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的地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河南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迅速增长,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已成为省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1.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6855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省GDP比重达55%;实交税金475亿元,同比增长43.4%;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1.16万家,实现增加值2152.32亿元,同比增长29.1%,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继续上升,首次超越公有制工业企业达到51.9%,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0%左右,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均达70%左右。
2.民营企业新上项目质量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显著。 2006年底,全省民营科技型企业占全省科技企业总数的90%,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60项。2007年6月底,全省有168家民营企业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61个;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05项,33种产品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237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2530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省民间投资比重由2003年的26.1%提高到2006年的54.3%,其中民间投资项目占城镇投资项目65%,对城镇投资贡献率达75.6%。
3.骨干企业带动能力增强,民营经济已成为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2006年与2004年相比,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由411家增加到1091家。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出口总值25.06亿美元,同比增长62.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49.1%。
4.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1625.1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1/3以上,其中新增就业110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的60%以上。从资金总量看,民营企业注册资本2085.8亿元;全省个体工商户总数 130.63万户,从业人数 281.8万人,资金数额达204.38亿元。
5.民营企业已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据统计,全省民营企业已占到县域企业总数的98%以上,2006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企业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90%左右,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尽管河南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着力加以解决。
(1)民营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整体竞争力较弱
全省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整体偏小,集团化程度低,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规模效益。民营企业多以小型企业为主,大中型企业比重较小;企业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短期化行为严重,向传统产业和资源开发型产业投资多、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少;向流通领域投资多、向生产领域投资少;内向型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少。企业科技投入不足,技术供应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未完全建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科技型企业所占比重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进入深度不均衡
2006年在国民经济18个大类行业中,民营企业都有进入,但投资主要集中于一般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新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民营企业投资的产业进入深度明显不足。据统计,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比重高达75%~90%,民营经济的进入深度明显不足。
(3)民营企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全省民营企业增长模式仍然比较粗放,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内生机制不健全,发展效益还比较差。产业结构方面呈“橄榄型”结构,第一产业不仅数量少且规模小;第二产业比重偏大,且大多集中在资源开采和传统加工行业,产出能力较低,经济效益提高缓慢,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第三产业投资和发展势头不旺,比重偏低。
产品结构方面,初级、传统产品多,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名优特新产品少;不少企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外延型和数量型发展路子,传统工业色彩较浓,加之受地方局部利益驱动,造成资源过度开发、产能过剩、污染环境且引发许多不正当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剧。节能减排工作任重而道远。
地区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结构趋同。全省民营企业数量众多,门类齐全,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资源主导型、粗放型增长经济特征比较明显。工业园区和特色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产业规模小,集中度较低,产业竞争优势和聚集效应不突出,支撑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民营企业中自营出口和利用外资的份额比较少,经济发展外向度相对较低,开拓国外市场存在一定困难。
(4)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亟须提高
受制于大环境的影响,不少企业管理者来自不同阶层,很多不是职业经理人,没有受过正规的工商管理知识培训,经营过程中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机遇意识、品牌意识等比较淡薄;企业家凝聚力不强,企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相互合作;家族化管理严重,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企业文化;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优秀人才对企业没有认同感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有些企业家的知识结构老化,熟悉传统产业,对新型产业了解少,投资决策思路不宽,模仿多、创新少,重战术、轻战略,决策盲目,小富即安,缺乏创大业的勇气和魄力,知识产权观念不强、保护不力,劳动纠纷不断增加,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信誉不高,经营的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特点突出,导致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5)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政策环境不尽如人意。一是缺乏平等发展的政策环境。多个行业或领域如邮政、通信、广电、电力和金融等,民营经济进入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玻璃门”现象,即看得见、进不去。比较突出的是以资本实力、技术水平和从业资历等各种理由抬高民营企业准入门槛;二是相关扶持政策缺乏力度。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一方面不系统,没有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不少企业未能享受。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民营企业发展涉及到许多部门,但目前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支撑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中介服务机构缺乏,面向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在信息获取、人才培训、市场策划、引进资金、税务、记账等方面得不到支持;有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下,甚至存在故意刁难的现象。
市场法规不健全。有的地方一方面支持、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却自觉不自觉地侵犯中小企业财产权,“三乱”现象屡禁不止。加之市场监管不力,信用体系不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滞后,创业机制尚未形成,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正确评价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河南民营企业目前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民营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是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中原的有生力量。
1.民营经济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其中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最重要基础。2006年全省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0%,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5%;实交税金增长43.4%;实现出口总额增长62.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49.1%;民营工业企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首次超越公有制工业企业,达到51.9%,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原崛起的生力军。
2.扩大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普遍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社会稳定与社会就业率成正比,社会就业率越低,社会越不稳定;反之,则社会越趋于稳定发展。
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不断下降。民营经济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创业成本低、对务工者技能要求相对较低、成为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2006年,河南省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1625.1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1/3以上;其中新增就业110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的60%以上。民营经济在就业上的突出贡献,增大了居民家庭财富,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国家增加了实力,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不仅如此,民营企业还培育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民企业家,造就了一大批新型产业工人,改变了农民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缩小了城乡差距,成为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3.民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自由地创业、创造和创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民营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已成为十分活跃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2006年底河南民营科技企业占全省科技企业总数90%,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的有260项。2006年全省民营企业实现出口总额增长62.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49.1%。
4.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不少民营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制造、建筑、运输、商贸等领域,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新兴服务、高技术产业等领域拓展,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民营企业企业在“专、精、特、新”方面迈出了步伐,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大多数私营企业首选的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增长尤为迅速;以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优化了产业组织结构。目前河南省超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已达388个,在全省工业经济中占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各类园区共集聚企业12.9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501.6亿元,吸纳从业人员303.2万人,上缴税金257.6亿元,产品出口131.6亿元。 同时,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近年来,民营企业的捐赠、捐建、捐助活动,不仅次数、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质量档次方面也有所提高,已成为发展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的重要依托。
5.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大动力
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缓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和农村,导致如人地关系紧张、就业结构畸形、城乡消费断层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等诸多问题。特殊的国情决定我们不能照搬他国模式,而必须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之路。
从河南现实情况分析,民营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中的二、三产业不断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为小城镇建设直接提供了产业支撑,增强了小城镇的经济积聚作用,加大了小城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效避免了农民过度向大城市涌入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河南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2085亿.河南日报,2007.8.11
[2]郭运敏:对河南民营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思考与建议.中国中小企业河南网,2007.6.25
篇2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强烈。慈善捐赠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方式,民营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表现突出,并日益成为企业捐赠的主力。本文试图通过对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在各种重大灾难面前的突出表现的梳理,归纳其捐赠特点,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特点
一、引言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内在活力的企业群体,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慈善捐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慈善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成为企业慈善捐赠的主力。然而,在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企业捐赠通常针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具有较强的临时性、随意性;慈善捐赠不规范、机制不健全;个别企业家捐赠活跃、总体上滞后等问题与不足。为了中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21世纪以来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在各种重大灾难面前的突出表现的梳理,归纳其特点,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中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现状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慈善捐赠的主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民营企业的独立主体地位意识越来越强烈,有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创新的迫切意愿,它们想用自身的行动回报社会,希望通过捐赠行为,肯定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其次,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扶持与引导。最后,慈善责任是民营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21世纪以来,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在各种重大灾难面前表现活跃,并自2008年开始,民营企业不仅从企业捐赠的数量还是捐赠水平上均超过国企,成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营企业在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等突发性事件中频现民营企业的活跃身影,他们积极参与慈善救助,在公众面前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而根据中国慈善排行榜的资料显示,自2008年开始,我国民营企业捐赠数量开始超越国企,捐赠金额也有增长的趋势。
图1
数据来源:中华慈善捐助信息中心
2007-2009年上榜民营企业数如图1所示:2007年上榜民营企业86家,占全部上榜企业数量的38.7%;2008年有201家民营企业上榜,占全部上榜企业数量的61.9%;2009年上榜的民营企业的数量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达到412家,占全部上榜企业数量的45.9%;其中,2008年上榜民营企业捐赠总额为20.8307亿元,占到上榜企业捐赠总额的37.9%,已经超越国有企业。从捐赠的民营企业数和捐赠额来看,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慈善捐赠的主要力量。
表1 捐赠过亿元企业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所有权性质
1 大连万达 民营企业
2 神华集团 国有企业
3 中国石油 国有企业
4 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5 加多宝集团 外资企业
6 中国海油 国有企业
7 步长(制药)集团 民营企业
8 恒安集团 民营企业
9 苏州新太阳置业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10 台湾东方高尔夫国际集团 港澳台资企业
数据来源:中华慈善排行榜2010年1月—7月榜单
2010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中,亿元大额捐赠成常态。根据《公益时报》公布的2010年1-7月捐赠过亿元企业名单显示,民营企业占据了其中的5席,仍高于国有企业的3席,以及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见表1)。随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通过慈善捐赠参与社会活动,响应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求,慈善意识逐渐增强。由于国有企业属于公共企业,大额捐赠并没有受到赞赏,相反捐赠行为本身却存在一定的争议,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产权明晰,利益主体明确,拥有自主权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优势。所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捐赠差距,将逐渐拉大。总体来讲,2010年,民营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依旧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根据2012年6月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核心数据显示,2011年各类企业的捐赠达到485.75亿元,占我国社会捐赠总量的57.5%。其中,国企捐赠115.63亿元,占企业捐赠总量23.8%;民企281.2亿元,占57.9%,是国企2倍多。由此说明,企业捐赠仍为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主要力量,其中民营企业贡献最大。
三、中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特点
当前,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慈善捐赠活动,通过慈善捐赠的方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然而,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多是在较有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中,企业没有长远的慈善规划,慈善捐赠具有较大随意性;慈善捐赠不规范,机制不健全;个别民营企业表现活跃等问题的出现,这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一)慈善捐赠主体有较强的自然人特点
1.捐赠行为与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密切相关
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之一是捐赠主体的特征,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慈善捐赠有着密切的关系。Campbell,Guhs,&Gruca(1999)检验了决策制定者的个人态度与企业慈善捐赠的关系,研究发现,富有同情心的高层决策者更愿意捐赠。
慈善救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积德”、“慈悲”思想,都蕴含着救人济世、福利民众的道德理念。民营企业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局限于回报乡土,造福四邻的狭小社会。而民营企业家对慈善捐赠的选择又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慈善捐赠方向。以江苏省民营企业为例,毕素华(2011)对江苏省民营企业慈善行为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的个人特质成为了促成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54.7%的人认为慈善意识是民营企业在新时期应当具备的素质,55.1%的人认为履行道德义务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文化,39.7%的人认为同情心、恻隐心等人性是民营企业持久不变的道德形态①。所以说,民营企业家的价值观、慈善意识对其慈善捐赠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
2.和企业经营状况紧密相关
篇3
0 引言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与必然要求,正因为民营企业需要快速发展,所以需要大量的大学生进行任职,然而目前社会上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却会忽略民?I企业,这显然是与民营企业的发展背道而驰的。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应该明确自身在吸纳大学生就业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吸纳大学生就业。
1 民营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动机
(1)我国民营企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大学生就业。众所周知,正因为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一经出现就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个情况就好像政治里面曾经讨论过的一个问题是一个道理,往往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就会带动一个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规模也相比原来而言在不断扩大中,然而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却出现了人手不够的尴尬局面,所以我国的民营企业迫切地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大学生来进行就业,从而才能够有效推动民营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否则民营企业会因为规模扩大而没有工作人员而原地踏步甚至退步[1]。
(2)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取优势地位需要大学生就业。因为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所以现在我国社会市场中的民营企业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而要想在众多民营企业中独树一帜,并且为了在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的恶劣环境下占取优势地位则离不开有能力的大学生就业。在如此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我们的民营企业想要脱颖而出就需要具备与众不同的产品以及富有创意想法的文案,而要想做到这些都离不开拥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富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2 民营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1)民营企业给予大学生的社会保障不理想。通过相关人员对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企业给予大学生就业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民营企业在给予大学生就业后的社会保障体系不理想,不能给予大学生就业后像国有企业那样的具有吸引力的良好待遇,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三金五险。并且,民营企业给予的退休方面的待遇也远远达不到国有企业的一半。正因为这样,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往往会直接排除民营企业[2]。
(2)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吸引不了大学生。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因为会受到国家政府的一些明文规定而又行业选择的局限,这样会造成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时遇到一些问题,并且不能够有更好发展,这样一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前途就比较坎坷。大学生看到这一方面,则会认为企业都自身难保了,自己来到这个企业又会有多大的发展。显而易见,民营企业会因为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而导致吸纳大学生进行就业非常困难。
3 民营企业如何吸纳大学生就业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由原来的没有而都后来的出现在国家企业舞台上并且绽放出了一定的熠熠光辉,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以及外企而言确实存在了一定程度上的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会忽略掉民营企业。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应该选择一些方法来吸纳大学生就业。我国的权威部门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帮助民营企业进行发展。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作用,为了推动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国的政府部门应该打破一些明文规定并且制定一定合理的政策来让民营企业突破一定的局限,从而可以让民营企业在自身前途发展以及给予大学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民营企业吸纳大学生进行就业,从而来推动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显而易见的是,民营企业自身应该优化内部结构体系,制定相应合理的制度并且适当提高一定的薪酬来吸引大学生选择自身来就业[3]。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原因;防范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从宏观环境来看
1、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尽管1999年和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以国家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作用。但是由于尚未颁布《私营企业法》,民营企业合法财产和其他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公有制产权和非公有制产权的实际地位不完全相等,保护个人财产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非公有制企业财产权的保护水平比较低,市场主体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以后,缺乏完善的民法规则支持,特别是缺乏对物权、债权的完整规定。
2、不公平的国民待遇。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长久以来国人看重企业“出身”的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喜欢把企业分等级来对待,在政治和理论上解决了民营经济的地位问题,但由于政策和观念上的惯性,至今还有不少人歧视民营经济,这就使得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享受不到本应享受的“国民待遇”,甚至在很多方面还不如外资企业。
3、金融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融机构贷款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转轨过程中,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地方金融体系尚不完备,民营企业的融资投资环境不佳,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和投资领域都受到限制。
4、信用环境比较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信用缺失最为严重,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很多民营企业随意编造经营业绩,制造良好的企业数据,上市圈钱、欺骗民众、失信赖账、逃避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比比皆是,以短期信用套取银行巨额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故意违约、不交货、不付款、三角债层出不穷,这些又进一步恶化了信用环境。
(二)从民营企业自身来看
1、筹资风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筹资风险是指由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由于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其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筹资决策除规划资金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并提出回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一些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候没有足够的认识到筹资风险的危害。
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管理机制,我国民营企业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报表不统一,有的民营企业甚至不编制财务报表,财务上存在严重不实问题,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企业的财务状况,财会人员的职责不分明,经常听命于经理、老板的个人意志做账。账簿的设置、记账、核算、调账、销账等会计行为随意性较大,会计信息失真等等,这些状况加剧了信用环境的恶化,破坏了市场经济运行基础,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也使得银行不敢贷款给民营企业,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融资和贷款。
3、人才机制不灵活,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他们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缺乏人才关怀,企业员工没有归宿感,缺乏安全感、进取心和献身精神。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及其人格尊严,更没有考虑过这些优秀人才的职业生涯问题。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还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混乱、信息披露不规范、会计工作不完善等现象。由于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观念严重,认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只有“自己人”做才可靠,而这些“自己人”的财务知识欠缺,对财务风险的客观认识意识不强,这也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另一大原因。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宏观方面来说
1、法律上,要积极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保护。不仅要从法律上为民营企业提供合法的地位,建立公平的财产保护制度,还要完善司法环境,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犯民营企业财产的行为,逐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使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国民待遇,排除市场准入歧视,进一步放开产业限制率;改革企业注册方式,简化前置审批和登记手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坚决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凡必不可少的收费项目都要制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同时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和约束,使其有序化、法制化,达到让民营企业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2、政策上,国家应平衡政策差距,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首先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凡是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民营企业也可以进入;其次要变革财税政策,规范各种费用的收取,民营企业筹资比较困难,因此,必须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杜绝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减轻民营企业的税负。
3、完善金融市场,改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首先商业银行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从受歧视到得到重视,都充分证明了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市场经济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想在市场经济中抢占先机,必须扩大客户群,有针对性地与民营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其次商业银行要切实做到对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平等对待,在统一的市场环境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平等竞争,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和歧视,为民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最后要建立地方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4、改善信用环境。国家有关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建立信用体系,完善信用制度,建立企业信用保管档案,提高失信成本,使守信者受益无穷,失信者无利可图,甚至付出惨重代价。加强民营企业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同时政府要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发挥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宏观指导、调控、监督的作用和职能,从严执法,加大打击力度,将各种失信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失信违法者没有藏身之地,创建一个讲信用的大环境。同时也要加快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减少或消除企业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提高交易主体的信用程度。
(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
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理性融资,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许多民营企业忽视长远安排,没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会计利润(即绝对数额)的多少判断经营业绩,风险意识薄弱,未能将长短期目标的有机衔接;由亲属担任的会计和管理人员平时只是进行经营活动事后的会计核算即簿记工作,疏于会计资料分析及其运用,主动的事前资金管理少,缺乏预算管理,资金调控余地小,风险防范意识差,不注意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的培育与维益资金成本低,考虑不同来源资金所占比重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低,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盈利空间。民营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以合理方式、适度数额筹措资金满足相应需求、并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是规避融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的基本原则。
2、及时认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通过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持续的专业培训,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能有效运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从而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3、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内部稽核制度。民营企业要依法建立账目,并严格地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设账外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严格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按时如数偿还银行贷款,在金融机构保持联合好的信用;加强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按时如数支付客户货款,提高在客户中的信用。民营企业也要依法纳税,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更要进行税务筹划。
4、成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班子,切实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要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共同为企业财务管理做出贡献。
5、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改善财务用人机制,财会人员的任用应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民营企业的老板要将财务职位放开,敢于引进专业人员,广纳贤才。同时应有目的地组织财务会计人员学习社会道德知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其正确认识会计这一职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纠正其“国企财务须对政府和社会负责私企财务只需对老板负责”的错误思想。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知国际会计准则及各国相关政策法规,还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其机制的灵活性,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鼓励财务人员自己参加继续教育。另外,需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激励与考核。
6、加强日常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合理匹配。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做到合理组合。加强财产控制,民营企业向来重视货币资金的管理而忽视实物资产的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
参考文献:
1、鲁爱雪等.企业财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03(9).
篇5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 金融体制 民营企业制度 信用环境制度 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突出,民营企业正逐步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然而与其迅猛发展的经济态势相比,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不畅,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体制中银行业的高度垄断、民营金融机构的缺乏、资本市场发育不良,缺乏多层次(或多元化)的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不规范;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欠完善等多方面因素。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制度的综合性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一、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制度创新
(一)深化银行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完善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体系。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股权结构单一、资本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因而迫切需要从产权结构人手引进民间资本甚至外资,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良好的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从根本上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朝现代银行方向发展。股份制改造是根本途径。它可以进一步明晰国有银行的产权,理顺其与政府、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促使国有银行真正实现企业化经营,按资金使用效益而不是所有制形式来选择贷款对象。这样,民营企业才能与国有企业处于公平的资金竞争地位,才能获得广泛持久的银行金融支持。
2.银行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信贷融资体制。
一是通过扩大中长期资金来源、改善存贷款期限结构、设置新的协议存款品种等措施来解决贷款结构性矛盾;要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不断完善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提高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保证银行资金投向的科学决策。二是要大力完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风险内控制度建设,进一步改进授权授信管理方式,引导基层银行机构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大力优化贷款结构。加强银企沟通,改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符合贷款条件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实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与自身效益提高的“双赢”;要研究设计适合民营企业特点和要求的金融产品、授信管理和绩效考核,培训专门的小型企业信贷管理人员。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能及时得到支持。
3.设立股份制民营银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发展中小型银行,特别是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要发起人的民营银行,可以通过民营金融资本与民营产业资本的融合,改善民营金融和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民营管理机制,规避民营融资的风险,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并且民营银行经营机制灵活、不良资产少、筹资能力强、盈利水平较高,能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空间较大。其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特点与民营中小企业短平快的投资融资特点正相适应,必然会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沟通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l消除民营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的歧视性待遇。要加大实施“核准制”的力度,让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优质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不仅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新鲜血液,更重要的是使资本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得到体现。
2.健康引导二板市场,优先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当前不仅需要积极健康引导中国的二板市场,而且更需要将场外交易市场作为二板市场的一个市场同时发展,要积极恢复与有序发展一个各种交易主体广泛参与、交易品种数量不断扩展的场外交易市场,以规避高昂交易费用与上市条件对民营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的制约。可以尝试在上海建立中国场外交易市场报价中心,成立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引导各省市建立与上海报价中心联网的地方性场外交易市场。并规定在场外交易市场中挂牌的中小企业,一旦其净资产、税后利润、市值或是股价等达到一定条件要求,就可以直接升入主板或是二板市场。
3.积极吸纳风险投资,积极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票据、债券融资。在风险投资的主体中,除了政府风险投资机构及创业中心的风险投资外,还应当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吸纳外资及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等。同时,依托场外交易市场使民营中小企业票据、债券融资持续发展,以降低其融资成本,改善资本结构。
二、民营企业自身制度创新
(一)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体系,实行规范化管理,逐步有效地实现两权分离。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民营企业自身规模的日益扩大,民营企业初创时期的人治管理模式应该要革新。民营企业应该在领导制度、用人机制、生产经营制度等方面规范化,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减少管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首先要对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进行调整,清晰产权,规范企业行为,正确引导继承者对财产的态度和产权意识;其次要解决企业控制权问题。目前真正做到以股份分享利益而不参与经营的股东很少,导致产权地位和管理地位的矛盾加剧。可以考虑引进职业经理人,构建新型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实现经营管理层外来化、年轻化和知识化,再逐步过渡到所有权和经营权两分离。
(二)加快民营企业产权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进程,通过资本市场谋求发展壮大。产权多元化是产权清晰的前提。实现产权多元化,首先要解决好产权“一股独大”的问题。大型民营企业的产权过于集中,通过股权分散化和社会化来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才能建立符合现代产权制度要求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在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中,应从制度上确保中小投资者利益,大股东相对控股代替绝对控股,产权清晰到每个法人和自然人,使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其次,要加快民营企业资产证券化进程。可以通过上市增资扩股、资产转换、出让产权等资本运作方式引进新投资者,以促进产权结构多元化,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还可通过上市引入公众投资,通过资本市场来清晰产权和发展壮大。
(三)加大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倡导信用文化。民营企业要制订相关的内部信用管理规章制度,如《管理评审控制程序》、《合同评审控制程序》、《采购控制程序》等,有条件的可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本企业内外信用管理;在企业内部实行以质量管理为根本的全程信用管理,从商品的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上把好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产品信用链条,不断改善企业与客户、消费者之间的信用关系;规范财务制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不做假账、不逃废银行债务。
三、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环境制度创新
在提高民营企业主观诚实守信的同时,还需要改善民营企业的客观信用环境,以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社会信用,改变民营企业的弱势融资地位。
篇6
民营经济,三大特征彰显重要
当前,民营经济从总体上走出了原始积累阶段,经济总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企业平均资本规模扩大,实力增强,一批民营企业开始沿着规模经济的轨道发展。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混合经济格局的形成,民营经济在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发育等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目前的民营经济总体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经济效益普遍好于国有经济。如表所示,从1998年至2010年,私有工业资产占全社会总资产的比重明显小于国有工业,但它所提供的利税比例在2010年已基本接近国有工业部门。
二是民营企业中第二产业居主导地位。统计数据表明,民营企业的主要集中领域是第二产业,民营企业占第二产业总产出的50%以上,占第二产业就业量的60%以上。当前,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逐步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在稳步上升,但第三产业还没有达到占据主导地位的程度。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民营企业将继续在第二产业中起着主导作用。
三是民营企业基本上是中小型企业,并以小型为主。2008年,调查的民营企业共计93579个,大型企业数量少,仅507个,占民营企业的比重为0.54%;中型企业为9916个,占民营企业的比重为10.60%;小型企业数量为83156个,占民营企业的比重为88.86%。小型企业从业人员共为10360498人,占民营企业的比重为51.25%,中小型民营企业仍是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民营企业的规模偏小,不利于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在许多领域的竞争中相对于国有企业有很大的劣势。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由生产力技术构成所决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使资本的集中化和社会化不断强化,特别是在资本和资源密集型行业,要求实现规模经济。
稳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为了鼓励我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在近几年不断出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最典型的有新旧36条,这些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支撑了我国的高增长。但在我国民营经济特定发展水平的制约下,国家的许多政策还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民营经济总体上还处在粗放发展期,面临结构转型的压力,该进的进不去,该退的退不出来。
一是民营经济的进入领域还受到一定限制。尽管政府尽量在政策层面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宽渠道,但目前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最大外部环境问题仍是市场准入。虽然国家颁布的新旧36条重点是解决民营经济的进入问题,但从实际情况看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在实际操作中,对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仍存在一些限制。由于现实经济中许多行业被垄断,民营企业投资很难进去。我国垄断行业大体有五类:一是自然垄断产业,如电信、电力、邮政、铁路;二是区域性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行业,如供水、热力、燃气、公共交通、有线电视;三是本应属于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如医疗、教育;四是本应属于竞争性的行业,如金融、民航、石油等;五是特种行业,如造币、烟草、食盐、能源、资源等。有学者统计,目前垄断行业约占我国GDP的40%。垄断的特点是:垄断涉及的行业多,行政垄断占较大比重,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交织,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在此格局下,上述垄断行业虽有少量民营企业进入,行业平等准入难,“玻璃门”现象有待打破。
事实上,对于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而言,鼓励和支持其发展,是制度性命题。我国要真正建立市场经济,就必须在各个领域消除歧视性的法律,给所有的主体以平等的待遇。因此,鼓励民间投资,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重要命题,而不是仅仅作为“稳增长”的一些临时性举措。只有解决民间投资的战略地位,民间投资的国民待遇问题才能解决,我国经济才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是融资渠道窄,影响了民间投资者的投资能力。长期以来,资金短缺是困扰民间投资发展的瓶颈。除了民间投资者自身存在着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信用意识差等问题以外,金融部门贷款审批环节多,服务效率低,不适应民营投资者贷款时间急、次数多、金额小、风险大这一特点的要求。
三是民营企业股权结构不尽合理,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都不大,管理相对粗放。在股权结构上过度集中,社会化水平低。这与民营企业目前发展的阶段有关系,但也与民营企业固有的弱点有关。有人做过统计,在欧美、日本以及世界大多数国家,并不存在华人资本市场准入的所谓的“天花板”和“玻璃门”。但是华人企业仍然做不大,其经营领域主要集中在餐饮、服装生产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股权以家族私人独资企业和个体工商业为主体。研究的结果是华人家族企业对家族以外的成员缺乏信任机制,产权结构局限于以血缘和裙带关系为依托,缺乏社会资本向企业集中的机制,因此限制了家族私人企业向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社会化的大型制造企业的转变。
发展出路,扶持和自救双管齐下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F2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117-02
所谓企业劳动关系(Labor Relations in Enterprises),就是指企业劳动力使用者或雇主与企业劳动者或雇员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进一步来说,是指企业劳动力使用者或雇主与企业劳动者或雇员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造成的与劳动相关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1]。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民营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企业劳动关系冲突的理论渊源――新马克思学派的劳动关系管理理论
新马克思学派,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新马克思学派继承了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劳工运动的有关理论观点,提出了自己较为完善的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体系。新马克思学派理论家认为,工人要想得到真正公正、合理的利益,必须直接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他们认为,要建立一种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工人们也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也能参加企业的有关决策和利润分成。对现行的集体谈判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改良的层次上,工人及其代表必须在政策决策一级有自己的代表席位。他们甚至提出,要对经济目标、资源配置、社会成果分配等宏观层次的问题在劳动关系三方之间实行国家级谈判[2]。
二、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冲突的问题表现
(一)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缺乏规范
根据《劳动法》第16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目前,在民营企业中,劳动合同管理问题已成为企业劳动关系的焦点问题,法律的明文规定在现实中很难全面落实。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中存在得较为普遍,尤其是在那些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措施欠缺以及使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企业主往往通过不签订劳动合同逃避责任。目前,全国民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仅40%左右[3]。在民营企业中,员工流动率相对于国有集体企业来说要高,员工忠诚度低,这给了民营企业主更多的理由逃避劳动合同的签订;其次,劳动合同文本内容不规范。个别民营企业对劳动合同应具备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等必备条款,内容欠缺,表述模糊;第三,集体合同形式化倾向严重。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流于形式,内容笼统空泛,有关劳动标准的规定也比较模糊,主要是为了应付劳动主管部门的检查。
(二)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机制缺失
1.在劳动报酬支付方面。由于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民营经济大多是有企业单方决定劳动者工资的分配,工资的发放标准由企业雇主自定,往往低于国家规定的一般标准。劳动者的工资增长缓慢,不能随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增长而增加,而且还有很多民营企业无故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工资,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益得不到保障。
2.在劳动时间和强度方面。中国民营企业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现象相当普遍。按照中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作制度,但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调查显示,民营企业雇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间是49.5小时[4],民营企业的劳动者很难享受国家规定的休息休假待遇,劳动者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3.在劳动安全和卫生条件方面。一些企业的生产环境相当恶劣,劳动保护资金短缺,安全防护条件差,劳动安全管理制度混乱,违规操作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企业伤亡事故、职业病发生频繁,很多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不到最基本的保护。
(三)劳动关系双方地位不平等,工会力量薄弱
在民营企业中,企业主掌握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拥有企业的决策权、管理权和分配权,而且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明显供大于求,因而劳动者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决定了劳动者在关于切身权益的谈判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当前民营企业的工会组建率相对较低,据2007年全国工商联七省市民营企业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742家企业中,成立工会组织的仅占31.86%[5],工会谈判、维权的能力极度弱化,工会组织不能发挥其作为劳动者代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应有的作用。
(四)劳动关系双方利益摩擦增多,劳动争议案件呈日益上升趋势
近年来,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劳动者和企业主的利益分化加剧,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现较快增长趋势。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9年全国民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为13 929件,2003年增加为31 537件,五年内民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了近2.3倍,年均递增45.3%,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三、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冲突产生的根源
1.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是劳资关系不和谐的直接原因
中国劳动力资源总体上供大于求,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导致了劳动者就业竞争激烈。在劳动力市场上,是资本雇佣劳动。资方与劳方地位差异显著,而且民营企业多数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劳动力的可替代性很强,因而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力量薄弱,为了保住就业岗位,对于企业主的种种侵权行为,只能被迫采取妥协或合作的方式。
2.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关系双方理念素质滞后
劳动关系矛盾冲突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劳资双方思想理念与文化素质滞后的折射体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才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史相对比较短暂。许多民营企业创业历程是非常艰辛的,依靠低成本来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从总体上看,多数民营企业主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或高等教育,科学管理知识和劳动法律知识匮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滞后,过多地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追求,忽视企业文化等软环境建设。当劳动关系双方发生冲突时,企业主总是会表现出强势地位,不能平等地对待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在中国目前的民营企业中,劳动者的主体是由农民工构成的,由于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常常出现一些非理,导致劳资双方出现冲突时,毫无维权谈判能力,总处于弱势状态。
3.劳动管理法律环境建设和执行力度不完善
完备的劳动法律体系及其有效执行是避免劳动关系矛盾冲突的有效保证。然而中国劳动管理法律环境建设还比较落后,虽然《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实施促进中国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但其法律运行的有效性及适应性还有待检验。
四、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措施
1.加强企业文化等软环境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企业文化影响和决定企业组织及其人员的行为,价值观念以及思想准则。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企业认同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劳动者自身的权益要求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机结合。此外,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尊重劳动。加大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双方的劳动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劳动关系双方的法制观念。建设企业良好的软环境,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2.积极推行社会责任标准,促进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是美国经济优先领域认可机构(CEPAA)指制定的全球第一个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的国际标准。该标准由下列九项要素构成:不允许使用童工,不允许强制工作,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尊重集会自由和集体谈判权,非歧视原则,不允许采用惩罚性措施,不允许工作超时,确保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纵观整个体系,九项要素都与缓和劳资矛盾密切相关[6]。
3.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劳动监察力度
《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实施对于中国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仍必须继续加强相关劳动法律的立法工作,及时修订与实际情形不相符的内容。改革中国的劳动监察制度,坚持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监察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信息反馈和社会监督机制。中国的劳动保障监察队伍相对不足,须适当增加监察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抓好专业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认真履行其监督企业劳动关系运行的职责。
4.深化企业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当前雇主、劳动者和政府的三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其中工会组织代表劳动者,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政府都有明确的代表性和规范性,但企业家组织代表雇主并不完整,在一些地区甚至没有企业家联合会。所以应将工商联正式纳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之中。工商联是中国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纽带,把工商联和企业家联合会作为雇主的共同代表,扩大其有序参与,发挥协调劳动关系的积极作用。真正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预防和化解劳动纠纷,保证中国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郭庆松.企业劳动关系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
[2]郭庆松.当代劳动关系理论及其最新发展[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2):105.
[3]王焕培.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和谐缺失及对策[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32.
[4]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02.
篇8
【关键词】 资本投资项目; 资本预算; 战略评价; 财务评价
一、引言
项目投资决策是以财务评价为基础的,但是,能够通过财务评价的项目就一定能成为企业的投资项目吗?一般来说,从战略的视角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视可能是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凡是不符合公司战略的项目,即使通过财务评价,也不会成为本公司的投资项目(Shank,1996;Carr&Tomkins,1996)。同时,研究表明,环境不确定性和所有制结构对战略管理具有显著影响(郑石桥,王建军,2010)。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区分不同的环境变动性和不同的所有制,在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三个问题,第一,战略评价在资本投资中的重要性;第二,战略评价的具体内容;第三,环境不确定性和所有制对上述两个方面是否有显著影响。根据202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企业对投资项目的战略评价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重视程度都低于财务因素;企业不重视战略组合评价,对于SWOT分析、价值链分析、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竞争优势分析和行业地位分析这些战略评价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重视;民营企业重视程度显著低于国有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越高,对战略评价的重视程度越高。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分布在我国中部发达地区、东部崛起地区和西部发展地区根据不同性质随机抽样的企业(样本分布以及问卷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有效样本分布:按企业所有制性质,民营企业123份,占有效样本的60.89%,国有企业79份,占有效样本的39.11%;按环境变动性,环境变动性小于中位数的82份,占有效样本的40.59%,环境变动性大于中位数的120份,占有效样本的59.41%。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获悉被调查对象在企业投资时战略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内容现状。问卷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
调查中,除基本信息(公司类型、公司规模、所属行业、成立时间)外,调查问卷内容为资本投资战略评价内容,一是企业投资项目决策考虑财务、战略及其他因素的百分比;二是问卷采用5级利科量(Likert)调查资本投资内容和因素与公司实际相符程度,要求各企业有关负责人对所有问题进行逐一勾选。问卷内容及度量方式如表2所示。
三、调查结果
(一)战略因素在资本投资评价中的重要性比重
将资本投资项目的评价因素区分为财务因素、战略因素和其他因素三个方面,这三个因素的重要性之和为100%。
1.小组1和小组2相比
(1)不同环境变动条件下,战略因素在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如表3。小组1的均值为27.9114,小组2的均值为39.5833,方差分析结果是F=23.881。这个结果表明,两个小组对战略因素都有一定的重视,但是,小组1的重视程度没有超过30%,同时,小组2对战略因素重要性程度显著高于小组1。
(2)不同环境变动条件下,财务因素在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如表4所示。小组1的均值为46.1392,小组2的均值为41.6500,方差分析结果是F=2.058。这个结果表明,两个小组均很重视财务因素,并且二者无显著差异。
(3)其他因素是指财务因素和战略因素之外的因素。不同环境变动条件下,其他因素在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如表5所示。小组1的均值为17.6582,小组2的均值为16.4250。表明两个小组对其他因素的重视程度都不高,并且二者无显著差异。
2.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相比
(1)战略因素重要性如表6所示。结果显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资本投资评价中战略因素重要性比重为28.815%;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个比重为39.310%。方差分析结果为F=10.615。这个结果表明,在资本投资评价中,国有企业对战略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显著高于民营企业。
(2)财务因素重要性如表7所示。结果显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资本投资评价中,财务因素重要性比重为44.237%;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个比重为41.744%。可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资本投资评价中都很重视财务因素。
(3)其他因素重要性如表8所示。结果显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资本投资评价其他因素重要性比重为20.959%;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个比重为8.275%,方差分析结果为F=22.121。在资本投资评价中,民营企业对其他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显著高于国有企业。
3.资本投资决策中战略评价重要性
(1)不同环境变动下,资本投资决策中战略评价重要性的描述性结果如表9所示。结果表明,小组1的重视程度为2.5063,小组2的重视程度为3.1005,方差分析的结果是F=99.865。这个结果表明小组2对战略评价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小组1。小组1的重视程度小于中位数3,属于不重视战略评价。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资本投资决策中战略评价重要性的描述性结果如表10所示。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在资本投资决策中重视程度为3.9483,显著大于中位数3,而民营企业重视程度为2.8509,小于中位数3,方差分析结果是F=144.639。在资本投资评价中,国有企业显著高于民营企业。
(二)资本投资项目战略评价的内容
1.战略组合分析
(1)不同环境条件下,战略组合分析的重要性描述性结果如表11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0.138,显著性=0.710。这个结果表明小组1的重视程度为2.4241,小组2的重视程度为2.4617,二者都没有超过中位数,且无显著差异。可见,两个小组均不重视战略组合分析。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战略组合分析的重要性描述性结果如表12所示。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为2.44,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为2.43,二者都没超过中位数3,且无显著差异。可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均不重视战略组合分析。
2.SWOT分析
(1)不同环境条件下,SWOT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13所示,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对SWOT分析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且二者无显著差异。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对SWOT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14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10.329。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为3.11,略高于中位数,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为3.71,高于中位数。同时,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民营企业。这个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对SWOT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SWOT分析较为重视。
3.价值链分析
(1)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价值链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15所示。结果显示,小组1对价值链分析的重视程度为2.9367,小于中位数,小组2的重视程度为3.1917,大于中位数,方差分析结果为F=2.550,显著性=0.112,表明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企业对价值链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16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4.798。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对价值链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01,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为3.50,国有企业显著高于民营企业。这个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对价值链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价值链分析较为重视。
4.成本驱动因素分析
(1)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17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1.433。结果显示小组1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0000,小组2的重视程度为3.1156,二者都略高于中位数,且无显著差异。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企业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18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16.427。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05,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为3.91,国有企业显著高于民营企业。这个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较为重视。
5.产业关键成功因素
(1)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19所示。结果显示,小组1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1154,小组2的重视程度为3.1667,均略高于中位数。这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视程度无显著差异。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20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13.051。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06,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为3.82,国有企业显著高于民营企业。这个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较为重视。
6.竞争优势分析
(1)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21所示。结果显示,小组1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1696,小组2的重视程度为3.3833,均略高于中位数,方差分析结果为F=1.870。这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无显著差异。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22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21.464。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17,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为4.13,国有企业显著高于民营企业。这个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很重视。
7.行业地位分析
(1)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23所示。结果显示,小组1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2167,小组2的重视程度为3.0933,均略高于中位数。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对行业地位分析的重视程度无显著差异。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24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21.791。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00,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为4.01,国有企业显著高于民营企业。这个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很重视。
四、结论和启示
资本投资是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决策。对于资本投资项目,企业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如果要进行战略评价,会评价一些什么内容?环境不确定性和所有制是否会影响战略评价的重要性及评价内容?本文区分不同的环境变动性和不同的所有制,在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三个问题:第一,战略评价在资本投资中的重要性;第二,战略评价的具体内容;第三,环境不确定性和所有制对上述两个方面是否有显著影响。根据有效的数据分析,关于资本投资决策中战略因素和战略评价的重要性有如下发现:
(1)不同环境变动条件下,两个小组对战略因素都有一定的重视,但是,小组1的重视程度没有超过30%,小组2对战略因素重要性程度显著高于小组1。国有企业对战略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显著高于民营企业。(2)不同环境变动条件下,两个小组均很重视财务因素,并且二者无显著差异。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很重视财务因素。(3)不同环境变动条件下,两个小组对其他因素的重视程度都不高,并且二者无显著差异。民营企业对其他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显著高于国有企业。(4)不同环境变动下,小组2对战略评价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小组1,小组1的重视程度小于中位数3,属于不重视战略评价。国有企业显著高于民营企业。
根据分析,关于资本投资项目战略评价的内容有如下发现:
(1)战略组合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小组1和小组2的重视程度都没有超过中位数,且二者无显著差异。可见,两个小组均不重视战略组合分析。不同所有制结构下,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都没有超过中位数3,且二者无显著差异。可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均不重视战略组合分析。(2)SWOT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对SWOT分析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且二者无显著差异。民营企业对SWOT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SWOT分析较为重视。(3)价值链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小组1对价值链分析的重视程度小于中位数,小组2的重视程度大于中位数。但是,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所有制结构下,民营企业对价值链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价值链分析较为重视。(4)成本驱动因素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小组1和小组2的重视程度都略高于中位数,且二者无显著差异。民营企业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较为重视。(5)产业关键成功因素。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均略高于中位数,且重视程度不显著差异。不同所有制结构下,民营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较为重视。(6)竞争优势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均略高于中位数,且重视程度无显著差异。不同所有制结构下,民营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很重视。(7)行业地位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的重视程度均略高于中位数,且重视程度无显著差异。不同所有制结构下,民营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很重视。
总体来说,有三方面的结论:第一,企业对投资项目的战略评价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重视程度都低于财务评价;第二,环境不确定性和所有制对战略评价的重要性有一定影响,国有企业对战略评价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民营企业,环境不确定性越高的企业,在资本投资决策中,对战略评价越重视;第三,在战略评价中,企业不重视战略组合评价,对于SWOT分析、价值链分析、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竞争优势分析和行业地位分析这些战略评价内容,民营企业重视程度都一般,国有企业都较为重视或很重视,环境越是具有不确定性,对上述内容的重视程度越高。上述发现与龚巧莉、郑石桥、王建军(2010)的发现基本一致。上述发现告诉我们,企业对于资本投资项目的决策前评价,战略的成分都不够。如何提升投资决策中战略评价的重要性及优化评价内容,是提升资本投资决策水平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Shank,J.K.,Analysing technology investments—from NPV to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SCM),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6(7):185-197.
[2] Carr,C,and Tomkins,C.,Strategic investment decisions:the importance of SCM,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51 case studies in U.K.,U.S and German companies,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996(7):199-217.
篇9
民营企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据统计,非国有部门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己超过60 % ;茅于轼老先生号召要尊重民营企业,认为民企能够安置大量社会闲散劳动力,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安定;此外,民营企业作为自主发展力量,经营范围遍布社会各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更加紧密,其自主性更强,创业和科技研发热情更高,更容易研发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民营企业己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举措。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号召通过健全法治保障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力主平等对待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实现二者间的公平竞争;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在中国民营企业权利法律保护研讨会上指出要抵制公权力侵犯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主张政府要放松对民企投资的管制。法治建设的完善对公平、自由的交易环境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民营企业作为相对来说比较弱小的经济主体,只有在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2民企对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不可否认,民营企业能够有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进步。然而从目前来看,社会、政府和许多专家学者似乎忽略了民营企业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其对我国法治建设事业的推动。
2. 1民营企业的自主发展可以促进相关法治工作的完善
如我国互联网领域三巨头,即所谓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之间的竞争、3Q大战等都会直接间接影响司法领域的实践和对互联网领域立法工作的完善。一些新兴行业的民营企业的逐步壮大给我国立法司法工作的完善提供了具体指向。
2. 2民营企业的壮大可以为法治建设提供物质支持
就民营企业的物质实力对法治建设的促进而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可以保障更多的中国人正常的生活水平。管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裕的生活能够减少如盗窃,抢劫之类的财产犯罪。充足的公共收入能够保障国家法制宣传、法制教育等普法性工作的顺利开展。
2. 3民营企业的自主发展可以促进法治意识的形成
民营企业对法治建设的促进更深层地表现在其对社会环境和市场主体法律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能够更有力地促进自由市场的活跃,充分的频繁的市场交易行为可以促进平等市场观念的产生。在平等的交易行为中,市场主体之间会逐渐认同并尊重对方的平等地位,不公平交易行为受到抑制;日益异质化的交易活动中,交易双方很可能对交易行为本身持着不同的预期和态度,双方在同一交易行为中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利益冲突。这种情况下,想要实现交易的顺利完成,必须借助调节经济活动的各种法律规则指引市场主体的行为,因为只有中立客观的法律规则能够为利益存在冲突的双方当事人所认可和接受。如果没有这种充分植根于市场主体头脑中的平等观念,如果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不依靠明确的法律规则而是充满不确定性或盲目自发性,很有可能会产生扰乱正常经济秩序的行为,滋生许多经济类犯罪,危及民生。如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或政府的政策性指示,缺乏自主性,平等交易观念无从产生;许多社会个体的临时交易行为缺乏制度约束,所谓的一锤子买卖随意性太强。因此,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如果能得到充分的保障,社会法律文化和法律观念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更新和转换,这对我国法治事业进程将是很大程度上的推动。
2. 4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法治力量的壮大
民营企业中没有国家资本的控制,其市场行为能够完全按照经济规律和利益导向自主决策。这就要求民企领导者关注社会实际需求,对社会走向有全盘了解。民营企业没有国有企业的优势地位,因此在竞争过程中,民营企业需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则行事才能保证交易目的的实现。民营企业中产权私有,这种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更能激发社会的所有权观念。这些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和所有权观念都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所必需的因素,也是我国当前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所严重欠缺的因素。只有市场主体拥有了上述意识,才能达成按法律规则办事的共识,一切交易行为都在法律规制下开展,主动力行法治,市场才是一个讲法的市场,社会才是一个讲法的社会。姜明安教授指出,独立健全的法治社会可以为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适宜的环境,提供完善的制度机制。
2. 5民营企业的合法经营可以减少权力寻租现象
我国目前存在许多民营企业向各政府部门等公权力机关行贿的问题,政府部门受到物质利益的侵蚀,为行贿企业谋取不正当利益,失去了公正性和权威性。各种行贿和权力滥用等问题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整体法治环境,更是导致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受到损害,官民矛盾频发的滥筋所在。深究这些民企行贿的原因,排除一些非法目的之外,很多时候是因为民营企业在市场活动中与国企等优势主体地位不平等,政府对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为了获得与国有企业平等或较优的竞争机会,民营企业不得己出此下策。此外,面对行政权力过多的非法干涉,很多企业为了争取到相对宽松的交易环境,选择了行贿等非法手段,结果导致违法行为频发的同时侵害了公正的市场环境。
总的来讲,民营企业如果能拥有公平、自由、独立的交易环境和交易条件,民营经济得到充分长足的发展,就能在社会范围内明显地促进法治观念和法治文化的产生,这对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毕竟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依靠政府的拉动,而应该是社会内部自身壮大并推动的结果。同时,如果民营企业能够不依靠行贿等非法手段获得法定的市场地位和交易条件,权力寻租的空间和可能性将大大缩小,这对我国建设阳光政府、推进反腐倡廉等事业也具有重要影响。
3民企发展与法治完善要形成良性互动
篇10
关键词:市场经济;民营企业;吉林;经济融资
1.引言
据政府部门统计,2015年吉林市民营企业创造的经济收益占吉林市GDP的57.64%,其比重已超过了一半。由此可知,吉林市民营企业在吉林市的经济地位非常重要。民营企业与其他大中型国企相比其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市场运作机制更为灵活,对激发市场活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力更为明显。同时,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能为吉林市广大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吉林市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必将带动整个吉林市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当民营企业发展到某一程度之后将很难进一步的扩张,阻碍吉林市民营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民营企业难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经济融资。阻碍民营企业经济融资的因素来自多方面:企业自身、社会金融体系,政府政策等等。如何分析找出影响民营企业经济融资难的影响因素,对其加以解决对扩大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进一步提升吉林市的经济水平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2.吉林市民营企业经济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2.1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
吉林市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一个通病:管理层的水平参差不齐、生产经营方向不统一、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等等,尤其是财务制度不规范造成对企业进行经济融资造成的影响最大。民营企业经济融资来源主要是从银行,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必然无法是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实际的了解和判读,盲目为企业贷款必然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另外,由于企业人员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大部分人不具备金融和财务的知识,无法通过多种渠道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筹划,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只能借助于中介机构进行融资,提高了融资成本,这些对于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来说都是不利的。
2.2银行贷款融资渠道不畅
吉林市大部分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的渠道和方式都是通过一定的抵押和担保从各类银行进行贷款。这种贷款方式对于一些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而言比较快捷和方便,对于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而言则很困难,银行为避免给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后造成贷款无法回收的情况发生,往往会制定一系列比较严格和苛刻的审批条件,当贷款办下来以后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使得中小民营企业错过了绝佳扩大规模的时期。这种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的不畅通是影响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扩张的另一个重要的负面影响因素。
2.3公司债务融资条件难以满足
吉林市部分民营企业想通过上市发型公司股票或债券进行经济融资,然而绝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不满足上市的调价,即净资产数额不够。吉林市的民营企业要么净资产规模够,但不是上市公司,要么是上市公司,但没有合适的用途发行公司债,这一融资途径很难被吉林市的企业利用。
2.4担保融资发展不均衡
吉林市大部分民营企业向银行取得经济融资的方式是通过: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很难获得银行给予的信用贷款,然而即使是采用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民营企业除将不得不按银行的各类贷款制度的要求向银行支付一定的利息外,还需给担保公司支付一定的贷款利率和储备金,这都给很多民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资金风险。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找到担保人,银行也不允许效益一般的民营企业担保,效益好的企业又不愿以自己企业的资产做抵押,害怕市场风险。这种担保融资发展的不均衡制约着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也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3.促进吉林市民营企业经济融资的对策
3.1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吉林市民营企业想要突破经济融资难的困境,必须坚持不懈地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只有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降低双方交易成本,解决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引进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限制大部分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的一个原因是企业的管理决策层缺乏相应的金融和财务人才,对此企业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发展需要设立专项资金去聘用和培养适合公司发展的高素质的金融、财务人才。
树立全方位融资理念: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往往是建立在新项目或者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而市场机会的出现往往是短暂的。不论是能为企业获取利益的新项目还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企业恰巧在这个时候没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数额的经济融资。这就需要企业树立全方位的融资理念,将自身资源最大可能的资本化,增加资本使用效率。
3.2政府扶持角度的对策
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是保障民营企业发展,提升民营企业经济融资的一个强有力的后盾。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考核奖励力度、打造融资信息对接平台、加大支持中小企业上市工作力度及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促进民营经济融资等多种方式帮助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扩大生产规模。
参考文献:
[1]符戈.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9-13,42-43.
[2]王一翔.浙江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185-186.
[3]车传盛.大连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