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课堂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阅读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阅读
“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一生本的教育基本理念就是由此而来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局限于课堂,学生不局限于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让课堂的思维放开、放大。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每门学科活动优良的最直接的因素是兴趣。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们从事自己有兴趣的事时会有无尽的动力。这样,如果学生有了阅读文章的兴趣,那么,他们会主动地寻求课外的阅读。所以,教师要尽力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开心地进行阅读,打心底里接受自己想要获取的语文知识。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这种兴趣呢?首先,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悬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人人都喜欢听,在课堂上学生一听到教师讲故事必定是每个人都来了精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样学生就会随着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述进入一个奇妙,有趣味,充满冒险精神,令人感动的语文世界里,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喜欢上语文。其次,在语文课文的讲述中教师也可以巧用引入语和过渡句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并接受课文中表达的意思,让学生不会对文章产生陌生感,认为文章说得很深奥无法理解,让学生对每篇文章都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自己的理解的评价应该带有一定的激励性和哲理,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自主性
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因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性探索,是学生能否在语文阅读课上学习高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主学习也是学生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
想让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变得更有效率不是看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讲得多么生动形象,而应该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是否积极,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不会对课堂产生抗拒感,能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从中获得更好的、更高效的学习能力,这样就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那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应该开展个别学习,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的讨论,整班讨论,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表演、教师和学生互动等多种形式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三、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应该包含人文内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员,学生学习语文这种人文学科就要从这门学科中获得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的信念,提升学生自己的精神层次、审美观和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学品味,让自己得到全方位的升华。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应该融入人文内涵,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格品质,全方位地让学生得到发展。
在我国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各个学习阶段不同的阅读量,我们不难看出,阅读量的积累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高低有很大的影响。只有让学生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使他们在语文阅读课堂学习中有足够的自主性,让课堂充满激情,这样才能使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小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是人生阅读的黄金阶段,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良好的记忆力这些优势,积极地开展阅读活动,加强他们的阅读量,让他们在这个阶段多读多背诵一些著名作家的名著,让他们多积累对他们一生都会产生影响的知识,让他们知道学习语文知识对于他们的有益之处,这样他们会喜欢上阅读,喜欢上语文,能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从而让他们积累的语文知识更多,使得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从上面的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下已经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减少对学生的约束,多增加的应该是对学生的引领;少一些包办性教学,给课堂一定的自由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语文产生兴趣,从而爱上语文。我们不仅要以全新合理的教学理论作指导,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完备和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 低年级 阅读能力
一、阅读的基础——大量识字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二、阅读的指导——耐心细致
1.说好普通话。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是低年段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还有的孩子说话时,懒得张嘴,懒得用力气,造成声母、韵母含混,普通话不标准,说不清楚。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正确范读,并要求孩子唇、齿、口、舌、腭都要用力。
2.训练阅读姿势。特别是站读时,应把书本拿起来,而不应该放在课桌上。
3.会指读。一年级上半学期,我们先从训练眼睛开始,眼睛会跟着字“走”,阅读才有效。随着文章字数的增多,为防止孩子阅读时丢字、加字,可让孩子用手指指着每一个字进行阅读,这样孩子在阅读时眼睛随着手指的移动可以比较准确地找到阅读的位置。
4.从有声朗读到默读。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认为默读有助于思考,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不是这样的,他们的阅读能力不强,出声读反而有助于他们阅读。刚开始我们要鼓励孩子读出声来,而且还要尽量大声,有利于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孩子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应慢慢做到从大声到小声再到无声的过程。
三、阅读的保障——启发想象和体会情感
1.启发想象。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美。学生可以借助于想象,把课文内容从头脑中再现出来,所以在阅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相当重要的。
看中想象,丰富表象是创造想象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图片、动画等,让学生学会观察,为想象积累丰富的素材。
听中想象,听优美的文章、动听的故事、美妙的音乐,头脑中联想人物景物的形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加深对作品的感受。
读中想象,朗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将内心的理解外化,并起到对文章的升华作用。
2.体会阅读情感。低年级阅读教材,或韵文,或诗歌,或童话,或故事,大多短小精美,充满童趣,但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有些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可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却极强,所以,教师最好能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要用自己投入的朗读情绪去感染孩子们,让他们学会尊重作者,体味文章。还可以请班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范读。在读清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前提下,引领他们走进文章里去体验、思考、感悟和表达,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保持他们天真、自然、快乐的儿童情趣。到了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老师就应该稍微的放一放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一旁只要适时的点拨、引导就可以了,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老师和个别学生都示范后,应该提供给全体学生一个学习、模仿、训练的机会,以此来增加他们运用优美语句熟练描述画面内容的机会,即增加全体学生的阅读机会。
四、阅读的方式——多样化
1.分角色朗读。这是孩子最喜欢的读书形式,孩子读准角色说的话并有语气的朗读,慢慢地,阅读能力会大大提高。
2.提问式阅读。阅读不同于读书,要不断提高孩子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因此,必要的提问十分重要。根据文章内容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只要孩子认真读文章就能找到答案即可,不要太深奥。低年级孩子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就很好了。
3.概括阅读。把文章中谁、在哪儿、干什么等大概内容弄清楚。
4.复述阅读。孩子阅读要慢慢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鼓励孩子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内容,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为孩子阅读长的文章打基础,不然会出现读了前边忘后边,读了后边忘前边的现象。第1课《春笋》,就以《我是春笋》为题,让孩子在第二课时的最后进行复述。第6课《蘑菇该奖给谁》则采用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复述。
5.图画表演阅读。对孩子读文章的反馈形式要多样,比如把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表演给大家看,既提高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又了解了孩子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老师和同学可以根据文童的内容进行评价。评价以欣赏为主。师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运用灵活多变的阅读形式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创设人人想读、个个爱读的良好氛围。
篇3
一、构建情境,激活想象
老师单一的说教、分析、总结,是无法引发学生共鸣的。阅读教学就要从体验开始,关注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其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我会为学生创设动人的情境,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巧妙迁移。
在《西湖》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图片,一边一起忆诵《忆江南》,让学生感受到风光美,同时激趣导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西湖之美吧……在优美、清新的音乐声中,我为他们范读课文,并请大家初步感受西湖之美。到此,图片、音乐和导入语为学生构建了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寻找美的兴趣。随后,学生自读课文,并将自己喜欢的段落找出来,和大家分享读后感想。有的说西湖真是一幅画,有山有水;有的说西湖是人间仙境,湖中有湖,湖中有岛,处处皆是美景……学生们畅谈自己的读书感受,兴趣十分浓厚。
二、深入文本,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学生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外界,他们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有时候甚至会质疑文本中的内容。在教学中,我要做的是呵护、引导学生,让他们深入文本,尊重他们的独特理解,鼓励他们质疑并深入探究文本。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兴趣大增,课堂效果也大大提升。
在《开天辟地》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一开始就对这个故事倍感兴趣,学完之后,学生们有很多奇思妙想。有的说,如果说的血液化作了江河湖海,那么河水、湖水等应该是红色的呀,可是现实中它们却是蓝色或绿色的,我认为这里不太合理。这一想法非常大胆,叙述也很有条理。有的说,创造的世界真美,没有污染,没有战争,可是我们人类在哪里啊?这时,马上有人站起来回答,中国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不就是说人类的诞生吗?原来如此,中国古代神话想象丰富,环环相扣。这里,学生们带着疑问去文中主动寻找答案,与同学、老师就某个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三、联系生活,唤起共鸣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学生打开通往文本的大门,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共鸣。这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做一做,尝试创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将文中的事件、情感等与现实联系起来,实现情感的内化。
在《说勤奋》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明白了通往理想的桥梁就是勤奋,成功都是由汗水和心血浇灌而成的道理。课堂上,我请大家列举生活中关于勤奋或懒惰的事例,以此来证明全文的主旨。学生有的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读书不勤奋、不努力是不行的;有的说,勤能致富,“早起的鸟有食吃”,我的邻居就是这样;还有的说,如果懒惰,就会颓废,干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的,最后一事无成……看来不用我说,大家已经懂得用事实来说话了。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引导学生在他们与文本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激发起继续探究的欲望。
篇4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人文素养;课外知识
一、营造氛围,引导阅读
要引导学生阅读,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宣传活动,带领学生布置教室,每期黑板报有固定的读书角,如“名人读书”“好书推荐”“奇文共赏”“读书一得”等。教室四周悬挂学生自己书写的读书名言,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书香环境中。
其次,设立班级图书架,发动学生买书、捐书,组建班级小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500多本印刷精美、可读性非常强的图书摆上了图书架,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图书分类,登记造册,制定图书借阅及管理制度。学生可以随时借阅图书,午休、课间常见学生捧一大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学生也可以把图书带回家,利用早晨起床后的时间、晚上回家作业后的时间以及节假日进行阅读。
再次,争取家长的配合,鼓励家长茶余饭后与孩子一起读书,可以带孩子到书店逛逛,选购合适的图书;也可以到邮局瞧瞧,订阅少儿报刊,让孩子有好书好报可读。教师这种有意无意的引导,让学生耳濡目染,许多学生也因此不知不觉地爱上了阅读。
二、巧借资源,拓展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有意识、有系统地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学完节选的文章,笔者总是要求学生将整本书读完。
课外阅读是自由阅读,一定读什么或一定不读什么,不该由教师或别人去决定,而该由兴趣决定。俗话说:“开卷有益。”只要学生打开课外书开始读,不管读什么,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其实,扪心自问,谁开始读书,不是挑自己喜欢的、篇幅短一些的、情节吸引人的来读?读到人物关系复杂的地方,遇到冗长的描写,有多少人不是大段大段地跳过?因此,名著固然要读,但不适宜强行推荐。当然,“放任自流”,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一种宽容,是寻找合适的时间、地点、场合进行不露痕迹的引导。
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表演和竞赛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丰富多彩的阅读展示,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能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如开展“书香学生”“书香家庭”的评选、具有学生个性特色的故事会、办手抄报、给书中一段话配画、写续集、读书笔记、读书周、诗词诵读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丰富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也是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课外资源开发的主要依据。教师从教材文本出发,综合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拓展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拓展形式,于课堂教学中最佳时机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将文本和课外资源进行有机的融合。此举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活学活用,训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又能彰显教师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完成好单元的学习目标后,剩余的课时就作为学生课外拓展的时间。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实际,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拓展方式。第一,追溯原著,阅读经典。课本中的故事个个精彩粉呈,学生学完意犹未尽,可以推荐他们读原著。第二,融入角色,自导自演。课文内容精彩,人物栩栩如生,适合改编课本剧。第三,说书讲古,故事纷呈。通过讲故事比赛,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阅读的成就感。第四,读写结合,感受深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是什么?是听说读写,而其中最重要的两项能力就是“读”和“写”。语文阅读的训练,从某些方面来说,就是为作文教学打基础,作文也是对阅读教学中所学知识的运用。在阅读完古典名著后写读后感是笔者常用的拓展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感受文章的精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习作中有针对性地有感而发,有利于读写结合。如《草船借箭》读后感中,有学生表达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敬仰之情,有学生则不屑周瑜的心胸狭窄等。学生选材丰富,观点明确,真情流露。这些活动的开展直接把课本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等知识点融入到其中,不仅省时高效,而且实实在在地将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实到位。
篇5
关键词:阅读能力;小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3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石,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提高智力。因此,提高阅读能力要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小学生阅读局限于课堂内部,阅读范围比较狭隘。本人将从小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课堂内外阅读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分析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意见及建议。
一、小学生阅读的现状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往往把学生的阅读教材限定在书本当中,甚至会限制学生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的普及,小学生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电子网络游戏、动画当中,阅读兴趣不浓;其次,小学生缺乏指导,没有能力辨别阅读教材的好坏。
在课本阅读方面,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欠缺,考试试卷中的课外阅读题型也往往是小学生们失分最多的地方。在课堂表达方面,阅读能力匮乏,学生很难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影响小学生阅读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家长往往以分数判读孩子的学习成绩,这就导致家长重视课内阅读而忽视课外阅读,让孩子的阅读范围受到了局限。另外,家长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阅读的榜样,导致孩子在家往往关注电视,喜欢玩耍,而忽略课外阅读。
2.自身因素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的阶段,对事物充满好奇,更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事物,愿意通过电视、网络、动漫接受新事物,而不喜欢文字性的阅读。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则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校园因素
学校往往以成绩判断学习的学习情况,老师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课外阅读,再加之各种科目较多,学生往往没有充分的业务时间进行阅读,而且小学生也没有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这就容易造成小学生的阅读仅限于课堂范围,阅读内容也多限定于课堂教程。
三、课堂内外提升小学生阅读的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感兴趣,小学生才更愿意花费时间投入到阅读当中。因此,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
(1)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阅读
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必须需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阅读。用自己的阅读热情、兴趣来感染身边的学生,让他们也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这样他们才更乐意参与到读书活动当中。
(2)培养榜样力量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榜样,而且榜样的力量能够引导他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在阅读方面,老师可以给学生们树立榜样,例如,可以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些名人的故事,鼓励他们阅读,可以有意识的给他们讲"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古人读书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和读书热情。
(3)鼓舞激励
每个学生都喜欢老师的赞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每堂课前几分钟都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以及自己的所学所悟,并对此进行鼓励,这样能够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一旦形成,就会伴随着人的一生,所以,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尤其是对于课外读物,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方向。
(1)学会做笔记
不同阶段的小学生,理解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年级对学生阅读提出要求。例如,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可以安排对平常阅读中遇到的词语、精美的文章片段,精美语句,名人名言进行摘抄;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写阅读日记,读后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2)培养阅读技巧
良好的阅读技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节省阅读时间,而且可以扩大阅读范围。例如,在读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文章让学生进行不同的阅读,比较精美的文章可以进行精读,故事性的文章可以跳跃式的阅读,对于阅读中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进行标记。也可以培养阅读时的关联性,例如,在讲《蜜蜂》一课时,可以有意识的介绍《昆虫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3.举办阅读活动
单一的阅读务必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因此要提倡读书与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成就,增强读书的欲望。
(1)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知识运动到生活中,将知识转化到自己的脑海中,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可以每周进行一次阅读交流活动,可以每周给学生们布置阅读主题,例如,在讲"我的战友"前,可以让学生提前在业余时间读一些关于的生平事迹,以及与他那个时代相关的知识。然后进行一次关于事迹的探讨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2)开展阅读知识竞赛
知识的学习在于运用,只有在运用过程中,才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老师可以每个月开展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提前布置好阅读知识竞赛题目,这样学生就能够针对这个主题进行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对这方面的知识有全面的认识,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拓展阅读面。例如,在第六册"讲寓言两则"一课中,针对寓言故事,可以开展一次寓言知识竞赛,班级分为三组,学生自己分工进行课外阅读,总结寓言故事,每组可以准备三十到五十个故事,然后让对方进行解答,也可以根据故事回答词语。比赛时不允许带笔记,这样学生就会了解更多的寓言故事,掌握更多的寓言词语,而且也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当中。
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阅读面,拓展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还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课外阅读条件,减少学生课内作业,保障阅读时间,另外,老师也要对学生阅读进行积极的引导。当然,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还需要根据当地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实施,通过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学勇.试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10
篇6
关键词 : 小学语文;生本课堂;阅读教学;基本理念 ;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满依靠学生。”这是升本教育的基本理念。“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以生命为本!读着读着,“生本”二字逐渐放大,一些关键词跃然心上:尊重,理解,信任,依靠,激励,引导,自主,合作,探究……于是,在内心深处搜罗起过往的点点滴滴阅读课堂教学印记,突然间,一个词钻进了我的脑海——体验!体验式阅读追求一种身心合而为一的阅读实践活动,它让学生从自已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入情人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它强调参与活动获得经验和感受,并和他人共享、交流,最后能加以成功应用。这不正是生本课堂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理念吗?
一、“四读模式”保体验
(一)体验在初读时
生本课堂同样注重初读课文时的情感体验。体验式生本阅读课堂,将 “初读”环节通过“学生自我学习提问”来展开。比如,教学《台湾蝴蝶甲天下》一文时,可让学生解题,并根据课题提问,继而理出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带着这份情感体验再到文中寻求答案进行品读,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体验在研读时
所谓“研读,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对构成课文若干板块的问题情境进行研究式的阅读,这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行体验式阅读的主要过程呈现。
(三)体验在品读时
课堂教学中主要抓住特色的语言,抓包含情感的段落,抓画龙点睛的片段,抓环境渲染的语句等,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等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细细品读,析品味,从而获得美感的熏陶和技能的强化。
(四)体验在创读时
即创造性地读,它是学生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的知识内容,形成新的语文技能时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是体验式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如教学《丑小鸦》一文时,鼓励学生说说:你对丑小鸦的悲惨遭遇是怎么看的?对于丑小鸦经历了重重磨难,最后终于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教学情境,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体会,进行了创造性地朗读,充分展示了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成果。
这样,在初读中体验读通,获得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的乐趣;在研读中读懂,获得探索、钻研语言能力的乐趣;在品读中读熟读好,感受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的乐趣;在创造性地读中读出个性,体验语言的魅力,进行语言的运用,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这“四读”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了联系整个生本阅读课堂教学的“读”的网络。
二、“三抓基点”争体验
(一)一抓文本矛盾生成点
当教师与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出现有“矛盾”的对话时,这也正是学生思维之花最旺盛的时候,更是学生在体验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最佳时机。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教师在品读课文时找准其中的一个矛盾生成点:父亲连续几十小时在废墟上挖掘,寻找他心爱的儿子,人们都以为他失常了。他真的失常了吗?继而将学生分成“失常”与“不失常”两个辩论组,学生为此如饥似渴地采撷语言的能量,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孩子们在争辩中提升语言思维,锻炼语文能力,发挥想像空间,升华情感体验,落实三维目标于无痕处。
(二)二抓留白遐思点
生本课堂阅读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求得阅读体验。以《舍身炸暗堡》为例,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可以说,在战争年代里,保存实力对于一个部队来说极其重要,牺牲一个人,意味着我们的队伍将会失去一份战斗力。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选择舍身炸暗堡呢?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既能炸毁暗堡,又能保全自己呢?”学生通过融情体验,办法层出不穷,教师及时给于肯定,接着说:“你们说的办法都很好,可是他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尤其是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爆破手来说,为什么就不能想到这些办法呢?”这时,学生利用文本,跨越时空,将当时的情况一一再现体验,内心升涌的对英雄无畏的敬畏之感油然而生,取得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学生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在感悟生命、感悟生活的过程,从而有效地落实情感目标。
(三)三抓情感宣泄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可见,情感的宣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个性思维的张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体验应该是由教师、学生、文本三个动态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互动空间。
三、“三动方式”促体验
一是主动式体验。主动学习是体验式阅读的首要特征,其保证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活动面扩大和活动量增加所必须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学生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情境表演和师生问答等。形式多样化可以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释放学生的创造“火花”,使课堂充满活力。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探究方式;自主阅读;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57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创造一种平等、宽容、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学习能力,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及时把握或搜集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以便适应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愈来愈快的社会,成为终身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从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上进行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
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自行组织阅读,把阅读的指挥权放到学生的手里,把问题的拥有权放到学生手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和帮助者角色,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教是为学服务”、“教是为了不教”。以下是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教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教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三、激发自主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就会使唤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在小学阅读教材中,有些课文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揣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用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四、延伸丰富的阅读空间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
1. 课内外想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跟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次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如学习《九寨沟》时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学生找到许多描写九寨沟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绍文字,有的把九寨沟的图片资料都打印了出来。这样的阅读、筛选,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不再是只听教师耳提面命了。这样就为他们自己学会读书,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粗取精,淘沙见金。
2. 书本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六大会议、申奥活动、足球比赛;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生活与大自然是学生更为广阔的课堂。
3.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五、学会合作的探究精神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合作探究性阅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过程,从而提高阅读质量。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呢?
首先,可以以主题引导,这个主题可以是关于文章内容,可以是对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考证,也可以是就某个思想观点进行争论,还可以小到对于某个字、某个词、某个句的研究。
其次,可以以问题引起学生探究。这个问题可以是课本中提出来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来的导向性问题。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探究性的学习课题: 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这样就激发学生去主动阅读课文,教学效果相当好。
此外,还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即在阅读前既不确定主题,也不提出问题,只给出阅读范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去提自己的见解。
篇8
小学英语教学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掌握语言进行英语学习,并能简单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适当地进行交流。但老师们一直埋怨学生课上“不会说”、“说不好”,我们农村学校尤为甚之,在英语学习上存在很大的障碍,又缺乏一定的家庭辅导能力,因此我们更应珍惜课堂上宝贵而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我确定了研究主题“开展‘任务型阅读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二、目标分析
1、通过开展这一课例研究,促进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2、通过开展这一课例研究,增强教师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意识,形成并运用有效的提升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的英语教学策略。
我围绕研究主题,选定的课题是牛津英语上海版5B Module3 Unit2 Weather的第二课时,George’s four seasons,是一则故事教学。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George在“春种、夏耕、秋收”时的辛勤,以及在“冬藏”时的喜悦,进一步领悟到“只要你肯努力,就会有所收获”的道理。本课时的重难点是:掌握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以及掌握新授句型…be busy doing …,并能用一般过去式来正确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整篇故事共分为三个部分。 为了让学生掌握重、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设计了不同的任务来达到“从‘扶’到‘放手’”的教学目标。
1.在新授过程中,利用所设计的任务,层层设梯,从“扶”到“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第一部分,简要介绍George的人物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任务:看图回答问题。
T:What was George’s job? What did George have? S1: George was a farmer. S2: He had some pigs, some chickens, some ducks, a cat and a dog.
老师在这里都不用教,学生通过思考就自主完成了这个看图回答问题的任务,同时也将第一段学好了。
2)第二部分,描述George“春种、夏耕、秋收”时的辛勤。我设计了阶梯式的任务。
“春种”一段的任务是:听录音,回答问题。T: 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 What did George do in spring? S1 answers: It was warm and rainy. (此处录音中的正确答案是It was warm and wet.显然这个学生过于紧张,没听清楚录音,但他的回答与正确答案也很相近了,所以我对他进行了鼓励。) S2: George planted some rice. 教师出示答句。
学生在思考并回答问题的同时,就把 “春种”一段的学好了,不用老师多加干涉。
“夏耕”一段的任务是:读一读,将句子排序。 T: What did George do in summer? Finish the task. Ss finish the task.
这段中有两个生词grew, built,所以设计的任务是读一读,排序,让学生理解新词的含义,抓住这段内容的大意,之后再来学习生词。
“秋收”一段的任务是:首字母填空。 T:Autumn was coming. What did George do in autumn? Finish the exercise.(首字母填空)。 Ss finish the exercise in pairs.(两人合作完成)。
本段较简单,教师试着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完成任务。
3)第三部分描述George“冬藏”的喜悦。Ss finish the worksheet.
有了前面的“扶”,到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带着任务“试着学习划线的新单词,然后选词填空”去开动思维,自主完成任务。
2. 巧妙埋伏,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有个主要句型结构:…be busy doing …,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巧设埋伏”法,即在前面的教学中埋伏这个句型结构,让学生理解了它的结构和含义后再拿出来教学。“春种”由老师概括:George was busy planting rice in spring.“夏耕”由师生一起概括:George was busy building a house in summer. “秋收”则由学生概括:George was busy harvesting in autumn.
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新授词组与由老师直接出示相比,前者更能体现“以学为中心,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又能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
四、案例反思
(一)建立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课题组
一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智慧所碰撞出的火花才是绚烂的。成立联合课例研究小组,通过小组一起进行分析,我学到了如何更好地整合教材,将一个Unit的四课时以George为主线进行整体教学,前后课时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二)加强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
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的任务有:将图片排序;听录音回答问题;给句子排序;同桌协作完成练习;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等。重点关注学生在课上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的能力,力争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表达能力。借助多样化的任务形式,听着他们简短但清脆悦耳的英语表达,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心中满是欢欣。
(三)提高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师水平
篇9
【关键词】影视资源;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兴趣
对于当前的小学生而言,影视资源无疑是一个重要知识载体。小学生掌握的很多知识均通过相关影视资源获取。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为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不约而同采用影视资源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亦受到广大小学生的普遍欢迎。如今,国内关于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关于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应用,笔者亦有自身的几点看法。
一、影视资源在阅读课堂中的应用
阅读课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普遍注重阅读课教学。但由于应用的教学方法不当,在很多情况下阅读课均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低效状态。在具体阅读课教学实践中发现,结合影视资源进行阅读课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可有效提升阅读课教学质量。
例如,执教《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虽反复阅读课文,但对赵州桥的具体形态特征仍不能准确掌握。基于此种情况,语文教师随即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从网络上搜集到的赵州桥视频短片(网址:http:///programs/view/x6CgfbVzGbs/)。通过该段影视资源的有效应用,同学们更为直观、深刻的了解了赵州桥的具体形态特征,再阅读课文时他们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又如,执教《神笔马良》一课时,语文教师从动画电影《神笔马良》中截取了部分片断用于新课导入。通过这样的新课导入,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很多课文教学中均可有效应用,可极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参与积极性。因此,在阅读课教学实施之前,小学语文教师需进行精心预设,在备课阶段有的放矢的截取和应用部分影视资源,从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影视资源在作文课堂中的应用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作文课也极为重要。为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也煞费苦心,经常变换教学方式。在反复不断的教学实践研究中发现,结合影视资源进行作文教学无疑也是一个极好选择。
例如,最近一段时间,电视上正热播《江城警事》这部电视剧。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均对其进行了观看。针对此种情况,语文教师在最近的一堂作文课上,便截取电视中有关扬州城市风景的影视片断播放给同学们看。看到这些美丽的城市风景,同学们纷纷赞叹其美不胜收。这也是语文教师所希望能够达到的效果。随即说道:“同学们,我知道你们观看过扬州城市美景之后,一定会对城市景观打造和规划有一定看法。接下来的时间里,请同学们自拟题目,对我市城市风景打造及规划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同学们自拟了很多作文题目。诸如:“现代园林城市的打造构想”、“我也希望我市能成为扬州这样的美丽城市”、“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洁净”等。自拟作文题目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也写出很多优秀作文。
在作文课上应用影视资源,可有效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欲望,让小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环境中书写出更多优秀作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应过于死板,应积极结合影视资源有效提升作文课堂教学成效。
三、影视资源在口语交际中的应用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的重要课型,通过口语交际课的有效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小学生更好实现与他人的交流。为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欲望,语文教师也可适当应用影视资源。
例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上,语文教师播放了一段影视视频,视频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四川的一位老太太,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几名小学生看到后,立即上前将其扶起。做了好事后大家本来挺开心,没想到要走的时候,老人却抓住一名小学生不放,硬说是这名小学生将其撞倒,要家长赔偿自己。这件事情立即引起媒体关注,很多人也对老人的这种不良做法提出了批评。视频播放完毕后,语文教师说道:“看完视频后我相信大家对这件事情都有看法。接下来,请大家以‘我们究竟应不应该去扶起摔倒的老人’为题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有同学认为不应去扶摔倒的老人,风险太大。有同学则认为,遇到摔倒的老人我们应该将其扶起,毕竟视频中这样的老人是少数,大部分老人还是挺好的。通过集体讨论,不仅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所以说,在口语交际课上适当结合影视资源教学是极为必要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口语交际效率,可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参与欲望。
篇10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学习的阶段,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阶段,而儿童文学从始至终都会贯穿在小学生课外以及课内阅读和学习中,同时,小学生很多的课内以及课外活动当中儿童文学也都渗透在内。因此,怎样有效的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使儿童文学的特殊功能在小学生的阅读中得到尽可能大的发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有利于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首先,增强小学生课堂阅读的趣味性。因为课程标准的改革以及教学理论的不断更新,现在,儿童文学已经大量进入了语文教材当中,可以说,儿童文学已经成为了小学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作品中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等体材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均有所体现。
(二)儿童文学有利于小学生阅读基本素质的培养
词语的积累、识字写字、语感等能力是进行语文阅读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学阅读促进小学生快速有效识字、认词。第二,儿童文学阅读有利于小学生思维培养。儿童童话为儿童思维锻炼带来了契机,以童话的趣味性为前提,教师很简单的设计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儿童多种思维方式的目的。第三,儿童文学阅读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二、如何利用儿童文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点燃阅读的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向导”。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儿童对周围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如蚕宝宝如何进食蚕叶,小蝌蚪如何在水中游动,万花筒的千变万化以及蚂蚁如何搬家等都很好奇。同时会提出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如:风车为什么会转?冬天玻璃上为什么有雾气?教师应珍视儿童的这种求知欲,鼓励他们观察、学习,自己去寻求答案。
(二)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这句话,在指导小学生语文阅读儿童文学当中是非常的重要的。老师,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儿童文学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读一遍就就行了,教会了阅读方法,就相当于为学生开启了知识宝库的一扇窗。目前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的现状是读物很丰富,儿童不但不会选书,而且选完书也不会正确的读书。
(三)教师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利用好儿童文学
小学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要通过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度,来创新阅读方式以及丰富阅读课的阅读内容,用创新的阅读模式,来达到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需求。
1.教师要创新阅读课的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创造性的把儿童文学阅读与唱歌、思考、疑问、写作相结合,使学生在与教师互动式的活动中增强对阅读的兴趣。小学语文老师可以采用读与唱相结合的方法,在该方法中,老师们要善于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歌唱的功能与特点,把朗朗上口的儿歌、诙谐有趣的绕口令以及一些经典的对话等引进课堂,通过情景模式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老师们还可以采用读与思相结合的方法,极力的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让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时候和自己的思维同步,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掌握儿童文学中的内容。
2.教师要丰富阅读课的内容
要想丰富阅读课的内容,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课上阅读的时候转化为一种游戏活动,在阅读游戏挡住哦哦那个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兴趣”的第一站是“体验”,要积极丰富教学内容,要让学生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大多小学生都喜爱表现,可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举行“手抄报评比”、“话剧表演”、“课外阅读知识竞答比赛”等。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可开展童话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扮演成儿童文学故事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可以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来进行丰富阅读课的形式,这样,在学生表演的过程当中,就会加深了读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获得一份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以及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从而达到在阅读中获得乐趣的目的。
- 上一篇:成本控制的重点
- 下一篇:工业企业财务核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