责审查各企业、部门经理任职目标和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负责审查各企业、部门的财务账目和会计报表;负责对经理人员、财会人员进行离任审计;负责对有关合作项目和合作单位的财务审计;协助各有关企业、部门进行财务清理、整顿、提高。通过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和不足,详细分析问题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并监督落实,并以适当的方式及时报告董事会。另外,公司还经常通过开展部门间自查、互查、抽查、纪律大检查等方式,强化制度的执行和效果验证;通过组织培训学习、普法宣传等,提高员工特别是董监高的守法意识,依法经营;通过深入推进公司治理专项活动、防止大股东占用资金自查等活动,完善内部控制,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审计委员会认为:公司现有内部控制体系已基本健全并已得到有效执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管理重点环节的控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公司的内控体系与相关制度基本能够适应公司管理的要求和发展的需要,能够对公司各项业务的健康运行及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提供保证。随着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公司将不断深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之适应公司发展的动态需要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风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国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刍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10期

[3]桑向阳-控制自我评价CSA:企业管理新理念[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篇5

2012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加强定岗定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开拓人力资源视野,把握人力资源动态,吸收国内外最新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理念,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创新。

二、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三、通过岗位分析与设置,做好定岗定员工作。

为配合做好公司经营业绩和员工绩效考核工作,加强人工成本控制,根据精干、高效的原则,各属公司结合本公司主营业务情况进行定岗定员,具体情况如下:

确定各类管理中心和服务区的岗位和人员配备,力争为新的服务区建设提供标准化模块。

(二)广东新粤应按公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通信、供电、监控、收费等不同业务量以及合同工程总额、里程和工期情况对现有组织架构、岗位和人员进行适当合理优化,控制好人员数量和人工成本。

(三)实业根据高速公路建设材料供应量、供货总额和里程、工期、工程规模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不同业务情况来做好定岗定员工作。

(四)威盛根据海运以及新拓展的业务特点,在现有定编的基础上分块做好岗位任职资格条件说明书和岗位说明书。

同时我们通过走访广珠北、大学城、曲江和后门服务区、广梧等项目,对各项目定岗定员工作进行调研,掌握了第一手定岗定员资料。

四、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基本确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形成较为规范的人事管理,从整体上提高了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水平。

公司本部根据公司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已经完成员工培训办

法、人力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员工考勤管理暂行办法、劳动合同管理办法和人事档案管理细则等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制度的初稿汇编工作。其中员工薪酬福利试行办法和员工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已正式颁布并在施行中。

篇6

论文关键词 税收征收管理法 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税收征收管理模式

2013年6月7日,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此次的修正稿是经历了近五年的不断完善才最终形成本次修正案版本。此次的修订内容有限,主要从与其他法律制度之间的衔接、其他部门和机构对征税信息的报告义务以及增大对征税管理的内容。对于我国税收征收管理体制和模式,修正案并没有做出具体更改。本文将总结主要境外国家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制度模式,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对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正案》提出相关意见,以及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体系建设和完善。

一、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基本内涵

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基本内涵可以从其名字上得出,是规定和规范税收征收管理的法律制度和规范总称。对于具体何为税收征收管理,则是一种相应达到税收管理目的和税收征收目标的一种手段。 从法律制度的性质而言,税收征收管理法应当属于税务机关进行税收征收过程中的行政执行法律制度,其内容的依据是我国税收相关法律制度和行政法律制度。法律性质而言,税收征收管理制度能够在一定范围之内确定纳税主体或者执行主体的行为是否合法,是否使用了正常的征总方式。另一方面,税收管理制度更多是对纳税主体的约束,能够对正常纳总主体的纳税行为进行管理,对违规的行为进行定性。这样作的目的,是为了税收和税收法律规范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够节约征税的成本。

从内容上而言,税收征收管理法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在理论上是存在争议的。有学者提出应当将税收行政执法和具体的税收内部管理都纳入到税收征收管理法中来,前者会包括登记、税收执行程序、税收案例处理程序以及稽查管理等。而后者的税收的内部管理,则会涉及到税收整体规划、减免和各税务机关关系等内容。

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基本理论包括税收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税收目标的不确定风险理论以及税收遵从理论。这些基本理论从不同税收主体为出发点,得出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基本价值,在有效的、降低税收成本的基础上来完成税收目标,提高各主体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的效率和自身价值。

二、境外主要国家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研究

(一)美国

美国是全球税收管理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税收征收管理制度有着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为基础,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各方主体:纳税人、征税主体和中介机构,其行为准则和法律地位都由法律进行明确,任何一方在税收征收管理制度中都是具有平等法律地位。在健全法制的基础上,美国税收征收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税收征收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

税收征收过程中,无论对于征税主体还是中介机构而言,都将服务理论贯彻始终。例如充分发挥税收制度对社会收入的再分配功能,对于低收入人群,美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保障他们的税收减免权利,同时有中介机构保证这些减免能够最终由相应的人群所享受。

2.个人纳税主体和信息互通

个人纳税主体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有完善的信息跟踪制度,完全由其社会安全号来确定每个人的税收信息。利用现代化的征税工具,与银行、工商等部门建立了机构之间互享信息的平台,能够有效监管个人纳税主体的各项日常消费、收入情况,并建立了全国能够共享的数据中心,确保税收的公平和效率。

3.税收征收管理的监管力度非常强

监管力度主要体现在税收征收管理人员的组成结构方面,美国有强有力的税务审计能力,采用严格的审计方式对纳税人进行监管。一般纳税人在这种严格监管之下,漏税行为变得很难逃过处罚,形成了良性的、有效的约束机制。

(二)加拿大

从基本社会背景而言,加拿大具有经济发展较为稳健、人口密度小和社会福利制度完善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原因,加拿大的税收征收管理经历过三次较大的税收管理改革。目前所形成的是一种具有混合特征的税收征收管理体制,并且充分发挥纳税主体的税收申报,税务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税收管理体制。

1.税收征收管理主体具有多层次性

税收征收管理主体的多层次性是由联邦的制的国家制度所决定的,加拿大同时存在全国级别的税收征收管理主体、州级别主体和市级别管理主体。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并将这种独立性延伸到包括税种、征收方式或者纳税人的分类等方面。例如,市级别的就会负责市级别范围内的财产税的征收和管理,而国家级别则是整体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2.多样的纳税申报和评审体系

多样的纳税申报制度是一种赋予了纳税人更多自由的制度,其中纳税人对税收可以自由进行纳税申报,其中包括比例,只是这种申报最终要由相关征收管理机关进行审核。随着电子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申报的比重逐年提高,并且税收缴纳的方式也以电子交易为主,例如通过银行电子银行进行扣缴,或者直接通过网络账单进行单向的支付。

评审体系为了实现税收征收的公平性,对不同情况的纳税主体分别采取不同的评审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四种评估方式:一般、快速、再审和文书评审四种。对于海外税收征收管理,主要通过与其也国家签订的双边税收协议进行约定。

3.完善的纳税服务措施

加拿大在税收征收管理制度方面一直致力于能够使纳税人能够在不受其他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干预下能够主动、自由和准确地进行纳税的申报,使其不再成为纳税人的一种负担。因为纳税本身就已经使纳税人具有强制性的国家义务,而税收征收不能够再变相地增加纳税人的时间和精力等成本。

为了达到这种目标,加拿大在税收宣传和咨询服务方面进行了长期、稳定地努力,使民众能够在纳税理念上更进一步,使后续的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变得简单执行,不需要再执行过程中对民众进行教育和培训。与此同时,还注重对中介机构的服务进行高标准、严要求,增加税收征收管理制度中的志愿者参与度,减轻执行层面纳税主体的负担和民众的基本服务需求。

(三)日本

日本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具有大陆法系的基本特点,具有较为完善的成文法基础,对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理论进行了概括。以此为基础,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发达,税收征收管理制度也形成了较为完备和特征显明的体系。

1.针对不同纳税人类别制定不同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在这种区别和差异主要源于日本基本的税收征收是由纳税人自由申报的,只是在自由申报过程中,依纳税主体的各项信息分成不同类别。最为特色的是同的纳税主体所使用的纳税申报表格颜色具有差异,蓝色是对于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纳税人,目前大多数人使用蓝色申报表。在此背景之下,如果使用白色申报表,则变相成为一种对纳税人的处罚。

2.严格的税收调查制度

调查制度是税收征收管理制度中成本较高的措施,因而为了能够提高效率,日本将调查制度分为三大类:日常调查、书面调查和特别调查。最后一种特别调查,只有出现金额较大和影响较为恶劣的案件进行外,一般不会启动。调查制度本身有着严格的法律程序和限制,在信息互享方面,调查过程中能够经过法院授权获得调查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权利。日本这种调查制度一方面避免了法律理论中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提高调查的效率。

3.严格的税收征收管理中介机构制度

从事税收征收管理的中介机构或者服务机构,在日本称之为税理士,如同各国的律师法、税务师法一样,有着严格的考试准入制度和自律体系。

(四)荷兰

荷兰在西欧的人口密度最大,经济发展水平却不落后于其他国家,所仰仗的就是其先进的税收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1.税收征收管理机构依不同纳税主体设立

荷兰将纳税主体依据不同的规模进行分类:个人、大公司、小公司以及进出口纳税主体。针对不同的纳税主体,荷兰专门设立了四类别的税收征收管理机构。这种税收征收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的便捷性,无论是对纳税主体还是征税主体,能够有效节约征税的成本。

2.有效处理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之间的关系

税收征收管理关系的核心是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之间的关系,只有两者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达到共赢时才能够实现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价值。荷兰当局通过对两个主体进行不同的教育和约束,形成了一种双方合作的良好关系。对于纳税人而言,主要是进行有效纳税理念教育,注重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对于征税实施主体,则是通过提高服务理念,同时接受纳税人的意见等方面实现。

3.建立了有效的信息收集体系

荷兰在很早就建立了有效的信息系统对个人投资者和其他纳税主体的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形成完备的数据系统。在搜集相关信息时,对税收相关的信息进行广泛搜集,能够对未来纳税人的纳税预期进行有效判断。

三、境外国家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2013年6月新的《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正案》中对于原法并没有做太多修改,对于税收征收的理念也没有将理论界所讨论的结果纳入进来。在此,以境外主要国家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为基础,得出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制度未来发展的主向和路径。目前的修正案仅是对个别条文的修订,未触及基本原则和理念。笔者认为应当对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基本理念、制度的基本模式和具体税收征收管理制度三个层面进行完善。

(一)转变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基本理念

将服务理念贯彻于税收征收管理制度,本着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完成基本的税收目标。本次修正案中建议将本法的名称中加入“服务”二字,使着重于管理的法向服务法转变。

(二)转变基本的税收征收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模式在制度层面已经形成以申报和服务为基础的模式,但实际操作和执行方面由于地区差异和原先粗放型业务模式的影响,并未实际发挥作用。在此,建议能够针对不同的地区和税种,设立操作细则,使征收管理模式的执行上不偏移。

篇7

关键词:用电客户;管理;营销

一、新时期用电客户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改革,电力公司的管理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在电力公司的管理过程当中客户管理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时期用电客户管理具有一定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用电客户管理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在电力公司用电客户的管理过程当中,根据自身公司的情况,建立完善的客户管理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用电满意度,进而提高电力公司管理水平。第二,用电客户管理是减少营销成本的方法之一。在电力公司用电客户管理过程当中,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针对性的客户管理方法,避免统一的客户管理方法,这样可以降低电力公司营销成本,采取针对性的客户营销方式方法。

二、新时期用电客户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用电服务不到位,客户满意度不高

新时期用电客户管理过程当中核心部分就是服务,在很多电力公司客户管理当中还存在用电服务不到位,客户满意度不高现象。这主要表现在部分电力公司在实际的客户管理过程当中都是一种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虽然有自身的客户管理制度,都是一种摆设,电力公司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形式,没有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供电企业服务热线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大,客服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服务经验不足,导致客户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二)扣费不透明

扣费不透明也是电力公司客户管理过程当中遇见的又一常见性的问题。当前很多电力公司在扣费管理上都是直接要求用户缴纳金额,没有对电量的度数进行标识。这样的扣费方式,就使部分用户认为电力公司存在乱扣费现象,如在当前用手机和银行卡的用电扣费当中,直接是显示金额,没有对用电多少的度数说明,扣费及不透明。

(三)电力投诉处理不及时

用电客户投诉是电力公司客户管理当中常见的现象,当前部分电力公司在客户投诉管理上没有一套有效的应急管理制度,当投诉发生之后没有明确的处理流程和指定责任人员,这样就不能及时针对客户的投诉采取改进措施。部分电力公司对客户投诉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人员面对投诉问题,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能拖就拖,不能拖就说其他部门的问题,因此客户满意度不高。

三、新时期加强用电客户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用电服务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

当前部分电力公司在实际的客户管理过程当中都是一种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虽然有自身的客户管理制度,都是一种摆设,电力公司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形式,没有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因此面对这一问题要改变过去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使电力公司客户管理与市场经济挂钩,高度重视客户服务管理制度,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另外在实际的客户服务过程当中,要采取主动为客户服务模式,提高客户满意度。电力企业在客户管理中应加强对软件应用人员的培训,提高客户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提高电力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效率。为了优化电力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业务流程,电力企业可以实施电力客户经理制,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和专业管理才能的电力营销专家担任管理者,提高客户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为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提供组织保证,切实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二)加强电力扣费管理,提高扣费透明度

加强电力扣费管理,提高扣费透明度。在电力公司扣费管理上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电费扣费管理制度和流程,将这些流程通过公司的网站和一系列的渠道公布出来,让用电客户了解公司的扣费模式和方法。其次,在电工公司的扣费过程当中要严格执行扣费流程,特别是针对用电日期的前后度数,用电价格等信息要及时公布和显示,以缓解用电客户的疑虑,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流程,维护客户基本权利

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流程,维护客户基本权利。针对当前部分电力公司在客户投诉管理上没有一套有效的应急管理制度,当投诉发生之后没有明确的处理流程和指定责任人员。因此在实际的改进过程当中要建立完善的客户投诉管理制度,根据电力公司的自身情况针对投诉建立一套应急流程,在投诉发生之后,指定事件的跟进人和责任人,直到投诉事件的解决。另外针对客户投诉处理当中可以建立针对性的考核管理制度,对投诉处理不及时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处罚,提高电力公司服务人员服务意识。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用电公司的发展和管理过程当中客户管理显得非常重要,用电客户满意度如何对提高用电公司营销水平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用电客户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用电服务不到位,客户满意度不高、电力扣费不透明、电力投诉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当中要加强用电客户管理的对策,加强用电服务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加强电力扣费管理,提高扣费透明度;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流程,维护客户基本权利,提高用电客户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默霓,饶坤轶.关于提升大客户用电检查和客户服务工作水平的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7:166-167.

[2]赵志刚.新时期电力营销与客户关系解读[J].科技创业家,2013,23:246.

[3]刘晓.客户管理措施在电力设计企业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4,21:43-44.

[4]陈海燕,刘新才.有序用电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过程[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0,03:30-33.

篇8

关键词:企业制度 制订 要素

企业管理可分为人管人、制度管人、文化管人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制度管人阶段,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会做制度,这是制度管理的前提。但现实中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规范性、可行性有待提高,制度所需要的管理语言尚需完善。企业制度制定的流程和步骤、企业制度应具备的要素,这些都是管理者们必备的技能。

规章制度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差异化的,也就是制度的制订要符合企业的现实情况。第一,企业需要的制度大类不尽相同。例如,甲企业需要的制度,乙企业就不一定需要,这与行业属性、经营范围、企业所属区域的地方法规等诸多因素有关。所以,在制度制订中不要采用“拿来主义”,很可能其他企业需要的制度你根本不需要。第二,同类制度在不同企业其内容不尽相同。同类制度内容有所差异,甚至悬殊很大,这主要是由企业高管的经营管理理念决定的,同时也受到行业属性和地区法规等因素的影响。

很多人一提到写制度,就上网下载,然后将公司名字直接替换成自己的,内容几乎是照搬硬套。这是绝对不可取的,写制度的时候,可以上网查资料,但不是将内容生搬硬套,而是通过查询,研究管理制度的形式、要素以及管理语言的运用。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因企业的不同千变万化,但我们总能从这千变万化的内容中总结提炼出具有共性的东西,这就是制度应具备的主体要素和辅助要素。

一、企业管理制度的主体要素

主体要素是一项制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般由以下10项内容构成。

1.目的。简要说明制定该制度的原因及意义,虽然这项要素对于制度的执行无关紧要,但制度的目的起着制度执行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制度目的的描述应该是具体的,简短的,不能长篇大论,也不能说“为了企业发展”等等这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糊语言。

2.适用范围。指制度约束(使用)的部门和岗位,要全面列举,切忌遗漏。

3.适用工作。指制度所要规范、约束的工作范畴。

4.工作规则。这是制度主体要素中的重要部分,一般要说明工作原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问题。工作规则可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说明。

5.工作程序。指工作任务开展的具体流程步骤,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这项内容一般可用流程图来说明,这样更容易让人看明白。

6.处罚条款。指相关人员违背工作规则和办事程序后,对当事人采取的处罚措施,一般由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两种。

7.职责部门。指对该制度的执行情况承担第一责任的部门,一般是该项制度的推行部门。

8.监管机构。指有权力、有职责对制度的执行者进行监管与处罚的部门及岗位。

9.解释权属。指负责对制度进行讲解和释疑的部门或岗位,一般是制度的制定部门。

10.生效与修订。指制度颁布实施的条件、时间与修订的条件。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辅助要素

辅助要素虽然没有主体要素重要,但辅助要素是否健全,可以看出一项制度的规范程度。合理设置辅助要素,可以帮助制度管理者高效、无误地对各项制度进行分类管理。辅助要素一般由以下6项内容构成。

1.制度属性。即制度类别,一般可按职能分为行政制度、人力资源制度、财务制度、生产制度、营销制度、采购制度、研发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物流管理制度等等。

2.制度名称。指某一项具体制度的名字,企业规章制度一般由“规定”、“制度”、“办法”、“规程”等后缀标识,但要注意后缀标识的一致性,保持各项制度的整体美感。

3.制度等级。一般指制度的重要性和涉及层面,比如可按适用层面分为基本制度与局域制度。基本制度是公司所有部门普遍适用的制度,比如考勤规定;局域制度是公司某一专业领域的制度,比如应收账款管理规定。

4.制度编号。对制度的编号有多种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方便检索查询,这里不再列举。

5.制度版本。该项内容说明了制度的修订频次,这便于管理者清晰了解制度制订过程的来龙去脉。

6.页码标识。说明了某项制度的总页数和每一页的顺序数,方便了制度的管理和阅读。

理解了管理制度的每一项要素,制度制订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管理制度中的每一项要素都是一个筐子,企业每一类工作都是由许多果子组成的果树,管理制度的制订过程,就是将这些果子放进筐子的过程,我们将所有果子都放到对应的筐子里,那关于这颗果树的管理制度也就完成了。

篇9

公司的成立就是体制创新的产物。而公司自身又进行着体制的创新、经营的创新、观念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

公司是在对原江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化产品交易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总体股份制改造基础上设立的。

公司组建一年多来,取得了七个方面的初步成果:

1.按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初步建立了产权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构筑了权责明确的经营管理平台,明确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经营管理层)的职权。

2.总结应用了公司核心理念,设计了公司标识,办理了以公司标识作为注册商标的查询、申请和注册手续;设计并逐步开始应用了公司手册,为整体实施公司创造了初步的条件。

3.取得了油田地面工程防腐保温设计(乙级)资质《专项工程设计证书》;管道工程专业承包三级《施工资质证书》;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4.初步完成了公司基本管理制度的构建,颁布实施了基本管理制度项。

5.实施了员工守则和标准化工作礼仪、标准化作息安排、标准化工作程序,员工队伍形成了“议事讲规则、办事讲程序”的风气。

6.全面启动了贯标认证、文本管理、绩效考核、企业文化建设等四项基础性工作。

7.全面完成了××××年的经营指标。××××年预算实现利润万元。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

“主业管吃饭,公司管发展”,为公司谋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明确定位。集团领导要求我们要开风气之先,要做试验田,要做先导队。我们感到,谋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走规范之路、走创新之路,更是要求我们处理好规范和创新的辨证关系。

一年来,我们在以下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制企业制度。其核心就是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我们做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对公司进行制度性安排,明晰产权、明确权责。

经过反复磋商、细致论证,依照《公司法》的要求,完善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经营管理层)的职权和议事规则。制订了《公司治理准则》。阐明了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投资者权利保护的实现方式、控股股东权利义务、关联交易以及公司董事、监事、经理、董事会秘书、财务负责人等高

级管理人员所应当遵循的、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等内容。

××××年,我们按照公司章程和准则的上述规定,认真履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权。三个会议的议题确定、通知义务、讨论方式、决议程序和决定内容都是严格按照《公司治理准则》和《公司章程》规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至今,公司依法召开了股东会六次、董事会和监事会七次。先后审议通过了公司年度经营管理方案、财务预决算方案、公司章程修正案和基本管理制度以及公司项目投资、业务变更等重大问题。

二是构筑企业管理平台,合理确定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

为有效支撑和控制公司的运筹体系,实现公司制度安排,结合公司运营状况,公司依法设置了四个管理机构、四个事业部,办理了个分支机构营业执照。经过一年的运行,对管理机构职能又适时做出部分调整,重新任命了名管理人员。

先后颁布实施了基本管理制度项,其他工作制度项。各项工作议题均由程序安排运行。总经理办公会议制度、专业会议制度、工作任务催办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取得良好效果。议事讲规则、办事讲程序的风气在公司逐渐形成。

篇10

关键词:物资管理;成本;核算;委派制

中图书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2-0071-02

随着国内铁路市场的萎缩,铁路施工企业对提高物资管理质量、降低物资消耗成本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本文从目前铁路物资管理状况出发,结合财务委派制的特点,提出了新的物资管理模式——物资管理委派制。

1 铁路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①现行的人事关系阻碍物资管理职能的发挥。目前铁路施工项目物资部门的组建及人员的配置基本上采用“上级物资部门推荐,项目经理选择”的体制。这种体制下物资人员的人事、薪酬均在项目,导致物资人员必须以项目领导为中心,听从项目领导决策,公司的成本管理也一定程度上服从项目的进度管理,物资管理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②适应现场的物资管理制度缺失,没有符合项目特点的管理办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项目物资管理的基本依据。项目物资管理中往往只是被动的使用上级公司的相关管理制度,没有制定符合现场特点的规章制度,或是只有存在电脑中应对公司检查简单的规章制度。物资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场的物资管理混乱。

③项目物资机构人员配置不到位,人少活多,只能被动管理。科学的物资管理至少应设物资主任、库管员、材料员、信息员4个职务。现场为了降低成本,往往缩减了物资人员编制,根据项目工程量大小往往只设1~2名成员进行物资管理。人员的严重不足,造成了物资的粗放式管理——白天手忙脚乱的应对凌乱复杂的业务管理,晚上气急败坏的应付内业管理。致使管理人员人困马乏,成本控制不到位,上报的物资数据失真。

④项目物资人员薪酬不高,管理缺少激励机制。1个人做2种甚至3、4种职务,而管理人员的收益甚至还达不到作业队收益的平均水平。这种情况下,项目物资人员对现场物资管理也就力不从心。这种身兼多职、缺少激励机制的物资管理模式,在物资成本核算上不容易取得理想效果。

⑤项目决策层及各个部门认识不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项目决策层认为它只是采购供应的部门;财务部门认为它是花钱的部门;技术部门认为它是跑腿的部门;作业班组认为它是给自己备料的部门;而物资人员对自己部门的评价是“说了不算的”、只有管理职能但没有管理能力的部门,比如:选择供应商的能力不足;采购行为缺乏计划依据;出库物资没有具体的限额领料单等。由于对物资部门重要性认识的不到位,导致与项目决策层及各部门间的沟通很困难,往往造成物资管理被动的局面。

⑥项目人能征善战,但缺少系统的成本核算。铁路工程是系统工程,应该科学的统筹施工、全面的降低消耗、系统的核算成本。而目前实际情况是,项目施工前期往往松松散散,后期迫于工期的压力,不惜代价的调动了一切人、财、物力去保证开通。结果每个项目虽然都能完美的开通,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系统工程没有做到科学的计划、系统的管理,也无法达到系统成本最优的目标。

2 物资委派制及其特点

2.1 物资管理委派制

计划经济时代,铁路物资管理采用“物资公司制”;市场经济时代采用了“公司的物资部门制”;在新世纪、新形式下,为了进一步规范铁路项目的物资管理工作,强化物资负责人成本约束机制,提高物资信息质量,保障物资人员合法权益,培养锻炼物资干部队伍,应该建立符合施工企业特点的“物资管理委派制”。

2.2 物资管理委派制的特点

为了使物资管理人员排除现场工作的干扰,物资管理委派制至少应该具有一下特点:现场物资人员的人事管理直属于公司;项目推荐、公司物资部选择委派的部门组建形式;配备专业素质的物资主任、库管员、材料员、信息员等;制定科学的物资成本管理制度,量化降低成本的指标;委派工资及效益奖金由公司发放;现场物资人员只对公司级的物资管理部门负责。

3 物资管理委派制配套的运营机制

为了保证物资管理委派制能持续推行和运营,必须建立配套的物资管理运营机制。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目标成本管理制

如果说委派物资人员能解决的是物资管控项目最中心人的问题,那么,目标成本管理制就是赋予委派人员的“尚方宝剑”。这个制度是物资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依据。

3.2 规范的物资管理制度

规范的物资制度是现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具体依据,物资制度中至少应包含针对项目实际情况制定的物资管理细则、量化的部门职责和各岗位职责、量化的物资成本指标和要达到目标的考核奖罚尺度、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工机具管理制度等。

3.3 集采和限额领料制

集中采购和限额领料属于物资管理业务中收、发两条线最关键的管理流程。

3.3.1 物资集采制是“开源”管理

目前项目物资供应基本上有三种形式:甲供物资、甲控物资、自采物资。我们能具体管控的只有自采物资。对于自采物资,我们可以具体划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主材由公司招标集采;劳保、二三项料等现场急需零星料,由项目指定当地供应商集采。这样就可以从价格上控制住项目成本,所以集采制是一种有效的“开源”管理。

3.3.2 限额领料制是“节流”管理

限额领料制是指把技术部编制的限额领料单作为物资部门发放材料、作业队领取材料依据的一种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节制作业队施工的浪费、可以督促技术部门需求计划的及时更新,关键是可以保障物资部门采购计划的实时更新,保障物资的经济供应。所以,限额领料制是一种科学的“节流”管理。

3.4 付款流程的联签制

付款流程的联签制度体现出了诸多优点。项目物资申请的权利可以规范合同执行情况,保障物资的及时供应;项目财务审核的权利,可以监督物资管理活动;项目负责人审批的权利,可以保证项目整体利益;公司物资部复核的权利,可以监督、规范委派项目目标成本管理的情况;公司财务的复审权利,可以监督、规范委派项目目标核算管理的情况;总会复批的权利,可以保障公司的整体利益。这种制度,建立了科学的付款流程,淘汰了过去的“一支笔”。

3.5 建立集成化的物资信息制

目前,物资信息化已经开始引起铁路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物资信息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司内部物资的工作繁杂、信息孤立和内容失真的情况。

建立集成化的物资信息制度,关键在于建立集成化物资信息管理模式。集成化物资信息管理模式,就是将物资信息处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起来,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把物资管理和业务管理融为一体,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进行集成,使公司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及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有效提高,它是一种新型的物资管理模式,可以极大地适应铁路施工现场的个性化需求。集成化物资管理模式可以极大地帮助公司物资部门对下属各项目进行实时监督和控制管理,帮助企业的物资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所以集成化的物资管理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公开的,它不但可以减轻物资信息收集的劳动强度,还能加强物资信息的实时监控,避免物资信息失真。

4 科学的委派制对项目物资管理起到的积极作用

①独立的人事制度及收益政策,利于从基层克服物资管理混乱的现象。项目的物资管理是记录和披露其经济活动成本情况的主要手段。通过实施物资管理委派制,使物资管理人员不再受项目管理当局的控制,独立实事求是地依据物资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进行物资核算,能从基层克服物资管理混乱的现象。

②利于制定适应项目管理要求的物资管理制度和物资人员岗位职责。依据公司物资管理规定及委派人员的特点,科学的制定适应于项目的物资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有利于物资人员主动的开展各项工作。

③利于物资管理水平提高。科学的管理制度、有针对性的岗位职责及专业素质的物资人员的配备,可以把物资管理水平迅速提高。

④具有激励机制的收益制度,势必促进物资成本的降低。委派人员的委派工资只能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而降低项目成本,赢得可观的奖金才是委派人员精神享受的需求。追求精神需求越迫切,降低成本的决心就越大,思路才能越广,措施才能越有力,成果才能越明显。

⑤物资管理委派制势必引起各个部门高度重视。物资部门只有做好了管理,做出了成绩,才能竖立威信,才能受到其他部门的认可。有了物资委派制物资部门不在是领导眼里单纯的采购供应部门,而是科学管理核算的部门;有了物资委派制物资部门不再是财务眼里花钱的部门,而是靠业务能力“追求精神享受”的部门;有了物资委派制物资部门不再是技术部门眼中跑腿的部门,也不再是作业班组眼里给自己备料的部门,而是限额发料,开源节流,保障物资经济供应的部门;有了物资委派制物资部门也不再认为自己是没有管理能力的部门,而是能科学管理、保障供应,督促、配合其他部门搞好成本核算、降低项目成本的重要的部门。

⑥利于科学的核算物资成本,系统的开发利润源泉。科学的物资委派赋予了委派人员不受干扰的管理权力,利于物资部门充分发挥管理能力,极大的降低物资成本。这时,拥有经济头脑、能征善战的项目人,势必会以利润的巨人矗立于铁路建筑领域的不败之地。

⑦利于促进和提高物资人员的业务水平及经济管理水平。派出的物资人员本身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通过相应的业务考试及考核,才能具备被派出资格。这样就增加了物资人员的竞争,必然激励物资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同时物资管理委派制可实行定期轮换,不同项目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对物资人员的管理水平也是一种促进,利于提高物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物资管理工作。

5 结 语

总之,物资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保障供应、降低成本。长期以来各级领导对物资管理工作寄予很高的期望,但实际现场效果并不理想。实行物资管理委派制后,由于委派物资人员独立于为之服务的项目组织之外,且直接归属项目组织的上层管理部门,使物资管理形成相对独立管理的权力,物资管理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