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就业状况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就业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就业状况

篇1

【关键词】贷款利率;财务状况;多元线性回归

1.引言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承担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之一。其中,贷款业务又是其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贷款对象如何选择?贷款利率如何确定?利率水平是否合理?信用风险如何控制?在利率市场化的今天尤为重要。各国商业银行普遍奉行的贷款经营方针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我国商业银行也遵循这一经营原则。因此在满足上述经营原则的前提下,贷款利率的确定即贷款定价尤为重要。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在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上,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贷款定价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难题。银行希望贷款利率高些,以弥补其成本、费用和风险损失,获得预期利润水平;但贷款利率又不能制定得太高,使借款者能按期偿还贷款,否则客户就会放弃银行,而向其他贷款人借款。银行在向客户发放贷款时面临的竞争越激烈,所制定的贷款价格也就必须更加合理,这样才能确保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存贷利差的缩小,这使得贷款的合理定价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何太山(1977)是我国台湾地区第一位运用多变量分析法建立银行信用评分制度的学者。他从1975-1976年间从2家台湾地区的银行选择了55家信用良好客户和52家信用不良用户的资料,并从中随机选择30家企业为原始样本,得出了一个7变量的分析模型,对于原始样本和保留样本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3%和91%。饶雪超,胡奕明(2005)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银行信贷中会计信息的使用情况。调查表明:信贷人员对三张财务报表的信息比较关注,特别是长短期借款、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和业务利润等;财务比率方面: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受重视程度排名前三的指标,同时也比较关注盈利能力指标及反应资产管理效率的指标。戴国强,吴许均(2006)选用沪市上市公司2002-2004年的贷款利率信息和相应的公司财务信息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近30个财务指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企业的财务指标对贷款定价的影响是显著的;影响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的财务指标的差异较大。胡奕明,周伟(2006)通过对1999—2002年有银行贷款的A股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在信用贷款模型中,显著相关的财务变量只有2个,但都不合理。显著相关的控制变量是:企业规模(总资产/10000,再取对数)正相关(符合预期),RECUR[(其他应收款-其他应收款坏帐准备)/流动资产]正相关(不符合预期),没有发现信用贷款具有最强的敏感性。银行贷款数量、贷款保证形式与企业财务状况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关系不是很明确;但是银行贷款,尤其是信用贷款与一些非财务指标之间存在合理且相关的关系,这也是对戴国强、吴许均不足之处的弥补。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因素方面来看,存款利率、经营成本以及市场上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力对贷款利率有影响,戴国强(2006)认为贷款利率定价同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资本报酬率以及低风险贷款占总贷款的比率等因素相关,李志辉(2005)利用我国某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客户财务信息和违约数据,研究了企业财务信息与违约数据对贷款利率的影响系数;关于企业财务状况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国内外学者均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2.研究假设

早期,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主要考虑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偿还贷款,因而比较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后来,银行意识到能否偿还贷款取决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状况,因而开始关注借款企业的现金流。银行对借款公司的价值及信用程度的判定主要是从其业务能产生的现金流来作出估计。虽然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但银行可以通过对企业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得出一个初步的判断。银行分析的项目主要包括: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现金流量比率等。其中每一项目又包含若干指标。综上所述,企业的财务指标同银行的贷款利率之间存在某种合理的相关关系。

企业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重要标志。企业偿债能力低,不仅说明企业资金紧张,难以支付日常经营支出,而且说明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难以偿还到期债务,甚至面临破产危险。

盈利能力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无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管理人员,都非常重视和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投资是否都得到合理的回报,评价企业管理的业绩,帮助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作者相关的决策。银行最为企业的债权人,必然会十分重视企业的盈利能力。

现金流量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可以分析企业的收益质量,了解企业净利润的质量。

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 工商管理类 人才培养 就业渠道

纵观我国高校发展历史,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校逐渐扩招,生源数量日益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凸显。作为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大类之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民办高校只有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要求,积极寻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拓宽就业渠道,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具有高竞争力的毕业生,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其本身的职业定位来说是从事企业管理、教学和

培训、策划、咨询等面向国际、面向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然而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并没有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完全被淘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却没有及时形成,处于一种转型期的混沌状态。

(二)专业课程内容更新不够

专业培养应注重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因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

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的很多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学、物流管理等专业已经单独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这种专业的细化对人才培养是一种进步,但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却没有脱离开原来工商管理作为一个大类专业时的桎梏。很多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并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来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另外,目前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更新较慢,很少引进新方法、新内容、新工具,即使有也仅仅在授课过程中作为补充知识点介绍,不够深入和重视。

(三)专业实践教学配套资源落后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然而,民办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普遍缺少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和重视。加上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工商管理类生源激增,学校的实践教学人员、场地、设备、经费均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急速膨胀,日益增加的实践需求和有限的教学资源的矛盾凸显出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习地点很多都是由任课教师通过私人关系联系,而对于实习的具体流程、目标、考核等,则往往是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实习的应有作用。

二、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

民办高校想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首先要弄清社会到

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

(一)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综合素质,优良的基础

素质、渊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者,必须具有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熟练掌握获取信息的工具和技能,如外语交流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不仅要懂管理、会经营,还要识大局、善谋断。

(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求变和创新是现代企业成败的关键。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变革创新与应变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预测与决策能力、协调企业内外关系等开展经营活动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企业员工应处处以全局利益为重,积极与同事沟通协调,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工商管理类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实践过程中养成互相学习、切磋、启发、激励等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具备在不同环境下的沟通合作能力,才能在经营管理各项活动中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改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

(一)以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因此,适应社会需求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民办高校来说尤为重要。民办高校对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上应引入市场机制,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依靠质量求发展。在设立专业方向时,应对同类院校专业方向现状和社会人才需求态势开展深入调查,并注重研究行业社会需求与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使教学计划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既要尊重教学规律又要争取到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改进教学计划和内容。

(二)以“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

在工商管理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1+2+1”学年制教育方式,第一学年完成通用的基础课程学习,第二、三学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的学习,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能”的管理技能。第四学年完成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重在强化个性能力,也同时培养学生“一专”的特长。“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在注重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强化了个性教育,实现了因材施教,投其所好,各展其能。

三、拓宽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一)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建立全员参与就业的体系

以往,学校是习惯将用人单位“请进来”到学校挑选毕业生,而今,更应注重“走出去”,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信息,建立关系网,做好“售后服务”,利用校友关系拓展就业渠道。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合理地利用企业的人才储备资源,实现为企业输送人才的连续性,实现为学生疏通长效的就业通道。

(二)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库,发展毕业生就业的无形市场

为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档案,为学生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应建立完整的人才信息库,把优秀、典型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收录在内,以方便日后对在校学生进行实例就业指导。利用人才信息库的便利条件,运用现代通讯手段,及时传递和公布信息。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同样通过网络了解毕业生的供给情况。无形市场突破了时空限制,减少了双方搜寻的时间与费用,打破了信息分割、封闭的状态,实现了就业市场的开放、统一。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的“双向选择”。

(三)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多渠道自主创业

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力度宣传“选聘村官”、“三支一扶”等政策,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勇于走进贫苦地区就业,锻炼自己,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机会及相关支持,重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建立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和大学生创业者俱乐部,指导学生谨慎选择创业项目,勇于实践,规避创业风险,提高创业能力,成功创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四)通过毕业生分流搭建就业桥

学校应积极地为工商管理类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如设立考研辅导班,考公务员辅导班,出国培训与咨询等等,鼓励本专业学生考取MBA,出国等继续深造,在本专业领域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毕业生多渠道的分流输送,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为学生创造多条理想的创业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篇3

       毕业论文选题太大太难,自己短时间内不能完成是不行的,选题太小太简单,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不行。应从实际出发考虑选题是否切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是否可以收集到足够的材料和信息。小编采编了工商管理博士论文题目给大家参考。

1.工商管理博士项目国际认证研究 

2.法国尼斯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班(贵州)招生启动  

3.从工商管理博士项目看AMBA认证的价值诉求、实施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 

4.工商管理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关键过程与要点 

5.国企当自强——访华彩咨询集团董事、工商管理博士白万纲  

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7.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8.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工商管理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国内外比较

10.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1.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2.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3.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4.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15.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1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7.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18.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19.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20.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1.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的ERP实验教学探讨

22.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分析

23.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4.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十一五”期间工商管理学科国内外研究热点比较与分析

25.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26.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7.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8.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29.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

30.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31.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2.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3.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34.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考

35.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36.国外工商管理教材浅析 

37.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 

38.对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思考 

39.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0.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41.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  

42.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3.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4.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5.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6.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7.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8.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9.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50.Wiki环境下“工商管理模拟”教学的探索  

51.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52.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53.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54.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55.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

56.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57.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

58.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9.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 

60.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61.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分级评价问题的探讨 

62.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 

63.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64.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65.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 

66.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67.浅析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68.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69.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70.论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71.工商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

72.工商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73.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

74.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75.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76.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77.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探讨——基于一项案例教学实践调查

78.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79.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80.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81.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8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83.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

84.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85.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86.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87.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

88.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89.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90.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91.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92.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

93.论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研究

9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95.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6.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7.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 

98.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99.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以英国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为例

100.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01.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02.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分析 

10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宿迁学院为例

104.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105.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106.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规范化八个问题 

107.以能力为本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108.中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109.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110.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11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112.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113.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探析

114.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5.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16.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117.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

118.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创新:面和脸的辩证法 

119.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20.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困境及制约因素分析

121.从工商管理教学改革机遇看应用型人才培养

122.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析

123.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

124.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思路与实践

125.浅析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26.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

127.浅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28.论概念、人际与技术“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就业;教育

一、前言

中国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可以追溯到1998年,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关于电子商务的就业现状、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电子商务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前人已做过一些研究。如吴秀红等(2005)认为,招聘单位提供给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常有:网络运营经理,主管、网站策划,编辑、网站推广、网站开发、网站设计、网络营销员、外贸电子商务、电子商务项目开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教学科研人员等。从以上招聘岗位看出,招聘单位并不是要求应聘者具备各种才能。站在招聘者的立场,更喜有专业特长和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电商人才,尤其是具有实践经验的“零距离”的专业应用人才。这样的人才往往技能突出、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对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吴秀红等认为,电子商务培养目标总体上比较宽泛,以“万能”为应用目标,所以很多毕业生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行业与职位,他们泛泛的简历也不能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从而失去面试的机会。有时即使获得面试机会,由于缺乏实际的专业操作经验,同时也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对于企业提供的职位缺乏工作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很难应聘成功[1]。罗应机等(2005)强调仿真模拟实训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指出可通过建设校内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及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组建创业园达成[2]。

田苗(2006)基于电子商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遭冷落,就业率远低于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的现状提出高校电子商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明确培养目标,适当进行专业调整;(2)激发教师学术研究,提高理论教学效果;(3)多种形式结合,加强实践教学效果;(4)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职业定位等[3]。王建花等(2006)提出,虽然电子商务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也日益递增,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及在读生都遇到了问题。针对问题,王建花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即多证培养模式,其中的多证包括:国家认证项目的职业资格证书(含中国电子商务师认证,国家信息化培训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认证等),企业认证项目的资格证书(含思科认证,SUN认证等),行会认证(含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物流师认证等)[4]。

朱美芳(2007)指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就业水平问题的关键在于院校教育现状与企业需求有差距。针对该问题,需要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教师努力学习以与时俱进;学术勤练内功以提高自身素质等[5]。吴肖云等(2007)通过分析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及就业现状,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指出了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的新渠道。其中指出的应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1)转变高校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市场需求导向;(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5)加强就业指导的专业性等[6]。杨艺等(2007)针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多方面提出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1)明确人才需求特点,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2)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3)整合教育资源,构筑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7]。

胡桓(2009)将南京工业大学2005-2008年本科毕业生作为样本,对其毕业去向、就业地点和就业专业相关性等方面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升本科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1)推行通识教育;(2)借鉴职业培训模式;(3)整合教育资源等[8]。王进东等从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条件和高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方面的分析对比,提出电子商务专业改革的一些对策,包括:(1)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理论教学模式;(2)加大课程整合,优化理论教学内容;(3)“双证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4)电子商务专业考核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等[9]。

王法涛(2010)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结合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基本方案:(1)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强化课堂教学;(2)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动手能力培养;(3)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并针对方案提出了具体措施[10]。

南洋(2012)认为,整个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的需求是既要懂得电子,又要懂商务,并称这种人才正是社会所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信息知识基础和经济管理基础才能拓展好的就业渠道。

前面对电子商务就业及教育问题的研究只是针对就业问题或教育问题本身进行分析,而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因此,结合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探讨其就业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二、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状况

笔者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是教育部于2006年4月12日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为主,经济、管理、文学、理学、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本科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成立于2008年,隶属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个方向,在2009年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2012年为第一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年。

下文中2012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专业即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参考。统计数据中包含两方面的数据:一方面为各专业初次就业率;另一方面为总体就业率;由于初次就业率更能直观地反映出各专业的就业率状况,本文中选取该数据作为分析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的主要依据。

下列三个图是2010年-2012年三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9个主要专业(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英语等)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

从图1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所有专业就业率排名中是靠后的,低于除车辆工程、工商管理外的其他专业。

从图2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所有专业就业率排名中是靠后的,低于除自动化外的其他专业。

从图3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所有专业就业率排名中是靠后的,低于除自动化、工商管理和英语外的其他专业。

从三年的就业率来看,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率均处于后列水平,这是值得反思的。另三年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0.67%、91.89%和96.95%。从中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就业率在逐步上升,但整体就业率仍低于其他大部分专业。虽然说就业率不是衡量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手段,但较低的就业率也说明了一定的问题。

三、电子商务专业相应教育问题探析

笔者在电子商务教研室,从事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教学。对导致电子商务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率低的原因及可能改进的措施尝试做出分析:

一是课程设置还有改进的空间。电子商务专业是要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法律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具有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所平衡,又要有所侧重,又要突出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这就需要在电子商务方面老教师的指导下,充分的讨论,进而设置出更为合理、科学的课程安排。

二是实验室设备需要完善。如果说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完善所需的软件,那么实验室设备则是相应的硬件。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侧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上机课较多。而计算机设备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是师资力量需要通过引进和培训进而得到提升。师资力量的高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只有重视师资力量的提高,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具体的做法包括引进有经验、有素质的电子商务方面人才,及对现在的电子商务方面的教师进行培训,进而在整体上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的整体素质。

四、结论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如何在改善其教育状况,从而提高其就业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状况,指出该专业在课程设置、实验室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还有待完善的空间,希望能对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完善提供借鉴,进而对其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秀红,付达院.看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析电子商务教学[J].科技信息,2005(18):150-151.

[2]罗应机,陈平昌,刘丽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应注重仿真模拟实训[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5):94-96.

[3]田苗.从就业现状谈电子商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3):64-66.

[4]王建花,张利.面向就业的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11(6):142-145.

[5]朱美芳.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2):76-78.

[6]吴肖云,刘丽君.东盟,电子商务人才就业的新渠道[J].福建电脑,2007(3):19-20.

[7]杨艺,代春艳.从学生就业反思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07(3):32-34.

[8]胡桓.提升普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就业力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186-187.

[9]王建东,李进伟.新时期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09(23):179-181.

篇5

林毅夫首先分析了经济下滑的共同外部因素,一是发达国家还没复苏,他们的消费减少,进口减少,造成我国的出口减少;二是投资减少的问题,拉动经济增长的只剩下消费。我国就业状况还比较好,家庭收入还在增长,所以我国此前才能维持7%的增长。我国有着很好的条件实现“十三五”期间6.5%以上的经济增速,即使有产业产能过剩,但都在中低端,可以升级改造。另外我国的城镇化将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这些都是较好的投资项目,能够助力中国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这使我国比之于发达国家拥有较大的回旋空间。

国际上一般认为3%是政府每年财政赤字的天花板,林毅夫认为,中国的国情是不同的。发达国家政府赤字主要是用来支付社会消费,比如失业金、福利等,不会提高生产力。而发展中国家债务绝大多数是用来支持投资的,中国的债务相当一部分作为消除基础设施瓶颈、环保、城市化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在短期会创造需求,也能增加就业,从长期来讲,也能提高生产率、形成资产。因此,中国的净债务实际上不高,政府债务可以突破3%的“天花板”,只要去向好。

斯宾塞:不良贷款率上升不会重创中国经济

在3月20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年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迈克尔・斯宾塞表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上升并不会引起中国经济硬着陆。

近期,部分西方媒体发表的看衰中国经济的文章中,多以中国不良贷款率上升为论据,阐述其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对此,斯宾塞表示,中国的不良贷款率并没有高到致命的程度,大部分均可用资产重组等方法来解决。中国政府的金融能力值得相信,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就成功解决了类似问题。中国经济的前景是乐观的,中国的经济运行中不存在任何致命因素,不会出现硬着陆。

篇6

据初步统计,全国有本科高校678所,开设10大类340多个专业。根据开设同一专业的学校数量看,英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共有554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83%以上)开设;计算机排在第二,有526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79%)开设;法学第三,有407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61%)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第四,有384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8%)开设;艺术设计第五,有382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7%)开设;会计学与艺术设计并列,有382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7%)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第七,有370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量的55%)开设;电子信息工程第八,有367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量的55%)开设;市场营销第九,有361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4%)开设;工商管理第十,有356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3%)开设。

四成大学新生想转专业

河南大学在校生新近通过对12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四成大学生入校后都曾经有过转专业的想法,但真正离开原专业的仅占3%,可谓想的人多,做的人少。对专业学习没兴趣以及外在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改换门庭”的主要动力。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河南大学低年级的学生,郑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2所高校的部分学生也参与了这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41.2%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有过转专业的想法,57%的人认为自己目前的专业不是自己最想攻读的专业。当问及想转专业的原因,“专业兴趣”和“就业形势”分别以39.7%和35.2%的比例遥遥领先。

事实上,真正转换专业的比例并不高。河南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说,目前很多高校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申请调整专业,因此可以调整的原专业同新专业是有着很大联系的相近学科。同学们在转专业前后基本上都面临着相似的学习、生活环境,“难以适应”的症状并不能依靠转专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学会心平气和地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尤显重要。对于一味看就业形式好坏转专业的做法也应慎重,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大的成才空间,是否适合自己才最重要,今天的热门行业将来未必如此。

浙工大院内“自主招生”

今年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首次试水“院内自主招生”制度:对就读专业不满意的任何一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都有重新申报其他专业的机会。而以往各大高校转专业的权利只属于年级排名靠前的学生。同时,依据新规定,大学教师们面临巨大的考验,学生的去留、人数与教师的收入、职称评定挂钩,留不住学生的专业将被缩招甚至“下课”。

新举措一出,反应强烈,许多冷门专业学生纷纷瞄准热门专业,希望“跳槽”;而另一方面,热门专业的老师必须面对新增学生的就业前景问题……不过,学校相关负责人的态度很坚决,这项制度将针对9月入校的大一新生全面施行。

从专业调整的情况来看,转入学生人数最多的5个专业依次为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学、英语和工商管理。转入学生学习成绩仅达中等水平的占55%,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前这种转专业的机会大多给了尖子生。

之江学院院长计建炳认为,有转专业意愿的学生如此之多,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困惑,2007年全国高校新增2781个本科专业,许多考生面对众多闻所未闻的专业名称,会更加无所适从。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听从家长、老师的意见或盲目跟风,上大学后才逐渐发现所选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有一些考生由于接受调剂等原因,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自己无意填报的专业。

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留学生服务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留学服务中心,旨在无偿地为本校本科生及其他各层次学生提供留学咨询和服务。该中心将广泛收集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家的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主要留学国家的一般留学和签证政策,著名大学的专业设置、录取标准、学费和生活等情况,以及大学录取的材料准备、留学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和面对当地文化生活的调整和适应、留学以后的就业状况等相关服务。中心还将建立自己的网站,及时公布有关留学的政策和信息,不定期邀请学校国别交流委员会成员和各国使馆教育处官员、各基金会负责人为学生开展留学政策方面的专题讲座。此外,中心还将落实开放性办学的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扬州大学出奇招治“懒虫”

从紧张辛苦的三年高中生活走过来的学生一进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习节奏骤然变缓,早上睡懒觉就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为治这一“顽疾”,扬州大学机械学院以宿舍为单位,举行以早起为主要评比内容的“出勤大赛”活动。活动规定,出勤率高的宿舍不仅将成为优秀宿舍,还会以一定比例计入大学生平时成绩。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在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其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且其特征主要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时代性与应用性、操作性与人本性。这是每个单位在应聘工作人员时所在意的问题,同时,也是每个应聘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符合时代的需要,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掌握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这样一来,就能较快适应岗位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

2005年, 陈万思对5所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追踪调查,得出学生个人素质、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与所应聘企业文化的匹配程度更加重要的结论。因此,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应注重这方面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一、民办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略实践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本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应用性广泛的学科,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民办高校在教学安排上只注重理论方面的课程,在实践训练方面的要求还是相对比较薄弱,这样长期以来,就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不但学生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学起来“枯燥无味”,缺乏其应有的思考性与兴趣感,就对老师而言,也觉得教起课来比较费劲,因为纯理论性的问题很难让学生理解,同时也很难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师生配合不好,就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处于被动地位。

2.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够让学生大展身手的地方,除了课堂之外,那就是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能够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切身体验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实践性,这对学生来说是他们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同时也是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对民办高校来说,在这一方面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学校,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学校就更应该注重这方面的发展。

3.教学师资队伍不够强大。在教学方面,一个学校的专业好与不好,主要就是看师资方面的力量怎么样,但对民办高校来说,由于其独特的办学性质,其学校教师的组成也是有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专职教师不好聘请,就只有从其他高校聘请兼职教师来代课。然而,兼职教师有一定的弊端,就是不熟悉学校环境,对学生的了解也是甚少,在具体教课的过程中,就很难“对症下药”,与学生的沟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形成了师生脱节的现象,这样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上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4.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够强。在实践教学方面,民办高校教师缺乏一定的经验和实践能力,一般就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社会上的具体工作实践经验。因此就形成了从理论学习到理论教学的过程,即便是学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及实践教学基地,教师也难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分析和学习。这一点不仅仅是民办高校存在的问题,乃是目前中国高校教师的“硬伤”。

5.教学内容和目标没有紧跟时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组织系统的多元化、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化与人本化,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行为,但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活动的新变化、新问题、新要求并没有及时反馈到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之中。特别是在民办高校的教学中,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改革的速度和步伐还是相对比较缓慢的,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6.注重考试分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学科,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其学科的特点和思想,采取应变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思考问题,如何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是从试卷的分数来区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分数判断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这样的做法太片面化,而且试卷的答案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主要是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上来进行思考和回答的。从而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二、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重视实践性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在教学目标和方法不断改进的同时,多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以提高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多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去。为此,要贯彻上级有关学习文件和精神,与党的号召高度保持一致,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并不断认识和增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切实做到实践教学,并逐渐完善和提高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实践性教学的目标和方法,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发展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2.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对教学来说是关键的核心,对民办高校来说,怎么样才能建设成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①高薪聘请专业人才。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在专业人才的引进方面不占有优势,要想引进专业人才,就要付出比别的高校更优惠的政策,比如高薪。随着时代的发展,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的保障性逐渐缩小,只要愿意付高薪,还是能聘请到一定专业人才。这样就可以保障教学的需要,以及带动本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培养专业学生的能动性。②为教师进行培训。目前来说,民办高校的教师大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严重缺乏实践能力和经验。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安排部分专业教师进修学习,尤其是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中,以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当然也可以在寒暑假中进行集中训练和学习,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采用案例教学法。为适应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学,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法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来解决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乐趣。

3.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基本场所就是课堂,调整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法是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就是将教学过程由教师单向传授,改变为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参与的双向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满堂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很难接受这种课堂讲授形式,他们愿意参与到学习讨论当中去,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把整个课堂的时间分配告诉学生,在教师介绍完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把剩余的时间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发挥其应有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4.创新考试方式。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是教师掌握学生进度的一个方面,但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分析研究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创新考试方式,打破之前的试卷标准答案形式,可以多种形式并存,比如课堂发言和讨论作为这门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分值可以占到总成绩的50%,或者更多;平时的作业占30%;最后的考试仅占20%,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避免了侥幸在最后的考试中突击的想法,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进行主动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逐渐的完善和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进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高。至于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学习的思维能力、丰富内涵、进行实践、符合社会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以更好适应招聘企事业单位的岗位工作,既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特色所在,又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难点所在,仍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求证。

参考文献:

[1]陈万思.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求职状况聚焦[J].人才开发,2005(9):32-35.

[2]南丽军,向俊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129-130.

[3]刘福成.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途径[J].高教论坛,2006(3):136-137.

篇8

过去三十年,人才始终是支撑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每年培养包括中专、大专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旅游专业人才约20万人。但这一规模与我国旅游业每年70万的专业人才需求还相差甚远。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十分严峻。

尽管如此,旅游人才流失问题却一直是困扰旅游行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且这一难题随着旅游产业的日益壮大而日趋严重。学生从选择专业到初次就业不断流失,在初次就业中就有不少学生转行,在再就业过程中流失更多。

(一)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就业率情况堪忧

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2008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数据,旅游管理毕业生规模较大,但就业区间属于“B-”,211院校就业率区间“C+”,仅优于在管理学门类下19本科个专业中的审计学、档案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四个专业;旅游管理专科(高职)的学生就业率未能达到85%。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存在,并没有因为旅游产业壮大而改善,而这些未能初次就业的学生大多将流向其他行业。

(二)从初次就业离职率看,旅游管理相关的职业居于前列

据2010年2月15日人民网-麦可思《2009届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报告》对近5877份调研问卷的分析结果,在2009届大学毕业上离职比例最高的十大职业中,旅游领域的“餐饮/娱乐”居离职行业之首,高于”、“销售”、“生产/运营”、“房地产经营”等职业。“酒店/旅游/会展”居第八位,也进入十大离职最高职业的行列。调查表明,“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是旅游专业人才离职的两个主要原因。这项调查是2009年12月份到2010年2月之间开展的,2009届毕业生此时才就业了半年,离职的风潮之高让人难以置信。

(三)从长期就业情况看,旅游管理类学生较少留在本行业内

据北京日报报道,一般行业的人才流失率在5-10%,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左右,而旅游业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且资质越高的人才流失率越高。据统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两年后,继续从事旅游业的大专生只有80%,本科只有50%,研究生更少。还有统计数据指出,旅游高等院校毕业生留在旅游业工作的只占2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并没有将旅游类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奋斗领域,而流向了其他行业。

从上述情况看,我国旅游教育人才培养已经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产生了严重的错位。一方面旅游产业发展每年有很多人才需要缺口,而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却不理想,流失率很高。如果再不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改革旅游教育体系,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受到限制。

二、旅游专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与旅游学科自身建设不足的矛盾

过去三十年,在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环境下,快速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产业不断向前,并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1993-2009年期间,国内旅游人次年均增速超过1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幅约17%,远远超过中国经济9.8%的平均增速。相较于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人才培养则受人才培养周期的限制滞后于产业发展。从1979年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建立至今30余年,我国旅游学科发展没有像旅游产业体系发展那样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具体表现在:第一,没有形成具有旅游学科自身特点的学科研究范式。旅游研究的方法论或者研究工具基本上都是从其他学科舶来。第二,没有形成较具权威的学术成果体系。旅游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旅游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应用层面。第三,学科建设载体薄弱。旅游管理目前属于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依托的平台低,学科地位弱,师资素质低,与大产业发展格局不匹配。第四,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从事旅游教学和研究的众多教师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旅游产业高速发展而旅游教育的基础建设不足,使旅游教育的发展无法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二)旅游产业素质低与高等教育人才期望高的矛盾

我国旅游产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方式属于粗放型、数量型增长模式,旅游产业的素质低。从产业组织合理化水平看,未能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组织结构;市场竞争秩序差,“零团费”现象严重等现象严重。从产业技术水平看,产业的技术及装备相对落后;劳动者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有限。据2003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旅游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旅游产业创新不足,产业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人才需求应用型、多层次与旅游教育培养模式理论化、同一化的矛盾

旅游业是服务业,旅游消费是终端消费,产业特征决定了旅游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当前的旅游教育体系未能根据旅游产业这一特征来建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同一化、培养方式理论化,脱离了产业的实际需要。正如旅游学者保继刚、朱峰(2008)指出的“旅游人才需求的分层化与本科教育人才同质化之间的矛盾;行业的专业化要求与“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行业对理论和经验的双重要求与本科教育中实习缺乏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刘昊.本市旅游行业人才缺口30万[N].北京日报,2006年11月13日

[2] 黄万华.关于湖南旅游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2)

篇9

关键词:商科人才;素质结构;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国家赋予民办高校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模仿或抄袭公办高校的做法,形成个性特色鲜明、竞争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成功素质教育理论认为,学业成功是就业成功的基础,就业成功是事业成功、创业成功的前提。我们以商科应用型人才素质构成作为研究重点,以就业成功为研究依据,分析大学生素质构成与就业成功的相关关系,为创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进而为大学课程设置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背景

课题源于社会用人单位对商科高素质人才的特质要求,探索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素质结构与大学商科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在联系,为商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一)商科界定

商科涵盖面广,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及营销学等领域商科的范围。一般包括专业有:会计、金融、经济、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运营及物流、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房地产管理等。主要有两类,一是管理类商科,一是金融类商科。而每个国家的商科专业都各具特色。如加拿大大学规定,商科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本次调研以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现有各专业为主体。主要包括经济管理类商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会计学、物流管理、国际贸易;金融类商科:金融与证券。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以学生成功就业的职位领域(如人力资源、财务会计、金融类、考公考研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为引导,对《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品格、观念、知识、能力和方法五大体系,设计38项特质要素。由商科毕业生判断自己获得成功的影响因子,并按“非常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和“无关”5个等级程度计分。

(三)问卷回收

课题组以商学院近年的三届毕业生(2011届、2012届和2013届)为调查对象,收集若干成功就业学生的行为特征,以分析整理出就业成功学子的素质要素构成。

三年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3份,有效回收率78%。参与人数占同期毕业人数35%。

二、商科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以赵作斌教授提出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在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五大素质体系上寻找商科应用型人才与其他类别人才素质上的差异点,研究归纳影响商科人才就业成功的若干特质因子,形成素质结构模型。

(二)构建方法

1. 依据回收问卷的就业领域,按管理类、金融类、财务类、国际贸易类、考公考研类等归类汇总,得出相关不同职业领域的素质构成数据。

2. 按年度对各职业领域素质依据评价分数的高低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年度之间的横向素质比较,得出相同特质因子的变动规律。

3. 综合近三届毕业生各素质要素得分,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测评学、试验技术的相关理论,分析出素质因子的频率、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布规律,总结提炼出商科应用型人才素质因子体系。

4.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成功就业的关键事件与优秀绩效相关关系分析,以数学模型方式平滑模拟出商科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模型。

5. 文献研究和重点调查基础上,提出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培养路径及测评方法的相关建议。

(三)模型构成

商科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模型由五大素质体系组成,分别是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方法素质,呈“正三角”树态。如图1所示,模型图体现如下思想。

一是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同等重要。从重视程度的量化标准看,观念素质与品格素质两项之和与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方法素质三项之和相当。

二是知识素质与品格素质具有互补性,能力素质与方法素质具有互动性。

三是观念素质是方向,品格素质是核心、方法素质是基础。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构成人才素质的主体。

对商科人才而言,注重观念素质的塑造和能力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你能干什么”、“是否愿意干”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表明能力素质体系与观念素质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持作用。

数据来源:根据近三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模拟

当然,知识素质与品格素质的培养以及方法素质的掌握对能力素质与观念素质的形成,起着奠基价值。能力是对已有知识的运用,知识是获得能力的基础。观念素质与品格素质之间相互依存和影响,相互促进与转换,正确的观念确保品格的健康发展,品格又在新的层面上推动观念更新。他们之间在良性互动中促进人的价值实现。

商科应用型成功人才素质体系由40项素质因子构成,分属于观念体系、品格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方法体系之中。每个体系的8项因子依对就业成功的影响重要程度,可分为“强影响因子”、“一般影响因子”和“弱影响因子”三个层面。见表1。

1. 商科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大学成功素质理论》指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同等重要。非专业素质因素是进入社会的第一道门槛。以获得“重要及以上”评价的素质因子排序为例,有75%的学子认为,让他们获得成功的28项因素中非专业素质因子占22项,占75.8%,而专业素质仅为7项,占24.2%。非专业素质因素的贡献率是专业素质的三倍以上。

2. 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是观念素质、品格素质与能力素质

3.在所有调查的38个素质因子中,以“25分位”计算,排在前8位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构成,依次是观念素质4项,品格素质2项,能力素质2项。如图2所示。

课题组对五大体系素质分别取其前三位的素质因子进行排序,其结论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

其一,总得分率。品格体系为170%,观念体系为159%,能力体系为137%,知识体系为75%,方法体系为55%。也就是说,品格、观念和能力三项得分是知识与方法得分的3.58倍,占总得分比率的78.2%。如图3所示。表明在就业成功视角下,对学生品格的塑造、观念的斧正、能力培养比仅教授其知识、传授其方法更为关键。

其二,单项素质支持率。以前三位素质因子分析,素质体系的支持率在商科人才中的得分,分别是品格体系为57%、观念体系为53%、能力体系为46%、知识体系为25%、方法体系为18%。其中品格体系的支持率是知识体系的2.28倍,是方法体系的3.16倍,表明商科人才的品格素质对就业成功有重要影响。如图4所示。

3.就业领域岗位对素质要求有所差异,但核心素质的集中度高

无论是在何领域就业,都有7项素质因子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他们是观念素质体系中“道德诚信”、“工作激情”和“个人责任心”;品格素质体系中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能力素质体系中“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由于就业方向的差异,管理类岗位学生认为除上述共同的必需素质外,“承受压力的能力”、“个人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三项也非常重要。财务会计类岗位学生认为,“理解问题的能力”、“办公自动化熟练程度”和“工作的独立性”有重要影响,这与会计类岗位的特殊要求相关。金融类学生认可会计类岗位的“工作独立性素质”和管理类岗位的“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增加“较快适应环境的能力”。考研考公类的学生认为,除了其他就业领域学生确认的“熟练的办公自动化使用”和“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个人价值观”因素。国际贸易岗位就业的学生增加了以下三项素质因子,即“工作独立性”、“理解问题的能力”和“精神面貌”,这与国际贸易岗位的工作环境密切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学生也认为,“精神面貌”、“个人学习能力”与“承受压力能力”三项素质极为重要。市场营销类岗位学生则认为,“口头表达”、“个人学习能力”与“承受压力能力”三项素质对一位营销员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以上的研究结果,为我们培养各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了参考。

4.重点素质因子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升降趋势明显

(1)“非常重要素质”支持率可分为三个层次

在五大体系构建中,按得分高低将前三位素质因子排列,其细目一览表见表2。呈现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排在前三位的成功因子——道德诚信72.5%,排第一位;个人责任心66.9%,居第二位,团队精神56.8%,居第三位。平均得分率为65.4%。第二层次是处在第4-6位的成功因子——工作激情52.7%,敬业精神49.8%,解决问题能力47.6%。平均得分率为50%。第三层次是处在第7-9位的成功因子——团队合作能力46.8%,工作独立性42.5%,个人学习能力42.1%。平均得分率43.8%。

上述三个层次的平均差异度为11个百分点,表明在最重要素质因子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前九项素质因子中尚未包括知识素质和方法素质体系中的因子。知识体系的最高得分因子——“专业背景”仅为29.7%支持率,体现方法素质的重要因子——“办公自动化”的最高得分也只有30.9%支持率。这一数据说明商科学生初次就业时,用人单位对知识素质和方法素质的考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各高校普遍重视了知识传授,为此,用人单位采用“优中选优”策略,将选人的注意力特别放在对毕业生的非专业素质考察上。同时,“态度决定成败”的理念已被社会广泛认同,毕业生的态度、品格等要素成为社会用人单位甄选人才的重要标准。

(2)三届学子对素质的认可度正在发生变化

课题组分析了近三年素质认可的变动趋势,从动态上揭示了知识素质和方法素质对未来的学生就业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以2013届与2011届毕业生问卷对比发现,素质因子得分有较大的波动,见表3。处于上升幅度最大的素质因子前五位是:“工作独立性”、“学历层次”分别上升17个百分点,“专业理论深度”上升16个百分点,“个人性格”和“相关领域知识”分别上升13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政治面貌”和“办公自动化”两项硬素质的支持率持续上升。“政治面貌”素质11届、12届和13届分别为6%、7%和13%。“办公自动化”素质分别为24%、33%和36%。

以上素质因子支持率的变化,表明社会用人单位对商科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趋向理性思考,逐步关注未来的发展后劲,以及学业成功对一个人的成长重要性的支持。

相反,处于下降态势有10项素质因子,见表4。部分素质因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支持率有所下降,从两届毕业生的支持率变动分析看,处在下降通道的素质因子分别是:“书面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三项下降6个百分点,“团队精神”、“外语口语”和“分析问题能力”三项下降5个百分点,承受压力能力下降4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素质尽管支持率下降,但得分仍处在支持率的高位,除书面表达能力和外语口语外,其他项目的支持率大多都在40个百分点以上。这一趋势说明,能力素质内涵丰富,必须引起重视,但各能力细目之间会随着岗位要求的变化将有所侧重。

三、商科应用型人才素质模型的应用

(一)培养模式与目标定位

商科人才的最大特点是社会应用领域广泛,渗透力极强,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注重应用型人才特质的培养与塑造。

1. 在培养指导思想上,以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一切为了学生成长为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将非专业素质(观念素质与品格素质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形成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特长突出的“立体多维”人才培养模式。

2. 在职业目标锁定上,短期就业目标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结合。以更加务实、有效的态度,有序勾画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蓝图,形成多纬职业定位,如就业型、创业型、探究型、仕图型、综合型等多元就业路径。

3. 在培养规格定位上,以专业核心素质和非专业核心素质的内化为导引,全面体现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五大素质体系内涵。素质化考核手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4. 在人才目标层次上,立足应用型,突出创新性,着眼高素质,定位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是培养目标的保证。商科人才的课程体系构建要体现“三挂钩”基本思路,即素质体系与课程体系挂钩;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挂钩;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挂钩。

课程体系与素质培养关系模式见表5。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即:国家统一课程、校级专业课程、院系方向课程和探究类课程。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素质的支持度不同,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素质测评的重点各有侧重。增强了课程设置对核心素质的支撑价值。

1. 国家统一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军事训练、体育等。主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能量的品格特征。避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 校级专业课程。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国民经济所需要的专业为载体,各高校按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自行设置的课程。专业教育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一般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由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组成。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专门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商科人才的培养往往要突出重点、突显特色,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在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的传统培养上,特别是注重专业观念、专业品格、专业能力的打造。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不同定位,对素质的支持不同。

3. 院系方向课程。以特定的就业领域或立志创业为基本取向设置的特色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该是某特定方向所需成功素质的全面塑造。所以,课程的考核重点将是五大素质体系全覆盖。

4. 探究型课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学术人才和国家行政管理人才是商科院校的应尽职责。探究类课程是以培养学术人才或社会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遵循考研、考公的特殊考试而设计。突出知识、能力和方法素质的锻炼。

(三)培养路径

培养路径可从课程体系和素质内化两方面加以研究。

首先,从课程体系与素质依赖性上,采用互动式、研究性、自主型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两块阵地,利用课堂内与课堂外两个场所,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

(1)在专业素质教育中渗透非专业素质教育思想;在专业素质教育的测评中体现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要求。

(2)理论类课程推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实践类课程实行案例教学、研讨教学、实战教学、仿真实训多种方式。在互动中内化素质。

(3)方向类课程以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为主,辅之教师的点评与指导。重点加强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课题的研究过程也是品格和能力锤炼的过程。

(4)探究型课程的学习,应结合全国或全省统一命题考试的大纲要求,导师引路,缜密思考与反复训练。突出知识体系的运用,培养探究与分析能力,掌握方法技能。

其次,从素质内涵与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上,重视素质要素的特殊性与培养模式的差异性。

(1)观念素质与品格素质的培养,以“应知”-“升华”-“践行”的内化路径。一方面,在背、记、做中体验观念与品格的价值含义。针对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计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并在培养方案中落实是观念素质、品格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观念素质与品格素质的形成,还需要不断实践,加深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指导自己未来的人生。

(2)知识素质的培养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以主题式讨论、案例式分享、模块式对比、系统式归纳、测评式验证为主要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对知识“点”、“面”、“线”的整理和分析。

(3)能力素质与方法素质的培养,重在实践中记忆,在使用中升华,反复循环,达到“掌握”、“理解”和“会操作”的目的。动手、动脑是获得此素质的唯一途径。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设计专业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中练习、提高。如“头脑风暴”、“企业家讲坛”、“模拟演练”、社会实践研究、创新课题思考等都是培养能力和方法素质的有效手段。

(四)素质测评方法

在传统的笔试考试基础上,实行方案设计、作品展示、实践操作、互动提问、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与总结等多元化的考试方法,以多角度、多视角验证学生素质内化状况。

参考文献:

[1] 赵作斌.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篇10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CMU)的信管专业称谓信息系统管理(InformationSystemsManagement,ISM),设置在Heinz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授予理学学士。课程为总学分143,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信息系统环境、系统开发基本原理、设计和开发的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信息系统应用。学科核心课程和组织管理相关课程任选一门;设计科学与理性选择相关课程任选一门;研究方法相关课程任选一门;专业沟通等课程任选一门。内容区域:信息系统选修课、组织方面、设计科学和理性选择、研究方法、专业沟通5个领域的课程。计算机科学基础:初级/中间体设计和中间体/高级设计。数学和统计学课程一门,统计学推理和实践(选修一种课程)。

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ofArizona,UA)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设置在Eller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学学士。课程有基础课程:英文写作、商业数学、计算机和网络社会、数学、财务会计入门、经济学、管理会计学入门、管理中的统计学推论、基本经济问题。必修课程:高级代数、管理和组织、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数据结构和算法、基本运作管理、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管理、商业基础道德一体化和管理法则、商业数据交流、公共机构和政策的整体经济、业务决策的微观经济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此外学院还开设有专业选修课以及人文科学选修课。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ofMinnesotaTwinCities,UMTC)是信息与决策科学(Information&DecisionScience,IDS),在Carlson管理学院,授予商学学士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简略微积分或微积分、新生写作或同等课程、心理学概论、商务统计:数据源、表述及分析、金融计算概论、职业技能基础。核心课程:管理基础、管理会计学入门、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财政学基础、运作管理入门、市场营销原理、员工和劳资关系、跨国公司的环境、商业通讯。专业课程:系统发展计划简介、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信息技术基础、管理信息服务沟通、国际化。商务方针核心课程: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跨国商务、商业方针;策略程式化和执行(任选一门)。选修课程:财政学的信息系统和技术、高级数据库设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特别主题、信息系统产业实习。

麻省理工学院的Sloan管理学院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学院,SDM专业设置在旗下,无疑对SDM专业的管理类课程设置具有明显优势。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学院的SDM专业是技术、经济和管理的综合导向,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管理科学专业的偏信息技术方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又不是非常的深入,因此主要培养学生为实现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而产生的技术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学校SDM专业的毕业生被录用的职位广泛,包括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研发和创新、工程管理、运营管理、IT软件开发、市场营销、销售。同时还会有一些行业专门聘请SDM的毕业生,其中包括航空航天、国防、政府信息系统、电信、银行和咨询公司。

众所周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是世界最强的专业之一,在开设ISM的课程中充分利用了学校这一学科优势。从ISM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门数较多且涉及领域广泛,强调对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训练,对开发信息系统的原理、方法及技术的掌握要求高,开设了多门信息系统的课程。学生对经济领域以及组织管理要求有深入的了解,开设了高级微观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同时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开设了沟通、写作等相关课程。CMU的ISM专业培养的学生是组织中信息系统的开发者,是信息系统终端数据的分析者,是为组织提供信息系统服务的高级咨询师。ISM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包括银行、IT行业、金融业、传媒业、制造业等,职位包括分析师、应用工程师、助理顾问、商务技术分析师、ERP开发员、财务分析员、IT项目员、QA工程师、高级顾问、软件工程师等。

亚利桑那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并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IS)三巨头。学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并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如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原理和应用以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也要对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如经济学、管理等课程,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UA的MIS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性较强的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事的是组织中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和咨询等职业领域。目前从UA的MIS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多从事商务分析、商务应用开发、信息技术咨询、系统分析师、信息技术开发项目指导、数据库管理、商务智能分析、系统开发、数据库分析、网站开发、网络管理、技术支持专家、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使用者联络员等。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IDS专业授予的是商学学士,它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商学的特点,如开设了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和跨国商务等课程,又有和商务有关的信息系统课程如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同时开设经济管理的课程,但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较为弱化。从该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IDS注重培养商务型信息管理人才,为组织提供更多熟悉商务运作的信息管理类人才。它们的学生多从事银行投资、市场、咨询、金融等方向的工作。

以上4所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学位授予,课程设置各具特色,每所学校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信管专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备经济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从就业方向看,麻省理工学院SDM专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管理类方面的工作;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较深入领域的应用,亚利桑那大学毕业生多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一般性的工作,而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学生从事信息技术支持的商业的工作。不管是哪所学校的毕业生,信管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的工作领域都是比较宽泛的。

清华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学生要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还要学习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动态系统分析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运筹学、计算机系统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面向对象的分析技术方法等课程。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类企业与政府部门,从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主要的就业企业类型包括国内外知名的咨询公司、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电信公司、高技术企业等。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情况以及其自身在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学科方面的实力,可以看出清华的信管专业偏向技术方面。复旦大学信管系设置在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与清华大学基本相同。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基本一致。武汉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信息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与清华大学所设课程基本一致,但有所不同的是学生要学习一些图情档案知识,以体现学科特色。东南大学信管专业设置在经管学院下,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类学士学位。其基础课程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所设基础课程类似,但与清华大学相比,该校还开设较多的企业管理和经济类课程。综上,国内学校虽然普遍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但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主要以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能够驾驭信息资源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美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在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设置是多样化的,有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技术、信息技术、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多个专业方向,职业导向较明确。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名称有所不同,授予该专业的学士学位也是不同的,如管理科学、理学、商学学士等,从授予的学位上明显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所具有特点和学科偏向。我国大学信管专业方向相对单一,学士学位授予的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