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课题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小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全方位展开,各级学校尤其是高中改革步伐很大,这既是基于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高中学段自身定位的必须。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还学生以自主、时间、主动。改革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大家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
一、语文课的性质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言语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从远古先人传留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越来越大。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
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较难。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对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高效课堂实施
解放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在实践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总结来说,表现为两个方面:
1.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篇2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提出,实现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教学观念、方式、方法,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出高效的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构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下面我将提出几点浅薄的见解。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要在一定的教学氛围中来进行的。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调,更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情,使其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来进行听讲,可以使师生在一个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壤钟诮行合作、交流,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系统出发,积极创设一些简单易懂且具备一定思考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自主探索。我在进行《火烧云》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都见过傍晚的云霞吗?你记忆中的云霞是什么样子的?你常见的云霞是什么颜色的?当云霞发生变化的时候,你发现地面上有什么变化吗?”通过利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对问题进行回答,他们畅所欲言,讨论热情高涨,这就为这节课的开展创设了轻松的氛围。然后,我趁此询问学生:“你们知道火烧云吗?想知道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吗?”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自然地将导入新课与“课前预热”结合在一起,激起了教学小,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发挥了其主体性,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
2允许多种观点碰撞,点燃思维火花
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思考性的科目,而且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不单单是要将基础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知识水平上有一定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质疑、探索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质疑、讨论,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允许学生搞“三重唱、四重唱”,允许学生对传统的知识“突发奇想”,甚至在课堂上对此“脱口而出”。我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中小女孩五次摩擦火柴这一部分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打断我,问:“小女孩是在卖火柴,为什么她赶紧将这些火柴想办法卖出去,而自己点燃浪费掉呢?”我听到这一问题之后,引导其他学生对此进行思考、讨论。有的学生说:“小女孩感觉到自己要死了,命运无望的时候,她想暖暖活活的,不想自己死得太悲凉”;有的学生说:“小女孩想家了,想用火柴来取暖,就像感受到家的温暖一样”……这些想法是教师想不到的,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融入自己的看法,即便这些看法不成熟,甚至有些可笑,但是这些想法是他们思考的结果,是他们思维的火花。因此,为了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想,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以此实现学生思维的碰撞,激活课堂。
3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其生活经验、思维能力、认知能力有限,加之他们的思维模式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生在对语文知识中某些抽象性且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就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新媒介,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吸收知识。中学生正在接触古诗词,而古诗词是经过诗人加工整理形成高度凝练的语言,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与相关的意境。这对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难感悟到古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感情,无法体会到古诗的神韵。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像并茂,文字、音频、视频相结合的特点来生动直观地将古诗展现在学生面前。我在讲授《天净沙・春》这首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清新明快的春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春天的视频,并配上古典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受下,领悟到春的美丽和作者的心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感悟所教授知识,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更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4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在生活中学语文
俗话说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处处皆学问,都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科教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深深感受到:原来学习好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语文离不开日常普通生活,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广告语、电视节目、电视剧、报纸杂志、网络、手机qq、微信平台、口头交谈等无不渗透着语言,都可获得课本上学不到的语文知识。
5结语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转变教学,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创设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此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反馈;等待时间;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中最常使用的教学策略之一,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理解教材,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最重要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其实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提问越多越好。所以,提问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换句话说就是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并适当控制难度,巧设坡度。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提问有时仅仅是一种形式,是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甚至有时是为了提醒一些上课没有在认真听讲的学生。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吃透教材,做好课堂提问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时,要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做到问题设计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协调一致。要让他们跳起来能够到,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在准备问题时要充分透彻地研究教材,提问要难易适度。英语教材内容琐碎,因此不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把握住教材重点和难点,做到重点突出。以模块6 Unit 16 Life stories为例,老师可设计问题:What probably made Helen eager to learn more words?那么是父母的惩罚,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好,还是海伦自身对语言的理解得到提高呢,学生必须根据信息作出推理,对文章中作者未言明的结局或所持态度作出合理的推断。
二、采用多种提问策略和提问形式,确保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在备课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知识或问题不讲,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独立地去思考、去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问题。首先,以趣味性问题开始新课。在新课开始前,可以提些趣味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模块3 Unit 7 Sea Stories导入时,设问Have you seen any of these films?同时进一步启发学生Have you seen any other films in which the sea is important?教师在设计这些问题时,还可以插入一些图片,帮助学生思维表达。其次,采用递进式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第三,采用扩散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类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式,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
三、宽容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进行作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会等待。
然而在平时的教学或听课中,有的教师的提问像是走过场,为了问而问,有些问题问过后,只有一两个学生象征性地回答一下,如同蜻蜓点水。研究表明,不管是哪一段时间,增加等待时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把等待时间增加三倍(3至5秒钟),学生回答内容会增加4至8倍,作出正确回答的学生人数也大为增加。同时教师也要更耐心地听取学生的回答,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调整自己的想法。不要为了赶时间、赶任务而打断他们的思路而急于转向另一个学生,当然,并非所有类型的问题以及所有被提问的学生都要有等候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提问当成惩罚的手段,有些教师把提问当成惩罚的手段,以问代罚,看到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就把他(她)拎起来回答问题。当学生思想走神时,教师应该采用其他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绝对不能拿提问来惩罚学生。
四、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评价、反馈
教师简单的几句评判,像“Well done!”“Very good!”“You did a good job!”等鼓励性语言,却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素质较好的学生,再辅以富有挑战性的刺激和高标准的要求;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可以用“It doesn’t matter.” “I hop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 “Try it again.”等消除学生的自卑和恐惧心理,使学生树立起信心。
从平时的教学来看,学生即使站起来说不会回答,情况也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是对题意没正确领会,有时是由于紧张无从说起,有时是掌握不透不敢回答等。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不马上叫该生坐下。或者复述一遍问题,鼓励作答;或者改变一下角度或添加一个辅问题引导作答。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不但要“善问”“巧问”,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现状分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I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23-02
语文作为高中所有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在提升学生内在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它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高中学校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需要采取措施,不断加强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1.教学观念的转变
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并勇于承担教育责任,秉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信息时代下,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站在时展的前沿,借鉴前人的教学经验,及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思考并落实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素质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教学活动逐渐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自身素养的提升
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内在素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主动迎合教育要求,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在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以及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建议;多参加在职教师培训活动,了解教育发展的大态势;多读书、多钻研,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自身的板书能力与操控能力,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把控课堂整体的发展态势,以此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其实用性
1.认真选择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是一本教材贯穿课堂,忽略了不同学生的特点与需要。这就影响了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程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打破材的束缚,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教材或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与编写,这样既能体现内容的灵活性,突出其针对性,又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针对学生阅读面窄,语文知识薄弱的情况,教师要选择一些能够拓宽学生阅读面的素材;学生现阶段学习兴趣较弱,教师可以编写一些趣味性十足的教材,或者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素材。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语言与暴走漫画或者比较流行的“斗图”结合在一起。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内容既有时代气息,又符合学生需要。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建立在教师认真选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当教师完成前期的选择教材、编写教材、重组内容工作之后,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做出取舍、补充,因材施教。以《荷塘月色》一课为例,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导入环节如何进行;在课前第5~10分钟,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景色的语句;第10~15分钟要精读文章,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第15~30分钟则是教师细致讲解的时间;最后剩下的时间教师需要思考是否布置随堂作业,或是其他内容。这里笔者所提到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应该有时间规划,并根据学生在课上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进度。
3.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其多样性
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时要考虑以下几点:该教学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该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符合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应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中选取最适合、最高效的,以提升教学质量。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时要围绕自己的授课方式,着眼于怎么用“讲”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教师要摆脱讲台的束缚,多进入到学生中间,用问题带动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解决相关问题。以《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当学生没有什么思路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从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来考虑。有的学生说“可以将朱自清先生的两种性格分开来思考原因”。那么教师便可以顺着启发学生:“要搞清楚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应该从哪几点出发?是不是和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有关?”接下来,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平生经历和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当学生对其有所了解之后,教师便又可以提问学生:“作者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为什么作者心里不宁静,却能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学生顺藤摸瓜,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到解答问题的线索,从而将问题逐一击破,提高能力。
(2)直观式教学
直观式教学主要指教师借助直观的手段将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般来讲,教师借助的工具较多为多媒体。多媒体集图片、声音、视频为一体,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讲解具体知识时,借助多媒体将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将平面的知识立体化,直观感受语文所带来的语言美、韵律美和节奏美等。虽说语文是一门以文字为主的学科,但是当教师借助其他的教学手段,将教材中的文字还原时,就会赋予语文不一样的魅力。
多媒体教学是教师直观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一些诗词或者晦涩难懂的文字利用多媒体展现在大屏幕上,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仍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在教学之前,教师大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歌曲,活跃课堂气氛,为整节课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蓊蓊郁郁”“高高低低”等描写荷花的词句以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便会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当然,意境的营造虽然重要,但是教师不能顾此失彼,要分清主次,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是要将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之,在信息不断更替的形势下,作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自身出发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同时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并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挑战困难、战胜自己的热情,不断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1] 胡晓.试谈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途径[J].现代交际,2013(5).
[2] 李远志.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探究[J].速读(上旬),2016(4).
[3] 陈淑华.提高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情感理解教学效果探讨[J].艺术品鉴,2015(2).
[4] 琼达.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J].南北桥,2016(9).
篇5
一、运用高效课堂的策略
教师要让学生形成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就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转变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改变学生单面消极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通过探究性的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经过。教师要改变传授知识的行为,建立用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只是教学中的控制者、支配者和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学生学习成绩的判定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策划者、指导者,创造学生美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心理的支撑,培养学生自觉、自律的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入口。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并在探究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给予点拨和补充,不能把答案一下子给学生,让学生缺少思考的过程。
3.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策略
(1)打破思维定势,教会反向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尝试进行反向思维等,引导学生学会批判地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教会发散思维。教师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景,拓展思维的路径,引导学生在多向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曲设情境的时候,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
(3)解决难点,探究思维中解决问题。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突破难点,并陈述出来。
4.教学评价中促进学生创新
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塑造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成果,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教师要教会学生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如何实施高效课堂
教师要解放思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和自身的才智,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和实践。
1.将课堂的某一个部分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
(1)让学生参与导语设计的过程
每一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口语交际的活动,带领学生一起创造导入语。在教师和学生的激情引导下,学生就能够将目光聚焦到课文上,教师也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高效课堂教学中。
(2)带领学生过好字词关
上新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障碍。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就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了生字词的学习。教师教学的时候,也可以让一两个优秀的学生讲解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组织学生对生字词的巩固,再组织进行识记难字,也可以组织字词竞赛。
(3)教会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让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2.将课堂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组织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师可以进行一个活动,让能力强的学生一起参与教师的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让学生也解答上课的问题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让能力强的学生讲解提纲的形式,讲解内容,当一名小教师,教师给予及时的补充和拓展、延伸和深化。这样,调动了学生全面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也能够体察教师的辛苦,和教师一起共同完成好每一堂课的学习任务。
三、在教学改革中加强反思与创新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思维的转变。教师要能够拨正自己的方向,调整教学行为,通过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不能追求活跃忽视基础
课堂气氛活跃是评价课堂质量的一项标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因为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就谈不上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教师要活跃教学氛围,重视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过程,实现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的全面融合。
2.语文课堂上不能过分强调个性忽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提倡发扬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回答大加表扬,不给予科学的纠正,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参与合作学习。
3.课堂上不能过分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
高中语文课堂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也要重视背诵阅读,学生如果缺少读背之实,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不会运用,所以,也要进行大胆的读背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强调课堂上多读,多背,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突发事件;策略
一、高中语文课堂突发事件案例
一次我正在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像山那样思考》,就听讲台下突然出现一阵骚乱,一个女同学脸色惨白地站起来报告说:“老师,我肚子疼,可能是中午吃得西红柿农药未洗净。”当即我就让几名女同学协助该生到校卫生室就医。课堂教学还是要继续进行下去,为了让同学们从刚才的惊慌状态中调整过来,我巧妙利用刚才的教学突发事件与课堂内容相联系。从有毒的西红柿出发,让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分析一下西红柿为什么会有毒?
生1:是农民在栽种西红柿的过程中,为了驱除病虫害,给西红柿喷了农药。
生2:这种毒是由一种膨大剂造成的,这种膨大剂可以催生果子迅速长大,人服用后会对人体造成副作用。
师:同学们想想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1:因为我们现在居住的环境有利于病虫细菌的繁生。
生2:因为土壤中有病虫细菌。
师: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说我们现在居住的环境有利于病虫细菌的繁衍啊?
生1:因为现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都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生2: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师:对,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这种污染直接构成了恶性循环,会造成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刚才那位女同学肚子疼其实就是因为吃了受污染的西红柿而导致的,可见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是多么重要。接下来我们继续进入《像山一样思考》的课文中,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人与大自然和谐的重要性。接下来我先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自读,然后通过字典解决一些字词知识;让学生自己找出本文的写作线索(狼嚎);让学生自己分析作者对狼的认识发展过程。
二、思考
1.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中心,侧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教师进行适度引导,侧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
2.要立足于教材,对学生进行专项性培养
教材中选取的文章不但含有很丰富的语文知识点,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化培养的良好途径。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内在含义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进一步接近大自然,体验生命,并能自觉树立起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策略;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0.引言
教育改革实施以来,高中教材一直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作为当下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思考语文教学应该持有哪种价值取向,我们要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管大家不断强调语文的重要性,但语文学科的地位并不高。我们只能抓住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1.有效课堂
我们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有效课堂,其一:真实的课堂,也就是一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需要演练和作假。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其二:平时的课堂,也就是常态课,主要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更为关心,其更具有可行性。其三:丰实的课堂,有问题产生和提出的课。它的意义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有它不可复制的过程。最后一方面:扎实的课堂,也就是有意义的课。有意义学生才愿意去学去参与。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使命就是让学生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去,这才有意义。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2.1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不同
教师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对其理念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灵活运用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的确是需要一个过程。以往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新课改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一个问题下来就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倒是很乐意交流沟通,但多数讨论的内容都与问题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教学形式久而久之便把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给扼杀了。学生都没有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课堂有效性就更说不上了[1]。
2.2学生对语文科目的懒散态度
学生由小学时期到高中天天都与语文相接触,对语文已经产生可有可无的心态了,因此在语文课堂当中多数学生想听课就听课,或者做其他的科目练习,有的学生甚至无视老师的存在自顾自的玩手机和其他的同学说话,对语文课堂的教学秩序产生严重影响。他们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付老师欺骗自己。许多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也只是迫于老师的压力,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从不去积极的思考,以往学过的知识更做不到主动归纳和总结,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3薄弱的基本功及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部分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树立了的明确目标,但因为自身语文基本功底差,和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却不见提高成绩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长久以来导致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一上语文课就怕,看到语文试题也跟着头疼,对语文的学习存在不知所措的忧虑心态。如何改变以上这些状态,让学生重新对语文抱有热爱,让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是作为身在语文教学一线教师应当完成的使命。
3.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相关措施
3.1结合学生学习现状精选教材资料进行备课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规律的探寻。因为适合学生的内容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树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2]。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
3.2重视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首先,问题要具有典型性。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在一堂课中往往只对某方面的内容能集中精力。其次,问题要具有层次性。例如:在对《祝福》这篇课文教学时,教师想到的是如何把握文章主旨,从而提出的问题就是“文章最终揭示了什么?”但这样的问题往往太单薄,学生也不知如何回答。倘若教师把问题转换为“祥林嫂是穷死的吗?”、“她怎么死的呢?”、“到底是谁害死了她?”等,给学生明确的目标,一步步按照问题发展来回答,自然而然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不会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枯燥无味[3]。
3.3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创设成有利于学生一心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灵活丰富起来,学生也将得到多元化的发展。研究实践得知,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和参与。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自身创造性的解放。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著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语文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
3.结束语
总之,教是帮助学生学,学生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时刻关注教与学的真实状态和复杂关系,即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学了什么,从而做到“七天抓五天,一天抓白天,白天抓课堂”,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霞.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教育实践).2013,(2):138.
篇8
一、更新教育理念,发展学生主体
语文教师要有为理想教学结果而教的观念和高效率教学的观念,认识到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的关系,追求教学的高效性,力求使教学时间最少,教学精力最少,而达到的教学效果最优,教学效率最高。着眼于此,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语文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语文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语文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在《菱角的喜剧》一课中,对于在“菱角的喜剧”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核心问题,教师不需要自己概括给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步步为营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以课文的行进线索为自己的思考线索,通过自主思考,借助小组合作,不但积累思考经验,一步步地明确“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的道理。
二、重视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学生课前的独立阅读,可以使他们获得开启理解教材的钥匙,也有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疑难点。学生在听课时能自觉参与课堂,提出他们在预习中的质疑,教师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突出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教材。
由于课前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指导,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生受益。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些相应的能力。例如在古文单元教学中,尝试改变过去教师逐词逐句的讲解、学生一味在书上密密麻麻记笔记的方法,而是在课前先提出自学内容,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预习,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预习所得,最后教师统一引导学生预习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并在课堂上因势利导,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教学过程的主阵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指导学生必要的预习外,教师更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宝玉挨打》作为《红楼梦》的重要篇章,课文的节选部分出场人物众多,如何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明确材料架构,从大量的人物中选取主要的人物来进行分析研究,成为我首先考虑的问题。经过讨论将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我把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作为本课的重点。为保障学生在课上能够用更短时间从更深的层次上对内容有所把握,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宝玉挨打的内容,预设打前交代起因与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两部分内容,给学生锁定需要完成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阅读并注意近距离反应以王夫人、贾母为代表,远距离反应以薛宝钗、林黛玉的细节描写,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把握。课堂设计中,我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选择,将其主要集中在4个问题上,在第一个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第二个思考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第三个思考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第四个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对于这四个问题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并要求其给出一定的书面解答,教师在穿插巡阅的过程中,一方面督促学生认真思考,一方面通过“一对一”交流的方式对学习结果进行掌控,在自主研读结束后,教师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流,从而掌握本课所学内容。
四、引入多媒体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以计算机或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走进校园引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将使广大师生梦寐以求的富有诗情画意、充满灵感、张扬个性色彩的语文教学由理想成为现实。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呈现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在讲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一课中,我制作优美的图片课件让学生欣赏,一是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二是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涵,又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力,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9
【关键词】早读现状 分析原因 应对措施
语文是一门需要记忆的学科,而早上又是一天之中最好的记忆时段,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与此同时,语文学科的学习又侧重在三个层面即:积累、理解和应用。而“读”恰恰就是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过程,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是从一个无意识的感性认知过程到慢慢有意识的理性认知过程。所以,我们的学生必须对母语文化有一定量的积累才可能做到融会贯通乃至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有一个高质量的早读课才可以实现。可是我们学校的早读课现状还不是很理想,这里面还存在一些值得让我们老师静下心来仔细研究和探讨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呢?归根到底,我觉得有以下这几种原因:其一、早读课学生缺少阅读目标。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上缺少自主性、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决定早读读什么这其实是我们老师过早放手了。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会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就东翻翻西找找,甚至个别学生还会拿出其他科没有完成的作业来。这样的早读课一定是漫无目的死气沉沉的;其二、早读课形式单一。铃声响过,老师走进教室就让学生开始背书或读书,而且要求“声音要大啊”,可是老师们要知道早读课30分钟,在我们的学生中有几个可以保持饱满的激情读一节课呢?!这就必然的会让学生感到口干舌焦、有气无力产生对早读课的疲倦感甚至是逆反心理,效果反而不好;其三、早读课以讲代读。有的老师可能会把早读课当成课堂的延续或者拓展,既然学生不喜欢读,老师就直接开始讲,这种情况可能在高三阶段更明显,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就被动接受了这种早读课,习惯听老师讲也习惯了不开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如果学生真的能够自动学习,那当然最好;可是连我们伟大的孔圣人不也有“宰予昼寝”这样特殊的学生吗!所以我们不能一味责怪学生对学生求全责备。那么针对以上这几种早读课可能出现的不良状况我们该怎么办呢?这几年本人也忝列三尺讲台,工作之余静心思之也有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在这里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制定明确的早读课读书计划。
早读课有三十分钟,我们应该很好的加以利用,对于我们高一年段来说,现阶段我们的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上还有待培养,所以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掌控。老师应该对每节早读课有自己延续性的构思和设想。我在高一年重点安排的是积累语文版课本必修一到必修四四本书里要求背诵的诗词歌赋,如果学有余力则可以适当的给学生拓展一些课外的优美篇章。而且每天都给出一个学生基本可以完成的量的预设,重点是培养学生开口读书的习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语感的功效。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才可以尝试更高一个层次的知识训练。有了语感学生才可以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早读课要明确目标、落实检查。
每天的早读课任务要量化和具体化,有硬性规定的,人人都得落实的;不落实者给予一定的惩罚,也可以根据学生能力自由选择。每天早读课的任务我都会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示,完成什么任务、多长时间完成都有明确规定。早读课三十分钟我是这样安排的:前十分钟给学生布置任务并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始背书或读书;中间十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朗读或在黑板上默写;后十分钟批改和订正默写情况。我们高一年上学期末在教务处的领导下尝试性地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默写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批改情况,老师负责小组长的批改情况。然后一起检查黑板上四个大组的代表默写时所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总结。这样做的好处是每次的早读课都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读书或背书情况并可以据此灵活调节教学进度、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并及时总结自己的读书或背诵默写情况。我把学生在背诵默写时常出现的问题总结为两个指标:即硬指标和软指标。硬指标(外在表现)为默写时是否有添字、漏字特别是骈体文中的对偶句;软指标(隐含句中)为学生经常出现的错字情况如:通假字、生僻字、同音字。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一小老师了,因为他们知道该怎么检查默写情况了。这样形成习惯之后,老师也会变得很轻松了。
其三:追求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篇10
第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
提问要有目的性。课堂上,我们设计问题,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刺激学生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其学习动机,进而使其对课文感兴趣。
2.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
3.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关于一个课题的内容,在授课之后,学生是否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藉以反馈,促其进步。
4.唤起注意,重振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若看到有学生的注意未能集中于学习方面,这时可用问题唤起其注意,使之重振精神,进行学习。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自己设计的每个问题做精心的、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要明确提问的目的,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比如有的教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说答案有无数个,课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很多,任意说一个都可以。但学生无从下手,竟难以回答,结果导致冷场。其实,执教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做人道理的,完全可以这样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呢?”如果是课前导入性的提问就更要精心设计。开篇的问题提的好,可以起到纲举目张、势如破竹的作用。
第二、为课堂提问做好充分的准备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语文课上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课堂上敢于“放野马”,力争使每堂语文课都具有极强的趣味性、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性。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图画、幻灯、录像、演讲、辩论、朗诵、表演、社会调查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激活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敢问善问。比如我善于朗诵,所以课堂上课内课外的东西,尽量声情并茂地朗诵,我的学生受到感染,也是如此,多朗诵,多思考,多展示。
2.创设问题情境
其实,语文课堂上学生问题的生成不是突然的、毫无理由的,而是需要教师的拨动与点燃。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风格、时代特点等因素,故意制造一个个让学生误解、反问、追问、假设的机会,创设一些问题可能产生的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如在赏析古诗句“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时,学生普遍觉得无从下手。如果我们教师不直接问学生这句诗好在哪里,而是问句中“但”字有何作用,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在此基础上作一点铺垫引导,讲一讲以前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用“教室里静悄悄的,连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见。”的句子来表现教室的安静,学生很快就能调动起自己的思维,得出答案。
这样的问题既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产生一个又一个令老师惊讶与欣喜的高质量个性化的问题。
3.适当“留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摒弃满堂灌、满堂问、让学生手忙脚乱、不假思索地“忙碌、热闹”状况,多为学生的思维清理一些障碍,埋下一些可能引发学生提问的“导火索”,留给学生适当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激起学生更多的探索、求知的欲望,使其产生新的疑问,探得更多奥秘。
第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提问气氛
1.放下教师的架子,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与友谊。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游戏,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等打消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和隔阂心理,建立真诚信任、平等友好的良好师生关系,使学生有话就说、实话实说。
2.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坚决反对斥责、讥讽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沙锅问到底,乐意听到学生的不同意见,对学生那些奇异、独特甚至不可思议的想法不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而是及时地给予表扬和扶植。
3.教师要放弃课堂话语霸权,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语文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某些“离题”“出格”,甚至“出错”的行为,并要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走入“正题”,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第四、灵活控制问题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