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科技企业优惠政策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科技企业优惠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营科技企业优惠政策

篇1

[关键词]民营 科技企业 财税政策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已达约15万家,在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70%以上,取得的科技成果占高新区的70%以上。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最新调查,我国专利申请中,私营企业申请量占41%,明显高于其它经济形式,全国有7个省的私营企业专利申请比例超过50%,重庆和浙江超过70%;有6个省的私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超了50%。据科技部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创新的70%、国内发明专利的65%和新产品的80%来自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95%以上为非公有制企业。

考虑到民营科技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作用,政府有必要对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在财政和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但是从目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来看,形势不容乐观。

一、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一套从整体上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的财税政策。一些优惠政策散见于单行的财政、税收法规文件中,对民营科技企业支持力度小,而且缺乏通盘考虑。

2.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机制,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困难。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普遍增加了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政府对科研机构和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保持在3%左右。而我国财政用于科研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由80年代初期的1.4%下降到本世纪初的0.6%左右。同时也没有形成一套引导社会资金合理配置的机制,资金拨付渠道不畅,使得民营科技企业从国家财政支出中受益少之又少。

3.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不够,一方面在我国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大多隶属与政府机关,对企业开放有限,即使开放也大多面向国有大企业,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很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一些商业性较强的中介机构收费也很高昂,使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4.缺乏政府采购计划的支持。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有效的博弈规则,民营科技企业的产品常常不能纳入政府采购计划的产品目录,使中小企业失去了一块很大的产品市场,不利于高科技产品的推广和普及。

(二)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税收负担过重。从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来看,流转税收入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在流转税的具体设计中,并没有考虑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加重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负担。

2.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首先,政策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没有考虑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特殊性,没有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对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做出税收政策上的制度安排;以企业为主而不是以具体的项目为对象,一方面使得一些企业的非技术性收入也享受了优惠待遇,造成税收优惠泛滥;另一方面使得一些经济主体的有利于技术进步的项目或行为难以享受税收优惠,造成政策缺位,最终降低了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

其次,现行税收优惠缺乏政策导向,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引导资源流向国家亟需发展的产业,而现行的优惠政策未体现国家鼓励科技创新,鼓励科技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针。

第三,税收优惠形式单一。我国目前对科技企业税收优惠偏主要通过直接减免来实现,缺乏费用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间接手段,不利于民营科技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1.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通过财政部门设立科研开发基金,鼓励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

2.对用自有资金创建科技企业和对现有科技企业增加投资进行补贴、鼓励,从而启动民间科技投资。

3.建立科技企业服务中心,为民营科技企业开展免费和低收费的公益;对于科技企业举办的旨在提高员工业务素质、专业技能的各类培训,财政除设立基金给予扶持外,还要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类中介组织积极开展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的各类培训服务。

4.建立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制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在涉及高科技产品的政府采购合同中划出一定比例向民营科技企业倾斜。也可以各级政府在制定供应商资格标准时区别对待企业,对民营科技企业供应商适当放宽限制,从而达到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目标。

5.加快民营企业的社保制度建设。由于缺乏社会保障,民营科技企业吸引不到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影响了自身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因此尽快加强民营企业的社保制度建设是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1.规范科技税收立法。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总体上考虑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具有导向性的税收政策,形成专门的《税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明确税收政策的目标和优惠受益对象,促进科技企业发展。

2.进行增值税改革。一方面,在按地区推进增值税转型的同时考虑在高技术产业也试行增值税转型。另一方面,降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准入门槛,减轻民营科技企业中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3.完善现行所得税制度。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同时,应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改变对不同高技术企业给予不同优惠的行为,有针对性地选取关键环节(项目或行为)给予较大幅度优惠,完善现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包括取消按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定所得税优惠标准的政策;加速折旧优惠;适时提高高技术企业计税工资的标准等措施。

4.改变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方式。由现行的以直接税收减免优惠为主向以间接的税收鼓励为主转变,以适应中小企业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及经营范围多样化和经营水平不同的特点。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的做法,逐步推行科技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实行特别的税收科技优惠及企业科研经费增长额税收抵免等措施。并且使不同的税收优惠手段系统地贯穿于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办、发展、再投资、科技开发甚至联合改组等各个环节。

5.建立税式支出制度,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效率。为确保科技税收政策发挥出最佳效应,防止优惠支出额度及其方向的失控,应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将因科技税收优惠减少的税收收入作为一项税式支出来加强管理,建立税式支出制度,设立科技税式支出统一账目,规范税式支出预算,提高税收政策实际效率。

参考文献:

[1]谢颖.《运用财税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篇2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2002年7月29日省人民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二二年八月六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的决定

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对《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将第十三条修改为:“对民营科技企业从事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部分应作为企业的发展基金,用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扩大再生产,不得挪作他用。”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改,重新公布。

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

(1996年6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第36号令根据2002年4月1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的《福

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的决定》进行第一次修订根据2002年7月2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的决定》进行第二次修订)

第一条为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以及保障其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引导、扶植民营科技企业健康发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民营科技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按照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创办,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科研、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

第四条民营科技企业的类型有:

(一)国有民营科技企业;

(二)集体所有制科技企业;

(三)私营科技企业(包括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科技企业、合伙科技企业、科技个体企业);

(四)以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为主要成份的联合经营的科技企业;

(五)实行股份合作制的科技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企业);

(六)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营的科技企业。

第五条鼓励和支持以下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

(一)经企业、事业单位批准的在职科技人员;

(二)国家机关中经批准辞职、退职的有科技专业知识的人员;

(三)归国留学人员;

(四)其他有技术专长的人员。

第六条鼓励和支持国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及其它经济组织转换机制,创办各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

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到民营科技企业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其职责是:

(一)指导民营科技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发展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进行监督检查;

(二)制定民营科技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民营科技企业对所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的实施;

(三)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认定登记工作;

(四)根据有关规定,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评定;

(五)表彰和奖励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六)组织民营科技企业科技人员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

(七)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综合统计、参与组织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有关服务工作。

第八条工商、税务、财政、人事、外事、公安、计划、经贸、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按规定的职责分工,做好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与管理工作。

第九条民营科技企业应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成立、变更、终止登记等手续。

第十条申请认定民营科技企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申办民营科技企业资格认定手续并核发科技企业证书。

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民营科技企业资格认定手续时应征求有关行政部门的意见。

第十一条民营科技企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民营科技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

(二)有合法的专利或科技成果、新技术产品、非专利技术;

(三)有大专或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占专职从业人员(不含生产工作)的25%以上,专兼职从业人员应有非在职证明或单位同意的证明;

(四)有与业务经营范围相适应的工作条件,固定的工作场所和注册资本,知识产权经合法评估可折作注册资本;

(五)年度技术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20%。

第十二条民营科技企业合并、变更,应到县级以上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重新办理民营科技企业认定手续。

第十三条对民营科技企业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部分应作为企业的发展基金,用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扩大再生产,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四条民营科技企业正式投产后,其年交税金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管理制度健全,其业务骨干属省外来闽的科技人员的,经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并报人事部门批准,可在经营所在地申请入户或享受其他优惠待遇。对拥有重大科技成果者,可按规定优先办理入户。

第十五条民营科技企业凡符合国家、省关于高新技术企业、中间试验、技术市场、技术出口等相应条件的,享受其同样的优惠待遇,民营科技企业在科技贷款、成果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方面,享有同全民所有制科研机构的同等待遇。

民营科技企业可以申请国家计划科研项目及经费,国家按投入相应比例分享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

第十六条凡受聘到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人员,其人事档案可存放在所在地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

第十七条民营科技企业业务骨干因业务需要出国、出境的,按以下规定办理出国(境)手续:

(一)国有民营、集体所有制,以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为主要成份的科技企业,其人员出国(境),由外事部门办理手续;

(二)私营科技企业人员出国(境)由公安机关办理手续;

(三)非国有科技企业的有关人员,如确有必要,可参加本省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组织的临时因公出国团组,按公派程序办理审批手续,申领因公护照。

第十八条民营科技企业向银行、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尤其是以可转让权利申请抵押贷款,有关金融机构应予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所需的特殊生产资料和设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按规定给予供应。

第十九条在民营科技企业工作的专职科技人员和经原所在单位同意后的兼职科技人员,符合评审条件的,可以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其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和待遇由民营科技企业自行确定。

第二十条允许民营科技企业依法在国外、境外兴办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独资企业,以及在国外、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十一条民营科技企业应按有关规定明确企业产权关系,界定企业资产的归属,确定各自的财产所有权。

第二十二条民营科技企业应依法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配备财会人员,向财税部门以及所在地进行认定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按期报送会计报表和有关统计报表。

第二十三条民营科技企业应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参加社会保险。

第二十四条民营科技企业变更、转换和其它原因停止经营活动时,应向所在地进行认定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民营科技企业中的专、兼职人员不得侵犯原所在单位的经济权益和技术权益,如有争议,可依法申请仲裁或向法院。

第二十六条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已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每年进行一次复查,对不具备民营科技企业条件的,给予吊销科技企业证书。

民营科技企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年度检验登记时,应提交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其甄别的复查证明文件。

第二十七条对违法经营、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进行不正当竞争、获取非法利益的民营科技企业,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八条科技行政等有关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民营科技企业有关事项时,利用职便索贿受贿、,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篇3

一、加强联系与服务,提供技术合作平台

2013年,我县又发展了2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为了加强与酒业有限公司、中侨发展有限公司、绿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十四家市级民营科技型企业联系服务工作,制定了单位干部职工民营科技帮扶联系制度,在局长古品香的带领下,单位干部职工经常下到各自挂点帮扶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在申报项目、申请专利、联系高校和科研单位等方面的难题。如,上半年,经古品香局长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联系,本着成果共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现已促成高飞数码、绿萌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其达成了人才输送协议、技术攻关合作协议,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与技术支撑作用,到目前共为这些企业提供大中专学生329名。

二、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

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是提高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国家、省、市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从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出发,重点加强了两方面工作:一是从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创新能力出发,加强产学研联合的推进力度,组织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帮助、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引进人才联合攻关,借助外阜人才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2013年,中侨发展有限公司、绿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万基水泥厂、味中味食品有限公司等10多个企业与有关的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进一步推进了企业的发展。如味中味食品有限公司今年邀请了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的两名营销学博士,设计制作了一套营销方案,培训了一支专业营销队伍,运用最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和流行的高效营销方式,采取了多项灵活优惠的营销措施,在南昌、长沙、上海、广州等地建立了营销网络,尤其注重了珠三角地带人口密集区域的网络建设,目前,“味中味”系列食品销售形势十分火暴,产品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二是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方面大力开展知识产权的宣传,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自我创新自我保护意识。今年自年初开始,我们在全县大力开展了知识产权的宣传活动,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自主创新”为主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发放知识产权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条幅、新闻媒体宣传专利试点企业经验等方式,广泛地宣传了《专利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使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全县专利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我局围绕推进工业园区自主创新、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在市专利管理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深入企业,开展了《专利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进工业园区活动,提高了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今年,我县共申请专利24项,授权专利26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三是扶持科技型企业力度加大。我们深入研究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创造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通过认真研究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按照“分批分期,逐步推进”的原则,根据国家、省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加强业务指导,有重点、分梯次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工作,积极帮助高飞数码、、新利稀土等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申报准备工作。四是出台鼓励政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围绕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全面树立“创新为魂”的理念,县近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争取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对获得国家技术专利的,奖励企业和发明人各3万元;对新创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奖励企业和相关申创服务单位各5万元;对新创省(部)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分别奖励企业和相关申创服务单位各3万元。积极组织企业外出参加高交会、经贸洽谈会、商品展销会,大力推广名、优、特、新产品,对参加省级以上大型展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0.5万元的补助。凡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成果获得省级以上鉴定的,每通过一个(项)奖励企业1万元。

篇4

一、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有四个特点:

1、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区民营企业总数由年的519户,发展到现在的3977户,增长了7倍多。截止去年底,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8691户,注册资金3.5亿元;民营企业3977户,注册资金29.8亿元;仅去年,全区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998户,新发展民营企业895户,新增注册资本12亿元,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规模企业优势显著,竞争能力日益增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区的民营个体经济已由发展初期的主要从事商贸、饮食、服务业等比较单一的拾遗补缺行业,不断向各类工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旅游业、服务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拓展。初步形成了农工商并举、全方位拓展的民营和个体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了一批初具特色的产业群体和块状经济。据统计,全区目前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100-500万元的有366家,达500-1000万元的有46家,达1000万元以上的有56家,而年底分别是30家、2家和0家。截止年底,全区民营企业的户均注册资金74.8万元,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的达468户,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2%和29.6%。

3、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贡献份额幅度增加。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二。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高力集团的落户,科技、制药的崛起,铅锌银矿、金陵石化化工二厂等一批大中型国有集体改制企业的加入,我区建设、房地产、方圆置业、苏星汽车修理厂的成功改制都进一步增强了我区民营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全区民营企业在扩大劳动就业上贡献突出,几年来共吸纳5400余人就业,成为吸纳征地拆迁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重要渠道。

4、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去年,区政府按照省、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发展,做好服务,狠抓规范,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来抓,着力引导民营经济走规模发展的道路,走现代企业的发展道路,走改制发展的道路,不断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层次,增强民营经济的发展后劲,推动了民营经济增长速度的再加快,总量规模的再扩大,发展层次的再提升,使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在走访、座谈、调查中,听到了民营企业家对政府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二、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区民营经济在发展规模、质量、环境等方面较之过去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省、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造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的最佳环境"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1、旧的思维定势依然存在计划经济时代民营经济就是私人经济、甚至个体经济的习惯思维普遍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私人经营者自己的事"。虽然民营经济逐步上升为区位经济的主体地位,但过去有些管理部门职能没有及时转变,观念没有调整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指导作用。区由于历史的原因由农业区转变而来,基础条件薄弱,传统的民营企业规模小、技术差、资金少,客观上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当前政府部门往往"重视大型的、高利税的民营企业,忽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行为,不利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致使我区民营企业处于低层次的发展状态。

2、产业规划滞后缺乏对民营经济总体长远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配套。目前,政府已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究竟如何推进全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如何设计民营企业的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从哪里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如何抓落实、抓实效、抓成果,还没有可以遵循的长远规划和配套政策作支持。

3、管理阙失在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中,甚至存在与公有制企业不同的双重标准,还不能做到主动地关心他们、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不合理的收费和不应该甚至非法的乱摊派时有发生。职能部门之间的规范相互冲突,市、区的同性质部门重复收费、国有企业享有的有关国家政策优惠,民营企业不能平等地获得,政策的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使民营企业处在一种不公平的政策环境之中。

4、培训"短腿"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采用传统的"家长式或家族式"管理模式,现代管理知识匮乏和管理手段落后。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家迫切需要提高经营水平、管理创新水平,需要熟悉国际规范的知识和与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一些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劳资关系处理不好,容易滋生社会矛盾;有的经营者同时也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企业科学管理重视不够,企业经营状况起伏波动较大。

企业的员工培训问题也比较严重,引进人才难或引进人才留不住,用人只能降低标准。在民营企业经营者的队伍中,不乏低学历者,企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没有部门来管、来抓。因此,导致民营企业短期行为和缺乏发展的长远眼光。

对劳动力的培训还没有有效的措施,没有能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合适合用的劳动力,大量的失地农民没有现代工业的劳动技能,就连基本的工作规范、法律常识、安全要求、企业制度都不了解,影响传统民资企业与现代工业的接轨。

5、服务不到位对引导懂管理、精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从事民营企业,缺乏独立运行的政策措施和优惠待遇,有一些优惠政策受到部分执行部门拖延、推诿不能落实而流于形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突出。我区工业园、创业园、科技园还很少有能真正让科技人员动心并去创业的优厚条件,与杭州、苏州等科技园相比,我区民营科技园对高科技项目在资金、地方性收费、土地出让或批租、人才使用等方面力度不够,在政策扶持上还缺少吸引力。其结果,使我区的民营经济多数处在附加值较低的传统产业之中,民营企业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些部门"重结果、轻过程,重口号、轻落实,重形式、轻扶植"的作风。另外,在公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的进程中,政府部门如何引导,使这些企业规范化,理顺原有劳资、债务、产权等关系,缺乏一个公正的中介组织(不是政府所属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帮助促进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来规范运作。

6、没有特色产业群区一直没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象以纺织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以五金为代表的家庭作坊--家族企业发展模式,广东(东莞)以外来加工业为代表的产业群。目前全区以整机装配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农字号的奶业、花业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以汽车建材为龙头的商业、服务业起步晚,规模效益尚未体现,没有成为产业链。

上述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区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实现,阻碍了利用民营企业优势来嫁接公有企业作用的发挥。因此,从我区整个经济发展的高度重新对民营企业进行定位,不断改善民营经济的经营环境和政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三、关于扶植、促进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要确保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步入健康的快车道,首先必须解决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引导更多有知识、善经营的高级人才加入民营经济的行业。同时,从地方政策上完善有关法规,确保民营企业的利益不受侵害。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规划要先行在我区""发展规划中,将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个专题加以研究,请专家论证,通过人大作出决议,纳入我区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之中。还必须明确规定优先扶植的产业领域或高科技领域,作为镇街发展民营经济的依据。

第二,政策多扶持其一,加强民营经济的政策制定工作,将民营经济的发展纳入地方法规的保护之下,使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放心,让计划从事民营经济的人才放心。同时规范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将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有关民营企业的有关规定、优惠待遇和优惠政策以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便于执行。打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界限,在科技项目申报、政府资金利用等方面应享受同等待遇。其二,对民营高科技企业,建议设立"区长专项资金",同时配套专项政策和使用办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吸引高级人才加入到民营经济的创业中来,以此带动我区民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三,建立我区鼓励高级人才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工作的特殊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在市人才政策的框架内,建立人才储备制度,人事部门对民营科技园从事创业或工作的高级人才管理要提前介入。其四,鼓励有条件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对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的关注是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招商局要引进投资少、技术要求不太高的小项目,或者主动的牵线搭桥,围绕大企业设置一些加工点,组织联营性质的合作社,给与小额的贷款,廉租用地等,帮助他们创业,带动就业,维护稳定。其五,加大宣传与指导的力度,做到政策透明,执行规范,改变政府与企业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建议政府拿出专项资金,支持简报、电视台、广播电台辟专栏用于政策宣传、信息,节约民营企业管理、经营、交通的费用。

篇5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推进我市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规定,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通过培育创业主体、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等措施,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开展多种形式创业活动,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增强城市活力与竟争力,促进梅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本意见所称的创业,是指扶持对象依据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本市新创办企业实体或从事个体经营的实践活动。

(二)目标任务。按照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和争创创业型城市的目标要求,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至2013年,在全市建立政府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建立一批创业环境好、创业人才多、创业带动就业成效大的创业型街道(镇)。大幅度提高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和带动就业的人数在全市新增就业中的比例,,力争重点扶持3000户私营企业和1万个体工商户自主创业,带动8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的目标。

二、落实政策,鼓励创业

(三)加强产业发展引导创业。围绕我市促进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结合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以机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铜系列加工、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为主导,辅以农副食品产品加工、服装、纺织等传统产业发展体系开展创业。全面落实国家、省以及我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法人和公民个人进入国家倡导和重点发展的产业或行业。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投资增长,强力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中型企业不断开拓新的创业领域,壮大一批引领带动创业的龙头企业。鼓励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各类民营企业,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围绕我市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不断拓宽业务领域,提升发展空间。

(四)大力扶持初始创业。鼓励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不拘形式,不拘规模,自主创业。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09〕9号)精神,对残疾人和符合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按残疾人保障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给予税费减免。鼓励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创业,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毕业两年内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鼓励复员退役军人创业,本省户籍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凭退出现役证明3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的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士兵,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自办理税务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办企业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对回乡创业农民工给予适当扶持。上述人员创业,符合规定条件的,可同时按规定享受免费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等相关优惠政策。对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首次申领工商营业执照后,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保留最低生活保障待遇6个月不变。

(五)落实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技术优势、竞争优势和良好成长性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壮大,每年重点扶持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对于重点扶持的民营科技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或无偿资助。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失业人员创办的中小企业,按照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各类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安置残疾人达到规定条件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给予税收优惠。

(六)鼓励农村居民多渠道创业。鼓励农民通过创办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就近就地实现创业。对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律免收登记费。农民到集贸市场或政府指定区域摆摊设点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免予工商登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引导土地规范流转。支持创办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落实好有关资金、信贷、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农村公用事业建设。对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

(七)支持创办社区服务业。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在家政、保洁、保绿、保安、手工加工、便民小店、托幼托老等服务业领域创业。社区内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和社区老年活动场所等社区服务业,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个人兴办的营利性医疗机构自取得执业登记证之日起,对其自用的房产、土地,三年内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

三、降低门槛,拓宽空间

(八)放宽创业领域。对依法符合出资条件的自然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法人、非公司制企业法人、外商投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法人、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均可投资设立企业,在项目申请、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国有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各类企业一律平等,不得设置限制条件。

(九)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支持符合法定条件的社会各类资本积极参与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鼓励各类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单位的改制。

(十)鼓励各类资本投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领域。支持、引导、规范社会各类资本投资民办教育,民办学校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资本采用多种形式兴办文化体育事业、公益性或经营性医疗机构。

(十一)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制。对创业企业以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按规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各类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和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改制和重组。

(十二)精简前置审批。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事项继续执行前置审批外,其余事项不再作为企业登记注册的前置条件。

(十三)放宽登记条件。创业人员可以凭本人身份证直接依法申请办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凡加入公司(企业)营运的客运、货运、出租车辆,不再需要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十四)放宽市级名称企业冠名条件。放宽企业(个体工商户)冠梅州市名称的条件。各县(市、区)的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论行业和注册资金(本)的多少,均可申请冠梅州市名称,允许多行业综合性企业名称中使用“开发”、“发展”、“实业”等字词。对主要开展网上交易活动的企业,其企业名称中可使用“电子商务”字样。

(十五)放宽出资额限制。凡自然人申请设立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不受注册资本数额限制。创办中小企业,允许用实物、商标、专利、商号、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货币估价并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其出资比例最高可占注册资本70%。允许投资人以其在其他公司的股权作价出资。

(十六)放宽经营场所限制。申请人只需提交住所(经营场所)租约或产权证明等能够证明其拥有使用权的证明文件,即予认可。

四、完善机制,加强扶持

(十七)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合作,完善银行与企业对接平台。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支持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加强专项指导和分账考核,为创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各商业银行要简化贷款手续,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贷款和授信额度,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将同城清算网络、银行本票业务推广到县、镇地区,拓宽农民创业融资渠道。积极推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对符合享受小额贷款担保条件的创业人员,可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属于微利项目的,给予全额贴息。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展期不贴息)。对利用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成功、带动3人以上就业且按期还贷的,可再次申请贷款,贷款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不再享受微利项目的优惠政策。

(十八)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小额贷款担保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政策性和非政策性信用担保能力,支持担保机构扩大担保业务,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和扶持创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加大对各类创业项目融资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投资兴办科技型、服务型创业项目,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九)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市、县(市、区)要在现有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上,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创业者开展“项目评估、创业培训、开业指导、专家咨询”创业服务。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组建创业咨询专家队伍,为创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财会、法律、政策、信息、技术和融资指导等服务。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创业项目开发、市场评估和推介制度,定期推介创业项目。将创业服务延伸到镇、街、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和各创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广泛开展公共创业服务活动。鼓励社会各类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创业典型宣传、创业项目推介、创业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创业服务活动。

(二十)加强创业孵化服务。要充分发挥我市“二园一区”产业集聚区功能,推动产业化工业园区建设,为创业企业开辟专门的创业孵化园区,完善服务功能,落实好房租补贴、交通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各类创业企业进驻园区,集中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培训、税费减免、创业咨询、项目推介、员工招聘等一站式服务。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利用和协调好城乡各类园区、规模较大的闲置厂房和场地、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创业孵化园区。进一步推动创业园区建设,扶持和帮助企业产业化经营,树立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促进“二园一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腾飞。

(二十一)实施创业培训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创业培训体系,加强对城乡劳动力的创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逐步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人员纳入创业培训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职业培训机构面向各类创业主体开展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创业培训补贴。加强创业教育,在各类大中专院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全市每年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2000人次。加强创业实践训练,建设和培育一批创业实训基地,帮助创业者积累创业实践经验。

五、强化服务,优化环境

(二十二)大力弘扬创业精神。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多种形式,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广大劳动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意识。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使这种以“创业”为核心的精神,成为梅州人主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一种社会感召力,在全市掀起“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企业创新业”的创业热潮。要广泛宣传创业的政策措施和经验做法,开展“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大力表彰优秀的创业者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大力宣传创业中企业成长的典型事迹,宣传培养一批创业典型,引导全市人民投身创业大潮。广泛开展创业文化建设活动,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投身创业的时代风尚。

(二十三)营造高效的服务环境。各县(市、区)政府要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规范行政收费行为,大力实施“阳光政务”。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各类投资者、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为创业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六、加强领导,严格督查

(二十四)完善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政策落实和协调全市推动创业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确保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本着科学发展、合力推动、多业并举、利于就业的原则,制定推动创业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建立目标体系和统计报表制度,扎实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

篇6

近年来,泾县全面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有力推动了全县支柱产业和特色企业发展。目前,该县拥有省级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24项,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1家,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据宣城日报报道,该县把科技工作摆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县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并将“科技进步”纳入县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完善了考核细则。坚持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科技工作,出台的《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对科技进步、重大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实行重奖,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近年来,该县严格兑现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企业享受研发经费和税收减免315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额达1800余万元,奖励企业技术创新300余万元,企业技术改造累计贴息579万元。同时,该县加大科技投入,2011年县级财政安排科学技术经费2262万元,占本级财政一般性支出的1.59%,较上年增长25.7%。今年预算安排将进一步加大,确保科技经费逐年增加。该县还出台了《泾县企业引进人才奖励暂行办法》,鼓励企业高薪聘请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制定了《关于鼓励泾县籍在外人士回乡创业的若干意见》,制定了20条优惠政策,建设“凤还巢”创业园,鼓励本地人回乡创业。目前落户泾县的“凤还巢”企业达68户。

为大力实施科技攻关,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该县开展“十区提升、百企示范、千企培育”行动,承担了国家和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争取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培育创新企业。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被确定为“百企示范”企业和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安徽皖南新维电机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被确定为“千企培育”企业。依托县经济开发区建设泾县科技企业服务中心(孵化器),建立了省能源汽车用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宣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稀贵金属爆炸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创新体系,20多家企业、单位与中科大、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合工大、安农大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安徽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企业,被市政府授予产学研合作先进集体合作奖。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邮资票品专用防伪宣纸的研发与生产”,也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县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突出重点,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培植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目前,该县拥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1家、“一村一品”特色村16个,省级示范特色乡(镇)、村达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40家,创建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快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后续建设,集聚、整合和综合运用各类资源与政策制度,完善支撑体系,筹建南华集团科技企业创业中心(企业孵化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出台《泾县专利资助奖励办法》,获得国家授权技术专利61项。(本刊编辑)

篇7

一、观念创新,努力实现思想认识新飞跃

民营经济要实现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思想认识首先必须要实现新的飞跃,要通过学习来更新观点,学习可以成就企业,学习可以创造奇迹,学习是民营企业家真正的看家本领,也是发展企业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通过学习才能勇于质疑,善于发现,才能从常见的、普遍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有规律的东西。脑袋“富”起来,口袋才有“鼓”起来。鲁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佩服,我认为摸着石头过河的人精神也很可嘉。在消费市场低迷、需要再就业人数增加、失地农民增多的情况下,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市场需求,提供就业岗位,保持社会稳定,意义深远。民营经济机制灵活、信息灵敏、贴近市场、服务社会,实质上也就是“老百姓”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性经济,同样需要不断的学习积累,不断的更新思路,不断的探索求进,以创新的理念,营造就的发展空间,以改革的劲头,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

二、体制创新,努力实现管理机制新突破

体制创新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新体制力量的成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对民营企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实行产权制度的创新,引导他们在发展家庭资本的同时,通过资产经营实现私人资本的联合,逐步变家庭资本为社会资本,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则鼓励其放开股权,进行产权改制,形成多元化、社会化的股权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对己是公司股份制的企业要全力完善提高、做大、做好、做强企业,并建立好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的管理机制。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尸的要求,对企业的产权界定,既要保证投资人的利益,又要考虑村、镇集体利益,更重要的是按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办事,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科学的管理,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系。

三、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民企市场竞争力

科技进步有多快,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有多快。民营企业也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及低技术含量的民营企业技改的步伐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特别要大力支持一些高新技术民营企业,鼓励他们吸纳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研发中心,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合,以形成明显的技术优势,要逐步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政府引导、企业投入,金融机构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完善科技投融资机构,引导科技人员联合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大力保护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鼓励知识产权股份化,降低民营企业及其人才科技创新风险,激励他们持续创新。

四、组织创新,在发展规模上实现新飞跃

鼓励大中型民营企业通过资本联合上规模、上档次,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形成有特色、有规模的企业群,努力建好新型的科技园区。培养一批龙头企业,发挥示范效应,以资本联合带动管理机制的改善,把蛋糕做大,把企业做强。对民营企业发展水平低、占比重较好的地方,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让大量传统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一批适应“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社会”、“小买卖、大发展”的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较快、占比重较大的地方应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高,加快上档次、上水平。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民营企业帮助他们进行经营方式上的创新,通过专业配送、连锁经营、虚拟经营、特许经营、网上销售等方式,促进现代流通并向国内外海内外拓展。同时,要关注阻碍民营企业上规模的现实问题,要正视现实,理顺关系,寻找办法,解决问题,促进民营企业上档次、上规模。

篇8

【关键词】民营孵化器;政企合作;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6-0010-04

孵化器在培育战略性新兴源头企业和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政府主导型的孵化器发展模式已经暴露出其固有的弊端,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民营企业创办型孵化器虽然展现出了其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并成为孵化器发展的新方向,但企业的“逐利性”本质也使其面临不少掣肘。从当前来看,中国孵化器的发展走单纯的政府路线或企业路线都存在局限性,如何整合政府和企业的优势及资源,构建政企合作或官引民办的新模式是中国孵化器发展的新思路。

一、民营孵化器:中国孵化器发展的必然

政府主导型、事业单位创办型、国有企业创办型和民营企业创办型是当前中国孵化器发展的主要模式。前三种模式可以统称为官办型孵化器,民营孵化器与官办型孵化器的最重要区别体现在投资主体和运作方式上。民营孵化器由民间资本完全投资、自负盈亏,具有明晰的产权、灵活的运作机制,主要是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和发展。中国民营孵化器最早诞生于1999年,即南京民营创业中心的建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和民营科技园是民营孵化器存在的三种主要方式。相比较官办型孵化器而言,民营孵化器一般具有孵化方式多样、效率高、市场化运作能力强、管理成本低、组织机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及投资主体多元化等特点,而这些优势正好有助于解决官办型孵化器孵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因而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推崇。由此可以说,民营孵化器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使然,也有官办型孵化器弊端倒逼的因素。随着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战略的不断推进及持续深化,孵化器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孵化器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进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孵化器规模已经达到1000多家,其中实行企业化运作的孵化器占到总数的60%,而这60%中约30%属于民营孵化器。0这无疑表明,民营孵化器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孵化器建设的新趋势和科技创新建设的新生力量,并在实践中涌现出了诸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天府新谷、汇龙森科技园等一批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民营孵化器和智造中国、九州通、中海创、奇虎360及照明云计算等新形态的孵化器模式。

二、作为新形态的民营孵化器具有其自身局限性

民营孵化器完全由民间资本投资及企业的“逐利”本质也给其发展带来了一些局限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民营孵化器的“经济性”削弱了其“社会服务性”。“逐利”是资本的本质属性,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和根本驱动力。经济利益的驱动虽然带来了民营孵化器的高效率运作和强有力的激励动力,但也可能会因此造成其社会创新创业功能的弱化。因为在以实现企业最大利润的目标指引下,民营孵化器对在孵企业的选择难免会出现“非理性”行为,以市场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作为重点,而对市场风险大、需要予以扶持的高新技术初创企业有所回避,甚至即使是对于已经投资的孵化企业因出于“利益”的考虑,在投资的项目或范围上也会有所侧重,尽管所“侧重”的投资对象并不是创新技术最优。这种“经济利益”与“社会功能”冲突的直接结果就是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阻碍,背离建立孵化器的初衷。其二,民营孵化器享受政策资源具有不平等性。民营孵化器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在当前政府主导型孵化器、国有企业创办型孵化器和事业单位创办型孵化器并存的现行体制下,民营孵化器与上述官办型孵化器相比,必定会在场地、财政税收、专项基金等优惠政策上处于劣势。政府对于一些在建的民营孵化器虽然也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但这种支持更多的是体现在前期阶段,在其正式运营后的发展后期,政府的优惠政策便难以顾及民营孵化器。这种带有歧视性或缺乏可持续性的政策支持,无疑会增加民营孵化器的压力,并在无形中形成发展阻力。其三,民营孵化器软环境建设不足。从现实来看,民营孵化器更多注重的是硬件建设,在软件建设上相对重视不足,导致其提供的服务特别是深层次的专业化服务非常有限,在整体水平上与官办型孵化器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三、政企合作:中国民营孵化器发展困境的突破路径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需要有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需要培育和扩大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创新技术平台及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这些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官办型孵化器远远不够,需要充分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孵化器建设、推动民营孵化器的发展,构建更多形态的孵化器。从孵化器发展的实践来看,纯粹的官办型孵化器和民营孵化器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孵化器的发展思路要有新的转向,要打破单一的发展模式,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寻找最佳的契合点和平衡点,整合相互间的优势,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构建起以政府引导的、官助民办的政企合作的孵化器共建模式。首先,企业的发展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注意发挥政策的调控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坚守市场规律的同时,发挥了同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用政策的功能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进而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发展的质量。孵化器的发展亦须如此,缺乏政策的支持、政府的监管,民营孵化器的发展必定显得步履蹒跚。其次,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可以撬动民间资本投入,形成民营孵化器建设的强大资金流。经济规模小、创新需求强烈是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共性问题,它们往往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投资于其创新所需要的价格昂贵的设备。如企业创新所依托的公共技术平台,它具有社会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对其中的责任理所应当,企业对其也存在巨大需求,但单纯依靠政府或者某家企业来投资都不现实。如果采取政府与企业共建的方式,以政府投资为杠杆,往往可以撬动大批民营孵化器建设公共技术平台,解决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是政府还是企业买单的难题。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汇龙森孵化器公共实验中心的三大平台就是政府投资撬动民间资本的典型案例,也显示出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土地资源、水电气配套设施、税收减免等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压力。再次,通过加强监管和制度激励,有利于促进民营孵化器“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双向均衡。企业的“逐利性”与孵化器的“社会性”是一对矛盾体,这也是民营孵化器的难点问题。政府通过发挥政策的功能,提高民营孵化器建设投资者的准入门槛、加强民营孵化器的社会责任考核、完善科技创新成果奖励机制等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民营孵化器社会功能的弱化。

四、构建以政企合作为核心的中国民营孵化器发展模式

(一)理清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并明确各自角色定位

政企合作对民营孵化器发展的重要性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已经被实践所证实而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于如何推进民营孵化器的政企合作,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基础问题就是理清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准确定位政府在政企合作中的位置,明确企业在政企合作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很显然,这里所讲的政企合作与长期存在的国有企业创办型孵化器和事业单位创办型孵化器是有本质区别的,更不是政府主导型孵化器,这三种模式尽管在称谓上不尽相同,但投资主体、资产的权属均属于国家(政府),即仍属于官办型孵化器。对于民营企业孵化器而言,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必须具有绝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企业始终是民营孵化器的投资主体和产权的所有者并实行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其政策的引导功能,利用政府的职能和资源来为孵化器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及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在保持企业在民营孵化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要改变政府对孵化器建设的支持方式——主要是通过引导和帮助来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在民营孵化器的政企合作中,必须树立科学的政企合作观,既要按照政府制定的政策要求和标准,进行孵化企业、聚合产业、提供服务、扩大就业和创造税收,使孵化器的发展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规划、方向,又不能过度地依赖政府,形成“政府惯性”,而是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形成服务特色,实现从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企业孵化向科技创新创业的全链条孵化等转变。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重点是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明晰职能,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以及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都应该有比较规范的规定,并按照《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坚持孵化服务的社会公益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发挥公共财政支持的核心作用和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制度安排,引导多种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孵化器的发展。

(二)完善制度安排,营造民营孵化器发展的良好环境,解决好民营孵化器发展环境优化和“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矛盾的问题

“政府引导,市场化机制运营”是民营孵化器政企合作的核心和突破的关键点,这就决定了必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引导民营孵化器向科学的方向发展。(1)民营孵化器发展环境优化的政策支持方面。法律制度不健全是制约当前民营孵化器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政府对民营孵化器发展的引导功能也主要是通过制度和政策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的。因此,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民营孵化器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地位并保证民营孵化器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完善孵化器发展、被孵企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和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初创中小型企业,要通过场地、税收、专项资金和成果奖励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及帮助。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优惠政策的配套性、可操作性,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管,保证政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2)健全孵化器监管体系,最大限度解决好民营孵化器“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矛盾问题。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本质决定了民营孵化器的“经济功能”优于“社会功能”,如果不加以约束任其自行发展必定会造成孵化器功能的弱化以及孵化资源的浪费。而这个目标仅仅依靠企业或者市场是无法做到的,这也是民营孵化器的一大缺陷和当前民营孵化器水平参差不齐的关键因素。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孵化器监管体系,从民营孵化器审批环节着手,提高孵化器投资门槛,认真把好民营孵化器建设投资者入门关,努力提高孵化器水平。为了促进民营孵化器“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均衡,对孵化器发展过程的监控也必不可少。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孵化器考核机制,考核的对象包括地方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地方政府要把发展孵化器事业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和科技工作考核目标并加强日常监管;对孵化器的监管重点体现在管理的合法性和企业孵化成功率等方面,通过上述方式来引导和约束地方政府及企业的管理行为,促进孵化器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篇9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认定的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狭义上是指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细胞技术、酶技术、发酵技术和设施农业、农业机械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按照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基础,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实体或企业集团,进行专业化、系列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扩散不断形成产业的过程。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将使知识形态、技术形态方式存在的间接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

显然,根据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高质量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2)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手段;(3)高素质的人才结构和员工队伍;(4)多元化的产业主体;(5)崭新的运行机制;(6)健全的市场体系;(7)政府宏观指导和支持。

二、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从90年代中期以来,北京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使得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在北京地区发展迅速,据北京市农委提供的统计数据,到2000年12月为止,北京市共建立431家农业科技园,其中区级401个,市级30个,总投资50多个亿,占地规模22.7万亩。这些农业科技园大都投资主体明确,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嫁接传统农业。在30个市级农业科技园中,股份制形式的有20家,民营个体的有10家,总投资15.5亿元。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初具规模,已成为北京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标志性和导向性工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启动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工程、生物技术和生化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温室工程、现代农机工程、新型肥料工程、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工程、绿色食品工程等农业科技创新计划和项目,获得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二)农业高新技术得到推广,农业科技产业得到启动

2000年北京农业重点推广10项高新技术,启动6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科技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农业科技成

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共同推进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农业企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企业脱颖而出

近年来在北京市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扶植下,京郊已发展国有、集体、民营、个体和混合所有制的农业企业5100多家。出现了锦绣大地、大北农饲料、北京顺鑫

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发展前景的民营型科技企业。工业企业也纷纷介入农业成为京郊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新亮点。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在昌平投资40亿建立农业高科技园区,主攻种苗和牧草种业。

(四)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1996年,北京地区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开始启动,该工程项目以示范区建设的形式展开,在北京郊区10个主要农业区县,从试验区、示范区、辐射推广区三个层次进行实施。以顺义区三高农业示范区为核心建立试验区;在顺义区、通州区、朝阳区、大兴县建立示范区20万亩;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00万亩的辐射推广区和200多块示范样板田。示范区经过4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在生产中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近6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取得进展

近年来,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速度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北京朝阳区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模式、昌平的农业高效示范区模式、顺义的“三高农业试验区”模式、怀柔的农业高新技术嫁接传统农业模式、平谷的畜牧业养殖机械化模式等,这些模式内容新颖、创新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尚处在起步、发育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北京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宏观上的统一指导和管理

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还未列入北京市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也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和扶持。缺少有关推动和保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规和优惠政策等。这就使得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不明朗,造成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雷同化,严重影响了北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的发挥。

(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

首先,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量少且分散,使得北京地区连续多年没有出现重大的突破性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严重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启动资金匮乏、建设资金到位不理想等,无法保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利开展。此外,多元化的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三)北京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北京的农业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而且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研究条件,即使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农业局所属研究所、推广站办的大部分企业,也不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农业科技企业。这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弱,既缺乏科技投资、开发的能力,更缺乏把整个科研机构都接纳进去的能力,使得农业科技单位整体或部分进入农业企业不易实现。

(四)农业高新技术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滞后和人们对农业科技成果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北京市既缺乏一些能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也缺乏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使得北京农业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其它行业,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困难重重,缺乏强有力的高新技术支撑。

(五)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人才不足

目前,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中,一方面缺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人才以及具有各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甚至还存在人才资源浪费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由于农业领域效益比较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进入等原因,使北京农业科研机构中大量人才流向非农领域和国外高新技术企业,造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不能适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六)农业科研体制滞后,农业创新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北京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型、行政指令性等旧体制特征仍然较为明显,农业科技创新与开发的横向联合、分工协作机制没有形成。尽管北京有众多的中央、市属农业科研机构,但都是一个个分散独立的研究单位,并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有实力的科研体系。北京农业科研力量难以做到合理纵深布局,人才、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七)农业科技市场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

众所周知,北京农业科技市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但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和始终如一的连续。科技推广中介组织也过分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重视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此外,技术经纪人制度、无形资产评估、生物技术产权保护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完善和健全。

四、加快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为了加快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北京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换代。根据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加强对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北京市计委、科委、农委等部门应抽调人力组成专门机构,负责编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各部门的合作,加强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二)选择优先发展领域,重点突破,快速推进

发展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改变分散、全线缓慢推进的做法。要选择若干优先发展领域,重点突破,快速推进,带动整个北京市农业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如绿色无公害农业技术、种子种苗工程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设施温室构建和温室规模化栽培技术、生物疫苗和生物农药研制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

(三)运用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

众所周知,要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必须延长北京农业的产业链条,即运用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突出北京特色,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选择先进、成熟、应用面积广、效益高的高新技术,渗透、融合、嫁接和改造传统农业,其内容主要是通过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业体系、畜禽良种繁育和生产体系、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示范基地、蓝色农业基地等,促进北京农业支柱产业形成,从而提高北京农业整体科技水平。

第二层次:采用相应的高新技术成果后,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可转化为产品、商品,并形成新的农业科技产业,其中包括种苗类、饲料类、植物营养剂类、药物类、化学调节剂类和农产品加工类等。

第三层次:引进、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四)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北京市各级政府应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特点,制定一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如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给予1-3年减免税收的优惠,或税后返还待遇,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启动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一批刚起步且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科技企业,促成一批农业科技产品开发企业和集团公司形成;通过金融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农业科技产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等;通过制定农业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保险政策,设立农业科技及高新技术开发专项基金和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提高专项基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五)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业科研院所向企业化转制的政策

对由农业科研院所转制后的农业科技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坚持以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科院中转制的农业科技企业为依托,进行商品化程度高的农业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开发和销售,形成种子、种苗、生物、肥料、农药、饲料、兽药、农产品加工的重要基地,以联营、控股、参股、兼并、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发一批具有优势的农业高科技产业。对上下游联系紧密、接口集中的产品与技术开发行业,鼓励组建以科技为先导的有国际竞争力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企业集团。

(六)扶持一批以“高、新、外”为特征的农业科技的龙头企业,支持民营农业科技(知识)型企业发展

把北京农业高科技龙头企业建设当作重中之中,在发展方向上突出“高、新、外”。扶持技术高、档次高、规模大的农业科技企业,围绕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集信息、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于一体,使之成为该产业或产品的主导。采用的技术新,不管是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要注意发展高技术、高层次的企业。外向型,主要是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有出口创汇能力的龙头企业。

要优先发展生物工程、农业技术、节水灌溉等辐射和渗透力强的企业。加大对种子、生物、农药、生物制剂以及生物肥料、饲料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纳入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支持现有的、培育优势的、鼓励改制的、吸引外来的、发展新办的”的基本原则,因地制

宜,进一步加大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支持民营科技企业上总量、上规模、上水平。

此外,政府还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宽松的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向股权化方向发展;引导并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农业科技开发,形成对农业高新技术投入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和民营企业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高新技术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

(七)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加强北京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的窗口;通过加强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北京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器,农业商品信息和技术信息的交流中心,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及管理人才的培训中心,农业技术和农业技术产品的辐射源,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强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北京农业科技园区在小区域范围内率先实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市场创新在内的社会创新体系建设,为北京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提供“科技载体”、“加工载体”和“流通载体”。当然,加强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以点带面,对带动北京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换代、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加快北京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设

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往往是伴随着高风险,为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全社会增加对应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基金,保障各方面增加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投入。

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一是可以考虑由北京财政部门和银行出资成立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资本市场起引导作用,并成为政策性融资机构。二是由政府科研机构教学单位有关企业农户共同出资创立地方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基金。三是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种基金组织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或投资。四是成立中外合资风险基

金。五是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于部分市场前景看好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可以采用股份制形式,由政府集体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居民农

户共同入股,组成股份公司,共担风险。

(九)完善和健全农业科技市场,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北京市政府应立足当前农业科技市场不健全的现状,根据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积极制定北京市动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成果和发明等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大力推进北京市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建设的进程。要率先在籽种产业、疫苗产业、园艺设施产业、新型肥料及饲料添加剂、新型农药、新型农机具等具有技术和产业优势的领域,制定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行业制度,并逐步过渡成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促进北京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十)加强北京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和开发

通过吸引外资和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开发,不仅有利于及时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和变化趋势,瞄准国际尖端技术,快速引进和吸收,而且有利于北京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作出及时调整和优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逐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

北京要围绕优先发展领域,进行国际合作交流。今后一个时期内北京的农业国际合作交流的重点领域是:生物育种技术,基因工程畜禽新疫苗、新药物,农田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生产技术,环境科学和绿色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病菌、病毒的识别、检测和快速诊断等。

此外,积极拓宽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借助一些在国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业研究机构的双边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双边合作交流。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吸引国外的留学人员回京合作、研究或进行技术指导。要积极向国外各种基金会、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申请合作交流项目,进行合作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梗概,2000.10;

2.北京市农委科教处,科教情况反映,2000.5;

3.蒋和平,北京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农业现代化,1999.6;

篇10

一、兴产业,集群发展效应日益凸显

近年来,县坚持以调结构、提层次、保要素为重点,整合矿产、人力、资金等资源,着力扶持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全县工业集群发展步伐加快。今年1-2月,46家规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03亿元,同比增长10.57%;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6亿元,同比增长9.4%;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9亿元,同比增长1.96%;预计实现利税1.5亿元,同比增长12%。

用电量1805万度,同比减少47.7%。

二、抓项目,工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县狠抓龙头项目建设,推行“一个项目、一名挂点县领导、一个领办单位、一套人马、一张倒排工期表、一抓到底”的“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制定出台了《县工业项目推进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旬调度、月通报、半年回头看”全程督查机制,提高了项目建设效率。一方面,加速推进工业在建项目。目前,共有8家开展废物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年利用工业废渣60万吨,回收利用废气50万立方米,节约原料成本3000万元;县工业园先后跻身全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

三、重招商,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

县以“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建设为契机,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大力实施大开放战略。先后投入资金4亿多元,完成了工业大道、220KV输变电站及园区高压线路改造等工程建设,并启动了绕城公路建设工程。目前,工业园区入园企业160多家。同时,积极调整招

商策略,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组建了由县领导带队的13支产业招商团,实行组团招商、驻点招商,主攻产业招商、大项目招商和总部经济招商,并充分利用深圳“三南”国家级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建设推介会、招商活动周、“赣台会”等平台,加大对《若干意见》和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等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浓厚招商引资氛围。2012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4850万美元,同比增长10.2%;实现进出口总额7881万美元,同比增长20.6%。今年前三季度,新批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8个,实际进资21.29亿元,同比增长34.66%;新批外资项目4个,完成实际利用外资4258万美元,同比增长31.7%;完成外贸出口7371万美元,同比增长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