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拆迁相关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征地拆迁相关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征地拆迁相关法律法规

篇1

*街道地处东部城乡结合部,辖区面积2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万多人,流动人口16万多人,辖内19个社区居委会,其中村改居的农村社区6个,这也就决定了*街道是厦门岛内原农村人口较多,分布较密集的地段,是岛内农村城市化改造工作较早起步的地区。随着厦门本岛东部的开发建设,由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因此,如何妥善的处理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提高城乡整体水平成为厦门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街道共有思明软件园二期、三安电子集团、国际游艇码头、国际网球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塔埔村拆迁、观音山商务中心、何厝“金包金”工程、厦门医高专、光电基地十个重点工程,涉及拆迁面积320多万平方米,拆迁村居民近2000户,7000多人,其任务之巨、涉及范围之广,遇到问题之多、牵涉关系之复杂有目共睹,这也日益突显了在这块土地上平安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街道党工委在平安创建过程中,主要是围绕市、区重点工程有针对性地狠抓服务保障,采取措施确保重点工程顺利进行,开拓出发展与稳定双丰收的大好局面。

一、领导重视,在建设平安*思想的指导下,做好征地拆迁的各项工作部署

历年来的开发建设,征地拆迁等因素突显了这块土地稳定和平安等工作的重要性。自去年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平安建设工作一起步,街道就召开专题会议及时成立街道、社区牵头的建设“平安*”工作领导小组,还在综治办设立了创建办,统一指挥和协调街道的平安建设工作。对于征地拆迁工作,街道形成了在每周的党工委例会上研究部署重点工程征地拆迁工作的制度,由街道党工委书记统领,结合各重点工程的进展情况,制定了各个工程的跟踪方案,由各分管领导跟踪负责,定期汇报,集中处理,做到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对于由地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和可能引起群体性上访的事件,更是由街道领导亲临现场做好疏通协调工作。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确保重点工程征地拆迁工作的平安顺利进行

*街道在平安创建过程中,充分发挥综治、司法部门作用,整合辖内“一庭三所”即*人民法庭、何厝边防派出所、*派出所、*司法所的力量,发挥其各自的职能特色,优势互补,群策群力。

1、提前介入,了解信息,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在每一项工程开工前,由综治司法等部门工作人员,深入村庄,并充分发挥群防联防、治安耳目、特情朋友等力量,采取公开调查与秘密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重点工程项目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对征地拆迁数量、工程开发面积、拟进驻企业情况、涉及村民数量、建设方案、群众的态度看法等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街道下一步相关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

2、法律先行,依法拆迁,力争为被拆迁群众服好务。根据前期摸排情况,街道抽取司法所及街道各办精通法律知识及拆迁政策的骨干力量,在各重点工程拆迁指挥中心,都相应的成立了法律服务小组,配合重点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入户发放宣传材料、利用法制宣传车等方式,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共发放《致被拆迁群众的一封信》、《厦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10000多份,悬挂红布条、标语300多条。与此同时,还邀请法院、公证处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加以支持,大力发展法律服务如咨询、代办公证,帮助解决拆迁补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纠纷,确保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积极帮助村民解决补偿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如对于兄弟之间、夫妻之间等因补偿款分配发生纠纷,街道都与村配合调解,在调解中宣传有关法律,明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使这些纠纷及时得到妥善解决,保证了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村民反映强烈问题,经集体讨论研究,依法给予明确答复,做到以理服人,以法服人。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村民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避免闹事及群体性上访。

3、主动作为,打击违法,确保工程顺利建设。为了优化投资环境,街道协调何厝边防派出所、*派出所对涉及重点工程建设的各类案件,优先查处;对涉及重点工程街道辖内相关部门行政审批的项目优先办理,尽可能做好矛盾纠纷隐患的事前预防;对于恶意破坏工程进程的行为,则依法采取了严厉有效的打击。去年以来,街道协调辖内派出所进行重点工程执勤150多次,出动警力、各部门工作人员2300多人次,目前已成功解决了软件园二期工程用地,何厝村部分村民虚报、冒领坟墓拆迁补偿款一案,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00万元,彰显了街道依法拆迁的能力与决心。

三、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大力推进“金包金”试点,真正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从根本上消除由征地拆迁引起的矛盾纠纷隐患

平安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不可能专心致志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已经创造的财富也得不到保护。为顺利推进何厝社区“金包金“项目进程,真正做到“为民、利民、富民”,街道本着“把好事办好”的原则,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干部力量等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街道成立了由区相关领导担任顾问,*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由街道各部门有关工作人员组成的“金包金”项目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协调“金包金”项目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街道为了提高项目运作的透明度,建立了相关的监督机制,调动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赢得了村民的广泛理解与支持。这一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被拆迁户的后顾之忧,使其从心底真正配合政府的征地拆迁工作,化纠纷于无形,于根本,为*街道乃至全区、全市的平安创建工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2

一、基本情况

(一)人民路延伸段建设情况:人民路延伸段建设工程分为人民路西段、人民路东段、人民路东段的段三个部分进行,西段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代建,东段由公司代建,东段的段由县宏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代建。

东段建设情况。全长3.506公里,总投资5300万元,按城市主干道二级设计、道路宽36米,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时速40公里/小时,工程建设分二个标段进行,工程建设已完成路基毛石大渣回填、铺设,完成雨污管、检查井及人行道道牙安装,各标段建设已完成90%以上。

(四)体育中心建设情况:体育中心占地508亩,设计可容纳3万人座位的各种标准项目的体育比赛、训练场馆及市民健身广场等13个项目。工程项目采用BT方式进行建设,投资建设单位为省建三公司,自开工以来,现完成土石方回填5万方,预计完成投资15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征地拆迁安置工作难度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工程建设进度。一是人民路西段二标段征地拆迁工作量大,农户抵触情绪大,多数不予配合丈量房屋面积,导致拆迁无法顺利进行,影响二标段工程的开工建设;二是人民路东段四标段的锌品厂及几家民房的拆迁问题没有解决好,经常出现阻拦施工现象;三是征地补偿标准低,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标准不一的现象;四是人民路东段段施工单位不配合投资方的管理,造成余下工程建设进度不能如期完成。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应用各种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段进行广泛宣传,特别是加大对政策宣传力度,让拆迁户认识到市中心城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意义,理解和支持相关部门做好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工作,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加大折迁力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坚决打击施工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依照相关规定,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并严格按标准执行,有效调处矛盾纠纷,排除堵塞施工现象,解决好道路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处理好部门间的关系,保质、保量、及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篇3

关键词:安阳市;征地拆迁;问题;对策

当前,用地问题已成为推进“三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工业化发展需要用地,农业现代化发展也需要用地,城镇化发展本身就是城市用地不断拓展的过程。解决土地短缺和用地需求不断增大这一矛盾,征地拆迁不可避免。从总的情况看,我市征地拆迁工作是在依法的前提下,保持健康、和谐、持续的态势,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务必尽快研究解决。

1 当前我市征地拆迁工作现状

1.1 征地难、拆迁难已成社会现实

目前安阳市征地拆迁工作整体进展顺利,但征地难、拆迁难是客观现实,征地拆迁涉及面广、环节多、利益问题复杂,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征地拆迁工作经常受阻,进程缓慢,把土地征收过来以后,一些群众的思想情绪仍然波动很大,群体和个人控告的事件时有发生,多数纠纷因涉及多方切身利益,解决起来耗时长、难度大,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或者被征地拆迁方对结果不满,容易引发新的矛盾,甚至出现,给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

1.2 保红线、谋发展矛盾凸显

“三化协调”发展离不开土地的使用,如何既要保持较高的城镇化率,又不能导致大量农地减少是我市面临的难题。随着我市城建三年计划大力实施,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各种基础设施项目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由于安阳的土地开发历史比较悠久,现在供开发的后备资源是越来越少。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既要保红线、又要谋发展,用地指标有限,可供盘活挖掘的存量用地不多,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更多的、大量的新增用地需要靠征地拆迁来取得。

1.3 个别被征地拆迁户要求过高已成最大阻力

个别被征地拆迁户对政策不理解,想方设法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条件,要求提高补偿价格或给予额外补偿。比如有的被拆迁户房屋不具备商业用房补偿条件,却提出要按商业用房的价格给予补偿等;有些群众未经建设规划部门批准,突击盖房,突击栽树等,为的是能向政府多要一些补偿金。内黄县浩创领秀城项目开发时,被征土地上种植的树木迟迟不让砍伐,开发企业急于工程进度,迫于无奈“放水开闸”提高标准。结果就使征地拆迁工作进入一个“谁拖到最后谁占便宜,谁先答应谁吃亏”的怪圈。有的甚至私下聚会商定攻守同盟,并屡屡以上访、群访的形式向政府和有关单位施加压力。遇到这种情况时,公检法又不得直接介入征地拆迁,显得行政手段乏力,也严重阻碍了拆迁进度。

2 我市征地拆迁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征地拆迁制度不尽完善

一是征地拆迁法律制度不健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备,特别是物权法实施以来,行政征收征用和集体土地征收等配套制度阙如。出现有法难依(物权法只规定原则,缺乏操作程序)、无法可依(没有配套法规)、旧法袭用的尴尬情况。新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适用于城市范围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对于集体土地上的拆迁仍然依据《土地管理法》,这导致了同样是房屋征收与补偿,国有、集体土地不能同价同权。城镇与农村适用不同的法律法规,造成了立法和执法上的不公平。二是公共利益界定不明晰。我国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按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而《土地管理法》在没有对“公共利益”作任何界定的情况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征地范围实际未受到限制。这种对“公共利益需要”的泛化和土地用途的变更,土地使用者在土地经营上有了巨大利益空间。

2.2 补偿机制存在缺位

一是现行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与现实情况存在差距。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是一种纯粹的补偿关系,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补偿,是根据土地原产值确定的,其主要依据是土地在作为农业用地时的价值,认为土地被征用后产生的巨大级差与农民无关,导致补偿标准偏低。农民无法享受到土地增值部分收益,而农民离开土地后便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长远的生计问题无从保障。农民的补偿期望与实际补偿款有较大差距,被征地农民在心理上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二是补偿标准不统一。通常按区域划定相应的补偿标准,实行不同的区片地价,但区域相邻处的补偿标准相差过大,会出现不公平现象,引起部分被征地拆迁户心理不平衡,产生抵触情绪。三是补偿标准弹性空间大。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补偿费分为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其中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前三年平均产值的6至10倍;每个需安置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偿费,按该耕地被征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计算。这两大项的总和不得超过被征收土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这意味着基本补偿费存在着很大的可操作空间,具体标准不好确定。四是补偿标准不易衡量。土地的预期收益很难准确估算,弹性空间较大,也增加了征地补偿的难度。在内黄森润工艺品项目开发时,有群众称自己地里种着金蝉,每亩收益在万元以上,这就很不好衡量。

2.3 现实利益冲突易引发矛盾

一是被征地拆迁群众博弈个人利益最大化。我国目前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使一些农民对土地征用后的生活预期下降,导致群众将情绪全部集中到政府或征地拆迁主体身上,提出不切实际的后期补偿。甚至个别拆迁户存在靠拆迁致富的不切实际心理。其眼前利益受损得不到期望补偿,其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阻挠施工,集体上访、诉讼。对维权手段存在“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不正常思想,集访、群访、重复上访和故意阻工事件时有发生,而因此付出巨大代价的是行政机关疲于应诉和投入大量的拆迁宣传、动员、说服等行政成本。二是利益妥协的激励。违法建设、抢耕抢种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是有部分投机者得到额外补偿,导致其他被征地拆迁群众认为有利可图,从而跟风抢建、抢种,形成“违建赔偿,越赔越建”的怪圈,进一步引发新的矛盾。

2.4 安置保障配套方案滞后

一是现行补偿安置方式单一。目前我市大多采用货币的单一方式进行安置,对于农民来说,虽然短期内有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但离开土地后便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长远的生计问题无从保障。二是安置工作滞后。安置房建设滞后,安置房的选址、设计和供给数量不足等问题,容易引起村(居)民的不满,造成被拆迁人不愿意搬迁。征地拆迁、返迁安置困难,安置房用地同样需要腾地拆迁,短时间内完成征地拆迁和安置房建设确实难以做到。三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由于面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缺损,导致失地农民既丧失了土地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农民转产后,主要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低素质的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加大。农民失地后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的缺位,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失业,成为“上班无岗、种地无田、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

3 征地拆迁工作与“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探究

3.1 完善立法与制度改革相结合,规范征地拆迁源头

一是完善征地拆迁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对有关征地拆迁的行政法规进行一次全面审查和完善,确保相关法规与基本的民事、行政、诉讼等法律相一致。二是改革土地产权制度。重构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全面保障农村的土地财产权益。事实表明,完整的产权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使农村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都逐步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减少土地产权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三是准确界定公共利益。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相伴的,必然是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如果所有建设用地全部采用征用方式转变为国有,也就意味着由政府承担全部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其复杂性和后果难以估量。因此缩小政府征地范围,减少失地农民数量,是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各种复杂矛盾的上策。凡涉及公益性的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用地,采取征地形式供地,其余经营性建设用地可采用集体土地流转的形式供地,由土地所有者――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使用土地的公司、企业、房地产经营者直接交易,让农民带着权利参与工业化、城镇化,保障土地非农化后对土地收益的分享。

3.2 市场经济与保障民生相结合,着力完善补偿机制

寻找政府、征用地主体、被征地拆迁人之间最佳的利益结合点,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是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实现动态化调整,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当地人均收入增长幅度等情况,每2-3年对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调整,逐步提高征地补偿水平。同时,政府要通过垄断一级市场,适当降低税、费,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比例,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逐步推行统一价。坚持市场化导向,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按地段、地类等将城市划分成若干片区,每个片区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基准地价,在统一征地时实行区片综合地价,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补偿。三是征地补偿市场化。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同征地主体平等协商谈判,让农民在所征土地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益,避免土地被“买断式”征占。

3.3 妥善安置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一是先安置后拆迁。在实施拆迁前,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排好被拆迁户的居住问题,包括建好安置房或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置方案并征得被拆迁户同意,防止拆迁后群众居住无着落,影响生产生活。二是建立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失地农民所享受的低保标准应等同城镇居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逐步提高。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资金应由国家、集体、个人及征地主体共同筹措,各类征地主体要在土地收益中留一块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资金并专户存储。三是做好失地农民再就业工作。加强以现代市场经济、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以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为载体建立农民培训基地。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力争把城乡统筹就业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通盘考虑,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3.4 超前性与统一性相结合,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政策制定的超前性。在征地拆迁工作开始前,应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尽量把拆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想复杂,并进行深入论证。在制定政策时必须把日后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考虑周全,并制定具体的适应本地实际的实施办法和补偿标准,做到“有据可依”。使群众真正理解政策、接受政策。二是政策执行的统一性。征地拆迁工作领导机构应自始至终掌握统一的尺度,严格按照既定的政策进行拆迁和补偿,做到一个政策执行到底。保证“先拆后拆一个样”,“闹与不闹一个样”,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公平性,维护政策的严肃性。三是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拆迁工作程序,确保征地拆迁的透明度和程序公正、公开,充分保障被拆迁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参考文献:

[1] 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征地、拆迁与补偿纠纷处理依据与解读[M].法律出版社,2011.

篇4

“利益是人们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以及其他需要的满足”。利益的实质是一种需要,具有层次性和发展性。人类的利益需求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被征地农民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特定的利益需求开始变得突出。因此,合理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对于有效推进征地拆迁、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1.被征地农民经济利益需求

人的生存和发展首先要解决吃、穿、住的问题,人类维护和追求自身基本生存权利,构成了人的经济利益需求。土地为农民提供物质生产资料,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土地征用后,农民失去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就业成为了农民经济利益需求最基本的一面,除此之外,被征地农民的经济利益需求还表现在收入水平、拆迁补偿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

2.被征地农民政治利益需求

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人类围绕一定的劳动分配,开始追求“高居于社会之上并能全方位地干预社会生活的公共活动”,由此便产生了人们的政治利益需求。农民的政治权利主要包括村民自治权、土地财产权等,被征地农民的政治利益需求则还包括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身份认同和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的权利。

3.被征地农民文化利益需求

农村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农村区域文化,农民是这一文化的主体。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具有文化重构或融入城市文化的利益需求。同时,由从事单一的、熟悉的土地耕作及“低成本的生活和发展方式”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就业,被征地农民有着迫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知识学习需求,以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谋求职业。

二、被征地农民利益缺失所表现的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明确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包括村农民集体和乡(镇)农民集体)。被征地农民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主体,而在实际过程中,被征地农民很难进入土地增值利益分配圈。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造成的。如《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2004)明确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统一年产值倍数,应按照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则,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确定”,却没有规定“农民原有生活水平”的具体计算指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进行具体衡量。

2.征地补偿标准偏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明确规定,“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减少土地转移用途中的成本,降低征地补偿费用,牺牲农民利益。从西部地区一些城市的情况看,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最高标准为1.8万元/人(不含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仅相当于2002年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倍,按目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只能维持2年多的生活。

3.被征地农民缺乏可靠的收入来源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家庭财产,具有长期收益性,因而,农民只有依靠土地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自谋职业的难度相当大。部分被征地农民用获得的征地补偿金进行自主创业,又因为缺乏规范化的引导或有效管理而举步维艰,甚至不能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三、被征地农民利益保障的途径

1.切实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

同志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应该制定统一完善的征地拆迁法律法规,相关指标应予以量化,对征地拆迁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同时,让被征地农民参与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收益及处分权。最后,法律应明确赋予被征地农民的城市居民身份,让被征地农民能够得到有效的身份认同,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社会保障政策。

2.建立和健全就业培训机制

就业乃民生之本。应该把就业安置纳入到征地拆迁的补偿项目中,扩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渠道,提高收入水平;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和被征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政府引导,建立村组单位与周边高校的长期合作机制,利用高校资源提供技术指导,将被征地农民的知识文化需求和高校的社会实践需求有效结合,形成互利共赢的培训机制。

3.注重被征地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对被征地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对于提高被征地农民的素质有重要意义,是被征地农民文化利益需求的重要体现。被征地农民长期处在社会生产力落后、教育资源贫乏的农村地区,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促进被征地农民更好的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注重对学校、图书馆、培训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定期开展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活动,努力保持被征地农民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人口中的大部分处于农村,农村的稳定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的关键在于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同时,让被征地农民实质性的融入城市,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社会福利,对于维护被征地农民的长远利益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洪远鹏,经济利益关系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关系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2).

[2]崔裕蒙,论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J],观察与思考,2004

[3]张伟, 王建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J],农机化研究,2006,(7).

篇5

认真贯彻党的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完善村镇功能、提高村镇建设水平为中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建立起市场活跃、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经济繁荣的小城镇和新型村庄。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足乡镇经济、社会、人口发展水平,按照“提升档次、改善环境、完善配套”的要求,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丰富小城镇建设内涵,力求层次和造型的多样性。

2、加强引导,积极推进。积极引导农民到城镇购房,到中心村统一建房,集聚人口,扩大村镇规模,同时保证村镇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续性。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节约土地资源,杜绝重建的原则,加快村镇建设速度,提倡片建设,限制零星建设,杜绝违章建设,提高建设水平。

4、加强配套,完善功能。按照城市建设要求,搞好村镇配套建设,合理确定功能分区,对村(居)民关心的道路、供水、排水、路灯、绿化及休闲广场等民生问题,要重点及时解决。

5、政策扶持,推动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原则,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建设合力。县相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小城镇和康居示范村建设发展,向上积极争取,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帮助。

三、工作目标

1、各乡镇在全县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修编完善本辖区总体规划,做好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完成报批工作。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任务,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2、以整治村镇“脏、乱、差”为目标,建设有序、整洁、卫生、幸福的新型村镇。加快实施各乡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把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作为推进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步推进各乡镇及中心村、康居示范村建设,建成一批省市级康居示范村,进一步改善城乡面貌。

3、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以实力大提升、面貌大改观为目标,以县城为中心,集中建设等重点乡镇,力争达到彰显特色,提升品位的示范要求,延伸并带动周围乡镇发展。

4、加强民房建设管理,着力遏制违章建筑,坚决制止违法在国省干道沿线及非规划区建房行为,严重影响规划的民房要依法拆除。按照康居示范村创建计划,结合农地挂钩工作,搬迁安置村庄零星散户,鼓励农民到村庄规划区集中建房。

四、工作要求

(一)尽快编制完善规划。围绕规划龙头作用,引领新农村建设。各乡镇要高度重视本辖区控制性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小城镇重要街区、重点地段和成片开发的住宅区、商业街等详细规划的编制进程。县建设、国土、水利、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加强对有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协助乡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

(二)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盘活城镇资源。在土地开发利用上,坚持放活一块、管住一块、控制一块的原则,对建设用地要全面放开放活,运用市场手段,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价值;对农民居住用地要切实管住管好,农村宅基地不在规划点上的一律不予审批;对零星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鼓励农民到小城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在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上,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允许产权流转,鼓励社会参与,最大限度地盘活小城镇资源。

(三)切实加快村镇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重点抓好以道路建设、供排水系统为主的市政配套设施;抓好以行道树和街头绿地为主要内容的绿化工程,以安装路灯为主要内容的亮化工程;抓好市场、商贸、电讯等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有计划推进重点村庄建设,各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参与村镇建设,积极推进康居示范村、村庄整治村建设工作。

(四)创新村镇管理机制。一是抓好规划管理,村镇建设项目要由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设计,确保规划上档次、上水平,要严格建设审批程序,凡是城镇建设项目,必须经县规划和建设主管部门审批,现场定点放线后,再进行建设,乡镇范围内的单位、个人建房,要严格建房审批程序,村庄建设必须严格审核,一律实行先报后批,先批后建。坚决杜绝先建后批、不批就建等违法行为。二是严格建设管理,村镇新建、改建的生产性设施、公共设施以及其他建设项目,必须由相应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承担,县规划和建设部门要组织村镇建筑工匠分期分批地接受从业资格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三是加强环境治理,重点解决村镇“脏、乱、差”现象,彻底清除影响村容镇貌的临时性建筑物、构筑物,严禁在道路上乱设摊点、乱停车辆、乱倒垃圾、保护镇容镇貌,搞好卫生整治。四是健全管理机构,各乡镇要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落实经费,充实人员,确保有专门队伍对村镇建设实施有效管理和监督。

(五)强力整治违章建筑。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违建防治工作,切实做到整体联动,通力合作,严格依法依规,从严查处未批先建、不按规划审批要求建设等违法建设行为,发现违法建筑要坚决拆除。县建设局、国土局要对全县村镇违法建筑依法巡查、督察,对违建行为进行及时查处;公安局要依法加大对阻碍执行公务的违法人员打击力度,保证拆违工作的顺利进行;各乡镇要加强防治违章建筑的专门队伍,落实专人负责防治违建工作,要从源头上制止违章建筑,严格实行属地管理原则,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违章建筑防治,主要负责人负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责任要逐级落实到位,村(居)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负有第一时间发现、制止的责任,各乡镇要严格要求,责任明确到位。

(六)依法推进征地拆迁。各乡镇及县国土、建设等部门要按照征地拆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在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方面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各乡镇要针对征地拆迁专项整改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开展“回头望”,分析原因,找准办法,举一反三,对照整改方案,确保整改到位,在整改到位的基础上,各乡镇、各部门要有针对性做好征地拆迁启动有关工作,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报县国土局、县建设局审查,经县政府审查同意后适时实施。切实依法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全面提高依法、文明、和谐征地拆迁意识,坚决制止违法违规强征、强拆、强建行为,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征地拆迁矛盾纠纷的应急处置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县成立规范和加强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乡镇和建设、国土、规划、发改、水利、环保、交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规范和加强村镇建设工作的推进、协调、督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要建立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村镇建设的组织推进、督查考核、协调服务,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形成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相关单位配合抓的工作格局。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做到责任到人、任务靠身,相关单位要服从大局,整体联动,协调配合,努力形成村镇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推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

(二)遵守法律法规,规范执法行为。各乡镇、各部门在工作中要深入学习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尊崇法律、遵守法律,按章办事,熟练掌握涉及规划、征地、拆迁、工程招投标等相关行政许可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推进项目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法律、严格执行政策,阳光操作,在规划、征地、拆迁等环节必须认真落实听证制度、公示制度、社会风险评估及公众参与制度;同时要严格执法,加大规划、建设、管理的行政执法力度,重点整治违章建筑、市容秩序等各方面顽疾,维护法律尊严。

(三)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服务保障。县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要通过不同形式,积极引导各乡镇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围绕房地产开发、集镇区主体功能区及配套建设等工作重点,加大招商力度,通过多元投入加速解决城镇化建设投入不足的实际问题,在资金上加大土地运作力度,解决资金投入瓶颈;在用地上,结合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优先保障中心镇、重点镇和康居示范村建设用地需要;在金融支持上,县农村合作银行、县筑富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村镇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强化服务,跟踪协调,建立村镇建设重点项目服务协调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推进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四)建立健全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抓好落实,确保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在目标的制订上,要强化时间节点控制,做到工作精力集中,破解难题集中,确保各项重点工程快速推进。在推进序时上,把每一项工作排到季、排到月、排到周,并明确到组、到人。建立健全督查机制,根据各乡镇排定的重点城建工程,围绕主要时间节点,实行旬通报、月推进、季点评,对阶段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过程性的监督检查,并将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严格奖惩。

篇6

一、文登市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近年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推进,文登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区面积由1978年的4.31平方公里扩大到2013年的36.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978年的1.3万人扩大到现今的24万人。但同时,规划区内存在的38个城中村,极大制约了城市形象和功能品位的全面提升。目前,全市38个城中村已有5个村完成整体改造、搬入新居,18个村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9个村正在启动改造项目,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二、文登市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策依据问题。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家未出台一部完善的指导城中村改造的法规文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和城中村居民的接受能力来制定政策。虽然文登市出台了一系列的城中村改造政策,但形势变化较快,其政策相对滞后,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偏差,且前后政策涉及的补偿标准等内容不一致,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到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半城市化问题”突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非农化、城镇化与市民化本应是“三位一体”的整体,而在文登这三者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严重脱节,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半城市化”现象,即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不完整状态。也就是说大量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不具有城市居民户口,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因此,这部分人虽离开了农村,但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半城市化现象”。这种半城镇化现象固然支撑了低成本的工业化,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矛盾。

第三,群众观念问题。城中村居民内心渴望改变现有的居住环境,但考虑到以后高涨的生活费用,多数居民满足于目前出租房屋的生活现状,从而对城中村改造存有抵触情绪,对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到位,没能从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关注这一问题,改造的积极性和配合度不高。

第四,拆迁困难问题。城中村居民失去土地,且大部分无固定工作。因此,将养老、看病等后顾之优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拆迁补助上,要价不断抬高,有的远远超出合理范围,政府或开发商难以接受。

第五,资金筹措问题。资金来源是城中村改造的瓶颈问题。城中村的拆迁和补偿费用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包括拆除旧房、规划设计、土地出让、土地使用、临时安里等费用。高昂的拆迁安置成本,导致开发商不愿涉足城中村改造,大大制约了城中村改造进程。另外,政府也要承担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仅靠政府财力也是一时难以解决的。

三、加快文登市城中村改造的对策

城中村是在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间题。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大多都会产生后遗症,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花费的精力和付出的代价可能要更多一点。所以对城中村改造需要多费一点心思,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制定科学的政策思路和建设规划。通过调查和分析,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第一,加大政策和法制的宣传力度。一是要充分考虑到拆迁工作直接关乎广大被征收房屋拆迁人的切身利益,在制订完善拆迁补偿政策时,应广泛征求被拆迁人的意见,并多层次全方位的利用媒体等形式宣传拆迁安置政策,让被征收房屋拆迁人了解其内容,理解其合理性;二是要加大对“公平公正、阳光操作、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宜传力度,使与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深人民心,家喻户晓,使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在突发性事件中能明大理顾大局识大体;三是参与拆迁的工作人员要熟悉拆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帮助群众算清算好拆迁补偿账,以及货币安置、调房安置与迁建安置的对比账的同时,给群众讲解有关法律法规,以便达到说服、动员的目的。

第二,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城中村改造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城中村、开发商在市场作用下合力推进。因此,政府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由政府统筹安排项目计划,统一规划审批改造片区,平衡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组织对土地进行公开“招、拍、挂”;同时依靠市场进行公平竞争开发,通过市场运作筹集建设资金,解决建设资金缺口问题。

篇7

工程建设方面:北京、天津、江苏等省(直辖市)颁布基金筹集管理实施办法,天津市颁布配套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北京市施行《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保护办法》,这是工程沿线首个经省级政府颁布的保护法规,为加强工程管护、确保输水安全提供法律保障。征地移民方面:河北省政府颁布中线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安置办法;河南省政府移民工作领导小组颁发实施征迁安置工作奖惩办法、征迁安置工作督察办法等。东线治污方面:山东省颁布《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在国内首创以地方立法形式对水污染防治进行了规定;《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在沿线流域内执行统一标准且严于国家标准,这是国内第一个流域性污染控制标准。中线水源保护方面:河南、湖北、陕西等省颁布水污染防治条例或水质保护实施意见,并将治污项目建设任务和目标分解落实到有关地区、部门和企业。

2南水北调工程法治建设的有关问题

从目前法治实践来看,南水北调相关法规制度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为南水北调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但长远来看,南水北调工程法律法规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立法主体资格存在位阶低、建成后运行体制尚需进一步明确、与社会法规的对接等问题。

2.1立法主体规格较低根据《国务院关于议事协调机构设置的通知》,建委会属于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议定的事项,经国务院同意,由有关的行政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办理。在特殊或者紧急的情况下,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议事机构可以规定临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0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南水北调工程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建委会颁布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暂行办法》、《南水北调工程投资静态控制和动态管理规定》等,作为行政法规,有较强的约束力。而南水北调办颁布的《南水北调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实施办法》,对参建单位的约束力和震慑力有限。

2.2法规约束力不够现存法律有些仍然停留在框架立法的层次,内容抽象宽泛,而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仍然大多数由政策文件予以规定。由于各种政策文件缺少规范性,且容易变动,导致工程建设实践中相关措施不稳定、不一致,影响工程推进的效率和质量,影响到各种利益主体权益的保障。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暂行办法》,关系到数以百万计的民众重大权益,但该办法属于典型的框架立法,仅规定一些大的目标和原则,需要大量的政策文件去填补。

2.3法规内容不协调现行法律之间存在不一致之处,导致法律执行时有差异。铁路、公路等工程在征地时,执行的是《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等规定。而包括南水北调工程在内的水利工程则执行的是《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土地补偿费为被征土地所在乡(镇)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倍。同样的国家建设工程,征收的同样是农村集体土地,然而铁路、公路和水利工程建设所执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和标准相差甚远。应该重新审视,通过法规修改进行统一。

2.4新情况需深入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是人工修建的跨省界、流域,涉及多个省份和数十个城市,沿线各地的利益纠纷需引起重视。主要表现在受水区与调水区之间的利益纠纷以及受水区沿线地区对水资源的争夺,以及调水区呼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受水区的对口协作等。应研究建立常态性、多层次的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生态补偿的立法。对受水区而言,外调水如何充分发挥作用,如何与节约用水、地表水开发、地下水控采进行协调,都需要从法治高度来统筹解决。就工程而言,建成通水后如何运行、调度、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效益,也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南水北调工程法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为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国外很多国家建立专门的较为完善的法规保障体系,对工程的目标和规划、筹资和还贷、建设管理、运行管理、水量分配、水价机制、生态环境保护、移民和补偿机制等进行法律约束和规范,并在实践中严格依法执行。例如,美国为规范中央河谷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先后颁布十余部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国外许多著名调水工程成功建设和高效管理的重要保证。从法治高度来推动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工作,确属必要。建议对南水北调进行专项行政立法,制定专门的行政法规和配套的行政规章。

3.1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关规定,散见于相关法律法规中,加之规定比较宏观,可操作性不强。建议着手开展南水北调工程专项立法工作,争取尽快颁布实施,为南水北调通水后的利用管理创造法治依据,必要时提高法制措施的立法层次,提升其法制权威性。完善法规体系需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调度等需要从法律层面提供保障,进一步明确沿线各地在工程安全、设施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库区移民的后期帮扶、治污环保成效的巩固等,需要长远谋划、科学设计,以确保人民幸福、社会安定和环境优良;三是科学发展观需要在工程中得以体现,水量分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精神亟待在法律法规中贯彻;四是采纳国内外调水工程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体系。

3.2健全法治工作机制健全和改善南水北调建设、运行和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的责任,增进水利、环保、交通等行业的协同配合。完善征地移民、治污环保、文物保护等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中线水源保护对口扶持、东线水质达标排放考核等机制。加强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受水区节约用水、地下水控采、水资源调配使用等工作,促使各项工作常态化、法制化,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突出移民搬迁帮扶工作,完善工作机制,落实经济扶持政策,为移民群众长远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3.3加大工程执法力度强化沿线政府对工程保护工作的考核,引导沿线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生产技术更新升级,并将考核情况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作为政府及部门干部工作绩效的考评成果。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运行和管理拉入公众视野,形成保护工程人人有责的社会环境。加强对企业生产的监督,加强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监控,开展扎实可信的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企业经营成果乃至经营行为是否合法的评判依据。严格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行政不作为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经济、行政和刑事责任。

3.4做好法治宣传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离不开社会公众的支持。要大力宣传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增强社会公众的水工程意识、水成本意识、水安全意识。使沿线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了解、掌握和熟悉南水北调工程相关法规,形成保护工程的良好社会风尚。抓住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使更多企事业单位树立责任意识,发挥其在工程设施保护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宣传工程建设中的先进集体和事迹,使社会公众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4结语

篇8

供电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与实施,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还要不断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管控制度,确保管理闭环无死角,利用各种新的普法方式和方法,全面推进企业电力立法和行政执法,切实维护企业利益,以免因法律法规存在漏洞而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

供电企业;法律法规;企业发展;重要性;研究

供电企业业法律法规对企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要求供电企业必须按照生产风险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加强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管理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坚决避免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而造成的法律责任或者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全面推进供电企业法律法规风险防控。本文以佛山供电公司为例,就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视和应用法律法规,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一、法律法规对供电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法律法规在国内供电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将其作为保护企业的重要工具,同时这也是供电企业得以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

1.法律法规可以使供电企业内外部环境得以强化。通过建立健全和实施法律法规,可以有效强化供电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而且是实现依法治企的基础和保障。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供电企业结合自身的内部条件和要求,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如今南方电网正在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供电企业在对方交流和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风险和问题,此时应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所以法律法规对供电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强化供电企业内外环境具有显著的作用。

2.客观环境条件决定了供电企业必须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实践中可以看到,随着电力监察部门的工作强度不断增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供电企业工作和管理难度也在加大,并且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供电企业也面临着很多的风险和问题,比如合同纠纷、电网建设、触电伤亡以及劳动争议等。在应当上述问题时,供电企业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由于国内电力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比较滞后,因此在遇到问题时难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久而久之,也就对法律工作不够重视。然而,作为供电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从根本上看问题,深刻认知企业管理与依法治企之间的密切关联性,这既是供电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推进供电企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总之,客观环境条件决定了供电企业必须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而强化供电企业管理以及依法治企,对企业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供电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

供电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因违法法律法规而造成不利后果的风险问题和影响因素非常普遍。供电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柱性行业,垄断特点及内外环境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对法律风险进行严格的防范与管控,这是确保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加强电网建设和运行管理。电网建设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问题,是供电企业发展过程的一大桎梏,其中主要涉及到变电站建设、输配电线路以及征地拆迁和各种影响等问题。近年来,国内电力资源供需矛盾日渐凸显,电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考虑和有效处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法律风险问题,刻不容缓。在电网建设和运行管理过程中,应当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比如,佛山供电局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共建共享良好的供用电环境。新快报讯:记者近日从佛山市供电局获悉,今年1至9月,佛山供电局通过营销稽查、效能监察等多种方式,共查获窃电84宗,追回电费违约金约1005万元。为了营造氛围和鼓励市民自觉用电和相互监督,供电局还鼓励市民举报窃电线索,并按追回窃电金额的5%至20%给予奖励,最高奖励可达50万元。

2.加强供电企业法律法规建设,做好用电检查工作。供电企业应当尽快建立针对性的法律风险评估与预防体现,按照法定程序办事。同时,还要对供用电全过程进行严格管控,做好细节方面的工作。比如,窃电行为会破坏供用电公平性,甚至会引发人身伤亡,进而带来一系列的法律风险问题。据佛山供电局营销稽查中心业务人员陈述,从目前接触的窃电案例来看,窃电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且窃电技术手段更加的科技化、先进化。随着窃电数额的不断增大,不仅给我们供电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规则。同时,有些窃电者还刻意钻法律的空子,想方设法的逃避法律惩罚。比如,有些不法分子以“电力节能公司”为旗号到处窃电。从实践来看,他们纠集社会闲散人员,以帮助节能或优惠用电为名,通过窃电非法牟利。这批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方式向企业、居民推销窃电方法,采取每次收费或根据每月的窃电量分成。据悉,私拉乱接极易引发火灾,烧坏设备,导致停电,甚至引发人身伤亡事故,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也已经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甚至触犯刑法。对此,笔者建议建立在线实时监控建立反窃机制。佛山供电局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据营销稽查中心相关业务人员说,随着科学的进步,窃电手段多种多样,给防窃电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佛山供电局逐个突破技术难点,逐步形成系统科学的反窃电机制;同时,还要积极探索计量自动化系统对专变用电客户异常用电的快速核查方法,通过对计量自动化系统的报警信息、运行数据、月线损、实时线损、月电量、任一时段电量等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窃电客户及方式进行锁定和判断。今年,佛山供电局还完成佛山五区六期411人的用电营销人员的窃电查处技能提升培训,结合该局营销计量效能监察工作的开展,全面提升新形势下用电营销工作人员的反窃电水平。

3.建立法律风险问题预警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作用。供电企业内部的法律顾问,应当做好法律风险问题管理工作。以社会发展形势为基础,密切关注供电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剖析法律风险,全面开展重点法律风险预警工作。同时,还要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佛山供电局与公安部门联合行动,狠狠打击窃电和破坏电力设施的犯罪行为。在警企联合查处下,去年共查获窃电行为112宗,追回电量约1138万千瓦时,追补电费842万元,追回电费违约金516万元。今年1月5日,佛山供电局与市公安局签订了《反窃电联合工作机制协议书》,标志着警企双方反窃电联合工作机制的正式建立,这在全省尚属首次。今年1至9月,佛山查获窃电84宗,其中通过效能监察查获窃电36宗,追回电费及违约金145万元。今年3月11日,佛山供电局与佛山市公安局联合出击,在禅城南庄破获佛山首例利用高科技手段窃电案件,初步估算窃电价值达到300万元左右。其窃电方式是通过在计量端子盒加装分流电阻及遥控装置,控制计量电流的大小从而达到窃电目的,可谓十分隐蔽,目前窃电嫌疑人已被刑拘。

三、结语

总而言之,法律法规对于供电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供电企业应当不断加强基础管理,降低法律风险,探讨法律法规工作机制和有效防范。同时还要确保供电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合法性,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桃.低碳视阈下我国电力法律制度的重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4(07).

[2]程栋.我国电力行业垄断的法律规制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2011(11).

[3]高丹.浅谈电力法律的风险管理对策[J]中国外资,2012(12).

篇9

关键词 全过程跟踪审计 工程审计 财务审计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审计机构以国家的法律、法规等为依据,运用现代审计方法对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及结(决)算等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活动和固定资产形成过程中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从项目的前期一直跟踪到项目的竣工验收、竣工决算全过程,涉及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方面。能有效控制和如实反映工程造价,促进管理和廉政建设,提高投资效益。

一、高速公路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

(一)财务审计

1.建设资金审计

建设资金的安全是工程项目质量、工程进度的重要保障。关注各项目公司是否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项目公司、银行、承包人三方是否签订资金监管协议,是否存在承包人转移、挪用、抽逃建设资金等问题。关注各项目公司是否按合同足额收取(或暂扣)各种对项目可能形成或有债务的保证金(包含但不限于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等)等资金,对收取(或暂扣)的各种保证金,是否开设专用银行账户存储和保管。关注各大额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否按照规定的制度进行审批支付

2.征地拆迁费用审计

由于征迁费用金额巨大、涉及面广、环节众多、监管难度大,虽然业主单位采用了很多措施,严格控制征迁资金兑付,从跟踪审计的情况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应予以重点关注。建议主要关注:(1)、征地拆迁数量,是否存在虚报征地数量、冒领征地款的违法现象;(2)、征地补偿标准是否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是否与现行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审查无补偿标准项目如杆线、厂矿迁移的补偿标准是否合理;(3)、征地拆迁工作经费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挪作他用现象;(4)、征地拆迁费兑付是否直接到被征迁户手上;各分指挥部是否存在截留征地款的情况;各地类划分是否符合实际;(5)、征地拆迁结算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有关要求。

(二)工程审计

1.招投标方面。工程招投标是项目业主寻求合作伙伴的有效办法。是通过投标人之间的价格竞争实现招标人利益的最大化和投标人实现生产力资源的最佳配置。由于工程招投标环节涉及到各方巨大的经济利益,极易产生违法违规问题。所以应进一步加强对招投标各环节的审计,关注招标文件合法性、招标文件的编制质量、投标价格的竞争性;招标上、下限价的设定是否科学;评标办法和投标人信息管理是否合规;关注招标后监管,关注所签订的合同与中标结果是否完全一致等方面。

2.工程建设质量方面。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由于2008年后开工建设较多,有实力的施工单位承接工程较多,施工单位力量不足,并且受勘察设计深度不足、监理单位履职不尽责等因素的影响,工程质量问题开始凸显,应对工程质量的审计予以重点关注,加大对施工程序、施工监理人员资质、工程材料质量、品牌、管理等的关注。

3.工程管理方面

(1)项目勘察设计深度问题。在国家基础建设的背景下,各地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纷纷上马,设计单位业务饱和,导致很多勘察设计深度不足,从而导致设计变更、工程变更、用地面积变更、材料用量增加、工期延长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工程的造价、质量和变更控制,对于勘察设计深度问题及由此造成的变更应予以重点关注。

(2)监理单位、中心实验室未能尽责履约的问题。监理单位是工程建设进度、质量等监督控制的主要力量,但在工作中发现,存在监理单位人员变更数量大、人员资质不满足要求、监理资料不齐全,甚至造假等问题,部分监理单位严重失职,对工程建设埋下了极大隐患;另外,也存在个别中心实验室未能尽职,未能对相关工程材料进行实验检测,对工程质量留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监理单位、中心实验室的合同履约能力进行重点检查。

(3)施工单位违法分包、转包行为的问题。部分施工单位违反规定对中标工程进行层层转分包,造成工程建设出现进度滞后、农民工工资拖欠、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这也是建设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违法转分包问题应作为跟踪审计最为关注的问题。

(4)工程设计变更及计量问题。工程设计变更是影响工程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审计中应关注工程设计变更理由是否充分,变更方案是否合理,工程设计变更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关注缺项(新增)单价的计算是否合理,并就计算不合理的单价提出建议或意见。关注各高速公路项目计量支付是否违反计量原则,计量支付依据是否充分;有无重复计量或套用单价不正确等影响工程计量准确性的问题。从已完成的项目竣工审计结果来看,存在一定的计量多计、错计情况,或多或少的核减了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过程中也有部分项目核减了一定金额,有效节约了工程投资,应予以重点关注。

(5)工程索赔及价格调整问题。关注各类工程索赔事件是否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索赔流程是否合规,审查各类工程索赔的计算结果是否准确。关注各高速公路项目工程价格调整计算方法是否符合合同的约定,计算结果是否准确。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在GF高速公路项目上的运用实践

(一)广西GF高速公路项目简介

广西WH高速公路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厦门至成都(G76)规划中广西境内重要路段,也是广西区“四纵六横三支线”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47公里。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8米。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I级。全线设置4处互通式立交。另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建设互通立交连接线共约3公里。项目估算总投资约30.39亿元。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

1.未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7月26日批复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发改基础[2010]1627号),但GF公路工程初步勘察设计项目于2009年3月4日开始进行招标,勘察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于2010年3月17日开始进行招标,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尚未获批复的情况下,就进行勘察设计招标,不符合国家计委《关于重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审批规定的通知》的规定。

2.工程计量不符合相关规定,存在投资风险

非适用材料处理及路基土石方等中期计量支付证书均需附测量原始记录及现场收方签认单等相关计算资料,且在不超填、超挖范围内以现场实测的填、挖量计量。经查证,第2次中期计量计算资料中,5个标段均存在着土石方以设计数量的一定比例直接计量,没有经过现场实测,容易导致土石方量超计,不能很好控制投资风险;换填项目也没有附现场收方资料,直接以设计数量计量,不符合相关规定,也不符合《GF外环公路工程计量支付管理办法》的规定。

3、入账发票开具不规范。主要是有部分发票客户名称与项目法人单位名称不符,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财政部令[1993]第6号)第二十二条“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的规定。

4、部分会计凭证附件不全,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四条“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办理本法第十条所列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填制或者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的规定。凤城公司今后应加强财务管理,账务处理应取得相关票据。

5、部分费用会计处理不够规范,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五条“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的规定。凤城公司应按规定将上述费用进行调涨处理。

(三)审计处理建议

为了促进企业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严格遵守国家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审计建议:

在工程管理方面,首先,要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审计中发现GF在项目建设前期个别环节未能严格执行建设程序,主要是勘察设计招标先于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在接下来的建设用地报批、开工报告手续等建设程序方面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其次,工程计量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避免项目投资风险。在财务管理方面,首先要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发票是会计核算的原始凭据,是核算的基础,财会部门应首先严格发票的审核,对不符票据应该拒办或缓办报销手续。其次要严格执行公司费用报销相关制度,督促经办责任人及时报账,尽量避免跨期入账。

篇10

【关键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移民;安置

1 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贯穿江苏、山东、天津诸省市,其中江苏既是调水的水源地,又是主要受水区,在整个东线工程建设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江苏境内的东线调水工程建设应该成为整个工程建设的名片。

东线一期江苏段工程建设的特点是在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扩大、改造、延伸,且机电泵站项目工程大部分站址位于江苏已建成的江水北调泵站、大运河复线船闸等工程附近,人均耕地偏少。淮安四站、泗阳站等工程被征地农户人均耕地不足0.5亩,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难度更为突出。东线一期江苏段工程沿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江苏省南水北调办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暂行办法》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有关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有关规定,坚持“以人为本、规范操作”,加强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规范化和监督机制研究,使已开工建设的三阳河、潼河工程、宝应站、淮阴三站、淮安四站、解台站、刘山站、蔺家坝、骆马湖水资源控制和扬州江都市、淮安市、宿迁市、徐州市等截污导流工程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得以顺利实施,保证了工程顺利建设。所有东线项目的建设用地已全部通过江苏国土部门的预审,所有单项工程的先行用地申请得到批准,正式用地手续办理也已陆续完成。

2 移民政策与措施

2.1 建立征地移民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

为确保征地移民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先后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财务管理(试行)办法》,《江苏省境内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验收暂行办法》、《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江苏境内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工作年度考核(试行)办法》等征地移民管理办法,并在征地移民档案管理、处理、等方面建立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管理严格,运作规范,工作高效。

2.2 坚持以人为本、规范操作

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纷繁复杂,涉及许多单位和征迁安置群众的切身权益,是政策性强、社会反应敏感的系统工程。在此项工作中,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坚持人民利益为上、依法办事,做到相应政策、有关标准、实物量、补偿款“四公开”,阳光头名,接受群众的监督。

积极开展宣传发动工作。为推动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开展,使被征地拆迁的单位和群众了解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相关程序、政策、标准和有关要求,省南水北调办向各市、县印发并组织学习国务院和江苏省南水北调有移民、征地方面的规定、文件、补偿标准等,相关市、县、乡又层层印发,并学习宣传,是每个被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单位和个人,都能清楚相关政策和标准。同时充分利用媒体以及《宣传手册》、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调水工程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对涉及自身的移民与征地政策文件规定,做到人人清楚,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组织编制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规范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的需要,是省与市或县(区)签订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任务和投资包干协议的基础,是实施单位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的依据,也是各级政府抓好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相关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和依据。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依据工程征地移民初步设计批复,围绕工程建设进度,及时组织各市、县(区)南水北调办公室和有相应资质的征地移民设计单位,进一步进行复核征地范围、地面附着物、农村(城镇)移民安置、企事业迁建、专项设施复建等实物量,在地方政府征求群众代表安置意愿基础上,编制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方案》。此方案由地方政府认可后上报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审核批准实施。实践证明,《实施方案》既提高征地拆迁工作的可控性和科学性,达到节约用地、控制投资、规范操作的目的,同时又能较好地与新农村建设和群众的意愿相结合,达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目的,保证了征地移民和移民安置实施质量。

抓好市、县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相关人员业务能力培训。为保证工程建设单位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多次邀请有关大专院校征地移民专家,会同征地移民设计、国土、水利等有关部门,组织市、县(区)南水北调办公室及实施单位相关人员,先后举办征地手续办理、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方案》编制、征地移民验收、档案管理、财务和等相关知识培训及考察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各级征地移民实施单位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坚持按照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程序办事。一是实物量公示。对工程涉及的个人和集体的地面附着物补偿(包括永久征用土地、临时占用土地、拆迁房屋、树木、设施等)补偿项目、数量、补偿金额和安置方案,按村或组进行公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城市征地拆迁和安置需要根据国家征地补偿和安置政策,并结合省、市、县城市拆迁有关规定进行,超出标准的部分由地方政府负责)。二是实物量复核。公示后,群众对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公示结果提出异议的,由县、乡征迁办公室会同移民监理及乡、村干部及时复核,对原统计调查不准确的事项实事求是的进行变更,经核实无误的或不符合补偿政策规定的,及时向群众解释。三是建立到户卡。各县统一建立征地移民工作一户一卡表,由各县征地移民办公室按统一格式填写,在该卡上写清该户的应补偿项目、数量、补偿的标准、补偿金额。四是补偿金额的支付。首先通过公示,再经有关群众认可的补偿项目和金额,签字兑付,对有关迁建项目、相关单位复建工程补偿资金兑付,则与有关单位签订费用、建设包干协议,在协议中,有明确的拆迁、复建的完成时间、规模、标准等。

及时协调解决征地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省、市签订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任务与投资包干协议后,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职能部门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征地移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有关市、县征迁安置工作督促、指导和管理。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征地拆迁工作协调会议,协调解决征地拆迁方面遇到问题。

2.3 推行移民监理,发挥移民监理作用

由于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工作的社会特性,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矛盾突出,牵涉到各相关部门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实施工作难度空前。省南水北调办根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制定的相关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政策,在工程初步设计批准后通过招投标确定监理单位,负责监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市、县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配合监理单位开展工作。监理单位按照监理合同进行监理,监理项目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按照“三控制”(投资、质量、进度)、“两管理”(合同、信息)、“一协调”的方法进行监理。

2.3.1 三控制

一是,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对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地面附着物数量(包括房屋、树木等相关补偿项目)、企事业单位迁建、专项设施复建补偿项目的复核、认定以及补偿项目变更情况的了解、证明,以达到按标准控制的目的。二是,对质量控制。主要是对移民生产生活安置、企事业单位迁建、专项设施复建实施情况按实施方案批复质量要求进行控制和了解,以保证实施品质。三是,对进度控制。主要对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包括企事业单位的迁建、专项设施复建的实施进度进行控制。一方面督促实施单位按时进驻现场保证按期施工,另一方面督促实施单位按要求完成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任务。

2.3.2 两管理

重点是对合同执行和信息收集、归档进行管理。在合同管理中,主要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江苏省南水北调有关的政策、规定及相关文件(包括经批准的《实施方案》)对实施单位实施情况(包括合同传达情况)开展全面监督和管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信息管理中,主要是对实施单位征地移民实施的组织、宣传、管理等相关文件、通知、资金兑付程序等相关资料及影像进行收集、整理、归档等。

2.3.3 一协调

着重是协助市、县、乡在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矛盾的调解。结合做好对相关单位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征地移民相关政策、规定、标准的宣传、解释。对出现的问题、信息管理做到规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机制,是移民征地工作按质按期完成。

2.4 加强行政和财务监督,确保征地移民补偿政策落实到位

2.4.1 行政监督

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在组织开展征地移工作中,对征地移民实施进度、质量控制、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征地移民资金到位、使用和管理情况,组织本级和下级行政监管部门切实加强行政监管,坚持依法办事,既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被拆迁群众的合法利益也得到了保障,搬得顺利、住得舒心、发展有前景。

2.4.2 财务监督

财务管理是东线工程征地、移民工作实施中的重点,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相关群众和有关单位既十分关心,也非常敏感。因此,有关部门对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补偿资金在存储、使用、支付、管理、审计、监督、科目设立等环节均作了具体的管理与监督办法,对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补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内审,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管理作用。

2.4.3 纪检监察

为工程顺利实施,江苏省省纪委、监察厅派驻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纪检监察工作组制定《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建设项目监察工作办法》,对征地移民安置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监督检查内容、方法和要求,并组织相关市县纪检监察机关组建的纪检监察工作组,加强征地移民资金纪检监察,保证了工程建设“三个安全”。

3 工作效果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在移民工作中,坚持科学、以人为本,达到工程规划要求,是各方均能满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