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监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监理专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监理专业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人因工程学 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TB18-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00-03

从教学体系的设计角度看,学校开设的每一个门课程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需要协调配合,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确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需要对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工业工程专业,自上世纪90年代初新设专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国已经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虽然各高校层次不同,但都在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寻找适合高校自身水平和特点的专业定位,培养合格的工业工程人才。青岛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已经培养了十余界毕业生,在培养中不断探索,寻求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经过几轮的培养方案调整,确定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业工程高级专门人才。

人因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以介绍人的生理、心理、智力特点及体能特征为出发点,研究如何使人―机器―环境系统协调统一,并形成有机的联系,以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要求,从而达到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目的。[1]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且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有必要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特点,从内容上进行取舍,辅以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人因工程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课程需要为培养人才服务,对于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仅仅考虑有限学时内的课堂教学,而不把培养能力放在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必然有所缺失。经过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的调查,结合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将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课程内容涵盖多,课时不足

人因工程学本身是吸取了“人体科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思想、原理、准则、数据和方法。人因工程学中的基础性教学模块原理性强,但是略显枯燥,在整个教学内容中计划约占60%。[2]主要以教材为主进行单一的课堂讲授,偏重理论,学生对现场实践的东西知之甚少,课程知识比较抽象,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以笔者所在教研组选用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郭伏、钱省三主编的教材《人因工程学》为例,全书共有15章。一方面,由于多次培养计划修订,压缩专业课学时,在48学时内要完成理论内容的讲授和相应的实验,相当紧张。而另一方面,其中的部分内容与工业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基础工业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课程又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和直接的关联,如基础工业工程提倡采用的低级别动作,就和人因工程所说的体力符合相关,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的搬运系统布置,就与人因工程的人体测量和工作空间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讲授内容的重复。

(二)学生认知不足,理论枯燥

人因工程学的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国家标准和生理、环境等方面的基础性原理,而这些内容以往学生接触少,单讲授这些基础性原理,往往很枯燥。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人因工程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来自经验科学,学生很难在实际中看到应用成果,使其缺乏对人因工程在工业工程专业学习中的认知。

(三)实验内容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过多

实验项目的设立需要必要的实验设备做保证。而在人因工程领域,所需要的多数实验设备价格昂贵,由于学校整体投入的问题,不能全部负担,因此在实验设备的采购上,往往从基本的单个实验设备入手。课程实验也围绕着仪器设备开设,项目多而杂,主要都是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内容综合性差,缺乏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一方面,演示性实验过多,导致学生完全被动接受,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缺乏主动性,进而渐渐失去对实验的兴趣。另一方面,课程实验是针对该门课程的某一知识点设计的,仅限于课程内,缺乏和其他专业课实验、实训的联系,不能整体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课程设计主动性不足,缺乏反馈

按照教育部工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需要开设必要的专业课课程设计。一直以来,笔者所在教研组也为学生开设了人因工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对某产品进行人因评价,或者对指定的教室和寝室家具等开展初步的设计。由于题目有限,学生选择余地小。同时,以往对于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指导教师往往根据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报告评定成绩。对于上交课程设计的优缺点,学生往往并不清楚,缺乏反馈,这使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五)工程实践机会少

人因工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理论方法都是在实践中取得的。对于这样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能在实践中观察、体验,就不会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实习实践等环节缺少企业参与,一直以来都是众多二本院校面临的困难之一。企业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实习,造成学生不认识、不了解企业实际,更谈不上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

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人因工程课程改革

对于课程教学的改革,笔者所在教研组一直强调,要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要考虑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或实践环节的相互关系。青岛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为着眼点,力争使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现实需要,能够快速适应基层工业工程部门的工作,并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有鉴于此,按照递进式的能力培养过程,从“理论课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业工程综合实训―生产、毕业实习的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加以锻炼,使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的人因工程实践能力的初级工业工程从业人员;逐步把单门课程的教学融入整个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中。

(一)在理论课堂环节:人因工程课程由于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存在课程章节多的情况,以往为了全面地介绍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教师都尽量把所有和人因工程相关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在笔者所在课题组进行的工业工程职业能力调查中,对本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把其他课程中已经介绍过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协调,最后确定人因工程课程大纲,确定所要讲授的具体内容。这样可以使理论课教学充分利用现有学时,并且仅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展开。另外,在原有采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视听资料的引入,提升学生对人因工程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是课堂一直采用的主要方式,随着视频信息和教师科研项目的增加,有必要建立一定的视频资料库。通过视频,向学生全面展示人因工程课程知识的应用过程和成果,让学生真正看到知识的实用价值。

(二)在课内实验环节:立足现有人因实验设备,结合改建的模拟流水装配线进行重新设计。保留部分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项目,如噪声环境测量实验、微气候测量实验、照明实验、注意力分配实验、疲劳测量实验等,但要压缩相应的实验学时,增设更多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如扩展原有的工作空间与工作效率测量实验,设置为不同工作环境与工作效率测定实验,增加实验复杂性,进一步贴近工作实际。开放人因工程实验室,以便于有兴趣的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形成基本的面向实践的人因工程实践体系,包括:①基础性实验:环境照明实验、环境噪声实验、粉尘及微气候测量实验、注意力分配实验和人体测量实验;②研究型和综合性实验:工作环境与工作效率测定实验[3]、产品工效评价实验、模拟流水线各装配岗位劳动强度测量与分级实验、流水线常用管理看板的人机界面评价实验;③开放性自拟实验[4]:实验教师审定的自拟综合性试验项目。

(三)在人因工程课程设计环节:深入细化原有的课程设计,改变原有简单的大论文方式,从生活和生产实践入手,划分成不同的专题,如人体尺寸测量与应用专题,操纵―显示人机系统专题,手持工具专题,使用行为分析专题,“以人为本”的综合思维与设计专题。[5]开展人因工程的改善实践和评价活动。改变以往课程设计仅通过事后评价课程设计报告给成绩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设计报告,还要求学生对所改善的实例进行PPT展示。在课程设计周的最后一天,要求每组学生在有限的5分钟时间内,考虑PPT的配色、背景、信息量以及多媒体教室的照明等环境因素,全面地展示所完成的实例。成绩评定采用教师打分和同学打分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按照课程设计报告进行打分,占70%;学生按照PPT展示环节效果进行打分,占30%。课程设计的成绩形成综合的考核方式。

(四)在工业工程综合实训环节[6]:增加装配作业中的人因工程改善和物料搬运中的人因改善课题,在整个装配线作业过程中,模拟实际生产,通过人因工程视角来审视流水装配作业的优化,弥补工程实践机会的不足。把人因工程和基础工业工程的内容有机结合,在流水装配作业中,设计工作空间、工序工装;同时对整个模拟装配的人工作业进行适应性评价,锻炼学生应用人因工程知识的能力。

(五)在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在生产和毕业实习指导书中设定人因工程的相应内容,要求学生观察、学习企业中真实的人因工程应用内容,并进行初步实践,充分利用实习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在毕业设计环节,对于有兴趣从人因工程实践应用方面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教师应确立人因工程方面的毕业设计题目,专门进行指导,使其深入研究人因工程的实际应用。

三、总结

工业工程专业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包含大量的实践内容。实验设备的改造运行,实验大纲的修订,实验的辅导,课程设计的讲评,工业工程综合实训的指导等都需要教师参与。通过改革,也使得缺乏企业实践的年轻教师在有限的实验实训条件下,增强了指导实践的能力,分担了实践教学工作,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实验教辅人员不足的问题。

人因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要。按照既定的培养目标,通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重点,运用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实施相关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能更加系统地掌握人因工程学的原理、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对人因工程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其对人因实际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工业工程的系统和科学思维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培养。

[ 注 释 ]

[1] 段天宏,李乃梁,任海滨.Web环境下《人因工程》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建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4(2).

[2] 汪惠芬,刘婷婷.“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9).

[3] 宋维宾,陈冰,李发权,等.面向应用的人因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3(5):206-208.

[4] 赵林,耿雷,季旭.人因工程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4):81-82.

[5] 周鼎.工业设计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

[6] 万鹏,原丕业,赵金先,等.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的综合实训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

[收稿时间]2014-12-30

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基金项目】本成果为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提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66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9-02

一、引言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作为水利类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其教育模式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和制约学院的发展。多年来,发现在专业教学中,教育模式传统,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单一,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日益突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不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不能致用,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需求,这样发展下去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学生的就业率逐步下降,从而影响专业和学院的发展。因此,探索出一个能适应当今社会和高职学生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现在的教育领域中,办学层次、形式、模式堪称丰富,而每个层次的教育模式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均不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我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区域需求,一直在不断探索着符合职教特色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合作育人机制

1.深化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1)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制订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管理细则,校企共同研讨论证专业定位(含服务面向定位、职业岗位群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标准等。

(2)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在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指导下,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专家以及能工巧匠组建本专业兼职教师团队,与专职教师团队共同研讨本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参与教学活动。

(3)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发挥企业优势,接纳在校学生开展跟岗实训和顶岗实训,并依托企业建立毕业生的就业平台。四川都成泽源工程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与我院共同建设水利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双方共同完成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实习实训项目开发和实习实训文件编制等工作。

2.设立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相关制度

依托四川水利职教集团和水利职教大校园,在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和教学工作委员会引领下,设立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水利工程系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水利工程系主任担任部长和委员会主任,实训教研室主任担任副部长,下设行业单位合作室和企业单位合作室两个机构,分别负责与行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合作联络。在组织完善的基础上,制订了《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管理制度》、《水利工程系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制度》、《水利工程系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运行制度》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规章管理制度,保证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顺利推进,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水利工程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立以后,校企共同研讨和创新了本专业“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接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现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三层次训练;紧跟市场需求,适应不同岗位需求,设置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五个模块实施选择性教学;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实施认岗、跟岗与顶岗实习,进行进阶入岗。其模式构架见图1。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定下了基调,我们以此为导向,校企合作,广泛调研,专家论证,依据岗位群所需的专业能力,按照各专业能力的工作过程确定行动领域,从而明确学生所需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最终确定相关课程,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

根据新的培养模式建立的课程体系有如下的特点:

1.以项目化教学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第五学期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分列为五个教学项目,即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和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利用真实的典型工程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体现学生认岗―跟岗―顶岗的岗位训练过程

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安排学生到典型水利水电工程现场进行认识实习,实现认岗;利用第一、二学年暑假集中到企业进行跟岗实习,实现跟岗;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锻炼工作实践能力,实现顶岗。

3.课程排序符合职业能力递进规律

《水利工程制图与CAD》、《工程测量》和《水工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等课程完成对学生制图能力、测量能力和检测能力等通用能力的培养;《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水利工程管理》等课程实现对学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专项能力的培养;《重力坝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和施工》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4.“双证融通”体现职业成长规律

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我院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技能训练后考取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钢筋工等工种的中级工证书,在四川省水利厅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考取施工员等管理岗位证书。

5.职业素养养成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任务驱动的教学将法律法规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成本意识、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系统思维等职业素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

水利水电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具体的实施过程见图3。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2012级和2013级分别选择了一个试点班用于践行“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2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8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3.75%,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团队意识等均明显强于原有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有自己独特的要求,有别于其他任何形式和层次的教育目标,研讨和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极具意义也是极为重要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完成高职教育的任务,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我们在这方面做了粗浅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项工作的结束,我们会紧跟社会和专业的发展,不断改进、完善甚至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它能更地好适应社会和岗位新的需求,同时,我们认识到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仅仅有一个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够的,还必须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逐步加强实训条件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内涵建设,最终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纯义,李梅华.高职水利类专业“三顶岗、两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9(11下)

[2]刘军号,毕守一,潘孝兵.基于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剖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2)

作者简介:

篇3

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装饰企业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分析,得知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应该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能力;探析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看,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与本科或四批一专科层次培养的人才相比,高职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以技能强、能吃苦、要求低的形象涌入就业大军,成为就业率比普通院校较高的就业群体。

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艺术基础和建筑装饰基础,能够从事建筑环境及室内装修设计、施工、管理和经济核算等工作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笔者通过对黄冈市建筑装饰行业、企业的调查发现,建筑装饰企业对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对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能力培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建筑学院在进行教学改革中,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力度,通过安排学生到建筑装饰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让教师到建筑企业兼职、短期培训等方式,深入企业一线积累实践操作经验。但在进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过程中,使笔者深深感受到,我们培养的学生离建筑装饰企业对建筑装饰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能力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通过对建筑装饰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可知,他们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具体要求是:学生在毕业上岗时应能独立做出一套符合基本要求的装饰设计方案;能正确地领会和执行主管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方案,并用电脑或手工绘制工程图、效果图;能根据方案图绘制出设计图和平面、立面、剖面施工图;能进行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及概预算;熟悉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技能且能反馈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并加以改进。笔者将企业需求与我院学生的能力素质相比较,认为学生毕业之前必须加强如下几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1专业技能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中专业能力可以细分为手绘表现能力、电脑绘图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以及装饰预、决算能力。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多半是建筑装饰企业,83%的学生选择以设计为主的工作岗位,因此,手绘表现能力和电脑绘图能力就成了必须具备的主要能力。

1.1手绘表现能力

手绘表现技能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中的核心能力,它表达设计意图和设计效果图时具有快速、简便、一目了然的特点。手绘表现图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在与客户沟通时,可以灵活地随着客户的需求,简易、灵动、直观地表达,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手绘表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手绘图表现效果的好坏直接反应出设计师美术基本功和设计能力的强弱。手绘表现能力必须通过严格的美术基本功的训练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练就的。

就目前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生源来看,文、理、艺兼收。导致本专业中90%的学生入学前没有经过美术基本功训练,很多学生在填报升学志愿时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也不知道本专业主要专业技能会是绘画能力,所以进校后专业基础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课程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些课程既要承担着传授学生基本造型知识和技能,又要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积极性,学起来才会不怕困难。但是,现实状况是艺术基本功的训练是枯燥、乏味且单调的,必须通过大量的作品训练才能提高表现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才能快速地提高鉴赏能力和艺术感悟能力。

我院教师不断摸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增强课后训练强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式方法,使学生经过专业基础课、手绘课程的学习后,一般能掌握基本的室内效果图表现和室外效果图的表现,形体造型能力较强,色彩造型能力较弱;临摹能力较强,创造能力很弱;能够完成效果图的临摹,但不能自主设计效果图,不能根据需求灵活地现场表现。手绘表现能力不强,在与客户交流设计意图和设计效果时缺乏沟通优势。

1.2电脑绘图能力

目前,一般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专业都开设有《建筑装饰CAD》、《建筑装饰 3D max》、《建筑装饰photoshop》,通过这几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模、渲染、后期调整等技法。

《建筑装饰CAD》课程是基础的设计软件,只要认真听讲,记住各条命令,多练习就能掌握基本的建模方法,能出色地完成设计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图。《建筑装饰 3D max》、《建筑装饰photoshop》这两门课程不仅需要软件的学习能力,还需要较强的审美能力,特别是设计中色彩渲染和色彩搭配方面,更需要很强的色彩修养,才能使整套设计效果既美观又协调。但是我院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很弱。从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后期制作的设计作品来看,学生能根据设计方案绘制出设计图和平面、立面、剖面施工图;但是在完成电脑效果图时,因为色彩配置能力不够,造成材质的选择、灯光渲染、色彩搭配不够协调,不能设计出效果很好的设计作品。

1.3施工管理能力

虽然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建筑装饰企业从事的主要是设计方面的工作,但是仍需要具备施工管理能力。

从我院学生的整体能力来看,学生对书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很好,但对于真实项目工程的管理还是缺乏管理经验,只能从零开始慢慢摸索,不能独当一面地承担施工管理的工作任务。因此,在顶岗实习期间,应该多安排企业师傅数量,减少师傅与所带学生比例,通过师傅现场经验传授,加强学生施工管理方面的能力。

2协作、沟通能力

“高质量的高职学生不仅具有相关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会学习、能做事、懂生活、善协作的能力。”①专业知识、技能是显而易见的能力,也是学生很重视的方面,而协作、沟通能力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部分,所以显得格外重要。

建筑装饰企业所承担的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多工种协调、合作完成,需要很强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任何一个项目从开始与客户谈单、看预期设计效果图到顺利签单,这只是完成了前期的签单任务。它是设计师个人的想象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和业务员的语言沟通能力的成果。顺利签单只是完成了一个项目的前期任务,在装修过程中需要泥工、木工、油漆工等多种工种在设计师的指导下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设计意图,通过多工种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设计师效果图的真实展现。这期间任何一项工种都相当重要,任何一项工程的圆满完成都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

但高职学生在校练期间多侧重于个人能力的训练,重点练就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走上工作岗位,在处理与同事关系、与客户关系时,显得能力不足。很多学生急切地要表现自我的能力,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在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甚至拒绝和别人合作,一心想自己干出成绩得到领导的赏识,团队意识薄弱,缺乏团体观念,导致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与他人配合,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结果。

3审美能力

设计师是建筑装饰企业的核心,设计师拿不出好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效果,就不能吸引客户。好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效果加上合理的预决算是签单的关键因素。各种工种都是围绕设计师的设计而展开工作的,设计师审美素养的高低又决定着设计作品质量的好坏。

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通过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形体造型能力和色彩造型能力;通过平面、色彩、立体构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点线面构成美感、色彩搭配美感、空间混合美感;通过赏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的优劣,分析色彩配置美感。但是审美修养是一种素质,是对美学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仅靠几门课程的学习无法积淀到深厚的程度。再加上建筑装饰行业是与时俱进的行业,流行趋势时刻左右和影响着行业的发展,古典的、现代的、简约的、中式的、欧式的等各种设计思潮时刻在冲击着每一位设计师,需要深厚的审美积淀才能从繁杂的审美状态中将美的元素筛选、保留、采用。

由于本专业学生的生源基础薄弱、上课课时有限,尽管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上课、学生努力学习,最终学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在形体造型方面能力较强、临摹能力较强,但学生在色彩表现和色彩配置方面能力较弱,审美能力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学生参加工作后审美修养的不足就体现得很明显。审美修养能力低下直接导致设计的效果图在后期渲染时色彩搭配效果不好,对设计效果的影响相当大。

高职院校要想使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必须做到“知己知彼”,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人才能力需求,根据企业需求来“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方案。因此,不管是专业能力、协作、沟通能力还是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调整教学计划,将校企合作进行得更深入、创造真实的工作情境、将更多更好的工作案例运用到教学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清楚地了解到真实工作情境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需要、明确就业方向、了解自身的价值定位、了解将来工作必须的能力需求。目的明确,学起来才能更加用心、起劲。充分掌握企业所需的能力后,让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所掌握的技能与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很好地衔接起来,做到零距离的过渡,使学生顺利、满意地就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篇4

(湖南工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摘 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和就业中存在的矛盾和主要问题,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讨论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实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政产学研用合作办学等的实践教学“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三重一高”模式;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33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4C0317)。

*作者简介:李大军(1979-),男,湖南理工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及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20

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被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最新的《环境产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报告(2013版)》显示,2010年环保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420万人左右,预计2015年达到840万人,2020年将达到1 690万人,环保产业未来的人才缺口巨大,这预示着环保类技术人才需求将不断增长,就业前景十分看好。而在我国传统教学体制下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在就业时普遍受到冷遇,各高校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办学压力。环境专业为何会“叫好不叫座”?这是一个值得高校管理层和业内人士思考和探讨的课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不合理,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技能满足不了环保单位的用人要求。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因此,新世纪的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要联系生产实际需要,着力构建“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

根据现有企业对本科人才实践能力要求,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大多为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锻炼,实践教学时数较少,并且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甚至有的往往流于形式,并未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另外,环保企业在用人方面,青睐于实践能力丰富,具备专业应用型的人才。为此,为培养出更多的、更好地适合环保事业需要的人才,需要适度改革现行环境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1.2 教、学、做分离,供需脱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及其办学规模的迅速增大,由于经费、场地设备、师资、机制等原因的影响,高校的实践教学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特别是校外实习,普遍存在基地少、执行难等困惑,导致教、学、做分离,供需脱节,企业用人出现“有人用不上,要用找不到”的现象。

此外,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环保岗位一般由于专业性要求高,需要实验动手能力较强,致使实习单位愿意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学校与大多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参观实习,缺少与实习单位建立更深入的合作框架,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推进缓慢,落后于学生对岗位实习的需求,学生在实习期间,根本无法动手操作。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前提,如何在校内创建具有实际工程规模的模拟实训场所,将是发展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方向。

1.3 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结构不合理

按照人才结构,通常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其中学术型人才是最上层次,但为少数;工程型和技术型处于中间,技能型人才则为最下层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将加大,技能型人才将逐渐减少。为顺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教育规划的同时,应用型教育的办学模式应以应用型为核心,形成其办学特色。

1.4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言至关重要,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摆脱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内容枯燥的“闭门造车”现状,就应该主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另外,高校环境工程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内容趋同,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现象较多。比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课中,关于催化还原法脱氮工艺(NSCR、SCR)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极为广泛,但由于实验室缺少相应的仪器设备或模型,加之多数教师自身也缺少相应的生产实践经验,故而在授课计划中无课时安排或授课时走马观花,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其工艺过程和原理,更不会有兴趣去探索和研究这类环保设备的工艺参数。

2 “三重一高”办学模式的内涵

2.1 课堂教学应注重基础教育

所谓“重基础”,即重视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达到基础理论扎实,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够用的科学知识基础。因此,高校教学应加强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基础厚实、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人才。

2.2 实践教学应注重技术教育

“重技术”,即重视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专业技术精湛,能够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实践中的具体技术问题。

2.3 注重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重能力”,即重视学生职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职业、社会发展需要。环境工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重知识,轻能力”,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再渊博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因此教学除了要准确反映学习领域的内容和排序,并实现具体的教学情境,还要体现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特点,宜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2.4 人才培养要具备高素质

“高素质”,即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的培养,达到综合素质高,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可见,“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是保持一致的,它符合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其中,重基础是根本,重技术是实质,重能力是保障,高素质是前提。四个方面共同形成合力,开创“三重一高”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新模式。

3 “三重一高”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 注重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效果和和实践效果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因素,是学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的保证。培养具有一定实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环保人才,首先必须配备一支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熟悉工程实际应用技术的“双师型”教师。很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趋于年轻化,虽具备一定的实验教学能力,但在企业实际锻炼较少,对工程现场不够熟悉,导致实验教学与实际工程联系不够紧密。因此,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应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教师接触社会和行业,增加社会经验、行业知识,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提高专业技能等实践能力。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师资培训基地或劳动部门组织的培训班等进行专门学习培训,让他们更新知识和观念,掌握新工艺和技能,增强科研能力,且对于取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实行一定奖励等。

3.2 “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

实践证明,在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院校可以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是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效方法。采取“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可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使这些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

3.3 “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

根据湖南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现状,结合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学校在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上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学院从企业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市场需求出发,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对接和合作,主要形式可以包括科研及咨询服务、技术成果转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技术工人岗位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工艺改进或派遣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等。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与社会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大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的转变,逐渐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2)积极探索企业课程嵌入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校企双向参与和分段培养、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订单式定向培养、以科研基地为依托联合培养、直接服务于企事业生产和管理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行工学结合、交叉培养等模式。

(3)要积极扶持学院科技产业的发展,要鼓励各二级学院积极发展“产中校、校中产”,将学院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学院创收。与此同时,还要发挥基地在教师业务能力、科研水平提高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方面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开展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岗位技能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4)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本课程技术应用的实际,开展教学研究和科技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环境工程的实际运行状况和操作过程进行讲解,课堂上要广泛运用图片和动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同时应适时配合现场参观、讲解以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工艺、设备和技术的理解,并组织相互讨论以保证训练的实效性。要加强与企业及兄弟学校的联系,及时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趋势与需求,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制订计划,开展一定数量的全校性学术交流活动。

(5)注重校企合作,推进国际合作。学院应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及企业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与国内外名校名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部分优秀的学生到国外继续深造或与国外名校联合培养。

4 “三重一高”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算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培养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由图中可知,“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素质与能力拓展体系,而强化实践教学是实施“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转变实践教学的传统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切实重视和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构建“三重一高”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其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5 结论

“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对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结合湖南工学院“三重一高”办学模式的内涵,提出了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在教学上强化课程技术应用的实际,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及“产学研”合作,以此构建新的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其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惠芳.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3(6)

2 皮科武,万端极,高林霞.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比较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

3 廖兴盛,裴习君,李雪.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

4 N.J.Brookes,S.S.Morton,A.R.J. Dainty,et al. Social processes,patterns and practices and project knowledge managemen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6(24)

5 徐学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 2012(2)

6 邹雄伟.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J].水利科技,2007(2)

7 李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26)

8 梁存珍.环境工程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篇5

[关键词]工程监理专业设置 课程体系 可行性

一、工程监理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按《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凡是符合国家要求的工程项目必须设置监理机构,每个工程项目监理机构均应有总监理工程师一名,专业监理工程师若干名。且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是国家注册的,必须是符合很多资格条件的要求后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且成绩合格后才能成为注册监理工程师。这些严格的限制条件使得目前有执业上岗证并拥有签字权的监理工程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监理工程量,引起工程监理现场无证且实际管理能力未经有关机构确认的监理人员上岗的现象大量存在,造成监理工作质量难以保证的局面。

同时,目前全国设有建设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有290余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工程监理类专业由于是新型专业,为数很少,其毕业生数量远不能满足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建设监理制度在我国实行时间还不长,监理人才的专业化教育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工程监理人才是我国目前乃至以后相当时期的紧缺人才,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在近期内必须要培养出大量集技术及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监理人才,以满足目前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

二、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能力为本位设置学生的课程体系,就是要使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贴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教企业之所需,学岗位之所用,基本实现工程监理专业的学生走入岗位的“零适用期”。根据对嘉兴五县二区及周边城市的调研,首先明确建筑市场监理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将这些能力设置为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核心技能;然后为了实现这些核心技能必须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为依托;最后,根据确定的核心技能和基本技能,构建培养工程监理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

1.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

工程监理是对工程进行科学管理的技术活动,学生必须熟知建设工程状况才能进行管理。因此需开设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力学、房屋建筑构造、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地基基础、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的基础知识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初步工程建设监理能力

在掌握工程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更应加强学生对监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三大目

标控制的学习。因此需开设工程建设监理概论与案例分析、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等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另外监理人员为了更好地搞好合同管理,还必须熟悉各种建设工程合同以及合同的相关内容,故还应开设建设工程合同管理。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工程监理专业最重要的特色在于它的技术性与实践性――能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础上,对工程进行控制、监督、管理。这也就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需开设:建筑制图与识图实训、建筑测量实习、房屋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实验、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工程施工实训(钢筋工、砌筑抹灰工等工种)、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使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技能训练。

三、我院工程监理专业设置的可行性

自05年我院已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装饰施工技术专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尚未开设工程监理专业。这些专业都属于土木工程大类,既各有专业特色又有共同之处。以已开设专业的良好发展背景为依托,我院已具备了开设工程监理专业的必备条件:

1.师资条件

只有高水平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工程监理专业不同于其它的专业,它的实践性、操作性要求较高,要求讲授工程监理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是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这样才符合监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也才能够将课堂上的知识学以致用。

目前学校已有的专业教师都是硕士及以上学历,且具有良好的工程背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其中部分教师正向“双师型”发展;另外学校注重教师的继续深造,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同时正加大力度引进资深的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优化组合师资结构。

2.实训基地

目前已建有材料检测实验室、建筑工程概预算实训室、建筑制图实训室、拟建的土木工程施工实训室以及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职教集团”,如嘉兴禾城监理工程有限公司、平湖振宇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良好的师资条件再加上正发展壮大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有理由相信能够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强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工程监理人才,这类学生毕业后势必会受到建筑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华生,赵慧如.怎样当好现场监理工程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6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只有依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才能完成构建符合我院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文结合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程监理专业“工学结合,德学同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我院工程监理专业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及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情况。

关键词:

高职工程监理专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在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中,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应当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本,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要想以工作过程来构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其课程教学内容应当与职业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及工作目标相关,其课程教学过程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体系主要为了突出职业工作任务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为培养高职工程监理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程监理专业为例,就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及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意义

与传统课程体系模式不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具有其独特之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中融合了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模拟岗位工作过程,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课程开发与重组,明确工作过程在构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主线和培养基础分别是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实际的工作情景及工作过程是分不开的,高职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动手能力较强,在构建高职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尝试适当增加模拟岗位工作的实践项目和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过程动手操作、实践,完成从被动听课者到主动实践者的转变,真正做到理实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工作的责任心,职业岗位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对于专业岗位的了解与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符合企业对于专业岗位职责的要求,为毕业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足准备。

2工程监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我院工程监理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2015年被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为搞好建设重点进行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竞争力。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就是课程体系建设,只有依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才能完成构建符合我院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工程监理专业构建的课程体系,主要面向建筑质量监督部门、工程监理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优化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为主导改革教学内容,着重技能培养。以就业导向、实践能力来重构课程体系,注重以培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理论课体系和实践课体系。依据实用、适用的原则调整教学内容,将传统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新课,适当删减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重组融入工作任务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引导,进行实践教学,注重可操作性、实用性,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建筑行业及工程监理企业的走访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工程监理专业毕业生的座谈,结果说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建筑行业,培养具有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能力,具备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可在建筑质量监督部门、工程监理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我院工程监理专业主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经过实践探索,合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逐步贴近建筑监理行业和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教学效果改善显著。工程监理专业实行“工学结合,德学同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教学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第一、二学期)、第二阶段为专业能力强化培养阶段(第三、四学期)、第三阶段为专业能力综合提高阶段(第五、六学期)。(1)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课程:《经济数学》、《大学英语》、《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装饰材料》、《安装工程识图》等课程。(2)专业能力强化培养阶段课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投资控制》、《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工艺》、《工程合同管理与招投标实训》、《安装工程造价实训》等课程。(3)专业能力综合提高阶段课程:《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工程经济学》、《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等课程。我专业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与能力素质的提高,将工程监理专业三年的课程重新整合成新的课程体系,并将工程监理的职业精华“三控、三管、一协调”贯穿其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和企业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与时俱进才能满足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3工程监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在我院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小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是指由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设计中,对学习情境进行的重组和设计。核心课程建设中的学习领域是指具体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原有学科体系中的课程。核心课程建设中的学习情境是指在职业的行动过程和工作任务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方法论和教学论和转换而构成的学习领域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也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这种新型课程设计,可使学生从不同的工作过程中去获取不变的思维过程及规律,从具体的个性中去获取一般的共性,并能够用抽象出来的共性和一般规律,去应对新的个性和具体,充分体现高职课程体系的特色。按照“工学结合,德学同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依据工程监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建设原则,结合工程监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监理员的岗位需求,来建设工程监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包括:《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投资控制》、《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工艺》、《工程合同管理与招投标实训》、《安装工程造价实训》。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为例,依据建筑工程施工图会审这一典型工作任务来构建新的学习情境,该课程为《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等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独立的工作过程,其中的难度与深度逐步提升,但它们仍属于同一工作领域,操作步骤类似,可以进行对比。因此通过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是由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的,选取建筑工程中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实际工作情境,并能真正做到理实一体的工作任务,就是能够作为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任务要求,分组组成团队,结合真实的建筑工程图纸,根据工程类型与要求查阅相关资料或图集,在分专业研讨的基础上制定方案,结合工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等组织工作实施,最后经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总体评价等进行总结、反思和提高。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并可根据工程施工图的要求完成建筑构造实施任务,具备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工作的专业能力,能够更好的完成日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

4结束语

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够增强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改变了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再进行教条的理论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更好的将我院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落到实处,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理论研究彻底转化到实践教学中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我系的建筑模型实训基地在筹建过程中,预计在年底到明年年初能初具规模,并于明年正式在教学中投入使用,把模拟的“真实”施工现场搬到学校,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完成认识实践的教学过程,再配合现有的建筑工程实训室,教学过程能够真正实现“理实一体”,从理论教学到认识实践,再到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从学习到认知到实践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才能完成。将理论知识、团队协作、实训技能三者有机相结合,确保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能够顺利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作者:李铁津 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教育部职业枝长技育中心研究所.

[2]俞建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3]夏喜英.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职业技术,2009(7).

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监理;问题研究;策略分析

前 言:

建筑工程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建筑工程监理,有利于保证建筑质量,能够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家住工程监理在保证工程项目质量和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建筑监理中还存在质量问题,要想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大对建筑监理工作的研究,提高对该项工作的认识,实现该项工作的良好发展。

一、建筑工程监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建筑监理就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项目法人委托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对施工建筑相应的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管理人员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来急性监理,对建筑设计到的法律、法规以及建筑合同进行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问题,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中由于业主、施工单位以及质量监督机构对实行工程监理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比较缺乏。业主认为监理人员是自身的雇员,在进行工作的同时应该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按照自身的要求来进行。施工单位则认为监理人员是业主利益的代表人员,从而并不把监理人员放在第三方的位置上。建筑质量监督机构认为监理人员的工作替代了自身的智能,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建筑工程的监督。因此要加强建筑工程监理,这样可以减少各个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现象,提升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二、建筑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1.监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当前我国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监理的人员专业素质比较低下,他们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而且他们主要来自施工单位的退休人员或者其他部门的调离人员,这样就会导致建筑管理质量下降,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这些管理人员因为自身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技术监理培训,大部分人对监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同时也缺乏相关的技术、法律和经济知识的认识,在监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而会影响到监理工作质量,影响到建筑施工监理质量水平。监理人员在进行监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建筑工程施工具有详细的了解,这就需要他们熟悉相应的法律知识,严格按照国家施工要求来进行。

2.监理行业的制度不健全

在进行建筑工程的监理中需要加强监理行业的制度建设,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建筑监理质量,降低建筑工程施工的危险性。在以往的建筑工程监理中,监理人员过于强调监理工作质量,从而忽视了监理行业的制度建设。监理行业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投资控制管理不健全、决策分析不透明、工程项目设计不科学等,这些因素都会大大降低工程监理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不断监理和完善相应的监理制度。

3.监理行业市场化不足

建筑监理工作需要市场的不断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监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导致建筑监理质量下降,影响到建筑施工的质量水平。大部分的建筑监理工程中他们一般具有区域垄断色彩,这就会影响到建筑监理的市场化,使得相应的监理工作不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实施。

4.监理结构管理机制不到位

加强监理工作,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监理人员,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监理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监理结构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第一,监理费用收取上存在一些压价问题,从而造成不良的竞争行为,最终导致监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影响到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第二,当前我国市场上建筑监理形式比较多,有的靠出租资质,有的是挂靠单位等,导致监理单位的市场信誉下降,影响到他们今后在市场中的地位形象。

三、建筑工程监理的优化策略

1.提高建筑工程监理人员自身素质

由于建筑工程监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比较低下,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加强自身学习,从而提高专业素质,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升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素质,首先相关监理单位要加大对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培训,保证他们对监理工作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提升他们的监理质量。在培训中不仅需要提升他们的监理技术素质,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监理道德素质。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监理工作的重要性,能够积极保证监理工程质量。其次,在监理工作中要求监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建筑工程的正常施工。监理人员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探讨,并且对问题进行相应探讨,从而找到科学的管理办法,降低施工中存在的风险。

2.加大对施工事故的监管

在建筑施工过程总,如果施工人员稍有不慎,就会增加施工质量问题,进而可能会导致施工事故的发生,最终会影响到建筑的安全性。加大施工事故的监管,能够更好的实现建筑工程监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保证建筑的施工的正常进行。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监理人员需要对施工的机械设备以及施工材料进行监督,不仅要保证施工技术的安全性和成熟性,同时也要保证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质量。监理人员发现问题时需要及时告知相应部门,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进行弥补,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监理人员在工作中还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技术水平,培养自身良好的观察力,并且做好自身的工作,帮助施工人员发现施工问题,解决后施工问题。

3.优化企业监理结构

监理单位在进行监理工作时,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监理结构,进而保证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在优化的过程中,监理企业首先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队伍建设,提高监理队伍人员整体素质,进而保证监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加有利地位。其次,监理企业要积极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例如引进技术性咨询人员,让他们积极参与建筑设计,进行相应的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中出现问题时也可以积极为施工人员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最终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第二,企业要积极引进管理咨询人员,让他们参与建筑管理过程中去,对建筑项目实施的过程、组织以及控制方法等进行管理,保证建筑施工的有序进行。同时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对施工的风险监理,通过对风险性分析,能够减少施工事故发生,提升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4.规范设计单位行为

建筑工程监理中,需要对设计单位的行为进行规范,这样可以保证建筑施工质量,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在开工前,施工单位要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比如系统设计分析、形成作业表格、质量手册等。通过这些工作,能够提高设计单位的工作行为,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在工程开工后,如果建筑设计需要进行改正,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对方案进行考虑和分析,提高技术保障,并且在施工中能够保证技术到位,操作方便。

四、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可以更好的明确各部门之间的权利,实现建筑工程监理的可以更好的保证建筑质量,提升建筑的安全性。通过建筑工程监理可以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工程的进度,减少建筑工程投资的浪费。同时加强建筑工程监理,需要不断提升监理单位管理水平,提升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最终保证建筑施工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海.论建筑工程安全监理[J].四川建材,2010,6(8):96-97.

篇8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工程项目发展得也越来越迅速。建筑工程监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一、建筑工程监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监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体制还是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市场上还没有对建筑监理的委托程序进行规范化,监理单位的成立缺乏法律的制约等。市场对建筑监理单位的准入也没有严格监督。很多没有监理资质的单位还是流入市场,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监理的专业性与可靠性。市场对工程监理工作的约束力还是不足,很多监理单位为了求得一时之利,不依据实际监理的结果,伪造监理报告。此外,市场上还没有建筑监理人员资格认定的体制,很多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缺乏相关的监理知识,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又没有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这些没有建筑工程监理知识的人员监理的报告及结果往往是没有质量保证的,这样会严重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甚至会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内部的管理不规范

有些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将利益作为单位运营的重点而忽略了监理的本质。很多监理单位为了能接到更多的工程项目,只能将监理价格不断的压低。监理价格压低可能会使工程监理单位获得较多的工程项目,但过低的预算根本不能给单位创收,因此为了创收,很多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只能在低预算的前提下,将监理工作的强度降低,有些该完成的环节只是走走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从而导致监理工作的质量降低,进而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很多建筑工程监理单位会同时对多个建筑项目进行监理,因此在监理过程中,一个监理工程师同时游走于多个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项目仅仅是挂名,这就导致监理工作的形式化,进而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一些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并没有根据承接的工程项目制定相应的监理任务书,导致项目的监理人员不能有效的完成自己的监理工作,导致该检查时监理人员不到位、签署文件无人监理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建筑工程监理的质量[2]。

(三)建筑工程监理水平落后

由于市场不严格控制监理单位的准入,市场上很多监理单位缺乏相应的监理资质,也没有配备足够的监理人员,这就导致建筑工程监理单位的发展停滞现象的发生。很多建筑工程监理单位由于资金问题,不能及时更新监理的手段与技术。单位的监理技术及手段几十年如一日,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市场的要求改变监理的手段,也没有引进先进的监理技术加以运用。落后的建筑工程监理水平带来的是监理结果的不准确,进而导致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的下滑。

(四)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监管知识

目前建筑工程监理队伍的人员的监理技能普遍比较低。很多监理人员是从建筑行业调转过去,缺乏专业的监管水平。部分监理人员只能完成一些常见的监理业务,但是却缺乏解决重大项目施工方案解决的办法及技巧,对建筑工程项目所涉及到的一些新颖的技术、设备以及物质缺乏学习与了解,因此不能时时的对建筑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理。有些监理人员由于缺乏一定的法律知识以及管理的基础,不能同时利用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理。

(五)市场上监理收费乱象以及恶意竞价的情况频发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应运而生。随之产生的是各式各样的收费标准。市场上出现很多与国家制定的监理收费标准不一样的收费,正是这种差异化,导致监理收费乱象时有发生。市场上缺乏对监理收费进行监管统计的制度。一些监理单位为了得到工程项目,恶意竞价,破坏监理收费的标准,恶意竞争,这种不考虑监理成本的恶意竞争最终带来的是劣质的监理质量[3]。

二、提高建筑工程监理水平的措施

只有提高建筑工程监理的质量,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的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监理体系

各地政府应严格控制市场对建筑工程监理单位的准入,设立建筑工程监理技术资格认定的部门,凭证上岗,将建筑工程监理的人员专业化,以保证建筑工程监理的质量。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定期培训监理人员的工程监理技术,严格处理培训不合格的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将整个工程项目的考察作为建筑工程监理的内容,与工程项目的其他工作相结合,共同为项目的施工进行服务。单位应加强项目的时时监理,在项目施工的任意阶段,都应时刻保持项目的监理工作并及时解决项目施工时出现的问题。

(二)规范管理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内部的管理

监理单位应明确单位的宗旨是对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的文件、工程实施的质量、工程建设的物资以及设备等进行专业化的监理。因此,各监理单位应明确监理的流程,制定监理任务书,对需要监理的项目进行及时的监理。此外,单位应在自己的监理资质内承接相应的工程监理项目,绝不能因为一时之利,而承接与自己监理资质不符的工程项目。单位应加强监理高层人员的引进,注意增强单位监理的资质只有切实提高单位的监理资质,才能真正的提高单位的效益。

(三)切实提高单位的监理水平

单位应及时引进先进的监理技术手段,及时更新单位的监理知识库,对老旧的监理技能及知识进行及时的修正。单位应定期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不仅要培养监理人员的监理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培养监理人员的责任心。高素质的建筑工程监理人员、先进的监理技能,才能保证监理工作的质量,从而促进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

(四)提高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很多监理人员是从建筑行业调转过去,其监理的技能还是比较缺乏的。单位不仅要加强监理人员监理技能及监理知识的培训,还应注重培养监理人员解决重大项目施工问题的处理能力。单位还应加强监理人员对建筑工程项目所涉及到的一些新颖的技术、设备以及物质进行学习,从而对建筑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理。此外,单位应加强监理人员法律知识及管理技能的培训,做到同时利用经济手段及法律手段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理。

三、建筑工程监理发展建议

对于现在中国的监理市场来说,依旧十分缺少高素质的监理人才,完善监理制度是对于建筑工程监理市场发展的关键。无论是政府还是监理人员自身都要认清中国监理市场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与国际相比中国的监理水平依旧是属于低水平的阶段,要想让国际认可中国的监理,作为监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于监理知识的全面学习,做一个全方面的高素质监理人员,让建筑工程监理走上一条健康、规范、科学的发展之路。

四、结语

由于缺乏系统的建筑工程监理体系,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还是存在着诸如建筑工程监理体制不健全、建筑工程监理单位的管理不规范、建筑工程监理水平落后、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监管知识、市场上监理收费乱象以及恶意竞价的情况频发等问题。只有切实提高建筑工程监理的质量,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的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周志波.建筑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新材料新装饰,2013,(2):32-33.

篇9

(1)企业通信工程监理企业内部管理不科学所致。

任何企业中,企业管理是否科学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是否长久。由于通信工程监理企业在承担监理项目以后,内部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计划。其主要表现在监理企业内部的监理工作人员不固定;监理项目经济效益比较小;监理企业部分工作人员的素质普遍比较低,根本没有能力承担起监理工作;部分监理人员的责任心比较差,没有将监理企业的发展真正地放在自己工作的职责范围内等。

(2)通信工程监理企业自身技术条件不足所致。

由于监理企业自身技术条件不足,引起了监理企业面临着重大的风险。一部分通信工程监理企业忽略了企业内部自身技术条件,在接项目的时候没有实事求是,超越资质等级,最后使得人员不充足或者工作人员的工作不配套等,这些都为监理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很多时候,一些监理机构专业的配套能力比较差,严重的缺乏专业的监理工程师。

2通信工程监理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分析

2.1监理企业风险的应对对策

(1)企业风险损失控制分析。

企业风险损失控制是一种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个监理方而言,监理企业的损失主要包括经济损失、信誉损失以及商务或者市场损失。这些损失的所持续的时间各不相同,有长有短,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但是,对于监理方而言,不管是哪一种,对企业的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为此,监理企业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的危害。同时,对损失的成本还要进行精准的预估,大力加强对监理方工作人员抗风险能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抗风险意识。

(2)企业风险自留分析。

风险自留是项目中一些相关项目参与方由自己去承担风险而带来的损失。

(3)企业风险规避分析。

风险规避中的一种比较有效的策略为回避风险,当项目风险的威胁可能性会有很大发生的可能性的时候,而且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后果,没有任何其他的好的应对策略的时,那么监理企业可以选择自动放弃项目或者改变项目目标等,真正地做到规避风险。

(4)非保险转移分析。

如果监理企业出现了风险,那么监理方可以通过合同与条款等,将部分的风险或者外部风险以及管理权,移交给业主或者是其他的参与方,确保能够降低风险责任,同时对风险实施良好的控制,为企业的发展维持最大的利润。

(5)企业责任保险分析。

在监理方的风险无法转移给其他人或者该风险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损失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保险的方式。通过不断的实践,责任保险被认为是一种唯一的保险方式。

2.2监理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

(1)监理人员要正确认识监理工作。

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应当正确的认识监理工作,包括认识监理工作的内涵以及所需要承担的责任等。正确地把握监理工作的独立性以及公正性,同时还要正确地认识到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关系,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与权力,认真地做好自己相应的工作,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只有监理人员真正地认识了这些,才能够尽心尽力地为企业做贡献,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避免责任风险。

(2)监理单位要处理好与业主之间的关系。

由于业主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他们的行为会给监理单位带来很大的风险。为此,监理单位一定要处理好与业主之间的关系,积极地配合业主的活动。与此同时,监理单位还要争取一定的权利,一旦业主对监理单位作出了严重损害其利益的行为,那么监理单位要利用权利去维护自身的利益,防范业主所带来的风险。

(3)大力加强通信工程监理制度宣传工作。

由于在我国,监理企业还处于初步的建设阶段,监理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够长,这就导致了社会各个组织成员对监理制度缺乏充足的了解,给监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增添了很多的风险。为此,通信工程监理单位要大力加强宣传工作,使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能够对监理单位有所了解,明确监理单位的社会地位,减少监理单位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所引发各种风险产生。

(4)大力加强对监理单位的内部管理。

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监理单位的很多风险都是由于监理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工作不到位,专业知识比较低,能力有效,责任心不强,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比较差,监理人员的自身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造成的,这给监理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为此,监理单位要加强对监理人员的管理,提高监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同时,还要对监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工作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岗位责任意识,用于承担责任,努力为企业工作,从而减少监理企业的风险发生,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为我国能够顺利地推行监理制度奠定基础。

3结语

篇10

【关键词】EIP-CDIO;鱼骨图;教学团队

一、EIP-CDIO培养模式简介

CDIO代表构思(Co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EIP是指道德(Ethics)、诚信(Integrity)和职业化(Professionlism)。EIP—CDIO是将道德诚信和职业素养,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的工程教育模式。CDIO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EIP—CDIO培养模式既能保证学生系统地获取专业目标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其个性,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EIP-CDIO培养模式下工程监理专业教学体系框架

在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监理专业中,借鉴先进的EIP—CDIO教育理念,与学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依据工程监理专业基本教学体系的组成要素,在构思环节设计工程监理专业教学体系总体框架,实施、运作环节创新专业教学过程与层次,搭建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的教学平台,建立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教学保障系统及效果评估机制,形成了适应工程监理行业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综合分析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符合EIP—CDIO理念的工程监理专业顶层设计(如图1),主要包括技术知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四个方面的培养。将EIP—CDIO理念贯穿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及专业拓展学习领域。搭建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的效果要得到对应阶段的实习实训的检验。最后,将学生基于EIP-CDIO的毕业设计作为教学体系修正和完善的重要依据,构成一个完整的EIP—CDIO能力培养工程监理专业教学新体系。

三、基于EIP-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EIP—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为了实现EIP-CDIO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设计工程监理专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由具体课程、项目、实习实训及课外活动将专业培养目标及特征相辅相成的统筹整合,构成了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因此在设计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坚持专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两个抓手的基础上,以监理行业各个典型工作岗位任务为依据,根据知识的相关性和互补性,构件基于EIP-CDIO模式的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群,体现项目化教学过程。CDIO理念下的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按照工程项目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知识梳理,使得问题得以解决以及项目评价反馈的流程组织教学,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我院工程监理专业按照EIP-CDIO的培养模式,再结合自身专业明显的公路监理专业特色,提出了以三级团队设计教学项目为载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一级项目包括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实践,从专业基础学习项目到专业核心学习项目到专业拓展学习项目,贯穿于整个大专三年的教学;二级项目是基于监理及相关专业课程群模块的综合设计,包括具体的工程基础理论模块、施工检测理论模块、工程管理理论模块、工程经济理论模块、工程基础应用模块、施工检测应用模块、工程管理应用模块、工程经济应用模块,把相关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认识相互关联的知识群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课程群建设与实践可以避免内容重复。三级项目以单门课程为基础,在为学生提供强大基础知识背景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自身需要设立相应的实践项目,旨在加深和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基于EIP-CDIO的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一)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条件的改善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基于EIP-CDIO模式的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我院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实训的保障技术和设备的更新,紧跟了技术的发展步伐。目前,建有桥隧检测、道路检测等5个实训室,工程测量、工程监理等2个理实一体化教室,1个路桥园交通工程综合实训基地,以及校办企业江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江西省交苑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2个“校中厂”。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我院依托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与省内的知名企业开展紧密的深层次的合作,建立了13家跟本专业相关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满足本专业所有学生实践能力及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

(二)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EIP-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监理专业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各门课程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根据课程体系设计组建一级教学团队5个,二级教学团队8个,工程管理和工程经济的教学团队有我教研室的教师构成,其他教学团队由相应教研室的教师组成。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所教学的内容,而且也要了解对其他相关课程。工程监理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专任教师7人,从施工、检测、监理、设计等相关单位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5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0%以上。每个教学团队可以采用共同探讨、集体备课、交互授课的方式。在项目化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间应互相听课、互相切磋、互相评议,授课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多媒体技术,提高授课效果,了解整个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共同推进整个专业项目。

五、结语

在创新创业社会背景下,我院采用EIP-CDIO教育理念对工程监理专业进行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突出“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协调发展,以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服务行业发展。EIP-CDIO教育理念下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断完善,必将对现代职教体现建设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EdwardF.Crawleyetal著,顾佩华等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雷环、汤威颐、EdwardF.Crawley.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3]顾佩华.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4]顾佩华.CDIO在中国(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5]陶汉卿、吴昕慧.基于CDIO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高等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