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三语文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的教师认为复习就是复收,就是通过复习来弥补知识的缺漏,于是让学生读读记记,做做练练;也有些教师将平时教学内容简单重复一遍;还有的教师认为复习课可多上也可少上。其实,有效的复习很重要。复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加深理解,全面提高。同时,复习又能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触类旁通,弥补平时教学中的不足。总复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重视复习,同时注意采用一些措施来提高复习效率。
一、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和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和补充;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有助于对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考纲,把握命题思路
只有研究考纲,吃透考纲,才能准确把握高考试题中所表现的学科教育思想和未来试题的命题思路,才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教师要做到胸中有法,必须首先自己心中有纲,同时还要让学生熟悉考纲,了解高考的要求,使之学习有据。在高三第一学期,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力争在第一时间得到考纲,因为每年高考的要求甚至范围都有变化,我们必须根据考纲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避免走太多弯路。
三、增强语文复习教学的创新性
高三的语文复习教学需要创新,在指导高三学生复习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通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今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所以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时,注重让学生抓住意象、情感,去思考、去发现、去领悟,从而总结出一套可行的鉴赏方法。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四、找出语文复习中的规律
语文复习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零碎知识梳理成体系,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概念。还要让学生知道,现在的考题日趋生活化、能力化。考试不能单靠学过的书本知识,而应让他们开阔视野,把注意力放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复习过程中,老师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例如成语复习,学生对成语的应用不像日常用语那么熟悉,但又有所了解,因此在组织复习时要注意归纳总结,找到一些规律,学生就不必浪费过多的时间去死记硬背了。
五、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运用讨论法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师生互动,关键在于教师甚至是学生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高质量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能击中知识的本质,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另外,教师抛出问题的时机要恰当,要把问题设置在知识的重点之处,知识的转折和发展之处,学生遇到学习困惑之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千万不要满堂灌,而应大胆的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师生互动教学,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反序复习法
读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积累一些词语句子,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这包括文章谈的是什么人物,围绕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又能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高考文言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我们作答高考文言文试题不可能把内容100 %弄懂才开始作答,实际上这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初读全文,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而往往要求我们选出错误的一项。因此,我们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对文章的理解应坚决贯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也就是说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准确理解句意、词义、字义,整个短文的关键信息基本上就了如指掌了。如从前面做起,有可能前面错误的选项会对后面产生干扰。笔者曾在自己班上做过一次试验,把学生分成两伙,在规定时间内,一伙顺向做,一伙逆行做,结果逆行做的正确率较高。因此文言文复习教学,可以逆向进行。
七、合理利用所订资料,尽量组题编题
征订的现成资料,里边有一些题价值不高,甚至对学生有误导。在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应认真筛选,大胆精简。有时只选其中1/3~1/2的题让学生做,不足的部分自己编题选题重组,再发给学生。可以从电脑下载的题中编辑5套题甚至10套题重组1套题,这样针对性更强,价值更高。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各地的试题,并且建立比较大的题库,再结合高考要求和自己学生的实际对这些题重新编辑。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使教学的针对性、合理性大大提高。
篇2
关键词: 高三学生 心理问题 疏导方法
对于每一个求学的人来说,高三都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高考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接下来所要走的路。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正式的挑战。今天的学生,大多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首次面对这么大的挑战,往往处于“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状态,甚至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境,是班主任的责任和义务。
高三的学习,不仅是智力的比拼,更是心理的比拼。尤其是在高三的后期,心理战术尤为重要。而对于高三学生来说,他们一方面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呼吸困难,另一方面在同伴中得不到理解,找不到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甚至有可能遭遇相互倾轧。这些高三学生一方面要应付繁重的课业压力,另一方面又面临剧烈的人际冲突。他们的应对方式,往往只是压抑和封闭,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们形成孤僻的性格,使他们逐渐丧失对他人的信任。这样的苦闷若在高三学生的心中盘旋不去,则势必湮灭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复习备考……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成因分析,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一、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望子成龙”的思想是中国人的普遍想法。父母辛辛苦苦地工作,无怨无悔地为子女付出,愿子女能有一个好的前途。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中,考大学还是一条普遍为家长接受的改变人生的道路。有一些父母,自己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上大学,就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让子女来实现,这样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有一些父母,因为子女在初中的考试中失利,在亲戚朋友邻里面前失了面子,很想让他们比过那些读普高的学生,因此更严厉地督促子女学习,也常常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使他们产生叛逆心理,不愿面对父母,学习也相应受到影响。
2.学校因素。
学生在高三阶段要经历一个在月考中反复挣扎较量的过程。每个学校和班级都会对学生进行排名、分析。其实每一次的排名都是对学生的一次刺激。毋庸置疑,这种刺激有正反两种效果:考得好的觉得信心满怀,充满斗志,能更好地学习;考得不理想的则会受到刺激,要么奋起直追,要么一蹶不振。心态好的学生能胜不骄,败不馁,但实际上学生的情况大多是相反的。如果连续几次月考下来成绩都不理想,那么这名学生的学习信心就会彻底被击垮。月考是学校检测学生知识巩固程度的一个很好的、也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方法。但月考也是一把双刃剑,若要使它发挥出好的一面,班主任、任课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
3.个人因素。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比我们想象中更有想法。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会产生自信、沮丧、冷静、烦躁等不同的情绪。高考的后半阶段,在季节上刚好处于春夏之交,这一时期,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也是人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容易烦躁不安。尤其是在五一前,很多的学生都会因为没有午睡产生春困、注意力不集中、疲倦等现象。同时,学生之间也会有激励、嫉妒、自卑、傲慢等不同的情绪产生。尤其是在月考后,各类情绪更容易爆发,如果不注意控制、疏导,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
4.社会因素。
这一方面是当前社会对高考的态度。比如职高的高三学生,往往就会产生和普高学生的一个对比,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存在弱势。社会的不认可度,高职院校升学率的逐年下降,本科录取人数的减少甚至取消,都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今社会越来越明显的就业压力也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有的学生认为即使大学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早点就业好。
二、相应的疏导方法
不同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对比班主任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疏导。
1.对于受父母影响的这类学生,疏导的时候必须要配合家长的力量。
可以通过开家长会的形式,让父母之间、老师与父母之间相互沟通。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高三学习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压力,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家长与学生进行一次深谈,使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没有家庭的后顾之忧,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轻装上阵,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
2.在学校里,班主任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考前指导以及考后的情绪调整。
发动任课教师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每次月考后及时地进行个别谈话、疏导,教育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在不同阶段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循序渐进,每次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只有有了这种准确的定位,学生才能坦然和自得,从而拥有良好的心情,学习才会有进步。
当然,谈话要注意方式方法。有的学生由于过分紧张,本身就认为“谈话”是浪费时间,把谈话的时间用在解题上可以做很多题目。这就需要班主任利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及时和他们沟通,让学生在没有愧疚感的情况下解决心理问题。
3.克服焦躁不安的情绪,将不良情绪遗忘或转移掉。
在一般情况下,能对自己的情绪产生强烈刺激的事情,通常都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很大关系,要很快将它遗忘,是很困难的。但是,可以进行积极地转移,即设法使自己的思绪转移到更有意义的方面,比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特别在乎的事物进行转移,如多想想温馨的亲情,让自己感动的友情,以及对自己美好前途的规划等。在转移情绪的同时,放松自己紧张的心情。
同时,高三阶段也是学生整理知识,并且融会贯通的过程。知识容量大了,要掌握的东西也多,对于没有掌握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会感到手足无措。在这时,班主任要发挥作用,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让他们尽快恢复良好的学习状态。争取和每一个学生面谈,以平等的地位,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了解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误区。
春困、疲倦等问题,是每个人正常的生理反应。要引导学生注意劳逸结合,合理搭配饮食;提醒学生不要过于担心自己的精神状态,缓解焦躁情绪。
4.树立信心,作出对政策的及时的导向。
政策虽然不是班主任能力所能改变的,但可以利用政策换个角度给学生鼓励。近年来,职高生参加考试的总人数在大幅减少,相对于总人数来说,招生人数其实没有下降,而且在越多人竞争越少的名额时,入选者的前景必然会更乐观。高校的减少招生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来说或许是有利的。班主任要让学生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给他们以继续前行的动力。
篇3
一、高三语文复习课的要求与现状
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最大要求便是高效。高一、高二可以慢慢培养学生的文学积累和语文素养,而高三学生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高考,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在试卷上书写规范且正确的答案。这就要求高三语文教师应特别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及答题技巧方面的指导。“题海战术”固然不可取,但必要的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高三语文复习课是整个高中学习任务最繁重、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而相比于其他学科,高三语文复习课似乎更难处理。当前最紧要的应是找准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最佳切入点.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能使知识得到必要的巩固与强化,从而开发最高效的复习课堂。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与优势
“翻转课堂”是源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最大特色便在于“翻转”二字。所谓“翻转”即是“颠倒”的意思。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的颠覆,是对知识传授与内化的逆向安排。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一般只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巩固内化的过程则放在课下。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程度,因此也就无法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将传统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分解,事先录制好10分钟左右的微课,让学生在课下学习,并整理下发相关任务单、学案等资料,帮助学生发现、思考、总结问题:而在课上则主要针对学生在课下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讨论。“翻转课堂”以颠覆性的自信姿态袭来,为教育变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如若恰当利用,必将有利于打造高三语文复习的高效课堂。
三、“翻转课堂”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中的具体作用
1.变机械为灵活,有利于学习个性化
就高三学生而言,他们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且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基础素养不同,他们在同一时间接受知识的速度与效果也就不同。因此,利用传统课堂进行高三语文统一复习,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
“翻转课堂”主要由课下预习和课堂讨论两部分构成,这样的拆分形式就弥补了传统课堂机械死板的教学短板。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课视频,虽是规定学生在课下自学完成,但是何时观看,如何观看,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也可以在听不懂的地方随时暂停,进行思考或者在学习平台上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而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快进观看,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利用“翻转课堂”的灵活翻转性,可以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进行因材施教。
2.化零散为系统,有利于知识链条化
高三复习涉及的知识点众多,而语文学科更是具有知识繁杂、系统性不强的特点。如果单纯利用每节40分钟的课堂进行知识讲解,不仅耗时巨大,而且效率低下。在“翻转课堂”中,可以利用微课将知识进行点化处理,从而使得每一个知识点得到聚焦。虽然每节微课时间约在15分钟左右,容量有限。但我们恰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将每一专题知识进行规划,一个知识点录制一节微课,致力于将其讲清讲透。然后将这些微课视频进行编号,形成微课系列。如此,学生在课下自学时,便会条理分明。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微课的过程中其知识链条便自然而然地清晰化了。
3.转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学习兴趣化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复习;策略
当前,国家对教育方面越发重视,因此开展了新课标的改革工作,不仅重视人文修养的养成,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这种强加在学生身上的教学方式反而会令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每一分钟都是十分宝贵的。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在高三关键性的一年,更加高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令高三的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争取令学生在语文方面获得更加理想的成绩。
1 掌握学习方法,适当降低难度
在高三这段时期中,学生多数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所以语文课堂往往都是沉闷的,这样就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将课堂氛围调动起来,积极与学生开展互动,这种互动性的方式不仅可以令学生紧绷的神经得到缓解,同时也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高效化的发展特点。以诗词鉴赏为例,这是高中语文考试中必考的一项内容,高中三年来,所学习的诗词也不在少数,例如高一的《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等,高二学习的《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苏轼词两首》等,三年下来,这方面的内容是学生不应该丢分的部分,所以教师在课堂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诗词接力的方式,一方面达到了有效的互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得到了集中,为更加高效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另外,除了诗词的背诵以外,诗词赏析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在答题时的关键点,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对诗词炼字进行充分的认识,了解在句子中所表示的意思,二是体会其中运用的手法,三是将字的原意掌握清楚,最后还要厘清在句子中的作用,达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按照步骤有序的令学生学会答题的技巧,这样不仅可以规范答题格式,更重要的是不会出现丢分的情况。教师在不断引导的过程中该应该注意不要将学生的思维禁锢住,教会学生答题技巧要比每道题都详细讲解更加高效,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在,也是实现高效复习的主要途径。
2 制定学习目标,划分学习难点
高三语文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明确终极目标就是为了高考,但是也可以将这一大目标分解为几个小目标逐一攻破,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仅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同时也达到了高效复习的目的。笔者将高三语文复习中的学习难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背诵的部分,应该争取令学生达到满分。在不该丢分的部分一定不能丢分,在可能丢分的部分尽量少丢分是复习的主要任务。背诵部分所占的分数相对较小,所以很多学生都不重视,甚至完全忽视了这部分的复习。教师在帮助学生复习这部分的内容时,应该细细的推敲,以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这首词是他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复习时应该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味,体会豪放派写作的特点,可以引申到豪放派其他作者的写作中。并且还要掌握这首词的主要写作手法,例如用典与情景交融等,这些写作手法在其他诗词中也会经常用到,对于其他诗词的复习也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其次是文言文的翻译,这是学生经常丢分的部分,因为有些字没有翻译出来,就会出现丢分的情况,因此这部分的目标就是要将字字都得到落实。复习的要点包括四个部分:(1)18个虚词;(2)词类活用;(3)文言句式;(4)翻译的方法准则。例如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考查,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令学生写出原句;或者采取填空式的翻译,仍以这句为例: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原句:吾___还也!这种练习可以达到熟记文言语句,增强语感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文白对应”的意识。
第三,在写作部分,应该实现规范合题意的目标。写作,可以说是高三语文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多数学生头痛的一项。每每作文练习的时候,能顺利理清思路,看好命题的人,少之又少。那么在复习写作的时候,教师就要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要求,切合题意,不歪解材料,语言流畅,中心明确。不论是什么文体,首先要确保行文流畅,让读者能够明白写作思路,平时多积累写作素材,将这些素材适时应用到写作中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生在临考前半个月,可以放松的心态作三两个规范的完整作文。在这时的作文里,要有意识的提炼归纳一些时事人物正反事例,回忆完善自己印象最深的生活小事,把这些作文散件放入记忆仓库,也许考场上会发生奇效。我们看,第一流的棋手在比赛前都要闭门研究,他们肯定会准备一些有用的定势。最重要的是,这对学生有一个心理上的安慰作用。
3 切实提高听课效率,有效落实考点知识
高一、高二的课堂都是针对教材的,偏向于语文素养的熏陶涵养。而高三的课堂是针对高考大纲上的考点逐一复习的,偏向于知识点的记忆,为高考语文能打高分打基础。因此,学生的听课习惯要有所改变。(1)学会调控情绪,尽量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三学习要注重考点,将语文的考点放在首位上逐个复习,精力高度集中到重点上来,为的是能够在高考中拿到优异的成绩。(2)适时、及时地做好课堂笔记。高三语文需要学生在老师讲考点的时候着重记忆,通过老师的强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在配上勤动笔,记笔记的好习惯,通过对笔记的利用,适时翻看,也能提升效率。(3)争取在课堂中便能掌握知识点,甚至能够运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三阶段是学生提升成绩的关键性阶段,作为三大主要学科之一的语文,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都面临着时间紧迫的压力,学生在身心方面经常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所以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以更加饱满的面貌应对即将到来的人生大考,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提升效率,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优化,希望本文的探讨可以为广大高三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潘兴元.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2011(3).
篇5
【关键词】高三语文教学创新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时期,这一年是高考前的最后一年,也是冲刺阶段,这个时期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命运。语文,作为高考的主要科目,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何开发利用好这块资源开展创新教育,是我们每一个高三语文教师应探索的课题,教师应突破对传统教师角色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对人类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更清晰地把握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探索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高三语文教学创新水平浅谈几点看法,我们以高中新课改(浙江)教材为例:
1. 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沿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创新能力,但因缺乏创新精神,所以创新能力体现不出来。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其表现被动不愿意去练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法,那就是“我也能和别人一样能完成好动作该多好啊!”于是我们的高三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发现亮点,尤其对个别差生出现不协调、动作生硬的情况下,不能批评,可以采取提取起其整个动作中的某个细节,甚至是一个微小的细节给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增强信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做好每一个动作,从而努力获得成功。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确立学生中心观,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创造性学习中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发展每一个个体的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高三语文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高三语文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高三语文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3.突破“死书”的樊篱,引进源头活水。
高三教学,是由课本、教参、练习构成的“铁三角”,师生困于其中,如陷囹圄,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了“教活书”,我们可以开设文学作品阅读课,每周由语文教师安排一节专门的阅读课,利用语文课阅读则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堂结束前五分钟内摘抄出200字以内的美文佳句,然后叫科代表拼合起来组成手抄报,印发给学生阅读。人手一份,以此激励学生下一次更加认真地阅读。
虽然高三教学紧张忙碌,但我们让学生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徜徉,吸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白岩松的《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中深思,领悟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执著的人生哲理。 阅读,让学生开始眼观四海风云,耳听九州风雷,笔底生出美丽的语言之花;阅读拓宽了视野,活跃了思维,激发了情趣,使学生增了智慧,添了灵感,长了活力。
4. “再前进一步”的教学
纵观当前的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情况,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课堂教学达到一定程度后,浮于表面,徘徊不前,缺乏创新性。
例如: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敢于尝试,然面,许多人的尝试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学了“形”却没有领悟其内在的“神”,没有真正地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合作学习的精髓。所以,老师需要“再前进一步”,不断追求“再前进一步”的教学意识是教学创新的灵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自身的思维定势,掌握一些课堂教学创新的技术,激发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既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更要注重思维的异型发散,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学习和探究,能够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
再前进一步的教学以激活学生思维的异型发散为突破口。要使教学“再前进一步”,必须以激活学生思维的异型发散为突破口。所有异型发散是指每一个人的思维都具有异型发散的潜能,关键是以适宜的方法激活这种潜能。具体的有:
(1)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的精彩之处品味欣赏。
(2)引导分析,促使学生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大胆质疑
教学中,教师抓住教学内容中含义深刻之处,引导学生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大胆质疑,常常会激发出智慧和创造的火花,历练久之,学生就敢于开拓思路,敢于出新意.体验更深刻。
(3)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及其结果大胆想象。
5.小结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伴着时代的召唤,加强高三语文教学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每个教师的肩上。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岗位,把学生放在心中,教育他们,热爱他们,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 张芩. 高中语文教学导入激趣略谈[J]. 才智 , 2009, (09)
[2]李雪彩. 让语文教学洋溢情趣[J].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2009, (03)
篇6
一、课堂整体评价
1.精讲精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和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特点、作用、手法深入讲解,以学生当堂做高考典型例题训练为主。
2.考题精选。从三道近年高考典型例题入手,学生以练为主,让学生当场写,组织答案,当场陈述答案,教师分析评价。
3.以学为主。这里的“学”不仅是以学生为主的意思,而且是指学到知识培养能力为主的意思。
二、课后听课反思
1.高三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少而精。特级教师的课堂是回归本真的,回想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高三教学中,总想着一堂课多讲一点,多教一点,总想着一堂课能让学生学到多一点知识,把每一个考点的每个答题层面都完完整整地教给学生,生怕有什么遗漏。殊不知,这样往往事倍功半,灌输得很多,学生听得很多,记得的却很少。
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每道精选例题的讲解都是请学生当堂完成,现场说出自己所整理的答案,不怕学生说错,不怕听不到标准答案。想想自己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有一种强烈的心理预期,希望学生说出来的最好是标准答案,没有意识到语文、语言、试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候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往往学生的答案更精彩。反观自己的教学总是在心理上对标准答案过于期待,是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只注重自己的教学结果,忽略学生听课的实际效果。
2.高三语文课堂“讲得少、学得多”是一种境界。教师要讲得少,因为教师是整个课堂的驾驭者,是掌舵人。知识是死的,常见的“环境描写”方法、特点、作用,前人都已整理得很完备了,参考书上所见都是。我们不是要照本宣科,而是要让位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自己在之前的教学中,只会按经验主义,只想让学生牢记专业术语等死知识,实际上真正考场上学生并不能对号入座,准确定位,实际做题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只掌握点点皮毛,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做题方法,不知道答案在何处寻,如何筛选和概括。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上,通过例题分析,王老师询问学生在做“环境描写”类题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学生通过做题,发现入门之道:寻找关键词,学会分类别,注意集中的语段等。这里的“道”是学生亲身实践得来,不是教师灌输来的。教师没有授之以“鱼”,只是授之以“渔”。
3.高三语文课堂可以有效利用所谓的参考答案。现在的信息如此发达,参考答案不再是开启作业的金钥匙,参考答案不再是神秘的东西,也可以放在学生身边正确使用。这里可以适当运用“拿来主义”,不要仅局限于“对一对”、“看一看”。自己平时总想着把学生手头的参考资料收上,束之高阁,王老师的课堂上,每讲完一题,就请学生将答案翻开和自己写的内容进行对比,看看是不是只关注概念,有没有展开分析,自己的表述与参考答案相比有哪些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丢分。不是让学生学会背诵答案,而是学会分析、学会判断。让学生正确领会出题者的命题意图和解题思路,并分析答案的逻辑顺序,先回答什么,再回答什么,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好“拿来主义”。
三、本节课得到的启发
1.高三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要坚持以“学”为主、学生以“练”为主的生态模式。高三课堂仍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在“学”中“练”,在“练”中“学”。考虑到语文的学科特点,考虑到高三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加强练习是很有必要的。语文课的课堂效率,不是看你完成多少典型例题,学会几种答题模式,提升解题能力才是关键。
2.高三的语文课堂,教师仍然要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凌驾于学生思维之上,而是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时的实际状态,及时跟进。课堂上,学生将在实际做题时遇到“愤”和“悱”的状态,如在本节课中,分析概括环境特点题时,如何从字里行间寻得景物特点是个难点,王老师带着学生原汁原味地读,找出关键的几处再读,特别指出几个关键词品读,答案呼之欲出。教师既要循循善诱,又要善于启发,根据本段教学重点,根据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现场反应巧妙点拨。教师的点拨是带有启发性的,教师的点拨是恰到好处的,有的放矢,举一反三,教师启而得法,学生有感而发,这是考验教师能力之处。
3.高三的语文课堂,教学安排上可以“先学后教,以学促教”。在设计教学步骤上,高三语文教师“教”的内容、“教”的时间,“教”的方式都是值得研究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发现问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内容是既定的,时间是现场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授课内容的讲解要根据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调整。教师的教是现场的,情况一:高估实际效果。一个问题的提出,自己的期望值本来很高,实际可能出现冷场,自己预先认为答案很容易,而学生在问题解决时可能会无从下手。情况二,低估学生的能力。难点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有能力解决。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转变观念,前期备课中不再仅仅关注今天这堂课给学生讲哪些知识点,介绍哪几种方法和答题模式,而是更多地考虑情境教学,多考虑会出现的情况,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篇7
究其原因,是我们忽视了语文学科特征,用单纯的大运动量训练替代了体会感悟,最终导致语文学习和复习的失败。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复习不应该脱离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色,应该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既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重视学生主体知识的建构。而教师在高三复习中的越俎代庖,为了赶进度完成复习目标而无视学生的学情,采用题海战术的做法,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所以,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高三语文复习应该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调整复习思路,回归学科特色
笔者经历过几届高三的复习,曾经运用过题海战,但事实说明:
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机械重复的大量练习,并不能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其次,提升难度并不能代替知识获得和巩固。因为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感悟、迁移、运用。
其三,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学生缺乏必要的积极准备和消化吸收,因此效益很差。我们可以看到,到高三后半学期,考试几乎不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学生已经从畏惧考试变成视考试为家常便饭,麻木应付。
所以,高三语文学习中,积累、感悟仍旧是重要环节,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高三复习,必须回归语文特色。
二、设置学习情境,回归语文兴趣
语文其实是而且应该是一门充满趣味的学科。无论从知识体系还是人文精神上说,一方面可以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汲取前人语言和思想的精髓。所以,高三复习中应贯彻“学养和使用相结合”这一原则。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
我们的做法具体有两种:
其一,广泛阅读,精心筛选学生阅读素材,设置阅读情境。高三学生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要求他们课外花大量时间阅读。而且,学生也未必能找到真正有益于高三复习的读物。所以老师必须为他们创造条件。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就常常预先做好相关阅读材料的收集编辑工作,然后以讲义的形式定期发到学生手中,使学生既节省时间,又能读到有益的素材和文章。
其二,语文知识点的复习和迁移阅读感悟的有效整合、穿插。例如,在连续复习基础知识的字音、成语、病句后,就安排一、二堂课阅读文学书籍、杂志,这时,学生肯定不再觉得枯燥乏味,会兴趣大增,情绪高涨,既提供了学生复习巩固的机会,同时,又能使学生沉浸在语文阅读的氛围中,增加作文素材。
总之,灵活地把语文阅读积累与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穿插、配合。一方面,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阅读,能更好地感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时间同一内容的复习和单纯的练习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需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要在遵循整个复习计划、进程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保证各个考点都能在阅读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作为学生,既要能够遵循教师的复习思路,在每个阶段巩固好复习的重点板块,又要有自主调配、查漏补缺的能力。
三、注重自我体验,回归主体地位
高三复习中教师容易居高临下,否定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我们要放弃盲目蛮干的做法,明确且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应该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精讲精练。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教师的导向作用”上显身手。高三语文教师的作用从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转变为:1.控制学生学情,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2.点拨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3.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篇8
高三语文课堂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课堂容量大,知识密度高,在这个基本现状下,高三的语文课堂有呈现生命化的可能吗?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课堂不仅是有可能的,而且是应该做到的。
一、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知识的生命力
一堂有生命力的课,需要教师用精彩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用巧妙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用机智的语言实现知识的生成。但除了这些常规的要求外,生命化课堂首先体现为知识的生命力。课堂上的知识不是一个个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的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而是易被学生掌握的、鲜活的知识。以往过多强调认识的客观性,对认识的能动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形式,知识的呈现形式呆板、生硬。而要实现知识的生命力,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认识的建构性原则,他们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故而,高三的语文课堂要实现生命化,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样活动的知识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
除此以外,高三的语文复习还应符合这个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三语文复习,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归纳为主、归纳演绎相结合。高三的复习课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语文知识、试题中隐含的规律,从而再利用规律解决同类题型,或解决新问题。如果知识由教师直接给出,就会导致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出现知识有余能力不足的情况。由学生自主归纳知识,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就能很快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比如在“理解文意迁移运用”这一专题的的教学中,我很注重让学生自主归纳答题的注意点。运用让学生自主评分的方式,分析失分的原因,再从中得出答题时应该注意的要点。设计这个环节时,我还考虑到学生失分原因五花八门,在各道题中都有所体现,为了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我给学生的每道题的答案示例都侧重于一个要点,便于学生准确地辨析,从而明确地掌握。
高三语文复习课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教育的过程不应是传授如何解决既有问题的思维经验,而是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并获得教育效益。高三语文复习课,应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标,以传授知识为手段,以组织训练为主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互为手段和目标的,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总结规律,提炼技巧。这样活动的知识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样的知识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二、运用合作性学习,激发学生情感的活力
我们难以想象一个缺乏学生情感流动的课堂会是成功的课堂。离开了情感的活力,学生的学习只可能是被动的、应付式的,这样连基本的教学的有效性都谈不上,更何谈生命化。高三的语文课堂就教学内容而言,本身的人文性、情感性比基础年级要弱,但这是不是等于在高三语文复习备考过程中难以实现学生情感的活力呢?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曾经说过,“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观察到,最持久强烈的愉悦不是来自一般的‘快乐学习’活动,不是来自简单的表扬欣赏,而是来自人的文化创造活动自身的激励”。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充满着大量的思维的创造,对知识习得的快乐。在这个意义上说,高三语文课堂完全可以是充满着学生情感的活力的。而合作性学习,就是激发学生情感活力的最佳方法。
合作性学习理论的源头应该是来自于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所主张确立的人道主义的师生关系。阿莫纳什维利明确提出合作教育学的思想,他创造了基于合作原则的师生关系和师生交往的新形式,创造了使学生快乐地、生气勃勃地学习的机制。
在合作性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注重互助与协作,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师生关系,也是合作关系。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能使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
合作教育学理论强调,在教育思想上必须承认,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对儿童的爱和尊重,使儿童得到认识的快乐。教师的引导,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学生情感活力的源泉。它绝非单纯的夸奖可以替代,是学生内在情感发展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笔者在高三开展过时评教学。学生准备一个热点时事,全班同学自由发表对这一时事的看法,教师也参与到这个讨论中。观点分歧很大时,学生还会展开激烈的辩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创造者。当学生言之成理时,教师采纳学生的观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三的习题讲评课,也不能以学生掌握僵死的答案为目标,作文讲评课的操作更不能是老师的一言堂。如在讲评议论文时,为了突出“扣紧、说透”的要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主体段的互改。可以采取学生单独评改、小组交流评改或全班讨论评改等方式,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平等地参与到讨论之中,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感受到进步的乐趣、收获的喜悦。
当然,要想课堂上学生具有情感的活力,教师一定要具有亲和力。一般来说,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是有一定亲和力的教师,只是生命化课堂上的教师更应该具备这一特点。教师有亲和力,师生才可能有情感的交流、互动。难以想象当教师几乎成为课件播放的机器,师生缺乏情感的沟通,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学生情感的律动。
三、建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命化课堂要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倪文锦教授曾经指出,新课程的根本出发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学评价中,也提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生命化课堂强调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与新课程的这一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合作教育学理论也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牢固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学要以学生个性的整体、和谐发展为目标。这些都要求高三语文课堂要轻知识传授,重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授之以“渔”,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具体到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首先要能做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同样是练题讲题,生命化课堂上的教师要能做到精选典型题目,举一反三。比如作文的教学。好的作文题能发挥其有效的典型示范作用。绝大多数高考作文命题规范,留给学生较大的写作空间,富含人文性和思辨性,是高三写作教学的典型素材。但有些题目中的材料本身缺乏逻辑性,或者指向性太模糊,如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的“船主与油漆工”、安徽卷“梯子不用时请横放”。教师应懂得辨析,懂得取舍。选择的标准在我看来,一方面是指向明确,操作性强,适合学生通过对该题目的训练掌握相关方法。另一方面是思辨性强,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能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少研究者将中国高考的命题与欧美进行对比,指出西方相关的作文考题重理性分析,特别是重视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点在近几年中国高考题中也有相关转变,出现了很多突出理性分析的题目。如2012年高考福建卷和广东卷等。这样的题目适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篇9
关键词: 高三语文总复习 备考策略 研究性学习 教学管理和监控
高三语文该怎样进行备考,如何才能高效率地提高学生高考语文成绩,我以为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度重视试卷讲评
高三语文总复习,一般说来要做大量的试卷。如何高效地发挥试卷(如省、市质检)的榜样甚至是导向的作用?我以为要特别重视试卷的讲评。试卷讲评对于教师而言,要提高讲评质量及针对性,对于学生而言要重视讲评,做到一练有一得,在教师指导下提高自评自学能力。首先,讲清试题的测试点,即本题主旨和目标,以《考试说明》为鉴,讲清它是“说明”中的哪一项,这一项的要求是什么。其次,讲清试题的角度,即是怎样(通过什么)来考的,如以变换了的种种说法,考查对句意或文意的理解;如文言文中,以句间关系的理解,考查翻译能力,即翻译时加上什么样的关联词。再次,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第四,纠正错误务必落实。对于教师而言,要了解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哪些学生错,有针对性地改进复习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改正错误的规律。第五,要讲究拓展。某题考查某内容、某种角度,同样的考查内容,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考。同样的要补充,有些变化的更应补充。这样,即可以以一定的量的重复,加上一定的变化,来增强对此一类题的理解,做到练一些题,通晓某一类题。对于学生而言,还可以自选课外题,以拓展对某一类题的范围、考查方式的认识。最后,特别注意在讲评中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成绩较好的学生看到差距,向更高远的目标奋进;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总结教训,鼓起勇气,树立信心。
二、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
2005年以后,福建语文高考试卷剔除掉语基部分的单项选择题,提高了阅读和写作的赋分比例,把作文提到70分。因此在高三语文总复习中,我们首先必须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训练,把这两块作为备考复习的重点。在阅读方面,必须加大训练力度,掌握一些解题方法或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这里特别指出,老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或规律。其次,从试题设计的侧重点,把握材料的核心。命题设计者总是根据阅读材料的具体内容而确定测试重点,而这些测试重点常常是材料的核心问题,也是学生理解这篇材料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懂得试题设计的这一性质,我们就可以从材料的本意内容出发,抓住全文的核心,然后一个一个地突破试题的重难点。
三、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习惯于将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复习教材内容,梳理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第二阶段,分专题选讲,强化基础知识;第三阶段,查漏补缺,综合训练。实践中我发现,将二、三阶段截然分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尤其是将教师讲和学生记分开进行,不利于学生及时总结和反馈,特别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整齐划一的复习模式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复习效果。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后期复习中,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复习中侧重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纲的体系、课本的脉络和高考的要求,将复习内容转换成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高三学生经历近三年的高中学习,再加上前一阶段的复习,面对高考的挑战,他们已经具备展开初级研究的能力和独自探究的愿望,适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观望自己、总结自己的机会,无论对何种层面的学生,其积极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譬如帮助学生在确定专题、展开研究、检测调控的各个环节中,了解自己的迫切需要,完善知识体系,充分认识自己,为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的建构过程服务。在探索研究过程中,适时进行师生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诱发思维碰撞,监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共同探讨、提高。在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带着书本走向老师”,但老师并不是被动地等待,更不能当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老师的指导、点拨、督促和检查是整个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篇10
关键词:题海 精讲精练 反刍
高三语文的复习备考总是避免不了走这样的流程:第一轮复习梳理教材,第二轮研究考点,分考点讲解出题方式,答题方法和规律,然后就是反复做题、批改和讲解。第三轮便是把各个考点合起来再训练,查漏补缺。一轮又一轮,一张又一张……讲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似乎只有这样做了,老师才自觉是个负责任的好老师,也才可以放心地让学生走进高考考场。
然而,这样老师忙得不可开交,学生累得昏天黑地以后,是否真的效果独到呢?能否有一种让老师轻松,学生快乐,而又卓有成效的复习方式呢?这与新课标中“以生为本”的理念是否相符呢?鉴于此,我对高三语文复习进行了些反思,有如下感想:
一.题海战术并非上上策
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因为以考促学,似乎可以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并不是成正比的。因为首先在语文的学习中,除了识记外,还要求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即“懂”和“悟”。而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果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悲观失望。所以,我以为题海战术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所以它并非备考的上上策。真所谓“学海无涯很艰苦,寒窗挑灯是清苦,题海作战更痛苦”。
二.精讲精练是基础
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就是“大量讲述+大量训练”。这种做法不符合“生本”教育的观念,教师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学生消极听取。这种做法的结果首先是“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其次“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最后是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的讲解应是给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对知识进行面面俱到地简单“回锅”。所以教师的讲解应是富有针对性的、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
三.不断反刍是良策
高三语文复习有大量的知识要记忆,但是按照遗忘的规律来看,就必须不断地巩固。而且当各个板块都集中在一起时,学生就会犯糊涂,出现“高原反应”。况且第一遍往往是生吞活剥地吃进去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反刍来进行消化。就像牛儿吃草一样,先吃下去,再反过来回嚼,分类整理,吸收消化。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第一遍学起来很难的问题,过段时间内再反过来学,会觉得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也就是说“反刍”不仅能巩固记忆,还能帮助理解,总结做题规律。
四.成就感是源动力
学生不想学,任老师怎样灌也是无济于事。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才会事半功倍。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怎样让学生有成就感呢?
首先,要降低考试难度。学生复习什么考什么,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其实高考中基础题也是占很大分量的,而难度值高的题毕竟是针对少数优生的。为何要为少数考生而扼杀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呢?
其次,每次考试后帮助学生分析试卷。分析时不仅要指出学生失分的原因,自己的弱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此次考试比上次考试进步的地方,让学生有成就感。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在漫长的复习中充满信心而不是陷入“久则钝兵挫锐”的局面。也才会让学生更信服老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三挑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