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

篇1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数据统计实证分析,发现浙江省的民营经济国有经济在资金投入产出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快速发展,得出了改变对民营企业的传统偏见,为其提供一个宽松、公平、合理、有效的环境,加大国有金融机构时民营经济的信货倾料,设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体系等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非常迅速。民营经济的逐年快速发展是近年来浙江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国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向前推进,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而在党的十五大中,民营经济被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民营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广义的民营经济可以界定为除国有国营、国有控股和第一产业联产承包农户之外的所有经济成份,包括内资企业中的民有民营(个体、私营)、国有民营、非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非国有控股的港澳台和外商合作合资企业以及港澳台、外商独资企业等所构成的经济成份。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国有和国有控股)作为当今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两大组成部分,由于其所有制结构的不同,导致二者从宏观上看的经济绩效也不尽相同。可以肯定,促进民营企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是我国今后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由于我国金融、财政等方面改革的相对滞后,导致了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资金投人与其产出的不对称,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从而抑制了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以“温台模式”闻名全国、经济民营化水平已走在全国的前列浙江经济也同样存在这一间题,这种资金投人与产出的不对称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瓶颈,重需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一、浙江省资金投入与产出不对称的实证分析

对浙江省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以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较研究表明: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资金投人与产出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关系。

1、贡献和产出方面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1998年的9年时间里,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的贡献率在逐渐降低(由31.2%降至6.8% );相反,民营经济的贡献率却从68.8%上升到了93.2%,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这种变化同样反映在表1中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就业人数构成比重上。在浙江省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大幅减少、下岗分流的情况下,民营经济的快速崛起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这对浙江省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就业人员的战略转移和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2、资金投入和占有方面

从表2可以看出浙江省民营经济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明显低于民营经济在浙江省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从1994年到2000年一直处于63% }-68%之间,而且从1994年以来还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国有经济占投资比重自1994年以来的32.5%逐年稳步上升了37.3% .

近年来,对国有经济的投资持续高涨,而且明显大于对民营经济投人的力度。虽然浙江省国有经济(以国有工业为代表)的产出水平持续下降,而近几年获得的投资却在逐年上升。浙江省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民营经济比重的持续上升和国有经济比重的持续下降,但是浙江民营经济得到资金投入的速度却没有国有经济的快,在19%一1998和1998 ~ 2000年间,增速分别慢于国有经济10.2和13.8个百分点。

3、投入产出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投资效果系数是国有经济的7倍多,浙江民营经济的资金运用效率明显优于国有经济,民营经济更富有活力,投入民营经济的资金,可以产生更高的利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根据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产出的增长取决于投资总额和投资效果系数,用公式表示为G=s"v,其中G称为实际增长率,v= }Y/pK是投资效果系数,反映单位资本投入的产出(或工业增长量)(参见表3)o s二S/Y是储蓄率,反映储蓄(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变形为K=s"}Y/G,表明为使国民经济保持预定的增长速度,则应按照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各自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给予匹配的资金投入,实现资金投人产出的均衡与对称。

近年来,对国有经济的投资持续高涨,而且明显大于对民营经济投人的力度。虽然浙江省国有经济(以国有工业为代表)的产出水平持续下降,而近几年获得的投资却在逐年上升。浙江省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民营经济比重的持续上升和国有经济比重的持续下降,但是浙江民营经济得到资金投入的速度却没有国有经济的快,在19%一1998和1998 ~ 2000年间,增速分别慢于国有经济10.2和13.8个百分点。

3、投入产出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投资效果系数是国有经济的7倍多,浙江民营经济的资金运用效率明显优于国有经济,民营经济更富有活力,投入民营经济的资金,可以产生更高的利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根据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产出的增长取决于投资总额和投资效果系数,用公式表示为G=s"v,其中G称为实际增长率,v= }Y/pK是投资效果系数,反映单位资本投入的产出(或工业增长量)(参见表3)o s二S/Y是储蓄率,反映储蓄(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变形为K=s"}Y/G,表明为使国民经济保持预定的增长速度,则应按照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各自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给予匹配的资金投入,实现资金投人产出的均衡与对称。

4、计量经济分析

在产出增长中除资本要素投人外还应考虑劳动力要素投人,引人柯布一道格拉斯(Cobb一I}auglas)函数,该函数表明:当技术进步中性时,产出水平只与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人水平有关,即Y = AL0Kp,参数。、日分别是劳动和投人产出弹性。对计量经济模型Y= AI-0K}}e作对数变换.

运用浙江省1990--1998年的经济数据来分别估算浙江省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投人产出系数。

从结果分析可知,浙江省民营工业企业的资金投人产出系数明显高于国有工业企业,民营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更高。

根据已知的数据,假设1999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0%,则1999年浙江省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人应该是1563.07亿元,比1998年增长29.7%,从表2可以看出,这比自1994年到1998年间任一年民营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增长率都要高出很多,更何况浙江省的工业总产值在近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将近20%的年均增长率。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浙江省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在资金投人产出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对称,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遏制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在整体上影响了浙江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应有的速度和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政策建议

1、虽然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逐步承认了民营经济的地位,渐次地放松了对民营经济各种限制,但是,在观念上和政策上仍然存在着偏见和各种各样不公平的待遇。浙江省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民营经济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只有进一步转变传统观念,大胆放手,给民营经济一个更加宽松、公平、合理、有效的环境,才能为浙江省民营经济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从资金的供给角度来讲,我国近年来形成了经济二元结构(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与金融二元结构(民间金融与国家金融机构)的不对称,垄断了我国绝大部分金融资产的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最主要的资金供给者,而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要获得相应的贷款却极为困难。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证券市场,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极低,也无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消除长期计划体制下思维定势的影响,改变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纠正对民营经济的政策错位和所有制歧视,在金融机构贷款和证券市场融资等方面给予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同等的法律地位和市场主体地位,平等竞争,都是下一步函待改革的方向。

篇2

【关键词】民营经济;改革开放;现状

一、民营经济的概念

民营经济就是由民间经营的经济,是一种以经营方式来界定的经济形态,即广义的非国营经济。民营经济中包括了全部的非国有经济和部分的国有经济,其中非国有经济部分中既有私有制经济,又有某些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成分等。

从目前理论界的研究看,对“民营经济”这一概念的认识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一是所有制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从所有制性质上看,民营经济是属于非国有经济的范畴,是以非国有经济为基本构成的经济,是完全的非国营经济,是公有与私有混合的经济;二是经营主体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民营的概念在国内外早就使用过,民营是相对于国营、官营而言的,民营经济是就经营主体而言,不是所有制概念。我们认为,民营经济属于非国有经济的范畴,是非国有经济中为民所有、为民经营的那一部分经济形式。

二、民营经济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作为最具活力的增长经济,对我国连续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起了基础和加速作用。

(一)民营经济与国民经济一样都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保证和持久活力。民营经济的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比率在逐年增长;民营经济上缴税收比重不断升高,民营企业中的个体私营的税收增长率高出全社会税收平均增长率;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带动脱贫以回报社会;安排下岗职工,目前再就业的国有企业的很多下岗职工都在个体私营企业里工作。

(二)发展呈现出数量加速扩张和质量的渐进提升的双重景象。个体企业数量和资金总量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民营企业个体规模持续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新亮点;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

(三)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民营经济已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经济增长率就越快;民营经济已是部分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四)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具有天然的市场经济特征,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它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按照市场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成为衡量中国市场化改革程度的关键指标。

客观地说,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总体上是快速、持续、健康的,但我们必须看到整体规模狭小分散、管理水平偏低、产业结构趋向和技术水平较低是民营企业的先天性缺陷。我们必须看到大型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产权结构不合理、融资难、竞争力不足和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民营企业家的健康成长也面临许多挑战。

三、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民营经济

在我们社会转型时期,政府的职能在转变的同时,地方政府尤其县级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尤其是执法部门,执法人员也在不断的转变政府职能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引导干部帮助企业家把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一)优化政务、法制、市场和舆论四个环境。建议除国家和各省的法律、法规规定外,一律取消民营企业登记的审批条件或改为登记备案制。加快制定和完善保障中小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政策规定。规范行政执法部门名目繁多的收费和花样翻新的摊派。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和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消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资支付的管理和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中小民营企业的正面宣传,对讲究诚信、守法经营的中小民营企业,要在政府出版物、网站、电视台以及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中进行广泛宣传,扩大他们的影响和知名度。

(二)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创新意识不足,制约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技术、人才、融资等因素较为突出。着力致力于引导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发挥财税杠杆作用,进一步完善财政资助、贴息和税收减免政策,完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具备公共研发、技术服务、科技信息咨询、投融资、知识产权和技术项目孵化等功能的创新服务平台。

(三)大力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型、从事农产品加工型的“四类中小民营企业”。建议对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设立奖励基金;鼓励银行扩大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规模,缓解中小民营企业出口退税难的问题;对吸纳下岗人员就业的中小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立一套与小微企业特点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实现从家族经营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从分散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转变;从不规范经营向讲诚信、重操守、遵纪守法、规范经营的转变。

(五)建议结合国情,尊重市场规律,理顺政府、商会(协会)、中小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坚持“民办、官助、党领导”的原则,明确商会、行业协会的基本职能,加强商会和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加大扶弱助小的力度,建立和完善中小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党的十七大强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无疑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历史机遇。抓住这个机遇,乘改革开放30年的东风,早已占据“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肯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国有经济 民营经济 混合增长

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民营企业在加快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不能照顾社会公平,而且在风险性较高的开创性投资方面,具有徘徊观望的迟滞性社会成本,而国有企业在高资本壁垒产业的导向性投资方面要优于民营企业.只要因势利导,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就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强力的混合增长。

一、国有经济增长

1.纠正一种错误观念。在我国经济混合增长中,有人认为国有经济有必要完全退到自然垄断行业的范围,这是个错误的认识。首先,从实践上说,国有经济在竞争领域有无存在必要的惟一衡量标准是看它有无效率。其次,决定一个经济实体有无效率的根本因素是产权所有制。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我国国有经济存在的合理性来源于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初期的“市场失效”。

2.国有经济的产权安排。这里是指竞争领域的国有经济。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排除其他人使用某种资源的法律权力,这种权力可以授予一个政府、一个集团或一个人享有这种权利的人数可多可少,但无论谁行使这种权力,这种权利都必须具有排他性,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在借鉴西方大型跨国公司产权机制的基础上,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尝试:(1)借鉴跨国公司资本股权的做法,创设发行国有企业的智力股。(2)购买智力股凭购买者的下列条件:①个人品德;②学历学位;③经营公司的能力与业绩。(3)由政府会同中外著名公司、企业经理与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评估委员会,对购买智力股的人选进行评估,然后依据得分高低,选择5~7人,组成拟聘股东集团,由得分最高者首先担任经理。(4)经理的报酬由基本工资和税后利润分红两部分组成。(5)企业公开发行股票,但要保持国家控股。(6)股东集团要按照规章制度对经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与评估,对不科学、缺乏严密论证的重大经营决策进行投票否决,对不对称职者进行解聘,然后股东集团的其他人按条件投票竞选上岗。(7)借鉴德国国有企业的做法,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需由法律特别规定。

3.重点经营领域。(1)大力发展建筑业,汽车工业等支柱产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各类房屋、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桥梁、隧道、堤坝等基础建设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市场接受力,经济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对建筑业产品需求越大。经济发达国家建筑业就业人员一般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6%-10%,我国仅为6.3%(2005年)。汽车工业是国际公认的能够带动整个经济迅速发展、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产业之一。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电子、机械、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橡胶、玻璃等许多产业的配合。根据笔者在英国留学期间的调查与对比,我国今后首先重点发展用于进口贸易的公路大型货运空调车,高质量大型公共汽车和家用小汽车,以提高经济、社会效率。

2.积极扶持信息、微电子等主导产业。根据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导部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条件不断演变的,他制出了“不平衡增长”的可行性,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本与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就我国情况而言,生物技术、环保、知识、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等都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而微电子和信息技术两个产业相对更加成熟,已经具备看来产业化的条件。

4.国有企业的规模要求。国有企业是否存在规模,要看其规模与成本的关系。在实行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如果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的下降,这种现象就是规模经济,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示,就是公式Q=AL中三个参数 。研究资料表明,与美国、日本的行业前十名相比,机械工业我国集中度为4.8%,美国、日本为50%~60%,电子工业我国为15%,美国日本为65%~90%;这些指标说明,国有大企业业绩接近一般大企业的水平,而中小企业的业绩明显较差,这是国有企业今后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民营经济的增长

1.民营经济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民营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打破垄断,参与海外市场竞争,满足人们日益复杂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短视,没有长远的发展战略。(4)规模普遍较小,资金短缺。(3)人才缺乏,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4)环境严重污染。(5)缺乏应对与驾驭全球化的制度手段。

2.民营经济增长的途径。民营企业要想快速成长,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向发达国家公司学习阶段。(2)与发达国家合作发展阶段。(3)既竞争又合作阶段。民营企业成长的途径也有三条:一是民间主导型。二是政府主导型。三是政府和民间混合型。以上三种模式对我们都有借鉴意义。

我国民营企业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1)借鉴美国民间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塑造充分自主的民营经济主体。企业是市场机制的内涵所在,市场的活动和有效性主要是通过企业来体现的。要想保障和建立企业充分自主的地位,根本途径是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企业自主经营、自由发展的法律与文化思想理念。(2)借鉴德国民间的混合发展模式,继续规范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通过规范的市场来引导企业,提倡竞争,限制垄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3.民营经济发展战略。(1)国家要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高科技经济的基础既为高速数据通信网。民营企业具有强大动力和灵活有效的反映机制,但信息产业是属于高资本壁垒行业,政府一定要加大对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创造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对民营企业进行引导和政策扶持,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2)大力开展国际合作。抓住发达国家中出现的产业“空心化”和高技术产业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利用外力加快我国民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向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国有经济;民营经济,通货膨胀:失业

一、引言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不得不追溯到2008年那场世界金融危机。2007年由于美国房地美、房利美两家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申请破产保护起,美国金融市场发生次级贷款危机。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严峻的考验。广东地区大批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致使成都现农民工“返乡潮”。同时全国工资性收人大幅回落,国内出现降薪潮。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面临这种局面,我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从2008年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随后人民银行又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国务院出台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以增加总需求保证国民经济以8%增长率增长。

首先,我国4万亿的财政政策确实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保8的目标。但是据《望》新闻周刊了解,今年上半年,四川等一些省市民间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例尚不及去年同期水平;广东1~8月民营经济投资仅增长4.7%,远低于国有经济62.9%的投资增速。国有企业承担着全国范围内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项目。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对国有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但是占国民经济70%的民营经济却没有受益。

其次,积极的货币政策使得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达到4.6万亿人民币,比2007年全年还多20%。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中大约三分之一是短期商业票据,其他贷款大部分是中长期贷款,主要流向了经济刺激政策相关的或其他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日和投资。国有企业得到了绝大部分的新增贷款,而中小企业和出口部门融资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善。

现在的经济形势就是可以说是经济复苏下潜藏着危机。首先是经济复苏,我国经济从2009年的下半年开始走出低谷。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成功“保8”,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复苏则为我国经济注入一股强心剂。10月份当月我国外贸出口总值为1107.6亿美元,同比下降13.8%,进口867.75亿美元,同比下降6.4%,数据显示外贸加速回暖,外贸顺差有所增加。

其次是面临着潜在的危机,我国经济可能陷入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进行选择的两难境地。这种危机在我国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后才开始凸显,即民营经济并没有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受益。同样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威胁,国有经济依靠国家财政和银行体系的支撑,而民营经济只能自生自灭。其中的原因是:虽然国家一直强调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但是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衰退,银行要求保证自身资产的安全,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银行从资产安全性的角度出发不会轻易给民营企业贷款。相反,国有企业贷款相对安全,如果亏损,国有企业自身资产能够抵偿贷款,同时国家财政也会弥补亏空,因此给国有企业贷款在金融危机下是银行的最优选择。因此,民营企业面临资金供给短缺的困境。再者积极的财政政策由国有企业受益,从需求的角度看,民营企业的产品滞销,给民营经济走出困境设置了障碍。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带动了经济中的投资总量,不仅抵消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总需求的下降,而且扩大了总需求;另外,信贷规模的扩大可能导致流动性过剩。这样,生产资料价格先于产品价格上涨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贷款受限,成本上升,加之产品价格不变,民营经济只能是减少生产规模,产量下降、裁员就会随之而来,这样国民经济就会再次陷入失业的困扰。如果现在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样银行利率必然提高,这样会影响到国有经济,国民经济有可能再度陷入衰退。

三、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认为国民经济在未来可能面临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选择,那么应当采取什么措施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复苏?

第一,应当控制大宗商品特别是生产资料的价格。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家应当对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实行价格补贴,如果这些商品价格上升,难免会波及其他商品生产成本的上涨。实行价格补贴可以从源头上抑制生产领域的成本上升,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通货膨胀。

第二,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实现供给的增长。国家可以对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实行暂时性的税收减免政策,即对生产规模超过一定程度的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实行暂时性的部分税收的减免,这样不仅可以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还可以在市场上形成供给增加的趋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篇5

,国有、外资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政策差异:一是尽管有些产业领域国家没有明文规定不准民营投资经营,但由于部门或地区垄断经营的存在,民营资本往往难以进入或者充分进入;二是很多产业早已对外资开放,但对民营经济至今还没有开放。三是有些产业我国在加入WTO 的谈判中已承诺将按期对外开放,但没有明确是否也对乃至首先对民营经济开放。目前,民营经济在将近30个产业领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尤其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保险通讯、科教文卫、等服务业以及国有产权交易领域的投资进入很少,呈现严重的投资结构不均衡的状况。

1.电力、、环保等基础设施领域民营投资进入较少。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领域一直是民营经济投资涉足最少、进入最为艰难、最难以扩张的产业领域,因而也是民营投资进入最为不足的领域。据统计,从2000年全国各地区民间资本用于交通、城建、社会等基础领域的投资比重来看,北京、山东、上海等14个地区民营经济的投资比重均未达到10%,基础领域成为民营经济投资遇到的最大的禁区。

2.金融、、旅游、文体、卫生等新型服务领域民营投资进入困难。目前,金融、保险、旅游、通讯、教育、、医疗等新型服务业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与经济增长点。但新型服务业投资放开的难度与复杂程度远远要超过一般制造业,民营还没有真正地展开投资,上述领域基本上是国家高度垄断,严格限制了民营经济的进入,这些特殊投资比重的提高还大有余地。

3.轿车等大型制造业领域缺少民营投资进入的机会。尽管民营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较高,但深入之后可以发现,民营投资主要流向了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领域,如服装、食品、玩具、家具等等,很少有机会进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大型制造业领域,如大型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大型集成电路、民用卫星、民用飞机等等。除了民营经济自身的投资实力不足以外,种种限制性规定阻碍了民营经济的投资进入也是重要原因。

二、发营投资“禁区”的政策与体制根源在于四大行政垄断因素

之所以出现民营投资"禁区",是由于我国目前垄断的体制环境决定的。垄断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分为独家垄断、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三种类型。就垄断本身而言,有利有弊不应当一概否定,关键在于垄断的性质与形成机制。目前,我国存在两大类垄断现象。一类是市场性质的垄断。市场垄断是市场竞争自发形成的结果,如长虹集团通过价格战取得了市场竞争优势。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二类是行政性垄断,就是借助行政权力对行业实施投资保护(即严格限制或排斥竞争者进入市场)、价格保护(即允许垄断高价或超额利润)、贸易保护(设置高关税壁垒、搞进口配额制)与保护(如把行政级别化,按照政府官员待遇来任命和考核企业)。目前,我国许多行业存在严重的行政性垄断。由于行政性垄断是政府通过行政力量实现排他性(排挤竞争对手的进入)、独占性(独占经营性投资机会)的垄断目标,从而为民营经济的投资的准入设置了难以突破的"禁区".行政垄断对民营投资的限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部门垄断经营的,民营经济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领域存在一系列进入壁垒。

电力、石油石化、铁路、民航等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部门的基本特点是垄断特征明显,国有经济比重高、传统计划经济影响深、必要和可能的竞争严重不足,多数曾采取政企合一的部门管理方式,从而行政垄断在上述行业表现为部门垄断体制。这一垄断体制的基本体制特征就是行业主管部门采取审批制等手段排挤系统外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投资进入的同时,通过指令性的方式授权行业垄断企业担任项目业主,从而构成了民营资本进入的天然屏障。目前无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性的经营性基础类投资项目往往天然由政府组建的投资公司担任项目业主,如果单一的投资主体不足以承担项目投资,则会在系统内寻找合资伙伴,但不会允许系统外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盈利性较明显的基础类项目投资。因而,目前铁路、公路、城市交通、水电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投资决策、资金筹集、施工建设到经营管理,均在部门内封闭运行,投资主体单一化的格局一直没有根本改变。有些地方还实行指挥部建设体制代替法人,系统外投资主体特别是非国有投资主体基本难以进入。当然,部门垄断的行业更多的是对内封闭。1997年以来,国家在基础设施部门打破垄断格局,实施对外开放的投资政策。在"指导外资投资目录"里明文允许外资可以进入铁路、公路、港口的建设经营。相对而言,基础领域的对内开放缺乏专门的政策法规,使得许多民营经济想投资却找不到入门途径,而地方大量的基础设施急需民间资本又缺乏政策依据。如湖北省基础设施建设在长期以来的包干体制影响下,市场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资金筹措由政府包揽并承担融资风险,导致至今尚无一条高速公路吸收民间股份参与。

2.国家对金融(包括保险)、电信等行业垄断经营限制了民营投资进入新型服务业。

在目前体制条件下,国家对某些特殊的公共服务贸易行业往往给予了严格的准入限制,尤其是金融、电信等新型服务行业的新建企业基本上局限在国有投资(包括控股)或事业单位范围之内,各类民间投资往往难以进入,即使进入也要受到一系列前置审批的严格把关,从而形成了金融电信业国家行政垄断的体制格局。这种体制格局不是偶然的。传统投资认为金融、保险、电信等领域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允许民营投资进入将会扰乱金融等市场秩序,所以应当由国家垄断投资,严格限制民营资本进入。早在1988年6月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就提出,"私营经济不得从事军工、金融业的生产经营".二是投资准入政策的排他性。国家已经对外有限度地开放了金融保险投资领域,加入WTO 之后上述领域的开放度将进一步加大。目前外商金融保险业营业性机构191家,总资产达到360亿美元,占我全部金融资产2.28%,外汇资产占全部外汇16%.但国家还没有明确上述领域对民间投资开放,民营金融机构还处于试点阶段,一般民营资本要想通过国家批准进入金融业难上加难。三是投资垄断体制的独占性。目前金融保险业投资仍由国家高度垄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集中度达70%,但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低层次金融机构发展严重不足,使得金融业(包括担保业)市场需求十分庞大,民间的非正规金融应运而生并且屡禁不止。

这说明,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有序地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国有资本难以企及的、小型的金融保险业势在必行。

3.集团过度垄断阻碍了民营投资汽车等支柱产业。

为了加强汽车、、船舶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我国成立了若干大型企业集团,这是保证我国重大制造业竞争力的重大步骤。但是,支柱产业的发展不能仅靠几个大集团,要平等的进入支柱产业投资领域可谓困难重重。

一是传统投资理论的歧视性。认为汽车等支柱行业属于规模经济领域,需要集约化经营,依靠大型国有企业发展,防止民间资本搞重复建设。对此,民营汽车厂家认为,支柱产业的规模经济是在竞争中实现的,民营资本也是在竞争中成长壮大的。以摩托车业为例,如果没有宽松的投资准入政策,允许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及混合经济平等竞争,就不可能形成重庆隆鑫等民营摩托车大型企业,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国。因此,对民营投资支柱产业的歧视观念应当改变。二是投资准入政策的排他性。我国实行严格的汽车生产许可证制度,既限制民营资本上"户口",获得生产汽车的许可证,又限制民营资本"生男生女",获得特定车型的生产许可证,使民营资本难以进入,进入了也难以作强作大。1997年,浙江民营吉利集团进入汽车业,在政策的夹缝中左突右冲,投入几十亿资金,用4年多的时间批量生产了吉利轻型轿车,填补了大厂商的市场空白。但在《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却找不到吉利申报的新产品及改进车型的名字,这意味着民营资本将"卡"在"公告"外难以生存(后来又终于允许)。相比而言,有关部门积极鼓励与吸引外资进入汽车领域。于是,人们置疑,外国人能在干汽车,为什么民营自己花钱却不能干汽车?三是国家对轿车实行了高度保护的投资体制,定点"三大三小两微"八家轿车企业生产,把财力物力人力向定点企业倾斜,并且筑起高关税和配额壁垒,限制汽车的进口销售,实行汽车的限价政策,保障汽车垄断企业投资的垄断利润。但是政府的干预和保护鼓励了落后,大企业垄断投资的结果满足不了中低档市场需求,使家庭汽车产量少、品种单一、价格高,难以适应轿车进入家庭的大趋势。

4.地区垄断导致民营经济投资社会服务业存在进入障碍。

从投资审批体制来看,科、教、文、卫、旅游等社会服务行业属于特殊行业,需要由地方政府颁发特殊行业经营许可证。民营投资会遇到许多障碍:一是投资观念的障碍。科教文卫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不应当与商业利益挂钩,反对民间资本办学校、办等等。现行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就明确指出,投资教育的机构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使得一些想办教育的民间投资者望而却步。二是准入政策的限制。为了维护地方国有垄断地位,"肥水不流外人田",一些地方在旅游、公交(出租汽车)、建筑、劳务输出等行业限制民营平等参与投资竞争。一些地区如广东已经开放了如幼儿园、托儿所、医院、诊所、旧货业、典当业、图书批发、租赁、公共交通等领域鼓励私人、私营企业投入。但有的省市连广告和印刷业至今未向民营经济开放,有些地区如北京即使是在国有经济退出领域如商业领域也不允许民营进行控股投资。

乌鲁木齐市迅安报警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主要从事有线联网报警服务的民营企业,并取得了区、市两级公安部门授予的特殊行业许可证,是目前新疆最大的报警工程公司。但从1998年起,该公司正常经营受到有关部门的不断干预和排斥,理由是民营企业禁入联网报警行业。国家公安部和自治区公安厅都有明文规定,只要具备资格并被批准的企业,不论所有制,都应该允许公平竞争。但从1999年迄今,有关部门连续三次下发红头文件,规定乌市金融单位联网报警行业由乌鲁木齐市保安技术防范中心经营,致使迅安公司业务陷入瘫痪。三是投资体制的影响。一些地区没有划分出纯福利性与非福利性的投资领域,使非义务教育、非福利医疗的产业化进展较慢,仍然实行政府福利化投资体制,地方政府宁肯财政背沉重包袱,也不推行类似民办公助等民间投资的改革。如辽宁海城把20家严重亏损的医疗机构授权民营资本经营,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但辽宁的大多数地区的医疗垄断投资体制并未改革,医疗服务机构由于缺乏竞争要价高、服务差。 三、未来完善民营投资政策与体制环境的总体思路

民营面临的未来的主要议程,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与WTO 的基本原则,消除各种各样的政策与体制歧视,赋予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国有经济平等的国民待遇,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投资政策和体制环境,为民营经济投资扩张提供市场准入、资通、权益保护的良好环境。

1.随着加入WTO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需要把对内开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制定市场准入的办法,大幅度拓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

原则上讲,凡是竞争性产业,都应当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凡属已经和将要对外资开放的产业,都应当允许和首先对内资民营经济开放。仍需由国有经济主导或控制,但也需要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引入竞争机制的某些传统的垄断经营产业,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我们认为,要解决民营经济平等进入投资市场的,应当制定统一规范的市场准入办法,在上颁布投资或市场准入法。我们认为,这是当前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口。

1)必须统一市场准入的价值标准。目前各省市自治区都颁发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办法,尤其是出台了鼓励和扩大民营投资领域的若干规定,但是这些办法和规定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准入范围与准入标准,往往只是笼统的提到除了国家法律不允许的以外,其余都允许民营投资主体进入,允许外商进入的也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在这个大的原则下,有的地区强调允许和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十大领域,有的地区则强调领域,但各地扩大民营投资的准入办法却仍然停留在政策层面,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这样就没有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准入办法,使民营投资缺乏一个可以参照的、比较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产业投资政策指南。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我们的,目前仍然存在针对民营经济的投资"禁区",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的投资进入范围的扩大,例如在观念上许多人仍然认为民营经济投资等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业、汽车等行业属于力不能及,担心对内开放会引起不正当竞争等,实际上民营经济有没有能力进入与开不开放投资领域是两回事,为了保障投资进入的质量,可以而且应当采取稳妥的逐渐降低进入门槛的办法来规范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投资行为。也就是说,民营资本进入,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规模经济标准、质量技术标准、环境保护标准,以及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等方面的要求,不允许危害公众利益。这些方面的限制与约束,对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应当是一视同仁的。因此,我们认为,在现实条件下,人们还不可能绕过市场准入这一重大的法律建设阶段,实现有序的引导与放宽民营投资的体制变革。

2)把对外开放的承诺作为对内开放的"底线".按照加入WTO 的要求,我国已经颁发了引导外资投资方向的新的指南,规定了哪些领域允许外商进入,那些领域禁止外商进入,那些领域鼓励外商进入等等详细的产业目录。如果没有这样的投资准入规定,只是笼统地说,除了法律禁止的以外,允许内资或国企进入的领域也允许外资进入,就不会给外商投资以明确的导向,外商就无从了解市场准入的门槛的高低,风险的大小,从而难以吸引外资的流入。

同样道理,如果没有明确民营经济投资的产业目录,也难以回答如何保障民营经济投资与外商投资同样享受国民待遇这一根本问题。尽管人们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放在同等重要甚至更为优先的位置,但是如果不落实在市场准入的重大制度改革上,把对外开放的承诺作为对内开放的"底线",就无法突破现有的制度"瓶颈",真正实现公平的国民待遇。

3)制定民营经济投资的市场准入法。也许有人会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本就没有必要颁发一个针对民营经济的投资准入法,因为只要制定多种所有制在投资领域的平等地位这样一个基本法律框架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在投资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要放开民营经济进入原来属于国家垄断的投资领域,都需要通过专门法律法规来重新规制。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看,均曾颁发过大量的针对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法规。如韩国颁发过《基础设施吸引民间资本促进法》、新加坡颁发过《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美国、日本等国也颁发过大量放松民间投资规制的法律法规,使得民营经济能够"依法投资".因此,任何行政文件和大的指导原则都代替不了细致的、可操作的专门的法律条文。制定民营经济投资的市场准入法,符合国际惯例与体制变革的要求。

2.要全面有序的开放投资进入领域,让民营投资主体在基础设施领域发挥补充作用,在高产业起生力军作用,一般制造业起主力军作用,在服务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1)推进基础领域的改革开放,让民营投资主体发挥补充作用。由于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而且其建设项目一般投资规模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有些甚至难以回收投资,民营经济投资主体从投资动机和投资能力看都不可能取代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但民营经济可以发挥重要的辅助或补充作用。进一步,全国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如京九铁路)与基础产业(如西气东输)项目,无疑需要国有资本发挥主体和主导作用,民营资本的参与能力有限,只能发挥辅助作用;但在某些地区性基础设施如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民营资本不但可以发挥辅助作用,也可以在有些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由国有单位垄断经营,但长期效率低下,甚至严重亏损,供给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的城市基础设施。如开放电站、供水、供气、供热等能源类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应当说,由于能源供应业即电、煤气、蒸汽、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利润水平较高,有利可图,无须特殊政策,只要放开管制,民营经济不用动员就很有积极性进入上述投资领域。但对于垃圾发电等新能源的开发政府还是要给价格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因此,能源类基础设施领域允许民营经济参与投资竞争有充分的依据与广阔的前景。二是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以兼得的基础设施,如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类基础设施。预计"十五"期间全社会需要投资7000亿元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样大的投资需求仅靠财政资金是无法满足的。因此,国家已经提出了由中央、地方、外资、民营、个人一起上的"大环保"建设方针。预计到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环保"市场",应当大力鼓励民营经济参与环保产业的投资经营。三是原来具有垄断属性,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能够和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交通类基础设施,如地方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交通类基础设施建设。中外实践表明,自然垄断行业并非一成不变的,原来的"公共物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私人物品".因此,不仅竞争性产业领域,而且在原来具有天然垄断属性的某些基础设施领域放宽政府管制和市场准入限制,不同程度、或迟或早地向民营经济主体开放是一种必然趋势。就目前情况而言,政府对基础设施领域的管制,在做到投资计划导向的前提下,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应当有所放宽,对市场垄断或恶性竞争的管制应当有所加强。

2)推进制造业领域的改革开放,让民营投资主体发挥主力军作用。传统制造业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体部分和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但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国传统制造业将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是发达国家用高新技术发展提升了的传统制造业的挑战;二是工资成本也很低廉的其他发展家的挑战。为继续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国际动态比较优势,必须重视发挥民营经济的活力。可以说,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民营资本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继续保持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处于支配地位的同时,可以让民营经济在一般竞争性的传统制造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从而尽快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需要指出的是,目前,90%左右的民营分布在一般竞争性传统制造业领域,而这些领域已经普遍存在生产能力过剩、结构很不合理等问题。因此促进民营经济扩大投资的配套政策,应着力于支持传统制造业的改组改造、结构优化升级,而不是单纯扩大生产能力。因此,加入"WTO"之后,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业工厂的大背景下,民营经济投资可以在四大方面扩张发展空间。

一是要鼓励在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中退出的产业领域扩大投资。尤其在传统制造业集中、重化工业比重特大的老工业基地地区,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主体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有序地进入,填补国有资本退出的空间,或开办有利于优化当地产业结构的有市场、有效益的轻加工业。二是要鼓励在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方面扩大投资。从总体上来看,民营企业的技术档次与产品档次一般较低。在市场供求格局、经济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应当鼓励民营经济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开发新产品,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工艺和已经没有销路、没有效益的落后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要鼓励在专业化分工协作方面扩大投资。

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结构,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为此,一些制造最终产品的国有、非国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需要与大量专业化生产零部件、配套件的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中小企业进行跨地区的联合协作,并由此产生新的投资需求。四是支持有优势的民营企业对一般竞争性产业领域的国有企业进行兼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性产业领域的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兼并行为,只要不导致垄断和危害社会公众利益,都应当是允许的。优势国有企业可以兼并非国有企业,优势民营企业也可以兼并国有企业,这是市场机制作用下优胜劣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目前民营企业在收购兼并国有企业时还有种种障碍,难以公平地通过控股、并购国有企业的方式实现资产规模扩张。

3)推进高新科技产业领域的改革开放,让民营投资主体发挥生力军作用。

篇6

民营经济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概念,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往往认为民营经济实际就是指私有经济,只不过是让它披了一件更能为众人所接受的温和外衣而已。正是由于对民营经济的片面理解和一系列偏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对它的深入研究,也影响到政府关于民营经济的政策制定和战略选择。而民营经济发展到今日这个地步,迫切要求我们能够对它有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以便为制定更有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从企业理论角度理解的民营经济

我首先认为,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被正式提出并被大家所认可,一定存在着一种与客观相对应的独特的经济物质形态,因此,它一定能够被理论所解释。民营经济的概念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是很难找到的。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世界里,民营经济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西方经济学的一切前提都是以民营的经济为基础。从经济学的一般意义上讲,民营经济就是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运作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从产权和企业理论的角度看,民营经济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民营经济一定是以赢利为唯一目标的。即它完全是依市场原则来运作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这同国有企业有时需要承担一定的非赢利性任务相区别;第二,民营经济治理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纯粹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的。不管民营经济的产权结构是多元的还是单一的,其产权关系一定是比较清楚的。在这种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治理结构,基本能够代表各方出资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会形成较为合理的约束和监督制度,这同国有企业建立在产权关系不明晰基础上的政府化、家族化倾向的治理结构形成鲜明对比,也同一些纯私营企业单一的产权结构以及家族化治理结构不竟相同;第三,民营经济拥有较为灵活的内部用人和分配激励机制。由于民营经济必须时刻面对市场的检验,只有持续不断地实现赢利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民营经济会在人员的使用和配置上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拒绝冗员,并通过激励、监督等有效的控制手段挖掘其最大潜力。而国有企业的内部用人和激励机制,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仍然无法按照经济原则实现有效配置。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私营经济,也并不完全不包括公有经济。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不同,它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与市场机制自然和谐,在追逐利润最大化动力的驱使下,会导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不断的技术创新。

依据以上的理论和现实情况,我认为,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私营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工商户和私营企业;2.外商独资企业;3.合资企业中外资控股的企业;4.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5.非国有控股企业;5.非国有控制的企业,如被租赁、托管出去的国有企业等等。这些经济形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民营经济的某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民营经济体系。不难看出,我所划分的民营经济其范围是比较广的,并不仅仅限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资,而是包括了相当一部分民营化了的原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把这部分经济包括近来,不仅有助于揭示我国民营经济的本质,同时也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动向。同时,如果将其统计在民营经济的范围内,就会使民营经济的实有规模大大增加,我想,至少应在现有数目的基础上扩大10个百分点左右。

二、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截止2001年末,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000万家,年产值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仅就私营企业而言,已达202.85万户,比2000年增长15.14%。注册资本18212.24亿元,比上年增加4904.55亿元,增长36.86%。从业人员27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307.37万人,增长12.77%。在过去10年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从不到1%达到20%以上,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极具竞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到20多万家,据科技部2000年对计入统计的86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企业长期员工已达560万人,技工贸总收入14639亿元,实现利润1005亿元,上交税金780亿元。这些指标近几年来的年增长幅度都超过30%。现在总收入超过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有2214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187家,超过20亿元的76家,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截止2001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9万多个,合同外资金额745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954.69亿元。2001年全国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6139家,比上年增长16.01%,合同外资金额691.91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达到468.46亿美元。可见,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又是何等曲折。即使发展到现在,民营经济仍然困难重重。概括地讲,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和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营经济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非国民待遇。主要表现在1.市场准入方面的非国民待遇。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保育钧的介绍,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省,即便是一些已经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产业领域,民间投资也很难进入。在广东东莞当地的80个行业中,允许外商进入的有62各,占75%(外商也属民营经济),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2个,不到50%。据悉,某些主管国有企业的部门曾在内部指示,要求所属企业不许同私营企业打交道。2.银行贷款方面的非国民待遇。保育钧指出,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和借贷,甚至有不少来自地下钱庄。目前,民营资本70%是自筹,从国有银行获取的贷款不足30%。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下半年对贷款满足率的调查,企业反映为68.5%,金融机构反映为81.6%。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私营企业反映最低,虽然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反映仅为60.4%,但仍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民营经济实现的产值已超过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其他经济创造价值的总和,但银行却对它们在贷款上施以种种歧视性限制。3.税赋和法律发面的非国民待遇。在税赋点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严重的所得税重复计征,法律方面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各类产权和产权关系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往往在事件的裁判上更多地被歧视。4.观念上的非国民待遇。主要指人们在长期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民营经济的各种偏见,最根本的在于民营经济很难与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相容,民营经济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基础,只能是一种“边缘性经济”。

第二,某些产业领域内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落后,过度和不当竞争严重。有资料显示,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的特点如下表所示(以私营企业为例),主要集中在第三和第二产业。

由于民营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之国有经济逐步从竞争性产业领域的退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广大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多数比较低,因此,造成大量小型民营经济的进入,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适度的竞争对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肯定是必要的,但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则会使本来就弱小的民营资本遭受致命打击。这种情况在某些地区和行业表现的最为明显。前几年煤炭行业中出现的私营小煤窑遍地开花,造成煤炭行业因恶性竞争的全行业亏损,以及引发后来的一系列小煤窑伤亡等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所以,如何组织民营经济的生产经营,形成合理规模和有序生产,已成为解决这些产业领域或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第三,民营经济的信誉度差。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市场经济处于萌芽阶段,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的法规不成熟、不完善,民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民营企业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商业贿赂、商业欺诈、低价倾销,转移、隐匿、销毁违法财物等等,一方面造成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另一方面大大地毁坏了自身的信誉。从深层次上看,民营经济遇到的上述各种歧视和非国民待遇,多少同其较差的声誉有一定关系。那么,民营经济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解决其声誉问题就不可回避。

第四,一些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民营经济的治理结构理论上讲能够做到合理,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些民营企业采取了家族式治理模式,而一些民营企业则采取了两权分理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事实证明,家族式治理不见得没有效率,两权分理式也不见得没有问题。问题是一些企业应当采取分离制衡的模式,而它却仍然是家族式的。不过民营企业采取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基本取向。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到137.99万户,比2000年底增长26.95%,净增加4个百分点;占私营企业总数的68.03%,比上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

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无疑,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理论研究和决策者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缩短这个期限,并找出其有效的发展路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第一,确立以发展民营经济为基点,联带其他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的新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民营经济的战略性定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也在不断地调整。体制改革的早期,民营经济被定位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将非公有制经济由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肯定了民营经济(或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体制框架内的合法地位。但是,现在看来,对民营经济的这种定位已经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然民营经济注定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且,目前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那么,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考虑民营经济的定位问题。时至今日,我们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仍然是集中力量改革旧有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以图实现原有体制的逐渐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渐进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早期改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我国微观经济已经转换到基本依据市场原则运转的今天,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仍然在“破”而不在“立”,至今基本没有实质性调整,就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我的观点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战略和政策基点,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把重点转移到加速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上来,旧体制的改革要在新体制的塑造过程中逐一解决,但新体制的塑造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这一模式能够被确认,那么,民营经济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环境。首先,可以确立人们对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成份定位的新意识,逐步消除民营经济只是边缘经济的错误看法;其次,从法律和政策制定上会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些歧视性政策也会得以纠正。再次,民营企业家也会安心、大胆地发展事业。果真如此,民营经济遇到的问题就会逐步化解,民营经济的更快增长就会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尽早完善起来。

第二,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径选择。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民营经济生产与发展的历史。且不论民营经济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的重新出现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再生。后来外商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民营经济的阵容。随着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化,一些处境困难的中小型国有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逐步实现了民营化,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也迅速完成了民营化的改造,据调查,乡镇企业中有83%至86%已成为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如江苏省到2000年底,已有93.2%的乡镇企业实现了改制,其中大中型乡镇企业的改制面也达92.5%。改制后全省乡镇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非集体资本所占比例已经由1998年的51.6%上升到74.5%。这两股力量的加盟,使我国民营经济的实力大大增强了。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崛起,给民营经济输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活力。我想,以后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以前发展路径的依赖。以前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商独资、合资企业、民营化了的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民营经济进一步拓展的基础和发展原动力,它们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逐步强大起来。另外,在全球一体化和国有企业进一步从竞争性乃至一些垄断性行业退出的大背景下,更多外商在中国设立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特别是鼓励外资对国有企业的并购改造,以及促使更多的国有企业,包括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从而在增量上扩大民营经济的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的档次,将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路径。

第三,促使民营经济自身的制度改进,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多数是由出资人实行家族式管理。这种方式在起步阶段具有凝聚力强等优点,但它的局限性,如家长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已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说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排斥家庭企业,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那种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的弊端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根据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的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也会走向现代化(ManselG.Blackford,1998)。也就是说,企业新制度的采用与企业的规模大致成正比。我们已经看到,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出现了依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的倾向。当然,私营经济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体制和管理方式,要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定。不过,对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且产权多样化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它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使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改善、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第四,民营企业要重视自身信誉的塑造。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只有注重声誉,诚实守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曾有过不守信用的短期行为,败坏了民营企业的声誉。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在重新塑造自身信誉上作更多的努力。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契约履行等方面着手,逐步取信于客户、取信于消费者。

第五,为民营经济筹资和投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系统,过去,民营经济封闭的产权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也不便于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在投融资方面的好处。随着民营经济产权模式的转换,政府应当在民营经济同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联合、参股、改组,组建企业集团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为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便利条件,逐步消除民营企业在上市方面的非国民待遇。特别是在配合消化庞大的非流通性国有股、实现国有股减持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参与,使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国有股而进入资本市场,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篇7

“民营经济”,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其焦点主要在于对集体性质的企业怎么看。在改革开放之前,许多集体企业“官办”的味道很足,有的被人们称为“二全民”、“二国营”、“大集体”。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在对原有的公有制企业进行改制的时候,出现了“公有民营”的称谓,这里所指的“公有”,既有“国有”的含义,也有“集体”的含义。这一界定把“民营”与“集体”分离开了,自然就缩小了“民营”的含义和范围,这是狭义的理解。

“民”的含义还与“公民”、“国民”、“居民”、“民间”、“民族”等词义相联系,这些含义又往往与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地域、国籍待遇、文化和政治类别等因素相联系。按照这样的含义,“民营经济”又可以理解为,具有本国国籍的公民兴办或经营的经济实体的总和。鉴于此,有人把目前我国境内经济分为三大部分,即:国有经济、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值得商榷的观点: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同志《在中国首次民营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演讲》把民营经济的范围界定为: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资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括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民营”和“民有”也有区别。“民营”与经营方式相联系,具有经营管理的属性。“民有”与产权关系相联系,具有产权归属的属性。一般说来,“民营”的未必就是“民有”的,我国目前还存在“国有民营”的企业;而“民有”的绝大多数是“民营”的。换言之,“民营”包括的范围要大于“民有”,所以用“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比用“民有经济”和“民有企业”更为合适。

“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还有区别。“民营经济”应该是民营意义上的各种经济成分和要素的总和,“民营企业”是民营意义上的一种企业形态,是“民营经济”的主体部分或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民营企业”之外,还有具有“民营经济”属性,而非以盈利为目的的、从事非经济活动的、非企业的单位或部门。比如:一些从事社会福利、从事社会救助、从事慈善事业的民营单位或组织。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民营经济”试做如下定义:民营经济是以反映投资主体或经营主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成分,是在一个国度里由本国居民投资创办、经营或控股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经济要素的总和。“民营企业”是由本国公民出资兴办或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实体和非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特征。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来,为了及时了解民营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和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辽宁等省市都对当地民营经济运行情况建立了统计分析制度。比如辽宁省对民营经济的统计范围是,不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的经济组织,而前者之外的经济组织都在统计范围,即:它包括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也包括乡镇企业的全部,还包括城镇集体、股份合作制等等企业组织。这样界定的实质等于换个角度给民营经济下了定义。

但无论怎样说,“民营经济”其概念必将约定俗成,其理由有四:

第一,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客观上需要带有总括性的词汇对其进行总体描述。包括个体、私营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及其他非国有、非外资的经济组织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是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社会经济现象。

2004年,辽宁省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实,按照上述统计口径,辽宁省民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达到了全省社会总产值的51%,民营经济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辽宁在全国以“国有企业大省”著称,因此,辽宁经济运行的重大变化不仅在辽宁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全国也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看看令中国乃至世界惊叹的“温州模式”。改革开放之后,在浙东南的温州依托民间资本,兴办民营企业,100万农民由农村转移到城市,220万温州人走到全国各地经商,276万外地人员到温州去工作。温州迅速致富,跻身于全国城市竞争力24强之一,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称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温州人创造了中国脱贫致富的成功模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最先反叛传统的所有制结构,与传统的所有制结构形成鲜明的对照,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践证明,这种选择符合温州的实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温州成功模式的内在动力在于:民营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产权约束更为严谨,机制运行更为灵活,追求利益的欲望和发展的欲望更为强烈。温州的崛起依赖于千家万户,经历了千方百计的筹划,历经千辛万苦,积累了千言万语的体会,显示了民营经济旺盛的生命力。

从全国而言,按照黄孟复同志的界定,2002年全国民营经济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70%,2004年民营经济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超过82%,2003年广义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国GDP的65%(其中外资经济约占15%左右),广义民营经济缴纳税收占全社会税收收入的比重2003年为66.5%,2004年1至9月为71%(见黄孟复《在中国首次民营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演讲》、《在第二届中国民营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演讲》)。而且,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稳定社会,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民营经济的基本内涵看,它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大特征。这种称谓把它涵盖的经济成分与国有经济,与外资经济区别开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令人关注的重要经济力量,它的发展壮大记录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第二,民营经济的表述基本符合科学分类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类表述是科学方法之一,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良好习惯和重要传统,这种习惯和传统甚至是不可抗拒的。几十年来,我国对经济组织、经济成分的分类表述错综复杂。比如,从工商注册看,现行的企业类型就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17个类型,其中还没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外资企业。从地域上划分,有乡镇企业,还有城镇集体企业。从所有制大的框架划分,有国有的或全民的,有集体的,还有私营的,其中还有在世界尚未有定论的,到底属于公有,还是属于私有的企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企业。而民营经济的表述,把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作为两种特有的经济类型独立起来,把两种类型之外的本质相近的经济成分结集在一起,既有内在合理性,又有表述便捷的特点。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在总体经济构成中它是对本质相近经济成分的分述;下延一个层次,它又是对本质相近经济成分的概括。

第三,这种称谓在全国大多数省市得到了基本认同。据考证,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我国一个叫王春圃的学者就曾在一本书中用过“民营”的概念。1942年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也曾使用这个概念,他把民营经济看成是老百姓办的经济,其中包括合作社。(见宋宝全、王生发编著的《托起明天的太阳》沈阳出版社)使用这个概念真正频繁起来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而且它是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这种来自群众,来自基层的认同,往往是一种称谓得以确定的基础和前提。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93年国家科委和国家体改委联合拟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若干问题的决议》,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使用了“民营科技企业”的概念。目前在我国有众多的地方民营经济报刊,有中国民营经济研究院,还有众多的地方民营经济研究会。2003年11月和2004年12月,全国工商联牵头连续召开两个年度的中国民营经济形势分析会,会后全国工商联又组织连续编写了2003年、2004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两个年度报告和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可见,尽管目前人们对这种称谓内涵的界定还不尽相同,但它不会,也不能因此而影响这种称谓的认同趋势。

篇8

摘要: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时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退民进”国策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民间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就民营企业投资的增长情况及民营企业投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以寻求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民营企业 投资 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吸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优化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营经济近几年的增长情况

1.民营企业数量逆势继续增长。截至2008年底,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657.42万户,较2007年底增加54.37万户,增长9.0%;个体工商户达到2917.3万户,较2007年底增加175.8万户,增长6.4%(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02~2008年,个体工商户不仅户数在持续增加,而且增长率连续6年呈明显上升态势;而私营企业虽然户数也在持续增长,但增长率却从2003年起连续5年出现下降。

2.民营企业资金规模持续大幅增加。截至2008年底,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11.74万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2.35万亿元,增长25%。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达到9006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1655.2亿元,增长22.52%(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恶化蔓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但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增长率却还略高于经济形势最好时期的2006年和2007年。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增长率更是较2007年增加了8.92个百分点。

3.民营企业投资规模依然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底,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23万亿元,同比增加3.5万亿元,增长25.46%。其中国有经济完成4.64万亿元,同比增加0.77万亿元,增长20%;外资企业完成1.41万亿元,同比增加739亿元,增长5.53%;而民营企业则完成11.18万亿元,同比增加2.65万亿元,增长31.07%,较国有经济和外资企业增幅分别高出11.07个和25.54个百分点(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民营企业投资增幅始终快于国有经济投资增幅,而外资企业投资增幅总体变动不大,所以民营企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而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则逐年下降。

二、民营企业投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1.民营经济迅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情况之下,民营企业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尤为突出。2008年,我国民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65%。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49.7%;外商和港澳台经济占全国GDP比重约为15%。2008年,我国民营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3.9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额比重的49.3%,在全国40个传统工业行业中,民营经济已在27个行业中经济比重超过50%,在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已占70%以上。

2.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吸纳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8年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7904万人,较2007年底增加650.9万人,增长9%。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达到5776.4万人,较2007年底增加280.2万人,增长5.1%。除2000年因统计口径变化原因导致在个体私营领域从业人员减少外,1989~2008年,在个体私营领域实现就业的人员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3.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丰富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截至2008年底,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总额5873.68亿元,同比增长23.1%,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10.2%,较2007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个体经济完成税收总额1988.68亿元,同比增长34%,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3.4%,较2007年提高0.4个百分点。

4.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我国民营经济在竞争性领域投资日益活跃,改变了国有企业原有的垄断格局,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民营企业同市场经济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民营企业的存在,迫使国有企业低效部门提高自身的配置效率,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民营企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补充了经济建设资金,促进了投资结构的优化,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三.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障碍,如,在民间资本行业准入问题上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铁门”的“三门”现象;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民营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信息市场过于狭窄等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优化民营企业投资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扩展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目前,我国的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却一直严重缺席;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将会使民营资本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会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形成竞争的压力。不排除部分国有企业会利用自身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调高准入门槛,变相设置“玻璃门”“弹簧门”,这些都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2.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措施,必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有针对性地从民营企业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着力,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大信贷资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降低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四是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强化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五是民营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提高信用等级;六是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3. 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依法保障民营企业投资者权益。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次国民待遇”(相对于外资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和国企所享受的“国民待遇”而言),以及投资权益受到损害,投资合同履行困难等现象,严重打击民营企业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要建立健全法规,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不断增长。

4.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为民营企业投资服务的良好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构筑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助提供中介服务,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管理和经营指导服务等。同时,还应鼓励发展以服务为宗旨的民营企业投资咨询机构,组织中介机构在投资决策、技术开发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忠礼.积极启动民间投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J].河南经济,2007,(10):22-23.

[2]杨松令.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特点分析[J].财会月刊, 2008,(11):37-38.

[3]唐曙光.中小民企如何做好市场调查[J].大众投资指南, 2006,(4):43.

[4]李垣明.中小民企三望而行(环境篇)[J].大众投资指南,2005,(11):4-5.

[5]王元京.哪些投资将向民营资本开放[J].大众投资指南,2006,(5):4-6.

[6]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

[7]厉以宁,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篇9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 国企改革 经济形态 产权多元 所有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国资、国企改革,从强调国企产权多元化到明确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企业,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深入并触及到所有制层面与基本制度层面。在某种意义上,所有制改革虽然敏感甚至不为某些人、某些利益集团所接受,却可为市场力量不断成长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扫清障碍与创造条件。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及更大力度的开放与更快的国际化进程,要求建立起与国际市场竞争、国际贸易新规则相协调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及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发挥,要求对过度单一与高度集中的财产所有权进行改革。大多数领域的单一所有制及行政力量依赖单一所有制过多介入资源配置,不仅降低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加剧了经济运行中的“寻租”行为。对大多数领域存在的单一所有制进行改革,实现大多数领域的经济形态多元与产权多元,严格保护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为集体经济、民营经济、个人创业与个人工作室类的个人经济、外资经济等经济形态提供与国有经济均等的发展机遇,有利于重构及完善市场竞争秩序。

就中国经济运行的所有制结构效应看,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单一所有制严重束缚了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发挥,是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最大障碍。因此,所有制改革及混合所有制推进应该从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着手,以这些领域向非公有资本的无条件全面开放为突破口,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要求加快所有制改革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除了要划清政府行为与市场作用的边界,还要触及并进行财产所有权的改革。如果是政府控制绝大多数财产所有权,若干领域仍是单一所有制,就无法让市场力量不断成长,也难以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因此,必须加快所有制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扩大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范围,增加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数量。在所有制改革及混合所有制发展中,要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的保护,通过保障公有制财产权与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的产权平等、机会平等、受法律保护的平等,实现大多数领域的经济形态多元与产权多元,构建起不同经济形态及各种产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格局。

若干领域的单一所有制扼杀了市场竞争并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围绕着国有经济及国有企业这条主线推进的,从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到承包制改革、再到国企剥离上市、再到国企股份制改革,这些改革都是为了搞好国有企业、搞活国有经济;在这些改革推进过程中及相应改革措施实施过程中往往尽可能不触及所有制,所有制改革几乎成为。随着2001年正式加入WTO,中国要构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从而提出了国有企业全面改制的政策要求,允许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的改革。但是,这一轮的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也仅仅是推进了中小国企改革改制,大型特大型国企仍是盲目扩张规模并做大做强。到目前为止,民资民企虽然在轻工业产品加工出口、服务业等领域占相当高的经济比重,但是仍无法影响所有制的格局,民营经济产权还无法与国有经济产权进行公平竞争。可以说,大多数领域仍是单一所有制,这些领域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垄断经营,不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如石油石化、电信、电网电力、烟草、铁路等;还有很多领域,虽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但实际上仍然无法改变国有资本绝对控制的格局,非公有资本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参与辅助环节的经营,如航空、公路、城市公用事业(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交、地铁等)、教育、医疗等,非公有资本进入这些领域不仅难度大而且进入的程度较低,难以与国有资本进行竞争。

考察当下所有经济领域的所有制结构,过度单一与高度集中的单一所有制主要存在于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这些领域的经济地位与经济影响力非常显著,是市场经济的重中之重及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所在。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单一所有制,扼杀了市场竞争并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抑制了市场力量的成长及放大,导致了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递减。与此相适应,这些领域的国有企业往往效率低下,虽然在国内具有绝对甚至超强的“竞争力”,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无法与业内的跨国公司相竞争。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石化公司为例,其油品质量远远低于欧美公司,而其油品价格远远高于欧美公司;再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电信公司为例,中国的网速低于日韩等国家网速60%~40%,收费标准则比日韩等国家高出30%~40%。垄断领域的国有企业依托单一所有制及不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的优势而获取超额利润,但是,随着中国更大力度地开放市场,将使其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及跨国公司的巨大竞争压力。如果不进行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所有制结构改革,就无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重构及完善市场竞争秩序必须重视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推进所有制改革并发展混合所有制,是为了打破单一所有制的非公平竞争格局,重新构建市场竞争秩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触及所有制改革的混合所有制推进,必须从不同所有制经济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机会公平开始,非公有制经济形态的企业可以进入到单一所有制的若干领域,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要向非公有资本开放。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形态的企业进入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可以形成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有利于市场竞争秩序的重构及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形态的企业进入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不是对国有经济的侵犯及掠夺,而是与国有经济相互融合并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形态的企业进入到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进行公平竞争,除了要求这些领域向非公有资本开放外,还要求对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进行严格保护。如果没有对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的严格保护,无论如何开放、如何扩大市场准入,非公有制经济形态的企业也会徘徊犹豫而不敢进入,即便受利益驱使进入,往往也会被国有企业兼并或吞噬。

推进混合所有制要求实现大多数领域的经济形态多元与产权多元。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求加快大多数领域的单一所有制改革,改变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格局。与此相适应,大多数领域就会逐步实现经济形态多元与产权多元。就大多数领域单一所有制现状看,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单一所有制除了过度单一外,还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能否尽快实现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经济形态多元与产权多元,是混合所有制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在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向非公有资本开放及民资民企向这些领域的进入过程中,要坚决反对国有企业以国家经济安全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名义设置障碍的做法,更要警惕国有企业以审查民资民企资质的名义任意挑选合资合作对象进行“寻租”交易的现象重生。只有实现了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经济形态多元与产权多元,才能为混合所有制发展扫清障碍。

就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经济形态多元与产权多元而言,经济形态多元是指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允许发展集体经济、民营经济、个人创业与个人工作室类的个人经济、外资经济等经济形态,这些经济形态与国有经济之间既可以相互混合,也可以独立经营;产权多元是指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国有企业由原来的产权一元转制为产权多元,产权多元的公司表现为股份制公司,其中,股份制公司既包括国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公司,也包括非公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公司。与经济形态的多元一样,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企业产权多元仍允许少量国有独资企业继续存在,同时也允许设立民营独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外资独资企业。各种经济形态的企业通过交叉持股等方式相互融合、相互间公平竞争,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混合所有制在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同步协调推进

所有制改革及推进混合所有制,在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要求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运行的微观层面要求促进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增加。经济运行宏观层面的经济形态多元与经济运行微观层面的企业产权多元,既相互支撑,又相互依存。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求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协调一致,在具体推进上各有侧重。

混合所有制在经济运行宏观层面表现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范围进一步扩大及持续增长。经济运行宏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个人创业与个人工作室类的个人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各种经济形态既可以相互融合,也可以进行相互间的公平竞争。混合所有制经济既表现为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一般竞争领域的混合,也表现为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向非公有制经济的无条件全面开放。混合所有制经济范围的扩大,要从一般竞争领域向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进行覆盖。除此之外,还要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持续增长。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除了要实现多种经济形态的相互融合外,还要允许民营经济、个人创业与个人工作室类的个人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这些领域保持各自独立的经济形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为了打破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单一所有制格局,而不是为了这些领域打破单一所有制格局后限制民营经济、个人创业与个人工作室类的个人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形态的独立发展与继续存在。

混合所有制在经济运行微观层面表现为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加快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增加。在经济运行微观层面推进混合所有制,集中表现为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国有企业数量减少,支持更多国有企业实行让非公有资本入股、参股或控股的产权多元化改革。推动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允许民营资本、个人资本、外资资本等入股、参股或控股,从而实现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转变。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国有资本在不同领域的控股比例,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可以继续保持国有资本的绝对控制;在重要领域如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等,可以适度引入非公有资本而实现国有资本的相对控股;在一般领域如钢铁、煤炭、设备制造等,可以更多地引入非公有资本而只保留国有资本的参股甚至国有资本全部退出。通过加快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进一步助推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并实现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各种资本共同入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的增加。

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革,不反对也不排除在这些领域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形态的独资企业。民营资本、个人资本、外资资本等在对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国有企业入股、参股甚至控股的同时,也可以在这些领域设立非公有经济形态的独资公司。以石油石化行业为例,其在推进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一是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某些经营环节或投资项目实施股份制改革,允许民营资本、个人资本、外资资本等入股三大石油公司,使国有资本在石油石化行业由绝对控股转变为相对控股;二是允许民营资本、个人资本、外资资本等设立独资的石油石化公司,与三大石油公司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无论是民营资本、个人资本、外资资本等入股国企,还是民营资本、个人资本、外资资本等个人资本设立独资公司,都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篇10

(一)我国民营企业成绩斐然

从全国工商联的《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析报告》可以看出,截止到2010年底,民营前500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为6.98493万亿元,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47.48%,总资产达到5.88248万亿,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50.90%。经过这些数据的对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让民营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国有经济增长率相比民营企业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外资企业相比也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所以,可以预料未来在中国GDP中民营经济的比重将会不断的提高。这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

企业家敏锐的洞察力和经验丰富的判断力是初期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依靠,投资低水平重复的初始积累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平均数上来讲,全国民营企业平均员工人数不足14人,平均注册资本低于一百万。从事生产活动的设备都是大型企业淘汰不用的,产品相对落后,对于市场从卖方到买方的变化很难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想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依靠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一些民营企业目光短浅,计较眼前的利益,在竞争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的代价是巨大的环境破坏;一些民营企业没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依靠模仿、山寨,或者生产科技含量比较低的产品。

2.管理不科学

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导、程序、结构。要想让民营企业获得要更大的进步,要从创业初期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中走出;在组织上,要综合使用集权和分权,并把握好其中的尺度,不仅要保证企业领导的权威,也要防范过大的管理范围;目前在决策上,由于民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决策水平的低下,出现随意决策随意等现象。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放开经营领域,实行项目带动

一是把民营经济向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方向引导。让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活跃国有经济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民营经济对国有企业分流人员进行聘用,在国有企业中允许并鼓励民营经济以各种形式参与;结合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对于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上鼓励民营经济的积极参加,在农业发展上促进其的投资力度,在航空、石油、铁路、通信等行业中积极的引进民间资本,在完善这些行业结构的同时还活跃了民间资本。

二是在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创造平等的生存、发展的制度平。对于一些具有限制性、歧视性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要废除;让民间资本的投资门槛降低,对于人们屡屡诟病的工商登记手续进行简化,大力治理乱摊派、乱收费的现象;打破区域分割、贸易壁垒,在税收、土地使用等上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一些不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制度要取消。

(二)实行科学管理,追求持续发展

一是,对新的游戏规则要积极的学习,加大人才的培养并提高其质量。从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之后,民营企业对于国际社会上的一些规则不甚了解,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开拓市场上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以及其保护有关的规定等,还要具有在遭遇不公平贸易时候的投诉权利的实力,把握企业发展的机遇并不断的迎接挑战。不仅如此,对于具有高水平的人才要积极的引进,让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的提高,对企业中的职员要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不断的提升,以便于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二是对企业的管理要科学。在民营企业中进行科学管理,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各项活动中要计划合理、组织协调、指挥得当、控制有效,让自己所控制员工、金融、材料资源有效的协调,在企业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充分的使用市场经济手段,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民营企业要一步步的走出,这才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根本,才能够让决策更加的明智,让企业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