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

篇1

教学改革一直是我国职教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然而,多年来,在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国主要以借鉴国外的教学理念为主,如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英国的能力本位教学等,为我们所熟知。在目前职业教育进入以完善体系、形成特色为主要目标的发展阶段,我国亟需建设自己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范式。

教学是关于课堂教学、活动、挑战、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师生角色等的一系列策略安排。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面临两个特殊挑战:一是教育机构和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教育实施的两个场所需要两套不同系列的技能——具有工作场所实践经验的教师以及具有教学能力的实训导师。二是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这表现在学习者年龄及学习基础等多方面,很多学习者在普通教育中没有成功的学习经验,而且学习动机不足,因此,他们急切想获得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学习经历,或通过迅速的技能培训进入劳动力市场。基于上述挑战,怎样使不同类型和需求的学习者有效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帮助他们实现理想的学习结果,这是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要求。为此,需要明确职业教育教学中一系列要素的特征,包括职业教育教学要实现的教育结果、职业教育实施的背景以及教学方法等。

职业教育的结果一般根据特定的职业领域被分为一些技能和能力框架,基于21世纪职业和工作世界迅速变化的特点,从工作能力的角度出发,职业教育的理想教学结果至少包括常规工作技能、工作技巧、基本通识素养(包括交流、沟通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养(职业敏感性、做好工作的愿望和成就感)、职业态度及更广泛的成长技能(就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这些理想的教学结果,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教学实施的特征呈现于工作场所和教育机构两个背景下。因此,确保在一个背景下获得的理论学习成果能够有效应用到另一个真实的背景下,是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一个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学背景要同时关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学习内容,其主要特征是:教学应在与工作相关的背景下实施;教学方法应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平衡,涉及到参与完成真实的实践性任务;学习者像从业者一样得到发展。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学还涉及一系列多样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更多地体现“做中学”和“体验学习”,并与反思、反馈和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来说,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包括观察、实践、反馈、对话、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探究、批判性思考、竞赛、模仿、角色扮演、游戏等。职业教育教师需要对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有一个清晰理解,并作出明智、有效的教学决策。

篇2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教学实践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育学的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实现教育学课程基本价值的有效教学方式。教育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共同发展的学科,所以在进行教育学教学时要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就是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行的,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突出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

1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

教育学主要是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教育素养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等教育工作者。通过对教育学专业的基本概念的了解,可以看出教育学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教育人才。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对教育学功能的认知和利用,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的完善和提高。教育学的价值取向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其中理论方面就是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也就是育人,就是通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明确教育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学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是有一定的哲学观基础的,它在理论方面的价值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认知和深入。因为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理论学科,而教育学的实践价值就是在师生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为成为优秀的教师打下基础。教育学的实践价值是其理论价值的客观影响因素,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教育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学科,是指导教师实践行为的重要理论工具。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互补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学本身的价值[1]。

2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

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哲学。我国始终坚持着以为基础,哲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而且人的本质是实践的活动,实践是全部社会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不能得到正确的、实际的应用,那么对于学习者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时间也会冲淡他的所学,但是通过实践来巩固加强丰富理论知识,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将理论知识真正的消化,为自己所用,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真才实学的教学目的。实践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尽快得到反馈,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氛围,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应用,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技能。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透彻明白。当然,对于所学的知识应该及时的更新,不能一直停滞在某个阶段,理论知识也应该根据实际的社会活动的发展与进步进行一定的改革,不能把实践停留在落后的理论中[2]。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不能让学生把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训练作为人生的全部,忽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当关注人的身心。不应让学生远离社会,远离生活,应该更好地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感情,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得不到丰富,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比如在学生中出现的叛逆和厌学的消极现象,这说明长期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应该让学生融入现实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而服务,实现教育的多样化。另外,还应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增加与学生在思想问题上的交流与沟通,在了解学生真实想法的同时,逐渐让学生在其中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理性文化和规范行为,也就是说教育学不单单是交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要想让教育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当从传统的思维中摆脱出来,不能一直以过去的经验为主,应当寻求更好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主题的能力决定着教育实践的成效,彰显教育理论的价值。课程实施中,形式化与盲目性都是为我们所杜绝的,那样的教育是机械式的,有的老师与校长在自己的岗位累倒,老师与校长这样的奉献自己的人生,确实值得我们赞扬,但不应提倡[3]。

3结束语

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是并存的,在进行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实践教育,因为教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是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的价值的过程。所以,根据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在进行教育学课程改革是要注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应用。

参考文献:

[1]付安权.论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传统与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4-69.

[2]高洪.认知与行动:对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3-7.

篇3

关键词: 中高职课程衔接 《幼儿教育学》 课程体系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历史命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人的提高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决定的[1]。课程是职业教育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和服务,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实现的桥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这从反面强调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需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一定教育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2]。这就对中高职的学前教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学》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对于本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幼儿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研究3至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学科,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对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起核心作用。

(一)中职《幼儿教育学》任务

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幼儿园教育的基础理论,明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形成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高职《幼儿教育学》任务

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两条线并举,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把教师的讲授、辅导和学生的自学,讨论、幼儿园见习与实习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幼儿教育基础理论的同时,形成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幼儿教育观,明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促使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形成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幼儿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幼儿教育观;(2)掌握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原则;(3)了解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4)掌握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5)了解幼儿园课程;(6)了解幼儿园如何与家庭、社区合作及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情感目标:(1)培养职业素养;(2)培养对幼儿和幼儿教育的责任心。

能力目标:(1)培养查找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2)培养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正确认识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既突出理论性的学习,又加强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师幼观、幼儿教育观、教育评价观,在了解幼儿园教育现状及当前教改的热点、新经验、新趋势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幼儿教育理论,正确认识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了解体、智、德、美目标在幼儿园的体现,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2)了解中外幼儿园的发展;(3)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师幼观、幼儿教育观、教育评价观,明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职责;(4)知道家庭、社区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家园、社区共育的策略与技巧;掌握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5)了解幼儿园教育现状以及当前教改的热点、新经验、新趋势(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6)了解幼儿入学前应做的准备,掌握幼小衔接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情感目标:(1)培养职业素养,树立专业理想;(2)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3)培养对幼儿和幼儿教育的责任心。

能力目标:(1)培养自学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查找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2)培养小组协作的能力;(3)培养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分析和评价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评价幼儿园具体教育案例及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胜任幼儿教师专业岗位需求的基本能力,强调实用性、基础性,共有八个章节,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

(二)高职《幼儿教育学》教学内容与要求

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强调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强调知识的迁移和贯通。因此,本课程以理论与实践两条线并举,共九个章节,每个章节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的实践应用打好理论基础。

讨论法:该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理解知识要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内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发展思维。

见实习:学生以班集体为单位到幼儿园进行幼儿园见实习。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应案例或让学生收集相关案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评价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模式,变单一的卷面考核为综合测评和卷面考试相结合。其中,综合测评占50%,主要从学生的课堂评价、平时作业、实践操作三个维度进行;卷面考试占50%,主要是期末考试。

(一)综合测评主要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具体的考核内容与分值分配:课堂评价20分、平时作业40分、实践操作40分,共计100分,折算计入总评。

(二)卷面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最基本的能力,形式为闭卷,分值100分,折算计入总评。

(三)期末成绩=综合评价×50%+卷面考试×50%。

新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的单凭试卷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注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和实践操作的训练,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体验。

通过对中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要求与内容的研究,找到中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的侧重点: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注重的是幼儿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胜任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的基本能力,强调实用性、基础性,够用即可;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注重的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强调知识的迁移和贯通。

参考文献:

[1]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

篇4

【关键词】设计;色彩;教学改革;理论知识

中图分类号:J206.3

1.高职高专在设计色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色彩是所有艺术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学科,其中包括美术心理学、装饰色彩学、色彩构成、写生色彩学和设计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探讨色彩基本知识的学科,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主要还是培养学生色彩理论的概述、色彩的基本规律、色彩的调和、色彩的心理联想以及如何运用色彩和形体的变化体现出美感。教师在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色彩有一个科学的认知,通过理论支撑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力和创造力。在目前国内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色彩和素描是各个院校所设定的基本考试科目,各个院校根据这两个课程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筛选录取。因此,在本科或高职高专前,为了提高升学率,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也是一种应试教育式的培养,教师几乎完全忽略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只纯粹的让学生进行技能上的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技能上有一定的能力,而对基础课程的理论是一窍不通,甚至完全忽略基本理论和审美观念,在通过艺术类高校的招生考试被录取到高校后,这样教育的弊病就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沿用之前的学习方式,极其的轻视理论知识,认为只要能在技法上有所提高,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劳永逸。而很多教师也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教学中的分配比重也主要针对提高学生的技法却忽视理论学习,导致学生在基础课程中没有理论支撑,有些学生甚至在学完设计色彩这门课程后,还不知道色彩三属性、色彩冷暖对比等一些基本常识,这对后续课程的培养造成了极其大的影响。

2.设计色彩教学改革具体办法

2.1 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

由于很多高校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技法上的能力,主观的弱化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该首先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有一定课时的分配比例,要求教师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对设计色彩这门课程的学习后,学生要对色彩的概述有一定的理解,对光色关系,色彩调和,色调的构成、色彩感觉有理性上的认知。并针对各个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强化学生对课本外知识的了解,真正让学生做到从感性了解的角度上升到理性认知的高度。

2.2 理论知识的实践培养方式

现今设计色彩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是采取教师讲授、学生理解练习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般。学生在教师讲授理论后才进行练习,往往练习时完全忽略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注重自身技法上的提高,这样的学习实践模式首先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模式,其次学生在练习中只依靠自己对色彩的感性认知,不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往往在技法的进步上举步维艰。这也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都相当苦恼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带入现实的案例,从现实的案例分析中引出色彩相关的专业知识,潜隐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理性认知度,在做实践训练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或者对案例进行复制或改革,这样学生就在进行案例分析或复制改革的同时,使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提高自身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使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2.3 针对专业的创作训练

一般来说,针对设计类的色彩课程研究方向上与造型艺术上的色彩课程研究方向上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设计类的色彩在设计作品中有着“符号”的作用,为设计师向使用者传递着产品的文化价值。所以设计色彩的课程研究上,应该本着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的态度,除了基础的色彩训练外,还可以增加各种的创意训练。在创意训练中,教师应该充分的给学生自主创意的平台,让学生在色彩的知识体系中自由发挥,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如何将色彩的创意向好的方向发展,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应该使用的技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理论进行解决和提高。通过这样的色彩创意训练,学生可以在得到一个自由发挥的机会,也针对每个专业的侧重点,学生得到了专门的锻炼,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的学习外,对专业认知度得到提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互动的教学评测方式

设计色彩课程的评测方式,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过程,而不是单独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评测,应该关注学生在整个设计色彩的课程学习中对基础知识运用的把握,在训练中,应该注重学生使用理论知识的比重,而不是技法上的能力,评测的方式也可以多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对自身作品的讨论、学生之间互评、专业之间相互评等评测方式,从侧面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对评测进行项目的细化和多元化,主动的通过学生的作品去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设计色彩的教学改革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设计色彩的教学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勤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教学中的短处尽早处理,不断学习新得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从而适应更高层次的教育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袁公认.设计色彩与创新思维[J].艺术教育,2006,(7).

篇5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法;高职;中药学

学导式教学法是在启发式教学法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中心从教师为主体的“教”转移到学生为主体的“学”上。学导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环节[1]。其中“学是重点,导是关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直接从教材中获得知识并掌握获取知识、技术、能力的方法,同时也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重视教师的科学指导。

1高职中药学传统教学法的不足

高职中药学是以讲授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类中药材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课程知识点繁多,常采用传统教学法,即“注入式”教学法授课[2],教师决定教学进程,以课题为载体把知识通过讲授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气氛消极沉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觉枯燥乏味,对知识理解、掌握困难,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总之,传统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具备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岗位素养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

2学导式教学法的优势

学导式教学法将教学中心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目的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3]。学生通过对中药学相关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与岗位综合能力。

3学导式教学法在高职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首先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对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中药学基础知识,掌握学习中药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运用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各类中药材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然后,教师选择部分典型中药材进行学导式教学:(1)参照中药学课程标准,将相关教学内容问题化,以课后作业或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分析、讨论问题,也可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等教学资源找资料,完成课后任务。(3)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反馈课后作业或思考题的完成情况,集体讨论,提出中药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各自的见解[4]。(4)授课教师针对学生课后自学情况、课堂分析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点评,针对重点、难点知识结合临床实例和现代研究最新进展进行讲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5)中药学授课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开展教师授课评价,并结合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授课情况及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与不足,为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4高职中药学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高职中药学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5]。通过课后自学、查阅资料、分析、讨论,课上踊跃发言、集体讨论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及获取知识、技术的能力。教学效果按教师授课评价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出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技能、素质水平均优于单一采用传统教学法。同时学导式教学法也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学生问卷调查显示:79.84%的学生认为能加深对课程核心内容、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理解和掌握;94.56%的学生认为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拓展知识领域;77.29%的学生认为能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85.35%的学生认为能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75.47%的学生认为能较好地联系中药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

5高职中药学学导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高职中药学要根据课程标准、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选择与其相适宜的教学方法,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提高教学质量。高职中药学采用学导式教学法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法,应将学导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对中药学纲领部分知识,如中药学总论的重要基本理论、各论的各章节概述部分、概念性内容,要想讲解透彻,采用传统教学法更为适宜;结合学导式教学法,通过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各类中药的共性和一般规律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学习中药学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使其能以中药学相关知识为依托,通过自学、探究、总结、归纳,理解掌握中药学内容。总之,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采取与课程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证明,学导式教学法能提高高职中药学教学效果,因此要重视学导式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志军,邓毅,高慧琴“.学导式”教学法在中药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4):48-49.

[2]张大生,刘学浩.再谈学导式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2009(8):63-65.

[3]彭建明“.学导式”教学法在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54-55.

[4]王凤华,刘建喜,马敏.病例学导式教学法在医学高职院校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4):486-489.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育教师 素质

一、前言

在传统认识层面,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基本体育理论、基本体育技能的了解与掌握;但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体育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实现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加深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二、当代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现代化的体育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知,实践的灵魂。可以说,体育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体育教学改革自然也不例外。体育教学理念不转变,体育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相反,教育理念一转变,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因此,一名合格的当代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体育教育理念。也就是说,体育教师首先要深刻领悟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和趋势,充分认识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的查找当前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作出相应改进。事实上,所谓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认识,尽快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在传统认识层面,体育教师往往将经历过多地集中在少数运动能力较突出的运动尖子上,忽略了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在现代体育教学理念中,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并体会到体育运动为其带来的乐趣。

第二,在传统的体育课程中,体育课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运动技能或运动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浪潮的推动下,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该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个当代的体育教师,不仅仅熟悉、了解并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更应该不断接触并了解新事物和新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一般来说,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知识:

1.体育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体育学科专业的相关知识。这里的知识不仅仅包括纯粹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体育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当代的体育教师还应该随时了解体育这一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并及时、准确地将其传达给学生,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教育理论知识

这是所说的教育理论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如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设计等。只有熟练掌握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我们才能够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将新课改的各项精神切实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如何有效运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保证体育教学活动各项目标的实现。

(三)综合化的体育教学能力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当其具备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储备了必备的知识时,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当代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综合化的体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熟练的体育教学技能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学技能都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课程也不例外。与一般的学科课程相比,体育与健康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主体部分都是通过外堂课的形式实现的。因此,体育教学的基本技能除了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语言的表达、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外,还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师示范能力,能通过亲身示范的形式将原本抽象的体育动作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2.科研能力

有人说,体育教师只要能把基本的体育动作要领讲清楚,能够做出正确的动作示范就可以了,如果从这个层面看,科研与创新似乎与体育教师并无多大的关系。但是伴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基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科研能力应该逐渐成为当代体育教师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对于任何一个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体育教师来说,都会发现: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涉猎的知识范围广阔,如何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

参考文献:

[1]曾广新.关于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3:39-40

篇7

论文关键词:综合;师范教育;师范性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封闭师范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一些师范院校与其他院校联合办学,向综合院校发展;而一些综合院校介入教师教育,开始成立并发展教育学院。这不仅顺应了时代要求,更能推动地方教育的发展。地方综合院校承办教师教育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如学术氛围强、能综合利用学校的学科交叉优势,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师范”二字,通过跨学科的系统学习,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等。但是实际上这与当初设计的目标有所偏差,从目前地方综合院校承办的教师教育情况来看,目前对地方综合院校最大的诟病就在于:综合院校的师范生技能素养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地方实际需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综合院校在一方面沿袭了传统师范学院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提升”,另一方面又忽略了实践环节的安排与训练,使得学生在“师范性”上明显劣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因此,在保留“学术性”的前提下如何加强地方综合院校学生“师范性”,从专业化的角度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从业能力和水平是值得研究人员深思的。

二、对地方综合院校师范教育专业学生课程体系的分析

本研究所引证的一所地方综合院校H校,其下设的教师教育学院为该地区13个县市的各级学校培养教师,毕业生服务面向是该地区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可以这样说,H高校教育专业的学生质量直接关系到该地区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以H校教师教育学院的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过程作为提升地方综合院校师范教育专业“师范性”能力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1.地方综合院校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范例

H校注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完善,因而对于课程方案的修订比较审慎,本文基于H校2011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提供的课程体系,同时参考结合H校2008~2010年的课程方案进行说明。

在培养目标上,要培养具备较高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系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具备从事该专业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胜任教学工作,能够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师资。

H校教师教育课程被分为通识课程、教育学科平台课程、专业课程三类。通识课程是指政治思想品德类、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等通用课程,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宽阔的普通文化基础,使学生对社会和文化有全面的理解;教育学科平台课程是指教育理论所构成的课程,它是为各专业学生开设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施教、怎样育人的课程;专业课程主要是一些由抽象程度较高的专业性学科知识构成的课程,它是教师教育的学生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教的内容,包含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占56个学分,学科平台课程占40个学分,专业课占64个学分。师范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课程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伴随理论课程的开设同步进行。课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军训十天,集中安排在第一学期新生入学时进行;社会实践安排在暑假期间完成;教育见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要求学生到实践基地学校听课;教育实习5周,在第七个学期集中进行;毕业论文在七、八学期进行。

2.地方综合院校师范教育对“师范性”的误解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对于“师范性”师生群体中存在着两种误解:

一是认为“师范性”就等于师范技能。基于此,认为要提升师范性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师范技能训练,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减少理论课程的比重,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并专门制订师范技能训练方案,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但是问题在于,一味强调技能使得教师的创新力、探究力失去了发展的根基和土壤,长此以往,教师在专业发展将出现难以克服的发展瓶颈。

二是认为“师范性”与“学术性”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二者不可兼得,体现在课程上要么偏重于纯理论课程,要么偏重于纯实践课程。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多数教师感觉力不从心。

实际上,“师范性”不仅仅是要关注教师的技能素养,比如教学技能的提升,还要关注教师师范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比如师德、师风的建设以及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相关教育教学理念的系统学习。

3.地方综合院校师范教育在提升“师范性”技能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H校的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从中可以看出地方综合院校是非常重视师范性的培养和训练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实践性不足。“教师教育类课程是指培养一个教师所需要的品德教育、知识教学内容以及教育实践内容的总和。”[1]每一门教师教育类的课程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都有不同的功能,要养成教师全面的职业素养就要有齐全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

从上面课程设置来看,H校的课程设置是合理的,而且还设置了理论加实践的模式,但是相比之下会发现真正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少。在教育必修课程中实践课程总的只占10个学分,相比于教育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比较少。例如三笔字、教师口语、教师教学技能训练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然而学生只有较少的实践机会,又如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H校却没有安排实践课。

(2)“理论+实践”的课程模式可操作性不强。H校比较注重学科专业课,学科专业课在四年的学习中比重较大,这样一种课程形式就增加了理论知识学习的难度,又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实践”模式初衷是充分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地方综合性院校的教师本身很少去中小学或幼儿园体验,缺乏经验。此外,高校教师更重视理论教学,对于“理论+实践”的模式,一部分教师感觉不知如何开展,学生没有得到实际的训练,不能从实践中吸取经验,学科教学技能课程也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3)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且过于集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最好桥梁。教育见习与实习开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岗位适应的快慢,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在H校的课程体系中,教育实习的时间只有六周,时间较短,实习学生难以有更多的体验、感悟,也无法和之前大一、大二的理论课程挂钩,更谈不上反馈、矫正、升华、内化。教育实习是集中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一个月。学生到实习学校先要见习一周,对学校环境进行了解,第二周尝试上讲台讲课,第三、四周从事班主任工作,并策划一次班队活动。这样的实习安排本身有一定的合理性,学生集中于某段时间体会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但是从最后实习情况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学生每项内容训练的时间较短,而且也会出现实习学校不相信实习生的原因,使得学生很少有走上讲台亲身实践的机会,并未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三、提升地方综合院校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师范性”技能的对策

1.建立切实可行的全程实践制度

目前对于全程实践模式的明确定义以及如何开展并没有明确,每个学校情况不同,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目前很多高校都实行学分制,学生自由选课(时间段、任课老师都是可以选择的),这给学生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缺陷在于学生的时间被分割得比较零散,很难将大部分学生集中于某段时间见习或者实习,每次见习和实习都面临着调停课,涉及的老师和课程比较多。据于此,应建立切实可行的全程实践制度,在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每个学期的见习、实习时间,形成制度,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全程实践方案做好相关准备,而实践基地也可根据方案制订出相应的措施。

2.明确课程中实践部分的操作性

目前很多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课程都是“理论+实践”型课程,并且制订了明确的教学大纲,要求理论和实践各自应达到的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课程的实践部分不好把握。原因主要有:一是受班级授课制影响,个体学生实践部分对应的课时较少;二是授课本身缺乏在中小学校工作的实际经验;三是对于实践部分没有特定的考核制度。因此课程的实践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明确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其次要明确实践教学部分考核方法与制度;再次要提高实践部分对应的课时;最后要提高学生在实践部分的学习参与度。

3.师范专业教师应经常到中小学进行体验式学习

地方综合性院校要举办教师教育,提升学生的师范能力,与中小学合作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教师仍觉得缺乏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要改变这一现状,地方综合性高校应作出明确规定,教授师范类课程的教师每个学期至少应到中小学体验式学习几周,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了解课改动态以及基础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篇8

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然而,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或教师只注重教授技术动作,学生单纯模仿技术动作,不注重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的教育,因此,学生缺少体育科学知识,对体育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那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又从何谈起呢?

由此可见,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就有必要在督促中学生加紧体格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和锻炼,从而减轻学生自我揣摸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体育理论课呢?本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务,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

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传授基本理论知识

相当部分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经常干农活,就是最好的体育锻炼”;“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关节扭伤肿大后,立即揉一揉就会好”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三、认真讲授所教项目,力争做到学有所用

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不可少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这些运动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四、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在课堂讲授中做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以及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五、定期进行测试考核,引起学生学习重视

学校应支持体育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配合。考核并非只局限于教师出一套题,让学生定时笔答。而可以把这种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熔于平常的一些体育技术课中。例如,上武术课时,可以抽检学生出来做示范,并要求学生边做边讲述动作要领,看其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还可适当布置课外理论作业,教师收回笔改或在下一堂课进行随堂抽问,以此引起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视。

篇9

关键词:美术理论 美术教育 重要性内容途径

美术理论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它和绘画、工艺及欣赏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理论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理论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高中美术理论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美术理论(fine art theory)对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广义指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批评,学术界通常取狭义,即指美术基础理论。它以美术创作、欣赏、美术家和作品以及美术同社会、生活、自然的关系、美术理论自身为研究对象。美术原理如美术本质论、美术特征论、美术发生学、美术形态学、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和美术哲学等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另外总结、研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工具、制作技术和方法以及广义的美术理论自身亦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任务。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浪潮,从“85美术”到“波谱”“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波波的艺术浪潮中,有些艺术家由于相对欠缺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基奠,缺少对中西方艺术史和艺术背后的整体知识的系统了解,致使他们在这些艺术浪潮中虽不乏创作了固于本土而面向世界的时代力作,也有一些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的矫饰的作品。

一、从美术教育的本质看美术理论的重要

中国美术教育是在20世纪初先生的“以美育救国”的口号下发展、壮大的。“美育救国”在今天仍然具有发展国家,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时代紧迫感。因此,美术教育在今天作为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其本质仍然是“美术文化和审美文化的教育”。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对美的要求的日益高涨,美术学院作为有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理应是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具有独立审美自觉的人,而不应仅仅是单一的技能操作者;所培养的理应是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自己的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者和美术热爱者,而不仅仅是所谓的艺术大家。

在我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中,只有既重视专业理论又重视专业实践,使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审美教育的途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这两者相对而言,专业理论是“虚”的教育,其重视的是精神素质的培养;而专业实践课则是“实”的教育,其重视的是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只是当这“一虚”“一实”相结合时,既重精神又重技能时,才是最有益于一个审美的人的发展。

二、加强美术教师理论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1.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内容。

(1)一般教育学理论。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具备一般的教育学理论是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这类理论一般有:高等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系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或使用的知识。也只有教育理论才会帮助教师正确理解社会教育的人文环境,尊重教育科学规律,与人为本,策划科研方向,成就教育目的。体会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有利于防止纯艺术观阻碍美术教师社会化知识的拓展与利用。也只有研读教育理论,教师才能心知肚明,从教知道理,为师有方法。

(2)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艺术是人类认识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理论是艺术家走入美术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知识。它的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源于最基层的美术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为此美术教育理论对教学具有指引意义。而美术教育方法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美术教育学原理:美术教育的价值、美术教育的目的等;②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外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演变、发展等;③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目标的设定、美术教学技术、美术教学设计等;④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材、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方法等;⑤美术教学研究: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鉴赏教学研究、美术教育评价研究等;⑥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美术教育实习的理论意义与方法等。

(3)美术教学实践。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先导。通过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以及师范美术教育实习与在职期间美术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在美术教学中的各种能力,例如美术教学组织能力、学生管理能力、课堂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很多能力都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得以提高。

陈美玉曾经说过:课堂活动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的信念、想法、知觉、判断、教学知识与能力,对学生能力与特质的了解、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观念更新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2.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途径。

(1)建立“4+2”的师资培养模式。即4年美术基本理论与技能的本科学习与2年教育教学的硕士学习相结合的6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新型的适应社会的美术教师,使师范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相并轨,有利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提高美术教学研究的能力。对教学的不断研究,将会提高美术教师多方面素养。因为在教学研究中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术教师就会自主补充自身各方面的知识、技能。

(3)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充斥着竞争,充满了挑战,要在这样的社会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首先就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具有了健康的心理素养,才能使自己的美术教学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美术教学手段教育学生,而不会乱了手脚。

篇10

关键词: 线性代数 工程专业 教学改革

工程、经济分析、磁共振成像、交通流动分析、天气预报、商业规划、决定和策略等都可以通过线性方程系统建模。因此,探索这些未知就转化为计算线性方程系统的解决方案。作为数学工具的《线性代数》,成为各高校很多专业的一门必修重要基础课程,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工程与科学问题的分析解决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通过讲授线性代数,除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运算技能之外,更培养学生通过基本理论知识表达实际问题的抽象建模思维和推理能力。笔者从事多入多出通信系统研究,并在国外担任此课程助教,日渐认识到理论和实用结合的重要性,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觉得很有必要改革此课程教学方法。

1.构建新的授课内容体系结构,循序渐进

鉴于学生有向量的知识背景,提出《线性代数》课程讲授从向量开始,主要学习工程和数学的向量和N维空间、点积和正交、线和面的向量问题等。继而,讲授线性方程系统的解决方案的计算方法,几何学分析及应用,在此,线性系统的矩阵表示、初级行变换、行阶梯矩阵、高斯消去法、线性系统的齐次方程等相关知识一一讲授。关于矩阵和矩阵代数的重要性,再以解决线性系统、存储和操纵列表式信息、传输数字图像和视频等实例导入。然后学习矩阵运算和基本运算,包括行向量、列向量、矩阵加减乘、转置、内积、外积、逆、线性性质和初等矩阵求逆等。接下来分别学习子空间和线性独立、线性系统的解决方案空间、特殊形状的矩阵。再讲LU分解,通过分解解决线性系统,并研讨高斯消去法和LU分解的关系,讲授LU分解求逆、矩阵分割。关于行列式,以其在几何学和线性理论中的重要性展开,主要学习2×2、3×3矩阵的行列式、余子式展开、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特征值和行列式的关系及用特征值表示行列式等。然后通过在控制系统、信号处理领域的分析等应用引入线性变换,主要学习矩阵变换、线性运算的几何结构、核与值域等,并强调旋转、反射、投射、正交投射等重要的线性运算及应用。最后介绍维和结构。这样循序渐进、过渡地安排授课结构,使学生容易接收、便于掌握。

2.以实际工程和科学问题为例,讲授理论知识

首先将学生已有的向量知识在航海、力量、动作等的应用作为引导,讲授向量和N维空间、点积和正交、线和面的向量问题等。在此,通过电脑中的RGB(红绿蓝)颜色模式讲解N维向量作为N个向量的线性组合的概念,并说明高维向量在遗传、经济、晶体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应用做简单说明。继而,以GPS(全球定位系统)背景知识及原理为应用例子,讲授线性方程系统的解决方案的计算方法,几何学分析及应用,从而让学生巩固所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拓展知识面,很有兴趣地了解卫星定位是在第四颗卫星发射成功以后才可能的事实。关于矩阵和矩阵代数的重要性,再以解决线性系统、存储和操纵列表式信息、传输数字图像和视频等实例导入。在矩阵求逆时,以机器人学的应用例子,再次吸引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明白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方式。讲授LU分解求逆、矩阵分割时,介绍多入多出系统接收端的信号检测及矩阵逆的作用。通过在控制系统、信号处理领域的分析等应用实例引入线性变换。讲授反射、投射、正交投射等重要的线性运算及应用,可以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形象说明。这样通过应用实例的问题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直观了解到线性代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并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乐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意识及建模抽象能力。

3.提高教师素质,不断充实自己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提高专业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提升自身素质。教师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通晓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注重相邻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加强学科渗透,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通过自身教学实践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做到“以德为先,科研为基,教学为要,科教合一”。

4.稍增课时量,修改考核方式

线性代数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更是一种工具,重在应用。因此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需要重视,可以通过布置项目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并作为最终考核指标计入总分。再者,因为多而复杂的线性代数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参考手册,所以为了降低期末闭卷考试在最终成绩中的百分比,可以在课时量的基础上进行开卷随堂测验,并计入总分。这样既能让学生端正每节课的学习态度,又能让学生养成时刻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思考习惯及品质。

总之,《线性代数》是一门学习如何用向量和矩阵解决工程和科学问题的重要基础课程,学习目标是学以致用,因此有必要通过相应领域的实际问题传授和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这样才能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针对线性代数的抽象难学特性,构建新的授课内容体系结构,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个重要数学工具,最终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讲授这门课程的主体,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熟悉其他学科加强学科渗透,并将关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最后通过修改考核方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会为自己负责,既实现技术层面上的“教”,又实现价值层面上的“育”。

参考文献:

[1]朱军辉,程春蕊.浅谈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

[2]李春华.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从理论走向实用[J].科技信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