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工程企业;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4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程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加之建筑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工程企业又不得不以低价来获取竞标的建设项目。2003年,财政部积极适应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试行)》,从源头上规范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对建设单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内部会计控制就是指单位内部各部门和人员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对每项经济业务的决策、成立、确认和处理,都按照相关的制度,经过2个或以上人员、部门办理或审核,以达到相互监督和相互制衡。本文结合当前工程企业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加强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以期提高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工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工程企业建设项目成本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工程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观念薄弱。在许多工程企业,仍然把项目成本管理只看作是领导与会计人员的责任,没有形成全体员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意识。

(2)对项目成本的管理不到位。人工、材料与机械是建设项目成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对这三大要素的管理出现了问题,则影响了对项目的总成本的控制。人工业务素质低、材料采购控制不严、机械使用管理不当,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项目的成本。

(3)投标时缺乏对报价的控制。有些企业为了赢得投标,缺乏对报价的控制,不惜以低价竞标,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经济效益。

(4)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许多工程企业采用财会人员缺乏专业的业务素质。无法完成对建设项目的事前预测、事中掌控与事后核算的综合分析,导致其他部门无法及时对建设项目做出及时的措施,从而提高了项目成本的消耗。

三、加强工程企业建设项目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

(1)要增加企业整体的成本管理观念。

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全体员工、并且是项目施工全过程的任务,必须要在全企业范围内树立成本管理的观念意识。把项目成本管理看作是全企业、全过程的共同目标与任务。这就要求上至领导干部、项目经理、财会人员,下至施工各部门一致联合起来,相互沟通与配合,形成对成本管理的共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利益激励或是培训的方法来提高员工对项目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从各个环节上为项目成本管理打下基础。

(2)加强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1)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决策是工程项目业务的首要环节,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任务书等阶段。由于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大且协作部门多,因此《规范》中规定“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工程项目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并要求建立工程项目的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过程应有完整的书面记录。财会人员应参与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评审。

2)概预算阶段。概预算包括勘察与规划、初步设计与概算、施工图设计与预算等3个环节。设计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设计阶段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为80%,而施工开始后节约投资仅为20%。建设单位对大型工程应尽可能进行设计招标,组织工程、技术、财会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审查初步设计和概算。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控制设计标准与主要参数,通过施工图预算审查,确定项目造价,控制目标应不突破设计阶段确定的设计概算。财会人员在这一阶段应对编制的设计概算进行演算和复核,审查编制依据的合法性、时效性及适用范围;概算项目是否完整,是否存在漏列、错列、多列的现象;设计概算是否完整地包括项目从筹建到竣工投产的全部投资,工程量的计算是否准确,定额套用是否正确,费用计取和汇总是否合理等。对概算超估算的应要求有关部门进行论证,决定修改或重新办理报批手续。

3)招投标阶段。招投标阶段包括招标、投标、开标、定标和合同管理等内容。财会人员应直接参与或委托中介机构参与编制、审核招标文件,参与承包单位合同的签订。财会人员在这一阶段要审核标底计价内容、计价依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以及标底价是否在经批准的投资限额内;对招标文件中投标人资格的财务标准、投标报价要求进行审查;按招标文件及标底确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投标单位进行审核和比较;审核合同的金额、支付条件、结算方式、支付时间等内容。

4)价款支付阶段。在整个工程项目中,施工阶段是大量建设资金投入的阶段,也是工程项目控制问题较多的阶段。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必须坚持工程按设计要求实施,使实施阶段支出控制在施工图预算以内,施工图预算又要控制在初步设计概算以内。财会人员在这一阶段要对工程项目资金的筹集和到位情况进行计划、安排,保证工程项目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可靠性,不得挤占生产资金;对工程合同约定的价款支付方式、有关部门提交的价款支付申请及凭证、审批人的批准意见等进行审查和复核,复核无误后方可办理价款支付手续。对因工程变更等原因造成价款支付方式及金额发生变动的,要提供完整的书面文件和其它相关资料,并对工程变更价格支付业务进行审核。加强对工程项目资金筹集与运用、物资采购与使用、财产清理与变动等业务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反映工程项目资金流入、流出情况及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情况。

5)竣工决算阶段。财会人员在工程竣工后,应及时开展各项清理工作,主要包括各类会计资料的归集整理、账务处理、财产物资的盘点核实及债权债务的清偿。财会人员要对施工单位提交的竣工结算书进行审核,要以合同、签证以及定额作为审核依据,按有关部门审定金额作为工程款结算依据。在进行工程款结算时,应按合同的要求提留质保金。由工程技术人员和会计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竣工决算,如实反映工程项目的实际造价和投资效果,及时组织决算审计,编制交付财产使用明细表。对完工工程,财会人员还应参与后评价工作。

(3)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定期进行成本核算与内部的审计工作。

首先,要不断地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以及业务素质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成本核算提供保障。其次,财会人员要定期开展项目的成本核算以及内部审计工作。通过成本核算与审计,加强对项目成本的预算与控制以及监督。最后,还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把项目成本管理网络信息化,可以推进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通过信息化管理,加强各个管理部门的联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对项目成本进行动态管理,提高项目成本的管理效率与管理的精确度。

四、结语

总之,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指标,也是工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工程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特点,从各个环节加强项目的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这样才能在竞争中降低施工成本、以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工程企业的竞争力,确保工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兢红.试论企业成本控制保障措施的构建[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3.3.

篇2

关键词:我国内控评价规范;问题;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2

要探讨内部控制评价,首先要明确其定义。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所称内部控制评价,是指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一、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现存问题

1.评价主体尚不明确

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依靠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实施的,呈现只重视外部评价主体,忽视内部评价主体的局面。但是,从实践来看,仅仅通过注册会计师定期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外部评价,已经不能满足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和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不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正式的审计委员会,很多上市公司中虽设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独立性不够,有的隶属于总经理,有的隶属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职能很难真正实现。因此,上市公司必须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定位问题。

2.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1)内部控制标准的内容有待充实。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指引两大部分。从形式上看,虽然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内部控制框架的实质性趋同,但是缺少像美国《内部控制―评价工具》这样的内容,使得我国内部控制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有待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评价指引虽然也规定了其适用范围,但我国存在众多的小企业,在小企业中由于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因而完善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样非常重要。

(3)内部控制规范立法层次较低。纵观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发展轨迹,除了《会计法》第27条作了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四点规定外,迄今还没有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涉及内部控制的法律,都是部门的规章,容易使其流于形式。

3.评价依据缺乏统一性

我国自进入2006年以来,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各相关部门积极从事内部控制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工作。但是法规的执行范围相互交叉,法规的内容相互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同一个公司可能同时适用不只一个内部控制规范,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可能给公司造成困扰,在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缺乏统一的评价依据。

4.评价工具不够完善

总体来说,我国内部控制评价工具存在以下问题:

(1)评价关注的范围片面。现有的内部控制评价延续了以往结果导向的习惯,大都集中在对内部控制实施结果的评价上,缺乏对内部控制实施过程的关注。

(2)评价方法不够全面。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内部控制评估和测试的方法主要包括: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标杆法、穿行测试法、抽样法、实地查验发、重新执行法以及专题讨论法。

这些评价方法都属于定性的评价方法,过于主观,随意性大、不确定性也大,而且也不容易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因此,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系统量化评价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3)评价报告中的内部控制缺陷在实务中无法恰当区分。《评价指引》指出,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应当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核实的证据,确认内部控制缺陷,出具评价结论,编制评价报告,报送管理层和董事会审阅。内部控制缺陷按照其影响整体控制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以上内容虽然对后两者分别进行了定义,但是没有具体规定何种程度范围内属于重大缺陷,何种范围内属于重要缺陷,因此,在实务中依然无法恰当区分两者。

(4)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不强。首先,在《评价指引》中,规定了评估及测试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含义管理人员容易理解,但是如何把这些正确高效地运用到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获取需要的评价证据,还需要实施细则进行指导;其次,如何根据内部控制的框架和构成要素来系统地确定评价的内容与指标、如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以及检查的频次、如何根据检查结果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等还缺乏实指引;最后,获取证据后如何进行归纳、整理,如何系统的进行列示,这就需要制定一些通用的、专门的评价工作底稿,供企业采用,这样也利于对缺乏评价经验的企业进行评价工作的指引,引导他们应该从哪些问题出发。

5.评价成本过高

美国颁布《萨班斯法》后,社会各界对其具体执行存在很多争议,其中以执行成本为甚。该条款的执行成本远远超过公司的预计,从而使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成本在执行中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内部控制评价的执行成本过高,导致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总成本超出其所避免的潜在风险损失与形成的控制效果之和,则这一内部控制是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

从以上的论述得知,我国尚未可操作性的评估指南,从而大大提高自我评估的成本,限制了管理层自我评估的积极性。

6.披露不充分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终评价结果如何,内部控制评价能否最终发挥其作用,需要通过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披露促使内部控制的改善。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披露要求越来越高。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尚没有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也没有统一的披露格式和要求,导致自愿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比例较低,即使披露了,也是简单的几句话。

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还存在不少缺陷,直接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要改善公司的内部控制治理结构,必须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因此,以下就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提出一些建议。

二、改进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议

1.完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1)充实内部控制标准的内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供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原则性的标准框架,还需要转化为可供操作的具体规则,可以出台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南,作为基本规范的讲解,并对企业如何执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指引进行说明。

(2)积极、稳步地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立法。我国需要借鉴《萨班斯法案》对内部控制立法。通过立法,可以从法律高度规定企业适用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解决内部控制法规“群雄并立”的局面,从而使内部控制的评价依据统一起来,减少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依据不统一的困扰。

(3)解决中小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问题。我国可以参照美国COSO委员会制定的《较小型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南》的做法,对小企业如何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使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提供指导。

2.评价内部控制实施过程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由一系列环节和活动构成。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过程划分为具体的几个环节,然后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过程评价体系,对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进行评价,达到对内部控制实施过程评价的效果。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我们应该将内部控制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比性。目前我国学者已提出了好多内部控制评价量化评价模型,比如,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这些量化模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环境,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应该继续改进和完善这些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争取尽早建立一个适用范围广、能够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性和综合性集于一身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并结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内部控制评价提供有力的工具。

4.提高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

我们可以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操作实施细则,对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如何使用、在实务中如何恰当区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如何根据内部控制的框架和构成要素来系统地确定评价的内容与指标、如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以及检查的频次、如何根据检查结果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等进行详细的说明,同时,制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常用的表格,将获取的证据进行归纳、整理以及系统地进行列示。

5.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效益分析

美国的风险基础评价法在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时充分提高了评价的成本效益和效率,我们应该参考风险基础评价法“自上而下,风险基础”的理念,同时将经济性纳入评价标准,在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运行成本,使有效性和经济性统一起来。企业的本质在于盈利,无论是控制哪一类的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都是利用受约束的资源为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奠定基础或直接服务于价值创造。事实上,在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的控制关键点识别和控制流程设计都是权衡成本与效益后的理性选择。

6.加强内部控制评价的宣传、培训

内部控制评价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鉴证能够释放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的信息,使得投资者得以对管理层内部控制行动和自身的投资风险做出判断,也有助于企业其他外部相关利益者的决策。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内部控制评价的宣传,提高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在提高公司治理透明度和树立投资者信心的功能方面的认识;同时,我们还要进行内部控制规范及其评价指引的培训,使他们不仅从理论上接受和掌握,而且还能将理论贯彻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

篇3

【关键词】全面内部控制 酒店业 框架

一、我国酒店业内部控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加快,一些酒店类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酒店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引入了内部控制机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没有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框架

在内部控制建立过程中,没有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框架,因此造成控制漏洞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内部控制只是针对员工的事情,与管理人员无关,二是较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缺乏执行监督或动态管理。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乏执行的依据或标准

主要表现在制度没有覆盖酒店内所有部门和人员,也没有贯穿酒店所有业务流程,存在许多漏洞。甚至有的酒店认为有了质量标准控制、服务标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就是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了。

(三)内部控制监督及评价机制缺位

目前现状是酒店管理人员只机械执行本单位的内控制度,但在职能上缺乏监督及评价机制,不利于酒店内部控制制度改进和完善。

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不重视,疏于内部控制建设

主要表现在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上,比如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或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做给别人看的;也有认为强化内部控制就是增加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和方法不明确;更有认为中小酒店由于受规模、人力和财力的限制很难进行内部控制。

(二)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行业环境或外部环境缺失。目前没有一套专门针对酒店全面内部控制的制度,即使有的酒店参照国家内部控制有关规定,进行了部分内部控制建设,也是片面的。

酒店内部管理因素包括管理人员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和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经营理念等都受大环境影响,对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环境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三)内部控制的执行受成本效益约束

实施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必将使酒店存在众多的控制环节,由此产生的复杂控制措施,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控制成本,同时也将影响到酒店的整体经营效益。因此,很多酒店在设计有关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控制成本问题,当实施内部控制成本大于控制效果而产生的损失时,就认为没有必要设置控制环节或控制措施,但结果就是某些风险得不到控制,一旦酿成重大损失就难以弥补。

(四)酒店行业整体风险意识水平低下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酒店行业的竞争已相当激烈,酒店经营风险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国酒店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并不强。这在酒店行业的投资过程中屡屡可见,很多酒店都是在投资过程中,对风险认识不足,结果导致酒店开业后,经营与预期相去甚远,造成负债累累,经营举步维艰,最终导致破产或项目失败。

三、建立酒店业全面内部控制的框架探讨

(一)特点

全面内部控制是指在传统内部控制的基础上,结合酒店类企业的特点,能够实现酒店整体经营目标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实时的控制系统。与传统的内部控制相比,有如下特点:

1.将全面内部控制定义为一个“系统”,突破了以前仅将内部控制停留在政策、措施和过程阶段。

2.以作业单元管理、业务流程动态运用、外部监督、评价修正等来实现全面内部控制。

3.以业务流程作为内部控制的载体,使内部控制在业务流程中得以实现,实现全过程内部控制。

4.引入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弥补只有内部监督的缺陷。

5.将评价和修正从传统控制中的监督中剥离出来,单独作为重要事项来进行管理,改变过去“重监督评价、轻修正”的弊端。使内部控制随酒店经营业务的调整、经营环境、业务发展等变化而不断变化,实现实时动态控制。

6.针对酒店这一行业,设计具有特色性的内部控制,针对性强,弥补了以往缺少对酒店内部控制研究的状态。

(二)内容

1.现有内部控制方法应用

要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要引用或借鉴以往传统行业的内部控制优秀成果,根据酒店特点来完成。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4个要素方面的控制。内部环境是酒店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风险评估包括酒店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应对等。控制活动包括风险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营运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综合运用控制措施等。信息沟通包括建立信息通报制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等。

2.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始终作为酒店内部控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探讨建立全面内部控制时应将其单独作为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重要内容来进行探讨,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系统控制、收入控制、成本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和预算控制等。

3.质量控制

酒店是以销售客房及餐饮为主的企业,服务是其提供的主要产品。在建立酒店全面内部控制过程中所提及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产品质量控制和服务质量控制。服务产品是无形的,要靠酒店各部门各岗位员工共同来完成,而接受这种无形的服务产品则是客人,服务与被服务存在着一种对应的过程,要保证这一过程处于规范的优质服务状态,就必须在全酒店范围内建立一整套有效质量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建立顾客满意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体系、注重服务细节,主抓质量、增强法制观念注意法律问题等。

4.作业链动态管理

酒店的组织机构基本都属扁平化类型,因此在设计酒店内部控制制度时,应该考虑将内部控制制度与酒店作业链结合起来,形成契合。

(1)要打破传统内部控制的范畴

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基于“财和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忽略了新环境新要求。在考虑各相关因素时,忽略了从酒店整体趋势考虑问题,没有将影响酒店效益的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控制等纳入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忽略了对酒店日常运营各作业单元的动态管理。因此,为了实现酒店业务流程和控制的需要,酒店全面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将其变为一种最优化、简洁和理性的方式或标准,不仅要对静态进行控制,还要进行动态控制,从而实现酒店的全面内部控制。

(2)应是一个完整动态控制过程

在以往的内部控制中,一般是把酒店的各业务单元切割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环节,关注的是单个任务或工作,忽略了酒店各项业务的动态性、系统性和各部门间的系统性沟通性。作业链动态控制的基本理念就是从顾客需求出发,对酒店各作业单元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分析,或通过对酒店流程构成要素的重新分解、组合,以实现所有作业单元的协调统一,从而获得酒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全面内部控制强调的酒店整体的内部控制,而不是强调单个流程。

5.监督、评价和修正

内部控制应该是动态的过程,随着业务的发展,内部控制也应该做出持续的完善和改进。一个动态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该包括内部控制的构建、实施、评价与改进4个有机联系的部分。在构建内部控制时,还应该重视内部控制实施后,业务部门自身、内部监督部门、外部监督部门等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等,从而找出内部控制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和执行性缺陷,对内部控制不断进行完善,对执行过程加以改进等。

一个可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评价结论的可靠性。这是对评价方法的首要要求,一项评价结论可靠性不高,不能达到合理评价水平的评价方法是绝对不能采用的。

第二,评价成本的效益性。低成本、高效益始终是酒店经营者的不懈追求,内部控制本身存在成本效益问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也存在成本效益问题。因此,一种适当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也应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篇4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内部控制 措施

一、建立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手工会计系统中,会计数据所用可见的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在纸上。这种方式有较好的直观性,各不相同的笔迹也可作为控制的手段。采用计算机处理后,会计数据以肉眼无法识别的形式存储在磁盘上,从而失去了直观性。另外,在手工会计方式下,会计核算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及对会计有关法规的理解和执行效果。财务会计部门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建立起一整套管理制度。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许多传统的管理控制方式消失了,而代之以新的方式。这就迫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特点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目标仍然是保证会计资料和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提高经营效率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但其控制的重点、范围、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1.控制的重点转向系统职能部门。实现电算化以后,数据的处理存储集中于职能部门,因此,内部控制的重点也必须随之转移。

2.控制的范围扩大。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与手工系统相比有所不同,以及电算化会计系统建立与运行的复杂性,要求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其中包括一些手工系统中不曾有的控制内容,如,对系统开发过程的控制、数据编码的控制以及对调用和修改程序的控制等。

3.控制方式和手段由手工控制转为手工控制和程序化控制相结合。电算化系统中,所有的控制手段一般都是手工控制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原由的手工控制手段有些依然保留,但需要增设一些包含于计算机程序中的程序化控制。当然,由于电算化程度不同,程序化控制的数量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电算化程度越高,采用的程序化控制要求也越多。两者相结合的特点,反映了电算化会计系统控制技术的复杂性。

三、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风险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也不断地发展,电算化对内部控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不利方面,既认为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加大了内部控制的风险,大部分学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电算化系统授权口令化,业务人员可以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某种程序进行业务处理;内部控制依赖计算机程序,内部控制的程序化使内部控制具有不定期的依赖性并增加了差错反复发生的可能性;电算化会计系统缺乏交易处理痕迹、原始凭证数字化,易于伪造。;会计信息电磁化,容易损坏或丢失。;计算机的自动高效使会计业务缺乏有效牵制;财务信息依赖于原始数据的输入、计算机容易受病毒的侵害等。那么电算化能否对内部控制产生正面影响,既电算化是否可以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比较少。下面拟从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正面影响作一探讨。

四、电算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发展到电算化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但是,会计电算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伴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也不断发展。按照国外的电算化发展过程看,会计电算化发展到现在,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会计单项业务处理阶段。这是会计电算化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计算机主要用于处理那些数据量大、计算简单而重复次数多的会计核算业务,一项具体业务对应于一个应用程序。计算机主要是单机用户模式,人们主要考虑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省费用,会计数据处理的性质和手工相比没有大的变化。

2.会计数据综合处理阶段。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各类会计数据进行综合加工处理,并用来控制某些会计核算系统,具有一定的反馈功能,为内部控制、分析、预测和决策提供更为详尽,更为及时的会计信息。整个数据处理基本上实现自动化。计算机的应用不仅代替了手工处理会计业务,而且开始以“管理工具”的面目出现在企业活动中,出现在会计管理活动中。在此阶段,会计数据仍以“处理为中心”,处理技术仍然是考虑的中心问题。在业务处理方式上,不仅使用批处理,而且使用了实时处理。

3.会计数据系统处理阶段。会计普遍采用电算方式,逐步建立起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在这阶段成批处理、实时处理同时应用,以原来的单项业务数据处理方式发展到“数据”为中心,实现了“数据共享”,避免了重复劳动。从而能更快地提供各种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决策的依据。

4.网络财务阶段。“网络财务”是基于Internet/Interanet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网络财务可以分为几层。(1)是一个企业内部利用Interanet技术构建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2)是企业集团利用Internet/Interanet技术构建本集团的财务体制。(3)是与关联企业联结在一起的业务系统。“网络财务”并非单纯的财务系统,而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协同的综合系统;“网络财务”的各项功能基于管理,核算是其中的一个功能。

在处理电算化的不同阶段,对于内部控制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电算化的会计业务单项处理阶段,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主要是反面的,它带给企业的主要是不同于手工会计的内部控制方面的风险。随着电算化的发展,其对内部控制不仅仅带来新的风险,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电算化与手工会计的差别越大,其克服手工会计下的内部控制局限性的能力就越强。充分利用电算化的有利因素,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克服其局限性,是我们在发展电算化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分析我国企业的电算化应用情况,各种企业的电算化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许多企业还采用手工会计方式或者处于电算化的会计业务单项处理阶段,特别是中小企业。会计电算花程度较高的企业,也基本处在电算化的会计数据综合处理阶段,进入到会计数据系统处理阶段的企业非常少,不过个别企业已经开始尝试采用网络会计,我国的财务软件公司已推出网络财务软件。

五、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积极影响

任何内部控制制度都有其局限性,根据公认的看法,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招呼要有成本控制,串通舞弊,人为错误,管理越权,修订跟不上变化等几个方面。但是,在不同的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下,内部控制的这种局限性虽然不能消除,却是可以改变或影响的。针对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我们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作一比较,看看电算化会计在改变会计内部控制的局限性,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方面,与手工会计有何不同。

1.成本控制。控制成本是衡量一个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的首要指标一个内部控制系统所寻求的保证水平有必要根据其成本而定。一般说来,控制程序的成本不能超过风险或错误带来的损失和浪费,否则,再好的控制措施和方法也将失去其降低成本的意义。内部控制是组织为了达到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的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的各项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实行任何控制程序都是要有成本的,许多理论上非常有效的控制程序不能得以实施,其根本原因就是成本太高,企业不能承受。我们知道,会计电算化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因而也就降低了控制程序的成本。从工作效率方面讲,对于相同目的的控制程序,电算会计的控制成本要远小于手工会计。

以实时控制为例,控制的及时性是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实时控制是及时性控制的最高要求。在手工会计下,对业务(包括会计业务和其他业务)进行实时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技术上是可能的,在实践中也是难以实行的,它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因为对此控制的成本是任何一个企业所不能接受的。但是,在电算化会计的比较高级应用阶段下,特别是在网络会计下,这种控制变得易于实施,而且几乎不增加什么成本,这几乎是其他工作的副产品。

2.串通舞弊。不相容职责的恰当分离可以避免单独一个从事和隐瞒不合规行为提供合理的保证。但是,两个或多人合伙既避开这类控制。串通舞弊一直是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原因。

在手工会计下,通过不相容职位的分离和必要的签字授权等方式防范作弊。但是,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原因,这种控制一般由两个人来完成,特别重要的流程才用于三个人来完成,由于合伙人在基本上是同一个部门长期合作,形成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因而防范串通舞弊是相当困难的。

在电算化会计下,可以大大降低串通舞弊的可能性。由于信息系统的高效率,业务的完成可以由经办该项业务的所有人员实时控制,特别是可以跨部门、跨单位实时自动控制,业务处理过程可以在不同部门的相互协作和相互监督下几乎同时完成,避免了手工会计下业务处理分部门单独封闭运作,使串通舞弊的难度加大,降低了串通舞弊的概率,提高了内部控制水平。

3.人为错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有效程度关键是取决于执行人员的实际运作,不能期望人们在执行控制职责时始终正确无误。工作人员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身体不适、理解错误、判断失误、曲解指令等都会造成控制失效。在防范人为错误方面,电算化会计的优越性就更明显了。再手工会计下,几乎所有工作都由人工完成,要避免人为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是成本上不可行的。随着会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属于人工进行的操作越来越小,企业组织可以把控制的重点放在由手工控制的地方,尽可能地减少人工操作的人为失误。由于人工操作的减少,企业控制人为错误的范围缩小,对此方面进行控制的成本就可以降低,控制的强度就可以加大,发生人为错误的可能性自然就越来越小。

4.管理越权。各种控制程序是管理工具,但任何控制程序也不能发现和防止那些负责监督控制的管理人员和不正当使用权力。或者是处于欺诈的目的,或者是由于时间或成本不利因素的压力,存在管理人员避开,或指标其下属避开某些预定程序的可能性。

管理越权是内部控制最难以防范的方面,管理的干预一直是导致许多重大舞弊发生和财务报表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电算化会计下,可以大大减小管理越权的概率,特别是降低了低层管理越权的可能性。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自动控制下进行的,只有少数特殊业务才由管理层授权。由于需要直接授权的业务减少,并且信息系统的高效率,使管理的控制权可以适当上移,这样可以提高高层对业务的控制,降低基层管理越权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嵇俊康:《会计电算化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5

[2]陈 杰 张 凯:《 会计电算化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

[3]叶芸芸:《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中国会计电算化》,2000.1

[4]扬 帆:《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4.8

[5]王光荣:《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4.11

[6]张素云:《建立顺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3

[7]飞 扬:《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网,2006.1

[8]张凤林:《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软件专业用户网, 2006.5

篇5

内部控制理论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大体上分成四个阶段:1.内部牵制阶段,从原始的组织诞生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这一阶段内部控制的着眼点在于职责的分工和业务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和交叉控制。内部牵制主要通过人员配置和职责划分、业务流程、簿记系统等来完成。其目标主要是防止组织内部的错误和舞弊,通过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来保障组织运转的有效性。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这一阶段内部控制开始有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划分,主要通过形成和推行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来实施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除了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之外,还包括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阶段开始把控制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一起纳入内部控制结构之中,并且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控制环境反映组织的各个利益关系主体(管理当局、所有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主体)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看法和行动;会计制度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分析、归类、记录和报告方法,旨在明确各项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控制程序是管理当局所确定的方针和程序,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标。4.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1992年开始自今。1992年9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主办组织委员会(COSO)了一份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项目标和五大要素,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合理地确保: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适用法规的遵循。内部控制要素包括:(1)控制环境,包括员工的正直、道德价值观和能力,管理当局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管理当局确立权威性和责任、组织和开发员工的方法等;(2)风险评估,即为了达成组织目标而对相关的风险所进行的辨别和分析;(3)控制活动,是为了确保实现管理当局的目标而采取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审批、授权、验证、确认、经营业绩的复核、资产的安全性等;(4)信息与沟通,是为了保证员工履行职责而必须识别、获取的信息及其沟通, 信息系统中包括会计信息系统;(5)监控,即对内部控制实施质量的评价,包括经营过程中的持续监控(日常管理和监督员工履行职责的行动等)、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的结合。

二、内部控制的特征

一般意义的内部控制并非都是成文规定的具体制度,通常存在于企业组织规划、管理办法以及各种作业程序之中,管理者应该用内部控制原则、技术、方法去贯彻实施既定政策。内部控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全面性 内部控制是对企业一切业务活动的全面考核控制,并非是局部性控制。它不仅要控制考核财务、会计、资产、人事等政策计划的执行情况,还要进行各种工作分析与作业研究,并提出改善措施。

(二)经常性 内部控制不是阶段性与突击性的工作,它涉及各种业务的日常作业与各种管理职能的经常性检查考核。

(三)潜在性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行为表现不十分明显,其实它隐藏与融汇在一切作业工作之中。不论你采取何种业务事项,都潜在有控制意识和控制行为。

(四)关联性 在企业内部各项控制工作中,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一种控制行为成功与否均会影响到另一种控制行为,一种控制也许会导致另一种控制的加强,也许会导致另一种控制的取消,或者减弱另一种控制的效应。

三、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理论由来已久,到底该如何理解内部控制,笔者想从控制论、系统论、契约经济学等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内部控制的表象与实质 从表象上来看,企业是一个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由许多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依靠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耦合运动的人造经济体系。要对它实施有效的控制,必须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定义和设计控制体系。我们可以把与企业联系紧密、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企业的构成要素,把联系不太紧密、影响较小的因素作为环境。将企业构成要素之间为了达到企业目标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定义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将环境对企业的影响称为企业的外部控制。并把企业的内部控制进一步划分为企业治理控制和企业管理控制。

从实质上来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就契约本身而言,企业是一个不完备的契约。当不同类型的财产所有者作为参与人组成企业时,每个参与人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得到什么,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这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控制机制,来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篇6

关键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建立原则

一、合法并符合实际原则

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依法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首先,应当根据《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制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因为内部控制是建立在职责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分工、授权、审批、制衡等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都与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责分工密切相关。任何企业在建立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设计控制方法、措施、途径和手段等方面,都必须在《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的框架内进行,不得违反这些法律的规定。其次,应当根据《会计法》所确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原则,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与职责配置要求,特别是对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券、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的规定,设计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配备与及时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原则与措施的重要保证。《会计法》对出纳员职责的特别规定更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应予特别遵循的要求。再次,应根据财政部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和运行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详细规定了单位建立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应采取的基本措施和应具有的基本方法,是企业建立自身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直接法律依据。任何企业建立自己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都应当遵循这一规定,并应在此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该规范的要求予以具体化和完善化。最后,应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银行各项结算纪律与规定,国家《审计法》、《内部审计条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规定》等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优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运行环境。

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都是不相同的,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可能为每一个企业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要使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行并有效地发挥作用,每一个企业还必须根据本企业的经营规模、组织形式、机构设置、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这些情况的发展变化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发展。比如,规模较小的企业,就不可能有较细致的分工,就不能设置较大规模的内部控制;业务复杂、包括较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模就应尽可能大些。

二、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人类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当是效益大于成本的,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也应当遵循此项原则。企业设立的每一项控制措施,都应当是控制效益大于控制成本的,否则,即使该项控制措施有一定的作用,也不值得设置。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非越完整越好;规模过大的内部控制,会使企业得不偿失,是要不得的。值得注意的是,内部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往往是很难衡量的,企业设置内部控制措施时,应当非常谨慎地进行判断。不但要从某项控制措施本身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该控制措施对企业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的全局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不但要从过去的经验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

一般说来,内部控制效益包括直接控制收益和间接控制收益。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本身能够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设置并运行后,使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力得到加强,从而使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其它控制措施所能增加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

内部控制成本也包括直接控制成本和间接控制成本。直接控制成本是指为实施该项控制措施所发生的有关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以及办公场所、用具和物品等的购置费、折旧费和修理费等。间接控制成本是指实施该项控制措施后,可能会使整个企业的办事效率下降,甚至贻误商机,给企业增加的成本和带来的损失。

三、不兼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所谓不兼容职务,是指如果集中于一个人或岗位办理,会增加错误与舞弊发生的机会,或增加掩盖错误与舞弊的可能性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职务。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企业的所有不兼容职务原则上都应当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或工作岗位来执行,这是能够形成相互制衡的控制机制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离开了不兼容职务相分离这一基础,现代内部控制就难以建立和有效运行。

一般说来,企业进行各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可以大体上分为: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等四种。在这四类职务中,除了授权批准和稽核检查具有兼容性,一般来说可以兼任外,其余各种职务之间都是不兼容的,一般应当予以分工执行。具体到更容易出现错误与舞弊的货币资金业务而言,支出的授权审批、资金的出纳和保管、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一般都应当予以分工负责。

四、制衡原则

所谓制衡原则,是指企业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或任何人,都应当既是控制者,又是被控制者,其拥有的控制权力与承受的被控制的压力应当是对等的、平衡的;各项工作岗位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允许出现只是控制者、只有控制权力而不受别人控制、没有相当控制责任的工作岗位或人员,哪怕是企业的最高领导。

能否实现全面的相互制衡,是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有效的重要标准。为此,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划分工作岗位、配备工作岗位职权与责任时,要严格遵循制衡原则;在检查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时,要把各个控制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是否存在权力失衡,甚至失控作为重要内容。一旦发现有失控的岗位或情况,必须及时报告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通过重新配备职权或岗位轮换等措施予以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2001.

篇7

关键词:酒店;会计;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酒店会计内部控制是指通过对各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协调和酒店内部的自我约束,以期实现对酒店内部各项经济运行情况和数据进行全面检测,从而提高酒店的运行效率和创造出最大化的经营利润。完善酒店的会计内部控制系统,便于酒店能够提前预知到风险,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有效规避,同时,也有利于优化酒店内部的资源配置,实现酒店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最终达到创造酒店最大利润的目标。

一、当前酒店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酒店会计内部控制在保护酒店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的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酒店行业中的会计内部控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酒店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时期,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在国家控股的一些酒店中,许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却依然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旧观念,对酒店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甚至有人认为会计内部控制只是简单的财务汇报数据和规章文件的汇总,对于酒店经济创收并无太大作用。其实,这是管理者长期与远期眼光的问题,由于会计内部控制在短时间内无法产生直观的经济效益,故而酒店部分高层管理人员认为会计内部控制只会对酒店管理效率产生束缚,降低管理效率,所以使得酒店会计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缺乏有效的实施。

2.酒店内部会计信息存在讹误

当前,由于我国处于改革的深化阶段,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法律体制还不够完善,这就给部分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弄虚作假的空漏。很多酒店实际对外公布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现状以及负债情况的信息并不真实,而由于体制不完善,所以相应的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也不能到位,这也就给部分酒店虚报会计统计信息提供了可能。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些酒店为了掩饰酒店真实的经营状况和存在的风险,刻意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和统计指标,这不仅妨碍了酒店行业的市场秩序的有序运行,从长远角度看来,对酒店自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酒店会计内部控制执行度不高

由于一些酒店的高层管理人员对酒店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在对会计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没有给与足够重视,导致个别酒店内部管理出现徇私问题,造成酒店资产流失。此外,部分酒店在设置会计内部控制岗位时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应标准选拔内审人员,使得审核队伍中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甚至有些酒店内审人员不具备会计内部控制应有的素质,无法对所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再加上酒店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缺乏完善的奖惩机制,使得酒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大大降低。

二、酒店会计内部控制的重点环节

1.酒店内部成本的控制

酒店内部成本的控制应该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餐饮成本控制,另一方面是采购成本控制。

(1)餐饮成本控制

住宿、餐饮和娱乐方面的消费收入是酒店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据统计数据显示,一般酒店仅餐饮一项的收入就能占总收入的50%以上。扩大收入的方式无外乎开源节流这个大方向,降低成本也是企业创收的重要内容。所以,餐饮成本控制是酒店内部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内部控制人员据应该严格对餐饮成本进行核算与控制,杜绝铺张浪费现象。

(2)采购成本控制

酒店行业比较特殊,采购频繁,而且采购的物品种多样,不仅价格高低有别,种类也是非常丰富。由于餐饮原料的价格波动较大,而餐饮原料的成本占到餐饮总成本的40%左右,所以必须严格加强对采购成本的控制。会计内部控制人员应结合酒店实际的运行情况制定出科学的采购流程和合理的采购预算,从而通过降低酒店采购的成本来提高酒店的经济利润。

2.餐饮收入控制

酒店的餐饮服务部门比较特殊,常常存在服务项目多、顾客流动大、消费档次差别多、结账方式多等等特点,因而常常容易出现财务管理上的错误,有时收入报账的实效较差,不能足额入账、及时入账,所以比较容易造成酒店财产的流失。餐饮收入控制的重点是对单据的控制,餐饮服务部门的每一项操作都需要凭单据进行,内审人员对单据进行严格审核时,如果发现异常问题,可以依据单据追究责任。

三、加强酒店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通过文章上述分析,我可以看出当前酒店会计内部控制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加强酒店会计内部控制,使之更好地为提高酒店整体经济效益服务,文章提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1.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视

酒店高层管理人员的态度以及管理能力,对酒店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非常重要。要确保酒店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首先,要提高高层管理者对酒店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严格把关会计信息的质量,把维护酒店会计信息安全的工作提高到相应的重视高度,从而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通过酒店内部的宣传手段,把酒店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深刻宣传到酒店的每一个员工,使全酒店内部工作人员都能够对会计内部控制有足够重视,全员参与到保护内部会计信息的行动中。

2.有效贯彻落实酒店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要求

要想把酒店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落实到位,不仅要动员酒店各部门积极配合,最关键的是要完善酒店内部的考核制度,从而确保酒店会计内部控制的贯彻落实,提高其执行力度。在考核之余,配套建立起相应的奖惩机制,在酒店会计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明确对相关责任人的惩罚抑或奖励。

3.建立和完善酒店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

酒店内部的监督机制既要包含酒店行政方面和酒店日常工作的监督,也要把对酒店内部的审计工作纳入监督范围之内。管理实践表明,加强对酒店内部审计的监督,尤其是建立全员参与的监督机制,把全酒店工作人员都视作监督的主体,对会计审计予以监督,这是加强酒店会计内部控制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8

我国市场主体依然“一股独大”,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战略投资人的缺乏,社会诚信的危机,加之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执行混乱,这都不利于内部控制建设所需的环境。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引进和研究起步晚。90年代,大都由政府在国有公司强行推进。直至目前,才有财政部颁布两部有关内部控制的试行法规,另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台了《独立审计准则第19号一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我国内部控制的实践时间短,对其认识远未达成一致。内部控制还未形成整体构架,审计对其评价只作为接受其他受托业务的辅助手段,还不能作为一项专门受托业务。有关内部控制法规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评价都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方向的指引,其操作性、推广性、可矫正性及可评价性不够。

二、评价内部控制应具备的条件

(一)评价内部控制应获得法理支持

法是惩处的法,也是预防的法。内部控制作为管理的手段,首要功能是预防错误,保护资产,以降低管理成本和社会成本。内部控制能作为立法的内容将可以为监督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法的普遍约束力促使公司内部控制的控制力度得以普遍提高,有效的内部控制还可以成为横向比较的标准及推广的模式,目前,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内容的法规在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出台相关的法规条例有所涉及,但远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二)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是开展内部控制实践的指南

我国内部控制实践的现状,是由我国所处的市场阶段有关,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还是新兴领域,对如何界定内部控制的概念,架构内部控制及在法律法规上统一表述都存在认识差异。

美国的内部控制理论最为发达,实践最为丰富,成效最大。因为立法、公司、研究都把“内部控制成分沦”作为有关内部控制的立法、制度设计、评价考核的依据和指南-因此,内部控制的领域广,可操作性强,权威性高。

(三)公司对内部控制的需求是评价的前提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公司权力机构或管理当局基于自我利益实现需要而开展,对其评价一是看对公司运作的效率效果有何实质性影响,借以发现经营管理漏洞和缺陷;二是看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以维护及扩展公司声誉和形象。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同的利益主体,庞大的公司规模和业务的错综复杂,都使民主化的管理,透明的信息披露成为公司的必须。评价内部控制着重要评价公司内部的牵制和分权形式和实质能否保护中小投资人的利益。

(四)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评价就需要标准。标准由法律法规,规范条例、规章制度等构成。而内部控制属于管理学范畴,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既要遵循一般原则,也要紧密联系公司的实际,还同参与评价的人员素质有关。

我国对内部控制理沦研究不深,认识不一致,法律法规不衔接,没有完整的行业规范体系,更没有成功的评价案例可资借鉴。

三、内审评价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现存的内部控制环境不利内审评价

1.公司环境。内审作为作为内部控制的内容之一,几乎同内部控制实践同步,推进的动力和范围也同内部控制实践一样,其目的是探索性的。上至国家法规,下至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都是试行。

产生上述的原因,是由公司对内部控制需求决定的。现真正具备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不多,公司规模普遍偏小,管理成本偏高,考核重效果轻效率,控制起点是在事后。

2.行业及法理环境。审计法规定国有公司应当设立内审机构,而今非国有公司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但设有内审机构就不多。疆内民营公司在新疆内审协会登记为会员的只占会员总数的10%。

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才于最近出台,对内审人员的宣传、培训还未开始;内审实务指南也还在酝酿中-财政部有关规范公司内部控制的规定才试行两年。

3.内审的组织环境。我国专业内部审计队伍尚在组建中,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为数极少。目前,内部审计的主要力量是80年代末90年初从企事业组织选拔经过短期培训,在实践中成长起来那批人。内审对公司内部控制评审尚未有先例,对公司所属单位的内部控制评审也极少,中油集团历年优秀内审项目有关内部控制的也只有一项。

(二)内审的范围和目标

从国内内审实务看,主要集中在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某些专项审计。审计的客体主要是公司所属的单位,从未或极少开展对公司的审计-它的目标指向是下属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财政法规的遵循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审计方法依然是传统,经验的。审计思想是事后监督。

篇9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维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正确和财务活动合规、合法,贯彻经营决策,实现经营目标,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实施的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监督检查和调整的制约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对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执行、企业内部经营决策和规章制度的正确实施,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内部控制发展过程

控制是组织为了控制资源,实现管理目标而自发的一种管理行为方式。内部控制的概念是审计人员为了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从组织已有的内部管理中概括出来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发起者也是审计人员,因此多数内部控制是从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核的角度定义的,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也与审计密切相关。理论上认为,内部控制经历了四个阶段: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内部牵制思想是以账目间的互相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主要目的是确保账目正确无误。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认为,内部控制应分为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两个部分。前者的目的是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后者的目的是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以上两个阶段是从目标、控制措施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的定义。由于第二个阶段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导致第三个阶段必须从更高、更系统的角度定义内部控制。所以,第三个阶段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了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概念认为,“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组织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第四个阶段则进一步系统地整合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阶层的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组织的方式,并与管理过程相结合,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个部分,每个组成要素适用于所有的目标类别,每一个组成要素与每个目标都相关。

1、内部控制从狭义内部控制逐步发展为广义内部控制。狭义内部控制指与会计有关的部分,主要用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例如会计人员关注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审计人员所关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等。广义内部控制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与保证经营活动效率有关的部分,即组织管理当局所关注的内部控制,如董事会的设立、管理者的素质、企业文化等。由于内部控制的概念是审计人员提出的,因此第一个阶段内部控制的措施是会计的方法,如账目核对。岗位分离也是指会计岗位的分离,控制目的则是以保证账目正确无误为主。而内部控制是伴随着组织的形成而产生的,它是组织中内生的,并不是外部管制、规范的要求和审计等外力催生的,不可避免地从第二个阶段开始,内部控制就涉及到了内部管理控制的内容。尽管从审计角度看该定义范围过于宽泛,使该定义有争议,但第三个阶段也只是从内部控制结构方面定义内部控制,并没有调整内部控制的范围。内部控制的最新发展――COSO定义,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等内容,而且将前期处于分离的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用结构系统的方式整合在一起,甚至强调内部控制与管理过程的结合,糅合了管理与控制的界限。

2、内部控制的控制对象、控制方法、研究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定义从一般到具体。早期内部控制,以账、钱物为控制对象,后期则以业务过程、管理过程、信息过程等为控制对象。早期内部控制以岗位的内部牵制为主,到后期尽管内部牵制仍为主要手段,但它还涉及到更多的控制程序、控制方法(如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并从会计、审计层次的研究上升到制度、组织协调、系统等角度的研究。从一般到具体表现为,早期内部控制的定义是从控制内容、控制目的入手,侧重于控制目的的表述;在第二个阶段对内部控制的目的取得一致的看法(即包括会计方面的目的与管理方面的目的)后,后期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除了对目的、内容进行说明外,更多的是从内部控制的结构、框架等方面进行具体表述。

3、IT统一了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整合了内部控制各个部分。内部控制定义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审计对象的发展促使内部控制定义变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管理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引起的。两个方面中,IT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IT在组织整个价值链中的深入应用,使组织的业务过程、管理过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内部控制的理论、方法与组织的管理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殊途同归。IT在组织管理、会计、审计中的全面应用,使组织从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中分离出了以处理信息流为主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从分散、零散的状态变为集中、系统状态,并将内部控制的各个部分整合在一起。在COSO的定义中,信息与沟通的主要对象与工具就是以IT为基础的信息系统。

二、当前企业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理解和认识上有偏差。有的企业把内部控制理解为汇总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内控机制。有的企业在处理内控与管理、内控与风险、内控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认识上有偏差,把加强内部控制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一味强调争取所谓的“生存发展空间”,造成违章违规。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规章制度,但制度不全或没有随着业务发展和客观环境的改变而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有些新业务已经开展,但相应的制度未建立;有些制度侧重于法律约束,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有些制度缺乏必要的奖罚措施,更多的则是在实际工作中有制度但缺乏严格的检查。

二是内控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如果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不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或措施经常误解,那么再好的内控制度也很难发挥作用。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1、增强领导内控意识,把内控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内控作用发挥水平高低的关键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这就要求各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势和渠道宣传法律法规等有关政策规章,宣传企业内控制度在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促进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争取各级领导和职工对内控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要涵盖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新的业务不断的发生,就需要相应制定新的制度,有的业务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漏洞要及时修改、补充、完善,不适应的制度要废止,使内控制度覆盖各个角落和环节,不留漏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控制系统。

3、严格按章办事,奖惩分明。内控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做到一视同仁、奖惩分明、考核到位、善始善终,才能使内控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内控制度本身又是一种监督制度,不但要对企业经营进行监督控制,还需对内控部门本身实施再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内控真正发挥作用。

4、加强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内控人员素质。内控人员应该有较高的管理能力,熟悉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有相当一部分人应当成为某一方面管理的专家,这样才能很好地监督执行规章制度,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全面提高内控人员的素质,就必须加强业务培训,及时更新观念,熟练掌握各种控制技术和控制知识,使内控人员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

企业要合理地测算出控制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关系,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内控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即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这就要求内控必须在全面的基础上,既要重点地进行控制,又要提高人员素质和技术,做到高效率运作、低成本支出,使企业在各个方面都能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包头财经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2.

[2]罗建玉,王殿龙等.会计控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1.

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内部控制一直是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关注的重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形成了较系统的研究体系。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目的不外乎追求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什么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作为企业管理者需要知道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及时改善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作为审计人员需要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对有效性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为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财政部了“关于征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意见的通知”,为内部控制的评价提供了思路。本文以此为基础,从注册会计师审计

的角度研究如何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含义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界定。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主体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首先是明确评价的主体,也就是谁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下简称评价指引)规定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评价主体,并且由企业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负责领导本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而且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这是从企业内部的角度说明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评价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但我们认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主体除了企业管理当局以外,还应该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等的外部评价主体,在制度基础审计中内部控制是企业的内部制度基础,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审计委托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进行审计时,首先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和评价,根据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确定实质测试的程序和范围;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也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任务之一,随着《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鉴证指引》),确定了企业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是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企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并发表鉴证意见,注册会计师在实施鉴证工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鉴证意见,并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也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主体。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目的

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不同,评价的目的也不一样,我们对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分为两个:一是企业管理当局;二是会计师事务所。

(一)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当局设立的,用于实现管理目的一系列控制活动。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目的,在于发现企业设计、运行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影响目标实现的缺陷,针对缺陷进行改进,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最终目的是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在接受委托的条件下进行审计业务,接受的委托不同,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目的也不一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接受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时候,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目的是通过调查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发表鉴证意见;二是在接受财务报告审计业务的时候,是对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在获取审计意见的过程中,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其评价的目的是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信程度,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

四、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方法

(一)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在评价指引中,列举了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方法: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标杆法、穿行测试法、抽样法、实地查验法、重新执行法、专题讨论会法,管理当局根据评价的目的从以上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无论是在接受委托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鉴证服务的时候,还是在接受委托对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的时候,其评价的方法应该是以抽样法为主,这主要是由其评价目的决定的。在接受鉴证服务业务时,是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发表鉴证意见,为发表意见需要获得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证据,考虑成本因素抽样法是合适的选择,通过抽样获得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影响有效性的证据,为发表鉴证意见提供有利证据;在接受财务报告审计服务业务时,是对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发表意见,为发表意见需获得充分的证据,考虑成本因素还是选择抽样法,从企业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中选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测试,来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是否健全、合理,执行的是否有效,由此判断下一步审计的重点和范围。

五、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时间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时间根据评价主体和评价的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时间。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时间,可以在年末也可以在年中。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目的是发现并改进对控制目标实现有影响的缺陷,在年末通过评价目标的实现情况,进一步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的缺陷,并及时修正,但这种评价具有滞后性,是结果出现和的补救措施,不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在年中,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在内部控制执行中,适时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能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事前的保证。

(二)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时间。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时间主要是在期末。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无论是在接受委托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鉴证服务的时候,还是在接受委托对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的时候,应该选择在期末,与会计报告提供最接近的时间,能为内部控制鉴证和财务报告发表意见提供更有利的证据。

六、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结果

(一)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是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针对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缺陷提出具体改进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有两种:在接受委托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鉴证服务的时候,要形成鉴证报告,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发表意见;在接受委托对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的时候,是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作为下一步确定审计范围、获取审计证据的依据,对存在的重大缺陷,需要给管理当局出具管理建议书。

七、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内容

(一)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设计的内部控制健全性、合理性、适应性。企业要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以下简称《应用指引》)的要求,设计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但由于受控制成本因素的影响,企业不可能完全按照《应用指引》的要求设计内部控制,但要有相应的替代程序,或者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控;二是运行的有效性。对运行有效性的评价是评价内部控制在某一时点上是否准确运行了,在一定期间是否持续的运行了。

(二)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与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内容是基本一样的,也是从设计与运行的两个方面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山东正泰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