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家庭暴力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对家庭暴力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对家庭暴力的定义

篇1

[摘要]反家庭暴力立法中,家庭暴力的定义及受害人范围的界定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将美现行法律中相关规定与我国《家庭暴力法(草案)》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对比,对我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中的部分问题进行探讨。

[

关键词 ]反家庭暴力;草案;受害人范围;界定

家庭暴力的发生是一个社会常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家庭暴力如普通暴力一般难以在人类历史上得以消除。这不仅是某个国家特有的问题,而是跨越国界、意识形态、阶级存在的全球性问题。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已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及民众的基本权利。据此,家庭暴力应如国际统一认知,纳入公法的管制范围,必须介入国家强力来保证受害者得到相应的保护。我国在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中首次提到家庭暴力一词,宣告性的规定“禁止家庭暴力”,其后,有在多部法律和相应解释中提及“家庭暴力”,但多是概括性、模糊性条文,但此种立法措施,并不能从实践或司法的角度解决现在社会所面临的此类问题。2014年11月25日,我国终于出台《反家庭暴力法(草案)》,这意味着针对家庭暴力的专门立法即将诞生。而纵观世界其他国家,部分已经在立法时间先我们一大步,在此类法律实践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中,以美国来说,家庭暴力属于社会性事务,而非简单家庭纠纷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各类针对家庭暴力展开的宣传、问题咨询及法律援助体系相对较为健全。特别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展开的一系列立法活动,推动了美国反家庭暴力事务的快速发展。

中国虽与美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方面有一些差别,但在防制家庭暴力以及家庭暴力引起的实际问题方面是有相同性的。 因此,通过比较美国及借鉴美国在家庭暴力立法及司法上的具体做法,可以使我国找到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实现立法的前瞻性,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系列问题上提前关注。

从立法层面上来看,反家庭暴力法中涉及家庭暴力的定义、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范围等多个重要问题。首先,家庭暴力中“暴力”的定义。根据各国的立法情况来看,暴力大体包括身体、精神、心理等几个方面。美国各州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家庭暴力又不同的立法说明,但在暴力的内容中都包括了非身体形式的精神虐待。而美国律师协会将家庭暴力定义为“当一方亲密伴侣使用身体暴力、胁迫、威胁、恐吓、隔绝孤立以及情感、性、经济暴力试图保持对另一个亲密伴侣的权利控制时,即发生家庭暴力。”这种定义的关键点在于权利控制,是指施暴者的施暴行为有明显的控制性,而被施暴者的某些权利在此过程中处于被剥夺的状态。以经济暴力为例,经济暴力本身能否作为家庭暴力的一种是存在争议的,因为经济暴力不像肉体暴力一样具有人身损害或惯常认为的暴力性。但施暴者在经济上对弱势一方的完全控制,家庭主妇或无经济来源的妇女在家庭中可能遭受此种暴力,是对方对其财产权的剥夺。家庭中很难将双方的贡献以经济的形式进行表述,但经济权却可能遭到一方的控制而使另一方完全陷入一个类似精神暴力,甚至是身体暴力的漩涡。可以说,此种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方式是延展性的界定,包涵了家庭暴力可能存在的各方面表现形式。而我国在《反家庭暴力(草案)》中,将家庭暴力描述为“身体、精神等方面的侵害”。此种定义方式的好处是将家庭暴力的含义以一种概括性的方式来说明,给之后立法以一定的空间。但仔细分析,这种描述的延展性与上述美国对家庭暴力的延展性是不相同的。同为对家庭暴力的扩展性说明,后者是明确的拓展,整个定义可以说是包涵整个具体实践情形但反过来明确指导实践中的各类类似情况。很好地实现立法的明确性及可参照性。而前者的描述过于模糊与概括,此类描述不利于司法的规范及法律的正确适用。笔者认为,对于家庭暴力,可直接借鉴美国对此类问题的定义进行更加细致、系统的界定。其次,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范围。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范围牵涉到一般暴力与家庭暴力认定的矛盾。若受害人范围过窄,就是去单独立法保护的意义;若受害人范围过宽,同样也会导致上述问题。所以,对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范围界定,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并参照其他国家的部分经验。我国在《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中,将“家庭成员”直接描述为“配偶、父母、子女及其他共同生活的近亲属”及“具有家庭寄养关系的人员”。此种规定具有明显的限定性。而美国在此类立法中规定为:(1)配偶或前任配偶;(2)同居者或曾经同居过的人;(3)具有约会关系或曾经有约会关系的人;(4)或曾经为的人;(5)有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6)因婚姻或曾因婚姻而具有联系的人;(7)同有子女的人;(8)符合前7项之人的未成年子女。可以看出,美国在对家暴受害人范围界定时,更加贴近现在社会的生活现实,从保护人权的角度出发,囊括了并非传统所认为的家庭关系中的部分“家庭事实”。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家庭的定义在发生改变,“家庭成员”的范围相对于以往也有所不同。如果参照社会事实,对家庭暴力受害者范围进行适当扩大,更有助于实现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意图。

我国此次出台的《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中对家庭暴力界定及暴力受害人范围定义等方面都属于概括性或模糊性的条文。与之前在各类法律中所作的宣示性条文虽有着实质性差异,但表面差异却不明显。如果我国效仿国际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公权力防制,那么至少要求法律具有可实施性。从我国现实来看,本身由于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在家庭暴力法思想方面薄弱的民众基础,导致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后的实施环节困难重重。由此,更应该以较明确的立法来实现立法意图,并起到法教育的部分功能。

作者简介

徐萌:女,(1991—)四川通江人,四川大学2013级法律硕士。

篇2

关键词:家庭暴力;危害;制度构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家庭暴力现象在中国婚姻家庭领域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这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家庭暴力问题势必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系统化的立法管理势在必行。

一、我国家庭暴力概况与危害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家庭暴力对社会治安造成潜在的危害亦不容忽视。大多数家庭暴力案件中的主体受害者因长期遭受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却又寻不到合理的宣泄途径,因此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在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走上极端的道路,激愤伤人或者杀人,从受害者变成犯罪者,最终演变成了悲剧的结局。

二、家庭暴力认定在法律上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暴力认定在法律上标准不统一

我国最高法院对家庭暴力给出的司法解释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来量化哪些情况下的行为构成家庭暴力,很多情况下家庭暴力行为案件难以得到受理,除非是严重的家暴刑事案件。我国《宪法》、《刑法》等也没有具体规定,对家庭暴力方面只是做了原则性的定义形式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律规定的标准不统一,这就使得施暴者的暴力行为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遏制。

(二)家庭暴力的管理机构难以确定

目前,对于家庭暴力行为没有明确、正规的管理机构,公安机关、地方政府、妇联等等部门都有部分管辖权,具体到处理实际行为时,推诿、敷衍的现象极为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整体的社会预防体系不健全,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的机构不确定,因而导致打击力度不够,难以遏制施暴者的暴力行为。

(三)家庭暴力认定难以取证

家庭暴力的取证是家庭暴力认定中的难点,受害方因收集不到确凿的证据,从而导致家庭暴力案件不能得到以证据说话的法律上的认定,胜诉概率不高。

三、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制度构建

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形成家庭暴力的原因是多元复杂的。中国法律对家庭暴力的规制力度不够、法律规定存在一系列的盲区与漏洞、对家庭暴力惩处乏力是中国家庭暴力案件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目前看来,以专门立法对家庭暴力进行法律规制是中国反家庭暴力的大势所趋。借鉴国外反家庭暴力的法律以及相关制度是十分可行的方法,制定《反家庭暴力法》,使制止和惩治家庭暴力的行动有法可依,对施暴者起到法律的威慑作用,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保护和救济手段。还要设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协同媒体舆论导向,共同协助执行反家庭暴力法。

在家庭暴力刑罚的执行上,要严格贯彻、重视执行力,提高家庭暴力犯罪的法定刑标准,对于达到轻伤、重伤、致死程度的家庭暴力犯罪依法量刑,追究施暴人的刑事责任;对虐待罪与家庭暴力罪进行严格的区分,这样就可以家庭暴力罪进行定罪量刑,从而可以防止一些施暴人变本加厉地报复、虐待受害人,使施暴者得到法律的严惩,避免使一些隐蔽的家庭暴力犯罪得到放纵,从而得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保护受害者权益。

总之,家庭暴力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运用多种形式加以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预防和惩治家庭暴力。家庭的幸福安定,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家庭暴力、干预/立法

家庭暴力,作为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造成身体、精神、性或财产上损害的违法犯罪行为,其存在不仅严重侵害了受害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导致了婚姻家庭的不幸,而且还极易引发恶性犯罪案件,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采取包括专门立法在内的各种措施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既是保障家庭弱势群体人权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势在必行

为了消除家庭暴力,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作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成绩并不能使我们乐观,因为当前我国在防治家庭暴力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其中,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力度不够,规范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不完善也尤为突出。有关调查表明,很多人将处理家庭暴力不力的原因归咎于无法可依,而且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制定一部较为完善的专门规范家庭暴力的单项法律。[1](P29)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我国,对家庭暴力问题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规定,而且这些规定在制止家庭暴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容否认的是,现有的法律规定还有很多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现行的刑事法律中对有关家庭暴力方面的犯罪诸如虐待、遗弃等多以“情节恶劣”、“情节严重”为条件,而且在程序上多将其列为自诉案件,这势必会把相当一部分家庭暴力行为不当地排斥在刑事干预之外;(二)由于刑法中没有明确承认“婚内”,由此,影响了对婚内性暴力的处理;(三)在民事法律方面,修改后的婚姻法虽然第一次将“禁止家庭暴力”写进全国性的法律之中,但对家庭暴力未做明确界定。最高人民法院虽然对此作出了司法解释,但该解释显然将家庭暴力的范围限定过窄,是否完全符合婚姻法的立法本意值得探讨;(四)在程序法方面,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缺乏特有的处理程序和证据规则,这必然导致家庭暴力案件的受害人举证负担过重,家庭暴力案件的事实难以认定,在客观上使一些施暴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五)在组织法方面,没有为设立专门的反家暴机构包括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作出明确的规定;等等。[2](P24)由于存在着上述立法上的不足,而遵从法律又是执法者、司法者的天职,这就必然导致在制裁家庭暴力方面存在执法上的不足。我们认为,针对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和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现状,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必要性而言,在我国,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家庭发生家庭暴力,尽管相对比例与国外相比并不高,但因我国人口数量和家庭数量众多,所以其绝对数量并不容忽视,反家庭暴力法律有着自己特定的适用空间和对象;再者,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不仅可以使制止和预防家庭暴力的规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我国的现行法制是一种完善,而且也是履行有关国际义务,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就可行性而言,我国的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刑法等法律已对此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这就为制定专门的有反家庭暴力法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而日益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许多成功的国外立法经验亦可为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此外,一些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或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也为制定全国性的反家庭暴力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几点思考

为了使反家庭暴力法在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制裁施暴者,保障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反家庭暴力法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由于家庭暴力是个社会问题,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适用的法律规范也十分广泛,因此,对家庭暴力的防治既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同时更需要形成一个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根据,以反家庭暴力法为主体,包括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刑法、(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法等法律和相关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我们国家参加的有关国际人权约法在内的法律体系。既然家庭暴力法是这一法律体系的主体,就应当具备相应的“纲领性”和“综合性”;纲领性就是这部法律应明确防治家庭暴力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其他法律规定相关内容提供法律依据;综合性就是要在内容上既有实体法的内容,又有程序法、组织法的内容;既有民事责任的规定,又有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既有关于政府组织的规定,又有非政府组织的规定;既有引述、重申性规定,又有协调性、独创性、保障性的规定;既有倡导性、宣言性的规定,又有义务性、强制性的规定。

(二)明确反家庭暴力法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反家庭暴力法应当:1、坚持依法治家、以德治家的方针,以建设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为宗旨,充分体现关怀弱者、保障人权的精神;2、以宪法为根据,整合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根据反家庭暴力的实际需要,将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系统化、具体化,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要注意与其他法律的衔接;3、确立预防和制裁相结合的原则,制裁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对施暴者应坚持教育、矫治、制裁相结合;对受害者应坚持保护、补偿、帮助相结合。

(三)明确家庭暴力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家庭暴力,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人们的认识还是法律的规定都不尽相同。在加拿大,家庭暴力被界定为:“由施暴者使用暴力、胁迫、懈怠或疏忽等方式对另外的人的行为,该行为对于被侵犯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完整性或她的权利、自由以及情感都有损害。”[3](P106)就其具体表现而言,昆士大学的凯瑟林教授列举了以下几种:1、身体上的攻击或强制,如残害、殴打、推搡、禁闭等;2、限制人身自由,如不让参加社会活动、不给提供交通工具等;3、情感上、心理上的伤害,如羞辱、任意贬低人格等;4、威胁、恐吓;5、以破坏家具、殴打宠物等方式伤害对方;6、婚内;7、经济上的暴力,即以剥夺财产、剥夺工作机会使其生活受到威胁等等。在新西兰,1995年12月获得通过并于1996年7月施行的《家庭暴力法案》对家庭暴力作出了较为宽泛的解释,在内容方面包括了身体、性和心理伤害,在主体方面不仅包括异性夫妻,而且包括了“伴侣”和“任何按照婚姻的本质关系共同生活的人(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无论现在或过去能否合法地缔结婚姻关系);[4](P83)在英国(1996年家庭法法案)虽然为配偶、前配偶、同居者和前同居者之间的家庭暴力提供了法律救济,但对家庭暴力的内涵却未作解释。对此,英国学者马力安•海思特认为,家庭暴力应包含个人为了控制和操纵与之存在或曾经存在人身关系的另一个人而采取的任何暴力或欺辱性的行为(不论这种行为是肉体的、性的、心理的、感情的、语言上的或经济上的等等)。在有关的国际文件中,家庭暴力是被这样定义的:联合国1992年通过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中定义了“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是指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上或上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进行这类行为,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无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95世妇会《行动纲领》第113条则认为“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中发生的身心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包括殴打、对家中女孩的待、与嫁妆有关的暴力、配偶、切割女性生殖器官和对妇女有害的其他传统习俗、非配偶的暴力行为以及与剥削有关的暴力行为”。

对于国外立法、学者的解释和国际社会的上述界定,我国很多的学者特别是社会学和妇女学方面的专家学者都持相同的观点,认为这一主张有利于全面地保护妇女的合法权利,体现了对妇女人权的尊重。但也有人认为这一主张内容过于宽泛,对家庭暴力的理解有泛化的倾向,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因而认为,家庭暴力应限定在肉体伤害,以便认定。目前,对于家庭暴力的内涵还没有全国性的法律做出权威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认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这一解释显然与国外的规定和认识有所不同。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反家庭暴力法中,应当以概括的方式明确什么是家庭暴力,同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以列举的方式明确法律干预家庭暴力的范围;而且在确定家庭暴力范围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界定,1、家庭暴力可发生在婚姻家庭、未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中;2、家庭暴力可发生在夫妻间、曾有配偶关系的人间、伴侣间、父母子女间、兄弟姐妹间、祖孙间以及其他家庭成员间;3、家庭暴力的手段既有作为的,也有不作为的;既有直接指向受害人的,也有间接指向受害人的;既有身体的,也有语言的;4、对受害人造成的损害有身体方面的、性方面的、精神和情感方面的、经济方面的;5、从程度上讲,对受害人造成任何损害和伤害的行为都应属于家庭暴力的范畴。

(四)明确政府干预家庭暴力的责任

各级政府作为国家法律的执行机关,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极其重要的职责,因此,反家庭暴力法应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各部门有责任结合自身的具体职能,采取各种必要措施,以加强对家庭暴力的行政干预:1、采取组织措施,明确义务(责任)主体。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应当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在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中,采取组织措施无疑是重要的,因为徒法不能自行,为了将有关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落到实处,设立防治家庭暴力的专门机构是必要的。同时明确相应的监督机构,加强对家庭暴力案件处理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等。2、司法行政部门应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密切配合,做好家庭矛盾的调解工作,有效控制家庭暴力;解决受害家庭成员的法律援助问题;对要将施暴者告上法庭的受害人,当他(她)们遇有经济上困难的时候,应有一些政府指定的法律机构,为其诉讼,并减免费用,使受害者得到切实的帮助。与此同时,司法行政部门还应与文化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积极宣传家庭暴力行为的严重性和社会危害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男女平等在家庭生活中实现。3、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要求在有关的课程中增加社会性别意识方面的内容,培养青少年树立健康、平等的性别观念。4、计划、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应将防止家庭暴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特别是要拨付必要资金予以支持;并把救助家庭暴力受害者,加强受害家庭成员的福利保障,特别是女性家庭成员(尤其是农村女性家庭成员)的福利保障列为其中的重要内容。5、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应要求各医疗单位建立救助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运行机制,积极与司法机关配合,及时为家庭暴力受害者出具自己掌握的符合处理案件要求的证据材料,并提供系统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相关指导。6、统计部门应将家庭暴力的有关情况纳入统计范围,建立家庭暴力统计数据系统,为了解、分析家庭暴力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研究对策提供数据支持。7、各级行政机关要支持和帮助居(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组织、社会团体做好维护妇女家庭权益方面的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专门的家庭保护中心,实施多方面、多层次的家庭保护计划,防止和处理各类家庭暴力案件。各级行政机关要支持有关组织对家庭暴力问题的专门研究,要对在反对家庭暴力的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

当然,在加强对家庭暴力的行政干预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是要加大公安机关的干预力度。公安机关作为治安保卫机关,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家庭暴力作为一种侵犯家庭成员特别是妇女、儿童、老人基本人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它不仅侵害了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而且危害着社会的稳定,破坏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秩序。因此,作为负有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等重要社会管理职能的公安机关,应当全面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在预防、制止和惩治家庭暴力,维护妇女、儿童、老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为此,反家庭暴力法应具体规定公安机关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职责和措施,特别是要明确公安机关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具体方法、步骤、程序措施,为公安机关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时依法行使治安处罚权、刑事案件侦查权提供法律依据;明确要求公安机关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时,必须有效地保护被害人,最大限度地减少重伤、死亡、自杀等现象的发生。对于已然发生的家庭暴力案件,在处理时,应做到及时制止、及时救治、消除隐患,减少损害。既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稳定施暴者的情绪,避免矛盾升级,造成更大的损害,又要做好受害人的安抚工作,给予被害人以关怀、同情、鼓励,使之有勇气同家庭暴力作斗争,最终摆脱家庭暴力。

由于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中,而与每个家庭联系最密切是派出所,派出所作为最基层的公安派出机构,遍布在各个社区。社区民警对辖区内的居民情况比较了解,深入基层也比较方便;当家庭暴力发生后,受害者亦便于报案。因此,反家庭暴力法亦应明确要求社区民警作好以下家庭暴力的预防工作:第一,利用下片走访之机,加强同管界居民的联系,广泛宣传法律知识,使居民能够认识到家庭暴力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树立在遭受家庭暴力侵害时应积极报警或寻求其他途径救助的新观念;第二,经常与社区的居委会取得联系,摸清管界内各家各户的情况,群策群力,共同做好家庭暴力的预防工作,把家庭暴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三,对于家庭暴力比较突出的家庭,进行重点户的走访,找到引发家庭暴力的原因,对施暴者讲清法律后果,使之充分认识到家庭暴力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及时化解矛盾;第四,配合其他社会支持系统,为受害人提供多方帮助。

(五)明确司法机关干预家庭暴力的职责和措施

由于司法干预是国家司法机关运用国家司法权实施的,其干预措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强制性,是各种干预家庭暴力的措施体系中最有效和最后的手段,因此强化对家庭暴力的司法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力度不够,这一方面有立法不够完善的原因,但司法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反家庭暴力法应当在完善司法干预措施、改革司法体制方面有所创新。1、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规定人民法院对家庭暴力案件可以签发禁止令或保护令;2、对于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案件,允许受害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以此方便家庭暴力受害人、参加诉讼;3、增设保安处分,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可能实施家庭暴力的人或虽实施了家庭暴力方面的犯罪但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人适用保安处分;4、设立专门机构以增强司法干预的力度。在这方面我国已有成功的经验,如山西省大同市率先设立了专门审理侵害妇女儿童权利的维权法庭;在北京市丰台区检察院也成立了“保护妇女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办案组”,由一名主诉检察官(女)和两名业务能力强、工作耐心细致的检察官组成,专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家庭暴力案件、女被害人案件和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案件的审查工作。该组坚持“专案专办、优先审查”的处理原则,将切实担负起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职责。实践证明,如果在司法系统设立专门的反家暴机构(如家事法院或专门审理家庭案件的审判庭等)就可以大大提高现有反家庭暴力措施的有效性。

(六)明确社区组织在干预家庭暴力方面的责任

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在维护本社区居(村)民的合法权益、帮助有需要的人们解决婚姻家庭问题、对婚姻家庭权益受侵犯的人们进行救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因此,反家庭暴力法应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纳入北京市的社区建设,使之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赋予社区组织干预家庭暴力的职能;要求社区设立相应的庇护机构,给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临时的避难场所;设立咨询服务机构对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心理、医学、法律等方面的咨询辅导,同时开展对施暴人的心理辅导和社会性别意识培训;设立相应的投诉、导诉机构。

反家庭暴力法之所以将社会救助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规定,主要是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社会成员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单位不可能像从前一样对个人的事务包管一切,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救助系统,加强社区建设,强化社区功能,充分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已势在必行。

(七)明确家庭暴力案件中在证据方面的特殊要求

目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现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了法律规定不完善外,证据不足也是很大的障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当事人证据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注意收集证据,但更重要的是现行的证据规则在证据的采信、认定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家庭暴力案件的特点,因此,在不违反法律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有关家庭暴力的民事诉讼中涉及的证据的采信、证明标准、反证责任、司法鉴定的程序等方面作出一些新的规定,适当减轻了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举证责任。这些规定既符合家庭暴力案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又充分体现了反家庭暴力法关怀弱者、保障人权的特点,也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司法公正。

(八)明确规定救济措施,强化法律责任

由于“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所以反家庭暴力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应是完善相应的救济措施;特别是有关救济途径(程序)方面的规定;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施暴者的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以附属刑法的形式增加制裁严重侵害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犯罪的新规定)、负有法定职责却不履行其职责的执法、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和社会救助机构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应负的法律责任;明确家庭暴力案件鉴定机构的职责及其不正确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明确对因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以暴抗暴案件的从轻、减轻处理原则;从而使反家庭暴力法具备较强的“可诉性”,真正成为执法、司法的依据。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虽然不能仅仅依靠法律,但离开了完善的法律却又是万万不能的。因此,希望国家对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并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创造的条件,充分利用立法资源,坚决同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作斗争,把家庭暴力降低减少到最低、最小的限度。

【参考文献】

[1]荣维毅,宋美娅.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夏吟兰,李明舜.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法律干预之实证研究[A].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Z],北京:中国法学会,2002.

篇4

关键词:家庭暴力;权利;救济途径

家庭暴力作为引发女性犯罪和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家庭暴力不再是一个道德问题,我们把它上升到法律高度,因为这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悲剧,严重的家庭暴力还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进而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为了给予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更全面、更具体的协助,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必须建立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的社会支持体系。

一、家庭暴力的含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家庭暴力行为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主要包括夫妻间的暴力、父母子女间的暴力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捆绑、殴打、辱骂、恐吓、待、性暴力等。受害者往往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即家庭中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其中约 90%为女性。家庭暴力从形式上来看,可分为身体暴力、语言暴力和性暴力。

二、家庭暴力所侵害的权利及其法律保护

(一)家庭暴力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自由权

人身自由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人身和行为完全自由支配,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非法限制或侵害的权利,是公民最起码的、最基本的权利。但在家庭暴力中常常出现捆绑、非法拘禁、限制个人出入、限制交际等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新《婚姻法》第15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一方不得对他方加以限制和干涉。

(二)家庭暴力侵犯了受害者的生命健康权

生命健康权是指公民依法对自己享有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肌体完整不受非法侵犯的人身权利,包括健康权和生命权两方面,属于人格权的一个子类,这里有必要单独列出进行叙述是因为生命健康权是最重要的一种人格权,它以人的人身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权利客体,是绝大多数家庭暴力都侵犯到的合法权益。无论是有形的残暴手段还是无形的冷暴力都对受害方的生命健康权造成一定的损害。家庭暴力行为导致的对生命健康权的侵犯,要承担民法和行政法上的责任,构成犯罪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此外,新《婚姻法》还将家庭暴力规定为离婚的法定原因之一来保护受害者的权益。

(三)家庭暴力侵犯了受害人的其他人格权

人格权是指公民所固有的、由法律确认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为维护公民具有法律上的独立人格权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这里其他人格权是指除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以外的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称权、生活秘密权。

有些家庭暴力中表现出的侮辱、诽谤、歧视、诬告陷害、精神虐待等,就是最常见的侵犯人格权的行为。我国 《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这些人格权都作了规定,当家庭暴力的实施危害到这些其他人格权时,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法上的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四)家庭暴力中侵害生育权和生育自由权的暴力

生育权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法定权限,指公民基于合法的婚姻关系而依法享有的通过自然或人工方法生育子女和不生育子女的权利,是夫妻人身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侵害生育权和生育自由的暴力常常表现为大男子主义,重男轻女,因为妻子生了女孩就打骂欺凌妻子,甚至再娶再生;女方不愿生小孩,男方采取冷暴力的形式;公婆、叔伯等家族成员对不生育或生育女孩的儿媳的暴力等等。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妇女权益保障法》中也对妇女生育权作了保障性规定,任何人不得干涉。我国法律主张男女平等,在生育问题上产生分歧时,任何一方都不能将其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三、家庭暴力权利救济的不足

(一)法律保护较为笼统,操作性较低

家庭暴力已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它从过去被人们认为的“家事”走向社会干预层面,显示了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修改后的《婚姻法》尽管增加了“反对家庭暴力”的条款,但对暴力行为到何种程度才为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应当受何种处罚,还是没有明确规定,内容并不具体。因此,现行法律、法规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家庭暴力打击不力。

(二)司法上的漠然态度助长了家庭暴力的发生

因为家庭暴力并非一般的治安问题,还涉及感情因素,司法人员认为“清官难官家务事”,有些人怕自己处理了,可当事人之间马上又和好,反过来还怪自己多管闲事,所以往往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这样导致了家庭暴力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济。

(三)缺乏完备的民间救助渠道影响了家庭暴力的解决

调查显示,遇到家庭暴力时,29.2%的人希望有地方倾诉,36%的人希望得到法律咨询服务和援助,12.2%的人希望能够离开家庭到社会福利部门短期居住[1]。而目前我国救助渠道很少,对于急于摆脱暴力环境的受害者无法提供紧急援助,使处在暴力中的受害者心理和人身安全不能得到完全保障,暴力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

四、家庭暴力中权利救济途径的完善

篇5

论文关键词 家庭 冷暴力 精神暴力

一、家庭冷暴力的定义

“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在产生矛盾时,是对另一方表现较为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是对家庭成员采取非暴力形式而是通过精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暴力一般表现在夫妻之间矛盾虽不诉诸武力,但却通过暗示的威胁、言语的攻击,在经济上和性方面进行控制。彼此有意用精神折磨来摧残对方,使婚姻处于一种长期的不正常状态。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甚至比肉体伤害更可怕。其明显特征是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低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等等。很多离婚案件的前奏就是家庭冷暴力。造成家庭冷暴力的直接诱因有第三者插足、婚外恋、重男轻女、性格不合、女方失去生育能力等等。家庭冷暴力作为一种隐形暴力形式,造成的伤害绝不亚于显性暴力,甚至还会造成精神隐疾。受到冷暴力对待,女性大多有委屈感、被控制感,感情变得脆弱、易激动,心理上常常处于孤独状态,健康受到极大损害;被冷暴力折磨的男性,往往因此变得多疑、自私、自卑、不愿与人交流 。由于冷暴力既不见血也不见伤,是典型的隐性暴力,因此很容易被当事人用“我们在闹别扭”一语带过,而忽视了它对自己的身心所产生的巨大伤害。事实上,研究显示,在出问题的婚姻当中,冷漠不语比大吵大闹对婚姻的伤害更大,更容易导致婚姻破裂。

二、家庭冷暴力的特征

(一)家庭冷暴力存在的普遍性

当下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是家庭暴力,然而作为重要部分的冷暴力也以一种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侵袭着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据调查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所有家庭都或多或少会存在家庭冷暴力的现象。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刘吉吉对我国大城市的两千多个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93%的家庭对自己的婚姻质量不满意,70%以上的家庭都有过或正处于不同程度的冷暴力现象。社会调查显示:在3500多个发生在浙江、湖南、甘肃三个省份的家庭暴力中,有88%的矛盾家庭中夫妻二人互相不说话,60%以上的矛盾家庭中丈夫对妻子不闻不问,甚至有的家庭中的丈夫不准妻子与异性进行普通的交往,对妻子的经济实行严格控制,更有甚至夫妻二人长期没有性生活。从中我们发现冷暴力问题愈演愈烈,侵蚀着和谐的家庭生活,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弊病。

(二)家庭冷暴力发生的隐蔽性

随着大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当家庭中发生诸如拳打脚踢的热暴力时,受害一方往往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是一些人会采取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比如用冷暴力来消极冲兑发生在夫妻二人之间的矛盾,大多数表现形态是冷淡、疏远、互相不关心、看不起对方、放任对方的行为,侵犯对方的精神和心理受到严重伤害。同时对于冷淡、放任、疏远以及漠不关心等这些心理概念难以给出精确的定义而且因人不同也会以不同的状态表现出来。在家庭“冷暴力”行为当中,通常施暴者大部分是男性,而受害者一般是女性。家庭冷暴力大多发生于家庭内部,其实施的时空也有很大的隐蔽性,一般很难为家庭成员之外的人所获知。相对于热暴力而言,冷暴力给予受害者往往是精神上的伤害,而精神伤害很难像热暴力一样在身体上留下伤痕。因此这种主观性和隐蔽性就造成了相关人员对受害者伤情鉴定困难,所以要做出正确、合理的裁定也极为艰难。

(三)家庭冷暴力后果的严重性

夫妻双方是家庭关系的主要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核心家庭数量增多,逐渐取代了大家庭慨念。随着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和代际间关系的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代际之间的冲突,逐渐性地缓和了大家庭的矛盾,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夫妻之间家庭冷暴力的发生。当发生冷暴力时夫妻间感情受到伤害,会使受害一方寻求新的情感寄托和慰藉,易发生婚外情、婚外恋,致使家庭矛盾进一步恶化,使得家庭关系僵化和复杂化,最终导致婚姻的破裂。另一重大的影响就是严重阻碍孩子的成长,一项调查显示:家庭不温暖的孩子出现了种种毛病, 一半以上成绩下降,五分之一不爱回家,十分之一性格严重扭曲,甚至会沦为少年犯。也有研究表明,在冷暴力中长大的男孩成年后虐待女性的可能性比非冷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高15倍。长期生活在一个扭曲的家庭中生活的,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发生严重扭曲,导致孩子孤僻、自卑、忧郁、行为上表现为偏激、懦弱、自残、古怪、与人沟通有问题等等。

三、家庭冷暴力的防治措施

鉴于家庭冷暴力存在的普遍性、发生的隐蔽性、后果的严重性、存在的长期性和克服的困难性等,我们需要综合使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方法来解决此问题。

(一)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

我国《婚姻法解释一》第一条对“家庭暴力”中的热暴力进行了界定,但可以看出对精神暴力和性暴力领域这两个家庭暴力其他两个方面没有谈及。法律对家庭冷暴力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从法律中也找不出关于冷暴力的具体法律条款。我国对于家庭中的冷暴力行为只是简单地在道德层面予以谴责,法律上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使得保护家庭冷暴力中的受害者只是一纸空文。同时我国《婚姻法》规定:家庭暴力还包括精神伤害,受到精神伤害同样可以到妇联等相关部门投诉。但是家庭冷暴力具有隐蔽性,相对于身体上的伤害而言,精神残害并不会在身体上留下伤痕,所以即便是向有关部门投诉也很难取证。在司法实践中,即使构成犯罪但家庭暴力的刑事案件一般都量刑很轻,施暴者相对得到的惩罚也比较轻,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就很难得到保护。因此,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其尽快脱离家庭冷暴力,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文件对家庭暴力的定义、行为方式、惩罚措施、救济途径等方面进行完善,所以制定相关方面的法律条文就迫在眉睫。

(二)规范和完善其他救济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43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因此当婚姻家庭生活中发生诸如暴力或虐待问题时,受害方可以向居委会、村委会及所在单位请求援助。然而就现状看来,存在于我国用来反对家庭暴力的各级社会援助机构是我们平时常见的调解委员会、村委会、居委会、妇女联合委员会及各级政府内管理儿童妇女工作的相关机构,但是这些社会救助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例如反家庭暴力力量不统一,协调能力差,缺乏专业群体参与,工作内容较简略等。对于此种现象,在一些家庭冷暴力严重的地区,法律可以授权政府在设立特定专门的组织进行一系列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救助,在社区成立机构,并安排专职人员进行法律帮助,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普通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抗衡家庭冷暴力,对在家庭暴力中受到伤害的一方进行一定程度的救济。婚姻家庭咨询师这一行业兴起于2007年,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批准的,若婚姻咨询师想要进入这一领域从事相关专业服务,他们必须得经过专门婚姻家庭领域的规范化培训,才可提供理论层次的帮助来辅导那些普通生活中遇到了恋爱、婚姻、家庭生活问题的求助者。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安抚和帮助可以尽量地减少家庭矛盾并对已经造成不可挽回伤害的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进而让受害的一方早日摆脱摆脱家庭冷暴力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婚姻家庭咨询机构在西方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非常普遍也非常流行,设有普通人所需要的各种相关专业,及时有效地为普通人进行服务,解决人们人们在婚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所以,婚姻家庭师有巨大的潜能供我们挖掘出来进一步挖掘,我们必须找到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巨大社会调和力,向全社会服务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一旦将婚姻家庭咨询师配备在各个市州县的社区、妇联、法院、民政部门,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专业性地辅导趋向于解散的婚姻和家庭,有效地安抚、慰藉对家庭冷暴力中受害者的心理创伤,才能有效避免因家庭冷暴力而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及婚姻犯罪事件的发生。

(三)夫妻双方应加强沟通与交流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地加快又加快,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竞争也在越来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复杂,大多数人面对生活压力举手无措,不知道怎么样去解决婚姻问题,只能通过家庭冷暴力宣泄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负面情绪。从相关的调查中不难看出,现在面临家庭冷暴力的不仅仅是家庭主妇,更多的是职场女性,其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白领、公务员,而且其丈夫是与其在统一社会阶层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体面的职业以及良好的教育背景。冷暴力出现在这种家庭大部分情况下归因于社会生活的快速运转节奏的加快及巨大的生活压力。高速运转的的工作环境造就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而这种压力无处释放,回家后疲惫的身心又不到为慰藉,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关怀,矛盾或冲突由此而生。想要这种家庭情况得到预防和缓解,需要夫妻二人的齐心协力、共同沟通、积极主动处理,才能释放负面情绪,多注重关心照顾对方,可以以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加强沟通理解、相互包容支持,寻求合理渠道抒发在高强度和高运转下形成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篇6

家庭暴力,作为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造成身体、精神、性或财产上损害的违法犯罪行为,其存在不仅严重侵害了受害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导致了婚姻家庭的不幸,而且还极易引发恶性犯罪案件,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采取包括专门立法在内的各种措施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既是保障家庭弱势群体人权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势在必行

为了消除家庭暴力,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作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成绩并不能使我们乐观,因为当前我国在防治家庭暴力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其中,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力度不够,规范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不完善也尤为突出。有关调查表明,很多人将处理家庭暴力不力的原因归咎于无法可依,而且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制定一部较为完善的专门规范家庭暴力的单项法律。[1](P29)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我国,对家庭暴力问题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规定,而且这些规定在制止家庭暴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容否认的是,现有的法律规定还有很多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现行的刑事法律中对有关家庭暴力方面的犯罪诸如虐待、遗弃等多以“情节恶劣”、“情节严重”为条件,而且在程序上多将其列为自诉案件,这势必会把相当一部分家庭暴力行为不当地排斥在刑事干预之外;(二)由于刑法中没有明确承认“婚内”,由此,影响了对婚内性暴力的处理;(三)在民事法律方面,修改后的婚姻法虽然第一次将“禁止家庭暴力”写进全国性的法律之中,但对家庭暴力未做明确界定。最高人民法院虽然对此作出了司法解释,但该解释显然将家庭暴力的范围限定过窄,是否完全符合婚姻法的立法本意值得探讨;(四)在程序法方面,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缺乏特有的处理程序和证据规则,这必然导致家庭暴力案件的受害人举证负担过重,家庭暴力案件的事实难以认定,在客观上使一些施暴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五)在组织法方面,没有为设立专门的反家暴机构包括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作出明确的规定;等等。[2](P24)由于存在着上述立法上的不足,而遵从法律又是执法者、司法者的天职,这就必然导致在制裁家庭暴力方面存在执法上的不足。我们认为,针对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和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现状,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必要性而言,在我国,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家庭发生家庭暴力,尽管相对比例与国外相比并不高,但因我国人口数量和家庭数量众多,所以其绝对数量并不容忽视,反家庭暴力法律有着自己特定的适用空间和对象;再者,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不仅可以使制止和预防家庭暴力的规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我国的现行法制是一种完善,而且也是履行有关国际义务,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就可行性而言,我国的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刑法等法律已对此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这就为制定专门的有反家庭暴力法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而日益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许多成功的国外立法经验亦可为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此外,一些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或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也为制定全国性的反家庭暴力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几点思考

为了使反家庭暴力法在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制裁施暴者,保障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反家庭暴力法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由于家庭暴力是个社会问题,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适用的法律规范也十分广泛,因此,对家庭暴力的防治既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同时更需要形成一个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根据,以反家庭暴力法为主体,包括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刑法、(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法等法律和相关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我们国家参加的有关国际人权约法在内的法律体系。既然家庭暴力法是这一法律体系的主体,就应当具备相应的“纲领性”和“综合性”;纲领性就是这部法律应明确防治家庭暴力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其他法律规定相关内容提供法律依据;综合性就是要在内容上既有实体法的内容,又有程序法、组织法的内容;既有民事责任的规定,又有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既有关于政府组织的规定,又有非政府组织的规定;既有引述、重申性规定,又有协调性、独创性、保障性的规定;既有倡导性、宣言性的规定,又有义务性、强制性的规定。

(二)明确反家庭暴力法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反家庭暴力法应当:1、坚持依法治家、以德治家的方针,以建设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为宗旨,充分体现关怀弱者、保障人权的精神;2、以宪法为根据,整合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根据反家庭暴力的实际需要,将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系统化、具体化,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要注意与其他法律的衔接;3、确立预防和制裁相结合的原则,制裁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对施暴者应坚持教育、矫治、制裁相结合;对受害者应坚持保护、补偿、帮助相结合。

篇7

【关键词】家庭暴力;完善立法;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03-01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

家庭暴力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些人认为家庭暴力是身体上的折磨,人身伤害和压迫的对家庭成员的暴力行为,一些人认为,家庭暴力是一个家庭殴打,羞辱,肆虐,屈从,有些人我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员的其他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和谩骂对经济。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侵犯的身体,精神,性暴力属于家庭内的。”

二、家庭暴力的特点

(一)行为的隐蔽性

家庭暴力通常发生在特定的地方在家里,大部分受害妇女由于个人隐私和“家丑不可外扬”观念的影响,选择了沉默或者忍受。受虐妇女生活在长期的身体和精神疲劳和抑郁症的恐惧和紧张的气氛中。

(二)行为的多样性

各种形式的家庭暴力,人身伤害,精神损害,包括待和婚内。家庭暴力可以根据他们的危害程度分为重大暴力和暴力,其形式可分为:1.身体暴力。包括所有对身体的攻击,如:殴打,推搡,打耳光,脚踢,使用致命武器。2.语言暴力。语言恐吓,恶意诽谤,虐待,伤害自尊的语言,而导致别人的痛苦。3.性暴力。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接触。4.冷暴力。“冷战”阶段的隐性暴力,冷漠,蔑视,遗弃和异化的表现。辱骂,冷漠,口头沟通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得所有家庭工作。

(三)行为后果的严重性

首先,暴力是容易发展到滥用和践踏对方的人的尊严,导致婚姻的破裂,家庭解体,更有可能导致犯罪。暴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受害者的妇女会起来反对暴力的暴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施害者。另外,由于父母们的吵架,离婚,会给孩子们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调查显示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流浪数逐年增加,他们比较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误入歧途,成为敌视社会,报复社会。很难想象,在一个暴力,充满了争吵,怨恨和悲伤的家庭,家庭成员会是幸福的,快乐的。在自己的身体,精神的左暗。悲伤的阴影,恐惧,焦虑,孤独,自卑及其他心理疾病所造成的不良环境。

三、家庭暴力的原因

家庭暴力的存在,并呈上升趋势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社会上的原因,以及各方对婚姻本身的原因。我相信,除了上述的原因,法律的原因不能被忽略。

(一)立法不足

家庭暴力的制裁,主要适用于刑法中的故意杀人罪“和”治安处罚,伤害和虐待及其他条款,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导致真正构成家庭暴力的罪行很少。除此之外,家庭暴力属于一般的自诉案件,而大部分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告诉得不到解决,反而将加剧报复性殴打,因而一忍再忍。执法机关难以介入,社会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家庭暴力仍然是家庭内部的事情。

(二)封建传统观念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原因

纵观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重男轻女规则的丈夫有权要求妇女”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女性完全置于男性统治,男性享受至高无上的控制权,从而使干涉与侵害妇女、子女的人身权利的行为合理合法化。直至今天,我国男性对女性暴力、父母对子女惩戒的历史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国家庭。

四、家庭暴力的危害

首先,侵犯了个人权利,包括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和自由权。

其次,家庭暴力是对妇女的精神折磨。由于绝大多数妇女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他们受到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处身体上的伤害更明显和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外,精神上的伤害则是与生俱来的微妙的,容易被忽视。精神创伤往往比肉体上的创伤愈合更加困难,受害妇女的暴力行为长期生活在恐怖的气氛,紧张,我的心充满了恐惧和悲伤,有些心慌意乱,导致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

五、几个对策,以防止家庭暴力

1 尽快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重点的立法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

篇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家庭暴力行为给出了具体定义:“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家庭暴力主要发生在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其中以夫妻之间居多,受害者以女性为主,侵害的是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包括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自由权等。家庭暴力是一种违法行为,实施者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通过观察了解发现,身边存在着大量的家庭暴力现象,由家庭暴力引发的离婚案、过失杀人案更是时有发生。

王庆华和王世才于2000年5月结婚,结婚仅半年,王庆华就被王世才殴打致流产两次,并因此离了婚。后王庆华禁不住王世才的软磨硬泡,与其办理了复婚手续。可王世才好吃懒做,恶习不改,还是经常殴打王庆华。2003年1月24日晚,王庆华再次提出离婚,王世才不同意,两人发生争哦王世才义对王庆华大打出手。较之以往的忍气吞声,王庆华这回进行了激烈的反抗,孰料此举彻底激怒了王世才,当晚,王庆华被王世才殴打致死。后来,法院依法对王世才做出以下判决:判处王世才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附带民事赔偿两万元。

家庭暴力是大众传媒和学者近年来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一般情况下,人们提起家庭暴力,只会联想到拳脚相加,头破血流。其实在一些家庭里,暴力形式已不局限于此,另一种被称为“冷暴力”的形式已普遍存在。其主要表现为: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对对方漠不关心、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做一切家务等。

1999年,中专毕业的王月被分配到某机关宣传部工作,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刘强也在同年进入该单位工作。2000年经同事介绍后,王月和刘强结了婚。

由于比较能干,刘强很快受到了领导的赏识,同事们也都羡慕王月有这么好的老公,王月自己也很满足。婚后王月包揽了全部的家务活,而刘强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年后,王月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到了孩子两岁那年,刘强考取了在职研究生。

2007年,刘强辞职到一家外资企业工作,每个月的收入近1万元,而王月的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随着社会地位和收入差距的拉大,两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王月在刘强的上衣口袋内发现了一张宾馆的住宿发票,王月拿着发票质问刘强,刘强说他正在和单位一位新来的大学生交往,因此想和王月离婚。他还将事先准备的离婚协议书递给了王月,王月拒绝了他的要求。刘强二话没说,随手收起离婚协议书,回到自己的房间。

后来,刘强将孩子送到全日制私立学校寄读,家里变得更冷清了。他每天下班很晚,回家后洗完澡就睡了,早上天刚亮就出门,有时甚至两三天不回家,又或者偶尔带些女性同事回家,并当着王月的面和女同事做亲昵的动作。现在王月跟他―天也说不上一句话,几乎没有任何交流。王月说:“我们的夫妻关系还不如在电梯里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生活在这样的婚姻中,王月整天精神恍惚,甚至搞不清楚自己为了什么而结婚,现在的她已经不敢再奢望能和刘强白头偕老了。

冷暴力一般表现在夫妻之间,矛盾虽不诉诸武力,但却通过暗示的威胁、言语的攻击,在经济和性生活方面进行控制,故意用精神折磨来摧残对方,使婚姻长期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可怕。处于家庭冷暴力中的人大多有委屈感、被控制感,感情变得脆弱易激动,心理上常常处于孤独的状态。

夫妻交流中,冷暴力表现为两类:

第一类:对对方进行习惯性的贬低,最常见的做法是用满不在乎的态度让对方感到自身的渺小,或者当对方是透明人,不与其进行任何交流。

第二类:揭老底。这种做法不但使当事人受到伤害,还会株连九族,甚至会为事后关系的修复和重建带来诸多隐患。

由于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家庭内部,受害者往往没有公开的能力和意愿,加之公众的漠视和司法机关的介入不够,从而使家庭暴力与发生在社会上的暴力相比,更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持久性。家庭暴力不仅直接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的伤害和威胁,还会破坏家庭的稳定和安宁,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虽然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禁止家庭暴力已被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但家庭暴力并没有因此而消除。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当这个本应饱含温馨和睦的空间被内部暴力侵蚀时,双方都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法律课堂:

因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女性软弱的心理,使得很多女性在面对家庭暴力时选择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这是向自己的忍耐力进行挑战,一旦忍受达到了极限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对女性朋友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当你遭遇家庭暴力时,一定要切记,忍气吞声不见得就能降低伤害,有时反而会使你受到更为严重的伤害。女性朋友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式来保护自己:

1 向街道和社区的妇女组织反映情况,寻求帮助;

2 到本地派出所报案,请警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来进行处理,并要求留下笔录;

3 如果受伤了,要尽快到医院进行诊断,请医生出具详细的伤情证明,并请人拍下伤处的清晰照片,妥善保存;如果受到的伤害很严重,则可到法院,并到有关部门申请伤情鉴定,这是判定对方对你伤害程度的最有利证据;

4 “家丑不可外扬”、“认倒霉”的想法极其危险,它们会让你放弃反抗与求助。要知道,只有发自内心地反抗,才能使外界的帮助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5 为了永远摆脱这种痛苦,你可以选择离婚,同时你还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向法院提出索赔要求。

篇9

该中心主任侯志明女士介绍,红枫中心的前身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妇女研究所,在1992年建立了中国第一条妇女热线。从2004年开通反家庭暴力的专线电话到2005年10月的一年多时间里,共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话近600个。由于中心设在北京,接到的北京电话最多,占75%。其中,女性占96%以上,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3%。从总体上看,知识分子家庭的暴力形式以冷暴力和性暴力为主。像干涉配偶行动自由、恶意贬低、故意刁难等,这样的精神虐待都属于冷暴力。而待是强迫配偶进行性生活,损伤其性器官等。

侯女士认为,造成近年来知识分子实施家庭暴力上升的原因是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他们想成名成家的期望也比过去高。一般来看,知识分子比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更要面子。在她所接触的案例中,很多男性知识分子都有着双重性格或者说分裂的人格。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觉得自己的妻子比自己强等原因,他们实际上并不觉得幸福,甚至用虐待对方的方式来发泄,可在外人面前还要装出一副很幸福的样子,进而导致了他们心理极度压抑。

家庭暴力的形式包括身、心、性三方面的暴力威胁和暴力行为。由于各国文化传统、习俗、社会经济的不同,家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家庭暴力是指以婚姻和血缘关系联系的家庭成员间一方对另一方的施暴行为。

这两年,家庭暴力已不是个别现象。中国法学会《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的抽样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发生过配偶暴力,超过85%的施暴者是男性。全国妇联2004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2.7亿个家庭中大约有30%存在家庭暴力,由于绝大多数挨打的家庭成员因羞耻、恐惧等因素不愿吐露实情,实际的数字会高一些《。中国妇女白皮书》指出,在离婚的家庭中,起因于家庭暴力的占四分之一。另有专家指出,约有40%的离婚案与家庭暴力有关。家庭暴力现状已经引起社会相关部门的普遍关注。

家庭暴力有四个特点。第一,针对妇女的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在所有文化层次、所有职业的家庭中均有发生。以前人们认为的只有社会底层的人和没有文化的群体或者经济不独立的女性会更多地遭遇家庭暴力,现在看来这些还都不是家庭暴力的最重要的原因,很多经济独立、文化程度高的女性一样遭受家庭暴力。

第二,有些家庭暴力非常残忍。在全国妇联的抽样调查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疯狂地“拳打脚踢”,河北省昌黎县妇女赵丽遭丈夫殴打,头部被撞出2厘米长的伤口,鲜血直流。这样的殴打和伤害已是赵丽近20年婚姻生活里常有的事。据统计,2002年全年,我国家庭暴力致死的案件有260多起。

第三,家庭暴力的行为具有隐蔽性。在家庭暴力所涵盖的三类形式中,精神暴力发生率占第一位(其次为身体暴力、性暴力),而精神暴力无形,身体上不留痕迹,无法鉴定。另外,家庭暴力通常发生在私人场所,40%以上的受害者不到万不得已,不愿外扬“家丑”,许多家庭暴力不被人所知。

第四,家庭暴力往往持续发生。天津市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64%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的受虐时间几乎等同于她们的婚龄。一位结婚42年的妇女,受丈夫的打骂已经长达40年,而一位刚结婚3个月的女性,也是在暴力中度过了这3个月的新婚时光。一位医护人员,长期被自己任局级领导职务的丈夫打骂,直到快50岁的时候才到妇联求助。

家庭暴力对于社会、家庭和个人均带来严重的后果。不女受丈夫精神暴力的伤害远比肉体深,有的女性因受丈夫侮辱、咒骂、歧视或被限制人身自由而自卑、自暴自弃、精神压抑或心理变态,进而导致身体的器质性病变,在丈夫对妻子的精神暴力中最具隐蔽性伤害的是丈夫的婚外。据对l2例因丈夫婚外而受到伤害的女性分析,其中尽管有85%具有大专以上文化,不论是离婚者还是继续维持婚姻者,除1人恢复正常心态(离婚时心态也一度失调)外,其余11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变态或性格扭曲,她们中有9人患有因忧郁而引起的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其次,家庭暴力也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有些受虐者因受配偶伤害而产生报复心理,酿成恶性案件。据了解,我国现行女犯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受不了丈夫的施暴而走向犯罪道路。据辽宁省一项关于女性犯罪的调查报告显示:女性犯罪50%以上有家庭暴力因素,犯有重伤害、杀人罪的女性罪犯,80%是因为家庭暴力。

然而,面对危害如此严重的家庭暴力,调查表明,仍然有接近半数的女性选择“忍”。女性的忍,折射出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家庭暴力的解释。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境,当一桩家庭暴力发生时,可以听到人们对于受虐者的责备。比如,这个女人太软弱了,文化水平太低,独立能力差,如果她能干一点,丈夫就不会打她;如果她勇敢一些,坚强一些,暴力就会停止。于是,妇女的“逆来顺受”或素质差成为家庭暴力的原因。然而,女人强也是要挨打的,天津的一项调查表明,受到伤害的妇女中41%的人学历在大专以上,而其配偶学历却并不相当,只有23%的人有大专以上学历。这是因为“强”女人太厉害,有主见,不听话,给男人带来压力,要挨打。在这里,暴力被重新定义和解释为“受害者因自己的过错所受到的教训”。女人要为自己挨打负主要责任,作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这是她们自己的原因,别人帮不了忙。

其次是对施虐者的容忍。男人打老婆是因为压力太大:作为养家糊口的主要者,工作太累了,目标太高,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如果妻子没有温柔地体贴丈夫,反而烦他,男性就要把他在社会上受到的压力发泄在妻子身上。调查显示,至今我国仍然有近一半人认为打老婆“有理”:是女人不好才挨打的,好女人怎么会挨打?所以施暴者是应该“原谅”的。男人打老婆的种种理由也因此得到认可,不管是怀疑女人在外有了相好、不会管家理财、过于独立自主或过于被动依赖、控制欲太强或正好相反太胆小懦弱、拒绝和丈夫睡觉、没有教育好子女等,凡此种种,家庭暴力在传统上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都是她们“挑起事端,应受惩罚”。

篇10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基于婚姻关系规定配偶一方不法侵害配偶他方基于配偶身份享有的合法权利。其过错行为导致婚姻关系的破裂,离婚时,无过错一方对由此所受损害(财产上损害和非财产上损害)有权要求赔偿,加害方有赔偿损失、给付抚慰金等侵权民事责任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责任主体缺失

(2001)年的新《婚姻法》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1)重婚的;(2)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3)实施家庭暴力;(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在此规定中,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权利主体是很明确的。即离婚的无过错配偶。然而,对其义务主体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即不知该规定义务主体是仅指离婚过错配偶,抑或是也包括实施破坏他人婚姻关系违法行为有过错的第三人。最高院司法解释明确了义务主体,仅为有过错的配偶。笔者认为,由于近年来一些第三者打着“爱情”的幌子,明目张胆的羞辱、谩骂无过错配偶,使无过错配偶的身心受到了严重摧残:同时也基于教育。引导公民严肃认真对待婚姻家庭。保障合法婚姻关系之目的,以及公平正义的原则,则要求离婚损害请求的义务主体。除离婚过错配偶外,还应包括实施破坏的第三人,尤其是明知有配偶而却打着爱情的名义与其同居。这属于必要的共同侵权。暴力、虐待和遗弃。虽然可以由配偶一方单独实施,但从现实生活和司法实践来看,配偶一方与其他人员(主要是共同生活的其他家庭成员,同时也包括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对另一方配偶共同实施暴力、虐待和遗弃的也时有发生。

从理论看,共同侵权应当赔偿是民事责任的一项基本原则。将第三人作为共同责任人,符合共同侵权的归责原则,然而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只能向侵权配偶本人索赔,不能向第三人索赔,显然违反了共同侵权的归责原则,没有充分保护受害者的最大利益。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赔偿范围过窄

(2001)年的新《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离婚损害赔偿范围明显过窄,只规定了重婚、同居、暴力、虐待和遗弃四种情形,使许多像婚内通奸、有配偶者等危害一夫一妻制。违背夫妻忠诚义务,严重影响婚姻稳定的行为却不被法律约束。现就下列几种情形是否应当作为离婚赔偿的进行论述:

(1)婚外生子(女)。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婚外生子,使指配偶一方与婚外异性尚不构成同居关系,只是有婚外所生之子女。却无法按照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同居,追究赔偿责任。从司法实践来看,婚外生子(女),都是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违背夫妻忠诚义务怀孕生子,对另一方所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这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无法容忍的,有的痛苦甚至是难以估量的。如四十多岁的老汉张某。中年了才知道已经十几岁的孩子不是自己的。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便提出离婚,并要求对方给予经济赔偿和精神赔偿。对于张老汉的请求,法院难道不应该支持吗?难道这种伤害,不比一般同居还要严重的多吗?本人认为法院应当受理并作出判决赔偿。但在现实中,由于婚姻法无规定,婚外生子要求赔偿并不支持。即使个别法院受理此案。在判决上适用法律也各不相同。有的直接适用婚姻法第46条,有的以违反夫妻互相忠实义务,适用婚姻法第4条,有的还以侵犯名誉权,适用民法通则第121条。使同样的离婚事实,却适用了不同的法律。破坏了法律适用的统一。

(2)婚内伤害。婚内伤害,是指在婚姻存续期间,一方配偶因、等行为染病将疾病传染给另一方,给另一方造成的身体伤害及精神伤害。还有因男方原因,女方怀孕后,多次作流产手术,身体受到严重摧残。当男方提出离婚时,女方应可以提出赔偿,法院应有法可依地支持受害方的主张,而不是一个法律盲点。

(3)婚内暴力。行为人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的伤害后果达到何种程度才可以认定为家庭暴力?《解释(一)》第1条对家庭暴力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但该定义没有更明确地规定伤害后果究竟应达到何种程度才算构成,这里所说的“一定伤害后果”从法医学角度讲,对身体伤害造成的后果按不同的标准有重伤、伤残、轻伤、轻微伤的划分,并且伤残、轻伤、轻微伤本身又可划分为不同的级别。有时行为人对其家庭成员的殴打等行为虽然没有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伤害后果。但肯定会给遭受殴打的人造成一定的精神痛苦,那么这种精神伤害又应达到何种程度才符合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呢?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应明确界定这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内涵及外延。是应采用客观标准还是主管标准,亦还是主客观相统一的标准界定家庭暴力则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不仅关系法官判断是否构成婚姻关系确已破裂。并且也是确定赔偿范围的一个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