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模式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学模式

篇1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阅读教学应饱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有个轻松、自由的情绪。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蹲下身子与学生相处,建立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学生之间平等。于是我走下讲台,与学生整合在一起,把课堂变成讨论、争论的课堂,把阅读课堂变成学生思维最活跃,学生的思考最能表现自我独特个性的课堂,讨论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争论使学生互相促进,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大胆地表现自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体会生活。

二、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核心角色,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高时代性的角色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地发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心声,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是“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桃花源记》一文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教学中,我打破原有古文教学中逐句翻译的教法,有意地创设民主情趣,引导学生踊跃讨论、大胆质疑,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争论中解决问题。

三、转化授课方式,建立学生“自学”机制。

实践证明,单纯讲读的授课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必须转化授课方式,改“讲读”模式为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独立阅读思考,以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授课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应少一些详尽的分析,多一些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多一些学生思维能力的激活与开发,从而使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真正体现以学生“自学”为主。

篇2

所谓“评读理解,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读书为主,以自学为主,使学生在对文章内容大致了解的前提下,大胆朗读,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大家评议,说出依据,达到共识,再读升华。这个模式可以概括为:试读评议练读感情读。

“评读理解,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有三个基本教学环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2.评读理解,部分深究,扎实训练;3.感情朗读,整体回顾,体会目的。

这三个教学基本环节是依据教学中的“部分整体部分”教学原则设计的。三个教学基本环节,都是从读入手,以读为主,完成各环节中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第一个教学基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决定了在部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准确度。第二个教学基本环节是此种模式的关键一环。它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通过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试读、听读、评读、练读,达到对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听读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学生自学提供可能和条件。第三个教学基本环节,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对每一部分的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中,第一个环节是基础,是前提,第二个环节是关键,是重点;第三个环节是检验,是升华。

此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

在这一过程中,认识逐层深化,理解愈加具体,学有所依,学有所得。

2.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

既重视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研讨、理解,又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摒弃繁琐分析,强化熟读理解;抓好语言训练,重视迁移运用;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评读理解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避免了以往阅读教学先理解后朗读的单项训练,使读与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3.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试读时,是在没有任何影响下进行的,完全出自于学生的独特理解。在试读之后的评读,则是在众多学生参与下进行的,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去改正,去补充,加上教师的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将读的标准告诉同学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练读,完成了评读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读入手,评读讨论,找出答案,练读体会,完全出自于自觉自愿,循序渐进,逐步读懂读正确的。

在教学过程中,“评读理解,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1.教学大纲中研读有明确的规定,读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如何使目的和手段达到统一,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而“评读理解,读中感悟”这种模式,在操作过程中,既达到了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的目的,又达到了通过读这种手段,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这种阅读教学模式要求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给每一名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发表见解,展开争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而此模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3.当前小语阅读教学还存在着重视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缺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大量繁琐的分析,占去了学生许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占去了学生许多听、说、读、写的时间。还存在训练一点化,片面化的问题,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全面看问题的观点。而“评读理解,读中感悟”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能力有所提高。

在进行此种模式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

1.师生关系

不仅要体现主导主体的地位,更主要的是师生的感情融洽。因为此种模式,要求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难保证此模式的正常运作。

2.生生关系

在评读过程中,由于理解问题的方法及角度的不同,认识深浅程度不一,造成评读过程中的争议,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要求学生抱着正常的心态,以真诚做前提,帮助学生们正确理解内容,正确朗读课文。

3.讲与读的关系

教师的讲要适时适度,体现精讲的原则,讲在关键处,讲在疑难处,不能用讲代替读,更不能只讲不读,应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标

阅读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教育的不同阶段,都会围绕阅读能力的提升展开相关的教学。阅读教学自小学起就需要引起重视,借助语文等课程来开展正确的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新课标施行后,特别强调了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加科学、客观的表述。同时,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责任越来越重要,开展基于课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十分必要。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承担着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使命。强化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正确地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从书本文字中获取知识的效果,并为提高与人对话思考、语文写作等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良好互动关系也对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有着直接的帮助。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重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所有的教学目标设计均围绕学生开展,想要全面提升阅读教学效果,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认清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探讨更合理的教学模式。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以新语文课标作为教学指南,要想迅速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探索,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2.1强化指导阅读方法:目前,不同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所列文章均在严格的筛选过程中,经受了长时间的学术性、实践性考验,全文具备文学示范性、思想启蒙性。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文章,通过口读、眼观、耳听、心念等多重感官刺激,让学生与课文的作者之间产生心灵深处或思想精神层面的交流,从而完成情感的熏陶与升华。教师利用教材课文教学时,应该尽量减少使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分析来完成学生的阅读,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大家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加深体会。教师可以多鼓励小学生进行创意阅读,或者以不用角度的问题来引导大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展开必要的批判和修改,从而让学生拥有阅读思考的好习惯,提供阅读质量。当然,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放在阅读课外读物上,因此,教师也要针对课外阅读教会学生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方式,设置阶梯型的阅读问题完成正确的阅读。如人教版的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时,笔者按照惯例引导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用不同阅读法。刚开始的初始教学阶段,先让学生通读文章,以浏览的方式找出其中的生字生词,并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结构、内容。第二次阅读课文,提倡小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主要看文章所描述的是人物还是风景,采用怎样的描法,写出了草原的哪些地方,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怎样的特点。这一次阅读,贵在让学生能自己做到在自学基础上的自我体验。最后,笔者将带领学生认真详细的精度课文,让学生们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内心变化,较好地把握文章中心思想,通过理解将自己的个性主张融入其中,当然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尝试同样以草原为题,组织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

2.2注重启发个性阅读:阅读最大的特点在于每一个人所选择的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目的都各不相同,可以充分展现出个性化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引导。课堂上,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课文,引导学生准确地分析文章写作结构、叙事顺序,挖掘其中的人物关系、环境特征,并对详细描写所体现的情感与思维活动进行感受,从而掌握对课文更加鲜明的理解。学生的自发阅读行为增多后,不同的文章因为不同的经历基础和理解能力变得更有针对性。学生在文章中能够得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潜移默化地增加对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时对于十分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反复咏诵后增加阅读快乐,也增进了对阅读行为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如对于有些习惯读童话、小说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谈一谈阅读体会,掌握必要的读书心得,试着让学生自己将童话或小说的故事延续下去;对于喜欢读散文、诗歌的学生,引导他们多掌握其中的精美语句或深含道理的段落。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推荐优秀课外书目,通过学生们阶段性的阅读,共同交流阅读感受,能够让小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交流更加顺利。

2.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很多小学生面对书籍中的文字内容,会产生懒惰、畏惧、逃避心理,缺乏足够的兴趣投入到书本阅读中,这样的做法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还要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先分析语文课本上的精彩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适当地控制学生盲目地阅读,而是选择寓教于乐、浅显易懂、传播正能量的文章来供大家阅读。同时,学生要清楚阅读有助于增加见闻、陶冶情操、塑造人品,从而自动自发地开始结合自己兴趣选择书目进行阅读。结束语:面对新课标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尝试完成对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探讨。现阶段可以通过强化指导阅读方法、注重启发个性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等途径来构建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作者:杨永 单位:平邑县西城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裴翠香.浅谈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3(5):51-51.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担负着教育学生识字、阅读、写作等能力的重要任务。其中,阅读能力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因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意识都受到了抑制,思考能力与习惯长期得不到锻炼,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一、巩固基础知识,减少阅读障碍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是识字与认词,学生只有在熟悉字和词后才能流利地阅读课文,并且也能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思想。探究阅读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课文中生僻的字词,为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确保学生认识课文中的词语,才能使学生提高阅读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在教授课文中生僻的词语时,还要注意结合课文的语境进行讲解。

二、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1.营造和谐气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亲切、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沐浴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使学生毫无压力地投入到学习中。语文是一门语言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需求,只有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2.设置故事悬念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精力充沛等特点,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往往比较关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发展,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制造一些悬念,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便提问:“小女孩为什么要去卖火柴呢?”学生便纷纷回答道:“因为没有钱。”“因为是孤儿。”等等,至此,教师要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但是还要制造出悬念:“那么小女孩卖火柴的命运如何呢?请大家仔细熟读课文,看谁最先找到答案。”由此一来,学生立即对阅读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的驱使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课文中。

篇5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英语已经成为了世界语言,因此英语学科是我国高中阶段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习英语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学习英语知识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到面向世界。然而,阅读作为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在我国目前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校也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进,运用了“支架式”教育模式,此模式是否能对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起到推动作用也是目前高中教学研究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个人所学及经验,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是一种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的方式,有利于把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很多老师通过多次试验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旧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以老师讲解为主,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旧的英语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英语主要以听老师讲课为主,老师讲课以语法和翻译为主。这样一来,就增大了学生英语学习的难度,语法学习和翻译都靠死记硬背,无法达到深入了解。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阅读来说,更是无法理解。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这样就违背了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

(二)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困难

在旧的高中英语教学制度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学生无法进行自主学习,而且也没办法自学。学生自学英语也只能从背单词、背课文这些方面下手,这样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英语方面显得很吃力,而且事倍功半。阅读方面就更显得无从下手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会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应用,单纯的学习而不理解使得学生学习英语违背了学习的真正含义。

(三)课堂效率低下

旧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中,英语课堂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但学校也有标准的教学进度,如果在课堂上反复为学生讲解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为了顺利完成学校教学任务,老师是无法在课堂上仔细讲解英语阅读的。这样就使得有好多同学无法跟随老师的脚步进行学习,也就使得课堂效率降低了很多。

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有利于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围绕学习主题,对所学内容展开层次分析教学的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将阅读划分为清晰的教学层次,有利于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法,对英语阅读进行逐层分析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

(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现在的教学理论中,有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不仅可以减小老师教学压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的知识可以加深印象。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将英语阅读学习进行了逐层分析,可以引学生逐步走入深刻理解中,进而逐渐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多媒体教学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设置问题悬念,在课堂上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环境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老师可以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为同学学习进行铺垫。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听课精神,使得学生可以逐渐理解知识,最后提高学习成绩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各方面能力。

四、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所学和个人实践经验,对目前高中学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得出目前高中学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三点,分别是课堂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自主学习存在困难、老师学生互动少,课堂效率低。“支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好处有三点,分别是“支架式”教学对学习内容进行层次分析,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老师与同学的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效率。然而个人能力有限,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此文章可以对高中英语阅读教育中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洁.支架式教学模式与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

[2]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1).

篇6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大家知道,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把这几个要素整合出语文教学模式,就成了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很重要的课题。

我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当前职专语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教学目标唯书、唯知、唯分,忽视挖掘学生个体的素质潜能和个性品质和能力的培养。

2.阅读教学信息基本上运行于“以教师为中心”的集中式模式中,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的教学潜能。

3.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强化班级教学,忽视小组学习的中介、组织功能和学生个体的独立自主学习活动。

4.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5.在应用信息技术为教育现代化服务的问题上,由于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在许多媒体教学都变成黑板搬家和教科书搬家,结果从“人灌”发展到“机灌”,违背了教育信息化的初衷。

二、新型语文阅读教学结构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新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目标。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目标,是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一系列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激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学生在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实现阅读教学的“低耗、高效、优质”。

(二)新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1.教学目标个性化原则

教学目标既是知识、技能、品德等文化素质的个性化,又是个体身心素质潜能的社会化,由此建构学生的主体性个性结构,培养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2.教学过程学习化原则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育活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中介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转化的过程。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自主学习,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本质是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促进教学过程的学习化。

3.教学关系民主化原则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和合作协调的师生关系,调动学与教两方面积极性,在师生互动中开发增值性教学合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机制。

4.教学组织形式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就是整体合作性原则,即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动态组合教学系统,充分开发集体交往、人际关系、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因素的教育潜能。

三、新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师依据教材培养学生创造发展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下面以施耐庵的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说明具体操作程序:

1.展示教学目标。在配备有多媒体网络的学生终端机操作型教学环境中,教师利用广播系统先演示教学目标:①通过播放短片把握人物形象。②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反抗意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通过故事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

2.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3.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先浏览“研究的问题”、“学法指导”网页,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学生自主浏览网页、自主探索,教师利用教学平台监控辅导或巡堂指导(以上为第一课时)。

4.协作学习。学生在个人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班级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当前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在第二课时进行)。讨论的问题一般由教师提出,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围绕已经确定的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2)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3)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问题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4)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5.反馈评价。它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归纳评价。学生根据小组讨论形成的共识进行组际交流、思想碰撞、集体性评价。教师归纳总结,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6.创新发展。学生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结果进行归纳发散、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善于自我表现,标新立异,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进行点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一些学生就提出,面对陷害,林冲为什么不早一点反抗,这又激起了讨论的小。

四、新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使教育信息化。

(二)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三)注重网络运用中人机交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协作”学习效应。

(四)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前的教材设计,课堂上的组织教学,个性化辅导的主导作用等。

(五)通过创设情境,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想学”,最终建构所学知识。

五、实践体会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模式

1.了解小学生阅读心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输出要以“学”的回馈为依据,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动用和协调学生的各种心理机制以提高其学习效率。

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7岁到12岁),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到这一些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之对阅读材料有较深的理解,这是教师首要研究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所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来组织教学。

2.驱动小学生阅读需要。阅读需要是人进行阅读活动的动力源泉。现代社会信息传递频繁,语文的交际功能日益明显,所以社会生活需要小学生从小就强化自己的知识、智力与精神素质,这就是外部的驱动力;作为教师,更应该促进小学生阅读的内部驱动力,使之产生自身的阅读需要,即进一层的阅读动机。教师要对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诱发其阅读的欲望,剌激他的阅读兴趣,剌激阅读学习,但这还是一种短期的、易受影响的阅读动机。教师更重要的是抓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小学生初步形成理想、求知欲、审美趣味等深层的长远的阅读动机,使之发挥更大的动力作用。

3.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许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证明了他们所传授、推行的阅读方法是正确的。教师有必要从中撷取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小学生推荐,使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凭,能增进他们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向小学生传授以下一些阅读方法:

3.1 目标阅读法。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

3.2 快速阅读法。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3.3 以意逆志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就是说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小学课本中出现一些古诗、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林巧稚说“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动力、志气骨气等“意”来逆推作者的“志”。

3.4 十目一行法。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这是说精读之法。有的书要速读,那是为了快速摄取信息;有的书要精读,这是为了从内容到形式仔细地研究,做到剖析至微,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笔法、作者的旨趣。

3.5 写写画画法。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尤宜采用此法,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种符号画出,疑难不解之处再用其他符号勾出。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

4.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如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的阅读,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受到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4.1 阅读感知能力。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小学生尤其须对低级层次的阅读能力多加训练,以找好厚实的基础。阅读感知能力多加训练,以打好厚实的基础。阅读感知能力就是通过阅读感性的材料的文字符号来了解内容,即了解文章写了什么的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认字是阅读感知的基础,学生必须正确认字,掌握一定的识字量。掌握字的音、义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才能顺利地看书、看报,感知文章内容。在这基础上训练学生初步理解词义,掌握句子、段落和整篇文章的大致意思,也就是对文章进行初步理解。同时要训练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断积累感性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识、积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所以,感知阶段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定要下大力气抓好。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模式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在英语阅读中要达能够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等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构建了P- W- P 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P-W-P教学模式有三个环节,即 pre- reading(读前活动)、while- reading(读中活动)、post- reading(读后活动),这三个环节彼此联系,互相照应,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

一、阅读前(pre- reading)――准备运动

阅读前的准备运动也叫预习,是对准备学习的知识的一个了解的过程。认知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知识的过程有两个方面:同化和顺应,同化的最终目的是把从环境中得来的经过再组织的信息结合到这些认知结构中去,按照个体已有的认识意义对感官输入进行必要的加工吸收。顺应改变认知结构使之能够对新经验起同化作用。所以阅读前的准备运动非常重要,通过预习,新知识与旧知识同化或者顺应,为吸收新知识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阅读前采取三项措施能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1. 明确阅读目的

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阅读目的决定了阅读方式、方法和速度。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规范的课堂阅读教学使学生达到阅读能力提高的效果,包括通过扫读获得课文的大意,获得跳读、精读的技能,通过阅读获得语感等,在P-W-P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在阅读教学前都要确定每一阶段的阅读目的并提出相应的阅读方式,例如,让学生找准中心句,让学生读后填相应内容的表格。

2. 拓展想象激发阅读兴趣

在这一步骤中,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旧知识,让学生展开想象,组织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进行预测,通过提问学生“What will happen next?”引导学生对内容探究的兴趣。例如在介绍课文的背景和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是提问。教师根据学情,提问与课文相关的一些内容,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这课文中,可以提问学生关于各种电视节目的名称,以引起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二是小组讨论。小组活动是通过交流活动,从他人处学到自己所不知道的背景知识。

3. 初步扫清语言障碍

这一教学步骤的目的是使学生能顺利完成符号辨认过程。 在这里并不单单是教会生词,还需要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影响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关键词语。

二、阅读中(while- reading)――阅读理解

这一阶段是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楚具体内容和文章的组织结构,掌握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阅读活动必须要弄清这些问题,笔者尝试了“ 扫读跳读细读” 这一阅读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扫读(scanning)

所谓“扫”就是快速地读过,该过程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的标题和每段的主题句,快速浏览全文,获得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一个整体印象。扫读后,教师可以通过出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这一任务,比如通过提问甄别课文信息的正误,要求学生回答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综合性问题等。

2. 跳读(skimming)

跳读是指为获得特定的信息而进行的符号辨认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问题,让学生抓住问题来阅读,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7 It’s raining中,教师针对本课提出:How’s the weather? 让学生带着问题,迅速在文中找到有关问题的范围( question area),提高其阅读速度。

3. 精读(Intensive Reading)

该环节要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主要是要注意文字的细节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题目来考核学生对课文细节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讨论并归纳各段大意;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各类图表等。

三、阅读后(post- reading)――提升能力

阅读后,学生有了对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积累,如何让这些语言变成自身的语言呢?可以通以下方法优化读后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 读后听

读后听可以让学生合上课本来回答老师提问的相关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扩写和缩写;还可以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字材料来读给学生听。

2. 读后说

阅读后说的活动有多种多样,通过说让学生对阅读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拓展型阅读,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拓展阅读材料内容,既可以深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二是复述课文内容。复述时学生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还可以出示卡片等提示方式来降低学生复述的难度。

3. 读后读

读后读是指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结构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等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整体理解能力、研读能力等。

总之,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关系着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教师注意每一个环节的有效性问题才能使阅读教学达到有效。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率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们只有不断的研究、探索、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率。把素质教育进一步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阅读;“五放一导”;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45-2

一、“五放一导”阅读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1.传统教学模式的缺失。中国的课堂教学是“插秧式”――整齐划一的,它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教学秩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一个尺度量人才,坚持“知识本位”,远离学生主体活动和“特别学生”的差异性,甚至宣扬“精英主义”。此等不公平的教育价值取向,否定了教学贵在自主探究、沟通与合作的育人本质,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也不自觉地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与合作的作用。

2.《语文课程标准》的导向。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坚实地探究合理运用儿童实践层面与心理层面阅读的亲历模式,“眼中有人”,让孩子们都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而非教师向孩子过分地宣讲属于自己而非孩子们的体验,成就孩子终身成长与发展的能力。

二、“五放一导”阅读教学模式结构图解

三、简析“五放”的途径与意义

1.放开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放开让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显得重要,这是求知欲、内驱力的自发体现;“放”也还要“扶”,教师要引导、提炼符合文本阅读范围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是认知建构的开始。

2.放开让学生领悟、内化。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读、思、问(包括查工具书)等自能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找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只有留给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的时间,思维的火花才会灿烂开放,从而完成内在知识的初步建构。这是第一次认知达标过程。

3.放开让学生质疑问难。放开让他们问同学、问学具、问周边人,教师要呵护他们提出的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偏有怪的问题,发现思维的漏洞,并引发心理酝酿效应,再上升到口语表达心声,让他们灵感的火花有喷洒的时间,激情的灵魂有跃动的空间。要努力地创造“问题―试探性假说―批判与检验”的探究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自主思维型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在建构“质疑文化”。这是第二次认知达标过程。

4.放开让学生合作、交流。一是带着质疑在小组中合作解疑,在合作探究中碰撞思维的火花,诞生新思路、新方法,实现新认知。这是第三次认知达标过程。二是依据上述流程中自悟内化、质疑问难、小组合作弄不清的问题,教师和全体学生一道去交流,寻求、发现、解决问题,充分显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个交流的过程,就是对收集来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梳理和深加工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内化信息为知识的过程。这是第四次认知达标过程。

5.放开让学生延伸、转化知识。让学生自出习题或谈体会或总结学法,也可采用“相似知识提示法”放开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延展和深化认知,打破教材等于教学内容的围墙,给他们自主施展自能的时空。这是第五次认知达标过程。

以上五个梯状层次的螺旋式达标活动,每个学生的问题都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得到及时的解决,担任和承受释疑任务的学生更是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6.教师适时“导拨”。导拨是贯穿教学各流程的“经线”,让“经线”充分渗透到学生听、说、读、写这根“纬线”中去,让学生更好地去思、寻、悟、交流……,达到将教师、教材、教学与学生、学具、学法这“三教三学”在课内外协调运作,实现多维互动的最优化的教学作用。

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教学转变

一、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语法教学,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教师只是利用阅读教材将所要讲解的语法、词汇一一呈列在学生面前,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受到了严重的约束和压制。从而对阅读课的教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二)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教学,不作必要的语言分析。

与上述情况恰好相反,另外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先阅读文章,再完成课后的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在全班校对答案正误,一堂阅读教学课就结束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语言分析。因为课文中出现的复杂的长句和复杂的复合句是学生们在阅读当中所遇到的主要的阅读障碍。教师若是忽略了句型结构分析,那么学生的阅读也就只能是流于形式,对课文内容也就一知半解了。

(三)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不能有效的检测阅读效果。

课堂内我们经常看到的课文阅读题是以下两种:

1 以Who/What/When/Where提出的问题;

2 回答Yes/No,True/False的判断题;

教师利用这些问题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虽然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考查,但是这些问题只是涉及到课文的一些浅层内容,无法将学生引入到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必须要有梯度,体现出层次性。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潜能才能不断被挖掘。

(四)教师缺乏对阅读技能的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盲目而被动。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可见,平常教师对学生阅读技能方面的点拨和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各种阅读技能之后,他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个体。

(五)局限于阅读本身,课堂教学不能得到拓展。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课堂的唯一目的。这种纯粹的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空间和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完全可以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文章所谈论的内容设置出特定的情境,开展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

二、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转变的几点想法:

(一)根据课文不同体裁变化教学方式。

新编英语教材所选择的阅读语篇具有时代性,涉及的知识面广泛,题材和体裁更是多种多样。为了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好阅读材料,根据它们的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clue)和主旨大意(general idea)。例如:

1 人物传记类。

这类文章是介绍一些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所以年代或时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重点抓好了也就理解了文章。

2 故事类。

故事类的文章重在情节。在教学过程中的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始终处于一个积极主动的阅读状态之中,让他们阅读到的材料信息进行处理、提取和加工。慢慢地,学生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说明文。

说明文中,学生必须了解的是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因此,内容图式是我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语法和词汇上,也就避免了以往将文章搞得支离破碎的错误做法。

(二)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借助复杂语境考查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已成为高考的一大趋势之一。NHET2004的5篇阅读语篇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复杂单句和复杂复合句,甚至是出现了多种从句迭现的复杂句型,来增强句子结构的复杂性和语境理解难度。但要想学生在考试中顺利化解难句,关键是在平时点滴的积累。教师可从以下几步着手:

1 系统地讲解高中阶段出现的各种语法项目,重点句型结构,采用比较法将几个类似的几大句型区分开来。

2 有意识对阅读教材中的典型例句示范分析,传授学生具体分析方法,例如: “剥笋法”,即将多种从句单独分离出来,形成个别单句,化繁为简。

3 由学生相互问答,相互帮助释疑,教师作为“诊断师”和“指导者”(COhen.1998),鼓励学生主动而独立地分析句型结构。

(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微技能,有效地阅读课文。

阅读技能可分解为:猜词,略读,掠读,揣摩寓意和排序等。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几种基本的阅读微技能,从而逐步掌握阅读策略。

(四)扩展阅读课堂,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文章所提供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各种“任务型”活动。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参与活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充分发挥了自我创造与想象能力,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都得到了全面训练,综合素质也得到逐步提高。

(五)通过阅读教学渗透人格教育。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比刻板地直接进行德育更为真实有效,学生心智得到发展的同时,在情感上也逐渐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丁岩 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同文体的阅读指导.《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年7月.

[2]江萍.高中英语阅读策略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4月.

[3]彭支乔.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运用.《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5月.

[4]徐忠显.重视对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方法的培养.《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