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第二课堂活动

篇1

关键词:活动课环境;思想平台;第二课堂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已经进入了全面改革的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已经逐渐被活动课所替代。利用活动课活跃的气氛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和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较低的原因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比较多,其主要原因是教学形式陈旧,内容死板,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着内容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的还是填鸭式教学,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明显下降。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1.优化活动课环境,打造精神文化家园

为优化活动课文化环境,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围绕学校历史、办学理念、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展开讨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参加校园文化的学生切实了解学校的历史,充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热爱学校。

2.利用文化活动构建活跃的思想平台

通过展开一些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比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比赛活动”等。这些活动既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重视第二课堂活动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和兴趣,占领良好的文化阵地。教师可以围绕时事形势展开辩论、征文、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因此,活动课的实施也变得非常死板,甚至在活动课上安排考试内容,教师应把活动课列入教学大纲范围内,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蒋玖萍.浅谈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8):23-24.

[2]刘伟.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初探[J].现代语文:中旬,2011(10):142-143.

篇2

一、课堂教学艺术化

课堂教学艺术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寻找知识与美术的最佳结合点,实现文化和专业的双赢,努力创设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情画”语文学习课堂。例如,结合学生美术特长, 以绘画活动为载体,在诗歌鉴赏、古诗文阅读和写作等教学模块中,渗透美术元素,让学生在学习和创造中感受各种“美”,创设出具有美术特色的“情画”语文课堂,实现课堂的艺术化。

1. 诗中有画,诗情画意

诗歌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师可在课前和课后布置作业,利用学生专业特长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直观地表达出来,用绘画表现形式的形象性来表达文章文质兼美的含蓄抽象性。如在M行古诗词学习过程中,笔者经常性地开展“诗词配画”“我眼中的……”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人公的情感,然后再去创造有自己独特见解、有生命力的作品。通过诗歌教学的“诗配画”“画配诗”环节,将语文学习和专业特长结合起来,减少了课堂的沉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2. 为文配画,图文并茂

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让学生为有故事情节的课文配画,也可以根据课文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人物进行绘画,做到“文中有画,画里有文”。在教学中尝试将绘画技巧运用于对课文的理解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用直观形象的图画表现出对深刻抽象的文章的感知,促进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但在不同的阶段,采用的教学应该有所不同。将绘画和文言文学习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畏惧和厌烦文言文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挖掘文言文中的绘画要素,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绘画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为文配画”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与想象创作的能力。

3. 以画促写,书画有情

美术的原理适合语文学习。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理,写作也要讲究多观察、积累、思考,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材料充实、内涵丰富。绘画要先总体布局,再精雕细琢。学生写作文也一样,作文的提纲就是绘画的框架,搭好框架才能去精雕细琢,考虑细节。绘画讲究层次搭配,作文也讲究层层深入。把两者具有的共性讲透,学生所学的绘画技能技巧就会迁移到写作上,对构思文章,布局谋篇有所启发。

二、综合实践美术化

语文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生活,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扩大学生视野。第二课堂应结合本校特色,找到激发学生自信的突破点,以独特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开展各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近几年我校语文科组联合美术科组举办了独具特色的“美术节”活动。“美术节”为期一个月,语文科的传统项目主要有诗配画、人物角色扮演、书法、手抄报比赛等,其中“书画名家与师生共贺和谐美中”的即席挥毫活动尤为引人注目。如2014年的“美术节”,汇聚了省内书画名家。他们不仅现场创作,而且共同创作了大型花鸟人物主题画作。在现场,“广州市规范汉字书法比赛”的获奖学生和名家一起进行书法表演。目睹大师们现场创作后,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巨大差异,同时亲身体验到艺术创作的巨大魅力,从内心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渴望,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目的;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175-01

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语文,可以说面临让人忧虑的现状:一是语文教材内容的滞后,二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三是学生学习语文非智力因素的缺失等,这些涉及到学习语文兴趣、习惯、效率等方方面面,无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无不影响语文科高考分数。每一位教师,面对语文教学令人尴尬的局面,可谓在泥泞中挣扎,笔者思考之余作了些尝试,试图在实践中改变语文教学投入多见效慢,甚至出力不讨好的局面。试图让语文之舟驶向广阔的海域。现将想法和做法论述如下。

一、切合实际的计划、安排、组织是实施语文有效教学的前提

语文面广,知识点繁密,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前首先面临的就是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长期以来,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在埋怨语文让人老虎吃天无法下抓,尤其是面对平时四平八稳的课堂教学和突如其来的各种考试,两种反差极大的情景,使教学双方感到了空前的迷茫和无奈。原因何在,就是我们没有站在宏观的角度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明白教什么,让学生明白学什么,然后还要让学生清楚所学内容对自身成长进步及最切身利益高考的作用和意义,即为什么学,那么紧接着的是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便将语文教学导入了正确的轨道。其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要通读教材,确定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

只有教师把教材通读后才会作到胸中有教材,有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激活自己的思想头脑,产生引进教材相关的课程资源并整合教材的想法。不仅明确了教学目标任务并且有了实施教学目标任务的思路和做法。

2、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要开展好教学,计划十分重要,近者一学期,远者三年,必须要有长远的打算。这是实施教学以及可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工程体系。计划可分以下几部分:课堂教学计划。重点是理念更新和传统模式的改变问题,以及课堂结构的优化问题。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必须要有详细的计划。且要安排详细重点讲授内容和研究性内容等。第二课堂计划。这里将课堂以外统称为第二课堂。其包括作业的种类及要求。落实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渠道和做法,学生语文成绩测试的方式以及活化语文知识的活动安排等。这些计划的制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运作。因此要十分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3、安排组织是关键

如何落实计划,安排组织是关键。重点是安排学校规定的时间,如早读、课堂、辅导三块时间的安排。笔者是这样做的。为了细化语文教学任务,且保证任务落实到位,本人给自己所带的班级成立了学科委员会,其成员根据语文任务项目而定。这些成员必须是在语文学习的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如:笔者按早读、课前三分钟演讲、作文、随笔、测试六大块,分别任命了六名同学为语文学科委员,这六个人负责每一项任务的安排布置、督促、落实,并及时上交相关作业,反馈信息。每一天提前通知全体学生,指明时间、具体任务、完成时间等,要求十分具体。比如演讲负责人,必须提前两天通知演讲者,准备相应的内容,提出要求,并在中途检查了解情况,确保演讲质量。比如负责随笔的学生要收交随笔还要按我所制订的评定标准统计随笔质量,并及时通报给学生。平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科委员开会,布置任务,并指出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促进工作。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落实语文教学的关键。

1、要坚持不懈的致力更新自己做人理念和语文教学理念

理念带动一切。一个人成长的标志是超越自我,而超越自我的第一因素是理念的更新。只有不断开创新的自我才会创造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比如自己的理想追求,个人情感态度、思想精神领域的革新,耳闻目睹的一切都将影响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那么新的理念,自主、创新、研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自然会成为自己语文教学的成分。

2、注重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打破陈旧的模式

语文教学要坚决摈弃一讲到底的模式,要一改学生听、老师讲的单一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老师适时引导、点拨的方式,打破以往简单单一的结构模式,要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形成动态的结构,拓展语文学习面,真正使语文课堂教学激情洋溢。

3、注重语文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语文能力的落实,本人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口语训练。二是课堂上注重启发提问学生,重在问为什么,以此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三是注重诵读能力的培养,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四是注重情感氛围的渲染,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目的。

三、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篇4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课业负担随之减轻,少数学生家长认为,他们负担减下来了,成绩也减下来了。尽管教育部强调减负不减质,但多数学校确实是减了负,但却没有改变办学观念,取消一切考试后,学生没有压力,课内不爱学,课后不学,多余时间游荡生事,使教学质量有所下降,有个别老师甚而怀疑减负的决策是否正确,认为减负会葬送一代人的受教育水平。我认为问题的关键还是学校的教师,特别是领导阶层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没有适时的转变办学和教学思想,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我认为高中教学应适时转变办学和教学思想,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应作好三项工作:

一、细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学规模化,高效化的必要保证。不管是传统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这都是无可争议的主要途径。抓好课堂教学,在每一节课渗透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具体说就是让教师在每节课中都要在进行知识和能力培养同时,融入非智力因素,如道德、情感、意志、品质、毅力等因素的培养和教育,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变知识传授为方法指导。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和个性、品质、情感方面都健康发展,每个教师每学年每学期每课堂都要有素质培养的总目标和分目标。

如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智育、美育、情感、品质的教育,着重良好的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和写作的兴趣,阅读和写作的方法的培养,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当然包括表达)。

外语教学注重培养学习兴趣,习惯和方法,重在运用。数学、物理、化学也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求知欲的培养,使学生有探究自然,了结自然的强烈愿望,敢于向传统理论,向教师挑战和质疑。在科学教育中不忘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师的教法应与之相适应。政治,要切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哲学观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而不是死记多少教条。

二、开辟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可分为校内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第二课堂是课堂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它弥补课堂教学上的同一性、片面性,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由课堂的大规模培养变为小规模的发展,专项训练为发展特长,调动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每个个体都积极向上,充满自信,找到自我,对探求知识充满强烈愿望,带动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和主体化。

具体做法是:

1.调整课时结构,严格按新大纲、新课时设置,将多余设置的课时砍掉,把沉重的作业负担切实减下来。知识的教学应侧重在上午,下午以活动为主,但课时和活动的总量保持不变,严防过多的活动形成新的负担。

2.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小组。活动的原则是:兴趣性、自愿性、小规模化。应尽量减少举行全校性、年级性的有评比性的活动。

由有特长的教师辅导,辅导内容要有系统的规划和讲义,并由学校审定和调控,不得重复建设。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相对稳定,不能搞形式、搞敷衍、临时凑合。学生自愿报名,教师推荐,以专长为主。允许中途转至其他小组,允许非小组成员临时或短期听讲。形成一个开放式的专长或特色办学体制。每小组定期展示或表演学习成果,可用橱窗、陈列室或舞台形式,激励大家奋起直追。

建设必设:文学兴趣小组(读写)数学兴趣小组、物理兴趣小组、化学兴趣小组、音乐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生物兴趣小组、外语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电脑兴趣小组。

学校应向各个小组开放图书室,并向物理、生物、化学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具体要求他们写出试验计划,报实验室审批,然后试验。各校将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如书法兴趣小组,环保资自愿小组……等,这些小组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为课堂教学培养学习方法及学习兴趣。总之,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3.学校还可有针对性的开展意志、毅力、耐心等专项训练,培养耐心和毅力。

4.学校建立和充分利用学生广播室,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空间,培养一批写的、播的人。此外,还应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成员由有专长的教师组成,必要时还可吸收心理素质较好、较成熟的学生参加。给学生一个倾诉空间,让他们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狠抓硬件建设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高中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写作教学,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当前语文写作教学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差强人意。本文通过总结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来对如何提高语文写作教学质量提出相关建议。

1高中写作教学遵循的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推及到教育教学方面,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高中语文写作需要以以下原则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活动。第一,循序渐进性原则。众所周知,写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当前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无序”,写作教学一般以高考作为为依据,高考作文考什么,写作教学教什么,这就导致写作教学的开展不够严谨。因此,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的时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出发,选择分项训练、分段训练、三步训练、四步训练等来开展写作教学。第二,实践性原则。写作如果单纯地依靠学生的想象来进行,其所写出来的文章是没有现实基础的,虚无缥缈的。因此,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的时候需要遵循实践原则,引导学生多感受、参与实践活动,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历作为写作素材。第三,自主性原则。写作是一项主体性极强的工作,在开展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写作空间,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学生身上,过多的条条框框自会约束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遵循自主性原则,指导学生写出最本真的文章。第四,趣味性原则。写作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之上的活动,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用带有趣味性的材料和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以此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2开展写作教学的措施

2.1深入生活,敏锐观察,积累素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标是“厚积薄发”。写作教学如何做到“薄发”?从根本上来讲,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做到“厚积”,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观察,将生活作为写作素材“厚积”的主要来源之一。面对现阶段的高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学生缺乏生活实践观察,写作素材积累匮乏,教师需要将学生从学校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带领学生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生活面。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的能力。第一,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回归自然,在山川日月、风雨雷电、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中感受大自然的瑰丽神奇,在拥抱大自然的过程中,扩宽写作教学的第二课堂,积累写作教学的第一手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第二,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身边最熟悉最平凡的人。由于身边的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迥异的为人处事态度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对进行观察,学生可以从这些人的实际情况出发,领会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用简单的笔触来描绘出这些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闪光点。我在开展人物教学的时候,往往会让学生来描绘自己的母亲。有的学生通过对母亲的观察,将母亲的手作为文章的切入点,以此来诉说母亲的不易,将人与情紧密地结合起来。生活中不缺少美,知识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将生活作为素材积累的第一手素材,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2.2编织联想的彩衣,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联想和想象作为打破陈规、激活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训练。第一,丰富记忆表象。联想和想象的基础是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以观察到的种种事物、现象的有意识回忆,这种回忆是将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析、整合,找出他们之间的切合点,对此进行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联系,在联系中发现共同点,然后再以这个共同点进行想象。所以,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意注意训练,培养学生记忆能力,使其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对素材进行清晰地回忆。第二,点燃情感之火。生活素材是干柴,情感是烈火。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啊注入文章中,用真实的感受来激活自己的记忆表象,移情于物,情景交融,以此使文章生动感人。在开展写作教学的时候,有种种适宜的方法,以上只是笔者的几点体会,希望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写作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是写作教学更上一层楼。

作者:张星 单位:贵州省仁怀市第四中学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88-02

一、反思教学误区

由于对选修课定位不准,认识上过于理想化或过于实际,许多老师在选修教学中存在着思想和做法上的种种误区。误区之一:认为选修课就是类似于语文第二课堂的活动。在教学中缺少明确的课程目标,缺少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缺少适应选修课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缺少对课程的多元的科学的评价,往往是学生随便说说,教师随便聊聊,或者放几张光碟,看一点录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根本无法实现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学生也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发展。误区之二:简单地照搬大学选修课的模式,不顾教材的规定性以及学生的实际,随意拓展,任意生发,把大学的内容简单地搬到中学选修课堂上。误区之三:在应试高考的压力之下,把选修课扭曲为应试的复习课。无视编者的良苦用心,干脆将课文拿来作为练习的材料,于是课堂成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各种特殊句式的大汇总。这种常规教学应试化的做法,不仅降低了语文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轻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无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也无法真正在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来。进入课改后,许多老师都担心语文会不会在高考中吃亏,其实,只要认真地按照课改的精神去做,不仅不会吃亏,还会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因为,从根本上说,高考最终考查的是学生的素养,素养提高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明确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定位

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为了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还设置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因此,我们必须弄清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首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新课程既强调基础性、均衡性,又重视选择性的特点。高中阶段开设必修课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最基本的语文内容,使全体学生都能具备必需的语文素养;选修课的学习,则是在打好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让具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学习某些较深的内容,从而发展专长。选修课程应当以必修课程为基础,必修课程的开设应当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其次,因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存在着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等的不同,因而选修课也有着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如果仍沿用必修课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这是重复机械的叠加,显然与选修的初衷相悖。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前提与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补充与巩固,选修课程的教学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

三、选修课应突出个性化,因材施教自主合作

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①必修课要完成培养共性的任务,选修课程更多的是要完成个性发展的任务。“个性发展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个体能力、动机和价值的独特模式的确立,它使个体事先倾向于以独特的方式,对各种情境和环境刺激做出反应。”②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自然也成为教师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一个原则。在内容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某一选修模块,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教师要充分尊重并积极支持学生依据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产生的选择结果,而不以教师自身的喜好为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就诗歌专题的内容,有的学生愿意研究其情感、意境,有的愿意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有的愿意研究其翻译的准确性……很多学习任务的差异,课内要尽可能让学生“自选”。当然这并不排除教师组织的集体学习和统一学习,而是要注意两者相结合。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上,也要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统一学习、个别性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资料索引研究式、专题辩论式、论文写作式……多样化的方式都可在尊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自主确定。但重点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宜总是讲授和灌输,一定要将学习的自向学生倾斜,要将学习过程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学生学习个性化了,主动性起来了,有了探究与合作,这个选修课就到家了。因此,选修课在教学上的核心问题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问题。

结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应“因课制宜”,体现出不同的选择性与个性化,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只会去思考接受的单一方式,坚持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这样,作为新课程改革一大亮点的选修课的积极功能自然会体现出来。只有真正解放思想,真正在思想上接受新课程的理念,才能将选修课区别于必修课,还选修课以广阔自由的空间。

参考文献:

篇7

一、语文教育观

实施素质教育,其实质在于传统教育观向现代教育观的转变。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到底是人还是知识?过去语文教育观更多的着眼于社会性层面的认识和分析,很少关注人本身内在的东西,以致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记忆背诵,忽视应用和评价能力的培养;重知识传授,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忽视创新;片面强调思想教育,忽视良好的性情的培养。这些都不符合语文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代语文教育必须抛弃保姆式的教学方式,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1.建立大语文教育观,变有限的课内学习为无限的生活学习。“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学习的外延。”语文学习的内容博杂广泛:教材无非是教学的例子。

2.语文教学要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其结论的非惟一性。教师只能提供合理的结论,讲解人类中美好向上、终极关怀的东西,也让学生进行创造想像、抒发内心感情、阐明不同见解的自由。

3.变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为能力是知识的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学生的知识才干也会以几何式增长。

4.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阅读文章是学,模仿写作则是用,文学创作是高层次的运用,应用写作是现实性的运用。学是用的基础,用是学的深化,人类从事学习、探索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二、品德心理素质

语文教师要有崇高而鲜明的人格品质和人格特质。就人格品质而言,语文教师应当公正、宽厚、仁爱、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应以德立教,率先垂范。就人格特质来看,语文教师需要较强的感受能力,情绪稳定,善于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要求、自我修养,能协调师生关系,使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舒展开来,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高中语文教师应具有鲜明的教学个性。个性即教学之风格。有个性教学之教师是对学生个性成长良好的影响。

三、知识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在专业知识上达到精而深,更要有广博的各相关学科知识,要有跨学科联系相融的本领,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智力发展的要求。

高中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知识素质,尤其是综合性的知识。如:文字、哲学、历史、自然、数理方面。以“大语文”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把语文学科知识纳入这个广泛的知识体系中,使知识在内容上在本质上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等级。这样就会积淀出“语文”学的要义,即“人”学。只有实现了这种整合,并表现为语文教学活动的科学性、艺术性和个人性,才充分显示出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所拥有的丰厚而独特的专业知识。

五、业务素质

语文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指语文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安排、计划和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反馈,以及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语文课既是艺术课、审美课,又是人文教育课,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精髓的一种教育。这就决定语文教学不是纯理性的、单向的,而是艺术的、双向的。艺术在这里既是形式――艺术的方法和手段,又是内容――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模式众说莫一。但我认为都离不开“导”、“启”、“励”、“评”四个环节:“导”,学习之初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启”,是关键,让学生在点拔中实现思维升华;“励”,是手段,学有成效就应激励学生自己探索;“评”,教师须对学生探索作合理的非惟一的评价。

这种语文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开放性。这是开放的不是狭隘封闭的活动。就内容而言,沟通课内外,相融各学科;就方式而言让学生在民主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2人文性。语文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将课堂变成美的园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健全完善人格。通俗而言,语文教学不妨放开来讲人生、讲人性、讲情感。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修逻辞的层面上。3.激励性。语文教师要善于使用赞美的微笑、夸奖的言辞、热情的鼓励,培养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心。重视学生内在动力,激励引导学生不断前进超越。4探究性。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时,不把学生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

篇8

【关键词】课堂情境;语文学习;音乐;想象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角色是多元的,但是主要的角色应该是富有挑战的学习情境的创造者,主要包括丰富学习环境的设置,良好学习氛围的烘托,主动学习场面的营造。

创设音乐情境,在优美的音乐中调动情感,融入课文;创设想象情境,突破教室的局促,使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获取快乐体验;创设主人翁情境,使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开动脑筋,更好地理解课文;创设舞台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导演,成为演员,在表演中揣摩作品内涵。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快乐地动手、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接受;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之中,学生勤于动手,进而开动脑筋,激感体验,沉浸到生动的课文意境中去,接受知识,增强语言感受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与教师或同学就感兴趣的问题交换意见,主动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和教师创造的学习情境紧密相关。那么怎样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呢?我想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音乐情境调动丰富情感

文学作品蕴涵丰富的情感,诗歌更是诗人情感的凝聚,音乐也是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最自然、最直接的艺术方式,也同样具有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两者有机结合,更能创造出良好的意境。伴随着音乐朗读古诗词,更加深了作品的韵味;用音乐渲染诗歌的意境,同样的感情融注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想象情境放飞学生思维

伊塞尔说:“作者只有激发读者的想象,才有希望使他全神贯注,从而实现作品的意图。”因此,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够推动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感情。

想象就是深度,想象是一切灵感的源泉。有了想象,学生可以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又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形象,更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界。运用了想象的课堂,就像是一个童话王国,每天都带领学生进入一个个童话世界,不仅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

三、创设主人翁情境激发自豪感

高中学生学习科学小品文,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毫无兴趣,所以课堂气氛不活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物的重现,作为一种生动的教学手段就被请进了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观察对于孩子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生才能产生自己的想法,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碰撞,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是指在让学生表演话剧等、小辩论、演讲等活动中创设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插入小辩论,可以使全班同学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参与其中。在进行《雷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表演,也就是让一些学生人戏。当然前提是学生必须对文本很熟悉。课文选取的是三十年后的周鲁相遇之后发生的事情。当鲁侍萍出现在周朴园面前时,鲁认出了周,但周没认出鲁。可是鲁的开窗动作和对周家的熟悉却又让周感到奇怪,终认出是鲁。两个人的对话特别精彩。因此让学生表演了这精彩部分。两组表演。表演结束后,问学生:“同学们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过真的感情?怎么看得出来?”当时有的学生说:“没有,因为他们是在演戏。”大家笑了起来。当时笔者说:“是的,这几个同学是在演戏。但是他们表演得还不差吧?让他们表演是为了使同学们更加熟悉课文而理解人物形象。我们要结合课文,结合三十年前后的背景来理解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表演过后是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讨论之后一定要点评,鼓励学生下次继续努力。

四、创设舞台情境发挥表演天分

篇9

一、小说情境教学的原则

1.直观性

《学记》曰:“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学习和记忆若不能调动五官的充分参与,肯定是学不好的。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借助于听觉系统能记忆知识约为15%,借肋于视觉系统能记忆知识约为25%,如将两者有效结合,就能记忆知识达65%。多媒体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手段于一体,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信息量大、表现力强的特点,深受师生的青眯。教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理解速度和记忆效率。如《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集较强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于一体,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往往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学生很难挖掘背后的意蕴。因此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笔者从录像上剪辑王熙凤出场片断,让学生通过观其言,察其形,分析她的人物特征。

2.平等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营造交流沟通、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如沐春风,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不能喧宾夺主,以讲代读,要引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理清作品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实践性

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点,引领学生通过收集作品相关信息,改写剧本、扮演人物,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药》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将作品改写成剧本,并扮演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康大叔、路人、怪人甲、怪人乙、驼背五少爷和夏四奶奶等人物来渲染学习情境,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

4.开放性

小说创作并非作者的主观臆断,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将学习场所延伸至整个社会,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营造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第二课堂。

二、情境教学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1.以环境氛围引导生活体验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代小说及部分特定时期的现代小说选文,已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因此教师要创造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理解写作背景,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图片、视频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渲染环境氛围,为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如在《荷花淀》教学中,教者借助于课件展示明月、薄雾、清风、荷花,营造了宁静、温馨、恬静的白洋淀,为下文送夫杀敌、助夫杀敌的情节作铺垫。

2.以扮演角色唤起情感共鸣

学生通过自主创作、现场表演来创造小说情境,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

(1)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人物的个性特征。传统的小说教学中,教师通过故事情节去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反映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这种“师本位”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忽视了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小说情境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主动体验作品人物所处的环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促进学生对小说的认知和感悟。如在《祝福》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创作组、剧务组、导演组、演员组和观众组。引导创作组发挥想象力,根据小说内容创作课本剧;引导演员组成员深入理解剧情,充分表现剧情冲突,借助于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让学生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纲常礼教的吃人本质。

(2)认真揣摩小说的人物描写。描写是小说创作不可或缺的元素,作者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将现实生活艺术化,才能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教师要让学生诵读全文,将自己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模仿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邢夫人“苦留”吃饭,被其婉拒:“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感激,又表明了她待人接物小心谨慎,处处留心。

3.以故事情节强化审美体验

小说具有导思、激趣、染情、启智之功能,能拓展学生视野,陶治学生情趣,催发学生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譬如《红楼梦》具有文字之美、诗词之美、人物之美、真情之美、建筑之美、景色之美。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增强学生辨别真假、美丑和善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感受情节美。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场面、寻找线索发现小说的情节美,感受情节的精思妙想,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林黛玉进贾府》是以黛玉的行踪为情节链,即进贾府、见贾母、拜见大舅父、拜见二舅父、路过王熙凤住处、在贾母处用饭、宝黛初会、暂置碧纱橱。

(2)挖掘意境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小说的叙事、写人、写景、抒情,体会当时的人生百态,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文本深刻的思想意蕴。如《荷花淀》之美,美在人物、美在环境、美在选材、美在细节。通过水生嫂与水生的对话,展示了一群温顺善良,深恋着丈夫却又深明大义的普通妇女,蕴含着思想之美。

(3)发现艺术美。艺术之美能涤荡人的心灵,塑造人的完美个性。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展示作品图片、播放相关乐曲,为学生营造一种抒感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形象逼真的刺激,从而获得小说人物的特殊情感体验。

4.以情境创设提升创造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以历史的视野审视作品,将小说中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生活情境。从《药》中看到受封建迷信毒害之深的华老栓的愚昧、保守;从《故乡》看到闰土的迟钝、麻木;从《祝福》中看到封建礼教扼杀了淳朴、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从《春》中看到敢于冲破古老束缚、敢于创造生活的觉醒者。

篇10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价值观;方式

一、把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原因

在今天这样复杂的人心较过去较为淡薄并且在青少年价值观歪曲现象多发的社会中,德育就显得尤其重要。中学生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呆在学校里,学校对于德育的传播就有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较之数学物理等偏向数字化的教育,语文教育在传播德育文化这一方面就有效多了。我们不仅要加强语文教育,还要积极贯彻新课改的要求,传承儒家思想的精华。我们要借助语文教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机会,培养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有正确价值观的青少年。“要把德育教育作为语文教育中的重点,但不是生硬的结合,而是要贯彻于其中。”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大致要求。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来教学是我们的责任,希望借此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的青少年更是我们的愿望。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要将德育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快乐的学习生活中。

二、教师以身作则,发挥教学者的榜样作用

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导者,而且也是德育教育的工作者。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然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个人魅力来自于个人在多种因素下形成的综合力量,高尚的品德正是个人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个人魅力可以作用于其他人内心,对其产生一种吸引力和感染力。语文教师若是拥有高尚的个人魅力具有良好的育人意义。此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教师教学的过程也能不断丰富经验和学识,修正和提升品德素养,进而提升自身魅力。与此同时受到教师个人魅力影响的学生会心甘情愿的模仿教师或者遵循教师的教诲。如此,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中学语文教师理应积极提升个人魅力,在教学过程中以个人魅力折服学生。

三、通过语文活动让学生进行德育体验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也是增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另一途径。在教学中,我专门开设了“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同学们一个一个轮着上台讲演。开始的时候,不规定内容,所见所闻,好的、坏的事情都可以说,但是要求所讲的话要有一个中心,并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感受。这样,通过说见闻、谈感受,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辨别美丑、是非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由开始时的“怕上台”到后来的“爱上台”。到了后来,我就由原来的“自由说”到规定内容来说,规定讲一个成语故事等。在此基础上,扩大语文活动范围,开展“每日一句”、词语接力赛、表演课本剧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比赛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此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词语接力比赛,有利于培养学生那种敢于挑战的精神;表演课本剧本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大胆创新的精神等等。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活动也是德育的“缝”,关键就看我们能否好好地“插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了。

四、通过教师言行对学生进行德育示范

德国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选任课教师的性格、态度不同几个班,然后给各班学生分配完全相同的工作。结果表明,任课教师性格急躁、感情冷峭、对学生严厉的,学生大多精神沮丧,相互倾轧,不能顺利地合作完成工作;而任课老师情感丰富,而又热爱学生的,学生都具有和睦相处、正直互助等品格。由此可见,教师的修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大的影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提高的业务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德育示范。

五、教研以德为题并开展德育相关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