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

篇1

关键词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做法;成效;问题;建议;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57-02

彭阳县自2002年就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并被自治区作为宁夏南部山区的典型区域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投入,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特别是2009年以来,把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梁峁沟坡台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全面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区域产业培育、小流域生态治理协调推进,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生态显著改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初步成就。

1 主要做法

1.1 创新思路,提高认识

彭阳县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中低产田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将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等进行综合运用,以促进地方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走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之路,创立了山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模式[1]。

1.2 科学谋划,合理布局

县委、政府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两大战略,加快三个进程,推进四个转化”的总体工作思路,对全县各个流域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踏勘、调研论证、规划设计,编制完成了《彭阳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十二五”规划》。并积极探索以发展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为主,配套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争取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逐步拓宽农业综合开发在南部山区新的发展空间,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为加快推进彭阳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1.3 多措并举,统筹推进

通过坡改梯,使人均基本农田拥有面积达1 333 m2以上,采取开挖水平沟整地造林、截流蓄水,打机井、找水源、旱改水等方式建设节水示范田,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2-4]。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载体,统筹规划各流域单元,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林水牧项目捆绑,按规划要求实施的工程,收到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

1.4 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对于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一律实行行政干部包进度、包规模,技术干部包技术、包效益的办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农业示范项目,采取打攻坚战的方式,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会战,集中流域综合治理,整村推进,落实到位,探索大规模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2 取得的成效

3年来,彭阳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 835万元。农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实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得到加快发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2.1 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营造优质经果林133.33 hm2、水土保持林416 hm2、高接换头嫁接改造666.67 hm2、农田道路防护林20 hm2,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4%,基本上达到荒地林草全覆盖,初步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和“山绿、水清、地平”的目标,既涵养了水源,增加了灌溉蓄水,增强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5]。

2.2 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近3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坡改梯田200 hm2,拓宽铺砂田间耕作道路60 km,配置小高抽20处、建成容量不等的各类蓄水池12个,水保塘坝2座,新打及维修配套机井37眼,铺设输水管道123 km,建日光温室及水泥拱架棚1 600栋。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的田园化格局,旱、涝、渍等障碍因素基本得到排除。

2.3 促进生态产业链形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通过3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培植了一批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如红茹河流域的辣椒种植、肉牛养殖,长城塬的菌草生产,草庙的红梅杏,北部山区的苜蓿草收储加工、林地放养生态鸡,彭阳果脯加工等优势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林果、草畜、劳务为主体,特色种植、多种经营并举的格局,发展后劲持续增强[6]。

2.4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加大投入硬件设施外,还重视软件设施的建设,积极引进推广各类农业科技成果,加强对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项目区共举办各种培训班30期3 000人次,实现了10户农民就有1名农民技术员。红河乡上王设施农业示范区是彭阳县确立的设施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园区之一,占地面积166.67 hm2,重点推广水泥拱架和钢竹混合结构2种棚型,共建成日光温室50栋6.67hm2、移动塑料大棚2 758栋160 hm2,加之引进蔬菜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据测算,仅设施蔬菜一项可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近700元。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彭阳县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兼顾了山区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化了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功能,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3.1 农业基础环境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立项原则有一定差距

彭阳县地处宁夏东南边缘六盘山东麓,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残塬区,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区域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建议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区域划分上也应以小流域为单元,考虑到山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约1 333 m2的实际情况,建设规模应在连片333.33 hm2左右,格田面积控制在2 000 m2以内。

3.2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生态与农业并重,治理措施多样化,高标准农田涵盖不足

在小范围集中成片的农田中,实行水利、农业和科技措施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而在宜林荒山、荒沟上沿等高线统一放样,进行工程整地造林,防风保土,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因此建议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也纳入高标准农田的范畴,以满足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求。

3.3 投资标准偏低

一是自筹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实际投资标准低于计划投资标准。二是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相应下降了建设标准。三是山区农田建设成本偏高。由于山区大多都是人多地少,人均吃饭田仅为1 333 m2左右,因此,在农田规划设计时,一般按照1 000~2 000 m2一块进行设计,相应的灌排渠系设置也较为紧密,从而增加了大量渠系衬砌的工程量与田间平整土方工程量,大大影响了实际的投资标准。

3.4 资金整合程度差,项目开发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按照“渠道不变,资金配合,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政出多门而产生的扯皮现象将很难避免。建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部项目资金由一个职能部门来投放,有利于项目的组织实施,有利于建设标准的提高。

4 参考文献

[1] 舒琳.都市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研究与应用[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2] 杨磊,郧文聚.加快良田建设 促进农业转型―对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土地,2013(9):57-58.

[3] 杨邦杰,杨磊,郧文聚.加快良田建设,夯实农业转型基础―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发展,2013(4):7-11,2.

[4] 王利香,刘峻岭,刘丽丽,等.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房地产,2013(20):54-57.

篇2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必要性;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5: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35-02

一、什么是高标准基本农田

所谓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就是在我国当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适合于农村集中连片和生态良好,高丰收,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与当地经营方式相配套的基本农田。开展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必须要以国家的政策为导向,以规划作为积极的引导,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进行个别化整治。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生态环境与农业的数量和质量并重,并积极发挥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合实际,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容主要有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土地平整、田问道路与生态环境保持等5项工程。具体组织形式是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企业竞争介入、相关部门配合,然后通过农民积极参与,老落实共同的责任。同时在“十二五”时期,国家又提出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任务,这个任务非常艰巨,面临在大家面前的挑战也十分严峻,所以,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正好有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大地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祖祖辈辈得以安居乐业的家园。她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也提供了无限的资源。现代农业要发展,首先就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继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切实做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又不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粮食短缺,我们应该着眼于实际,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然后来建设我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耕地作为粮食补充的重要途径,其肩负的作用是不可轻视。可以说,基本农田的建设计几乎是耕地中的精华,也是保证我国粮食供应的安全底线,它承担着我国全部的粮食生产任务。但是,当前,由于我国可耕地的面积本来就十分有限,再加上,一些土地利用形态破碎、零乱,使得我们可作为耕地的土地利用效率低规划中也提出,建设有利于项目区农民耕作技术及农业科技水平提高,该规划设计项目区通过实施河道治理、排灌工程、土地平整、兴建机耕道及生产便道工程,可使当地群众受益,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后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这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当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管理现状

新时期,我国积极推进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基本实现了由田、路、水、林等综合整治,几乎有2亿多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成,其中粮食平均亩产提高10%-20%,生产成本也相对普遍降低10%-15%。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目前正在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企业或者个体,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算重建轻管。基本农田建成后,很少认真研究过如何进行科学化管理,出现的直接问题便是不到两年左右,水渠出现裂缝,当然更没有人来进行维修;还有极少数农村,把高压线上的线就偷走了,水泵也不敢放在井里。可以看出当地有些人的素质极低,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如果在后期不进行管理,群众根本得不到实惠。要想使项目成为“民心工程”,唯一的途径便是加大农田建设项目,做好后期的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对策

1 提高管理的思想认识

据有关数据显示,要经过1.2万年到4万年时间才能形成良好的土质,但是如果想随意破坏还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所以,对于每个农民朋友而言,提高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思想认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家制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必须要进行科学管理,不然,花费的大量金钱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灰烬。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项目实施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和提高项目实施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因为只有在懂得管理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好科学、规范的管理,也才能在项目实施管理工作中运用农业新技术设备,新服务手段,来实现农业的稳产高收。而且,国家政府部门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性文件,特别在今年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宣传主题,其目的就是增强全社会的国家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民众对土地的节约,促进科学发展,在建设已有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项目实施管理中,要提高项目实施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让化过的钱不要白化,切实把管理做彻底做下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 加强法律监督,推动节约集约用地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以法律约束是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问题的当务之事。尤其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城乡二元化趋势的明显加剧,大片优质的耕地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代替。面对这个现实问题,只有加强法律监督的力度,才能有效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基本农田四级管护网络,完善土地管理综合监管平台,形成查办、监督等一体的法律体系。突出动态巡查,强化执法监察,严肃政纪法纲,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不断提高土地基本国策的意识,切实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确保“建成一块、保护一块”,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在改善耕地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科学安排建设预留区,强化土地调控管理和用途管制,严防宽打窄用、多圈少用、违规冒用等问题发生。积极引导新上项目和规模较小项目首先使用存量土地、闲置土地以及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突出保障工业经济、城市建设、民生事业等重大项目用地,不断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3 搭建基本农田项目建设的新平台

面对用地需求逐步增加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实压力,积极探求与时俱进的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管理措施,搭建实现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管理保护工作平台,项目承担单位在基本农田的地块处,设立公示牌、村保护标志牌、田块标志牌等,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公告,利用各种媒体开展项目实施宣传工作,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并在沿主要道路两边的基本农田地块埋设基本农田区界址桩,以此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总量的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4 加强基础建设的管理,提升队伍素质

科学的管理,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国家制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中强调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队伍的素质问题。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把提高农民或者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的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放在核心位置,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他们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或者组织他们到别的基本农田去参观交流,学习经验,把有效的、科学的项目实施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学到手,可以回到家乡,再为其他农户做经验交流、和短期培训。只要管理者的素质提高了,意识增强了,实现科学现代化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篇3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差距度;投资度;指标体系;评价;什邡市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3-004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3008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1]。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0月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明确到2015年,再建成2.67×107 hm2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基本农田集中投入和全域整治新机制,继续实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重点加强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建设,新建5 000处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此举对于增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深化和扩展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内涵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3]。

与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相比,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当前研究大多侧重于政策解读和宣传方面,也有专家[4-8]就如何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出了战略思考和具体措施,还有土地整治实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2,7-12]着重分析了当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然而尚未见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现状评价方法的研究,更缺少研究现状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差距度和差别化的投资的相关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能有效确定建设区域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厘定基本农田现状与建设标准之间的差距,并使资金投资与现状相匹配,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投资和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落实和建设好2.67×107 hm2高标准基本农田意义重大。

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上,国内外学者关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全面评价土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土地整理项目提供了理论基础[5-15],也有学者从耕地整理的自然潜力和现实潜力两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适宜的方法实现了指标的定量化;而耕地整理现实潜力在评价时,主要从待整理土地所处的社会经济区位、待整理土地本身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状况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16-19]。冯锐,吴克宁等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良好等要求,运用理想解逼近法和限制因素组合法,对西南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做出时序安排与模式分区[20]。本文借鉴已有成果,以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为例,在调查基本农田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实践经验和专家意见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构建差距度模型计量反映基本农田现状与标准之间的差距,构建投资度模型计量反映差距度与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以指导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时空安排,也为土地整理规划及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

1.1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①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按照工程系统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评价体系;②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用特尔菲法,选择15位相关专家,经过两轮打分得出权重,使之能较准确地反应基本农田的现状;③确定评价单元,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行政村的相对完整性,本文以各行政村内的耕地为评价单元;④构建差距度gap degree (GD)模型和投资度investment intensity (II)模型,计量反映各评价单元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程度以及差距度和资金投入的关系。通过ArcGIS9.3建立数据库,利用综合评价法对评价单元现状进行分析,对照已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相对应的综合值,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S,大于或等于标准值的表明没有差距,用0表示,暂不需政府投资;⑤采用自然断裂法natural breaks 分级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对小于标准值的评价单元进行分级,差距度为1级表示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最接近,表明评价单元现状较好,相应投资较少,5级表示与标准值最远,表明评价单元现状条件最差,相应投资最大;⑥案例分析与运用,检验模型和方法的正确性。

刘建生等:基于差距度与投资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与应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3期1.2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权重的确定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1]。根据目标体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将建设分为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21],建立指标体系应围绕5大工程建设以达到建设目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特尔菲法,选择15位相关专家,经过两轮打分得出权重。指标及权重见表1。

(1)土地平整工程。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技术要求,土地平整应实现田块集中,耕作田面平整,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1],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田块集中度、田块细碎度、田块分维度、耕地坡度、有效土层厚度5个评价因子。田块集中可减少耕地的耕种成本和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实现耕地规模经营[22],可用田块集中度表示,即评价单元内农户平均经营田块个数的多少;耕作田面平整主要通过田块耕地坡度,细碎度、田块分维度3个指标反映,耕地的坡度较大,则不易采用机械化耕作,因而生产成本通常较高,细碎度、分维度也间接反映田块的平整度;有效土层厚度是耕地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方面选取有效土层厚度这一评价指标。

(2)灌溉与排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指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泵站及输配电工程[1],应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基本要求,本文选取灌溉设施设计保证程度、排水设施状况2个指标。灌溉保证率可用有效灌溉面积百分比表示,即以正常供水年内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数表示;灌溉设施条件指单位基本农田面积内的水利设施长度,根据土地现状图数据用Arcgis9.3量算评价单元内的水利设施长度。

(3)田间道路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1],用通达度表示,田间道路通达度高,说明田间道路建设状况好,连通性高,以田间道路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率表示[22]。

(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防风固沙,改善农田小气候,从而起到护田增产的作用。同时农田防护林网还会通过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改善农田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23]。根据实地调查分好、较好、较差、差四等分别赋值4,3,2,1。

(5)其他工程。除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环境工程以外但与基本农田建设相关的其他工程,根据其他工程配套的实际情况赋值。

(1)数据标准化。由于收集的数据单位和数量级别不统一,在评价前应对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无量纲的纯数值,使结果落到[0,1]区间,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指标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2.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什邡市位于成都市西北部和德阳市西南部之间,距成都市60 km,德阳市20 km,位于成都一小时经济辐射圈内,并在成德绵经济带中处于有利地位,属于西部经济社会发达和经济快速增长地区。地形为西北-东南走向,呈长条形形状,居龙门山中段,103°47′-104°17′E,31°01′-31°37′N。2010年,什邡市幅员面积820.3 km2,耕地面积22 964.58 hm2,占土地面积的35.36%,其中平坝、丘陵、山地分别占耕地总数的88%、3%和9%。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平坝地区,基本农田面积19 911.27 hm2,主要分布在皂角、回澜、元石、禾丰、马井、隐峰、师古、南泉、马祖、双盛、湔氐等镇。

什邡市属于都江堰自流灌溉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有“1江2河3渠”,即石亭江、小石河、鸭子河,人民渠、红岩渠、大寨渠。全市耕地以水田为主,有少许旱地和水浇地。据什邡市农业局中低产田情况的调查报告,全市土壤耕层深度比较浅,中低产田占现有耕地面积的62.25%,耕地质量急需提高。本文以什邡市的行政村为评价单元,以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101个村的基本农田为研究对象,土地面积数据来源于2010年什邡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变更数据,社会经济等数据来源于2010年什邡市统计局的《什邡市统计年鉴》和2011年12月和2012年4月份的现场调查数据、问卷数据,耕地分等定级成果(2007)来源于什邡市国土资源局。从2010年土地变更数据的地类图斑中提取基本农田图斑,运用ArcGIS9.3的空间分析方法将其图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管制区图和坡度图进行叠加分析,扣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和坡度>25°的耕地区域。

2.2差距度与投资度计算及分级

用ArcGIS9.3建立的数据库,利用构建的差距度评价模型对什邡市的耕地现状进行分析,对照已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相对应的综合值,确定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根据投资度模型计算各评价单元的投资额,再采用natural breaks 分级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级,如表2,差距度为0级的为高标准基本农田,投资也为0,GD为5级的现状条件最差,投资应最大。什邡高标准基本农田差距度和建设投资分级

(4)在明确什邡市的差距度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后,结合资金情况,按照先易后难、先难后易或者难易结合的原则,为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支撑,为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和投资决策提供多方案参考。通过对运用GD和II模型的运用,确定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为0930,已经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村7个

3结论与讨论

(1)本研究严格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按照土地整理工程系统理论,确定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评价体系,通过什邡市的案例运用,能较准确反应待建设的基本农田现状,现状条件比较好、差距度较小的基

(2)构建了差距度(GD)模型和投资度(II)模型的,计量反映耕地现状与高标准基本农田之间的差距程度和相应的投资额度,为差别化投资、有效配置建设资金提供科学参考,也能指导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资金、空间和时序安排。

(3)本研究在差距度和投资度匹配上做了有益探索,但评价指标体系中少量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只能定性评价。科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经济社会条件、政策限制、行政导向等,这些因素之间又互为交叉、互为影响,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冲突,必须经过综合分析、全面评判,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如何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构建政府主导、国土部门搭台、相关部门集中投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加大涉农资金在地方上的统筹力度,解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存在的资金投入分散的问题,以建设促保护,以建设促发展,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解决现有耕地田块破碎度的有效手段,并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同时,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如何做好公众参与,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正确处理好建设中“科学”与“民主”的关系,解决权属状况复杂等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都是应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Construction Standards, High Stanolards of Farmland, TD/T1033-2012[S].Beijing: China Standard Press.]

[2]刘新卫,李景瑜,赵崔莉. 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1-5.[Liu Xinwei, Li Jingyu, Zhao Cuili. On Building 4 Hundred Million Mu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2(3): 1-5.]

[3]严金明,夏方舟,李强. 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4):1-9.[Yan Jinming, Xia Fangzhou, Li Qiang. Top Strategy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14): 1-9.]

[4]李少帅,郧文聚.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资源与产业,2012,14(3):189-193.[Li Shaoshuai, Yun Wenju. Issues and Approach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nd of Basic Farmland[J].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 2012, 14(3): 189-193.]

[5]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 农村居民点重构典型模式对比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2):46-53.[Liu Jiansheng, Yun Wenju, Zhao Xiaomin. Typical Patterns of Rural Settlements Readjust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in Wuxing District, Zhejiang Province[J]. China Land Science, 2013,(2):46-53.]

[6]陈百明,张风荣.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197-203.[Chen Baiming, Zhang Fengrong. Theory and Methodology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Indicators System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1, 16(3): 197-203.]

[7]王静,张凤荣,郭旭东,等.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53-56.[Wang Jing, Zhang Fengrong, Guo Xudong, et al. Assessment Methods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at County Scale[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4, 20(2): 53-56.]

[8]薛剑,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与规划建设规划研究: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3.[Study on the Criteria and Plan of Wellfacilitied Capital Farmland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in Fujin City,Heilongjiang Province[D].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

[9]UN.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es[M]. New York, 1996.

[10]Tan Shuhao.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06, 23(3): 272-285.

[11]刘建生.农村居民点整治之模式识别、潜力测算和布局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Liu jiansheng The Research of Pattern Idemification Potentiality Calculation and Space Optimization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D].Nanjing: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

[12]战金艳,史娜娜,邓祥征.江西省耕地转移驱动机理[J].地理学报,2010,65(4):485-493.[Zhan Jinyan,Shi Nana,Deng Xiangzheng.Driving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s in Jiangxi[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0,65(4):485-493.]

[13]薛剑,郧文聚,杜国明,等.基于遥感的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差异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4):245-251.[Xue Jian,Yun Wenju,Du Guoming,et al.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Land Use Pattern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2,28(24):245-251.]

[14]Petr Sklenicka. Applying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Land Consolidation Effect to Three Contrasting Study Areas in the Czech Republic[J]. Land Use Policy, 2006, 23(4): 502-510.

[15]Gonzalez X P. Evaluation of Land Distributions with Joint Regard to Plot Size and Shape[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4, 82(1): 31-43.

[16]张正峰,杨红,谷晓坤. 土地整理项目影响的后评价方法及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2):313-317.[Zhang Zhengfeng, Yang Hong, Gu Xiaoku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Post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12): 313-317.]

[17]张正峰,陈百明,郭战胜.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8,18(5):37-43.[Zhang Zhengfeng, Chen Baiming, Guo Zhansheng. Indicator System for Evaluating Arable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J]. China Land Science, 2008, 18(5): 37-43.]

[18]付清,赵小敏,乐丽红,等. 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耕地多适宜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2):208-213.[Fu Qing, Zhao Xiaomin, Le Lihong, et al. Evaluationon Multisuitability of Cultivated Land Based on GIS and Nichefitness Model[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9, 25(2): 208-213.]

[19]吴飞,濮励杰,许艳,等.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与决策[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270-277.[Wu Fei, Pu Lijie, Xu Yan, et 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for Selecting Cultivated Land Into Prime Farmland[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9, 25(12): 270-277.]

[20]冯锐,吴克宁,王倩. 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43-251.[Feng Rui, Wu Kening, Wang Qian. Time Sequence and Mode Partition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 Zhongji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22): 243-251.]

[21]吕婧. 中国土地整理工程体系的构建[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89-92. [Lü Jing.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System for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8, 24(9): 89-92.]

[22]郧文聚. 关于加快土地整治创新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5.[Yun Wenju. Thoughts on Accelerating Land Consolidatio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6): 1-5.]

[23]郧文聚,宇振荣. 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6. [Yun Wenjun, Yu Zhenrong. Ecological Landscaping Strategy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4): 1-6.]

篇4

关键词 玉米;播种;全苗;措施;吉林四平;干旱年份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061-01

四平地区西北部十年九春旱,已融入吉林千里旱海之中,春旱严重影响农业发展。近年来,旱情发展越来越重,严重阻碍春季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因此,必须研究和制定农业抗旱长远规划,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力度,提高战胜干旱的综合实力,夯实四平地区农业高产稳产的基础。

1 搞好秋整地,实现春旱秋防

秋整地是农业生产抗旱保全苗的主要措施之一,搞好土地的秋翻、秋耕、秋起垄、秋镇压,这样土壤经过冬季干湿,冻融交替,结构得到改善,便于接纳秋冬雨水,有利于保墒。具体方法:一是利用大型机械秋翻土地,施肥、翻耕、耙耢、起垄、镇压连续进行,翻耕深度18~22 cm,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地面平整。二是秋灭茬,然后打垄。底肥农化肥一次性施入,镇压保墒。

2 春旱春防一次性播种拿全苗

一是立足“早”字。当土壤化冻10~15 cm时,抓住3月中下旬一冻一化的有利时机进行整地保墒,于3月30日前完成顶浆打垄,最晚不能晚于4月5日。对除茬地、秋翻地及时耙耢、起垄,重镇压连续作业,未除茬的原垄地及早拿茎根茬,在返浆期间进行三犁起垄,4月初开始大田播种,4月10日之前种完。二是狠抓“抢”字,做到抢墒播种拿全苗。强调抓住土壤墒情,适时抢墒早种,深种。对于土壤水分不足,但又有墒可抢的地块,坚决抢墒播种。全市应在4月初开始抢种有墒地块,采取多种方法在4月10日前抢完并做到重压保墒。三是突出“抗”字,做到抗旱播种拿全苗。4月10日后,旱情朝严重的趋势发展,就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坐水种。“五边,三湿一条龙”是农民抗旱坐水种经验的高度概括。五边:边开沟,边灌水,边覆土,边镇压;三湿:湿土,湿肥,湿种,基本上实现了机械一条龙,4月20日后,全面进行催芽坐水种,品种选择中熟为宜[1-3]。四是实现“全”字,做到一次播种拿全苗。做到立足“早”字,狠抓“抢”字,突出“抗”字就能实现一个“全”字,即一次播种拿全苗,在气象因素和土壤条件没有完全满足播种条件,实现抗旱保全苗,为全年农业丰产丰收实苗情基础。

3 搞好水田开发,改善生产条件

开发水稻生产是抗旱保苗夺农业丰收的有效措施,也是旱地农业实现种植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东西辽河沿岸和部分低洼易涝盐碱地,地下水资源丰富。实践证明,种水田的效益明显高于旱田。以双辽市为例,2000年用了占全市粮食8%的水稻面积,产出了全市9%的粮食产量,获得了15%的效益。因此,合理搞好水田开发工作,是四平地区农业生产上抗旱的一项重要措施。

4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根本性措施,也是做好抗旱保全苗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是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改善田间生态条件。在完善已有农田防护林的同时,易风蚀地每12.5 hm2建造1方防护林网,一般地块每25 hm2建设1方。进一步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田间水分蒸发,涵养水源,建设一个有利作物生长的田间良好生态环境。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对全市原有抗旱井加强管护的同时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再打一些抗旱井,争取全市干旱严重地都能具备水浇条件或坐水种条件。在打好抗旱井的基础上,搞好水利工程,做到沟沟相通、渠渠相连,使之能够旱能灌,涝能排,把全市农田建设成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高标准农田。

5 加强农艺抗旱措施推广,实现一次播种拿全苗

一是深种浅覆土借墒播种。在一些底墒好、表墒差的砂性地块,采用深豁表土把种子点在湿土上,浅覆土重镇压,借用底墒使种子发芽出土[4]。二是机械平播。机翻地和较洁净的地可实行平播后起垄。好处是不乱土层,种子可播在湿土上,播深一致出苗整齐,有利于抗旱防风保苗。三是原垄播种(坐茬耕种)。干旱年份少动土有利于保墒,先趟原垄沟,再深耕原垄台,把种子适当深播接湿土,覆好土再镇压。中耕时深松1遍,避免死板,解决好土壤的通透性。四是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抗旱性能。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土壤保水保肥的性能的好坏。采取秸秆、根茬还田,狠抓积肥造肥工作,力争每年施用优良农家肥(有机质含量10%以上)在25 t/hm2以上,并配施秸棵肥,以逐步提高土壤保肥保水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增强抗旱能力。

6 结语

在农艺抗旱措施中,无论采取哪种措施播种,播后都要进行镇压保墒,这是四平市抗春旱、提高播种质量、拿全苗的最后关口。一定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把住播种后重镇压关,以实现一次播种拿全苗夺丰收创高产的基础。

7 参考文献

[1] 杨德光,沈季瑛,赵天宏,等.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光合的活性氧限制[J].玉米科学,2000,8(3):59-61.

[2] 王茅雁,邵世勤,张建华,等.水分胁迫对玉米保护酶系活力及膜系统结构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5,31(3):43-49.

篇5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区市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的目标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村环境改善、解决饮水安全、推进民主管水和农业节水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深挖沟、清淤渠、畦田建设、深化农村水费改革及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依托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续建配套、黄河防汛、土地开发配套、农村安全饮水及生态建设等项目,狠抓中低产田改造、对山、水、田、林、路、庄点进行综合治理,以此达到“设施完备、灌排畅通、农业增效、村容整洁、农民增收”的目标。吴忠特别是市区作为“塞上江南‘的精华地带,自古得黄河灌溉之利,土地肥沃,排灌畅通,是**精品粮食和鲜奶、畜产品、果品的重要产地。近年来,在市区各乡镇的不懈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农田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灌排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为稳定粮食生产和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当前我们市区与发达地区的大农业、现代农业相比,差距仍在拉大,还有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农田基础设施中的水利骨干工程大多都是50、60十年代在旧灌区的基础上改造的,老化严重,年旧失修;农田水利投入不足,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组织方式还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等等。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也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和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今年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将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在行动上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以赴投入“大会战”。

二、要明确任务,争先创优

自治区今年将开展声势浩大的“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并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提出了基本原则,拿出了保障资金。并继续开展“黄河杯”农田水利建设竞赛活动,实行“以奖代补”,奖金由去年的81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1500万元,奖励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为了调动市区各乡镇的积极性,市上也将决定拿出30万元进行奖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束后,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统一验收评比,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评比前六名的乡镇进行奖励。一等奖1个,奖励3万元,二等奖2个,各奖励2万元,三等奖3个,各奖励1万元。同时,评比结果将作为考核乡镇全年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各有关部门及市区各乡镇要引起高度重视,既要看到压力,又要看到机遇,要以此为契机,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力争在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活动和市区的评比中取得好的成绩,推动市区农田水利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要突出重点,协同作战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仅靠一个单位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市区各乡镇特别是各有关部门,要团结协作、鼎立配合。因此,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捆绑协作,互相支持。从明天开始,要尽快深入乡镇,协同作战,抓好落实。水利部门要集中精力抓好全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防洪堤防维修加固等,协调好跨乡沟、渠和支、斗、农级沟渠的清淤;财政部门要组织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土地部门要负责实施好土地整理项目;农牧林业部门要指导各乡镇抓好畦田建设、林业管护工作;交通部门要指导抓好道路建设及清障工作;环保部门要紧紧抓住“自治区农村小康环保试点工作”的有利时机,尽快拿出方案,积极争取资金,协助乡镇搞好农村环保工作。市区各乡镇要按照政府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安排意见,积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清沟挖渠,整修道路,综合整治村庄的环境。要按照既定的种植任务,切实抓好冬麦种植的土地平整、群众培训等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同时,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各乡抓好秋冬设施蔬菜和奶牛养殖园区建设,再掀新一轮秋冬农业发展的新,真正实现“冬闲”为“冬忙”。

四、要真抓实干,确保实效

篇6

一、我市农业综合开发近几年来的成效和做法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始终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围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要求,不断推进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对我市农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积极争资跑项,不断增加全市农发项目资金投资规模。近几年,我办主要领导通过积极“跑部跑省”,为争取了更多的农发项目资金投入到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2010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中央资金6050万元,2011年争取中央资金达到10143万元,首先突破亿元大关,比上一年增长68%,2012年争取中央资金10968万元。

2、强化项目管理,不断提升全市农发项目管理水平。我办围绕项目管理规范的要求,在项目管理上下功夫,积极强化和完善农发项目管理,一是突出项目前期管理,大力推行项目竞争立项制和专家评审制,择优选择农发项目;二是注重项目过程管理,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施工图纸审查制,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效益;三是规范项目资金使用,全面执行县级报帐制和单项工程决算审核制,保障项目资金安全;四是强化项目建后评价及管护,实行分阶段验收制和工程建后管护制。这些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市农发工作水平的提升,确保了我市农发项目工程质量和长久效益。

3、狠抓理念创新,不断健全全市农发项目管理机制。为推动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发展,我办积极开拓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不断创新农发项目管理理念,一是通过制订相应的操作流程图和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措施,全面推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范化管理机制。二是通过引入企业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全面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绩效管理机制。三是借鉴相关行业建设标准,制订出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技术规定、预算编制规定和典型工程图集。

4、加强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办主动把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科技推广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同时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优势农产品,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010-2011年,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28.87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57片,面积8.8万亩,新建及除险加固小型水库89座,新建和维修拦河坝陂42座,排灌站52座,衬砌灌排渠道776公里,新建机耕道224公里,购置农业机械134台套,农民技术培训2.42万人次。共扶持了大米加工、畜禽养殖、茶油加工等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4个,对9个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进行贴息。

二、问题及建议

1、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尽管我市农业投资逐年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建设了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农田,但是我市农业生产条件较薄弱、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影响还存在,全市519万亩耕地中,高产稳产田还不到全市的五分之一,还有390多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提高改造,不少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偏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用于完善农业灌溉、生产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因此,建议加大向上争取农业投资项目的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投入到我市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去,按照强基础、保稳定的原则,继续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建设好高标准农田。与此同时积极将农田建设与优势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扶持壮大我市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藏粮于田的目标,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统筹整合支农投资项目资金。目前我市各类国家财政支农项目的资金来源和项目管理来自多个部门,其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很多资金的投资范围和建设内容相似,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商品粮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投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由于项目管理来自多个部门,往往容易出现项目重复建设、多头申报、投资分散、虚列套取等资金浪费、投资效益低下甚至引发腐败问题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由上级通过立法或出台行政法规,从根本消除国家权力部门分割、分块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建议组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为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将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小农水、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农业产业化等各类支农项目资金统一整合在一起,形成拳头,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统一管理机制没有建立之前,建议部门之间加强协调沟通,形成优势互补,尽管避免重复建设、多头申报、投资分散等现象出现。

3、逐年降低直至取消地方配套资金额度。目前多数农业投资项目工程都需要地方财政配套以及农民自筹资金。由于当前财政机制造成各级财政形成倒金字塔的模式,市县两级财政实力较薄弱,特别是像我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财力一直紧张,但要推动农业发展又急需上级财政资金的投入,随着争取资金规模的逐年增加,地方财政配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例,近几年来中央资金与市本级配套比例从1:0.1降至现在的1:0.05,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投资规模增长了3.8倍,市本级配套资金不降反增,配套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农村普通存在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很多地方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足,很难组织受益农民进行投工投劳。建议上级加大逐步降低地方财政配套额度的力度,直至取消配套要求,同时取消农民自筹资金。

篇7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审议意见

近年来,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积极落实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代表们针对“三农”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意见:

一、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当前应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县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扩大优质高效农作物种植规模,突出区域比较优势,科学布局,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趋同性;进一步发展壮大畜牧业,强化动物防疫和检疫工作,提高标准化饲养水平;不断扩大林业生产规模,突出抓好木材深加工,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大力推广名、优、特、新农作物品种,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不断培植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切实搞好标准化生产。农业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县场,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增值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在资金、土地、信贷、税费收取等方面提供支持,进一步培强做大现有龙头企业,支持鼓励各类企业和工商户到农村建基地、搞开发,着力打造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县场竞争力。通过引导和协调,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合体,实现生产与加工的有效对接。大力实施农业名牌战略,通过制定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起从种苗繁育、生产管理到食品加工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严格农产品的县场准入制度,确保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提高各类农产品的县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强化农技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不断加大农技推广投入的力度,适当增加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费,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调整充实基层农技推广力量,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增强服务功能,为农民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农民夜校、短训班、远程网络教育以及送科技下乡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切实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农技组织、贩销大户、种养大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兴办、合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切实解决信息不灵、生产盲目、流通不畅等农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篇8

[关键词]节水农业 生态农业 模式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生态环境较脆弱。一方面,我国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水量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季节型缺水、区域型缺水、结构型缺水、效率型缺水等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已经威胁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因此,建设节水生态农业模式是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

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基础理论

我国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到80年代,由始至今一直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技界的积极探索和广大农民的热情参与。节水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是在综合了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上,针对农业水资源过度利用、生态农业系统退化、农业发展成本提高这三大弊病提出的,其环境友好性与资源高效利用性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大部分都是技术主导型,在构建过程中,要遵守水资源合理配置原则与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原则。

我国主要节水生态农业模式

现以地区特色与水资源利用特征为依据将我国主要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分为五种类型进行归类述评:

水资源紧缺区适用的节水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针对水资源紧缺的旱区“水量型缺水”的现实,主要通过提高“天上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优化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时空配置,协调其与环境的关系,并辅以其它措施,提高降水资源的产出效益,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主要适用于我国中西部水资源紧缺地区,尤其是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生产条件落后的区域,典型模式主要有:

庭院集雨立体种养型模式,该模式针对庭院、屋面降雨利用率低的特点,发展以庭院立体种、养和小型加工业为主的庭院经济。首先建设雨水集储设施,据需求确定种、养结构与规模,同时辅助发展提输水设备、简易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质净化技术。集雨高效种植型模式,该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和气候风险调整种植结构,以提高雨水的利用转化效率和收益为目标,辅以各种节水抗旱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种植面积较大,集蓄雨水主要用于确保出苗,多余的可在需水关键期补灌。比较典型的代表模式有黑龙江依兰县的水浇地免耕节水灌溉模式、旱岗地深耕截雨蓄水模式、沟谷埝阶地中耕截雨蓄水模式等。

节水抗旱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针对季节性缺水问题,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组分结构的协调程度,选用当地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如坐水种、软管灌溉等,辅以工程、农艺、化学和管理等手段,把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提高经济效益。例如松嫩平原每年坐水种面积高达466.7万公顷以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灌区适用的节水技术主导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改造水利工程设施与农田灌溉方式,辅以其它措施,联合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提高灌溉水资源的管理水平,以降低灌溉损失,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具有最大的稳定性,并促进系统功能的良性发挥。适用于我国广大灌区,典型模式主要有:

渠灌区防渗节灌技术主导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首先提高渠道防渗衬砌率,然后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进地面灌溉技术,辅以其它综合措施,实现全方位节水。如甘肃省武威市的山水灌区采取上述模式后,田间水利用率达90%,灌溉水利用率达53.3%。

井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主导型模式,该模式首先实施低压管道输水,然后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进地面灌溉技术,辅以其它综合措施,并尽可能蓄存降水回补地下水。如山东省桓台县利用此模式,比传统地面灌溉节水29.8%,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30亿吨。

结合灌区水资源优化调控技术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联合应用型模式,该模式针对结合灌区一般引灌为主,井水为辅的特点,引灌时采用防渗渠道或低压管道,并适当提高灌水定额以回补地下水,井灌时则用管道输水,减小灌溉定额以控制地下水位。田间改进地面灌溉技术,辅以其它节水措施,在时空上联合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例如河南省清丰县采取此模式,节水率达30.4%,水分生产率提高63.3%,地下水位有所回升。

经济发达区适用的资源高效利用型节水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增加节水投入,引入高新技术,提高对生态系统的干预度及精准度,提高灌溉的自动化水平,辅以其它措施,强化水资源管理,追求高产高效。主要适用于经济基础好、起点高的区域,一般是经济发达地区或城郊地区,典型模式主要有:

城郊资源高效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针对城郊农业基础好、区位佳、农民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提高科技、资本的投入,增加生态系统的广度与维度,发展设施农业,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发展水肥一体化,辅以其它措施,提高水、土、肥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如北京大兴县“九五”期间运用此模式在城郊示范区内进行整修建设,节水150万吨/年,缩短轮灌周期3~5天。

低劳动强度高用水效率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针对经济发达地区用水压力大,农业生产不稳定,但经济发达,投资容易,农民迫切要求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特点,增加节水投入,提高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精准度,重点发展高标准的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技术,发展劳动强度低、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的地面灌溉技术,并提高信息技术利用度,采取自动化控制。

生态脆弱区适用的生态保护与节水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矛盾突出,易引发严重生态问题的特点,强调因地制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改善水资源利用状况,提高农民收入。适用于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包括山区、丘陵、荒漠区、农牧交错带、喀斯特地形区、小流域等,采用的模式更加多样,统称为生态保护与节水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比较典型的有:

集雨生态畜牧型模式,该模式根据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来发展牧业生产,进行集水工程建设,集水定草,以草定畜,合理退耕,推广优良畜种和先进饲养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如彭阳县利用此模式,在坡面上修建竹节沟、隔坡梯田等,使天然草地坡面集流效率在8%~11%,天然林地坡面集流效率在7%-11%,坡耕地、退耕草地集流效率在10%-20%,有效地发展了农牧业,保护了生态环境。

另外,山区与丘陵一般采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导型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低山丘陵区河道截渗拦蓄和高水位池联合供水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即在河床上修建截渗墙,将水抽到在河两岸适当高度处修建的蓄水池,在坡耕地由上至下依次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微、喷灌。喀斯特地区一般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主导型模式,如重庆采用的节水型农业模式,即农户在农田周围打

井或修水窖,然后推行管道灌溉,在经济条件稍好的地区推广滴、微灌,取得了良好效果。

多类型区域适用的结构优化型节水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在分析可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调节作物品种、时空组合与灌溉的时间特征,提高作物生产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配合度,辅以其它措施,改善水资源的利用状况,提高经济效益。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区域,尤其是季节型缺水、结构型缺水、效率型缺水等现象比较普遍的地区。典型模式主要有:

多种多收的时间结构优化型节水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利用种群演替原理,使生态系统拥有最有效利用降水的时间结构,改善作物与降水在节律上的吻合度,提高其利用率。如河南省扶沟县的“六种六收”模式与河北省以早熟小麦套种中晚熟玉米为主的良种配套体系,能使降水利用效率提高30%左右。

适水的结构优化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以全年可用水资源为主要参数,同时参考土壤、经济和作物生理特性等因素,在时空维度将系统内的作物与水进行科学组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如黄淮海平原丰水区实行的小麦一水(旱)稻和小麦一棉花(或芝麻)模式。

研究前景与热点问题展望

基础性研究方面。包括我国节水生态农业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分类;节水生态农业模式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演变规律如何;其空间适宜规模、布局与组合;其技术适用度规律等。

关键理论研究方面。节水生态农业在重视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改进的同时,强调技术集成配套,注重区域发展模式研究。以后的重点将集中在技术的有机融合及区域适宜性;技术的标准化与评价等方面。

外延理论研究方面。未来节水生态农业模式研究中,理论外延即与各学科的交叉必将成为热点。包括高效水资源管理技术的应用;农民主人翁意识与地位的提升;农田水分高效利用理论;区域生态水文过程;农业精准用水理论与实践;节水潜力的计算等。

篇9

【关键词】灌区;管理;发展

1、灌区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

东辽河灌区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境内,沿东辽河右岸呈带状分布。灌区横跨两市(公主岭市、双辽市)11个乡镇。距离长春、四平、公主岭、双辽等省、地、县城市较近,交通十分便利。

1.2地形地貌

灌区在区域地貌单元上属松辽平原的松辽分水岭南翼东辽河河谷冲积平原,在内外地质应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现状地貌景观。根据区域地质历史、第四系沉积物结构、地形形态,将本区地貌按成因类型划分如下:

1.3区域水资源概况

降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75.4~506.7mm,降雨量在年内和年际间变化较大。年最大降水量为793.9mm,发生在1994年,最小降水量为307.4mm,发生在1982年,两者相差2.6倍。

河川径流:东辽河灌区沿东辽河右岸呈带状分布,东辽河上游建有二龙山大(1)型水库。水库以下东辽河右岸较大支流有二十家子河、大榆树河、黑山嘴子河、卡伦河、小辽河、温德河等汇入;左岸主要支流有二道河子、新开河等汇入。水库供水与区间径流为灌区主要可利用地表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分布于东辽河一、二级阶地,水量较丰富。地下水用于生活、企业等生产用水。

2、目前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东辽河灌区始建于1943年,现已运行65年之久,为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受建设初期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灌区原有渠系建筑物设计标准偏低,且超期服役,现有渠系及建筑物设备老损严重,灌溉效率低下,致使灌区一直没有充分发挥设计效益。

建筑物老化、配套不齐。由于东辽河灌区始建于1943年,现已运行65年之久,超过了预定的工程寿命,不少工程早该更新改造,尤其是机电站,长期带病运行,得不到更新改造,装置效率下降。同时,有些工程是“”期间在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条件下建设的,灌区规划和设计不尽合理,渠道及其建筑物配套不全,配套率低。

工程标准低,不能满足灌溉要求。水情、工情、农情不断变化,导致水利工程不相适应。灌区原有渠系建筑物设计标准偏低,且超期服役,现有渠系及建筑物设备老损严重,灌溉效率低下,渗漏严重,输水渠道线路长、断面大,渗漏严重,部分渠道布局不合理。

管理体制不活,经营水平不高。灌区自成立以来,虽然在灌溉管理、工程管理上形成一套管理体系,但由于现行的水费标准偏低,征收制度不完善,造成经费紧缺,使得服务网络不健全,技术力量跟不上,灌区经营管理缺乏活力,很多灌溉渠道和引水建筑物长期无人看管,管头不管尾、管点不管线、管线管不了面。

3、对东辽河灌区改造的几点思考

抓住机遇,积极做好大型灌区改造工作。根据《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吉林省计划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完善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土地治理复垦,建设高标准粮田,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农业新技术和研发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等措施,整体提高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粮食产量由500亿斤提高到6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的总体规划目标,吉林省水利厅制定了《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水利专项规划》,将进一步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步伐。这给我市大型灌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灌区改造速度。

节水灌溉势在必行,由于工程年久失修、老化破坏、渠系淤积渗漏严重,加之近年来连年干旱,造成该区域水资源紧张,42%的灌溉面积成为中低产田,改造中低产田为高产稳产农田势在必行。所以,在有限水资源的情况下,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改革灌溉制度,可有效地改善现有灌区的供水条件,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的利用率。灌区改造要注重效益,综合治理。一是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灌区的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灌区的生态环境;三是与灌区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国土规划、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农业区划等规划相协调;四要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旱、涝、碱、渍综合治理;五是坚持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不断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实现灌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要加快实施灌区引排骨干工程的配套改造。由于灌区内灌排沟渠长期运行,淤积严重,过水断面缩小,引排流量不足,调蓄能力降低,部分排水骨干河道排涝标准偏低。因此,必须加快灌区骨干工程配套建设。一是对灌区内引排河道进行改造,对严重淤塞的引水河段进行清淤疏浚,对引水流量不足的河段进行拓宽,增加引排流量,提高灌排标准;二是对灌区原病、老涵闸工程进行改造,兴建拦蓄设施,增加回归水量利用率;三是对灌溉泵站进行改造,提高泵站装置效率,增加提水能力;四是对渗漏严重的干支渠道进行防渗衬砌,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同时制定节水用水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调度、分配水资源,以提高水的利用率。

篇10

1.1层层大办高标准粮食高产创建样板。把集成创新的成果,高标准地展示在样板上,2008~2012年,累计实施粮食高产创建37.2万hm2,其中2012年实施了11.12万hm2。2012年的粮食主要科技措施综合覆盖率达88%,同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2008~2010年3年全市粮食总产实现年均增幅8.38%,连续3年获省政府粮食生产一等奖、获农业部“2008~2010年度丰收奖和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1.2大办养殖小区。到2011年全市共立项扶持以优质种畜为核心的适度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258个,其中国家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立项新建万头猪场1个、改扩建1个;立项扶持种羊场2个,2012年完成牛冻精改良11.2万头,完成生猪人工授精43.2万窝。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昭通市现有农技推广机构405个,其中市级17个,县(区)级113个,乡(镇)级275个,比例为4∶28∶68。一是缺少村级推广机构,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十分突出。二是随着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专业化水平要求更高,基层仅有的农业综合服务站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2.2农业科技队伍薄弱2011年底全市农业科技人员编制4121人,实有3786人,市、县、乡分别为311人、1545人、1930人,比例为8.2∶40.8∶50。一是农业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全市现有的农科技人员,每人要服务1436个农民,平均每个乡镇农科人员要承担306.67hm2耕地的技术指导,其中畜牧兽医人员674人,每人要承担1351头大牲畜、9564头生猪、1330只羊和22037只禽兔养殖技术指导和防疫工作。加上山高坡陡、交通落后,作物、畜禽种类繁多,居住、土地、生产分散,导致良种良法不到位,动物疫病防治出现真空,小型农机具伤人时有发生等等。二是缺乏高素质领军人才。全市3786名农业科技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59%;推广研究员仅5人、副高以上人员仅占11%,中级技术职称占46%,尤其缺乏创新型领军人才,导致科技成果远远跟不上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三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农学和畜牧兽医专业占县、乡专业技术人员的52%,昭通市着力打造的天麻、苹果、蔬菜、魔芋、蚕桑等高原特色产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四是人员老化、知识老化。全市45岁以上农科人员占科技人员的34%。一般乡镇农科人员基本没有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五是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农科人员,特别是基层农科人员,不仅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低,而且社会地位低,一般农业科技人员都不能参加公务员的岗位竞争,极大地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一方面留不住人,另一方面也要不到高素质的人。

2.3农业科技推广装备和手段落后到2011年,全市143个乡镇还有18个乡镇农科站、22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无房,现有121个有房畜牧兽医站中属危房的有6个。基本上没有什么办公设施和工作必须的仪器设备、场地,开展工作就靠一张嘴、走村串寨靠两条腿。

2.4科技创新乏力近几年,昭通市在大宗农作物和畜禽上缺乏自主创新品种新技术,无论种植业还是养殖业使用的良种和新技术基本以引进为主。由于属低纬高原,海拔高差悬殊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任何一种新品种新技术在昭通市都不可能全覆盖,导致新品种、新技术普及率不高,留下很多科技死角,影响整体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5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昭通市是一个山地占96.4%的农业市,加之一家一小块的耕地和复杂的耕作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机具的推广使用。

2.6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投入分散一是财政困难。昭通市是一个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农业大市,人口540万,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248.1亿元,收支缺口达6.28倍,部分县、大多数乡镇农科部门只有“养兵的钱”没有“打仗的钱”,大多数乡镇农科人员没有出差补助。二是农业投入分散。在相对落后的山区,基本建设成本较高,但由于体制问题,有限的支农资金还分割到各部门,真正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部门却无钱办事,导致基本建设与农艺措施脱节,直接影响到科技措施的落实和发挥。

2.7体制问题一是农业农村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农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关系,导致土地细碎化,生产分散和居住分散,已成为实现现代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不可跨越的障碍,农业科技推广和实施也非常困难。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大量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得到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因为权属不属于自己,往往采取掠夺式经营,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再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2.8劳动力减少,生产者素质下降劳务输出是昭通市一项行之有效的农民增收致富措施。近几年农村每年劳务输出人数都在100万多,2012年达到135.7万人,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为留守的老弱病残者,不要说先进农业科技的接受和实施,粗放经营、土地撂荒已经随处可见。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推进,2012年底昭通市已经“农转城”59.4万人,农业从业人员正在大量减少。

2.9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基础设施脆弱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良田好地不断减少,尤其是金沙江三大梯级电站及三江四河诸多水电站建设,淹没大量良田好地。另一方面中低产田地面积大,全市高稳产农田仅占18%,中产农田仅占22%;全市耕地有效灌溉保证率仅36.1%,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2.9和4.2个百分点;养殖业的草场退化、厩舍简陋落后等问题普遍存在。

3对策建议

3.1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农业科技研发能力一是在现有体制情况下,农业科研部门要搭建“六个一”科技研发平台,即一个首席专家、一个研发团队、一个研发基地、一个研发体系、一笔稳定的研发经费和一个特殊的机制。二是推进市院市校合作,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合作社、专业户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建立科研、教育、推广、企业等紧密衔接的成果研发机制。

3.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一是以产业集群为平台,成立跨区域的专业科技服务站,确保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二是以着力打造的高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为主线,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三是聘请村级农业科技辅导员和兽医人员,其工资补助水平与目前村两委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持平并纳入财政转移支付解决,确实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方式。积极培养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技推广示范县;科技人员直接对口“入社”(合作社)“入企”(企业);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开展“三农信息服务无缝覆盖12316专家咨询”、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等,最大限度地扩大科技培训面。

3.3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有序有偿转让。鼓励和支持特色产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庄园购买土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三是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四是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