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文学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典文学素养

篇1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古典文学;融入

一、人文素养教育与古典文学概述

(一)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知识在个体,人身价值、世界观与品德修养等层面的内化,可视为个体具有的文化情况、特殊性质与有益社会发展的潜在能力。就当代人文主义而言,以科学主义为对照,更为注重个体的生命、价值与追求。实践论证,人文和科学是个体生存与发展不容缺失的关键价值尺度,人文注重怎样做人,科学以怎样做事为中心。故而,人文素养是人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表述与实践规范,个体对人文知识的汲取与掌握,均能促使个体精神、价值追求更进一步。就人文素养教育而言,是把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经由知识教授、环境陶冶与亲身实践让其转化成个体内在人格、气质与道德修养,其属于人性化教育,将个体发展实际需求为教育价值观,将个体健全的心性为宗旨。

(二)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即各大民族具有的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关键部分与当代文学发展的前提,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在文学发展史中不容或缺。当然,现今社会提到的古典文学,也寓意具备较高价值、较为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就“古典”二字来看,拉丁文对其的解释即“一流、典范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文艺理论家将罗马等地的优秀作品为经典示范,视为古典文学。就国内来看,将远古流传的古老歌谣、神话传说至五四前期诸多具备较高价值的文学作品称作古典文学。

二、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就国内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来看,效果差强人意。现状如下:

(一)职业教育持续推进、人文教育落后

高职学校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职业教育类院校,其教育宗旨即给社会培育、输送高素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使其熟练运用某一项或多项职业技术技能,能社会、职场中站稳脚跟。职业教育独有的教育宗旨及理念,导致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偏颇,具体为: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未对文化气质、人文素养教育予以高度关注,因而使得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难以提高,人文教育落后的现象极为显著。

(二)人文素养教育匮乏、文化底蕴薄弱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就极为重视职业教育,往往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编制教学计划、设置教学课程。在此背景下,人文素养教育逐步淡出视野,高职院校过度注重专业知识技能讲授,无法面向学生教授人文知识,学生难以接触人文文化而受到熏陶,天天浸泡在职业性知识学习这一压抑的环境中,精神世界无法得到充实,使得高职学生匮乏较好的文化底蕴,精神气质较差。具体为:实际生活、学习时,高职学生自控力不强,应对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不高,学业负担重,在面临困境时情绪低迷、自暴自弃,部分学生不愿接受他人帮助,人文素养较差。

(三)古典民族文化精神主导性减弱,民族文化衰败

在先进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大多数高职学生整日沉迷网络,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均消耗在网络游戏、电影等层面,民族文化正受到部分低俗、负面文化的抨击。并且,某些高职学生仅注重时尚,丧失了民族灵魂,忽略了民族文化,把华夏数千年来的古典文学、优秀传统抛之脑后,使得民族文化的承袭与传扬遭受巨大威胁。在此形势下,匮乏古典文化与民族灵魂的高职学生,不但思想无信仰、灵魂无寄托,更甚者精神世界分崩离析。

三、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实践中古典文学的融入策略

在分析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的情况下,提出了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实践中有效融入古典文学的策略,具体如下。

(一)革新理念,实施有效的人文素养教育活动

要确保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活动顺利实施,便需革新老旧理念,由学生脑海深处加以转变,促使高职学生知晓人文素养对个体的功能价值,同时高职校领导、教师也应以身示范,由思想层面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活动的实施,并在实际教学中把人文教育、古典文化教育置于重要位置,从而将其落实到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需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融入古典文学,以此借助较好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彰显民族文化的优势特征,为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浓厚的民族情感予以帮助,对其正确的民族文化情怀加以培育,对高职学生精神世界予以充实。经由面向高职学生讲授民族文化与古典文学,让其领略民族文化及古典文学的魅力,陶冶自身情操,确保思想有所寄托,从而发展成为具备人文魅力的优秀学生。

(二)变革传统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融入古典文学

民族文化历史极为久远,古典文学便是华夏数千年来优秀文化的凝集,具备重要地位,故而文明和文化均将由古典文学所呈现。要在高职人文素养教育中有效融入古典文学,便需对现有课程体系予以优化、创新,将古典文学课程设置为核心课程,从而并入至高职课程体系内,让其变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并经由考试或考查制对学生加以考核,从而将古典文学置于和专业课程并列的位置,由此促使高职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功能价值并领略古典文学具有的魅力,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对古典文学予以传扬。

(三)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

实质上,高职人文素养教育中融入古典文学是具有计划与目的的,是把文化、文学和高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等有效结合,促使双方彼此交融,以此促使高职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效学习,从而强化其人文素养,推动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就古典文学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来看,可把略显单薄的专业课程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增强学生学习爱热情,在学生获知专业知识技能期间,对其人文素养加以培育,因而高职院校需对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予以高度关注并落实。

(四)创新高职教育模式,强化鉴赏能力

将古典文学融入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是一项创新之举,颇具趣味,因古典文学具备独有的魅力与美感,如同人文教育的灵魂,其并不与枯燥的文言文背诵等相似,具体是以审美态度分析、鉴赏古典文学,经由此模式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故而,高职校领导及教师需对人文素养教育模式的革新予以高度关注,经由多元教学模式给学生呈现趣味性古典文学教育,增强其古典文学水平,让其综合能力得以发展。实践教学时,教师需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经由多媒体面向学生直观呈现古典文学知识及相关背景,经由此吸引学生视线,从而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自觉进行古典文学的学习,强化自身人文素养,为今后的发展予以支撑。此外,教师还可面向学生组织古典文学阅读活动,经由新媒体等面向学生推动古典文学作品,拓展其视野,对其阅读兴趣加以培育。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诗词;诵读;提高学生素质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小学大纲推荐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妙利用时间

利用早读时间,尤其是夏天,在学校规定到校时间提前十分钟到校,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目标,有计划

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方法

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遇到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

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古诗词的任务后,另外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部分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诵。

篇3

首先,整个社会的古典文学水平普遍偏低。在当今的中国,不说用口语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文章,不认识繁体字的大有人在。中国古文博大精深,是世界最难学的语言和文化之一,其中“假字”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在中国各大古典电视剧中,由于怕电视观众看不懂文言文,而对其字幕的配制全套是白话文。其次,古典文学人才的严重匮乏。现代教育中,也许只有大学开设的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和一些古典文学爱好者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而大多数只是迫于义务教育或无意识而接触到它,古代的文学著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中国古典文存在危机的原因

首先,文学教育以现代文学教育为主。、至期间,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只有以鲁迅为代表的的文学思想。直到1978年,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恢复高考,才让中国古典文学教育重新回到教育的层面。但由于深受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还是以“照本宣科”的教育理念为主。

其次,应试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以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为例,中国的高中教育,老师会给出文言文中高考的重点,而学生则根据重点去刻板的面对高考。从2002年开始,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的诗歌鉴赏考查由选择题型变为简答题型,改变了以往的诗歌鉴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变为选项分析能力考查的状况。

第三,现代文学多元化的趋势对古典文学造成威胁。文化也是在时代中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发展,1998年,第一本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使台湾和内陆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网络文学的狂潮,此后的题材除了爱情,也有历史、武侠、恐怖、魔幻、侦探、悬疑、纪实等,拉开了一股“新新人类”的“新”,人们更加愿意喜欢阅读新颖的题材类型。文化种类的增多,人们更愿意接受网络带给我们的快捷、娱乐化的信息,使得古典文学的地位更加削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典文学的教育。

第四,古典文学的接触渠道较少。中国教育的模式普遍是填鸭式教育,这也让在校的学生能够接触到古典文学的机会只限在课堂。但书本上的文言文、古典相对于中国2500年的历史文化来说,只是凤毛麟角。同时由于古代文学在地域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繁密,民族众多,自古以来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使得学生在接受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如何面对古典文学教育存在的危机

首先,加强教师的职业知识素养。古典文学的传教,不一定要按严肃、古板的方法。而是要课内课外的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也必须加强古典文学“深”度、“广”度,才能满足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讲诗经侧重于艺术的角度,突出情感的渗透;讲唐宋文学,侧重想象力的发挥,扩散学生的思维;注重自己在各方面知识的扩展,不应只按教材式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将古典文学拓展到学生心理。

其次,通过多渠道传播学生宣传古典文学教育。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把古典文学上传到网上,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快捷的阅读古典。老师经常带动学生到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地进行交流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美;不断拓展古典文学的传播渠道。

第三,在先进的网络技术中发展古典文学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随着电脑的走家入户,我们的学习、写作条件已相当优越。我国最早论述为学问题的著名专论——荀子《劝学》即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联翩喻体强调了诵读积累的重要意义,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方法常为人们所称道。古典文学电子版的出现,能给那些爱好古典文学又无迹可寻的人,提供一个大量的传播信息库。

篇4

【关键词】古典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古典文学的学习与研究,不仅是对国人的基础要求,同时也是提升自身涵养与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高校需要对古典文学的教学提高重视,强化古典文学课程设置,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通过古典文学教学的开展与实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人格健全与素质全面的人才。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古典文学教学的现实状况

1.1 古典文学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不利影响,下至小学上至高校,普遍对文学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与比例更偏重于实用学科,加之当前国外敌对势力散布不良信息对国民思想进行冲击,使得“崇洋”成为普遍现象,甚至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是陈旧、老套的东西,学习古典文学显得“老”和“厚重”。这种大环境不利于古典文学教育的开展与进行。高校在文学类专业开设与重视的力度方面也存在薄弱环节,更倾向于将师资力量应用于科研、技术等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上,如此古典文学教学就没有必要的基础支撑。

1.2 古典文学教学脱离现当代生活

高校的古典文学教学,目前从大多数课堂教学上看,还局限于“说文解字”的程度上,侧重对词、语法、手法等技巧方面的讲解,而忽视了古典文学本身属于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需要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当前大部分古典文学教学不能有效地结合当代生活特点,开拓并延伸古典文学丰富的内涵。深究起来,古典文学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不胜枚举。例如,《诗经》中的“蒹葭”是教育当代大学生坚韧不拔地追求精神的好教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陶渊明的《饮酒》等均是对现当代浮躁心态的一帖清火剂。

1.3古典文学教学忽视了先进手段的应用

古典文学内涵丰富,并且抽象的内容较多,仅仅依靠“一本书,一黑板”与“大面积课堂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远远不能达到古典文学教学的要求与标准,也不能将古典文学的美充分展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枯燥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产生麻木与厌烦心理。就目前来看,古典文学教学忽视了心理学、人因工程学、网络技术等手段的应用,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并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古典文学教学方式的几点创新

古典文学教学的教学方式创新需要紧密结合心理学、人因工程学、网络技术等先进理论与手段,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以显性与隐性教育、多模态教学与探究式学习为主,对古典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进行了详细分析。

2.1创新方式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

显性教育是公开的有组织的,如谈话、座谈、讨论学习、开会等有系统教育体系,向受教育者表明教育目标的教学方式。该方式表达直观,不拖沓,层次性较强。隐性教育是巧妙地借住文学、科技、语言、艺术等“媒介”将教育目的隐含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和领悟,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有所感悟,其最大的特点是“渗透”。古典文学教学中需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两者的优势发挥地淋漓尽致。因此教师需要增加辩论、演讲、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展现自我,例如,在《鸿门宴》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进行项羽、项庄、刘邦、樊哙等角色的扮演,并且将文中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清晰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鸿门宴中那种紧张的气氛以及该历史事件的经过。对于隐性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即兴以文言对话,或者将生活中的感受写成格律诗等,从而使其在知识的应用中耳濡目染,使古典文学渗透到思想与意识中。

2.2创新方式二:多模态教学

模态指人类借助感觉器官与外部环境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多模态是心理学与交际学方面的一种理论,强调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的综合性运用,如此可以强化信息接收与理解的质量与效率。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多模态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所要教授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图像、音频、录像等模态呈现出来,使学生综合应用视觉、听觉等感官。例如,在《前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一边播放舒缓、空灵夹杂湖水声的音乐,一边播放赤壁的景色,同时播放课文朗诵音频,从而使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同时运用并充分发挥想象的方式,深切体会到“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的闲适、空灵的意境,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又由悲转喜的情感变化,如此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学习与掌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同时进行,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多种感官,以提高学习效率。

2.3创新方式三:探究式教学

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首先需要遵守三项原则:“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与“问题性原则”。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主角让给学生,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激发出来。并且需要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与教师具有平等的地位,可以没有约束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同时需要注重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收并内化古典文学知识与技巧。因此,教师需要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并在教学内容中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与相互讨论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所学知识。例如,在《红楼梦》讲义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曹雪芹意在用书中的哪位人物映射自己?”如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故事背景、人物描法等技巧的探索与研究来寻求答案,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不断学习并巩固了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需要就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针对具体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一定讲解与指导。

结论:高校需要宣传并强调古典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激发学生在古典文学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其认识并体会到古典文学的重要性与内在魅力。更重要的是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对具体的班级与学生,科学、合理地将心理学、现代科技等先进手段融入教学方式中,以提高古典文学教学的整体性水平。

篇5

【关键词】课外阅读 古典文学 《西游记》

当下,课外阅读的推进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笔者留心观察,课外阅读课近年来呈现出“儿童文学化”和“绘本化”的趋势,而鲜见经典类读本,尤其是古典文学类书籍,这使得小学生阅读的结构发生了偏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高年段学生读古典文学,合情合理,为什么课外阅读课上教师避而不选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古典文学作品小学生读起来有难度;二是课堂中如何教学有难度;三是非潮流所在。宋代大儒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意思是文章是要表达道理、阐释思想的。课堂也同样如此,课外阅读课的课堂应该兼容并蓄,不论古典还是现代,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和学生需要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在课堂上教学。语文课堂之道就在通过短短的40分钟,迅速有效地给学生打开一扇阅读的窗。

一、为什么是《西游记》

1.母语情结。

“语文素养”是2000年修订版“大纲”提出的一个概念。有学者认为语文素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应包括“民族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等”。[1]“母语情结”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情感支撑。四大名著,源远流长,其可读性不必赘述,仅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母语特质就应该选来为学生所读。

2.有趣易读。

《西游记》在四大名著中趣味性最强,情节相对易懂,古白话文的表达也较好理解。北大教授白化文说《西游记》:“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2]其中的感悟,唯有读之,方可得!

3.初小衔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说:“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相较前三学段的要求,明显有一个较大的跃升。即将升入中学的高年级学生将面对文言文的学习,此时阅读《西游记》原著,易使他们对古典文学产生好感。

二、如何爱上《西游记》

1.读不懂就读不懂——自由读:放手去读,博客反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程标准上写得明明白白。杜威曾提出:“教学起点应直接从儿童经验出发,并通过扩展、丰富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方式来学习人类文化知识。”[3]原著“厚”的篇幅、“文言”的表述、“繁复”的情节,在一定程度上都让学生产生畏惧感。经笔者在博客上调查,初次阅读原著的某小学六年级的35名学生中,有20名学生的初读感受是“读不下去”,而原因大多是语言障碍。

笔者又在博客里与学生进行了交流,主要关注如下:(1)《西游记》写作不是用文言,而是古白话文;(2)引导学生关注原著人物形象和少儿版及影视作品的差异。一段时间以后,35人中有22人觉得《西游记》原著是“有趣的”,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些解决阅读困难的方法,阅读得以继续进行。

用博客将课堂交流延伸至课前,打通了部分学生的阅读障碍,可贵的是他们通过交流习得了阅读古典小说的一些方法,这个“琢磨”的过程很有价值。还有部分学生带着困惑进入课堂,使课堂教学变得真实有效。对于学生的“读不懂”,教者不必绕开,应直面教学中的障碍,选择最有效的办法。只要能将学生的课前状态真实反馈,便是教学的宝贵财富。

2.为什么是唐僧——抓典型:“揪”出唐僧,窥一见百。

《西游记》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天上地下、芸芸众生,选择什么情节和人物作切入点呢?唐僧!

选择唐僧作为切入点有两点设想:

(1)激发学生课堂交流的兴趣。《西游记》原著交流非同一般,降低难度、激发兴趣很有必要,所以以唐僧这个人物为交流的话题,意图是降低与学生交流原著的起点。

(2)引发学生对原文情节的关注。唐僧这个人物形象在原著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西游记》衍生作品中的反差较大,学生稍稍接触原著中的唐僧,就会发现他在原著中的“特别之处”,从而会对原著产生很大的探究欲望。

用唐僧做引子,导入课堂教学:

师出示:阿弥陀佛,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

师:你们想到了谁?

生:唐僧。

这样的开场白,自然而又有所指向,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停留在唐僧身上,从而很好地进入课堂学习情境。

3.原著更精彩——作比较:截取对比,凸显原著。

课前交流的博客中,一个学生问道:“我们已经读过青少版《西游记》了,为什么还要读原著呢?”这个问题问得太有价值了!怎样让学生发现原著的阅读价值呢?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西游记》开篇几回中有不少写唐僧的高僧形象:玄奘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君臣个个欣然,文武人人喝彩。……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

师:青少版也有关于唐僧出发前的描写。

出示青少版相关片段:太宗召见玄奘,让他穿上锦襕袈裟……文武官员齐声喝彩,太宗皇帝喜不自胜。

师:为什么读了青少版,老师还推荐你们读原著?

这一直观的比较,点到为止,让学生见识到了原著描写的细致、生动。读完以后,经过教师激励,学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更有学生感受到了古白话文中的骈句的特色,自然地对原著产生了好感。不由地,笔者想到了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4.这堂课太好玩了——增趣味:经典影视,增色课堂。

视频的引入是如今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的手段,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影视作品多如牛毛,选择合适的视频,为课堂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才是要旨所在。

在一次课外阅读赛课中,笔者使用了《大话西游》中的片段,这是一部改编自《西游记》的电影,情节与原著已经基本没有关联,但是对于唐僧人物形象的解读却十分精彩。于是有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师:《西游记》还被改编成另外一部作品,咱们来看一看。播放《大话西游》视频。

师:唐僧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在原著中发现唐僧很啰唆吗?

师生交流。

《大话西游》中的唐僧责怪孙悟空乱丢垃圾的片段可谓经典,它的出现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

(1)对课堂教学第二板块——领会唐僧俗人形象的教学起始,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教学板块清楚自然。

(2)让唐僧走下了佛坛,用形象的画面展现了他啰唆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原文。

(3)很好地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学生和教师都能在课堂上被幽默的表演逗得兴致盎然。

课后,一个小姑娘走到我旁边,笑着说:“老师,这堂课太好玩了!”这是不是也有这段视频的功劳呢?

5.唐僧怎么会这样——探本性:高僧俗人,还原唐僧。

大多数人对于《西游记》人物的了解是从影视作品中得来的,包括这次授课的对象。他们对唐僧的初始印象是:一位善良的得道高僧。这节课上,就是要让学生见识不一样的唐僧,以至于他们在课堂上就直言:没想到,唐僧怎么会这样!

当唐僧得知比丘国王要用他的心肝做药引时,三藏战兢兢地爬起来,扯着行者,哀告道:“贤徒啊!此事如何是好?”

……

三藏道:“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

学生分角色读完这段师徒对话后,大跌眼镜。唐僧虽然有时懦弱胆小,但毕竟是三藏法师,德高望重,没想到为了保命,竟然愿做悟空的徒子徒孙!学生被这样的片段所吸引。写唐僧,既有洋洋洒洒的高僧形象描写,又有幽默风趣的俗人形象叙述,这便是《西游记》原著!充满人性魅力!

6.博客中再见——接着读:博客呼应,课外延伸。

说实话,在课外阅读课中上《西游记》,是有很大压力的,这样一部厚重的古典名著,一堂课40分钟能做些什么?只能取其精华,点到为止,在短短的时间里,给学生留下最深的印象。就像给学生尝了一口绝世佳肴,并透露了一点烹饪方法,想吃?自己去做吧!博客让这堂课外阅读课没有随着铃声的敲响而终结,我们相约,接着读下去,把自己阅读《西游记》的感受记录下来,博客中再见!

三、爱上《西游记》

这堂课获得了南京市课外阅读赛课的一等奖,并受邀上了省、市两次展示课,得到了省市区教研员的肯定和鼓励。作为教者来说,很兴奋。更兴奋的是,笔者通过对授课班级的跟踪了解及博客的延续交流,了解了这样几条信息:(1)35名学生全部读完了《西游记》原著;(2)班级里出现了聊“西游”的热潮;(3)学生作文里出现了“文言片段”。

曾经和赛课评委组的老师交流过自己的上课感想,我说:“只要有一个学生能在这堂课后把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完,我就觉得自己的课是成功的!”当然,这句话只是代表了教者的一种心态,极期待学生能在教师充分施展教学机智的情况下,自由地从课堂中获取阅读的兴趣和信心,还有什么比学生喜欢读《西游记》原著更大的课堂收获呢?

【参考文献】

[1]何惠,李东航.浅谈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养成途径[J].琼州大学学报,2005.1.

[2]白化文.古代小说与宗教[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3]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篇6

“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注重应用实践的室内设计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我国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过多的注重对西方设计理念、设计思潮的追捧,认为西化的、欧化的设计格调和方式能够符合社会人的审美需求。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通常是以包豪斯体系作为基础的,设计案例以国际化风格的室内设计为主,强调一般性的空间造型和功能至上的原则。因此,多数学生的作品设计表现出时尚化、前卫化的倾向。这种教学的结果就是淡化了学生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审美标准的意识,从而使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缺乏中华韵味。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理念,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必要了。

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的途径

2.1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

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传承,后人可以通过前人的记述来对古代文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中寻找创造的灵感,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更具有敏锐性。将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的设计灵感同现代化的设计手法相结合来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可以使设计出的作品更具有民族文化气息。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对一处茶馆做室内设计,需要使作品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的韵味。由于要求比较宽泛,学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我国的古典文化作品的意蕴比较浓厚,通过简单的文字记述就可以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或富丽堂皇或典雅或清新的画面,因此,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在上交的作品中来看,学生也大都实现了这一要求。有的学生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入手来创作,有的则从王维的《鸟鸣涧》入手来创作,而有的则是从戏剧入手等等。学生充分体会作品文字所描绘出的意境,并将自己体悟到的内容同现代化的空间设计手法相结合,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别具特色。

2.2从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入手教学

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来寻找灵感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成品作品入手,让学生从真实的设计中来获取经验,增加灵感。例如,一些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展览馆一般会在设计上突出同中国文化融合的样例。学生在参观展览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展览馆的设计同当时当地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对已经完成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评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展览馆当作自己的设计对象,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设计,又同原来的设计相比有哪些更适合的地方。通过学生的实地参观和展览,以及不断地比较甚至再创作,学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3、小结

篇7

实践证明,流行歌曲在中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已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话语符号和随时翻阅的“青春宝典”。流行音乐体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格,而新的音乐风格总能恰逢其时地出现,它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尤其对语文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那么,如何利用流行歌曲的影响力帮助学生学语文,又如何利用流行歌曲的影响来教语文是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探索的课题。语文教材本身也选用了大量的歌词: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民歌歌词,等等。这里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如果流行歌曲能运用得当的话,就会对古典文学的教学起到优化作用。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利用流行歌曲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

利用流行歌曲创设教学情境应视课文类型而定,或激昂、或舒缓、或活泼、或古典、或现代……选择合适的流行歌曲帮助学生理解体悟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播放王菲的同名歌曲,让学生在王菲的天籁之音中去感受词人对天上人间的向往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可以播放江涛的同名歌曲,让学生在气势如虹的音乐氛围中自然感悟愚公坚忍不拔的意志及不同凡响的气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可以播放屠洪纲的同名歌曲,让学生在侠骨柔情、余音袅袅的旋律中体验那段千古绝唱。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古代的诗歌也都是兼具音乐性的。

很多有价值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古典文学中找到源头。比如学生都喜欢周杰伦的《东风破》,它的歌名就是一个词牌名,它的内容也很有古典的味道;还有那首《寂寞沙洲冷》灵感就来自苏轼的《卜算子》: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首伤感的《涛声依旧》源自张继的《枫桥夜泊》;江凯文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后弦和小昔米的两首《西厢》等都是从古典文学中汲取了很多养分。

通过这样的沟通,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古典文学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只有根植在古典文学肥沃的土壤中,现代流行歌曲这课青苗才能茁壮成长。也只有学好古典诗文,才能更好地欣赏流行歌曲,更好地唱好流行歌曲。明白这两点学生就会对古典诗文产生崇拜,有更深的理解和情感,从而激发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开设流行歌曲鉴赏课,挖掘鉴赏语文教学的深度

当今中学生接受新事物快,酷爱“流行”,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鉴赏流行歌曲,如:“流行歌曲中的古诗词”、“流行歌曲中的意境美”、“流行歌曲中的哲理”、“流行歌曲中歌词的积极性及消极面”,等等。屠格涅夫说过:“有些情感是我们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意会作用于审美者的心灵接受机制,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远比言传来得深刻,因为意会可以给予审美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语文课堂上,流行歌曲的巧妙穿插,就起到引导学生“意会”的作用。如方文山在《爱在西元前》的歌词中写到:

“祭祀神殿征战弓箭

是谁的从前

就在人潮中你只属于我的那画面”

“祭祀神殿征战弓箭”这四个名词没有任何联系,只是设置了一个给人充分联想和想象的场景,仿佛把我们带回了远古那神秘的古战场,似乎亲眼见证了一场遥远而古老的战争,这是一种我们在诗歌词曲中才会见到的独特手法,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六个词就勾勒出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景象。我们要引导学生鉴赏《天净沙·秋思》的这种特殊的手法,就可以先鉴赏这首学生都熟悉喜爱的歌曲。

还可以引导学生巧用流行歌曲的歌词歌名移花接木地进行作文拟题,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就这样被评语征服》、《伤心总是难免的》……也可以引导学生巧用流行歌曲的一些手法来进行作文构思,等等。如韩红《天亮了》“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就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就是那个秋天,再看不到爸爸的脸,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不要离开不要伤害。”简单通俗的语言文字表达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加上音乐的催化,使得文字的表现力更加怡然自得,更加亲切。作文时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最平凡的真实,记录最深刻的感受,不要华丽的辞藻,真实最可贵。

再如《最浪漫的事》,歌曲开头描绘了一幅简单而动人的场景:“背靠着背坐在地毯上,听听音乐聊聊愿望,你说我越来越温柔,我说你放我在心上……只要我想你就记住不忘。”于是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能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老到我们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歌词简单但是深刻,所表现的就是人们所向往的平凡的生活,真实所以浪漫。借此指导学生在写作自己文章时要善于观察生活的真实和平凡,从内心出发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在学习课文或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掌握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来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的写作方法。

篇8

一、传统文化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传统文化散发着思想的光辉,蕴含着人类的人文精华,表现着高尚的情怀节操,体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生产实践的高级技能人才,这一目标使学校和学生过于重视专业课和实践课,重视理科知识而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广博深邃,富有哲理性,注重人的道德修养,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仁者爱人”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除此之外,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都是至今仍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周易大传》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教育担负着创新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具有创新精神是新时代人才素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历史上很多为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爱因斯坦有着高超的小提琴造诣,从音乐中他得到很多灵感,大大推进科学研究。苏步青、华罗庚等既是数学家,也是诗人,更是道德超群的优秀学者。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钱学森等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大学生成才不仅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积累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质,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增强创新灵感,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塑造学生优良人格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很多人为生活奔波,为利益拼搏。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享乐至上的思想。要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有必要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天人合一”的传统,继承传统儒家文化追求“内圣外贤”理想人格的传统,追求“人格和谐”,提高人文素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充分利用高职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语文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来自经典,以文学作品为主体,兼顾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凝结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修养。

(一)整合教材,精选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和课时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对教材内容做出取舍。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要精选教学内容,按不同时代或不同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篇目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丰富的思想性,高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方法,拓宽视野

高职语文的教学要有别于中学的教学方式。中学阶段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语文教学侧重于工具性,免不了题海战术、应试策略。教师备课围绕着考试进行。高职语文教学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让学生辨别文学的趣味,领悟人文的意蕴,尽情观赏中国文学之美景。但是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与中学教学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让学生闻而生厌。

(三)关心社会,关注生活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各类体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教师应注意将有关的文化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个体思考,生活感悟有机渗透,把课堂延伸到生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文本材料与社会生活的对话。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文化、思想层面上关注社会和生活,有利于学生将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内化。如在介绍老庄和谐思想时,结合现实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感悟,以传递人文思想。

(四)加强教学,陶冶情操

中国优秀古典文学承载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坚强和乐观是古典文学的基调,也是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古典文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重塑人文精神。如屈原的“独立不迁”和“上下求索”的精神,李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精神境界和坚强乐观的态度,激励人们奋进不缀。发挥古典文学作品文的作用,就是通过诸如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文鉴赏等课程,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一个寓教于乐,寓抽象于形象的有效途径,并通过它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坚固持久的人文精神。因此,开设古典文学教育要求教师传递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人文精神,并使之深人学生心灵,成为其人格精神的一部分,而不能仅局限于诗、词、文的趣味欣赏。

(五)寓教于乐,激发机智

语文课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的“说教”,这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为保证学生通过课堂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激发机智,使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除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外,还应采用多种灵活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如辩论、演讲、讨论、情景剧表演、走进大自然及社会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可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在“乐学”中提高人文素质。

篇9

关键词:中华文化经典;礼仪;习惯;《纲要》;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151-01

中华文化经典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所有的古诗文经典中都蕴含着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人。至今还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经典教材。从我国现在正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礼仪的表述中,我们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幼儿诵读古诗文的必要性:“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在各领域的目标表述中较多的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纲要》突出了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同时把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幼儿认知发展的推动力。古诗文虽讲究韵律音节,但其中不乏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经典作品。那些有关礼仪习惯的内容,将对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为进一步论证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对幼儿礼仪习惯形成的影响,我们课题组以《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与幼儿礼仪习惯形成的研究》为题,结合教学实际对此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认真分析,制定了诵读诗文教学中幼儿可实现的情感态度、知识经验、能力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在幼儿园积极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诵读活动中采用的方法

(一)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

游戏永远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游戏,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在小班幼儿学习《三字经》中“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诗句的教学活动中,活动前制作了蚕宝宝和小蜜蜂的头饰,教学时幼儿扮成一只只蚕宝宝和小蜜蜂在辛勤劳动,让幼儿在有趣的劳动游戏中学会朗诵诗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创编了形式多样的民间游戏。如:在教授《声律启蒙·上卷·一东》时,我们让孩子玩“渔翁捕鱼”的民间游戏,在教授《愚公移山》时让孩子玩玩“做大山”,既让孩子学习了古诗文,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又加深了对祖国五千年文化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接受优秀文化熏陶。

(二)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

《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巨大,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创设的好则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古典文学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倡导营造具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大氛围,让幼儿感受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的脉络相连的关系,使幼儿产生强烈中国情结,并且更重视环境与幼儿的互动。

区角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实验班级创设了具有浓郁古典民族风味的区角。如:图书角里有多样性的古典文学丛书,可供幼儿随时观看学习交流:主题墙绘制成充满古典韵味又不乏童趣的背景,让幼儿感受古代风光。

走进我园里,可以看到走廊上的古诗词和古典美术作品。同时,我园利用晨间活动、下午起床等时段,播放不同作者的古典诗词磁带、碟片、民间音乐,让幼儿时常浸润在优美的民乐诗海中。视听文化的结合能使幼儿得到极大的陶冶,似曾相识的体会大大增加了集体学习古典文学的效果。

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对幼儿礼仪习惯形成的积极作用

(一)在礼仪教育中加入国学元素,大大提升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古代人物温文尔雅的言行举止更是引导孩子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以继承。当教师为小朋友发放水果时,小朋友们都抢着要小苹果、小橘子,问他们为什么时,他们会眨着天真的大眼睛说:“融四岁,能让梨。”中国的古诗词是一种最美的文学艺术,让幼儿学习得美而快乐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使孩子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经典诗文是华夏文化的艺术奇葩,闪烁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古往今来影响了一代代人的成长。三年的古诗文教学研究,家长们普遍感到孩子们咏诵经典古诗后学习态度、兴趣、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1 96.7%的家长认为学习古诗文对孩子的发展很有意义

2 孩子对礼仪教育的兴趣从46.6%上升到83%

3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进步,从63.8%上升到89.2%

4 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提高,从63.8%上升到82%

5 孩子的记忆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从79.3%上升到85%

6 孩子的观察能力从69%上升到91%

我们认为对幼儿进行经典古诗文咏诵教学是有成效的,它使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们通过案例研究,也发现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知识面、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进步明显,甜甜的变化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大班的甜甜小朋友是个聪明、活泼、大方的孩子,但任性、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在古诗文活动中让她当小老师,带领同伴诵读,发挥她音乐和语言方面的特长,大胆创编身体动作,表演古诗文。在她的带动下,班上的孩子喜欢上了古诗,而她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活动时倾听的重要。现在的甜甜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能协商解决游戏中产生的矛盾,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在教育中,我们发现:通过筛选的这部分文化经典读本对幼儿礼仪习惯的形成有着较强的促进意义。它对幼儿人格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着积极的作用,使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生活的启迪和为人处事的启蒙教育。

篇10

关键词:阅读生活;关怀伦理;原乡情怀;游戏精神

阅读着,生活着。从本质而言,阅读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阅读生活是一种完整的生命过程,思想永远醒着,状态永远鲜活,交织着关怀与感动,熔铸着传统与现代,彰显着智慧与品质。

从阅读生活的视域审视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流弊诸多:技巧演绎,模式叠出,浮华之后是浅薄,热闹之后见躁动,阅读教学的文化品位、智慧光华渐渐流失。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把师生的生命放在中心,从阅读生活的向度再审度,再出发,让生命于书香雅韵中次第展开。

用关怀伦理照见阅读中的学生

阅读生活手记一:执教《蜗牛的奖杯》,寓意在充满思辩的对话中渐渐揭示。课近尾声,理解能力向来偏弱的小诚突然发问:“奖杯应该是金灿灿的,可是,画面上,蜗牛的奖杯为什么是土黄色的,颜色有点暗?”虽然直觉这个问题没多少价值,但依然认可并尊重它的存在,“有意思,为什么奖杯是土黄色的呢?”学生们商讨、纷纷发出了声音,给出了如下理由:①课文里说蜗牛成天背着奖杯,得意洋洋地炫耀嘛,奖杯是金属做的,它天天被蜗牛背在身上,接触空气,就要生锈,颜色当然要变暗了。②是蜗牛的自大害了奖杯。再金光灿灿的奖杯也不能这么成天背着,太阳暴晒,大雨浇淋,自然要失去光泽了。③奖杯原本很喜欢会飞的蜗牛,可是,后来,它感觉蜗牛太自以为是了,觉得和蜗牛在一起做朋友很没意思,心情灰暗,于是,颜色也就变得灰暗了,成了土黄色。④画家有意画成这样,他想通过奖杯颜色的变化来反映蜗牛的悲剧。那一刻,突然明白,阅读生活的美丽在于尊重并倾听儿童的声音,让每一个儿童成就美好的存在。

认真了解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只有珍视学生的真实需要,才可能真正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帮助,让他们有机会站在学科教学、课堂生活的正中央。如果不去考虑并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育教学是目中无人的。

将关怀伦理的哲学迁移到阅读教学实践中,旨在引导教师用与儿童真实相遇的生命哲学对教学进行品格定位、价值省察与细节关注,从而寻找到适切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路径。

关怀伦理,启示教师用“陌生人”的理智视角来关照学生 长期的教学,容易使教师对学生积淀出某种“看法”,且会沿着特定“看法”去看待学生。教师应该回到每一次与学生相遇的事实本身,用“陌生人”的眼光看学生,看清儿童世界的多样可能,这是儿童语文阅读教学公平的内在诉求。“陌生人”的视角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教学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视域、情感、氛围,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教学中,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关怀伦理,启示教师要始终如一坚持学生本位的高质参照 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深入对话的过程。我们应立足在学生的经验世界,并以此为教育参照,这样才能有效抵制教学中的成人镜像,发现学生需要什么,虽然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许会流于琐碎甚至零散,但这正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儿童的原因,这也恰是最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起点,允许它进入教学,意味着教学过程将成为凝聚着真实的对话与交流、交织着理解与感动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阅读状态,调整教学流程,寻找适切的阅读生长点。应以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为教育意趣,以情悟情,以心契心。这种关怀才足够真诚。

关怀伦理,启示教师为学生阅读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敞开道路 教师应该努力建立儿童本位的科研观,认真琢磨、反思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具体阅读实践。通过事实基础,彻底了解学生的状态,真实触摸他们的学习心路。比如,我们可以经常开展聚焦于阅读实践课的“细节研究”与针对个别学生的“教研活动”,我们应该用一个师者的美丽情怀与丰沛智慧建构完满的精神生活,提升其阅读品质、生命价值。这是一种深度的关怀。

关怀伦理的终极指向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看得见每一个人,这种看得见不仅仅是指看得见学生自然呈现的外在表情、学习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看得见他们灵魂与思想深处的模样。

用原乡情怀延续母语根脉

阅读生活手记二:一则触目的新闻: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情节被“恶搞”――宝黛初会是宝玉“性骚扰”,黛玉成了“二奶”,宝钗又有了外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叹被篡改――“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面对经典文化遭受的肆意解构与蓄意败坏,众多学子却广为传诵,奉为“潮流”。“蒹荚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雉鸠,在河之洲”……抚摸这些远古的诗句,除了对美的感动,内心隐痛:它正渐渐远去!台湾资深学者李敖说:“中文是一个活的语言。”这语言有交错的目光,有感情的余温,有流淌的血液,有亡灵的经验,有民族的精髓。

“原乡”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换言之,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借用原乡的意蕴观照我们的母语,这是世界上最有原乡意象的语种。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有着纵横五千年的渊源宗系,汉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信息容纳其中。汉语文字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具有可充分挖掘的自身优势,并在大数据时代凸现出历久弥新的文化光辉、现实意义。

然而,在走向现代化乃至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母语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果千年传承的薪火文明一旦失落,人类社会无疑回到了“蛮荒”时代。请让我们记得住乡愁,用原乡情怀去延续母语的根脉吧!

记得住乡愁意味着阅读教学要拒绝古典之殇 中央电视台《看见》节目主编王开岭先生说:“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作为在母语中浸润的华夏子孙,难道不应该为古典之殇而深刻省察吗?古典作品,有种子的能量!是我们民族共同的根,母语教育的衰落将带来中华文化生存状态的日渐逼仄,带来民族精神的逐渐失落。这是有志于母语教育的人所不愿看到的。

于是,我们领着学生走上了打通五感的复苏之旅。钱钟书先生在《通感》里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不分界限。借助媒介,开设“古典文学书影”课,通过赏析影视古典名著,让学生看得见古典文学的体态神韵,引发阅读古典文学的向往之情;设计“打捞一轮千年明月”为主题的微课研讨、微博故事会、微型吟诵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听见古典文学的声韵节奏;组织“小小易中天”“小小于丹”等论坛活动,让学生联系当今的大数据时代来解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经由讲述、争讨、思辩,学生开始多维度触摸古典文学的气息,闻见了古典文学的芬芳优雅,感受着古典文字郁郁葱葱的生命活力。我们坚信,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他们的生命将因此熔铸出某种深度,涵养出广阔的心胸和优良的美德。

记得住乡愁意味着阅读教学要回归文化命脉 语文是在文化的土壤中生长的,是滋养每一个儿童精神世界的丰沛源流,是用语言为基石和载体编制的文化。如何才能让儿童经由母语文化的熏习,涵养出广阔的心胸和优良的美德,视母语为心灵故乡?①浸润濡染。充分利用汉语的文化秉性,借助开拓阅读的疆域,来开拓文化视野。比如建构人文主题文化课程,意象主题文化课程等。②活动为媒。设计一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语文活动。比如朗读、观察等认知性活动,强调的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比如品味、体历、感悟等陶冶性活动,以音乐链接文学作品,以文字诠释美术创作,寻找语言文字的诠释,以山水神韵打开思维,释放灵感。让儿童通过角色置换或扮演,从角色立场展开学习。③融贯综合。儿童的语文素养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关注并尊重个体经验的积累,用主题视野统领教学内容,设计综合性体验活动,敞亮学生的内心。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语文,博大精深,真正适合她的阅读教学既需要“入世”的锋芒,又需要“出世”的境界,其终点皈依是雕塑师生的灵魂,而不只是认知文本。

用游戏精神回到阅读的“百草园”

阅读生活手记三:2014年开春,许久未雪的江南竟然雪花漫舞。因为雪,阅读课堂的门窗推开了。百草园里,有了一群仰着脸迎接雪之吻的孩子,他们追着雪跑,追着天空跑。这一天的阅读作业就一个字“雪”,没有任何技巧策略的提示,没有任何文体的限制。创意纷呈。有孩子合作了绘本版《流浪雪》,图文并茂,意蕴深长――“我在百草园遇见了雪,它正流浪,我问它为什么来,它说为了一朵开在春天的玫瑰。”有孩子用小诗的形式表达着一种儿童的直观哲学:“雪,是天上的时间,当它回到大地,就会成为河流的一部分。”;有孩子搜集并摘录了名著、诗词中与雪相关的语句;有孩子研究了雪的形成撰写了一段类似科学小品文风格的文字;最有趣的是,一个孩子练习纸的一角湿漉漉,他这样写道:“老师,我想把雪留在这张纸上,它还是走了。但毕竟,它真的来过。”雪,感动童年的梦想!

现代儿童理论认为“儿童的时代应该是游戏的时代”,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过程,演绎着儿童生命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