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阅读方法

篇1

1、速读,这是小学生读书中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2、略读,这是小学生读书中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3、跳读,这是小学生读书中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小学阅读;方法探究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是完全错误的。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W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等。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六、重视朗读,读出“其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七、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篇3

一、创设思维式教学情境

鉴于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指导时,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巧妙地指导小学生的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小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能灵活教学,就以“自主学习”为借口,罔顾课堂教学效率,盲目追求“自主学习”,这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高,影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情境模式,通过对思维式情境的创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自主、活跃地进行阅读方法的学习。教师引导小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充分的发小学生的课堂主题作用,以便于得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

二、总结学习方法

想要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良好的阅读方法十分重要,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进行课文阅读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小学生阅读水平提高和课堂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益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句子深入内涵的目的。教师通过引导小学生不断增加阅读实践,累积阅读量,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并找出一定的阅读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促使小学生主动的进行语文课文的阅读,并积极地总结经验和规律,找到真正适合的阅读方法,以便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应针对课文中容易忽视的问题,以及较强的概括性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阅读,共同总结规律,通过提高规律实用性,提高小学生对阅读方法重要性的认识。

三、提高学习实效性

篇4

关键词:阅读 朗读 主线 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78-01

学生语文阅读习惯、方法的培养形成主要在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既是学生阅读习惯的起始阶段,也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塑造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方法的培养、矫正,才能为学生今后的语文阅读习惯、方法的形成,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激发小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感性强而理性弱,记忆力强而理解性弱。语文学科则知识丰富,内容多样。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焊接点就是学生阅读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学生感兴趣的资源,充分占有资料,并加以整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上课前教师应钻研、把握教材文本,挖掘出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有的也需要学生课前去搜集资料,去亲身感受。课堂教学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故事讲述、表演等手段呈现,让课堂教学不再单调、充满活力。这也切合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爱好、习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阅读教学时,一年级学生喜爱看动画片,这篇文章又非常形象、生动,教师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北风和小鱼的形象、对话。这样北风的凛冽、得意的样子,小鱼的淘气就通过画面、声音等突显出来,能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形象,也能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谈出感受

2.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论是诗歌、散文、故事等都是富有节奏感、富有韵味的,非常符合小学生听唱儿歌,跟着节奏跳舞好动的习惯。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多去朗读课文,以朗读代替讲授,朗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受文章的韵律,进而才能朗读出文章的韵味。如阅读一年级上册诗歌《江南》时,教师首先安排学生去大声朗读课文,让学生文中读出“莲、田、间”的押韵,读出“东、西、南、北”的对称感,读出“鱼戏”一词的反复感,才能读出鱼戏莲花的江南水乡的美景、读出泛舟水上欣赏美景的。又如二年级下册《蚕姑娘》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朗读出文中“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的蚕姑娘颜色、形体变化的节奏感,叠词词语的韵律感;朗读出“蚕姑娘”、“黄姑娘”、“白姑娘”、“蛾姑娘”的称呼替换感;朗读出“醒了、醒了”、“成了、成了”、“变了、变了”期盼蚕姑娘的急切感。这样才能让学生读出蚕姑娘的蜕变过程,读出蚕姑娘的魅力所在,读出对蚕姑娘吐丝期盼的韵味感。

2.2读出情感,谈出感受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形象鲜明,情感丰富的。阅读时教师应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情感,谈出自己的感受。当然小学生因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的感受非常有限,但只要是从文章触发的心理波动,都是可贵的,都应受到教师的肯定、重视,它们是学生情感、思想、文本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是创造的火花,能照亮学生语文阅读之路。如阅读一年级上册《草原的早晨》时,教师应让学生读出大草原早晨的宁静,读出牧民追赶羊群的快乐,读出大草原的蓝天、白云、辽阔无边的美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大草原和牧民生活的感受,学生就会流露出向往、羡慕的神情。再如阅读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时,教师要通过文中母亲的叮嘱、白发、湿润的眼睛让学生读出母亲对即将远行儿子的牵挂、慈爱,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孟郊《游子吟》中母亲的真情,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生活的经历,学生想去谈,也能谈出感受来,才能在学生的心灵上烙上印记。

3 阅读应抓住文章主线,“数清线上的珠子数目”

3.1抓住文章主线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社会、人情等方面的知识。虽然短小,但都有主线串联,可能是事物,也可能是人物,还可能是情感。教师让学生阅读时,应让学生抓住文章串联的主线,才能抓住文章的纲、文章的灵魂。抓主线的方法可以采用找中心句,找中心事物、人物、情感,要简明而有效。如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阅读时,可以让学生抓主线:、井,抓住两者的关系,也就抓住本文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情感。再如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抓住本文的主线:麦子。因为本文写了土地爷爷发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吃――小牛把麦子掺杂粮吃――小猴把麦子种进地里――小猪吃完麦子――小牛剩半袋麦子――小猴麦子堆得满满的,每件事都与麦子相关,抓住了麦子这一事物就抓住了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

3.2“数清线上的珠子”――理清文中内容

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抓住文章主线,还要让学生数清线上有几颗珠子,珠子的大小,了解珠子的颜色、质地等,才能算真正了解这串珍珠、读懂文章的内容。因为这里所说的珠子就是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否则只能是走马观花,看不清文章的细节,抓不住文章全部内容。如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阅读时,本文的主线是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但这篇文章的珠子就是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写了天空的一碧如洗、傍晚流云色彩的变化多端,写了小河的清澈见底,也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一派丰收的景象,文中运用了许多拟人句,生动、形象。让学生理清这些内容,才能从事物、颜色、空间等真正感受北大荒秋天的美丽。

4 拓展延伸,让阅读充满动力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刍议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本领,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让人身心愉悦。在阅读教学中,将科学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是老师的职责,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怎么样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在此谈几点具体做法: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大概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气增加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本领。《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说:“要逐步教育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本领”。阅读本领,很多教师就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这是对阅读本领的误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具有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该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种各方面的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阅读本领,理解本领是独立阅读本领的基础和核心。

帮助学生养成写作习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对生活的体会和认识,有本身的喜怒哀乐,有本身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他们的习作恰恰就需要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假设依据他们的认识本领,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拔高他们的认识本领,再加上得力的、充足的语言训练,假设他们对语言现象、语言的形式有了较多的了解和积累,对一个意思可以选择更加准确乃至于带有一点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习作大概就不会感到太困难。作文教学是处理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难题,写什么属于内容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如何写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如何写要有关到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关到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不但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的词汇,了解部分语言现象和语言的形式,还要有对语言比力敏锐的体会本领和理解本领,这些不是作文教学所能处理的难题,而主要应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处理。所以,阅读教学就需要结合对课文内容理解,有意识地带领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情况,理解语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样立意、选材、安顿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可是教学中一定要将有关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用最浅显的、适应小学生认知本领的语言来表述。假设,不妨将“立意”说成是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意思,将“选材”表明为针对主要意思所要写的内容等等。教材中的课文多为文章的经典或精品,表现手法高超,自然有许多不适宜小学生学习,但只要是文章,除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外,还有一般的、基本的表现手法,假设:写景物的课文,作者是如何选取观察角度的,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按照如何的次序,将景物写具体的;写事的记叙文,作者是如何将一件或几件事写具体的,是按什么次序记叙的;写人的记叙文,作者是如何写人物的心理、外貌、神色和姿态、动作行为的,环境描写与场面描写和人物相互间的联系等等。又如:作者在具体描写中应用了哪些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这些语言有哪些特色,这些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

重视学生阅读的体验。语文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彩。阅读又是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如此。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探讨疑难问题。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要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注重积累中培养语感。语文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所以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全部通过阅读来实现。首先要加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有益读物。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中的积累,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的篇段,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以及佳词好句,以此来增强语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培养阅读兴趣和养成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还是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 “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为有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针并且进行,才气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的本事,才气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抱负境界。

参考文献:

篇6

近代科学研究表明,读书是对人的潜能的综合开发,读书就是获得丰富的能源,使人的潜能和素质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由此,开拓广泛的阅读空间,多方面、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多角度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首先,学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书声琅琅,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氛围。学校在校园醒目的位置张贴创建“书香校园”的宣传画、警示语等;然后在班级环境建设中突出阅读的特色,学习园地、黑板报等以宣传读书为主题;其次是完善班级图书角。

二、指导阅读实践,培养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小学生由于阅读习惯差导致阅读效率低。对他们阅读习惯的矫正可以从两方面进行: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在阅读时,教师应明确要求:读书时,要逐字逐句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写上拼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理解等。其次,教师应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动手做标记或批注的习惯,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圈划,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批注。这样,能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促进他们边读边思考。

三、重视课堂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1.读懂。读懂,即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形成,在于教师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训练。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从整体思考也指明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语言――思想――语言”的反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读得更好,最终能够自己去读。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边读边思考的办法。读有多种办法,有诵读、朗读、默读、个别读、齐读、范读等等。不管是那种读法,教师都要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2.会读。会读,即初步形成正确的阅读的策略:初步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初步具有整体上把握自己阅读方向、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具体地说是:会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又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的目的。精读,就是对文章逐句诵读,仔细揣摩,领会要旨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有利于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精读训练的要求是:(1)规定阅读的方向。即精读前确定精读的主要问题。(2)指点阅读的程序。一般都应该按“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逻辑步骤训练学生精读,使之理解课文。(3)指点阅读的方法。包括运用基础知识指导读解的方法和运用阅读思考剖析读物的方法。

3.学会精读。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要读透读懂,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针对小学生读书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现状,我在班级中专门设立了阅读赏析课,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分析、积累、背诵,培养学精读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四、运用各种手段,提高阅读的效果

1.建立读书汇报制度。教师可每天的阅读课上抽出10分钟的时间,安排两名学生讲述自己读书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如此一来,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内外阅读中的不足,还能借助同学之口,拓宽其他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每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集体读书汇报活动,汇报的形式多样,可口述,展示,也可用书面形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成果,还可以做图书卡片、剪贴报、手抄报……通过多种多样的读书汇报形式让学生尽情吮神营养。

2.形成制度,确保读书时间。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绝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监督指导。课内阅读有充足的时间保障,这就要求课外阅读也应有时间做保障,才能达到实效。语文教师要将课外阅读纳入了日常教学管理之中,把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经常把学生领入阅览室、图书室,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之中自由泛舟。并且,平时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书至少20分钟,做好读书笔记,也可以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时间长了,学生的习惯就成了自然,课内外阅读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制度了。有了时间的保障,学生读书的质量自然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3.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还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发现、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五、科学训练,提高阅读速度

1.要养成默读的习惯。阅读分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学生往往用有声阅读。虽然小学生用出声阅读有利于掌握正确的阅读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但是,有声阅读是眼、脑、口、鼻四个器官共同活动,使阅读速度受到说话速度的影响。因此,有声阅读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人脑内部默默进行,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就快的多。默读时也忌唇读。因为唇读虽然不发出声音,但同样也会影响阅读速度。

篇7

关键词:激发兴趣;阅读教学;质疑;探究式阅读

一、前言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成的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综合。它着重解决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由此可见,教和学的方法,是关系着教学成败与否的重要问题。

二、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

新课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应当为实现新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服务,并受教学组织、新课程内容所影响和制约。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它应具备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一)平等对话性。民主对话性是指教学方法无论怎么丰富多彩与先进,都应当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的关系和对话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民主对话与讨论来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培养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自主探究性。它是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适合学生独立地探究和解决由本人或教师或学生提出的课题。学生的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的“自我活动性”、“自主探究性”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

(三)综合实践性。培养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

(四)情感导向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的三个维度的目标中,把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就十分重视情感导向性,并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内驱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五)课程开放性和内在统一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程内容的不同,教学时间、地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再加上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些都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但是,尽管教学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只要一经选择,就应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教育情境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可以产生合力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方法的教育价值。

三、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心理学等各个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都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认知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环境情感因素的激发和创造;教学力求在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教学方法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以供大家参考。

(一)平台展示型。

平台展示型教学方法是通过现场演示实验、多媒体演示课件等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展示能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分解课程内容的难点,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考虑如何把握展示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度,如何把握展示时机。

[课例]小学语文《北京亮起来了》教学片段――恰当使用多媒体

在《北京亮起来了》一课的导入部分时,课件出示雄伟的故宫、繁华的大街、热闹的王府井、一幢幢高楼和一座座立交桥。学生看完后,教师问: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这样,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北京的形象美,也激发了学生心中对圣地的向往及学习兴趣。学生说完后,教师再问,那么北京夜晚的景色又怎样呢?课件出示北京的夜景图,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硕士:孩子们,想自己去感受一下课本上所描述的北京美丽的夜景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接下去学生兴趣盎然地自读课文。

点评:通过以上这些课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已“要我学”为“我要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平等对话型。

这是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对话与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民主平等。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自信心,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干,发表不同意见。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现在的课堂对话越来越民主。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参与讨论创造条件,如创设对话情境,课前资料准备等。其次,教师在讨论中不能忽视自己也是对话的主体,对学生有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再次,对话式教学还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三)同伴合作型。

合作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合作将实现几十名学生智慧的交融与共享。合作情境的创设尤显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含义深刻的语段、逼真动人的细节描写、饱含深意的象征式结尾、与众不同的标点符号的使用等都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合作,但绝不放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论是同桌互帮、四人小组交流,还是多人协作、同志式组合,对教师的要求都更加严格。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学会分工合作、自由发言、悉心倾听、互相包容、互相鼓励的交流习惯,还要不断地巡视,组织参与引导点拨,了解全班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不断地激发学生求同、求异、求真、求善和求美的意识,并能迅速地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迅速确立集体探究时的思路和条理。

[案例]《两小儿辩日》教学片段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选择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两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用文言文进行辩论,由朗读到脱离课本。经过演练,从中推选出三组在全班进行辩论赛。一小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字正腔圆,语气强烈。一小儿曰:“日出处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节奏明快,针锋相对。孔子曰:“吾不能决也。双方斗为平局,不分胜负。”“哦!”全班发出热烈的喝彩声。我接着说:“孔子当年判平局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态度。假如孔子现在还活着,他老人家会怎么样裁判呢?”学生抢着回答:“仍然是平局。”“为什么?”“因为两个小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两个小儿观察事物光凭直觉,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早晨、中午的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太阳大小也相同,只是背景不同罢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自寻找自己的有利证据,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掌握了文章的中心。

点评:学生在趣味盎然、快乐无比的表演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学习自觉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无论是谁,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习任务,他们不仅会做,而且乐意去做。

(四)自主探究型。

自主探究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使教师从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动者。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和谐,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其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探究式阅读要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诱导学生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亟待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1.在质疑中进行探究式阅读。

(1)在预习中大胆质疑。老师引导学生预习、阅读,在阅读后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发现,预习之后至少提两个自己的疑问。

[案例]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预习中提出: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晚上冻死街头,死的那么悲惨,为什么会嘴上带着微笑?原来是因为她在五次擦然火柴的时候,得到了她想拥有的温暖和幸福,所以死的时候嘴上带着微笑。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问题得到了解决。

(2)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处提问。

[案例]在意犹未尽的结尾空白处提问

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凡卡》后,许多学生对凡卡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教师引导说:“凡卡给爷爷写的这封信会不会寄到爷爷的手里呢?”学生于是激动地从课文里找答案:

爷爷收不到凡卡的信,因为他的地址没有也清楚,乡下那么大,邮递员应该往哪儿送呢?

我也这么认为的,邮递员经常醉醺醺的,会把信弄丢的。

点评:上述案例充分挖掘课文的艺术空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填补,不仅能够充实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开拓、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进行探究式的阅读,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在文中的矛盾精微处质疑。文章中前后文的矛盾之处常常是文中蕴涵玄机之处,善于去发现这些矛盾,进行深入的探究思考,往往会使学生对文本的情蕴体会更真切,思维及语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案例]《赠汪伦》教学片段――抓住矛盾体会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在初读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诗歌去边读边想像,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疑问。

生:为什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生:有句话叫做“多情自古伤离别”,也就是说离别总是伤感的.可为什么汪伦送李白却要踏歌相送?感觉汪伦非常高兴送李白走,这不是和诗句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相矛盾吗?

生:送别朋友一般都要开欢送会,或者大家要在离别前聚餐一顿,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要在李白乘船将要走的时候才跑来相送?这说明汪伦对李白的友情不是很深。这不和诗中所说李白与汪伦感情很深相矛盾吗?

师:这两位小朋友多聪明,多能干,提出了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是联系生活实际来提的.请同学们就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生:(讨论)

生: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难过,因此不辞而别。汪伦知道以后赶来相送。

生:李白和汪伦情投意合,可能汪伦已在家门口送别过李白,但李白走后,汪伦觉得这样送别不足以表达自己对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

师:同学们的思考很深入,你们的说法很有道理,都突出了汪伦对李白的感情很深。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汪伦要高高兴兴地送别李白呢?

生:我认为李白师豪放之人,他不希望朋友在送别的时候伤感。而汪伦了解李白的个性,于是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李白见了非常感动,觉得汪伦是自己的知音。于是李白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挥笔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这样的千古佳句。

师:(十分兴奋地赞叹道)如果汪伦是李白的知己,你们就是李白和汪伦的知己,你们是这首诗歌的知音。

思考: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树立自信,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促成学生质疑、思考、解答。在教师持续激励中,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合作意识都会得到提高。

2.探究阅读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拓展,让探究走进生活。

[案例]驼山小学梁伟红老师执教《赵州桥》教学片段

在学习了课文《赵州桥》以后,老师引导学生将课文阅读向生活中拓展,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使探究走进了生活。

教师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桥的文字资料、图片、照片等。结果有的孩子去拍摄学校门口的桥,有的孩子请家长上网帮助查询,有的孩子让家长带他们到书城看书,还有很多孩子抱来百科全书,课余时间就和同学互相讨论桥,交换看有关桥的书。教师请美术教师教孩子们画桥,掌握桥的结构和绘画技能。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孩子们多了解了很多桥的知识,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老师将学生分组,每四个人一组,每组办一张关于桥的手抄报,设计出自己心目的中的桥。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问题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探究,这样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语文学习与探究有机地融为一体。

3.探究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阅读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这样很可能时间就不够,这就会与事先预设的目标发生矛盾,预设的目标就可能无法达成,这时是放弃预设的目标,让学生探究,还是立刻收住,去完成预设的目标?笔者认为,现代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我们的教学预设应当随课堂生成状况及时调整,如果学生的探究是有价值的,放弃预设也是有价值的。当然在探究活动中,在给学生留足探究时空的前提下,计划和控制时间也是必要的。

(四)游戏比对型。

游戏是儿童的良师益友,是儿童成长中最需要、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教学时,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可以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神经迅速兴奋起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随着新课堂的实施,游戏竞赛型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重用,特别是低段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同样有待创新。因为不少教师单纯为了让学生感到有趣,而选择和设计游戏,以使课堂热热闹闹,但知识与能力真正落实了吗?游戏的形式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教学场地而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除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外,还有拓展型、实践型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如何生成最优的教学方法

篇8

“以读代讲”,是我多年来成功践行的教学方式。最近的一次家常课交流,老师们用两句话描述我的阅读课堂:书声琅琅入耳入心,书香融融悦感悦悟。试读、引读、点读、对比读、角色读等等,一堂课足足用23分钟读书,讲解控制在9分钟,笔头训练8分钟。孩子们喜欢这样的阅读课,读得开心,学得轻松,练得精当,真是幸福的课堂。

在行动研究中,我发现“以读代讲”的具体方式方法是很多的,要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实际灵活多变。最常用的有效方法是:学生三读、教师三读、师生互动三读。

一、学生三读

1.读认字词。让学生初读课文,主要任务是了解课文大意,同时认识生字新词。可以指名优生读,碰到生字词稍作停顿,全班跟着念两遍,注上拼音。如果课文较浅,就让全班一起试读,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激情。在对课文整体感知中,解决生字的认读,坚持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理。这样做比较适合低、中年级实际,逐步养成边读书边动笔的好习惯。

2.读理文脉。再次读课文,主要任务是理清文章脉络,看清每一小节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也就是看懂课文的开头、经过、结尾,看清课文的主要部分由哪些内容组成。中、高年级学生以轻声读为好,将注意力潜入文脉之中,随着作者的思路穿行,对课文的了解更完整和透明。

3.读悟意境。第三次读课文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作者的意图,感受人物的特点,用富有情感的语调传情地读,读出形象和心灵,读出场景和氛围,读出感触和领悟。

以上的“学生三读”和下文的“教师三读”,并非机械排列先后,而要根据本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文的难易程度,或学生先读,或老师先读,还可以师生互补、互融、互动。

二、教师三读

1.范读引领。让教师范读,以低中年级为宜,包括:(1)规范认读。让学生听清每个音节和语感。读到生字时,示意全班学生跟读、回读,在牢记字音的基础上,还要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读出这个词的意思,让学生在语言环境里理解这个词的本意、喻意、引申意。(2)示范朗读。老师范读要体现本文的语言特征,分清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表达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要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中悟出作者的内心,悟出文本的内涵,产生共鸣,品尝语言文字的滋味。

2.精读指点。精读以充分理解和记忆为目的,仔细分析和全面理解词句及语法。要根据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力,老师首先对重点部分精读分解;然后对全文进行真情感悟,读出语境,同时适当补充语言描绘,艺术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慢慢地酝酿、再酝酿,经过一个个触发点,将深情激发出来,达到既咬文嚼字又入境入理的效果。

3.品读诱导。品读即仔细阅读、品味。小学生阅读要避免囫囵吞枣,或蜻蜓点水,诱导学生细细品读,同作者同喜同悲,感悟作者的心境和写作技法。第一步可以带着问题品读,将品读目标与解答问题统一起来。平时练习也好,试卷考题也好,学生往往认为读是为了寻找答案,因此老师的品读要顺应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在品读中解决难题。答案有三种情况:在文本里直接找到现有的语句,作为答案;从文本的许多内容中,读出要领,概括成简明的答案;对现有的句子加以剖析,反复体会和联想,使“其意自见”。这一步要以读为主,以讲为辅。第二步彰显个性品读,通过老师的品读,创设自由阅读的氛围,充分展示各自的口语才能,充分表达各自的独到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多彩的收获。

三、师生互动三读

“以读代讲”需要书声琅琅,声声悦耳,人人参与,充分地读;也需要书香融融,人人乐意,领悟地读,快乐地读。师生互动阅读的方式,特别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极大地激发阅读的兴趣。尤其是:

1.角色互动。将写人记事的课文,让多名学生配合朗读,读出人物角色形象、语言、心理活动,形成身临其境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篇9

(一)环境熏陶法

课堂环境作为教学开展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明显。想要提高学生读书的热情,构建有效的教学环境十分必要,教学中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对读书环境加以创造,举个例子,将一些励志的名人名言张贴在橱窗上,并设置相关读书评比栏,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学校的阅读环境非常好,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阅读不仅仅是读,讲也是关键环节之一。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的讲解,否则即使你读很多,但是不理解也枉然,所以说两者之间是缺一不可的,读好文章与讲好文章的结合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我们要运用创新、有效的阅读方法来提高阅读的学习效率。在学习中,不应一味地去讲或者只注重读,那样不仅不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会对学生学习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据此教师应该对语文中读与讲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促进两者的有效结合,提升教学效率。

(二)故事吸引法

故事吸引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手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大,教师在给学生讲故事时,为激发学生兴趣,应引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并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故事,如凿壁偷光,通过故事讲述来吸引学生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故事时应遵循相关原则,故事内容应与学生年龄相符合,否则难以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故事的选择应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主,紧扣语文教学核心,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另外,故事内容应简单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否则便会失去故事吸引法的应用意义。

(三)榜样引路法

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于周围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比较心理也十分突出,因此,一旦出现竞争对手,学生内心深处就会涌现一种竞争意识,为促进阅读教学的实施,教师应善于发现“闪光点”,并在班里推行亲子阅读,以此来鼓励学生。教师定期评选“小小故事家”,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举个例子:教师在榜样引路法应用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如ABC三个组,教师设置一些奖励办法,对于阅读数量最多,阅读质量更优的小组给予奖励,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小组都会主动努力,从而达到最终目的。榜样引路法的应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激励机制,通过该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长此以往会使阅读成为一种良好习惯,对学生今后语文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能。

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大力开展阅读活动,加强亲子互动

为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展示机会,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好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最佳的展示方法则是组织多种阅读活动,例如:古诗大赛、故事大餐、好书大家读、亲子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感觉到阅读的生动有趣,从而产生较大阅读兴趣。

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家庭的责任。为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与家长应加强合作交流,达成有效共识。教师应向家长宣传开展亲子阅读的必要性,并传授相关经验。

相关研究显示,不同的同伴关系会引发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其中也包括阅读教学。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发现亲子互动读书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拉近家长与学生间的距离,加深家长对学生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而且能促使家长改善传统教育方法,而学生对阅读活动的热情也逐渐提升。

(二)对学生学习合理评价,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体系相对薄弱,认识水平低下,相关经验不足,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学生遇到诸多阅读障碍。基于这种发现,教师应对学生加以合理引导,及时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各种困难。例如:对不良阅读姿势进行纠正,增加古诗词的背诵数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阅读活动中的各种畏难情绪。

在评价工作中,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1.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有针对性且评价详细,同时还要给学生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方法,进而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2.由于教师的指导和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情及今后的语言表达意愿;因此,教师应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于不敢表现或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使其有表达自己意愿的勇气,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吸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及时总结和反思自己,进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口语交际教学,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三)记录学生成长特点,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新课程的推进中,最大的亮点便是引进了成长记录评价法,该评价方法能实现学生自我肯定、自我提高、自我监督,对学生成长具有一定作用。教师将成长记录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养成收集整理的好习惯,并将自己的阅读成果记录下来。阅读成果可以是奖品,可以是作品也可以是照片,当学生打开记录袋会发现自己成长进步的脚印,使阅读兴趣持续不断地提升。

为促进学生提升阅读兴趣,自觉形成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将目标生成法应用于其中,提高学生阅读意识,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乐趣。为做到这一点,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考级活动,利用竞赛机制来激发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在活动组织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每读一本书,便可获得100分,背一首诗歌则记100分,获得分数最多的学生即可获得“读书小能手”的称号。对于得分较高的学生,教师可适当进行奖励,并举行颁奖仪式。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数量与阅读质量两者都是不可缺失的,在阅读的学习中不能只重视数量的阅读而忽视质量的保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要注重将课外的阅读引进课堂的学习中,保证读写的阅读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不断提升阅读素养。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便会更加轻松,更加乐于终身阅读,享受快乐人生。

三、结语

为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可采用“八法”对学生阅读习惯加以培养。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的重视度相对较高,学校普遍加大了阅读的实施力度。为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及时优化传统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出问题解决对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完善教学内容,改进评价方式,进而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敏.让阅读浸满花香——浅谈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5,(36).

[2]王玉春.对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一、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小开始。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儿童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思维和智力会得到同步发展,这就揭示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智利的开发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儿童又以七、八岁时求知欲最旺盛,好奇心最强烈。这个世界很精彩,现在的儿童聪明,知识面宽,但他们对世界渴求了解,渴求知识的欲望很强烈,这是培养他们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大量的阅读自然而然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语言也会越来越丰富,也就学会了写日记,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二、阅读教学要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动手的习惯,在读书时会进行圈、点、勾、画,能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题目首先映入眼帘。教师要教如何理解题意,如《亡羊补牢》可教结合课文谈体会,从而理解课文的方法。开始读文章时,应教学生读的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得连贯上。教学生熟练运用字(词)典,自己去学习生字词。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用分解词素、组词、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解决。在学生初读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会提高初读能力。在精读课文阶段,要教会学生如何了解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读书要领会其中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如《天山牧场》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其中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其次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像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雪峰、绿林、繁花,点缀着天山的千里牧场”是怎样一幅画面?要让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图画。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是由语文课的特性决定的。总之,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教育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它不只表现在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能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能够独立的阅读并理解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循序渐进。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以识字、词到理解文章内容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的特点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有声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课标》中规定: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对朗读是学习阶段,教学过程中要在“正确”上下功夫,不能对八、九岁的孩子强人所难,拔高要求,否则欲速则不达,结果会事与愿违。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趣味性。

当人们对某一类事情感到有趣时,便精神饱满,心情愉悦,脑垂体分泌活跃,新陈代谢加快,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水平提高,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思维敏捷。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很差,因此,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变换不同的方式,适时运用领读、伴读、齐读、竞赛读、分角色读,借助插图、录音、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五、培养阅读要注意“三动”相结合。

所谓“三动”指的是:动口、动手、动脑。我觉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线,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目的。

1、动口

动口是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种机会,引导学生“动口”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说明了读书就是要动口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

2、动手

教学时,不但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效果才能更显著。如在教学《窗外》时,只引导学生对“春”的段落进行了分析。“夏”、“秋”、“冬”则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通过这样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进行了拓展训练的目的。另外在学习完一些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既能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

3、动脑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学与思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期坚持不懈,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六、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