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程体系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评价体系实效性计划性终身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01
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11版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目前,许多学校在语文课程安排中都开设了阅读课,但由于缺少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评价体系,致使阅读教学出现了不少乱象:内容选择随意,阅读课变成“放羊式”的放任自流;缺乏有效指导,阅读课变成漫无目的的走马观花;阅读目的模糊,阅读课变成“广种薄收”的盐碱地……
阅读课设立的重要意义是在制度上、时间上让学生的阅读得到保证,但要保证阅读课的质量,还需建立合理的阅读课程评价体系。
一、阅读指导,着眼实效性
学生有效阅读需要教师有效指导。因此,对于阅读课要建立一套适合校情、学情的指导课程的体系,这一体系中包括阅读指导课程的实施模式、实施方案、指导策略以及评价机制。
以制定“阅读课堂教学评价”为例,可以先制定“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十条评价标准”,包括:①着眼发展――倡导挖掘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人格;②依学定教――倡导先学后教、先读后训、先放后扶的阅读教学模式;③充分读书――倡导阅读课要让学生充分读书;④尊重差异――倡导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⑤发扬民主――倡导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⑥引导质疑――倡导学生主动质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⑦允许选择――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⑧强化语感――倡导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内化、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⑨以情感人――倡导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⑩鼓励创新――倡导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十条标准”的基础上,再制定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评价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表、学生课外阅读学习评价表。用多维评价引领阅读课的有效教学,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独立思考、独立感悟唤起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活动,使教师的阅读指导达到充分展现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实效。
总之,力求阅读指导的实效,必须全面更新学校阅读指导课程体系,立足课堂,让课堂成为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重要场所;教师引领,致力于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素质的培养;植根学生,让学生成为乐读、善读、有终身阅读的意识和能力的人;借力家长,让家长成为培养孩子阅读素质与技能的助教;创设环境,让学校、家庭创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的环境。
二、阅读数量,立足计划性
多读书、读好书是非常重要的。但初中生的阅读现状一直存在阅读量小、阅读面狭窄、阅读无计划性、缺乏兴趣等诸多问题。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分解到初中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很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达到课程标准的数量要求甚至超过其要求,就需要在评价体系中将总量分阶段有计划地化解,并通过“学生阅读档案”辅助,以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一)有计划分阶段实施
初中三年阅读量要达到260万字,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初一到初三随着学习任务的日益加重,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到了初三,面临升学压力,过多的阅读量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有计划分阶段开展阅读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阅读评价对阅读数量的考评要突出有计划分阶段落实。具体分解,下面表格可供参考。
(三)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在分阶段实施基础上,建立个人阅读档案,目的是跟踪学生阅读进程,为评价提供依据。以下是一个初二学生某学期的阅读档案(节选)。
姓名孙厚涵班级初二(3)班学号:20140312
时间书名(篇目)作者题材检查情况
2014.10.14《水浒传》施耐庵小说……
10.20……《呐喊》……鲁迅……小说…………
三、阅读习惯,注重终身性
阅读有益于育德,有益于励志,有益于启智,有益于明史。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会受用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默读注重速度与效率的结合
每学期期中、期末进行两次默读速度的测试,测试成绩记入“学生个人阅读档案”。评价标准:每分钟600字为合格;每分钟700字为良好;每分钟800字为优秀。同时对默读效率进行书面测评,通过选择题、辨别题或问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
(二)朗读注重流畅程度和普通话标准程度
朗读评价借鉴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确定朗读水平的高低,分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个等次。
(三)“圈、点、勾、画加批注”是读书的辅助手段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种辅助手段主要用于课本教材的阅读以及学生自己阅读材料的学习。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
(四)读书笔记由硬性规定变为自觉行为
读书笔记的栏目设计包括字词园地、妙语佳句、收获乐园、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明确要求每个学生阅读课后,把所阅读的内容分别加以整理、摘录并写出阅读收获。语文教师按时收回批阅,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持之以恒,写读书笔记的硬性规定逐渐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阅读能力,突出综合性
篇2
一、“1+X课程”体系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以往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课程单一化,以语文课程为核心,各方面问题不断显现,“1+X课程”体系有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强调语文和英语、数学等学科之间的协调统一,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面有着深远的价值意义。
在“1+X课程”体系中,“1”就是深化整合作用下的基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门在新课标背景下明确要求的教育课程内容,以基础性教育课程为核心,“X课程”是关键所在,以“1”课程为基点,结合学生各方面情况、个性化客观需求及学校发展特色开设的特色化课程。“1”、“X”二者并不是简单化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教学成果远远高于一般性的教学成果,“1+X课程”体系在教与学层次提升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1+X课程”体系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教学的意义
1.改變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1+X课程”体系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强调各层次学生在课外获取重要的知识,注重课堂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改变以往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同时灵活度、开放度二者明显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有效培养离不开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1+X课程”体系合理化作用,能够从源头上深化语文阅读教学,在打造高效语文阅读课堂中为促进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提供重要的阵地。在具体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1+X课程”体系,从不同层面入手随时动态化调控课程教学内容,比如,可以根据语言类学科之间共有的特点,将英语学科巧妙融入语文课程中,在合理化整合中深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内容、模式等有机统一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及质量,让语文阅读课堂焕发生机活力的同时实时增加各层次学生阅读量,在拓宽知识面的过程中语文阅读和英语阅读能力同步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归纳、分析、总结的过程中优化“1+X课程”体系作用路径,使其优势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断完善语文阅读理论与实践教学,在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过程中为各层次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实践平台,在深化课中实践、延伸拓展的过程中呈现“1+X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高度,这将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高效培养埋下伏笔。
2.激发语文阅读兴趣,锻炼语文阅读思维。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兴趣激发、思维锻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X课程”体系对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在灵活应用“1+X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强化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内容、方法等,在整合多门学科知识点的过程中丰富内容,增强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趣味性,将多种可行的方法应用到阅读教学课堂中,在协调作用中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班级各层次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有效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在感知内容、情境体验中激发语文阅读兴趣,调动参与课堂内外阅读的积极性,在良好师生与生生互动的作用下强化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借助“1+X课程”体系的优势,在整合语文阅读内容的过程中巧设阅读问题,在内容、问题的不断融合中,引导班级学生在有效阅读中思考、分析、解决提出的阅读问题,包括跨学科之间的问题,有效锻炼语文阅读思维,在把握文本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的过程中高层次地发展语文阅读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阅读综合水平。
3.全面促进语文能力发展,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这建立在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并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关键性环节,“1+X课程”体系在这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以班级学生为核心,将“1+X课程”体系贯穿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各环节,在把握语文、英语等学科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深化培养路径,在跨学科深度作用下更好地发挥“1+X课程”体系的功能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整体层次,高效促进各层次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实时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在此过程中,“1+X课程”体系的深化应用利于小学生在良好阅读情境中进行不同层次情感体验实践,在培养语文阅读能力中实时积累语文等学科知识,在拓宽知识面的过程中其他方面语文能力顺利提升,实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层次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认读、理解、积累、应用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四大重要层次,实际应用是核心所在,教师可以巧用“1+X课程”体系,引领学生跨学科有效阅读,在培养语文阅读能力中促进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持续提高,可以强化语言学习、语言训练,在深入锻炼各层次学生思维中加快思维能力发展及思维品质提高的速度。
教师可以在“1+X课程”体系的作用下,深化开展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在感知、实践、评价等有机统一过程中引领学生端正语文阅读态度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学习习惯,在情感获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更好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顺利促进全面发展。
4.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在“1+X课程”体系的作用下,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学生在书中可以读到: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钱三强“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的深情呐喊……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
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脑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長,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地说教。
5.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1+X课程”体系作用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科研工作不断深化,相关课题研究力度持续加大,要求教师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将相关课类、课型等教学实践、科研协调统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探究、总结,从理论与实践两大层面入手完善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路径,在提升阅读教学整体水平中教师专业知识层次及能力顺利提高,在无形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同时,“1+X课程”体系深化利用能够不断壮大学校师资力量,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展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篇3
路径:学校课程建设的三种思路
由于人们对三级课程的理解不同,学校的社会背景及课程资源相差悬殊,所以课程建设的路径和操作方法差异也很大,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思路。
一种思路是当前全国绝大多数学校课程建设的主流的思想,其理论支点是“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课程设置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就是依据教科书开足开全各门课程;地方课程就是地方教材里的东西;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外开设的学校特色课程和学生特长课程。
第二种思路是国际化,从理论到课程实践基本是依照美国来设计的,其理论支点是学校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课程设置的方式基本上也是国家课程+学生个性化课程,除了学校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之外,学校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千百门选修课程,学生实行走班制。
我们提倡第三种思路,理论支点是罗纳德的课程观,课程是教育,而不是教学;课程包括内容和过程两个方面;内容和过程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课程的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因此,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课程建设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社会化问题,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内化与整合,形成既体现国家课程意志,又符合本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学校课程体系。
原则:学校课程建设的“三化”
学校课程建设应该是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国家课程代表的是国家意志,它只是一个总体目标,各个地域或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对国家课程的细化、活化、深化。这些课程都是从国家课程标准里长出来的,而不是在国家课程标准之外拼接上去的。
国家课程校本化
通过解读国家课程标准,依据标准涉及到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道德品质等要求,结合学校和师生实际情况构建学校学科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编制校本教材,并把相应课程划分成周目标,同时创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班级情况制定出学期教学规划,把各类课程细化分解到每一周,从而确保国家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
学科课程综合化
信息化时代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知识技术的迅速更新必然导致职业的不断变化,传统教育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特别强调人才的专业性,未来社会专业性越强反而失业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课程设置要打破学科界限,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拓展,实现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使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生命课程相互关联与补充,做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
实践活动课程化
课程在学校里的价值不仅仅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的,它是学校教育目标与追求得以实现的载体,课程引领教育实践。因此,学校开设的实践活动不是孤立于教育教学之外的附加,而是每一项活动都和课程相融合,让学生站到课程的中心,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形成更大的教育优势。如果缺少了这些,活动也只能停留在活动层面,达不到育人的目的。
体系:学校课程的三维构建
依照课程建设的原则,我们把学校课程大致分为:学科课程、生命课程和文化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品社、科学、综合实践等内容。生命课程主要涉及学生身体基本素质、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生命安全、食品卫生、生活习惯等。文化课程包括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理想追求、精神信仰、文化认同、历史认知等等。
学科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核心课程,因此必须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置便于老师操作的学科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体系是“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师本课程―生本课程”,同时把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等学科都分别划分为基础性课程、阅读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三大类。
语文基础性课程包括汉字课、写字课、朗读课、成语课、诗文课、经典课;语文阅读性课程包括阅读课、文学课、影视课、名曲课、名画课、历史课、戏曲课;实践性课程分为观察课、时政课、地理课、棋艺课、体能课、规划课、游学课、礼仪课、民俗课、家政课等。数学基础类课程设置了养成课、书写课、学法课、合作课、建模课、练习课等;数学阅读类课程有数理阅读、数字阅读、图表阅读、图形阅读、经典阅读、习题阅读等;实践类课程涉及到社会实践课、数学家政课、数学时政课等。英语也是如此,有基础类课程:字母课、书写课、词句课、音标课、综合课;有阅读类课程:诵读课、阅读课、影视课、写作课;有实践类课程:情景课、民俗课、时政课、地理课等。
生命课程体系
教书育人是教育第一要义,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鲜活生命,所以,教育必须围绕提高生命质量而展开。如何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人身安全,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如何让学生拥有良好人际关系,如何提高自身的生命价值,怎样获得生命尊严等等,都是教育必不可少的。
因此,把学生整个生命成长的需要都纳入到学校课程之中。习惯课严格规范学生的坐、立、行、卧;健康课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体能课把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亲子锻炼、学校体能吉尼斯等活动,把体育锻炼延伸到校外;安全课通过各种安全演练、社会调查、专家讲座等形式,覆盖交通安全、居家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等多个方面;劳动课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体验等形式,让学生的劳动意识、态度、方法、技能等都得到落实和发展;规划课让学生的成长更加科学、理性,理解生命意义、确立人生目标、分析成长路径、正视困难问题,让人生的道路更加平坦,减少发展的盲目性。
文化课程体系
篇4
【总体目标】
1.通过建设班级书吧、布置教室阅读展示墙等途径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2.探索具有班本化的阅读措施,构建“七个一”阅读课程体系,让阅读更深入、更系统、更有文化味。
3.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一定数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受到文学的滋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具体内容】
一、与书籍为友
1.拥有一个家庭图书架。为了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藏书意识,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我积极倡导每个学生建立家庭图书架,让书香飘进每一个家庭。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建设一个小书房。
2.书包里常放几本好书。我们倡导每个学生在自己的书包里放几本最爱看的课外书,在自习课、午间阅读时间里经常翻翻看看。
二、与黎明共舞
1.坚持诵读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或学校推荐的古诗文经典诵读内容,每学期能背诵经典诗词40首以上。
2.坚持诵读优秀小古文,能背诵10篇以上。
3.对于名著中的经典片段或自己喜欢的片段能熟读成诵,能背诵5段以上。
三、与笔耕相随
1.能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边读边做批注,有自己的读书笔记摘录本或读书心得本,且记录满10篇以上。
2.积极参加班级、年级和学校的读书交流会,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读书体会和观点,能写较为具体生动的读后感,有编制的读书手抄报或电子报。
四、与活动牵手
1.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阅读挑战行动,如“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我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演讲比赛、背诵达人赛等,每学期阅读适合本年段阅读水平的图书至少10本,年阅读量达120万字以上。
2.参加年级的阅读考级活动并顺利通过。
3.参加班级的图书漂流活动、课本剧表演活动。
【实施措施】
我们积极构建“七个一”阅读课程体系,让阅读更深入,更有系统。
1.设立班级读书吧――一个氛围
我们在教室里设立“阳光书吧”,各类书籍摆满书架。书吧里的图书有三种来源:一部分来自学校图书馆;一部分是学生自发带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家长在孩子生日或过节时捐赠给班级的。图书的流通都由学生自主管理。课余,孩子们亲近阅读,品读着文字的浪漫与睿智,领略着文字的诗意与内涵。
2.开展晨间诵读――一个习惯
每天清晨,我们利用15~20分钟的时间,参照《新教育晨诵》一书,结合海门市推荐的小古文、古诗词开展晨间诵读活动。我们希望,借由晨诵,让孩子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3.播下阅读种子――一种仪式
孩子越小,“微环境”的重要性就越大。求学路上让人终身难忘的新生入学仪式,都有一个阅读的重要板块。在这个板块里,我会精心挑选一个有寓意的故事,如《小魔怪要上学》《小种子》等,动情地给孩子讲述,演演故事中的精彩情节。我会给每一位新生赠送一本夹着棒棒糖的精美图书,我想用这种仪式告诉孩子:书是甜的,阅读能收获甜甜的未来。
每年开学第一课,我们班都会以“我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为主题,分享假期读书收获,推荐“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表彰假期读书优秀的同学。让读书开启充满希望的新学期,让阅读根植于心灵的沃土之上。
5.开展主题阅读――一个节日
每年的4月份,我们都会举行班级阅读节。节日以“主题”呈现,整整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围绕主题,阅读有关书籍,开展相关活动。譬如“走进神奇的动物世界”阅读节中,我们阅读《沈石溪绘本》10册。开展“讲动物故事”比赛,举行书本剧表演等等,一系列活动让阅读更深入。
6.记录阅读情况――一份档案
我为每个学生建立了阅读档案,档案中记录学生阅读的痕迹。内容涉及阅读兴趣、阅读名言、阅读书目的逐月记录,班级或学校开展的阅读评比、展示活动。
采用学分制评价阅读成绩。根据阅读内容确定学分:背诵一首古诗1分;读一份刊物4分;阅读一册作品10分。每生每学期需积满100分。到期末的时候,结出阅读学分。阅读档案成为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台阶,成为孩子阅读成长的见证。
7.开发班本课程――一种突破
我总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适合学生的班级阅读微课程。譬如“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小猪”“走进中国神话”“趣味对联欣赏”……这些微课程主题微、内容微,可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却很大。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班级里的孩子产生了微妙的可喜的变化,他们喜欢静静地捧起一本书品读,他们喜欢在书里圈圈画画,他们的作文也更有了文学味。“书卷气”成了班级孩子的显著特征。最是书香能致远,希望孩子们借助班级阅读课程,拥有一身书香气,为人生打上亮丽的底色。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经贸汉语 阅读教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研究型教学被认为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在多学科、多领域开展研究型教学探索与实践,成为当前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
近年,来华攻读本专科学历学位的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成为高校在校生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1]。经济贸易类专业是留学生选读的热门专业之一[2]。2003年首都经贸大学国际学院与经济学院合作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留学生本科班。经贸汉语阅读课作为公共基础课,是留学生班本科教育体系中的一环。探索和实践面向本科留学生的研究型经贸汉语阅读教学,对于提高语言教学效率,提高本科留学生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国际人才,同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研究型经贸汉语阅读教学的背景
面向本科留学生的经贸汉语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开设有面向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的院校,如北京语言大学,依托其对外汉语本科教育,在汉语言专业下设经济贸易方向。(以下简称“北语模式”)二是一些院校,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依托本校财经专业教育优势,直接为留学生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留学生班,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兼顾汉语学习。(以下简称“首经贸模式”)
通过对比北京语言大学与首都经贸大学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同样培养既懂汉语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两校培养路径却不尽相同,甚至可谓两种模式。
在北语模式中,经贸汉语是学习和教学的主要内容,始终居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汉语既是教学语言,又是学习的目标语言。经贸汉语教学既是一二年级基础汉语教学的延续,又有很强的自主性,独立性。经贸专业课程则处于从属地位,学分仅占四年总学分162学分的八分之一左右,所设课程也多为概论性,通识性的[3]。
而在首经贸模式中,经贸类专业课程是主干课,占主导地位,所设课程的广度、深度也与面向中国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大体无异。汉语课仅属于公共基础课。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都投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甚至常常无暇顾及汉语学习。首经贸模式下的汉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与北语模式正相反,从课程体系、学分比重等各方面都反映出主从关系,汉语教学为专业教学服务,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持和语言应用能力训练的特点明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专业设置背景不同,经贸汉语在两种模式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定位不同。实际上,两种模式下的经贸汉语虽然本质属性都属于特殊用途汉语教学,但已经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如果与英语教学分类(the Tree of ELT)相对照[4](P17),北语模式的经贸汉语倾向于职业汉语,而首经贸模式的经贸汉语更倾向于学术汉语。正是基于这种“大同小异”的认识,首经贸模式下的经贸汉语各课型的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二、研究型经贸汉语阅读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研究型教学?1998年美国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发表《重建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以下简称“博耶报告”),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十点建议,其核心为确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5]。在国内较早实践研究型教学的南京大学卢德馨教授认为“研究性教学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渗入科学研究的各个元素,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质量的内涵是:(1)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践性;(2)改善从学习向研究的过渡过程,或从学生向学者过渡的过程”[6](P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促进学生从学习向研究的过渡是重点,其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外汉语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刘珣曾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7](P23)。《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将“扎实的汉语言能力与言语交际能力”及“初步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列为专业培养目标之一[8](P1)。
阅读是语言四大技能之一。研究者已经注意到阅读对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提高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以及提高考试、升学、求职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9](P16—18)。对学生汉语阅读方面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并以量化指标作为实现标准[10]。
有关阅读方面能力的要求、内容,与阅读的目的、层次相关。学习阅读(learning—to—read)和通过阅读学习(reading—to—learn)是阅读的两个层次。[11](P85—86)学习汉语阅读和通过汉语阅读学习是汉语阅读的两个层次。学习汉语阅读,以学习汉语为目的,学习适应汉语阅读形式,增强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和提高汉语运用能力和水平。通过汉语阅读学习,意味着学生以汉语阅读为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媒介、手段,并直接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挂钩。通过汉语阅读学习强调汉语作为工具语言、内容载体,汉语的语言形式则居于次要地位。
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英语阅读课程;重要性;必要性;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56-02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英语阅读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近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数字化、网络化等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在外语教学中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英语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学科建设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些变化和发展无疑对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3年,我校进行了“双改”,打破了原有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英语专业作为我校的老牌专业,也面临着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我校“双改”工作需要,进而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因此,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英语阅读课的改革尤为重要。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英语阅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英语阅读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英语水平,扩大知识面。然而,目前我院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模式,还远未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师资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现象。可以说,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新形势下显得最为紧迫和重要。谈英语阅读课程改革旨在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应采取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模式,引导,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通过英语阅读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英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方式,实现英语学习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解决长期以来英语阅读课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英语阅读课程改革的实现途径
英语阅读课程利用外研社课程中心倾力打造的集在线阅读课程、学习资源、学习服务于一体的互动式自主学习平台。此平台的设计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实现了知识不是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同时平台设计兼顾在校教师参与学习需求,提供班级概念,可以实现本班学生的在线辅导、实时监控、快捷统计等功能,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科学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真正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教育理念改革
利用外研社提供的网络数字学习平台能够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理念倡导地是“以教师为主体”,传统的英语阅读课也不例外。然而这种新的网络数字学习平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投入使用,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不再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新型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继而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形式改革
利用外研社提供的网络数字学习平台将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为任务型学习及自主性学习,改变教师的角色,从单一的授课型向讲授、交流、互动多种形式转变。教师利用网络数字学习平台在上英语阅读课之前预习任务,学生根据预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运用网络进行一种双边或多边的课堂交流活动。如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任务;学生可以就教学相关内容提出疑问;学生的疑问可以教师在线回答,其他同学也可以在线回答;教师可以指点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互相质疑、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改革
利用外研社提供的网络数字学习平台,结合教科书的教材选用内容,增补与之相关的背景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及人文和科学素养。在英语阅读课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包括文本、图片等),课上再把搜集到的大量图文并茂的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共享。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积极主动去探求知识,并保持最旺盛的求知欲望。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又可以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及人文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改革
利用外研社提供的网络数字学习平台以认知理论为指导,摸索如何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进行学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改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的帮助者。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通过团队工作、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课堂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
(五)考核方式改革
利用外研社提供的网络数字学习平台改革传统考核方法,平台提供评估数据对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的正确率做出科学、准确地评估,以此探索出适用于英语阅读的科学考核方法。传统的英语阅读课程考核基本都是以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阅读速度、准确率和词汇量,可以说是一卷定成绩;网络数字学习平台考核内容虽然不外乎学生的阅读速度、准确率和词汇量,但它在线监测学生每次以上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得出均值作为学生一学期的最终成绩。这种新型考核方式在英语阅读课程中的运用,既科学,又合理、准确、公平。公平的考核方式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就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总之,网络技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正日益介入社会各个领域,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外研社提供的网络数字学习平台这个资源,实现英语阅读课程真正意义的改革,即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形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仲和.高等教育深层次问题问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
〔2〕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Z].
〔3〕刁维国.关于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再认识――兼论多元统一的教学过程模式观[J].教育探索,2008,(12).
〔4〕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5〕陈正元.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目标的几点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2,(9).
〔6〕王智祥.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几个突出问题的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7〕王志明,刘化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江苏高教,2005,(5).
〔8〕范巍.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J].理论界,2006,(1).
〔9〕张日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10〕汪禄应.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05,(2).
〔1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2〕胡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3〕李天紫.论英语泛读教学的发展趋势[J].外语界,2007,(6).
〔14〕段自力.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策略调查与后摄自主课外阅读[J].外语界,2006,(3).
〔15〕黄源深.学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谈《阅读教程》的编写思路[J].外语界,2008,(1).
〔16〕张绍杰.读写危机:当今英语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篇7
关键词:英语专业 ;英语阅读课;课程设置改革
一、引 言
阅读作为提高英语语言实践能力、获取英语语言知识、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背景”[1]。在缺乏外语语言环境的中国,阅读对外语学习者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一直以来英语阅读课都是各高校英语专业必开的专业技能课和基础必修课,它是学生听、说、写等能力提高和语感培养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进行更高级语言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基石。
但近年来,随着交际教学法的盛行,各大学各课程都在追赶潮流,普遍主张听说先行,而“对学生今后受益终身的读写能力的培养却受到了轻视”(张绍杰)[2]。作为阅读能力培养重要课程之一的“阅读课”逐渐被边缘化,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只重听说不重通过阅读进行有效输入的教与学理念,导致目前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水平下滑,学生语言基本功下滑,进而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效果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诚如董亚芬在回顾我国大学英语教育50年历程后所强调指出的,“广泛阅读……是学好外语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缺乏自然语言环境的条件下企图将听说置于首位来弥补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3]。
针对这一现状,研究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阅读教学,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二、英语专业阅读课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没有根据时代要求及时进行改革:笔者从部分高校外语学院的培养方案及从高校同行了解到,很多高校阅读课程设置还是原来的一至二年级四个学期连续的“英语泛读”(部分院校将其更名为“英语阅读”)1-4,或者再辅之以“英语快速阅读”,“报刊英语阅读”等,课程设置重复,费时低效。
2. 教材陈旧:在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下是一直沿用的一至四册一个模式编写下来的阅读教材。这些教材模式及内容陈旧单一。由于缺乏对当前国内外阅读理论和阅读教学的研究,教材编排中对阅读策略教学重视远远不够,阅读策略只作为补充内容简单予以介绍,针对阅读策略进行系统训练的内容很少或者没有。再加上教材内容编排零散,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某些实用文体的集中阅读训练,同时学生的知识摄入也凌乱而不系统。阅读教学既起不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也没有实现培养学生“广博”知识面的要求,阅读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制约和影响。
3.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上述课程设置和教材方面的问题必然导致教学模式雷同,使学生失去兴趣。此外由于对课程的不重视导致的对教学设计的缺失,许多教师上课要么只重词汇语法教学, 将本应培养阅读能力的“泛读课”当作“精读”来上,失去阅读课的实质意义;要么以片面的“整体教学/语篇教学”观指导教学,没有必要的阅读策略指导,也没有语言分析,导致学生阅读流于形式,一知半解。不管哪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一直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学习主体性受到严重约束和压制,对阅读教学甚至阅读本身产生厌倦情绪。而后者则更会贻害无穷。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源头首先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如何解决好英语阅读课设置问题,进而推动整个阅读课教学改革,提高阅读课课堂教学效果,“把这已成‘鸡肋’课程的时间部分调换为能激发学生思辨、又能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运用中提高语言能力的专业课程”[4],是外语教学者的共同理想。如何将这一美妙构思落在实处,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的目标。自2009年起,我们对英语阅读课进行了改革。经过几年探索,已建立起一组相应的英语阅读课程,经过三届学生实践,其效果显著,现将我们的改革经验做一总结,以期业界同仁共同探讨。
三、改革后的阅读课框架
(一)改革指导思想:作为我院课程体系改革试点,我们选择从阅读课改革入手,本着既实现《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5]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又针对当前外语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探讨在阅读课教学中如何将语言技能训练、专业知识传播、学生人文素养及思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程教学效益。希望通过改革,解决英语阅读课程1)设置陈旧,与综合英语课程模式雷同、重复教学、费时低效问题;2)教学内容(教材)对学生阅读实践能力培养针对性不强的问题;3)忽视阅读课特点和阅读策略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学生阅读实践不够,课外阅读无指导、无考核,课外阅读实践流于形式问题;4)传统阅读教学中专业技能培养与思辨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培养相脱节的问题等。
(二)课程设置:本着上述指导思想,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生源情况、以及阅读课程在本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我们将传统的四学期泛读课程改革为:第一学期:基于阅读策略训练的阅读教学:“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第二学期: “英语报刊阅读”、第三、四学期:内容依托阅读――“中国文化阅读”和“西方文化阅读”。四学期一直辅之以不间断课外背诵、课外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
“英语阅读策略训练”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英语阅读理论知识和阅读技巧方法的系统介绍,使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并以策略指导其进行快速准确的阅读,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英语报刊阅读”以训练学生对获取信息重要手段的英语报刊文体的阅读能力为目标,将阅读策略训练融入这一特殊文体阅读教学中。而“以内容为依托阅读部分”则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学生对中国(英语材料)文化、英美国家文化的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和人文素养。通过阅读系列课程教学,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以后的更高级语言学习和研究以及工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所有这些课程的设置都着力到一个落脚点上:尽可能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思辨能力培养与人文素养培养融为一体,同步发展。
1.英语阅读策略训练
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广泛认同,很多研究者都发现,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策略应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6]。策略培训对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有明显效果[7],作为英语语言能力之一的阅读水平,一样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策略培训得以有效提高” [8]。
据此,我们参照Cohen的SBI“策略取向”(strategies-based-instruction) [9]教学模式,确立了第一学期的“英语阅读策略训练”课程。由教师向学生强调策略训练的目的与作用,并结合教学内容演示策略的使用,然后把策略训练融合到阅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使用阅读策略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和策略调控能力,最终达到提高他们自我监控和调整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为了保证阅读策略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比分析了多套教材,选定了外研社引进的美国资深阅读课教师John Langan主编的原版教材:Ten Steps to Improving Reading Skills。与国内教材编排不同,该教材编排新颖,由浅入深,其中涉及的十种阅读技巧照顾到了从篇章结构到词义推测等各种阅读策略的讲解与训练,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习者加深策略的理解与运用。其系统的阅读训练与启发性的思考活动贯穿全书,既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又能增强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推理、分析与判断能力的训练。
2. 英语报刊阅读
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通过阅读学习阅读”[10]已然成为共识。相对于其它语言材料,英文报刊有其独特的优势: 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和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学以致用中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等等。更重要的是国内有很多优秀的英文报刊,教学资源极其丰富。怎样引导学生利用这种便利而又可贵的资源,在EFL的条件下为自己创设语言环境,以最有效的途径――运用“阅读策略训练”中习得的阅读策略,通过阅读学习阅读,是第二学期设置“英语报刊阅读”的指导思想。
英文报刊鲜明的语言形式和文体特点及其特殊的新闻体词汇和新闻背景知识,对于从未或很少接触英文报刊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往往会成为他们阅读英文报刊的拦路虎。因此,通过系统的课堂训练,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报刊的基本常识,如报刊文章的写法、用词特色、版面设计、标题特点等等,让学生对报刊文章的特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将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当然作为阅读课程,教师的授课重点是放在介绍阅读报刊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浏览、略读和精读等阅读方法,从而快速地获取信息和知识。
配合课堂的系统训练,加强对学生课外报刊阅读指导,利用“课前5分钟新闻”活动检查学生报刊新闻阅读情况。这种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给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机会,课程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3.内容依托阅读――“中国文化阅读”/ “西方文化阅读”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语言的学习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语言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是不可分的。但多年来英语专业学生普遍人文知识薄弱、思辨能力差,这一点不仅为外界所诟病,外语界对此现象也都忧心忡忡。如何将“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能化,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同步提高”[11]是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课题。
另一方面,面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潮,外语人才肩负的使命已经由上世纪的“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提升到“将中国介绍给世界”。文化走向世界,语言是桥梁和纽带,更是基础。[12] 此形式下,外语更不应只片面强调对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与学习, 同时也要重视对母语文化的维护与传播。只有在外语教育中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将文化和语言有机结合,外语人才才能积极承担“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使“我们的文化通过语言更好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世界优秀文化通过语言更好的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13]。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改革的第三步便是将大学二年级的英语泛读3-4调换为 “中国文化阅读”和“西方文化阅读”。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既能训练阅读基本功,又能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实现上述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
4. 强化背诵/课外阅读等语言实践环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大量实例证明,背诵是传统语言学习的一件重要武器,也是历经实践检验的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在缺少英语语言环境,母语的影响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想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新的语言反应区,必须记忆和储存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因此,背诵对学生学习英语是相当有益的。而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除了帮助学生实践课堂所学的阅读策略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读中积累语言,扩充词汇量,增加知识面。董亚芬曾谆谆告诫“千万别把背诵、翻译、复述、听写等传统学习方法视为落后的过时方法” [3]。
而这种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固然很好,但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让学生受益。为了保证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我们将此两项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实践必修学分规定下来。同时将学生分组,指定负责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导与检查。
结合上述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新型课堂。采用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批判性阅读实践,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并掌握各种阅读方法,达到逐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与阅读速度的目的。
四、结语
黄源深在提到解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时曾指出,“首先要做的是教学必须转型;其次,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次,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14]。面对对专业英语人才需求空间日益缩小的现实,不积极主动进行改革,提高培养质量,英语专业学生的出路会越来越狭窄。如何冲破困境,探索英语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是英语教育界共同关心的主题。我们的阅读课程改革只是英语专业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一改革也只能部分地改变我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弊端,对改革的成效也有待做进一步量化研究。但这种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积累些有益的经验,有助于推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Nuttall, Christine.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 (3rd ed.) Oxford: MacMillan. 2005: p. 6
[2]安琳, 王蓓蕾 着眼国家战略、立足外语教学现实――首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纪实 外国语2010,(1) :18-23
[3]董亚芬 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坚持读写为主[J] 外语界2003,(1):p2-6
[4]张冲 英语学科及专业改革的思路: 正名・固本・定标准[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7):p309-311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语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外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Ellis, Ro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Introductions to Language Study[M].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p108
[7]文秋芳,王立非 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评述[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9):p28-34
[8]Pearson, P. D. & Fielding, L.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A] . In Barr,R. , Kamil, M. , Mosenthal, P. & Pearson, P. ( eds. ) .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C] .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1991:p67
[9]Cohen,A.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London:Longman,1998:p32
[10]Smith, Frank Understanding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Reading and Learning to Read[M]. Routledge. 2004:p157?
[11]胡文仲 孙有中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8
[12]仲伟合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中高等外语院校的使命与作用[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25号(第232期第8版)
[13]刘春艳 浅析外语教育在推动文化走向世界中的作用 [EB/OL]scio.省略/zhzc/3/3/201112/t1069178.htm 2011-12-21
篇8
学校欣然采纳了孩子们的意见。他们在全校张贴出海报,还征集英语口语好的小朋友或参与接待,或做“校园小导游”;在全校征集书法爱好者教客人“学中国书法”;还策划了“面对面”电视访谈节目,让美国校长与全校学生进行互动。
“没想到中国的孩子这么开朗、自信、开放。在这里,我们体验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离开学校时,美国校长们由衷地夸赞道。
这件事对我深有触动。对一所学校来说,制度是办学基础,课程体系可以重构校园生活,而校园文化则可以让学校和学生更加卓越。我们用“博雅”文化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让他们成为博学之才、独立之人,拥有儒雅之品和自由之心。
从重构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开始
长期以来,我们提供的学校生活基于角而确立。当下学校真正的变革,应站在儿童视角审视学校教育,从重构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开始。
在我们学校,每个教室内张贴的所有图画,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向孩子的视线“看齐”。为什么?因为“学校属于孩子,每个孩子都重要”。
教育规律和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单纯以成人的眼光居高临下地“俯视”儿童,而是要带着一颗童心走近儿童,真正去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学会从儿童的视角看今天的学校教育。
由此,我们学校的“博雅教育”文化理念逐渐清晰。变革从儿童视角开始,其特色在于建构“博雅精神、儿童世界”的核心价值观,塑造孩子的阳光心态和健康人格。
“校长,有件事我想向您提个建议。”这是不久前发生在校长办公室的一件事。那天,我正忙着手头工作,一个孩子敲门进来要和我“说事”。
原来,孩子看到有少数同学在校园内嚼口香糖,然后随口吐在地上。为保持校园清洁,他写了一份倡议书,建议大家不要在校园里吃口香糖,但又担心自己的倡议难以得到尊重,因此找到我,希望我能在全校大会上把他的倡议书“读一读”。
孩子能有这样的一份责任心,令我欣慰。而这份责任心,正是我们提倡的“博雅精神”内容之一。我们认为,“博雅精神”包括了独立、求是、平等、博爱、自由、责任等精神品质。
这件事情也让我进一步思考: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学校文化的积极因素变得更多,这样整个校风、校貌就会发生变化。
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人”应该居于教育的核心位置,而不能因为考试、竞争而本末倒置。学校因儿童而存在,必须树立“儿童主体”的观念;学校为了儿童而存在,应该为了儿童而行事。
我们把环境、课堂、活动、时间都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拥有快乐的童年;我们充分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培育学校的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希望每一个班级都能够成为儿童的世界,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构筑精彩纷呈的“博雅学园”
随着对“博雅教育”内涵与外延理解的加深,我们的实施路径越来越清晰。
建立“雅趣德育”。道德是一种交往智慧。“雅趣德育”旨在培育学生独立、平等、友爱交往的智慧,让孩子们在追逐理性光辉的同时,感知人性的美好。
班级是学校最重要的组织细胞。班级不应该只是优秀孩子的世界,而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推动学校文化落地,如有的班级将校训纳入班训,有的班级在班歌中体现“博雅精神”。
我们制定了自主管理和班级自治制度,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担当责任和表现的机会,如升旗手、班级干部、合作小组长、图书管理员等,都由学生自己选举,并轮流担任。我们还设计了许多个性化的仪式和典礼,如“开蒙”仪式、毕业典礼等,以此彰显“博雅精神”。社团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学生担任团长,由学生自己出海报招募成员,以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构建适应儿童成长需求的“博雅课程”。我们通过课堂结构的改革,将“一灌到底”的讲堂变为强调学生自学的“博雅学堂”,从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由此带来的是考试评价改革。以语文学科为例,考试不再是简单的一张考卷评分,而是进行分项等级制测试,考查范围更加全面,包括口语、综合实践、朗读、阅读等;数学学科则实行分层测试,学生考完基础卷,可自己选择难度不同的试卷进行测评,最后教师算出综合成绩。这项改革,激发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家长也非常赞同和支持。
“博雅课程”体系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丰富性,体现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全面培养的发展观,通过设计类别多样、内容广博的课程,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二是情趣性,即从儿童兴趣爱好出发,追求课程内容与形式的生动有趣。三是延展性,即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拓展和融合三级课程的内容,如书法和诵读作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已经在语文课中延伸。四是潜在性,指课程表上没有但深刻影响学生成长的文化因素。
我们构建了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博课程”是指培养学生广博知识和求是精神的课程,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阅读。其中阅读课程包含晨诵课、午读课、阅读课等。
“雅课程”旨在让学生身心强健善好,包含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音乐、体育以及美术等。
“趣课程”是让学生体会活泼童年和有趣人生的课程,包含社团活动、游戏活动和校园节日活动。如社团平台有科学院、文学院、艺术中心、体育中心以及新增的公益服务类社团等。
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可持续的学习力和创造力是人适应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今天学生所匮乏的。因而,我们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既要从观念上转变,又要从教学方式上改变。变单一灌输知识为多元化培养能力,变学科的单向教学为学科融合的多层面教学。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注重创新的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京源学校开始了学生实践与创新培养的“童趣”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遵循学生天性, 开发“童趣”校本课程体系
“人类存活了几千年,靠的是尝试新鲜事物,高质量的教育是鼓励多角度思考,多种答案和具有创造性的洞察力。”(美・Eric Jensen《适于脑的教学》)小学生年龄阶段是6-12岁,正是对事物充满好奇、渴望探寻的阶段,“玩”是他们的一大特点。陶行知先生曾经说:“生活即教育。”“玩中学、做中学。”我们借助学生爱玩的天性,开发“童趣”校本课程,在玩中激发兴趣、在玩中学习知识、在玩中掌握技能、在玩中体验生活、在玩中懂得创新。
“童趣”校本课程体系分为“童趣体验课程”和“童乐实践课程”。旨在课堂中让学生玩起来、动起来、思起来、感悟实践乐趣。
“童趣校本课程”,一方面重在激发兴趣、开阔视野, 感受生活;另一方面重在动手动脑,将体验感知化为具象操作的作品,相互联系,注重创新意识的开发,使学生在愉悦的课程实践中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
“童趣”校本课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童趣”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一方面是学科整合补充的新内容,拓展学科的知识量;另一方面是学科融合联动生成。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相同的知识点连成线,线组成面,形成多维立体的新知识网络,在实践体验中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睿智。
生涯教育课程。以社会大课堂为资源,感受社会角色的分工和职责,树立劳动观念,在活动中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懂得担负的责任,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内容 实践活动主题 活动具体内容 课程安排
三年级 我们的社区 认识交通标志 10课时
四年级 我们的城市 开一家餐馆、设计一座城市(管理城市交通,去银行存钱) 10课时
五年级 我们的石景山 首钢的变迁、石景山古迹 10课时
六年级 我们的世界 世界各国的货币,环球之旅,学会选择,小小CEO 10课时
在活动中,学生们认识了环境,了解了职业,并学习担当责任,将社会资源引入课堂,请企业家、科学家、作家等各行各业的人员走进学校,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学生在生涯教育课程中不仅学习、领悟怎样做人做事,更了解自我,提升自我意识,认识自我价值,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图书馆课程。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收集整理资料的又一门校本课程,采用全天候、全开架和全方位服务的方式,通过自主阅读方法的指导、电子图书的推介,培养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方法和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学期初,班级制定阅读计划,按照计划每周一节图书馆阅读课,在学生自主进行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整理作品内容、片段赏读、积累运用等。图书馆每天开放,学生可以结合学习需要,自由地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借阅图书,阅读电子图书,还在阅读之余自己制作小书卡、小书签、读书随笔等,享受阅读的快乐。在图书馆课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查找信息,如何筛选资料,如何使用资料等,把知识融于实践,融于日常的生活,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动漫课程。动漫课程是一门学科联动的校本课程。涉及语文、美术、劳技、音乐和计算机五个学科共同完成。每个学科任务明确,操作具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制作、实践,亲身感受事物由静到动的全过程,2分钟的动漫作品的生成,不仅让学生享受实践的收获成果,更感受合作的快乐,创新的魅力。
各学科内容及课时见下表:
科目 内容 课时
语文 编制剧本 4课时
美术 设计场景 4课时
劳技 人物形象制作 4课时
音乐 配乐配音 2课时
计算机 合成制作 4课时
创意拼插课程。是借助科学课,将知识整合后,重新编排开发的课程。将科学课集中6-8课时,通过认识拼插零件―设计图纸―组装拼插,将智慧与创新结合在一起,将手脑开发融合在一起。如我们以“节能校园”为主题的创意拼插大赛,学生设计了节水型花园,太阳能车场等,展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与创造智慧,学校在香港举办的创意拼插制作比赛中获“最灵动创意奖”,在全国首届创意大赛中获得第二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我校在四年级开设机关王课程,定期举办机关王大赛,学生认识材质,了解用途,设计组装,交流评议,进行改进。
开放课堂、提供资源、解放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说文解字》中,教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育为“养子使做善也”。前者是短期能完成的过程,或者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正是一个又一个的施“教”过程,体现出做事的态度和习惯,形成“育”的过程。今天的教育需要教师真正地解放思想,放下师者居高的身架,真正地为学生创设平等的教育空间。
篇10
关键词:高校俄语专业;卓越人才;课程设置研究
当前,全国高等教育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对高素质、卓越型人才的需要。高校俄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创新卓越型俄语人才,这是中俄两国双边关系发展的需求所在,俄语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方式是高校改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应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根据国家及各地区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革新,从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结构的优化、教材的编制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全面的俄语卓越型人才。
近几年,黑龙江省各高校的俄语专业相继做了一些调整,在保持原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上,依据所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逐步增加和拓宽了专业面向,并对外事、经贸、科技、新闻等各种复合型专业进行了不同实践。尽管如此,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高校在办俄语专业时,强调单一的语言教学体系,注重统一性和系统性,虽然比较切合实际,但却忽视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俄语基础课程安排在低年级,专业课全部安排在大四阶段,集中的专业课设置,使得学生既要准备专业考试,又要应付实习、找工作等各方面实际困难,导致学习质量不高,因此学生的俄语学习效果和知识面都受到很大影响,无法达到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标准。具体表现为:
一、忽视综合能力培养。所谓卓越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能出类拔萃的人,并具备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因此,过密的基础课程设置只能保证学生的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培养却弱化了。如今俄语专业毕业生几乎遍布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但学生却一时难以胜任工作,原因就是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学非所用,严重缺乏除俄语专业知识外的其他专业知识,如俄语文化、俄语交流以及俄语的商务应用等。四年的专业学习过度强调语言技能训练,却忽略了学生宽而实的专业涉猎,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自然被淡化了。
二、 课程内容之间缺少循序渐进。课程内容设置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全面性,如综合性大学选择俄语专业课程+二外的课程设置,这种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两门外语掌握得较为精深,涉外事务中有极强的竞争力。俄语课程+二外+某一专业课程,这种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与俄语结合的某一专业领域竞争力较强,但二外实力相对薄弱。课程上要侧重设置俄语语言和二外的语言知识技能课,把职业规划与设计课程安排在大一,学生大一阶段就可以对所学专业的目标、内容、方向等有所认知和了解,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规划与设计。而有的院系把职业生涯规划课开在大四,学生忙于毕业论文、找工作等,疲于系统规划地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没为学生的发展留出空间,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失调。
三、 重语言,轻人文。总体上看, 我省高校俄语专业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缺少人文教育比重,文化课程类别较少,语言类课程比重过大,一些课程科目过于烦琐。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都不平衡,课程设置偏重语言 , 缺乏其他文化知识的课程。由此看出, 现行俄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有三个突出的弊端:一是忽视综合能力培养;二是课程内容之间缺少循序渐进;三是重语言,轻人文。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省内各个院系应当立足现有基础,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 依据自己的条件和专项来设置课程, 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实践中,须处理好几种关系:专业训练与基础教育的关系;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关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和完善,从课程形态、课程范畴、课程内容、课程功能和课程类型等方面进行课程优化。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模块:
一、综合能力课程模块。确定俄语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尽量对专业进行合理的特色分类,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质疑精神的人才。在课程体系中除了保证对俄语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包括语音、语法、口语、听力、词汇、阅读、翻译等基本要素)外,还应有目的地增强主干课的作用,开设相关的专业课,在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上设立一些开阔视野和培养兴趣的课程,高年级可开设俄罗斯文学史、旅游俄语、当代俄罗斯等课程,使课程结构由纵向深入型向横向宽广型转化。各类型课程之间相互照应、承接,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与俄语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科技俄语、经贸俄语、俄苏文学等,学生在扎实的语言基础上能快速进入角色,提高俄语综合运用能力,拓宽知识面;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专业课设置还应与俄语技能训练结合,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无论怎样拓宽课程,课程设置都必须在以俄语为中心的基础上,开设其他相关专业课程。
二、专业特色课程模块。省内各高校俄语专业应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 ,力求办出特色。如哈尔滨师范大学采用“俄语 +专业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 在俄语人才培养上探讨“俄语+英语”的模式作为俄语人才培养的特色。黑龙江大学本科俄语专业采用的是“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结构。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长设置课程,并从本专业的实际需求、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学生来源、师资队伍等方面出发,有次序、分阶段、由低到高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形成完整的知识传授体系,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上形成梯度与层级,允许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差异性的存在,着力解决高校卓越人才培养同质性、趋同化的问题,从而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科学合理的梳理,既可以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又可以让学生锻炼好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对于标准的制定及教学大纲, 明确的教学目的,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都要请有关专家、学者反复论证。
三、 人文教育课程模块。新的俄语学科必须适当增加人文知识的比重,专业课程内容设置要注意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均衡,侧重设置俄语语言知识技能课、二外语言知识技能课、语言实习与实践课程,拓宽知识结构。
首先,以掌握足够的中国文化知识作为基础,这是为更好地进行中俄文化、文学、语言等方面的比较学研究,也是为将来国际化交流中得以弘扬中国民族文化打基础。有了足够的中国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才能以批判的眼光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保持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同时,对于文学根基扎实的学生,还可开设中外原著经典阅读课程,通过名著,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实践证明,高校俄语专业的设置,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欠缺以及社会人文知识的不足、汉语水平不高,都是导致学生知识视野的狭窄,分析、表达能力局限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无论什么专业,学好中国传统文化是使中国走向世界的根基。
其次,应按大纲的规定把系统的俄罗斯文化编入教材,形成语言上对对象国文化深入理解的能力。根据学习的项目、课时要求、难易程度等规定每一学期的学习内容,把俄罗斯社会文化(俄罗斯地理和历史、文学、艺术等)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俄罗斯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今,中俄合作的领域广泛,社会对俄语卓越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趋势,黑龙江省俄语卓越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高校俄语专业应持续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俄语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婷.高校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学理论,2013,(08).
[2]刘洪侠.高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3]聂长建.浅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J].理论探索,2012,(02).
- 上一篇:工程建设监理的概念
- 下一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