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篇1

一、公司财务领域风险管理研究现状的简要回顾

相对于公司财务理论的其他板块而言,国内财务学者对风险管理的关注与研究显得严重滞后。总体而言,在国内学者看来,风险是公司理财活动的外生变量,在财务决策中,当然应该权衡风险与报酬,但无意从财务的视角控制或管理风险,或至多将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视为投资管理、筹资管理以及股利分配管理当然构件,而未从基本理论的角度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予以探讨,因而未能从公司财务学的视角确立完整的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架构。但是,让人欣喜的是,财政部部长助理王军在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以及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5年年会暨第18次研讨会上所做的讲话中,提到我国会计学界今后三年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其中重点之二是“关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问题”。在这一点中,王军认为“理论界应当充分研究从最初的相互牵制发展到目前的企业风险管理架构”。由此,我们坚信,我国会计学界以及公司财务学界对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春天即将来临。

反观国外,情形则大不相同。就国外出版的几本权威的公司财务教材而言,无一例外地用相当的篇幅讨论到风险的管理问题。在讨论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这些教材或专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讨论了跨国经营带来的有关风险的管理,如外汇汇率风险以及政治风险的管理。相对于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国内公司财务学术界的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国外公司财务学术界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也同样存在一定的缺憾,如没有研究风险管理在公司财务理论中的地位,因而也未能从公司财务视角提出完整的风险管理理论。

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研究

1、风险存在的广泛性及其产生机制的复杂性

企业的基本经济活动可区分为资金运用活动以及资金筹集活动,而资金运用活动主要包括内涵式的生产性资产投资与外延式的企业并购。其中,生产性资产投资又可划分为资本投资活动以及日常营运活动,资本投资活动面临的风险可通称为项目风险,日常营运活动遭遇的种种不确定性可区分为市场风险与环境风险。其中,市场风险是市场制度固有的各种风险,包括价格风险、供应链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外汇风险等;环境风险则是源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所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包括自然灾害风险、政治风险、政策与法律风险以及科技风险(或称IT风险)。企业并购活动面临的风险可通称为并购风险,具体包括并购过程中的信息风险、反收购风险、法律风险、体制风险以及购并后面临的营运风险等。至于资金筹集活动面临的风险则可具体化为融资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外汇风险等。值得注意的是,因负债融资所导致的财务风险则不能简单的归入资金筹集活动面临的风险系列之中。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不能偿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以上提到的所有具体风险都构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驱动因子。由此可见,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上述各类风险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它们的最终实现将会导致企业现金流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提高了折现率,从而冲击企业的当前价值;另一方面影响企业到期偿债的能力,威胁到企业的持续经营,增大了企业的破产成本,而这也同样会冲击企业的当前价值。这正是我们从公司财务角度研究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原因:即风险管理与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密切相关。我们认为从公司财务的角度看,风险管理的直接目标就是最小化影响股票价格的冲击以及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的持续经营。由于随着财务风险的增加,企业的破产成本也将随着上升,从而侵蚀掉财务杠杆带来的经济利益,使得企业的价值呈递减趋势,所以,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即是追求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而统一于公司财务的基本目标。

2、风险管理是企业价值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恰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企业的当前价值:有效地降低企业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以及增加企业未来的自由现金流量。首先,由于利得与损失在税务处理上的不对称性,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其次,当企业存在较大的财务危机成本时,正确的风险管理不仅可以减少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降低财务危机的成本,而且为企业提高负债比例提供保障,而债务的增加相应地可以提升税收挡板的作用。以上两点的效应,都可以提高公司的当前价值。最后,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未来产生更加稳定的现金流,以使企业保持较稳定的经营业绩,维持外部投资者的信心,从而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

由此可见,风险管理可以为公司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而与投资管理、筹资管理以及股利分配管理一起构成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引擎。

三、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研究――财务理论视角的思考

从公司财务理论的角度看,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管理内容的相对独立性。

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是正确地识别公司当前面临的各种风险,客观评价各种风险给企业生产经营可能造成的影响,继而运用相应的技术方法和交易策略对企业的“受险部位”进行管理,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以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由此可见,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与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股利分配管理的基本内容是有区别的,但同时又是互相联系、互为交织的。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的客体(即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是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中产生并显现的,只不过投资管理与筹资管理将风险视为外生变量,而风险管理则将其视为内生变量。

2、风险管理目标的相对独立性

作为公司财务的基本内容之一,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与投资管理、筹资管理以及股利分配并无二致,都是寻求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但就其直接目标而言,则有着显著的不同。资本投资的直接目标是最大化投资的净现值,营运资金管理的直接目标是最小化营运成本,筹资管理的直接目标是在保证投资所需资金的前提下,寻求筹资成本的最小化以及资本结构的最优化,股利分配管理本质上属于筹资管理的一部分,因而有着与筹资管理基本相同的直接目标。而风险管理的直接目标,如前所述,就是最小化影响股票价格的冲击以及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的持续经营。

篇2

关键词:测绘工程;风险;管理

1 引言

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工程行I也在不断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大中型的测绘项目当中,其所投资涉及几百万甚至几亿的数额,因此其所需要的测绘技术、管理严谨度和建设周期均需要精准控制。但是现在许多工程单位的测绘管理还存在不少风险,因此,在测绘工程项目进行前和实施中利用管理的知识,对测绘工程项目风险进行研究,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2 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2.1 风险管理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风险管理的定义是: 风险管理是一个项目通过采取管理的手段来降低风险或者降低风险损失的一种过程[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是首先进行风险识别,再将风险的各因子进行评价,然后制定出风险应对措施。

2.2风险管理的特性

2.2.1风险管理的意义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有效的识别风险和应对风险,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使用较低的额外成本来完成既定目标,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风险管理一般用于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3],但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必须针对事前分析,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试验证明,风险管理一般适用于周期长、资金数额大、技术要求复杂的大中型项目,这类项目的周期长,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的风险更大,一旦风险管理不当,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2.2.2 风险管理的缺点

鉴于风险的一些属性和危害,我们必须正确对待风险,但在许多行业和工作中,人们的风险意识依然很薄弱,尤其是管理层面缺乏风险意识,潜在风险对项目的持续进行和财务周转造成重大威胁[4]。另一方面,当意识到存在风险时,往往由于手段或者方法单一,导致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风险识别和防范风险,使得不能很好的将风险降至最低,总而言之,我们对于风险的认识依旧需要提高,对于风险造成的危害需要进一步普及。

2.2.3工程测绘的发展前景

工程测绘是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单位要想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严格控制工程测绘的质量。虽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测绘工程起步晚,但是,近几年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正在朝着现代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工程测绘技术的研究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测绘技术,从而使工程测绘技术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除此之外,还应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测量精度,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从而促进测绘技术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

3 测绘工程中的风险

3.1 技术风险

测绘技术是影响测绘质量的重要因素,掌握正确的测绘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测绘工作中的失误,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测绘工作的效率。当前在测绘工作过程中,测绘的技术多种多样,不同的测绘方法有着不同的操作方式,同时,每一种测绘项目其选用的测绘方法也不同。如果在测绘工作过程中,只要存在一个环节的测绘操作失误就会严重影响着整个项目工程的土地测绘质量。因此,测绘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充分掌握各种测绘的方法,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土地测绘工作,有效提高测绘的质量和效率。

3.2 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主要是管理层或管理人员的管理疏忽或者管理经验不足给项目带来的风险。管理人员由于管理不善,致使工作人员搭配不合理、工作方法错误导致项目不能顺利完成,这种风险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降低。

3.3 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是指项目所在的环境条件来带的风险,如果一个项目位于环境条件苛刻的情况下,环境对于项目产生的风险会极大地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高山山地地区的项目,首先需要考虑当地的地形地理环境,对于要求高海拔作业的人员和仪器进行检查,将环境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4 测绘工程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4.1 风险识别

在测绘项目的初期首先需要进行风险识别,如气候、安全、技术、质量和资金等因素,在测绘项目的风险识别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风险识别方法,在众多的因子中统计提取出可能的风险因子,并将可能带来风险的因子纳入评价体系。

4.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的方法一般有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比如概率统计法、流程分析法等,常用的方法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量评价为主,评价标准一般遵循相应的等级,风险等级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发生后的影响有关,风险发生的几率越大,产生的后果就越严重,对于风险定性的等级就越高。

4.3 风险应对

4.3.1 制定风险控制方案

工程的深入进行,风险是时刻相伴的,风险控制方案的制定,其目的就是及时的反馈项目风险的控制信息,并为有效实施控制方案提供必要的指导。保证在风险发生后有两套可供选择的措施方案,一是保证原计划如期进行的方案,二是预防措施方案,这样测绘工程就不会因风险的影响而延误工期。

4.3.2 重点控制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风险

测绘工程的施工现场比较复杂,流程比较繁多,这就直接导致测绘单位的人员流动性非常之大,这就造成实际用人和测绘单位较大的员工流动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用人需求,部分测绘单位会降低招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也就无法保障测绘单位内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尤其是财务部门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同的人对工程造价结果的认识也会千差万别,这是造价控制中首当其冲要面临的最难实现的、作用时间最长的风险。一方面,测绘单位通过定期的培训或组织人员到外参观,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现阶段的不足,使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量,提高评判工程造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加强员工之间彼此的默契程度,提高协作能力,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式的计算并不能准确的得知政策变化和市场变化的情况,应该深入一线市场,实地考察,对每项情况都深入了解,在本单位财务情况结合市场形势的基础上整改建设计划。

4.3.3 提高管理的技术,更好地回避风险

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安全教育等方式更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提升管理技术,可以借鉴国内外在测绘施工中风险管理的具体做法,更好地降低测绘施工中的风险。除此之外,根据测绘施工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风险评估,从而使得测绘企业可以在回避风险中获得发展。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使得测绘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多,使得人们对工程测绘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我国的测绘事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各类测绘工程项目进行的如火如荼,但该领域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手段依旧需要提高和加强。最后祝愿我国的测绘事业更进一层。

参考文献:

[1] 吴晓红.基于可拓学的测绘项目风险管理[J].测绘科学,2011,04:226-229.

[2] 王志平.测绘项目的风险管理[J].地理空间信息,2008,06:136-138.

[3] 杨娟芳.测绘工程中的风险管理分析[J].山西建筑,2016,33:235-236.

篇3

【关键词】风险管理;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应用

前言

确保人身、电网、设备安全,实现安全发展,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电力公司的必然要求,也是电力企业重大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近年来,公司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加强“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反违章和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强化应急机制建设,有效保障了人身、电网安全和可靠供电。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以工程、系统、企业等为对象,分别实施风险危险源的辨识、分析、评估、控制,从而达到控制风险、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的目的。风险管理的应用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并从50年代开始,发展了分析和控制的相关理论,到现在历经70多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目前,以安全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风险管理已在机械、化工、石化、冶金、电力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企业安全生产中总是客观存在着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这些危险因素暴露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就形成了风险,一旦风险失控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电力系统推进风险管理,要充分借鉴以往安全性评价、风险分析与控制等工作经验,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和工作机制,注重识别各种风险因素,采取切合实际的控制措施和方法,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二、风险管理内容及特点

1.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

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事故类型,列举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典型事故案例,用于辨识和防范现场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特点,针对作业计划、布置、准备、实施的全过程,辨识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落实预防措施,保障作业的安全实施。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以防止人身伤害和人为责任事故为主线,评估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状况,评判企业安全风险程度。

2.风险管理的特点

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注重对物、环境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评估,反映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重视作业过程和具体作业行为的安全风险控制,反映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的受控程度。

风险评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了对“人”的安全风险管理,在人员素质评估方面,不但强调了作业和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技能,还提出了生理、心理等安全适应性问题;在作业行为评估方面,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在事故当中表现出的人为因素。

三、风险管理在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早在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就在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电网企业实际相结合,组织编制了《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供电企业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

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为:

1.编制风险预控实施计划。认真总结和借鉴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经验,研究确定开展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的主要内容及专业范围,组织制定推进计划和工作方案,参照制定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推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建立基础。

2.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以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重点,认真开展基层员工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结合岗位实际,利用班组安全活动、集中授课、事故案例学习、作业实训等多种形式,使员工全面掌握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内容和方法,提高作业安全风险意识和岗位安全风险辨识防范能力。

3.开展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参照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利用春秋季检修预试、日常巡视检查、专项巡视检查等,系统查找和识别设备、环境、工器具、劳动防护以及物料等存在的静态安全风险,逐条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并做好日常完善与维护工作。

4.实施作业安全风险控制。各实施班组(工区)作业前,应依据静态安全风险库,并参照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确定作业静态安全风险,同时对本次作业的特殊危险点、作业对象、作业环境、作业方法、工作量、进度要求、人员组成等进行分析,查找出本次作业特有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通过填写安全风险预控卡或与作业指导书相结合,并在作业过程中严格落实,保障作业全过程的安全。

5.改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结合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和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推进情况,以及作业实施中暴露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风险,补充完善本单位安全风险数据库、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等,促进作业安全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持续改进。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丰富和完善了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从侧重对物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整改,到侧重对人员和管理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控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实现了对不同管理对象的风险辨识和预控;

二是在安全风险管理统一框架下,各专业部门紧密协作互动,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地开展工作,通过自上而下组织推进和自下而上实践反馈,全员参与,上下联动,促使各级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和辨识防范能力普遍提高,生产环境和安全防护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显著加强;

三是按照每台设备,每类作业开展风险辩识,危险因素描述更为具体,控制措施更具针对性,突破了传统方式下现场安全措施笼统,操作性不强,安全预控质量因人而异的管理瓶颈,推进了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突出体现了安全管理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更加切合实际,对于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保障人身、电网、设备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4

1.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立统一的两面,其基本内涵为:以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为指导,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纳入统一的一体化管理框架。首先,以风险为导向,在“全面风险管理”层次上对内部控制进行思考与定位,在全面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分析、设计、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然后,以内部控制为平台,通过内部控制活动,在集团企业的风险偏好范围内管控风险,最终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总之,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通过内部控制为全面风险管理找到着力点和切入点,能够有效避免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分离,防止风险管理流于形式,以促进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在集团企业内部有效运转。

2.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根据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本要求,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基本内容为依据,参考《上海证卷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香港联交所的《公司管治常规法则》、英美等国家的管治守的基本要求,立足集团企业的实际情况,以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为指引,构建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全面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控、风险管理考评、风险管理报告与风险预警六个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通过编制《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手册》来体现,以其作为集团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操作性文件。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

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设立全面风险管理目标、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实施风险管控、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考评、明确全面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等。

1.设立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应该始终围绕支持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工作,使风险管控与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相适应,并将风险控制在集团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为确保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障,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企业价值”。因此,需要在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设立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第一,进行集团企业环境分析。采用“SWOT”和“PEST”分析法,全面分析集团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并形成环境分析报告。第二,制定集团企业风险管理方针。基于环境分析报告,制定集团企业对各种重大风险和重要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方针。第三,设定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为了保证集团企业建立科学、合理战略目标,将集团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风险偏好与集团企业战略相联系。在集团企业战略目标设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各种风险的影响,使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与风险管理方针相吻合,保证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与其风险偏好相一致,确保集团企业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方针与价值创造相一致。因此,在制定集团企业战略时,一方面使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符合既定的风险管理方针,另一方面,通过风险管理为促进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障。第四,制定集团企业运营目标。以集团企业风险管理方针和战略目标为依据,设定运营目标,据此确定三年或五年滚动经营计划。在运营目标的设定和经营计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各种运营风险,并使运营目标、经营计划与风险管理方针和战略目标相容。第五,建立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根据运营目标,制定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总目标以及分子公司、各部门和业务单位的具体风险管理目标,形成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

2.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要以风险为导向,分析、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活动,旨在全面降低和管控集团企业风险。(1)开展内部控制现状诊断评价以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为指导,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为依据,以“行业最佳实践”为标杆,从“内部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制度审核、流程测试等方法,了解集团企业业务运作、经营管理现状,分析评估内部控制事项是否符合相关的内部控制要求,是否符合集团企业制定的全面风险管理方针,诊断内控薄弱环节,评价内控有效性[3]。通过以上诊断以及评价,揭示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确定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例如,2013年,JZ能源集团按照上述诊断评价方法,对“投资、融资、担保、销售、采购”五个重要业务环节,共设置了446个检查点,全面剖析经营管理及内部控制现状,查找不足。通过内部控制现状诊断评价发现五个重要业务环节的总体完善度为64.57%,属于中等;检查点的执行有效率为85.20%,结果良好;制度的总体合规率为75.78%,属于中等。由此可知,其内部控制还存在缺陷,需要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提升内部控制执行力。(2)建立风险识别分类框架结合集团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现状、实际业务板块特点、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条件,运用访谈、研讨、资料研究、发放调查问卷、审阅所有重要的管理制度以及制度与流程相结合的形式,建立风险识别分类框架,规范风险描述语言,统一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并明确各类风险的责任管理部门。例如,2013年JZ能源集团按照上述方法,从“战略、法律、运营、财务、市场、投资”方面建立了风险识别分类框架,见图1。(3)进行风险辨识根据风险识别分类框架,对各类风险进行分类细化,辨识出集团企业需要关注的风险事件,形成集团企业风险事件库,找出各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揭示风险发生的内外部原因、暴露状态以及潜在的不利后果,明确各项风险管控的关键责任部门与个人,对接集团企业的有关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制度,确定关键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的风险事项。例如,JZ能源集团企业根据上述风险辨识流程与方法,初步建立了包含137条风险事件的风险事件库,形成了集团企业总部层面风险库,涵盖了集团企业内外部的主要风险表现。总部层面风险库的一级风险目录6个,分别为“战略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一级风险目录下又分为39个二级风险子类别,其中战略类风险8个,风险事件18条;市场类风险7个,事件36条;财务类风险7个,风险事件21条;运营类风险8个;风险事件20条,法律类风险5个,风险事件33条;投资类风险3个,风险事件9条。该集团企业风险整体分类框架见图1。(4)进行风险评估针对辨识出的风险事件,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对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两个纬度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风险水平,找出面临的重大风险、重要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确定各项风险的重要性排序和管控重点,绘制风险坐标图。据此,JZ能源集团通过风险评估,明确了2013年的重大风险和重要风险—9个重大风险和3个重要风险。9个重大风险分别为:战略类—资源获取风险、分子公司管控风险、产业政策风险;市场类—销售管理风险、采购风险;财务类—融资风险、担保风险;运营类—安全管理风险;投资类—产(股)权类投资风险。3个重要风险分别为:投资类—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运营类—环境保护风险、信息系统风险。JZ能源集团企业2013年重大、重要风险见图2。(5)制定风险管控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集团企业总部层面的风险管控策略,明确每一类(项)重大风险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一般来说,重大风险的风险偏好是集团企业愿意承担风险的重大决策,应该由董事会决定。风险承受度就是集团企业风险偏好的边界,即能够承担的风险水平。例如,2013年SH能源集团确定:安全管理风险偏好为:不能发生铁路颠覆、电力事故、瓦斯爆炸,港口淤泥等任何安全事故,确保安全运行;安全管理风险的风险承受度为:力争达到原煤生产百万吨零死亡率的目标,力争安全生产创出历史最好水平。(6)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导向的控制环境包括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和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环境,塑造全面风险管理文化,进而培养员工的全面风险意识,形成人岗匹配、授权有度、运行有序、监控到位的内控环境。第一,建立权责清晰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主要包括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和职能安排,将全面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岗位,明确界定每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并进行有效地传达沟通。JZ能源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见图3。第二,搭建畅通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设置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便建立起顺畅的内外部风险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将风险管理相关的所有资讯集成到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使相关个人、部门能及时获得履行风险管理相关职责所需的资讯。主要包括风险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统计、评估、图谱分析、监控、预警、应对等功能。第三,塑造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因此,必须以塑造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为先导。把全面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统一风险语言,培育员工的风险意识,营造风险管理氛围,使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从战略目标设定到日常运营的各项活动中,固化在员工的行为之中。第四,建立执行有力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鼓励大家藐视各种规章制度是安然破产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效的全面风险管控必须建立完善的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以此来规范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就是要在集团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中嵌入风险管控的制度条文。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公司治理、战略计划、技术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法律管理、安全环保、行政管理、销售管理、内部控制、信息技术和工程管理等制度。

3.实施风险管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风险管控:一是梳理集团企业的重要业务流程、管理流程,进行流程描述,分析流程所涉及的主要风险点和潜在的隐患,同时确定各种风险涉及的责任部门与岗位。例如JZ能源集团风险管理涉及的责任部门,见图4。二是确定重要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的关键控制点,针对关键控制点,明确风险控制工具、控制方法、控制程序与措施、控制活动及其检验方法。三是编制《集团企业岗位风险管控手册》,明确每个岗位的风险管理职责和权限等,促进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在集团企业内部得到有效实施,切实强化日常风险管理,使全面风险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4.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考评人们只会做你考评的事情,不会做你提倡的事情。要有效地执行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制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考评办法》,明确考评的组织机构、范围对象、内容标准、方法程序,对集团企业各个层面的重大和重要风险事项及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的管控效果进行考评,评价其有效性[5]。如果考评结果不满足所确定的全面风险管理目标,要按照PDCA循环及时检讨内部控制体系,分析风险管控缺陷,并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以完善和改进,开始新一轮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循环,还需要考察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合理性,以不断完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5.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体系要有效地执行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制定《集团风险监控预警工作指引》,建立风险监控预警指标体系,制定风险监控预警应对策略,利用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连续观测各项预警指标,将数据导入预警模型,计算其综合风险分值,并获取相应的预警信号。按照一定的风险转换矩阵,综合判断各种风险预警等级,分别给出正常、蓝色、橙色和红色预警信号。例如,2013年JZ能源集团全面风险监控预警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6.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是集团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风险信息充分沟通的有效保障,健全的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必须建立规范的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的核心就是要根据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建立满足风险管理目标要求的风险管理工作报告机制,包括风险管理工作汇报的内容、形式及程序、报告负责人、报告周期、覆盖范围、报告内容、形式、程序及报告分送名单等。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不仅包括风险管理流程中应形成的各种类型的风险管理报告及其内容要求,还要建立这些报告如何在集团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风险管理各职能机构之间传递的风险管理报告机制。

篇5

我国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现行的信息技术风险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缺乏完善的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实现银行有效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基本前提,是银行信息安全的第一支柱。国内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银行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银行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标准、银行网站建设规范、客户隐私保密等都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此外,法律法规的更新工作不到位,部分现行的法律法规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背离,相关的修订和补充工作迫在眉睫。

(二)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监管基本处于空缺状态

在美国等金融体系比较成熟的国家,银行信息技术监管已经成为了银行的常规现场检查的基本内容,并建立了详细的现场检查程序和标准,对信息技术风险的防范措施比较到位。我国银行信息技术监管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技术风险现场检查和风险评估等方面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参考标准,在技术风险非现场监测系统建设方面基本处于空缺状态。

(三)银行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有其独特的一面,要求监管人员在熟练掌握银行业务知识、网上银行、电子交易等新银行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以及管理方面的能力。当前国内银行监管当局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传统银行业风险监管上,对监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要求较低,监管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合理降低了对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水平、

(四)缺乏完善的银行信息技术安全审计体系

银行技术安全的专业性较强,需要外部评估机构对其进行专门的监管。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银行技术安全审计体系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合规的外部安全评估机构较少,其评估结果权威性较差;二是银监会对外部评估机构的监管力度较弱,没有一套完整、规范、标准的审查程序和监管体系。

(五)缺乏合理的信息技术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在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的现场检查工作中,需要利用相应的风险指标来对信息技术的风险水平进行相应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此来判断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在国内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信息技术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现场检查工作得出的结论难以体现出科学性和客观性,削弱了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风险控制水平。

(六)对外包风险缺乏必要的控制

国内部分银行也实行了IT服务外包,但对外包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控制,银行对外部的依赖性较强,对外包商的控制力度较弱,同时,银行监管机构也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来对外包机构进行评估和监管。

二、国外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对国内银行的启示

尽管国内银行体系的发展与国外有些差异,但从银行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有很多地方都是需要向国外银行学习的。

(一)建立健全的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保证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有效执行的前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相关法规建设:完善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建立完整的风险监管体系;建立合理的信息技术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建立科学风险评估体系;建立银行信息技术安全审计体系。此外,还要注意相关法律法规的及时修正和补充。

(二)加强银行IT审计

首先,银行领导层要充分认识IT审计的作用,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其次,要积极解决IT审计人才不足的问题,调整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人员和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银行对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控制和防范水平;第三,银行监管当局要重视IT审计,把IT安全作为监管的重要内容,将IT审计作为评价其安全性的重要因素,通过现场及非现场对银行业进行督促。

(三)重视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和外包风险控制

风险评估作为银行信息技术风险控制和系统安全建设的基础,指导银行信息系统系统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因此,要重视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来实现对信息技术现场检查工作的客观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此外,银行监管当局和银行本身都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加强外包风险控制。

三、结语

篇6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当前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房地产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吸收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实践,寻求适合企业经营现状的风险管理模式,着力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房地产风险管理基本内容

房地产经营风险的主要类型。房地产经营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往往会产生较大的风险,房地产经营风险主要分为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系统风险即为市场风险,是一种不可控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购买力风险、周期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市场供应风险、变现风险等。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同时也存在可控风险,个别风险即为能通过投资组合分散抵消的可控风险。房地产经营个别风险主要包括收益现金流风险、资本价值风险、机会成本风险、时间风险、未来运营费用风险、持有期风险等。

房地产经营风险管理。房地产风险管理是指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及时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有效处置风险,合理规避风险,争取以最低成本实现经营风险最小化,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房地产企业健康长远发展。风险管理的本质是加强对不确定性因素的管理,这种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威胁和挑战,另一方面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房地产企业加强风险管理不仅要做到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还需帮助企业寻求更多发展机遇。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分析、风险定量分析、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监控等内容,风险管理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需做到及早发现风险、及早采取措施规避风险,适当的风险规避措施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房地产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置必须立足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目标,在充分考虑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前提下,不断调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目标一般分为损失前目标和损失后目标两种。事前目标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经营的经济性、合法性,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给予员工足够的安全保障,尽可能消除风险损失带来的负面效应,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事后目标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生存问题,保证企业具有适当的盈利能力,确保企业具有稳定的收益,帮助企业尽快渡过难关,保障企业日后具有长远发展的能力,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确保房地产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金融危机给中国房地产企业带来的影响

金融危机给中国房地产企业带来的风险。金融危机大大削弱了欧美大投资银行的购买力,金融危机带来的通货膨胀使得大投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不得已选择从中国收缩资金,中国房地产企业面临着通货膨胀带来的未来收益价值下降风险。金融危机会带来变现风险,不利于刺激消费需求,房地产项目投资减少,市场成交量锐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房地产企业往往会因金融债务问题濒临破产。金融危机往往会增加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削弱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减弱也会削弱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需求,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资金成本压力。

金融危机给房地产投资带来的机遇。金融危机导致市场的不确定性,也给中国房地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遇。欧美市场资产贬值国内有利于国内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到欧美进行投资,市场上部分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投资基金则可以通过设立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方式,在中国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股权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效益。

3金融危机下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状况

企业表面盈利,实际风险增长。当前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盈利数据较为乐观,甚至处于净利润增长态势,多数房地产企业表面盈利上升,但实际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市场销售疲软,资金回笼速度较慢,资金损失严重,甚至需要通过新债偿还旧债或者利用股市圈钱等方式来偿还相应债务,我国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资金链压力大、偿债风险大等问题。我国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显著下降,甚至有不少房地产企业的利润增长贡献来自于非主营业务增长,房地产企业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堪忧。

房地产企业经营面临诸多风险。金融危机往往会导致房地产企业经营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企业投资决策、建设投入等战略风险,给公司增长、股东价值、商业模式的核心能力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带来的通货膨胀使得消费市场不断萎缩,市场购买力日益下降,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往往也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另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房地产企业经营至关重要,因此当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业务流程出现问题时也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经营风险。金融危机引发的市场购买力不足和市场资金量减少会给企业带来资不抵债的财务风险,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部分房地产企业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甚至会出现资金链断裂。

4加强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及时监控市场变化评估经营风险。房地产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认真分析市场经济环境,实时监控市场变化,及时识别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对经营风险做出准确评估并进行科学系统分析,采取合适的风险应对措施,制定严密的风险应对方案,合理规避风险。

加强内部风险防范。房地产企业进行开发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时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企业需重视对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情况的分析,确保房地产相关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可能减少因企业经营不善带来的经济损失。企业管理者需充分考虑各种投资款项的付款特点,合理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加强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投资控制,合理安排项目资金,确保企业的投资效益。企业经营者需重视多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加强合同管理,加强企业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警戒线并严格执行财务监控警示制度。

建立全面管理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房地产企业应在企业战略上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计划,建立全面的管理体系,合理配置资产,降低固定成本,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降低企业风险。调整经营模式,提高经营管理的标准化水平,明确项目定位,细分目标客户市场,尽可能避免因经营管理不善带来的风险。提高产品价值,整合价值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篇7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 风险管理 审计

开展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既是落实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精神的需要,也是建设工程项目安全运行的内在要求,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大的。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一个全新的审计课题,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在广泛意义上,风险无处不在,但如果把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搞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工作,或者演变成其它的专项审计,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在目前状况下,开展该项审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理顺审计头绪,明确审计的内容和程序,因为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难免会荒腔走板,或者主次颠倒。

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与对象

(一)关于审计内容

建设工程项目包括了从规划、立项、设计、招投标、合同、施工、物资采购,以及竣工验收等一系列重要过程,是否每一个过程的风险问题都纳入审计的内容,或者说都作为重点审计内容,这要对项目本身情况、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风险特征,以及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在要求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首先,就广泛意义而言,工程项目的规划、立项这二个阶段的风险无疑是工程项目最大的风险之一,但是,这些风险不但受更高层次的发展规划和投资战略决策的约束,而且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项目规划和立项的风险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风险,它不由项目本身的建设或施工过程来决定,因此规划和立项本身不构成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内容,而是构成审计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影响因子。其次,项目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产生的主要风险是项目的设计标准问题,它影到项目的防灾抗灾能力和投资收益能力,而设计标准又主要受项目规划(地方经济发展有联系)和立项的约束,因此,项目设计标准也不构成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但是否按标准进行设计是审计关心的主要问题。另外,项目设计在整个建设施工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动态特征,所以涉及到项目设计变更和设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是审计的重要内容。

根据前面的分析,这里可以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作如下定义:它是指建设工程项目从设计、招投标、合同、物资采购、施工、竣工验收等这一系列过程中,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项目的质量、工期、事故责任体系和防灾体系的安全目标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这个定义包含了下列几个要点:第一,有限时期;风险发生在项目从设计到竣工验收整个建设施工期间,它不包括项目规划、立项和交付使用这三个阶段。第二,包括了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在大部份的文献中,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排除了机会风险,这与国资委的关于风险的定义有很大出入。第三,强调的是不确定性;对于确定性的损失或收益,就不能再当成风险问题。第四,约束目标的有限性;一方面,每个工程项目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会有不同的目标,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建设工程项目,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上述定义将风险约束于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事故责任和防灾四个基本目标,尽管这四个目标之间会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和交叉关系,但这样定义仍然是有意义的,它不仅反映了建设工程项目自身的特征,也使风险管理审计目标更趋明确。第五,重视法律责任所产生的风险问题;法律责任贯穿了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

(二)关于审计对象

首先,要分清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的区别,也就是说审计的对象是风险还是风险的管理。由于审计本身就具有管理职能,如果不能准确区分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难免会使工作重复低效乃至于d俎代疱。按照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第十条要求,具备条件的企业可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由此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部门自身承担的工作之一。内部审计部门从事风险管理,区别在于内部审计是对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所从事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或者说内部审计更强调的是,对这些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管理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因此,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是同一管理过程在不同层次上的反映。

其次,要注意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与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区别。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是对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和审核;它强调的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问题,关注的对象是项目建设过程的中各项经济活动。而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强调的是管理活动的充分性、存在性和有效性问题,关注对象是各项经济活动不确定性的管理,以及管理的不确定性问题,它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对项目的不确定性问题是否进行了管理、管理是否充分;二是该项管理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否会导致管理无效。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作出如下定义: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对建设工程项目从设计到竣工验收整个过程中,以保障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安全、事故责任安全和防灾能力安全为目标,对各种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问题管理的存在性、充分性,以及由于该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管理的有效性问题进行监督、评价和审核。

二、建设工程项目安全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目标

建设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专业性强、风险影响面广等特点,涉及土建、安装、信息化与通讯、调试等子项目,对这类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对内部审计而言,要想通过审计及时并准确地发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而在审计过程中又要避免将风险管理审计脱变为一般意义上的审计,这将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十分严峻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要明确二个问题:第一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审计目标;第二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审计框架。

安全是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中心目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安全目标约束于下列三个子目标:一是由质量和工期引起的建设项目投资安全风险;二是由施工过程中引起的事故责任安全风险;三是由自然灾害引起的防灾安全风险。这里,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导致的风险、立项和设计导致的风险并没有被包括在安全目标的约束条件中,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必然会通过质量和工期等途径的传导,从而引起投资安全风险;又如前面所述,立项与设计风险它本身不由项目建设施工过程来决定,因此这些风险因素如果被纳入到风险管理的安全目约束条件中,有可能使风险管理审计演变成包罗一切的审计,进而造成了什么都审,但什么都没有审好的情形。

受投资安全风险、事故责任安全风险和防灾安全风险约束的工程项目安全风险是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这也是风险管理审计区别于建设工程项目其它审计的最基本的逻辑关系。因而,围绕安全这个中心目标,紧紧抓做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和风险管理不确定性这两个基本内容,建设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目标必然是:内部审计人员要围绕工程项目的投资安全、事故责任安全和防灾安全这个中心,通过对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风险管理活动的存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审核,及时、准确地向企业管理当局报告有关信息,适时地对从设计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控制缺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种风险,并帮助企业相关部门和单位有效地担当起责任。

三、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框架

目前,对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什么,如何审计等等,这些问题往往与项目的常规审计和风险管理职能交织在一起,如果不能很好的设计其审计框架,难免将使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失去其本来的价值。因此,在设计其审计框架时要遵循下面的指导思想:

第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要体现综合性管理审计的性质,既要反映L险管理的本质要求,还要突出建设工程项目的内在特征,同时还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二,要以便于审计人员实际操作为基本设计目标。

第三,要为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供导向服务。

从前面的定义分析中可以看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包括二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对职能部门和各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活动的存在性、充分性进行监督、评价和审核,它主要考察这些部门和单位对待风险的态度;二是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的管理活动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一个构建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失效,必须对风险管理活动自身的风险进行监督、评价和审核,它主要考察这些部门和单位管理风险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前面提出的三个指导思想,本文将审计框架设计成由目标、项目流程和风险管理构成的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每一个维度由若干个审计元素构成:

目标维(Z轴)是一组由四个审计元素构成的集合:

{质量安全,工期安全,事故责任安全,防灾安全};

项目维(Y轴)是由建设施工流程的六个审计元素构成的集合:

{设计,招投标,合同,施工,物资采购,竣工验收};

风险管理维(X轴)是由风险管理的七个审计元素构成的集合:

{环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信息沟通,内部控制,监督改进};

从上面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各个审计元素在空间坐标系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审计网络,网络中的每一个结点都构成了一个审计对象,为了便于实际运用,将三维结构模型划分为审计模块、审计单元和审计点三个层次:

审计模块。目标维中的四个审计元素(安全子目标)构成了四个审计模块:质量安全模块,工期安全模块,事故责任安全模块,防灾安全模块。

审计单元。审计单元是审计模块的基本构成单位,它是项目维和风险管理维中两两元素构成的一个集合。这样,每一审计模块下面都有6×7=42个审计单元,全部四个审计模块共包括了4×42=168个审计单元。如{招投标,风险评估}、{物资采购,风险评估}就是各个审计模块其中的二个审计单元。

审计点。项目维和风险管理维中的各个审计元素,都可以再分解为若干个作业点和控制点,它们的两两组合就是审计点,如在{招投标,风险评估}这个单元中,招投标又是由标底、开标、评标、定标等一系列作业点组成;而风险评估也是可能是由形成多个控制点,如专家评估、业务部门评估及审计评估等,作业点与控制点两两对应就构成了一系列审计点。审计点是审计框架的最小单位和审计模块(单元)的基本单位。

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框架的价值在于,首先,它从项目安全的角度明晰了审计目标;其次,它通过对建设周期和风险约束状态的分析,为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界定了明确的审计范围;第三,它从建设项目的三个维度出发,把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划分为三个清晰的层次,为审计人员厘清审计思路、找准审计要点提供了可供依据的审计路径;最后,这一框架为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绘制了一张全面的风险控制图,使风险管理人员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重大疏忽和遗漏。

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路与路径

前面构建的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框架由4大审计模块、168个审计单元、以及成千上万个审计点构成,要对每个审计单元和每个审计点都进行审计既无可能,也无必要,特别是像大型基础设施如电网建设这种类型的工程项目通常集成了多个不同专业的子项目,通常会包括土建工程、安装工程、信息工程、调试等子项目,使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更趋复杂。同时必须看到,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具有综合性审计的性质,但它不是全能审计,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应当遵循它内在的要求和逻辑关系。因此,如何运用审计框架,提高审计效率是个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这需要在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审计的思路和路径:

首先,根据审计的时间点来决定项目风险审计框架的运用,并编制审计方案。由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长,在不同时间段上的风险形式与特c具有较大的差异。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风险状况,对框架中的审计模块、单元及审计点进行筛选,抓做主要矛盾并在审计方案上要区别开来。

其次,要对项目风险进行预估。风险预估考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风险管理审计的专业判断需要根据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性问题,依照风险管理原则、方法,按风险管理目标的要求,运用专业方法对机构风险的范围、识别、评析、管理和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查证与鉴别,对风险管理及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捕捉风险征兆。缺乏风险预估的情况下筛选审计框架中的内容可能会导致重大审计风险的出现。在风险预估之前,审计人员要做好知识和信息二个准备,知识准备包括审计专业知识和工程专业知识,信息准备包括各种历史档案和前期审计调查内容等。

第三,要对风险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在风险预估后紧接着要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对风险进行分级分类,风险分级可用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为主要指标,将风险分为若干个等级;风险分类比较复杂一些,选取的指标不同,分类的差异很大,一般可按风险处置方式分类,如分为自留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等;也可以项目的分部工程或单位工程把风险分为土建工程风险、安装工程风险、信息工程风险等。风险分类指标的选取无一定之规,但要紧扣目标。

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在控制审计风险的同时,能够将审计框架中的审计数目最大程度地缩减下来。

第四,在运用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框架时,可采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审计路径进行,所谓“自上而下”的审计路径,是指根据风险预估和分级分类后,先确定主要的审计模块,然后向下进一步确定审计单元和审计点;反之就是“自下而上”的审计路径。两种不同的审计路径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审计思想,前者重视不同风险的相互作用,审计思想重在“面”上的控制,后者则关注重大的和关键的风险点,审计思想重在“点”上的控制。

最后,撰写审计报告要围绕项目安全这个中心,从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对待风险的态度和管理风险的能力这两个方面开展监督和评价,实际上,风险管理的存在性和充分性反映的是一个态度问题,而有效性反映了能力问题。

五、风险处置的审计

风险处置是风险管理流程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我国开展风险管理的时间不长,企业在开展风险管理时更多的注意内部控制问题,或者把风险管理等同于内部控制,因此内部审计的重心往往也在内部控制方面,虽然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追溯到相当多的合理成份,但如果不重视风险处置环节的审计,则风险管理审计与其它的常规审计就会出现趋同现象,浪费了审计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处置的审计是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第二十六条,具体提出了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七个措施。这里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处置措施归为风险规避、风险自留和工程保险三个类型,内部审计人员要对这三种类型要作出如下评价:

第一,对采取某类风险处置措施的依据作出评价;

第二,对采用某类风险处置措施的具体方式作出评价;

第三、对采用某类风险处置措施的影响作出评价。

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在承保工程项目风险的意愿受到很大的制约,可能会造成保险合同不公平现象,在可能的情况下,由保险经纪公司承揽工程保险中介服务的情况会成为常态,因此,将保险经纪服务也要纳入审计的范围。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报告能很好地起到信息沟通作用,也为保险人和被保险对象之间搭建相对公平的平台。

上面关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从它的一般属性上展开论述的,具体到不同的项目,其风险点的重要性排列会有差别,风险管理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上要有所区别,但其基本的审计框架是可以相互套用的,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对某些工程项目,如电力工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等,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发生,则有可能就是社会风险事件,理所当然地要提高风险管理目标的约束条件,在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框架中的目标模块就要有相应的调整。

在审计实践中,往往遇到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在一个项目的风险管理审计前,对各种可能的情况事先作出估计,同时制订周密完整的审计方案和计划是审计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6年发

[2]美国coso制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4]谭丽丽.固定资产投资控制与内部审计[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5]蔡春,赵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优势作用

金融工程项目的建立促进了各项金融管理技术的创新,在金融工程发展的环境下,由于金融环境管理技术的不断优化,有效促进了金融产业的不断变革。因此,通过金融工程的项目设计,为市场经济效益的提升起到了积极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金融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金融工程的金融风险管理方式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会通过对各种金融工程项目设计内容的利用及创造,进行金融风险的有效规避,实现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的有效匹配,从而全面促进金融企业的稳定运行。

一、金融工程的功能及对风险管理作用

(一)金融工程的功能性

在金融工程中金融活动是其基本主体,其中功能化的概念内容会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通过规范化的项目执行,可以实现金融工程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金融工程的功能性而言,其作为金融风险管理及控制中的基本因素,在规避金融风险活动中会对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可以发现,这种工程模式也就是增强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结果。τ诮鹑诠こ痰氖理化特征而言,其内容的构建可以为金融风险的控制提供重要的知识储备,从而实现金融工程设计的稳定创新。

(二)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的作用性

首先,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工作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工作的效率。对于金融机构的项目经营活动而言,在其设计中需要充分发挥工程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运用金融工程积极构架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体系,从而在金融工程的影响下满足金融市场的运行需求。其次,全面提升市场的运行效率。在金融工程风险管理制度控制的过程中,其项目的运用应该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基本职能,例如,在金融项目中的债权、现金及股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在金融产品项目创新的同时,降低风险因素的出现,构建多样化的金融项目选择机制,从而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金融项目投资环境。最后,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因素。在金融环境下,金融危机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会很容易造成金融风险,其中的风险因素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特点,因此,通过完善性金融工程管理手段的确立,可以对风险项目进行稳定的控制,实现金融工程中金融风险系统的有效控制,实现风险因素的稳定转移,并在某种程度上为风险的系统控制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传统风险管理方式的制约性

(一)资产负债中的项目制约

对于资产负债管理项目而言,在风险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因素,所以,在负资产调整的环境下,其问题的重新调整也就出现了制约性的风险控制体系。较为明显的问题是资金耗用量过大、成本较高以及信用风险等因素,其中的资金耗用过大主要是资产负债管理背景中的资金结构调整、风险基本项目的设计以及资金耗用量过大等问题,从而为资金的过渡消耗造成了系统性的制约。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也就是为了实现正常性的工作交易,但是,在协商的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金钱及时问,从而为资产的负载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制约。信用风险主要是在企业业务目标追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负债项目的科学调整,进行风险信用的分析,如果在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性的问题,也就会为企业的运行造成了信用风险,从而造成较为严重的资产负载问题。

(二)保险中的项目制约

在金融工程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保险作为社会风险及自然风险的基本手段,在社会经济环境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在保险财务、金融分析的过程中,其作用相对局限。在保险投保的过程中,其基本的要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是意外、第二为偶然、第三为非投机、第四为重大损失等。对于一些债券买卖、股票买卖以及期货交易内容而言,其出现的风险因素并不属于保险范围内容。主要是由于在同样价格风险分析的过程中,企业中的财务表现并非是相互独立的,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到正相关的作用,所以,在保险项目构建的过程中,保险也就没有发挥风险控制的因素。

(三)证券组合投资的项目制约

组合投资就是通过对比例划分、分担风险等方式的设计,进行风险的管理及控制。对于证券投资组合而言,主要是在投资的过程中,通过风险与预期收益内容的分析,进行证券投资项目的优化评估,通过投资者缩小风险差异,获得最大的利益收入,所以,在组合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对风险及预测进行科学的衡量。但是,在现阶段证券组合投资项目设计及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证券组合划分比例、风险分担以及风险缩小化的分析,进行收益的稳定提升,这种现象使收益明显降低。同时,在证券组合投资项目中,其投资管理的缺陷性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投资管理者并没有满足获取较小的利润,所以很多投资者会冒一定风险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第二,在证券组合投资比例分析的过程中,主要是进行风险的分拆,并没有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金融工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优势作用

(一)实现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

在市场风险管理机制控制及管理的过程中,通过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分析,可以总结以下几种优势性:

第一,风险辨识能力。对于风险辨识而言,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活动的鉴别及分析,进行各种损失项目的分析,合理估计市场风险对企业目标所造成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不同的因素,例如,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其风险主要有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受风险影响的程度以及受何种风险的影响等,通过对各类风险的合理确定,明确风险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实现金融工程中风险因素的有效辨识。

第二,风险度量分析。主要是指在分析对企业有差异影响的市场风险因素之后,将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度量处理,从而保证风险定量问题的系统分析。通常情况下,在市场风险度量分析的过程中,其基本内容有风险的相对度量指标以及绝对度量指标。

第三,市场管理风险的方法确立。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一但发现所面临的风险,就需要各个风险度量方式进行风险定量的分析,实现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首先,风险的规避,通过风险及收益内容的分析,进行收益风险的相互承担,从而是规避的风险内容完全退出市场环境。其次,风险的接受,在一些企业运行的状态下,会忽视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再次,风险分散,通过风险分散可以将风险降低,最后,风险转移。在市场风险控制的环境下,其内容的出现并不是可以在根本上加以去除的,但是,可以在金融工程的背景下,实现对市场风险的有效管理。例如,在某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通过金融工程方法的确立,可以将风险因素进行分解,使企业自身保留一定的风险,然后将其余的风险衍生成产品转递给他人,从而达到风险分散的最终目的。

(二)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

在金融工程对金融风险控制因素分析的过程中,具体的资产组合模型可以通过图一所示。

在金融工程信用风险因素确定的过程中,需要构建系统化的风险管理防护措施,并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大力发展金融工程体系,全面促进金融风险的信息化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态下,金融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较大的毫Γ因此,在金融企业运行及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风险管理方式,构建主管性的制度机制,从而实现信息的稳定查收。因此,在现阶段金融企业工程项目功能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构建多层次化的信息担保机制,其次,应该构建信用化的风险制度评估体系,最后,构建等级化的信用担保机制,从而为金融企业的稳定运行及创新发展提供良好依据。第二,构建完善性的法律制度体系,在金融企业运行及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应该注重法律制度的完善及改变,通过对保障资源体系的有效完善,进行融资环境的有效提升。金融企业可以按照《中下企业促进法》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法律体系的完善,保证企业运行的信用制度,从而为金融投资及项目的修改提供稳定支持。第三,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首先,在金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解决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需要在经济信息纰漏力度分析的基础上,有效解决跟风投资以及盲目投资的问题,为企业与市场的共赢提供稳定支持。其次,构建信用化的等级评价管理机制,通过信用的征集、查询及纰漏信息的分析,构建系统性的金融企业管理机制,从而促进金融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实现价格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

在金融风险管理制度构建及确立的过程中,金融工程体系的构建相对丰富,其中,价格风险是金融风险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类风险因素的控制,可以实现期货、互换以及远期项目的分析,而且,在价格风险控制的过程中,汇率、商品价格以及利率等都是较为常见的风险形式,所以,通过风险波动关系的分析,可以保证风险项目的合理控制。在价格管理体系运用中,不同的金融工具在其组合形式确立的过程中,存在着差异性的组合形式。例如,在利率封顶保底工具确立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远期利率与协议利率的稳定组合,并实现风险控制工作的有效发挥,保证汇率风险及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构建,从而实现金融工程中金融风险价格的有效分析。

(四)实现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的有效拓展

金融企业在运行及发展的环境下,不仅需要对金融工程项目的运行进行有效性的分析,而且也应该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金融工程应用范围的拓展。在现阶段金融工程管理项目构建的过程中,其所应用的范围相对较广,很多项目的执行只是局限在投资风险与价格风险管理中,在某种程度上为金融工程项目的应用造成了制约。因此,在现阶段金融工程项目优化的过程中,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构建科学化的解决策略,例如,在金融工程对金融风险防治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完善金融体系,优化风险控制评估机制,从而使金融工程中的风险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充分展现出制度体系的科学化及合理化特点,通过对金融工程的有效拓展,可以全面促进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合理优化。与此同时,在现阶段金融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体系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所以,金融领域也就成为社会区域发展中较为重要的经济形式,因此,构建全面性的风险管理工作逐渐成为现阶段金融企业运行中的重点工作。金融企业应该通过对现阶段社会经济现状的分析,构建拓展性的金融工程管理机制,通过金融工程优化途径的稳定拓展,促进我国金融产业的科技化发展,有效带动国民经济的稳定提升。

篇9

关键词:地铁工程;施工 ; 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as a large engineering project, often there are a lot of uncertain risk factors, and risk management in metro engineering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accident at home and abroad experi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duce risk level.

Keywords: sub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23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铁以其快速、高效、污染小、低能耗、方便舒适等特点成为缓解城市发展中诸多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也因地铁工程耗资巨大、建设及运营系统复杂、工程质量要求高等特点使其建设管理成为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些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会存在许多不确定和不可预见因素,使得地铁建设工程在安全性方面面临着风险,需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

一、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1、地铁工程风险的定义

国际隧道协会(ITA)在《隧道风险管理指南》一文中定义风险为所识别的风险源发生的概率和影响后果的综合。FaberM.H.定义工程风险为给定活动的期望结果。将隧道施工风险为在以隧道工程施工和运营为目标的行动过程中,如果某项活动存在足以导致承险体系统发生各类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那么就称这项活动存在风险,而这项活动所引发的后果就称为风险事故。

2、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内容

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过程由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4个部分组成。其中,地铁工程风险因素的辨识是进行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风险分析是系统地识别地铁工程项目风险和合理地进行地铁风险管理两者之间的重要纽带,是决策分析的基础,是风险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具体分析方法有风险矩阵法、等风险图法、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决策树分析法、综合评分法、影响图、贝叶斯网络、层次分析法、蒙特卡罗、模糊评价法、进度计划评审技术等;风险应对是针对上述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结果,采用经济合理的方式处理风险,以提高实现项目目标的机会。

3、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意义

地铁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是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技术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避免人员伤亡和环境损害,降低工程成本和工期损失,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提供安全施工保障。

二、地铁施工建设风险评估理论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即是利用现行的规范或标准、专家经验、历史记录等信息,通过定性分析或经验判断,找出可能的安全风险来源,确定可能的事故类型、发生的原因和频率等。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推广与应用,可以采用GIS方法将收集到的地铁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下管线和临近建(构)筑物等大量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完善的区域综合信息系统。在以上系统中,把空间数据和相关属性叠加或进行一定处理,得到与地铁建设安全风险评估有关的信息图层。

2、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分析和确定引起潜在安全风险事件的影响因子。这需要有一定数量类似项目经验的专家,对搜集的历史资料和监测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采用主观概率或客观概率方法,确定出安全风险的强度风险因子、诱发风险因子、损害敏感因子和抵抗损害因子的构成及其权重。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首先确定地铁建设项目的安全风险

评价基准,然后对项目的整体风险水平进行评价。在全面了解整

个工程系统中的安全风险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和社会因

素,并结合有关的法规和政策,制定出各项安全规范、手册及特殊

条款,并进行实时修正和更新。据此,确定不同地层、不同施工方

法下的各种建筑物、管线安全风险监测的指标体系及相应的预

警、警戒、行动和解除的控制标准和通告办法。风险评价常用的

定性评价方法有:主观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有:等风

险法、决策树法和网络模型法等。

4、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是对于风险评估结果超过相应风险标准的情况,针对具体风险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风险响应策略,如提出事故预防、处理的补救措施及预案等,使地铁建设的安全风险维持在允许的标准内。

5、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建立和健全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及安全风险管理咨询中心,安排安全风险管理的项目经理和咨询顾问。在地铁安全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和随之动态变化的安全风险情况,只有通过监控系统的实时跟踪和反馈,才能进行及时的风险评估,从而有利于管理层做出有效的决策。

6、地铁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的建模

地铁工程处于地层之中,而地层的复杂性使得地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风险难以用非常准确的、量化的数据加以表达。显然,施工过程的风险是不确定性的,不仅具有随机性,还具有模糊性。对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事件,其分析可以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通常来讲,地下工程施工中的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可以用框架图表示,如图1所示。

图1 风险评估基本框架图

三、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针对上述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结果,采用经济合理的方式处理风险,以提高实现项目目标的机会。参考有关风险应对措施的文献[9,10],结合地铁建设工程的施工特点,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应该考虑风险本身的特征和影响程度,该工作顺序为:分析风险辩识及评价的结论比选风险处理方案提出处理方案组织落实。地铁建设工程风险处理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工程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一种有用的、相当普遍的管理风险的策略。地铁工程开工前,当预知某风险因素的潜在威胁很大、后果比较严重又没有其他可行的措施时,可以选择改变施工方案或放弃目标,从而达到回避风险的目的。然而放弃目标的同时也失去了获利的机会。但风险回避更多地针对那些可以回避的特定风险而言。

2、工程风险减轻

减少损失和控制风险是指在地铁工程开工前消除可能发生风险事故的根源,或者采取措施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发生后损失的程度,所以该方法的基本点是消除风险因素和减少风险损失。

3、工程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一些地铁施工单位和个人为避免承担潜在风险带来的损失,有意识地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外的单位或个人去承担。风险转移有控制型非保险转移、财务型非保险转移和加入保险三种形式。这里主要指非保险转移,即通过合同或协议将风险转移到项目以外的第三方,而不是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不利后果的影响。

4、工程风险自留

顾名思义,风险损失是指地铁工程承包商部分或全部地承包风险带来的损失。这适合于三种情况:一是承包商已知有风险,但由于可能获利而需冒险时,主动保留承担风险;二是当风险无法回避、转移时,承包商被动地将其留下来;三是承包商已知有风险,若采取措施的费用支出可能大于自担风险的损失时,亦会主动自担风险。

5、风险保险

风险保险是地铁工程承包商处理风险最重要和经常使用的方法,它是通过专门的机构、根据有关法律、运用大量法则签订保险合同,当风险事故发生时就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补偿,从而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总结

风险无处不在,工程风险更是亦然。特别是地铁工程,一个系统复杂、难度高、风险大的大型项目,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前期决策阶段的工程项目风险分析,采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凭借专业工程经验识别、评估风险,尽早发现,制定并认真落实各种合适的风险防范对策,才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风险实现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参考文献

[1] 刘宇衡.浅谈地铁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J].低温建筑技术.2009(11)

篇10

关键词: 体育院校 体育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体育教育人才的重点基地,体育训练的开展不仅在强度、负荷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且承担了重要的竞技比赛任务,学生所接触的体育训练种类更加全面。因此,在体育院校运动训练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更为严峻的体育风险。尤其是面对格斗对抗类如散打、拳击等风险性较大的项目时,部分体育院校为避免竞技的风险性,削弱了此类项目的训练内容。

如果一味地为避免风险而减少训练种类,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且不利于此类运动项目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对风险进行防范,处理好追求风险利益与防范风险损失的关系,对体育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

1.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定义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主要是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这一特定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是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各个阶段或环节可能遇到的风险,也就是在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1]由于体育院校是专门从事体育教育训练的学校,学生接触高强度、高负荷的运动训练更为频繁,体育风险更大,对风险的管理也更为必要。

“体育风险管理”一词,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于美国,当时主要使用的是“体育风险管理策略”、“体育风险管理技术”。目前,国外“体育风险管理”概念的定义有多种,从众多定义分析看,“体育风险管理”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确预测体育相关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二是最大限度地控制这些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共识的概念为:“体育风险管理是指规划、管理和控制一个体育组织或体育机构的资源,以使由于该组织或机构举行的体育活动造成对他人、社团实体、社会和它自身造成的伤害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过程。”[2]

2.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特征

体育院校作为体育教育和从事运动训练、竞赛的专业院校,在校学生除需要掌握满足课堂体育教学的技术外,还要熟练掌握专项技能,甚至参加竞技比赛。因此它既具有普通学校体育风险特征,又具有竞技体育风险的特征。

2.1风险诱因的主动性

体育院校有些体育训练项目在训练过程中要求主动攻击、积极参与对抗,如在散打、拳击中要求学生在完成动作时,一定要快、准、狠,强调一击致敌。此类的项目训练中相互配合训练的学生在完全掌握动作要领和避免运动损伤中,很难把握其中的度,容易形成运动伤害。另外,由于体育院校的竞技性,学生在参加运动竞赛争取更好成绩时,会不顾及一些小的伤病而坚持进行训练,这就与运动损伤的恢复和紧急治疗方法背道而驰,造成了学生“轻伤不下火线”的意志坚强与伤病共同“发展”的现象。

2.2风险结果的严重性

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轻则受皮肉之苦,重则伤筋断骨,甚至丧失生命,不仅给受伤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而且给体育教师和管理者带来很大的压力、困惑,进而给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体育院校由于对其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要求比普通高校更为严格,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也存在着更大的风险。

2.3风险管理的复杂性

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学实战性强,对抗性、危险性项目较多。在教学组织中稍不留意或保障措施不到位的话就会出现重大事故。而这些又是体育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为以后从事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学打基础的基本内容,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熟练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又避免体育风险,给体育教学和管理提出了严峻考验。

3.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

借鉴现代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体育院校体育的实际,将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过程分为四个主要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与检查。

3.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风险及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包括认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方面的内容。根据体育院校体育风险形成的原因,可将体育风险分为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三大类。人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练员。体育院校的部分教师有普通教师和竞赛教练的双重身份。环境因素包括场馆、设施、器材等。管理因素包括教学的组织、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具体见表1。

3.2风险评估

体育风险评估就是指在对体育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详细资料加以分析、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通常用概率表示风险发生的大小;第二,风险的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分析;第三,风险可控性分析。

在对体育院校的体育风险进行评估的同时,也应考虑到体育院校的特点,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强调敢于拼搏、刻苦训练的竞技体育精神。如果仅注重体育风险损失的规避,过多地考虑体育教学训练中的消极因素,就势必使教师和学生在惧怕运动伤害等风险损失的同时,放弃部分特色体育项目的训练,难以提高训练水平和比赛能力。

3.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对可能遇到的学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评估的基础上,学校体育管理部门提出学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应对措施与整体策略,这个过程是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的应对策略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接受风险等。除应将降低风险应用于整个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外,针对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所引起的后果严重程度,还应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体育院校体育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应对的定性分析表(见表2),以便从决策的宏观视角应对体育院校体育风险。

在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的分析(如表2)中,对发生概率高、损失比较小,而训练比赛迫切需要、必须掌握的技能,可以采用化风险减轻的措施,如高难度动作的学习、实战对抗的需要等;对一些发生可能性小、后果不严重的风险通常采取自己承担接受风险的策略如训练中常出现的肌肉拉伤、损伤等;而对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都较大的风险,如果竞技比赛迫切需要甚至是必须时,则尽可能采用风险转移、风险降低的策略,通过为体育训练相关的人员购买教育保险、人身安全保险及财产损失保险等保险来转移,或者通过安全教育宣传、相关制度规则来降低风险。而如果训练、教学暂时不需要或需要迫切性较低时,则可以采用风险规避。例如,个别学生身体存在特殊疾病或不适宜运动时,教师应禁止其参加运动训练。

3.险监控与检查

风险的监控与检查主要指对各类风险及风险应对策略的计划、步骤的监控与检查。为更好监控体育风险,学校应成立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步骤,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制定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计划的目的在于创造给良好的运动环境,维护场地器材和设备的完善及安全,降低体育伤害程度等,要达到这些目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更为重要。执行风险管理计划要求风险管理机构及成员合理分配任务,对计划进行审定;制定风险管理方案,明确相关方面的内容;风险管理信息获得必须有制度保证;在监督上要与每个机构结合对管理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估,并在适当时候做出调整。风险管理小组在计划的执行与监督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计划在执行与控制阶段,只要严格按照计划来开展工作就应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由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的执行是变化的过程,一些原本存在的风险可能会消失;一些原本低级别的风险会变成高级别的风险;并会产生新的风险,这将加大风险管理的难度。所以,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机构应该予以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规避。为此,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计划应该建立日常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定期沟通就成为极为重要的监督工作。这样可以实现及时反馈与补充,并能持续不断地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与监督。

4.结语

体育院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是适应体育教育改革的尝试,在体育院校领域充分运用风险管理的知识,在降低体育风险危害的同时,主动追逐风险利益的意识,以期从体育风险中获得较大的利益,培养出体育基础扎实、竞技能力突出的教师和运动员。本文通过分析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特征与过程,为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立春,常立飞.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J].体育学刊,2010,17(3):41.

[2]张大超,李敏.国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7):44-45.

[3]汤卫东.学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及法律责任[J].体育学刊,2002,9(3).

[4]帕克豪斯著.秦椿林,李伟,高春燕等,译.体育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