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团化办学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政府统筹;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社会各级各类办学主体积极参与教育改革。职业教育集团作为一种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办学道路初露端倪。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河南、天津、江苏、海南、上海等地产生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模式,职教集团呈现出跨地区、跨行业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国家与各级政府的政策与制度是职教集团化办学的重要前提条件与基本保障,研究相关政策与制度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与制度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教育领域在体制改革中探索出的产教结合的新路径。根据其发展进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分为自主探索期、迅速发展期和深化改革期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与制度,为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8年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自主探索期,在这一时期,相关教育政策与制度初步建立。1986年7月,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交了《关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鼓励经济部门和企业办好职业教育,首次提出“发展企业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合办学”。1991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面向社会需要,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鼓励社会各方面联合举办。”《纲要》突出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社会团体的主体地位,要求职业学校走产教结合的路子,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指出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为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道路奠定了基础。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这些政策与法律明确了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路径、制度与发展目标,为社会力量自发办学提供了政策指引与法律保障,成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从1999年到2005年,随着高等教育连续扩招,高职院校迅猛发展,各级政府部门逐渐转变角色,通过政策指导与协调,适时地推动职业教育集团有规模地发展。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颁布,提出“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了各级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要求“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并强调要依法保障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各省、市、自治区相关部门逐渐重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纷纷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引导与支持,浙江、江西、北京等教育部门陆续出台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政策文件。
与此同时,随着自主就业政策的实施,就业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导向。2004年初,教育部相继出台《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职业教育转变办学理念,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同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自2005年起,针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问题,国家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与改革。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太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要求公办职业院校通过资源整合与重组,进行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鼓励他们“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或“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决定》要求各地政府“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决定》还提出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同年11月,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根据《决定》与会议的精神,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案,并创建了许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颇有成效的特殊模式,如以城乡联合、以城带乡的河南模式,市县合作、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与制度的问题反思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从自发组建走向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阶段,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角色由办学主体逐渐转变为主导者、统筹者与协调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增进各个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成为有效利用办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重要桥梁。政府的政策与制度为职业教育改革明确了发展方向,更新了办学理念,为职业教育集团确立现代教育制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对市场需求,规范、有序地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尽管如此,这些政策与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与发展中定位模糊、干涉失当
随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深入发展,有些政府部门未能清晰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及时地由办学主体向统筹者、协调者转变,而是作出过多的干涉。在职教集团组建过程中,有些地方行政部门虽然提出自愿参加的原则,但实际上却利用行政力量牵强撮合,而不是靠市场力量自发推动。有的甚至用行政命令强制执行,“拉郎配”的现象屢见不鲜,造成集团内部关系松散,缺乏凝聚力。有的行政主管部门则为了赶潮流、追求政绩,在缺乏对社会动力的清晰认识与合理的系统规划的情况下,盲目鼓励组建或扩建职业教育集团,导致集团内管理体制落后、运行机制混乱以及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凸显,甚至出现有名无实的职业教育集团,浪费教育资源。有的政府部门还直接插手职业教育集团内部事务,越界制定管理章程、课程设置等,用行政命令代替职业教育集团的意志,侵扰了其办学自主权,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集团的独立运行。
(二)政策与制度的指导落后,未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
在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初期,政府的政策与制度集中在如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当职业教育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时,集团内部产生许多新的问题,而政府却未调整工作重点;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与制度。这些问题主要有:第一,各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的权利与义务界限模糊,各办学主体对教育集团的短期与长期利益认识不一,产生多元利益冲突,这些分歧妨碍了职业教育集团的后续发展;第二,人事关系复杂,内部组织松散,管理制度停留在扁平化阶段,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办事效率低;第三,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动态把握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老套落后,缺乏改革动力;第四,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没有保障,这在私立职业教育集团表现尤为明显。这些虽然是职业教育集团自身发展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与政策支持,单纯依靠集团内部力量,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与良性的竞争机制
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集团并没有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各个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地发展水平尚难以作出统一的评价与认定。出于政绩考虑,地方政府往往偏向大力发展公立职业教育集团,在优惠政策上有所倾斜,有的甚至还会过分保护。对私立职业教育集团的扶持力度相对薄弱,导致私立职业教育集团在社会上举步艰难。又由于地方政府的影响力有限,这些教育集团在不同地区与不同行业之间容易形成竞争壁垒,难以展开公平的竞争。在这种条件下,职业教育集团难以真正应对市场需求。及时改进运作模式与管理机制,不利于他们长远、健康地发展。另外,职业教育集团地区差异明显,京、津、沪、苏、浙、鲁、粤等沿海地区发展趋向成熟,豫、鄂等中部地区相对缓慢,而西部地区发展不足,这些欠发展地区的条件、资源有限,很难直接借鉴发展地区的经验,更需要探索出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本土化模式。如果缺乏良性的竞争机制,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集团难以探索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发展道路。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与制度的策略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见,随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日益发展,现有的办学政策与制度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政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合理定位,创造优良的外部管理环境
在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转变管理职能,承担起统筹者、规范者和协调者的角色,逐步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各地区应建立统一、规范的行政管理制度,明晰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步骤地解决主管部门放权的问题,充分保障职业教育集团的自主办学权,尽可能地减少阻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社会制约因素。政府应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参与办学的社会力量的权利与义务,合理定位各办学主体的角色与职能,根据职业教育组织的属性和功能,确定职业教育集团的运作权限和基本规范,努力实现教育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统一。各级管理部门还应改变以下达行政指令为主的王作方式,采取指导与监管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如制定贷款、投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提供信息、搭建合作乎台,建立专门的监督评估机构等,发挥统筹和协调的作用,为职业教育集团优化办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外部管理环境。
(二)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办学机制
各级行政部门应当增强服务意识,在了解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建立并逐步完善操作性强、切实有效的激励制度,如减免税收、贷款担保、提供奖励或资助等,吸引各行业、企业与个人积极投身职业教育;第二,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协调机制,加强学校与行业管理机构的联系,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限制,整合社会、企业与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激活资本运作方式,适时地协调职业教育集团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第三,发挥龙头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优势,加强宣传与推广,鼓励中小集团不断改进内部管理体制;第四,指导并监督各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同等标准的质量保证体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培训活动,实施统一的资格考核办法;第五,积极提供动态的行业岗位需求信息,搭建平台,引导职业教育集团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他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寻求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三)引进良性的竞争机制,逐步完善配套措施
篇2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自20世纪90年代产生以来,在基层大胆探索实践、政府大力倡导支持下,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普遍认可,已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实践证明,开展集团化办学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其对于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集团化办学之路如何进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不久前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也对集团化办学的实现形式、服务能力、保障机制等方面给予了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未来,集团化办学更需解决校企利益难共赢、合作形式化等瓶颈问题。本期,我们选取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的案例,其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方面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创新运行模式,健全管理制度。集团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完善,设有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理事长办公会和监事会,理事会下设办公室(秘书处)和专业建设、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职业培训、科研协作、毕业生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8个工作部门。理事、监事和各工作部门负责人由职业教育集团各成员单位推荐并经理事大会选举产生。集团每年根据市场和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一校一策”管理目标,基于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坚持分类指导,从招生就业、内涵建设、培训鉴定、科研协作、经费投入等方面考核各校办学活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有效实现职能有机统一、资源高效共享、运转规范有序的管理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集团内校企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发展“利益链”的纽带作用,搭建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平台,引进优质企业资源,创新合作模式。一是开展“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集团内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合,成立了“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中兴3G经世学院”合作培养通信技术专业人才。中兴通讯的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养、质量监督、技能认证等教学与管理。同时借鉴中兴通讯对企业员工的相关要求,针对专业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具体特点,采用MIMPS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对接。二是开展现代学徒制模式。集团内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和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开设冶金技术专业“新钢班”,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与ASM先进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开展数控专业“定向班”,分别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徒师傅,实现办学模式双元(企业、学校)主体、培养目标双向(能力、知识)并重,培养模式双重(专业、企业)特色,学员类型双边(员工、学员)身份、教育模式“双师”(教师、师傅)教学等特点,使学生毕业后迅速走向工作岗位。
篇3
Abstract: Collectivization school-running is th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rient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lso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rough exploring Chinese and foreig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llectiviz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arried out research on collectivization school-run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posed several ideas of collectivization school-run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键词: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collectivization;mode of school-running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81-02
1 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及作用
《公司法》指出:公司集团是指由若干独立的公司及其他经济组织,为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公司群体,是一种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结构及股份制特点的垄断性联合组织。职业教育集团源于企业集团的先进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又区别于企业集团,它是把“集团化”经营模式科学合理地引入到职业教育中。综合我国职教集团的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对职教集团作如下简明定义:职教集团是指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
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社会中介组织、社区、集团公司等多元主体的组合联盟。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由工业经济时代对自然和资源的争夺,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和人才资源的竞争,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增强越来越依赖于人才资源的质量及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我国目前处于科技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转型的新阶段,科技自主创新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因此,作为教育与社会各个职业群体相连接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和走向,职业教育发展的理想构思及政策设计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2 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现状
美国的产学结合的合作教育方式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构成,经过长期的应用,这种方式已经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上世纪初期的合作教育方式,其实是一种集团化,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往往能够至少学会一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非常有帮助。同样这种模式也为美国的企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满足了美国企业的人才结构需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理论运用在实际的能力,非常有效的缩短了从学生到职业人之间的过渡时间,帮助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
德国全国工商协会负责各地区与企业相关的工作,制定企业的培训大纲,学校的教学大纲由教育部制定保证双方制定出的培训教育大纲内容一致、相辅相成。工商协会从企业培训资格认定,到合同签定,到企业培训过程的监控到最后考试和培训证书的发放,全程都参与其中,工商协会对企业中的职业教育进行监管。在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中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有两个,一个是学校,另一个是企业,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服务。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和企业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企业根据自己的市场需求来选择合作的学校,并根据企业需求帮助学校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双方共同研究项目,并参与市场竞争。
风靡大洋洲、欧洲和东南亚的TAFE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它由澳大利亚政府开设的TAFE学院负责实施教育与培训。TAFE高等文凭由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相当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 “TAFE”模式是政府主导,政府在调整、组建高等职业院校方面注意采取了规模化、集团化、一校多制的联合办学形式,同企业行业密切合作,行业全程参与。采取联合办学的模式,具有育和培训标准,注重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大体相当,学院都建立有实力雄厚的实践基地。与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密切合作。
国际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见表1。
3 我国集团化办学实践的思考
综观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他们都拥有完备的职教法规,企业全程参与办学,有政府财政和政策的积极支持,确立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和国际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对我国集团化办学实践有所启迪。
3.1 我国集团化办学与国际接轨 国际化是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一直坚持探索的道路,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捷径,职教集团引进国外元素,与国外院校或企业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院校、行业企业和区域之间的合作基础上,提升集团内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扩大了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主体范围,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美国社区学院开设的课程完全是适应地区和社会的需求,根据经济变化与职业更替,课程设置多样化。在澳大利亚,行业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技能标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权利,使TAFE学院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均以行业需求为主。
3.2 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加强对职教集团统筹和协调,积极转变管理职能,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提供动态的行业岗位需求信息、搭建合作平台,引导职业教育集团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寻求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建立专门的监督评估机构等等。
政府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对职教集团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通过调整各方面利益举措,如制定贷款、投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为职业教育集团优化办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外部管理环境,引导和鼓励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培养他们加入集团、支持集团的积极性。对职教集团的运营进行指导并建立评估制度,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整体上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美国、德国、等国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集团起到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作用,对不能适应市场要求的教育集团,相关行政部门应根据诊断结果,引导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节约教育集团的资源。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企业参与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接纳学生的实习只是其用工的需要。因为利益的驱动,企业用于学生实习的人力、财力、物力相对都比较少。
政府要统筹经费、资源、信息,在职业学校建立符合区域企业专业技能需要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协调企业和学校的双方利益,搭建合作平台,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适当政策倾斜,为校企联手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建立驱动机制、利益机制、平衡机制、评估考核机制等,激励企业着眼于长期愿景下的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产学研项目、学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深层次、长远利益上进行合作;学校要不断地适应企业、服务企业,进而在某些方面引领企业,从而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吸引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工作。
3.3 加强内涵建设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使资源由“死”变“活”,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在不改变原有建制、法人和人财物隶属性质的情况下,荆门职业教育集团与有关单位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了职业教育集团的紧密层。紧密层是职业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各个法人之间以契约方式组成的联合体。
3.4 加快落实职业资格制度 我国目前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覆盖的职业面很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不规范,企业用工、人员上岗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相关的制约机制。因此,国家应发挥其政策调控和宏观监督的作用,促使职业院校因材因需施教。激发学生向更高一级学习的积极性,并发挥其经济功能的作用,逐步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将“先培训,后就业”的持证上岗制度落到实处。
职教集团只有有效发挥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并借鉴古今中外的办学经验,根据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集团化办学的规律,才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利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篇4
关键词 职教集团 资源共享 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Physical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Group
Training Base Resource Sharing
WAN Shucheng, XIAO Shixiong, HAO Huatao, SI Yang, CHEN Xiaodong, HUO Yalin
(Heilongjiang Forestry Vocation-Technical Colleg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11)
Abstract Vocational Group Training Base Resource companies encounter in school-enterprise sharing of resource sharing is not active, the different departments interscholastic attribution, will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ource sharing.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 resource sharing group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multi-channel financing mechanism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government, the exchange mechanism, quality control mechanisms, qual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research innovation mechanism, compensation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raining base resource sharing, improve resource utiliz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group;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 innovation
0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集团化办学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作为职业教育新的组织形式,势必将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职教集团组建之后,由于各方追求目标不同,成员单位所属部门及产权归属等不同,集团化办学必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作为职业教育核心的实训基地是职教集团组建之后发挥其优势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在培养优秀人才、地方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职教集团要研究的课题,为此,笔者就职教集团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1 职教集团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中遇到的问题
(1)企业对校企资源共享不积极:企业与学校追求目标不同,企业赢利的目的性与学校的办学目标根本不同。学校不可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这样就形成校企双方资源共享所获利益不对等,因此企业的合作热情明显缺乏。
(2)校际间资源共享存在障碍:由于职教集团内各成员学校,所属部门及产权归属等不同,各个学校基本条件存在差异,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不同,以及校际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成员学校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存在较大的共享障碍。
2 职教集团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在实训基地建设、使用及管理过程中,要保证集团实训基地资源的良性运行,都应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机制,以保障集团成员单位正常的教学、生产、科研等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企、校际间合作,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3 职教集团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体制机制的创新
(1)建立健全协调机制。成立资源共享协调机构:由于集团内成员单位受到追求目标、所属部门及产权等方面的限制,造成了许多工作难以深入或实质性开展,资源有效共享的目的难以实现。因此,要真正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共享,政府务必要做好牵头工作,成员单位积极合作,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的协调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协调机构的主要职责:协调各成员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指导各成员单位建设及交流培训培养;协调成员单位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协调实习实践教育基地的合作与共享等等。建立集团各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主管部门、成员单位参与的职教集团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职教集团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职教集团工作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
(2)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渠道融资体制机制。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重,提高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重。其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采取“学校负责、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方式,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第三,对于关联企业投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收益,用于投资办学或职教集团滚动发展的,免除此部分收益的税款,以此来推进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发展速度,扩大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规模和影响。第四,建立政府、行业协会、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分担的投资风险的分担化解机制,提高抗击风险能力。
(3)建立健全政策保障制度。更多地出台支持和鼓励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政策与制度,利用评估、投资、拨款、税收政策、购买教育与培训等多元杠杆,支持职教集团的运作,并协调集团的各方利益,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形成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企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4)建立健全资源共享的交换机制。根据集团内共享资源现状,制定资源使用计划,建立有偿使用及管理制度。同时,对于集团内的闲置资源可以进行重新配置,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5)建立健全质量监控机制。目前,在职教集团化办学还未形成体系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应在集团内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机制。首先,严格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管理程序,强化过程管理,使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第二,改变监控手段和方法。一是政府对职教集团的各类教育经费拨款可以与集团的办学质量与效益进行直接挂钩,在教育经费拨款过程中充分体现集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等因素;二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通过改革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制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形成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以成员单位融合程度及运行效果评价职教集团,最终形成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评价机制。
(6)建立健全职教集团内部的质量管理机制。为了确保实现集团的工作目标,提升集团品牌和竞争力,在集团内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第一,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行业、企业和学习者的要求进行课程开发与评价机制;第二,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信息管理和资金管理程序来保障教育服务的质量,并建立有效的人才需求预测和预警系统;第三,建立办学质量的过程管理和适时评估机制,实施督导、反馈和奖惩制度。第四,搭建集团内校际间实践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大学生快速成才提供更为便捷的通道。集团内高校通过贯通培养、远程教育等方式,结合国家、省(市)级、校级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程等资源,搭建集团精品课程教学平台,有效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第五,建立职教集团内校际间距离较近的学校实行实践课程跨校选修,互相认证学分制度。例如,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牡丹江市所有高校间从2010年开始实行跨校选修课程,校际间互认学分,学生参与积极性都比较高,提高了校际间的交流。第六,建立校际间师资交流、培养、互聘共享平台。近年来部分高校引进了大量的新教师,而新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滞后,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导致部分高校教学质量有下降的趋势。鉴于此,集团内应建立师资定期培训制度,切实开展好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及职后培训工作。第七,构建集团内各单位间物质资源的共享平台。物质资源主要包括教室、实验室、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网络、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及其他基础设施等等,通过物质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这些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7)建立健全集团内企业与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职教集团为依托,以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特有的优势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加快集团内各单位间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引导集团内高校加强与企业及工业园区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网络体系,提升高校服务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建立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引导和激励职业院校教师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打造一支具有行业知名度的专家队伍和一批专业研究团队,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共享技术成果,提升职教集团协同创新能力。
(8)建立健全共享各主体间的利益平衡补偿机制。在高校与行业企业组成的职教集团中,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与管理,如参与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开发、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与调整,为职业院校提供师资、实训基地、安置毕业生等,因此,企业应享有特殊政策,如,税收优惠、优先录用毕业生等,以鼓励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作为高校,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制定和实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努力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积极互动和衔接,建立企业优先选用人才的机制,同时,学校优先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黑龙江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研究》子课题《黑龙江省职教集团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研究》(项目编号XMKT-JT-007)
参考文献
[1] 吴玫.构建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初探[J].天津经济,2010(11):14-18.
[2] 张洁.论大学城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4):58-61.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化经营;新制度经济学
职业教育集团是从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移植而来的教育开发经营模式,目前主要有积累拓展型、连锁投资型、名牌复制型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特点各异,其共同特征是企业界对教育发展领域介入的产物。集团建成之后,应当引入经营机制,对其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
就目前国内对职业教育集团化经营的研究状况而言,大多停留在对国内外职业教育集团发展与运营的经验描述,缺乏比较深入的理论剖析,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职业教育集团化经营进行理论分析,以期为集团化发展职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促进职业教育集团的健康发展。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经营的优势
1 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经营效率
美国经济学家兰德尔(Rundell)指出,明晰化的产权制度是自由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因为具有明晰化的产权制度才可能产生自由合约,才可能产生最优效率的交易,有效率的产权应是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为此,必须对产权进行明确界定,这将有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机会主义行为。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大型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认为,职业教育集团是相当经济化的组织,因此,其组织与管理更多地类似于经济组织。目前,国内大多数职业教育集团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财产权归集团,按办学需要交给学校使用,学校拥有财产的使用权,但无财产处置权。一般由投资者组成的董事会重点负责投资决策和经营战略。如负责事业发展规划、宣传与招生、办学经费筹措、校合场地建设、评价和规范校长的办学质量和管理行为,督促其落实经营预算和工作计划等。学校则充分享有日常经费使用、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师考核和聘任等权利。学校管理者的精力则专注于职业教育内部,着力提升管理水平,改进职业教育质量,尽力提高集团的社会声誉,培植新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此外,职业教育集团还非常关注中层权力主体的构建,设计出介于宏观的职业教育集团与微观的学校组织之间的中观决策主体。如万里教育集团、广州白云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了集团公司,专门负责投资决策、发展规划及组织协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学院等集团化经营院校建立了由企业家、总工程师、高级技师和行业协会主管等组成的专家管理制度,这些专家参与学校内部的管理、经营与发展等等。只有当职业教育管理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当一支中、高层专业教育经理人出现,当专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和投资人的货币资本相结合的时候,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才算是初步具备。
2 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经济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它界定为获得有关他人的信息、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明确人与人的有效沟通和互动的费用。简单来说,交易费用就是交易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科斯(Coase)在提出交易费用时,证实企业之所以可以在自由价格机制交易中产生,其根本原因是它可以对这种交易的费用有所化解,把原来的一部分外部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的非交易行为。
作为企业集团移植到职业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的教育经营模式,职业教育集团能够较好地利用自身规模优势,转化或减少交易费用。
职业教育中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人员组织成本,即组织管理中学生、教师、行政人员、校外教育力量等与职业教育有密切关系的人的费用;(2)资源配置成本,即合理配置职业教育中人、财、物等有形资源以形成资源的合理流动的费用;(3)信息成本,即获取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信息如学生成绩、学校招生、学生就业分配、学校教育质量、学校与地区教育差异、职业教育改革动态等方面信息费用;(4)职业教育活动之间、职业教育组织之间以及职业教育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的社会协调成本,如学校之间的衔接、合作乃至学校与家庭联系、与社会配合等方面的费用;(5)职业教育制度的维护成本,即维护一定职业教育制度的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强制费用。
职业教育的集团化经营可以通过内部的教育资源如资金、生源、师资等在集团内部进行统一调配、管理,将资源配置到最优的状态,避免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通过提高组织程度,优化要素配置,改善运行效率;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发挥品牌的号召力,克服市场壁垒。这些都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和内部成本的降低。同时,职业教育的集团化经营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和政策的把握,降低外部成本,增强职业教育内部的竞争优势,进而营造一个有效的外部环境。
二、如何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化经营优势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经营的历史还很短,人们对它的性质、功能和社会后果的认识还很肤浅,因此有必要制定科学的经营决策,保障职业教育集团化经营优势的充分发挥。
1 明晰职业教育集团产权边界
职业教育产权就是拥有所举办的教育机构财产的权利,即人们围绕特定的职业教育财产而结成的权利关系。它由职业教育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等组成。市场经济中强调资源配置最优化而使个人追求的利益最大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否与产权结构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合理的职业教育产权安排是达到资源配置最大化的基本要求。
在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好董事会、中观决策主体(如集团公司等)和校长的关系,明晰各权利主体的边界。其中,董事会拥有职业教育集团财产的所有权;对于投资决策、资源共享、评价控制等方面的权力则要集中于集团公司;校长则应拥有职业教育资源的使用权,拥有组织职业教育教学的权力。此外,对有利于节约内部成本和外部费用的共,如集中配货、品牌推广等方面的活动,应集权管理;其他活动则可由集团部门与学校结合进行,并充分地进行资源共享;还要依据职业教育集团的规模、结构、管理水平、分布范围及其他相关因素,来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一般而言,集团建立初期,集权宜多一些,在集团实施连锁滚动发展时,分权宜多一些,以便调动各权利主体的积极性,使集团充满生机与活力。
2 采取扁平化、信息化的组织形式
职业教育集团在其运行过程中,随着规模的日益增大,因属下教育单位众多,管理关系复杂,管理协调困难,这就易于造成组织监控成本上升,信息传递缓慢,激励力度下降,组织效率不高等。为此,集团可本着“精简、精干、高效”的原则,专门设立教育总监和财务总监,负责调查研究,沟通信息,督导各成员学校做好工作。教育总监在董事长(总裁)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管理各校的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督导评估,培
养优秀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并与各校共同研究,改进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办出学校特色;财务总监在董事长(总裁)直接领导下,管理集团办学基金,确定基金投向,编制学校经费总额包干方案,并负责各校财务监督,办学成本核算和规范财务管理,坚持以教养校,改善办学条件;此外,还要疏通集团领导与学校管理层的直接沟通管道,建立经常性信息沟通的工作制度。
概言之,在集团设计和运行过程中,采取扁平化和信息化的组织形式,能有效地减少中间层次,建立灵活的快速反应机制,降低交易成本,进而处理好科层组织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确保集团化经营的规模效益。
3 选择路径依赖,实施品牌扩张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中存在一些不可逆的自我强化发展,这种不可逆的发展趋势是由于存在“网络外部性(network-externalities)”、“边干边学”以及其他引起收益递增的因素。这类收益递增效应强化了在各种竞争性趋势(路径)中所作的初始选择,将发展路径进行确定,所有未来的选择都将具有更适应于初始选择的趋势,这就是对路径的依赖。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随机过程在经济生活中是较为普遍的。例如在消费领域,人们的偏好往往是路径依赖的。譬如人们对某种牌子的商品的偏好与其他人是否使用这一牌子有关。这一随机过程发展的结果便是市场锁定于某种“名牌”产品中,该产品占领了大部分市场,而这种结果往往是早期事件所致。
因此,职业教育集团要想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获得较大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成立初期开始,就要注意到人们职业教育消费偏好的路径依赖,关注职业教育品牌的营建与经营,实施品牌扩展战略。
首先,为塑造完整品牌,实施品牌扩张,职业教育集团应在资本运作方面作出努力。资本运作是各行各业品牌运作中的最基本内容,为了搞活资本,职业教育集团可成立统一的财务结算中心,让资金在所属学校灵活出入、自由调配。同时还应加大对外的资金运作幅度,采用投融资、借贷、参股等各种形式,间接地为集团品牌的扩张创造机会。其次,建立同等标准的组织建制。如通过对员工的定期培训,促使员工教学理念统一,教学技巧得以提高,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文化范围。此外,对集团属下各单位实施统一的考核激励办法,建立同样的运作机制,执行同等标准的管理,使集团逐渐形成一个坚强的统一整体。第三,使用共同的营销系统。共同的营销系统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增强社会影响力。如在宣传、包装和推广方面采用团队式的营销方式,以集团为单位参与社会活动,提高品牌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为以品牌输出为主的连锁发展创造条件。
4 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化是职业教育活动国际化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国际职业教育竞争加剧的产物。它的发展对全球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争夺世界市场越来越成为职业教育竞争的热点。目前,主要是按职业教育实力分割世界市场,得失标志已经不是开办多少学校或势力范围,而是对市场占有的广度和深度,其手段更多地是依赖职业教育资本输出。
职业教育国际化不仅是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共享,也不仅是你来我往的合作与交流,更是一种先进办学理念的显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际化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因而,职业教育集团应自觉地加快国际化进程,在共享教育资源、教育市场、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同时,要注意克服教育资源的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现象,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运行机制。
篇6
大家下午好!
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xx镇xx幼儿教育集团的成立,今天,我有幸在这儿发言,心情非常激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xx镇xx幼儿教育集团的全体教职工向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xx镇xx幼儿教育集团现有七个园区,即xxxx幼儿园总园、xx早教园、xx分园、xx分园、xx分园、xx分园、xxxx教学点,全园现有37个班级,1250名幼儿,教职工108人。总园创办于1992年,虽然办园历史不长,可由于各级领导的支持和xx人的努力,如今幼儿园是xx省示范性幼儿园、xx省语言文字示范性学校、xx市绿色学校、xx市档案目标管理一级单位、xx区校本培训基地学校、教师培训基地学校、0—3岁早期教育指导中心、教科研先进单位。
一直以来,我们怀着浓厚的育人情节,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引下,把培养健康、快乐、活泼、自信的新时代儿童作为育人目标。倡导教育游戏化、生活化。强调科研兴园,近几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省、市、区级课题的研究,有八项课题成果在xx区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其中五项一等奖;三项课题成果在xx市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
篇7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3-0009-04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规模和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面临着就业压力增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又面临着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就落在了“提升院校服务社会需求能力”上。如何对接产业、联合行业、合作企业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院校服务社会需求能力是高职院校一直以来努力探索并积极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集团化办学给职业院校指出了一个新的路径。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化产教融合的思路与方法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出台,《决定》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c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同年,全国职教会议召开,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已是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也是高职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真正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途径就是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是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为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的良好状态,近年来提出了“集团化办学”这一概念,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出台,各省市也相应制定了具体的集团化办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根本途径与保障,那就是推进集团化办学,推进产教融合、强化协同育人,这也是突出职教特色,提升服务社会需求能力的根本手段,也是落实《决定》精神的重要保障。
早在2012年,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启动了“湖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和“十堰现代制造与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申报和筹建工作,并于2013年得到十堰市政府和省教育厅批准,同意我院牵头组建职教集团,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教育品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目前,2个职业教育集团以机械行业、汽车产业为依托,以专业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为纽带,合作大型国企东风公司等企业达300余家,合作本科、高职、中职学校40余所,协会商会及相关事业单位等10余家,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校企定向合作等几种相对稳定的办学模式,为校企协同育人、推进产教融合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依托职教集团深化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学院在原有的“双园融合”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集团成员单位各自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搭建行业、企业、学校等合作平台,积极与汽车、电商、中小型企业等行业协会和企业对接,以教学与生产协同为基础,以产教融合为目的,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实践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几种典型模式。
1. 校企定向合作模式(订单班模式)
该模式由学院与企业直接合作开办冠名订单班,校企联合定向培养。企业结合实际需求,对学院在校学生通过考核选拔(选拔时间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不等)组建订单班。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除学习本专业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学习部分企业订制的技能操作、职业素养等课程。企业技术骨干等参与教学及管理过程,学生毕业后可留在企业就业。
学院先后与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深圳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湖北海龙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机电工程系与东风精铸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电子工程系与中国联通公司联合开办等。目前以东风本田班、深圳东风班、海龙专汽班等冠名的订单班达十余个,人数达当年在校生十分之一之多。
2. 校企共建合作模式(共建专业模式)
该模式是由学院和企业以共建专业的形式开展合作:学院提供教学场地、师资等教学资源;企业提供核心课程包和实习就业单位等教学和社会资源。培养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配合学院共同做好课程、师资、基地等专业内涵建设。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应企业就业。
目前,学院已经与东风公司总部、中航世纪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等专业开展联合培养、共建共享模式合作。在为企业提供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带动了相应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校企共建促进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3. 校校融通合作模式(中-高-本衔接模式)
校校融合模式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以湖北汽车服务职教集团为平台,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和构建学习型社会为突破,在集团内,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衔接,延伸职业教育层级;建立“学习-就业-再学习”的培养培训通道,探索校际学分互认、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互认和转换等合作模式。
2013年,湖北省启动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工作,2年来,学院分别与十堰市职业技术(集团)学校等中职学校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15个专业领域开展联合培养,培养人数达1000余人;2015年,湖北省又启动了普通本科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试点工作,学院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等3所本科院校开展合作,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3个专业“3+2”联合培养。双方学校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录取学校完成所修课程,成绩合格即可进入高一级层学校接受培养。打破了高职学生的学历“天花板”。
4. 政校联合培养模式
一直以来,“服务地方经济,助推产业升级”是学院的办学理念,在专业设置方面,重点围绕十堰市“汽车城、武当山、丹江水”三张名片,设置了汽车类、旅游类、环境类等专业群,并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配合行业、企业需求,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用人才。
2015年,为配合十堰市“3331”人才工程的实施,培养一批本乡本土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大学生。学院配合市委人才办通过单独招生考试的方式,选拔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接受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专业为我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培养过程由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十堰市科技学校共同承担,两年制全脱产方式培养,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的,颁发国家承认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高职)毕业证书。学员在学习期间参加相应职业资格和技能认定考试合格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和技能资格证书。目前“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已实施2年,招收学员400余人。项目的实施既满足了十堰市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也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解决了实际需求。同时,开创了政府和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也为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5. 系企共建共享模式(系企一体化模式)
引企入校、入系是湖北工业职院“双园融合”办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载体,系企一体共建共享模式更是学院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集团化办学之路。通过引入校企合作密切、生产效益好、社会声誉高的企业入驻校园、入驻教学系,与教学系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共享人才红利,从而实现系企一体、共同发展的目的。
学院所在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为保护生态,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实现,2009年学院将十堰山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引入环境工程系,通过组建教师研发团队、系企双方“互聘互用”等系企一体化建设,加速了系企深度融合,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产教融合。
为推进教学改革,学院在新校区建设之初就按照“双园融合”办学模式改革的总体要求,将艺术设计系专业教师开办的具备法人资质的广告公司、艺术开发公司、装饰工程公司等引驻校园,企业与艺术设计系形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教师将自己的公司作为生产性课堂教学基地,公司直接从市场承揽工程项目,以生产性项目为载体,以柔性化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学习、工作(参与项目),参与教师高层次、原创性设计活动。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公司既是课堂又与市场直接接轨。师徒之间课内外零距离教学,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工程项目的实施高度融合,形成了特具特色的“市场、公司、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利用学校和企业的紧密结合优势,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专业应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视为三个关键元素,渗透到各门课程中,每门课程都体现这三种元素,但侧重点不同,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三种关键元素的水平得到整体循环提高,最终达到艺术设计专业群所要求的综合素养(即“整体滚动递进式”人才培B模式)。
6. 国际合作模式(中德SGAVE项目模式)
中德汽车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是教育部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德国五大汽车制造商(保时捷、宝马、奔驰、奥迪及大众)携手我国高职院校联合启动的“中德汽车机电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合作项目”。我院于2012年经教育部专家考察评估,以较高分数顺利入围,2012年9月开始组建“中德实验班”,目前已连续开展四年。
“中德实验班”每年在新生中通过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不超过30人组建班级,整个培养过程采取小班教学、工学交替、双证结合。三年中3次分别进入德国五大车企4S店进行为期2周、3周、半年的工学交替培养,通过终期考核的学生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还可获得由德国手工业协会颁发的技能证书。专门化的教学团队、专门化的教学计划、专门化的教学区域、专门化的任务工单、专门化的管理制度,以及“剥洋葱”式课程体系设置,“一引、二导”(“任务引领、工单引导、问题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德国在汽车领域雄厚的技术和经验储备,共同培育了适应我国国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机电技术技能人才。
三、依托职教集团推进产教融合的优势与瓶颈
湖北工业职院在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原有“双园融合”办学模式中“双园”的范围,丰富了校企合作形式,推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进一步融合。同时,在探索实践中也发现依托职教集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集团对话沟通机制有利于产教深度融合
湖北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实行了双理事长制,分别由东风公司领导和学院院长担任。组建之初,集团就确立了以“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助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机制为重点,以专业(产业)建设与发展为纽带,着力为湖北经济建设,特别是为汽车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成立以来,双理事长多次召开座谈会沟通研讨集团发展事宜,并组织成员单位对南京、杭州、嘉欣、武汉、天津、北京、台湾等地的职业院校、职教集团、汽车类企业进行走访、考察和调研。通过与企业领导广泛交流和研讨,双方在技术研究和合作、教师挂职锻炼和企业专家讲课、企业人才培训和学生实习实训、优秀毕业生推荐和优先招聘录用毕业生等方面达成了诸多的共识。有效的沟通对话机制使得集团成员学校与相应产业、行业、企业之间建立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的合作办学模式,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
2. 有利于职教资源的统筹共建共享
湖北汽车服务职教集团成员单位覆盖湖北“汽车走廊”沿线的中高职及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更好的服务汽车产业发展,集团针对“汽车走廊”沿线不同的企业类型,结合中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统筹了专业布局。如十堰市的职业院校,确定了紧密围绕国际商用车之都的建设与发展规划专业布局,在办好现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汽车营销与服务、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新兴专业,逐步优化了专业布局,最大限度的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端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满足湖北汽车产业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同一专业大类下的不同院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
3. 有利于校企双方补齐“短板”,提高效能
篇8
关键词 共建共享 基础教育 杭州模式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杭州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并赢得了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等美誉。2000年,杭州市提出要打响“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品牌,确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要求。在这四个品牌中,“学在杭州”是最具生机的城市品牌。“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教育,开始呈现出普及、均衡、优质的教育品质。
一、杭州基础教育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基础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杭州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又实现了后三个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本文重点考察1996年以来的杭州基础教育改革历程。
1.“九五”期间(1996-2000年):普及15年基础教育
“九五”期间,杭州市的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全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幼儿教育发展很快,全市4-6周岁幼儿入园率从“八五”末的70%提高到89.6%,市区已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达到了99.95%,其中“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2%。高中段教育普及率增长迅速,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的比例从“八五”末的54%提高到84.7%以上,市区已达到95.7%。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已开始努力满足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需求。2000年末,杭州市在全省率先普及了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教育的十五年基础教育。
2.“十五”期间(2001-2005年):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在“十五”期间,杭州市打响了“学在杭州”的城市品牌。15年基础教育从全面普及阶段向均衡化、公平化阶段发展,具体表现为学前教育低龄化、义务教育公平化和高中教育普及化。
学前教育低龄化。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2005年已达到95%以上。市区及县(市)城镇已推行3周岁前幼儿早期教育。在此基础上,杭州市开始实施托幼一体化教育,学前教育朝着“管理规范化、办园多元化、设施标准化、保教科研化”方向发展。
义务教育公平化。到2005年,全市小学、初中的入学率与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99%和100%、99.97%。在高标准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杭州市积极实施教育创新工程,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稳步推进小班化教育,不断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向均衡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高中教育普及化。在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的基础上,杭州市继续扩张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构建普职沟通和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不断提高高中段普及程度。到2005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人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5%以上,其中优质高中的招生数占80%以上。
3.“十一五”期间(2006年以后):达到基础教育优质化水平
目前,杭州正在实施“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积极创建教育强市。规划到2010年,基本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学前教育上,不断提高幼儿教育普及程度和保育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低龄化。全市适龄儿童均能接受三年以上的学前教育,学前第四年幼儿入园率将达到50%以上,基本形成0-6岁学前教育体系。所有镇(乡)都建有中心幼儿园,70%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杭州市示范幼儿园标准,50%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浙江省乡镇幼儿园标准。
在义务教育上,推进义务教育公平化,使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包括残疾儿童少年和外来人员子女)都能在相对均衡的条件下接受良好的九年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化,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
在高中教育上,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段教育。全市初中毕业生均能接受高中段教育;优质高中招生数将达到90%以上,其中6个老市区优质高中招生数将达到95%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招生比例保持在1:1左右;创建10个省级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
二、杭州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举措
杭州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路主要是围绕如何解决孩子“好上学”、“上好学”问题展开的。
(一)推进共建共享品质教育,解决部分群众子女“上学难”问题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解决农村孩子就学问题
在上世纪80年代,杭州最早提出解决“上学难”问题主要是针对农村孩子而言的。杭州市农村教育比较薄弱,城乡教育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区、县(市)从实际出发,努力改变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农村学校面貌,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加大投资力度,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根据《杭州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以改造和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为重点,按照均衡发展的原则,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危旧房改造、改水改厕及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结合起来。到2007年,全市85%以上农村初中、小学达到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要求。同时,杭州市政府进一步制定规划,落实资金,认真组织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等四项工程。
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孩子就学问题,加大了教育帮扶的力度。对淳安、建德、桐庐三县(市)欠发达农村基础教育资金帮扶时间延长至2008年。市本级教育经费中已安排的初中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
2.完善教育资助体系,破解困难群众子女就学问题
为了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03年1月,杭州市教育局、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困难家庭子女入园、入学收费减免和补助工作的通知》,对低保家庭、困难家庭子女在公办幼儿园上学的减免保育费;对低保家庭子女和未成年孤儿接受中小学教育的免收学杂费和书本费;对困难家庭子女接受中小学教育的减免学杂费;对少数民族小学生、特殊教育学生免收杂费;对因受灾、疾病等原因造成家庭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免学杂费;同时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
2003年8月,杭州市教育局、财政局又下发
《关于在杭州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实行教育资助券办法的通知》,决定以教育资助券的形式进行减免,并进一步明确了各类教育资助对象、相应的资助项目和资助标准。2004年8月,出台了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券实施办法,将学杂费减免的范围从过去的低保家庭、特困家庭扩大到所有困难家庭,并将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列入学杂费减免对象。2005年8月,为落实省、市政府的有关文件,市教育局和财政局修订了教育资助券实施办法,将中小学(幼儿园)残疾学生和就读杭州市农村乡镇化技术学校的全日制高中学生也列为教育资助对象。
2007年7月,根据浙江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两个《通知》的精神,市教育局、财政局再一次修改了教育资助实施办法,将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上、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列入困难家庭资助范围,并将残疾学生生活护理费列入教育资助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和资助项目,对不同类型的困难学生实行不同的资助政策。
3.设置专项教育经费,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杭州以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人数急剧膨胀。2007年,杭州市教育局了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通知,共有14.17万余名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走进了杭州的各个学校,而在2004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就读的数据是8.3万人,三年间接近翻了一番。目前,六个主城区公办学校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到了学校总就读人数的28.6%,小学中的比例达32.95%。
目前,在杭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公办小学随班就读,二是进入专门设立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全市已有90%的公立学校接纳了近9.68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2007年,全市在原先38所的基础上新增9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达到47所。2007年秋季开始,杭州取消了借读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享受到同城待遇。为了提升独立设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杭州市增加政府投入,改善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使这些学校的设施基本达到办学规范要求。
(二)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与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解决孩子“上好学难”问题
虽然对欠发达农村和城市部分弱势群体、困难家庭以及外来务工子女来讲,“好上学”问题仍然存在,但是在新世纪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上好学”越来越成为主要矛盾。为此,杭州基础教育改革把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作为重中之重。
杭州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方面,名校集团化办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到2007年6月,全市名校教育集团已达56个,成员单位214个(不含未以集团命名的“名校+新校”学校数和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这一现象被称为“杭州模式”。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在破解“上好学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该模式办学的制度创新。
第一,办学体制上的创新。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是改变公办学校单一的办学体制,突破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瓶颈”的有效举措:办学经费来源打破了多年一贯制的财政拨款,为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办学形式灵活,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公办体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多元化办学模式;实现优质教育的普及化、平民化,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第二,办学模式上的创新。杭州市名校集团化战略实践的办学模式从内部结构看,有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名校+名企等形式;从形成途径看,有连锁式、加盟式、合作式、嫁接式等形式;从办学性质看,又分公办、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民办、混合制等形式。
第三,管理机制上的创新。杭州名校集团引入市场经济的理念,借鉴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了符合名校集团发展规律的内部管理制度。(1)采取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次,简政放权、统一指挥。 (2)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管理。 (3)采取全面质量管理。以教育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以学生、家长满意为目标,以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为保证,确保了名校教育质量“牛奶不被稀释”。
第四,资源利用上的创新。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是把优质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课改成果、师资优势、社会影响力等教育资源配置到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逐步实现公共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使名校不再是老百姓眼里的“贵族学校”,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样化的优质教育。
三、杭州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启示
(一)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基础教育共建共享的基本要求
教育公平是现代化教育体制中的基本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制定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杭州提出共建共享品质教育、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首先追求的目标就是孩子们人生起点的公平。因此,可以说办好每一所学校,其实质就是追求教育公平,在杭州而言,更集中地表现在追求均衡优质的公平教育。
(二)强化政府职能,是扩大教育资源有效供给的有力保证
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众多,包括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等。如何缩小基础教育的差距主要取决于政府和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政策选择。教育公平原则要求在教育机构之间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分享资源,而政府则必然要承担起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曾指出,当前盛行的“择校风”和教育“乱收费”、“高收费”的根源是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既要从需求上解决问题,更要从供应上解决问题,也就是既要采取行政手段进行治理,以抑制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需求,更要求政府通过有效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来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需求。只有从供应上考虑问题,有效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才是真正的“治本”,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杭州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资助体系、设置专项教育经费以及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都是有效增加优质教育供给的治本之策。
篇9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财务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深圳一直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为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多辐射,打造国内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地,积极发挥名校辐射效应,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集团化办学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深圳一直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在土地、资金、人力等方面都给集团化办学提供资源保障。截至2021年12月,全市已建成32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市属集团化办学覆盖全市90%以上的区,为义务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示范性作用,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广深圳集团化办学经验。为了适应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和管理,深圳学校财务管理服务水平还需不断改进和提高,有必要通过建立集团学校财务集中信息服务平台解决相关问题。
1深圳学校财务管理服务现状
1.1深圳学校财务管理服务的优点
集团学校按需合理在校区间使用资金。目前深圳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执行的财务工作流程,是由学校依据市财政核拨经费规模来制定年度预算项目,每年年初待财政核拨经费后,由学校依据各项经费项目使用资金,学校财务收集、初审、整理报账单据,交学校校长签字审批,学校财务在智慧财政系统录入支付信息,并将相关单据送交深圳市教育事务综合保障中心(以下简称:教育保障中心)审核。教育保障中心承担市教育局直属单位的预算审核、会计核算、财务决算、国库支付等财务管理的事务性工作,协助市教育局监督审核直属学校单位的财务业务,办理各类报账票据的审核、资金结算和国库支付审核业务。因此学校每月的账套报表及每年的决算都由教育保障中心负责完成,学校财务通过教育保障中心编制的报表了解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由于财政拨款是以集团为单位核拨经费,而非按校区单独核拨校区经费,因此集团学校按需合理在校区间使用资金,资金配置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主动性,不再以校区为单位进行资源的调配,充分发挥集团办学的优势。
1.2深圳学校财务管理服务需要改进之处
第一,财务需要对预算项目进行分类统计,管理效率有待提高。为了统一预算、支出、结算的经费统计口径,教育保障中心所编制的报表也是按集团为主体进行编报,不细分各校区在各资金项目的具体支出情况。报表的使用者要了解相关的财务报表数据,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务专业知识,集团校长工作较为繁忙,没有时间让财务在一旁详细解读财务报表数据,同时集团校长除了想了解特定专项使用情况外,还想了解各校区共同使用的专项经费,例如学术交流费、校舍安全经费、课后服务经费等专项项目在各校区的使用情况。有些校区还分有小学、初中,对于小学和初中分别使用的资金情况也有一定差异,这也是集团校长需要了解的。第二,财务需定期提醒各使用部门和个人及时使用资金,尚未实现自动化提醒。集团各校区各部门、各教职工在上年制定本年度预算项目后,离本年财政正式下拨资金经费需要六个月左右的时间,某些部门或教职工可能会忘记上年提交的本年度预算申请内容,即便部门和教职工保存所提交的预算底稿,但是不知道所申请的项目来年是否有审批,不了解资金具体下达的时间,此时需要财务在每年开年后及时关注财政资金下拨情况,按校区通知已审批的专项经费使用部门和个人,让相关人员知晓可以开始开展工作。这样的方式会使财务工作效率降低,而且经费使用部门和个人不会对预算加以重视,使用部门和个人会考虑是年初通知还有一整年使用时间,会有拖延开展工作的情况。部分部门和个人所制定预算项目在年初通知时还没到实际工作时间,这也导致往后延续。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部分主体淡忘使用资金,财务需按月、按季提醒各使用部门和个人及时使用资金,增加财务工作繁琐的程度。第三,财务无法实时掌控项目执行进度。学校的专项项目分为政府集中采购项目和自行采购项目,无论采用什么采购方式,都是项目使用部门和个人在实施,财务在专项资金下拨并通知使用部门和个人后,项目具体实施时间计划安排、资金支付时间、金额分配的计划、项目实际开展时间、项目进度等信息财务都无法及时知晓,也无法在项目开展后在事前起到监督的作用,只能在年初按季度,在年中按月打电话给使用部门和个人才能了解实际项目开展的情况,无法达到让使用部门和个人在项目开展前制定实施计划及资金使用计划的目标,也无法在项目实际开展后监督是否按计划执行,无法了解没有按计划执行的原因,导致财务无法实时掌控项目执行进度。第四,缺乏工作流程梳理机制。集团学校的部门或教职工个人为资金使用的经办人,经办人将报销所需单据交给财务部门后,财务还需时间初审、整理单据,交相关校领导签字审批,并在智慧财政系统录入相关支付信息,再每周集中将符合要求的报销单据送教育保障中心会计审核,并在智慧财政系统复核相关的支付信息,银行收到支付令再进行银行支付流程。从财务收单到支付全流程完成大概需要三到五个工作日,支付成功后收款人将收到相关款项。由于一次送教育保障中心会计审核的单据较多,使财务不会再单独通知经办人报销支付成功的信息,只有当遇到教育保障中心会计审核单据不通过或者银行账户有误支付退票的情况,财务才会通知经办人重新修正报销手续。有时经办人想要了解报销单据支付情况,只能向财务询问。有时经办人一年会提交较多的报销单据,但是自己没有做好相关事项、金额、收款人等信息的记录,会遇到忘记是否有给相关公司或个人付款的情况,此时需到财务翻查报销登记表等资料。对于一些需要缴纳质保金的工程项目,需待质保期期满后,经办人或部门验收以后才能退还给负责公司,这期间将间隔一年或以上时间,因此也会出现遗忘的情况需要财务提醒。在办理一些无法刷公务卡需向学校预借资金的业务,由于款项已经支付,经办人容易淡忘需及时拿相关发票办理冲账,以致财务需要做好相关借款登记记录以便适时提醒经办人。上述方式虽然能够解决问题,但不利于经办人直观了解所经办单据的情况,不利于经办人记录全年经办的报销业务,以致经办人及部门难以有条理地统筹规划自身的工作,容易出现经办人过于依赖财务提醒被动工作的局面。对于集团化办学而言,有步骤、有统计、信息透明的工作流程,对提高集团财务工作效益是非常有必要的。
2传统学校财务管理机制的弊端
集团化办学带来教育资源的整合,随着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学校分布越来越广,相应配备的办学资源在增加,需要处理的财务信息数据量也在激增。在这一背景下,若财务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通过编制各种电子表格,以人力进行数据信息的传递,将会增加财务人员的数量和工作量,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导致财务工作的效率低下,影响财务信息的及时性,不能及时反馈学校财务数据,难以支持校领导及时做出决策,不利于集团学校整体活动运行开展,不利于提升财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水平。
3集团学校财务集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
财务工作具有业务量大、分散化、重复性高、业务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集团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进行优化,通过信息化的支持,建立适合集团学校的财务集中信息服务平台[1]。建立集团学校财务集中信息服务平台是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思想的有机结合,其主要目的是集团学校对各校区实行集中管控,贯彻集团学校的整体办学方针,整合集团内部财务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的财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强化集团学校内部控制水平,改善财务数据汇总分析水平,提升财务信息传递速度及透明度,有利于服务各校区教职工办理财务业务,让财务人员更加直观地了解各校区的情况,从而提供更好的财务支持[2]。
4集团学校财务集中信息服务平台主要模块
集团学校财务集中按照深圳市财政局的安排,学校资金支付操作使用智慧财政系统办理,执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业务流程。学校报账单据提交、会计记账、报表编制、会计档案保管等工作已由教育保障中心提供及完成。为了不与现有系统功能相重复,降低操作过程中的复杂程度,满足集团学校建立财务集中信息服务平台的目的,集团学校财务集中信息服务平台由以下模块:预算下达计划模块、经费申请审批模块、经费支付模块、财务数据模块。集团学校财务集中信息服务平台按照权责分工不同,将全校教职工分为经办岗、部门主任岗、财务人员、财务主任岗、校长审批岗。需要办理业务的经办人员平台将给予登录工号,并按具体经办业务编排调整到对应的校区及部门。
4.1预算下达计划模块
平台以预算为起点,在每年初当财政预算指标下达后,财务依据下达的指标内容及金额做好分类工作,按照经费项目类别分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等,再结合经费内容按经费使用主体的不同分为集团共同使用、校区专项使用的经费,并对某专项项目明确执行经办人员及部门,财务将分类的预算信息导入到预算下达计划模块。预算信息导入平台以后,经办人及部门主任会收到平台通知,能查询到需由其执行的预算项目内容。经办人接到通知,需在一个月内完成制定预算执行计划,在预算下达计划模块点选对应指标项目,结合平台给定的执行计划模板进行分析,需要分析经费申请审批、招标公示、标书编制、招标会议召开、中标、签订合同、实施、验收、付款等阶段计划完成的时间。在之后具体工作中,经办人可以依据情况适时调整制定的执行计划并填写计划调整的原因,信息平台能够同时显示经办人第一次制定计划的相关内容、完成时间以及最近一次调整后的计划内容、完成时间。随着后面模块的操作,信息平台会自动生成计划完成实际时间,对按时完成的计划标注绿色,对没有按照计划时间完成的事项标注红色。在计划时间基础上,信息平台会提前两周对经办人进行未完事项提醒。对于不会自动生成执行计划完成时间的内容,经办人需在接到平台提醒后,人工填入是否能够按时完成,若不能按时完成需说明相关原因,从而实现对预算执行的自动控制。以上各环节变化,财务人员、财务主任、校长都可以动态查阅经办人执行预算计划的情况,校区分管副校长也可以查阅本校区执行预算计划的情况。
4.2经费申请审批模块
经费申请是经费使用人在开展具体业务前,向集团学校提交申请事项,说明具体预算金额。做到事前申请审批后才能执行具体采购,开展具体资金支出活动。集团学校可以依据集团校长授权审批权限、财务业务事项、申请金额上限设置审批事项,例如设置三公经费审批、出差审批、三万元以上经费审批、三万元以下经费审批等经费审批事项。每个审批事项都需要设置完善的审批权限,审批岗位包括部门主任、财务主任、校区校长、集团校长。审批人员的选择是根据事前编排经办人归属的校区部门来决定,由平台自动匹配人员。经部门主任审批后,财务主任负责依据经办人的申请事项选择对应的预算指标,确定申请事项的资金来源,并传递给校区校长审批,对于超出校区校长审批权限的事项将会传递给集团校长审批。经过在线审批后,平台将会形成规范纸质模板供经办人打印,作为之后办理报销业务的附件。通过平台网络审批流程,节省经办人线下审批的时间,经办人能在该模块看到申请情况的全流程,知道申请事项流转的节点,可以查看审批领导及审批意见。对于已经完成审批但是没有在一个月内执行的事项,平台会信息提醒经办人办理。对于需要作废的审批事项,经办人也可以在平台内撤回。财务人员可以在该模块了解到还未办理经费支付业务,分析各项申请占预算指标金额的具体情况,为财务主任审批经费申请提供数据支持。
4.3经费支付信息模块
经费支付信息模块功能包括:报账会计汇集打印报送给教育保障中心单据的报账清单、经办人及部门查询报销进度情况、报账会计编制支付信息及数据。当财务报账会计初审经办人交来的纸质报销单据并交相关领导审批后,在财政局指定的智慧财政系统中录入支付信息,将相关单据报送给教育保障中心会计审核前,可登录平台中搜索支付单据的审批信息,并将审批模块的内容显示申请项目名称、申请金额、申请经办人、申请部门、审批部门主任、支出预算指标,财务报账会计依据收到的报销单据,复核上述内容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进行复核修改,并对应录入报销金额、劳务税费金额、收款方名称、应付账款金额、应付账款起始日期、应收账款金额、备注信息、送单日期等,并进行二级分类点选,依据集团学校财务数据统计的需求,设置支出分类和支出二级分类的内容,包括:办公费、修缮费、印刷费、差旅费、劳务费、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六一儿童节等,以便统计各项活动使用公用经费的情况,也便于之后数据分析各部门使用各支出类别的情况。对于没有提交经费申请的事项,例如人员支出、水电费等,财务可以在此模块新增支付相关信息。以上报账信息录入完毕后,财务报账会计依据需求编辑打印报送给教育保障中心单据的报账清单,以便与教育保障中心会计核对单据。财务报账会计待报销事项支付完毕后,在此模块中通过“送单日期”快速搜寻出同一批送单单据的信息,财务报账会计点选支付完毕,平台将自动把相关数据统计到财务数据模块。每月度终了,集团学校财务依据教育保障中心提供的报表在平台此模块内进行相关数据信息的调整。经办人及相关部门可以在此模块清晰查阅到报销单据经办流程图及完成时间,平台也将该模块填写完成报销时间反馈到预算下达计划模块,让集团校长、校区分管副校长、财务、经办人及部门负责人知晓预算指标完成情况,便于对经办人及部门负责人开展预算执行绩效考核。经办人也可以在此模块查阅到需办理冲账业务的单据信息,如果借款业务发生满20天还未处理,平台将会信息提醒经办人办理。
4.4财务数据模块
财务数据模块是集团学校统计各项经费数据的核心部分,通过前端经费支付信息模块进行数据信息的抽取,按照事项、校区、部门等分类统计财务数据,并生产可视化图表,直观地显示不同经费在不同时期的完成率,通过灵活多样的信息分析机制,提供及时、准确、充足的有用数据,全面反映单位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满足集团学校校长、分管副校长、财务对数据的需求,为领导层决策、综合平衡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经办人及部门在此模板可以查询到本人或本部门每一年度经费使用情况,质保金等应付账款情况,对需跨年度数据信息,平台可以进行数据结转,适时提醒经办人办理,也为经办人及部门记录登账提供便利服务,有利于提高经办人及部门的办事效率,从而帮助相关人员制定工作规划。财务数据模块提供的数据内容,有利于协助集团学校进行数据公示,提高信息透明度。
5结语
教育在发展,集团化办学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为了做到同频共振,集团学校财务需适应时代和大环境的变化,不断思考、创新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通过信息系统应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办出朝气蓬勃、跨越式发展的集团学校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朱利霞,杨涛.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协同推进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9(11):31-35.
篇10
为此,学校希望广大教职工在新的一年里,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的教育观,踏实工作,潜心钻研,努力在提升水平、提高质量、强化特色上花足功夫,做足文章。
同时,希望我们的年轻教师在新的一年里,各方面都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争做一个思想品德优、行为习惯好的文明之师;二要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努力提高身体素质,;三要注重教育教学上的进取,大力弘扬“精益求精,诲人不倦”的学风,成为在滨湖起航的排头兵。
面对新形势,校工会年的工作计划为: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办事能力。提高工会组织服务大局的能力;提高动员和组织教职工的能力;提高表达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利权益的能力;提高协调劳动关系和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为教职工服务的能力。
二是继续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职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是继续推进校务公开工作。力求使校务公开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四是继续加强民主管理学校的力度。依法保障教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坚持和完善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教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好教职工民主管理的作用,落实好教职工的知情权、参政权、表达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