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风险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平台风险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规范发展研究”(编号:2013B291);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我省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体系,解决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机制研究”(编号:SKL-2013-3126)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6日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重要意义
(一)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弥补公共财政不足。地方政府不仅担负着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而且承担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职能和责任。1994 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权向上级中央政府集中,事权层层下放,地方事权承担过多与财力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我国的《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必须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支出,地方政府不能够发行债券募集资金,地方政府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在此情况下,大量举债和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筹资的主要方式,政府的组织优势和银行的融资优势结合在一起,催生了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公司。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创立使政府能够利用市场化手段筹集资金,为地方经济建设输入了血液,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弥补公共财政不足、促进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二)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中央提出要求要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我国现阶段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平稳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201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9.68%,2011年为51.27%,2012年已经达到52.57%,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要不断增加,也就需要将大量的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才能为城镇化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我国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能够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而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1995~2010年全国固定资产占 GDP比重从32.9%上升至69.0%,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中,地方投资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从72.7%提高至90.6%,体现了地方政府在全国的城镇化建设中的巨大能量。
(三)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可以较有效地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政府利用其信用平台,提高政府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和贷款风险较大的背景下,银行也愿意贷款给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融资平台公司,以降低金融风险。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时期,市场发育不足,法律制度不完善,合理的产权结构、市场结构缺损,社会性资本难以驱动,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力量的仍然是政府,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政府要主动推进市场建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资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而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成为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还应在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分析
(一)偿债风险。偿债风险是指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违约风险。据统计,近几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迅猛发展的同时,其负债率也在不断提高,很多投融资平台都出现了高出警戒线的情况,一旦到期的债务无法偿还,随之而来的便是相应的债务危机,政府信用相应受损,进而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冲击。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借贷规模快速增长,而大多数投融资平台在融资中都依靠政府财政作担保,给地方政府带来了隐性债务负担。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大部分资金使用在了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上,这些项目大多数不具备自偿性、不能产生资金流,贷款偿还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项目收费和出让土地收入,很难有与债务偿还要求相适应的现金流,存在着较大的偿债风险。
(二)政策风险。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具有很强的政府背景,一旦国家的产业政策、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等政策调整变动,将可能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其面临很大的政策性风险。随着货币信贷、财政税收、房地产调控等一系列政策调控逐步到位,地方政府还贷压力将逐步加大,平台基于宏观政策转向而产生危机的概率大大增加。从宏观调控角度来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期间银行资金集中投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平台所投资项目大部分需要利用土地增值收益来偿还,土地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推高房价,挤占购房者其他消费,进而削弱其实际消费能力,这与国家当前调控房价,通过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进而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念完全不符,加剧了投资和消费比例的失衡。除此之外,国务院、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都出台加强监管和清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文件和政策,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面临愈来愈严峻的监管政策环境,将加大投融资平台的政策风险。
(三)财政风险。财政风险是指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由于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不能满足履行公共支出责任的需要,从而对政府的正常运转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地方政府财力指的是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资源,包括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以及预算外收入。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责任指的是地方财政承担的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与管理行政区域内教育、经济、科学、文化、卫生、城乡建设、体育等事业发展所需支出。据统计,截至2012年4月底,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总负债额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2.73%,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是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并提供财务担保,一旦投融资平台运营失败,所有未清偿债务必定由财政买单,转变为政府的直接债务,过度膨胀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使地方政府面临更沉重的债务负担,将使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急剧增长,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金融风险。银行贷款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主要筹资渠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过度负债将导致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体现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而其自身偿债能力不足,如果地方财政收入下滑,土地增值收益减少,不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债务风险就会直接转嫁到金融系统。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缺乏充足的现金来满足客户取款需要与不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以及其他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因为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银行金融风险,是因为市场利率波动造成商业银行持有资产的资本损失和对银行收支的净差额产生影响的金融风险。
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管理
(一)增强风险意识。要增强地方政府的风险意识,加快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制度,明确投融资平台债务责任划分;要增强投融资平台的风险意识,探索建立比较完备的风险防控体系,重点监测企业长短期债务比例、收益项目与非收益项目的比例、土地出让金收益占还款比例等指标,防止过度融资;要增强银行的风险意识,银行应规范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授信操作,加强对投融资平台还款能力和贷款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二)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风险控制机构和相关制度。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当按照政企分开、经营管理与监督约束相制衡的原则,建立投融资平台决策、管理、监督三位一体的法人治理架构与经营约束机制。投融资平台应当设立负责风险控制和内部监督审计的部门,建立起以监事会为领导机构、风险控制部门为支撑的风险控制监督机制。应建立健全地方投融资平台信息披露制度,应及时公开财政负债状况,将政府负债状况的隐蔽性向显性转变,应当及时向投融资平台的资金提供者披露投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状况、盈余亏损情况等内容,以提高其资金使用与管理效率。应当利用地方政府政务公开平台,披露投融资项目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相关信息,以此强化投融资项目的内外部监管。要发展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客观、综合评价地方政府以及投融资平台的情况,以确定相应信用等级来为资金提供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预警系统。地方政府应当建立投融资平台风险预警系统,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行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识别、评价、预测和监控,该体系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进行预警,并估计其风险程度,使地方政府能够尽早发现风险,有助于及时掌握风险动态,有利于在风险萌芽状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其遏制,避免重大风险给经济发展带来损失。预警系统的建立,不仅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投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等因素,还应具体分析投融资平台债务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趋势。投融资平台内部应当建立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平台公司的风险预警,随时关注投融资平台风险状态,及时警示风险隐患。还应在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应急机制,制定对突发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处理方案,及时援助出现问题的投融资平台,以防止危机扩大冲击金融系统,造成更多不良影响。
(四)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管理。应当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体制,明确地方政府对平台的责任,加强地方政府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管理。一是完善对地方政府投融平台债务管理的法律制度,对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区别对待。要建立严格的监控机制,严格债务资金的使用监督,明确并细化债务资金使用方向;二是完善债务偿还机制。要明确债务偿还主体,坚持“谁用款、谁还款”原则,逐级落实贷款风险责任,并建立相应的追偿与问责机制,要严格制定偿债计划,明确偿债的资金来源与还款计划;三是应健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总量衡量与控制指标体系。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确认、识别与预测评价要包括平台债务规模与当地政府财力的匹配,以及相关联的资金来源、债务余额、偿债安排。具体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平台平均负债额、债务依存度、债务负担率、借新还旧债务额占债务总额比重、债务偿债率、债务逾期率、平均还债年限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文照明.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3.1.
[2]陈建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及对策[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篇2
(一)显性风险1.融资平台没有完善的治理结构。从组织结构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多是以资金管理部门为主体,基本没有实体运作,公司高管人员和主要业务人员多由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兼任或由政府部门指派;从资本来源分析,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通常是政府注入的财政资金、存在法律瑕疵的土地所有权、公共资源资产等;从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分析,融资平台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或地方财政补贴收入。这些都说明,政府融资平台在经营管理、财务收支和债权债务方面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甚至还有可能在贷款期内,融资平台的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一旦出现这些情况,银行贷款将面临巨大风险。与此同时,近年来各级政府都设立融资平台,其运行也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这使得地方政府利用银行间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来获取银行授信变得更为方便,相应也增加了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2.融资平台管理信息不对称。由于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联为一体,想要获得借款人完整的信息实际上相当于需要获取整个政府系统的信息,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问题变得更为突出。融资平台管理信息也不公开透明,更有甚者,融资平台为获取最大的银行贷款,可能会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隐瞒,导致银行在贷前的偿债能力评估和和贷后的风险控制工作存在较大困难,预测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变得更为困难。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自营收入的公益性项目,虽然政府承诺回购项目,但在无法全面掌握地方政府融资总量、政府实际可用财力等情况的背景下,银行难以准确评估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3.融资平台自身偿债能力较差。融资平台投资大多用于公益性项目,主要是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等非经营性项目或准经营性项目。在一些错误的政绩观的引导下,还有部分资金投向了形象工程,造成了损失浪费。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大多投资周期长,回报少或者回报晚,造成了融资平台偿债能力差。在融资平台现金流入与偿债现金流出不能匹配时,往往不得不借新还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融资平台不断上升的借新还旧率正说明了这个问题。4.担保措施合规性存疑,风险缓释能力不足。目前融资平台贷款的担保方式主要有人大或政府出具承诺函、公益性资产资源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收费权质押等方式,但由于这些担保方式大多是担保法所不允许的,或者虽然形式上合法但实质上担保权人不能获得真正的风险缓释。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从银行获得融资平台贷款,刻意迎合监管部门的要求,通过为平台公司办理虚假土地使用权证、违规变更土地性质等方式,从形式上满足融资平台新增贷款的条件,但由于抵押土地存在瑕疵,部分实为政府储备用地或划拨用地,银行在行使债权时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处置难度。而第三方担保也经常出现融资平台互保的情况。因此,担保措施合规性存疑,风险缓释能力不足使得融资平台贷款的另一道防线出现了风险。5.贷后管理形式重于实质,风险难以把控。一方面,由于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控能力不足,在实际操作中,部分贷款资金转入财政或关联企业后被挪用于其他项目,银行难以监管到位。而通常情况下,政府融资平台的负责人也兼任了某项政府职务,银行对其经营行为无法形成硬约束。另一方面,银行也很难获取政府详细的财政收支及负债情况,特别是一些隐性的平台负债情况,难以对地方政府的预计现金流及偿债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隐性风险1.地方政府投融资冲动及债务预算软约束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目前,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考核机制中存在“重视政绩考核、轻视债务考核”、“重视资金投入、轻视效益评价”的倾向,各级政府现行政绩考核制度重点考核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如GDP总量、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等专项考核。考核过程未能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当地财力的承受程度。而党政领导的任期一般只有几年,要在短短几年之内做出成绩,又不能坐等财力壮大,只能举债经营,这种短期行为相应促长了举债的盲目性,甚至出现一些地方主要负责人在进行重大投资决策时,较少考虑资金来源和偿债能力,使得政府性债务不断攀升,导致财政风险积聚和集中。由于我国法律未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至今尚未出台一部关于防范与化解、监控与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方面的法律法规,法律约束不足也是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原因。2.部分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认识不足,潜在过度授信风险。一是融资平台贷款对银行扩大资产规模效果显著,风险管控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有利于维护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便于银行其他业务(如吸纳财政存款等)的顺利开展,基于绩效考核与同业竞争的压力,不少银行放松了对政府融资平台客户新增贷款准入的审核,甚至通过绕道融资等变通措施以达到监管要求,积极投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导致一些融资平台多头融资,超过项目实际需求。二是从实际情况看,一些银行在对融资平台贷款管理过程中,过于相信政府信用,对平台公司及项目本身的风险管控能力不足,部分贷款资金被地方政府转移至其他项目,最终导致本贷款项目资金出现缺口,项目延期,影响贷款的按期归还。因此,商业银行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融资平台的发展问题,既要看到融资平台贷款在扩大资产规模、带来稳定收益、风险管控成本相对较低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显性的、隐形的风险。必须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地方政府财力状况剖析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真正使融资平台贷款规范运作,风险可控,为地方经济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于商业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对策研究
篇3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108.02
近年来,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以下简称平台公司)因其发展速度的迅猛、负债金额的巨大以及其潜在的风险等因素,常常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对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研究热情更是空前高涨,但是缺乏对平台公司出路的探讨,本文尝试结合地方平台公司的风险及成因、风险控制等方面探索平台公司的最终出路。
1平台公司概述
对平台公司的定义已有很多研究,各有不同,但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或机构主导设立的公司;二是依托政府资源使其达到相应融资标准,进行融资;三是承担政府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建设等项目以及特殊项目和产业;四是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2004年,平台公司逐步发展起来,2008年政府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及国家的政策鼓励,其数量和融资规模飞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呈爆发性增长,据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范围平台公司的数量至少达到8220个,其中近5000个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及积极财政政策方向拟定后成立。截止2010年末,商业银行中平台公司贷款达7.66万亿,大部分为银行贷款,规模大,利率低,还款周期长,平台公司的风险已被列为银行信贷的首要风险。
2平台公司造成的主要风险及成因
本文主要分析政府信用风险和银行信贷风险。
超额负债与无力还款导致政府信用风险。目前平台公司的总体负债水平都相当高,负债率普遍超过80%甚至更高。1994年分税制改革出现了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放的倾向,财力与事权的不匹配,造成大量资金缺口和债务负担,地方政府在不能减少公共支出的又不能公开举债的情况下,只得绕过限制通过平台公司大规模举债。虽然平台公司解决了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但一些平台公司资本金不足,或资本金不实甚至存在抽逃资本金的现象,无力偿还贷款。就具体项目而言,一般都是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短期内无明显的经济效益,靠项目收益还款短期内显然是不现实的。平台公司及其项目在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成为最终还款主体。地方政府在财政实力无法增强的情况下,平台公司的数量和融资规模还在继续膨胀,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越发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当银行债务得不到及时偿还,就会打破平台公司的正常运转,危机政府信用和形象。
信用透支造成银行信贷风险。平台公司的贷款从最初的国家开发银行扩展到各家商业银行,从地方政府求银行的“贷方市场”转变为银行求地方政府的“借方市场”。因国开行是政策性银行,有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贷款与项目基本匹配,风险较低;商业银行的贷款出于自身盈利考虑,短存长贷,或者地方平台短借长投,贷款与项目错配,风险增加。商业银行愿意给平台公司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担保或平台公司的政府背景,即利用了政府信用。大多数银行出于政府与业绩的双重考虑,作信贷风险评判时更多的是留于形式,银行独立的风险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失效,致使重复抵押、虚拟抵押的几率增大。地方政府则往往通过多个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形成多头举债。银行对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的过度信任与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过度依赖银行相互依存,造成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过度积累。
3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及出路
3.1风险控制
3.1.1 必须遵从企业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企业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指企业必须能够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是经济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经济活动,并拥有必要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平台公司,独立性关键是要政企分开,融资时,财政不担保,平台公司之间不担保。
地方财政不得为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作担保,在我国的《担保法》中已有相关规定,财政部、发改委、央行、银监会联合发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也有明确规定。从这一点上看,财政担保本身与法律及国家相关规定是有冲突的。
财政不担保,地方财政不再为平台公司兜底,平台公司脱离地方政府的荫庇,既避免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及信用危机,又保持了平台公司的独立性。
平台公司之间不担保。企业间相互担保现象本身比较普遍,但是平台公司有其特殊性,其出资主体基本上都是地方政府或者与地方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平台公司之间的担保实质上仍然是地方财政担保,一旦某一家平台公司财务状况出现问题,将会产生连锁反应,殃及这个地区的其他平台公司,甚至地方政府将有可能面临系统性风险。平台公司之间不担保,同样是避免地方财政兜底,实质上仍然是政企分开。
3.1.2 必须保持财务指标的健康性
财务指标是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正常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保持企业财务状况的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常运转。作为平台公司,在进行项目融资时,必须保持投入产出平衡,资产负债平衡和现金流平衡。
投入产出平衡。平台公司在接受具体任务时,要坚持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和市场原则,投入和产出要匹配。
资产负债平衡。资产与负债要维持在合适的比例,既要充分发挥资产的融资功能,也不能负债过多,负重前行,比如某市平台公司要求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5%以内。
现金流平衡。平台公司的资金调度要做好统筹安排,保证资金需求和供给的平衡,任何项目不能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
3.2转型升级是平台公司的最终出路
众所周知,平台公司大多数依赖于政府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来获取现金,然而,当前形势下,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支配的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平台公司要想持续发展不被淘汰,必须转型升级,突出主业,规范运作,参与市场竞争,最终必须回归到做企业的轨道上来。
(1)突出主业。过去,平台公司基本按照政府的意图承担特定项目,一切以完成政府指定任务为目标,缺乏既定的主业方面和战略目标。平台公司要从这种状态摆脱出来,就要根据自身特色突出主业,做强主业,做专主业,以主业为目标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全新的经营模式和管控模式,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形成全新的市场竞争能力。
篇4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 监管
一、P2P网络借贷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一)进入门槛低,法律性质不明确,规避监管。P2P网络借贷业务的进入门槛很低,具体而言,由工商部门负责平台信息审核与登记备案,只要满足一般企业法人注册成立的基本要求(3万元的注册资本要求和相应的工作场所)即可由工商部门获得营业执照,通信管理部门根据申请向平台颁发《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即《ICP许可证》),在取得《ICP许许可证》之后,工商行政部门再根据其申请在其经营范围内增加一项“互联网信息服务”,并在当地工商行政部门登记备案,这样,平台即可成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整个过程中并没有金融监管部门的介入,P2P这一形式帮助规避了中国金融业牌照管制,即在法律监管实务中,平台的准入不需要办理金融业务经营许可证,在法律层面尚未作为金融法的监管对象。
(二)业务不规范,有放高利贷的嫌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民间借贷的利息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超出部分的利息法律不予保护。但有关调查资料显示,P2P网络借贷产品由于贷款期限短,看似不高的利率,经过折算后,年实际利率在20%-30%间,甚至更高。因此,其资金的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
(三)信息泄露的风险。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这也催生了很多人甚至不惜犯法去盗取他人信息。由于p2p贷款往往只是信用贷款,不用任何抵押担保,因此它更强调了信息的真实性和详细性,以充分评价资金融入者的信用水平。资金融入者要成功进行融资,进行网站注册、申请贷款时,就必须提交自己的身份认证、固定住址、银行流水、手机号码等一系列个人信息。这种情况下万一网站被不法分子恶意破坏,将会导致大量个人信息泄露;另外借款者的个人信息被公开在任何可能的贷款人面前,这也严重影响了借款人的个人隐私。
(四)洗钱的风险。洗钱的风险在于:网络借贷平台对资金贷款人的资金来源没有审查动机,对贷款人的出借数额没有上限,行为人有可能利用平台提供的资金出借便利将非法所得予以分散和转移;而平台从事的中介服务则为洗钱行为的实现提供了极大便利。此种便利是指行为人可能通过参与平台提供的中介信息服务,注册成为平台的用户,通过平台将资金进行分散贷出,从而顺利将其不法财产转化为对于借款人的合法债权;在资金回收、债权实现后,该部分财产则成为其通过平台借贷产生的合法收益,从而实现了非法资金的合法化。
(五)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当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紧缩银根时,就会导致社会对资金的需求大于资金的供给,而银行系统由于国家政策的作用会减小放贷额,于是大部分人就会通过P2P网络借贷平台进行资金融通。此外,高利润的诱惑、信息不对称以及自发性等特性,很容易使网络借贷平台进入国家产业政策所控制或禁止的行业。如果民间资金大量通过这种渠道流转,国家却无从统计和掌握,则会导致政策偏离预定的方向,部分抵消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
二、对P2P网络借贷平台进行规范的一些建议
(一)明确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性质和地位。由于P2P网络借贷平台所进行的业务是资金融通,为借贷双方创造资金融通的一个渠道,它在该交易中具有中介人和担保人的性质,所以应将其归类为金融服务性质的企业,由中国人银行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实施主要的监管职能。
(二)对资金融出方的资金来源进行严格的审查。由于P2P网络借贷平台本身具有盈利性质,平台的资金成交量越大,其盈利也就越多,所以它对于资金融出方的资金来源缺乏严格审查的动机。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或规范强制要求平台对融出方的资金来源进行审查,为防止该审查流于形式或审查不严,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比如罚款或者停业整顿等,以此来保证借贷资金来源的合法性。
(三)建立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网络借贷平台应按照公司治理的要求.建立健全组织结构.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布局营销渠道网络,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扩大服务范围,降低人们的参与成本.更新服务手段,推行个性化服务方案.实现借贷双方和自身的价值增值。建立常规审核、黑名单曝光、协助受害者进行资金追讨等机制,积极引进科技手段.最大程度地保证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四)建立P2P借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遵循“P2P管中介,银行管资金”的原则,参照我国证监会相关管理办法,建立P2P借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制定《P2P网络借贷交易资金管理办法》。在P2P网络借贷公司与注册客户的借贷交易结算资金之间建立隔离墙,规定P2P网络公司必须将借贷双方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委托给银监会指定的、具备第三方存管资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存管,存管银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负责P2P网络借贷客户双方资金转账、借贷专户以及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封闭式资金划转,避免P2P借贷公司挪用借贷客户资金,从而保护客户利益。
参考文献:
[1]何晓玲,王玫.P2P网络借贷现状及风险防范【J】.中国商贸,2013,(20).
[2]官大飚.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存在的风险及其监管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12,(5).
[3]胡涛.民间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规范化发展路径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4).
篇5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融资渠道;治理结构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8-0062-03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为配合国家4万亿元投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的实施,各大银行积极增加信贷规模,2009年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在高速信贷投放的主体中,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表现最为突出,其从各大银行融资金额占新增贷款总额的比重高达40%,总量接近3.8万亿元。据统计,2009年末全国3800多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总额已达6万亿元,一些投融资平台的负债率达到94%,有些甚至高达400%,而国际上平均水平为80%-120%。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负债规模的急剧扩张,一方面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扩大了地方财政风险,另一方面对银行系统的经营风险形成潜在压力。为此,2010年初中央政府提出“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的要求。而目前关于如何控制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却存在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多年的经济增长提升了地方政府承担债务的能力,地方投融资平台贷款并不会出现风险集中爆发的现象;一些商业银行则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为洪水猛兽,完全停止了对其的贷款发放。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和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其风险是摆在政府和金融机构管理者面前具有重要意义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由政府主导或者绝对控制,以融入资金为主要业务,融资行为全部或部分由地方财政直接或间接承担偿债责任或提供担保,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准公益性政府投资项目的组织机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筹资作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有力地缓解了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的不足,促进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有效实施。然而,在认识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需要重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大规模扩张以后存在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高额负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项目贷款的还款来源都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报当地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因此地方政府成为贷款的最终还款人。也正是由于有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担保,各大商业银行才敢于向实力并不雄厚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大量放贷。但是,投融资平台的高额负债形成的还款压力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各地投融资平台在贷款使用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安排,重复建设难以避免。由于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没有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各地建设项目纷纷上马,重复建设难以避免。这样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又造成了重复建设,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由于投融资平台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准公益性政府投资项目,这些项目自身没有现金流,因此政府作为最终还款人,财政收入将成为唯一还款来源。目前,一些地区由于发展水平落后,财政收入有限,仅限于“吃饭财政”,如果财政无法负担贷款的本金甚至利息将会造成银行系统的坏账损失,威胁金融安全。
(四)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目前财政收入能够负担贷款本息,投融资平台的系统性风险仍然不能忽视。目前许多地区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土地出让金,一旦地区经济形势下滑,房地产价格下降,土地收入减少,出现类似于“迪拜危机”的情况,必将形成信贷资金的系统性风险。
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成因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已经受到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财政部等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一些政府部门正在摸索控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措施,如在监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项目进行自查;财政部已经发出通知,明确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中地方政府和人大所开具的“担保函”无效。上述措施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为了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控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我们需要首先对投融资平台风险的成因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投融资平台发展过程和现状的分析,投融资平台风险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对等是造成投融资平台风险的根本原因。从1994年中国分税制改革实施以后,财政收入向中央政府倾斜,而地方政府负责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事务并没有减少,因此造成了事实上的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等。由于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在中国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大部分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寻求外部融资成为唯一出路。而地方政府的融资手段非常有限,1994年通过的《预算法》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因此地方政府只能通过财政部代为发行地方债券。2009年,财政部代为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地方债券,显然无法满足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而2009年通过投融资平台发行了105期城投债,发行规模达1300亿元左右,更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政府只能通过投融资平台向银行系统融资。
(二)银行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很难对地方政府的负债水平和项目风险做出准确评价。地方政府为了融资方便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形成“多头融资,多头授信”的格局,导致地方政府的总体负债和财政担保承诺情况错综复杂。由于银行与投融资平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多家银行对政府项目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银行很难了解到政府投融资平台从其他银行的借贷情况,只能了解与其有业务往来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及其在本行内的借贷情况。这种情况类似于“囚徒困境”,各家银行不了解其他银行的授信情况,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便增加放贷,最终导致投融资平台信用风险不断扩大的集体非理性结果。
(三)部分银行在信贷投放过程中审查不严也是造成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国外市场经济低迷,国内与出口相
关的行业也受到极大影响,许多银行的国外业务萎靡不振,国内出口相关金融业务极度萎缩。在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后,各大银行为了弥补对外市场业务的下跌,把目光转向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部分银行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没有严格执行贷款“三查”,降低贷款条件,客观上鼓励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过度融资行为。
(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治理结构不完善,完全依靠政府财政还款,增加了财政负担。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注册资金少且到位不足,缺乏有效经营性资产,公司业务单一,空壳化现象严重。以笔者所在省份的某投融资平台公司为例,它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3亿元,而实际到位注册资本仅为0.95亿元,尚有68%的资本金没有到位。当地政府划人的环城快速路、城市道路和立交工程等城建类资产难以变现流动,无法产生经营性现金流,其主营业务没有自我造血功能。公司在整个投融资流程中只负责融资,资金使用由建委或其他项目实施主体来主导,还本付息则依赖财政,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形成责权利统一的项目管理模式,市场化的代建制、政府回购模式并没有真正实行,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及项目业主职能没有充分发挥。项目贷款资金借、用、还彼此割裂,还款机制无法从根本上理顺。
四、对策分析
根据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过程的分析,它的存在与我国的宏观环境和制度安排相适应。对于其目前存在的风险,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概否定,全面禁止。如果采用过于严格的措施截断政府投融资平台正常的融资渠道,就意味着其资金链的断裂,债务风险就会立刻暴露,这是监管部门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风险防范应避免矫枉过正。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发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政府、银行、投融资平台自身,因此有效降低风险的措施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保证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对等,为地方政府开辟多种融资渠道。一方面要完善财税体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降低地方政府的对外融资冲动。另一方面,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使地方政府直接融资合法化。修订《预算法》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为地方政府直接融资打开渠道。让地方政府直接面对市场,在市场各方力量的共同监督下,促使地方政府规范借贷行为,控制债务风险。此外,尝试资产证券化融资,学习银川市建投、南昌市红谷滩城投等投融资平台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公司债,提升直接融资能力。对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桥梁、污水处理厂等可以采用BOT、TOT、PPP、PFI、ABS等经营方式,从而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银行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项目要建立严格的信贷筛选机制和灵活的授信机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府债务率(即政府债务余额/可支配财力)存在较大差异,以笔者所在的河南省为例,各地方政府债务率最高的达到148%,而最低的只有9%,因此银行要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贷款采取“差异分析、有保有压”的方针,确定地方政府的融资风险大小,进而确定授信额度。此外,银行要对不同的项目类型采用不同的管控措施,对于具有自有现金流的产业或行业组合项目可以作为支持的重点,而对那些完全依靠政府财政还款的基础设施项目则要根据政府财政收支状况确定风险边界。为了避免地方政府多头举债和过度融资的问题,银行间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或者银监会构建信息平台加强沟通、交流与协作,了解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跨银行的资金流向,实现对投融资平台授信额度的有效控制。
(三)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平台自我造血功能,建立资金借、用、还一体化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划拨优质企业的产权和资产,支持平台公司参与土地一级市场开发,赋予其特许经营权等方式,提高平台的承贷能力和信用能力;同时真正赋予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建立资本金补偿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平台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投融资平台的自我造血功能和滚动发展能力。此外要逐步建立平台公司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实施项目建设责权利的统一,项目融资借用还一体。最终目标是发挥政府组织优势和银行融资优势,通过信用建设和融资推动,使投融资平台成为依托政府增信、自主经营、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市场化运作主体。
篇6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危机;债务偿还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2)06014809
一、问题的提出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由地方政府组建,通过划拨土地,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保证的,投入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其重点投向主要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为主,主要包括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十一五”期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中国走出金融危机困境,经济实现“保八”增长目标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为消化经济过剩,改善民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丰收做出了贡献。“十二五”以来,中央两年新增投资1.18万亿带动4万亿总投资已经完成,在北美经济前景迷茫、西欧经济恶化、亚洲经济降温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遭遇着外部需求疲软,内需严重不足的双重困境。在宏观环境趋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面临考验。尽管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虽然当前我国国债余额总量约为10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不足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60%的安全标准,但实际情况远没有所说的那么乐观,我国地方债务规模已达10.7万亿元,中央债务加上地方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已达到约50%,接近警戒线水平,并且我国各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还将继续扩张[1]。因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问题成为困扰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与稳定的问题。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双重不完全问题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产生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不完全的产物,其双重不完全问题的根源则是我国当前的干部任用制度。一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行政长官基本由上级政府任免,因而上级政府自然成了地方政府各级官员的委托人;同理,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名为公司建制下的法人单位,实际上却是带有浓重政府色彩的组织,平台的高层管理人员均由地方政府行政长官任免,绝大部分来自于原政府的财政局、发改委、计经委等政府要员,因此平台高管与地方政府官员之间又形成一种委托与的关系。但是以上两种都是不完全的,不能用传统的委托理论来解释。
(一)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不完全问题
普遍观点认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几何倍数增长成为产生风险的主因,由于监管不力与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平台资金运营管理欠规范,加大了其自身运营的风险[12]。但是,为什么政府急于扩张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呢?主要原因是分税制背景下中央与地方政府对财权与事权分配现状的漠视[3]。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的比例关系发生改变,地方政府自扩大,各级地方政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被激发,但地方税依然是地方政府主要预算内财源,这一税项难以维持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对基础设施与公益服务的巨大需求,而市政债券的发行也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地方政府平台的建立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外向型贸易发展受阻,中央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投融资平台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时期。截至2008年,全国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达到3 800家以上[4]。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此时,县级投融资平台遍地开花、势如破竹,县均投融资平台由几家迅速增至十几家。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共10 000多家,其中70%以上的为县级投融资平台。
理论上讲,地方政府与投融资平台形成了委托关系。按照传统委托理论,委托人和人都是经济人,行为目标都是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的收益直接取决于人的成本(付出的努力),而人的收益就是委托人的成本(支付的报酬)。因而,委托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利益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因而,委托人与人之间需要建立某种机制(契约)以协调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68]。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是在委托关系中产生道德风险的的根源[4]。但现实中,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并不是传统的委托管理,它形成了地方政府与平台,平台与政府之间的双重关系,并且,平台项目融资,项目运行涉及到一种特殊的银企关系[9],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激增风险所反映的不只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不当的问题,更深刻地反映了现有的公共资本投融资体制存在的缺陷[10]。
(二)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的不完全
在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委托关系中,地方政府对预算支出规模扩大呈现内生放大的效应[3]。地方政府为了自身政治利益的需要,会有强烈的政绩欲望,他们就会极力扩大支出,甚至不惜举债,形成地方政府扩大预算规模的内在激励。虽然上级政府拥有种种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职权,但具体对财政预算与支出、公共物品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以及各种公共服务的需求等方面,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话语权,上下级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对于诸多地方政府提出的预算请求,上级政府也无法拥有充分的信息来判别其真伪和提出异议。由于官员的效用是预算规模的增函数,近年来遭金融危机的袭击,中央实施了4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计划,给了地方政府扩张支出的机会,地方政府扩大支出行为客观上为上级政绩“增光添彩”,只要地方政府的预算规模没有大到引发社会动乱和经济动荡边界,上级政府或官员是不会采取严厉的控制措施,相反还会采取默许的鼓励。由于现行的预算体制的不完善,在理性的驱使下各级政府与官员都会产生大量的投机与短期的支出扩张行为,预算支出规模逐级扩大,产生强烈的放大作用。因此,地方政府扩张地方债务内在逻辑性得以发挥。因此,从当年6月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公告看,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 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 109.51亿元,占总债务的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 369.74亿元,占总债务的21.8%;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 695.66亿元,占15.58%。
(三)投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的不完全
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不完全关系致使地方政府债务扩大的内在激励,这种内在激励反而成为地方政府与投融资平台不完全委托关系的根源。一方面地方政府想方设法扩大支出,增加政绩,另一方面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不许地方财政列赤字和发行债券,因而,成立政府投融资平台式的公司成为各地方政府变相举债的工具。2008年开始,大量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遍地开花、势如破竹。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共10 000多家,其中70%以上的为县级投融资平台,工、建、农、中四大行平台贷款余额分别为6 800亿,4 298亿,3 977亿,3 949亿,共计1.9万亿。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名为公司建制下的法人单位,实为带有浓重政府色彩的组织。各地方政府投融资机构注册资金的来源绝大多数是当地人民政府、发改委或地方国资委的全额国有资本金注入,其建制均为注册的公司制法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于原政府的财政局、发改委、计经委等政府要员。从另一层定义看,此类公司具备地方准财政的性质,其经营管理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其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支出的方向是行使地方政府的部分职能,这就决定了其经营的目的与利润最大化或公司利益或股东利益最大化相背离,违反了委托的基本假设前提。
三、基于双重委托: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的一个分析框架
西方传统委托理论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的一种分析框架,由Coase( 1993)、Jensen 和Meckling(1976)、Fama 和Jensen( 1983)等提出,后由众多的经济学家和公司治理专家加以扩充和发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公司治理问题分析框架。委托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问题,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11]不完全是指委托双方基于一种特殊的裙带关系或脐带关系,而两者之间产生了居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从而导致不能完全履行原来的商业约定。基于分税制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双重不完全问题是导致平台风险扩大的主要原因。
(一)分税制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产生
因而,上述机制可以简单表述为:在经济滞胀条件下,政府的融资决策会导致银行放贷增加,此时一方面会引起过度消费及投资,另一方面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增加,这是放贷增加会导致问题与风险贷款增加,同时过度的消费与投资也会导致不良贷款增加,这是一旦资产破灭,银行危机产生,导致平台融资债务增加。如图4所示。
(三)平台风险加大导致地方政府平台债务风险扩张
下面用一个两期模型来进行分析。假设融资平台生存两期,在第一期融资平台通过融资获利获得收入,它获得的收入除了用来满足该期的开支外,其余用来储蓄,融资平台在第二期不融资,主要靠第一期的储蓄来满足其在该期的开支,因此每期拥有两代融资平台,t期和t-1期。
利率的增加对储蓄的影响则取决于替代弹性的大小,这是因为利率的增加对经济的影响有两方面:第一,由于利率增加,使得融资平台在第一期的开支成本增高,因此融资平台会把第一期的开支减少,从而提高储蓄水平;第二,由于利率的增加,融资平台的储蓄收入增加,从而总收入增加,为了使开支路径平滑,将导致融资平台每期的开支都可能增加。因此利率的增加对储蓄的影响取决于哪一种更突出,也就是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大小,如果替代弹性大于1,第二种效果突出,从而储蓄上升,反之则下降。如果替代弹性等于1,这两种效果正好抵消,从而利率的改变不影响融资平台的储蓄水平。
一个融资平台的预算约束是,其开支的现值必须小于或等于其初始 财富与其劳动收入的现值之和。与此相类似,政府的预算约束是,其购买物品与服务的支出的现值必须小于或等于其初始财富与其税收收入(减去转移支付后的净值)的现值之和。
四、对策与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地方平台风险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原因,但是风险的扩张则是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行为的结果。因此,要解决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问题,必须从源头解决双重不完全问题,而双重不完全问题则需要以微观主体为切入点,从宏观方面进行综合协调,两者相互相成。
(一)微观角度
从微观角度看,规范融资平台行为,建立和完善融资约束机制,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力度,防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成为解决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不完全的症结所在。一是要规范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行为,对其进行清理规范。具体要对已经设立的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分类清理规范,对新设立投融资平台公司严格依法办理。二是清理并妥善处理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清理各类综合性投资公司与行业性投资公司所在的债务[12],包括投融资平台公司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明确存量债务偿还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原有债权债务关系,防范道德风险发生;妥善解决原计划由投融资平台公司承担投融资的在建项目后续资金问题,防止“半拉子”工程出现,造成资金损失与浪费。三是加强平台投融资管理。投融资管理包括融资管理和投资管理,一方面需要银行金融机构严格规范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放贷管理,加强还本付息现金流缺失等各种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平台投融资项目必须符合有关政策要求,投融资资金要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投融资和担保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二)宏观角度
宏观角度看,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强化对融资平台监督管理是理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机制,解决两者不完全问题,化解由这种不完全产生风险的关键所在。一是重新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关系。从根本上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产生是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而形成的复杂结果,地方政府大量承担经济建设职能但同时在财权上受中央政府的约束[13]。因而,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让地方财政从“吃饭财政”与“建设财政”中走出来,真正向“公共财政”转变;同时需要改进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办法,逐步建立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环境保护等多重标准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朝理性化方向发展[14]。二是逐步理顺和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我国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种类多样,成因复杂,隐形债务或或有债务占比相对较高,中央政府要合理监督并引导地方政府债务向“显性化”发展,完善统一领导与财政归口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明确债务范围和统计口径,正确计算政府债务率、偿债率等预警指标等。三是强化中央政府投融资平台监管职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发挥出资人作用,加强对投融资平台监管工作,建立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进行专项审计,对平台项目的债务偿还能力、收益能力与社会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15];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管理制度,跟踪贷款资金使用去向,防止贷款资金被挤占与挪用。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防范与化解地方债风险的途径[J].中国对外贸易,2011(9).
[2] 郑磊.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公共支出结构――政府教育支出比重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08(1).
[3] 唐云锋.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债务的成因分析[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5(2).
[4] 王晓曦.我国政府融资平台的制度缺陷和风险机理研究[J].财政研究,2010(6).
[5] 杨瑞龙,聂辉华.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06(2).
[6] LUCAS,ROBERT E,NANCY L.Stokey.Money and Interest in a Cash ̄in ̄Advance Economy[J].Econometrica,1987.
[7] TOBIN,JAMES.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onetary Theory[J].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1969(1).
[8] HOLMSTROM,BENGT,JEAN TIROLE.Private and Public Supply of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
[9] 王元京,高振华,何寅子.地方政府融资面临的挑战与模式再造――以城市建设为例[J].经济理论与管理,2010(4).
[10] 刘煜辉,沈可挺.中国地方政府公共资本融资:问题、挑战与对策――基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状况的分析[J].金融评论,2011(3).
[11] 辛清泉,林斌.债务杠杆与企业投资:双重预算软约束视角[J].财经研究,2006(7).
[12] 史朝阳.经济增长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13] 刘兆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基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公司视角[J].企业经济,2011(6).
篇7
[关键词]海洋石油平台定量风险评估模糊评价法
一、海洋平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海洋平台风险诱因
通过对海洋平台事故的统计发现,拖航、就位、验船、联检风险,钻井、完井作业风险,生产井转注水井作业风险,海上安装施工并网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是引起平台失效的主要诱因,由它们导致的事故占95%以上,鉴于此本文将海上平台的作业风险因素分为这五大类,选取了21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1.2 确立评价因素巢
因素集合:u=(u1,u2,u3,u4,u5),再对因素集u作划分,得到第二级因素集:
U1={拖航风险,钻井船就位风险,验船风险,联接风险,检查风险}=u11,u12,u13,u14,u1
U2={钻井风险,井口安装风险,射孔风险)={u21,u22,u23
U3={洗井、压井风险,下套管、固井风险,开滑套风险、拆生产管柱风险,采油树风险,装注水管柱、防喷器风险}={U31,u32,u33,u34u,u35)}
u4={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外部力量,系统、设备自身因素}={u41,U42,U43,u44}
u5={海水冲刷,海生物腐蚀,风暴、地震,船舶、海冰等撞击}:{u51U52,u53,u54}
1.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例中提到的五大类因素与21个内部因素之间的层析关系如上表所示,构成了平台安全风险分析指标体系。
二、海洋石油平台安全风险实例分析
本文将对渤海八号海上平台进行实例分析。渤海八号海上平台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近海石油钻井平台。平台建于1977年,设计服役期为15年,属于导管架钻井贮油生产平台,位于渤海内东经119。41,32'"北纬39。9’36"。通过实例数据分析,详细介绍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海洋石油平台安全风险评价实例中是如何运用的。
2、1 计算因素隶属度
本例中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确定各指标权重数,其结果如上表标示:
2、2 建立评价集
本文把评价集V具体分为五个等级,即V={很小,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并设有相应的评价等级分行向量C=(C1,C2,C3,4,C5}C={100,80,60,40,20}
2、3单因素模糊评价
(1)根据表,可以得出对平台安全影响的个因素的模糊矩阵R1、R2、R3、R4、R6和各评价要素的权重系数矩阵A1、A2、A3、A4、A5
(2)利用模糊综合评价计算模型Bi=Ai*Ri可以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模糊评价向量Bi:
①“拖航、就位、验船、联检风险”的一级模糊评价向量B1为:
B1=A1*R1=(0.2390,0.2345,0.3285。0.1870,0.011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拖航、就位、验船、联检风险”应属于“一般”的等级。
②“钻井、完井作业风险”的一级模糊评价向量B2为:
B2=A2*R2=(0.2415,0.3290,0.2415,0.1880,0.000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钻井、完井作业风险”应属于“较小”的等级。
③“生产井转注水井作业风险”的一级模糊评价向量B3为:
B3=A3*R3=(0.1555,0.3135,0.0990,0.2000,0.032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生产井转注水井作业风险”应属于“较小”的等级。
④“海上安装施工(并网)风险”的一级模糊评价向量134为:
B4=A4*R4=(0.1820,0.2820,0.2740,0.2050,0.057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海上安装施工(并网)风险”应属于“较小”的等级。
⑤“自然环境风险”的一级模糊评价向量Bs为:
B5=A5*R5=(0.2250,0.2655,0.3270,0.1745,0.008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自然环境风险”应属于“一般”的等级。
(3)该平台安全风险综合评价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B为
B=A*R=(0.1950,0.2826,0.3034,0.1925,0.025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该平台的风险应属于“一般”的等级。
2、4综合模糊评价
综合评分:W=B*CT=0.1950*100+0.2826*80+0.3034*60+0.1925*40+0.0250*20=68.512
该海洋平台的安全风险评分为68.512,该平台的“钻井、完井作业风险”、“生产井转注水井作业风险”、“海上安装施工(并网)风险”较小,而“拖航、就位、验船、联检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一般,从而导致了整个平台的安全风险评分较低,所以对该平台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降低“拖航、就位、验船、联检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
篇8
【关键词】事故树 模糊概率分析 风险评估 注气站
事故树分析,简称FTA(Fauh Tree Analysis),它是安全分析中运用最为广泛、普遍的一种风险评估方法,是采用图形演绎加上逻辑推理方法进行风险析,由顶层向底层,把事件层层展开,将事故的因果关系形象地描述为一种有方向的“树”。
1 事故树分析程序
(1)确定顶事件、中间时间、底事件;
(2)充分了解系统;
(3)调查事故原因;
(4)确定控制目标;
(5)建造事故树;
(6)定性分析;
(7)定量分析;
(8)制定安全对策
2 注气站风险事故树分析
在注气站中的重大危险源是LPG储罐,因此,本文针对LPG储罐进行事故树分析。在所有的LPG事故中,每45起事故中就有10起事故与蒸气云爆炸有关。说明了对LPG储罐泄漏蒸气云爆炸的风险评估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就将构建事故树以定性定量分析该问题。
2.1 定性分析
2.1.1?求最小割集
根据事故树中各个事件的逻辑关系,逐层代入求出事故树的布尔表达式。求得事故树共有100组最小割集,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组合见表4-19所示。
表2-2?最小割集的基本事件组合
2.2 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分析
结构重要度用符号表示,在事故树比较复杂时,可利用下述近似判别式进行计算:
X1>X12=X13=X14=X15=X16=X17>X18>X2=X3=X4=X5=X6=X7=X8=X9=X10
=X11>X19=X20=X21=X22=X24。
2.3 结果分析
从事故树逻辑符号分析上看,“或门”符号占逻辑符号总数量的71%,可见71%的基本事件可能直接影响到顶事件的发生,这种系统的危险性最大。
从最小割集上看,包含了100个最小割集,说明导致顶事件发生的原因组合很多;每个最小割集中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为3~4个,说明只需要发生3~4个最小割集中的事件就可能导致顶事件的发生。因此,系统的危险性很大,在生产运行过程中,要对每个基本事件进行检查和控制,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因此,根据基本事件的模糊概率,运用与或门模糊算子求得,顶事件的模糊概率分布为:(5.7e-07,9.3e-06,3.6e-05)。
3 结论
根据模糊事故树的分析结果来看,注气站重大危险源LPG储罐发生蒸气云爆炸的概率为5.7e-07(a-1)到3.6e-05(a-1)之间,最大可能概率为9.3e-06(a-1)。LPG储罐沸腾液体扩展蒸气云爆炸的概率为6.50e-005(a-1)。在10-5数量级以下的概率都是可以接受的事件,但是也不能放松安全管理,要对其风险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 李媛. 盐岩地下油气储库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
[2] 彭锦,董文.不确定环境下的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J].第七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2009,(8):1-2
篇9
本文内容主要就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进行探究,以我国某特大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识别桥梁工程技术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评价,深入研究其管理模式,并设计出完善的技术风险管理流程。
关键词:
桥梁工程;技术风险;风险分析;桥梁管理
风险是指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或情况,一旦发生就会对项目目标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认为风险只是偏离我们预计的可能性,所以有好的和坏的两方面影响。因此,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且我们并不能完全保证风险会往好的方向发展,而风险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过程,综合、合理地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实现目标的过程。它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已应用现代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技术也取得很大突破,然而,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不断增高,以及现代人的强烈功利心理,很大海内外工程项目(尤其是各种大型工程)经常出现多种问题,如工期延误,费用超支等,导致项目的风险性急速升高。一般情况下,大型的工程项目的建设耗资巨大,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而且工作周期较长。如某特大型桥梁工程耗费了上万专业人员的五年时光才建造完成,五年的时间里任何时刻都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风险,若技术人员在设计工程时出现丁点失误,或施工的决策方向不正确等将直接导致工程的无法正常进行,可能施工过程中出现发生地震,沙尘暴,台风等自然危害,也将致使工期延误,工程不能按时完成,或工程建设直接在自然灾害中被销毁。总上所述,将特大型桥梁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分成六个类型:技术风险、进度风险、投资风险、自然风险、质量风险与社会风险。根据多位学者对各种风险的研究,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在于技术方面的问题,没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将直接导致项目工程的失败,因此,本文就桥梁技术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其管理流程。
1风险识别
根据多位学者研究结果可知,在一级风险中最重要的为技术风险,其次以质量风险及进度风险为主,再次为投资风险、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1)技术水平可直接决定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的成败,它是最关键的风险。也极大影响其他方面的风险;(2)技术人员会根据工程难度、工程投资及参与人员预算出工期,若进度过慢会导致工期延误,进度风险的识别需要对时间具有准确性,常受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影响;(3)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水平,因此,质量风险取决于技术风险的管理。工程项目技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对风险的识别,对风险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就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由于特大型桥梁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工期、技术都会产生各种风险,所识别风险越多,就可以针对各种风险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风险的程度,而且技术人员还可在项目的建设的过程中寻找发展的规律,则可识别的风险数会随工程建设的进度增多,对可识别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项目建设成功的概率。
2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分析
2.1技术风险的产生
在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研究后,由于其没有经过广泛的应用,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确定所有实际情况都与试验情况一样,可能导致工程中出现不良后果,这就是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所形成的技术风险,不仅体现新技术、新方法上,较成熟的工艺在某些及其恶劣的条件下也会形成这种技术风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影响项目能否成功的技术风险称为关键技术风险;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出现过,采取有效措施可避免,但由于处理失误,导致严重后果的技术风险称为重大技术风险;工程管理主要是针对一般技术风险,是指可以通过有效管理和控制能完全消除的技术风险。
2.2技术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1)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将项目过程细化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工序;(2)在各个细化环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社会、环境因素找出可能产生的技术风险;(3)以关键技术风险为主,其他技术风险为辅,各部门根据本部门风险的情况开展研究讨论,结合工程进度情况,进行分阶段管理。
3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管理
在我国,承包人负责所有的技术风险管理工作,而一般情况下承包人用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时间、精力以及经费都有限制,以承包人意识为主的风险识别及其相应措施都不够全面,导致工程风险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较低。根据特大型桥梁技术风险管理的流程及其工程的复杂性考虑,首先必须对技术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关键技术风险的管理应交给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指挥部管理,以其高水平专业知识对关键技术进行早期分析和研究,提早预见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为研究相对措施提供足够的时间,而承包人的业主组织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积极学习社会上成功的先进先例模式方法,对于提高技术风险管理的质量有着极大促进作用。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关键技术的高水平,南塔深水基础施工技术就完全体现了我国桥梁工程建设的高水平,另一个桥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钢塔加工制造技术,对风险分析采取传统的定性分析和新式的定量分析,降低了工程建设在技术上的风险,能够保证桥梁工程建设在短工期内完成的高质量,这些成功的工程案例都依赖于科学的技术风险管理。下文就南塔深水基础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
3.1技术难点、技术风险分析
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工程中多方面存在技术风险,如钢套箱的浮运方式,在浮运过程进行如何准确定位,以及钢套箱系统会受到水力,流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3.2委托有关科研、设计单位进行结构验算及模型试验
我国在大型工程包括特大型桥梁工程上进行系统性的风险分析比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邀请了海内外6家特大型施工企业参加模型试验以及施工方案的征集活动。其模型试验的内容为:对钢套箱体系进行分析研究,验算出其各种工程状况下的受力情况,并在各种工程状况下进行试验。指挥部将6家特大型施工企业提出的6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出了3个相对更加合理的备选方案,经过模拟试验,将桩基施工平台的方案定为最佳方案。
4结论
虽然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某些科学技术方面也走着世界前端,但我国的现代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技术都落后于许多国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风险的认识度低,工程管理部门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同样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施工单位只注重施工进度,单纯按照工程建设的设计进行施工,即使产生风险意识,也不懂变通,极少会反馈给技术部门;(2)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组织结构;(3)我国工程管理模式仍沿用传统的定性管理,需要向量化管理方向发展;(4)工程风险管理技术人才匾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工程风险管理的需求。而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特大型桥梁工程更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本文对其技术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国家建设特大型桥梁工程的风险分析提供了有效理论方式。
参考文献
[1]赵静.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分析与管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06):174-175.
[2]王博.基于风险分析的桥梁设计优化[D].长安大学,2016.
[3]冷兆华,林航飞.公路投资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J].上海公路,2004(1):53-56.
[4]刘太明.特大型桥梁大模板体系施工安全控制要点[J].重庆建筑,2011(11):35-36.
[5]王超,冯斌.南京长江三桥南塔钢套箱受水流力作用的试验研究[J].世界桥梁,2004(1):38-40.
[6]姚小元,成宇海.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南塔钢套箱首节段下水技术[J].桥梁建设,2006(6):54-57.
[7]甘伟康.桥梁工程施工风险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3.
篇10
关键词:P2P网贷;合规经营;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85 -02
2015年12月28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的公布意味着P2P行业将进入细化监管的阶段,随着监管细则的逐步落实,P2P网贷行业将进行一轮全面的大洗牌,大部分的P2P网贷平台企业将会遭受巨大的生存压力。同时2016年我国经济仍有下行的趋势,平台难以获取优质的资产,可能会遭受资产荒问题的困扰。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P2P网贷平台将何去何从?
一、P2P网贷平台首先应解决自身缺陷问题
平台合法合规的经营是平台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对于平台自创办之始就存在的运营模式缺陷问题,平台应正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待监管细则落地后,被明确勒令整改。一则,有助于维护平台的声望,不至于被监管机构列入黑名单。二则,平台掌握主动权,因而拥有一定的缓冲时间,有助于自身的稳定发展,不至于因仓促整改陷入倒闭危机。
对于有关平台功能、性质定位的原则性问题,《办法》设立负面清单,指出P2P平台运营的“十二禁令”,包括不得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不得将融资项目的期限进行拆分;不得直接或间接接受、归集出借人资金。这三条“禁令”明确了平台不得有自身提供担保、拆标或期限错配、设立资金池等行为。有以上行为的平台应在《办法》公布后18个月的调整期内加以整改或转型。
(一)自身担保问题的解决
现阶段P2P网贷市场上与平台担保有关的情况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P2P平台不提供任何担保,这种情况要求投资人有较好的风险意识,一旦出现逾期坏账,要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第二种是公开场合下不宣称提供担保,但通过客服私下沟通或暗示能够提供本金和利息的担保,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坏账逾期,投资人和平台就有可能在风险责任上出现纠纷;第三种情况则是P2P平台公开宣称自身为其产品提供担保,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现行监管要求。监管机构之所以禁止自身担保是该行为不能真正解决投资者资金安全问题,反而会加大平台的经营风险,一旦平台跑路,担保就变成了一张“空头支票”。
P2P网贷平台不能自身提供担保,投资者又希望降低风险,资金能有一定的保障。为满足这种需求,平台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与第三方担保机构、保险公司合作。在“P2P+第三方担保”模式中,平台项目的审核与担保通常是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第一道把关,平台自身的风控体系进行第二道审核,这样既降低了平台风险,同时又构建起了借款人、担保机构、P2P网贷平台等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P2P+保险”模式也是近年来的一种新潮流,传统的保险公司有相对完善的风控能力,对投资者的个人账户和资金安全有更好的保障作用。
(二)资金池问题的解决
P2P的本质在于为借款人和出借人牵线搭桥,促成及撮合双方成交,达到借款与出借两端的一致。部分P2P网贷平台为了提高金融效率,充分匹配资金,往往会采用拆标与期限错配的方法,但这样将造成更多的风险。而形成资金池能有效解决期限错配问题,但资金池一旦形成就有可能涉及非法集资,触犯《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中有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规定。目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P2P网贷平台主要有以下四种避免资金池的方式:
1.采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通道型服务
此种模式下,第三方支付仅作为支付通道,对资金进行支付划拨中介管理,并不对资金进行托管。P2P网贷平台实际上仍拥有对资金的支配权,存在可随意拆借、挪用资金的风险。
2.采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托管型服务
此种模式下,平台自有资金与用户资金进行隔离。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平台挪用客户资金的风险,但平台仍有可能可通过虚构交易的形式来转移资金至平台自有账户。
3.采用银行的资金存管服务
此种模式下,银行的主要职责是审核借款人信息、投资产品的真实性,再完成资金划拨。对用户来说,资金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因银行的监管能力及公信力更高,该方式是现今比较热门的平台资金存放模式。
4.采用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联合存管”服务
具体而言,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银行开立交易资金专用账户,委托银行对专用账户内的各家P2P机构客户的交易资金进行存管,以满足相关部门对P2P机构客户资金需交由银行存管的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则提供支付结算、技术咨询、服务定制、运营维护等技术辅助服务,协助银行更高效地完成借贷资金在出借人与借款人的存管账户之间的划转。未来,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合作的模式将会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二、P2P网贷平台其次应加强风控能力
对于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是P2P网贷平台在残酷激烈的竞争中能得以取胜的关键。无论是以提供信息为主的纯平台模式,还是线上收取材料、线下审核的O2O模式,让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依然是安全性。平台经营的合法合规是基础,而风险管理则贯穿于P2P网贷的终始。做好这些风险的防范是平台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一)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个人信贷风险和平台信用风险。个人信贷风险源于借款人的违约,而平台信用风险源于投资人对平台的运营能力的信任危机。为防范信用风险,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对个人信贷风险的防范是P2P网贷平台的重中之重。平台应该对借款人的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查。从收集信用数据到初审、复审等多个环节都要层层把关,以便确定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评估其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及违约成本。对借款人进行信用状况评估时,平台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评定。对此,平台可以借鉴国外一些相对成熟的信用评分方法,如美国著名的FICO信用评分法,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对借款人的各项信用指标进行评定。引入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对平台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国外的Zopa、Prosper等网贷平台的个人信用评价也都是由第三方机构完成。
其次,平台注重对自身信用风险的防范,切不可失信于广大投资者。在借款人方面,加强对信用资料的审核,严格控制不良贷款率;在投资人方面,平台不要轻易给予承诺,一旦承诺则应尽可能履行。平台倘若出现突发事件或意外情况,应积极做好稳定投资人情绪的工作。
(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流动性风险是指平台无法保证资金合理流动的风险。它主要源于借款人逾期违约风险带来的资金流动问题。此外,一些大环境的因素如春节临近、金融危机爆发、投资人预期等也会改变投资人的投资方式,增加对平台的提现的需要,加大平台的流动性风险。为防范流动性风险,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P2P网贷平台应明确定位为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就不应介入借款人和投资人的具体交易,不应将资金先归集自身再放贷。平台不能给借款人一定能融资多少金额等承诺,同时也不能给予投资人保本保息、达到多少收益等承诺。
其次,平台应积极做好借款人逾期违约风险的预防措施。除了多维度掌握借款人的个人信用信息,还可以根据项目的金额、借款背景、还款来源等数据做进一步交叉分析,从而构建合理的资金借贷匹配模型。
(三)信息技术风险的防范
一个安全的互联网环境是P2P网贷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因为P2P网络借贷交易的全过程都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一旦网贷核心系统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平台的正常运营,所以防范信息技术风险就显得极为重要,P2P网贷平台应加大对互联网防护安全技术的投入。同样,为防范信息技术风险,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平台网站系统的建设方面,如果平台有资金、技术壁垒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可以采用外包定制的方式,减少前期系统成本的投入;如果平台有足够的实力,可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有助于内部员工对系统充分了解,当系统出现问题或需要改进时,平台能够及时高效地纠错和调整;平台也可以通过先外包购买系统试运营,后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再开发有自主产权的核心系统的方式来构建平台网站系统。
其次,还应加强平台用户的网络安全知识教育,了解各种常见的诈骗方式,提高平台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楼梦楚.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分析与监管体系[J].商,2015,(18):184-185.
[2]林亮春.我国P2P网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J]. 鸡西大学学报,2016,(01):78-82.
[3]朱凡,李士华.中国P2P网络借贷主要风险及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6,(07):95-96.
[4]杨翠杰.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5,
[5]唐嘉悦.P2P平台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
[6]罗振辉.P2P借贷的资金池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国律师,2015,(08):51-53.
作者简介:
李勇,男,江西赣州人,江西财经大学学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纪昀瑛,女,江西抚州人,江西财经大学学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平台经济发展前景