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相关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版权相关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版权相关法律法规

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193-02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获取信息资源己成为人们最熟悉和最常用的方式,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下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利用者的需求,顺应时展潮流,无疑也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契机[1~3]。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何科学、快速、健康地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

1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际上是通过把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鉴定、编研等一系列过程,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借助网络平台提供利用服务,实现档案最大价值和发挥档案最大作用的一种服务手段[2]。我国在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虽然在十年多的时间中实现从无到有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和进步,但是,其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1 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缺乏配套的标准体系

档案网站缺乏统一的标准。我国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主要借助档案网站为网络平台进行提供和利用,从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我国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及巨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档案网站缺乏统一标准体系,各档案网站功能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缺乏全国统一标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根基,因此也是制约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与以往前几年相比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正由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向纸质和电子文件并举的档案管理模式转变,在转型过渡阶段仍存在不少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

1.2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知识产权问题[3]。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版权、商标权以及商业秘密权等,是凝结了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凝结了档案工作者的智慧与劳动,具有独创性,因此档案信息资源也要受到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是否认定为知识产权的度很难把握,实际操作性不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形成者和利用者的相关意识淡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未进行明确的限制和规定,因此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知识产权的问题未能够及时解决,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公民隐私权问题。在现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情况下,我国的公民隐私权并没有完全受到重视和保护,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健全。

1.3 档案机构缺乏复合型人才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与以往传统的档案提供利用服务方式相比,长期的“重藏轻用”服务观念不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现阶段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正在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被动服务并举的方式,服务模式由管理型转为服务型,因此在传统档案管理思想向现代档案管理思想转变的过程中,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和主动性还有较多欠缺。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较单一。现有的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虽然对于传统的档案管理业务比较熟悉或精通,但在网络环境下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却存在知识能力不足的问题,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对己开发出的档案信息资源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录入、对网站后台进行简单的添加或删除,但是万一出现任何系统问题、数据库架构需要调整以及网络问题需要防范等技术问题,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就束手无策了。因此,现在档案管理队伍严重缺乏系统掌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等的综合型人才,不能顺应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要求。

2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以保障和推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顺利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也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4]。我们认为,应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加强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标准化工作

档案网站是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窗口,通过档案网站这个平台实现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利用服务,是当今时代最流行最便捷的服务方式。因此在档案网站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以人为本,在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中要把用户至上作为服务原则,设置的每个功能都要有利于公众访问和利用。这就要求档案网站建设从需求分析、版面设计、功能定位等各个方面都要实现档案网站建设的标准化,既有利于对档案网站进行考核、监督和测评,又有利于档案网站建设的不断完善发展,有利于实现档案网站的集群化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2.2 建立健全网络环境下开发利用的安全防范措施与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网络技术建设,确保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真实可靠。从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中得知,保护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有内因和外因二部分组成,因此,在加强网络技术维护的措施上也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着手。其中内因主要在于档案工作人员要不断增强网络维护意识和技术水平,建立相关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档案信息网络控制技术、访问权限设置以及其他防御和控制技术来保护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安全。要对计算机操作系统、服务器、档案信息数据库等进行定期更新、升级、杀毒,以免出现系统漏洞导致病毒侵入。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中也应该完善相关的操作规定以免因内部人员操作失误造成不法分子侵入的机会,不断补充在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加强人员职业素养,让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理念、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与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外因主要在于提高维护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抵御外部攻击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档案信息伦理规范及具体的法律法规,对不法分子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惩治,并且档案工作人员要定期对网络上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检查、监督,发现异常情况立刻处理和跟踪解决,以免被黑客恶意攻击、篡改、删除,造成系统瘫痪等巨大损失。建立健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网络环境下,档案事业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维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种具体法律法规及制度,并做好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性和兼容性,使制定出的法律法规更科学更完整。在触手可及的网络环境下,让公民积极利用己开放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同时,又要培养档案用户和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伦理意识,正确使用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保护档案信息资源不受污染,不被滥用和恶意篡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者应制定各种使用规范和细则来约束和告知利用者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从根本上避免一些因不知而为之的误操作行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者应对利用者进行监督,发现不良异常情况及时查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者也应遵守职业道德,不得以故意泄露档案信息资源牟取私利,违反档案信息伦理,一旦查出必将严惩。要健全和完善的保护档案信息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准绳,以档案信息伦理为约束,保护档案信息资源不受侵害。档案信息伦理是道德的约束,而保护档案信息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则是强制性的约束,因此用道德的约束和法律强制性的手段一起控制和保护档案信息资源不受侵害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2.3 培养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增强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档案用户提供利用服务。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意识现在正处于由被动服务方式向被动与主动并举的方式的转型过程中,在此阶段必须要加强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意识,要以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动力,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用户的需求,与用户建立良性互动平台,积极地与利用者进行交流,及时反馈档案利用者的各种意见建议和需求以及投诉等,及时解决用户在利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建立FAQ(常见问题咨询机制),将利用者利益与需求放于首位,形成一种“为利用者而开发,为利用者所服务”的服务观念,一切以利用者为中心的档案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利用者提供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源。改善档案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应网络时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如果档案工作者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来维护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仅靠档案信息系统外包模式,档案工作人员简单的录入工作和相关信息的上传工作,很难全面了解本机构提供档案利用的需求,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就会不全面,更难实现对已开发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维护,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更是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在其发展历程中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对于目前网络环境下开发利用工作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制约因素,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也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档案网站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档案人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公众档案意识及档案利用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高等都会迎刃而解,并且能够开发出以多种形式展现的多种多样的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或途径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让利用者随时随地可以获得已公开的各种信息,发挥档案自身的最大价值,满足社会各界的利用需求,使档案信息资源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各界,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档案事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碧莲.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利用[C].新时期档案工作论文集,2005.

[2]邓有海,田洪文.浅析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J].北京档案,2002(8).

篇2

国内的新闻网站大部分是依托原传统媒体的底蕴及新闻资源的供给而发展的互联网媒体,此次如此利好的政策出台,其意义之一,就是国家为这些传统媒体办的新闻网站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传统媒体自办的新兴媒体应抓住机遇,在内容、平台、渠道、技术、经营,尤其是在管理体制方面下工夫,那么除此之外,还应当在哪些方面抓住此机遇呢?

传统媒体新闻网站由于记者采访资质原因,以前只能通过转载新闻、为传统媒体提供增值服务等来承接、展开传统媒体的部分业务,因而经营困难,其艰难的生存现状在于没有属于自己的新闻资质话语权,尤其在过去10年的互联网黄金发展时期,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夹在了被重点支持的中央级新闻网站和影响巨大、体制灵活、业已成熟的商业网站之间,完全不在一档重量级上与之竞争。传统媒体新闻网站既要履行媒体义务,为政府、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又得不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的重点扶持,更受政策所限不能开展商业网站能做的业务,还须自负盈亏,真是难为生计、举步维艰。加上前些年“老传统媒体人”内心对传统媒体的“自信”、对新兴媒体的“不在乎”而造成严重的支持力度缺失、机会错失等,从而做不出与商业网站相同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品牌,更谈不上后续的发展。

首批核发记者证的新闻网站不仅包括中央、全国性行业新闻网站,还包括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以同一标准统一管理,这意味着传统媒体新闻网站记者与传统媒体记者从今往后将具有完全相同的权利与义务。深度理解这呼之欲出的政策松绑,是国家为新闻网站打造自身公信力和权威性而提供的发展空间和重大机遇。新闻网站有了自己的记者证,内容上打破了仅能做非时政原创内容的局限,丰富了原创新闻的源泉和动力,这剂强心剂的注入必将提升新闻网站的竞争力,网站的生存发展将得到保障。获得记者证资质的新闻网站势必会加快整合新闻内容,提高质与量,提升网站影响力,由此提升新闻网站的经营能力。

篇3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合理使用

1引言

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将面临着各种新形式的知识产权风险。面对这些风险的挑战,需要国家政策的保障,尤其是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国家政策的统筹协调,在保证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前提下,对数字图书馆的文献数字化、数字信息开发、利用、传播以及服务模式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这样才能有助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有助于资源的利用、有助于推动信息时代的进步。我国自1997年以来,先后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10)》,多次修改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通过、2002年和2006年修订)》。但是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关于图书馆豁免权的规定却很少,对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支撑严重不足,导致我国数字图书馆被诉侵犯知识产权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国家在修订知识产权法时,应该结合图书馆包括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实际需要,用法律手段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2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科技的进步既推动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加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法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在公众与著作权人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目前,著作权合理使用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10)》(以下简称《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等法律法规。

2.1《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法》保护“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当然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在一定条件下也受法律保护。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著作权法》不保护“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时事新闻;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著作权人的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另外还要注意著作权的保护期限问题。《著作权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等保护期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其发表权等保护期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2.2数字图书馆馆藏作品数字化的相关规定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对于馆藏作品的数字化处理,只有将作品数字化后应用于服务,才能从根本上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作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七条规定:“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应当是已经损毁或者濒临损毁、丢失或者失窃,或者其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且在市场上无法购买或者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的价格购买的作品。”该条例强调不是任何作品都是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复制的,而是添加了几种必要前提条件,只有“已经损毁或者濒临损毁、丢失或者失窃,或者其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且在市场上无法购买或者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的价格购买的作品”才能数字化复制。这项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数字图书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但由于规定的限制性也制约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尽管该条例规定有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在建设数字图书馆时应当注意,避免违反条例相关规定。

2.3数字图书馆不经版权人许可传播数字化作品的相关规定

数字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在于利用馆藏资源给予社会相应的公益服务,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资源的作用,才能体现图书馆建设的价值。随着科技知识的不断丰富,很多读者到馆阅读已经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于是就需要复制一些必需的作品研究。《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7条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该规定强调只能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并且“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第6条还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规定强调对于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作品,只有“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才能“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但对于“少量”的具体标准并没给予明确界定。即便法律缺乏对具体要求清晰的规定,我们也应当明确:不经版权人许可的数字化传播不支持馆舍以外的服务。

3数字图书馆业务知识产权风险规避策略

3.1馆藏文献数字化

将馆藏文献转变为数字化馆藏,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工作,但这种虚拟馆藏却并未被法律认可。不加限制和区分地将馆藏文献数字化,容易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馆藏文献数字化不得侵犯著作权人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了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必支付报酬的几种情况,但是也明确规定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著作权人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是不受保护期限制的。因此在对馆藏文献数字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著作权人的各种权利,在必要的时候要获得著作权人的许可。

3.2数字信息采集

在数字信息采集过程中,采购人员首先应当明确数字信息的合法性,防止获取非法数字信息。要着重注意合同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相关条款,通过合同中的版权保护条款处理好与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关系,尽量将预知的利用数字信息服务规范在合同中写明。比如:在许可协议对用户的定义上,要考虑自己服务的范围,尽可能根据自己的服务范围确定用户的定义。再有对于数字信息的使用方式,也是双方约定的重点。数字图书馆的宗旨是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一个电子数据只能被用户浏览不能下载打印,显然不利于用户使用,也容易迫使用户产生侵权行为。所以数字图书馆应该在合同约定中要求最大化的使用形式。

3.3数字文献传递

数字文献传递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形式,也是数字图书馆服务价值最大化的体现。避免数字文献传递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是开展数字图书馆业务尤其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数字文献传递不能随意归属在合理使用的范围内。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也不必支付报酬的情形,并不适用于对作品的转载和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传播服务。所以数字文献传递就应当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这就需要在获得数字文献过程中,与著作权人达成许可协议。其次对于获得授权的数字文献传递要尽到版权保护义务。数字图书馆作为数字文献的承担人有义务保护数字文献的版权,做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做必要的提醒,提示用户遵守知识产权法和数字文献版权保护声明等。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包括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通行做法是在网站中加入“文献提供中心版权声明”,要求用户使用范围仅限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学校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并且不得超出《著作权法》合理使用的范围。

3.4数字信息挖掘

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信息挖掘合法建立的知识元数据库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产品,在提供给他人使用的时候要防止滥用,同时也要注意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遵守相关法律的规定。从著作权角度分析,数据源可以分为两类:1)由有著作权作品建立的数据库。在制作数据库过程中,如果使用有版权的作品时,应当尊重按照《著作权法》规定,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并支付报酬。2)由不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建立的数据库。在制作此类数据库时,由于所使用的作品不受著作权保护,所以不涉及侵权问题。但是使用超过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时,要注意不得侵害著作权人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4结语

篇4

关键词:电视节目版式 知识产权 著作权 反不正当竞争法

1.我国电视节目版式现状分析

电视节目版式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具商业价值的全球性产业。我国有很多本土化的优秀节目,也有不少属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节目的模仿之作。一些模仿者向节目版式原创者支付了不菲的许可费,在取得使用权的基础上制作了更为本土化的节目。但是,大多数模仿者采用了他人的电视节目版式,却不愿意缴纳高昂的许可费,引起了一系列的法律纠纷。下面就对我国电视节目版式的来源进行简要的分析。

1.1 独创电视节目版式

独创的电视节目版式,是指电视节目的实质内容和表现手法经独立创作而产生,且相较同类节目而言具有非模仿性和差异性的版式。电视节目版式只要不是对已有作用的完全的或者实质的模仿,而是在表现形式上与已有作品存在差异,就可以视为具有独创性,从而视为新产生的作品,而不是已有作品的翻版。

我国的电视产业在近些年来发展很快,也通过借鉴西方和港台娱乐电视节目形式和制作技巧来进行电视节目的改革创新,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很优秀的本地化电视节目;也有在购买国外电视节目版权之后通过本土化创新后改变成为新的电视节目版式。

1.2 部分模仿国外优秀节目版式

在电视节目版式方面,大多节目制作者选择吸取其中部分有益元素,比如,吸取优秀节目先进的思想内容.在形式上,电视节目版权没有具体的模式界定,我国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国外也很难界定到底借用多少元素才算是侵权。因此,只要不把对方过多的具体环节搬过来,保持具体形式上不相同,就难以称之为侵权。从此意义上看,上海东方卫视《舞林大会》诉讼中也可以有惊无险,因为它是部分模仿,具体形式上有所不同。比如,在舞蹈种类上,《与星共舞》只有国标舞,而《舞林大会》还有拉丁舞、HIP-HOP、恰恰等形式。同时,比赛的淘汰规则等也有很多变化[1],这使得创作出的电视节目版式还是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性加工。

1.3 没有获得授权的全盘模仿抄袭

电视节目版式模仿行为与出版物的版式一样,节目版式的构思、制作和维持需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及人力、技术和资金投入,完全模仿他人版式,不异于无偿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显然违背了法律的基本精神――公平和正义。即使各国的著作权都没有对其保护做出规定,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2. 国外电视节目版式保护的现状

从国际上看,迄今世界尚无一个达成共识的电视节目版式版权保护法,就连自称电视节目版式版权保护非常完善的欧洲也没有对电视节目版式有统一的版权保护。但是很多国家还是通过各种方式给予电视节目版式一定的保护,下面为几个国家电视节目版式法保护的概况。[2]

意大利版权法目前正在修订,目的是增加了版权保护一系列客体,考虑到电视节目版式巨大的经济价值,电视节目版式制作的经济成本,要求足够的法律保护力度以维护所有人的利益,决定把电视节目版式列为其保护客体。意大利的法律制度明确界定了电视节目版式,并在不久的将来为其提供更有力的保护。意大利法律还有一个额外的保护电视节目版式的法律手段,即反不正当竞争法。当两个电视公司使用电视节目版式发生冲突时可以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节目版式权利人可以根据不正当竞争法和专业上的失当行为提讼,要求法院做出裁定.在法国,电视节目版式可以获得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澳大利亚保护电视版式的主要途径有合同形式的专营权或牌照。所有者授权各种详细的版式内容,以便购买者可以做出自己的版本。然而,这种合同给予被许可人是一个承诺的漏洞,并不能阻止未经许可复制竞争对手的电视节目版式。因此,减少了排他性的经济价值。如果法律不保护电视节目版式防止其被克隆,竞争对手在市场上则无经济成本,处于竞争优势。电视节目版式某些内容可能会被注册为商标,某些独特的名称也可以注册为商标。在澳大利亚,所有者将版式的标题作为一个贸易或服务商标,这是最简单的,也可以把在电视节目版式中的人物和电视节目版式的法律保护独特的道具作为商标注册。

3. 完善我国电视节目版式的法律保护

对于我国的电视节目版式保护,应该吸收和借鉴国外保护电视节目版式的法律,发挥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其它法律的补充作用,同时完善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在未来确立一个以著作权法保护为主导地位、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为补充手段,以其它法律为辅助手段的法律保护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品的形式不断地发展演变,亦即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版权的对象范围也在相应扩充。[3]我国2001年新修改颁布的著作权法,主要致力于解决与国际条约冲突的部分条款和因网络环境给版权保护整体带来的新问题。除此之外,对其他问题,尤其是版权法保护对象的扩充也给予了必要的关注,增加了杂技艺术作品一项对象,也就意味着可以增加电视节目版式为著作邻接权的保护客体。首先,就电视节目版式而言,形式上虽然与文学、图案等不同,但它都是人的独特构思的外化,只是载体和外化的途径不同。其次,从电视节目版式的侵权行为的认定上来看,部分“克隆”具有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法律上的版权纠纷。现在一般的电视节目版式,即一个权威性的涵盖各个方面的一个电视节目版式,如设置、事件序列、音乐等,可以用来作为诉讼的证据。[4]最后,电视节目版式可以借鉴电视节目进行版权登记。电视节目版式进行版权登记给予我们启示,我国的电视节目版式也可以进行版权登记,当电视节目版式发生纠纷时,可以以电视节目版式的版权登记作为证据,以更好的维护电视节目版式所有权人的利益。

同时,我们也可以确立确立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电视节目版式的补充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可以对电视节目提供保护,从而达到间接对电视节目版式保护的目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以维护市场经营者公平、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为立法宗旨,制止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由于移植者违背诚信原则使用他人的节目,必然使他人收视率下降,从而导致广告收入等利益减少,构成不正当竞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用不正当竞争这个武器对综艺节目移植现象予以保护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再次,对电视节目版式的保护除了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外,所有权人维护自己的权利时,还可以适用其它的法律保护电视节目版式。如准合同和不当得利方法。不当得利是填补侵权法和合同法之间的某些裂缝的实质权利。同时,有许多电视节目,例如,把所有人物、包括汽车、香蕉和火车名称注册为商标。这些就可以区分正式授权和未经授权使用的商标,可以抑制第三方滥用。[5]

4. 总结

电视节目版式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对电视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具有重大影响。它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虽然我国电视节目版式的法律保护还尚不完善,但通过研究,仍然可以通过以上建议的方式来对电视节目版式进行法律保护。即可通过确立我国著作权法对电视节目版式的主导保护,也可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补充性法律保护,还可通过其他法律,包括合同法、商标法以及专利法,来进行辅助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积极有效的完善我国电视节目版式的法律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惠敏:《电视节目版式的著作权保护》,《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下)。

[2] 邓园桃:《电视节目模板的法律保护》,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09年。

[3] 刘剑文,傅绪桥:《我国版权转让贸易立法的现状与完善》【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6(1)

[4] 魏玮:《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兼论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9期。

篇5

【关键词】网络文学;著作权;研究综述

1网络文学著作权现状

我国版权保护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导致人们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从而使得网络文学抄袭、侵权、盗版等各种问题猖獗。郑延培的《论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保护》一文分别从网络文学的创作阶段、传播阶段、衍生作品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侵权行为现象。韩杰炜的《浅谈网络文学侵权现象及版权保护》一文则从网络文学盗版侵权的主要方式和原因分析网络文学到版权侵权现象。徐伟杰的《从网络小说抄袭成风浅谈网络文学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现状及策略》一文从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救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著作权保护的现状。同时指出由于维权意识淡薄、处罚力度不够、平台钻法律漏洞,造成了网络文学作品抄袭成风的现象。李紫菱的《网络文学抄袭预防与法律规制研究》中也对网络文学抄袭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侵权成本低、举证维权困难、经济利益驱使、平台审查监管不严等问题。

2网络文学著作权保护的难点

很多研究在谈论网络文学著作权现状的同时,也提出了网络文学著作权保护的相关问题和难点,比如:孟昱含的《网络文学作品侵权行为研究》、杨昭昭的《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的版权保护》、杨雨梅的《网络文学版权问题探究》、陶宇的《网络文学著作权侵权问题分析》等文。从上述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学侵权现象严重,而对网络文学著作权的保护难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对网络作品侵权行为的认定不够明确,网络的虚拟性等特点,使得维权取证困难,而且很多网络作品的侵权行为比较隐蔽,导致难以界定。第二,网民们版权意识薄弱,互联网的免费资源、数据共享观念影响了对网络文学著作权的保护,人们对知识版权概念模糊。第三,我国目前针对网络文学版权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发展滞后,很多侵权行为无人管理,致使网络侵权维权困难,且维权的成本过高,让人望而却步,从而促使侵权现象屡禁不止。

3网络文学著作权保护的对策

针对网络文学著作权侵权问题,相关研究均相应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法,总体来说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3.1技术方面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侵权行为更加便捷,因此我们需要开发相应的网络技术,保护网络文学著作权,网络服务的经营商应加强相关的网络技术保护措施,规范网站各种制度。郑延培在《论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保护》一文里针对网络服务商提出:1)明确网络服务商应履行初步审查义务;2)建立健全侵权作品处理机制;3)建立版权投诉机制;4)防止滥用“避风港规则”。从而明确了网络服务商的相关义务。

3.2立法方面

由于网络文学侵权成本低,而维权成本却很高,最终导致侵权者肆无忌惮。因此,在立法方面应相应简化诉讼程序,同时更新完善相关法律,从而减小执法者对侵权行为界定的困难,加大对侵犯著作权的打击力度。韩杰炜在《浅谈网络文学侵权现象及版权保护》一文中提出加强法律监管,具体体现在:加强著作权集体管理并同现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合作;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升司法机制的效力;明确侵权赔偿标准,畅通诉讼维权的道路。孟昱含的《网络文学作品侵权行为研究》也就完善我国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体系提出:首先,准确认定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行为;其次,通过降低取证难度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再次,降低网络文学作品维权成本;最后,提高民众对知识产权法价值的普遍认同意识。

篇6

【关键词】电子书 电子阅读器 版权产业 版权保护

如今,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给出版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传统图书市场以码洋数字作为衡量收益大小唯一标准的格局已经被打破,“数字化”这一概念及现实正逐渐成为主流话题,图书也正在缓慢地从纸墨氤氲的香气与质感中走向虚拟的二进制代码――电子书时代。而电子书作为一种新技术的产物能否在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其关键在于背后的版权问题能否得到合理的解决。

一、作为版权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书及其阅读器行业

1、版权产业。版权即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产业这一概念最早于1978年在瑞典被首次提出,在我国也被称为“文化产业”。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我国学者通常认为,版权产业是指个人或行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享有版权的作品有关,并直接或间接的受版权法律规范的产业。主要包括与复制、发行、传播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有关的行业以及收集、存储与提供信息的信息产业。①

显然,从上述定义可见,图书出版发行业是版权产业的核心支柱产业,而电子书作为传统图书的数字化表现形式,仍然具有书籍的本质属性。总结起来,大体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将已出版的纸质图书进行数字化技术处理后成为以电子显示屏为浏览载体的电子书;一种是在网络上或移动数字阅读终端上原创发行的电子书。无论属于哪种类型,电子书与印刷型图书共同归属于版权产业这一大框架之下,它们绕不开的共同点便是版权问题,包括版权的授权和保护等问题。

2、电子书及其阅读器行业发展现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出版业就已经注意到了电子图书的前景。但直到2007年以前,大部分业内人士,无论是出版社工作人员、相关专家学者、还是社会大众,都还在忧心忡忡于电子书是否能够赚钱,而根据美国出版商协会的统计,2009年,全美最大的13家出版商的电子书销量同比暴增176.6%,销售额超过1.69亿美元,占整个图书销售市场的3%,虽然3%的份额暂时无法撼动整个出版市场的格局,但2010年无疑将成为电子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②在中国,从占市场份额95%以上的汉王电纸书的迅猛发展便可窥见市场热度,从2008 年8 月到2008 年12 月底,汉王电子阅读器在4 个月的时间里销售了5 万本;2009 年的上半年, 汉王科技的电子阅读器销量已接近10 万台。③

在市场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在众多硬件生产商、电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新力量介入行业进行攻城略地的现实情况下,如何保证产业链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在技术创新大踏步前进的同时,继续做好内容的创新、行业的创新,平衡产业链中上、中、下游各方的利益,充分保护内容产出源头――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即版权问题。

二、版权授权主体问题

电子书与纸质图书一样都具有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传播权、演绎权等基本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在电子书的版权问题中,由于涉及到的授权主体问题纷繁复杂,因此产生版权授权主体不明的情况。

2010年6月30日,中华书局诉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汉王电纸书产品预装古籍作品涉嫌侵犯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著作权一案,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开庭审理。作为电纸书硬件商的汉王科技在没有认真查验核实国学网是否具有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版权的情况下,便用一揽子授权法将其收录到自己的电纸书产品中,作为预装内容售卖给消费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王科技希望通过版权授权来规避可能出现的纠纷,然而这种防范法律风险做法的前提便是要明确知晓版权授权主体究竟是谁。

三、电子书版权保护对产业的意义

当已经获得合法授权的数字化作品成为电子书的内容之后,电子阅读器终端对于数字内容的保护就成为行业中最关键的一环。在网上免费下载图书成为人们的习惯,而付费阅读发展却步履艰难之时,对电子书内容的版权保护就成为关系着行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内容提供者与内容流通服务平台因为盗版泛滥而只能从电子书行业获取微博的利润,那么内容生产者的创作积极性将会受到打击,参与数字化的进程也将放缓,拒绝提供最新的作品作为电子书行业销售的强劲内容来源,导致的后果则是行业发展会因为内容的匮乏而举步维艰。当年如iPod一类的MP3播放器让硬件厂商盈利颇丰,却将传统唱片业推向了深渊,现在,音乐迷们习惯于通过网站提供的免费音乐下载功能来听音乐,整个音乐产业因盗版损失巨大。

电子阅读器的出现是否会重蹈覆辙,让传统出版业也陷入绝境,这主要还依赖于阅读器对于数字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否彻底。因此,电子阅读器对于版权保护的重大意义在于,“电子出版容易被复制、容易被拷贝,所以很难盈利,也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电纸书弥补了这一重大缺陷。电纸书的存储器拷进数据之后就不会再被拷贝走,从源头保护版权。”④这样可以防止消费者随意将电子书免费转给其他人,可以有效保护出版社和作者的利益。而饱受诟病的盗版问题的解决对于现代数字出版而言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内容保护措施,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的利益都将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随着数字化技术与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对作品的利用机会和使用方式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革,传统的版权利益平衡观念亟待重新审视和解读。要保护和激发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则必须依法保护作者的正当权益。这就是版权所具有的专有性的特点,版权保护在智力劳动成果、鼓励民族智力创新,维护市场的秩序,营建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文学艺术、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彰显。⑤

四、版权保护措施

传统的版权保护模式是以著作权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以处理法律纠纷机制为核心的规则体系。然而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我国国务院于2008年6月5日颁发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就明确提到:“有效应对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对版权保护的挑战”。因此,新的版权保护应该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原有的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扩充方法,真正实现版权价值。

1、加强公民的版权意识。今天,版权保护已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联系到了一起。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全社会范围内尊重版权的观念与意识还处于低水平的阶段,国民的版权意识还普遍薄弱,全社会对版权保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认识不够。因此面对盗版猖獗的现象,在版权保护方面,除了法律、行政等保护手段外,更重要、更治本的便是普及全民的版权意识。

2、使用版权保护技术。通过技术来保护作品不被擅自使用是目前最直接、最见成效的方法。技术保护措施包括了控制接触作品的技术措施,控制使用作品的技术措施,控制传播作品的技术措施,以及识别非授权作品的技术措施。⑥2001年l0月修改通过的《著作权法》,新设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禁止避开、破坏权利保护技术措施权”、“禁止删除、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权”等著作权项,完善了技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电子书行业较多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数字权限管理DRM(Digital Right Management)的技术来保护数字化内容。DRM是一个管理数字版权的机制,藉由计算机软件或硬件来限制数字电子书使用的权限 (例如使用期限、使用次数和使用范围等),达到防制盗版的功用。例如限制这本电子书可阅读的章节,或限制使用者的阅读期限,这些都是DRM常用的功能,因为电子书可以透过因特网,将可快速的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DRM数字版权系统将会是重要议题。⑦

数字水印技术也是一种较为便捷的为避免文本被非法复制和盗用而采取的技术措施。标识有作者、所有者、发行者、使用者等名称的记号隐藏在文本中,使拥有版权的人易于查找和辨认,而用户只能在屏幕上阅读,却无法复制。

除此之外,还有权限设置方法等多种相关的技术措施。各个电子阅读器生产商都通过使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保护各自的产品免遭盗版,例如北大方正推出的方正Apabi方案的核心就是版权保护,具体措施是:(1)通过Apabi下载过的电子书,只能在下载的PC机或笔记本电脑上阅读,采用专用阅读器,每次复制字符不超过64个汉字,下载的电子书与本地机器捆绑,一本电子书仅限在一台机器上阅读,这些措施可防止非法拷贝和非法传播;(2)提供精确的电子书销售数据,为出版社、发行商、网络书店之间的商务往来提供依据。⑧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等相关保护版权的法律法规,然而电子书以及电子阅读器属于新兴事物,现有的法律法规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多问题上还存在法律漏洞或不明晰的情况,还有不少存在争议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电子书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国家应该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版权法律法规修改完善及普法宣传工作、积极建立新形势下的版权纠纷调节机制。

4、创建公正公平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在引导、推动电子书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规范、高效的版权监管体系应当是一项极其有利于电子书版权保护的举措。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帮助业界规范市场秩序,从源头上规范出版单位与作者的数字版权归属,设立数字出版资质准入机制,鼓励建立国家级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和国家级数字版权内容平台。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也可以从市场监管方面,为电子书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公正、公平的外部环境。⑨■

参考文献

①尹树东,《版权产业与版权保护――国外版权产业法律规制述评》[J].《大学出版》,2009(6):50-54

②王睿,《iPad破冰电子书江湖》[J].《出版人》,2010(5、6):17-19

③李巍、牛芳,《3G 电子阅读器将成气候中国市场仍有四个难题期待突破》[J].《世界电信》,2010(1、2):113-116

④佚名,《架起数字媒体出版时代的阅读桥梁――专访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先生》[N].《中国传媒科技》,2009(7):36

⑤包韫慧、陈丹、梁靖,《数字环境下的版权利益平衡与版权产业发展》[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1):16-19

⑥吴汉东,《网络时代的版权产业和版权保护问题》[J].《法人》,2009(1):54-56

⑦江伟铭、赖志军,《Android 电子书DRM解决方案》[J].《电子与电脑》,2010(5):71-74

⑧崔倩,《电子书版权的技术保护措施》[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6):61-62

⑨马力海、张波,《电子书背后的著作权困惑》[J].《出版参考》,2010(6):16-17

篇7

    一、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融资一直是制约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作为资产证券化方式之一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已逐步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点之一。目前,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具备了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基本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供给充足。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以及版权,对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科学技术专利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优势与高额回报。近几年来,随着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涌现,知识产权发展迅速,数量上已有相当积累,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保护范围的扩大和保护技术的成熟,知识产权交易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得以形成和体现。所以,从基础资产供给的持续性和充足性角度看,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是可行的。

    (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风险相对较低。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要经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企业在各阶段的特点不一样,所采取的融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在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具体见图1)。

    表1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可选择融资方式

    因为与种子期、初创期相比,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风险、技术风险较小,技术相对成熟,知识的预期收益逐渐明晰,甚至趋于稳定,己经具备相当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基础,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采用知识产权证券化方式融资。

    (三)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实践基础已具备。从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看,已有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为实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如2005年8月,中金公司推出“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募集资金93.6亿元;2006年8月,中信证券推出“江苏吴中集团BT项目回购款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募集资金16.58亿元;2006年9月,大连万达集团联合迈格里银行发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募集资金11.52亿元,成为首单内地房地产证券化产品;2006年10月,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推出“南光股份格兰云天大酒店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0. 8亿元,成为2006年8月15日银监会下发65号文后的第一只准证券化信托产品。这些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问世为我国投资银行大规模地有序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利于推动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税制、监管和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参与者、投资者和监管者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我国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途径

    以1997年美国Pullman Group以David Bowie所出版唱片特许使用权为支持发行证券融资获得成功为标志,知识产权证券化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地获得较快发展。但到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证券化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缺少明显成功的案例。基于国外经验和我国社会信用基础薄弱、资本市场还不很成熟的现状,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应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利用政府政策支持增强投资者信心。如美国早期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也是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由政府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信用支持,为解决住房金融问题,推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笔者认为,可以由政府出资组建特殊目的公司,采购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以拓展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具体可采用以下知识产权证券化操作流程(见图2):

    图1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流程

    (一)知识产权出售阶段。即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又称原始权益人,将知识产权未来一定期限的许可使用收费权通过契约的形式出售给专司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特殊目的公司,形成知识产权的真实出售。知识产权的所有者通过产权出售获得融资,特殊目的公司通过真实购买知识产权获得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二)建立知识产权资产池阶段。首先,特殊目的公司根据中小型高新技术的融资需求确定证券化目标;然后,对其所拥有的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知识产权进行清理、估算,根据证券化目标以及知识产权的期限、行业等特征确定证券化的知识产权范围;最后,将拟证券化的知识产权的风险与收益进行结构性重组,构造资产池,实现风险对冲,降低知识产权的总体风险水平。

    (三)信用评级和增级阶段。为保证所发行证券达到投资者要求的信用级别,证券发行前应由特殊目的公司聘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信用评级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根据内部信用评级结果和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采用破产隔离、划分优先证券和次级证券、金融担保等信用增级技术,提高证券的信用级别,保证发行成功。

    (四)发行评级与证券销售阶段。特殊目的公司对证券进行信用增级后,应聘请信用评级机构对知识产权证券进行正式的发行评级,并将评级结果向投资者公布,由证券承销商负责向投资者销售知识产权证券。证券承销商处将证券发行收入划转给特殊目的公司后,特殊目的公司再按合同约定划转给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目标。

    (五)资产管理阶段。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应指定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或亲自对知识产权资产池进行管理,负责收取、记录由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收入,并将这些收入全部存入托管银行的收款专用账户,专门用于对特殊目的公司和投资者的付费和还本付息。

    (六)付费阶段。这是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最后阶段,由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将存放在托管银行的资金转入投资者账户和各中介机构账户,偿还投资者本息,向各机构支付中介费用,最后的剩余部分则全部归企业所有。

    三、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政策建议

    2006年,我国开始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关于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为知识产权证券化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快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推行速度,还应对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还缺乏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支持,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法律障碍,如在知识产权转让过程中,知识产权的抵押、定价、转让、合同变更等缺乏法律依据;我国法律法规对机构投资者的准入资格和投资方向界定严格,阻碍了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投资;由于《企业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限制,特殊目的公司不能以发行证券的收入购买基础资产,知识产权难以实现“真实出售”。国外在知识资产证券化初期也与我国一样,存在种种法律障碍,如日本的相关法律禁止以专利作为信托对象,不允许以专利这类知识资产为依托发行证券。但自2000年以来,日本相继修改了《证券法》、《破产法》、《资产证券化法》、《信托业法》等一系列与专利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为专利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施清除了法律障碍,极大地促进了专利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施。为促进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展,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适时修改相关融资程序、资产抵押、投资主体方面的规定。

篇8

关键词 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版权维护;版权意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8-0003-02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数字出版数量在全球名列前茅,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步增长,文化产业链发展势头迅猛。其中,作为产业链中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已远超其他产业。《201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年收益接近870亿元,其产生的效益相当得可观”,发展态势令人惊叹。从2003年至2015年,这12年之间,同比增长幅度远超文化产业链中其他行业,单2015年年收益率和生产总值是2003年的近三倍[1]。在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中,其所引发和出现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版权的保护力度不够、数字出版物侵权严重、盗版侵权充斥市场等隐性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该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1 现阶段数字出版的特征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是建构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基础之上,融合并超越传统的新兴产物。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别:离线出版物(CD、VCD、DVD)、网络出版物(电子杂志、个人主页、BBS、BLOG、WIKI等)、按需出版物、电子书等。“十一五”期间,其主要形态以网络出版物居多。例如,“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针对数字出版,我们对其主要特征和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1 内容生产数字化

数字出版物主要基于如下生产路径。首先,通过使用数字的现代化技术,再辅助使用一些当下流行的软件或设备(手机、IPAD等)对要出版物进行处理、润色和再加工,最终形成适合发行的出版物或作品,这就是所谓的数字出版。然后,发行出版物或作品的发表形式不同于以前。业内一般会采用公共网络平台推送、相关机构官网对外公布、EMAIL形式作品,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持续对作品或出版物进行浏览与鉴赏。

1.2 管理形式数字化

传统出版物或作品囿于相关机构审查严格、程序复杂、出版速度滞后等问题,造成作品或出版物在时代性与数量上难于满足用户需求。而数字出版却呈现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迥异的作品供用户浏览。相比之下,数字出版作品的审查程序较为宽松,主要是因为数字出版者本身充当管理者,不用接受类似传统出版物严格审查程序。数字出版的发行人,其资格不受限制,只要精通网络或熟悉运营模式即可。国内数字出版的运作模式更多体现于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与管理上,智能的“优胜略汰”。[2]但是,大量作品充斥在平台上,管理者无法进行全面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审查,造成现在网络上大量污秽、负面、消极的作品泛滥于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平台,严重制约着数字出版的健康快速发展。

1.3 传播销售渠道便捷

广泛地使用互联网是数字出版作品传播和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首先,大部分出版者会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出版物信息。所以,互联网在其传播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从而数字出版作品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影响。例如,“盛大文学”采用一种新的销售推广模式,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进行大范围策划宣传,并成功收购国内较有优势的原创文学网站:“起点”“红袖添香”“言情小说吧”和“潇湘书院”等网络平台。因此,数字出版作品影响更加深远。

2 我国数字出版中版权保护现存问题及成因

2.1 数字出版法律法规缺位

我国《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单位包括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和电子出版社等,出版单位要经国家相关部门审批、确定出版范围、具有符合资格的从业人员等。换言之,只有传统出版机构才具有资格条件享有《著作权法》规定的出版权利,而绝大部分电子商务平台不享有这种权利,从而部分数字出版的主体很难受到法律保护。数字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版权问题面临很大挑战,即新兴数字化出版版权问题所产生的纠纷和矛盾[3]。由于数字出版物的信息量过大、作品良莠不齐,而管理者又无法进行全面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审查,且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由此引发出的版权问题矛盾与日俱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出版的发展进程和优秀作品创作。

2.2 作品权利主体认定困难模糊

互联网已广泛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数字出版的和后期发展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上文所述,“盛大文W”的方式已被广大作者采用,他们的作品出版和只要在指定的网站授权,付费后便成为网站的VIP会员。用户就可直接所需的文件或作品,而弊端是权力的主体无法确认。除上文中所提到“盛大文学”集团下的几大专业性的网站以外,一种新型的网络衍生系统也可以、作品、视频等。比如,现在流行的微博、贴吧、论坛等一些自媒体,而上述出版方式在产生版权归属纠纷矛盾的同时,亦存在弊端与盲区。微博、贴吧、论坛等一些自媒体因无需用户实名身份注册、认证,所谓的名字都是虚拟的,一旦发生版权纠纷,对作品的归属权问题难以认定。基于以上纠纷与争议,我国现有针对数字出版这一新兴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这对有效确认数字出版的主体带了一定难度。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数字出版立法不足。本世纪初曾修订了著作权法,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及少量的司法解释与暂行规定,但以上法律法规已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高速发展的数字出版行业。因此,一旦出现侵权和盗版等问题,会给数字出版的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2.3 产品形态数字化加重数字出版产业的盗版

现象

相对传统出版物而言,产品形态数字化是数字出版的明显特征,该特征使数字出版作品在下载、转载等操作上更加便捷,为版权保护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致使盗版现象难以控制。在国内,盗版形式大体可表现为以下情形:在没有经得版权所有者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将传统出版的作品转载至互联网;阅读者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互相转载数字出版作品;部分网站违法吸收、未被授权的作品等。以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为例,自2009年创建百度文库以来,其运营模式便是采用用户上传的方式,而此类作品中有一部分未经授权,因此给作品的原作者和数字出版者带来极大的利益损失。网络运营商、平台商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对这种行为采取了放任的态度,甚至自动转载文档、视频、影片等盗版作品。更有甚者,为增加点击量和访问率,个别网站标注免费字眼以吸引网民,赢得更多广告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使得盗版侵权状况处于失控的边缘。

3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版权保护策略与提升

3.1 完善数字出版立法以加强新媒体监管

基于我国对于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缺失,在著作权法、版权法修订时,需明确数字出版作品版权的归属和保护的范畴,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当前,部分网站已有较为正规的管理要求,用户实名身份注册,审核通过后才能登陆发表自己的作品,责任到人,有源可查。但仍有一部分网站在进行作品上传时,并无须个人信息注册,这样就难以对作者的权益形成保护。笔者认为,在明确权力主体上,如无其他有效的法律依据,优先注册的作者应确认为权利人。鉴于部分网站未在作品要求作者实名制注册而带来的版权纠纷问题应由运营该网站的数字出版者负责[4]。故专业化的数字出版网站应考虑采取实名制认证,还可以采取完备的注册信息方式,如手机身份验

证等。

3.2 鼓励数字出版作品的创新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政府鼓励社会文化创新,提倡精神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促进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国家有关部门应将文化创新改革理念作为数字出版产业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并在具体实施条款中明确政策,鼓励公众生活文化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首先,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在制定文化出版法规或条例时,鼓励数字出版业立好政策,积极引导作者原创,提高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国内数字出版产业的质量;其次,数字出版商应当利用各种路径,鼓励作者文体创新、思维创新、形式创新,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与调动作者原创的创作积极性;最后,更新、增加作品创作类型和模式,网络出版商应解放创作者的文本写作框架与合法内容[5]。促使作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期促进我国数字出版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3.3 提高社会公众的版权意识

受众的文化需求是出版工作的基点,故多数学者常关注受众需求。但版权保护层面对于作者主体本身的研究也很重要,毕竟作者是版权的主体。[6]目前,我国作者与受众版权意识普遍较低,维权概念不强,再加上互联网的迅速崛起,相关数字出版法律条款尚不健全。问题出现后,使得大众无法可依,造成社会大众活动中普遍缺乏对版权的保护,广大数字消费者思想中普遍存在无偿使用意识,以至于盗版、窃取文本的案例屡见不鲜。因而,我国在数字出版方面的法制建设任重而道远。

4 结论

诚然,完善版权制度,提高技术保护手段,降低维权成本以及提高公众版权意识在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层面都很重要,但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之际受众的版权意识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在“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背景下,传播技术、传播者以及大众版权意识都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今后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中,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革新技术,结合经济、文化、政策等多维路径进行整合。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我国数字出版朝着健康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灏.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传播与版权,2016(10):26-29.

[2]穆向明.网络自出版的版权保护困境与对策[J].编辑之友,2016(11):90-94.

[3]曾ィ霍思远.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数[J].新闻界,2015(3):50-53.

[4]任骥远.论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J].新闻世界,2014(10):165-167.

[5]向志强,周靖淇.简谈版权保护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系[J].出版发行研究,2010(11):65-67.

[6]余义.从传播的角度看数字出版版权问题[J].中国出版,2013(7):23-24.

篇9

在进行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分类整理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知识产权活动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在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分类与整理过程中,主要应当解决企业知识产权档案一级类目如何设置、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组成内容、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档案如工业产权档案、工业版权档案、反不正当竞争档案在整理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等等。

一、企业知识产权活动的基本特点

我们都知道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在进行档案的分类、整理过程中,应当遵照文件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以便于档案的保管和提供利用活动。那么,企业在知识产权活动中有哪些基本特点,这些基本特点对做好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有哪些影响,在进行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分类、整理过程中如何具体体现知识产权活动的基本特点,就是一个具有关联性的问题。

知识产权法律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是由《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商标法》、《商标法实施细则》、《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细则》、《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所组成的,因此在设置企业档案中有关知识产权档案类目特别是一级类目的时候,就需要充分考虑知识产权活动的这个特点。

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一般都具备十分明显的程序法特点,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活动的时候,必须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进行,而且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文件的形成与传递、使用,同样也体现出与知识产权活动这种程序性特征完全相一致的特征。这样在进行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分类整理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到这种程序性特征,注意保持这种程序性特征。

按照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可以用自己所拥有的专利权、注册商标等知识产权作为手段与其他企业或者个人进行许可合作,可以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对自己所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进行转让。这些文件同样具有法律性文件的特征,属于同一个知识产权活动的内容,所以也应当纳入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管理范围。

企业知识产权活动是一直处于动态性状态下的,因此其知识产权文件的形成过程一直不会中断或者可能会延续很长时间,如按照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权自申请日开始要延续20年之久。企业所拥有的注册商标,只要按照《商标法》、《商标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在注册期限到期之前进行续展,就又可以继续保持其有效性。企业如果在中国提出了专利申请以后,还可以按照我国所签署的《国际专利合作条约》(即PCT条约)的规定,向国外或者其他地区申请专利。而注册商标则可以利用《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马德里协定)进行国际范围的注册。以上这些文件都是在商标文件、专利文件形成之后又形成的新的知识产权文件,这个特点也是必须予以认真注意的。

二、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一级类目

笔者认为,在设置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类目时,应当保持与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活动的一致性,把企业知识产权档案作为一个一级类目明确地规定下来。即在原有的企业档案类目中,增加一个新的和原有的会计档案等专业档案并列的一级类目。

为什么需要把企业知识产权档案作为一个新的一级类目,而不是把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划分到目前现有的类目中进行整理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从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程度上来看。笔者曾经搜集了一些企业档案管理标准进行研究,发现虽然在一些现行的企业档案管理标准中,把知识产权档案的一部分内容分别划分在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类目中。但是必须看到,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企业档案管理标准的形成时间都已经比较早了,当初在制定这些企业档案管理标准的时候,企业知识产权活动仅仅是偶尔为之,形成的有关知识产权文件无论从类型、内容以及对企业的重要意义都不能与今天相比。

从知识产权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作用来看。如果从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上看,以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企业实际上对知识产权可以说是根本不在乎的。而现在呢?目前我国企业已经普遍接受了知识产权是保证企业拥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的观念,是把知识产权活动放在企业是不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的,现在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与当时而言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从本文一开始对企业知识产权活动基本特点的讨论来看,也只有把企业在知识产权专业活动中形成的所有文件材料集中在同一个一级类目类目中,才更加符合企业知识产权活动的规律、才可能更好地维持知识产权文件形成规律。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把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列为新的一级类目,才有利于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企业知识产权档案二级类目的内容

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应当由哪些内容组成呢?笔者认为企业知识产权档案二级类目应当与现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企业知识产权活动范围相一致,只要是符合其特征的知识产权文件就应当划分进入相应的知识产权档案二级类目中。

虽然看起来企业知识产权活动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可以根据目前法学界对知识产权所包括的内容的一般理解,把企业知识产权活动划分为企业所拥有的工业产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工业版权(著作权及其邻接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与反侵权)三个方面,与此相对应,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就相应地应当包括专利档案、商标档案、著作权档案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档案这样四个部分。

1.专利档案:主要收集企业在专利申请、专利审查、专利权的授权及其维持、专利权的使用(包括自己企业使用、许可其他人使用、专利权转让等等)、专利权保护等方面形成的专业活动文件。

2.商标档案:主要收集企业在进行商标注册、商标审查、注册商标及其续展、注册商标的使用(企业自行使用、许可其他人使用、转让等等)、在进行商标权保护(驰名商标认定、制止侵犯企业商标权)等方面形成的文件材料。

3.著作权档案:主要收集企业在著作权及其邻接权的取得、使用、转让、许可、制止侵犯企业著作权等方面的文件材料。

4.反不正当竞争档案:主要收集企业在保护自己未公开的商业秘密、制止其他人侵犯自己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同时也包括企业在制止其他人侵犯自己的企业标识、宣传材料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等等。

四、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在整理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方面

在整理企业知识产权档案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在整理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区分知识产权档案与其他企业档案类目之间的关系。企业中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活动很多,因此在进行文件整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把属于知识产权档案的文件与其他虽然也与企业知识产权活动有关,但是并不属于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管理范围的文件划分出去。如各种有关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规章制度、企业在宣传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文件,应当分别划分到企业档案的其他类目中进行保存。不能望文生义,看见有“知识产权”这四个字就往一起放。

2.保持企业知识产权文件的整体性。在进行企业知识产权文件的整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企业知识产权文件的整体性,把属于同一个知识产权活动的文件都划分在同一个类目中进行保存。笔者建议,为了保持企业知识产权文件的整体性,可以按照“一案一卷”的原则来组织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案卷。也就是把属于同一个知识产权事物内容的文件,不论其形成的时间早晚、形成的部门是哪里,都集中在同一个案卷中进行保管。特别是应当把专利证书、注册商标证等等证书都集中在同一个案卷中。

3.在收集知识产权文件过程中,应当把各种类型的、具备法律性文件特征的、具有凭证性价值的文件都集中收集起来,如一般人不注意的知识产权审查机构、专利机构、法院、工商局回函时的信封,由于上面有邮局的邮戳,因此具有凭证作用,也需要收集保存。

4.在组织知识产权档案的案卷的时候,建议采取DA/T22《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中的“不装订”形式,因为这样比较有利于卷内文件的补充和提供利用。当然,如果愿意采用传统的装订形式也是可以的。

5.在编制知识产权档案案卷目录的时候,可以在专利档案、商标档案、著作权档案、反不正当竞争档案这四个二级类目下面,分别直接组织案卷目录。

篇10

数字电视产业以数字电视为主要产出对象,以适应时展的需求为依托,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电视节目需求为目标,是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与传统电视产业相比,数字电视产业对信息技术进行了较好利用,实现全面智能化、数字化,而且数字电视的图像更为清晰,信号为更稳定,所以能够为人们带来较好的服务。

【关键词】

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数字电视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类电视节目不断增多,更好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节目需求。虽然我国电视产业处于上升状态,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依旧受到多种因素的阻碍,致使数字电视产业难以更好进步。基于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意义,其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多方面都能起到较好作。因此,如何更好发展我国数字电视产业成为有关部门面临的重大问题。

1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情况中,基于数字电视产业自身特性,其涉及到多个主体,所以其中会存在多种利益关系。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很多细节问题没有进行明确,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数字电视产业相关部门的认知水平以及利益问题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很难在一些问题上进行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部门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其可能会通过自己手中权利做出一些违反相关规定的事,致使数字电视产业总是保持停滞不前的状态,难以获得有效发展。基于数字电视自身特性,国家一般会制定出相关配套标准,以促进数字电视更好推广和使用,这对提高我国数字电视产业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有着重要作用。虽然我国配套标准在不断完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数字电视的复杂性以及综合性,相关配套标准往往不能发挥出有效作用,从而给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不利。数字电视产业涉及的产品种类及产业类型较多,我国虽然在整体上有了较好发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数字电视产业中的多项环节都处于停滞状态,难以实现数字电视产业的全方位发展。基于我国国情,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会受到地区经济水平、群众认知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目前并不能完全实现无空间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盈利情况并不理想,给其更好发展带来了极大不利。

2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方法

2.1完善相关制度

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相关法律发挥不完善,版权维护成本较高。基于数字电视产业自身特性,很多相关部门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不与其他部门进行配合,致使各部门在许多方面都不能达成共识,从而给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不利。因此,基于目前数字电视产业的混乱性,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细化相关条例,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利,要求其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数字电视产业更好运作。各级政府还应采取抓住内容,放开管道的原则,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及运营。

2.2优化产业环节

我国数字产业中有许多亟待发展的环节,包括演播厅设备、数字电视业务运营商、数字电视接收终端产品等方面。这些环节不仅对数字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在国外的推广也有着较大作用。因此,国家必须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对数字产业中各环节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并加强对相关技术的创新,鼓励有关机构加强对相关环节的研究,并加大投资力度,从而更好对数字产业中各环节进行优化,这样才能更好促进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政府应加大网络整合,通过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化零为整,逐渐从县市网到省网,再到全国一张网。

2.3提高服务质量

数字电视产业的服务对象是用户,所以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用户使用数字电视的积极性能够较好促进我国数字电视产业更好发展。建议:①国家可采取一定的福利性措施鼓励运营商进行数字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实现三网融合,使得基于数字电视网络可提供更多服务,吸引用户从看电视到用服务;②对个电视台等内容提供商根据用户需求研发出更多种类的节目,并增强节目的感染力,提高直播节目的观赏性;③运营商积极开发节目观看者与直播节目的互动环节,增肌投票、评论等环节,改变原有被动看节目的形式,提高观看者对节目的参与度。

3结束语

在实际情况中,我国的数字电视产业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较多问题。我国数字电视产业中许多环节都有待发展,而且对数字电视产业的整体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关行政部门及各级运营商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丰富相关内容,从而更好吸引用户,促进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堂伟.对数字电视产业的观察与思考[J].电视技术,2015,39(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